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阶系统的频率响应与频率特性测量

二阶系统的频率响应与频率特性测量

二阶系统的频率响应与频率特性测量
二阶系统的频率响应与频率特性测量

实验四二阶系统的频率响应与频率特性测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频率特性的实验测试方法,进一步理解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

2.掌握根据频率响应实验结果绘制Bode图的方法

3.根据二阶系统的Bode图,确定系统的数学模型

4.掌握二阶系统的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对应关系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1.自动控制原理学习机

2.计算机(安装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系统)

3.万用表及接线

三、实验原理

1.输入、输出波形直接测试法

如图4-1所示,给定的被测对象是一个稳定的系统。由实验系统提供正弦信号,每选择一个频率,即可利用实验系统获得输入、输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取输出稳定后同周期的输入、输出曲线如图4-2。

图4-1 测量被控系统的频率响应

图4-2 稳定后系统的输入输出曲线

幅频特性

)

(

2

)

(

2

)

(

ω

ω

ω

m

m

X

Y

j

G=相频特性o

T

t

j

G360

)

(?

?

-

=

∠ω

2.李沙育图形法

取被测对象某一选定频率下的输入信号x (t )和输出信号y (t )(去掉不稳定部分),利用实验系统做X-Y 图,得到一个椭圆图形,如图4-3所示。

图4-3 李沙育图形

幅频特性:)

(2)

(2)(ωωωm m X Y j G =

相频特性:如图4-3,椭圆长轴在第一、三象限,()()

()

ωωωφm 01

-2Y 2Y sin

=

若椭圆长轴在第二、四象限,()()

()

ωωωφm 01

-o 2Y 2Y sin

-180=

随着角频率的增加,大多数情况下椭圆逆时针运动,表明输出信号Y (t )滞后于输入信号X (t ),相位的计算结果要添加一个负号,如果椭圆顺时针运动,Y (t )超前于X (t ),计算结果为正。

幅值取两倍是为了便于测量。 3.测试频率的选取

选取合适的实验测试频率范围是准确确定系统频率特性的关键。控制系统多为低通滤波器,在频率很低时,系统的输出能够复现输入信号,通常,取被测对象转折频率的1/10作为起始测试频率,若对象模型未知,则先确定最大测试频率,方法是先测出输入信号频率为0时输出的幅值Y (0),逐渐增大输入信号频率,直至输出幅值Y m 为Y (0)/(50-100),此时频率便可确定为最大测试频率,测试频率可以在0与max ω之间选取若干点。

思考题:

已知系统如方框图4-4,如何通过频率响应求其闭环频率特性?如何求取其开环频率特性?给定系统在闭环情况下是稳定的。请给出测量方案。

图4-4 系统方框图

x

四、实验内容

已知被测系统闭环传递函数如下所示:

1.

14.01

)()(2++=s s s x s y

2.

12.01

)()(2++=s s s x s y

3.

48.04

)()(2++=s s s x s y

4.

4

4.04

)

()(2

++=

s s s x s y

取其中一个被测系统,通过频率响应测其频率特性,根据实测数据,画出Bode 图,若所测量的为闭环频率特型,求出谐振峰值r M 和谐振频率r ω;若所测量是开环频率特性,求出相位裕量γ与剪切频率c ω。

五、实验步骤

1.连接被测系统的模拟电路。注意元器件参数的选取与测量,使模拟电路与闭环系统传递函数一致;

2.取信号源1作为被测系统的输入信号,信号类型为正弦,幅值取1伏,输入测试频率(由低至高),注意选择合适的采样时间,保证能够获得输出稳定的数据;

3.在曲线上取输出稳定后的数据,采用输入、输出直接测量法或李沙育图形法求系统频率特性,记录在表4-1中; 4.逐点测试,完成表4-1。

5.将输入改换成阶跃信号,求系统的阶跃响应和性能指标。

表4-1 二阶系统频率响应实验数据

六、预习与实验要求

1.掌握频率特性的实验测试方法。

2.按选择的实验内容画出被测系统的结构图及实验用模拟电路图。

3.根据被测系统的数学模型,选择合理的测试频率,并给出大致所需的采样时间。 4.实验时需要耐心细致,找出稳定的数据,仔细读数,减少误差。

5.在系统采样时要耐心等待,不要用计算机做其它的工作,以保证采样准确。

6.如在某一频率点没有得到稳定数据,则加长采样时间,重新采样。

七、思考题

1.整理实验数据,并计算出每一点实测频率下的理论值,与实测值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2.根据实测数据,画出Bode 图,若为闭环频率特性求出谐振峰值r M 、谐振频率r ω;若为开环频率特性求出剪切频率c ω与相位裕量γ,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3.能否根据获得的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主要时域性能指标百分比超调量%p σ、峰值时间t p 、调整时间t s ?将求出的值与阶跃响应曲线中测出的性能指标比较,分析二阶系统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及频率特性

实验二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及频率特性 实验简介: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学习二阶系统的频率响应和幅频特性的测试方法,对实验装置和仪器的调试操作,具备对实验数据、结果的 处理及其与理论计算分析比较的能力。 适用课程:控制工程基础 实验目的:A 学习运算放大器在控制工程中的应用及传递函数的求取。 B 学习二阶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的实验测试方法。 C 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重要参数ζ、ω n 对阶跃瞬态响应 指标的影响。 D 学习频率特性的实验测试方法。 E 掌握根据频率响应实验结果绘制Bode图的方法。 F 根据实验结果所绘制的Bode图,分析二阶系统的主要 动态特性(M P ,t s )。 面向专业:机械类 实验性质:综合性/必做 知 识 点:A《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运算放大器的相关知识; B《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采样及采样定理的相关知识; C《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中,传递函数,时域响应, 频率响应三章的内容。 学 时 数:2 设备仪器:XMN-2自动控制原理学习机,CAE-98型微机接口卡,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2.0软件,万用表。 材料消耗:运算放大器,电阻,电容,插接线。 要 求: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的实验内容,完成下述项目, 做实验时交于指导教师检查并与实验报告一起记入实验成绩。 B推导图2所示积分放大器的输出输入时域关系和传递函数。

