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环境传播的政治驱动力+——以《中国环境报》的雾霾事件报道为例

论中国环境传播的政治驱动力+——以《中国环境报》的雾霾事件报道为例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题名(中英对照):

论中国环境传播的政治驱动力

——以《中国环境报》的雾霾事件报道为例

Political Drivers in China’s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Case Study of Hazy Weather Reports in China Environmental News 作者姓名:曹丹

指导教师姓名:李異平

及学位、职称:博士、教授

学科、专业名称: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实务(含视觉传播)

学位类型:专业学位

论文提交日期:2015年5月28日

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6月9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评阅人: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关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考核形式的说明

考核对象:2011级及以后年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

考核目的:重点考核新闻传播专业硕士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新闻报道能力、社会调研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考核形式: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考核形式可结合自身实际和导师要求任选以下一种。学位论文答辩工作按暨南大学有关规定进行。

(1)问题研究型毕业论文。要求论文选题有新意,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设计需具备相应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结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

(2)案例研究报告。要求针对创新型媒体(含广告公司)和媒体的创新性改革实践进行案例研究,案例研究要在充分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总结梳理媒体的经验和发展中的问题,并对媒体未来改革和发展趋势提出建设性的分析意见。论文开题时间为第3学期,案例研究报告字数一般不少于15000字。

(3)深度报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及特色研究。要求研究生在媒体实习期间,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一篇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深度报道(单篇字数在3000字以上,连续报道在5000字以上),并能结合报道的选题策划、报道手法和特色,撰写不少于15000字的新闻业务研究性论文。(参照《南方传媒研究》的相关专题报道研究)公关策划案、广告策划案也可参照上述要求执行。

(4)调研报告。可以选择某一区域的受众群体,就其媒体使用和接触情况进行田野调查或问卷调查,要求有第一手材料、第一手访谈、第一手问卷数据,研究结论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调查研究报告的字数不少于15000字。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4年4月15日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暨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暨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暨南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电话:

通讯地址:邮编:

摘要

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中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党和政府走上了环境治理之路,并逐渐把生态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而高度。在政府的主导下,我国的环境传播与国家政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文从政治机会结构的概念出发,梳理了建国以来我国环境传播在不同时期所处的政治环境,并根据各时期政治机会结构的变化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此为基础,选取中国近两年最热门的环境危机——雾霾作为典型代表,对《中国环境报》的雾霾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索我国环境报道的政治机会结构的变迁和开放历程,并进一步解读政治因素在环境传播的驱动作用,最终总结出我国现阶段环境传播与建构政府合法性的关系。

关键词:环境政治政治机会结构雾霾报道政府合法性

Abstract

Since1978,Chinese economy ushered in an era of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under the polici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At the same time,the natural ecology worsen sharply and China has paid a heavy price for the rapid growth of economy.In the face of the negative impact made by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amage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CCP)and our government began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and gradually rised ecological protection to the height of national strategy.Under the leading of the government,our environment communication build an inseparable contact with our national politics.

Under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our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And on this basis,the author takes haze,the most popular environmental crisis of China in latest years as a a typical example,analyzing how China Environment News frame its related environmental issues,and exploring the changes and the open process of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of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in our country,and further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drivers in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finally summing up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China and governmental legitimacy.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olitics.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haze https://www.doczj.com/doc/9b12864456.html,ernmental legitimacy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II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文献回顾 (1)

1.3研究内容 (3)

1.4研究方法 (3)

1.5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4)

2我国环境传播的政治机会结构 (8)

2.11949年-1971年:政治机会结构闭塞时期 (8)

2.21972年-1978年:政治机会结构部分开放 (9)

2.31979年-至今:政治机会结构开放时期 (11)

3案例分析:《中国环境报》的雾霾事件报道 (17)

3.1从简单走向复杂,多元化呈现议题 (17)

3.2从封闭走向开放,理性归因污染责任 (20)

3.3从传达官方意志到维护公民利益,提升公众参与意识 (22)

4《中国环境报》雾霾事件报道的政治驱动力 (23)

4.1开放的环境信息传播机制 (23)

4.2政府树立生态发展观 (25)

4.3政府鼓励公众参与 (26)

5总结:现阶段影响我国环境传播的政治因素 (28)

5.1政府建构合法性认同是环境传播的根本驱动力 (28)

5.2环境传播仍存在闭塞的政治机会结构要素 (29)

参考文献 (34)

后记 (36)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工业化浪潮的兴起,人类社会赢来了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市场利益的驱使导致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遍地开花,环境污染的风险大大增加。而人类对先进生产力的追逐并没有停止,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超额利润也曾被企业竞相追逐。直至现代,环境问题已经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到目前为止,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名词已经层层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环境污染引发的悲剧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此起彼伏。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严重的自然公害事件。至此,发达国家开始出现环境保护的思想启蒙。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无情”地宣称人类终将为自身无视自然规律的种种行径付出代价。该书的出版,如平地惊雷一般促发了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保护环境的浪潮席卷而来。公众参与到环境运动中,NGO组织相继诞生;政府出台政策规范企业生产;各项法律保障逐步完善。在传播领域,环境传播应运而生。学者们逐步融合了环境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

与此同时,生态文明也逐步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命题。党的十七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提出的第四种文明。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又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被提出。至此,保护生态环境被提到了国家政策层面。

1.2文献回顾

环境传播的研究初始于西方,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刘涛通过对1938-2007年西方1041篇关于环境传播的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同时借鉴安德鲁?皮尔森特等学者的“关键词建构理论”,探究了环境传播领域几十年间的范畴以及目前的学术状况。在刘涛的研究中,环境传播的学术论文中涉及频率最

高的15个关键词依次是:环境/生态、公众、环境问题、媒介、科技、政治、健康、环境危机、文化、修辞、话语、环保主义、激进主义、公共参与、环境公平。他认为,这15个关键词基本勾勒出环境传播研究的基本图景,也就是说,环境传播的研究领域旨在探索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多重关系。[2]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环境传播研究的九大领域,即(1)环境传播的话语与权力(2)环境传播的修辞与叙述(3)媒介与环境新闻(4)环境政治与社会公平(5)社会动员与环境话语营销(6)环境危机传播与管理(7)流行文化中的环境表征(8)环境与国际政治外交转型(9)环境哲学与生态批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这九个方面较全面的概括了环境传播的主要内容。在刘涛所著《环境传播的九大研究领域(1938-2007):话语、权力与政治的解读视角》一文中,他通过话语、权利与政治三个元素解读了西方环境传播研究的九大领域。刘涛认为,环境话语是意义、符号和修辞的一个网络,不同的环境话语意味着不同的知识体系搭建起来的“环境观”。学者约翰?德莱泽克在《地球政治学:环境话语》一书中提出环境话语的九种类型:(1)生存第一主义(2)普罗米修斯主义(3)行政理性主义,(4)民主实用主义(5)经济理性主义(6)可持续发展观(7)生态现代主义(8)绿色激进主义(9)绿色政治观。[3]环境政治学将政治与环境结合起来,运用政治学的观点和方法,从政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角度研究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中国的环境政治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研究议题领域不断拓展、研究队伍逐渐扩大,在学术成果出版和重大学术活动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刘向阳指出,“环境政治史是在环境史的总体话语体系内,以政治史理论构架为指导,在人与环境关系基础上,揭示环境因素介入政治范畴所引发的政治和环境互动的一个亚领域。”环境政治史致力于把“人”纳入整体的政治结构和政治关系网络,去探寻既有的政治生活对环境事务的解决发挥着怎样的效应,而环境因素的介入反过来又给它带来了什么新的变化,进而以此为透镜去折射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4]

