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历史会考条目详解

浙江历史会考条目详解

浙江历史会考条目详解
浙江历史会考条目详解

2009年浙江省历史必修1、2、3册

会考复习资料条目详解

a-识记:再认或再现重要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历史结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及历史图表等历史基础知识。

b-理解:领会并复述或解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等。

c-分析:分析比较和概括相关历史知识、把握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其本质,概括其特点。

d-综合:把不同专题、课的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评析,运用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方法,说明论证有关问题。

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和宗法的基本内容(a b)

(1)分封制

目的:为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候国。②诸候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评价: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社会动荡。

(2)宗法制

内容:继承和分配制度,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为核心②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

(3)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的体现,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特点。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 c)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

的高度集中。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a b)

时间:前230—前221年

过程:①灭六国②北击匈奴,修直道、长城③修灵渠,平定岭南——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④开辟“五尺道”,设官“西南夷”——进入中原政权版图的开始。

意义:①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有利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安定,方便各民族间交往②加强对周边地区政治控制,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中华

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a b)

郡县制(地方政治制度)

产生发展:始见于春秋战国,秦始皇推广到全国;

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意义:①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④巩固中央集权制。

皇帝制度(中央)

产生: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特点:皇帝至上、皇权独尊、皇位世袭,君臣关系本质上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a a)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13州,长官叫刺史。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唐朝三省六部制(a a)

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目的和作用:互相制衡,有利于科学决策;三分相权,则有利于君权的集中。

3、元朝的行省制度(a b)

元开创行省制度,设省、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四川、西藏、青海地区。

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4、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a a)

原因: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确立:明成祖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

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5、清朝的军机处(a c)

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军机(房)处.

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特点:简、精、速、密

影响:提高中央集权的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 d)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②严重阻碍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特点(c d)

①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史实说明)

②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史实说明)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的背景(a b)

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中国面积大、人口最多;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a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1840—1842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③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a b)

(1)《南京条约》1842年8月中英

内容:①割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④协定关税。

注:鸦片战争后,列强还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巡查贸易权” (破坏了领海主权),传教权

危害: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

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危害: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新要求,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3)《辛丑条约》1901年9月中国与西方11国

内容:①赔款4.5亿两;②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③拆毁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要地;

④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⑥修订商约。

危害: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b c):

①使无数中国居民丧失基本生存权,造成深重灾难;②疯狂掠夺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③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④使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a b)

发生在1841年5月的广州三元里,是近代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制外来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

2、黄海海战(a a)

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邓世昌、

“经远”管带林永升,“靖远”管带叶祖珪

结果: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 c)

起因:《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主要力量:邱逢甲和徐骧领导的义军以及刘永福的黑旗军。

2.3伟大的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罪行(a a)

1、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1937年)。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

2、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30万人遇害;

3、日军在侵华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

4、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中国军民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 c)

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过程:①1931年,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方针;

④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⑤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

中共军队

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2、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a a)

正面战场:⑴淞沪会战;⑵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首次)⑶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最大)⑷武汉会战(进入相持阶段)。⑸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c c)

胜利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胜利原因:①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②两个战场相互配合③中共的主导作用;

④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

意义(历史地位):

①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②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3、2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a a)

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

2、武昌起义的爆发(a a)

时间:1911年10月10日。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结果:占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a a)

(1)概况: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2)政权的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b)

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①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②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三权分立的原则)

意义:①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 c)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①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两千年的君主专制体制,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3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b b )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过程: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初步成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中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意义:①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

②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一大”(b b)

召开:1921.7.23在上海召开。

内容:①规定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a b)

概况: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意义: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4、国民革命(1924——1927)(a b)

(1)国共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兴起(标志——国民党一大)

合作原因:必要性:工人运动受挫教训可能性: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合作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24)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高潮(1926年):

目的: 打倒军阀,除列强和统一中国。

结果:从珠江流域打倒长江流域,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国民革命的失败

标志: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失败原因:客观——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主观(主要原因):中共缺乏经验,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4)国民革命的意义:是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5)教训: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5、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1927(a b)

南昌起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秋收起义:毛泽东发动;起义受挫后,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井冈山进军。为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正确道路。

6、红军长征及其意义(a b)

原因:根本原因: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过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成功实现战略转移,为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大批骨干

7、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的胜利(a b)

三大战役:1948年底——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主力,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军事基础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b c)

标志:新中国国的成立(开国大典)

意义:①改变了广大人民的地位:结束了受奴役受剥削的历史,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开

始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③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世界民族运动发展,增强世界和平力量。

经验: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4、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a b)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2)内容:①确定了国名、国旗、国歌等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具有临时宪法性质;是施政纲领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 b)

(1)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

(2)意义:①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②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③为国家的政治建设逐步展开奠定了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 b)

1954年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内容:①确定了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规定了公民权利和义务(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机构——全国和各级人大;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③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开创人民民主新阶段

