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CAM技术应用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浅析__《机械CAD与CAM》课程论文

我国CAM技术应用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浅析__《机械CAD与CAM》课程论文

我国CAM技术应用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浅析__《机械CAD与CAM》课程论文
我国CAM技术应用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浅析__《机械CAD与CAM》课程论文

CAM

工学院机械系

摘要: CAM技术作为一门多学科综合性技术,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对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CAM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状况,通过对比国外先进国家CAM技术的应用现状、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指出我国CAM技术应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CAM、应用、现状、问题、趋势、分析

ABSTRACT: The CAM technology has been multidisciplinary one comprehensiveness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in recent almost several tens years has been prompt , has produced far-reaching influence to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have a serious trial with the situation having introduced that the CAM technology is in application of our country all round, analysis points out middle have problem of our country CAM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xtension, and direction brings forward suggestion to it's development by the fact that advanced country CAM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 compose in reply a developing trend contrast abroad.

KEYWORDS: CAM,Application,Current situation,Problem,Trend,Analysis

1 引言

CAM技术,即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来完成从生产准备到产品制造出来的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如计算机辅助数控加工编程、制造过程控制、质量检测与分析等。CAM是CAD/CAPP/CAM集成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许多学科领域, 如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数学、机诫设计、人机工程、电子技术及其他很多工程技术。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CAM 技术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2 CAM技术发展历程简介

CAM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代是APT阶段,20 世纪60 年代在专业系统上开发的编程机及部分编程软件如:FANOC、Semems 编程机,系统结构为专机形式,基本处理方式是人工或辅助式直接计算数控刀路,编程目标与对象也都是直接是数控刀路。但其存在功能差、操作困难、专机专用等缺陷。第二代是曲面CAM系统阶段,其系统结构一般是CAD/ CAM 混合系统,较好的利用了CAD 模型,以几何信息作为最终的结果,自动生

成加工刀路。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具有代表性的是UG、DUCT、Cimatron、MarsterCAM 等。基本特点是面向局部曲面的加工方式,表现为编程的难易程度与零件的复杂程度直接相关,而与产品的工艺特征、工艺复杂程度等没有直接相关关系。

3 我国CAM技术应用的现状

我国CAM技术的研究工作起步于60年代末, 可以说与工业发达国家

基本同步。“六五”期间, 个别大型企业和设计部门成套引进了CAM系

统,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和应用。但国内CAM技术的应用不是很普遍, 原因是许多国有企业效益不佳, 没有经济实力购买数控设备或软件, 而大多数乡镇企业缺少像国企那样的技术队伍, 使CAM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当前, 我国使用CAM技术最多的仍然是国家扶持的航空航天工业、造船业、大型民用企业和科研院所。

4 我国CAM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体制、经济模式、以及CAM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等原因, 使软件技术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存在的主要间题有:4.1 发展模式的制约

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使产品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而在我国, 这种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却很差, 加上行业内部存在的宏观失控和短期行为, 较大地影响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使得软件产品的性能、质量、品种, 以及推广应用等都大大落后于世界水平。另外企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大而全”、“小而全”、“自成系统”的自然经济特征,也制约了软件技术的正常发展。绝大多计算机应用项目从立项、投资、开发到应用都是封闭型的。这样做, 势必保护了一些本来可以由社会分工来取代的落后环节, 削弱了企业与社会的商品联系, 反过来也使开发的软件产品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阻碍了应用软件的商品不七进程。同时各企业、部门之间的软件开发重复现象也较为严重, 使本来就有限的软件开发人员和资金更加不足。

4.2 软件开发人员力量分散

我国的CAM软件开发人员主要分布于各行各业的应用部门和高等院

校。在应用部门工作的软件技术人员, 包括各企业、各部门的计算中心、信息中心、计算站等, 其主要任务是使用计算机宋参与本单位的管理、科研和生产等活动, 但在多数单位表现出技术月良务的性质, 处于配角地位。并且他们大多数只是在各自单位的使用范围内参与软件技术工作, 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单位生产、管理的需求。加上各行业、企业之间的应用软件的使用环境差别, 开发出的大多数软件难以作为商品软件进入市场。在高等院校工作的软件开发人员, 由于各种信息比较多, 思想活跃, 了解国内外CAM技术的发展动态, 在理论水平和软件开发经验上都占有

优势。但由于设备、资金、人员编制和政策上的限制, 多数人员只能作为软件需求者或计算机公司“雇佣”的廉价劳力的身份进行开发工作, 这样大大限制了技术水平的发挥, 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再加上缺乏有力的软件开发法律保护虽已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 但未能得到很好地落实, 开发者的成果和应有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广大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4.3 CAM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认识误区

这些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3.1 缺乏重微机软件思想

一些购买微机的企业, 只重硬件不重视软件, 常选择使用盗版图形软件的办法。由于得不到很好的技术培训, 常导致CAM工作停滞不前。因为软件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的使用需要相当技能, 如能得到软件公司

或代理商的技术援助, 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3.2 CAM未能与CAD数据共享

一些CAD 工作开展得好的企业, 已在微机上实现了二维绘图工作,在工作站上实现了三维造型工作, 也在工艺自动生成和数控加工的计算机控制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这些工作是分别在不同的软件上, 由不同部门分别实施, 未能进行有效的二次开发, 未能使其数据共享, 集成为一个整体。

4.4 引进国外CAM系统时存在问题

目前, 国内实际应用的CAM系统, 一类是国内自主版权的CAM系统, 另一类是国外商品化的CAM系统。由于国外的CAM系统功能齐全、性能优良, 并完成了商品化及工程化要求,所以在国内占得了很大市场分额。从对引进CAM系统的使用情况看, 大多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4.4.2 国外的CAM软件没有全方位汉化和进行二次开发

现在从事设计的工作人员中, 一部分年龄较大的设计人员, 他们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 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外语水平较低, 让他们很快掌握CAM软件的使用存在很大的难度。另一部分年轻的设计人员, 他们外语基础较好, 但经验欠佳。再加上设计之后的加工很多还靠图纸来加工, 加工人员的外语水平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故汉字标准亦是一大问题。因此, 从我国使用的实际情况出发, 引进CAM系统之后, 必须做到从菜单、提示、错误信息到标注的全方位汉化二次开发。

