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老师讲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

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

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

生答。(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晴川”。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象补充。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回答。

(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学生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8: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

出示崔颢的资料。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配乐诵读,拓展升华。(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哦起来:(生读整首诗)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师的第一作品。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

四、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来到了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五、板书:

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黄鹤楼--教案

教学设计 时间: 201 年 10 月 10 日星期四 课题:《黄鹤楼》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三、教学难点: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评鉴赏法。 4、体验法。 五、教学准备:教材、预案、教学设计 六、预习内容: (详见预案) 七、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修改意见 新课导入了解作者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 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 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 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话说李白离开京城,准备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有一天,他来到了 武昌的黄鹤楼。他登上了黄鹤楼,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天边 奔来,又向天边流去,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山林木葱 茏,岸边繁花似锦……此情此景,不由诗兴大发,于是拿起毛笔准 备在墙上题诗一首。(这点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就是爱在墙上 画。不过,现代人画的都是“某某到此一游”,古人更诗情画意, 人家画的是诗。所以你将来想画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能画出 一首诗来再说。)李白他正想写的时候,旁边的一首诗吸引住了他。 他仔细看了一下,还捻着胡子吟诵了一遍。李白念完这一遍后,顿 时,满腔的诗情仿佛被兜头一盆冷水给浇灭了。他扔下笔,大喊一 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郁郁地转身走了……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 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 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 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 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 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 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 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导入新课,激发 学生求知欲 了解作者 积累常识 明作背景

语文《黄鹤楼》古诗教学设计

《黄鹤楼》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理解诗意和意境,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教学重点:积累知识,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诗意和意境的把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整体感知: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市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二、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2、范读指导,体会感情

3、小组合作,概括诗意 诗句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三、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板书:人去楼空)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板书:岁月苍茫,探究:体会两个“空”字的意思) 明确: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板书:惆怅、失落、孤寂)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体会诗意,品味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背诵全诗,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 (3)能用诗意的语言抒写自己的乡思乡愁。 2、过程与方法:读、品、展、赛有机结合,在讨论和探究中让学生感悟历史,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蕴藏诗中的思乡之情,加深学生对亲情、家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朗读,体会是的音乐美、绘画美,感受思乡之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用意象来表达人内心的情感。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长江南岸的三大名楼,古人登楼,总喜题诗赋词,以表自己的览物之情。诗人崔颢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发,脱口而出,一泻千里。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这首七律,人称最佳。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由此可见,这首诗在唐诗中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七言律诗。 (二)感悟诗意: (1)、诵读感悟: A、请一位朗读能力好的同学用“二二三”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其余同学闭眼认真聆听。思考:古人写诗讲究平仄对仗,而此诗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是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全不顾对仗,这是为什么呢? B、请学生加进手势,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来朗读。思考:诗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那些色彩? C、请学生有创意的朗读。比如反串朗读、表演性朗读等,力争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以桌为单位进行后,请优胜者到台前表演。

《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左卫中学郑爱国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理解诗意和意境,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知识,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诗意和意境的把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整体感知: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市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二、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2、范读指导,体会感情 3、小组合作,概括诗意 诗句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三、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板书:人去楼空)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板书:岁月苍茫,探究:体会两个“空”字的意思) 明确: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板书:惆怅、失落、孤寂)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板书:写景抒情) 4、尾联——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板书:悠长缠绵) 四、试题点睛,研讨探究: 1、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 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 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 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 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和“萋萋”描绘出了 什么样的景致? 明确: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

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 学习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难点:学习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重点: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竟能令李白折服。 二、整体感知 1.根据书下注释翻译整首诗。 2.勾画重点词。 3.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诗句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3、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诗人在前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本诗的5、6句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变化,这两句诗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6、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7、齐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8、小结: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

崔颢黄鹤楼教学设计

篇一: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 姓名任民 单位老君台中学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 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 ,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 "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积累送别诗。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

