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多选题(第一部分第四章第五章)

心理健康多选题(第一部分第四章第五章)

心理健康多选题(第一部分第四章第五章)
心理健康多选题(第一部分第四章第五章)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99、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D )。

(A)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B)精神异常群体的比例较小

(D)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是可以转换的

200、以下陈述中正确的是( AB )。

(A)精神障碍患者的一心理活动并不一定都是异常的

(B)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异常必须要接受系统治疗

(C)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一定都是偏离常态的

(D)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异常颁通过一心理咨询矫正

20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BC ).

(A)变态心理的定义(B)变态心理的种类

(C)异常心理的特点(D)异常心理的转归

202、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D )。

(A)明确提出了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科学判断

(B)是东方科学发展的产物

(C)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体液学说”有关

(D)始于公元前400年

203、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 AD )。

(A)把一心理异常现象扣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

(B)变态心理只能使用神经科学进行解释

(c)变态心理学渐渐融入精神病学

(D)促使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204、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看法有( ABCD )。,

(A)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务件是个体要合理地渡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

(B)性心理发展受挫,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发展“固著”

(c)性心理的“退化”或“目著”,会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和心理异常

(D)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多或者太少,都会使其发展

受到挫折

205、巴甫洛夫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的基本概念包括( BD ),

(A)消退(B)兴备

(c)分化(D) 抑制

206、正常心理活动能保证我们( ACD )。

(A)顺利适应环境(B)维持生理机能

(c)进行人际交往(D)认识客观世界

207、正常心埋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包括( AB ).

(A)内省经验标准(B)社会适应标准

(c)人格的稳定性(1))主客观相统一

208、根据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社会适应标准,正常人的行为一般应

该(ABC )。

(A)符合社会准则(B)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

(c遵守道德规范(D)能完成社会要求的各种活动

209、按“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包括( ABD )

(A)主一客观世界统一原则(B)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C)情感与理智协调原则(D)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210、“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是指( ABD )。

(A)自我意识对身体状态的反映

(B)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

(c)对“自我概念”的扭曲

(D)“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

211、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咨询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主要包括(ABD )。

(A)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征状基本消失以后

(B)主要以社会功能的康复为主

(C)必须停药以后才能进行心理咨询

( D)必须密切地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212、关于“感知障碍”的类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D )。

(A)感知综合障碍(B)感觉障碍

(c)躯体障碍(D)知觉障碍

213、关于“感觉障碍”的类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D )

(A)感觉过敏(B)内感性不适

(c)外感性过激(D)感觉减退

214、根据幻觉涉及的感受器官的不同,幻觉类型包括( ABC )。

(A)幻听、幻视(B)幻嗅、女昧

(C)幻触(D)内脏性幻觉

215、根据幻觉体验的不同真实性,幻觉可以分为( BC )。

(A)内脏幻觉(B)真性幻觉

(c)假性幻觉(D)躯体幻觉

216、根据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幻觉又可以分为( ABD )。

(A)心因性幻觉(B)功能性幻觉

( c)假性幻觉(D)思维鸣响

217、关于思维鸣响,正确的说法包括(AD)

(A)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幻觉

(B)认为别人能知道自己没表达的思想

(c)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妄想。

(D)能听到自己头脑中思维活动的内容

218、下列描述中符合“感知综合障碍”的含义的是( ACD )。

(A)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走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

(B)感觉周围的人在监视自己

(c)感觉周围的事物像“水中月”“镜中花”

(D)感觉自己的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

219、思维形式障碍包括( BD ):

(A)强迫观念(B)思维插入

(c)思维鸣响(I))思维贫乏

220、下列表现中符合“思维奔逸”的主要表现的是( ABCD )

(A) 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B)思维活动量增加

(c)思维联想速度加快(D)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滔滔不绝

221、“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的临床特点是( BD )

(A)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

(B)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

(c)对问题的思考吃力,反应迟钝

(D)给人感觉惠者的回答是“答非所问”

222、强制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AD )。

(A)思潮丈量涌现并不受意愿支配

(B)某种观念反复出现而无法摆脱

(c)思维的内容与环境保持联系

(D)思潮的内容往往杂乱多变

223、妄想是( ABC )。

(A)是一种思维内容障碍,表现为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B) 一种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的病性思维

(c) 一种建立在毫无根据的设想的基础上并违背逻辑的思雏

(D) 一种表现为用普通概念来表示某些特殊含义的思维

224、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主要特点有( AC )。

(A)对荒唐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讲道理、进行教育以及亲身经历来纠正

这种结论

(B)与人交谈中不能简单明了、直截丁当地回答问题,在谈话中夹杂了不必

要的细节

(C)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

(D)以一些普通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自己解释,别人

无法理解的含义

225、“原发性妄想”的主要特点有(ABCD )。

(A)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

(B)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

(c)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

(D)找不到任何心理学上的解释

226、原发性妄想的形式包括( BC )。

(A)妄想感觉(B)妄想知觉

(c)妄想心境(D)妄想焦虑

227、关于“强迫观念”与“强制思维”的临床意义,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BCD )。

(A)强迫性穷思竭虑属于强制思维(B)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C)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D)强迫性对立观念属于强迫观念

228强迫观念的主要表现是( AC )。

(A)某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出现在脑海中

(B)不受意愿支配的思潮涌现在脑海中

(c)知道没有必要并努力摆脱,但无法摆脱

(D)内容与周围环境无任何联系且杂乱、多变

229、关于“超价观念”,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BCD )。

(A)患者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

(B)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这种观念是片面的

(C)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D)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230、关于“注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BCD )。

(A)注意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心理过程

(B)注意对判断是否有记忆障碍有重要意叉

(c)注意对判断是否有意识障碍有重要意池

(D)智能活动也需要注意的参与

231、下列情况中,符合“瘸呆”的特点的是( BC )

(A)先天大脑发育不良(B)后天获得的知识、能力下降或丧失

(c)本能的意向活动亢进(f))意识常常不能保持清醒

232、“自知力完整”是指患者具有( ABD )的特点。

(A)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B)主动地叙述自己的病情

(c)可观察的行为变化(D)主动地要求治疗

233、“自知力”是精神科的一个重理指标,它的临床意义主要包括( ACD )

(A)判断患者有无精神障碍(B)判断是否与心理应激相关

(c)判断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D)判断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234、情绪的表现包括( ABD ) .

(A)自我评价过低(B)自信心不足

(c)内心体验缺乏(D)愉快感缺失

235、德国精神病学家bebsattel说过,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耍的,所以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的和可取的,这是因为( ABCD )

(A)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对抗剂

(B)焦虑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

(c)焦虑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认同

(D)焦虑推动着人格的发展

236、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ABD )等类型。

(A)道德性焦虑(B)客体性焦虑

(c)心因性焦虑(D)神经性焦虑

237 、A Lewis (1967)基于文献复习和临睐实践,认为焦虑作为一种精神病理现象,具有( ABCD )的特点。

(A)焦虑情绪指向未来

(B)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

(C)焦虑情绪是一种不快的和痛苦的体验

(D)躯体不适感、精神运动性不安和植物功能紊乱

238、我们把焦虑情绪稍加归并和简化后,焦虑症状主要包括(BCD )。

(A)明显的人格障碍

(B)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的情绪体验

(C)精神运动性不安

( D)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239、病理性焦虑的主要表现包括( ABD )。

(A)无名焦虑(B)精神运动性不定

(c)抑郁情绪(D)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240、意志缺乏者的临床症状包括( CD ):

