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试题.docx

大学语文试题.docx

大学语文试题.docx
大学语文试题.docx

“大学语文”课程考试试卷

问答题(共 10 题,每题 10 分)

一、什么叫“文眼”?设置“文眼”有什么好处?《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文

眼”是什么?请结合这篇传文具体说明之。

答:

1、什么叫“文眼”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

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

2、设置“文眼”有什么好处?: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

3、《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文眼”是什么?请结合这篇传文具体说明之。胯下之辱”这个词便可以概括为此文的文眼,“胯下桥”就是众所周知

的韩信胯下受辱处。《史记 ?淮阴侯列传》载:有一天,一个为屠夫的

青年在街上拦住了韩信,说:“你身上总是带着宝剑,究竟有什么用?你虽长得高大,却是个胆小鬼!你有胆量就用剑刺我,如果不敢,就从

我裤裆下爬过去。”韩信仔细打量他一番,便趴下身子从他胯下爬了

过去。

二、阅读《论语·先进》“侍坐”章,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饑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

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

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

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

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

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

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侍坐》章记录了孔子亲自主持的一次小型主题班会的情况。请问这次主题班

会的讨论题是什么?

2、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是怎么发言的?

3、四位学生的发言分别体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和志趣?

答:

1、《侍坐》章记录了孔子亲自主持的一次小型主题班会的情况。请问这次主

题班会的讨论题是什么?:

各人的志向。

2、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是怎么发言的?: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

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

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四位学生的发言分别体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和志趣?

子路想治理一个小国家,使它强盛。

冉有也想治国,使人民富足,但比子路谦逊得多。

公西华想做礼观,传礼。

曾皙想做一个隐士与志同道合者享受人生。

三、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

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

於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

所为而已矣。

1、这段文字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2、请一一指出这段文字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3、“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

1、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

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是说要把这样的用心推广到各个方面罢了。所以,如果广施恩德就足以安抚天下,

不施恩德,连妻子儿女也安稳不住。

四、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

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

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況大軱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

刃若新发於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必有

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虽然,每至於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

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1、庖丁的这段话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2、出自这段话的成语有哪些?

答:

1、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

过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

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

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

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

说得透彻、完善。

2、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

五、《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开

头两句是用描写自然环境来烘托气氛和心境。这属于“赋、比、兴”中的哪一种?

《文心雕龙》和《诗集传》分别是怎样解释“兴”的?《诗经》中的“兴”可细

分为哪几种情况?请一一举例说明之。

答:

1、这属于“兴”中的一种。

2、《文心雕龙》说:“兴义虽阔而味长”。郑樵说:“比为体,兴为魂”。王

夫之说: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都把兴说得比较玄虚。还是明代胡

元瑞有句话颇能概括兴的含义。他在讲作诗大要时,提出了:“兴象风神”四个字。囊括了起、发,意象,情绪,精神境界四方面内容。而作为诗歌里的“兴”,

一是兴必有象。托事于物,物则有象。然此象并非要表达的被比之象。比如“关关

雎鸠,在河之洲”,此象为一丢丢俊美的水鸟儿,或可笼养,或可烧烤。而在诗中,只取其关关求偶之义,引譬连类,男女和谐,其类广大。“易”云:阴阳

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二是兴必有风。“感发志意、“触物以起情,“怊怅述情”,情动风生。

《诗集传》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六、请全面分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的格律特点。(离离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

萋满别情。)然后说明此诗是怎样使“古原” 、“草”、“送别”打成一片的?