C 推导图3所示加法和积分放大器的输出输入时域关系(两输入单输出) 和S <1>.写出op1,op2,op9,0p6对应的微分方程组(4个方程)。 <2>.画出系统方框图。 <3>.用方框图化简或方程组联立消元的方法求取实验电路所示系统的 传递函数,写出求解过程。 和ζ。 <4>.求取该系统的ω n 实验地点:教一楼327室 实验照片:实验装置及仪器

实验四 控制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实验报告)

实验四 控制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 一. 实验目的 认识线性定常系统的频率特性,掌握用频率特性法测试被控过程模型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开环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确定系统组成环节的参数。 二.实验装置 (1)微型计算机。 (2)自动控制实验教学系统软件。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1)基本概念 一个稳定的线性定常系统,在正弦信号的作用下,输出稳态与输入信号关系如下: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 (2)实验方法 设有两个正弦信号: 若以)(t x ω为横轴,以)(y t ω为纵轴,而以t ω作为参变量,则随t ω的变化,)(t x ω和 )(y t ω所确定的点的轨迹,将在 x--y 平面上描绘出一条封闭的曲线(通常是一个椭圆)。这 就是所谓“李沙育图形”。 由李沙育图形可求出Xm ,Ym ,φ,

四.实验步骤 (1)根据前面的实验步骤点击实验七、控制系统频率特性测试菜单。 (2)首先确定被测对象模型的传递函数, 预先设置好参数T1、T2、ξ、K (3)设置好各项参数后,开始仿真分析,首先做幅频测试,按所得的频率范围由低到高,及ω由小到大慢慢改变,特别是在转折频率处更应该多取几个点 五.数据处理 (一)第一种处理方法: (1)得表格如下: (2)作图如下: (二)第二种方法: 由实验模型即,由实验设置模型根据理论计算结果绘制bode图,绘制Bode图。

(三)误差分析 两图形的大体趋势一直,从而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在拐点处有一定的差距,在某些点处也存在较大的误差。 分析: (1)在读取数据上存在较大的误差,而使得理论结果和实验结果之间存在。 (2)在数值应选取上太合适,而使得所画出的bode图形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3)在实验计算相角和幅值方面本来就存在着近似,从而使得误差存在,而使得两个图形之间有差异 六.思考讨论 (1)是否可以用“李沙育”图形同时测量幅频特性和想频特性 答:可以。在实验过程中一个频率可同时记录2Xm,2Ym,2y0。 (2)讨论用“李沙育图形”测量频率特性的精度,即误差分析(说明误差的主要来源)答:用“李沙育图形”测量频率特性的精度从上面的分析处理上也可以看出是比较高的,但是在实验结果和理论的结果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误差主要来自于从“李沙育图形”上读取数据的时候存在的误差,也可能是计算机精度方面的误差。 (3)对用频率特性测试系统数学模型方法的评测 答:用这种方法进行此次实验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过程,原理及方法。但本次实验的数据量很大,需要读取较多坐标,教学软件可以更智能一些,增加一些自动读取坐标的功能。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加深了对线性定常系统的频率特性的认识,掌握了用频率特性法测试被控过程模型的原理和方法。使我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处理数据时,需要进行一定量的计算,这要求我们要细心、耐心,作图时要注意不能用普通坐标系,而是半对数坐标系进行作图。

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实验报告(精)

实验四 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 一、实验目的: 1. 测量线性系统的幅频特性 2. 复习巩固周期信号的频谱测量 二、实验原理: 我们讨论的确定性输入信号作用下的集总参数线性非时变系统,又简称线性系统。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是齐次性与叠加性、时不变性、微分性以及因果性。对线性系统的分析,系统的数学模型的求解,可分为时间域方法和变换域方法。这里主要讨论以频率特性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傅里叶变换以频率为独立变量。 设输入信号)(t v in ,其频谱)(ωj V in ;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t h ,系统的频率特性 )(ωj H ;输出信号)(t v out ,其频谱)(ωj V out ,则 时间域中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t h t v t v in out *= 频率域中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ωωωj H j V j V in out ?= 时间域方法和变换域方法并没有本质区别,两种方法都是将输入信号分解为某种基本单元,在这些基本单元的作用下求得系统的响应,然后再叠加。变换域方法可以将时域分析中的微分、积分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将卷积积分变换为乘法;在信号处理时,将输入时间信号用一组变换系数(谱线)来表示,根据信号占有的频带与系统通带间的关系来分析信号传输,判别信号中带有特征性的分量,比时域法简便和直观。 三、实验方法: 1. 输入信号的选取 这里输入信号选取周期矩形信号,并且要求 τ T 不为整数。这是因为周期矩形信号具有丰富的谐波分量,通过观察系统的输入、输出波形的谐波的变化,分析系统滤波特性。周期矩形信号可以分解为直流分量和许多谐波分量;由于测量频率点的数目有限,因此需要排除谐波幅度为零的频率点,周期矩形信号谐波幅度为零的频率点是 Ω KT ,其中1=K 、2、3、… 。 图11.1 输入的周期矩形信号时域波形 t

