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

音乐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

音乐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
音乐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

音乐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材内容:人音版八年级下期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教学目的: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教学重点: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钢琴、小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

的音乐作品之一。下面请一位同学,用她那把心爱的小提琴来为我们演奏这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表演)

提问:“你在多次演出中都演奏了这首乐曲,你是不是非常喜欢这首作品?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作品创作背景简析

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 《蝴蝶的爱情》。

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两个人物呢?

(讨论)

这一民间传说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可谓是千年等一回。据史册记载,梁山伯是明朝的一个县官,因秉公办案,有“梁青天”的美称。梁山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桥镇。可是在挖掘墓地时,发现一墓穴,穴中有一块刻着“祝英台女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记载着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时代的陈国人,一生行侠仗义,后来遭贪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当地人们偷偷将其安葬于胡桥镇。由于梁祝二人都是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们便把他俩合葬在一起。从那以后,在民间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关于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

三、乐曲的结构采用了欧洲古典传统的奏鸣曲式

引导学生了解奏鸣曲式的结构:

梁山伯与祝英台(奏鸣曲式)

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结束部

四、欣赏作品

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

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

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

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

下面我给同学们朗读一段“化蝶”的歌词: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

结束部: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五、总结本节课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国本中学:蒋溢

外国语学校:向小玲

《梁山伯与祝英台》人音版初二音乐教案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 祖彬 课题名称:初中第16册欣赏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课型:欣赏课 教学方法:欣赏法、教授法、探讨法 教材分析: 小提琴协奏《梁祝》选材于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了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进行创作的标题性音乐。这首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乐作品,在国内外均引起了良好的反应。 教材将作品放在“音乐与戏剧这一单元里面,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音乐与戏剧的关系。采用分段聆听、对比聆听的方法,分步骤地解决乐曲中需要学生聆听和了解的内容,然后再用一个课时让学生完整聆听乐曲,以解决学生长时间聆听音乐的疲劳感和茫然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乐曲的欣赏之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梁祝》、提高学生感受、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掌握协奏曲定义、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以及曲作者。 3.通过对比节奏、速度、力度,以及乐器的演奏技巧。感受音乐的表现手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梁祝》的音乐内涵,掌握《梁祝》的主体旋律。 2.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领悟主题,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教具]:多媒体、钢琴、黑板、教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播放动画片《梁祝》的flash动画, 让学生初次感受主题音乐。 二.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同学们你们听过这个动画短片的音乐吗?谁知道这段音乐叫什么名字? (学生回答) 教师设问:有谁了解《梁祝》这个民间故事?试着给大家讲述一下。 (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被列入世界名曲,又被称作butterfly—lovers(蝴蝶的爱情)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欣赏乐曲。 2.相关知识:(教师讲授,出示多媒体课件) (1)教师简介《梁祝》在世界上的影响及地位: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被中国听众被誉为“我们的交响音乐”。外国听众也认为乐曲是一部“非常迷人和神奇的音乐”,“最美妙的旋律”。 (2)曲作者简介: 何占豪:作曲家,浙江人。主要作品:小提琴齐奏曲《姊妹歌》,弦乐四重奏《过节》,交响乐《刘胡兰》、越剧《孔雀东南飞》配乐。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作文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 一日,会稽郡上梁村的梁光汉,中年喜得贵子,格外器重,请来识字先生给儿子取名。 先生对梁光汉说:为人处事要重仁义道德,孩子就取字‘处仁’,你身居山村,难得第一子,名叫‘山伯’吧。 梁光汉夫妇对此十分满意。 山伯自小聪明超人。 到四五岁时,听大人讲故事,非但一遍能记住,而且还能原原本本传给邻里小孩听。 数数、算帐一清二楚。 上山砍柴,放羊喂鸡,勤快能干。 长到岁时,一天,他看到几个富家子弟提着书箱去念书,小山伯很羡慕,他好奇地跟到读书处,在窗台上张望。 只见一位老先生摇头晃脑在教书,他觉得很新鲜,不知不觉地竟把先生念的和解释的东西一一记住了。 当先生抽查学生背诵时,有一位学生背不下去了,在窗外的梁山伯捂嘴一笑,忍不住接着背下去了。 先生一听外面有人接背课文,感到惊奇,出来一看,原来是位机灵秀气的孩子,十分讨人欢喜。 先生问:孩子,你为什么不上学?山伯有礼貌地回答:家里没有