4.4.3 CAM应用中缺乏管理的系统化

随着CAM新技术的应用, 设计管理过程和方式也必须随之而变, 这

些管理包括设计过程管理, 设计人员管理、设计图纸的管理。因此, 引进系统之后必须进行管理方面的二次开发。管理系统化有利于保证设计质量, 有利于设计过程并行工程实施, 有利于产品更新换代。从而达到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4.4 缺乏人员培训与人才培养

CAM 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这对一些老设计人员来说, 肯定存在一个适应的问题。要想使软件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就必须对有关使用者进行专业培训, 否则可能设计效率提高不理想, 严重者可能效率下降。人才培训则是另一个关键, 系统的维护以及CAM软件的二次开发需要既懂计

算机知识又有相关专业水平的人员来完成。企业如果没有这样的得力人才, CAD/CAM软件只是一个“电子图板”, 其使用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5CAM技术发展趋势及我国CAM技术发展建议

5.1 制造业新技术对CAM提出新要求

众所周知,近年来制造业新技术的最大热点是高速加工技术,该技术在简化生产工艺与工序、减少后续处理工作量、提高加工效率、提高表面质量等几个方面能极大地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及应用,其对CAM也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主要分析如下:

5.1.1 安全性要求

高速加工采用小切削度、小切削量、高进给速度,特征加工的一般切削速度( F 值) 为传统加工的10 倍以上( F 可达到2000~8000mm/ min) ,在高速进给条件下,一旦发生过切、几何干涉等,后果相当严重,故安全性要求是第一位的。传统的CAM系统靠人工或半自动防过切处理方式,没有

从根本上杜绝过切现象的发生,所以无法满足高速加工安全性的基本要求。

5.1.2 工艺性要求

高速加工要求刀路的平稳,避免刀路轨迹的尖角(刀路突然转向) 、尽量避免空刀切削、减少切入/ 切出等,故要求CAM系统具有基于残余模型的智能化分析处理功能、刀路光顺化处理功能、符合高速加工工艺的优化处理功能及进给量( F 值) 优化处理功能(切削优化处理) 等。为适应高速加工设备的高档数控系统,CAM应支持最新的NURBS 编程技术。

5.1.3高效率要求

高效率体现在两个方面:(a) 编程的高效率———高速加工的工艺性要求比传统数控加工高了很多,刀路长度是传统加工的上百倍,一般编程时间远大于加工时间,故编程效率已成为影响总体效率的关健因素之一。传统的CAM系统采用面向局部曲面的编程方式,系统无法自动提供工艺特征,编程复杂程度很大,对编程人员除工艺水平之外(基本要求) ,还要求有很高的使用技巧。迫切需要具有高速加工知识库的、智能化程度的、面向整体模型的、新一代的CAM系统。(b) 优化的刀路确保高效率的数控加工,如基于残余模型的智能化编程可有效地避免空刀,进给量( F 值) 优化处理可提高切削效率30 %等。

5.2 CAM技术发展趋势

CAM技术的更新发展迫在眉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2.1 软硬件平台

WinTel 结构体系因优异的价格性能比、方便的维护、优异的表现、

平实的外围软件支持,已经取代UNIX操作系统成为CAD/ CAM集成系统的支持平台。OLE 技术及O&M 技术的应用将会使系统集成更方便。今后CAM 的软件平台无疑将是WindowsNT 或Windows 2000 ,硬件平台将是高档PC 或NT工作站系列。随着高档NC 控制系统的PC 化、网络化及CAM的专业与智能化的发展,甚至机上编程也可能会有较大的发展。

5.2.2 面向对象、面向工艺

传统CAM局布曲面为目标的体系结构应被改变成面向整体模型(实体) 、面向工艺特征的结构体系。系统将能够按照工艺要求(CAPP 要求) 自动识别并提取所有的工艺特征及具有特定工艺特征的区域,使CAD/ CAPP/ CAM的集成化、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可能。

5.2.3 智能化

CAM系统应发展为不仅可继承并智能化判断工艺特征,而且具有模型对比、残余模型分析与判断功能,使刀具路径更优化,效率更高。同时面向整体的形式也具有对工件包括夹具的防过切、防碰撞修理功能,提高操作的安全性,更符合高速加工的工艺要求,并开放工艺相关联的工艺库、知识库、材料库和刀具库,使工艺知识积累、学习、运用成为可能。

5.2.4 网路化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网络已经渗入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时刻影响和推动着制造的发展、改变着制造环境,面对这种变化,迫切的需要建立一种以市场需求驱动的、具有快速响应机制的网络化制造系统模式。制造企业将利用Interner 进行产品的协同设计和制造。而CAM作为制造的核心部分更是需要建立起CAM2NET,通过

Interner 提供多种制造支撑服务,如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加工过程仿真及产品的试验等,使得集成企业的成员能够快速连接和共享制造信息。建立敏捷制造的支撑环境在网络上协调工作,将企业中各种以数据库文本图形和数据文件存储的分布信息集成起来以供合作伙伴共享,为各合作企业的过程集成提供支持。

CAM技术要得到全面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开发CAM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应用CAM 技术,提高企业的制造技术。经过多年的积累,CAM在市场需求、理论基础及外围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已经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的CAM 一定会朝着方便、快捷、网络化、智能化、专业集成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5.3 对我国CAM技术发展建议

要使我国CAM技术有长足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5.3.1 要在观念上打破“重硬轻软”的传统,大力发展软件产业

软件开发是计算机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过去由于思想观念上的原因, 没能将其提到应有的地位, 致使计算机硬件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今后要对软件产业适当给予倾斜扶植政策与必要的投资, 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解倒软件开发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给软件开发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尽快将我国的CAM应用技术搞上去。条件成熟时可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开发实体, 使之成为外向型的软件产业基地。