实验二实验报告

PAM和PCM编译码器系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了解PAM信号形成的过程;验证抽样定理;了解混叠效应形成的原因; 2.验证PCM编译码原理;熟悉PCM抽样时钟、编码数据和输入/输出时钟之间的关系;了 解PCM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 1.PAM编译码器系统 1.1自然抽样脉冲序列测量 (1)准备工作; (2)PAM脉冲抽样序列观察; (3)PAM脉冲抽样序列重建信号观测。 1.2平顶抽样脉冲序列测量 (1)准备工作; (2)PAM平顶抽样序列观察; (3)平顶抽样重建信号观测。 1.3信号混叠观测 (1)准备工作 (2)用示波器观测重建信号输出的波形。 2.PCM编译码器系统 2.1PCM串行接口时序观察 (1)输出时钟和帧同步时隙信号的观察; (2)抽样时钟信号与PCM编码数据测量; 2.2用示波器同时观察抽样时钟信号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端口(TP502),观测时以TP504 同步,分析掌握PCM编码输数据和抽样时钟信号(同步沿、脉冲宽度)及输出时钟的对应关系; 2.3PCM译码器输出模拟信号观测,定性观测解码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关系:质量,电平, 延时。 2.4PCM频率响应测量:调整测试信号频率,定性观察解码恢复出的模拟信号电平,观测 输出信号电平相对变化随输入信号频率变化的相对关系; 2.5PCM动态范围测量:将测试信号频率固定在1000Hz,改变测试信号电平,定性观测解 码恢复出的模拟信号的质量。 三、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1.PAM编译码器系统 (1)观察得到的抽样脉冲序列和正弦波输入信号如下所示:

上图中上方波形为输入的正弦波信号,下方为得到的抽样脉冲序列,可见抽样序列和正弦波信号基本同步。 (2)观测得到的重建信号和正弦波输入信号如下所示: 如上图所示,得到的重建信号也为正弦波,波形并没有失真。 (3)平顶抽样的脉冲序列如下所示: 上图中上方的波形为输入的正弦波信号,下方为PAM平顶抽样序列。 (4)平顶抽样的重建信号波形: 可见正弦波经过平顶抽样,最终重建的信号仍为正弦波。 (5)观察产生混叠时的重建信号的输出波形 在实验时将输入的正弦波频率调至7.5KHz,通过示波器观察得到的输入正弦波波形和输出的重建信号如下所示: 由于实验时采用的抽样频率为8KHz,所以当输入的信号频率为7.5KHz时已经不满足抽样定理的要求了,所以会产生混叠误差,导致了输出的重建波形如上图所示,不再是正弦波了。 从测量结果可以得出如下规律:随着输入正弦波信号的频率逐渐升高,输出重建波形的幅值逐渐降低。这是由于在实验电路中加入了抗混滤波器,该滤波器随着频率的升高会使处理的信号的衰减逐渐变大,所以如试验结果所示,随着输入信号频率的升高,输出信号的幅值在逐渐变小。 (7) 在不采用抗混滤波器时输入与输出波形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四 系统频率特性测量(模拟实验)

实验四 系统频率特性测量 一、实验目的 1.加深了解系统及元件频率特性的物理概念。 2.掌握系统及元件频率特性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 1.EL-AT-II 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 1.模拟电路图 若输入信号U1(t )=U1sin ωt,则在稳态时,其输出信号为U2(t )=U2sin (ωt+ψ),改变输入信号角频率ω值,便可测得二组U2/U1和ψ随ω变化的数值,这个变化规律就是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图4-1为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它是由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和比例环节组成。图4-2为图4-1的方框原理图,图中2321211 2 ,,C R T C R T R R K === 。 图4-1 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 图4-2 二阶系统原理图

由图4-1求得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2 11 22 122 2112)()()(T T K T s s T T K K s T s T T K s U s U s ++=++== φ 典型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2 2 22)(n n n s s s ωζωωφ++= 对比可得:21T T K n =ω,K T T 124=ζ 若令s T 2.01=,s T 5.01=,则K n 10=ω,K 625.0=ζ 由上式可知,调节开环增益K 的值,就能同时改变系统阻尼比ζ和无阻尼自然频率n ω的值,我们可以改变k 的值,令系统处于稳定状态下。 当625.0>K ,10<<ζ,系统处于欠阻尼状态,当625.0=K ,1=ζ,系统处于临界阻尼状态, 当625.0ζ,系统处于过阻尼状态。 四、实验步骤 1.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电路的输入U1接A/D 、D/A 卡的DA1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 、D/A 卡的AD1输入。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2.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 3.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测频率图 4.选中 [实验课题→系统频率特性测量→手动方式] 菜单项,鼠标单击将弹出参数设置窗口。参数设置完成后点确认等待观察波形,如图4-4所示。 图4-4 手动方式测量波特图

