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2014年农村社会学论坛综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2014年农村社会学论坛综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2014年农村社会学论坛综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2014年农村社会学论坛综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2014年农村

社会学论坛综述

2014-07-23 09: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我有话说

摘要:由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和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联

合举办的“2014年农村社会学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成功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农村土地与城镇化、农村养老问题与社会保障、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社区文化与社区发展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交流。本文对上述议题中有代表性的见解做了简要概括。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养老问题;乡村治理;社区文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农村而言,如何促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更加完善、农村发展更加美好,实现新农村建设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治理目标,这给当前中国农村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鉴于这一背景,2014年7月10至12日,依托于以“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题的中国社会学年会,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以及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在湖北省武汉市联

合举办“2014年农村社会学论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举办这一论坛,旨在发挥中国社会学年会的平台优势,动员农村社会学领域的广大学者,积极参与到深化改革和农村发展问题研究之中,为农村新发展集思广益,同时也为促进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学术繁荣做贡

献;此外,论坛也为这一领域的学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平台。

7月11日上午,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郑杭生先生为论坛做了题为“走向理论自觉的农村社会学”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只有理论自觉,才能推动一个学科及其理论的发展。而就如何落实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自觉,郑杭生先生提出了如下三点看法:一是理论自觉需要对学术传统的再认识;二是理论自觉需要对中国经验的再提炼;三是理论自觉需要学术流派的再创造。最后郑杭生先生希望广大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能很好地利用“农村社会学论坛”这一平台,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广交朋友,迎接中国农村社会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本次“农村社会学论坛”的主题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与会代表主要就农村土地与城镇化、农村养老问题与社会保障、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社区文化与社区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这些问题都是中国农村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也是事关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问题。本文将对前述四个议题中有代表性的研究作简明扼要的归纳,以供有关人士借鉴参考[在梳理时文中所引述的与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均来自《“2014年农村社会学论坛———新时期的中国农村发展”论文集》。]。

一、农村土地与城镇化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目前我国已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一系列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亟需解决,比如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工城市融入等问题。

1.土地流转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是连接城镇化与现代化的桥梁,如何解决好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而传统的土地流转形式主要存在以政府主导和农民在亲戚、朋友、邻居中自发流转两种形式,前者存在信息滞后、政府寻租等弊端;而后者则存在规模较小无法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等弊端。温州大学胡振华等指出了商业土地信托流转存在的优势及现有单纯商业土地信托流转的交易缺陷,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新型“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指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类合作组织的一体化,也是三重合作功能的一体化,又是三级合作体系的一体化。]农协参与土地信托流转模式,形成在政府监管下的“土地市场——商业信托公司——农协——农户”运作模式。并进一步论述了农协与商业信托公司的合作模式对农村土地流转效率及农村土地的资本化与市场

化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赣南师范学院杜超群通过分析农户、承包户和政府三大流转主体,以多元主体选择的视角考察了赣南山区的土地流转绩效状况。研究发现,农户主体视角下农户流转土地意愿与农户受教育程度并不一定是正相关;非农就业机会对农户的土地流转影响有限;短期租赁在白鹭乡是农户最易接受的土地流转形式,这与承包户期望的长期租赁形成矛盾;租

赁方式,即采取口头协议还是书面合同,往往根据租赁对象的不同而有差异;地方习俗与传统观念对土地流转有一定的影响。承包商在土地流转上户呈现出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并存的实践逻辑;承包手段主要基于乡村精英和政府政策的双重扶持。政府主要的角色是为土地流转提供平台和政策的支持。

华中农业大学万江红等分析了产生于土地规模流转基础上的家庭农场的实践形态,他们基于对皖南平镇粮食家庭农场的调研,总结了家庭农场的三种生成路径:资本大户分包、返乡青年创业以及农村种植大户转化。现阶段家庭农场呈现出主要劳动力来自家庭内部,原始积累来自农业之外,规模具有伸缩性及促进分工细化的特征,其实践体现出农业生产“无雇佣化的商品化”过程,即家庭农场一方面显著提高了农业商品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依然以家庭劳动力为基础,少雇佣且无雇佣经理人。家庭农场是小农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现阶段家庭农场的发展宜注重小农经济的连续性,政策上给以家庭农场规模弹性的空间并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论坛综述

2014-07-23 09: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我有话说

2.城镇化问题研究

江苏省社科院张春龙以苏州吴江区为例,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郊区域出现的人口失序问题:新型混居、人户分离、外来人口众多等人口集聚状况,使传统的人口管理体制和模式无法实现对人口的有效管理。

而就如何重构新的人口秩序,他认为有必要促进人口社区化,推动人口的综合管理、协调管理、属地管理、自治管理、网络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江立华等通过对空间视角下农村社会关系变迁研究,反思了“村改居”这一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们认为,“村改居”导致传统农村水平分散的居住空间格局向垂直集中转变。具体表现为,农村居民之间的熟人交往逐渐弱化,居民之间的交往频次减少、时间简短化、内容简单化,并较少涉及情感因素。而产生这种变化的空间原因在于:一是农民集中居住后,公寓楼的阶梯设置造成了垂直方向上行走的高差区分,从而导致高差间交往的不便;二是公寓楼单元化的“门——房”一体结构导致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明朗化,缺少了半私密性空间的过渡,空间闭合与开放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农村居民户内交往意愿降低;再次,公共空间相对于私人生活区的外设与远离,导致公共空间使用率下降。他们提出要改善村居环境,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应该通过农民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的自主发展来引导,而不能简单地通过传统农村人居空间的现代性转换来倒逼农民的市民化转型。

而华中师范大学李飞利用CGSS2010的数据研究了农民城镇化的意愿。研究发现,农民城镇化主要偏向于中小城市,且与城镇购房意愿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对农民城镇化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从农民群体内部差异来看,青年外出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最高;经济资本对青年外出农民工、青年在乡农民、中年外出农民工、中年在乡农民四个群体均具有影响;人力资本仅对青年农

民有影响;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对青年外出农民工影响不显著,对其他三个群体则具有显著影响。

3.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工社会管理模式转型背景下,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南昌航空大学李立文等以个体化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适应问题。他们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世界出发,以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获得的资料为基础,主要从消费方式、人际关系网络、打工的主体梦想、改变自我等方面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适应的个体化特征,并从迈向国家主导型的社会移民政策、完善社会权层次上的市民权、发展社会组织和建构发展型的家庭政策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差异化对策与建议。

