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硬盘播出系统设备技术及其发展综述

硬盘播出系统设备技术及其发展综述

硬盘播出系统设备技术及其发展综述
硬盘播出系统设备技术及其发展综述

硬盘播出系统设备技术及其发展综述

硬盘播出系统设备技术及其发展综述.txt爱尔兰﹌一个不离婚的国家,一个一百年的约定。难过了,不要告诉别人,因为别人不在乎。★真话假话都要猜,这就是现在的社会。

随着视频压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视频服务器和RAID技术不断成熟,电视播出系统也逐渐从传统AV电视技术平台过渡到以网络为基础的IT信息技术平台。从2004年BIRTV上可以看到,目前播出系统设备普遍采用计算机技术,其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大大提高了播出信号的质量。同时,在经历了手动播出、半自动播出之后,现在正朝着无带化全自动播出方向发展,而基于硬盘的播出系统将成为今后的主要播出方式,由于硬盘播出系统是以视频服务器为核心、将图像和声音压缩编码以后存储在硬盘阵列中,然后根据节目播出需要进行节目编排、播出的自动播出系统,因此视频服务器则成为播出系统中的关键设备。本文结合展会中硬盘播出服务器,对硬盘播出系统及其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一硬盘播出系统的特点和发展

硬盘自动播出系统以视频服务器为主体,充分发挥硬盘存储的优势,避免因录像机等设备出故障给播出带来的影响,充分发挥多通道资源共享的优越性,轻松实现各节目之间的串编播出和各种插播、定时播出之间的控制管理,所有节目统一上载,从而简化了整个播出的工作流程,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硬盘播出系统与传统录像带播出相比,有零帧预卷、非线性检索、资源可以共享等特点。

目前,各电视台正在加快对播出机房的改造,越来越多的国内电视台开始采用硬盘播出系统,如河南电视台三频道自动播出系统、湖北电视台四频道硬盘播出系统和陕西电视台的八频道硬盘播出系统。河南电视台三频道自动播出系统是我国第一个以MediaStream视频服务器为核心、实现多频道全硬盘播出的网络系统。该系统包含上载、编辑、审看、播出、管理等功能模块,于2000年正式投入使用,现已扩充成八个频道的硬盘播出网络,该系统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2002年度科技创新三等奖。

中央电视台于2003年开始了硬盘播出,目前开通的六个标清(城市体育、足球、京剧经典、音乐时尚、家庭影院、电视剧场)和一个高清频道全部采用了硬盘播出。为了满足未来频道发展和系统升级的要求,整个系统按功能设计成分级模式。分级模式是根据功能将服务器分成录制、存储和播出集群。采用分级模式,大大方便了维护工作的实施。在这种模式下每个集群可分别进行维护,不会影响正常的播出。

二硬盘播出视频服务器

硬盘播出系统一般由视频服务器、上载工作站、播出工作站、预监工作站和数据库服务器等子系统组成。视频服务器是一种对视音频数据进行压缩、存储及处理的专用计算机设备,它一般采用M-JPEG或MPEG-2等压缩格式对视音频数据进行压缩编码,以满足存储和传输的要求。它使用SCSI接口硬盘或FC接口硬盘作为视音频数据的在线存储器,具有多通道输入输出、多种视音频格式接口,可配备SCSI、FC等网络接口进行组

网,实现视音频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1. 国外视频服务器

在国外视频服务器方面,主要产品有SeaChange 公司的MediaCluster服务器、Pinnacle公司的MediaStream服务器、索尼公司的MAV70XGI服务器和Thomson公司ProfileXP服务器等。进口视频服务器一般性能优越、稳定性强,但价格较贵。

(1)SeaChange公司的MediaCluster 服务器

SeaChange公司的BMC系列视频服务器,如BMC1650、1250、830等,能方便地进行系统升级,可以从简单的三个节点结构设计到更多节点。SeaChnage BML系统提供了对多种视频文件格式、多种制式的支持,可以管理多达256000个完整的媒体文件,并且文件的格式可以彼此独立,能和播出服务器、编辑设备等协同工作。BML系列具备高可靠性,可以保护所有的媒体资源,系统提供3TB到24TB的媒体存储空间,特别为超大媒体文件提供高效存储和快速传输。

SeaChange公司的BMC-60000系列服务器能支持不同格式的广播级的MPEG视频文件、节目流、传输流、长GOP、IMX、HDTV和DVB-ASI等,每个节点能提供3TB的存储容量,并能支持八个60Mbps的I/O通道。每个节点24块LVDS SCSI 硬盘,采用RAID5保护。此外,服务器具有62Mbps 最大信道吞吐量,可达到100Mbps速率的TCP/IP 输入/输出。

SeaChange 硬盘系统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采用RAID平方技术,它不仅在硬盘存储部分采用RAID5冗余备份,而且在节点之间也采用RAID5冗余备份。全互联的星型拓扑结构确保了传输带宽,为解决以太网的冲突和堵塞限制其带宽问题,开发了在以太网底层的传输协议SeaNet,使节点间进行数据传输时网络达到均衡,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以太网的带宽,从而确保了系统的传输带宽。每增加一个节点,相应的总节点带宽将得到相应的增加,这有利于系统扩展。

(2)Pinnacle公司的MediaStream视频服务器

Pinnacle公司推出了MediaStream300、MediaStream700、MediaStream900和MediaStream8000等一系列服务器。这些服务器操作灵活,可扩展性强,支持HD和SD格式以及MPEG-2 4:2:0和4:2:2格式的视频压缩方式。

视频服务器MediaStream300可以使用标准光纤和以太网接口进行网络连接,拥有时间延迟和画面缓冲等功能,可以作为广域网的边缘服务器进行内容的分发。而视频服务器MediaStream700则可支持更多的通道、更大的存储容量和更全面的联网方式。使用RAID磁盘子系统和光纤通道,具备超过1000小时的在线存储容量。多达16个的广播级MPEG-2视频通道,使用10BaseT或100BaseT技术进行广域网连接,进行本地和异地的文件传输。

基于网络化存储的MediaStream900可实现媒体共享存储,能够满足关键任务的要求。每个服务器最多可有9个视频I/O接口,每个存储子系统

视频通道超过100个,拥有超过1000小时的在线存储容量,每个磁盘阵列容量为760GB,使用RAID技术保护存储数据。它应用了网络存储技术,把节目制作的独立性和媒体的网络存储共享结合到一起,使得共享存储系统的操作变得相当简单。

最新的MediaStream8000服务器是惟一能够同时提供SD和HD输出解决方案的产品,它可以支持在同一个播出列表中同时混合播出SD和HD素材,具有16个视频输入/输出通道,如果配置成共享存储结构,该服务器则可把通道数增加到100个。单一磁盘阵列支持240到500小时8Mbps 存储容量,支持HD/SD格式。

