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及启示_严炜

美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及启示_严炜

美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及启示_严炜
美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及启示_严炜

第9卷第6期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l .9, N o .6 2007 年 12 月J .o f Wuhan Uni .of Sci .&Tech .(So cial Science Edition) Dec .2007

美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严炜郑红宇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430081)

摘要:美国高校以历史教育、成就教育、国情教育、危机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宗教教育、法制教育、公民教育、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以社会教育、榜样教育促进以人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媒体和网络积极促进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这对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美国;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 4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699(2007)06-0627-05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各自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1],是人类超越社会不同发展阶段而固定永续的、普遍性的自然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既是我国现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世界其他各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国都很重视青少年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美国亦不例外。美国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遗余力,经过多年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形成了独具特色、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教育模式,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一、以历史教育、成就教

育、国情教育、危机教

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做出类拔萃的坚定爱国者是美国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美国,要么爱它,要么离开它。许多大学“一贯坚持教导的一种思想是爱国家、爱自由。课本、文选和供青年人阅读的历史几乎每一页都讲到爱国主义”[2],非常注重用历史教育与成就教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为历史课是学生形成国家观念、培养学生对祖国深厚情感的重要途径。“没有历史,任何国家都不能享有合法的地位和唤起爱国热忱”[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一个国家的成就只有通过共同的历史意识来鉴定……历史就是国家的回忆。美国历史只有二百来年,但美国人尽可能用一切有价值、有成就的历史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美国历史教学没有统编教材,各大学开设的历史课程五花八门,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但历史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如哈佛大学规定历史学是一年级本科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历史课程通过对各个国家与美国历史的纵向、横向比较和鉴别,探究各国历史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加深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美国高校在教学中很注重把自身的人口状况、自然资源、科技发展与其他国家作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分析。通过比较,让学生们了解各民族在奋斗过程中的骄人成绩和失败缘由,为美国在短短几百年间就取得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成就而自豪,从而更加认同美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为美国的世界超级强国地位而骄傲,激发他们为振兴美国、发展美国而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美国大学还注重国情教育。如历史教育就在横向剖析上开设多门历史课程,目的是把历史研究与美国现状紧密相联,注重挖掘历史的实用价值,从历史研究中探索并解决现实问题,更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其他课程亦如此。9·11事件后,美国高校在社会和历史课程中增设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内容,得到布什总统的认同,他认为:当学生增强了美国的历史知识,了解了国内的现实,是会加深他们对美国的热爱的。用祖先举世瞩目的成就激发大学生深入了解美国现状,

收稿日期:2007-08-28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研究项目(编号:2007Y185).

作者简介:严炜(1969-),女,湖北浠水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628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 6 期

使学生对自由民主和发达的祖国产生由衷热爱 ,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又了解祖国目前面临的挑战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 明了祖国现实需求 , 增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美国的危机教育对大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老师们从不粉饰美国历史上的失败之处及存在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 , 通过启发让学生对本国成就和失败洞若观火, 引导学生查找失败根源, 寻求改善国家的良方。 珍珠港战役是美国历史上沉痛的一页 , 美国政府在珍珠港建造军舰亚利桑那号纪念馆供人们免费参观 , 接受危机教育。 而 9 · 11 事件更是唤起青年大学生的危机意识 , 使他们意识到美国的地位、安全、利益时时都会受到威胁 , 大学生要保持高度警惕 , 保证国家强盛, 维护国家安全, 从而将他们的爱国情绪激发到罕见热度。

二 、以宗教教育 、法制教

育 、公民教育、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

理性爱国主义在美国备受推崇, 他们认为依

靠理性爱国主义, 美国能塑造一个大同世界。 理性爱国是美国大学生的共同特征。

美国通过宗教信仰来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 在美国, 爱国、爱教是统一的。“上帝保佑美国”是美国的国家口号。 在建国初期, 美国先哲就相互发誓忘掉宗教成见, 并同意在他们共同生活之前, 应当只有一种宗教, 这就是爱国主义宗教[ 4]

20-24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 · 贝拉指出:美国意识

形态是把主流社会的爱国情感及其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化建构[ 4] 21

。宗教强调美国是承担着上帝赋予使命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 , 民众须忠于美国的政治价值观 , 忠心爱国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也是基督徒世间的使命。 基督徒关心整个人类利益 , 负有向国家公共利益所需要的物质和个人服务的责任。美国高校笼罩着浓厚的宗教氛围, 老牌名校大多是教会学校或起源于教会学校, 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 高校师生 90 %以上是教会会友, 老师在课前引领学生作祷告是常事。宗教教义谆谆告诫教友, 在热爱祖国、尽职尽责上, 要感到自己是在推进公众福利 , 不促进公众福利的事情不能做。 9 · 11 事件发生后 , 学生们踊跃参加

各种宗教活动, 积极募捐, 但并未出现过分偏激的行为, 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宗教信条的理性约束中得到升华。

美国还利用法制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 , 并将它融汇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中。美国联邦法和地方法多如牛毛 , 设有完善的信用制度来制约公民自由, 与信用相关的法律就有许多项。 政府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宪法教育, 学生在学校接受全方位的法律熏陶。 学校的法制教育详细介绍美国社会制度 , 将美国法律与议会、内阁、法院等三权分立社会制度结合起来考察, 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美国法律的形成和流变, 分析美国法律体系的合理内核及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 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制度能最大化地实现人的基本权利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由于长期生活在以宪法为代表的良好法治环境里 , 美国大学生非常尊重和信任本国宪法与法律 , 认为爱国就要遵纪守法、履行法律义务 , 做对国家有益的事, 让美国更为强大。

美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行动不止是简单地

遵纪守法 , 还表现在为社会提供具体的法律服务方面。美国许多大学法学院的学生选修街道法, 政府从实用主义出发分期分批安排这些学生到社会中参与法律实践、提供法律服务。如到中学宣传法制, 兼任法学教员, 或者到街道法律援助中心去实习。 通过法律实习和服务, 大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爱常常转化为对本国法律的公开宣扬和维护 , 以自身所拥有的法律知识来解决美国社会的复杂问题, 从而使法律从抽象概念变为学生为祖国作贡献的实在工具。 美国大学的法制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依法表达爱国热情, 做一个忠诚、热情与理性兼备的爱国者。