华中农业大学田北海等基于对湖北省农民工的问卷调查,从生活场域和情境体验两个方面探讨了农民工与市民社会交往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在职业生活场域,商业服务业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交往水平高于建筑装饰业农民;自雇型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交往水平高于受雇型农民工。第二,在闲暇生活场域,以居住在集体工棚或宿舍为参照,居住在单人宿舍或套房的农民工与市民社会交往的水平更高;以居住在商品房小区为参照,居住在单位小区、城中村的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交往水平更低。第三,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交往受到交往情境体验的影响,农民工与市民的关系融洽度越高,其社会交往水平越高。基于上述结论,他们从建筑装饰业农民工社会交往的去内卷化、农民工城市境

遇的市民化、农民工生活空间的“去边缘化”和农民工与市民联系的亲密化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农民工社会交往与城市融入的对策建议。

而吉林大学陈延秋等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三个维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人力资本中是否参加过培训、培训次数、拥有的技能数以及技术等级四个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的影响。而学历水平、务工时间等变量没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社会资本中的外地同学亲戚数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数量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影响,而当地同学亲戚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心理资本中城市归属感、本地人态度、对城市同龄人看法三个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影响,而对未来变化的预期及生活满意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二、农村养老问题与社会保障

市场化改革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家庭结构经历巨大变迁;同时,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就农村养老问题与社会保障而言,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迁移、经济结构、家庭权力结构的变迁弱化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逼迫人们找寻传统家庭养老之外的养老手段;另一方面,新农保的全面推广和商业保险的兴起为农村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多样化提供了现实可能。这些变迁为研究三农问题的学者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契机。

1.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中国传统农村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土社会,养老保障的实现依赖于费孝通笔下基于反馈模式的家庭养老,而随着乡土文化的变迁,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西北大学翟绍果等以关中C村质性研究为例,发现随着乡土文化的变迁,互惠与合作的文化秩序促使养老保障从家庭保障走向社会保障,但冲突与超越的文化模式重构着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生态,需要在融蓄与共识的乡土文化基因中实现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均衡。而华东交通大学任军利在反思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和借鉴西方养老保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养老保障四原则、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培育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功能和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制建设等政策建议。

西北大学雷晓康等基于公私合作模式和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建立理论,提出公私合作模式的农村社区集体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国家政策资金保障,利用私人部门和公益慈善组织在养老服务方面的优势,合并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在不动摇家庭养老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改进农村集体养老互助院的不足。

东北师范大学李鸿等采用民族志田野调查方法,对吉林省白山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指出家庭对老年人的膽养功能极其弱化、社会支持系统不具有日常性、老人居家养老就近医疗受限、缺乏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指导、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严重匮乏、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薄弱等服务体系问题,最后提出推进白山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华中农业大学聂建亮等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农民的养老观念对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的认可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的养老观念显著影响了其对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的认可度:自我养老观念和家庭养老观念较重的农民对新农保的期待

较低,因此越认可当前新农保的养老保障能力;相反,社会养老观念较重的农民,对新农保有较高的期待,因此越不认可当前新农保的养老保障能力。农民的养老观念对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认可度的影响存在群体分异:在60周岁以下适龄参保群体中,养老观念的影响显著,而在60周岁及以上已受益群体中,养老观念的影响则不显著。

2.农村养老问题与代际关系

养老可以理解为代际关系的一项功能性内容,而代际关系则可以概念化为养老行动的结构性条件。华中农业大学钟涨宝等利用CGSS2006数据,从代际交换、孝道文化和代际关系三个维度考察了子代赡养行为的多元运行机制。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子女赡养行为是一种包含了利益、规范和情感等多种逻辑机制的复杂社会行为。利益机制能够较好的解释子代给予父母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这两类工具性支持的部分动机,而对情感性支持没有解释力。文化价值观对子代赡养行为实践的解释力有限。孝道文化及其形塑的相应观念虽然并不支配子代的赡养行为,但却为中国人的赡养模式的形成起到了“扳道工”似的导向作用。情感因素能有效解释子代给予父母各方面的支持行为。子代的赡养行为是嵌入于一定的情境中,是一种对父母“报之以情”的行为。

华中农业大学范成杰等以华北平原李村的实地调查材料为基础,通过对比农民“上楼”前后农村家庭结构和居住方式的变化,展现了农民“上楼”是怎么打破原来的分家习俗,进而加剧农民家庭间的经济分化,最终形塑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表明,农民“上楼”前,通过系列分家的方式形成一种多个核心家庭并存的格局,透过家庭经济分化,农民“上楼”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以主干家庭为主的

格局。这种格局的转换使得原来的以代际互惠为基础的代际关系转换成一种有利于子代对父代剥削的代际关系,这样一来,也实现了将农民“上楼”成本和负担转嫁到中老年的父母身上的效果。

华中农业大学钟涨宝等在另一篇论文中通过对农村父母支持子女实践活动的分析,考察了结构、文化和能动性三者在其中的作用、影响和关系。研究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支持是一种绵延的行动流,受到结构、文化等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作为主体行动者的父母也展现出了能动性,是父母借助于规则和资源与结构互动的结果。最后,文章讨论了代际关系研究中的交换理论的局限性,他们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交换论忽略了社会——文化的时间推移状况,因而在解释代际支持行为时其行用有限。

3.“新农合”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医疗经济负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四川省社科院陈欢欢在对江油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数据的分析基础上,发现新农合存在农民不了解、减轻农民负担有限、基层医务人员素质偏低和套保、骗保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宣传工作、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和完善新农合运行机制等政策建议。

中共省委陕西党校陈娥英则分析了西部新农合运行困境的内在根源因素,她认为,这既有西部经济社会等宏观运行环境的制掣,又有新农合制度设计、运行及衔接等中观层面的制度缺陷,还有供需方利益主体博弈等微观层面的制约。因

此,在理顺宏观体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新农合制度与平衡主体利益,消除导致运行困境的根源制约因素。