(3)索尼公司的MAV-70XGI视频服务器

MAV-70XGI播出网络服务器可以在低比特率下提供较高的图像质量。它不仅能以MPEG-2 4:2:2 P@ML、MP@ML、4:2:2 P@HL和MP@HL四种方式来记录,还可选择GOP长度和1.5Mbps~50Mbps之间的数码率。MAV-70XGI最多可连接8个扩展单

元,存储容量可达2016GB, I/O接口可从5个扩展至10个。另外它还具有高速的光纤接口(1GB)以及连接数据流磁带机的千兆以太网接口。其千兆以太网卡可提供几十倍于实时速度的文件传输,能与非线性制作网和磁带库的连接提供高速的视频素材存储,支持HD、MXF文件格式、DVB-ASI、PS流等。MAV-70XGI能在满足播出要求的前提下,提供相当高的性能价格比,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采用了不同于NT、UNIX的操作系统,所有程序全部固化在硬件中,因此可靠性大大增强,消除了人为操作的不安全性。

(4)Thomson公司的Profile-XP视频服务器

Profile XP视频服务器,支持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电视标准。模块化的结构,可扩充的软/硬件、RAID存储器和远程错误检测,便于维护的机箱结构,使其更具有扩展和升级性能。

PVS1000具有无限制的容量扩展性能,通过增加I/O通道和编解码器,PVS1000可提供多达8个通道。通过增加机箱,可多达100多个网络环境

通道,多个通道可共享相同的存储器。PVS1000为数字化结构,支持SDI数字视频I/O和压缩或非压缩音频。

PVS1100 Profile XP媒体平台系统是针对诸如新闻和体育制作领域的。其特点是可配置成2、4、6或8双向通道,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所有通道提供增强的慢动作能力,以提供无闪动的播放。为了与制作流程一致,PVS1100内部配置了双通道SDTI,使它能以高达4倍的速度实时记录VTR的压缩视频。此外,Thomson拥有50多个Profile XP媒体平台应用程序开发商,可以全方位开发应用软件。

PVS2000服务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根据用户需求使系统作相应的改变。PVS1000标准清晰度服务器通过更换I/O和压缩板,可以升级为PVS2000,而系统的其他部分则保持不变。PVS2000通过增加通道或存储能力进行扩展,增加I/O通道和编解码器,可以将PVS2000扩展为4个可同时操作的通道。在网络环境中增加主机数量,可以获得数百个通道。通过实时共享存储,

若干台HD及SD的Profile能直接访问一个共同的存储网络。

2. 国内视频服务器

国内也有多个厂家自主开发了视频服务器并提供了硬盘播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国产视频服务器成本较低,但随着近几年的发展,系统稳定性和播出功能已得到很大的提高,可以满足各市县级电视台的需求。

(1)格非公司的MagiStream服务器

格非公司的MagiStream是一款将MPEG-2编码器、解码器结合为一体的多通道视音频服务器,主要用于电视台的播出系统或在演播室用作硬盘录像机。MagiStream视频服务器采用嵌入式XP作为操作系统,具有开放式软硬件平台和标准接口协议,系统稳定可靠,并可以与当前主流的非线性节目制作、编辑网络互联,符合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和多频道节目共享的发展要求,满足电视台对制、播一体化的要求。MagiStream视

频服务器采用格非设计的高集成度MPEG-2 Codec 主板和RAID5磁盘阵列,充分保证服务器运行稳定。全面支持标准MPEG-2压缩格式,如MPEG-2 MP@ML,1Mbps~15Mbps码率以及MPEG-2 4:2:2P@ML,10Mbps~50Mbps码率。MagiStream 视频服务器最多支持4个通道的编码/回放,同时提供5个通道的I/O,每个I/O可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配置。MagiStream视频服务器内置1G 光纤Ethernet网络接口和100M Ethernet网络接口,具有强大、方便的联网功能。目前,MagiStream视频服务器已在国内一些省市级电视台播出系统中得到应用。

(2)广州现代视讯公司生产的飞越2000XM

广州视讯于1996年推出了第一套硬盘播出系统视讯100AD,后来推出了网络化的飞越2000AD/LE/LX等系列,产品经过不断完善,现在推出了基于MPEG-2 IBP的多通道硬盘播出系统飞越2000XM。

使用广州视讯开发的飞越2000XM,用户可以实时

采集MPEG-2 IBP格式的文件,采集完后可即时预览该素材。系统还可以将MPEG-2 I帧格式的视频文件快速转换成IBP格式。这样就可以和非编系统联网,将制作好的文件直接调入飞越2000XM系统中用于播出。飞越2000XM播出服务器的4个通道可以被随意定义为主通道、副通道和应急通道,各通道之间可随意互相插播,所有的信号切换都能做到精确到帧的无缝连接。

飞越2000XM具备上载服务器的近线备份及播出在线热备份模块。备播出服务器更可实时跟踪并同步主播出服务器的状态,与其同步播出,在主播出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可在故障点即时替换播出。此外,播出服务器还配备了高性能的SCSI 磁盘冗余阵列,充分保障了系统的安全性。

(3)索贝公司的MegaServer服务器

索贝展出的媒体服务器MegaServer是一款自主研发的高可靠、功能灵活、适用面广的设备,采用强大的DSP视音频处理和多接口输入输出卡,可大大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实现各种视音频信

号的输入输出。由于MegaServer具有多种视音频接口卡、高速IP网络接口和光盘驱动器,使其能够灵活地连接多种外部设备,兼容模拟、数字视音频信号,网络传送的视音频文件和以光盘为载体的媒体资料。

RAID磁盘阵列和冗余的电源、内存模块使得MegaServer具有超强稳定性和故障热处理能力。采用软硬件结合的可调编码方式,扩展了硬件Codec的功能,支持MPEG-2/MPEG-4压缩方式,1Mbps~50Mbps码率编码。配置100M、1000M和FC网络接口,为各种媒体文件提供足够带宽的传输通道。标准设备,支持各种设备控制协议,具有良好扩展性。内部可插2~6块73GB和146GB 高速SCSI硬盘,实现大容量存储,可实现各种RAID级别,完全满足长时间采集节目在线保存的要求。

三硬盘系统中RAID技术

在硬盘系统中,如何增加存取速度、容错能力、有效地利用磁盘空间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能已

经成为各厂家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采用磁盘阵列技术RAID,即冗余磁盘阵列,把多块硬盘组成一个阵列,将数据以分段方式存储在不同的磁盘中,存取数据时阵列中相关磁盘一起动作,可大大减低数据的存取时间。