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实验报告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名称: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 姓名:学号: 专业:实验室: 实验时间:2013年11月22日同组人员: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一、实验目的: (1)明确测量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的意义; (2)掌握幅频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的测量方法; (3)利用幅频曲线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原理: 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而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控制系统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如果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可以拆开,每个物理参数能独立得到,并能用物理公式来表达,这属机理建模方式,通常教材中用的是机理建模方式。如果系统的各个部分无法拆开或不能测量具体的物理量,不能用准确完整的物理关系式表达,真实系统往往是这样。比如“黑盒”,那只能用二端口网络纯的实验方法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实验建模有多种方法。此次实验采用开环频率特性测试方法,确定系统传递函数。准确的系统建模是很困难的,要用反复多次,模型还不一定建准。另外,利用系统的频率特性可用来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用Bode 图设计控制系统就是其中一种。 幅频特性就是输出幅度随频率的变化与输入幅度之比,即)()(ωωi o U U A =。测幅频特性时, 改变正弦信号源的频率,测出输入信号的幅值或峰峰值和输输出信号的幅值或峰峰值。 测相频有两种方法: (1)双踪信号比较法:将正弦信号接系统输入端,同时用双踪示波器的Y1和Y2测量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两个正弦波,示波器触发正确的话,可看到两个不同相位的正弦波,测出波形的周期T 和相位差Δt ,则相位差0360??=ΦT t 。这种方法直观,容易理解。就模拟示波 器而言,这种方法用于高频信号测量比较合适。 (2)李沙育图形法:将系统输入端的正弦信号接示波器的X 轴输入,将系统输出端的正弦信号接示波器的Y 轴输入,两个正弦波将合成一个椭圆。通过椭圆的切、割比值,椭圆所在的象限,椭圆轨迹的旋转方向这三个要素来决定相位差。就模拟示波器而言,这种方法用于低频信号测量比较合适。若用数字示波器或虚拟示波器,建议用双踪信号比较法。 利用幅频和相频的实验数据可以作出系统的波Bode 图和Nyquist 图。 三、预习与回答: (1)实验时,如何确定正弦信号的幅值?幅度太大会出现什么问题,幅度过小又会出现什 么问题? 答:根据实验参数,计算正弦信号幅值大致的范围,然后进行调节,具体确定调节幅值时,首先要保证输入波形不失真,同时,要保证在频率较大时输出信号衰减后人能够测量出来。如果幅度过大,波形超出线性变化区域,产生失真;如果波形过小,后续测量值过小,无法精确的测量。

实验三 二阶系统频率响应

实验三 二阶系统频率响应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系统频率特性响应的实验测试方法。 (2)了解二阶闭环系统中的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计算。 (3)掌握根据频率响应实验结果绘制波特图的方法。 (4)掌握欠阻尼二阶闭环系统中的自然频率、阻尼比对谐振频率、谐振峰值和带宽的影响及对应的计算。 二、实验设备 (1)XMN-2型学习机; (2)CAE-USE 辅助实验系统 (3)万用表 (4)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 本实验用于观察和分析二阶系统瞬态响应的稳定性。 二阶闭环系统模拟电路如图3-1所示,它由两个积分环节(OP1和OP2)及其反馈回路构成。 图3-1 二阶闭环系统模拟电路图 OP1和OP2为两个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s T s G i 1 )(-=(时间常数RC T i =)。二阶闭环系统等效结构图如图3-2所示。 图3-2 二阶闭环系统等效结构图 该二阶系统的自然振荡角频率为RC T n 11==ω,阻尼为i f R R K 22= =ζ。 四、实验步骤 (1)调整Rf=40K ,使K=0.4(即ζ=0.2);取R=1M ,C=1μ,使T=1秒(ωn=1/1)。 (2)输入信号位)sin(t X ω=,改变角频率使ω分别为 0.2,0.6,0.8,0.9,1.0,1.2,1.6,2.0,3.0rad/s 。稳态时,记录下输出响应)sin(φω+=t Y y 五、数据采集及处理 输出信号幅值Y 输出信号初相φ L(ω) φ(ω) ω(rad/s) T 0.2 0.6 0.8 0.9 1.0 1.2

1.6 2.0 3.0 六、实验报告 1、绘制系统结构图,并求出系统传递函数,写出其频率特性表达式。 2、用坐标纸画出二阶闭环系统的对数幅频、相频曲线(波特图)。 3、其波特图上分别标示出谐振峰值(Mr)、谐振频率(ωr)和带宽频率(ωb)。 4、观察和分析曲线中的谐振频率(ωr)、谐振峰值(Mr)和带宽(ωb),并与理论计算值作对比。

一二阶系统频率特性测试与分析

广西大学实验报告纸 姓名: 指导老师:胡老师 成绩: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121 实验内容:零、极点对限性控制系统的影响 2014年 11月 16 日 【实验时间】2014年11月14日 【实验地点】宿舍 【实验目的】 1. 掌握测量典型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的方法; 2. 掌握软件仿真求取一、二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的方法; 3. 学会用Nyquist 判据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设备与软件】 1. labACT 实验台与虚拟示波器 2. MATLAB 软件 【实验原理】 1.系统的频率特性测试方法 对于现行定常系统,当输入端加入一个正弦信号)sin()(t X t X m ωω=时,其稳态输出是一个与输入信号频率相同,但幅值和相位都不同的正弦信号 )sin()()sin()(ψωωψω+=+=t j G X t Y s Y m m 。 幅频特性:m m X Y j G /)(=ω,即输入与输出信号的幅度比值,通常转换成)(lg 20ωj G 形式。 相频特性:)(arg )(ωω?j G =,可以直接基于虚拟示波器读取,也可以用“李沙育图行”法得到。 可以将用Bode 图或Nyquist 图表示幅频特性和相频特。 在labACT 试验台采用的测试结构图如下:

被测定稳定系统对于实验就是有源放大电路模拟的一、二阶稳定系统。 2.系统的频率测试硬件原理 1)正弦信号源的产生方法 频率特性测试时,一系列不同频率输入正弦信号可以通过下图示的原理产生。按照某种频率不断变化的数字信号输入到DAC0832,转换成模拟信号,经一级运放将其转换为模拟电压信号,再经过一个运放就可以实现双极性电压输出。 根据数模转换原理,知 R V N V 8 012- = (1) 再根据反相加法器运算方法,得 R R R V N V N V R R V R R V 1281282282201210--=??? ??+-?-=??? ? ??+-= (2) 由表达式可以看出输出时双极性的:当N 大于128时,输出为正;反之则为负;当输入为128时,输出为0. 在labACT 实验箱上使用的参考电压时5V 的,内部程序可以产生频率范围是对一阶系统是0.5 H Z ~64H Z 、对二阶系统是0.5 H Z ~16 H Z 的信号,并由B2单元的OUT2输出。