钱供我上学。 先生有心栽培这个聪明的孩子,就叫山伯引路到家。 先生对梁光汉说:我看这孩子聪明过人,将来必成大器。 人家孩子读书要交三石五斗米,你家孩子我粒米不收,书本文具由我资助。 梁光汉一听,很是高兴,心里想,我家世代不识字,能在儿子一代读书识字,再好不过了,于是就答应了先生。 小山伯对先生感激不尽,向先生深深一鞠躬。 果然,山伯在学堂念书,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吟诗作文,出口成章。 入学三年,才华出众,年年第一,先生心里自然十分高兴,但是转念一想,这孩子在我地方已无书可读了,应为他的前程着想,不如送他到鄮城四明学馆名师处去深造。 出于爱才,先生说服山伯父母,倾囊相助一百二十两银子,作学费盘缠,并向名师修书一封,引荐梁山伯入学。 春上,梁山伯告别父母,辞谢恩师,肩挑竹书箱,随带干粮,朝东沿江日夜兼程向四明山下鄮城赶路。 日出而起,日落歇脚。 一日来到渡口,搭船渡江去鄮城。 上船时,碰到一位书生模样男子,旁边还有一位挑书箱的书童。 同行三分亲,梁山伯上前询问:请问公子尊姓大名,家居哪里,

观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感

观<<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感 “快乐人儿快乐在,快乐人儿快乐在,青春换了新衣裳……”,随着轻快浪漫的片头曲,我们进入了精彩的电视剧世界…… 封建时期,一般都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学而优则仕。因此,不少人便从小就去私塾求学,期盼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可是当时一直都是男尊女卑,剥夺了女性的许多自由和权力。正因如此,才引出了女扮男装求学的祝英台。 随着尼山书院的撞钟声响起,新一届的学生便陆续汇聚于此。途中,由于种种机缘巧合,梁山伯与祝英台结识了,谈得很投机,因此结拜成好兄弟,一起上私塾求学。这也为将来这对有情人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埋下伏笔。我从小就看了这部电视剧。对于梁小冰扮演的祝英台十分赞叹。这位秀丽的姑娘,天真纯洁地睁着大大的眼睛,鼻梁高挺,配着一张樱桃小嘴,着实令人心动,是儿时心中的女神。 在书院里,学生们无忧无虑地读书学习,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闲时一起讨论学习理论,摆棋对弈,蹴鞠,一切都是那么的快乐、舒适。朗朗书声,悠悠的琴声,一阵阵的文化的气息,环绕着整座尼山书院。在这种封建剥削压迫的社会环境下,恐怕除了书院,再无如此惬意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纯真美好,没有那么多虚伪和奸诈,也不会培育出弑师毁校的赵中书和居心叵测、心狠手辣的马文才。同窗友谊是真的,当路秉章因其妻如意的事情被下大牢,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去趟那道浑水。这不是可贵的友谊吗?人生难得如此仗义的朋友,得珍惜时且珍惜。师生之情也是真的,当学生路秉章、梁山伯先后被害下狱之时,丁老师竭尽所能去挽救自己的学生,不惜得罪昔日的得意门生,当朝中书大人赵定方。这足以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呵护。情侣之间的感情也是纯洁的,发自内心的。没有金钱利益的熏染,爱情的花朵开得如此纯洁,如此动人。 在这种婚姻大事父母做主的时代,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段自由恋爱自然受到保守力量的攻击。棒打鸳鸯,迫使这对深爱对方的痴情男女不能如愿的白发偕老。这种事情当然不止此处一家,当时人们饱受封建社会之苦,无法倾诉,便借这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来表达心中的愤恨。读了这部悲剧,对于父母理所当然地干涉驾驭子女,我相当愤慨。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把儿孙当牛马。儿女的幸福就由他们自己去追求,去把握。上一辈的恩怨何苦拖累下一代,让他们为自己而活吧。 对于梁山伯的悲剧,社会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不知各位观众有没有注意到,秋闱试举揭榜时,出现了两个真真实实的历史人物,陶渊明和孙山。陶渊明独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他在此乡试排名第六,在处理掉娄敬文和辛平之后晋升四魁,被派彭泽令,因不满官场的腐败,弃官归隐。即使贫困,也不为这五斗米的官饷而折腰。这些足以说明,官场容不下为民请命的清廉正直之士。梁山伯被排挤,迫害是迟早的事。 除了外界原因之外,其自身也是很有问题的。在此我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梁山伯这个规规矩矩的读书人对于社会的状况以及官场的腐败全然不知。每次都是认为自己行得正,走得直就谁也奈何不了他。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在封建压迫制度下,官僚地主集团与百姓群众形