美国的公民教育也是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工具之一。公民教育让爱国主义变成一种公民责任。美国人认为没有什么比成为一个有知识的、有效的、有责任的公民更重要。公民教育是支撑美国民主政治的根本。 美国一直通过公民教育努力培养忠于美国理想而能幸福生活在美国的公民 , 各级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好公民, 美国大学在本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都设有公民教育课程 , 学生必修某一门, 或选修某几门都有严格规定。 如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学习若干课程, 强调哲学课程应起到公民教育作用。其他高校也设置了以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人文学科跨学科课程学习。尽管美国各高校的课程和教

学组织形式存在差异 , 但在进行公民教育时, 都无

一例外地认为, 好公民首先要爱国 , 忠于国家 , 对国家是取建设性、而非毁坏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如耶鲁大学的德育目标就是培养

2007 年第 6 期严炜,等:美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及启示629

学生的爱国精神,使学生具备美国国民精神,成为对国家尽到责任和义务的责任公民,为美利坚的强大而自豪和尽责。

美国还把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辅助工具。鼓励大学生关心并参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一个完全不关心政治的人不算是一个爱国者。美国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包含并鼓励一种批判的而非消极的爱国主义。这种方式首先是培养大学生从批判的眼光出发,论证现存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与优越性,使他们致力于维护本国的政治体制。政府很支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美国价值观教育,特别支持对外国留学生融入美国生活方式的爱国同化活动。总统在大学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各种演说也不忘爱国主义教育。其次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逐步积累经验,为将来建设和管理国家储备足够的能力。为此,美国政府制订各种政策,要求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大学也配合出台各种措施鼓励学生将这些政策要求落到实处,便于大学生了解重要的社会政治趋势,以促进宪政民主健康运作,避免政府滥用或过度集中权力。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批判思想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是完全必要的。爱国主义是对国家忠诚,对民主原则忠诚和热爱,而不是对强权政府忠诚或热爱,相反大学生要学会对政府说“不”。大学生要支持本国政府的英明政策,而对政府错误或非英明的决策要有勇气质疑、批评及抵制,促使政府改进。总之,学生要以积极的、批判式的爱国主义行动来影响社会政治,这是理性爱国主义的表现。

三、以社会教育、榜样教育促

进以人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生的公民责任和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丰富的社会实践将学生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美国开展爱国主义社会教育的手段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注重增强民众的感染力,使大学生易于接受。国旗、国歌在美国极受民众尊重。其大街小巷、公共场所及各家各户几乎都悬挂国旗,公民一般要在国旗下宣誓效忠美国。9·11当天,几位参与抢险的纽约消防员还不忘在世贸中心废墟附近升起一面美国国旗。唱国歌是一定规模集会的必经程序。无论是大型比赛,还是全校集会、社区的节庆活动,亦或是较大规模的家庭聚会,唱国歌是约定俗成的惯例。在许多节日庆典里,人们甚至还会背诵“我爱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的誓词。事实上,美国政府极少出面刻意组织社会庆典活动,许多政治性节日庆典往往是由非政府组织或社区组织自发发起,居民自愿参加,但这并不表明政府对爱国主义教育不闻不问。相反美国各级政府对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在尽力让国民充分享受国家给他们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斥巨资修建多个爱国主义的社会教育场所。这些规模大小不一的场馆遍及美国各地,借助高科技手段以互动形式不断展示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大学生游览一遍,仿佛置身事发现场,不由人不产生爱国共鸣,爱国主义教育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内心,其效果远胜于说教。

美国很注重发挥榜样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榜样往往为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它的真实性、典型性激励着大学生仿效他们的爱国精神和爱国行为。美国各地不少地名以杰出人物来命名,这些人名中还有许多是为国捐躯的将士。

美国强调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立足于以人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是为了说明为祖国倒下的人, 为本,与社会教育保持一致。在帮助大学生确定他的死是光荣的。即使某届政府发动战争的决策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同时,考虑他们不一定英明或正确,但响应祖国号召、为国牺牲的

的个人自由尊严幸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战士永远值得尊敬值得人们纪念。这种尊重生

、、,

美国除了重视学校这个主阵地外,更重视社会给命、以人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美国很盛行,对高予学生的爱国熏陶。灵活多样的社会教育是课堂校学生很有教育意义。耶鲁大学的学生颇为该校灌输教育的有益补充。美国高校鼓励学生参加各1773 级学生、美国民族英雄内森·黑尔而自豪。类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从内森·黑尔在独立战争中深入英军防线搜集情报书斋和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了解时被捕,并被处以绞刑。就义前,他留下了世代相国家、服务社会,直接得到爱国主义的训练和震传的豪言壮语:“我惟一的憾事就是没有第二次生憾,在社会奉献中表现爱国情感。哈佛大学校门命献给我的祖国。”[5]美国各种媒体也不断宣传各

上有句话:“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种英雄人物的天才思想、感人经历、高尚情操及对胞走出去。”哈佛不看重学生的学习天分,但强调国家的卓越贡献,如华盛顿、林肯、罗斯福、麦克阿学生要为国家做贡献。其他高校也很注重培养学瑟等,榜样的爱国事迹家喻户晓,永久性地熏陶、

630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 6 期

感化和激励着大学生与民众。

四 、以媒体教育 、网络教育促进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美国媒体一贯自觉、隐蔽地扮演着爱国主义