5.3.2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加速研究成果的商品化

科研和生产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而我国在科研与生产结合上, 在

科研成果向商品化转化上恰恰是一个薄弱环节。要使科研真正起到先导作用, 就必须扣破以往的“自立课题、自己开发、自己应用”的状况, 走出“自我”的小天地, 全面地考虑间题, 在重视产品开发的同时, 还要重视生产技术、工艺化意识, 才能真正发挥科研的作用, 促使科研与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5.3.3 采取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 促进和保护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要想尽快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搞上去, 必须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 协调各种软件开发部门, 合理分工, 密切配合,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研究集中资金, 在关键项目上打“攻坚”战, 组织科研、高校和生产应用部门等各方面力量, 进行技术攻关, 争取拿出质量过硬的软件产品。同时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 来维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创造一个软件开发工作的良好环境。要密切注意世界上知左国家技术的发展,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跟上世界技术的潮流, 以使我们能够认清方向, 少走弯路, 尽快赴上世界水平。

5.3.4 高度重视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及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发展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 人才是关键没有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切将无从谈起。软件技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综合性高科技行业, 发达国家对于软件开发是非常重视的,为软件技术人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因此我国要想使软件产业高速发展, 就必须强化智力投资, 加速和扩大人才队伍的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为我国机械工业技术的腾飞开劈了广阔的前景, 越来越多的企业与部门必然会对拉术产生更大的兴趣。

只要我们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大好时光, 面向国内国际市场, 发展真正的外向型经济, 就一定能够在国内外技术的激烈竞争中闯出一条自己的路, 并且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姚英学、蔡颖主编.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2.

[2]王卫东,范伟:浙江省中小企业CAD_CAM技术应用调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

[3]李国农:企业在应用CAD/CAM技术中的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1999(03).

[4]高宏、尹立明:机械CAD_CAM的发展趋势[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5]曹直泉:CAM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现代机械,2004(04).

[6] 杨洪旗:CAD/CAM技术引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国机电工业 , 1999,(02).

[7] 李尔斌、张志远:CIMS技术及其在我国推广应用[J]. 机电新产品导报 , 1995,(07).

[8] 张继烈:对我国CAD/CAM技术发展的几点建议[J]. 兵工自动化 , 1988,(03).

[9] 夏伯雄:CAM系统的发展_最新成果与挑战[J].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 2004,(03).

[10]陈宏亮:国外CAD/CAM的发展和新战略[J].微型机与应用,1993(07).

[11] 路全胜:试论我国机械工业CAD/CAM技术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 机械科学与技术 , 1993,(02).

通信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

通信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这篇通信工程师论文发表了通信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随着我国网络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通信网络逐渐迈向现代化,虽然与发达国家还在一些差距,但是在传输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的传输技术经历了长期发展的过程,本文就围绕传输技术与通信工程进行详细介绍。 关键词:通信工程师论文,传输技术,应用现状 1 前言 通信网络工程在我国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一方面,通信工程进一步改变的人们的工作方式,对于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方式进行了巨大的变革,提高了人们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通信工程还可以及时地获取社会上的各种信息,有利于相关人员加强对社会的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各种传输技术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文章主要讲述其在通信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状况,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促进通信工程的不断发展。

2 通信工程的发展状况 关于通信工程的含义概述 通信工程属于电子工程,也可以被叫做电信工程,该工程现在已经在我国作为一种成熟的学科出现在各大高校的开设专业当中,通信工程主要研究在通信过程中发生的信息传输以及信号处理现象,理解其原理,同时再加以应用。当前,通信工程的相关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光纤通信、数字移动通信以及网络通信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交流和通信过程,因此具有广大的发展前景,目前通信工程可以从云技术和无线宽带技术方面入手,来推动传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 关于通信工程的研究内容概述 通信工程主要研究信号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交换以及产生的原理问题,同时还有需要关注数字通信、光纤通信、个人通信、计算机通信、卫星通信、蜂窝通信以及平流层通信等问题,除此之外,通信工程还会涉及传输技术在多媒体技术、数字程控交换以及信息高速公路三方面的应用问题。现代通信技术最初起源于19世纪,今天现代通信技术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也被广泛应用在一些行业领域当中[2]。 3 传输技术的主要内容 关于传输技术的信道及范围概述

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大作业 题目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姓名 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 1402班 学号

1. 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1.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中的移动一方通过无线的方式在移动状态下进行的通信,这种通信方式可以借助于有线通信网,通过通信网实现与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方任何人进行通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移动通信是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结合。移动通信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第一代蜂窝模拟通信,第二代蜂窝数字通信,以及未来的第三代多媒体传输、无线Internet等宽带通信,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与任何人进行信息传输的个人通信。 1.2移动通信的发展 目前,移动通信已从模拟通信发展到了数字移动通信阶段,并且正朝着个人通信这一更高级阶段发展。未来移动通信的目标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快速可靠的通信服务。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模拟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与此同时,其它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共移动通信网。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这个系统一般被当作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进入发展和成熟时期。蜂窝模拟网的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的需求。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随后美国和日本也相继指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Qualcomm 公司推出了窄带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这是移动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从此,码分多址这种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些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智能视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智能视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智能视频技术(IVT,Intelligent Video Technology),属于计算机视觉(CV,Com puter Vision)与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t)领域研究的一个分支,融合了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图像分析等多项技术,其发展目标在于在监视场景与事件描述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同大部分计算机系统一样,智能视频系统可以被分为构成智能视频监控的硬件,以及智能视频软件两个部分。 硬件设备主要包括:采集视频数据的摄像机、支撑摄像机以及整个系统运行的电力系统、用于存放拍摄到的视频数据的存储设备、承载智能视频分析软件的高性能计算机、能够高速传输视频以及分析结果等数据的网络接口。 智能视频软件是指通过硬件提供的输入信息,自动地提取并理解视频源的关键信息。智能视频软件具有其独特性,即专用性、多样性等。而不同的商业环境和用户对监控的功能需求大相径庭,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软件实现的算法也完全不同,甚至智能视频软件的实现平台也是可选的:既可以在X86的服务器上实施,也可以在基于DSP的嵌入式系统上实施。这一特点,也正是智能视频行业探讨的热点所在。 智能视频的发展现状 智能视频软件市场是一个成长非常快速的市场,根据IMS的市场研究分析,在未来3 年内有关视频技术的软件市场会成长到8亿美元的份额。注意,仅仅是在软件部分就有这么大的一个份额。 在视频智能分析软件的市场需求急剧增长的刺激下,国外提供视频智能分析软件产品的厂商已经有许多:Verint、Vidient、Westec、Interactive、Visual Defence、Nextiva、V istascape、NiceVision、ioimage、TASC、MATE、Ov、Dallmeier、Ivbox、Viseowave等,他们都能提供视频智能分析产品,大部分厂商提供的视频智能分析产品,都基于ObjectVid eo公司的图像分析技术,采用Object Video OnBoard平台来设计并创建自己品牌的OEM产品,这是大部分视频智能分析产品商以最小的投资成本及最快的时间来赢得市场的好办法。 在解决方案的提供上,国外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比如旧金山国际机场采用了由Vidie nt公司提供的智能视频分析系统Smart Catch。Smart Catch与机场现有的闭路电视(CCTV)系统协同检测异常或可疑行为(如图1)。当智能视频分析软件识别出一个异常情况时,就立即将视频片段通过呼机、手提电脑、移动电话或其它通讯设备发送给响应者前来进行现场调查。 国内的众多企业也开始了对智能视频分析软件的尝试。比如上海世平伟业公司开发的I vbox智能视频分析系统,上海皓维推出的智能视频分析预警系统等等。