郇庆治是我国环境政治学领域的拓荒者,他认为,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认知与实践上的一个最明显变化就是,它已经从最初意义上的外部环境问题,即科学技术知识、技能不足等,发展到经济法治体制问题,主要指经济法制规范缺陷,进而演进成为今天的一个鲜活的民生政治议题。他将环境政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绿色思潮(生态政治理论)、绿色运动(环境运动组织或团体)及绿党(绿党政治或政策)。[5]这三者在内容上密切关联。郇庆治从三个层面解释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第一,它是一种政治生态学话语,是对“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构想;第二,它是一种

政治意识形态,是以消除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负效应、改善执政成效为目的的意识形态;第三,它是一种政治思维方式或文化,它是具有强烈综合性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话语,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思维、生产生活方式的精华。[6]

此外,郇庆治运用另一概念研究“环境社会运动”——政治机会结构,这一概念借鉴西方政治过程理论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延伸了国内有关环境政治的研究领域。在政治机会结构的视角下,他赋予“环境社会运动”新的内涵。他认为,“环境社会运动”或“环境抗争性行动”是一种“议题政治”。具体来说包括两个基本意涵,一是现实性环境难题成为了一种大众性的社会政治关切,从仅仅关于直接受害人的个人问题上升到了社会与政治论争的层面;二是这种大众性社会政治关切采取了“社会运动”的资源动员与行动组织形式,而不再是简单针对抗议对象的个体的、孤立的偶然事件。通过对中国环境运动的分析,他认为,中国的环境社会组织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性“政治机会环境”。[7]这一突破也成为本文的重要研究视角。

1.3研究内容

本文借鉴西方“政治机会结构”理论,通过对其各变量进行分析,研究我国不断开放的政治机会结构对环境传播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环境报》雾霾事件报道的个案分析,进一步解读政治因素在环境传播的驱动作用,最终总结出影响我国现阶段环境传播与政府合法性间的关系。

具体研究假设如下:

1、我国不同阶段的政治机会结构对环境传播产生直接影响;

2、政府建构自身合法性的诉求驱使我国环境传播的政治机会结构不断开放。

1.4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

研究样本:《中国环境报》以雾霾为主题的报道。

内容分析法:通过百度、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等途径广泛全面地搜集相关文献和材料,阅读相关著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案例分析法:本文通过《中国环境报》雾霾事件报道这一案例,分析我国开放的政治机会结构下,环境传播的具体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环境传播背后的政治驱动力。

1.5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1.5.1环境传播

德国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于1989年最早提出了环境传播这一概念,他在其经典的著作《环境传播》中对环境传播的界定是:“旨在改变社会传播结构与话语系统的任何一种有关环境议题表达的传播实践与方式”。[8]美国传播学者罗伯特·考克斯在其著作《环境传播与公共领域》中则将环境传播界定为:“环境传播是一套构建公众对环境信息的接受与认知,以及揭示人与自然之间内在关系的实用主义驱动模式和建构主义驱动模式。”他进一步解释到,就实用主义维度而言,环境传播旨在探索种种涉及环境议题和公共辩论的信息封装、传递、接受与反馈;就建构主义维度而言,环境传播强调借助特定的叙述、话语和修辞等表达方式,进一步表征或者建构环境问题背后所涉及到的政治命题、文化命题和哲学命题。[9]这也成为学界公认的对于环境传播相对贴切、完整的定义。

由于我国政治体制和新闻体制的特殊性,环境传播与环境政治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在党报中,其环境报道基本担任了政府政策传播的角色。因此,对媒体报道文本的分析对研究我国的环境传播意义重大。环境传播又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环境传播是包含了所有通过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媒等方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传播,而通过大众传媒对环境信息进行的传播则是狭义的环境传播。本文的研究则期望在整体的政治背景下,借助于狭义的环境传播案例分析,探索环境传播与政治系统的关系。

1.5.2政治机会结构

在环境传播中,政府、企业和公众构成了多元环境主体。政府在监督中被迫走上治理环境的道路、企业面对超额利润但又不得不支付环境治理成本、公众日渐觉醒并形成巨大的舆论场。多方利益博弈构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政治力量的介入是环境传播的必然趋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绿色思潮、绿色运动和绿党在西方兴起,构成环境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一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绿色政治运动”,它以市民为主体,以保护生态平衡、保障妇女正当权益、反对战争和核军备、争取维护世界和平等为基本内容。[10]在这一政治运动中,公众通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活动迫使政府采取采取措施,使公民的生存环境得到保障。面对公民争取环境权的运动,西方国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表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他们建立起自己的政党或绿色NGO,保护日益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并从中寻求自身政治利益。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政党或组织有,1970年

的绿色和平组织、1972年成立的澳大利亚第一个绿党——塔斯马尼亚团结组织、同年5月于新西兰成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党——价值党以及1973年欧洲第一个全国性绿党——英国人民党等。绿色政党也逐渐从地方性政党发展到全国性政党,从在野党发展为执政党。绿色思潮、绿色运动与绿党的发展,成为环境问题政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政治学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并发展。

国外有关环境政治的研究分别从国际社会、政体、政策、市民社会和公民几个层次对环境政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然而,欧美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问题应对上相对成功的经验,在推广应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仍具有局限性。在政治学范畴中,各个国家不同的政体决定了各自独特的环保传播现状。在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环境与政治的关系更加密切。郇庆治教授对环境政治学的特征总结如下,环境政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要求我们面向与走向未来的政治,是一种积极吸纳欧美国家环境政治实践中未来性要素的政治,归根结底则是一种关于我们自己绿色未来的政治。[11]笔者认为,这一观点与本文的研究相符,故引用此概念。而政治机会结构则是环境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

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逐渐兴起大量的社会政治运动,“政治机会结构”理论随之产生,并演变成了一个专门化的社会运动理论。政治机会结构理论是政治过程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从整体上描述了对集体行动产生制约和影响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条件,其目的是解释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如何在欧美国家中发生。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美国政治学者艾辛格(Eisinger)探讨美国种族抗议的文章中。他通过对美国43个城市的研究发现,由于各城市间政治环境的不同,影响了其市民进行集体活动的可能性。[12]艾辛格将这种政治环境命名为政治机会结构。随着政治过程理论的兴起,政治机会结构的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政治机会结构变成了一个专门的理论。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政治机会机构是影响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因素。

从1973年学者艾辛格引入政治机会结构后,当前所使用的概念广泛的受到同时期研究者麦克亚当(Mcadam,1982)和泰罗(Tarrow,1994)影响。他们认为政治机会结构是尝试分析影响政治参与发起、结构、范围和成功的政治环境。[13]即此概念研究的内容是影响政治参与发生的外部因素,而非参与行为的自身内在影响因素。

显然,早期研究中有关政治结构概念的界定十分宽泛,20世纪末期泰罗为了研究需要改进了早期界定,给出一个简洁的定义:政治机会结构指政治抗争中一致而非正式或长久的解释维度,具有鼓励群众参与异议政治活动之中的效应。[14]当然在现实研究中学者为界定方便,多是列出对其自身研究有用的测试维度,且倾向于测试政治机会结构中不稳定

因素,如政策和政治联盟。此外,还有学者将政治机会结构定义为政治体系的环境,特别是同盟的支持和反对派力量之间对比变化。

美国学者麦克亚当提出了影响政治机会结构的四个变量,即政治体制的开放性与封闭性,支撑政体的精英联盟的稳定性、精英联盟是否存在、国家镇压能力与倾向。[15]在欧洲,学者克里西等人通过研究欧洲各国社会运动,把政治机会结构界定为正式的制度结构、与既定“挑战者”相关的非正式程序、与既定“挑战者”相关的权利结构等三个主要方面的变量。[16]