华东理工大学周贤润对新农合制度实践中的农民主体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新农合实践中的农民存在参合被动、认知不足、权利意识淡薄和就医行为偏差等主体性缺失现象。这既与新农合制度设计的缺陷有关,也是社会环境的缺失,包括医疗资源的城乡差别、社会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综合原因。作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与建构农民主体性的政策建议:建立健全医药体制;加强培育适宜制度运行的社会环境,塑造农民主体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培育农民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基础;加强村庄互助组织的发展;强化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认知。

4.脆弱性群体研究

河南省社科院刘振杰以革命老区新县为例,考察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残疾人的生活状况。研究发现,农村地理区位劣势,政策触角一时难以企及,农村残疾人的服务体系随之成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块短板。其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婚姻家庭、康复护理、居住环境等方面。继而作者提出政府要在承担主体责任、增强转移支付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残疾人福利体系建设等政策性建议。

武汉大学刘燕舞等考察了农村青年妇女自杀的一种特殊干预措施——打人命(“打人命官司”的简称)。研究发现,“打人命”现象在从夫居的已婚农村青年妇女自杀死亡后,广泛存在于乡土社会中。作者指出,“打人命”的习俗不能武断地视为违反现代法治方案的“闹事”行为和“封建落后”的象征。这主要

是因为基于民俗的“打人命”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围绕自杀事件提出公正问题的过程。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孟传慧等考察了重庆城乡失能老人的失能程度、经济、健康、心理和社会保障基本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失能老人家庭照护现状及老人的照护需求方式和需求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老年长期照护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正式照料体系,鼓励非正式(家庭)照料方式和非政府组织力量的介入。

三、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

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部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国的乡村治理在经历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乡村地区也日益出现新的治理危机。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国家与农村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家不再向农村提取资源,代之向农村输入大量资源,提供公共服务。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乡村治理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就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1.乡村治理现状和困境探析

后税费改革时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在资源分配的流向上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中央自下而上的从地方攫取资源到中央自上而下的向地方输入资源。按照这一推演逻辑和治理变化,基层治理应该出现明显的转变和向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基层政权在治理过程中出现新的诸多矛盾和困境。华中农业大学李祖佩以我国西部某农业型乡镇为例,呈现了项目下乡背景下中国乡镇运作逻辑及由此形塑的基层治理样态。研究发现,国家项目输入的过程,也是乡镇政府自利性诉求凸显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在乡镇项目运作中,存在着中心

村、一般性村庄和边缘村三种类型的分野,项目实践对不同类型村庄的影响及其内在逻辑不尽相同,但均造成基层治理新的困境。

河海大学温丙存则基于贵州桐乡的拓展个案研究发现一种“三维型乡镇政权”的存在。这一“政权形式”的形成来自于在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上级政权特别是县级政权对乡镇政权创设了由锦标赛机制、拉力赛机制所构建的“三维性”目标考核管理模式。继而引导乡镇政权扮演“三维型”功能角色,即生产发展与经济项目建设、公共服务与民生项目管理、社会管理与“一票否决”事项防范。

华中农业大学狄金华借鉴经济学信号理论的视角,将默顿对个体行为分析的框架引入到中国政府组织的行为分析之中,考察了在特定的信息结构中组织目标与实施条件的匹配性,由此提出了解析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一个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认为,在特定的信息结构之中,当组织的目标与条件之间的匹配程度将极大地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本文以对茶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演绎与实施案例为基础,分析其中的权威关系和各种行为的组织基础,检视所提出的理论框架。

吉林农业大学崔永军通过个案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管理体制上逐渐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格局。即在乡镇建立基层政权,对本乡镇事务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乡以下的村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对本村事务行使自治权。村民委员会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代表村民的意愿和利益。

2.治理模式反思和创新

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反思和创新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开展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体制、重建农村社区的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云南大学钱宁探讨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力量介入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的作用和途径,并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提出了对开展农村社会建设、重建农村社区的建议和意见,即发展社区民主、开展公民教育、协助农村社会组织成长以及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吉林师范大学王亚民在反思江苏乡镇自治与各家学说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村民自治的未来走向应是三层治理模式:服务村民自治的指导性、监督性的乡镇政治体制,官治与民治相互调适的管区中介机制,村民普选的两委自治模式。

西华大学贾海刚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在对比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差异基础上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问题,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任务的完成。而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刘春春论证了乡镇政府由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的必然性,同时也反思了这一转变存在的体制性困境。

杭州师范大学卢福营等总结和归纳了后陈村首创的一项旨在应对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权力腐败及其导致的治理危机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项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分权制约、过程监督、制度规范、信息沟通,由此促进农村基层社会的协同共治。建构了一种以控制为主、协调为辅,控制与协调相结合的混合型权力结构,制约、监督、沟通三位一体的权力运行机制,创造了乡村治理权力调控的新模式。

3.资源下乡与公共服务

华中科技大学王海娟基于广泛的经验调研,分析了资源输入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类型、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依据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公共品资源来源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农村公共品供给实践划分为三种类型:国家主导型、国家与社区合作型、社区主导型。决定农村公共品供给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源输入量与基层组织建设能力,其中关键的是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最后,研究者认为在资源下乡的背景下,应当设计一种强化和充分利用村社组织能力的资源输入方式,并把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建立在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上,从而提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绩效。

华中农业大学罗峰基于“农民-社区-服务”的三维视角,考察了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服务边界。研究发现,农民的流动突破和模糊了社区边界,使得“农民-社区-服务”三者出现脱节。原因在于户籍制度与单项且程式化的供给机制分别规定并限制了社区服务的地理及内容边界,产生了日益频繁流动、异质分化农民需求之间的矛盾。为此,改革相应的财税制度、民主机制,以实现社区服务与处于流动状态的城乡居民无缝对接,建立居住地为基础的社区服务边界,重新实现“农民-社区-服务”三者的重合。

华中农业大学余晓燕对云南乡村的抗生素滥用现象进行了考察,她认为,抗生素的广泛滥用是中国乡村社会经历的一段独特的“医学化”历程,期间重塑了乡村社会的村医职业,病人的体验与身体、医患关系等重要的日常医学事实。“医学化”的技术轨迹不仅揭示了抽象的医学权力与市场制度如何实现结合,也呈现了治疗技术对于实践情境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体现了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特殊阶段的特殊性。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节节攀升,其对精神文化的诉求、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要求都在提高。一方面是农村自身的传统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被弱化和边缘化,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与问题;另一方面是新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严重不足、农村文化建设无法紧跟时代变化、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等现象十分明显。如何解读并破解这些难题,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1.乡土文化传承和开发