所谓RAID就是“独立冗余磁盘阵列”,即利用若干台小型硬磁盘驱动器加上控制器按一定的组合条件组成的一个大容量、快速响应、高可靠的存储子系统。内部可有多台驱动器并行工作,大大提高了存储容量和数据传输率,同时由于采用了纠错技术,提高了可靠性。RAID技术主要有6类,分别为RAID0~RAID5,下面分别对其作简单介绍。

RAID0就是由多块硬盘并发协同工作完成数据的读写,数据被均匀分布在各块硬盘上,一般情况下,使用的硬盘越多,读写的速度越快。RAID0的特点是读写速度快,并且价格便宜;缺点是安全性相对较差,因为在RAID0中的一块硬盘出现故障时,整个阵列的数据将会丢失。RAID0是最快和最有效的磁盘阵列类型,但没有容错功能。

RAID1称为磁盘镜像技术,就是将硬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存放数据,另一部分作完全备份,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修复性。但系统成本是最高的,系统的实际有效硬盘空间仅为所有硬盘空间的一半。因此RAID1主要用于要保存关键数据的场合。

RAID2采用纠错海明码磁盘阵列技术,原理是将若干块硬盘分成两组,分别用来储存数据和校验用的海明码。如果某一块硬盘发生故障,系统也能够根据海明码和其余的有效数据计算出正确的数据进行恢复。因为RAID2的存取是所有硬盘同时进行的,用的是单位元的存储,所以小于一个扇区的存取会大大削弱其性能,在磁盘利用率方面,RAID2一般只有在使用十几块硬盘以上的系统中才会显出其利用率的优势。

RAID3采用奇偶校验码技术,把数据分成多个“块”,按照一定的容错算法,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存放在N+1块硬盘上,实际数据占用的有效

空间为N块硬盘的空间总和,而第N+1块硬盘上存储的数据是校验容错信息,用一块硬盘来存储校验码,但其存在的问题是当要向某一块硬盘的某一个扇区写入数据的时候,就要读取其他数据硬盘相同位置的数据,并算出校验码再写入存储校验码的硬盘。所以,RAID3不适合需要经常写入零碎文件的场合。当更换一块新硬盘后,系统可以重新恢复完整的校验容错信息。由于在一块硬盘阵列中,多于一块硬盘同时出现故障率的几率很小,所以一般情况下,使用RAID3,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与RAID0相比,RAID3在读写速度方面相对较慢。

RAID4也采用一块硬盘用来存储奇偶校验码,由于数据的读写是按扇区为单位来进行,所以在读取数据方面会比RAID3快,但写入方面则因要读取其他数据盘在同一位置上的数据块,速度会比RAID3要慢,冗余盘读写负担较重。

RAID5采用无独立校验盘的奇偶校验磁盘阵列技术,即将本来存储在一块硬盘上的奇偶校验块按一定的顺序平均放到每一块硬盘上。这样做就避

免了在存储数据的时候对校验硬盘过于频繁的读写,同时这也大幅度提高了写入零散数据时的效率。具有读写速度快、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对大小数据量的读写都有很好的性能。

RAID0+1即为RAID0和RAID1的组合,即由两个完全相同配置的RAID0形成镜像关系,既提高了提高存储容量,又加快读写速率,其安全性高于RAID0,低于RAID1,但其成本也相当高。

RAID5+RAID5即RAID5平方技术,读写速度比较均衡,硬盘利用率高,升级费用较低,其安全性比RAID5+RAID1低。

在硬盘播出系统中,视频服务器技术指标对整个系统指标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此,构建系统在选择视频服务器时我们不但需要了解其信号技术指标,还需要了解其还原图像的质量损伤程度,以确保播出效果。同时视频服务器作为多通道输入输出的设备,其整体综合性能相当重要。

目前,各个电视台在使用硬盘播出系统以后,可

将录像机实时播放录像带中的节目转化为将节目预先提前自动上载,这不仅将录像机机械故障引发的停播事故提前在节目上载的过程中显现,而且还可大大减少技术人员值班强度,使整个播出系统自动化程度更高,从而使得播出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机械硬盘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前景

机械硬盘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前景

目录 一、概述 (3) 二、机械硬盘发展历史 (3) 1.第一块硬盘 (3) 2.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 (4) 3.GB级容量硬盘和家用硬盘 (4) 4.SATA的出现与TB级别容量的突破 (5) 三、机械硬盘具体功能 (5) 1.机械硬盘主要技术参数 (5) 2.机械硬盘的主要应用 (6) 3.机械硬盘的应用优势 (7) 四、机械硬盘发展前景及总结 (7)

一、概述 磁头可沿盘片的半径方向运动,加上盘片每分钟几千转的高速旋转,磁头就可以定位在盘片的指定位置上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信息通过离磁性表面很近的磁头,由电磁流来改变极性方式被电磁流写到磁盘上,信息可以通过相反的方式读取。1这便是传统意义上的硬盘,由盘片、盘组、磁盘阵列等组成的外部储存器,在汉语环境下主要意思是指硬盘驱动器HDD(Hard Disk Drive),而后为了与新出的固态硬盘驱动器SSD(Solid Stage Drivers)相区分,将传统的硬盘称为机械硬盘。 机械硬盘是计算机外部储存的主要形式,几十年来一直如此,可自从固态硬盘出现和发展,改变了几十年来硬盘基本的储存结构,其从性能到体验几乎都全方面胜过了传统的硬盘,一时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唱衰机械硬盘,传统储存巨头去年裁员的6500人和今年发布的裁员计划的500人几乎全部来自机械硬盘或与之相关产业。与机械硬盘相比,固态硬盘防震抗摔性更高,数据传输速度更快,功耗更低,重量更轻且几乎无噪音,占有绝对优势,然而随着NAND闪存价格一路走高且居高不下,人们似乎又开始注意到性价比更高的机械硬盘,相关的研究也愈加见诸报端。 二、机械硬盘发展历史 1. 第一块硬盘 世界上第一块硬盘由IBM于1956年设计并制造,名为IBM 350 RAMAC,RAMAC是“计算与控制随机访问方法”(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and Control)的缩写,这款产品总共使用了50张24英寸的表面涂有磁浆的盘片,体积巨大,但储存容量仅为5MB,但在当时,RAMAC是震惊世人的计算机设备,被用于银行、医疗领域。 1来自【hard drive . 维基百科】