朱海忠将政治机会结构的研究范围概括为,社会运动所处的政治环境以及运动参与者所能获得的外部资源。也就是说,政治机会结构主要研究法律政策的变动、政治制度、精英的同情等如何影响抗争者的行动策略、抗争潜力、抗争频率和组织形成等。[17]在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应用上,郇庆治将“政治机会结构”理论概括为四个要点,即环境关切及其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分裂,自觉意识并集体组织起来的绿色社会政治抗争,政治制度系统内部特别是政党格局的构型及环境友好政党的执政与在野地位。

张晓杰政治机会结构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由于中国具有“威权主义”的一些基本特点,这为政治机会结构解释公众参与政府环境决策现象的适用性提供了现实基础。[18]威权主义,又称权威主义,指的是国家政体的高度权威性,是指一种统治形态,特点是严格遵从政府的权威,而政府常运用压制性手段,用来维持和执行社会控制。一般指依靠各种行政手段、法令、军警以控制国民言论、结社、集会等自由之政府。[19]此外,张晓杰在研究中得出结论,相比公众受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污染水平等因素,政治机会结构是中国公众参与政府环境决策的主导影响因素。这一结论对以往环境传播的研究结果形成挑战,也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此外,张晓杰通过借鉴西方学者对政治机会结构变量的界定,对其进行了本土化,这也成为本文重要的研究基础。他认为,我国的政治机会结构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参见图1)。[20]

图1.中国公众参与政府环境决策的政治机会结构

本文将依据图1中对政治机会结构变量的界定,通过文献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环境传播的特点,对环境传播进行历史分期,使今后的研究有更清晰的历史脉络。执政党的民主观

政党的执政理念

执政党的发展观

党和政府促进政务公开的政策

党和政府促进公众参与的政策

政治制度的开放

政治机会结构党和政府放松媒体管制的政策

党和政府放松非政府组织管理的

政策

政府的权力配置

2我国环境传播的政治机会结构

本文参照张晓杰对于政治机会结构的变量的归纳,从我国的本土化出发,从政党的执政理念、政治制度的开放性、政府的权利配置三个方面梳理我国环境传播的政治机会结构。在政党的执政理念方面,主要考察政府是否具备生态发展的理念,政府持有何种生产伦理观念,是否尊重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决策权等;在政治制度方面,分别从环境信息的公开性、政府对待公众参与环保的理念、政府对待媒体的态度及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政府的权力配置主要探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角色变迁。下文以此为设定,对建国后至今我国环境传播的政治机会结构进行简略分期。

2.11949年-1971年:政治机会结构闭塞时期

建国初期的新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保证人民丰衣足食、国富民强是这一特定阶段的首要任务,因此,党和政府的主要目标和主导思想是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中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21]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的注意力集中于下放经济发展指令,环境问题完全没有受到重视或治理;公众对于身边的污染事件也视而不见;媒体热烈地宣扬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经济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西方严重的自然灾害并没有给党和国家敲响警钟,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渴望一步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就是闭塞的政治环境下的环境破坏的典型事件。在“大炼钢铁”和“大搞群众运动”的方针指导下,原始森林被毁,工业“三废”放任自流,空气污染迅速蔓延,生态环境遭遇到建国以来第一次集中的污染与破坏。

据统计,在工业领域,仅1958年下半年,全国就动员了数千万农民大炼钢铁,大办“五小工业”,建成了简陋的炼铁、炼钢炉60多万个,小炉窑59000多个,小电站4000多个,小水泥厂9000多个,农具修造厂8万多个,工业企业由1957年的17万个猛增到了1959年的60多万个。[22]在农业领域,推行片面的“以粮为纲”政策,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向自然界开战”口号的激励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毁林、弃牧、填湖开荒种粮的现象。在“大跃进”时期政策的指导下,中国的环境问题迅速凸显,生态环境恶劣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针对出现的环境问题,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央政府曾经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以防治工业污染,制止乱砍滥伐,恢复林业经济的正常秩序。在恢复前期污染防治举措的同时,大力推行“综合利用工业废物”方针,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和新疆等少数省级行政单位以及鞍山、武汉、哈尔滨、南京等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成立了“三废”治理利用办公室等环保机构。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荡期间,各项环保措施基本废驰,地方五小企业再度兴起,片面的“以粮为纲”政策再度推行,林业发展遭遇第二次大挫折等等不利于环境保护甚至于破坏环境的因素集中涌现,生态环境开始持续恶化。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到70年代中期,全国每天工业污水排放量达到了3000万到4000万吨,而且绝大部分没有净化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很多河流近海污染,水土流失日益严重。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4,流失面积超过百万亩的县有10个。[23]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建国以来的重创。

在这一政治背景下,部分社会精英分子因为意见表达也遭遇了政治厄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一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一些工作部门存在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引起不满。1956年下半年,一些地区出现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等情况。[24]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全国舆论被严重限制。这一事件在历史上造成大量冤假错案。为此,笔者将建国后至1972年这一时期归结为我国环境传播的闭塞时期,其政治机会结构特征表现是:

1、政府奉行“威权主义”,各项政策严格按照政府指令执行;

2、公众不享有政治参与权,与政府相悖的舆论被压制;

3、坚持消耗自然资源换取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伦理;

4、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主要宣传国家的经济发展方针。

直至1972年,周恩来总理派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我国环境传播的政治机会结构才逐渐开放。

2.21972年-1978年:政治机会结构部分开放

1972年至1978年,我国环境保护运动逐年增加,这一时间段成为我国环境传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笔者将这一时期定义为我国环境传播的萌芽时期。

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中国派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

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将“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确立为人类对环境的共同看法和共同原则。这是人类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飞跃,更是我国政治机会结构走向开放的开端。我国政府开始正视我国存在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承认了不仅资本主义国家有环境问题,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同样存在,这是我国政府思想上的巨大转折。

1973年,中国环境保护再次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当年8月5日-20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汇总了各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报告。随后颁布了我国第一部针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随之,我国的环境保护进入崭新阶段。1973年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由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同年,我国还迎来了第一份环境期刊《环境保护》的创刊。1978年5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这是最早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环保NGO。[25]首部《环境保护法(试行)》也在1979年颁布。

这一时期,国外著名环境著作《只有一个地球》、《寂静的春天》被译成中文出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也设立了环境专业。随后,我国的环境传播逐渐入轨。1993年中国加入国际环境新闻记者协会,中国环境传播开始进入国际潮流。

然而,环保事业起步之初,政府的环保思想还未成熟,环境工作没有形成统一规划。此时遵循的依然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哪里有污染,就到哪里治理。对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各地区才组织治理。

1971年冬到1972年初,人们发现北京市场出售的淡水鱼有异味,有些人吃了这些鱼后出现中毒症状。官厅水库下游发现有大量鱼类死亡。经有关部门调查,主要是由于工业废水污染了官厅水库的水源。污染事件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重视,他指示成立官厅水库水源保护领导小组,由刚被“解放”出来的万里任组长,并要求尽快查清污染情况。周恩来较早注意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而官厅水库污染事件使他更加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桂林的漓江等水域的污染治理也是政府推动下实现环保工作的典型案例。70年代,桂林的漓江周围建起了许多有严重污染的工厂,城市人口也随之增加,但环境保护工作被严重忽视,工业烟尘直接向空中排放,污水随意排入漓江,使澄清的江水遭受了严重污染。1973年,在桂林正式确定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后不久,时任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同志陪同来访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一行游览漓江,注意到了严重的污染问题,随后指出,保护好桂林山水不受污染,是桂林的一项重要工作。不论是发展工农业,还是搞城市建设,都