CAD/CAM软件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CAD/CAM软件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一、绪论 CAD/CAM也称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CAD/CAM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起源20世纪60年代,最早用于航空领域,解决由于飞机速度不断提高而引起的飞机设计和制造问题。它是门新型的、多学科综合应用的新技术,代表着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制造技术之一。对制造业来说,CAD/CA是提高产品设计品质和制造品质、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的强有力手段,已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的制胜法宝。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CAD/CAM软件,并对CAD/CAM软件使用中的优缺点做了简单分析。 二、数控机床与CAD/CAM 1.概述 数控技术是机械加工技术、微电子技术、监控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多种学科的集成,是一门新兴而又发展十分迅速的高新技术。CAD (ComputerAided Design),即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数控加工过程中是一种生产辅助工具,它将计算机高速而精确的运算功能,大容量存储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丰富而灵活的图形、文字处理功能与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及逻辑判断能力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设计者思想与计算机处理能力紧密配合的系统,大大加快了设计进程。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即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与数控加工结合,是现在数控机床技术应用的主流,能够达到非常理想的加工效果。使用各种CAD/CAM软件将加工思想经过软件的一系列操作生成G代码,使用执行操作软件执行代码进而加工成品。 2.软件分类 设计软件,进行零件的绘制,如流行的绘图软件AutoCAD以及UC,PRO/E。制造软件,通常指CAM软件,最终生成加工代码。大部分的制造软件也具有建模绘图功能。制造软件生成标准的G代码,然后将设计出的思想在机床上加工成型,也就是将NC代码送入机床,机床按照指令加工出来,主要包括设置加工环境,设置加工工序,生成轨迹文件,及后置处理等。执行软件,就是根据代码指令指挥机床完成零件加工的软件。 3.CAD/CAM集成系统 随着CAD/CAM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这两者的独立发展,从而出现了CAM和CAD的组合,即将两者集成(一体化),这样以适应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的要求,特别是近年出现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要求。这种一体化结合可使在CAD中设计生成的零件信息自动转换成CAM所需要的输入信息,防止了信息数据的丢失。产品设计、工艺规程设计和产品加工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1.简要概述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光纤通信技术(现阶段主流): 光纤通信技术是以光信号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通信技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因光波频率极高以及光纤介质损耗极低,故而光纤通信的容量极大,要比微波等通信方式带宽大上几十倍。光纤主要由纤芯、包层和涂敷层构成。纤芯由高度透明的材料制成,一般为几十微米或几微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外面层称为包层,它的折射率略小于纤芯,包层的作用就是确保光纤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问题;涂敷层的作用是保护光线不受水气侵蚀及机械擦伤,同时增加光线的柔韧性;在涂敷层外,往往加有塑料外套。光纤的内芯非常细小,由多根纤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也非常小,用光缆作为传输通道,可以使传输系统占极小空间,解决目前地下管道空间不够的问题。 我国从1974年开始研究光纤通信技术,因光纤体积小、重量轻、传输频带极宽、传输距离远、电磁干扰抗性强以及不易串音等优点,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光纤通信在邮电通信系统等诸多领域发展迅猛,光纤通信优越的性能及强大的竞争力,很快代替了电缆通信,成为电信网中重要的传输手段。从总体趋势看,光纤通信必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要方式。 量子通信技术(特殊需求必须): 在量子通信网络中,主要有量子空分交换技术、量子时分交换技术、量子波分交换技术等。量子空分交换是通过改变光量子信号的物理传输通道来实现光量子信号的交换;量子时分交换是在时间同步的基础上对光量子信号进行时分复用而进行的交换;量子波分交换是将光量子信号经过波分解复用器、波长变换器、波长滤波器、波分复用器而进行的交换。量子通信网络有三个功能层面:量子通信网络管理层、量子通信控制层和传输信道层。由量子通信控制层进行呼叫连接处理、信道资源管理和建立路由,进而控制光纤通道建立端到端量子信道,管理层负责资源和链路等的管理,控制层和管理层的功能由经典通信链路完2016 年底,北京和上海之间将建成一条全长2000 余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它是连接北京、上海的高可信、可扩展、军民融合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主要开展远距离、大尺度量子保密通信关键验证、应用和示范。此干线可以实现远程高清量子保密视频会议系统和其他多媒体跨越互联应用,也可以实现金融、政务领域的远程或同城数据灾备系统,金融机构数据采集系统等应用。2016 年7 月份中国将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通讯卫星,这标志着我国通信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标志着中国同时在军用通信领域站在了世界的最前列,之后会陆续发射的更多量子通讯卫星,就可以建成全球性的量子通信网络。正如潘建伟院士所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发射,将表明中国正从经典信息技术的跟随者,转变成未来信息技术的并跑者、领跑者,量子通信将会尽快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就像计算机曾经做到的一样,改变世界。量子通讯卫星和“京沪干线”的成功将意味着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的形成。 量子通信与传统的经典通信相比,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且时效性高传输速度快,没有电磁辐射,它的这些优点决定了其无法估量的应用前景。通过光纤可以实现城域量子通信网络,通过中继器连接实现城际量子网络,通过卫星中转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最终构成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未来数年内,量子通信将会实现大规模应用,经典通信的硬件设施并不会被完全取代,而是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在通信发送端和接收端安装单光子探测器、量子网关等量子加密设备,即可在电话、传真、光纤网络等原有的通信网络中实现量子通信,这将大大地提升通信的安全性。量子通信有望在10 到15 年之后成为继电子和光电子之后的新一代通信技术,这种“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将从根本上解决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

