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昆铁路客专长昆湖南段线下工程沉降观测监理实施细则

沪昆铁路客专长昆湖南段线下工程沉降观测监理实施细则

长昆湖南段CKJLⅡ标线下工程

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

长沙中大/贝利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二标监理站

二零一一年三月

第一章总则

监理单位是《沪昆客专湖南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实施的监控单位。负责沉降变形平行观测工作;负责检查督促《沪昆客专湖南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在各施工单位的落实,保证按计划开展观测工作,督促施工单位按时提交观测资料;负责监控各施工单位观测工作的规范性,对拟提交观测资料进行初审,确保观测资料数据的准确。为指导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监理Ⅱ标监理站监理工程师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工作,制定本细则。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真实反映工后沉降状况。监理单位按照指导方案,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控制。

一、工程概况

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CKTJⅢ标位于湘乡市和娄底市境内正线起迄里程为DK93+878~DK167+155,全长71.375KM、另有娄邵联络线长12.145KM。本细则适用于正线DK93+878~DK167+155及娄邵联络线范围内的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二、沉降变形观测依据

1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

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3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5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6 、《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 号)

7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8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9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TB 10054-2010)

10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

1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1-2005)

12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

13、《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 号)

14、《沪昆客专湖南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

15、《沪昆客专湖南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16、铁道部其他相关规定。

第二章、组织机构、职责、任务

一、组织机构

为顺利完成沉降变形观测任务,保证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质量,根据《沪昆客专湖南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通知[2010]355号文件和《沪昆客专湖南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要求,监理站成立沉降变形观测组,具体负责监理管段内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元件的埋设,数据的采集、整理;满足监理沉降平行观测数量要求。监理沉降观测平行测量数量为: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30%,采用“换手复测”方式同步进行,其组织机构如下:

组长:郑冲

副组长:赵方明、何宗培

组员:刘长庚、胡石英、彭友军、谢明芳、周庆、刘飞君、刘云翔、丁裕民、

颜善童、邹利纯、王青海、胡桃生、龚成建、杨建刚

具体任务落实到人,十六局正线管段谢明芳负责,十六局联络线彭友军负责,十一局管段周庆负责,刘飞君为监理总站专职沉降变形监测资料管理员。

二、监理工程师职责

1. 审核施工单位编制的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1)审核施工单位观测组织、仪器设备、人员安排及培训是否满足观测要求;

2)检查观测网、断面与观测点设置是否满足《沪昆客专湖南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要求;

2. 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照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沪昆客专湖南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要求。

3. 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以及有关规定进行观测和记录,确保记录数据真实、可靠。每次的观测记录必须经旁站人员进行签认。

4、检查、监督每次测量是否采用同一仪器、固定人员,采用相同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减少人为误差。

5. 督促施工单位于次月5日将本月沉降观测文件向评估单位、业主提交。

6. 要求和检查建立沉降变形监测网并做好保护工作;

7. 检查各种监测设备、仪器、观测设备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

8. 要求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真实性、可靠和全面的观测数据;

9. 要求施工单位按时进行沉降观测数据的处理及录入工作;

10. 要求和检查施工单位制定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

11. 要求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三、任务

监理单位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进行全部监理,并派专业人员进行平行观测,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旁站,并将路基和过渡段作为监测的重点,对监理

工作和平行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1、监理平行观测数量及平行观测方法

1)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 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30%。

2)平行观测地段应集中选择关键地段进行,避免太过分散,要求获取某测段完整的沉降观测资料与施工单位同测段的观测资料进行比较,由各监理、设计单位根据设计资料共同确定位置。

3)监理单位“换手复测”要求:采用相同的水准路线,可利用施工单位的测量仪器,但必须独立观测,以校核施工单位观测成果,严禁直接利用施工单位的置镜观测来读取数据。

4)做好旁站记录并对观测记录进行签认。

5)对原始观测资料和各项记录表格要随观测进度及时整理。

6)如发现测量数据与施工单位存在较大误差,应及时查找原因。

2、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的制定工作。

3、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4、按照以下要求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

1)监理单位沉降观测组织机构,专业测量监理工程师的配置情况;

2)审查施工单位监测网布设情况、测设精度、观测断面布设、观测频率等是否满足要求;

3)审查施工单位使用仪器的精度标准、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等是否满足要求;

4 )要说明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施工单位对丢失或损坏的观测桩的恢复情况,沉降观测点标示设置以及对观测数据出现的异常点的处理情况等。

5)说明对原始测量资料监理检查、签署情况。

6)说明对平行观测的监理检查情况。

7)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及成果的总体评价。

5 按照以下要求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理平行观测报告》

1)说明平行观测断面设置情况,核查基准点、观测仪器检校核对以及观测频率情况;

