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宋定都开封原因浅析

北宋定都开封原因浅析

北宋定都开封原因浅析
北宋定都开封原因浅析

北宋定都开封原因浅析

摘要: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象征。作为八大古都之一的开封最鼎盛的时期当推北宋一代。本文以北宋定都开封的原因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古代都城和都城的选址原则,分析了开封在当时的综合优势和部分劣势。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到开封的发展史和它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探讨到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某些规律。

关键词:都城;定都;开封;汴梁;北宋

都城是人类社会踏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产水平获得较大提高后的产物。中国古代的都城往往既是当时朝代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当时的文化、教育和宗教中心,因此它们对于当时朝代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那么,在我国史学界所瞩目的八大古都中,开封无疑也是其中耀眼的一个。开封作为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我国政府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个,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尤其北宋一代,开封作为其首都,人口逾百万,经济、文化曾居世界的前列,堪承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它不但是我国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时也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古都以及开封城史作了细致的研究。例如,陈桥驿在其《中国的古都研究》中就提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称为古都的两条标准,并提出了古都与大古都之分的概念。周宝珠的《宋代东京研究》从北宋定都开封的原因到北宋时期开封的士、农、工、商等各个阶层的情况,以及文化、艺术、宗教、风俗、科技等作了极为深刻的探讨。龚良的《中国古代都城选地刍议》具体分析了都城选地标准。高扬的《我国的古都及其东移》和李树仁的《中国古都何以由西向东嬗递》都从古都沿革上分析了开封城的优劣势。这些论著对古都学和开封城的发展史研究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开封又名汴梁,历史上曾有启封、大梁、夷门、梁苑、浚仪、祥符、东京、汴京等名称。它位于黄河与淮河两条大河之间,鸿沟水系特别是其中的汴河,使它成为中原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开封在战国时代就是一座名城。唐末及以后的五代政权也先后建都于此,但直到北宋定鼎,它才成为一个全国传统王朝的首都。

赵匡胤代周建宋,国都究竟应设在哪里?君臣们是经过一番激烈争论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曾记录了开宝九年赵匡胤君臣为“迁都”洛阳发生的一次辩论。即在公元976年,三月初四这天,赵匡胤心怀迁都之念西巡洛阳。洛阳是他的故乡,他曾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光。自他12岁仗剑出游,数十年戎马倥愡,君临天下后又日理万机,难得再有机会故地重游。他看到西洛山川关河雄壮,迁都之心意决,甚至想一迁洛阳,再迁长安。但随行的大臣无不表示反对。最后在晋王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1】的说服下,赵匡胤才不得不服从多数人的意见,承认当时开封的首都地位。那么,究其根本,是哪些因素促使北宋创国集团最终定都开封呢?不妨先从我国古代都城与都城选址说起。

一都城与都城的选址

我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是一个政权实施其统治并控制其疆域的神经

中枢。封建王朝的都城也是王权的象征,影响着一个王朝统治的稳固与繁荣。所以历代统治者对都城的选址都十分重视。他们主要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和军事因素、民族关系以及统治者的历史心理因素等方面来考虑,让这些条件和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以赖选出的都城成永久基业。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说:“食国者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国之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2】

《管子·乘马》篇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3】同书《度地》篇说:“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二择地形之肥饶者。”【4】

《太平御览》说:“王者受命创制建国,立都必据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5】

分析一下我国古代都城的地理环境和以上学者编著的论述,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都城的选址不仅考虑自然地理形势,还要考虑政治地理形势,即“天下之和,阴阳之正”与“天下之势”。从首都的功能看主要包括了一下四大功能,即统治全国的功能——治民,保卫政权的功能——卫国、卫民,保证供应的功能——富民、利民,文治教化的功能——教民。因此,这就要求都城在军事上固若金汤,经济上富甲天下,如古人言“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6】,地理环境上“不倾之地”、山川秀美,交通上四通八达。当然,从历史上看,各朝首都的选择只能是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抓住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比较有利的地理位置。

北宋定都的问题,也是经过一番激烈讨论的,但最终的结果是选择开封为其首都。可以说,当时争论的结果,决不是一个历史的误会,而是各种条件决定的结果。那么,从以上我们所分析的建都选址条件上看,开封是不是当时一个最理想的都城所在地?它为什么会被选中作为北宋王朝的首都呢?

