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招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新编》课后思考题(李小融_)

教师招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新编》课后思考题(李小融_)

教师招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新编》课后思考题(李小融_)
教师招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新编》课后思考题(李小融_)

第一章绪论

思考题

一、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

第一,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第二,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第三,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第四,学校中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虽然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的活动,但只有弄清楚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道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所以,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二、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

从自己的研究对象出发,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学习的基本理论;各科类型的学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说评定等。

三、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

学校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遍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学校教育心理学也不能和儿童心理学混杂在一起。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心理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和性质、过程、条件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所以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学校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老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教育学及其教学论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根据学与教过程的实质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去创造适合的学校和社会条件的问题;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从学与教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个体心理发性质及其发展变化方面,从微观和中观的角度去研究学与教问题。

四、你认为教师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概括而论,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有须下死功夫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二)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老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须下死功夫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五、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短暂的历史

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开始,1913年,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扩展为<教育心理学大纲>,共分“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三大卷。

(二)、发展阶段:

初创时期(1903-20世纪20年代)

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著名学者: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1956 <人类的特征与学习>1976 两大贡献:“教育目标分类”和“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纳<教育过程> 1960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加涅<学习的条件>1965 信奉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为最有效的学习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1968 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1974 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六、简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来,现代西方学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具有的几个较显著的特点:

1、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究的中心问题。

2、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

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问题。

4、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5、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我国的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强调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服务,也重视从我国学校教育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的看来,理论和应用的研究都还很不够,迫切需要加强各种形式的研究;建立起能指导我国当前学校和课堂实际的学校教育心理学,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七、简述学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2、必须和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以充分保证其实际效用。

常用的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思考题:

一、怎样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学校教育、教学和课?

(一)学校教育:

从心理学立场看,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是要塑造或改变学生个体的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所以,学校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去领会、巩固、学习的过程;也是老师帮助形成自己具有独立地选择和决断问题的认识及行为能力的过程。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示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过程。学校就是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专门机构,其功能之一就是要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

2、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学校教育总是要通过塑造或改变每一个学生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服务于社会和个人。改造社会和个人都要利用和发话装入以。学校教育心理学既要关心学校怎样推动学生个体的发展,也要关心怎样避免妨碍学生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它面临着利用和改造现有学校教育的双重任务。

现代教育表现出两条最基本的发展趋势:第一、改变现有教育体制,形成终身教育的制度,使一个人不但能通过学校学习,还能通过种种校外的社会机构学习,使社会变成学习化社会。第二、学校教育的任务必须转弯,即从主要传授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变为主要培养学生形成能独立地、积极地进行学习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教学与课

1、什么是教学

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树立科学的教学观或学教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

2、什么是课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老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

课堂情境是学校特殊性的表现。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

从过程开展分析,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内容输入:输入根据课的目标、预先计划好了的知识和情感表现。

(2)师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将决定下面经验输出的性质;在多数情况下,还会决定源源不断输入的性质。

(3)经验输出:即学生方面在知识、情感及行为方面的最终或即时表现。它们通常以作业、测验和口头表达的方式体现。

二、举例说明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

1、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等。也可称为学生集体。最为重要的学生集体是班集体。班集体是形成学生集体意识的直接源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促进学生社会成熟的主要场所,也是发展学生个体的重要条件。

班集体对每个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深刻的,是个别教育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学生班集体具有育人的目的性、组织的指令性、发展的相近性、活动的整体性与独立性结合、伙伴关系的平等性和教师的影响性等特征。

根据班集体的性质,分为以下类型:

1、团结的班集体:

2、散聚的班集体:

3、离散的班集体:

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过程:组建阶段-----形核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

根据德与柏桑裴的研究,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最为重要的学生特征是:学生的一般才能与发展潜力,学生所处身心发展的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人格适应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模式与习惯。

教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去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利用教师对班级的期望,使学生加强对自己与对班级的期望。

第二、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第三、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与爱护,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与团结。

第四、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发展与修正学生的共同行为标准。

第五、利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间彼此沟通的能力。

第六、利用师生和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精神。

2、非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空间因素:住家的邻近、课堂座位的位置等

第二、类似性因素:年龄、性别、个性等

第三、需要的互补性:学生双方的需要及对方的期望构成互补关系

第四、仪表:穿着、风度等因素影响学生之间相互吸引。

根据非正式的群体的性质,分为以下类型:

第一、正面型非正式群体

第二、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第三、中间型非正式群体

第四、破坏型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

群体内部的一致性

情感依赖性

往往具有较突出的“领袖”

三、怎样使用社会测量法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

社会测量法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若提出。

其步骤如下:

首先,填写调查表-----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制作矩阵表-----最后,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社会测量法是搜集关于班级和学校内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信息的手段。

四、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承认它、了解它、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的不良后果。具体而论,以下各条原则可供参考:第一、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

第二、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当然,对此也要讲方式方法。

五、怎样理解罗森塔尔效应?

针对教师能否通过对一个学生的所作所为提高期望而使其成绩突出呢?贬低学生是否可能使学生成绩低劣?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学生是如何反应的?这一系列教育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研究,证实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应该坚定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一定能学会,只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只要教师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教学。

六、试分析教师管教学生的失误。

1、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

2、以大量繁锁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

3、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

4、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七、你认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有哪些?

(一)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2、表现在情感和意志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品质

①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

②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

③要有耐心和信心

④乐观、活泼的性格

⑤公正不自私

(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

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盖奇在他主编的美国大学<教育心理学>中,把优秀教师的品质和表现归纳如下:

1、利用优生优点和一般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

2、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作为人的学生;

3、较强的组织能力;

4、幽默;

5、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好事;

6、对所教学科充满热情;

7、公正;

8、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负责任的;

9、用可被理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优秀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

八、你认为教师角色的主要心理特征有哪些?

教师的中心角色:教员角色

当代教师的任务是由三方面规定的。第一,是由社会及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规定原则,由学校校长按其期望于老师的行为举止、工作成效与规范,较为具体地依本地本校的特点规定的。第二、是以自己的思想、信念和能力为基础的。第三,是由他的工作对象----学生所规定的。我国教师面临的任务和正在发生的作用及扮演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我国教师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2、意志坚定,关于支配感情

3、学习兴趣深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5、观察锐敏,关于了解学生

九、你认为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正常的课堂交往?

1、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与特点

课堂交往是一种人际沟通。它具有传递教学信息,满足师生个体心理需要,改善师生关系,激励学与教的积极性和改变学生思想和行为等心理功能。

课堂师生交往具有以下特点:①课堂交往是一种正式交往;②课堂交往是一种代际交往;③课堂师生交往是“一对多”式交往;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

①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

②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

③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3、要具备课堂师生正常交往的教师条件:①对所教课题胜任;②应被学生视为可靠的、一致的、有预见力和乐于助人的人;③讲授生动易懂具有说服力;④讲授热情、目的明确、态度友好而坦率;⑤乐于接受意见;⑥语速适中;⑦、提问有技巧。

4、课堂上促进师生交流的技巧

5、避免交往障碍:包括课堂语言障碍和课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旨在实现“全世界的人的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挥”的这种发展,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乃是教育和文化的最终目标。

思考题:

一、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

1、承认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人权。

2、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

3、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

4、关心他人

5、团结互助精神

6、事业心

7、创造性

8、尊重男女平等10、思想开放迎接变革11、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二、简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主要支柱

珍妮特.沃斯:教学应包括“三重四面”

三重:1、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2、培养综合概念技能

3、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使它能轻易应用于你所做一切事情中

四面:学习的四个层面:

1、自尊

2、生活技能培训

3、学习怎样学习

4、具备特定的基本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支柱

1、首先要学会认知。

2、其次学会做事。

3、最后,尤其要学会生存。

三、简述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是文化赖以发展智力技能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工具。他认为学校教育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

首先,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

第二个主要目标,应该是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第三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

第四个目标:应是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第五个目标:是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四、试析未来学校的师生关系

由于学生积极参加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此外,并非全部教育都得在学校进行。终身教育的实行必然会使学校的体制更加灵活。其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一、入学与毕业年龄方面;

二、到校出勤天数方面;三、学习地点方面;四、考试、评价和奖励制度方面。

五、试析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

教师职业专业化不仅是现代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教育活动现代化的保证和标志,也是提高教师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基础。中小学教师专业化主要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他们不但应胜任所担负的教学工作,具有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能够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第二,老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作学生的典范,“为人师表”。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相关的是提倡教师素养的人性化方向。其含义是:立足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需要,提倡教师应该从新一代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者的立场,形成一种相对于其他专业人员来说更具有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简言之,未来的教师专业应对学生全面关心和全面负责,以克服似乎教师只应关心与学校和现实需要的那些方面。

六、什么是教学目标?试述其功能

教学目标即课程目标,是学校根据总的教育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安排必要的实践活动。

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达。

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

(一)启动功能:需要表现为动机从而推动人的行动,其决定性的前提条件是自觉目标的确立

(二)导向功能:在行动进行的全过程中,目标通过活动的各方面的控制和调节,使活动维持其稳定方向和完整的内容,目标为某个具体行动的导向,也为人的一生导向。

(三)激励功能:学和教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不只决定于需要、动机的动力状态,也决定于人对目标的期望。可以用公式:激励作用=效价×期望(“激励”即积极性、努力程度;“效价”指目标对满足需要的价值;“期望”,即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概率)的判断、估量。效价越高,或期望越高,人将越积极努力)。

(四)聚合功能

就人的活动的直接形式而言,既有个体单独活动,也有群体的共同活动,各个个体之所以能够集合在一起从事共同活动,也就在于他们的目标有一定的共同处,这是将个体聚合起来从事共同活动的根本条件,这就是目标的聚合功能。

七、简析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目标选择的一般标准主要有:

(一)价值性标准

是指目标(主要是工作成就)对于需要满足的意义,低位目标(中介目标,目的性手段等)对于高位目标的意义,价值分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客观价值是指目标在客观上的实际意义或作用;主观价值是指目标对于心理满足或其他主观意愿的意义。

(二)可能性标准

(三)低耗性标准

(四)丰富性标准

指所选的目标能否同时给人以多种心理满足。

(五)就高性标准

一般趋向:低位目标的价值估量决定于高位目标的价值估量,手段的价值估量决定于目标的价值估量,以低就高。

八、试述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个学习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求;这些要素的实现应能达到可操作、无歧义、术语化的标准:(一)说明具体的行为,以便老师能观察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

(二)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三)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九、怎样编写一个学习目标?