软件工程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_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软件工程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比如有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同时,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这些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工作更加高效,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 首先浅谈下软件工程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自1968年北约组织的技术委员会正式提“软件工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软件工程已经成为一门迅速发展,内容极其广泛的综合性学科。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使用的原则、技术和方法的学科。从学术观点看,软件工程要以软件开发和维护为出发点,总结规律,建立科学概念,指定软件生产的规范,逐步形成理论体系。总之,软件工程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软件的生存率,降低软件的生产成本,改进软件的质量,增加可靠性。 1、软件技术发展早期 在计算机发展早期,应用领域较窄,主要是科学与工程计算,处理对象是数值数据。1956年在J.Backus领导下为IBM机器研制出第一个实用高级语言Fortran及其翻译程序。此后,相继又有多种高级语言问世,从而使设计和编制程序的功效大为提高。这个时期计算机软件的巨大成就之一,就是在当时的水平上成功地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方面从Fortran及Algol60开始设计出了具有高级数据结构和控制结构的高级程序语言,另一方面又发明了将高级语言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的自动转换技术,即编译技术。然而,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逐步扩大,除了科学计算继续发展以外,出现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和非数值计算问题。为了充分利用系统资源,出现了操作系统;为了适应大量数据处理问题的需要,开始出现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软件规模与复杂性迅速增大。当程序复杂性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软件研制周期难以控制,正确性难以保证,可靠性问题相当突出。为此,人们提出用结构化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方法来克服这一危机。软件技术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软件工程形成的初始阶段1968—1975 此阶段主要提出和探讨软件工程及当时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使用单个方法和工具以及改善组织管理手段加以解决。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如下: 1.调査、分析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统计、分析程序设计及程序出错的类型。 3.研制软件测试方法与工具。 4.提出改进软件质量的方法。 5.提出软件生产化的必要性与设想。 6.数据的抽象化和方式。 7.研究程序实现的技巧与措施。 从70年代初开始,大型软件系统的出现给软件开发带来了新问题。大型软件系统的研制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可是研制出来的产品却是可靠性差、错误多、维护和修改也很困难。一个大型操作系统有时需要几千人年的工作量,而所获得的系统又常常会隐藏着几百甚至几千个错误。程序可靠性很难保证,程序设计工具的严重缺乏也使软件开发陷入困境。结构程序设计的讨论导致产生了由Pascal到Ada这一系列的结构化语言。这些语言具有较为清晰的控制结构,与原来常见的高级程序语言相比有一定的改进,但在数据类型抽象方面仍显不足。面向对象技术的兴起是这一时期软件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面向对象”这一名词在80年代初由Smalltalk语言的设计者开始提出,而后逐渐流行起来。 面向对象的程序结构将数据及其上作用的操作一起封装,组成抽象数据或者叫做对象。具有相同结构属性和操作的一组对象构成对象类。对象系统就是由一组相关的对象类组成,能够

从硬盘接口技术的发展谈硬盘技术的发展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从硬盘接口技术的发展谈硬盘技术的发展 黄来君 2011/5/6

从硬盘接口技术的发展谈硬盘技术的发展 目录 1、概述 2、发展历程 3、IDE接口和SATA接口的区别 4、SCSI接口和SAS接口的区别 5、总结 一、概述: (1)硬盘接口: 硬盘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盘缓存和主机内存之间传输数据。不同的硬盘接口决定着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速度,在整个系统中,硬盘接口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程序运行快慢和系统性能好坏。 从整体的角度上,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和光纤通道四种,IDE接口硬盘多用于家用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接口的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市场,而光纤通道只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SATA是种新生的硬盘接口类型,还正出于市场普及阶段,在家用市场中有着广泛的前景。在IDE和SCSI的大类别下,又可以分出多种具体的接口类型,又各自拥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具备不同的传输速度,比如ATA100和SATA;Ultra160 SCSI和Ultra320 SCSI都代表着一种具体的硬盘接口,各自的速度差异也较大。

(图一) (2)IDE 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图二) (3)主板IDE接口 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出现

软件工程发展概述

软件工程发展概述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软件工程。分别从软件工程的定义、发展历程、现在发展动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简单分析,使我对软件工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定义;过程;动态;趋势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产业悄然兴起,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目前,信息化已从整体上引导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处理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竞争力的关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这一期间,计算机软件以其独特的知识形态,广泛渗透于国名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对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以及生产过程、社会生活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软件,尤其是软件工程作为软件产业的依托学科已经成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 2.软件工程概述 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简称为SE)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工程是将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科学。就软件工程而言,它借鉴了传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以求高效地开发高质量软件。其中应用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管理科学。它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 2.1软件工程定义 软件工程一直以来都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很多学者、组织机构都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概括地说,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 根据各位学者、组织机构给出的软件工程定义,我简单的将软件工程理解为:软件工程是按照工程学的管理方式,有组织、有计划的在成本限额以内按时完成开发且能在实际机器上可靠有效地运行的软件,并不断对软件进行优化、维护及管理的工作过程。 2.2软件工程方法和技术

桩基础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向浅谈

桩基础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向浅谈 1 桩基础施工技术现状 按施工方法,桩可分为非挤土桩、部分挤土桩和挤土桩三大类。再细分,桩的施工方法超过300种。施工方法的变化、完善、更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图1中列出桩的部分施工类型。 以埋入式桩为例,图中仅列出三大类,实际上细分可有80种以上类型。所谓中掘施工法桩是把小于桩径30~40mm的长螺旋钻、或钻杆端部装有搅拌翼片的螺旋钻及钻斗钻等插入桩的中空部,在钻头附近的地层连续钻进,使土沿中空部上升,从桩顶排土的同时将桩沉设。在施工中通常将桩端注入压缩空气和水,促进钻进的同时也使桩沉顺利。为使桩获得更大的承载力,桩埋入孔中后可分别采用量终打击方式、桩端加固方式或扩大头加固方式。按中掘埋入工艺、钻机、承载力发挥方法及采用的预制桩种类等,中掘施工法桩又可细分为40余种桩型。而预钻孔埋入式桩亦可细分为40余种。 以泥浆护壁法钻孔扩底灌注桩的成孔方法为例,亦有40种以上,扩底方式可分为反循环扩底、钻斗钻扩底、正循环扩底及潜水钻扩底等。其中反循环扩底方式又分为扩刀上开、扩刀下开、扩刀滑降及扩刀推出等方式;钻斗钻扩底方式又分为水平推出、滑降及下开和水平推出的并用等方式。 以桩端压力注浆为例,注浆工艺可分为闭式注浆和开式注浆两大类,桩端压力注浆施工工艺的核心部件——桩端压力注浆装置又可分为预留压力注浆室、预留承压包、预留注浆空腔、预留注浆通道及预留特殊注浆装置五大类,两者组合,目前已有20余种桩端压力注浆桩工法,其中国内有18种。 2 常用桩设桩工艺选择 桩型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原则: (1)“因荷载制宜”即上部结构传递给基础的荷载大小是控制单桩承载力要求的主要因素。 (2)“因土层制宜”,即根据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位状况和桩端持力层深度等,通过比较各种不同方案桩结构的承载力和技术经济指标,选择桩的类型。