教育者的角色。 美国电影、出版、电视、音乐等文化行业对爱国主义的宣扬是开动脑筋、开足马力的 , 认为坚定国民对祖国的热爱是其责无旁贷之事。美国很多大片有浓郁的爱国主义色彩, 承载和宣扬“美国精神”和爱国主义。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书籍也非常丰富, 25 部经典作品被列为美国人必读书目, 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感召力。 许多公共场所反复播放经典爱国歌曲。美国电视有历史频道和传记频道 , 即使每年赔钱仍很少播广告 , 每天播放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专题片, 其中爱国主义的内容占有很大比率。9 ·11 事件后主流媒体更是和政府一起大力宣扬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民众爱国热忱。尽管美国媒体中的爱国主义内容屡见不鲜, 但他们从不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对其他国家进行大肆攻击, 而是采取“和而不同 , 有容乃大”的态度正确对待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媒体常常教育民众摒弃保守的爱国主义 , 告诫他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支持;美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 , 与世界前途息息相关;要合理对待其他主权国家 , 避免产生封闭偏激、盲目排外的情绪;应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谋求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 开拓新的国际关系。 对民众非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 , 媒体进行深刻分析与批判, 引导大学生和民众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 , 形成开放的爱国观。

网络超越时空与国界 , 其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海量性、平等性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垄断, 突破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空限制, 为美国大学生检索、收集爱国主义信息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 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 大学生乐此不疲地上网查找爱国主义资料, 了解国内外最新时事 , 关注民主政治、社会公正、世界冲突等热点问题, 并在网上互动交流。网络使大学生在体察现实生活和展望未来时 , 依靠自我判断把爱国情怀与开放意识结合起来 , 以宽广的胸怀充分张扬爱国主义的包容性 , 爱自己国度的同时 , 亦尊

重他国主权, 吸纳世界文明 , 克服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情感, 形成一种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开放爱国观 , 丰富和深化了爱国主义内涵。

五 、美国大学生爱国主

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普遍非常重视 ,

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 合理借鉴美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 大力加强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 提高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觉悟 ,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实践

美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家庭、

社会三者互动进行。 我国主要是学校及老师承担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 , 偏重爱国主义知识的课堂统一灌输 , 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社会实践环节。爱国不只是歌颂自己的祖国 , 也不只是对自己祖国历史的简单回顾, 更不是空喊些高昂的爱国口号 , 唱些嘹亮的爱国歌曲, 而是要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不经过社会实践, 爱国主义教育很难具有可操作的实践基础, 易造成学生表面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思想深处却忽视的尴尬局面。 离开家庭和社会,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大而空 , 盲目的热情和空洞的说教只能使爱国主义成为应试教育下的一种知识、一种功利的态度。因此, 要将爱国主义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训练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客体变为主体, 才能取得实效。

(二)选择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 结合国际主义

培育学生理性开放的爱国观

审视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少有高校从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 , 针对不同学生对爱国主义认识的差异, 采取因人而异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 缺少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 有的高校忽视大学生理性爱国观的培育 , 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教育学生更是少见。故要加强理性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内容 ,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和价值观差异 , 选择不同教育模式 , 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功能

美国注重将爱国主义渗透到学校课程和社

会各个层面的隐性教育中, 避免直接灌输并强迫学生接受某种价值观念 , 侧重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方式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 取得良好效果。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我国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渗透方法来改进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真正使学生认真思考人生理想、民族命运、国家前途、世界未来, 增强

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 强

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007 年第 6 期严炜,等:美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及启示631

(四)合理摒弃其不足之处

在借鉴美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长处之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不足之处并引以为戒。第一,美国科技发达,但宗教仍占有一席之地,宗教唯心主义有神论的虚伪世界观不能盲目搬进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而要科学认识宗教的本质、根源、特点及其双重性作用,利用宗教的积极因素来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第二,美国的繁荣富强奠定其强国地位,其成就教育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但也易激发学生唯我独尊的傲慢情绪。第三,在以政治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时,美国常会不自觉地在普世主义的装扮下自我美化和标榜,但在国家冲突、民族矛盾面前始终以美国利益为核心、以美国利益至高无上为出发点,“总是将自己的民族主义视为正当的爱国主义,而把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视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自欺欺人和骄横,自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普遍谴责和声讨”[6]。第四,美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立足于学生能力培养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实用主义色彩浓厚。其爱国主义教育重经验、重行动、重实效,学校即社会,学生是否服务社会、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考察学生是否爱国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唯实求效”、以学生为中心,在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用精神,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也易造成学生盲目功利地看待爱国主义,造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放任自流状态,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而良莠不齐,存在巨大差异。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警觉并合理摒弃。

参考文献

[ 1]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79-580.

[ 2]H S 康马杰.美国精神[ M] .杨静予,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5.

[ 3]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江西美国史研究中心.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演说集[M] .

李融,包涵,钟维饶,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447-457.

[ 4] Frederick Edwa rds.T he relig io us charac ter of A-merican pa trio tism [ J] .T he H uma nist M agazine , N ovember/

December , 1982 :20-24.

[ 5]胡强劲.耶鲁风骚三百年[J] .中国大学教学,2001

(1):34 .

[ 6] 姜赞东.从国际政治学看“ 美国主义” 的实质[ 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38.

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U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

features and implications

Yan Wei Zheng Hongyu

(College o f Humanities , Law and Economics , W uhan U niver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 W uhan 430081 , China)

Abstract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US offer students a blend o f education in histo ry , national achievem ents , national conditions , and crisis to arouse their patrio tic passion , and a combina- tion of religious education , legal education , civic education and po litic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ir ra- tional patriot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he US , patrio tic education , characterized by human- o rienta tion , m ainly takes the fo rm o f social education and model educatio n , and media and netw o rk w o rk tog ether to prom ote the integration of patriotism and internationalism , w hich sho uld serve as an inspiration for co lleg e pa trio tic educatio n in China .