答: 1、全面分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的格律特点

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而且还写出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

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

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

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

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诗的前四句侧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

表现其共时之美。如此的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拥有值

得人赞美的生命意义。尾联扣送别之意," 又" 字暗示离别乃古今人事之所难免;

别情如春草萋萋,亦人之常情。故前人有"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楚辞·招隐士》)之叹,后人亦有 "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之悲。

亦有说此诗别有寓意者。《唐诗三百首》:" 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

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 《诗境浅说》:" 诵此诗者,皆以为

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

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仁见智,无所不可。" 歌颂野草,又超出野草,给人积极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寓意。

2、然后说明此诗是怎样使“古原” 、“草”、“送别”打成一片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

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

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

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

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

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

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

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

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

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

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

“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

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

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

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

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

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

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

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

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

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

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

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

“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七、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简述豪放派词的主要特色。

答: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下面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一分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临空飞来,划破历史的时空,用滔滔

大江淘洗古中国千百年的英雄人物,实在出人意表,创出了阔大雄浑的艺术境界,

读者的思维也仿佛伴着这滚滚东去的江水而放纵奔流,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

离。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古战场的雄壮之景,以

势夺人。用“乱”“惊”摹形状态,借“穿”“卷”活化背景,使古战场雄奇豪

迈而又富有虎虎生气,一扫“诗庄词媚”的旧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两

句又是一幅对联,并且对得很工整,很有气势,这不能不说是苏词炼字艺术的魅

力。所以,这三句写景状物,以苏轼特有的豪放之气荡涤着读者的心胸。苏轼的

《赤壁怀古》,在仰慕古英雄的时候,自然带出了自己的失意之情。结句“人

生如梦,一樽不酹江月”,看似消极悲,上是借佛、道思想放松自己,安慰自己,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豁达。是一位集儒、、道思想于一身的生,在遭受“ 台案”的坎坷,身黄州之后,佛、道思想的清达襟成了他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所以“极超,而意极和平”,“人生如梦” 和平之,是豪放之中透出的达。

八、迅《秋夜》中的象征体系是怎的?

答:

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外所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人格化,造了天空、

、小粉花、小青虫等一具有深刻意的象征性形象。些形象具有明

的特征:天空奇怪而高,眯着冷眼,将繁霜洒在园中的野花草上;小粉花在夜

气的侵下瑟抖,做着春天的梦,未来抱有希望;桑,知

季化的律,因而不受任何惑,以直而的枝干直刺天空,一意要判它的死命;小青虫不惜牲生命去扑火,被誉“ 翠精致的英雄”??通些

形象,作品达了黑暗、暴虐的治力的憎和怒,被迫被摧残者的

同情,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美。尤其是的形象,表出一种抗黑

暗,不克厥不止的性斗精神,既是作者的斗者的肯定,也是其人格、精神的写照。作品情景交融,意郁。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

境界幽深,寓意深的特点。

九、老舍的短篇小《断魂》在构思上,是怎一件事写三个人的?

答:

《断魂》写于 1935 年。年初,老舍本想写一部武侠篇小《二拳》,后

由于各种原因未写成,便将其中一个最精彩的段落改写成短篇小《断魂》。小《断魂》和《微神》一是公的老舍最秀的短篇小,但《断魂》

的文字比《微神》易懂得多,而且意味深,令人深思??

小描写了一位名叫沙子的神手,在手和火的代到来,局失去

了存在的意之,仍然沉湎于自己去的威,不肯接受。小在

理上老到,特是最后的尾,真是神来之笔。“五虎断魂”究竟如

何高妙,始是影影的神首不尾。当“神沙子”遭到徒弟的奚落

以后,了个“夜静人稀”的候,“一气把六十四刺下来” ,望星空,遥想当

年武林、野店荒林的威,不能自拔。想起如今的世道,只有命运的无奈。

他“用手指慢慢摸着冰凉的身,”微笑里甩出截的四个字“不不”,全篇便戛然而止。小者留下的美想象空是巨大的,那一声似乎能撑破夜空的“不”,里了多么深沉而凝重的史桑。一“断魂”的残梦,

就这样把“过去”的“文化”埋葬了孤独而冷寂,悲壮而苍凉。一切又都是显得

那么凄婉而无奈。

谈到作品的写作背景一般有两个:一个是作品本身的背景,即作品描述的故

事情节的背景;另一个是作者生活的背景。

《断魂枪》所描述的故事很明显发生在晚清,而且很可能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代。文中写道:“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 ,“不大会儿,失

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 。这是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国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不肯接受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固守着老祖宗的封建意识。那些“神明”