(一)对象与行为的表述(二)条件的表述

条件是指学习者表现为当时所处的环境等因素。

其中条件主要包括下列因素: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问题明确性的因素。

(三)标准的表述

标准是指作为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

十、试述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分类。

(一)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

根据布鲁姆的分类法,认知教学目标有六项

1、知识

2、理解

3、应用

4、分析

5、统合

6、评审

(二)情感的教学目标分类

根据柯拉斯活等的分类法,情感的教学目标有五个程序。

1、接受

2、反应

3、评价

4、组织

5、价值的性格化

(三)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

根据齐卜勒的分类法,心因动作的教学目的依发展的程序有四个步骤。

1、整个身体的运动

2、协调细致的动作

3、非语言交流

4、言语行为

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思考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

发展:发展是随着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成熟:主要是指由于受遗传制约的强烈的内部过程的变化而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

头---尾梯度:发展的进行有若干基本的方向。尤其是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进展的方向称作头--尾梯度。

组织: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中,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称之为组织。

适应: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中,调节环境的倾向,称之为适应

平衡: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同化:是儿童供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皮亚杰所谓的图式一体化的过程。

二、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与顺序

1、发展方向:发展的进行有若干基本的方向。其中有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即头--尾梯度。另外,发展是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进行的,即近末梢梯度。

2、发展顺序:发展顺序有极高的恒常性。儿童智力运算的发展顺序,首先是从感觉运动的水平开始,向主观的直观的“前概念水平”的运算发展,接着,可能在具体的进行逻辑运算;更进一步,又发展到形式的、抽象水平上的逻辑运算。在具体运算的阶段中形成数量概念的顺序是:首先形成关于物质的量的概念,然后开始形成重量的概念;形成体积的概念比之前两种要迟得多。

三、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综合的分化

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的过程。

儿童对生命的概念的发展过程:从最初对本质属性与表面特征浑然不能区别的状态发展到系统化的认识---尽管表面特征不同,但可以区分具有本质属性与不具有本质属性的东西,同时能够在一般概念的基础上将个别事物进行分类,进而发展为系统化的认识。

(二)、平衡化(三)、概念化(四)、社会化(五)、个性化

四、简述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与环境

(二)、成熟与学习

在发展中,成熟是第一位的决定因素,成熟条件不具备的学习是无效的。

发展中的成熟与学习的关系,既不是两者择一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构成发展过程的成熟与学习是彼此复杂地相互作用着的。

(三)、社会环境因素

(四)、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1、学校教育能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

2、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

3、学校教育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五)、主观能动性

五、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中许多具体的、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是指儿童心理的年龄阶段特征说的,不是一个年龄一个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是指心理年龄特征并不经常发生根本变化,不可能完全不相同,在基本相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之下的儿童之间,甚至在不两只社会生活条件之下的儿童之间,年龄特征总有不同程度的相同或相似。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是指心理年龄特征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级的儿童之间,乃至同时代、同社会而具体生活条件不同的儿童之间,年龄特征也有变化,差异。

心理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六、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

(一)、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在这一发展阶段,婴幼儿全神贯注于他们的感觉和运动的活动。婴幼儿跟他环境里的事物和人发生相互作用,这是借助行动而不是通过思维的。

(二)、思维准备阶段------二岁至七岁:此时期的儿童开始以语言或符号代表他们将经验的事物。其认知活动为身体的运动与知觉经验。

(三)、思维阶段------七岁至十一岁:此时期儿童已能从具体的经验或从具体事物所获得的印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儿童开始操作事物的内存属性,并将它们转换成更具选择性的讯息。

(四)、抽象思维阶段------十一岁至十五岁:此时期的青少年于认知上开始进入成人的思维期。此时期的思维不再如具体思维阶段的受具体经验或现实世界的限制;它抽象地超越时、地、空间;它偏重普遍性而非特殊性。

七、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的教育意义

皮亚杰对认知历程及其发展的观察与分析,远超过他对教学应用的说明。佛拉维尔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提出下列三点应用:

(一)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

(二)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三)教师可以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给予教师与父母最大启示为:(1)、智慧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越简陋的学习环境或越缺乏活动(感官、动作,或抽象思考活动)的个体,越产生迟滞的心智能力;(2)认知活动经历四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各阶段有其特殊的智能活动,教学者应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安排最适当的环境并作最充分的教学活动。

八、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

艾里克森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以精神分析的原理为基础的。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核心原理乃是他所称的新生论原理。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一岁。

2、自主对羞怯、怀疑,从二岁到三岁。

3、主动对内疚,从四岁到五岁。

4、勤奋对自卑,从六岁到十一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从十二岁到十八岁。

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

7、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 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

九、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的教育意义。

艾里克森视人格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以解决危机的整个人生历程,因此社会与教育对个人人格的影响为终身之事。所谓“好的开始为成功的一半“正好说明早期培养依赖等健全人格重要性。因此,对不良人格防微杜渐,不如积极培养健全的人格。

十、简述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指出道德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他认为道德发展信赖个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强调每一阶段内的道德发展品质决定于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社会经验的品质,而非决定于社会或文化本身的特点。换言之,道德经验重于道德环境。

柯尔柏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去关心他人的福利而进行的。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每一阶段包含两个时期。六个时期依序发展,层次不得紊乱或倒置。

(一)水平A:前习俗阶段:

第一期,惩罚与服从的定向。

第二期,操作与关系倾向,儿童依然一心想自己的需要,但体会到别人也有正当的需要。

(二)水平B:习俗阶段

第三期,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第四期,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

(三)水平C:后习俗阶段

第五期、社会契约方法定向。第六期、普遍的道德原则倾向。

十一、简述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儿童的道德发展:(1)每一阶段各有其特质(2)其程序不能先后倒置(3)不能重拾已度过的某一阶段。

柯尔柏格道德发展论给予教师的启示为:(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3)负责教学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反而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

第五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复习思考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

学习(广义):包括人和动物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生存的普遍现象。

希尔加德定义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境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之于成长的过程。

潘菽认为: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

学习(狭义):特指人类的学习。

潘菽认为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邵瑞珍等认为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可定义为: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进行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CS)不再伴随无条件刺激(US)出现,也就是说不再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减低,最后会降低到条件反射不再发生的程度。这一与条件反射形成相反的过程即称为消退。

恢复:消退现象发生后,如个体得到一段时间休息条件刺激再度出现,这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的恢复。这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就被称之为恢复。

类化: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个体对条件刺激之一(CS1)形成条件反射后,也可能对另外的与CS1相类似的条件刺激之二(CS2)、之三(CS3)不经强化而引起条件反射。这种对同类条件刺激不经强化而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被称为刺激类化。类化也可被称之为刺激乏化。

分化:类化的反而,即在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只对某特定刺激产生反应,不类化的现象。

高级条件反射:即人们可利用已形成的条件反射,进一步建立一个新的条件反射。

强化: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

正强化:增加刺激,增加行为

负强化:减少刺激,增强行为

惩罚Ⅰ:增加刺激,抑制行为

惩罚Ⅱ:减少刺激,抑制行为

次级强化:由原级强化衍生而成的强化被称为次级强化。

发现学习: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即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接受学习:是指全部内容以定论形式出现,主要经过概念和命题同化形式来完成的学习

有意义接受学习: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将已定论形式表示的有意义材料与学生业已形成的有关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加以融会贯通的学习。

心向:指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类似于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这类东西。

代表性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他们代表什么。

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同时也意味着能区分概念的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概念的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

命题学习:学习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它包含了代表性学习,并且要以概念学习为前提。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识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

并列结合学习:很类似日常所指的类比学习。当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既不存在上位关系,又不存在下位关系,只是和认识结构中的某些观念具有一般的吻合性时,新知识则可用原有知识进行类化成外推获得,并与原有认知结构产生一种并列的组合,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同化:所谓同化就是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概念、命题)理解新知识。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

2、组织计划性

3、有效性

4、年龄差异性

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三、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1、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

2、学习能促进心理的成熟与发展

(1)学习影响成熟(2)激发智力潜能,促进个人心理发展

四、试分析日常对学习的片面理解

1、只有给予奖惩,学习才发生

2、学习就是获得和吸引事实材料,获得愈多,学得愈多

3、凡是认真教过和学过的东西都能永久保持

4、掌握最好的就是练习最多的

5、教等于讲述,学等于接受讲述

6、学习活动必定是乏味的,是一件苦差事

7、一切学习都应该是有趣的

五、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

(一)、准备律

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经过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

(二)、练习律

1、应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

2、失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三)、效果律

在情境与反应音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当建立时,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减弱。

六、试分析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首先是无条件刺激(US)引起无条件反射(UR),然后以条件刺激(CS)结合无条件刺激(US)而引起UR,多次这样的结合(强化),最后CS能引导起与UR高度近似的反射。这个反射叫条件反射。

七、简述社会学习理论。

(一)、强调观察式学习或替代强化学习

观察式学习对学习者的影响可能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通过观察他人的作为,只要略微变异,就可以产生自己新的行为。