不能忘记这一点。如果为了发展生产,把漓江污染了,把环境破坏了,是功不抵过。[26]在邓小平的关注下,国家上下开始坚决地开展一场治理活动。国务院和有关部门还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漓江治理和桂林环境保护,在两年内关闭了漓江两岸27家有严重污染的工厂,使漓江很快重现了碧水清流。[27]漓江的治理使我国政府意识到,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而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发展。这条经验为我国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然而,由于环保意识刚刚兴起,公众缺乏基本的环保知识,环保素养较低,公众仍没有参与环境治理的权利。这一时期的环境传播并没有走上正轨。结合以上案例,在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传播的政治机会结构在走向开放。笔者将其主要特征总结如下:

1、中央政府生态保护的思想萌芽,并积极纳入国际轨道;

2、媒体对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少,对污染事件也不能报道;

3、公众开始关注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污染事件。

2.31979年-至今:政治机会结构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得以迅猛的发展,但同时快速增长的GDP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却愈发凸显。环境污染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公众身体健康的不利因素,媒体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揭露工业污染,我国的环境传播逐渐走向开放。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探索现代化建设,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开展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理论建设、政策制度建设、法制建设等,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生态保护既有发展,亦有新的危机产生。这一时期的环境传播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1979年-2004年。

这一时期,环境保护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一系列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环境传播的进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律体系。

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经重新修改制定的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宪法》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28]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实现高速发展。也是从

这一年开始,中国的环境保护翻开了历史新篇。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颁布,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方针、任务和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逐步走上法制轨道。此后,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逐步取得进展,各项控制污染的法律相继出台,例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同时,还发布了数百件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至2004年,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框架。

表1中华人民共和国1979-2004年出台的主要环境法律法规

发布时间法律法规内容摘要

1982-12-04宪法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

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

自然资源。

1984-05-11水污染防治法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

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

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1989-12-26环境保护法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

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

展,制定本法。

1991-06-29水土保持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

领导,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对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安排专项资金,

并组织实施。

1996-10-29环境噪声污染防

治法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并采取有利于声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1997-03-14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1997-11-01节约能源法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限制发

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1999-12-25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家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确定主

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并对主要污染源分配排

放控制数量。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2002-06-29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家鼓励和促进清洁生产。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

民政府,应当将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

业发展、区域开发等规划。

2002-10-28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

境影响评价。

2000-04-29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大气环境保护工

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防治大气污染

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

2001-08-31防沙治沙法国务院和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

府,应当将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保障和支持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

2003-06-28放射性污染防治

法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

2004-12-29固体废物污染环

境防治法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完善的同时,各项环保政策也相继推出。在这一时期的政策中,政府管理出现了明显转向。第一,环境政策的设计理念从“谁污染谁治理”向“科学发展观”转变;第二,环境政策的推动者从政府向公众转变。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第六条提出,“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应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制定规划,积极治理。”[29]“谁污染谁治理”的思想在后续环境政策责任制中继续沿用,确立了省长、市长等行政首长对所管辖区域环境保护负责的制度。1992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理念被率先引入我国,也被确立为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战略。中国的环境传播开始与国际接轨。

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21世纪议程》,逐步奠定了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地位。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实现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转变。2002年末,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环保理论的起步。

2003年,党的十一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我国的环境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这一时期,公众参与也逐渐得到国家政策的认可。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明确指出,“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30]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环境保护局

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重要内容。200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信访工作的通知》建立并完善了环境信访月报制度,要求加强信访信息反馈和信访案件的督办。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明确了专家库的各项管理办法,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范围进一步扩大。

除了国家政策的认可,环保NGO的发展也成了这一阶段中国环保最令人瞩目的变化之一。一些由民间人士自发组织的环保NGO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公民环保参与。自1978年起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环保NGO相继诞生并逐渐兴起。20世纪70年代,一批环保人士、环保NGO工作人员翻译了《只有一个地球》、《寂静的春天》等国外环保著作;1978年5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这是最早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环保NGO;1991年,我国首个环保民间组织辽宁市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成立;1994年我国第一个在国家民政部注册成立的民间环保NGO“自然之友”成立,陆续开展了保护滇金丝猴、藏羚羊等行动,环保NGO开始进入人们视野。[31]环保NGO在引导公众科学地认识环境保护、倡导环保的公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的环保行为。在环保NGO的影响下,公民环保参与和可持续发展逐渐取得了富有影响力的发展。

zkq 20160118

除此之外,媒体也顺应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了市场化改革道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媒体开始关注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环境传播迎来的崭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起,环境行业的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成立;大陆第一个环境保护的电视栏目《动物世界》在央视开播;全球第一家国家级环境专业报《中国环境报》创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一批主流报刊先后开始环境报道。这一时机,我国的环境传播与经济发展在冲突中逐步推进。1993年开始,全国数百家新闻媒体开展了名为“中华环保世纪行”的活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表彰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组织及个人,曝光执法不力、破坏环境的行为,全社会形成了强大的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连续开展七年,遍及中国的每一个地区,共有6000多名记者参加,发布了近50000条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报道,极大地推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32]如淮河严重污染的事例见诸新闻媒体后,立即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治理工程迅速展开,成效显著。

中期:2005年-2012年。

“科学发展观”是这一时期环保行动的指导思想。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又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我国的环保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2012年11月,十

北京地区雾霾趋势及趋势

分会场:S14 北京地区雾霾趋势及趋势张爱群蔡青张金月郭月虹刘林郭秀莲谢贵仲张春波阎显荣(北京市观象台,北京,100089)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市观象台(54511)(06-08)年雾霾日天气统计情况,分析了雾霾的形成和它们之的关系。霾属于干尘粒子气溶胶,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造成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这是霾日逐年上升的一个因素。雾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就是环境大气能提供足够的过饱和度,粒子能越过峰值,我们称这个粒子活化了,也就是发生了相变,雾活化后转变成霾。(06-08)年雾日逐年略有下降,霾日呈逐年(2006-2008年达到大雾标准(水上升的趋势。06-08)年雾日以夏季最高181 天,依次秋、冬、春递减,平能见度小于 1.0km)的天数依次为9 天、13 天、4 天。霾日四季变化不明显,依次春、夏、秋、冬呈小幅上升的趋势。雾霾判别、区分的难点是夜间,由于有雾霾的天气大气混浊,能见度差,就是借助灯光辨认雾霾的颜色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夜间湿度相对比较大,湿度应在70以上,再结合定义、经验记雾,千万不要记出矛盾来。雾霾的判别要根据天气情况(夜间和一早、一晚湿度大)和地理情况(观测场草坪刚。人类活动造成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对自然规律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注意浇过水,局部湿度大)天气现象之间的连续演变。关键词雾霾趋势判别气溶胶1 引言雾、霾作为一种天气现象,一直是地面气象观测项目的内容之一。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引起关注,特别是大雾、严重霾天气不仅影响交通运输,引发交通事故,还危害健康。雾与霾都是能见度小于10.0km 的视程障碍天气现象,灰霾气溶胶多由灰尘、铵盐、硫酸盐、硝酸盐组成,区域性大,人为影响大。雾气溶胶多由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组成,1亚硝酸盐污染水平高,毒性高,危害健康。我们应准确、无误地判别雾、霾,为预报、预警,保障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协同防治雾霾、给人们的出行提供参考。2 雾、霾的形成雾是水汽相变后形成的水滴,气溶胶粒子作为凝结核,半径为几个微米,这是凝结增长的结果。对于出生的小水滴,由于其表面张力的影响,要求有较高的过饱和度,才能使水滴不蒸发掉,如果环境大气能提供足够的过