决策支持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决策支持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摘要:决策支持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决策支持系统DSS(DeeisionS即portSystem)是信息系统研究的最新发展阶段。它是运用可供利用的、合适的计算机技术,针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通过人机互换方式帮助和改善管理决策制定的有效性的系统。卫生装备是保证部队平时和战时顺利完成卫勤保障任务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作为军队后勤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装备发展战略是对未来一个时期军队卫生装备发展的整体谋划,包括对未来一定时期卫生装备整体保障效能的基本取向,对卫生装备发展在高层次、大系统、全方位等方面的综合筹划。它必须适应不同的卫勤保障模式,并随着军事战略和保障要求的变革而发生内在的客观变化,与战场环境及战争样式同步发展。它决定了一个国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军队卫生装备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其决策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卫勤力量的组成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装备研究成果和平战时卫勤保障的水平。 关键词:卫生装备;决策支持系统; 整个卫生装备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图中两个阶段: 卫生装备发展战略制定阶段和卫 生装备发展战略实施与管理阶段。前一阶段是重点,决定了卫生装备体系建设的方向,后一阶段是在前一阶段的指导下按步骤完成的。在环境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可能的威胁来源与威胁程度,从而确定我军可能担负的卫勤保障任务,并进行一系列比较研究,发现我军卫生装备体系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一系列需求方案,再根据合适的方法对各种方案中提出的发展对象进行效能评估研究,将评估结果作为卫生装备发展战略决策的依据。因此,卫生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就是体现在如何制定战略上。在卫生装备研究方面,决策支持系统已用于卫生装备选型与编配等方面的研究。但在卫生装备发展方向与重点研究中,尚没有较系统的辅助研究手段,大部分发展研究工作都是研究人员根据实际经验和成功的案例进行,已经不能满足卫生装备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巫需建立一个系统、实用的卫生装备发展决策平台,供从事卫勤保障与卫生装备决策的机关和研究人员使用,同时也为全军野战卫生装备论证中心提供决策平台。 国内外研究现状:决策支持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决策支持系统DSS(DeeisionS即portSystem)是信息系统研究的最新发展阶段。它是运用可供利用的、合适的计算机技术,针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通过人机互换方式帮助和改善管理决策制定的有效性的系统。目前,DSS 己成为系统工程与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DSS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和国民经济的实际应用中得到了 迅猛发展,在军事应用领域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开发军事应用中的DSS。 国外民用代表性的DSS (1)GeodataAnalysisandnisply System(GADs)这是由IBM研究开发的一个地理 数据分析与显示系统,其作用是用计算机来构造和演示地图,它被用于辅助设计警察的巡逻线路、规划城市发展、安排学校的辖区范围等。 (2)water ware 江河流域综合规划决策支持系统。作为EuxekaEU487计划的最终成果,在墨西哥莱尔玛流域进行应用,以建立水量和水质的平衡,用这种方法可以产生一个取代历史流量资料的稳定流态,用来确定应改进哪些地方的废水处理设施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它采用了完全开放式的、模块化的体系,根据集合程度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结构。系统包括如下基本结构:a、主菜单程序,用以协调各项独立的任务;b、地理信息系统(GIS),

全光网络技术及其发展前景(doc5)(1)

全光网络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摘要 随着光纤通信的飞速发展,光纤通信有向全光网发展的趋势。文中介绍了全光网的概念、优点及一些关键技术,展望了未来光通信的发展前景。 在以光的复用技术为基础的现有通信网中,网络的各个节点要完成光/电/光的转换,仍以电信号处理信息的速度进行交换,而其中的电子件在适应高速、大容量的需求上,存在着诸如带宽限制、时钟偏移、严重串话、高功耗等缺点,由此产生了通信网中的“电子瓶颈”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全光网(AON)的概念,全光网以其良好的透明性、波长路由特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已成为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的首选。 1、全光网的概念 所谓全光网,是指从源节点到终端用户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与交换的整个过程均在光域内进行,即端到端的完全的光路,中间没有电信号的介入。全光网的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 图1 全光网的结构示意图

2、全光网的优点 基于波分复用的全光通信网可使通信网具备更强的可管理性、灵活性、透明性。它具备如下以往通信网和现行光通信系统所不具备的优点: (1)省掉了大量电子器件。全光网中光信号的流动不再有光电转换的障碍,克服了途中由于电子器件处理信号速率难以提高的困难,省掉了大量电子器件,大大提高了传输 速率。 (2)提供多种协议的业务。全光网采用波分复用技术,以波长选择路由,可方便地提供多种协议的业务。 (3)组网灵活性高。全光网组网极具灵活性,在任何节点可以抽出或加入某个波长。 (4)可靠性高。由于沿途没有变换和存储,全光网中许多光器件都是无源的,因而可靠性高。 3、全光网中的关键技术 3.1光交换技术 光交换技术可以分成光路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光路交换又可分成3种类型,即空分(SD)、时分(TD)和波分/频分(WD/FD)光交换,以及由这些交换形式组合而成的结合型。其中空分交换按光矩阵开关所使用的技术又分成两类,一是基于波导技术的

视频监控技术简介与发展趋势

视频监控技术简介与发展趋势 https://www.doczj.com/doc/9b13414365.html, ( 2007/5/15 09:34 ) 摘要视频监控作为一种传统视频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应用,目前在国内外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视频监控业务作了简单的介绍与回顾,指出当前视频监控业务与传统视频监控业务在需求上的转变,以及与视频监控相关的一些技术的进展情况,然后指出当前视频监控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1、引言 视频监控业务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统上广泛应用于安防领域,是协助公共安全部门打击犯罪、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宽带的普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像处理技术的提高,视频监控正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政府、娱乐、医疗、酒店、运动等其他各种领域。 2、业务简介 视频监控的基本业务功能是提供实时监视的手段,并对被监视的画面进行录像存储,以便事后回放。在此基础上,高级的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对监控装置进行远程控制,并能接收报警信号,进行报警触发与联动。业务功能如图1所示。 图1视频监控业务功能示意图 最早的视频监控系统是全模拟的视频监控系统,也称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图像信息采用视频电缆,以模拟方式传输,一般传输距离不能太远,主要应用于小范围内的监控,监控图像一般只能在控制中心查看。全模拟视频监控系统以模拟视频矩阵和磁带式录像设备VCR为核心。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以数字控制的视频矩阵替代原来的模拟视频矩阵,以数字硬盘录像机DVR替代原来的长延时模拟录像机,将原来的磁带存储模式转变成数字存储录像,实现了将模拟视频转为数字录像。DVR 集合了录像机、画面分割器等功能,跨出数字监控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全数字的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基于PC机或嵌入式设备构成监控系统,并进行多媒体管理。这类系统是目前视频监控市场的主流。