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等从农村社区日常生活的环境视角探讨孝文化传承路

径问题。研究发现孝文化的物质载体较于传统物质载体发生一定变化,但孝文化以顽强的遗传力寻找到了新的载体,如家堂代替了家谱,上坟替代了祠堂和宗庙。从精神层面上看,孝意识通过文艺活动、祝寿、婚礼和葬礼等形式留存于日常习惯。即使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孝文化的传承是有条件的,村落结构、生活方式、社会氛围是重要的孝文化传承条件,如果这些条件消失,孝文化的传承将面临丧失危险。吉林大学的庄园则考察了广泛存在于农村的算命现象,反思了传统与现代间的张力。而华中农业大学阙祥才通过研究农村的民间信仰发现,农民的民间信仰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农民对既成事实的民间信仰通常会秉持一种自然态度;农民的民间信仰状况受到其生活不确定感的直接影响。

浙江传媒学院戴冰洁对近郊村落文化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村落休闲文化日益嵌入城镇因子,村落婚姻文化不断受到利益因素主导的婚姻形式的冲击,近郊村落文化形态在语言、习俗、社会关系、家庭文化方面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巨变,城镇文化与乡村文化包融、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混合、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

共存,既有封闭、传统、落后的一面,也有开放、现代、进步的一面,呈现出典型的二元性结构特征。

华中农业大学马威等考察了社工介入在乡城移民子女文化适应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文化是一套行动的策略体系,文化适应不仅体现在语言掌握、观念转变和态度接纳,而且还体现在行动策略的多元化和身体习性的生成。礼仪是城市文化的外在呈现,通过礼仪的身体实践帮助个体建立符合社会集体期待的自主性,获得社会承认的逻辑。

南昌航空大学龚春明等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农村文化传播后继乏人;基础薄弱且缺乏针对性;低下媚俗文化盛行。他认为发生这些情况的缘由主要有地方的“全能政府”漠视了农村文化主体的参与、“市场社会”窒闭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场域、“发展主义”遮蔽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内涵等。重庆市石柱县委党校欧小蓉发现石柱县乡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如下现象:地方政府需要乡土特色文化在一些特定场合作修饰;县文广局、文化馆等单位的部分专业人士在那里摇旗呐喊,但声音甚微;乡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基于此,提出加大宣传力度,使乡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培养开发利用乡土特色文化资源的专业人才;多渠道打造乡土特色文化品牌,扩大影响力;加大对破坏乡土特色文化资源行为的处罚力度等措施。

2.社区建设

中央财经大学杨敏在反思既有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以及旧的社会发展理论或现代化理论过程中,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即城乡关系的综合性视野和“全

域城市社会”的理念出发,重新思考了城乡社会和社区建设问题。研究发现,在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社区建设及生态社区建设的一些较为突出的和成功的实际范例中,总会与城乡社会变迁的统合性视野及“全域城市社会”的理念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契合甚至印证,在运作机制层面也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社区化,最终转变为社区的可用资源而实现优化配置的理论思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的线索。

浙江大学刘天剑等从诸多的乡村建设实验的过往中进行总结和反思,这其中既有西方已有的社区实验,又尝试在当前的实践中找寻民国乡建运动失败的原因和重新发展的可能。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乡建实验进行概括和总结,试图描绘当前乡建实验的总体情况。研究发现,乡建试验存在外部介入的局限性、资源获取的依赖、项目发展的断裂性和案例推广的特殊性等问题。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以中山市花城为例,考察了城镇化进程中创新居民小区社会建设的实践、困境和对策。研究发现,法律意义上的物业公司不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维护安定团结等社会管理职能。基于此,课题组提出上下联动、转变观念和建设网络基点的政策建议。

3.农村教育与乡村结构

农村教育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因而对农村教育的研究、发展农村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华中农业大学龚继红等考察了家庭教育行为对儿童的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家庭教育在主观行为和部分家庭教育的内容上呈现融合趋势;两类儿童的家庭教育内容的落实程度(除儿童人格尊严、人际交往和体育锻炼等教育内容外)、教育投

入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家庭教育行为影响儿童的学业表现,其中家庭的和谐程度显著性地影响儿童的学业表现。而南京农业大学杨灿君等则分析了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对师生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文化资本和师生关系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家庭文化资本的优劣是造成两类儿童师生关系差异的主要成因,特别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客观化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最大。建议政府、学校和社区对于家庭文化资本的提升给予更大的帮助,从而促进流动儿童更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晓峰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持续分化,新的利益主体不断增多,利益格局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形成。横架在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多元利益主体经过长期的互动与博弈重新聚合,形成一种整渐趋稳定的关系网络,由此衍生出的是一种能够扭曲农村政策并阻碍国家与农民关系调调整的区隔性力量。这种扭曲是关系网络中政策相关方相互博弈、共谋、结盟与分利所带来的结构性难题。因此要想切实实现农村政策的设计意图,就必须致力于打破阻碍国家与农民关系调整的社会结构,重塑各个利益主体的行为逻辑。

清华大学陈靖通过对一个苗木专业村阶层关系的定性研究,揭示了市场的权力本质,市场权力塑造了社会阶层间的等级序位及交互关系,阶层间呈现支配与依赖的权力关系,使得村庄关系趋向于竞争与区隔。

五、小结

“2014年农村社会学论坛”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为主题,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包含了乡村治理、社区文化、社会保障、农村建设与发展等多个方面。总结本次论坛,可以发现如下五个特点[ 五个特点依据中国人民大学陆益

龙教授在论坛总结时的发言整理而成。(1)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参加本次农村社会学论坛的既有相关领域内知名的教授专家,也有活跃在相关领域的青年才俊。(2)社会学视野特点明显。农村社会学的学者渐渐有了较强的自我学科意识,并且使用自己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来研究三农问题。(3)理论自觉意识越来越明显。农村社会学学者已经有意识地开始开展由理论导向、学术旨趣的农村社会学研究,比如无雇佣化家庭农场论、乡村价值论、生活场域论等。(4)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本次论坛中既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对策的研究;既有定性的社区个案研究,也有量化的实证研究。(5)农村社会学学科的本土化渐渐成熟。农村社会学在学术规范、理论深度上还有待提高,但学科的本土化上高于社会学其他分支学科。