CADCAM软件应用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CAD/CAM软件应用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CAD/CAM软件应用技术基础》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具备了《机械制图》、《AutoCAD》平面绘图、《数控编程技术》(含工艺)等基础知识后开设的课程。该课程是学生掌握三维数字建模和计算机辅助编程的重要理实一体化教学环节,教学时数为144学时。《CAD/CAM软件应用技术基础》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二维曲线的绘制与编辑、实体建模、曲面建模、工程制图、装配、二维线框铣加工、平面铣加工、三维定铀铣加工、点位加工、多轴加工及UG软件的机床后置处理技术和程序仿真验证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掌握CAD/CAM的基础知识,具有CAD/CAM软件应用的基本技能,能够利用UG软件进行一般复杂程度零件的设计与制造,为适应机械产品三维设计及加工等岗位作准备。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以工作任务导向以及典型零件数控加工的实际工作项目活动,使高等职业学院的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数控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专业技术等,培养学生具备产品数控技术的实际工作技能,为学生未来从事专业方面实际工作的能力奠定基础。 (一)知识目标 1)掌握UG软件三维数字建模的相关知识;2)掌握UG软件装配设计的相关知识;3)掌握UG软件工程图的相关知识;4)掌握UG软件自动编程的相关知识。(二)能力目标 1)能熟练使用UG软件完成典型机械零件的三维建模工作;2)能熟练使用UG软件完成中等复杂装配体的三维装配设计工作; 3)能熟练使用UG软件完成由三维模型生成符合国标的工程图纸的工作; 4)能够熟练使用UG软件完成较复杂机电产品的自动编程,并能生成后处理程序上机操作。 5)能熟悉多轴自动编程6)能了解多轴加工7)能了解在线加工 (三)素质目标 1)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2)爱岗敬业与团队合作的基本素质;3)良好的工程意识。 三、教学课时:120 学时 四、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一种软件的操作,能独立运用软件完成轴类零件的平面造型及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三维造型。在具备金属切削基本理论,机械制造工艺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根据工件材料、加工要求等各种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刀具,确定切削用量等各种工艺参数,会后置处理、生成数控加工程序,并在数控机床上完成零件的加工。 职业能力目标: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_柴远波

第28卷第6期 2009年12月Vol .28No .6Dec .200960 Journal of Sh andon g University of Scie nce and Tech nolo gy Nat ural Science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柴远波,戚建平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当前,移动通信的技术特点体现为传输宽带化、业务多样化、体制并存化和网络泛在化。分析了宽带无线 移动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讨论了3G 技术的后续演进L T E 及A IE 的主要特点和宽带无线移动接入技术W L A N 、 WiM AX 及M cWiL L 的发展趋势;比较了宽带无线移动技术与接入技术,指出二者之间的互补关系;最后,讨论了 商业运营的技术演进路线,给出了多种无线移动技术的比较和演进关系,分析讨论了网络融合、技术融合以及接入 综合技术,指出移动通信技术、无线接入技术与固定的宽带接入在技术上的融合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演进;网络融合 中图分类号:T N92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767(2009)06-0060-05 On C urrent Development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 HAI Yuan -bo ,QI Jian -ping (Co lleg e of Info rmatio n Engineering ,PL A Info rmation Enginee ring U niversity ,Z hengzhou ,Hena n 450002,China ) A bstract :T his paper analy zed the technical dev elo pments o f the ex isting mobile communicatio ns ,whose technical fea tur es a re represented by the br oadband tr ansmissio n ,serv ice versatility ,multi -sy stem coe xistence and the v ast e xpansio n o f the netwo rks .It presented an analy sis o f the curre nt status and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broadband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 ies and de scribed its main features of the subsequent ev olution of LT E and A IE in 3G technologies .In addition ,the paper explored the deve lopment trends in the bro adband wirele ss and mo bile access technologies ,such as W LA N ,WiM AX a nd M cW iLL and co mpar ed the w ireless mobile techno lo gie s with access technologies .Fina lly ,it discussed the technolog ical ev olution roadmap for co mmercial operato rs ,came up with the co mpa rison o f wirele ss and mo bile technolog ies and evo lutio n relatio nships and ,analyzed the conve rgence of the net - w o rks ,the re lated techno lo gie s and the acce ss technologies .T he pape r points out that the co nv erg ence of the mobile co 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he access technologies and the w ire line broadband access technologies is an irrev ersi - ble developme nt t rend . Key words :mo bile communicatio n ;broad -band wireless access ;ev olution ;conver gence o f the netw or ks 收稿日期:2009-04-14 基金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074100510023)作者简介:柴远波(1965—),男,浙江江山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2009年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分别发放了TD -SCDMA 、WCDMA 和CDMA2000的3G 牌照,至此,国内3G 市场全面商用的大门终于开启。 移动通信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商用,以传输语音信号为主,到了2002年,全球的移动用户已经超过固定电话用户,移动通信成为用户最大、使用最广泛的通信手段。此后,移动数据业务发展迅速,以无所不在和个人化服务为特征的移动通信已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的方方面面。无线移动通信产业凭借其强大的渗透性和带动性,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其它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先导产业。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已将“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研究”正式列为十六个重点发展专项之一,无线通信技术正在向着宽带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接入两个方向并行发展[1]。 1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促使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在更高层次上结合与发展,代表信息技术宽带化、移DOI :10.16452/j .cn ki .sd kjzk .2009.06.016