二开封在当时的优势

开封在战国时期称为大梁,是魏国的首都,属名都大邑。《盐铁论》就赞其曰“天下名都”【7】。秦灭六国,开封受到毁灭性破坏,至唐又逐渐发展为一方重镇,地位大为提高。五代时,后梁首建都于此,称东都,这是开封历史上的一大转机。代唐而兴的朱温曾经被唐朝封为梁王,大梁(开封)成为其夺取天下的根据地。因此,他定其国号为“梁”,而且将其首都定在大梁。朱温曾在其即位诏书中,讲了他定都开封的理由“古者兴王之地,受命之邦,集大勋有异庶方,沾庆泽所宜加等。”“用壮鸿基,且旌故里,尊令典,先示殊恩。宜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名东都。其东都改为西都”【8】。这道诏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大变化,开封已作为汉族正统王朝的首都而崛起,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接着后晋、后汉、后周相继以开封为首都,称东京。尤其是经后周周世宗的全面改革,开封首都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开封成了“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益繁盛”【9】的大都市。这些就是北宋之始开封城的面貌,可以说它已具备成为赵氏王朝首都的资格。我们就从具体方面来分析开封在当时的优势。

(一)水陆交通和漕运的优势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水。因为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大型聚落,人民生活饮用需水,耕种需要灌溉水源,手工作坊需用水,交通和漕运更需要水。开封位于黄河冲积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处于华北平原与黄淮平原的交接地带,土质松软,水源丰富。黄河、汴河、蔡河、广济河纵横其间,开封正处其中心。这里交通便利,通过汴河等,可以解决京城的物资供应问题。因而,“汴河之于京城,乃是建国之本。”

后周周世宗柴荣在对开封城扩建的同时,也曾大力修治了以汴河为主的东京航道,这是他对促进开封城繁荣的一大贡献。柴荣即位后,兴修水利,治理河流,疏通漕路。显德四年(公元957年)“诏疏通汴河一派,北入于五丈河,又东北达于济,自是,齐鲁之舟楫皆至京师”【10】,又“浚汴口,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11】。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发滑、亳二州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于济,以通青、郓水运之路”;又疏导蔡河,以通陈、颍水运之路【12】。于是,汴梁城“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水运四通八达,成为各地财货荟集之地。

唐、五代以来,汴州已形成水陆交通枢纽,后周的修治将蔡河、五丈河与汴水沟通,交通更为便利,地位更为重要。汴河漕运量后来定为每年600万石,从江南运来这大批粮食以养京师军民,城市工商业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周邦彥的《汴都赋》记载,在汴河上来往的船只,有江浙一带的,也有江淮一带的,有官府的,也有私商的,一片繁荣。《续资治通鉴长编》曾记载:“波流平缓,两堤平直,江淮扁舟,四时上下,昼夜不绝。”正是因为漕运通路的疏通,才解决了京师数十万军兵及一部分市民的用粮问题,也直接解决了开封能不能立都的重要条件。唐朝长安,由于运输困难,在许多年份里,皇帝要率百官、军队到洛阳就食,其窘境可以想象。显然,宋朝立国,要解决官府军队给养问题,汴梁无疑是建都的首选城市。

(二)地理位置与政治上的优势

选择适当的地理位置,是营建都城的重要一步。《吕氏春秋》指出:“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就是指地理位置的选择。地理位置选择是个综合因素,地点、地形、地势、交通等表现在军事上就是要求制内御外、攻守兼备。

历史上,通常把四面平坦、无险可守的地方称为“四战之地”。战国时期的赵国定都于四战之地,不得不全民习兵,但最后还是被强秦所灭。开封地处黄河南岸平原的舒缓地带,也是自古有名的四战之地。开封无山川之险,不利于守,却未必不利于攻。以四战之地取攻防要枢,纵横捭阖,无论南下还是北上,进退自由的汴梁都显得利兵利战。开国之初,赵匡胤为实现统一而南征北战,战略上是攻势而非守势。汴梁从地理上利于战,即主动进攻,命将出师,很是方便。

当然,在地理形势方面,开封有优有劣,顾祖禹曾说:“宋人谓汴都背依燕赵,面控江淮,泰岳镇其左,温洛萦其右,为天下奥区,然形势涣散,防维为难。”【13】政治稳定是一个政权生存、发展的依托和保障。统一政权往往以政治力量雄厚的地方作为都城,选择有利于从政治上控制国家局势的大城市。汴州(开封)在隋唐时期崛起,但从安史之乱后,成为军阀相互争城掠地的角逐重点对象。唐王朝对它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因此节镇建置不常。直到兴元元年宣武军移到这里,唐王朝以大军十万【14】镇守于此,汴州才真正起到“王室藩屏”【15】的作用。公元907年,朱温以开封宣武军之力量,代唐建梁,始首都于开封。这也有历代统治者由于受迷信、谶纬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将自己的发迹之地作为兴王的根本的因素作用。其实这根本上也是随着封建社会内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形势的变化而形成的,决不是某个历史人物随意决定的。