2、观察榜样促进了自己以前学习成果的加强,如参加画展后,回家重温帮技,获得收益。

3、观察学习也可能导致自己行为的抑制,也可能使自己的抑制消除。

(二)、强调符号强化的作用

社会学习强调替代强化、符号强化与自我强化。认为学习(尤其是观察式学习)并不一定需要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反射理论强调的原级强化和次级强化。

八、简述操作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和主要规律。

操作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类另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条件反射,可使有机体知道自己的行为和外界刺激的关系,从而可心操纵环境或改变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操作条件反射的主要规律如下:

第一、假如一个操作发生后,接头给予强化刺激,那么这一类反应今后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

第二、由于行为效果的强化是行为频率增加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对有机体的有选择的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着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九、简述强化的类型和技巧。

(一)、强化的类型

1、依据强化间隔状况分类

①固定间时强化。②灵活间时强化③固定间次强化④灵活间次强化

2、根据行为后果分类的强化类型

行为后果(广义的强化):

①狭义的强化

A、增加刺激、增强行为(正强化)

B、减少刺激、增强行为(负强化)

②惩罚

A、增加刺激,抑制行为(惩罚Ⅰ)

B、减少刺激,抑制行为(惩罚Ⅱ)

3、依据强化的性质分类

①原级强化和次级强化

强化物:反能增强某个反应概率的刺激,均可称为强化物

继起强化物:指一个原来中定的,可能并无强化作用的刺激通过与一个原级强化物的反复结合而变成的有强化价值的刺激。典型例子是言语。

原级强化:是利用原始的强化物(即本身所具有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饮食)进行的强化。如教学中采用的各种物质奖励等。

次级强化:是在原级强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利用继起强化物或次级强化物进行的。主要言语强化是次级强化的一种主要形式。

②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他人(包括同伴和文学作品、影戏、电视中的人物)受到强化而使自己被强化的现象。

自我强化:是通过自身内部刺激的作用而完成的强化。

(二)强化的技巧:

1、控制强化量

2、安排强化程度

3、即时强化和延迟强化的转换作用

十、试分析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教学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是两种最基本的学习模式。它们对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过程有重大影响,掌握有关理论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通过交替使用奖与惩或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强化,教师可以希望从学生身上得到预先设计的行为表现。

具体而言,两种条件反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常见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情绪学习

实验和经验表明,学生对于学习、课堂、教师、学校和社会的许多情绪反应倾向是通过条件反射,尤其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形成的。

(二)行为管理和行为纠正

课堂或学校规则的遵循,学生练习或作业正确反应倾向,很多是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的结果。

(三)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逐步提高极为复杂的行为模式并且每个阶段保持行为的强度。其基本原则如下:

1、小步子逻辑序列

2、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

3、及时反馈

4、学生自定步调

5、低的错误率

十一、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要点。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一)、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二)、对儿童心理实质的看法(三)、重视学习过程(四)、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教学中学习结构的意义如下:

1、懂得课题的基本结构能使课题更容易被理解,如果材料合乎逻辑,对材料的理解会更好。

2、结构能缩小基础知识和高级知识的距离。

3、如果结构组织合理,学生对材料的记忆会更好,记忆的丧失不会是全部丧失。

4、对基本原理和思想的理解,可以促进适当的迁移。

(五)、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六)、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七)、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八)、强调信息提取(九)、提倡发现学习

十二、试分析发现学习的优点和条件。

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

发现学习有以下四点作用:

1、发挥智力潜力

2、使外部奖励向内部动机转移

3、通过对信息的发现,学会以后发现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

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探索

使用发现学习应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学生方面的条件,要求学生有相当知识与经验的储备,能够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现的动机和态度。

第二、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指导水平。

第三、教材方面,必须把原发现过程改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发现的过程。

十三、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要点。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儿童认知发展成熟的标志。

(二)、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第一条标准,也就是“建立实质性联系”,其含义为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完全等值,用等值的语言不同的话表达,其关系不变。

第二个标准是新旧观念之间的联系是非人为(非任意)的,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是一种合理的、别人可以理解,自然的而非人们主观强加的。

(三)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2、学习者谁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四)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1、代表性学习

2、概念学习

3、命题学习

(五)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

十四、简述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

所谓同化就是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概念、命题)理解新知识。

奥苏贝尔认为同化模式有以下几种:

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下位学习又分为二类。

①派生类属学习②相关类属学习

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谁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上位学习在概念学习中比在命题学习中更为普遍。在通过上位学习学习概念时,新学习的概念总括了原有的概念,新的概念就具有了意义。其实它就是归纳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当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既不存在上位关系,又不存在下位关系,只是和认知结构中的某些观念具有一般的吻合性时,新知识则可用原有知识进行类化成外推获得,并与原有认知结构产生一种并列的组合,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十五、试分析发现学习和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价值和教学应用。

发现学习不一定是有意义的,一切真知未必都需自己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非教育的首要目标,发现法也并非传授学科内容的首要方法。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内容集中,体系严密,观点鲜明,独树一帜,它指出了课堂学习的实质、过程、影响学习的因素及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发现学习的特征即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未呈现,给予学习的只是线索,结论要靠自己发现。发现学习的心理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过程。首先要辨别刺激,其次要假设,然后是检验,最后是概括,发现后有一种愉快的感觉。这一过程可以反复进行,费时一般较长。

有意义接受学习模式中,主要学习内容已经告诉了学生,这是外部条件;同时,学生要具备同化新知识的相应观念,这是内部条件。

十六、简述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要点。

采用科学分类的方法,分析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教学目标后将其分为认知、情意和心因动作三大类,并且通过目标的层层分解,将上述大三大类教学目标细微化,以至达到足以被一般教师操作的程度。

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1)知识(2)理解(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2、情意领域教学目标

(1)接受(2)反应(3)评估(4)组织(5)价值的性格化

3、心因动作领域教学目标

(1)整个身体的运动(2)协调细致的动作(3)非言语交流(4)言语行为

十七、什么是“掌握学习”?它对我们有何启发?

其理论是:1、几乎所有学生(90%以上,智力低下者除外),都能达到掌握90%以上学习材料的目标,其区别仅仅是所花费时间有长有短。2、一般地以“正态分布”为基础的测验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提出用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综合总结性评价取代传统的测验方法。

掌握学习的方法基础主要是程序教学的技术,其步骤如下:

(1)确定目标(2)根据目标,设计教材,分成细小的学习单元;(3)小步子学习

(4及时反馈,即通过形成性评价进行反馈。(5)矫正

掌握学习可以避免学生动机消沉和情绪低落,能增强自信心;为掌握而学习能给学校的学习以风趣,能帮助学生在各类学习中发展一种毕业的兴趣。但掌握学习目标不易达到,首先需要有精心设计的教材及学习程序;其次需要精心的指导;最后,因材施教更为重要,因为掌握学习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要同时掌握同样的内容,而是指不同能力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达到掌握的水平。

十八、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体系的要点。

1、学习的八种阶梯类型

(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联结学习(3)连锁(4)言语联想学习(5)多重识别学习(6)概念学习

(7)原则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

2、五阶段学习分类

(1)智慧技能(心智技能)(2)言语信息(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

十九、加涅关于指导学习的观点对我们有何启发?

加涅关于指导学习的观点如下:

1、教学就是要教大量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知识。

2、认为教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想”,并不能养成能力,必须通过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才能培养能力。

3、教学必须组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

加涅的指导学习理论重视系统知识与系统教学的指导作用,认为能力形成要通过知识掌握,这些对我们都很有现实意义。可以指导教师照此设计具体教学过程,而使其具有较大的实际价值。

二十、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教学原则。

1、教学更注重于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

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

3、强调交往

4、强调发展价值观

二十一、试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教学任务。

1、增加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

2、帮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3、增加创造性

4、发展对艺术的兴趣

5、增强好奇心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复习思考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干扰:随着日益增多的新信息输入和归类,撮线索就愈加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所以因不能撮而导致遗忘。

前摄抑制: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倒摄抑制:指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

过度学习:指在达到最低限度俯以后,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

动机性遗忘:人们记忆某种信息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动机驱使的,那些会引起消极情绪的信息很可能被遗忘。动机性遗忘是与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编码: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组块: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

检索:将记忆通过编码进行了组织,在必要时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提取的过程

组织者:指在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比较性组织者:指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相似材料的组织者。

陈述性组织者:指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

认知结构:一般而论就是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认知结构变量:个人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它决定了每个人的认知结构特点。

二、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

1、根据学习迁移的性质分类。

正迁移:(前摄易化或倒摄易化):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就是使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

负迁移:(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也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

2、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分类: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是逆向迁移。

无论是顺向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

3、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分类:

垂直迁移: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叫垂直迁移。

①由下而上的迁移:即较简单学习对较复杂学习的影响。

②由上而下的迁移(原则迁移):较复杂的学习对较简单学习的影响,也就是经由原则的演绎、推广和应用。

水平迁移: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水平迁移。

三、什么是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乃是官能心理学。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意志”、“记忆”、“思维”和“推理”等官能组成的。各种官能可能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强力量(能力),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理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它还认为,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应该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四、什么是共同要素论:

桑代克以实验解释正迁移作用的原因。根据共同要素说: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共同要素。学习迁移的产生与共同要素关系密切,而且大致成正比例。共同要素,不仅包括学习内容的相同,也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习惯、态度、情绪、方法相同。它们都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原因。两种学习中,如果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都有许多相同之处,正迁移产生的可能性更大。

五、什么是概括化理论:

贾德提出的类化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倾向于把两个情境的共同要素的重要性减到最低,而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学习者概括化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强调原则的类推和应用,并不重视两种学习之间是否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

六、怎样促进学习的迁移?