雾霾与国内空气污染现状解析

雾霾与国内空气污染现状解析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就是灰霾(烟霞)。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气体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雾霾天气的形成是主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旭莱特空气净化器能很好的让室内空气清洁如新。 2014年1月4日,国家首次将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基本含义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3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 霾(mái),也称灰霾(烟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组成成分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旭莱特新风系统能让室内室外空气循环,滤除雾霾等杂质,让空气新鲜,洁净。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PM2.5,也就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

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2013年12月25日报道盘点了2013年全球各地在气候和能源领域的五大话题事件,中国雾霾排第一。 2013 年1月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为4.7天,较常年同期(2.4天)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2013年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重庆、天津十三省市,雾霾日数均为历史同期之最。辽宁雾霾天数已经破了历史纪录。2013年雾霾高发的原因是什么?偶然还是必然? 雾霾天气的出现主要受两个条件的影响:一是大气颗粒物浓度,二是气象条件。 大气污染是雾霾发生的元凶,这是人们的共识,这里就不多讨论了。本文主要讨论雾霾发生的气象条件规律性,以便有效地预测和预防。 一、雾霾发生的半年周期和年周期 最近的研究表明,雾霾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11月至次年1月的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雾霾的形成,每年2月~4月的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雾霾发生;每年5~7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雾霾发生,每年8月~10月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雾霾发生,潮汐组合类型转化的周期为6个月。

这个半年周期是固定的,每年都是这样。与雾霾季节性相叠加,雾霾频发期是每年的1月和12月。 吴兑等人根据1951年~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同样的结论:就中国大陆而言,12月和1月霾天气日数明显偏多,两个月霾日数的总和达到了全年的30%;9月霾天气日数最少,约占全年的5%。这一研究结果与潮汐类型的划分完全一致。2013年的中国雾霾首发在1月,并于12月进入高潮。 二、潮汐南北震荡的18.6年周期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是地球的恒温器。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

大学生2014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雾霾}

雾霾的成因与防治 班级:20134041 学号:2013404145 姓名:苏芮 论文摘要: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而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对此,我决定对雾霾成因和其成分分析及防治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关键词:雾霾的成因与防治;PM 2.5;环保; 正文: 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今春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而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尾气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那么,雾霾的成因是什么?对环境和人体有何影响?对于我们居民来说,应如何防治?政府及相关环保部门应如何应对?我们对化石燃料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氮氧化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防治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一.雾霾的成因 由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弱;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风力较小;大气层结构稳定;一些地区受降水和地面水汽蒸发的影响,使得近地面空气的相对湿度越来越大,却极少降雨;在这种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些是雾霾天气持续的自然因素,而人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

2020年中国雾霾调查报告材料

中国雾霾调查报告 20xx年11月以来,、雾霾均成为每个人生活中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你对雾霾及其危害认知有多少严重的空气污染根源何在如何有效预防雾霾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又如何参与防治雾霾2019年4月,绿生活指南通过问卷星,针对新浪微博友,发起了“雾霾危害”认知现状大规模民意调查活动。 调查显示,约95%的友知道是雾霾的成分,但近五成的友不知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也是雾霾所含污染物以及雾霾污染源何在,教材知识缺位、大众科普不到位和自学习惯欠缺是造成认知较差的主要原因;六成友不了解能进入毛细血管和血液,友对等在人体淤积部位及沉积量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不足六成友了解能给成年人造成10余种危害,辣妈和宅女对给孩子造成的危害认知最好,仅平均五成友认为会给老人造成严重危害;平均五成六友注重日常防霾,防霾口罩和食疗最受欢迎;面对雾霾,七成六友了解食疗是治本的理疗方法。 一、调查说明 调查目的 客观了解“雾霾危害”认知现状,分析不同年龄人群雾霾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友对“雾霾危害”的看法,提出防治的有效建议。 主要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雾霾有害成分及污染源、雾霾如 何进入身体、雾霾对不同人群的危害、日常防霾措施等四部分。 调查组织过程 时间周期2019年4月24日至2019年4月24日 执行机构绿生活指南、问卷星 调查方法 釆用民自填络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 新浪微博友 有效样本量 2726 个

二、调查样本结构 六成多友年龄在2030岁,是参与在线调查最活跃人 群 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友驾临“十面霾伏”的地球时间为2630年,占比最大;驾临地球2025年的人数排名第二,占到%;这两部分人群超过了参与调查总人数的一半, 高达%。排列第三的是驾临地球31年以上的人群,占%。此外,%的友驾临地球不到20年。 近七成半的参与友是女性,她们更关注环境污染造成 的健康危害 调查数据显示,参与在线自填络问卷的友%是女性。- 方面,在互联中女性较男性更爱分享和互动、更有耐心;另一方面,女性更关心自身及家人健康,尤其是在空气污染严峻形势的当下。 宅女和辣妈更关心环境污染危害,占女性友的三成多 在%的女友中,不同类型的妹纸对雾霾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关心程度又是不同的。宅女、辣妈、萝莉和御姐依次分列前四位,分别占到%、%、%和%,占到女性友的%。 而后四位依次是大妈、白富美、腐女和干物女,分别为%、%、% 和%。丝女、女汉子和家庭主妇均为%,女神有%,森女有%。 经济适用男最关心环境污染危害,占男性友近五成 在%的男性友中,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有%的为经济适用男,“顾家”是他们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性格基因。跟女性友基本一致,宅男、大叔和小鲜肉都挤进了前四,占比一次为%、%和10%。而男神占%,高富帅占%,丝男占%。总体情况与女性友人群分布吻合。 三、对雾霾成分及污染源的认知状况 九成五友了解是雾霾的有害成分,但对其他污染物的认知不足 雾霾物质构成,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即有重金属、多环芳煙等有害物质的可吸入颗粒物)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气态污染物,它们与雾气结合,形成了灰蒙蒙的天气。 但是调查数据显示,友对雾霾的组成或者说有害成分的认知还不够全面。%的友都知道等是雾霾的污染物,但是知道二氧化硫是雾霾污染物的不足六成,而了解氮氧化物也是雾霾污染物的也刚六成多一点点。

北京雾霾

严重的雾霾席卷了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国74个城市从1月1日起公布PM2.5数据,在过去的十几天内,有33个城市指标超过300微克/立方米,其中京津冀最为严重。从北方的石家庄、北京,到南方的南京,以及中部的武汉,大半个中国浸泡在浓雾中。 北京气象台发出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尘霾橙色预警,城区多数地方的PM2.5浓度一度超过700微克/立方米。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向中外对话解析了雾霾成因:“首先是由于冬季北方采暖煤炭增加带来整体污染排放增加;周四至周六区域冷空气减弱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大气层),京津冀的本地污染不断向近地面持续累积;同时周五从西北方向的山西、内蒙等煤工业区还有部分远距离输送,周六晚南部河北的重工业区和煤电厂污染也缓慢传输至北京。” 北京市环保局判断:10日到13日,北京地区扩散条件极端不利。在地面闭合低压控制下,地面风速减小,湿度加大,致使逆温层形成,导致污染的持续累积。” 然而,无论其间有多少具体的气象因素,如此严重、大规模的恶劣空气质量,足以累积至此的空气污染物,已经使2013年1月中旬成为一个新的节点,对中国的整体环境质量再次发出警示信号。

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估算,燃煤和机动车污染,是北京大气污染主要的来源,其中机动车因素占22.2%,燃煤因素占16.7%,在采暖增加能源消耗的冬季,燃煤因素所占比例进一步增大。 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李洪14日对媒体表示,此次北京启动空气重度污染日应急预案,要求在短期内实现30%的减排。已有58家企业完全停产。 但北京市大气环境管理处负责人于建华在同一天表示:作为紧急响应,公车停驶30%、工业停产或减产30%这些措施的效果,在短时期内还不能评估和预知。 难以预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空气的流动性,绝不会受限于任何人为的区域划分。 14日上午的新闻通气会上,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表示:“近期,北京地区西南部、东南部,以及向南的周边地区污染水平明显高于北京城区。” 在北京的西侧和北侧,山西、内蒙古已经成为目前中国两大重要的煤化工集中区域,焦炭炼制基地源源不断地喷吐着烟尘。近在咫尺