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b c)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该制度确立。

意义:是中国政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与发展:

①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1956年,“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意义: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法宝之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史条件:①统一的多民族长期存在②民族分布的特点决定③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确立过程: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到1965年成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意义: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保证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a b)

(1)对公民的民主政治、人身权利和尊严的践踏。

(2)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严重破坏

①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

严重破坏③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④民主党派人士受到严重的人格侮辱。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a b)

主题报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中共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为中心)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④重大决策:改革开放

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②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③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b b)

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宪法:1982年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3、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7年,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的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

4、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4、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极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a b)

(1)提出过程: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报告会议》通过,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2)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①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构想;②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道路;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为国际上解决争端提供新

途径。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a b)

(1)香港回归

①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②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0年,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④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①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1999年12月20日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港、澳成功回归的原因:

①前提(根本):中国综合国力提高②群众基础:港澳同胞渴望回归

③关键: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④法律依据和保障: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4)港、澳回归的意义:

①国内: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

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②国际: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 c)

①1979年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②1980年后,海峡两岸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交流日益频繁。

③1992年,“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④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通过,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⑤1995年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 c)

过程:①首次提出:1953年,中印就西藏问题谈判时,②进一步阐释: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③最终定型:1955年亚非会议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2、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a b)

(1)日内瓦会议(1954)

意义:①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②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亚非(万隆)会议(1955)

意义: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②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同指:共同的愿望和要求——发展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异指:社会制度、意识形态)③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万隆精神”)。

5、2 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

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 b)

原因:①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支持中国恢复合法席位②美国孤立中国政策逐渐破产。

③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④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概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意义:①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②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2、中日邦交正常化(a b)

实现: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影响: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3、中美关系正常化(b c)

影响:①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困境,出现了第三次建交高潮。

5、3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研究与成就

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a b)不结盟政策

2、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会晤(a a)

2000年9月,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江泽民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法、俄、英、美)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

作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发大的建设性作用

3、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a b)

建立:①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

②2001年,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性质)一一“上海合作组织”

模式: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意义:对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6、2 卓尔不群的雅典

1、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a b)

(1)内容:经济上: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②实行促进工商业发展措施。

政治上:①按财产的多寡将自由民划分为4个等级②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③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受理公民投诉。(2)作用: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a b)

①除十将军外,各官职向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③为担任公职和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作用:贵族的政治权力大大削弱,民主政治发展到鼎盛。

3、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b c)

(1)进步性(得):

①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②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的较健全的民主制度。(2)局限性(失):

①范围: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权力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不包括奴隶、妇女和外邦人。②性质: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参政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④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6、3 罗马人的法律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a b )

(1)《十二铜表法》

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法等方面。评价:局限性:①搀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②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进步性:①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②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的利益。③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2)公民法

特点:①范围: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②操作: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③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但私法规范不够完善

(3)万民法

特点:①范围: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②操作:简洁灵活、实用有效③内容: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评价:适应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使法律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4)自然法——法律观念(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①提出:西塞罗(自然法之父)

②意义: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

为权力;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

法学的最高成就。

2、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b c)

(1)在维系罗马统治中的作用

①提高了平民的地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

②巩固了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③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

④减轻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程度,有利于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2)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①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②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7、1、英国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

1、“光荣革命”(a b)

1688年威廉三世入主英国,结束复辟王朝的统治。(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称为“光荣革命”)。

影响:①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②资产阶级掌握实权,为其利用议会限制王权提供了政治前提。

2、《权利法案》(b b)

时间:1689年。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内容:限制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司法权。确立议会的言论自由权和集会权。意义:①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法治取代人治;

②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b c)

特点:①君主权力受到法律限制,统而不治,成为虚君

②议会居权力中心、内阁对议会负责③内阁与议会相互制衡

7、2、美国1787年宪法

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a b )

主要内容:①联邦政府是各州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结合结构图掌握)

特点: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作用: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体现了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a b)

①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露

②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理论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揭露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a b)

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意义: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a a)

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11月7日,发表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告推翻了临时政府,政权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b c)

①国内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②国际意义: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社

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9、1、美苏争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a a)

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a b)

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

过程:(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①1946年,邱吉尔“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冷战的实质:遏止共产主义)

③1947年,“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应用,影响:美国帮助西欧恢复了经济,也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④1949年,建立北约组织。(政治军事集团)(2)苏联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1955年,建立华约。(政治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3、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b c)

①消极影响:导致美苏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不得安宁,冷热战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②积极影响:A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B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彼此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推动世界整体发展。C不结盟运动出现,第三世界崛起。

9、2、新兴力量的崛起—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1、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a b)

①1951年,欧洲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总部在布鲁塞尔。

2、不结盟运动(a b)

原因: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美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创始人: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尔