(A)精神活动不协调(B)自知力不完整

(C)缺乏应有的主动性(D)生活极端懒散

241、精神运动性兴奋常K分为( AB )。

(A)协调性(B)不协调性

(c)先天性(…后天性

242、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的表现包括( ACD )。

(A)行为增多(B)意志减退

(c)行为可理解(D)动作有目的

243、刻板动作的特点是(AC )。

(A)反复地重复某一动作(B)动作违背个人意愿

(c)常伴随有刻板的言语(D)能体验到内,心痛苦

244、关于紧张症性综合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D )。

(A)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

(B)紧张性木僵可单独出现

(c)紧张性兴奋可单独出现

(D)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

245关于“强迫动作”,下列表述中止确的是( ABC )、

(Al患者感到痛苦,但又无法摆脱

(B)多见于强迫症

(c)是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

(D)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46、“强迫动作”包括(BC )。

(A强迫性意向(B)强迫检查

(c)强迫性洗涤(D)强迫性穷恩竭虑

247关于“精神分裂症”,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D )。,

(A)是一组器质性障碍症候群

(B)患病期的患者基本丧失自知力

(c)患者的情绪、情感以及行为极其脱离现实

(D)自己的内部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一致

248、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 AC )。

(A)自如力受到破坏(B)智能低下

(c)精神活动不协调(D)意识障碍

249、抑郁发作的特点是( AC )。

(A)情绪低落(B)思维混乱

(c)动作减少(D)感觉过敏

250、根据神经症的定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D )。

(A)有自如力

(B)社会功能相对良好

(c)痛苦程度基本一致

(D)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251、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是( AC )。

(A)意识的心理冲交(B)具有躯体机能障碍且是器质性的

(c)持久的精神痛苦(D)具有人格特质基础而非人格障碍

25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是( ABCD )。

(A)闯入性回忆(B)过度警觉

(c)失眠(D)情绪迟钝

253、适应障碍是指( AC )出现的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

(A)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B)由于精神障碍

(c)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D)受到过多关怀

254.适应障碍在发病时间上的特点是( AD )。

(A)通常在遭受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

(B)通常在遭受生活事件后数小时内起病

(c)病程一般不超过3个月

(D)病程一般不超过6十月

255、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特点是( AD )。

(A)总是感到不安(B)对他人的意见过分敏感

(c)一贯猜疑、偏执(D)习惯性地夸大潜在危险

256、睡眠障碍包括( ABCD )等类型。,

(A)失眠征(B)嗜睡症

(c)睡行症(D)梦魇

257、第五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定的心理健康的标志包括( AB )。

(A)适应环境(B有幸福感

(c)追求第一(D)受到赞扬

258、许又新认为心理健康可“用( ABD )的标准去衡量

(A)操作(B)体验

(c)评价(D)发展

259、评估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包括( ACD )。

(A)心理活动的强度(B)心理冲突的类型

(c)环境适应的能力(D)心理自控的能力

260、郭念锋提出的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包括( BD )。

(A)心理活动的灵活性(B)自信心

(c)神经活动的平衡性(D)暗示性

261、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强度的因素包括( ABC )。

(A)认识水平(B)生活经验

(c)性格特征(D)事件性质

262、心理自控能力好的人,往往( ABCD )。

(A)不过分拘谨(B)不过分随便

(c)情感表达恰如其分(D)行为自如、言语通畅

263、心理异常包括( AD )。

(A)确诊的神经症(B)严重心理问题

( C)一般心理问题(D)各种人格障碍

264、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 ABC )、

(A)心理健康的人(B)心理不健康的人

(C)心理正常的人(D)心理异常的人

265、心理咨询主要针对那些( BCD )的人而进行。

(A)有精神疾病(B)没有精神症状

(C)心理健康状况欠佳(D)心理健康

266、关于健康心理活动,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 ABCD )。

(A)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心理过程

(B)它涵盖着一切有利于个体生存与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心理活动

(c)它是围绕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的过程

(D)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

267、在压力作用后,出现滞后型临床症状,是由于潜在的模糊观念(ABD )。

(A)因类似情境出现而被还原

(B)因被赋予新意义而明朗化

(c)再次发生效用并重新隐藏了起来

(D)再次发生效用并表现在临床相上

268、从动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活动( CD )。

(A)是一种稳定的一心理状态(B)始终能发挥出自身功能

(c)有利于个体生存与发展(1))可围绕常模上下波动

269、躯体疾病患者一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 ABCD )。

(A)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B)把注意力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c)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D)精神偏离正常状态

270.在医院中,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应包括( AB )。

(A)医生诊治患者的躯体疾病

(B)医生应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辅导

(c)医生按照患者的要求行事

(D)患者应减轻医生的精神压力

271.医生如果出言不慎,可使一些有( ACD )倾向的患者产生医源性心身疾病。

(A)易受暗示(B)固执己见

(c)歇斯底里(D)神经官能症

272.借鉴许又新对神经症分类的模式,我们对“心理不健康状态”进行分类的目的,主要包括(ABCD )。

(A限定心理健康咨询的范围、对心理健康问题深入研究

(B)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自我一心理保健的需要

(c)咨询方案的制定和疗效评定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D)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进行职业培训

273.对心理不健康状态的“自然发展的预期”,包括( ABC )。

(A)心理不健康导致心理抗压能力和耐受性下降

(B)在三个月内,部分人有可能自行地缓解

(c)不艮的情绪和行为会泛化到其他类似对象

(D)成为脑器质性疾病的易感人群

274.刚出现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若自然发展,其结果可能是(ABD )。

(A)部分人的不良情绪因迁延时间久而泛化

(B)部分人三个月内有可能出现了自行地缓解

(c)部分人很快就可出现严重的躯体性疾病

(D)部人分成为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易感者

275.“非专业的社会支持”,是指在心理不健康状态出现后,来自( ACD )的支持。

(A)亲朋好友(B),心理咨询师

(c)援助机构(D)社会福利机构

276.按“结构效度”的理论,促成或影响“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因素有( ABCD )。(A)身体健康水平(B)社会变迁

(c)人口学因素(D)个性心理特征

277、寻找造成个体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原因时,应该考虑(ABD )。(A)人口学因素(1B)个性心理特征

(C)社会适应状况(D)身体健康水平

278、与心理不健康有关的人口学因素包括( AD )。

(A)文化程度(B)性格特点

(C)动机水乎(D)生活方式

279、求助者要被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必须满足( ABCD )的条件。

(A)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或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B)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艮情绪

(c)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

(D)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于最初事件

280、关于“一般心理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D )

(A)由现实因素激发(B)持续的时间较短

(c)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D)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

281. 下列表述中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界定的是( ABCD )

(A)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

(B)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c)关键问题是与神经症进行鉴别

(D)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问断地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282、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包括( ACD ).

(A)痛苦由比较强烈的现实刺激引起

(B)痛苦情绪产生以后,持续半年以上

(c)痛苦情绪的反应对象已经被泛化

(D)痛苦情绪对社会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283、压力源的性质包括( AC )

(A)生物性的(B)叠加性的

(c)社会性的(D)灾难性的

284、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的种类包括(AB )。

(A)纯社会性问题(B)人际适应问题

(c)自然条件改变(D)物理属性改变

285、研究发现,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中小困扰的( AD )有关

(A)出现频率(B)变化

(c)出现顺序(D)强度

286、知觉压力测评( ABD )。

(A)可以测评个体认为超出能力的事件

(B)可以评估个人习惯性压力或慢性压力

(c)由坎纳编制

(D)可以预测早期健康问题

287、承受一般性压力并适应后,人们通常会( BC ).