雾霾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教学内容

雾霾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雾霾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摘要 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发生多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雾霾严重威胁了人们身体健康,雾霾天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雾霾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雾霾;形成原因;危害;应对措施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我国京津冀、华东等地区雾霾天气频发,特别是在2013年1月,多地遭遇大范围持续雾霾,北京市有26天为雾霾天气,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都带来了日益显著的影响。雾霾是空气污染和气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下降,大气中的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是导致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因素,城市大气PM2.5污染影响空气质量,威胁人群健康,是具有区域性特征、危害严重的大气污染物。 1 雾霾形成的原因 雾霾是指空气中的灰尘、硫化物、NOx等使大气混浊、并在雾气存在下组成的气溶胶,从而导致能见度下降,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1]。李金岚[2]指出雾霾是污染物和特殊天气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主要污染物包括PM2.5、PM10、硫氧化物、NOx等,尤其是PM2.5。在2013年首次雾霾天气中,北京空气中硫氧化物、NOx等污染物质浓度增加了10~20倍。城市有毒颗粒物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比如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焚烧垃圾道路粉

尘工业污染森林火灾花粉细菌等。2011年,全国SO2排放总量为2218万吨,工业源排放占91%;NOx排放总量为2404万吨,工业源排放占71.9%,机动车排放占26.5%。 二是气候条件的影响。雾霾的产生,特别是二次气溶胶的形成有赖于特定的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辐射强度等; 雾霾发展与消除也受风力降水降雪等因素影响[3].水雾不仅为气态污染物NOx、SO2迅速转化为硫酸盐、硝酸盐粒子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而且为细颗粒物的吸湿、凝聚长大与累积提供了适宜条件。同时, 极端静稳天气形成了低空大气的“逆温层”,使空气在水平、垂直方向的交换流通能力变弱,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从而导致空气污染的累积效应,形成了霾。高湿静稳的天气条件又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致使二次粒子迅速转化与积累,从而加重了雾霾的程度,造成本次雾霾天气出现了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4]。 2 雾霾的危害 形成雾霾天气的有毒、有害颗粒物散播在空气中,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雾霾天气中的PM2.5比重较大,其颗粒物较小,比表面积相对较大,可吸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随PM2.5能轻易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甚至渗进血液,而引发包括心脏病、动脉硬化、肺部硬化、肺癌、哮喘等各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雾霾中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 20 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大气中可吸入性悬浮物颗粒可随呼吸而进入支气管、细支气管,最后沉降于肺泡,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

关于雾霾的论文

关于雾霾的论文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因为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是雾,霾是霾,雾和霾的区别很大。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PM2.5,也就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如汽车尾气;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等等。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其实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譬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混蚀的现象。符号为“∞”。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由于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致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有时使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于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的。 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长期吸入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当然,面对这种可怕的自然天气也需要一些自我防护,如:雾霾天气少开窗;外出戴口罩;多喝桐桔梗茶;适量补充维生素D;饮食清淡多喝水等,这些都能有效地防护雾霾的侵袭。

中国的能源与雾霾

中国的能源与雾霾 众所周知,中国雾霾天气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大气污染物逐年增加,主要源于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以及地面灰尘等。 雾霾对气候、环境、人体健康均有较大影响。雾霾中PM1~2.5影响较大,PM2.5~10即出现沙尘。雾霾造成气候、环境、健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1)PM2.5浓度的增加可能是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的原因。PM2.5影响大气辐射平衡,导致地面越来越冷、大气越来越热,严重影响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加剧区域大气层加热效应、增加极端气候事件。2)细粒子污染是全球性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从1975年以来全球范围内,除欧洲以外,细粒子浓度都在明显上升。PM2.5浓度的增加会引起城市大气酸雨、光化学烟雾现象,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阻碍空中、水面和陆面交通。3)霾含湿度比较高,可以直接传染细菌和病毒。PM2.5又称为可入肺颗粒,能够直接进入人体肺泡甚至血液系统中,直接导致心血管病等疾病。PM2.5的比表面积较大,通常富集各种重金属元素和有机污染物,这些多为致癌物质和基因毒性诱变物质,危害极大。PM2.5污染会增加重病及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改变人体免疫结构。中科院研究已经基本证明大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死亡率正相关。北京市近年肺癌患病率显著提高,2012年平均每天确诊104个肺癌病人。对广州市肺癌致死率与灰霾关系的研究表明,考虑7年滞后期,肺癌致死率和气溶胶消光系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97。严重灰霾污染,表面上是由不利气象条件所引发,但根本原因则是长期以来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积累所致。 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其中提出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煤制甲烷等清洁能源供应,并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环境保护比能源单纯获取更重要,能源转型比经济结构调整更迫切。能源与环境能否和谐发展,这将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实现。化石能源,受其转化方式和燃烧的利用形式的影响,大部分能量以粉尘,甚至有害的固体、液体、气体,

《中国雾霾防治》最新答案

1.煤源性污染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 2.由于我国大城市的燃煤数量不断减少,燃油和天然气的情况增多,导致我国大城市雾霾向(NOX-VOCS -PM2.5)型发展。 3.颗粒物污染指标TSP 是指(总悬浮微粒)。 4.我国执行的世界卫生组织大气环境质量初级标准是控制(PM2.5 )的浓度。 5.1952 年伦敦烟雾事件期间非正常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是(硫酸物污染)。 6.(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氮氧化物排放量迅速增多,环境质量迅速下降。 7.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控制大气污染,关注环境保护(1970 年前后) 8.PM2.5 日均值达到75ug/m3 是(.中国二级标准)的颗粒物标准。 9.下列各项大气污染物中,控制难度最大的是(PM2.5 )。 10.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至今大气污染物严重超标的是(PM2.5)。 多选题11-20 11.制定大气PM 空气质量标准难度极大的原因是(不选PM2.5 化学组成各异对人体健康影响相同)。 12.关于PM2.5 的说法,正确的是(不选PM2.5 内有部分是来自二次污染)。 13. 《中国环境报》发表的关于PM2.5 源解析的主要来源是(全选)。 14. 1982 年我国第一次制定空气质量标准时,就颗粒物而言制定了(选PM10 、TVOC )的质量标准。 15. 下列关于颗粒物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是(全选)。 16.下列各项中,对我国雾霾污染的防治措施正确的是(全选)。 17. 中国雾霾的主要类型包括(不选NO2——SOX——PM2.5)。 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不选二氧化碳)。 19.下列各项中,关于2013 年北京雾霾事件和1952 年伦敦烟雾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不选北京的SO2 浓度高于伦敦、北京的污染物浓度高于伦敦)。 20.2013 年6 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部署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包括(全选)。 判断题:21-30 21.北京雾霾细微颗粒物污染会诱发慢性疾病的产生。(对) 22.大气污染中,大颗粒污染物容易控制,细微颗粒很难治理。(对) 23.天津市的雾霾类型和北京市的雾霾类型不同,有很大的差异。(对) 24.世界上只有中国遭遇雾霾污染。(错) 25.从1990 年到2012 年我国PM2.5 减少的幅度比SO2 减少的幅度小得多。(对) 26.中国PM2.5 控制比西方国家滞后了15 年。(对) 27.雾霾污染与二氧化硫污染相比,雾霾污染更具有复杂性。(对) 28.一次源颗粒物粒径越小控制越困难。(对) 29.北京城区2013 年1 月雾霾期间,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高于氮氧化物 浓度。(错) 30.我国大城市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首先控制二氧化硫的污染,其次是氮氧化物的污染。 (对)