(一)合理的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二)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

(三)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四)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五)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七、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遗忘规律。

遗忘和保持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保持过程或保持曲线中也反映出遗忘过程或遗忘曲线。在学习的材料刚刚能记得的一小时后,受试者对他所学的材料仅仅保持44%左右,第一天终了时,遗忘已达到最初材料的三分之二;六天以后,这种保持逐渐缓慢地降低到25%左右。在此曲线中,最初急剧下降和随着时间进展而渐趋稳定的下降率。保持的进程可以用熟记后立即急速下降和随着增长的时距下降得愈缓慢的曲线来表示。

十二、简述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

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作和心理障碍

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

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

4、复习:复习是学习保持和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

5、过度学习:指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

进行学习。6、记忆术:是通过表象化、结构化和组块化的方法来提高记忆能力的特殊方法。

十三、简述三种记忆转化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由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结构成分组成。这三个成分又被称为三种贮存,它们不应被看作在大脑中所占的特定部位,而是记忆过程中三个方面或演变的特征。

外来信息首先进行感觉登记(贮存),在这时,信息只停留几分之一秒,然后要么进入短时记忆,要么消退或消失。短时记忆是一种工作记忆,它接受从感觉贮存和长时记忆中选择出来的信息。一般来说,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在20—30秒之内完全消失。通过复述信息,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记忆痕迹消退,以便使信息能够按照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保持下去。当信息停留在短时记忆中时,长时记忆便“复制”其中的一部分,长时记忆是一个永久的信息库。从理论上分析,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就是所谓“工作记忆”的过程,它是通过复诵、编码和检索完成的。

十四、简述记忆的加工水平模式

此模式又叫克雷克-洛克哈特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点是: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与其说是由于信息贮存在大脑中的“地方”产生的,不如说是由于它们获得的加工类型产生的。换句话说,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仅仅是不同加工水平上的差异;记忆是一个加工的连续体,而不是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信息保持基本上是随刺激(信息)加工的深度而变化的,当然,加工的尝试与外来刺激及分析的结构之间是否和谐有关。影响加工尝试的还有注意刺激的时间,可用于加工信息的时间等变量。

加工水平模式可以解释为什么回忆机械习得的内容比回忆意义习得的内容更为困难,对提高教学中保持的效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十五、简述同化论关于有意义遗忘的基本假定

现货理论的核心是:新的意义是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或命题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相互作用既使新知识的意义变化,也使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概念或原理变化。带有新意义的新观念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并非在知识输入时新的意义一出现便告结束,在知识的保持和组织阶段,同化过程还在继续。当新的意义出现以后,这种继续进行的同化过程,也就是有意义的保持与遗忘的心理机制。

十六、简述有意义遗忘的过程。

两种有意义遗忘(还原)的过程

1、下位学习中的遗忘(还原)的过程

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概括和包摄水平较高观念同化新的同类水平较低观念的学习是下位学习。在下位学习中,下位观念在保持期间将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继续相互作用。

2、上位学习的保持和遗忘过程

在上位观念的学习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是概括水平较低的观念。由于这些观念是原有的观念,因此初学时比新觉得的观念稳定。新的观念概括水平较高,但初期不稳定。这种记忆还原的方向同下位观念的还原方向相反。即新的更概括但不稳定的观念向概括水平较低但巩固的原有观念还原。以后当新的上位观念进一步分化并巩固。还原方向开始逆转;概括水平较低的下位观念由于是较早学习的,现在却不如上位观念巩固,它就向着较晚觉得的但概括水平较高而且也变得较为巩固的观念还原。

十七、有意义遗忘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1、解释认知按层次组织的趋势:它提出两条原则:第一,新的观念向旧的稳定观念还原;第二,较具体的观念向概括程度高的观念还原。

2、解释和证明有意义保持的优越性。

3、解释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4、解释记忆恢复现象

5、解释呈现材料与回忆材料的差异

总之,有意义遗忘理论能够解释有意义学习中的遗忘和保持现象,其指导意义不可低估;相对于建立在机械学习基础上的遗忘理论,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七章不同类型的学习

复习思考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

理解: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态度:态度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很难准确定义。我们可以把态度理解为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理及行为倾向。态度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人的态度是一个体系,它包括人对事物的信念、情感、行为倾向

起点行为:指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准备状况)

隐蔽课程:所谓隐蔽课程即学校中各种超出正式组织的学校活动范围,教学大纲或课程计划没有规定,教师没有正式讲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带偶然性、没有组织的和非正式的活动。

动作技能:是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智力技能: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

创造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类化:

审题:也叫分析课题,就是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象。

知识掌握:所谓掌握,即占有传授的知识。知识的掌握即知识的占有。知识的占有意味着知识已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能用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定向。

定势: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状态

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期”

功能固着:

二、简述理解的种类和水平

1、理解的种类:

根据学习中所要认识的联系和关系的不同,可以把理解分为下列几种:

①对言语的理解②对事物意义的理解③对事物类属的理解④对因果关系的理解⑤对逻辑关系的理解

⑥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

2、理解的水平

①字面理解②解释的理解③批判性理解④创造性理解

三、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理解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实现的。知识的丰富性、正确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水平等,都会影响理解的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理解效果:

1、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

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6、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

7、指导学生自学

四、试述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1、审题:也叫分析题,就是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象。

2、通过联想,再现有关知识。

3、使当前课题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课题类化。

4、作出解题判断并实践转化

上述应用知识的过程,是密切联系、互相促进的,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绝对区分。

五、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逐步形成的,其形成大体要经过比较明显的三个阶段:

1、认知和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对所学的动作技能及其结构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印象,并用它们来为所学的动作本身和结果定向。

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这一阶段是技能形成的过渡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个别动作已被联系起来,可以初步配合完整动作系统,学习者基本能够控制动作趋向协调,但仍不能完全做到动作协调。

3、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这一阶段是动作技能的最终形成和熟练阶段,学习者掌握的个别动作能自动配合,并达到常规化和高度协调化,能随意控制动作。

七、简述练习的规律

技能的形成主要靠练习。典型的练习曲线反映了练习过程的规律。

在各种技能形成过程中,既有一般趋势,也有个别差异。

(一)练习曲线的一般趋势

1、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表现在速度加快和准确性的提高上。一般可概括为三种:第一、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第二,练习的进步先慢后快。第三,练习进步的速度先后比较一致。

2、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期”。

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在各种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一般可以看到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进步时而快,时而慢,这就是起伏现象。

(二)、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

一般可从活动的速度和质量上,概括为四种类型:速度较快、质量较好;速度较快,错误较多;速度较慢,错误较少;速度较慢,错误较多。

十、简述发散思维的特点

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停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发散性思维有下列三项特征:

1、变通性: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

2、独创性:指发散的项目不为一般人所具有

3、流畅性: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十一、简述问题解决的阶段。

解决问题包含一系列相互联系着的阶段。一般认为,这些阶段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1、发现问题: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因此,发现问题就是要认识矛盾,找到差距。确定了问题的存在,才能引起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初级阶段和前提。

2、分析问题:即要分析问题的要求与条件,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关系,把思维活动引向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阶段。

3、提出假设:即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根据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

4、检验假设:就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案付诸实施,并把实施的结果与原有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对照,善于将结果与钥匙的要求进行对照,肯定正确的结果,否定并改正错误的结果,对解决问题非常重要。

十二、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2、能否正确地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

3、言语的指导

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十三、试述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能力是个人完成活动任务的能量。广义的能力概括了生理能力(先天能力)和心理能力(后天能力),它们为活动提供能量。狭义的能力主要指心理能力。作为个性心理特征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被称之为才能,其中最重要的叫智力或认识能力。知识从其在活动中发挥作用看,是个人活动的定向工具。因此它必然属于保证活动成功的心理条件,也应是能力的一个组成要素。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控制活动的行为方式,由各种具体的动作组成。组成这些行为方式的动作在人脑内部实现,即在人脑内部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也就是说通过人脑内部控制活动的技能叫智力技能;通过身体外部(主要是肌肉和骨骼)控制活动的技能叫动作技能。显而易见,技能也参与形成心理能力,也是保证活动完成的条件或能量的要素。

综上所述,能力是包容了知识和技能的更高一级的概念;知识和技能昀是构成能力的要素。能力和知识、技能均是个人活动调节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心理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密不可分。

十四、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

2、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其展开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

3、创设适当情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

4、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逻辑思维

5、指导学生发现和克服思维障碍

6、加强语言训练

十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发展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因而发展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可通过教学有意识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

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创造思维虽然同发散思维关系最为密切,但是也有赖于聚合思维。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教师应保护和培养学生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个性,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重要意义。

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十六、简述态度转变的心理学方法

专门用以改变态度的心理学方法有以下两种:

1、提供信息法:即告知以可靠性或权威性很高的消息或知识,同时避免让人知道这是让他改变态度,以维持自尊,减少对信息的抗拒,最终导致原有态度的改变。

2、认知失调法:即先使个人的认知失调(不一致),使其心理冲突,然后诱使其作出抉择,感到某种看法合乎情理,从而改变态度。

十七、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水平分期

水平A:前习俗阶段

阶段1 惩罚-----服从倾向阶段2 操作-----关系倾向

水平B:习俗阶段

阶段3 人际关系------认同倾向阶段4 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倾向

水平C:后习俗、自动或原则阶段

阶段5 社会契约合法倾向阶段6 普遍的道德原则倾向

十八、简述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表现和处理原则

1、压抑:是学生没有思想准备而突然经历到痛苦的、不愉快的和产生焦虑的情境后,倾向于忘却这些情境以求得心情舒畅,维持心理平衡。压抑有时是有意的,有时则是下意识或无意识的。这对种情况的处理,应知道这是某种情绪或困境的显露,应找到真正根源加以消除。