(A)降低应对各种压力的能力(B)积累许多适应压力的经验

(c)提高和改善自身的适应能力(D)被压力所击垮

288、破坏性压力可以造成( AD )。

(A)灾难综合征(B)兴奋行为

(c)破坏行为(Dl创伤后应激障碑

289、面临压力时,人的认知系统对局面的控制类型包括( BC )控制,

(A)人格的(B)认知的

(C)环境的(D)适应力

290、面对压力,个体通常会进行(ABCD )的认知活动

(A)评估压力对自身的利弊及程度

(B)评估压力的性质

(C)评估自己的实力

(D)确定自己对压力的方式。

291、认知系统对压力的控制作用是(AB )

(A)个体认为自己能否自主地控制和调节压力

(B)个体认为自己能否自主调整自己的适应行为

(C)当不可控压力出现时候,个体感受的压力常常减弱。

(D)当可控压力出现时候,个体感受的压力常常增强

292、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BC )

(A)生物调节系统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

(B)中介系统的总体功能是由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决定的。

(C)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映,是由中介系统对压力增益或消解后的相对强度决定的。(D)压力影响免疫功能系统,但不影响其他组织系统

第五单元

多项选择

124、测量的元素包括(ABC )

(A)事物

(B)数字

(c)法则

(D)描述

125、测量所用的数字具有( ABCD )。

(A)区分性(B)序列性

(c)等距性(D)可加性

126、任何测量都应该具备的要素是( BD )。

(A)量表(B)参照点

(c)等级(D)单位

127、参照点有两种,即( AB )。

(A)绝对零点(B)相对零点

(c)绝对定点(D)相对定点

128、测量所用的单位,好的单位应具备有( CD )条件。

(A)确定的大小(B)相同的意义

(c)确定的意义(D)相同的价值

129、斯蒂文斯将测量从低级到高级分成(ABCD )

(A)命名量表(B)顺序量表

(c)等距量表(D)等比量表

130、等距量表中的数值可以进行( AB )运算。

(A)加(B)减

(c)乘(D)除

131、心理测量具有独特的性质,即具有( BCD ),

(A)外显性(B)间接性

(c)相对性(D)客观性

132、按测验的功能进行分类,可将测验分为( ABC )、

(A)智力测验(B)特殊能力测验

(C)人格测验(D投射测验

133、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可将测验分为( AD )。

(A)文字测验(B)智力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D)操作测验

134、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类,可将测验分为(BC )。

(A)文字测验(B)客观测验

(c)投射测验(D)非文字测验

135、按测验的方式分类,可将测验分为( CD )。

(A)操作测验(B)文字测验

(C) 个别测验(D)团体测验

136、按测验的要求分类,可将测验分为( AB )。

(A)最高行为测验(B)典型行为测验

(c)主观测验(D)客观测验

137、正确的测验观包括( AC )。

(A)心理测验是重要的一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 B)做心理测验时,态度要正确

(c)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D)“一考定终身”说明一心理测验最重要

138、我国目前心理门诊中运用较多的心理测验有( BCD )。

(A)态度量表(B)智力测验

(c)人格测验(D)心理评定量表

139、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登(F Calt。n)的主要贡献有( ABC )。

(A)提出人的不同气质特点和智能是按身体特点的不同而遗传的

(B)为了研究差异的遗传性,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法

(c)为心理测验奠定了统计学基础,第一个提出了相关的概念

(D)创立了积差相关法

140、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J M Cattcll)对促进心理测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是( ABD )。

(A)使心理测验首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B)认为心理学应立足于实验和测验

(c)为智力测量制定了常模

(D)认为心理测验应有普遍的标准

141、20世纪以后,心理测验在( ABCD )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A)操作测验(B)团体智力测验(c)能力倾向测验(D)人格测验

142、常模团体的选择一般包括( BCD ):

(A)确定测验目标(B)确定一般总体

(c)确定目标总体(D)确定样本

143、常模团体的条件包括(ABCD )。

(A)群体构成的明确界定(B)对群体具有代表性

(c)样本量大小要适当(D)具有新近性

144、实际工作中,样本量大小适当须从( ABD )等方面考虑。

(A)经济(B)实用

(c)尽量大(D)减少误差

145、抽样的方法一般有( ABCD )

(A)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

(c)分组抽样(D)分层抽样

146、按照样本大小和来源,常模可以分为( ABC ),

(A)全国常模(B)区域常模

(C)特殊常模(D)标准分常模

147、导出分数的特性包括(ABCD ).

(A)与原始分数等值(B)具有意义

(c)等单位(D)具有参照点

148、发展顺序量表可以告诉人们,某儿童的发育与其年龄相比( ABC )。

(A)超前(B)滞后

(c)正常(D)以上都不是

149、葛塞尔发展程序表按月份显示儿童在(ABCD )等方面的大致发展水平。

(A)运动水平(B)适应性

(c)语言(D)社会性

150.一个儿童在年龄量表上所得的分数,就是最能代表他的智力水平的年龄,这种分数叫做( CD )。,

(A)智力商数(B)智商

(c)智力年龄(D)智龄

151、百分位常模包括( ABCD )。

(A)百分等级(B)百分点

(c)四分位数(D)十分位数

152、在分数量表上,相对于某一百分等级的分数点就叫( CD )。

(A)百分等级(B)四分位数

(c)百分点(D)百分位数

153、标准分常模是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因为它的基本单位是标准差,所以叫标准分数。常见的标准分数有(ABCD )

(A)标准十分数(B)T分数

(c)标准九分数(D)离差智商

154、标准分数可以通过( AB )得到,

(A)线性转换(B)非线性转换

(c)调整(D)变化

155、离差智商的优点是( ABC )。

(A)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之上

(B)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

(c)表示的是智力高低的一种理想的指标

( D)以上描述都不对

156.( ABC )相当于84的百分等级。

(A) 1。00的z分数(B) 60的T分数

(C)115的韦氏离差智商分数(D)70的T分数

157、常模的构成要素为(BCD )。

(A)团体分数(B)原始分数

(c)导出分数(D)时常模团体的有关具体描述

158.测量的标准误与信度之间的关系是( BD ).

(A)信度越低,标准误越小(B)信度越低,标准误越大

(C)信度越高,标准误越走(D)信度越高,标准误越小

159、估计信度的方法一般有( ABCD )。

(A)重测信度(B)复本信度

(C)内部一致性信度(D)评分者信度

160、使用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组受测者前后施测两次测验,求两次得分间的相关系数,叫( BC ),

(A)复本信度(B)重测信度

(C)稳定性系数(D)分半信度

161、如果复本信度考虑到两个复本实施的时间间隔,并且两个复本的施测相隔一段时间,则称( AD )。

(A)重测复本信度(B)重测信度

(C)复本信度(D)稳定与等值系数

162、复本信度的缺点包括( ABD )。

(A)如果,测量的行为易受练习的影响,则复本信度只能戒少而不能完奎消除这种影响

(B)由于第二个测验只改变了题目的内客,已经掌握的解题原则可以很容易地迁移到同类题(c)能够避免记忆效果、学习效应等

(D)对于许多测验来说,建立复本是十分困难的

163、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BCD )。

(A)随机抽取若干份测验卷,由两位评分者按评分标准分别给分,然后再根据每份测验卷的

两个分数计算相关,即得评分者信度

(B)所有的题目看起来好像测量同一特质,但相关很低或为负相关时,则测验为异质的

(C)人的多数心理特征,如智力、性格、兴趣等,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间隔一段时间,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D)系统误差产生恒定效应,不影响信度