时间: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内容:(略)P183

作用:①标志着第三世界崛起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面貌,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

9、3、走向多极化---两极格局瓦解

1、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a a)

1991年苏联完全解体,标志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

2、“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a a)

特点:“一超多强”(美、欧、日、俄、中)

表现:①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欧盟成立: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经济政治一体化,1993年“马约”生效,“欧盟”正式成立(今25国),1999年1月,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③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④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政治遗产,加强经济改革(特别是普京的务实政策)。

⑤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高(表现:A综合国力增强,已是政治大国 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 C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做出了贡献)。

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b c)

①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②为了解决世界共同问题,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③使世界经济出现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④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⑤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⑥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⑦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必修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a a)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出现,汉代普及)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a)

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关中农民:“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 b)

①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②农业经营方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1-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a a)

汉代:①技术水平高: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素纱禅衣外销地中海地区;“丝国”

唐代:私营、官营纺织业共同发展,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 b)

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司母戊大方鼎);生产规模相当大;大多作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与秩序

汉代:生产形式:官营;燃料:煤炭;

供风形式:人力(皮囊)—畜力(马排)—水力(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 b)

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

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b c)

①秦:严格法律规定。②汉: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草市”出现;

③唐:“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⑤宋: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

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直接接管;⑥明清:商业区相当繁华。

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 b)

政策: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打击工商业的发展。始于战国的商鞅变法,长期得到继承,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目的:经济上,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政治上,维护统治,巩固君主专制。影响:①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统治阶级经济、政治基础。

③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④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a b)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生长,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a b)

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影响: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a b)

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途径:①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②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著名企业:方举赞、孙英德: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a c)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历史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和商品,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张謇);③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著名实业家及企业:①张謇:江苏南通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江苏无锡保兴面粉厂(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b c)

①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②部门分布不平衡:绝大部分是轻工业。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力量弱④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发展艰难。(5)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与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b c)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2-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a c)

时间:一战期间(1912—1918)

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发展实业的法令)③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④一战的影响(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主要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②海外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多④新增资本多

⑤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快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a c)

时间:1945—1949年

原因:①法币政策、外贸逆差、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影响②官僚资本的压迫;

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的经济侵略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a b)

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私有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a b)

集中力量解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a b)

原因: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过程:1958年,“大跃进”开始,接着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后果: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极大挫伤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a b)

①使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②使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运行失控,经济工作陷入瘫痪、半瘫痪,交通堵塞,物质供应困难,工矿业停产半停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③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宝贵的发展机遇。

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 c)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a a)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的经营自主权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b b)

形成: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1988年海南)

②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③开辟经济开放区(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④进一步对外开放(1990年,上海浦东地区)

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b b)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a b)

变化的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近代男装的变化: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近代女装的变化:20c20s后,旗袍流行现代服饰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受政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列宁装、连衣裙、制服装、绿军装流行。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封闭走向开放,与世界接轨。服饰由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2)代以来中国饮食结构及住宅的变化(a b)

饮食结构:鸦片战争前以中餐为主,鸦片战争后,西餐进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住宅:鸦片战争后,中西合璧成为主要特征,20c30s后,出现完全西化的住宅。

(3)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a b)

突出特征:中西合璧,不洋不土

婚俗的变化:婚姻包办——婚姻自由,删繁就简

丧礼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式并存,民间多为旧式。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其他风俗:剪辫易服,迫令放足,反对迷信,社交礼节的变化,公历的使用

4-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a b)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①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

①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公共汽车③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飞机

(2)中国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发展(a b)

邮政通信:1896清政府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华邮政,建国后,邮政与电信合一。电报:1877,丁日昌,有线电报,1906,无线电报,1932,国际无线电报

电话:1882,电话传入中国,迅猛发展

移动通信:21世纪后,数量居世界第一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5-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a b)

①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 c)

①引起商业革命:商路和贸易枢纽转移(地中海——大西洋);

②引起价格革命: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发展。

③西欧国家开始早期的殖民扩张;

④促使各地和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世界市场初

具雏形。

5-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⑴英国殖民霸权确立过程中的几次主要战争(a a )

①1588年,英西战争,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②17世纪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荷兰丧失了海上霸权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

③18世纪中期,英法“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殖民扩张的方式和影响 (b c)

①殖民扩张的方式:开拓殖民地(殖民掠夺,屠杀人口);殖民战争;强盗的贸易(不平等贸易、贩卖黑奴)

②殖民扩张的影响:

A、对殖民国家来说,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B、对殖民地来说,殖民主义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C、对世界来说: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5-3、“蒸汽”的力量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a b)

前提: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条件: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市场需求;

②圈地运动的进行,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a a)

①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②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③1784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发明联动蒸汽机④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3)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b c)

①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空前发展,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途径)

②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各国与各行业间生产的互补性增强,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物质条件)

③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联结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链接纽带)

④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保障)