人工智能发展综述

人工智能发展综述 摘要:概要的阐述下人工智能的概念、发展历史、当前研究热点和实际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工智能; 前景; 发展综述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自1956 年正式问世以来的五十年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由于其应用的极其广泛性及存在的巨大研究开发潜力,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投入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去。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范围的开发新技术的高潮,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科技计划的重要内容是计算机技术,而尤以人工智能为其基本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成为国际公认的当代高技术的核心部分之一。 1什么是人工智能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给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 是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从人工智能所实现的功能来定义是智能机器所执行的通常与人类智能有关的功能,如判断、推理、证明、识别学习和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这些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 即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若是从实用观点来看,人工智能是一门知识工程学:以知识为对象,研究知识的获取、知识的表示方法和知识的使用。 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制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以延伸人们智能的科学。如果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电脑表现智能化,使电脑能更灵活方效地为人类服务。只要电脑能够表现出与人类相似的智能行为,就算是达到了目的,而不在乎在这过程中电脑是依靠某种算法还是真正理解了。人工智能就是计算机科学中涉及研究、设计和应用智能机器的—个分支,人工智能的目标就是研究怎样用电脑来模仿和执行人脑的某些智力功能,并开发相关的技术产品,建立有关的理论。 2 人工智能历史 当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工智能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

全光网络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全光网络技术及其发展 前景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全光网络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摘要 随着光纤通信的飞速发展,光纤通信有向全光网发展的趋势。文中介绍了全光网的概念、优点及一些关键技术,展望了未来光通信的发展前景。 在以光的复用技术为基础的现有通信网中,网络的各个节点要完成光/电/光的转换,仍以电信号处理信息的速度进行交换,而其中的电子件在适应高速、大容量的需求上,存在着诸如带宽限制、时钟偏移、严重串话、高功耗等缺点,由此产生了通信网中的“电子瓶颈”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全光网(AON)的概念,全光网以其良好的透明性、波长路由特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已成为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的首选。 1、全光网的概念 所谓全光网,是指从源节点到终端用户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与交换的整个过程均在光域内进行,即端到端的完全的光路,中间没有电信号的介入。全光网的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 图1 全光网的结构示意图 2、全光网的优点 基于波分复用的全光通信网可使通信网具备更强的可管理性、灵活性、透明性。它具备如下以往通信网和现行光通信系统所不具备的优点: (1)省掉了大量电子器件。全光网中光信号的流动不再有光电转换的障碍,克服了途中由于电子器件处理信号速率难以提高的困难,省掉了大量电子器件,大大提高了传输速率。 (2)提供多种协议的业务。全光网采用波分复用技术,以波长选择路由,可方便地提供多种协议的业务。 (3)组网灵活性高。全光网组网极具灵活性,在任何节点可以抽出或加入某个波长。

(4)可靠性高。由于沿途没有变换和存储,全光网中许多光器件都是无源的,因而可靠性高。 3、全光网中的关键技术 光交换技术 光交换技术可以分成光路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光路交换又可分成3种类型,即空分(SD)、时分(TD)和波分/频分(WD/FD)光交换,以及由这些交换形式组合而成的结合型。其中空分交换按光矩阵开关所使用的技术又分成两类,一是基于波导技术的波导空分,另一个是使用自由空间光传播技术的自由空分光交换。光分组交换中,异步传送模式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一种方式。 光交叉连接(OXC)技术 OXC是用于光纤网络节点的设备,通过对光信号进行交叉连接,能够灵活有效地管理光纤传输网络,是实现可靠的网络保护/恢复以及自动配线和监控的重要手段。OXC主要由光交叉连接矩阵、输入接口、输出接口、管理控制单元等模块组成。为增加OXC的可靠性,每个模块都具有主用和备用的冗余结构,OXC自动进行主备倒换。输入输出接口直接与光纤链路相连,分别对输入输出信号进行适配、放大。管理控制单元通过编程对光交叉连接矩阵、输入输出接口模块进行监测和控制、光交叉连接矩阵是OXC的核心,它要求无阻塞、低延迟、宽带和高可靠,并且要具有单向、双向和广播形式的功能。OXC也有空分、时分和波分3种类型。 光分插复用 在波分复用(WDM)光网络领域,人们的兴趣越来越集中到光分插复用器上。这些设备在光波长领域内具有传统SDH分插复用器(SDHADM)在时域内的功能。特别是OADM可以从一个WDM光束中分出一个信道(分出功能),并且一般是以相同波长往光载波上插入新的信息(插入功能)。对于OADM,在分出口和插入口之间以及输入口和输出口之间必须有很高的隔离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同波长干涉效应,否则将严重影响传输性能。已经提出了实现OADM的几种技术:

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现状

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的发展空间也随之提升,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也被良好的推动,且在当前时期背景下,被广泛应用与行业发展和生产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的不断深入,其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也显现出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其中也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经过不断的实践证明,得出有效的运用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才能够实现现代化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为我国信息化发展提供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现代化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1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1.1概念阐述 计算机软件工程所指的是,对产品理念设计、产品开发等程序中,负责设计和开发的人员循规蹈矩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的操作,坚持有关的标准和原则进行对计算机开发的操作,依靠计算机和其相关的软件,对计算机工程技术进行维护。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在各个行业都提供了便利,计算机软件也被运用到了多个领域当中,完美的与现代科技发展进行了结合,涉及到的内容多姿多彩,范围广阔。通过发掘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性的产品与服务,可以更好的将计算机的便捷之处运用到各行各业当中,也能全面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行为、制度以及成果,为计算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计算机软件工程能够顺利的继续发展。

1.2重要性阐述 历经数年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支撑点,对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现状的研究表明,我国在该领域获得了大量成果,具备的特点也是多种多样,例如运用范围广、内容充实、形式繁多等。然而,针对与核心信息工程技术来讲,还有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所在,例如一味的加入其他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先进的结果等[2]。由于大量的采用其他国家的经验,导致缺失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依赖别的国家,所以无法从根本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无法具备面对问题的对策和经验,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无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导致无法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暂时还没有达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没有具备这种素质的管理平台,就无法推动可持续的发展,也不能有效的助力于战略性的发展手段。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与产业之间也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阻力。因此,计算机软件工程化一定会发展成为具备智能化技术、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工程,且还能够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必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国家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2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对整体的计算机系统具有维护作用与支持作用,即计算机系统开发与运用中的防护。实际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应用中,成熟、效率高是其比较稳定的特点,根