和“风水”,在列强的火车和快枪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晚清政府当局的思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

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故事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展开的。故事的线索很

简单,小说用第三人称叙述了一件事和三个人。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断魂枪》里,我表现了三个人,一桩事。这三个人与一桩事是由一大堆材料中

选出来的,他们的一切都在我心中想过了许多回,所以他们都能立得住。”(1)小说写于 1935 年秋。正像写作的季节一样,三十年代中期的中国正处于多

事之秋,此时,国内是连年的内战,国外的日本入侵中国,也是“枪口还热着” 。无论内战还是外敌入侵,最困苦的就是老百姓。在连年的战争硝烟中,百姓连最起码的安静生活都无法满足,更不要提个人的理想和报复。生活在动荡和重大历史变革年代中的个体,他们的心中的理想和追求只能是一个梦。

这样我们能看出,故事情节的背景和作者身处的年代背景虽然不同,但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动荡的年代,社会都处在重大的历史转型期。这样我们不难发现,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与所处时代的思想极其吻合。在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到来的时候,任何个体都是无法阻挡的。这时,个体的固有思想和社会整体的思想变革就产生了矛盾冲突,而思想层面上的冲突是一切冲突的根

源,个体的思想意识能否跟上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就成了社会发展快慢的一个重要影

响因素。显然,在《断魂枪》所描写的三个拳师中,沙子龙的思想比之另外两

个人,是比较清醒和务实的。文章开篇就写道:“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面对“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的时代,面对走镖已没有饭吃的时代,沙子龙对

自己的行业及时做出了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这也是一个平常百姓迫于生计的无奈选择,不改行就要挨饿。沙子龙对于自己倚仗了二十多年的武艺,从内心深处是不情愿割舍的,但是他又能如何呢。所以他“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

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这是何等无奈的选择。

所以说,这是一个让人“断魂”的时代。个体在动荡的时代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是悲观的。由此,末世人的情结就会很自然的显现出来。末世人的心态是很

普遍的,凡是身处末世,产生了没落感受的人都能被认做是末世人。老舍先生曾

经表达过末世人的情结。他在《诗二首昔年》中写道:“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年饱酸辛。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 2)虽然这首诗写

于新中国建国以后,但是作为追忆过去的诗句,他证实了自己曾经有过的末世人

情绪。实际上,末世情节对于身处动荡时代的个体来讲,是很容易会产生的一种

情怀,很多人人都可能会产生这种情绪,这种情绪所体现的,是个体对社会的失

望和不可抗争。这一点,我们在老舍同时期的作品《骆驼祥子》中,也会很明显

的看到。《断魂枪》写于 1935 年,《骆驼祥子》写于1937 年,同样的时代,同样描写的下层群众,只是行业不同而已。祥子的悲惨命运同样不是个人的错误,是

个人面对社会的无能为力。虽然他心中一直有积极生活的愿望,但是那个吃人的

社会把他的愿望一次又一次的击垮,最后沦为乞丐。老舍已经认定,在一个病态

的社会里,个人用自己的力量试图谋求发展,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这一点在《断

魂枪》中也有体现,像王三胜这样的人,还靠自己的武艺混饭吃,他们的生存空

间越来越小。这时候,国术未被提倡,不适时的改变谋生办法,最后的结果也是

被时代淘汰。

老舍在把小说的背景安排在这样一种时代变革的社会中,转而描写小人物的故事,从根本上使人物和场景的矛盾突出,故事的整体格调是苍凉和悲伤的。沙子龙

的武艺是中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很多代人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创制和发明的。沙子

龙爱他的武术,难道他真的不想把凝结着他毕生心血的武艺传给下一代,让更多的人

继承和发扬吗?历来对于沙子龙不传枪法的原因就有很多看法。

有人认为:中国民间对于家传绝技以及秘方等的继承方式都是传男不传女,传儿

媳不传女儿,这与中国以血缘宗法为纽带,农耕文明为基础造成社会结构的长期稳定、缺少变动有关。而血缘基础是中国传统思想意识的根源。沙子龙不传枪法,是因为生

活而独占生存技能。这种看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文章开篇已经提出:“沙子龙的镖

局已改成客栈” ,后来又说:“走镖已没有饭吃” 。沙子龙的“五虎断魂枪”已经不

能成为他赖以生存的技能,“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给他增光显胜了”。而且,小说只描写了三个拳师,并未对沙子龙的家人予以提及