164、rxx为信度系数。( CD )属于极端情况。

(A)r,,=0. 90 (B)r..=0. 80

(C)r.,=O ( D)r::=1.00

165.信度系数在解释个人分数的意义时的作用是( ABC )。

(A)通过应用测量标准误去体现

(B)估计真实分数的范围

(c)了解实得分数再测时可能的变化情形

(D)了解具体的误差分数的大小

166、一般来说,在一个测验中增加同质的题目,可以使信度提高。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BD )。

(A)测验越长,测验的测题取样或内容取样就越有代表性

(B)测验越长,受测者受猜测因素的影响就越小

(C)测验越长,越遵循报酬递增率的原则

(D)测验太长,有时反而会引起受刹者的疲劳和反感,从而降低可靠性

167、效度具有相对性,因此,在评鉴测验的效度时,必须考虑测验的( B )与(C )。

(A)信度(B)目的

(c)功能(D)长度

168、信度与效度的关系可表述为( CD )。

(A)信度是效度的必要而充分条件

(B)信度是效度的充分条件

(c)信度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 D)效度是受信度制约的

169、美国心理学会在1974年所发行的《教育与心理测量之标准》一书中,将效度分为几个大类,即(ABC );

(A)内容效度(B)构想效度

(c)效标效度(D)区分效度

170、内容效度的评怙方法有( ACD )。

(A)专家判断法(B)双向细目表法

(C)统计分析法(D)经验推测法

171、为了使内容效度的确定过程更为客观,弥补不同专家对同一测验的判断可能不一致,可采用的步骤是( ABC )。

(A)定义好测验内容的总体范围

(B)编制双向细目表

(c)制定评定量表来测量测验的整个效度

(D)进行统计分析

172、除了描述性语言外,内容效度的确定也可采用一些统计分析方法,如( ABD )。

(A)计算两个评分者的一致性(B)复本相关

(c)专家推测(D)再测法

173、构想效度是(ABCD )。

(A)构思效度

( B)主要涉及的是心理学的理论概念问题

( c)指测验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构想或特质的程度

( D)测验的结果是否能证实或解释莫一理论的假设、术语或构想,解释的程度如何

174、构想效度的估计方法包括( ABCD ),

(A)对测验本身的分析(B)测验间的相互比较

(c)效标效度的研究证明(D)实验法和观察法证实

175、可以作为构想效度的测验内部证据有( ABD )。

(A)测验的内容效度(B)测验的内部一致性指标

(C)分析几个测验间的相互关系(D)分析受删者对题目的反应特点

176、可以作为构想效度的测验间比较的有( BCD )。

(A)内容效度(B)相容效度

(C)区分效度(D)因素分析法

177、效标效度反映的是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它可分为(CD )。(A)相容效度(B)区分效度

(c)同时效度(D)预测效度

178、在检验一个测验的效标效度时,难点在于找到合适的效标。因此效标的选择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效标必须具备( ABCD )的条件。

(A)效标必须能最有效地反映测验的目标,即效标测量本身必须有效

(B)效标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稳定可靠,不随时间等因素而变化

(c)效标可以客观地加以测量,可用数据或等级来表示

(D)效标测量的方法简单,省时省力.经济实用

179、效标效度的主要评估方法有( ABD )。

(A)命中率法(B)区分法

(C)失误法(D)相关法

180、相关法是求测验分数与效标资料间的相关,这一相关系数称为效度系数。根据变量的不同,可选用的计算方法有( ABCD )。

(A)积差相关法(B)点二列相关公式

(c)二列相关公式(D)贾斯朋(Juspen)多系列相关公式

181、命中率法是当测验用来做取舍的依据时,用其正确决定的比例作为效度指标的一种方法。命中的情况是指( AD )。

(A)预测成功而且实际也成功(B)预测成功但实际上失败

(c)预测失败而事实上成功(D)预测失败而且实际上也失败

182、耍保证测验具有较高的效度,测验本身的因素要做到( ABCD )。

(A)测验材料必须对整个内容具有代表性

(B)测题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容易引起误差的题型

(c)测题难度要适中,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D)测验长度要恰当,测题的排列应先易后难

183测验实施中的干扰因素包括( ABCD )。

(A)主洲者的影响因素(B)测验情境

(c)其他干扰因素(D)受测者的影响因素

1 84、美国心理学家吉赛利(E.E.Ghiselli)提出了如何找出干涉变量的一套方法,它们是(ABC )。

(A)用回归方程求得每个人的预测效标分数,将该分数与实际效标分数相比较.获得差异分

数D。如果D的绝对值很大,说明测验中可能存在干涉变量

(B)根据样本团体的组成分析,找出对照组,分别计算效度,从而找出干涉变量

(c)对于欲测团体,根据某些易见的干涉变量将其区分为预测性高和预测性低的两个亚团体。对于预测性高的团体,获得的测验效度会有所提高

(D)兴趣就是干涉变量,去掉对兴趣的研究

185、一般来说,测验的项目分析包括( CD )分析。

(A)大小(B)范围

(c)定性(D)定量

186、项目的定性分析包括考虑内容效度、题目编写的(CD )等

(A)难度(B)形式

(c)恰当性(D)有效性

187、下列公式中,( ABD )是计算项目难度的公式。

(A)P=R/N×100% (B)P=Ph+Pl/2

(c)CP= KP-1/K-1 ( D)P=X/XmaxX100%

188、计算区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相关法。常用的相关法有( ABC )。

(A)点二列相关(B)二列相关

(c)相关(D)等比相关

189、在编制测验前,首先要明确测量的对象,也就是该测验编成后要用于哪些团体。只有对受测者的( ABCD)等心中有数,编制测验时,才能有的放矢。

(A)年龄(B)受教育程度

(c)社会经济水平(D)阅读水平

190测验用途不同,编制测验时的取材范围以及试题难度等也不尽相同。测验用途一般包括( ABCD)。

(A)描述(B)诊断

(c)选拔(D)预测

191、昂示性测验是指测验题目和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相似的测验。古德纳夫曾经将其分为( BC )

( A) CRE的词汇测验(B)样本删验

(c)标记测验(D)预测性性测验

192、心理测验的目标分析因测验不同而异,一般可分为(ABC )-

(A)工作分析(B)对特定的概念下定义

(c)确定测验的具体内容(D)列双向细目

193、对于选拔和预测功用的预测性测验,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所预测的行为活动作具体分析,我们称之为任务分析或工作分析这种分析的具体步骤包括( AD ).

(A)确定哪些心理特征和行为可以使要预测的活动达到成功

(B)编制相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有关夺目

(C)进行预测验和正式测验,以建立. -理测验手册

(D)建立衡量受测者是否成功的标准

194、心理测验命题的一般原则可以从( ABCD )等方面来考虑。

(A)内容(B)文字

(c)理解(DJ社会敏感性

195、心理测验命题在内容方面的主要要求是( ABCD )。

(A)内容符合测验的目的(B)避免贪多而乱出题

(C)内容取样要有代表性(D)题目间内容相互独立

196、心理测验命题在文字方面的主要要求是( ABCD ),

(A)使用准确的当代语言(B)语句简明扼要

(c)排除与答案无关的因素(D)最好是一句话说明一个概念

197、心理测验命题在理解方面的主要要求是( ABCD )。

(A)题目应有确切的答案

(B)题目的内容不要超出受测团体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C)题目不可令人费解

(D)题目不能有歧义

198、有些测验必须涉及一些社会敏感性问题,菲力普提出的可供参考的策略包括( ABD ) .