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和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5-4、走向整体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a b)

前提: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条件:①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科技基础(直接推动)

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国际货币出现——市场广阔

③工业革命都新兴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资本雄厚

④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劳动力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a b)

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发源地:美国和德国

(3)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a a)

①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电话,电车,留声机,电影放映机。

1882年,建立纽约市珍珠街电厂,第一座中心发电厂。②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

③1893年,本茨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④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b c)

①政治: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和亚非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19世纪末国际关系日趋复杂。

②经济:人口流动和融合,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国际劳动分工和社会化程度提高。

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③文化: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

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6-2、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时间、目的(a b)

时间:1933---1939年

目的:直接: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危机;根本: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a b)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

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进行社会救济,缓解失业

④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并提供救济。

(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b c)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运用政权的力量对国家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b c)

①美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解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二战后欧美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6-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b c)

原因:经济政策:实施的“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国家调节经济的机制更为灵活;鼓励发展高新产业,以增加供求来刺激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国内环境:科技革命的兴起,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环境: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如世界持久的和平和经济全球化,给美国带来区域优势和国际竞争的优势。

特点:①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②在低通货膨胀和低事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打破了经济增长、事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连动关系,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成就(b b)

主要内容:①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②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③政府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特征:①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成就: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60年代,欧洲第一、世界第三;70年代,顺利渡过石油危机。

(3)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 b)

主要内容:二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体制”;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确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成就:使日本经济快速发展起来,远远超过其他工业国家。(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a b)

内容: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政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贸易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实行实物配给制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影响:实质:这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积极:政策的实施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消极:破坏农民积极性,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b c)

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经济危机)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

③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引起工人、农民不满(政治危机)

内容:农业政策: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政策:国家资本主义

贸易政策: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意义: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使苏俄找到了一条比较合适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8-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关贸总协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a b)

8-2、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1)欧元的诞生(a b)

①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②2002年1月1日,进入流通领域。

(2)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标志和影响(a b)

标志:1994年1月1日,美、加、墨三国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影响:①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②使美、加、墨三国相互弥补不足,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加强了规模经济的优势;

③促进美洲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为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基础。(3)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a b)

建立:1989年,美、日、东盟等12国在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首次会议,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发展:①1991年11月,中国、台北和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②1998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达21个。

8-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1)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a b)

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WTO)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 b)

进程:①1947年,参与签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创始成员之一

②1986年正式提出加入关贸总协定申请;开始全面参与乌拉圭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

③1995年,“复关”谈判转为“入世”谈判

④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意义:证明了开放的中国离不开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也不能缺少中国。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3)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b c)

问题:①由于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导致南北差距越来越大;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恐怖组织活动

猖獗并日益突出③频繁的战争和核武器试验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对策:①建立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②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环保协调发展。③求同存异,加强国际间合作。

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百家争鸣

(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a b)

儒家:孔子:(儒家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与“礼”;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论语》;“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孟子:“亚圣”,仁政学说(思想核心)、民贵君轻

荀子:①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道家:老子(李耳)、庄子:

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相反的两面(朴素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齐物”(庄子)。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

法家:韩非子:①加强君主集权②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③“事异则备变”、主张变法;(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b c)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1-2.儒学的兴起

(1)罢黜百家,倡导儒学(b b)

背景:①“大一统”得到巩固②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定型③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汉武帝对文化的改革。

表现:①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

②罢黜百家,倡导儒学

③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影响:①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②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③提高了儒学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或正统思想)。(2)太学的出现(a a)

创建:汉武帝时;

影响:①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③打破了大官僚垄断官位的情形④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1-3.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程朱理学:

开创者:“二程”(程颐、程颢):“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的核心是“仁”

集大成者:朱熹: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气;强调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正君心”

陆王心学:

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哲学: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伦理:“发明本心”

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哲学思想:心即理伦理观: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

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a c)

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和限制君权主张;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本质是明末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影响: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②冲击儒家的正统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2)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a b)

①批判“君主专制”;

②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梁启超把其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a b)

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历史观: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以厚重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b c)

发明:可能在西汉早期。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影响: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纸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a b)

发明:战国时期:“司南”北宋时期:指南鱼、指南龟

传播:12、13世纪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应用:北宋开始用于航海。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a b)

①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②唐末至宋代:火药箭、火炮、火箭、火球等,开始应用于军事。

③明朝: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最先进的。(4)印刷术的进步及其影响(a b)

进步:①868年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②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③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字盘。

④明代中期,铜活字得到较多的应用。

影响:提高了印制效率,推进了文化的传播。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2.中国的古代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a a)

起源: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传说。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

发展:小篆:创始于秦代;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a a)

东晋:王羲之:擅草书,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

唐代: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

②怀素、张旭之则擅长狂草。

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3)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a b)

①注重线条,讲究神似、意境、气韵及布局构图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③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多样,融诗、书、印为一体。④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类型多样。

