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1宇宙中的地球
- 格式:ppt
- 大小:5.61 MB
- 文档页数:2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重要的知识点和记忆点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天体:宇宙中的物质存在形式,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等。
2. 天体系统:由运动中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包括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以及更广阔的宇宙。
二、行星地球的特征1.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具有类地行星的特征,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上有生物存在,这是其特殊之处。
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
三、地球的运动与结构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绕地轴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
这些运动对地球的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现象产生重要影响。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层次,每层都有其独特的物质组成和特性。
四、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包括黑子、耀斑等,这些活动对地球的电离层、磁场和大气层都有影响,可能干扰无线电通讯、引发磁暴和极光等现象。
五、地图与经纬网1. 经纬网:用于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是经线和纬线交织形成的网格系统。
2. 地球仪:模拟地球形态和运动的仪器,通过地球仪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
六、地球的圈层结构1. 大气圈:包围地球的气体层,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2. 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等水体,是地球上水循环的主要场所。
3.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掌握这些关键记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行星地球”这一章的内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过程和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 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综合题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太阳能资源在近40年来,不论是在总辐射量、年日照时数还是在年有效日照天数上都在减少,尤其近年来减少趋势明显。
在减少幅度和影响因素上存在着地区差异。
东部地区主要是人文原因,西部地区主要是自然原因,图为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示意图(单位:亿焦耳/平方米)。
(1)描述图中曲线L东段和西段走向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2)简述图中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乙地大的主要原因。
(3)推测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近年来太阳辐射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答案:(1)东段呈东西走向,受纬度的影响;西段呈南北走向,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2)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3)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大,大气污染严重,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
西部地区近年来云雨天气增多,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
解析:本题以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为载体,涉及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1)图中曲线L东部和西部走向明显不同,东部大致呈东西走向,说明东部的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同一纬度地区差异不大,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西部大致呈南北走向,其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同一纬度地区差异较大,主要是该区域靠近横断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主要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2)读图,甲纬度较乙更低,其太阳高度角更大,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其次,甲位于青藏高原(阿里高原,俗称“高原中的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3)注意材料信息“东部地区主要是人文原因,西部地区主要是自然原因”。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类活动强,排放的废弃物更多,大气污染更为严重,雾霾天气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考前必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低级到高级):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2.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2)巨行星:木星、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3.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地球具备生命的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6.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7.太阳活动类型及对地球的影响(1)活动类型:太阳黑子(光球)、太阳耀斑和日珥(色球)、日冕物质抛射(日冕)。
(2)对地球的影响:①产生磁暴、极光现象;②影响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
8.地层的沉积规律: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9.生物演化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10.各年代生物演化规律(1)植物:海生藻类(前寒武纪)→蕨类植物(古生代)→裸子植物(中生代)→被子植物(新生代)。
(2)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古生代早期)→脊椎动物(古生代晚期)→爬行动物(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
11.地震波分类(1)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气体和液体;(2)横波:传播速度慢,仅能通过固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杂质。
2.大气各垂直分层气温分布特点(1)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2)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增;(3)高层大气:气温随海拔的升高先减后增。
3.大气受热过程的两个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4.两类风的风向判断(1)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1.三类水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各种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促进地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影响全球的气候与生态,影响全球的地理环境。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j其他行星系总星系L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 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 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 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一一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 26' 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 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 26' 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1. 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1 .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一一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一一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