《梁祝》乐曲欣赏及分析

<<梁祝>>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扫盲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结构如下图:

(一)呈示部 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主部,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2/4拍子)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梁祝》细腻地呈现一段唯美彻骨、惊天动地的爱情。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到与男孩子一同读书受教育的机会。继而挑战长久以来“门当户对”的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却棒打鸳鸯两分离。但梁、祝的情,终究感天动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飞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经之处,花儿漫天开放.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透过祝英台女扮男装所表现的反抗封建礼教的表层思想,能更深一步地把握到社会进步中要求男女平等、呼唤女权回归这一深层的民族潜意识。如果没有梁祝的悲剧,人们就不会认识到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的弱点和局限,就无法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传统的婚姻制度就将继续保持原样。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正是日益厚积的冲击封建礼教的强烈社会心理的生动反映。千百年来,这种结局鼓舞着人们向一切顽固封建势力作顽强的抗争。

[精品]音乐作品鉴赏_《梁祝》

[精品]音乐作品鉴赏_《梁祝》 内容提要:《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个在我国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名。故事女主角祝英台系祝家庄祝员外之女,在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的途中邂逅了同样赴杭求学的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并在随后的共同求学生活中互相倾心。无奈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梁山伯抑郁成疾,不久身亡。祝英台悲恸不已,誓以身殉。最终与梁山伯化为双蝶,自由而去。这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正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以音符诠释了作曲者对于这个美丽故事的理解。我的鉴赏主要从《梁祝》传说、作曲者的背景资料、以及在乐曲演奏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变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音乐鉴赏梁祝 《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正是以其为创作背景。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1959年。作者是何占豪和陈刚。何占豪熟悉小提琴和越剧音乐,陈刚则较全面地掌握各种作曲技法。在创作《梁祝》时,他们都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陈刚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 为了探索我国交响乐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两位作者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破除迷信,勇于实践,选用了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以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采用了协奏曲这种外来体裁,吸取了我国戏曲音乐中丰富的表现手法。迷人的旋律、生动的音乐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使这部作品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被广大群众深情地称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音乐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乐赏析教学内容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所体现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 E17研学小组 (组员:冯明坤陈星宇陈燕梅温雨欣王诗敏) 一、课题背景介绍 众所周知,小提琴是一种西洋乐器,但如果你认为,这种乐器演奏不出我们中国的“风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从上世纪开始,中国的音乐家们就在不懈努力地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小提琴乐曲,而这些曲目大都改编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经过作曲家的加工、润色,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与西洋小提琴演奏的特点,创造出许多中国小提琴名篇。然而,这其中的代表作当属《梁祝》。1959年,当时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的学生何占豪、陈钢、俞丽拿等人成立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他们立志要将小提琴演奏出“中国特色”。当时也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号召全体师生积极创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当时由于受意识形态“左”的思想影响,作为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主要负责人何占豪在向学院党委征求创作主题时,给了学院这样三个主题供选择:“1、全民皆兵;2、大炼钢铁;3、梁祝”,其实,何占豪早就已经默认了前两个主题,第三个只是凑数。而当上海音乐学院时任党委书记孟波在看到意向书后,毫不犹豫地在“3”的后面打了一个钩。于是,在学生们努力以及孟波的支持下,“蝴蝶”终于破茧而出了。据当时作品首演会上担任独奏的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回忆,当《梁祝》演奏完毕后,音乐厅内掌声持久不断,许多观众热泪盈眶,已经退到后台的俞丽拿和乐队指挥见此情形,不知如何应对观众的热情,由于这只是一次作品的首演会,没有准备“返场”曲目,所以只好将《梁祝》再次演奏一遍。 