2020电大本科《城市管理学》第二次形考答案

城市管理学第二次形考 考核任务形式:撰写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论文。撰写的论文要求用WORD修改功能,保持原始修改记录。 考核内容:撰写论文,题目如下(自动选择其一) 1、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 2、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3、城市管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 4、城市管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导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城市管理的工作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影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即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关系;正确处理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增强经济实力与致富职工群众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不断强化三个理念: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强化“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理念;强化“加快发展、又好又快”的理念。 当前城市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城市管理观念和理念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飞快,城市管理也正是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 因其城市管理起点低,水平不高,尤其是管理观念滞后,管理理念不新,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在面对众多复杂问题时力不从心,甚至束手无策。一方面表现为对城市管理内涵理解狭隘,认为城市管理就是一般意义的占道摊点整治、环卫清扫保洁、车辆行驶停放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另一方面表现为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城市急剧扩张中,人们愈来愈重视科学的规划、科学的建设,重视建设的速度,强调建设的效率,对城市科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全面坚持,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城管工作及城管工作者在市民心中的形象。 2.体制机制不健全。 对于城市管理,国家尚未立法,全国也没有统一模式,目前由各个城市党委政府承担城市管理职能。正因如此,各地城管体制“五花八门”,没有科学的体制。多头管理,无人管理,有利争着管,无利都不管等现象普遍。因此,无论是综合执法还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关键性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尤

农村社会学作业

《农村社会学》作业 答: 1.台州当地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 我们依据社会资源的标准,把我们当地农村居民分为四大阶层:上层(精英阶层)、中上层(代理人阶层)、中层(普通村民)以及下层(弱势群体)。社会资源的内容包括象征性资源和经济资源,而测象征性资源的指标是社会权力。因此,我们分层的指标体系实际上是经济资源与社会权力的综合,而这种综合在农村社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个人生存权利与发展机会的受保障程度。 精英阶层:是指直接握有社会资源的人,这种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都会得到最充足的保障。主要包括农村管理者骨干、私营企业主、村集体经济的负责人、农村的种养殖大户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农村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这些人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精英阶层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他们摆脱了生存压力,在经济上较富裕。从理论上讲,只有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人才会有参政的欲望和闲暇。其次,他们的活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超社区的,因此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也相应超出了社区的控制。再次,他们社会关系网的质量较高。也就是说他们交往的层次要高于普通村民,因此他们获得发展的机会也远远高于普通村民。 代理人阶层:是指那些间接握有社会资源或掌握社会资源中某一小的方面。代理人阶层的生存权利首先是得到保证的,另外,他们的发展机会虽然比不上精英阶层,但也超过普通村民。代理人阶层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代表农民完成某方面超社区的交往;其二作为中介人为普通农民与某个机构或某精英人物建立联系。与精英阶层不同的是,代理人阶层虽然也拥有超社区的社会关系,但它的重量和层次要低于精英阶层的关系网,而且他们的生活重心也是农村社区。 中层即普通农民:普通农民是指那些拥有少量经济资源和社会关系网的农村居民。这些人的生存权利得到了一些保障,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他们的发展权利受到很大限制。普通居民由三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所谓的身份农民。这些人只是名义上的农民,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小的工商业、加工业、副业等而不是以家庭农业收入为主。一部分是职业农民,也就是“纯农户”。还有一部分人介于两者之间,我们称之为“半职业农民”,他们在经营家庭农业的同时,也外出务工或做雇工。身份农民是普通村民中的上层,他们中的某些人是代理人阶层的主要来源。职业农民和半职业农民是村民自治的主体和基础,他们的态度将决定村民自治的成败。

农村社会学期末重点

第四章 (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农业内卷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吉尔茨正式提出其著名的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爪哇群岛地区的水稻产量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会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增长。换言之,即是在边际报酬率递减的单位工作日条件下扩张总数量。(共存、强迫种植制度) (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内卷化”概念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 “农业内卷化”是指在资本、土地资源在限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持续地被吸收到农业中获取收益并使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的过程。 (二)“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艾尔温认为人口压力和人地比例失调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落后,而人口压力通过两条途径起作用:它蚕食了小农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使小农无法积累起“资本”;它也把传统农业推到了一个很高的集约化水平,但对于新式投资却起到了抑制作用。这样,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就长期陷入了“高水平均衡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三)“过密化”理论 黄宗智提出,该理论大致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过密化”概念是以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单位面积劳动投入的增加; 2.“过密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面积; 3.“过密化”的动力来源于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人口的增长推动农业密集化; 4.“过密化”的商品化是非质变的商品化,它与推动近代发展的质变性商品化有着根本的区别; 5.“过密化”可能带来的发展是有限的,生产越是密集化,就越是难以把劳动力抽出而走上通过资本化提高生存率的道路。 人地关系的演变,不仅直接体现在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增减,而且受到经济社会制度的影响。其中,脆弱的农地私有制和分家析产的财产继承制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农地私有制; (二)分家析产继承制。(促使人口过密化) 以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标志,第一次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雏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两面性 积极的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持农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使农户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集体把农民追求个人利益的要求合法化,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农村经济体制的大变革。 消极的方面:在这种体制下,人地关系也发生新的变化:人地矛盾更趋紧张。 农村社会关系 ? 1.社会关系的含义: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的类型 ?按社会关系涉及的领域分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 ?按结成社会关系的主体分一是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二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三是群体与群体 ?根据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社会关系可以分为: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业缘关系:

电大-地方政府学-第一次作业(附答案)

第一次作业(导论- 第 1 章)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40 分)(总分40.00 )1?从秦朝到现在,()始终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 A. 市 B. 乡 C. 县 D. 省 2?我国的直辖市数量是()。 A. 6 B. 4 C. 5 D. 3 3?最早对省制进行猛烈抨击的大家是清朝的()?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魏源 D严复 4?目前我国共有()个地区。 A. 102 B. 79 C. 65 D. 213 5?缩省论的主要目的减少()。 A. 行政层次 B. 行政机构 C? 行政幅度 D. 行政人员 6. 秦朝之前的朝代基本上实行() A. 行省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大区制