中国雾霾的形成与治理

论中国雾霾的形成与治理 摘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愈发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自2013以来的大规模雾霾袭城事件,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本文结合实际国情,深入分析我国的雾霾成因,并将其归结为污染源的持续累积以及特殊气候现象的触发因素。进一步地,本文借鉴了发达国家面对雾霾的应对策略,综合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治霾之法。 关键词:环境;雾霾;形成原因;治理方法 1.引言 雾霾于2013年在我国大规模爆发,中东部地区反复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导致可见度下降,交通瘫痪,呼吸道感染病人剧增,白云隐没,蓝天不再。“雾霾袭城”已不仅局限在工业集中、人口密集的华北、华东地区,包括广西、陕西和湖北等在内的多个省市区也纷纷“沦陷”。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持续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我国环境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雾霾从何而来,又将如何治理?成为了社会关注、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2.我国雾霾的成因 雾霾,即“雾”与“霾”的结合体。雾霾是漂浮大气中的PM2.5等尺寸微粒、粉尘、气溶胶等粒子,在一定的湿度、温度等天气条件相对稳定状态下产生的天气现象。雾霾的具体成因,截止目前为止仍无科学的定论,仍处于猜测阶段。研究表明,雾霾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大原因,分为是污染源和特殊的气候现象。

图1我国雾霾成因概述图 1.1污染源 大气中悬浮颗粒物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为雾霾的出现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悬浮颗粒物包括了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以及颗粒状液体物质,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来源与人为来源两部分。天然来源主要是土壤扬尘,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平高原地区,其土壤质地最易生成颗粒性扬尘微粒。而人为来源主要为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粉尘以及汽车尾气等等。 尽管天然来源为雾霾的形成提供了巨大的物理基源,但是千百年来,从未有如此严重的雾霾现象产生,而在这段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雾霾频发,可以看出人为因素才是产生雾霾的罪魁祸首。在人为影响因素中,主要有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排放、扬尘以及人类活动排放。 图2 人为因素的主要构成

中国雾霾分布特点以及华北霾环流特征分析

中国雾霾分布特点以及华北霾环流特征分析 孙 彧1 ,牛 涛2 ,马振峰3 (1.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 610103; 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1; 3.四川省气候中心,成都 610072) 摘 要根据1971—2010年40年567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大雾和霾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大雾和霾的总体分布特点以及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大雾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四川盆地地区、湘黔交界、山东沿海以及云南南部等地区。霾主要集中于华北、河南以及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年际变化表明:秋冬的大雾和霾的分布大于春夏的大雾和霾的分布。大雾和霾年际变化明显,大雾在70—90年代较多,90年代以后减少。霾自2000年以来急剧增长,2010年霾年均日数(29.8天)几乎是1971年(6.7天)的4倍。还运用旋转经验正交(REOF)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大雾和霾的地理分布,大雾REOF分型的第一模态表现为以东北,云南南部以及福建三个地区为大值中心的分布。第二模态相关系数高值区分布在四川盆地、重庆以及长三角地区。第三模态表明湖南、江西、辽东半岛以及新疆阿泰勒地区存在着变化的一致性。第四模态相关系数高值区分布在华北地区。霾的第一个模态的高相关区出现在珠三角地区,第二个模态高相关区域集中在华北西部以及环北京地区。最后针对华北地区的霾做了环流形势的聚类分析,将霾天气出现的850hpa环流形势聚为六类:第一类为西北气流均压型,各层均为西北气流控制,700hpa相对湿度低于70%。第二类为弱槽均压型,在华北地区存在弱槽,是霾出现时最多的环流形势分布,850hpa以及500hpa都是偏西气流控制,700hpa华北大部地区相对湿度在50%以下。第三类为低压底部型,在中国东北部存在低压中心,850hpa是西南气流,500hpa 是西风控制的均压场,700hpa大部地区相对湿度在50%以下。第四类为鞍型场型,850hpa上华北地区有明显的鞍型场,偏北风控制,700hpa大部地区相对湿度在60%以下。第五类为弱高压均压场型,所占比例很少,霾区有弱高压控制,850hpa是偏北气流,500hpa为西北气流,700hpa 华北大部地区相对湿度在60%以下。第六类为低压底部倒槽型,在蒙古北部有一低压,在华北东部出现倒槽西北气流均压型,500hpa以及850hpa均为西北气流控制,700hpa华北大部地区相对湿度在70%以下。 关键词:大雾,霾,时空分布,REOF分型,环流形势聚类

中国近年雾霾多发的原因

中国今年雾霾多发的原因 摘要:雾霾,雾和霾的统称。雾和霾的区别十分大。霾的意思是灰霾(烟霞)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组成成分 雾霾,雾和霾的统称。雾和霾的区别十分大。霾的意思是灰霾(烟霞)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第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

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细颗粒物(PM2.5),也就是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第二,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3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

中国现场流行病学报告_2015年第6期_北京市2013年1月雾霾天气事件中PM2.5相关人群超额死亡风险评估

C h i n a F i e l d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R e p o r t 中国现场流行病学报告 h 本期焦点: 北京市2013年1月雾霾天气事件中PM 2.5相关的人群超额死亡风险评估 近年来北京市雾霾天气问题日趋严重,PM 2.5作为雾霾天气特征污染物,浓度居高不下。2013年1月北京雾霾天气事件中,PM 2.5的浓度突破了历史纪录,单日小时最高浓度突破1000μg/m 3;雾霾持续时间更是突破历史记录,霾日长达25天。研究显示,随着PM 2.5暴露浓度的增加,易感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等会出现生理反应异常、患病等健康危害。而对于本身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的人,高浓度的PM 2.5暴露甚至可导致其死亡[1–3]。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经济地位,是我国国家形象的窗口,北京的雾霾天气受到了我国政府、公众及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阐明PM 2.5造成的人群健康风险是卫生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亟需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 2015年3月31日发行中国现场流行病学报告

国雾霾天气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情况尚不十分清楚,虽然国外的研究已明确了PM2.5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定量关系,但是我国的情况与国外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不能直接使用国外的暴露–反应关系数据。因此,有必要开展PM2.5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系统研究,揭示我国PM2.5与人群健康风险之间的关系,为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采用定量评估的方法,基于200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PM2.5污染对人群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并进一步估算2013年1月17–31日重度雾霾期间PM2.5相关的人群超额死亡风险。 在暴露–反应关系的计算中,使用了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研究所提供的2008–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宝联体育公园监测点的逐日PM2.5浓度数据、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北京市2008–2011年全死因登记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广义线性模型,以PM2.5监测数据作为暴露浓度,以全死因数据作为健康效应,控制长期季节趋势、气象因素和星期几效应,分别对PM2.5暴露导致的全部非意外死亡(ICD–10编码为A00–R99)、心脑血管疾病死亡(ICD–10编码为I00–I99)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ICD–10编码J00–J99)进行分析,计算暴露–反应关系系数,阐明PM2.5污染对人群死亡风险的短期效应。由于未收集到流感数据,本研究未对流感的季节性因素进行控制。另外,由于2008–2011年期间北京市人群死因数据并未呈现出人口老龄化导致自然死亡逐年增加的趋势,故未对此期间的人口结构进行调整。 计算结果显示,2008–2011年期间北京市PM2.5污染对人群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为: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人群总的非意外死亡风险可增加0.28%(95%CI: 0.18% ~ 0.41%)。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0.32%(95%CI: 0.16% ~ 0.47%),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增加0.31%(95%CI: 0.01% ~ 0.63%),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高于总的非意外死亡风险(图1)。