Key words :patrio tic education ;the US ;co lleg e student

[ 责任编辑勇慧]

国外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国外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应该教给孩子的就是学会做人,具备了正直,善良,勇敢,坚毅,宽容,自信的品质和乐观,开朗,平易,独立,豁达的性格,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国外的家庭教育就非常重视这一点,但这一点却往往被中国的家长们忽视,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国外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培养孩子成人成才。 一、西方人对于孩子成名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

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二、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书香门第家庭教育的启示

在中国社会,书香门第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化景观,这些家族依靠自己家庭教育的力量,连续几代甚至几十代为社会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较为著名的有古代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刘向、刘歆父子,班彪、班固、班昭一家,蔡邕、蔡文姬父女,曹操、曹丕、曹植“三曹”,颜之推、颜师古祖孙,王通、王勃祖孙,杜审言、杜甫祖孙,杜佑、杜牧祖孙,苏洵、苏轼、苏辙“三苏”……近现代有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钱钟书家族,俞平伯家族,冯友兰家族,梁启超家族,傅雷、傅聪父子,汤用彤、汤一介父子,杨武之、杨振宁父子等。 书香门第教育成功的秘密究竟在哪里?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从中应该得到什么启示呢? 人们常用这样两句诗来形容这些书香门第:“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书香门第始终把读书做人作为家族的传统、家族的表征,并把这条规则代代相传。正是因为有了“特殊家庭环境”的熏陶,书香门第出来的孩子才会变得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气质高雅、行为得体,成就惊人。具体来说,书香门第是怎样培养下一代的文化素养、精神气质、济世情怀和安身立命的智慧呢?我们以几个著名的家庭为例: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除了自身取得的成就之外,他还通过言传身教和悉心培养,使九个儿女各有所成。他的教育秘诀就在于对孩子进行深厚的人文底蕴熏陶。几个孩子渐渐长大后,为了充实子女们的国学、史学知识,梁启超聘请

他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来做家庭教师,在家中办起了补课学习组,课堂就设在饮冰室的书斋里,课程包括:国学方面:从《论语》、《左传》开始,至《古文观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诗,由老师选定重点诵读,有的还要背诵。史学方面:从古代至清末,由老师重点讲解学习。书法方面:每天临摹隶书碑帖拓片,写大楷二三张。每周有半天休假。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兄妹几人国学、史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经典并不意味着就要培养国学家,而是为了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对于这一点梁启超有着深刻的认识。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当他把梁思成送到美国读书的时候,他专门告诫梁思成:“要分出点光阴学习文学,或人文科学中某些科目,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科学用来做事,人文用来修身,直到今天,梁启超的见解依然对人们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也是在良好的家教下,打开了智慧之门。他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虽然杨振宁很小就表现出卓越的数学天赋,父亲却并不急着让他专攻理科,而是有条不紊地让儿子接受了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在杨振宁很小的时候就背下了很多古诗,背下了大量的经典。除了杨振宁自己学习,杨武之还专门请雷海崇教授的得意门生丁则良对杨振宁进行正规的“涉古教育”──读古书,受古训。杨振宁读初中的所有假期都由丁则良带他背诵、讲解《孟子》等儒家经典和历史知识,在中学时代,

美国大学值得借鉴的教学方式

美国大学值得借鉴的教学方式 1 讨论式教学把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和商学院,一般课堂都采取讨论式教学的方式,规定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数量和质量占该门学科考核总分的一定比例。 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前做足功课、准备材料,上课认真听讲、及时消化,在听取老师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受启发、被激发,争取作出高质量的发言。 这样,学生在教室中获取的知识会比一般灌输性教学多得多,而且经过自己的思考整理及讲述,也记得牢。有些课的教授还会随机点名回答问题,使学生加倍认真准备和聆听。 在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一说,老师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言,敢于提出不一样的见解和挑战老师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拿美国的课堂教学与中国相比,明显一个特点就是从灌输性变为引导性,从传授知识变为能力培养,从唯一答案式变为培养发散式思维。 这就有助于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演讲能力、逻辑能力和自信心。 2

团队项目培养合作精神 美国课堂教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设计很多团队项目,要求学生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完成一个研究课题或合作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有时老师还要求项目小组成员互相评分,以了解合作项目进行的真实情况和各团员的贡献、合作精神等。 这些年我在香港工作,经常会听到投行或专业行业的朋友谈到,内地来的同事都很聪明,也能吃苦,但就是缺乏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和在团队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礼节。 这也难怪啊!中国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孤身奋斗”,竞争心理很强,但却缺乏团队合作方面的锻炼。 国外还很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这其实也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报考高校时,如果申报者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特别是在某项体育运动中担当队长,或是参过军,都是加分的“亮点”,因为这通常反映出这个人守纪、刻苦、有毅力、有团队精神、懂得赢也懂得输等。 3 升学指标体现素质教育 最根本的,美国教育体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这主要落实在升学指标上。中考、高考、研究生升学指标主要包括几项内容:

美国教育的三大优势

美国教育的三大优势 2013.02.25 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灵活又缜密的教育制度,构成了美国教育的三大优势。美国教育注重挖掘学生的天性,通过引导孩子产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进而激发学习动力;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学生通过修学分来完成学业,学分修满后,学生的选择余地大。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教育的中心——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现代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美国教育注重学生的成长,尊重受教育个体的内在喜好和选择。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和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他们随时都可以与老师进行讨论甚至争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了一种平等的人格感,能够独立从事实验、调查等各项学科活动,运用自己的脑筋去分析解决问题。 注重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奇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而不是学科的要求出发,他的观点影响了美国教育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源泉。最佳的学习状态是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主动积极地朝着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方向钻研。着眼于发挥个体兴趣、特长的教育、才能扬长避短,更加有效地培养人才。美国的初中生甚至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就已经非常清晰,这是因为经过小学阶段对自身能力的探索和广泛地社会实,使得学生对自己的特长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美国教育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不强调对于知识的记忆,在考试中往往把需要的公式提供给学生。知识是无限的,但探索知识的方法比较有限。所以教育应该注重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上物理课时,老师会让学生动手试验,分析发现事物的规律。既让学生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又培养了能力。从小学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培养清醒的社会意识。 二、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师指导和学生探究为主的方法——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和启迪学生探究学科知识。学生经常采取学者式的研究方式学习,教师不会直接把固定的程式化的知识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探究式方式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演出更多和更深入

中美家庭教育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稳重听话与活泼好动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美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虽