7? 1947年7月经国会通过()法律,是战后日本的一部基本法。 A? 地方财政法 B? 日本国宪法 C? 地方税务法 D? 地方自治法 8. 秦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郡。A? 37 B? 34 C? 36 D? 31 9. 下面()国家属于联邦制国家?A? 法国 B? 日本 C冲国 D.美国 10?统一后的德国共有()个州。 A. 22 B. 20 C. 16 D. 50 11. 作为省县二级制下的地区的设立,最初是在明朝,称() A. 总督制 B. 府台制 C. 巡抚制 D. 道员制 12. 英国地方政府是以()为中心的地方政府制度。 A. 地方行政机关 B. 地方法院 C. 地方议会 D. 自治团体 13. 我国共有()个省。 A. 25 B. 23 C. 32 D. 31 14. 目前我国共有自治区()个。 A. 4 B. 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四参考答案

作业 4 、填空 1 、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 城市政府 ,也包含一定的城 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2 、财政补贴是政府 转移性支出 的一种形式。 3 、城乡 统一市场 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4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 阻绝传染 ,将 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 案 多选 或 少 选 均不 得 分 1、 城 市行政区 划体制的 内容 包括( ABCD ) A. 市 的行政 地 位 B. 市的 设置 模 C. 市 的下级 行 政建 制 D. 设 市的 标 2、 世界银行组织认为, 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 ( ABCD ) 城市 A. 银 行信赖 的 B. 治理 和管 理良 好 C. 适 于居 住 的 D. 有竞 争 力 ) o 式 准 o 的 的 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可以将城市划分为( 3、 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5、 城市成长管理 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 ABD )

A. 稳定型 B. 衰退型 C. 波动型 D. 增长型4、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在( D ),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 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早期阶级社会技术和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A.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B.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 年 C.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D.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 年 5、(D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A. 规模经济 B. 集约经济 C. 成长经济 D. 循环经济 6、截止2004 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 D )以上。 A.37% B.38% C.39% D.40% 7、(B )系统是突发性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A. 信息 B. 决策 C. 执行 D. 保障8、根据沟通和运行的渠道的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 (AB )。 A. 政府协调 B. 民间协调 C. 外部协调 D. 内部协调 9 、近代城市规划始于( A )。 A. 法国 B. 中国 C. 英国 D. 美国 2 / 7 10、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 ABCD ) 。 A.政府赤字问题 B.政府的行为动机 C.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政府的低效率

2020年新编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包括小论文答案-最完整-最方便150406)名师精品资料.

乡村社会学作业1答案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夫妻、亲子、兄弟姐妹、婆媳关系、祖孙、其他家庭等关系。 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乡村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的功能、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当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第二,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第三,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第四,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 乡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功能存在异同之处。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 乡村社会学作业2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B 5.D

6.A 7.泰罗制 8.A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E 3.ABCDE 4.ABCD 5.ABCDE 三、名词解释: 1.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2.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3.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4.家长制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无疑不适应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要求,于是逐渐被其他管理方式所取代。 5.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比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 四、简答题: 1.乡村、农业、农民的关系?答题要点:(1)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2)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3)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农村社会的个人、特定地域的农村社会、农村。 3、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个国家?美国 4、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谁?梁漱溟 5、“三农”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 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的生育观念方式发生了哪些了变化? 答:在生育子女的数目上-----由多变少;对子女性别的选择上-----由注重生男孩子到生男生女都一样。 7、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包括哪些?政党组织、政权组织 8、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生产发展(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活宽裕(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业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村容整洁(村庄布局要合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实行清洁生产和生活)、管理民主(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9、农业生产经营者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多数,他们从事的是哪些农业劳动?农、林、牧、副、渔业 10、贫困分为哪两种?其内容是什么? 答: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11、我国农村的人口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过猛,过快、人口质量低 1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括哪两个关键性的概念? 答:它包括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一是人类需求,特别是世界上穷人的需求,即“各种需要”的概念,这些基本需要应被置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关于环境能力的有限性的思想,技术的状况以及社会组织的状况,决定了环境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各种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衡量可持续发展有三方面的主要指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13、城市化阶段发展规律是什么? 答: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市化水平在总体上呈“S”型“慢——快——慢”的节奏发展。在空间序列上,城市化要经历“前城市化——集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15、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城乡融合

地方政府学-形考作业四

. 题目1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地方政府的税收不包括() 选择一项: A. 财产税 B. 增值税 C. 商品税 D. 所得税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增值税 题目2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问责制的内容不包括() 选择一项: A. 问责对象 B. 问责程序 C. 问责期限 D. 问责情形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问责对象 B.问责程序 C.问责期限 D.问责情形 正确答案是:问责期限 题目3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中国地方政府面临的创新国际环境不包括()选择一项: A.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B. 网络信息技术的挑战 C. 知识经济的挑战 D. 法律制度的挑战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法律制度的挑战 题目4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各项不是地方政府未来发展职能的是()选择一项: A. 积极干预第三部门事务

B. 公民参与日益广泛 C. 服务对象日益多元化 D. 信息化对职能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积极干预第三部门事务 题目5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一般雇员是政府一般性服务工作需要的专门人才,必须具有()选择一项: A. 本科以上学历、五年工作经历 B. 大专以上学历、三年工作经验 C. 大专以上学历、五年工作经验 D. 本科以上学历、三年工作经历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大专以上学历、三年工作经验B、大专以上学历、五年工作经验C、本科以上学历、三年工作经历D、本科以上学历、五年工作经历 正确答案是:本科以上学历、三年工作经历 题目6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哪一项支出不应该由我国的地方财政负责() 选择一项: A. 修缮军分区的办公大楼 B. 补贴亏损的公共交通运输企业 C. 发放本级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 D. 修补破损的路面 反馈

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vvvv 城市管理学作业1 1.“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2.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弊端及如何进行改革 3.非政府组织如何参与城市管理 考核形式及要求:从以上3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提交字数不低于500字的讨论提纲,提纲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的讨论提纲、联系实际的例子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的提纲给每一位学生评分。 评分标准: 优秀的标准(100,X?90) 能够准确地说明讨论题目的内涵,逻辑严密,有一定的创新性;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观点。 良好的标准(90,X?80) 能够准确地说明讨论题目中的某个方面的内容,逻辑清晰,有某些独立见解;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证明观点。 中等的标准(80,X?70) 能够比较准确说明讨论题目,逻辑较清晰,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证明观点。 及格的标准(70,X?60) 能够比较准确说明讨论题目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逻辑不严密、不完整,自己的见解不多;联系实际的例子不十分恰当。