(A)命题时假定受测者具有某种行为

(B)命题时假定规范不一致

(c)涉及社会禁忌或个人隐私的题目不使用

(D)指出该行为是常见的,虽然是违规的

199、选择题要编好题干,也要编好选项,必须注意(ABCD )。

(A)题干问题明确,避免与选项用词一致

(B)选项简明扼要,长度相等

(c)每题只给一个正确答案

(D)选项最好用同一形式

200、编制是非题时,应注意( ABCD ).

(A)内容以有意义的概念、事实或基本原则为基础

(B)每道题只能包含一个概念

(c)尽量避免否定的叙述,尤其是双重否定

(D)“是”“非”题的数目应基本相等,随机排列

201、编制操作测验的原则有( ABCD )。

(A)明确所要测量的目标,并将其操作化

(B)尽量选择逼真度较高的项目

(c)指导语要简明扼要

(D)制定评分标准,确定记分方法

202、在选择题目的形式时,需要考虑( ABCD )。

(A)测验的目的CB)材料的性质

(c)接受测验的团体的特点(D)各种实际因素

203、审定试题要注意题目的( ABCD )。

(AJ范围应与测验计划的双向细目表相一致

(B)数量耍比最后所需的数目多一倍至几倍

(c)难度必须符合测验目的

(D)说明必须清楚、明白

204、测题常见的排列方式有( AC ).

(A)并列直进式(B)并列螺旋式

(c)混合螺旋式(D)混合直进式

205、预测应注意( ABCD)。

(A)对象应取自将采正式测验准备应用的群体

(B)实施过程与情境应力求与将来正式测验时的情况相近似

(c)时限可稍宽一些,最好使每个受删者都能将题目做完

(D)预测过程中,随时记录受测者的履厘情彤

206测验指导手册的内容有( ABCD )。

(A)测验的目的和功用

(B)编制的理论背景,选材的原则、方法

(c)实施测验的说明、测验的记分标准

(D)测验的基本特征、常模资料

207主测者的知识结构是指开展心理测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 AB )。

(A)心理学基础知识(B),心理测量专业知识

(c)本行业的从业经验(D)职业道德

208主测者的心理测验专业理论知识包括( ABCD )。

(A)对心理测验的特点、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B)对心理测验局限性的认识

(c)了解测验的基本特征

(D)熟悉保证心理测验标准化的必要性

209主测者必须具有实际操作.L-理测验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接受过严格、系统的心理测验专业训练,熟悉有关测验的( ABCD )等。

(A)内容(B)适用范围

(c)测验程序(D)记分方法

210测验主测者的职业道德包括( ABC )。

(A)测验的保密(B)测验的控制使用

( C)测验中个人隐私的保护(D)对测验特别熟悉

211、选择测验必须注意,所选测验必须(BC )。

(A)适合主测者的要求(B)适合测量的目的

(C)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D)适合主测者的职业道德要求

212、测验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ABCD )。

(A)预告测验(B)准备测验的材料

(c)熟悉测验指导语(D)熟悉测验的具体程序

213测验中,主测者的职责包括( ABCD )。,

(A)应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实施测验

(B)测验前不讲太多无关的话

(c)不应对受测者的反应做出任何暗示性反应

(D)对特殊问题要有心理准备

214测验指导语一般由( ABCD )组成。

(A)如何选择反应形式(B)如何记录这些反应、

(c)时间限制(D)测验目的

215受测者对测验的经验或应试技巧会影响测验成绩,“测验油子”的表现有(ABCD )。

(A)能觉察出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的细小差别

(B)懂得合理地分配测验时间

(c)常常是各种题型都见过

(D)熟悉测验的程序

216受练习效应影响较大的情况,具体表现为( ACD )。

(A)智力较高者(B)两次测验之间的时距过走

(c)重复实施相同的测验(D)着重速度的测验

217研究表明,(ABCD )者,测验焦虑较高。

(A)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

(B)抱负水平过高,求胜心切

(c)缺乏自信、惠得患失、情绪不稳定

(D)与测验成绩关系重大,压力过大

218除非“反应速度”本身即为重要的研究目标,否则让受测者有充分的时间反应,同时注明每题的答题时间,可以减少(AB )定势的影响。

(A)求“快”(B)求“精确”

(c)猜测(D)喜好正面叙述

219做测验时,几种常见的反应定势有( ABCD )。

(A)求“快”与求“精确”(B)喜好正面叙述

(C)喜好较长选项(D)喜好特殊位置

220在对测验分数进行综合分析时,要做到( ABCD )。

(A)把测验分数视为一个范围(B)不把测验分数绝对化

(c)有常模和信度、效度的资料(D)不直接比较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

221对测验分数做出确切的解释,只有常模的资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的资料,在解释测验分数时,一定要依据从( CD )中获得的资料。

(A)最准确的描述(B)最大量的人群

(C)最匹配的情境(D)最相近的团体

222为了使受测者本人以及与受测者有关的人,如家人、老师、雇主等,能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报告分数时,要注意( ABCD )。

(A)应告知分数的解释,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B)保证当事人知道该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与什么团体比较,如何运用他的分数

(c)考虑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影响

(D)让当事人积极地参与测验分数的解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关于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关于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听了杨老师的专题讲座,使我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 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 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 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 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 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 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 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 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 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 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 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 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 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 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 本文是关于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1 在接触心理学以前,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为它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所折服。心理学是十分客观的一种存在,但同样不乏应用性。也许心理学理论有些枯燥,但辅以实例,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深入体悟生活的感觉,所以说心理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于生活。 在科技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进入了“情绪负重”的时代。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身也就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对专业的选择和态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等等。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我们避免出现或有效应对由上述种种问题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现象,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心理学教会我的是,正确地认识自己。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考虑,我的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尊重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与心理年龄特点相适应,所追求的目标现实可取,情绪基本稳定,意志健全。 从自我意识特点考虑,我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定主见,不随波逐流,但遇到大事偶尔会犹豫摇摆,受他人暗示影响。我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偏强,但已经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标准

分析社会现象,有一定理想和生活目标。虽然自我控制愿望强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 从情绪特点考虑,我的情绪体验较为丰富,并且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情绪的自控能力加强,但还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在外界刺激下,虽能克制自我,但有时仍易冲动,不能够十分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有时容易感情用事。 从性格特点考虑,我能够面对和接纳现实,客观评价和接受自己、他人和社会,有较广阔的视野。较为热爱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能分辨目的和手段,对善恶的区分态度较为明朗,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 这就是我对自身的认识。虽然可能会有些偏颇,但这也是调整自己以适应不断前进的生活的基点。从不同角度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就是我的最大收获。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2 3月14日下午,我参加了实验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认真听了姜英杰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身为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常常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有学习方面,也有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教师应力求“对症下药”,给予学生鼓励,帮他们重拾信心。要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多加了解,是学校因素,还是家庭或社会因素。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就要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综合大作业)