2)原始测量记录。

3)测点的沉降记录表。

4)要说明平行观测成果与施工单位观测成果的对比分析情况,对于观测值异常情况的分析处理情况。

5)对于施工单位观测数据进行总体评价。

第三章沉降观测人员及仪器设备

一、沉降观测人员要求

监控量测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各种测试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施工现场、图纸及路、桥、隧、涵等监测元件安装、埋设方法,根据施工进度监督施工单位及时安装、埋设监测元件。监测元件安装、埋设达到稳定期后,及时对其数据测量、采集。根据不同监测元件,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数据测量、采集要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在施工单位采集数据的同时,采取

换手的方式对观测点进行独立平行观测采集数据。

二、主要仪器设备

根据工程需要,除特定的电子元件外,配备的用于沉降变形观测的主要仪器设备见下表

名称型号单位数量精度号

1″

1 徕卡全站仪TCR1201 台 1

2mm+2ppm

2″

2 全站仪SET230R 台 1

2mm+2ppm

3 徕卡电子水准仪DNA03 套 3 0.3mm

4 电子水准仪DTN112 台

5 0.3mm

5 TOPCOM全站仪GTS-722 台 1

2″

2mm+2ppm

6 全站仪(德国)EItas10 台 1 /

7 笔记本电脑IBM T43 台 1 /

8 单点沉降计人工智能采集仪JMZX-3001 台 3 /

9 剖面沉降管自动采集仪NDA1511 台 1 /

第四章、沉降变形观测的通用要求

一、沉降变形观测通用说明

1、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昆湖南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涵、隧道、路基(含过渡段)等结构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2 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昆湖南段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4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5 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

二、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1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相邻沉降变形点沉降变形点点位

程中误差(mm)的高差中误差

(mm)

中误差(mm)二等±0.5 ±0.3 ±3.0

三等±1.0 ±0.5 ±6.0

三、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1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沉降变形等级二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2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变形监测等级

相邻基

准点高

差中误

差(mm)

每站高

差中误

差(mm)

往返较差、

附合或环

线闭合差

(mm)

检测已测高

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

要求

二等0.5 0.13 0.3n0.5n DS05 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

测。

三等 1.0 0.3 0.6n0.8n DS05 或 DS1 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注:n–附合线路或环线测站数

3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

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4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本线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水平位移观测网技术要求

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

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

误差(")

最弱边相对

中误差

作业要求

一等±1.5 <300 ±0.7 ≤1/250000

按国家一等平面控

制测量要求观测<150 ±1.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

制测量要求观测

二等±3.0 <300 ±1.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

制测量要求观测<1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

制测量要求观测

三等±6.0 <3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

制测量要求观测<2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

制测量要求观测

四等±12.0 <4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四、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1.3.1的规定。

750

200300

400250

150

450400

1

2

3

4

5

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

图1.3.1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

2).工作基点。要求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 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长久保存和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2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3 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检测。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6个月进行1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3个月进行1次复测。

4 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2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五、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4 特殊情况下处理方法

1). 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但需要注明,避免数据处理错误。

2) .对基坑太深引起的尺长不够,高路基填筑时高程不好传递等类的特殊问题,由施工单位向评估单位提出实施方案,由评估单位确认。

5 沉降观测均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

6 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7 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8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等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六、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2 应使用DS05级及以上的电子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应根据仪器的提示进行重测。

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4 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5 每一测段必须为偶数测站结束。

6 观测前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并进行不少于20次的单次测量以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尽量避免视线被遮挡,要求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仪器需装遮光罩。

7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8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确保水准尺垂直。

9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10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11按照《细则》规定的格式整理数据,并按要求提交。

12 元件保护要求

1).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4).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七、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1、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梁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2大面积水域情况下的水中墩沉降测量,应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施工组织情况等由施工单位制订观测实施方案,报监理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批后方可执行。

3鉴于大面积区域沉降观测、分析的复杂性,应研究制定特别的观测方案及处理方法。目前,按以下规定执行:

1). 为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需要定期进行复测,一般地区按每6个月进行1次,在区域沉降地区每3个月进行1次复测;在观测过程中发现工作基点变化也应及时进行复测。