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离骚》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a b)

《诗经》:

①概况:最古老的诗歌总集。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②影响: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离骚》

①概况:屈原“楚辞”的代表作。是一首政治抒情长诗,风格浪漫,充满奇特幻想。

②影响:《离骚》著称于世,又称楚辞体为“骚体”。“骚”与“风”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2)唐代“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a b)

“诗仙”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诗风狂放炽烈、想象丰富,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代表作:《静夜思》、《蜀道难》,《将进酒》

“诗圣”杜甫:“苦难诗人”,诗风凝重与沉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

代表作:《秋兴八首》、《登高》、《春望》、《月夜》等。杜诗被后人成为“诗史”。(3)宋代著名词人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a b)

苏轼: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柳永:大量吸收俚俗口语,多写城市的繁荣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流传广泛。

李清照:经历过南渡悲苦、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其词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辛弃疾:以高超艺术功力、强烈爱国情怀和鲜明个性风格,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4)著名元杂剧作家关汉卿

地位:元杂剧奠基人。作品特点:揭露当时的黑暗统治,描写广大人民在残酷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5)明清四大长篇小说(a b)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长篇白话章回小说。《水浒传》:施耐庵,同前。《西游记》:吴承恩,明朝,神魔小说。《红楼梦》:曹雪芹,清朝,优秀长篇小说。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1.“顺乎世界之潮流”

(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a b)

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魏源:《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了“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

一次挑战(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b b)

①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

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②梁启超: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③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

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④严复:翻译《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

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进化论思想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影响:①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拓了知识分子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政治的热情。

③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2.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a a)

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称《新青年》)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a b)

前期:

①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科学”(赛先生)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

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A.舟楫/编辑道观/冠名权濒临/彬彬有礼B.蹒跚/珊瑚嫁接/度假村布帛/并行不悖 C.慑服/拍摄昭示/软着陆荒诞/肆无忌惮D.忏悔/阡陌储蓄/处方药复辟/刚愎自用 答案:A [解析]B项“帛(bó)”与“悖(bèi)”读音不同,C项“昭(zhāo)”与“着(zhuó)”读音不同,D项“忏(chàn)”与“阡(qiān)”读音不同。 [评点]从考查的内容上看,有形近字(共四组)、同音字(共八组),而且以同音字考查为主导,这是比较少见的,这也体现了命题人的胆识;在读音不相同的选项中只设一组读音不同,做到了命题的规范,也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因而一上来就给考生坚定了信心。但是,同音字考查过多,并且同音字除了同音之外之间再没有其他任何联系,比如“嫁”与“假”,“帛”与“悖”,“昭”与“着”,等,并组考查根本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给人的感觉好像只是两个同音字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已,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对人才选拔性的考查。所以从此题内容上说,命题有些低幼化,也间接地帮扶了不愿识记的当代中学生,而且还“促进”了当代中学生识记能力逐步退化的倾向。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和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C)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______。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____。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____。 A.改名换姓大名鼎鼎弄巧成拙B.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C.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D.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 答案:C [解析]第一空根据“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应填“改名换姓”,“移花接木”含有“暗中更换人和物,以假乱真”之意,与前文语境不符;第二空根据沈雁冰之例中有“来得响亮”一语,

2018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及答案

2018年高中地理会考 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及答案 2019年最新的高中地理会考题,能带你什么样的启发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所分享的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及答案,答案仅供参考。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50分)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按规定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第1~50题的相应位置上。(每小题1分,选对一项得1分,多选则该小题不得分。)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18日14点07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阅读材料,完成1~4题。 1. “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着陆时,中时区处于 A.凌晨 B.早上 C.中午 D.下午 2. “天宫二号”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3.地球存在生命的根本原因在于 ①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和水②与太阳距离适中 ③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大气④体积和质量适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空间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活动对空间站的影响可以忽略 B.空间站在地面实验过程中不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C.太阳黑子比耀斑对空间站的影响大 D.太阳活动会影响空间站的安全及地空联系(通信) 将一盏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1,回答第5、6题。 5.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A.水平运动物体偏向 B.四季的更替 C. 昼夜的更替 D.极夜范围变化 6.在演示该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①使灯泡中心与地球仪球心在同一水平面上②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③面向地球仪,从右向左拨动地球仪④拨动地球仪的同时转动灯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7.关于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内部可分为四大圈层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地图知识点总结讲解学习