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析: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及产品有Google Earth, Microsoft Map Live, Intel Shockwave3D, Cult3D, ViewPoint, Quest3D,Virtools,WEBMAX等…… 一. 国内外虚拟现实几种主流技术的介绍 VRML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与多媒体、网络技术并称为三大前景最好的计算机技术。自1962年,美国青年(Morton Heilig),发明了实感全景仿真机开始。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以三个I,即Immersion沉浸感,Interaction交互性,Imagination思维构想性,作为虚拟现实技术最本质的特点,并融合了其它先进技术。在国际互联网发展迅猛的今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重大的发展过程如下: VRML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3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WWW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VRML这个名字。1994年10月在芝加哥召开的第二届WWW大会上公布了规范的VRML1.0标准。VRML1.0可以创建静态的3D景物,但没有声音和动画,你可以在它们之间移动,但不允许用户使用交互功能来浏览三维世界。它只有一个可以探索的静态世界。 1996年8月在新奥尔良召开的优秀3D图形技术会议-Siggraph'96上公布通过了规范的VRML2.0标准。它在VRML1.0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它是以SGI公司的动态境界Moving Worlds提案为基础的。比VRML1.0增加了近30个节点,增强了静态世界,使3D场景更加逼真,并增加了交互性、动画功能、编程功能、原形定义功能。 1997年12月VRML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1998年1月正式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批准(国际标准号ISO/IEC14772-1:1997)。简称VRML97。VRML97只是在VRML2.0基础进行上进行了少量的修正。但它这意味着VRML已经成为虚拟现实行业的国际标准。 1999年底,VRML的又一种编码方案X3D草案发布。X3D整合正在发展的XML、JA V A、流技术等先进技术,包括了更强大、更高效的3D计算能力、渲染质量和传输速度。以及对数据流强有力的控制,多种多样的交互形式。 2000年6月世界web3D协会发布了VRML2000国际标准(草案),2000年9月又发布了VRML2000国际标准(草案修订版)。预计将在2002年,正式发表X3D标准。及相关3D浏览器。由此,虚拟现实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Wed3D协会其组织包括各种97家会员公司。主要公司如下:Sun、Sony、Hp、Oracle 、Philips 、3Dlabs 、ATI 、3Dfx 、Autodesk /Discreet、ELSA、Division、MultiGen、Elsa、NASA、Nvidia、France Telecom等等。 其中以Blaxxun和ParallelGraphics公司为代表,它们都有各自的VR浏览器插件。并各自开发基于VRML标准的扩展节点功能。使3D的效果,交互性能更加完美。支持MPEG,Mov、Avi等视频文件,Rm等流媒体文件,Wav、Midi、Mp3、Aiff等多种音频文件,Flash 动画文件,多种材质效果,支持Nurbs曲线,粒子效果,雾化效果。支持多人的交互环境,VR眼镜等硬件设备。在娱乐、电子商务等领域都有成功的应用。并各自为适应X3D的发展,以X3D为核心,有Blaxxun3D等相关产品。在虚拟场景,尤其是大场景的应用方面,以VRML标准为核心的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相关网址如下:https://www.doczj.com/doc/9113196928.html, , https://www.doczj.com/doc/9113196928.html, 应用的画面:慕尼黑机场(电子商务)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CAD、CAM软件应用

名称解释 1.WCS:工作坐标系,它定义XC-YC平面,大部分几何体在该平面上创建。 2.配置文件:以线串的方式创建一系列的直线和圆弧,上一条曲线的终点自动成为下一条曲线的 起点。 3.部件导航器:以树状结构表示各模型特征之间的关系,各个模型特征以节点的形式存在于部件 导航器中。 4.从底向上建模:这种建模技术是先对部件和组件进行单独编辑或创建,在装配程子装配部件, 最后完成装配部件。在这种配件设计方法中,在零件级上对部件进行的改变会自动更新到装配件中。 5.父视图:工程制图中进行各种视图操作所依据的视图,父视图是现有的视图,它的作用新添加 视图(子视图)的投影、对齐和位置的创建参考。父视图可以是导入的模型和视图、正交视图或辅助视图。 6.合适窗口:调节工作视图中心和比例以显示所有对象。 7.扫描特征:它包括拉伸扫描、回转扫描、沿导线扫掠和管道扫描四种操作。 8.面倒圆:是在选择的两个面的相交处建立圆角。 9.子装图:是指在上一级装配中被当作组件来调用的装配部件。 10.基本视图:由三维实体模型向指定方向投影所生产的视图,如俯视图、前视图、右视图、左视 图等,基本视图是您导入到图纸上的建模视图。基本视图可以是独立的视图,也可以是其他视图纸类型(如剖视图)的父视图。 判断题 1.在UGNX特征建模中,【打孔】操作错了可以创建简单孔还可以创建锥形孔和方形孔。(X) 2.当用户在对话框中完成所有参赛的设置后,可单击鼠标中键确定。(√) 3.扫掠创建曲面的方法是把截面线串指定路径扫掠获得。(√) 4.创建圆台、键槽特征时,放置面必须是曲面。(X) 5.利用拉伸特征,既可以创建实体又可以创建片体。(√) 6.特征创建定位时,总是选择工具边缘或者控制点,再选择目标边或控制点(X) 7.实体对象的尺寸参数可以利用部件导航器进行修改。(√) 8.凸台的拔模角度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 9.在装配导航器上可以查看组件之间的定位约束关系。(√) 10.UG工程图图也可以直接利用草图工具生产。(√) 填空题 1.“特征建模”和“自由形状建模”的前提条件是实体建模。 2.草图的约束状态有三种,第一种是欠约束,第二种是完全约束,第三种是过约束。 3.利用截面曲线绕一轴线旋转到一定角度所形成的实体称为回转体。 4.创建成形特征需要一个安放面,其中环形沟槽的安放面为圆柱面或圆锥面。 5.【螺纹】特征提供了两种创建螺纹的方式,即符号螺纹和详细螺纹。 6.通过制定的两条线截面线串和对齐方式来创建的曲面称为直纹面。 7.要将两个或者多个片体连接在一起构成单一片体的操作称为缝合特征操作。 8.【腔体】中“常规”腔体创建时,其安放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 9.将装配体中的各个零部件或者子装配拆分成特定分散状态和位置的视图称为爆炸图。 10.对齐视图包括五种视图的对齐方式,可以将所有视图中的第一个视图的基准点作为基点,对所