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综述精编

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综述 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综述 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雷英杰 计算机是当代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技术之一,其应用几乎已深入到人类活动和生活的一切领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起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和变革。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极大的综合性质,与众多科学技术相交叉而反过来又渗入更多的科学技术,促进它们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相交叉产生了许多新学科,推动着科学技术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简称IDSS)是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s,简称DSS)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相结合的产物,它将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与处理的思想引入到DSS,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广泛的发展前途使之一出现就成为决策支持技术研究的热点。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通过提供背景材料、协助明确问题、修改完善模型、列举可能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等方式,为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的智能型人机交互信息系统。

实践表明,只有当决策支持系统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知识处理能力时,才能向决策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决策支持。 考虑到IDSS是在传统DS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这里先介绍有关决策、决策科学和决策支持技术的基本概念。 一、DSS的产生与发展 1.1DSS的产生背景 电子数据处理EDP(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提高了工作效率,把人们从繁琐的事务处理中解脱出来。缺点:仅局限于具体信息处理,不共享,不考虑整体或部门情况。 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整体分析,系统设计,信息共享,部门协调。缺点:难于适应多变的内、外部管理环境,对管理人员的决策帮助十分有限。 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70年代中期Keen和Scott Morton在《管理决策系统》(1971)一书中提出。目标:对管理者做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背景:运筹学模型发展已经比较完善,多目标决策分析突破了单一效用理论的框架,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特别是知识处理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

光通信中的重要技术及发展趋势

光通信中的重要技术及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通信技术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年中,人们对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用高速率数据传输的用户数量每年都在递增,而光通信技术在过去几年中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光纤通信凭借其传输高速率的数据,成为广域通信网的骨干网络,如今在广域通信网中绝大部分是通过光纤传输的。本文主要讨论在光通信中的主要技术以及未来光通信的几个发展趋势。 [关键词] 光通信光接入光交换全光网无线光通信 随着用户对接入带宽要求的日益增加以及三网融合后对数字高清信号的传送,对运营商接入侧及骨干核心传输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光通信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决定了电信业的未来方向,近几年,不论在接入层以及核心层,光通信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1.在接入层: 1.1无源光网络(PON) 无源光网络主要用于解决宽带最终用户接入终端局的问题,由于这种接入技术使得接入网的局端(OLT)与用户(ONU)之间只需光纤、光分路器等光无源器件,不需租用机房和配备电源,因此被称为无源光网络。无源光网络以其容量大、传输距离长、较低成本、全业务支持等优势成为热门技术。目前已经逐步商用化的无源光网络主要有TDM-PON(APON、EPON、GPON)和WDM-PON。 无论是核心网、传输网还是接入网,其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业务,是终端用户的需求。从业务发展现状来看,高带宽的消耗业务逐步涌现,带宽提速成为迫切需求,而PON以其容量大、传输距离长、较低成本、全业务支持等优势成为宽带接入的热点,它在提供业务组合的同时,实现了高可靠性和高性能,已经成为了下一代光接入网的发展方向。 1.2无线光通信技术 从光纤骨干网到用户之间的”最后一英里”,如果铺设光缆,不仅花费大而且耗时;许多无线通信技术可以解决”最后一英里”的问题,但是这些技术需要向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请频率执照,不仅要使用户支付大量的频率占用费,而且申请也要花费数月的时间。无线光通信因为无需频率申请,机型小方便架设,能够简单的解决最后一英里的问题,为宽带接入的快速部署提供一种灵活的解决方案。 无线光通信系统是以大气作为传输媒质来进行光信号的传送的。只要在收发两个端机之间存在无遮挡的视距路径和足够的光发射功率,就可以进行通信。一个无线光通信系统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发射机、信道和接收机。在点对点传输的

未来20年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09-08-02 作者简介:高成(1937-),男,陕西人,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汽车电子发展方向的评估和规划. 未来20年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高 成1,邱 浩2 (1. 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与交通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摘 要:安全性、节能、减排和舒适娱乐性是汽车电子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全球各大汽车电子研发团队争相加大对这4个方面的研发力度.本文介绍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的6个专业汽车电子研发公司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汽车安全、动力性、环保、车载通讯、信息娱乐、半导体技术和微控制器的开发上.分析结果表明,未来20年内汽车电子工业发展的重点将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汽车性能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电子技术的提升,电动汽车将不可阻挡地占据重要地位. 关键词:汽车电子;安全;环保;半导体 中图分类号:TK9;TN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18(2010)01-0033-07 在过去10年里,汽车工业发生了2个显著变化,一是增长的基点正在从经欧美市场向以亚洲国家为主的发展中地区市场转移[1].数据显示,2007-2012年亚洲和欧洲将会主导全球汽车产量的89%;二是在市场成熟的欧美国家,汽车的性能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电子技术.有研究表明,1989年至2010年,电子设备在整车制造成本所占比例,由16%增至40%以上.目前每部新车的IC 成本约在310美元左右,估计到2015年将增长到400美元左右.无论是市场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还是技术重心向电子技术倾斜,都将势必影响到汽车电子发展的方向[2].而且,其技术本身也将面临着来自性能、安全以及环保法规多方面的苛刻要求.今后10年,电子技术在汽车工业中扮演着多大的作用,它又应该如何承担起汽车电子化的重任?本文就全球一些专业的汽车主体厂商和零配件厂商进行专业分析,展望未来20年汽车电子方向的发展趋势. 1 德尔福:绿色、安全和通讯是 汽车电子的未来 德尔福通过对推动全世界新技术、产品和市 场发展的全球趋势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汽车电子行业的未来就是绿色性环保性、安全性和连通通讯. (1)环保型.全球汽车行业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就是倾向于发展高效燃料、低碳排放量的发动机[3].目前有许多选择方案,其一就是先进的柴油发动机和电子控制系统,在公路驾驶时,其燃料经济性比汽油发动机提高30%~40%;其二就是电动动力系统或混合动力汽车(HEV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应用有许多结构,但都涉及一个小型电池组、一个电子控制器及一个可以使汽车发动机在停车时自动关闭并在发动机自动重起前对汽车进行再次电动加速的电动机.混合动力汽车系统可以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达30%~40%,并降低碳排放达60%.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工作仍在继续,而且范围已拓展至电动汽车或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这些汽车采用更大的电池组,可以在纯电动驱动的情况下,行驶更长的距离.最后,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商正在开发气缸压力传感和均质充量压燃燃烧(HCCI )等系统,以在经济性和汽油发动机排放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所有这些动力系统的创新技术都将在未来的5~15年里为全世界的汽车增加大量电子内容. (2)安全性.汽车电子发展的第二大趋势是安 2010年第1期 Journal of Shenzhen Polytechnic No.1, 2010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软件工程开发的现状及发展