地图知识点总结

三、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也叫缩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 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2)比例尺的缩放: 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2.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图例和注记 二、地图的种类 (一)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以等高线图为例。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基本概念 a.海拔高度也即绝对高对: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b.相对高度:两个任意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是一个 相对概念。 c.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等高线除陡 崖外都不能交叉。 d.等高距:地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同一 幅地图中,等高距都相同。 (2)地形类型及其等高线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的地形;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 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 (3)等高线与坡度之间的关系 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 例如读华北基地地形图(图1),据图判断①②③④四条坡 面线的坡度比较 A.①<③ B.①<② C.①>② D.③=④ 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 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和分封制2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 上的皇帝制度。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③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 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内阁: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 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 联军侵华(1900~190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 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3年,中日建交。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比较 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商业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天。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民族工业的萎缩: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新航路开辟过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 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 行普遍劳动义务制。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3欧洲联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

2012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2012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7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5分)已知集合A={1,2,4},B={2,4,6},则A∪B=_________. 2.(5分)某学校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人数之比为3:3:4,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该校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中抽取容量为50的样本,则应从高二年级抽取_________名学生. 3.(5分)设a,b∈R,a+bi=(i为虚数单位),则a+b的值为_________. 4.(5分)图是一个算法流程图,则输出的k的值是_________. 5.(5分)函数f(x)=的定义域为_________. 6.(5分)现有10个数,它们能构成一个以1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若从这10个数中随机抽取一个数,则它小于8的概率是_________. 7.(5分)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D=3cm,AA1=2cm,则四棱锥A﹣BB1D1D的体积为_________ cm3.

8.(5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则m的值为_________. 9.(5分)如图,在矩形ABCD中,AB=,BC=2,点E为BC的中点,点F在边CD上,若=,则 的值是_________. 10.(5分)设f(x)是定义在R上且周期为2的函数,在区间[﹣1,1]上,f(x)=其中a,b∈R.若=,则a+3b的值为_________. 11.(5分)设a为锐角,若cos(a+)=,则sin(2a+)的值为_________. 12.(5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圆C的方程为x2+y2﹣8x+15=0,若直线y=kx﹣2上至少存在一点,使得以该点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与圆C有公共点,则k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13.(5分)已知函数f(x)=x2+ax+b(a,b∈R)的值域为[0,+∞),若关于x的不等式f(x)<c的解集为(m,m+6),则实数c的值为_________. 14.(5分)已知正数a,b,c满足:5c﹣3a≤b≤4c﹣a,clnb≥a+clnc,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计90分.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14分)在△ABC中,已知. (1)求证:tanB=3tanA; (2)若cosC=,求A的值.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 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 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 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

地图学知识点整理

地图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地图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1.地图的定义:地图是依据特定的数学法则,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将地理信息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客观现象的数量、质量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的基本特征: 地理信息的载体——多样性 数学法则的结构——(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 有目的的图形概括——(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图形的形状变化和尺寸变化) 符号系统的运用——(地理信息的图形借助地图符号,地图是符号的模型) 二、地图的功能与分类 1.地图的功能: (1).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分为直接(从图中直接反映)和间接信息(分析)组成, (2).地图的传递功能将制图者和用图者联系起来,统一在地图信息的传递过程中 (3).地图的模拟功能所需表示的对象,在众多特征中抽取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进行实物的模拟 (4).地图的认知功能用图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图形进行联想和推演和各种分析 2.地图的类型 (1)按尺度划分: 大比例尺地图:大于比例尺1:10万的地图 中比例尺地图:比例尺1:10万~1:100万 小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小于1:100万 (2)按区域划分(了解) A.星球图、地球图 B.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大洋图 C.国家图、行政区图 D.局部区域图 (3)按照地图的图型划分 普通地图(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不偏重哪一个要素,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 专题地图(各自学科体系进行层次细分,构成地图的主要内容) (4)按地图的维数划分 平面地图和立体地图 (5)按其他指标分类 按用途 按语言种类 按历史年代 按出版和使用方式 三、地图学 1.地图学的概念: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2.地图学的学科体系(了解)

2012年文数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湖南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数学(文史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M={-1,0,1},N={x|x 2=x},则M ∩N= A.{-1,0,1} B.{0,1} C.{1} D.{0} 【答案】B 【解析】 {}0,1N = M={-1,0,1} ∴M ∩N={0,1} 【点评】本题考查了集合的基本运算,较简单,易得分.先求出{}0,1N =,再利用交集定义得出M ∩N. 2.复数z=i (i+1)(i 为虚数单位)的共轭复数是 A.-1-i B.-1+i C.1-i D.1+i 【答案】A 【解析】由z=i (i+1)=1i -+,及共轭复数定义得1z i =--. 【点评】本题考查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及复数的基本概念,考查基本运算能力.先把Z 化成标准的 (,)a bi a b R +∈形式,然后由共轭复数定义得出1z i =--. 3.命题“若α= 4π ,则tan α=1”的逆否命题是 A.若α≠4π,则tan α≠1 B. 若α=4 π ,则tan α≠1 C. 若tan α≠1,则α≠4π D. 若tan α≠1,则α=4 π 【答案】C 【解析】因为“若p ,则q ”的逆否命题为“若p ?,则q ?”,所以 “若α=4 π ,则tan α=1”的逆否命题是 “若tan α≠1,则α≠ 4 π”. 【点评】本题考查了“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4.某几何体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均如图1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俯视图不可能... 是 【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体的三视图问题,由几何体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均如图1所示知,原图下面图为圆柱或直四棱柱,上面是圆柱或直四棱柱或下底是直角的三棱柱,A,B,C,都可能是该几何体的俯视图,D不可能是该几何体的俯视图,因为它的正视图上面应为如图的矩形.