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完整word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解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 代著名的大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意深厚。这首诗表达了 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了一个诗意的情节;孤帆 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谊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 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 而余味无穷。 选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 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孟、浩、陵、辞、唯” 5 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 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 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送别》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 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与作者的关系,背景轻音乐《泪花》。 学生准备:回忆或搜集写送别之情或其他真情的古诗,选自己最喜 欢的几首背下来。 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相关内容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主题。 1播放歌曲《送别》。 2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3师:这首伤感惆怅的音乐能不能激起你情感的浪花,让你想 起送别的诗来? 4学生在说时,教师用“你觉得他们的情谊深厚吗?诗中的哪几句可以表现出来?” 这样的话来引导学生说出诗中表达情谊深厚的诗句。 5师: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一旦分离,再见非常不易,甚至可能从此再也见不到了,因此,在分别的时候,往往以送诗相赠,这已成为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古人流传下来的送别诗非常多,那么今天我们将学习其中的一篇传世佳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 教案

六年级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时间: 2013.4.3 课题一四、黄鹤楼崔颢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 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 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板书设计14、黄鹤楼崔颢 空 空悠悠孤寂苦闷 历历 萋萋触景生情 愁思乡之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1、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三、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 《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

关于_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

关于_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 黄鹤楼是/ 崔颢写的这首诗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孟浩然也是唐代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的情感,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下面是为大家带来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教学 重难点: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 不见使人愁。 二、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三、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

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理解诗意

《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深切的怀古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抒情。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混然天成的浩歌,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2、黄鹤楼——黄鹤楼,屹立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雾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的三大名楼。 3、诗句翻译: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三、品味语言: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4、尾联——“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四、教师小结: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乳交融,以情写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黄鹤楼教案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教案附板书设计 阎伯理《黄鹤楼》教案 丹阳市麦溪中学钱林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的建筑艺术。 2、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 爱祖国名胜山水的思想。 三、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 课前欣赏:崔颢《黄鹤楼》,演唱:晏菲 一、导入新课: 这首古诗新唱的《黄鹤楼》,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非常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被誉 为“天下绝景”的黄鹤楼,在唐人阎伯理的描述中来领略它的无限风姿。 二、检查预习: 1、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那么你会读下面的字吗? 隅费祎憩闼窥邑 2、欣赏学生配乐朗诵。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么美的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会帮助大家体会得更真切。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分析文章层次:短短的83个字,就写尽了天下绝景,并且作者写得层次分明。试给此文 分层,并说说各写了什么内容。 2、你能用四个字概括一下黄鹤楼的主要特征吗? 五、精读课文,赏析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引用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四读课文,品析语言: 文中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可谓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 情趣盎然。你能对本文的语言做一下赏析吗?如: 用“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一组对偶句,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 七、小结:概括全文主旨。 八、课后作业。 附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城西南隅 黄鹤楼命名由来费祎驾鹤雄伟高大 楼的外貌所见所感 《黄鹤楼》预习卡片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黄鹤楼》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代人,文章选自《___ ____》。

黄鹤楼 优秀教案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释义。 (3)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感悟作者的人生失意之愁和浓浓的思乡之愁。 【教学重点】 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释义。 3.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 【教学难点】 1.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品味感悟作者的人生失意之愁和浓浓的思乡之愁。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唐诗,我们头脑中会闪现出许多或汹涌奔腾或静谧甜美的画面,说到唐代诗人,我们就会想到有“诗仙”之称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可是你知道吗?有一个人的一首诗,曾经让才华横溢的李白佩服之至,并为之搁笔,那就是崔颢所作的《黄鹤楼》。这首诗究竟好在哪呢?今天,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二、知识点学习。 1.作者介绍。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注意此时他的年龄)。《唐诗三百首》(后人对唐诗的选集)把《黄鹤楼》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他才

思敏捷、善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2.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生词。 (1)生词注音。 隅(yú) 费祎(yī) 憩(qì) 邑(yì) 闼(tà) 窥(kuī) (2)生词释义。 隅:角落。 登仙:成仙。 驾:乘,骑。 憩:休息。 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 倚:靠着。 重檐:两层屋檐。 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霞敞:高敞。 形胜:山川胜迹。 最:最好的事物。 三、朗读文章,整体感知体悟情感语言。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熟悉课文。 第一遍播放:学生听,并将之前的生词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第二遍播放:学生跟读,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细读课文,并结合学生掌握情况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3)教师将本课的重点问题写在黑板上,带着学生回顾文章,感受文章。 (4)小组探究。 教师针对本课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