浅谈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白泥中学陈琪 [论文摘要]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来自个体内在的多种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的渊源。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家训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任性刚直”、“好勇崇俭”、“气太强”等,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启迪和促进现代家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论文关键词]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文化现代教育引言: 曾国藩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教育其兄弟子侄志存高远,不断读书学习知识以明事理,讲礼仪知荣辱,协调处理好多方面关系等等.这些思想充分融合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充分体现他对儒学的传承和发展,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突出表现在:"孝"、"严"、"勤"、"俭"、"和"等等。反思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实用化,忽视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使教育的内容出现了偏差,致使人性冷淡。此外,除骄戒傲和自克自省,自立自强。

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出现的过分溺爱、重智轻德等教育误区,曾国藩教化伦理思想无疑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正文: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影响 曾国藩自幼好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国藩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实属罕见。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三大显学”钻研极深。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劳节约之学,都深深地濡染并引导着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精神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儒墨道”之思想在其家训中得到灵活的运用。曾国藩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可以说,曾国藩早期所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为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曾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习惯的继承 一个人生活生长的家庭环境对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曾国藩出身于耕读世家,深受高祖、曾祖及父亲的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摘要:美国研究型大学在专业选择、培养计划、课堂教学和专业指导四个人才培养关键环节上具有重视个性教育、全面教育、激发教育、引导教育等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启示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要注重自由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加强通识教育、加强阅读和写作、注重压力与指导并重。 关键词:美国本科教育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启示 创新人才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的全球竞争、国家的国际地位提升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着重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那么,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改革的出路又在哪里? 美国是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拥有世界上众多的一流学府(根据上海交通大学所做世界大学排名,前20名中有17所是美国大学),拥有世界50%以上的学术论文、诺贝尔奖得主,培养创新人才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突出特点。美国高校在专业选择、培养计划、课堂教学和专业指导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上所体现出的突出特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 1.注重个性教育 个性教育贯穿于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全过程。关注学生个性特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一切让学生自主选择,正如耶鲁大学斯密特得校长对学生所说的: “你们就是大学。”在专业选择上,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为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好了全面准备。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学生专业选择一般是在大学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进行的,通常是第一学年末、第二学年末或第三学年开始确定专业[1]。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要根据学校要求完成专为低年级学生设置的通识基础课程,通过这些不同领域课程的学习,学生发现自己兴趣所在,为未来选择专业奠定基础。同时,为使学生更全面、详尽地了解各类专业,美国大学还通过宣传手册、网络途径等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使尚未确定专业的学生从指导教师以及高年级学生那得到相关指导。美国大学学生在选定专业后,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变化而改换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大学没有适用于各专业本科生的统一教学计划。所谓教学计划是一个适用于本科生需要的由各类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的庞大的课程体系[2]。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导师指导下,制订自己的核心课程计划,因此,同一专业的同届学生所修课程可能也各不相同。

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 美国人的特性及其 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李柏思 我是个职业外交官。在过去大约25年里,我的工作就是介绍美国,向亚洲、欧洲和南美洲的民众,说明美国的社会、文化、历史与政治。 除了担任外交官,我也当过老师。1971到1973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过英文和美国文学。所以说我在教育方面也有一些经验。本文所要谈的是美国的教育制度,以及美国教育制度如何受到美国人的特性所影响,但是我要用迂回的方式来说。首先,我想问一个简单但是与教育不太有关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美国人?美国人与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甚至中国人有什么不同?而美国的文化与社会特性,又如何影响美国的政治制度?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主题教育,谈谈美国的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到美国的教育制度? 不过,我要先讲一个故事来说明我的看法。假设有一位法国人和一位美国人。他们两个都因为政府缩减预算而突然失业。问题是:他们会责怪谁呢?法国人会责怪政府。而美国人呢?他会怪他自己。从理智上说,美国人知道,政府的预算问题不是他的错;他无法事先预防不被解雇。但是从情感方面来说,在这位美国人的内心深处,他会觉得好像做错了什么事,否则为什么要解雇他呢? 美国人和法国人有一个很大的差别。法国是个传统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身份与职业观。每个人履行各自的社会责任,政府则有义务要照顾他。因此,在我刚才说的故事里,那个法国人对政府背信感

到愤慨。他觉得已经尽了力,为什么政府还违背协议,不给他应得的那一份呢?传统社会的生活有许多令人安慰之处。像在英国或日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 可是美国就不一样,美国不是传统社会,没有现成的身份提供给每个人。在美国,人人都要为自己负责,创造自己的人生。有时候政府会提供协助,但基本上美国人都是靠自己。美国人在社会上并没有现成的位置,必须自己奋斗。 美国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爱默生,他曾在著作里谈到个人心理学。他注意到,特别强调某一种心理特征,有其优点也有缺点。或者就像他所说的:“有利必有弊”。国民的特性也是如此。 当然,美国在其他心理方面也付出代价。美国人在社会上与家庭里没有强烈的自我感。这种缺乏认同的感觉会成为焦虑的一大来源。再回头来看我刚才提到的那位美国人。当他被解雇时,他的身份受到影响,这只能怪自己,不能怪政府。 美国人强调个人主义当然也有它的好处。那种对个人社会地位的焦虑感,激发了美国人的再造能力。 为什么美国人是这样?为什么美国所创造的社会与日本或中国那么不相同?这种差异是因为起源的不同: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 人们当然对美国的建国经历有所了解。美国早期殖民地的开拓者,大部分来自北欧及非洲。欧洲人是自愿来移民,非洲人却是被迫来此做奴隶。重要的是:美国人都是来自其他地方。都放弃了原有的身份地位。不论你过去在伦敦是什么身份,是屠夫或王子、侍女或妓女都不重要。到了北美新大陆,你可以抛弃过去,从新开始。在这个世界里,很容易便可想到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为了更容易让人了解,让我举几个例子,说明美国与传统社会的差别。以台湾为例,我在70年代中期是派驻台北美国文化中心的官员。当时,文化中心举办所谓“素人”画家洪通的画展。 当时,他默默无名,住在台南的乡下,很穷。我称他为画家,其实他不是,至少以传统的眼光来看,他不是画家。他在盐田里工作,生活清苦。他不识字,也从未受过艺术方面的训练。可是到了65岁时,他决定要画画。于是就利用有限的中文知识,自创出奇怪的书法。他的“作品”,如果可以这 ? 521?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西方高等教育的起源及其优缺点