2、投射:是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思想或信念归诸别人或客体的心理现象。当一个学生不能正视自己所厌恶的事物(包括自己过失)的根源时,就可能产生投射行为。教师最好设法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表露出来再加以解决。

3、回归:是当学生为自己所不能处理的情感压抑时,所表现出的忽然回到原来发展水平,从而感到心情舒畅而不受这种情感的干扰。处理回归现象,不要老是指责学生幼稚可笑,只有帮助学生战胜困难,摆脱困境,才会恢复正常。

4、移置:是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过程。面对这样的学生,应当理解其处境,帮助学生提高对所处情境的认识,以克服不健康情绪。

5、认同:是一个人幻想成为另一个人,而这个人通常在他的心理上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应提醒学生避免过分的以偶像自居。

十九、简述巩固学生优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

1、尽量使已产生的行为定型或模式化;

2、尽量设法强化这些行为;

3、尽量引导这些行为;通过成功地接近策略,逐步使行为上升到原则的高度。

二十、简述防止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

1、尽量预防这些行为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2、一经出现,尽量制止这些行为的继续;

3、加强对不良行为相反的优良行为的倡导;

4、不良行为的发生应受到适度的处罚。

二十一、简述教师帮助预防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技巧。

1、了解内情:教师应试图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2、重叠:教师应在同一时间内注意两个或更多的问题行为;

3、持续不断:教师应维持一种连续的教育步调。

4、平和:教师的教育应像小河流水一样持续不断,平静、实在而又有力。

5、利用小组开展教育:教师应有通过向全小组学生进行教育,利用小组集体力量,而促使每一个学生卷入和参与、注意及警觉的能力。

第八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复习思考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激活和唤起。学习动机强弱的标记主要是活动水平和指向性。

学习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结果。

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使学生在相应的能满足需要的活动中表现出认真、紧张、主动而顽强的态度。

疲劳: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生理的疲劳与心理的疲劳。疲劳与效率成反向关系。

焦虑: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外在(如形象,身体状况)和内在(能力、潜力、兴趣需要与动机、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性格与气质等)的自我评估或衡量。即个人对自己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认识和评价。

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别,设法在一对一的基础上对学生施行帮助,着眼于具体的学生,着眼于学生个体。

可教性智能不足:一般认为,可教育者(智商50-75之间),发展速度缓慢,但有可能掌握社会生活所需的知识、技术者,在教育上称为可教性智能不足。

反馈:是指某一系统将信息输出后,将其作用的结果返回原系统,用以控制调节它所输出的信息,这一过程便称为反馈。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二、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和体系。

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而且,在同一学生身上,往往又存在着多种动机。对复杂金样的学习动机的分类可以根据教育工作的需要或研究任务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划分。

1、从动机的动力来源来划分

可以分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2、从学习动机的内容的性质来划分

可以分为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3、从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来划分

可以分为间接的、长久的学习动机和直接的、短近的学习动机。

三、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性质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优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较广,水平也较高,既有远大的目标,又有短近的具体目标,而且二者结合得也较好。而后进生的学习动机内容较窄,水平较低,他们往往只有短近的具体目标或是空泛的远大目标,而且二者往往是脱节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臻的;动机好,学习效果也较好,动机差,学习效果也较差。

四、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体而言,学校是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主要源泉,教师要以身作则,使学生认同,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

(二)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学习举应注意五点

①知识的准备是学习举产生的基础。②保护学生的好厅心与求知欲。

③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兴趣。④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

⑤在教学中要将直接举与间接举相互结合。

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哪些事物容易发生兴趣?

①对可能获得成功的事易发生兴趣②对抱有期待心理的事容易发生兴趣。

③对能带来愉快感的事物会发生兴趣。④对难度适中的教学容易发生兴趣。

⑤教学中要防止单调感、枯燥感、疲劳感和饱足感,保持新鲜感。

(五)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

为使评价对学习动机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育学生对评定抱正确态度②评定应客观、公正和及时。

③赞许的肯定评价对学生更有激励作用。④评定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⑤评定要富于指导性和激励作用。⑥评定要注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与个性特点。

(六)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

(七)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

(八)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项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五、简述学习竞争和奖惩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研究表明,组织良好的适度的学习竞赛,可以诱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动机。但是,必须明确,学习竞赛可能具有消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合作与竞争都是必要的,应该强调竞争与合作的相互补充和合理运用。极端的竞争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集体团结产生消极影响。适量与适度的竞争与合作的恰当结合,会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奖惩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与竞赛相似,不恰当的奖惩也可能带来副作用。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对奖惩公正性的怀疑方面,还可能伤害学生。当奖惩而不是学习活动成为师生注意的主要目标时,学习的性质和效果就会发生与人们期望相反的逆转。因而,不论组织得多么巧妙,奖惩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绝不是目标,更不是学习的全部。

六、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

首先,当学生具备学习动机而未激发时,激发学习动机需要它在学生的整个动机结构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次,学生个人必须对学习任务胜任;第三,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应减少到可控制的程度;最后,学生应有学习成功的期望。

七、怎样利用注意的规律教学?

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一)、根据有意注意的规律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也就是培养他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坚持注意的能力,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当。

2、教学方法要直观形象、灵活多样。

3、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情境。

八、直观教学有哪些类型?怎样在教学中运用这些不同类型?

直观教学的类型有:

实物直观:是通过实物进行的。对此类型,教师必须采用提示等方式以突出对象的本质要素。

模像直观:是通过对实物的各种模拟形象进行的。对此类型,在教具的制作上,必须注意模像与实物间的正确比例。

语言直观: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或举例,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有关事物的表象,从而获得感性知识。此类型的应用要求教师说话的声调要有抑扬顿挫,声音大小快慢适当。语言必须精练、优美,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配合实物直观、模像直观。

九、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

2、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并订出周密的计划。准备愈充分,观察也愈全面和深入。

3、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

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5、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初中活动。

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十、怎样预防学生疲劳?

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举,改进教学方法。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

十一、简述焦虑对学习的影响。

焦虑对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它对学习起促进或者是抑制作用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①学习原有焦虑水平的差异②学习材料难易的程度③学生本身的能力水平等

1、对于机械的学习或者不怎么困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焦虑是有促进作用的:

2、焦虑的反应不是同客观上的威胁压抑成比例,而是同体验到的威胁的真实程度成比例。

3、怯场或考试的焦虑--紧张、慌乱以致恐惧是由考试的情境造成的。

4、焦虑只是一个情感变量,它对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主要还是取决于谁知变量。

有研究指出,在小学,焦虑一般是抑制学习的学习;到中学,焦虑的激励作用逐渐增大,甚至可以超过抑制作用;到了大学,焦虑和学习成就之间则基本上为正相关所代替了。

十二、简述课堂管理的原则。

教师应逐渐增强其控制课堂的能力。为此掌握以下原则是很重要的:

第一、课堂管理应以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防范为主。

第二、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反对“不教而诛”,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第三、师生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范。

第四、实行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态度。

第五、教师要掌握处理不良课堂行为的技巧,这些技巧中首要的是要掌握了解学生行为原因的方法。

第六、要尽量消除校内校外的不良影响因素。

十三、简述学生自我意识对学习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帕厅通过分析很多资料,发现自我意识与学习成绩的相互影响,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较自信和自尊的学生学习成绩较佳;反之,自卑自弃者学习成绩较差。第二,学生学业成败也会影响学生自我意识。可见,增进学生的自信自尊,不能只说空话,应从培养良好自我意识和提高学习成绩两方面下手,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学习成功。

十四、简述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原则。

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

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

3、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

4、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

5、尊重学生个人价值,面对现实,以同情态度处置。

十五、简述父母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则。

1、愿意花时间关照子女的学习

2、愿意辅导子女的学习,但要鼓励子女学会自我依赖。

3、期待子女适当的成就;指望子女在学校进行合理的竞争,获得必要的成绩,追求更高的学习水平;鼓励子女和同学共同学习;

4、奖励子女正确的学习行为

5、提供子女心智发展所需的家庭环境,包括经费、图书、学习场所,走亲访友的机会和必要的参观游玩。

6、善于使用外界的学习资源,包括社会提供的各种音乐、体育、美术训练的设备、图书馆、博物馆和适当的社团活动。

7、及早帮助诊断子女学习的优点及缺陷,作必要的发掘或补救。

十六、简述可教性智能不足学生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一)可教性智能不足学生应有以下特殊教学目标:

1、习得社交技能;

2、习得赖以谋生的职业技能;

3、学会独立、安逸的情绪反应;

4、形成清洁卫生和保健习惯;

5、学习基本课程,掌握读、写、算基本技能,以掌握必要的工具;

6、学会正当娱乐,以利用闲暇;

7、学习适应家庭生活,以扮演适当的家庭角色;

8、形成起码的集体活动能力。

(二)可教性智能不足学生的教学应有以下遵循以下特殊原则:

1、不能再使学生遭受失败;

2、尽量即时强化;

3、规定能完成的任务;

4、有系统地揭示教材;

5、小步子教学,必要时采用过度学习;

6、注意提供个别指导。

十七、简述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

1、接受能力强、记得牢

2、感知敏锐,辨别力强。

3、思维能力强、有丰富的想像力。

4、稳定的注意力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5、自信好胜,能坚持。

十八、简述常用的因材施教策略。

1、能力分班或分组

2、跳级

3、留级

4、复式教学

5、程序教学

十九、简述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

对于各种特殊学生,教学中应贯彻以下原则:

1、正常的对待方式:即尽可能用一种其他学生类似的方式对待特殊学生。

2、正确的态度:即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消除对特殊学生的恐惧和无知。

3、积极的评价:评价特殊学生的优点和缺陷,并将这些信息用于对特殊学生的指导。

4、主动的操作:即在利用特殊学生长处的基础上去帮助他们学习。

第九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复习思考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