软件工程开发的现状及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展,计算机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与深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软件工程在应用领域得到广泛推广,促使计算机 领域的理论研究、软件开发、技术进展等加快了进展的脚步,同时也 提出了新的挑战。 1我国软件工程的发体现状 1.1我国软件开发的进展我国的软件技术进展的相对比较落后,相比 先进的国家还存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但是,我国软件工程的进展却是 非常迅速的,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知识产权的软件 技术。软件工程进展到现在,我国不但研发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开发工具,还制定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研发技术方案。 1.2我国软件开发工程中存有的不足随着科技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展,软件工程在计算机技术中来说是一项核心技术,市场需求量也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而持续递增,软件工程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 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在软件工程的初期进展中欧美国家投入了大量 的资金和详细的规划,最终取得了快速完善的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 持续推动和进展,软件工程向着高集成、智能化的方向持续进展。当 前来说,国外的软件工程技术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进展,但是我国常用 的主流软件的开发内容以及开发工具都是国外设计和研究的,我国当 前来说还是较为落后,因为进展时间晚,进展时间短,这就给我国软 件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质快速的进展,除了在快速进展的要 求下,我国软件工程还需要注重一些问题的解决,首先是软件工程治 理体制方面的,因为进展起步较晚,在软件方面的体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造成软件开发团队的工作没有一个可靠的依据,团队之间不 能高效的协调合作,这就造成开发周期较长,开发质量有待提升,整 体团队效率较低,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于开发体制持续的完善,真正 做到在开发过程中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另外软件开发人员对于开发进 度不够重视,这就造成在开发过程中不能保证研发人员的稳定性,造

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综述

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综述 计算机是当代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技术之一,其应用几乎已深入到人类活动和生活的一切领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起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和变革。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极大的综合性质,与众多科学技术相交叉而反过来又渗入更多的科学技术,促进它们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相交叉产生了许多新学科,推动着科学技术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DSS的产生背景 三.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s---DSS)是70年代末期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系统。它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管理决策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决策技术,“它涉及到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信息论、人工智能、信息经济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学科”,旨在支持半结构化决策问题的决策工作,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能力与水平,最终实现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一、DSS的产生与发展DSS的发展70年代,Scott Morton在《管理决策系 统》(1971)一书中首次提出DSS。Peter G. W. Keen等人编写了一套丛书,阐明DSS的主要观点,初步构造出DSS的基本框架。1978至1988年,DSS得到迅速发展,许多实用系统被开发出来,投入实际应用,产生明显效益。 1988至现在,DSS技术持续发展,目前已基本成熟。新一代DSS研究仍然十分活跃。DSS的理论基础 (1)信息论 信息是现代科学技术中普遍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 信息论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作是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送、加工处理、输出而实现其有目的性行为的研究方法。 (2)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软件技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图形处理技术、知识处理技术等。 (3)管理科学与运筹学 管理科学MS(Management Science):面向管理者,研究决策问题,如决策目标、决策效能等。 运筹学OR(Operations Research):提供一系列优化、仿真、决策等模型。 (4)信息经济学 在信息时代,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得、传递、加工处理、输出等方面的价值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信息产生和获得的成本是多少?利润是多少?即研究信息价值问题。 (5)行为科学 研究决策者的决策风格、在决策过程中的决策行为等,指导DSS的设计和开发。涉及到决策者的心理学。 (6)人工智能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管理决策是一项开拓性工作。当前研究的IDSS就是DSS与AI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用领域专家的知识来选择和组合模型,完成问题的推理和运行,为用户提供智能的交互式接口。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前沿,近十年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呈现了光明的前景。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和模式识别是人工智能中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三个研究领域。其中专家系统ES(Expert Systems)研究,取得了许多实用化的成果。当今世界上已经有上千个专家

决策支持系统名词解释大全

高度结构化决策:如果决策的目标简单,可选行动方案少,界定并且明确决策带来的影响,则此类决策为高度结构化决策。 简答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思想:是努力实现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活力的、适应性强的开发系统,其设计方法则强调充分发挥人的经验、判断力、创造力,强调其未来的发展,努力使决策更加正确。 数据仓库:将大量用于事物处理的传统数据库数据进行清理、抽取和转换,并按决策主题的需要进行重新组织。 确定型决策:是指只存在一种完全确定的自然状态的决策。 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是决策者根据几种不同的自然状态可能发生的概率所进行的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对这类事件的决策只能在不肯定情况作出,即在知道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状态,但又无法确定各种自然状态发生概率的情况下作出,这类决策问题就是不确定型决策。目标准则体系:在多目标决策问题中,其目标或者经过逐层分解,或者依据决策主体要求和实际情况需要,形成多层次结构的子目标系统,使得在最低一层子目标可以用单一准则进行评价,称之为目标准则体系。 多阶段决策过程:把一个问题看作是一个前后关联的具有链状结构的多阶段过程就称为多阶段决策过程。 定性方法:是指决策者在占有一定的事实资料、实践经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其直观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决策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的方法。 定量方法:是指决策者在占有历史数据和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学和其他分析技术建立起可以表现数理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进行决策的方法。 信息管理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处理的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模拟和扩展人类的信息处理和知识处理功能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学科。 简答信息处理技术:是指信息本质与信息收集,信息组织与数据仓库,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是决策者和高层管理人员对数据仓库的多维信息分析处理。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挖掘深层信息或知识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是指提供给最终用户的灵活性,称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修改配置的灵活性:是指在使用F1还不能生效的情况下,DSS所提供的修正某个特定的DSS 的能力,称为修改配置的灵活性。 适配的灵活性:是指当完全不同的特定DSS的要求产生时,系统能够通过对DSS的基本成分的变更,使得新的专用DSS的产生。称为适配的灵活性。 包容的灵活性:如果DSS的基础技术的某些基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们必然影响到在其之上的系统的能力,称包容的灵活性。 适应性设计方法:DSS的开发过程不应当像开发MIS那样严格地划分成若干阶段,而应当是一个前后各阶段紧密联系的、反复的实施过程。他们所提倡的DSS开发方法叫适应性设计方法,又称反复设计法。 四要素法:表达方式、系统操作、记忆输助、控制机构,这个系统分析观点又被简称为四要素法或ROMC方法。 DSS工具:是指用于开发DSS最基础的技术,既可用于DSS生成器的开发,也可用于专用DSS 的开发,它包括开发专用DSS或DSS生成器的基本硬件和软件单元。 外壳类:即提供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框架。当开发一个具体的DSS时,开发者只需根据使用说明填写“具体内容”(包括数据、模型与方法等),即可形成一个可运行的决策支持系统。专用DSS:是完成专门决策任务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