和描写,沙子龙不传枪法的原因并不是未找到合适的继承人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

我国的老舍研究专家关纪新在《老舍评传》中是这样评述的:“‘断魂枪’的

主人沙子龙,一点也看不出他哪怕起码是在心劲上的抗争,他好像早就心宽气宏地

接纳了那命运的陡变,作家构思与运笔的精妙之处,也许恰恰在此处,从沙子龙

口中连连喊出的‘不传’,明示着读者,他业已参透了一切并重新拿定了方寸,

绝不去跟迎面压过来的时势较真用气,绝不发泄任何心中不悦,这可就不是常人

所能修养到的境界了;当我们捕捉到了这条思路,再把寻觅的眼光略微放远一点

儿,便能恍然想到,我们的古老民族却曾有着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他们面临眼前

文化百相的风云翻覆,胸中虽郁结过层层叠叠的文化块垒,并在偌长的时间里孜孜求索,但是,他们毕竟依赖于个人的悟性,艰难地跨越了某道心理极限,逐渐

获取了一双冷眼,一份静心,进而试图借用一副历史老年人的心肠,来领略和透视大千文化的膻替锐变。沙子龙,可能就是作家比照着这种心态,塑造出来的一位甘为旧有美质文化而殉道的末路英豪,他决计要刚毅地迎纳现实的轰击和毁

灭,走上心中的完美事物(虽然是历史性的)共相厮守的终极之路,而把不尽的

哀伤、悲凉,悉数留给未达到相应顿悟的芸芸世人”。( 3)

关纪新的这种对不传枪法的解释把沙子龙的精神境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继而和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群文化人联系在一起,有很深刻的内涵。但是,

单单针对沙子龙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劳动者来说,他越是不传枪法,人物的悲剧性越强。小说用旁白和衬托的方式着力描写沙子龙枪法的精妙。文章先是说:“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功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刨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而后,又通过对其他两个拳师的描写,衬托沙子龙枪法的高超。然而,就是这样精湛的枪法,他却不能将其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在

表面看来,沙子龙是微笑着说不传枪法;在深层次讲,沙子龙珍藏着自己的武艺,珍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完美,并与之走向终极之路。但是,在那样的年代,那样

社会,沙子龙已经看透武术对于现实社会的无用,对于个人的无用,所以他无论如何珍爱自己的枪法,如何想把它发扬光大,也不会去做。所以我说,小说把枪

法描写的越精湛,沙子龙的悲剧性就越强。这一点,同样契合了小说的大主题,

那就是个人无法与变革中的动荡社会抗争

五虎断魂枪曾经陪伴沙子龙走遍武林,所向披靡无所能敌,五虎断魂枪在他手里从没有留下过败迹,但是时事的变迁打破了他的旧梦,面对这样一个热兵器到来的时代,沙子龙并没有在过去的旧梦中沉沦,他意识到了时代的变迁,但是五虎断魂枪被淘汰的命运却是他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传还是不传,不传又怕五虎断魂枪失传。但是五虎断魂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长胜枪的威名使得他对传了以后失败产生了顾虑,为了保住五虎断魂枪武林第一枪的威名,他毅然选择了不传。

十、请谈谈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及小说要表现的

主题。

答:

姚纳的苦恼是妻子、儿子都相继去世,生活贫困、孤苦无助,他想向别人

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

2、理解小说用以小见大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

这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借此提示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

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

3、说明小说是如何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的。

小说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姚纳与军人、三个年轻人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修改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

4、把握小说将人与马相类比的表现方法,联系课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作者运用了将人与马相对应、相类比的暗示手法,马的处境、神态和遭遇,使人

联想到车夫姚纳,暗示出社会下层人民的牛马一般的生活境况,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