禀赋优异儿童:根据广义的界说,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性能力测验得分超群者等,均可被认为是禀赋优异的儿童。

智能不足儿童:根据美国智能不足协会的定义,智能不足是指在心智发展期间所显著表现的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与缺陷性的适应行为。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素: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缺陷性的适应行为与发展期间所显示的现象。

学习困难儿童:学习困难的儿童,是指在理解或使用语文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的失常。

情绪困扰儿童:情绪困难儿童是指经常为莫名其妙的紧张与焦虑所困扰。

认知风格:此术语用来描述学生在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正式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非正式学生群体: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二、试分析性别差异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中常见的性别差异现象:

(一)小学阶段男女生间无显著差异

1、一般智力上无差异:小学阶段,两性间在智力上纵有差异存在,也只有质的问题,而非是量的问题;在智力测验中的语文理解方面,女生优于男生,而在推理与空间关系方面,则倾向男生优于女生。

2、学业成就上有差异:小学阶段的女生优于男生。

在学业成就上女生优于男生的现象,只限于小学与初中前半段的儿童期阶段,到青少年期开始后的中学教育阶段,两性在学业成就上的优势即开始转移。

(二)中学以上男女间差异显著

研究发现,小学阶段之后,女生在语文能力方面的优势即逐渐消失,而男生在数学能力方面的优势却继续增加。此种学术性向两性间差异转变的现象,到中学以上迄至大学阶段就更趋明显。

此现象显示了两个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其一是这现象显示大学生的素质较前降低,而素质降低的原因可能是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其二是这现象显示大学女生的素质逊于男生,而两性能力差异转换的产生是在中学教育阶段;然中学教育不利于女生能力发展者是些什么因素呢?一般认为这是非智力因素形成的。

三、什么是加速制教学策略、充实制教学策略和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

1、加速制教学策略

其特点是:禀赋优异儿童所学与一般儿童相同,只是加速其程度,缩短其企业年限。可以采取提早入学或跳级方式。

2、充实制教学策略

禀赋优异獐的学习效率高,而在当前教学体制的限制下,只能保持与一般儿童相同的教学进度。为避免这部分儿童“无事可干”,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较多或较难的教材或相应的学习内容。以加重课业作为充实的教学法。可采用水平充实与垂直充实等方式。

3、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

这是一种集禀赋优异儿童而教,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可采用两种形式:固定特殊班级制和弹性特殊班级制。

四、简述智能不足儿童的分类。

从教育的观点,根据教育的可能性,分为:

1、可教育者(智商在50-75之间):发展速度缓慢,但有可能掌握社会生活所需的知识、技术者,在教育上称为可教性智能不足。

2、可训练者(智商在25-49之间):没有能力在普通学校教育中掌握科学和技术,但可以在家庭或特设教育机构里进行处理身边琐事和生活等的训练。在教育上被称为可训练性智能不足。

3、保护对象(智商在25以下):需终身在家庭或特设教育机构里接受保护者。

五、试述智能不足儿童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

2014石家庄教师招聘教育学分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2014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分章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 B ) 。 1.学校的产生 B .学制的建立C .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 织形式出现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 是( B ) 。 1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他著名的教育著作是( B ) 。 1.《大教学论》 B .《教育漫话》 C .《爱弥儿》 D .《普通教育学》 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C ) 特点的要求。 1 .大众性 B .公平性 C .终身性 D.未来性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1 ) 。 1 .教育问题 B .教育价值 C .教育事实 D .教育规律

6.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1.康德 B .培根 C .夸美纽斯 D .赫尔巴特 7.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1 )。 1.赫尔巴特 B .康德 C.培根 D .夸美纽斯 8.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D )。 1.赫尔巴特 B .康德 C.培根 D .杜威 9.“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一论点出自(B )。 1 .洛克的《教育漫话》B .卢梭的《爱弥尔》 C.康德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0.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1 )。 1.学校的产生B .剩余产品的出现C .有了国家D .创造了文字 11.(B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 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1.《大教学论》B .《普通教育学》C . 《民主主义与教育》D .《康德论教育》1 2.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 1 )。 1 .教育 B.教学 C .德育 D .智育 13.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 C )

教师资格证中学体育教师招聘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学体育教师招聘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学生前后重叠成一行叫__________。左右并列成一线叫__________。 2、标准四百米半圆式跑道第一分道线长应以内突沿外侧__________处计 算。 3、铅球场地落地区是40度扇形落地区,其角度线为__________厘米。构 成标枪场地的起掷弧宽__________厘米,其半径为__________米。 4、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是培养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和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战略措施。 5、 __________是体育教学的主体。 6、 __________是学校体育各种措施的基本组织形式。 7、体育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上好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物 质保证。 8、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9、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填空 1、分腿腾越(纵放器械)是( )生考核内容。 A、初中男 B、高中男 C、初中女 2、体育课出勤及课堂表现占体育课成绩考核的( )。 A、5% B、10% C、15% 3、体育课免修的条件是( )。 A、有医生的证明 B、有生理缺陷 C、家长申请 4、体育教学内容分为基本部分和选用部分,其中选用部分站整个教学内 容的( )。 A、30% B、25% C、40% 5、体育教学中的“主导”指的是什么( )? A、教材 B、教师 C、教学手段 6、投掷项目的技术一般包括几个阶段( )? A、4 B、3 C、2 7、田径比赛全能项目中的径赛项目,起跑犯规应几次罚下( )? A、3 B、2 C、1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汇总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汇总【师范生收集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A.共青团组织B.教导处C.总务处D.班级 2.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 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洛克D.卢梭 3.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 A.班级公共财产B.班级信息C.学生D.班级资料 4.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5.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后勤工作B.管理工作C.教学工作D.科研工作 6.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生活方式,不包括( )。 A.班级环境布置B.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 C.班级制度与规范D.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 7.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8.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 A.《论语》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理想国》采集者退散9.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 )。 A.任课教师B.班主任C.教导处D.校长 10.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B.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D.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 11.目标管理的班级管理方法,是由美国的( )提出的。 A.德鲁克采集者退散B.马卡连柯C.杜威D.布鲁纳 12.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 A.学校B.教师C.教育内容D.学生 13.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14.班级建设设计以( )最为重要。 A.实现目标的途径B.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 C.实现目标的工作程序D.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 15.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 )。 A.交往B.学习C.课堂D.课外活动 16.教学管理的核心是( )。 A.教学思想管理B.常规管理C.教学质量管理D.教学管理中计算机的应用17.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 )。 A.“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B.“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C.权威型的领导方式D.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高中体育教师招聘考试试卷

高中体育教师招聘测试试卷 体育测试2009-01-12 15:09:01 阅读5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卷満分为150分,测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30分) 1.高中体育和健康课程规定: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且成绩合格可获得2个学分。高中三年中,学生修满11个学分方可达到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毕业要求。其中体育知识理论和田 径系列为必修、必选内容。 2.中学体育课属于教学课,根据每次课教材种类的多少分为室外课和室内课,根据每次课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课、复习课和联系课。 3.某学校高二年级8个班举行篮球比赛,采用单循环制,一共要进行28 场比赛,共有7轮。 4.新课程标准将课程总目标细分为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它们分别是运动参和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5.学校组织校内田径运动会,一般可由报名编排自序册比赛分工画跑道比赛的记录宣告闭幕 六个主要过程组成。 6.教师示范一般可分为镜面示范正面示范肢体示范语言示范 7.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可分为、、、和。 二、辨别题(下列观点是否正确,正确的在下表中相应题号下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 20分)。 1.学校体育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教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x) 2.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 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v) 3.高中学生体育和健康学习成绩评价应采用等级评定。(v) 4.人体每天消耗的能量来自营养素,营养素包括糖、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v) 5.水平六是对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要求。(x) 6.田径运动径赛中,判定运动员到达终点的名次顺序是以运动员躯干的任何部分触及终点后沿垂直 面的先后为准。(x) 7.淡化体育教学中的竞技化倾向就是淡化技术教学。(v) 8.分组教学有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v) 9.篮球运动起源于美国,由美国麻省奈·史密斯在1891年发明的。(v) 10.足球比赛中罚间接任意球可以直接射门得分。(v)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体育教师招聘考试试简答题全部汇总

体育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历年简答题全部汇总 1、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 1与教学目标相统一原则; 2科学性(健身性和安全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趣味性原则; 5与社会体育和地区体育特色相结合原则。 2、简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场地器材布置几点要求 1)场地器材的布局与使用要合理,可移动的器材应尽量向固定器材靠拢; 2)布置器材应符合锻炼卫生安全要求,课前应认真周密检查,严防发生伤害事故; 3)场地器材的布置要有利于练习轮换的队伍调动,有利于增加练习密度和适宜的生理负荷;4)场地器材的布置便于教师对课的调控和辅导学生。 3、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注意事项 1)制定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形式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学段的特点,有所侧重和有所区别,重点考虑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情况。 2)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程度和本学科特点,在对学生进行终结评价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 3)在学生从事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各方面都很了解,客观评价必须建立在主观评价的基础上。 4)由于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能力不同,造成达到学习目标的时间不同。课程学习评价不单纯是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评价,更不是选拔精英,因此,可以允许学生选择和延时考试。5)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方法要简单方便,易于操作。 4、开发和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课程内容的选取。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具备因地制宜的特点。 2)要注意更新理念,根据“身体心理心理社会适应”整体健康观进行课程设计,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要有助于学生达成体育于健康课程目标。 3)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要注意结合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 4)把开发和利用工作纳入体育教研工作之中。 5)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开发利用的管理督察和指导工作,将其作为评价学校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6)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开发利用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进行专门培训,并将其纳入学历教育和学历后教育的计划之中。 7)各地各校应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5、试述如何对体育设施资源进行开发? 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