自动控制原理学生实验:二阶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

实验三 二阶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 一.实验要求 1.研究表征系统稳定程度的相位裕度γ和幅值穿越频率c ω对系统的影响。 2.了解和掌握欠阻尼二阶开环系统中的相位裕度γ和幅值穿越频率c ω的计算。 3.观察和分析欠阻尼二阶开环系统波德图中的相位裕度γ和幅值穿越频率ωc ,与计算值作比对。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本实验用于观察和分析二阶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 由于Ⅰ型系统含有一个积分环节,它在开环时响应曲线是发散的,因此欲获得其开环频率特性时,还是需构建成闭环系统,测试其闭环频率特性,然后通过公式换算,获得其开环频率特性。 自然频率:T iT K = n ω 阻尼比:KT Ti 2 1= ξ (3-2-1) 谐振频率: 2 21ξωω-=n r 谐振峰值:2 121lg 20)(ξ ξω-=r L (3-2-2) 计算欠阻尼二阶闭环系统中的幅值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度γ: 幅值穿越频率: 24241ξξωω-+? =n c (3-2-3) 相位裕度: 4 24122arctan )(180ξξξω?γ++-=+=c (3-2-4) γ值越小,Mp%越大,振荡越厉害;γ值越大,Mp%小,调节时间ts 越长,因此为使 二阶闭环系统不致于振荡太厉害及调节时间太长,一般希望: 30°≤γ≤70° (3-2-5) 本实验所构成的二阶系统符合式(3-2-5)要求。 被测系统模拟电路图的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电路 本实验将数/模转换器(B2)单元作为信号发生器,自动产生的超低频正弦信号的频率从低到高变化(0.5Hz~16Hz ),OUT2输出施加于被测系统的输入端r (t),然后分别测量被测系统的输出信号的开环对数幅值和相位,数据经相关运算后在虚拟示波器中显示。 实验步骤: (1)将数/模转换器(B2)输出OUT2作为被测系统的输入。 (2)构造模拟电路: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同笫3.2.2 节《二阶闭环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测试》。 (3)运行、观察、记录: ① 将数/模转换器(B2)输出OUT2作为被测系统的输入,运行LABACT 程序,在界面 的自动控制菜单下的线性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实验项目,选择二阶系统,就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实验开始后,实验机将自动产生0.5Hz~16H 等多种频率信号,等待将近十分钟,测试结束后,观察闭环对数幅频、相频曲线和幅相曲线。 ② 待实验机把闭环频率特性测试结束后,再在示波器界面左上角的红色‘开环’或‘闭

实验二:频率响应测试

成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自动化 学生学号13191006________ 学生________ 万赫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 王艳东 自动控制与测试教学实验中心

实验二频率响应测试 实验时间2015.11.13 实验编号30 同组同学无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频率特性的测试原理及方法 2、学习根据所测定出的系统的频率特性,确定系统传递函数的方法 目的。 二、实验容 1. 测定给定环节的频率特性。 2. 系统模拟电路图如下图: 系统结构图如下图:

系统的传递函数: 取R=100KΩ,则G(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取R=200KΩ,则G(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取R=500KΩ,则G(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若正弦输入信号为Ui(t)=A1Sin(ωt),则当输出达到稳态时,其输出信号为 Uo(t)=A2Sin(ωt+ψ)。改变输入信号频率f=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值,便可测得二组A1/A2和ψ随f(或ω)变化的数值,这个变化规律就是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三、实验原理 1. 幅频特性即测量输入与输出信号幅值A1及A2,然后计算其比值A2/A1。 2. 实验采用“沙育图形”法进行相频特性的测试。 设有两个正弦信号: X(ωt)=XmSin(ωt) ,Y(ωt)=YmSin(ωt+ψ) 若以X(t)为横轴,Y(t)为纵轴,而以ω作为参变量,则随着ωt的变化,X(t)和Y(t)所确定的点的轨迹,将在X-Y平面上描绘出一条封闭的曲线。这个图形就是物理学上成称

实验二放大器输入、输出电阻和频响特性的测量

实验二 放大器输入、输出电阻和频响特性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掌握放大器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频率特性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放大器输入电阻R i 的测试 最简单的测试方法是“串联电阻法”。其原理如图2-1所示,在被测放大器与信号源之间串入一个已知标准电阻R i ,只要分别测出放大器的输入电压U i 和输入电流I i ,就可以求出: R i =V i /I i = n R i R U U /=R i U U ?Rn 但是,要直接用交流毫伏表或示波器测试Rn 两端的电压U R 是有困难的,因U R 两端不接地。使得测试仪器和放大器没有公共地线,干扰太大,不能准确测试。为此,通常是直接测出U S 和U i 来计算R i ,由图不难求出: R i = i S i U U U -? Rn 注:测R i 时输出端应该接上R L ,并监视输出波形,保证在波形不失真的条件下进行上述测量。 S U 图2-1放大电路输入端模型 2.放大器输出电阻R o 的测试 放大器输出端可以等效成一个理想电压源U o 和R o 相串联,如图2-3所示。 在放大器输入端加入U S 电压,分别测出未接和接入R L 时放大器的输出电压U o 和U L 值,则 L L R U U R )1( 0-= 注意:要求在接入负载R L (或R W )的前后,放大器的输出波形都无失真。

501mA β==CQ ,I , 212*c B b p E R V R R R = ++12*5.1 1.7,10 5.1 p V R ==++ 20.9p R K =Ω 2626200(1) 200(1) 1.526,1be EQ mv mv r K I mA ββ=++=++=Ω 12()//// 1.13,i b p b be R R R R r K =+=Ω 3o c R R K ==Ω