毫无疑问,《梁祝》是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将从对乐曲的鉴赏开始,研究《梁祝》所体现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 二、乐曲鉴赏 第1部分:梁祝相见 乐曲以竖琴、长笛拉开序幕,将人引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仙境,随后由双簧管带动起全乐队的齐奏,节奏舒缓、温柔,为后面所要讲述的这样一个千古爱情故事营造氛围。 接着,小提琴开始独奏,旋律婉转而悠扬,象征着祝英台的女性形象。小提琴在此处巧用中国民族乐器的“滑弦”技巧。随后,小提琴降低一个八度演奏,意在表达梁山伯作为男子的阳刚、书生之气。接着,小提琴又回到高八度的主旋律上,象征着梁、祝二人初次见面时相互欣赏、惺惺相惜。跟着,全乐队一起重奏一次主旋律,表达了对这份纯洁爱情的歌颂。乐队齐奏完毕后,小提琴走出了时低时高的旋律,象征着祝英台忐忑不安的心情——是否要把自己是女儿身的事实告诉梁山伯呢?如果不坦白便无法向梁山伯说明自己的爱慕之意,可又说不出口。 第2部分:同窗生活 乐曲进行到这里,在长笛的引导下,乐队和小提琴先后奏出欢快而活泼的旋律,象征着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学堂里的欢乐生活,同学们每天一起读书、写字、游戏,还一起对付老师,生活相当快乐。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 教学目的: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重点难点: 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梁祝》音乐片段,教师语言导入。梁祝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首,大家都比较熟悉。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用音乐表达的《梁祝》。 二、新课教学: 1、请学生(分小组)把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梁祝》的资料上台来与大家进行分享。(各种传说、故事背景等等)。 师:我想同学们都听说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请你们分小组上台来介绍一下你们所收集到的有关梁祝的资料。 生:分小组介绍。 师:谁来讲讲你所知道的《梁祝》的故事。 生:讲述故事。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的精彩,说明是用了心去收集的。(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学生分享)。知道梁祝故事的人,听过梁祝音乐的人,都永远会为这种千古传咏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撼动,爱情就是这样,它是两情相悦两厢倾慕两性向往生死相随之最完美体现。而更让人永世不忘的就是那感人心魄的绝唱。梁祝的化身,就是那翩翩起舞紧密相随的蝴蝶,在云南民间传说中是指美凤蝶。从它诞生以来,就一直成为世人的爱情楷模和民族伟大情操的典范,它深刻蕴育着民族精神和忠贞理想,中国人民深深喜爱梁祝,世界人民也同样是喜爱梁祝!人民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这种情愫,在其中赋予着高尚的精神寄托。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用它那优美动听的音乐向世人讲述着古老而优美动人的传说。 2、介绍乐曲。 A、协奏曲的概念。(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梁祝》音乐赏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Abstract .................................................................... ..x Keys 前言............................................................ 一、《梁祝》的创作 (x) (一)《梁祝》的时代背景 (x) (二)创作的艰辛历程 (x) 二、作品的故事背景及曲式分析 (x) (一)作品的故事梗概 (x) (二)作品的曲式分析 (x) 1.呈现部 1.1引子 1.2主部 1.3连接部与副部 1.4结束部 2.展开部 2.1抗婚 2.2楼台会 2.3哭灵、控诉、投坟 3.再现部 三、《梁祝》的主要演奏者 (x) (一)俞丽娜 (x) (二)西崎崇子 (x) 四、我的感悟 (x) 参考文献.............................................................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摘要:《梁祝》协奏曲是小提琴协奏曲的著名曲目。它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题材,有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通过对音乐鉴赏这门课的学习,我得以深入了解这部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梁祝;小提琴;爱情;音乐鉴赏 Abstract:“Butterfly Lovers” is a famous track. It to Liang Shan Bo and Zhu Yin g Tai’s love story for the theme is regarded as Oriental Romeo and Juliet. By learning this, I was able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is great concerto. Keywords: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Love;Music Appreciation 前言:《梁祝》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因素,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 一、《梁祝》的创作 (一)、创作的时代背景 1958年初秋,盛夏过后。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 0周年献礼”的口号,在校园里激起了一阵热潮。白浪滚滚的长江上,一艘银灰色的船体在月光下驶向温州港。船头甲板上,围坐着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几个同学,这就是以后中华乐坛的风流人物何占豪、俞丽拿、丁芷诺等。他们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其奋斗目标为,早日结束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此刻,在去农村劳动的途中,他们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以响应院党委的号召。经过商议,大家最终从三个题材中选择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神奇的蝴蝶由此开始萌发。(二)、创作的艰辛历程 何占豪在进音乐学院之前,在浙江的一个越剧团乐队任二胡演奏员,有一肚子的越剧音乐。这是孟波的选材依据之一。他发挥所长,从越剧、沪剧当中寻找素材,把“满肚子的民间音乐”提炼出来,创作出弦乐四重奏《梁山伯与祝英台》,