西方高等教育的起源及其优缺点 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我了解到早期西方大学的创办及其办学理念的形成,联系当代大学的一些特点,分析得到西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优点,但也必不可少的有一些缺点。 在大学出现之前,西方的高等教育仅残存于教会机构如修道院和大教堂之中。作为现代大学的标志,柏林大学赋予了大学神圣不可侵犯的自治权。也就是高等教育三大自由:学习自由、教学自由和研究自由;19世纪的德国大学,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大的自由。只规定最低限度的必修科目,学生可以自由选学其他各种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教师,也可以随意转到别的大学去学习。正是这样的自由,诞生了伟大的马克思。 美国许多资深大学都是由教会创办的。教会大学与西方高等教育渊源极深,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美国名牌大学都是由教会创立的,比如1636年在美国的清教徒创立了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其后的康奈尔、耶鲁等知名大学也都是由教会出资创办。哈佛大学的创举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理与学术至上。1843年董事会正式采用VERITAS为校训,完整地呈现了“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大学精神。哈佛大学的历任校长谨守真理与学术至上的教育理念,且在新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不断对其给与新的解释。尼尔·J·陆登庭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以管理者而不是学者或教师身份成为校长的。在他的眼里,哈佛大学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社区”,它“把众多卓越非凡的天才聚集在一起去追求他们的最高理想,使他们从已知世界出发去探究和发现世界及自身未知的东西。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没有比此更有价值的追求。在真理与学术至上的理念影响下,哈佛大学的师生以追求科学知识为目的。教师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之后才有资格授课。而对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在扎实的资料收集、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对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要做出详尽的解释。所引文献必须是与自己的研究密切相关的规范的学术研究成果,必要时还要对文献的科学性和可信性给与证明,不允许杜撰和抄袭他人成果。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二是教育自由。在哈佛大学,学生既有自由地选择某一门课程的权利,还有自由选择专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要: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长与教育分不开,而教育有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本文中,主要对中美家庭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等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最后从中得出一些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美国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大家都相当熟悉。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的影响很多很大,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在现代社会里,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越来越多,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对孩子成长最我们必须了解的,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因此比较分析两者对于我国的家庭教育的发展将有促进作用。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1、中美家庭教育的特点比较 美国的家庭教育具有三个特点:注重平等意识、注重培养独立意识和吃苦精神、注重培养创造能力。我国家庭教育也有三个显著特点:生活上包办代替、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学习成绩、教育观念上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2、中美家庭教育目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所以,美国家庭十分注重孩子从小的锻炼,充分且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积极成分,让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孩子将来有出息,能找到好工作,一生都很顺利的度过。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在生活上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在学习上特别注重孩子的成绩,但是学习之外的方面都很少考虑。 3、中美家庭教育内容比较 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很丰富,他们注重孩子在体力、认知、语音、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些教育内容,美国的家长让孩子多开展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力,对孩子的各种感官加以训练以发展孩子的认知,他们还十分注重开拓孩子的交往、审美视野和孩子的学习兴趣。在社会性方面美国家

家庭教育成功案例的启示

家庭教育成功案例的启示 .在美国,有两个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孙。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竞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纽约州的马克斯?菜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在他们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这两个家族的八代发家史,告诉我们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我们特别要探讨的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给予人们的启示。 注重教子做人。中国传统家教的精华是注重教子做人。中国历代关于家教的家规、家训、家范无一不把教子做人作为重点内容;历史上的慈父良母也无一不是在教子做人方面为世人称颂。 北宋中期包拯针对当时社会腐败的状况,特别重视后代的品德教育。他晚年请石匠将他立下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在犯赃滥者,不得入归本这家,亡死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刻在碑上,将碑镶立于堂屋的东壁,令子孙时时观瞻,严格奉行。 唐太宗晚年预感余日无多,便认真总结历史上各朝特别是隋朝的统治经验,作《帝范》十二篇,传授给太子李治。他对李治说:“修身之法,治国之道都说在这本书里,我死时不用再作其他遗言了。”太宗还告诫说:“要建立一个国家,成功是很艰难的,破败却很容易;要保持一个稳固的帝位则更难,而要失去它

美国主要教育机构类型及教育特点介绍.doc

美国主要教育机构类型及教育特点介绍这是一篇美国留学福利贴,今天我就重点为大家介绍一下美国主要教育机构类型,各自有什么教学特点,请往下看。 在美国,术语“university(大学)”和“college(学院)”通常用于同义词。两者都有学位授予权,也均有私立或公共院校。一般来说,大学通常比学院(就学生人口而言)要大。学院通常只授予本科(学士学位)学位,而大学的话,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都能授予。然而,社区学院只提供两年制副学士学位,以及技术或职业课程。 研究生 在美国,“graduate”一词用于硕士和博士研究(这相当于在英国使用的“postgraduate”)。这些院校俗称“grad school(研究生院)”,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及其他研究生学历和专业学位。 美国的高等教育以其高质量,高认可度,课程多样化和灵活性而闻名。其是公立和私立机构的多元化组合,其中还有一些是自治机构。 州立大学 州立大学由美国政府创立和补贴。学费低于私立大学,且州内居民(来自该州的居民)缴纳的学费明显会低于州外居民。总入学人数通常超过20,000名学生。国际学生被列为州外居民,可能须达到比州内学生更高的入学要求,才能有入学的机会。 私立机构 私立机构的资金来源一般依靠捐赠,学费,补助和校友捐赠等。学费收取往往高于州立大学,并且对州内或州外学生招生要求没有区别。这些机构的入学率往往低于州立大学。在美国有很多宗教附属机构,一般都是私立机构。 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提供两年制副学士学位课程,以及技术或职业课程。社区学院可以是公立的也可以是私立的,但其通常与周围的社区利益相关者有很强的联系。社区学院的学费普遍较低,与大学也建立有联系,允许学生转入到大学里面进行第三年的本科学位学习。 技术和职业学院 技术和职业学院提供短期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特定职业技能,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特定的技能,通常学习时间只有两年或更短。 学术日历 大学一年通常在九月开始,到五月结束。一学年通常分为两个学期,以及时间更短,课业更密集的夏季学期。学生允许在暑假分散他们一年中的课程负担,或者争取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他们的本科学位。 英语语言课程——有三种主要的英语语言课程: ?强化英语课程(IEP):每周20至30小时 ?半强化英语课程:学生在进行课业学习的同时,在同一机构进行半强化英语课程(ESL)的学习。 ?专业英语课程:包括商务英语课程,法律和工程等领域的专业课程。 为了有资格获得在美国学习英语语言课程的学生签证,请确保你就读的语言课程的机构已由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授权。所有经认证的机构都将为学生提供申请F-1学生签证需要的标准I-20表格。 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申请要求和截止日期。请咨询你目标申请机构进行询问。 社区学院 对于许多国际学生来说,在美国社区学院学习将成为他们接受大学教育的途径。这些机构有时被称为初级学院或两年制学院,提供职业和技术培训,允许学生直接开展职业生涯,如汽车工程,室内设计,儿童发展,