2020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2020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知识分类复习打破传统按章节或会考条目复习的方法,是将11章44节必修内容中的229个会考知识条目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等四部分,并将能力融于其中进行复习,具体作法如下: 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 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 (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12)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点位 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而A点比C点的纬度 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 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 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 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 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 生加以理解。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相同点天气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等都可一一效法。 一、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它们虽有着密切关联,但按会考考试要求则有所侧重。 1、地理事物的特点用归纳比较法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 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 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2、事物的成因用知识结构图表以果导因法地理事物的形成必有 其因,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也有多因一果。如下四季更替的因 果关系知识结构图: 3、地理基本规律用投影演示法地理事物的规律往往在普遍性中,又包含着局部性。如昼夜长短变化投影(①—⑤曲线代表太阳直射点 回归运动轨迹):演示太阳直射点由①—③曲线,揭示北半球昼渐短 夜渐长的普遍规律,包含着由①到②北半球昼长于夜,南半球昼短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讲解

第七章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和重点:本章主要介绍了大比例尺地形测图中地物、地貌的表示方法。重点内容是:比例尺精度、地形图的分幅、地物的符号及其表示方法、等高线原理、等高线表示基本地貌、地貌特征点、地貌特征线。 7.1 地图、平面图和地形图 将整个地球或者地球上某一区域的实体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参考椭圆体表面,得到的图形保持了与地面实体的相似性。如果不是投影在椭圆体表面,而是投影在平面上,则必须采用特殊的方法才能使变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特殊的制图方法称为地图投影。若顾及地球曲率的影响,应用地图投影的方法,将整个地球或地球上某一区域的实体按比例尺缩小后绘于平面上,这种图则称为地图,例如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 对于一个小地区,不考虑地球的曲率,把地球椭圆体表面当作平面,将地面上的图形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小绘在图纸上,这种图称为平面图。工程上所指的平面图仅仅表示出地物的形状和位置,而没有表示出地势高低起伏的状况。如果图上不仅表示出地物的位置和形状,而且把地面上的高低起伏的地貌也表示出来,这种图便称为地形图(图7—1)。 图7—1 1:2000地形图