实验三-模拟一阶系统频率特性测试实验

实验三-模拟一阶系统频率特性测试实验

实验三模拟一阶系统频率特性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学习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根据所测量的数据,绘制一阶惯性环节的开环伯德图,并求取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 利用频域法的理论,从一阶系统的开关频率特性分析闭环系统的特性。根据给定的一阶频域测试电路,使用所给的元器件搭建实验电路。利用信号发生器所产生的正弦波作为输入信号,用数字存储示波器观察并测量系统在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作用下,输出信号的幅值和相位变化情况。 1.频域分析法原理 频率特性的频域分析方法是一种图解分析方法,它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去判断闭环系统的性能,能够方便地分析系统中的参数对系统暂态响应的影响,从而找到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 实验表明,对于稳定的线性定常系统,输入正弦信号所产生系统输出的稳态分量仍然是与输入信号同频率的信号,而幅值和相位的变化则是频率ω的函数。

因此,定义正弦信号输入下,系统的稳态输出与系统的输入之比为系统的频率特性,并记为 ) ()()(ωωωj U j Y j G = 式中,)(ωj G —系统的频率特性;)(ωj Y —系统的稳态输出;)(ωj U —系统的正弦输入 对一个线性系统来说,在正弦信号的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输出仍然是一个正弦函数,其频率与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同,一般情况下,输出的幅值小于输入幅值,输出的相位滞后于输入相位。当输入信号的幅值不改变而频率发生变化时,输出信号的幅值一般会随输入正弦信号频率增加而减小;相位滞后角度一般都会随输入正弦信号频率的增加而增加。 一阶模拟环节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R610k R710k R3 10k 10k R815k R110k R2 10k C1 1uF U c(t) U r(t) 其中F 1为惯性环节;F 2为放大环节(放大倍数K=5.1)。 这个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一阶网络频响特性测量

一阶网络频响特性测量 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一阶网络频响特性测量 姓名: 姚敏 学号: 110404212 班级: 通信(2)班 时间: 2013.6.7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电光系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一阶网络的构成方法; 2、掌握一阶网络的系统响应特性; 3、了解一阶网络频响特性图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基本原理 系统响应特性是指系统在正弦信号激励下,稳态响应随信号频率变化而变化的特性,称为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frequency response)简称频响特性。 一阶系统是构成复杂系统的基本单元。学习一阶系统的特点有助于对一般系统特性的了解。一阶系统的系统函数为H(s),表达式可以写成: 1H(s),k, k为一常数 (3-1) s,, 激励信号x(t)为: xtEt()sin(),, (3-2) m0 按照系统频响特性的定义可求得该一阶系统的稳态响应为: ytEHt()sin(),,,,(3-3) ssm000 j,0H(s)|,H(j,),H(j,)eH,H(j,)其中,。,,,,sj,,00000

可见,当改变系统输入信号的频率时,稳态响应的幅度和相位也随之而改变。 1,k,,,,0因果系统是稳定的要求:,不失一般性可设。该系统的频响,特性为: 1H(j,), (3-4) j,,,1 1从其频响函数中可以看出系统响应呈低通方式,其3dB带宽点。系统的频,响特性图如下图: , 图1 一阶网络频响特性图 一阶低通系统的单位冲击响应与单位阶跃响应如下图: 图2 一阶网络单位冲击响应与单位阶跃响应图 三、实验内容及结果 1、填写表1: 输入信号频输出信号幅度(mV) 相对幅度(dB) 相位差() ,,,21率f0 10Hz 1.96V -0.175 -181.4 1kHz 1.68V -1.514 -212.6 2kHz 1.27V -3.945 -229.7 3kHz 952mV -6.448 118.0 4kHz 760mV -8.404 114.0 5kHz 628mV - 10.061 108.9 6kHz 524mV -11.634 105.7 7kHz 456mV -12.841 -255.7 8kHz 400mV -13.979 102.2 9kHz 360mV -14.895 101.9 10kHz 324mV -15.810 100.7

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数字信号处理 实验内容:实验4 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和零、极点分布 院(系):计算机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111班 2013年6 月7日

一、实验目的:加深对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和零、极点分布的概念理解。 二、实验原理: 离散系统的时域方程为 ∑∑==-=-M k k N k k k n x p k n y d ) ()( 其变换域分析方法如下: 时频域变换 )()()(][][][][][ω ωωj j j m e H e X e Y m n h m x n h n x n y =?-= *=∑ ∞ -∞ = 系统的频率响应为 ω ωω ωω ωω jN N j jM M j j j j e d e d d e p e p p e D e p e H ----++++++==......)()()(1010 时域Z 域变换 ) ()()(][][][][][z H z X z Y m n h m x n h n x n y m =?-= *=∑∞ -∞ = 系统的转移函数为 N N M M z d z d d z p z p p z D z p z H ----++++++= =......)()()(110110 分解因式 ∏-∏-=∑∑= =-=-=-=-N i i M i i N i i k M i i k z z K z d z p z H 1111 0)1()1()(λξ 上式中的i ξ和i λ称为零、极点。 在MATLAB 中,可以用函数[z ,p ,K]=tf2zp (num ,den )求得有理分式形式的系统转移函数的零、极点,用函数zplane (z ,p )绘出零、极点分布图;也可以用函数zplane (num ,den )直接绘出有理分式形式的系统转移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 另外,在MATLAB 中,可以用函数 [r ,p ,k]=residuez (num ,den )完成部分分式展开计算;可以用函数sos=zp2sos (z ,p ,K )完成将高阶系统分解为2阶系统的级联。