移动通信技术现状及前景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移动通信技术 姓名:姚彬 指导教师:项莉萍 专业名称:应用电子技术0802 所在系部:信息工程系 二○一一年六月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成绩评定表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移动通信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此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移动通信技术前景的发展越来越显得重要。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移动通信技术前景及相关知识,分析了其应用前景和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个人通信网,发展历程 Abstract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f concern to people, so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become increasingly more important. The main research topic is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the prospect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knowledge, analysis of its prospects and our current state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third-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mobile communication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network,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流媒体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发展

摘要: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流媒体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动力,流媒体业务正日益普及,流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方方面面。首先介绍了流媒体技术的基础、基本原理以及流式传输的基本过程,接着重点介绍了流媒体技术在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视频会议和Internet直播方面的应用,最后介绍了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关键词:多媒体通信,多媒体业务,流媒体,流式传输,原理,应用,发展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开始带给人们形式多样的信息。从在网络上出现第一张图片到现在各种形式的网络视频、三维动画,人们的视听觉在网络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人们又面临着另外一种不可避免的尴尬:在网络上看到生动清晰的媒体演示的同时,不得不为等待传输文件而花费大量时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一种新的媒体技术应运而生,这就是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是指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而流式传输技术就是把连续的声音和图像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站服务器上,让用户一边下载一边收听观看,而不需要等待整个文件下载到自己的机器后才可以观看的网络传输技术。 目前,在网络上传输音视频(A/V)等多媒体信息主要有下载和流式传输两种方案。一方面,由于音视频文件一般都较大,所以需要的存储容量也较大;同时由于受网络带宽的限制,下载这样的文件常常需要几分钟甚至几小时,所以采用下载方法的时延也就很大。而采用流式传输时,声音、图像或动画等时基媒体由音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用户只需经过几秒或数十秒的启动时延而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即可观看。当声音、图像等时基媒体在客户机上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将在后台从服务器上继续下载。流式传输不仅使启动时延大大缩短,而且不需要太大的缓存容量。流式传输避免了用户必须等待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之后才能观看的缺点。一、流媒体技术基础 实现流式传输有两种方法:实时流式传输(Real-time streaming transport)和顺序流式传输(progressive streaming transport)。一般来说,如为实时广播,或使用流式传输媒体服务器,或应用实时流协议(RTSP)等,即为实时流式传输。如使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服务器,文件即通过顺序流发送。采用哪种传输方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当然,流式文件也支持在播放前完全下载到硬盘。 1.实时流式传输 实时流式传输总是实时传送,特别适合现场广播,也支持随机访问,用户可快进或后退以观看后面或前面的内容。但实时流式传输必须保证媒体信号带宽与网络连接匹配,以便传输的内容可被实时观看。这意味着在以调制解调器速度连接网络时图像质量较差。而且,如果因为网络拥塞或出现问题而导致出错和丢失的信息都被忽略掉,那么图像质量将很差。实时流式传输需要专用的流媒体服务器与传输协议。 2.顺序流式传输 顺序流式传输是顺序下载,在下载文件的同时用户可观看在线内容,在给定时刻,用户只能观看已下载的部分,而不能跳到还未下载的部分。由于标准的HTTP服务器可发送顺序流式传输的文件,也不需要其他特殊协议,所以顺序流式传输经常被称作HTTP流式传输。顺序流式传输比较适合高质量的短片段,如片头、片尾和广告,由于这种传输方式观看的部分是无损下载的,所以能够保证播放的最终质量。但这也意味着用户在观看前必须经历时延。顺序流式传输不适合长片段和有随机访问要求的情况,如讲座、演说与演示;也不支持现场广播,严格说来,它是一种点播技术。

《CADCAM应用软件UG》教案

第4章实体建模 实体建模是UGNX3中最重要的模块之一,是使图形由平面变为立体的关键步骤,主要包括基本三维成形特征、基准特征(基准平面与基准轴)、成形特征编辑和特征操作。 4.1 基本成形特征 在UGNX3中,三维实体可通过对二维封闭曲线的拉伸、旋转、扫描等方法生成,也可以直接创建简单的实体。 在建模绘图环境中,成形特征命令分别包含在“插入”菜单中的“设计特征”、“细节特征”、“扫描”等子菜单中,或者在“成形特征”工具条中,如图4-1所示。 图4-1 “成形特征”工具条 4.1.1 长方体/圆柱/圆锥/球体 1. 长方体 长方体功能:根据指定的方向、大小及位置来生成长方体。 打开菜单: 插入——设计特征——长方体,或单击“成形特征”工具条中的“长方体”按,弹出“长方体”对话框,如图4-2所示,并激活了“捕捉点”工具条,如图4-3所示。由图4-2“类型”选项组可知,系统提供了3种长方体的绘制方式。 图4-2“长方体”对话框图4-3 “捕捉点”工具条在“类型”选项组中选择其中一种绘制方式: 1) 原点,边长度: 先输入长方体的三轴长度,然后通过单击“捕捉点”工具条中的“点构造器”按钮,指定长方体的基准点后单击“确定”按钮生成长方体,或者在输入三轴长度后直接单击“确定”按钮,按系统默认的原点(0,0,0)为基准点生成长方体。