黄鹤楼 教案

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 、理解诗歌的内容。 3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 导入: A . 提问:三大名楼 ? 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B . 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 . 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 强调注意节奏 ( 音韵兼顾意义 ) ,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 如:读“ 空” 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 “ 晴川” 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 三 . 师生探究: A 、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 ? 为什么 ? 生 1 :我喜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 2 :我也喜欢这一句。“ 历历” “ 萋萋” 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 3 :我喜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 4 :我喜欢“ 白云千载空悠悠” 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 5 :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因为“ 空悠悠” 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 6 :我喜欢“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句。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 7 :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 ( 赞赏地 ) 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 空” 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 空” 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 清廖孤寂” 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 ? ( 生点头 ) 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 ! ( 生点头 ) 。 (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 B . 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 生 8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句,写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给人清新可人的感觉,为何下句却突然转写“ 愁” ? 生 9 :头三句每句中都有“ 黄鹤” 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 生 1 0 :诗人说“ 昔人已乘黄鹤去” ,要是用“ 来” 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 1 1 :连用“ 黄鹤” 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

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 龙泉中学 张林丽

黄鹤楼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课前让学生去收集黄鹤楼的相关资料。先在小组内讨论筛选,也可以制作成课件,以便于展示。学生在分组讨论筛选的过程中,锻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前让学生分组商量本课学习的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多媒体,广泛收集相关信息,扩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学习资料的运用和分类。在教学中应用归类比较法,让学生对文言词汇比较辨析,不断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和意义。课外拓展引申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提高其文言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的建筑艺术。 2、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名胜山水的思想。 三、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导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代诗人崔颢的这首诗使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因文成名赢得“天下绝景”的美誉,并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而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就是现存最早的一千多年前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学设计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引导语:《黄鹤楼送之广陵》的作者是一位爱好游山玩水的诗人,四处游历,交友作诗,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乐事,这首诗是送别所写。 《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 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体会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通过拓展学习其他的送别诗,了解古人送别的方式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1、师: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

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李白的送别诗吗?生答《赠汪伦》。(在音乐声中吟诵《赠汪伦》) 2、师:自古重离别,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们来看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①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关键字:“之”的意思是去、往; ②谁?(李白)介绍孟浩然《赠孟浩然》。 ③题目为我们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介绍黄鹤楼(图片) ④再读诗题 二、通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把诗歌读正确,多读几次,读出正确的节奏来。 2.指名初读课文,师生合作读。 3、自学诗句。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预设】 1、理解“西辞”。 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 通州市北兴桥小学钱伶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是谁为谁送行吗? 3、是啊,朋友即将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请饱含深情再读一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验情景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随李白一起在这繁花似锦的暮春三月,登上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友人吧! 2、齐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出示课文插图) 3、看,春景多么迷人呀!你能来描绘一下吗?(对,柳絮飞扬,烟雾迷蒙,这就是烟花三月的美景!) 4、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如生提不出,老师倒有一个问题问问大家) “有意”为什么不把真情暴露出来呢? 5、或许两人都不愿意去破坏对方的心情,或许两人心中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或许……太多的或许,真是耐人寻味!让我们再读第一二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深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

吧!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用你的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2、指名两人分角色读对话。 3、再读课文,说说哪里体现两人间的深情厚意? 4、指名交流。 “敬仰……”孟浩然德才兼备,李白就曾赞美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满饮此杯”那满满的一杯酒是李白最深的祝福,最真的情谊啊。 “一饮而尽”朋友间心意相同,对于李白敬的这一杯酒,孟浩然怎能不一饮而尽呢? “像长江水永世不绝”是说他们俩的友谊天长地久。 “海内存知己……”谁课前查到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5、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底。 (同学们,去找你的好朋友,分角色朗读对话。用原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你自己的想象力,加上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将话别时的情景演一演更好,赶快行动起来!) 6、指名一组上台表情朗读。(多感人的场面呀!) (道具:杯子) 三、品读诗文,融入情境 1、不忍别,终需别。 2、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3、“伫立”和“凝视”什么意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对朋友的不舍、眷恋) 4、看图师描述:孤帆渐渐远去,远去……终于融入了碧水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