不及格的标准(X,60) 不能够说明讨论题目的内容,逻辑混乱;联系实际的例子不对题。 零分 提交的个人讨论提纲雷同或未提交讨论提纲。 一、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 提交的个人提纲字数不少于350字。 二、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允许黏贴打印稿,或者黏贴裁剪的报纸与杂志。 三、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 字数不低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个人的讨论提纲 1(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 (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 (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 (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 (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 2(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弊端: (1)从市政职能的主体上看,体制上过度集权。 (2)从市政职能的范围和中心来看,职能界定不合理、不科学。 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职能范围过大,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乡村社会学》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乡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德国 2.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 )。 A.乡村居民 B.农民 C.小商人 D.乡镇企业工人 3.-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和村民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叫( )。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4.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5.由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 )。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主干家庭 D.其他家庭 6.关于社会组织内部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 )。 A.家长制 B.泰罗制 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D.科层制 7.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 )。 A.乡镇党委会 B.乡镇人民政府 C.村党支部 D.村民委员会

8.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趣缘关系 9.当前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 )。 A.严格控制大城市,重点发展中等城市,有选择发展小城市 B.适度发展大中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 C.大力发展各类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 D.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 10.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称为( )。 A.社会分化 B.社会分层 C.社会流动 D.社会变迁 11.调查人员从一个社会中抽出一些熟悉社区情况的人们为评判员,让他们按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对社区成员进行分类的方式是( )。 A.主观法 B.声誉法 C.客观法 D.评判法 12.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主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指( )。 A.经济问题 B.政治问题 C.民族问题 D.社会问题 13.到2000年底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仍有( )。 A.3000万 B.3500万 C.4000万 D.4500万 14.社会保障的实质是(+ )。 A.经济保障 B.政治保障 C.思想保障 D.社会保障 15.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总计15分。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电大-地方政府学-第四次作业-(附答案)

第四次作业(第8-9章) 总分:100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总分40.00) 1.首次公推公选县(市)级行政一把手的时间是()。 A.2006年 B.2005年 C.2003年 D.2004年 2.上级部门、公民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质疑和追究的制度是()。 A.票决制 B.引咎辞职 C.公推公选 D.问责制 3.确定地方政府的构成和规模的依据是()。 A.地方政府需要 B.地方公共职能 C.地方公共权力 D.地方领导意图 4.直接税的主要税种,在很多方面最能体现公平的税制是什么? A.商品税 B.所得税 C.营业税 D.财产税 5.税收种类划分的基础是()的划分。 A.税权 B.财政制度 C.税法 D.政府职能 6.首次公推公选县(市)级行政一把手的省份是()。 A.广东省 B.河南省 C.江苏省 D.浙江省 7.地方政府融资就是以()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A.国家机器 B.国家信用 C.国家财政 D.国家权力 8.政府间转移支付主要是()的转移支付。 A.同级政府间 B.下级对上级 C.上级对下级府 D.不能确定 9.当前的分税制改革主要是针对()之间的权限划分。 A.中央与计划单列市 B.中央与省级政府

C.中央与特别行政区 D.中央与经济特区政府 1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问责制 B.引咎辞职 C.票决制 D.以人为本 11.问责制开始于()长沙推出的《长沙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 A.2003年8月 B.2001年8月 C.2002年8月 D.2000年8月 12.服务型政府前提是()。 A.问责制 B.票决制 C.以人为本 D.引咎辞职 13.创新的概念是由()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和阐发。 A.凯恩斯 B.熊彼特 C.布坎南 D.亚当·斯密 14.一般雇员是政府一般性服务工作需要的专门人才,必须具有()。 A.本科以上学历、5年工作经历 B.专科以上学历、5年工作经历 C.专科以上学历、3年工作经历 D.本科以上学历、3年工作经历 15.行政责任制就是()的政治责任制。 A.上下级政府之间 B.同级政府之间 C.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 D.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 16.1994年,国家财政体制开始()改革。 A.分税制 B.单元财政 C.包干制 D.自治制 17.税权分散型多见于()。 A.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 C.单一制国家 D.联邦制国家 18.一般来讲,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 A.罚款 B.管理费 C.税收

最新电大《城市管理学》形考作业任务01-04网考试题及答案

最新电大《城市管理学》形考作业任务01-04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城市管理学》形考共有4个任务,任务1、任务2、任务4是主观题,任务3是客观题,任务3需在考试中多次抽取试卷,直到出现03任务_0001试卷,就可以按照该套试卷答案答题。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 讨论主题理论联系实际讨论 讨论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讨论,题目如下(自动选择其一) 1、“城市病”及其治理 2、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 3、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与方式 考核形式及要求:采取课堂小组讨论形式。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提交字数不低于500字的讨论提纲,提纲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的讨论提纲、联系实际的例子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的提纲给每一位学生评分。 答案: 1、“城市病”及其治理 个人讨论提纲: 一、“城市病”的含义 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导致现货化的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能源短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称之为“城市病“ 二、“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人口膨胀、就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能源短缺。 三、“城市病”对人类生活的危害 常年在城市居住的人对城市形成的的依赖,会导致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它不公能影响健康,严重者还会发生疾病。 1、以车代步,2、以补求寿,3、娱乐过度,4、迷恋电视,5、睡眠不足,6、钦食过精。 四、“城市病”的治疗方法 比如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北京采取双号限制车辆出行,未来在销售汽车方面更采取摇号的方法,实行宏观统一的方式控制抑制问题。 02任务 一、案例分析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1. 撰写论文,题目如下(自动选择其一) 1、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 2、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3、城市管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 4、城市管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考核形式及要求:撰写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论文。撰写的论文要求用WORD修改功能,保持原始修改记录。 答案: 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 所谓的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导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城市管理的工作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影响。因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前城市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城市管理观念和理念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飞快,城市管理也正是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因其城市管理起点低,水平不高,尤其是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2008-11-11 16:10:24) 转载 分类:教学资源 标签: 杂谈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C 3.A 4.C 5.C 6.B 7.A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DE 3.BCE 4.ABC 5.ABCD 三、名词解释: 1.社会流动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3.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又叫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类型,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所有行为。越轨行为仅仅是指违法或违纪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4.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 5.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 答题要点: (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4)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2.简述乡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办法? 答题要点: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 《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 一、总体要求 掌握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农村社会现象,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第二章中国的农村社会学 1、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 2、乡村建设运动 第三章农民 1、农民的涵义和特征 2、农民的社会化 第四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 1、农村的婚姻观 2、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 3、农村家庭网络 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 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演变 2、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 3、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建设 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 1、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 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征 3、农村社会流动 第七章农村社区 1、农村社会及其特点 2、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 3、农村社会发展 第八章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 1、农村社会问题 2、农村社会控制 第九章农村社会保障 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 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演变 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 第十章农村社会变迁 1、农村社会变迁及其特点 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