2). 工作基点标高变化和复测时间情况必须及时准确填写在“工作基点台帐”表中。

3) .观测网复测资料必须单独整理归档。

4) .观测网复测后,测量数据处理应及时采用新的工作基点标高,直至下次复测为止。

4 数据异常情况的处理

1) .受施工干扰、工作基点与观测标扰动、人为错误等各种因素影响,会出现沉降异常情况,如沉降突变、桥墩上升、桥墩左右侧差异沉降量过大、线路纵向相邻测点沉降差异较大等。为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测量单位在保证外业测量数据精度合格的前提下,应在当天进行内业整理,及时针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及时对提交的观测数据异常情况进行整理汇总,密切联系施工单位进行原因分析,并相应采取措施。

第五章、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一、路基及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一)、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路基及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1). 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

2).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原则上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4). 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5).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详见2.1节。

3观测点设置原则

1). 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2). 断面观测点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单点沉降计等设备。其中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需要进行水准测量,一般按图2.1.3布置,其余剖面沉降管、分层沉降计等设备用于特殊监测项目,由设计单位根据工程情况和地质情况明确设置位置、规格型号、观测技术要求及成果输出格式,在设计文件中说明并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

行技术交底。

压缩变形层

单点沉降计路堤基底沉降监测

碎砾石垫层

沉降板

路堤基底沉降监测边桩边桩

沉降监测桩沉降监测桩

沉降监测桩

无压缩层

图2.1.3.1 一般路基填方断面观测桩、单点沉降计、沉降板布置示意图 3.路基面沉降监测

一个监测断面共设3个监测点,分别在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于路基成形后设置。

本线一般不采用预压措施。当路基有预压土时,在中心两侧向外3.5m 处增设2个沉降板,位于基床底层顶部,并将基底沉降监测的中心沉降板接管至预压土顶部,预压期间按规定要求进行观测;预压土卸除后,将基底沉降板截管至基床表层高度,两侧沉降板拆除,待级配碎石填筑完成后,再设沉降观测桩。

4).基底沉降监测

(1)一般情况于线路中心预埋1个单点数码沉降计,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原则上应将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至强风化岩面,当强风化岩埋深很大,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应根据路堤填高等确定,即黏性土地基单点沉降计应埋至附加应力等于0.1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砂类土、碎石类土地基单点沉降计应埋至附加应力等于0.2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路堤基底单点沉降计的顶面应至路基基底垫层底面。一般基地沉降监测

如图2.1.3.2所示。

压缩变形层

无压缩层

单点沉降计路堤基底沉降监测

碎砾石垫层

边桩边桩

沉降监测桩沉降监测桩

沉降监测桩

图2.1.3.2 一般路基填方断面观测桩、单点沉降计布置示意图

每隔一监测断面增设沉降板进行校核监测,其布置示意图如2.1.3.1所示。 (2)当路堤基底地面横坡或下卧土层横坡大于1:5时,于线路中心及填方较高侧或压缩层较厚侧左(或右)线外侧3.1m 处预埋1个单点数码沉降计,其布置示意图如2.1.3.3、2.1.3.4所示。

(3)除基床不换填的硬质岩路堑外,一般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堑有地基加固及红黏土、膨胀土地段,不仅路基面要进行沉降监测,且应对地基沉降或隆起进行监测,于线路中心换填底面埋设单点沉降计进行基底沉降监测,基岩埋深<15m 时,单点沉降计应锚固至基岩无压缩层,当覆盖土层厚>15m ,单点沉降计锚固深度为15m 。

压缩变形层

无压缩层

边桩

边桩

沉降监测桩沉降监测

沉降监测桩

单点沉降计路堤基底沉降监测碎砾石垫层

图2.1.3.3 横坡路基填方断面观测桩、单点沉降计布置示意图

压缩变形层

无压缩层

碎砾石垫层

边桩

边桩

沉降监测桩沉降监测桩

沉降监测桩

沉降板

路堤基底沉降监测

单点沉降计路堤基底沉降监测

图2.1.3.4 横坡路基填方断面观测桩、单点沉降计、沉降板布置示意图

5.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除设置沉降观测设施外,还应设置位移观测桩。外移观

测桩设置与两侧坡脚外2m 处,并与沉降观测桩、观测板等位于同一断面上。

5.1.4 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2.1.4所示。

沉降

板观测方向

工作基点路基面观测桩

图2.1.4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1 沉降观测桩:桩体选择Φ20mm 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 ,桩周0.15m 用C20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图2.2.1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

2 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钢底板、金属测杆(φ4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75mm 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1 cm。

测杆顶帽

φ20钢管测杆

接头

PVC塑料套管

C15沉降板

图2.2.2 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

1). 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试验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2). 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3).采用水平仪按二级测量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钢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外PVC管外接头连接。

4) .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3 位移边桩:采用φ100mm松圆木制作,长1.0m,可采用打入埋设或开挖埋设,埋设深度0.9m,桩周上部0.3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