2020小学英语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模拟真题(含答案)

小学英语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模拟真题 (教学基础知识)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学科课程标准部分(20分) (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1.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2.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3.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4.从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 5、6年级应完成级目标; 5.《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 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的教学途径。 (二)判断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1.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只是一种测试方式,它主要是为了检测英语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所 以它并不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 ) 2.英语学习二级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 ( ) 3.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 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 4.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 5.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之一。( ) (三)选正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下面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 1.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是______ 。( ) A.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B.培养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C.帮助学生模仿 D.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2.小学英语教材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语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学生对异 国文化的正确态度。教材还要培养学生_____ 和做事情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世 界的能力。( ) A.学习能力 B.自我管理能力 C.用英语进行交流 D.创新能力 3.《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小学英语的终点目标是二级。二级目标在词汇方面要求 ______ 。( ) A.学多少算多少 B.1000—1200个单词 C.500个左右单词 D.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4.小学英语教学要从模仿性的唱歌游戏着手,通过1—2年的语感积累,再通过多种活动训练,培养用英语听、说、读、写进行交流的能力。所以小学英语教学的主线应是______ 。( ) A.活动 B.玩演 C.培养语感 D.学习用英语做事 5.小学生处于人生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小学英语教学必须诱导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 此,在教学中______ 。( ) A.只专注宣传英语国家的科学成就 B.只专注介绍英美人民的生活 C.侧重鼓励学生去追求到国外学习与生活 D.在介绍外国文化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与理解伟大的中华文化 6.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应考虑______ 。( ) A.活动教学的经验 B.本班学生的特点C.活动是否方便 D.活动是否生动有趣 7.小学英语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但仍有课本。处理活动与课本关系的最好办法是______ 。( ) A.用活动吸附、处理课本 B.围绕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本相关重点组织活动,既搞活动,也读课本 C.根据课本需要组织活动 D.课堂搞好活动,课外读课本 8.小学英语教师要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与习惯,因此他们要______ 。( ) A.适应市场经济的惯例,把学生和家长当作顾客似的“上帝” B.对学生爱若子弟,为家长分忧

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考试试题.doc

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推荐答案 时间120分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标准篮球场的中圈直径长3.6 米,标准女子排球网高2.24 米。 2、《学生体质建康标准》的必测项目有3项,分别是身高、体重和肺活量。 3、女子100米栏共有10 个栏架,起跑点至第一栏13 米。 4、08年甘肃省对高考体育专业考试项目进行了改革,其中改革后一般身体素质包括100米跑、立定三级跳远和原地推铅球三项。 5、短跑的能量主要来源于三磷酸腺苷(ATP) 。 6、跳远技术包括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 7、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第23 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 8、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叫运动技能。 9、弯道跑技术要求左手臂摆幅小,右手臂摆幅大,重心向内倾斜。 10、田径运动包括田赛、径赛和全能运动。 11、篮球跳起投篮时,应在身体至最高点时使球出手,中远距离投篮球出手后,应使球向后方向旋转。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孔子关于为人师表的名言。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铅球场地落地区的角度是。 A、40度 B、29度C 、35度D 、30度 2、一次标枪比赛中,共有7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每个运动员可跳次。 A、3 B、4 C、5 D、6

3、国家规定,在校学生每天必须保证体育活动小时。 A、0.5 B、1 C、1.5 D、2 4、下列不属于动力性力量的项目是___________. A、田径 B、游泳 C、吊环 D、球类运动 5、___________ 对增强呼吸系统摄取氧、心血管系统载荷及输送氧的能力,以及组织的有氧代谢利用氧的能力有显著的训练作用。 A、耐力运动 B、有氧运动 C、无氧运动 D、恒常运动 6、决定短跑成绩的主要因素是 A、起跑 B、起跑后的加速跑 C、途中跑 D、终点冲刺和撞线 7、灵敏素质测定方法有___________十字变向跑、滑步跑等。 A、50米 B、100米 C、300米 D、折线跑 8、对酸痛的局部肌肉进行___________,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A、冷敷 B、温敷 C、凉敷 D、热敷 9、1895年,由国人发明了排球运动。 A、美国詹姆士.奈史密斯 B、英国詹姆士.奈史密斯 C、美国威廉.基.摩根 D、英国威廉.基.摩根 10、运动结束后立即测量10秒钟的脉搏数一般认为次较合适。 A、20――24 B、22――26 C、24――28 D、26――30 11、正规的排球比赛每个队有名队员在场上比赛。 A、5 B、6 C、7 D、8 12、足球比赛中,攻方队员触球出端线,由守方在球门区内(任意地点)踢球。 A、球门球 B、角球 C、任意球 D、掷界外球 13、接力跑中的接力区长米。

2018年通辽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2018年通辽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1:《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 单项选择题 A、教学要遵循一定顺序进行 B、启发式教学 C、教学要把握最佳时机 D、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2:下列关于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关系的简述中错误的是() 单项选择题 A、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 B、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C、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 D、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保证 3:下列哪一项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 单项选择题 A、上课气氛 B、学校气氛 C、课堂气氛 D、家庭气氛 4:下列关于教与学的说法中更准确的是() 单项选择题 A、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B、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C、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 D、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活动 5:__________是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体要求() 单项选择题

B、教育目的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6:美国和中国对教育目的有不同的表述,说明了()。 单项选择题 A、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B、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C、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D、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的 7: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为()。 单项选择题 A、“六艺” B、“七艺” C、“四书”“五经” D、文雅教育 8: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提出来的。() 判断题 对 错 9: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作用。() 判断题 对 错 10:下面关于教学方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单项选择题 A、教学方法就是教法

体育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5年体育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课外体育活动——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3.课余体育竞赛—— 4.体育学习—— 5.体育课程资源—— 二、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在()年颁布的。 A 2001年B2002年C 2003年D2000年 2、()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A 1977年B1979年C1980年D1981年 3.体育课程实施的几种态度是忠实取向、()与创生取向。 A 反面取向B直接取向C合作取向D 相互适应取向 4.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为主。 A 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C 传统经验D 亲身经验。 5.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多样性,潜在性,()。 A 多质性B多重性C多边性D多变性 6.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岗前培训,院校培训,()。 A 联合培训B就近培训C校本培训D外出培训 7.实施体育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可靠有效,互动性,可行性,灵活性,()。 A方向性B高效性C原则性D突出重点 8.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有指向性、调控性、操作性、灵活性和()。 A 广泛性B广阔性C综合整体性D 多样性 9.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是:目的任务多向性,(),组织形式灵活性。 A 重点突出性B活动内容多样性C要求多样性D活动内容多变性 10.学校体育目标是()。 A灵活多变的B是固定不变的C具有一定的阶段性D 都不对 三、简答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哪些? 3.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主要内容是什么? 4.分析“学科类体育课程”的特点。 5.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新理念包含哪些内容? 6.谈谈你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参与目前的体育课程改革? 四.问答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特征? 2.试分析制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四项中拼音标注有错误的一项是() a.匕首bǐ卑鄙bǐ剥玉米bāo擦黑板cā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s://www.doczj.com/doc/9d12869403.html,转载请保留出处。 b.咱俩liǎ成绩jì足迹jì当天dàng c.出殡bìn蓓蕾lěi杜甫fǔ车辆liàng d.泡沫pào陌生mò宁肯níng哺育bǔ 2.下面四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红军的主力度过了天险大渡河。 b.道路在艰险,也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 c.他毫不迟疑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d.晨雾弥漫,仿拂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沙。 3.下面四项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老师同他谈过话后,他说:他有决心把学习搞好。 b.晚上爸爸问我今天一天做了什么事?我吞吞吐吐说不出来。 c.我最爱读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 d.那里开着许多鲜花,火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娇艳的海棠花。 4.根据意思写出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a.不顾个人安危,奋勇直前——奋不顾身 b.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废寝忘食 c.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势如破竹 d.连声称赞个没完——赞不绝口 5.“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a.陈琳b.曹植c.曹丕d.王粲 6.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a.拼音认读能力b.识字写字能力c.汉字认读能力d.汉字书写能力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9分) 7.名句填空(4分) ⑴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⑵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两岸猿声啼不住,。 8.普通话是以___________为标准音,以___________为基础方言,以___________为语法规范的共同语言。 9.语文是最重要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简答题(16分) 10下面两个句子各是用什么方法修饰的?这样修饰后各有什么好的表达效果? (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茉莉花开,香飘万里。 11.简要分析骆驼祥子的悲剧原因。 12.请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简单说说你对于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问题的认识。 四.鉴赏题(28分) 1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教育学心理学选择题教师招聘复习题

教育学、心理学选择题(教师招聘复习题)1.下列关于班集体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班集体就是班群体 B.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C.纪律松弛、涣散的群体算不了集体 D.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 2.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C )。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 3.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着名教育家(A )。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4.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是《大教学论》的作者(A )。A.夸美纽斯 B.埃拉斯莫斯 C.杜威 D.觊洛夫 5.“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B)。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法国 6.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D )。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7.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A)。

A.交往 B.学习 C.课堂 D.课外活动 8.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D )。 A.班主任 B.班干部 C.男女学生 D.集体教育 9.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D)。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 10.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A )。 A.组织和团结集体

B.建设学生干部队伍 C.提出共同目标 D.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11.学生在班级中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交往来展开的,活动的过程就是(A )。A.交往的过程 B.学习的过程 C.德育的过程 D.认识的过程。 12.班级成员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依存性,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推动班级的发展,是指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应该具有(B )。A.共同统一的准则 B.共同的目标 C.共同的组织机构 D.平等、相容的氛围 13.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C )。 A.校长