通识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学号: 专业: 姓名: 一、主观题 1、“逆境对于强者是垫脚石,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此句话的理解。 答题指导: 1.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几种态度和应对方式:第一是屈服,采取逃避、掩饰、屈服的态度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或者是一遇到困难或挫折,便神情沮丧,萎靡不振,甚至是自暴自弃,万念俱灰。第二是敢于直面困难和挫折,并以勇敢、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克服各种障碍,使希望得以实现。 2、大学新生大学发展的三步曲:适应阶段—稳定充实发展阶段—收获与失落的分流阶段。既然是必经之路,就没有理由另辟蹊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步步走稳,你说呢? 结合大学发展三步曲,作答: (1)如何适应新的社会角色? 答题指导:破除优越感,正视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现象。破除自卑感,正确对待自己与同学的差距:一类是必须补救的差距,如在学习或人际交往上的问题;一类是必须接受的差距,如身材、长相、家庭经济条件)。 (2)如何适应新的社会观念? 答题指导:审视自我认知,改变过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不太正确的认知与评价,不以个人的好恶交往,学会与各种人和平共处,不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他人,在相互协调的约定下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3)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答题指导:明确适应社会环境的两种形式,一种是改造社会环境,另一种是改造自己去适应环境。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怎样主动接触社会环境。积极调整,选择恰当的对策,必要时采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措施。

3、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巨大,紧张、焦虑司空见惯。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怎么通过自我调节来放松身心? 答题指导: 1.通过自我放松训练调节身心是很好的办法。常用的自我放松训练有三种。腹式呼吸法、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三种放松方式有各自的工作原理,遵循一定的步骤,配以合适的配乐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也是调节身心的好方法。自我暗示是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可从积极进行自我暗示入手。 4、案例分析: 大山在2012年以高分被华中某军校录取,成为亲人的骄傲。进入学校后,大山立志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亲人的关怀,并为家乡争光,而这一切的实现在大山看来就是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在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他就开始着手准备,看书、背诵、抄写、推理、演算……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了。而事与愿违,每次刚学不久,他就觉得脑袋里一片空白,想不起来刚刚所学的内容。头晕脑胀、恍恍惚惚,时常发呆走神,甚至到后来,会紧张得坐立不安,可越是以这样的心境面对复杂的学习内容,就越是心乱如麻、茫然无措、思维混乱、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大山的脑中盘旋着:如果考试不理想,学校将如何评价我,同学会怎样看待我,亲友又会怎样想我呢? 焦虑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请你结合大山的情况谈谈焦虑产生的原因,如何降低焦虑以帮助大山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答题指导: 1.大山过强的学习动机,学习过度疲劳,最终导致学习焦虑。 2.依据目前大山的症状,他需要药物治疗、心理咨询、自我努力、膳食调整等。 (1)每个高校都有正规的、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大山同学应及时去心理咨询中心求助。(2)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可以去相关的精神医疗机构就诊。 (3)自我努力,比如通过跑步、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身体、修身养性;或改变思维方式,转变自己对成绩的看法。 (4)给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 5、请对照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自己人格的可行性方案。答题指导: 1.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良好的自我意识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2.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在充分认识自己人格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方案。 3.方案设计可从如何缩小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的差距来入手。例如,怎么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如何保持乐观,如何培育情商,如何训练良好的自我意识以及如何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11.第四章情绪与心理健康第一节概述 (1)

第四章情绪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概述 思考:说到情绪,你想到人什么?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古往今来,文学、艺术都用大量笔墨描述人们的情绪状态,正是由于有了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人们的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 例:喜: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陶陶然乐在其中。 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哀: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怒:怒发冲冠……诗言志,词言情。 (一)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外界刺激)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客观事物经常没有好坏之分,但人的情绪有消极积极之分。 (二)情绪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由三种要素共同构成: 1.主观体验: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会体验到积极情绪,如喜爱、崇敬、高兴、幸福、兴奋、快乐等;需要不能满足时,会体验到消极情绪,如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憎恨等。 2.生理唤醒:紧张激动时身体、声音发抖,激动兴奋时心跳加快,悲伤时心像压了石头等。3.外部表现:主要有面部表情、声音表情和动作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人真正悲伤的时候,嘴唇的角落都会不自主地往下垂,模眉冷对表示敌意, 语调表情:语言表情指的是情绪在音调、节奏速度方面的表现。例如,高兴时,悲哀时语调低沉、缓慢动作表情: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大家下课搜集,做课前演讲。 (三)情绪与情感 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受人的生理性需要制约,而情感受人的社会性需要制约。 (2)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3)情绪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较为内隐和深沉。 情绪比较短而激动,如恐惧、愤怒,应激状态;而情感比较持久和稳定,如自豪感,责任感。情绪种类: 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由一定情境唤起后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各种事物的态度体验。“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人逢喜事精神爽”弥散性的表现。举例,学生考好了看什么都好虽然基本情绪具有情境性,但心境中的喜悦、悲伤、生气、害怕却要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有时甚至成为人一生的主导心境。如有的人一生历尽坎坷,却总是豁达、开朗,以乐观的心境去面对生活;有的人总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或觉得别人都对自己不友好,结果总是保持着抑郁愁闷的心境。保持一种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境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讲座稿