3、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 第十一章农村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观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3、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第十二章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 1、农村城市化的理论 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实践 3、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目标和内容 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及实践 《发展经济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发展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发展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三、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四、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一、早期经济发展思想对发展经济学的影响 二、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第四节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一、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结构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结构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新古典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新古典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激进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四节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新制度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地方政府学-形考作业一答案

“地方政府”一词最早源于哪个国家()选择一项: A. 英国 B. 中国 C. 美国 D. 法国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英国 题目2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下列哪项不具备地方政府的基本特点()选择一项: A. 具有地方事务的高度自治权 B. 行政地位和职能的特殊性 C. 管辖范围的地域性 D. 在一国政治结构中处于隶属地位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具有地方事务的高度自治权

题目3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下列属于中央管辖的一级政区单位是() 选择一项: A. 桂林 B. 深圳 C. 喀什 D. 重庆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重庆 题目4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具备下列哪项权利()选择一项: A. 驻军权 B. 行政管理权 C. 立法权 D. 司法权和终审权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驻军权 题目5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下列地方各级人大没有常务委员会的是() 选择一项: A. 省级 B. 乡级 C. 地级 D. 县级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乡级 题目6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当前西方国家地方行政改革的共同特点的是( ) 选择一项: A. 服务化

B. 市场化 C. 集权化 D. 分权化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集权化 题目7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各项中,对“地方政府权限的局部性特征理解不正确的是( ) 选择一项: A. 权限所及的低于范围是局部的 B. 权限所及的事务是局部的 C. 地方政府所管辖的事务仅是国家全部事务中的一部分 D. 地方政府权限的局部性完全出自社会公共管理存在的客观需要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地方政府权限的局部性完全出自社会公共管理存在的客观需要 题目8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城市管理学作业2参考答案

撰写论文,题目如下(自动选择其一) 1、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 2、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3、城市管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 4、城市管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1、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不断强化三个理念: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强化“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理念;强化“加快发展、又好又快”的理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关系;正确处理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增强经济实力与致富职工群众的关系。 农一师今后发展基本思路是: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万元,团场农牧职工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实现“十一五”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三个翻番”目标。为此,要实现两个率先:在兵团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突出三项重点: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紧紧抓住三个关键: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民生。牢固树立四种观念:市场经济的观念,开放创新的观念,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观念和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观念。建设五大基地:一是全国优质棉花生产和加工基地;二是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三是支农产业基地;四是电力能源基地;五是化工产业基地。实施六大战略:一是大力实施以集约化、技术集成化、管理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战略,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二是大力实施以优势资源转换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四是大力实施以阿拉尔市为龙头、以团场为基地的产业集聚、生产要素集聚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提高城镇化水平;五是大力实施“科技兴师、市,人才兴师、市”战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六是大力实施以项目和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战略,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努力实现六个明显变化:一是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优化;二是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是阿拉尔市的建设明显发展;四是基础条件、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五是职工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六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深做好“结构优化”的文章,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的突破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规律性的社会科学。 2.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过程以及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关系,从而揭示农村社会形成、发展、变迁的规律,最终推动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农村社会成员是在农村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农村社会各种社会关系而组织与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组织的农村居民。 4.社会身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担任的职务或拥有的职位。 5.社会地位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由人们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在特定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6.人的社会化,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个体从自身的自然形态向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转化为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能履行一定的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7.社会群体是二人以上有较为稳定的互动活动和相互关系有结构的人群共同体。 8.婚姻,即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它在形式上表现为男女两性的生理或生物结合,在本质上是男女两性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 9.家庭,是指通过婚姻、血缘以及收养等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其本质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关系。 10.农村邻里是农村居民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11.社会组织,是人们依一定的章程、组织形式、管理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独立的社会群体。 12.社会是人们伴以一定的相互关系,依一定的行为规范,彼此结合,相互作用,进行必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他活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4.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或地区性社会,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电大地方政府学-第三次作业附答案

第三次作业(第5-7章)总分:100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总分40.00) 1.政府间关系的核心内涵是政府间的()。 A.财政关系 B.利益关系 C.行政关系 D.政策关系 2.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核心就是减少()。 A.基层政府 B.省级政府 C.中间政府 D.中央政府 3.从城市功能和能力的角度看,目前中国城市的主体是()。 A.地级市 B.副省级城市 C.特区所在市 D.直辖市 4.公务员不得在本人籍贯所在县乡担任正职领导职务属于()。 A.人情回避 B.地区回避 C.公务回避

D.任职回避 5.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A.政党 B.政府 C.检察院 D.法院 6.检察院的权力机关是()。 A.检查委员会 B.政法委 C.合议庭 D.审判委员会 7.从中国地方政府的层级划分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内容是()。 A.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关系 B.中央政府与经济特区的关系 C.中央政府与地级市的关系 D.中央政府与县的关系 8.中国共产党政策规定,提拔担任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职务学历一般不能低于()。 A.本科 B.研究生 C.中专 D.大专 9.中国共产党对司法的领导主要通过()行使。

B.宣传部 C.纪检委 D.组织部 10.干部考核遵循()。 A.德勤兼备原则 B.廉洁原则 C.德廉兼备原则 D.德才兼备原则 11.下列哪个职务是领导职务? A.正副调研员 B.正副巡视员 C.科长 D.主任、副主任科员 12.根据本人意愿申请终止与行政机关关系的行为是()。 A.撤职 B.辞退 C.辞职 D.退休 13.下列属于副省级城市的省会城市是()。 A.长沙 B.济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