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2套

科 课 课 课
目: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题:《梁山伯与祝英台》 型:欣赏课 时: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一) 喜欢以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的音乐,能受到梁祝的真挚爱情及对封 建势力强烈反抗精神的感染,产生对这一爱情悲剧的理解与同情。b5E2RGbCAP (二)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十八相送》。 了解两部作品的关系,学习分析音乐的结构形式等音乐表现要素,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 验。p1EanqFDPw (三)结合具体作品协奏曲、奏鸣曲式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能够感受、体验《梁祝》的音乐情绪,并能体会音乐中的结构和音乐中表现的要素。 教 教 具: 教学光碟 多媒体
法: 讲解法、视图法、欣赏法
教学流程:
1、作品简介
(一) 导 入: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 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 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 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DXDiTa9E3d
《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挞,反 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RTCrpUDGiT 这部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演出均受到热 烈欢迎,我国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梁祝》以中华民族音乐的鲜明风格与特 点,得到国际公认。5PCzVD7HxA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姑娘叫祝英台,她生得聪明又美丽,不但会绣花剪凤,还喜欢写字读书。她长到十五六岁了,就一心想到外地的学馆里去读书。 但是,那时候是不让女孩子外出读书的,怎样办呢?英台和丫环商量出一个好主意:假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去求学。于是祝英台打扮成一个公子模样,丫环打扮成书童,俩人互相看了看,还挺像的,不禁高兴地笑起来。 祝英台的父亲正在厅堂里喝茶,忽然看见一个书童领着一位公子进来向他行礼,他慌忙起身答礼让坐,还请问公子尊姓大名。祝英台一看连父亲也瞒过了,别提多高兴了。她于是卸装露出真相,使父亲大为惊讶,嗔怪女儿调皮没有规矩。祝英台趁机向父亲说了要外出求学的想法。父亲说:“自古以来哪有女子外出求学的?即使是假扮成男的,在外生活也有许多不方便。”但是祝英台坚决要去,父亲拗但是她,只好同意了。 祝英台假扮成男子,样貌十分英俊潇洒,丫环扮作书童挑着书箱,离开家求学去了。她们走了一程,觉着热了,就来到路旁小亭子里休息。这时,路上走来一个书生和一个书童,也到亭子来歇脚。他们互