美国教育的优点

美国教育的优点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科学教育0701 汪玉平 摘要:美国教育有许多优点。教育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教育方法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 重视实践和交流教育制度有灵活的学分制,有效衔接的分层教育制度,注重能力的综合考评制度等。 关键词:美国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 美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教育有许多优点,通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一一体现,值得中国好好借鉴。 1.美国的教育理念 1.1以学生为教育的中心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现代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美国教育注重学生的成长,尊重受教育个体的内在喜好和选择。中国教育讲究塑造,忽视受教育者的区别,强调外力作用,统一灌输相同知识,培养标准一致的人才。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和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他们随时都可以与老师进行讨论甚至争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了一种平等的人格感,能够独立从事实验、调查等各项学科活动,运用自己的脑筋去分析解决问题。中国的教育老师习惯严肃地宣讲知识、学生默默地认真听取、交流较少有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2注重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 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奇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而不是学科的要求出发,他的观点影响了美国教育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源泉。最佳的学习状态是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主动积极地朝着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方向钻研。着眼于发挥个体兴趣、特长的教育、才能扬长避短,更加有效地培养人才。美国的初中生甚至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就已经非常清晰,这是因为经过小学阶段对自身能力的探索和广泛地社会实,使得学生对自己的特长有了较清楚的了解。中国的教育较少关注个体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相当多的学生不是从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出发设计来,他们为学习而学习,为工作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滋生厌学情绪。 1.3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美国教育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不强调对于知识的记忆,在考试中往往把需要的公式

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现今社会,新地观念、新地理论每天都在涌进来,学前教育界同样如此.很多专家一做报告就会说国外地学前教育是如何如何地,而我们又是怎样怎样地;美国地幼儿教师是怎么做地,而我们又是如何地;……反正一句话讲地大体都是国外怎么怎么好,我们怎么怎么不如人家,我们应该怎么学习人家.一个又一个专家如出一辄地话语,又是理念,又是课改,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只能跟在后面忙地团团转.可最终地成效又如何呢,为什么国外很多好地理念在我们地实际操作中不能很好地运用呢?除了一些主观地原因以外,还有很多客观地因素造成了这样地结果.我想谈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幼儿园一线教师地一些想法. 美国学前教育地特点 重视幼儿自我服务技能地培养.一岁半开始培养.自我服务地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上或拉下拉锁、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育中地特殊营养尊重.如:认真听孩子说话、蹲下听孩子讲话、被当外人面斥责孩子等 前教育机构地教师.学历、职称地不同.学前教育工作者除了达到国家、州、市规定地基本标准以外,还根据所担任地工作类型,有着地不同地要求.比如,园长,一般为教育硕士,做过教师助手、教师、主班教师、园长助理;教师,通常都修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有地正在申请学前教育副学位.在由位教师组成地一个班级师资群体中,有名是主班教师,名是教师,他们共同负责约名儿童地保教工作,这些儿童可能是按年龄分班地,也可能是混龄班编班地(岁个月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开放多样地学前教育途径 (一)丰富多彩地一日活动观察发现,在学前教育机构地一日活动中,儿童活动地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生活活动,也有学习活动、游戏活动;既有动脑活动,也有动手活动、动口活动;既有自由活动,也有教师规定地活动;既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大组活动;既有室内活动,也有室外活动等,做到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促进了儿童身心地健康发展. 下面是纽约一托幼机构每日活动安排表: 上午:儿童入园自选活动:晨间谈话(如日期、天气、故事等) :区角学习(如艺术、操作、戏剧游戏、积木等) :早点 :早点:圆圈活动(如音乐、故事、律动) :室外游戏:午餐下午:文学和故事:休息:安静活动(如七巧板、操作、读书) :午点:圆圈活动、故事活动(如唱歌、讲故事) :室外游戏:儿童离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五彩缤纷地区角活动一走进班级,泾渭分明地各个活动区就会展现在眼前. 、活动区地共性和个性.几乎在每个班级设立地活动区有电脑区、科学区、图书区、计算区、戏剧游戏区、积木(积塑)区、操作区等;有地班级还设立了家庭区或玩沙区、玩水区、玩球区(打保龄球或篮球)、手工区、绘画区、泥塑区、木工区、实验区、烹调区、劳动区等. 、活动区地位置和面积.靠近班级门口地地方一般是动态活动区,如玩沙区、玩水区、玩球区,远离班级门口地地方主要是静态活动区,如图书区、电脑区、计算区.不同地区域占地面积不同,相对来讲,图书区、积木区、戏剧游戏区、绘画区等占地面积较大,计算区、电脑区、手工区、烹调区等占地面积较小.