心理健康讲座稿(一) 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否了解自己?你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情绪和情感?你的心理 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你的心理健康吗?要解决这么多的疑问,我们就要了解我们的心理状况,了解心理学。心理学源自我们的生活,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影响,了解心理学,就是了解人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是 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个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 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即健康包括三方面:一、身体健康;二、心理 健康;三、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 康。 一、心理健康概念 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是这样被定义:(看一看大家能不能理解)“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非常难理解,这句话换一个说法,就好理解多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这个人与其他人 相比较,发现符合你们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 是不健康。” 举个例子:两、三周岁的小孩子,喜欢哭闹,这非常正常,但到了十一、二岁还哭闹,那这 个学生一定有心理问题。因为哭闹不是十一、二岁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 再举个例子:到了十一、二的孩子至少会交些好朋友,如果一个朋友都没有。那这个学生心 理一定有问题! 二、心理疾病挑战全球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心理疾患已成为社会熟知的疾病。在美国每年0.6%的人加入精神分裂症的行列(纽约:每年精神病发病率平均为8.3%),30%的人曾经接受心理治疗。近5000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89%的人都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抑。据研究估计,每年由于心理压抑给美 国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在法国,健康投资在20年中增加了10倍,费用超过购买食品的费用。镇静药每年使用1亿多盒,平均每人每年两盒。因此法国人自称是世界上最“镇定”的国家。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正确地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我们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生活中的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中的自信心。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渠道: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 进行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条件;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取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处,确定奋斗的目标。 进行间接的自我评价法,是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及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当事者迷,那么就不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比较的方法鉴别一下。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奋斗方向的前提,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离散、朦胧状态的,需要人们不断地挖掘、发现和开发。从个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与果敢魅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试,将为你作出科学的自我评价提供有益的帮助。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2我爱我,给心灵一片晴空! 3悦纳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自我,做一个快乐健康的人 4敞开心扉,你会拥有美丽人生: 5打开心灵的门窗,让阳光进来! 6健康的心理,为你添上飞翔的翅膀! 7用"新"呵护的健康! 8"心"会跟你一起走,说好不分手! 9心理健康,爱你等于爱自己! 10关注自我,让我们从"心"做起! 11心理健康关注你我他! 12架起心桥,共赴成功! 13健康的人需要健康的心! 14心心相融,欣欣向荣! 15我接纳自己包括优点、缺点、梦想、秘密与过去: 16超越平凡,欣喜生活! 17困忧之源,不在问题的本质,而在面对问题的态度! 18悦纳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自我,做一快乐健康的人! 放飞心灵,拥抱阳光 生命,如此壮观美丽,让我们敞开胸怀,放飞心灵的翅膀,让它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放射出耀眼而明亮的光芒,演绎出生命的升华,拥抱灿烂的阳光。 心理健康是指正常发展的智力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里特质结构。 挑战竞争,超越自我 首先,要热爱生活。其次,要扬长避短。第三,要有竞争意识。第四,要学会在竞争中和别人合作,合作中竞争。总之,要不断超越自我。 学会感恩 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成长,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让感恩之心永驻心间,学会感恩,畅想未来,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生活是最甜美的。 给学生一个空间 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认为“时间加汗水等于成绩”,于是在假期送孩子进补习班,假期是学生短暂的休整时间,许多学生早已有自己的安排,但在家长的高压下,不得不听从摆布,这无疑有碍学生的特长发挥,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希望家长端正育人观念,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把假期还给他们。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七个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七个方面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是由于人的心理健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也由于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遗传素质是多样的。另外,衡量人的心理状态,还应考虑到社会背景和个体差异等方面。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情绪、智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等。总结以上的论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标准包含如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 智力以思维为核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认识力等。它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智力水准虽然有所不同,但智力应是正常的。正常的智力是人们从事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乐观并能自控 心理健康的人心胸开朗,情绪稳定和乐观,常向光明看,不往“黑暗处”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遇到麻烦能自行解脱。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控能力很强。心理健康的人在通常情况下,其内部心理结构总是趋于平衡和协调的。既有适度的情绪表现,又不为情绪所左右而言行失调。人具有自控情绪能力,即表明其中枢神经系统运行正常,身心各方面处于协调状态,不论遇到什么事总能适度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既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悲极轻生。有人认为,用情绪来表示心理健康就像用体温来表示身体健康一样准确。3、意志健全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自己克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主要标志是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和意志的顽强性。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能坚定地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优柔寡断,裹足不前,也不轻举妄动,草率行事。意志顽强的人,能较长时间保持专注和控制行动去实现某一既定目标,不屈不挠,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4、反应适度 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迅速,有的人反应模糊迟缓,但这种差异是有一定限度的。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反应适度,而不是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淡漠。 5、自我意识明确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它反映了个人对自己的态度。个人是在与现实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来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形象的。心理健康的人,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有自知之明;能把“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有机地统一起来,“理想的我”总能在“现实的我”中得到体现,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和环境保持平衡。 6、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理健康的人,在社会和集体中总是善于和他人交往,并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心理健康者与外界正常交往的结果,是个体对自己和对他人以及两者之间关系正确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心理健康的人,在和他人交往中,能接纳自我,并接纳他人,对集体具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情感,在与人相处时,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1、个性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我,发展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自我目标恰当,能够扬长避短,协助学生认识情绪,提高情商,学会表达情绪,善于调控情绪,保持良好心境,增强挫折承受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强化实践能力、发展创新能力、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自律,优化个性品质。 2、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发育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反应,接纳身心变化,体验成长的快乐,掌握住生理、性心理的基本知识,端正性别角色意识,自觉遵从性伦理和性道德,与异性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防范性骚扰,排解青春期烦恼,对性有科学的态度,对爱情有初步认识。 3、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讲究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调整考试心态,克服学习困难,优化学习环境.增强学习效能,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满足感和成就感,获得成长与发展。 4、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适应学校环境,增强生活适应;乐与他人交往,掌握为通技巧,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克服交往障碍,培养诚实守信、友善乐群的健康人格。生活方式健康,合理支配闲暇,运动娱乐并举,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追求人生意义,确立生活理想。培养顽强的意志,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压力,正确对待挫折等。 5、生涯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面向未来的发展抉择,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职业兴趣,提高自主抉择能力,明确升学和就业的人生意义,掌握择业技巧,学会承担责任,作好就业升学准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收获知识与能力,更能历练身心;大学时代是发展的黄金时代,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重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为满足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特此召开这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一般认同心理健康标准的复杂性,既有文化差异,也有个体差异。 (一)国外学者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马斯洛和心理学家密特尔曼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和理想是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否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二)国内学者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樊富珉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我总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具有独立生活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WORD格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1、个性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我,发展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自我目标恰当,能够扬长避短,协助学生认识情绪,提高情商,学会表达情绪,善于调控情绪,保持良好心境,增强挫折承受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强化实践能力、发展创新能力、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自律,优化个性品质。 2、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发育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反应,接纳身心变化,体验成长的快乐,掌握住生理、性心理的基本知识,端正性别角色意识,自觉遵从性伦理和性道德,与异性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防范性骚扰,排解青春期烦恼,对性有科学的态度,对爱情有初步认识。 3、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讲究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调整考试心态,克服学习困难,优化学习环境.增强学习效能,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满足感和成就感,获得成长与发展。 4、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适应学校环境,增强生活适应;乐与他人交往,掌握为通技巧,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克服交往障碍,培养诚实守信、友善乐群的健康人格。生活方式健康,合理支配闲暇,运动娱乐并举,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追求人生意义,确立生活理想。培养顽强的意志,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压力,正确对待挫折等。 5、生涯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面向未来的发展抉择,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职业兴趣,提高自主抉择能力,明确升学和就业的人生意义,掌握择业技巧,学会承担责任,作好就业升学准备。 专业资料整理

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首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乐观,人际关系和谐,行动自觉果断,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正确的自我观。 针对这几点,我想谈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第一点智力正常,我觉得作为大学的我们都能达到正常的标准,最多有高和低的区别,不多说了。 第二点是情绪乐观稳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药家鑫案,药家鑫在开车撞人后又对被撞者连刺八刀,我觉得让他有如此恶行的罪魁祸首就是他的情绪波动。作为一个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的普通人,我们撞人后第一反应应该是下车救人,而不是从后备箱里拿出水果刀刺向受害者。在后续的审判中,药家鑫的律师为其辩解,称其为“激情杀人”,我认为这个纯属无稽之谈,何谓“激情杀人”?只不过是对药不能控制情绪和心理不健康的狡辩罢了。所以,情绪稳定乐观对大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第三点是人际关系和谐,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大学里除了学习还应处理好人际关系,以更好地使自己步入社会。在大学里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则对自己的成长非常不利,甚至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很大的伤害。例如马家爵案,马就是因为在大学里没有处理好自己与同学的关系,才最终酿成了如此惨剧。在此案的后续调查中发现马家爵长期自闭,性格内向,基本上不与同学交流,因琐事与同学积怨,甚至同学随便的一句话他都认为是针对自己的。如此以来,马心中的情绪长期得不到宣泄,最终铸成大错。而如果他平时有良好

的人际关系,那么,他的亲朋好友在他需要时,都会成为乐于支持他的人。人际关系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人的存在是各种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人正是通过和别人发生作用而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人际交往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就意味着心理需要被剥夺,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挫折,因而会产生孤立无援火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反之则会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第四点说的是行动自觉果断,一个人如果做事犹豫,反反复复,患失患得,最终将会一事无成。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采取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 第五点,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先不谈工作,我们应该热爱学习和生活。这里的学习不是狭义上的学习,而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各个方面的学习,包括处事能力、为人能力、交往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学习。在大学的学习中应该不断加强完善自己,让自己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最后一点是正确的自我观,健全的自我意识应该是积极统一的自我意识,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的协调一致。这是指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卑;总是知不足而进取不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愉快乐观。这点对大学生的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教案-第五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案 第五章大学生涯规划与生活设计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生涯和生涯规划的概念,生涯发展阶段及相应的发展任务。 2. 掌握自我探索的方法,对自我进行反思;理解生涯适应力,提高自己应对多变生涯的能力。 3. 学会制定自己的校园学习和生涯发展计划。培养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课时和授课序号 3课时 授课序号:S13-S15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生涯发展阶段及相应的发展任务,生涯适应力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启发 五、参考教材