实验七典型系统的频率特性测试

实验七典型系统的频率特性测试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测量典型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频率特性曲线的方法; 2. 掌握软件仿真求取一阶和二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方法。 二. 实验内容 1?搭建一阶惯性环节,绘制其频率特性曲线; 2?搭建典型二阶环节,绘制其频率特性曲线; 3. 用软件仿真求取一阶和二阶系统频率特性曲线,跟实验结果加以比较。 三. 实验步骤 在实验中观测实验结果时,可选用普通示波器,也可选用本实验台上的虚拟示波器。 如果选用虚拟示波器, 只要运行ACES 程序,选择菜单列表中的相应实验项目, 再选择 开始实验,就会打开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即可使用本实验台上的虚拟示波器 CH1、 CH2两通道观察被测波形。具体用法参见用户手册中的示波器部分。 1. 一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 实验中所用到的功能区域: 信号源、虚拟示波器、实验电路 图1-7-1 一阶惯性环节模拟电路 (1) 设置信号源: 将信号源区的正弦波端子与实验电路 A1的“ IN13”端子相连接,可根据需 求拨动频率选择开关,选择不同频率段“ 8Hz ?0.16Hz ”或“ 400Hz ?6Hz ”。 (2) 搭建一阶惯性环节模拟电路: A .将实验电路 A1的“O UT1 ”端子与实验电路 A2的“ IN23 ”端子相连接; B ?按照图1-7-1选择拨动开关: 图中:R 仁50K 、R2=50K 、R3=100K 、R4=100K 、C1=0.1uF A1、实验电路A2。 一阶惯性环节模拟电路如图 1-7-1所示,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U ° (s) K TS 1

将A1的S7、S8、S15, A2的S7、S11拨至开的位置。 (3) 连接虚拟示波器: 将正弦波端子与示波器通道CH1相连接,实验电路A2的“0UT2”与示波器通道CH2相 连接。 (4) 输入正弦波信号,通过虚拟示波器观测输入输出正弦波曲线并调节正弦波频率和幅值,绘 制该一阶惯性环节的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 (5) 运行软件仿真一阶惯性环节频率特性曲线,记录理想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并与 实验结果相比较。 2. 二阶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 实验中所用到的功能区域: 信号源、虚拟示波器、实验电路A1、实验电路A2、实验电路A3。 二阶振荡环节模拟电路如图1-7-2所示,二阶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2 U°(s) n U i(s) 2 n

典型环节和系统频率特性地测量

课程名称:_________控制理论(甲)实验_______指导老师:_____ 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___典型环节和系统频率特性的测量___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接线图 四、实验设备 五、实验步骤 六、实验数据记录 七、实验数据分析 八、实验结果或结论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典型环节和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的测试方法; 2.根据实验求得的频率特性曲线求取传递函数。 二、实验原理 1.系统(环节)的频率特性 设G(S)为一最小相位系统(环节)的传递函数。如在它的输入端施加一幅值为X m 、频率为ω的正弦信号,则系统的稳态输出为 )sin()()sin(?ωω?ω+=+=t j G Xm t Y y m 由式①得出系统输出,输入信号的幅值比相位差 )() (ωωj G Xm j G Xm Xm Ym == (幅频特性) )()(ωωφj G ∠= (相频特性) 式中)(ωj G 和)(ωφ都是输入信号ω的函数。 2.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 2.1 沙育图形法测试 2.1.1幅频特性的测试 由于 m m m m X Y X Y j G 22)(= = ω 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即可测出相应的幅值比,并计算 m m X Y A L 22log 20)(log 20)(==ωω (d B ) 其测试框图如下所示:

图5-1 幅频特性的测试图(沙育图形法) 注:示波器同一时刻只输入一个通道,即系统(环节)的输入或输出。 2.1.2相频特性的测试 图5-2 相频特性的测试图(沙育图形法) 令系统(环节)的输入信号为:t X t X m ωsin )(= (5-1) 则其输出为 )sin()(φω+=t Y t Y m (5-2) 对应的沙育图形如图5-2所示。若以t 为参变量,则)(t X 与)(t Y 所确定点的轨迹将在示波器的屏幕上形成一条封闭的曲线(通常为椭圆),当t=0时,0)0(=X 由式(5-2)得 )sin()0(φm Y Y = 于是有 m m Y Y Y Y 2) 0(2sin )0(sin )(1 1--==ωφ (5-3) 同理可得 m X X 2) 0(2sin )(1 -=ωφ (5-4) 其中: )0(2Y 为椭圆与Y 轴相交点间的长度; )0(2X 为椭圆与X 轴相交点间的长度。 式(5-3)、(5-4)适用于椭圆的长轴在一、三象限;当椭圆的长轴在二、四时相位φ的计算公式变为 m Y Y 2) 0(2sin 180)(1 0--=ωφ 或 m X X 2)0(2sin 180)(10--=ωφ

系统频率特性地测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四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 学号22012309 姓名 时间2014年10月23日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目录 一、实验目的··3 二、实验原理··3 三、预习与回答··3 四、实验设备··4 五、实验线路图··4 六、实验步骤··4 七、实验数据··4 八、实验分析及思考题··5 九、实验总结··7

一、实验目的: (1)明确测量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的意义; (2)掌握幅频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的测量方法; (3)利用幅频曲线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原理: 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而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控制系统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如果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可以拆开,每个物理参数能独立得到,并能用物理公式来表达,这属机理建模方式,通常教材中用的是机理建模方式。如果系统的各个部分无法拆开或不能测量具体的物理量,不能用准确完整的物理关系式表达,真实系统往往是这样。比如“黑盒”,那只能用二端口网络纯的实验方法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实验建模有多种方法。此次实验采用开环频率特性测试方法,确定系统传递函数。准确的系统建模是很困难