家庭教育的启示论文

家庭教育的启示论文 1.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 我们很多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又不懂得学习和提高,教育观念落后,不懂得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又不注意借鉴他人经验,一味要求孩子,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不懂孩子的心理,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导致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孩子任性、厌学、自私、缺乏良好习惯等,可以说和家长的教育方法密不可分。另外,有很多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人把一切都包办了,舍不得让孩子干一点家务。这样的孩子经不起一点挫折,缺乏自立自强意识,实践能力特差。有些小孩子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会尊重别人,缺乏一般的礼仪。所以才有了大学生寄脏衣服回家让妈妈洗的不良结果。这种过分的溺爱迷失了孩子的独立意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有些家庭,父母不和,家长向孩子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孩子成了他们倾泻情绪的对象,加上社会发展带来的离婚率的日趋上升,单亲家庭增多,这样的家庭孩子得不到健全的父爱或母爱,这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另外,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

“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就尤为凸显。这些孩子的代养人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普遍低下,还有少数代养人几乎是文盲,让他们担负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这对“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脱节,不能形成合力。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该是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而我国的教育重学校而轻家庭和社会,很多时候,社会教育的影响力远远被忽视。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一上学,那么孩子的教育就纯粹是学校的事情,跟家庭没有什么关系。孩子学习没有跟上,是老师的责任,学生道德水平低下,也归咎于学校道德教育有问题,平时很少和老师沟通。学校方面,虽然有时候也请老师去听课,开家长会,参观学校等,但是并没有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好的衔接起来,社会教育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甚少,不能形成合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1.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和自强教育。 日本家庭都要求孩子做家务,以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出去旅游时日本孩子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身上都得背一个小背包,背包里装的都是些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品。经常有日本家长让孩子背着

美国大学教育的七大原则与教学评估

美国大学教育的七大原则与教学评估 摘要: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高等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于1987年发表了大学教育七太原则。文章介绍了七大原则的主要内容、相关研究、实施建议及以此为依据的教学评估状况。 关键词:大学教育七太原则教学评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关注通常以质询高等教育绩效的形式表现出来。教育绩效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教学效果。 在美国,标准考试分数、毕业设计质量、保留率、毕业率等一直是评估教学效果的指标。这些指标通常被称为终端评估指标,因为这些指标所揭示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然而,过去的20年中,在采用终端评估指标的同时,高等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估。这种趋势基于这样的理念,即有效的教学过程必然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校园环境里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呢?美国于1987年问世的大学教育七大原则对此作出了概括和解释。 一、大学教育的七大原则 什么样的校园环境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以达到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去发挥作用呢?这些问题是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美国的高等教育工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其目的是寻找出一些能够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教育目标的方法和措施。这项研究得到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约翰逊基金会等组织的支持和赞助。研究人员系统地整理、分析和总结了过去半个世纪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几乎覆盖了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学生的作业与教师的反馈;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被动接受;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娱乐消遣:研究人员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大学教育的七大原则。 七大原则发表后在高等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在随后一年半的时间里,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向约翰逊基金会直接订购了15万本七大原则的小册子。为了使这些原则在实践中更具操作性,研究人员又根据每一原则针对学校和教师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1.鼓励师生间的接触 研究结果显示,师生在课内外的接触、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对学习的投入;教师的关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并不断进步;与教师的结识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投入并激励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未来:根据这个原则,学校应尽可能创造师生相互接触的机会,提供接触的场所。如开设小班型的讨论课;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鼓励教师担任学生组织的顾问及参加学生俱乐部的活动。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保持联系,如指定办公时间以接待采访学生,欢迎学生打电话、发电子邮件进行联系;争取在每个学期开学后的一周内记住其任课班级的学生名字;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经历,谈论自己的价值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 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影响,中美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近年来,孩子的个人能力以及独立意识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美国的家庭教育在这方面能给我们哪些启示,中美家庭教育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中美家庭教育目的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中国家庭比较注重家庭观念,孝顺老人成为家长培养孩子的重要品质。在家庭关系中,家长一般要教育孩子应该听长辈的话,不去质疑长辈的决定,严重者甚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并不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水平。此外,中国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事业有成,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受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影响,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参加各种特长班的学习也并非是为了解放孩子天性,而是为了“考级”。在生活中,中国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一般孩子并不做家务,家长认为做家务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学习。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这种教育目的的影响下,中国孩子一般是尊礼忠孝、学习成绩优秀,但是不太善

于独立思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在生活方面,美国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美国孩子从小就跟父母分开睡觉,坚持被要求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思想方面,美国父母往往尊重孩子的想法,更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是否跟父母的观点一致并非是最重要的。在学习方面,美国父母鼓励孩子创新,不以考试成绩评价孩子,积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中美家庭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虽说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基本都是以学习成绩为先。在日常教育中,思想方面,家长会向孩子灌输“学习为人生第一要务”的思想,在考试中要在成绩方面“敢为人先”。在行动中,家长会将家庭变成学校的衍生品,给学生买各种试题,帮助其提高成绩。在培养道理品质方面,家长会要求孩子读各种名人故事,用古人的高尚品格来影响孩子。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较之中国的家庭教育,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相对丰富。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美国家长就会身体力行地带着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带领孩子发现大自然的美、运动的美,帮助他们对整个世界产生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欲望。等孩子进入学校,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通常会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家庭聚会。 3.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方式。总的来说,中国父母对孩子是“服从性教

USnews美国大学教育专业排名

USnews美国大学教育专业排名 导读:本文USnews美国大学教育专业排名,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排名学校学费招生总人数 #1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000 per year (full-time) 1,869 Baltimore, MD #2Harvard University $41,616 per year (full-time) 876 Cambridge, MA #3TieStanford University $44,184 per year (full-time) 379 Stanford, CA #3TieVanderbilt University (Peabody) $1,782 per credit (full-time) 934 Nashville, TN #5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1,864 per year (in-state, full-time); $25,191 per year (out-of-state, full-time) 1,011 Madison, WI #6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5,015 per year (in-state, full-time); $27,840 per year (out-of-state, full-time) 917 Seattle, W A #7TieNorthwestern University $46,836 per year (full-time) 294 Evanston, IL #7Tie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398 per credit (full-time) 4,9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