相问候,祝英台才明白这位书生叫梁山伯,也是到学馆求学的。祝英台和梁山伯谈得十分投机,两人在亭子里就结拜成兄弟,梁山伯比祝英台大两岁,于是祝英台称梁山伯为兄,梁山伯称祝英台为弟,随后高高兴兴一同上路了。 祝英台和梁山伯来到学馆,拜见了老师。老师见到这两位聪明英俊的少年来求学,很是高兴。 老师把他俩安排在同一张课桌上学习。梁山伯对祝英台像对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十分关心爱护。两个人从早到晚在一齐,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祝英台和梁山伯同住一个房间,祝英台为了不让梁山伯发现她是女的,就把两个书箱隔在俩人的床位中间,书箱上还放上满满一盆水,她告诉梁山伯睡觉时要老实,要是乱滚乱动,把盆里的水弄洒了,她可要告诉老师重重地罚他。所以梁山伯总是规规矩矩,从不乱动,一向没有发现祝英台是个女孩子。 但是祝英台女扮男装的事,早被细心的师娘看出来了。师娘把祝英台叫到跟前,说破了真相,祝英台要求师娘保守秘密,师娘答应了,并对这个聪明的女孩子更加细心关照了。祝英台有什么难处和心事,也都来对师娘讲。 时间一晃三年。一天,祝英台接到家信,说她的父亲病了,要她赶紧回去。祝英台向老师请了假,又来找师娘。说她和梁山伯同学三年,梁山伯为人诚恳热情,学习勤奋,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她把一个玉扇坠儿交给师娘,托师娘做媒,等她走后,为她向梁山伯提亲。

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资料

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教学目的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引子和呈示部,能区分长笛、双簧管、小提琴的音色,能哼唱主部主题。 2、了解梁祝的故事情节。 3、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4、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重点难点 通过聆听,记住音乐主题。 教学过程 一、师唱《化蝶》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今天我们欣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新课教学: (一)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协奏曲的概念以及熟悉美丽传说。 1、出示题目: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2、作者简介。 3、简单介绍梁祝二人的性格特点。 4、看视频,真切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挚的爱情。 (二)欣赏乐曲。(出示课件) 1、展示整个乐曲的结构:

引子(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呈示部(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十八相送)——展开部(封建势力、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再现部(仙境、化蝶、传颂) 2、引子片段欣赏 (1)欣赏引子1音乐 感受长笛用纯净甜美的音色吹奏出明亮跳跃的华彩旋律,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2)欣赏引子2音乐 了解双簧管以宽广、厚重、圆润的音色,奏出优美的背景过门音调,取自越剧的过场音乐。 (3)再次欣赏引子部,加深感受。 3、呈示部片段赏析 (1)小提琴奏出一段优美的爱情主题后,大提琴的低音与之形成对答,抒发了梁祝相爱的甜美。这段音乐可谓全曲的中心。 4、随乐而动 随音乐做古典神韵组合:提沉。 5、欣赏副部主题音乐。 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调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跃,独奏与乐队交替,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6、填表格,区别“引子部”“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在乐器使用、速度及音乐情绪等方面的区别?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梁祝》音乐引子,呈示部中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感受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从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可美好的事情总不能那么随心所愿,英台被一纸家书召回,两人的故事还在上演,只是,情绪不再是欢快的了。最

梁山伯与祝英台(唱词)

梁山伯和祝英台 (唱词) 锣鼓紧紧筛,闲言都丢开。听我唱首祝英台,山伯访友来。两脚走如云,杭州共书文。归家要往祝家村,说来我知音。你问祝家庄,前面一瓦房。四水归池一柄墙,一正两厢房。你问祝家屋,前去五里路。门前有颗桂花树,就是祝家屋。来到祝家庄,解带换衣裳。龙行虎步上高堂,参拜祝九郎。仁心来答话,九郎不在家。书生会他什么话,明日来会他。一去五六月,杭州来的喀。我名就叫梁山伯,和他弟兄结。仁心听此情,两脚走如云。绣房说和姑娘听,堂前一书生。堂前一位喀,名叫梁山伯。他和姑娘兄弟结,记得不记得。英台听此情,犹如泠水冰。莫是梁兄到我们,冤家莫害人。英台把楼上,急忙把梳妆。象牙梳子当中放,明镜挂两旁。头发三青丝,梳起多标直。美女头发三尺七,黑如乌金子。双手搀盘龙,牡丹对芙蓉。头插石榴一点红,打扮不相同。穿件大红袄,绣花珠红绸。鸭骨排扣吊两边,梅花团团转。下记水罗裙,裹脚白如云。脚下金莲如三寸,打扮观世音。脚儿不多大,江江二寸八。红绫裙子绣莲花,丝带紧紧扎。英台女娇娥,一双好小脚。不长不短一双脚,神仙脱的壳。英台走出去,仁心忙扶起。一见梁兄更作及,几时归来的。山伯把头低,双眼认不宜。量想久郎好福气,美貌象仙姬。山伯把眼虚,叫声贤弟媳。我和九郎结义气,同学把书提。