2) 两个点,高度: 输入长方体的高度,然后通过“点构造器”指定长方体底面的两个对角点,单击“确定”按钮生成长方体。 3) 两个对角点: 通过“点构造器”指定长方体两个对角点的位置,单击“确定”按钮生成长方体。 2. 圆柱 圆柱功能:通过指定的方向、大小及位置来生成圆柱体。 打开菜单: 插入——设计特征——圆柱,或单击“成形特征”工具条中的“圆柱”按 ,弹出“圆柱”对话框,如图4-4所示,系统提供了两种圆柱体的绘制方式。 图4-4“圆柱”对话框图4-5“矢量构成”对话框图4-6 输入圆柱参数 选择其中一种绘制方式: 1) 直径,高度: 单击图4-4“圆柱”对话框中的“直径,高度”,系统弹出如图4-5所示“矢量构成”对话框,先通过“矢量构成”对话框确定圆柱体的方向,然后输入直径及高度值,如图4-6所示,最后通过“点构造器”对话框定义圆柱体底面的原点,单击“确定”按钮生成圆柱体。 2) 高度,弧: 输入高度值,如图4-7所示,选择圆或圆弧作为圆柱体的底面圆,最后根据屏幕箭头提示方向确定圆柱体的轴线方向生成圆柱体。 图4-7输入高度值图4-8“圆锥”对话框图4-9输入圆锥体参数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2008-12-25 19:48 【摘要】本文概述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并讲述了移动、卫星、光纤等通信方式。 关键词: 通信技术发展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通信作为传输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巨大动力。电话技术的演变日新月异,传输媒介、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终端设备和通信方式的改变都是影响电信通信的因素。 二、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 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刺激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往那种单一、低效的信息传输方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人们不仅要求所获取的信息数量更多、质量更好,还要求获得信息的手段更加方便、快捷,并能对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交互控制。社会与市场的这种需求再加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三、移动通信 为了实现客户对通信业务种类及数量的需求,移动电话通信系统在经历了模拟、GSM数字系统变革后,,又提供了一种能够全球漫游、支持多媒体等数据业务且有足够容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既是码分多址技术(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码分多址无线电通信技术是第三代无线电通信技术, 目前已在北美、东南亚和韩国被大规模投入商用。以前的模拟手机只能在模拟网覆盖地区使用, GSM 手机只能在GSM 网覆盖区使用, 两大系统互不兼容, 造成频率资源的浪费。采用CDMA 技术的新型手机由于实行的是双模式, 所以无论是数字网, 还是模拟网覆盖的地区, 都能自动转换工作方式, 不但可以提高频率资源利用率10~20倍,而且给用户带来方便;二是通话质量高,接近市话效果;三是发射功率在0.1~2000毫瓦之间所以对,人体辐射小。四是断话率低,保密能力强,因此,倍受用户的青睐。另外, 低地球轨道卫星开辟了移动通信的新领域, 掀起了卫星全球移动通信的新浪潮。将多个卫星链接在一起, 把地球天衣无缝地覆盖起来, 由多个蜂窝交换机网, 可连通地球上任何一点, 从而实现全球卫星移动通信,实现“电子地球村”的目标。 四、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在空间技术和微波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通信方式。其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信号,可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全球卫星通信产业正在飞速发展, 卫星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包括中、低轨道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内的新系统不断涌现出来, 归纳起来,分为非同步(含低轨道L EO、中轨道M EO ) 和同步(同步轨道GEO ) 两大类。以低轨道卫星为基础的系统, 具有时延短、路径损耗小、能有效地频率复用、卫星互为备份、抗毁能力强等特点,多星组网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覆盖。典型的有“铱”系统、“全球星”系统。以静止轨道卫星为基础的系统, 使用卫星少, 卫星静止可实现昼夜通信, 监控卫星系统简单。这些系统, 正在步入产业化、商业化和国防化的轨道。卫星通信还有几项新技术:小天线地球站

流媒体技术发展现状

第一章流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流媒体的发展过程 1.1.1 现有视频格式概述 影像格式(Video) 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VCD、多媒体CD这些都是影像文件。 大量图像信息,同时还容纳大量音频信息。所以,影像文件的容量往往是非常大的。 1.1.2 VOD视频点播技术 视频点播技术的出现,是视频信息技术领域的一场革命,其巨大的潜在市场,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速开发和完善这一系统。 1.1.3流媒体技术的出现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正好弥补了VOD技术的不足之处。 1.2流式传输的格式及特点 1.2.1流媒体能为我们做什么 流媒体的定义很广泛, 后放上网站服务器,让用户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整个压缩文件下载到自己机器就可以观看的视频/ 持的某种特定文件格式:压缩流式文件,它通过网络传输,并通过个人电脑软件进行解码。 1.2.2 流媒体技术、格式纵览 流媒体给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曾几何时,如果需要下载一部VCD格式的影片,大小约为650M,宽带的今天也需要下载3个多小时。如果影片采用流媒体技术来进行压缩,只需要100M,并且用户可以边看边下载,整个下载的过程都在后台运行。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会占用本地的硬盘空间。其实流媒体采用的是有损压缩,就好比我们常说的MP3,因此在音影品质上有所差异。

1.2.3流式视频格式 前边提到过视频格式,现在再来说一下流式视频格式。 目前,很多视频数据要求通过Internet来进行实时传输,前面我们曾提及到,视频文件的体积往往比较大,而现有的网络带宽却往往比较“狭窄”。客观因素限制了视频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实时播放,于是一种新型的流式视频(Streaming Video)格式应运而生了。这种流式视频采用一种“边传边播”的方法,即先从服务器上下载一部分视频文件,形成视频流缓冲区后实时播放,同时继续下载,为接下来的播放做好准备。这种“边传边播”的方法避免了用户必须等待整个文件从Internet上全部下载完毕才能观看的缺点。到目前为止,Internet上使用较多的流式视频格式主要是以下三种: 1.2.4流式传输的特点 流媒体是一种可以使音频、视频和其它多媒体能在Internet及Intranet上以实时的、无需下载等待的方式进行播放的技术。流媒体文件格式是支持采用流式传输及播放的媒体格式。流式传输方式是将动画、视音频等多媒体文件经过特殊的压缩方式分成一个个压缩包,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在采用流式传输方式的系统中,用户不必像非流式播放那样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后才能看到当中的内容,而是只需经过几秒或几十秒的启动延时即可在用户的计算机上利用相应的播放器或其它的硬件、软件对压缩的动画、视音频等流式多媒体文件解压后进行播放和观看,多媒体文件的剩余部分将在后台的服务器内继续下载。 1.3 流媒体系统的组成 流媒体系统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1. 编码工具:用于创建、捕捉和编辑多媒体数据,形成流媒体格式 2. 流媒体数据 3. 服务器:存放和控制流媒体的数据 4. 网络:适合多媒体传输协议甚至是实时传输协议的网络 5. 播放器:供客户端浏览流媒体文件 这5个部分有些是网站需要的,有些是客户端需要的,而且不同的流媒体标准和不同公司的解决方案会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