体育教师招聘考试考的基本知识

体育教师招聘考试考的基本知识 一、课程标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基本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其功能与价值是(健身)和(育人)。 2.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3.学习领域目标是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五个学习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4.运动参与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5.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是(运动技能领域)目标的内容之一。 6.新健康三维观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 7.三级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贯彻落实的保证。 8.课程目标体系的递进关系:(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9.新课标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形式是(自我评定)、(相互评定)、(教师评定)。 10.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应为(由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 11.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内容为(体能的评定)、(知识与技能的评定)、(学习态度的评定)、(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和(健康行为)的

评定5个方面。 12.对现有体育项目的改造方法有(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修改内容)、(降低难度要求)和(改造场地器材)。 13.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评价应包括(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工作量)4方面的考核。 14.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即: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高中)学段。而水平六是(发展性目标)。 15.划分学习水平的依据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16.新课标选择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地域性)、(科学性)、(简易性)和(健身性)、(兴趣性)、(实效性)。 17.体育与健康课程确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的原则是(实践性)、(灵活性)、(综合性)。 18.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教学分组的主要形式为(随机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友伴型分组)。 19.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要求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创造性学习)、(延伸性学习)、(信息化学习)、(评价式学习)等7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20.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规定: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且成绩合格可获得(2)个学分。高中三年中,学生修满( 11 )个学分方可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毕业要求。其中(田径类项目)系列必修1学分,(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必修1学分,(1学分=18学时)。 2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分成(6)个运动技能系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数学试题

小学遴选教师数学试卷(2013、08) : 1、本卷共有六个大题,24个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题前,请在密封区内填写好姓名、单位、姓名、考号、 3、答题要做到书写端正,字迹清楚,行款整齐,卷面整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小题号 1—6 7-14 15—18 19—-20 21—22 23-24 100 满分值 6 实得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下列各数中最小得就是( ) A. B. C . D 。 2。下列计算正确得就是( ) A.±2 B. C 。 D. 3。曲线 与 具有相同得 ( ) A 。长轴长 B.短轴长 C.焦距 D.准线 4、已知ln 在(1,1)处得切线方程为( ) A 。 B. . D 、. 5、已知A+B=,则式子si n(2A+B )+cos(A+2B ) 化简得( ) A 、 0 B 。1 C 。2sinA D 。2si nB 6、如右图,扇形OAB 就是圆锥得侧面展开图,若小正方形 方格得边长为c m,则这个圆锥得内切球得半径为( ) A . cm B 。 c m C. cm D。 cm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7、.定义!=1×2×3×4×5×…(—1 )? ,若2013,则整数P得 最小值为 。 8、一个锐角得补角就是它得余角得3倍少30°,则这个锐角得大小为 。 9。过原点作圆C: 得两条切线,切点为A 、B , 则∠AOB 得大小为 10、 有一个叫“二十四点”得数字游戏,即用加、减、乘、除、括号把四张 扑克牌得数字连成一个算式且这个算式得运算结果等于24.比如1、2、4、8 就可以写成“(4÷2+1)×8=24 ”, 请您写出“9、9、6、2 "运算等于24得算式: 11。用总长为8米得铝合金材料做成一个“日"字形得窗户,则当窗户得 高为 米时,窗户面积最大,透光性最好. 12、 在下面图中,您再涂黑一个格子后,(1)使全部黑格子成为轴对称图形,有 种不同方法,(2)使全部黑格子成为中心对称图形,有 种不同方法, 13、设为等比数列得前项与,已知3 , 则公比q 14。有一张矩形纸片ABCD,其中AD =6 cm ,以AD 为直径得半圆,正好与对边BC 相切,如图(甲),将它沿D E折叠,使A 点落在B C上,如图(乙),这时, 半圆还露在外面得部分(阴影部分)得面积就是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A O B D A B C D E 姓名 单位 考号 ……………密………………………………封………………………………线……………………………………………………………

【精选教育】 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试题(标准答案)

精选教育学资源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2、决定投掷项目远度的因素为出手的(速度)、(力量)、(角度)。 3、人体能量的直接来源于(糖)、(脂肪)和(蛋白质)。 4、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能,主要是由(超量恢复)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5、一节体育课的结构一般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其中(基本)部分是课的核心部分和主要部分,时间安排不应少于全课的(五分之三)。 6、“向右转走”预令落在(左)脚上,动令落在(右) 脚上。 7、肌肉工作时的直接能源是( ATP),它贮存在细胞中,以肌细胞为最多。 8、某学校8年级8个班举行篮球比赛,采用单循环制,一共要进行(28)场比赛,共有( 7 ) 轮。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分腿腾越练习时,保护人应站在跳箱前方。(X ) 2、现阶段初中阶段每周每班应安排3节体育课。(√) 3、在进行

耐久跑的活动时,会有种生理现象“极点”出现,用有深度和节奏的呼吸可减轻“极点”的程度。(√) 4、耐久跑是提高学生无氧代谢能力的有效手段.(X ) 5、科学的身体锻炼可以促进人体形态,机能的发育,运动能力的提高,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能力的增强。(√) 6、中长跑采用分道、站立式起跑出发。(X ) 7、从事重量训练时应先做小肌群的动作再做大肌群的动作。(X ) 8、在体育活动中要注意多喝水,特别是在剧烈活动和夏天更要大量喝水,否则人体将失去水分造成“脱水”。(X ) 9、篮球比赛中持球队员身体部位触接端线或边线均判出界。(√) 在进行耐久跑的活动时,会有种生理现象“极点”出现,用有深度和节奏的呼吸可减轻“极点”的程度。(√)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标准田径赛场地一圈为多少米?(C ) A、200m B、300m C、400m D、800m 2、运动员运动时,踝关节扭伤后应:(C) A、立即热敷按摩 B、立即冷敷按摩 C、立即冷敷,24小时后热敷 3、在有13个足球队参加的比赛中。若采用淘汰共需(B)场就可决出冠军。 A、10 B、12 C、11 D、13 4、在广播体操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示范授课(C )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附答案6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 B )。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他著名的教育著作是( B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C )特点的要求。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D.未来性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教育问题B.教育价值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6.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A )。 A.康德 B.培根 C.夸美纽斯 D.赫

尔巴特 7.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A )。A.赫尔巴特 B.康德C.培根 D.夸美纽斯 8.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D )。 A.赫尔巴特 B.康德C.培根 D.杜威 9.“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论点出自( B )。 A.洛克的《教育漫话》 B.卢梭的《爱弥尔》 C.康德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0.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 A )。 A.学校的产生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有了国家 D.创造了文字 11.( B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康德论教育》 12.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A )。

2017年体育教师招聘试卷简答题及答案

体育教师招聘试卷考试简答题 1、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何由知识的传播者转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①积极地旁观;②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③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 2、教学研究是提高和成就教师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教师,你如何认识教研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①桥梁和通道;②大舞台;③大课堂;④大平台;⑤切入点。 3、什么是乳酸能? 人体如以最快速度持续运动数秒后A TP耗尽时代之而起的肌糖元在无氧条件下供能以使ATP合成并产生代谢物质——乳酸。 4、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①谈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②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 ③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概念; 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⑤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⑥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⑦改革体育考试和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 -- 5、近年来,体育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哪八个方面? 身心全面发展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提高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综合创新原则等。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8分) 答: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7、体育锻炼应遵循哪些原则?(10分) 答:1)循序渐进的原则;2)全面锻炼的原则;3)经常性锻炼原则;4)区别对待的原则;5)准备与整理活动原则。 8、简述体育运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答:1)体育运动对骨骼结构与机能的影响;2)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3)体育运动对肌肉结构和形态的影响。 --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用0—9这十个数字组成最小的十位数是(1023456789 ),四舍五入到万位,记作( 102346)万。 2、在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圆,它的周长是(18.84)厘米,面积是(28.26平方厘米) 3、△+□+□=44 △+△+△+□+□=64 那么□=(17 ),△=(10 )。 4、汽车站的1路车20分钟发一次车,5路车15分钟发一次车,车站在80同时发车后,再遇到同时发车至少再过(60分钟)。 5、2/7的分子增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11)。 6、有一类数,每一个数都能被11整除,并且各位数字之和是20.问这类数中,最小的数是() 7、在y轴上的截距是l,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方程是( ) 8、函数的间断点为 ( ) 9、设函数,则 ( ) 10、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值为( )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 (C ) A.合数 B.质数 C.偶数D.奇数 2、下列图形中,对称轴只有一条的是(C) A.长方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圆 3、把5克食盐溶于75克水中,盐占盐水的(B) A.1/20 B.1/16 C.1/15 D.1/14 4、设三位数2a3加上326,得另一个三位数5b9.若5b9能被9整除,则a+b等于( C) A.2 B.4 C.6 D.8 5、一堆钢管,最上层有5根,最下层有21根,如果是自然堆码,这堆钢管最多能堆(B )根。A.208 B.221 C.416 D.442 6、“棱柱的一个侧面是矩形”是“棱柱为直棱柱” 的( A) A.充要条件 B.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7、有限小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 A) A.十进分数 B.分数 C.真分数 D.假分数 8、() A.-2 B.0 C.1 D.2 9、如果曲线y=xf(x)d 在点(x, y)处的切线斜率与x2成正比,并且此曲线过点(1,-3)和(2,11),则此曲线方程为()。 A.y= -2 B.y=2 -5 C.y= -2 D.y=2 -5 10、设A与B为互不相容事件,则下列等式正确的是() A.P(AB)=1 B.P(AB)=0 C.P(AB)=P(A)P(B) C.P(AB)=P(A)+P(B)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18分) (1)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本题满分4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