那时在学堂,女妆男儿样。同床共枕在学堂,结拜是一场。英台逗人爱,实话讲出来。我和英台结成双,山伯不思想。真情我到说,梁兄识不破。口叫梁兄难识破,识破很难说。送我到家门,我们说真情。好比二人去回门,姻缘还末成。送我到墙头,墙头一石榴。口叫哥哥莫下手,姻缘不成就。送我一里桥,手抱栏杆摇。口叫哥哥你莫摇,我家走一朝。送我到江河,鱼儿穿梭过。江河鱼儿我俩个,梁兄识不破。送我到松林,白鹤闹沉沉。白鹤好比我两人,你就不聪明。送我到庙庭,打挂问神灵。二人姻缘不得成,只少做媒人。送我到阳河,句句对你说。你今全然识不破,叫我无奈何。送我十里亭,我就说真情。好比春风贯耳心,全然不知音。尼山转家乡,苦把梁兄望。早来三日结成双,迟来梦一场。尼山转回程,就把爹娘问。爹娘不知来路情,许配马家门。梁兄来得稀,请进书房去。无事不到我家里,淡酒弄杯吃。二人进书房,桌椅安得当。红漆椅子四下放,二人泪汪汪。英台叫梅香,忙把茶饭上。你在厨房要快当,我要陪梁郎。仁心听此情,两脚走如云。不觉来到厨房门,要办十样景。牛肉碎得烂,贺菜两大碗。小炒和猪肝,两碗合包蛋。 一碗辣子汤,酱油多淋些。金鱼和银鱼,藕粉调暇米。 两碗白片肉,一碗炒碎骨。油煎鲤鱼姜和醋,美酒上一壶。菜饭都齐备,端进书房去。金杯美味好色气,奴来陪兄吃。筷子举两举,梁兄请坐起。仁心旁边把壶提,奴来陪伴你。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鉴赏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一九五九年,并于同年在上海初演,《梁祝》是著名音乐家何占豪先生与陈刚先生创作的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中国音乐史上成功地将西洋乐器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一个里程碑,它将低回婉转的小提琴协奏和缠绵悱恻的历史传说故事相融合,综合采用了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淋漓的展示了一部柔美又激昂的乐章。 乐曲一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由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华彩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接着双簧管以柔和的音色奏出抒情的主题。整个引子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下,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接下来,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谓煞费苦心。何占豪先生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这个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旋

律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抒情而徐缓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而这部分最后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突然,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以及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的斗争中。音乐进入展开部,这段旋律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原剧中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音乐中铜管乐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紧接着独奏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而达到了矛盾冲突的高潮。 此刻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开始“一问一答”。

梁祝音乐赏析

梁祝音乐赏析 梁祝音乐赏析 设计意图:我一直都想尝试在小班上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偶然间,我在给孩子们上舞蹈课时,不经意地放了《梁祝》,让他们练功,孩子们说:“真好听!”有的孩子还跟着曲子翩翩起舞,于是,我便设计了此节音乐欣赏课。旨在让孩子去感受美、发现美、理解美、表现美。 目标: 1、初步感受音乐的旋律,让孩子在玩中感受音乐的美。 2、鼓励孩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感觉。 准备: 1、布置花园场景、各种各样的.花。 2、自制蝴蝶、丝巾、花带、蝴蝶头饰、蝴蝶翅膀。 过程: 一、导入活动,初步感知音乐。 1、孩子们,告诉你们个好消息,今天呀,我们带上我们的好朋 友蝴蝶一起到花园里玩。 2、幼儿随音乐手持蝴蝶游玩。 3、我们累了,小蝴蝶也累了,那该怎么办呢?(孩子想办法),那好,就让我们的小蝴蝶在客人老师那里休息一会儿。 二、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1、欣赏第一遍音乐。