我国雾霾现状及产生原因

我国雾霾现状、产生原因 一、雾霾现状 2013年12月伊始,我国的中东部城市的天空被蒙上一层厚厚“面纱”。空气质量较差,能见度较低,天气污染较重。人们面对天气突然变化的“袭击”,措手不及又无可奈何,网友在微博中调侃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街头牵着你,却看不见你。”很多网友感叹,想在雾霾中把城市看清,更想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今天的空气变得如此糟糕。 去年全国平均雾霾日数52年以来是最多的一年。国家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在2013年11月1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7天,较常年同期(2.4天)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其中,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重庆、天津均为历史同期最多。” 2013年10月中东部雾霾呈现高发态势,我国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中部和北部、华南中西部及四川东部、重庆等地雾霾日数在5天以上;其中山西南部、河南、江苏、浙江中北部、安徽北部、湖北中北部、四川中东部、湖南中部、广东西部和广西东部、北京、天津达10至15天;山西东南部、河南大部、江苏大部达15至20天,部分地区超过20天。 2014年春节期间,北京等人群密集的大中型城市迎来了又一轮雾霾天气,过年不敢出门,出门必须带口罩。北京连续十多天看不见太阳,人们天天看着伸手不见五指的天空,只能无可奈何的感叹。进入4月,随着气候变暖,国家的治理,西北风的来临,一些城市的天空终于变得万里无云。 二、雾霾产生原因 1、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 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2、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3、PM2.5是“罪魁祸首” PM2.5的主要来源有多种。一是汽车尾气。二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三是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这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 英国伦敦又称“雾都”,其缘由就是以前的伦敦上空烟雾缭绕,

最新北京治理雾霾的措施.doc

【主持词大全】 北京治理雾霾的措施 一、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一是下大力气搞好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北京治理雾霾的措施。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近70%,短期难以大幅改变。因此,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为重中之重。 二是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各地制定煤炭消费总量实施方案,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政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 三是加快清洁能源发展。大力发展水电、常规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加大管输天然气、LNG等进口。 四是继续控制煤化工发展。煤化工属于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产业,其产生的废水(COD很高)和炉渣极难处理。 二、关键是解决煤炭燃烧污染问题 一是强制要求所有燃煤电厂、燃煤锅炉、煤化工装置安装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在现有大部分独立火电厂已安装脱硫设施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要求所有独立火电厂、自建火电厂、燃煤锅炉以及煤化工装置尽快安装脱硫设施。同时,还将要求所有大型燃煤电厂、燃煤锅炉及煤化工装置安装脱硝和除尘设施。 二是加快出台火力发电、炼焦、建材、燃煤锅炉等燃煤设施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增设污染物排放指标,进一步严格污染物排放限值。同时,通过在线监测大力加强污染物达标排放检查。 三是加强脱硫脱硝和除尘等环保设施运行检查,确保相关环保设施正常运行,起到应有作用。 三、加强钢铁、炼油等排放管理 加强钢铁、炼油等行业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监督检查。强制要求钢铁行业烧结机、炼油行业燃煤/燃焦锅炉及催化裂化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源加快建设脱硫脱硝和除尘等环保设施。 四、加大机动车污染治理 一是尽快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和提前实施下一阶段国家油品质量标准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步伐,落实《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2013年底前全面供应国IV车用汽油;2014年底前全面供应国IV车用柴油。 二是严格加强成品油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要

京津冀怎么就成了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地区

京津冀怎么就成了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地区 谈到中国的雾霾问题,人们会下意识地把目光投向京津冀。谈到京津冀的雾霾问题,焦点又会自然集中向河北。“最差空气质量排行榜是城市竞争最不激烈的领域,河北多个地市形成自然垄断。”人们在网络上这样调侃。那么河北的空气污染是如何形成的?真的是河北拖累了整个京津冀的空 气质量吗?拍摄时间:2014.11.17拍摄地点:唐山迁安市这本是一个晴好的天气,天空蔚蓝,万里无云,可惜的是这片蓝天却无缘被其下城市中的人们所目睹,因为在蓝天和大地之间还间隔着一层厚厚的灰黄色霾层。而霾层之下,地面之上,更是有烟囱如林,滚滚浓烟在不停地排放。在河北唐山迁安市有着迁钢、九江、松汀、燕山等钢铁企业,上面所描述的场景已经成为常态。摄影/卢广 北京一有霾,河北就挨批 张一强来北京5年,这些年已经练就了一种奇特的本领:人肉检测PM2.5数值。这全靠他那敏感的鼻子。他逢人便说,“没得过敏性鼻炎,不足以谈北京的生活。” 每天早晨起床,张一强根据鼻子的“拥堵”程度,大体就可以猜到当天的雾霾指数:半通不通,指数一般能到300以上;要是全堵了,PM2.5指数一定奔着爆表而去。但即便鼻子再堵,班,毕竟还是要上的。张一强只好戴上防雾霾的口罩,

一头扎进灰蒙蒙的空气里去。公交车上、地铁上,到处都是戴着各式口罩的人,口罩两侧,随着呼吸的频率,塌下去又鼓起来。 张一强在一家杂志社供职。有时候办公室里四五个同事同时犯病,喷嚏声此起彼伏。他们都知道,这和那浓得化不开的霾有关。偶尔,他的同事会抱怨,这么糟糕的空气,都是被“某省”害的。 张一强知道,同事口中的某省指的就是河北省,也知道因为雾霾而批评河北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几位同事——2014年APEC会议前,环保部还曾点名批评河北应对雾霾不力:2014年环保部10月13日通报称,在近期的大规模雾霾期间,对京津冀8个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廊坊、保定、邢台、衡水和邯郸)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进行专项督察发现:京津冀相关城市迅速反应,积极应对,均按要求开展了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但一些城市应急措施没有落到实处,如邯郸、廊坊等城市措施形式化,石家庄、廊坊等城市部门联动不够,而涉及民生的机动车限行措施也出现操作难度大的问题;河北省尚未设立全省统一的重污染天气情况下的机动车限号 规范。 但他并不认同这样的抱怨,他是河北石家庄人,并非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他才听不得同事对河北的腹诽,他承认,河北的空气确实非常糟糕,但河北的空气为什么这么差,他认为,

中国雾霾污染与防治对策满分答案

? 1.()开始氮氧化物排放量迅速增多,环境质量迅速下降。(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20世纪50年代 o B.20世纪60年代 o C.20世纪80年代 o D.20世纪90年代 ? 2.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期间非正常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硫酸物污染 o B.氮氧化物污染 o C.碳氧化物污染 o D.汞中毒 ? 3.颗粒物污染指标TSP是指()。(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总悬浮微粒 o B.烟尘 o C.粉尘 o D.扬尘 ? 4.下列各项大气污染物中,控制难度最大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二氧化硫 o B.二氧化氮 o C.PM10 o D.PM2.5 ? 5.煤源性污染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二氧化硫 o B.二氧化氮 o C.一氧化氮 o D.一氧化碳 ? 6.PM2.5日均值达到75μg/m3是()的颗粒物标准。(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世界卫生组织二级标准 o B.中国二级标准 o C.欧盟标准 o D.美国标准 ?7.由于我国大城市的燃煤数量不断减少,燃油和天燃气的情况增多,导致我国大城市雾霾向()型发展。(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NOX—PM2.5 o B.SO2—NOX—PM2.5 o C.NOX—SO2—PM2.5 o D.NOX—VOCS—PM2.5 ?8.我国执行的世界卫生组织大气环境质量初级标准是控制()的浓度。(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PM10 o B.PM5 o C.PM2.5 o D.PM1 ?9.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至今大气污染物严重超标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二氧化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