的,要用反复多次,模型还不一定建准。另外,利用系统的频率特性可用来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用Bode 图设计控制系统就是其中一种。 幅频特性就是输出幅度随频率的变化与输入幅度之比,即)()(ωωi o U U A =。测幅频特性时, 改变正弦信号源的频率,测出输入信号的幅值或峰峰值和输输出信号的幅值或峰峰值。 测相频有两种方法: (1)双踪信号比较法:将正弦信号接系统输入端,同时用双踪示波器的Y1和Y2测量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两个正弦波,示波器触发正确的话,可看到两个不同相位的正弦波,测出波形的周期T 和相位差Δt ,则相位差0360??=ΦT t 。这种方法直观,容易理解。就模拟示波 器而言,这种方法用于高频信号测量比较合适。 (2)李沙育图形法:将系统输入端的正弦信号接示波器的X 轴输入,将系统输出端的正弦信号接示波器的Y 轴输入,两个正弦波将合成一个椭圆。通过椭圆的切、割比值,椭圆所在的象限,椭圆轨迹的旋转方向这三个要素来决定相位差。就模拟示波器而言,这种方法用于低频信号测量比较合适。若用数字示波器或虚拟示波器,建议用双踪信号比较法。 利用幅频和相频的实验数据可以作出系统的波Bode 图和Nyquist 图。 三、预习与回答: (1)实验时,如何确定正弦信号的幅值?幅度太大会出现什么问题,幅度过小又会出现什 么问题? 答:若正弦信号的幅值过大,会容易失真;信号幅值太小会使信号容易被噪声淹没。 (2)当系统参数未知时,如何确定正弦信号源的频率? 答:从理论推导的角度看,应该采取逐点法进行描述,即ω 从0变化到∞,得到变化时幅度和相位的值。从实际操作来看,ω 值过小所取得的值无意义,因此我们选取[1.0,100.0]

2016年《振动测试实验》综合练习题

2016年《振动测试实验》综合练习题 1、关于振动传感器,请回答以下问题: 1)振动传感器主要有哪些类型?哪种传感器目前使用最广泛? 答:根据被测振动运动是位移、速度还是加速度,可以将振动传感器分为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三类;从力学原理上,振动传感器又可以分为绝对式传感器和相对式传感器两类;从电学原理上,根据所采用的将力学量转变为电学量的传感器敏感元件的性质,振动传感器又可分为电感型、电动型、涡流型、压电型和电阻型等诸多类型。其中使用最广泛的传感器是绝对式压电加速度传感器。 2)加速度传感器安装方式有哪些?对于飞机空中振动环境测试,你认为哪几种安装方式较合适? 答:加速度传感器安装方式有刚螺栓连接、胶合螺栓、石腊粘接、双面胶带和永久磁铁。对于飞机空中振动环境测试,胶合螺栓的安装方式较合适。 3)加速度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答:加速度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有灵敏度、频率响应特性、动态范围、横向灵敏度和幅值线性度。 4)一般振动数据采集设备最大输入电压为10伏。测量一结构加速度响应,加速度最大值预估约为20g,现有加速度传感器甲(灵敏度:50mv/g)、乙(灵敏度:500mv/g)各一只,选用哪一个传感器?请说明理由。 答:选用加速度传感器乙。因为数据采集设备的最大输入电压为10伏,加速度传感器甲的最大测量加速度为200g,离预估的加速度太大,而加速度传感器乙的最大测量加速度为20g,与预估的加速度符合。 2、关于激振器,请回答以下问题: 1)常用的激振器安装方式有哪两种?两种安装方式的分别有何技术要求? 答:常用的激振器安装方式有刚性支承和柔性悬挂两种。刚性支承安装要求垂直向、横向、纵向支承刚度足够大,即支承系统的最低阶固有频率要大于试验件最高阶固有频率。柔性悬挂安装要求垂直向、横向、纵向支承刚度足够小,即支承系统的最低阶固有频率要小于试验件最高阶固有频率。 2)用一台激振器做模态试验时,激振位置如何选择?

线性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对数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波德图)、幅相曲线(奈奎斯特图)的构造及绘制方法。 2.二阶开环系统中的相位裕度和幅值穿越频率的计算。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1.一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测试。 2.二阶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测试,研究表征系统稳定程度的相位裕度和 幅值穿越频率对系统的影响。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1.labACT自控/计控原理实验机一台 2.数字存储示波器一台 四、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测试 1.一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 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测试模拟电路见图4-1。 图4-1 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测试模拟电路 实验步骤:注:‘S ST'不能用“短路套”短接! (1)将数/模转换器(B2)输出OUT2作为被测系统的输入。 (2)按图4-1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 (3)运行、观察、记录: ①运行LABACT程序,选择自动控制菜单下的线性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实验项目,选择一阶系统,再选择开始实验,点击开始,实验机将自动产生0.5Hz~64Hz多个频率信号,测试被测系统的频率特性,等待将近十分钟,测试结束。 ②测试结束后,可点击界面下方的“频率特性”选择框中的任意一项进行切换,将显示被测系统的对数幅频、相频特性曲线(伯德图)和幅相曲线(奈 奎斯特图),同时在界面上方将显示点取的频率点的L、、Im、Re等相关数

据。如点击停止,将停止示波器运行,不能再测量数据。 ③分别改变惯性环节开环增益与时间常数,观察被测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相频曲线及幅相曲线,在幅频曲线或相频曲线上点取相同的频率点,测量、记录数据于实验数据表中。 实验数据表1:改变惯性环节开环增益,(T=0.05,C=1u,R2=50K) 实验数据表2: 改变惯性环节时间常数, K=1(R1=50K、R2=50K) 2.二阶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 二阶系统模拟电路图的构成如图4-2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