7.2 比例尺 地面上的地物或地貌(高低起伏的地表情况)在平面上的投影,不可能按其真实的大小绘在图上,而是将其缩小。经缩小后,地形图上直线的长度与其地面上相应直线的水平距离之比称为地形图的比例尺。 设在地形图上直线的长度为l ,在地面上相应直线的水平距离为L ,则地形图的比例尺为 L l M =1 (7.1) 比例尺通常将分子化为1表示,M 为比例尺的分母,即 l L M = 如5001,10001,100001 等。假设某直线在地面上水平距离为92m ,而量出该直线在地形图上长度为4.6 cm ,则地形图的比例尺为 2000 192006.41==M 以分数表示的比例尺称为数字比例尺。数字比例尺的分母表示地面水平距离在图上缩小的倍数。比例尺的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大。工程建设上,使用较多的是 5001,10001,20001,50001, 10000 1地形图,通常称这些比例尺地形图为大比例尺地形图;250001,500001,1000001称为中比例尺地形图;而500000 1,10000001, 等则称为小比例尺地形图。所谓比例尺的大小,是当一种比例尺与另一种比例尺相比较时,如某一种比例尺在图上对同一地物所画出的图形比较大,则该比例尺为较大的比例尺。 数字比例尺给我们一种缩小程度的概念,地面上的长度经过计算后才能得到图上的长度,这当然感到不便。但在实际工作中,常使用三棱比例尺直接在图上量得某直线的长度,使用上既方便又迅速。 通常认为人们的肉眼能在地形图上分辨出的最短距离为0.1 mm ,因此,地形图上0.1 mm 所代表的实地长度称为比例尺的精度。根据比例尺的精度,可以确定在地面上测量距离时应该准确到什么程度。例如测绘 10001地形图时,测量距离的精度只需0.1 m ,因为地面0.l m 在1000 1地形图上便是0.1 mm ,而地面小于0.1 m 的长度即使测量了,地图上也表示不出来。反过来,根据比例尺精度也可算出要在地形图上表示出某段距离应采用的比例尺。例如要求在图上能表示出0.5 m 长度的物体,则所用的比例尺不应小于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2012年化学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全国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综化学) 6.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单质分子均不存在化学键 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A 【解析】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A正确;只有单原子分子单质分子中不含化学键,B错误;CO2分子含有极性键,但CO2是非极性分子;NaOH等离子化合物含有共价键,但是离子化合物,不是共价化合物,D错误。 7.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3OH-= Al(OH)3↓ B.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Ca(OH)2+CO32-= CaCO3↓+2OH- C.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Cl2+2OH-= ClO-+Cl-+H2O D.稀硫酸中加入铁粉2Fe+6H+= 2Fe3++3H2↑ 答案:C 【解析】A答案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成分子式,错误;B中澄清石灰水应写成离子形式,错误;D答案中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亚铁离子,错误。 8.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 CO(g)+H2O(g)催化剂 CO2(g)+H2(g) △H < 0 反应到达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增加压强B.降低温度 C.增大CO的浓度D.更换催化剂答案:B 【解析】CO(g)+H2O(g)催化剂 CO2(g)+H2(g)是一个气体总体积不发生改变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CO的 转化率不变,A错误;反应式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B正确;增大CO 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 的转化率降低,C错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没有影响,D错误。 9.反应A+B→C(△H<0)分两步进行:①A+B→X(△H>0),②X→C(△H<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由反应A+B →C(△H <0)分两步进行①A+B→X (△H >0)②X→C(△H <0)可以看出,A+B →C(△H <0)是放热反应,A和B 的能量之和C,由①A+B→X (△H >0)可知这步反应是吸热反应,X→C(△H <0)是放热反应,故X的能量大于A+B;A+B的能量大于C,X 的能量大于C,答案:D。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会考)地理基础知识总结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 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 2、海拔高度 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约1度每天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 、地幔2900km 、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 总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太阳系 其他恒星 地月其他行星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运用地图的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运用地图的策略历史作为初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生了解历史、形成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改革,合理利用各种历史资源,由此丰富课堂教学内涵。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其合理利用,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进步。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对此予以重视,将地图有效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一、地图对历史教学的积极作用 地图是一类客观反映地域范围、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信息的图形化资源,依照不同的规则和比例,将不同的地理信息纳入一张图纸中。在历史课程中的地图,主要是历史地图,主要是对历史上一些地理信息加以反映,把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历史地理空间信息转化为具体可见的形象,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地图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教学作用,这一点历史教师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首先,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往的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学模式局限单一,往往就是教师依照课本进行单方面的历史理论知识讲解,对于地图的关注不多。长时间的理论讲解,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积极性不高,兴趣逐步降低。在教学中运用地图,可以打破单一的理论教学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能够对理论历史知识形成支撑。初中历史学习是学生历史学习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积累薄弱,缺乏完整的历史观念,在一些理论历史知识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上容易产生困难。借助地图进行教学,可以对理论知识加以支撑,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最后,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地图是一类信息综合性很强的载体,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难点并不是理

解知识,而是记忆知识,因为历史课程涉及的时间、人物、事件等信息多,学生很容易在记忆上产生混淆。通过地图记忆相关的理论知识,则会比较直观,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地图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是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的,然而从教学实际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并未达到预期水平,尤其是在历史地图的运用中,更是存在明显的问题。第一,对于地图的教学功能没有达成认识。地图对于历史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拥有显著的教学功能。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地图具备的教学功能并未形成清楚的认识,这就导致对地图教学的应用较为缺乏,并未在课堂上对地图进行深入的使用和探究,导致教学活动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中。第二,对于地图的使用方法局限,缺乏多元化的形式。从教学实际讲,在课堂上运用地图,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实现,但是部分教师的使用方法却存在局限,往往就是依照课本知识排列顺序对地图进行简单的解读,形式单一表面,学生从地图中并不能了解太多的信息,而且难以将地图的教学价值发挥出来。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增强教学效果,就需要对地图的使用方法予以创新,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第三,对于地图的挖掘拓展不足。地图包含丰富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分析,可以获取很多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帮助。不仅如此,课本上涉及的地图偏少,一些重要的历史地图在课本上并未载入,需要拓展。不过,在目前教学实际中,部分教师对课本上的历史地图没有深入挖掘,也没有进行课外拓展,制约了历史教学的发展。第四,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存在脱节。新时期,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是值得关注的事情,已

2012年英语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天津(教与学)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英语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3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1页至10页,第Ⅱ卷11页至12页。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55小题,共95分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01.---Can I have a day off tomorrow, Mr. Johnson? ---__________. I can manage without you. A.F orget it B. I’m afraid not C. It depends D. Of course 02.The letters for the boss___________ on his desk but he didn’t read them until three later. A.w ere put B. was put C. put D. has put 03.You were working too hard. You’d better keep a ________between work and relaxation. A.p romise B. lead C. balance D. diary 04.The dog may be a good panion for the old. _______, the need to take it for walk s may be a disadvantag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