六、教学过程 (一)S13:生涯决策概述 1.案例引入:学姐的简历 佳琪这个学期在学校就业中心实习。她要帮助中心的老师们整理毕业生简历和布置面试会场,因此有机会见识了很多简历。看到每次面试结束后,被淘汰的一厚摞简历,让她很是感慨,虽然简历上标准的求职照还在微笑,照片的主人可能已经在郁闷了。虽然竞争激烈,但是一个叫张红的学姐还是获得了多家单位的青睐。佳琪看了她的简历,写得诚实朴素,实习经验也并不是亮眼的名企,那到底是什么帮助她获得成功的呢?我大学生涯中应该培养何种能力呢? 教师通过以上案例引入本章概念:什么是生涯、什么是生涯规划等一些概念,澄清对成功的理解,做好进行职业规划的心理准备。 2.生涯概念 (1)生涯概念 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变方向和历程,包括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以及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类型。(如何从生涯的角度看自己的职业发展) 生涯分为 成长(4~14岁) 探索(15~24岁) 建立(25~44岁) 维持(45~64岁) 衰退(65岁以上) 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大学生处在职业探索期,主要任务) (2)生涯规划 案例引入:佳琪和舍友晶晶这学期就选修了生涯规划课,但是更多的同学认为才大一就考虑这个问题有点早,现在的计划能执行到大四吗?如果不能从一而终,那么该做什么样的生涯规划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规划不同的人生阶段,在考虑个人的智力,性格,价值,以及阻力和助力的前提下,做出合理安排,并且借此调整和摆正自己人生中的位置,以期自己能适得其所,获得最佳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000字_心得体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000字_心得体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一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三、正确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七个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七个方面 心理健康地标准是相对地,而不是绝对地.这是由于人地心理健康地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也由于人地社会生活和人地遗传素质是多样地.另外,衡量人地心理状态,还应考虑到社会背景和个体差异等方面.心理健康地标准应包括情绪、智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地内容等.总结以上地论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标准包含如下七个方面: 、智力正常 智力以思维为核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认识力等.它是衡量人地心理健康地最重要地标志之一.心理健康地人,智力水准虽然有所不同,但智力应是正常地.正常地智力是人们从事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地最基本地心理条件. 、情绪乐观并能自控 心理健康地人心胸开朗,情绪稳定和乐观,常向光明看,不往“黑暗处”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遇到麻烦能自行解脱.心理健康地人对自己情绪地自控能力很强.心理健康地人在通常情况下,其内部心理结构总是趋于平衡和协调地.既有适度地情绪表现,又不为情绪所左右而言行失调.人具有自控情绪能力,即表明其中枢神经系统运行正常,身心各方面处于协调状态,不论遇到什么事总能适度地控制自己地喜怒哀乐,既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悲极轻生.有人认为,用情绪来表示心理健康就像用体温来表示身体健康一样准确. 、意志健全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地,支配自己克服困难去实现目地地心理过程.意志健全地主要标志是行为地自觉性、果断性和意志地顽强性.心理健康地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明确地目地,能坚定地运用切实有效地方法解决所遇到地各种困难和问题,不优柔寡断,裹足不前,也不轻举妄动,草率行事.意志顽强地人,能较长时间保持专注和控制行动去实现某一既定目标,不屈不挠,不达目地,绝不罢休. 、反应适度 人对事物地认识和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有地人反应敏捷迅速,有地人反应模糊迟缓,但这种差异是有一定限度地.心理健康地人应该是反应适度,而不是反应地异常兴奋或异常淡漠. 、自我意识明确 自我意识是人地意识发展地高级阶段,是个体对自己地认识和评价.它反映了个人对自己地态度.个人是在与现实环境地相互关系中,在个人地实践活动中来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形象地.心理健康地人,有明确地自我意识,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做力所能及地事,有自知之明;能把“理想地我”与“现实地我”有机地统一起来,“理想地我”总能在“现实地我”中得到体现,能根据自己地认识和评价来控制调节自己地行为,使个体和环境保持平衡. 、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所形成地心理关系.理健康地人,在社会和集体中总是善于和他人交往,并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地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地建立是心理健康者与外界正常交往地结果,是个体对自己和对他人以及两者之间关系正确认识和评价地结果.心理健康地人,在和他人交往中,能接纳自我,并接纳他人,对集体具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地情感,在与人相处时,

大学生心理健康笔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笔记 第一章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可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智力正常;接纳他人,适应环境;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行为与社会角色相一致;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 正确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要注意整体的协调性、标准的相对性和标准的发展性。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主要有健全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以下3个等级。 1. 一般常态心理。 2. 轻度失调心理。 3. 严重病态心理。 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主要有学习心理障碍、情绪心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认知障碍。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障碍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个体自身、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与障碍,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对心理障碍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帮助大学生通过积极有益的活动进行自我调节,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第二章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与特征,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从知、情、意三个层面分析,可以把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层次,三者以自我认识为基础,产生自我体验,进而达到自我调节;同时,又在自我体验的推动下加强自我调节,加深自我认识。它们相互联系、有机组合,构成一个人个性中的核心内容─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觉的观念统,它是稳定的,但又在不断发展之中。从自我意识的内容来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就自我认识中的自我观念来看,又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个体的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讲,婴儿期是自我意识的发生阶段,童年期至少年期则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阶段,青年期则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表现为自我认知的深刻性、社会性、概括性;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敏感性;自我控制的自觉性和独

中小学心理健康笔记整理

第一章心理健康 1.精神分析:(6个口)性本论、压抑的动机—无意识—语误、笔误、自由联想、梦升华—精神病 2.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 一、绪论 3.认知建构 4.人本主义 二、内容 1.心理健康的标准 2.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3.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4.心理不健康的预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辅导、咨询、治疗、干预 矫治 7原则 儿童心理:年龄发展、发展因素,智慧的核心:抽象,概括学习过程: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实现目的的途径、手段、措施) 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因:心理差异:个体差异(能力、气质、性别即个别心理倾向性)群体差异(年龄、性别、民族) 二、心理健康工作的基本内容 宣传(家长) 传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同事 ) 1.积极强化法(正 强化)给予一个 喜欢的刺激:消 费性、活动性、 操作性、拥有性 社会性操作性。 2.派生法,代币管 制法 3.负强化:取走一 个厌恶的刺激物 4榜样学习法 增强合理行为的方法

1.惩罚法:+给孩子一个厌恶刺激物 惩罚:体罚、谴责、暂时中断 2.榜样学习法: 消退法:放任 消除不合理的行为 第三章心理健康概述 一、概念:一种良好,持续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理论基础:统计学理论、测量学理论、社会适应、生活适应、经验理论。(二)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准则:通俗,现实,发展性原则 三、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的问题 (一)二分和连续的问题 (二)状态与特质的问题(心理过程与个性) (三)正常与不正常的问题:1.年龄特征2.程度3.普遍性 (四)健康与境界的问题 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一)热爱学习 (二)情绪适当;乐观向上 (三)擅交往 (四)接纳自己 (五)性格健全 (六)适应社会: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兴风作浪。正确态度:1乐观开朗相信社会发展人类前途2.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免于理想,3对于困难态度积极4遵守社会所认同的共同规范。 五、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生理方面1.优生优育2.儿童时期营养3提供免疫和其他医疗措施 4加强体育锻炼5合理的休息与睡眠 (二)心理方面1给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提供温暖、友爱和鼓励的气氛2进行必要的社会训练3提供科学的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与训练 (三)社会方面 1减少社会压力2提供医疗保建机构3构建社会心理卫生网络 六、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一)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不对自己过分苛求(三)对别人期望不要过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