孩子们,来,我们坐下静的听音乐吧! 提问:听完这段音乐,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2、欣赏第二遍音乐。 你们好象看见蝴蝶在干什么? 3、欣赏第三遍音乐 听完提问:你们好象看到蝴蝶在什么地方?它在干什么?请你学学。 三、自选道具,扮演蝴蝶,表现乐曲。 1、我们都来扮演蝴蝶,东西都在旁边放着,看看谁把自己打扮的最漂亮。(孩子自选道具) 2、教师强调:如果谁需要帮忙,就去找客人老师,对她说一句好听的话。 3、你们真漂亮,让我们跟着音乐跳起来吧! 4、和客人老师一起跳起来吧! 评析: 此活动设计合理,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自然的融合了表情、语言、身体动作,表达了自身的感受。环境布置得很美,孩子们在美中不知不觉的感受乐曲、表现乐曲。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梁山伯与祝英台》参考教案

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 教学方法: 欣赏法、教授法、探讨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梁祝》、提高学生感受、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掌握协奏曲定义、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以及曲作者。 3.通过对比节奏、速度、力度,以及乐器的演奏技巧。感受音乐的表现手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梁祝》的音乐内涵,掌握《梁祝》的主体旋律。 2.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领悟主题,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教具: 多媒体、钢琴、黑板、教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动画片《梁祝》的flash动画,让学生初次感受主题音乐。 二、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教师设问:同学们你们听过这个动画短片的音乐吗?谁知道这段音乐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 教师设问:有谁了解《梁祝》这个民间故事?试着给大家讲述一下。(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被列入世界名曲,又被称作butterfly—lovers(蝴蝶的爱情)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欣赏乐曲。 2.相关知识:(教师讲授,出示多媒体课件。) (1)教师简介《梁祝》在世界上的影响及地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被中国听众被誉为“我们的交响音乐”。外国听众也认为乐曲是一部“非常迷人和神奇的音乐”,“最美妙的旋律”。 (2)曲作者简介: 何占豪:作曲家,浙江人。主要作品:小提琴齐奏曲《姊妹歌》,弦乐四重奏《过节》,交响乐《刘胡兰》、越剧《孔雀东南飞》配乐。 陈钢:作曲家,上海市人。主要作品:《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梁祝》细腻地呈现一段唯美彻骨、惊天动地的爱情。 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到与男孩子一同读书受教育的机会。继而挑战长久以来“门当户对”的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却棒打鸳鸯两分离。但梁、祝的情,终究感天动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飞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经之处,花儿漫天开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最全的《梁祝》音乐 最美的爱情千古绝唱

最全的《梁祝》音乐最美的爱情千古绝唱 最全的《梁祝》音乐| 最美的爱情千古绝唱 2016-08-08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七夕,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天长地久不分开!《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小提琴版《梁祝》口哨动画版《梁祝》古筝版《梁祝》来源腾讯视频仅供欣赏版权归原创作者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俞丽拿小提琴《梁祝》The Butterfly Lovers 俞丽拿- Violin

Concerto: The Butterfly Lovers 箫版《梁祝》 梁祝传奇乐坊- 传奇乐坊萧演奏曲口哨版《梁祝》梁祝口哨Various Artists - 单曲- 梁祝口哨高胡版《梁祝》梁祝纯音乐- 中国音乐吉他版《梁祝》梁祝传奇乐坊- 传奇乐坊吉他演奏曲口琴版《梁祝》梁祝传奇乐坊- 传奇乐坊口琴演奏曲歌曲版《梁祝》梁祝刘斌- 咱当兵的人古筝版《梁祝》梁祝纯音乐- 传统古曲珍藏版纯乐古筝国粹与生活艺术gxjhshys1033期,主编微信gxjc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