开封经梁、晋、汉、周建都之后,初步形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虽然全国割据势力各霸一方,但基本承认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这也为北宋定都开封打下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对待北方的少数民族问题,也是五代乃至北宋择都开封的政治原因之一。隋唐时期就经常受突厥的袭扰,后来,北方的契丹也壮大起来。少数民族先后建立政权,经常发动战争,举兵南下,对中原王朝西北边防构成重大压力。五代时都城选址由长安、洛阳逐渐东移至开封,就有中原王朝对起首都在政治安全上的考虑。

(三)城市营建与历史上的优势

由于“城镇聚集着财富和权力,因此引起征服者或掠夺者的注意”,“占据城市中心,就能最好地从政治上和经济上控制地区。因而,城市是战争的首要目标”【16】,一切权力的拥有者为巩固和保卫既得利益和权力,不仅拼命扩大军事力量,而且总是想方设法修筑城池,以期通过这些手段,来增强其军事防御力量和军事上的抗打击力。于是在整个古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便会出现这样两种现象:每当战争大规模、频繁发生时,一方面是筑城高潮迭起,另一方面则是毁城、屠城事件的不断出现。

很显然,先秦、两汉、魏晋之间的开封也屡次遭受战争、灾难(包括人为的水灾)的多次磨难,但它都在每次战争后,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一旦战争停止,就生机勃勃,再度兴起。隋统一后,政治稳定了下来,汴州也一洗过去战争的伤痕,成为中原一个重要的州郡。唐自安史之乱起,汴州依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方面,日益显露出其重要性。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唐廷任永平节度使李勉兼汴州刺史,开始“重筑”【17】汴州城,这次重筑又称“筑罗城”【18】,就是修筑外城。周长20里155步,规模是相当大的。这大大提高了开封城的地位。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宰相董晋为宣武军节度使期间,又修筑了汴州城的汴河水门。修成的东西水门,对汴州城防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巩固作用。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正月,诏“开封府修补京师罗城,率畿内丁夫五万千版筑,旬日而罢”【19】。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对开封城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四月诏曰:“......东京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而都城因旧,制度未恢,诸卫军营,或多窄狭,百司公署,无处兴修。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将便公私,须广都邑......”【20】诏书规定,采取分期施工完成的方法,先令主管部门“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标识,俟将来冬末春初,农务闲时,即量差近甸人夫,渐次修筑,春作才能,便令放散。或土功未毕,即次年修筑”【21】。这是种不伤民力、不误农时的妥善方法。修建中还将营葬、窑灶、草市都标识在七里之外,而标识内首先画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然后“听民随便筑室”【22】,这样有计划地进行营建,制度周密,于市容十分有利。次年,派曹州节度使韩通督役而成新城,周长48里233步【23】。传说因取虎牢关粘土筑城,故“坚密如铁”。

周世宗整顿市区,规定迁坟改葬,曾遭人们的怨望。世宗说:“近广京城,于存殁扰动诚多怨谤之语,朕自当之,他日终为人利。”【24】在扩建时拉直加宽街道,最宽处有30步阔。后周还提倡植树建井,美化环境,允许临街开店等,其实等于宣布了旧的坊市分离制的初步破产,承认了城市发展中临街开店的现实。可以说,开封在当时诸城市中对于商业的认识已经走在前列,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四)经济保障与发展上的优势

经济的保障作用,是古代都城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它标志着一个王朝的兴盛与衰落。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隋唐两朝都定都关中,对关中和关东经济区的农业恢复、发展特别重视。但是从经济的发展而言,关中地区已经不能满足京城长安的物资供应,必须仰仗全国各地的漕运。长安作为首都,已经呈现出略不适应的端倪,出现了政治中心和经济区域重心分离的趋势。秦汉时期,关中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重心。到隋唐时期,江淮地区特别是三吴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能与中原经济并驾齐驱了。唐高祖、太宗时期,由江淮输送关中地区的粮食,每年120万石,之后日益增加,到唐玄宗天宝年间,一年可达400万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北方农业区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河朔地区“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关中供应的主要来源就是三吴地区,三吴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富庶的经济区域,并成为唐政权赖以生存的支柱。正如时人所说:“江东诸州,业在田亩,每一岁善熟,则旁资数道,......赋取所资,漕辕所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25】

经济重心由西向东的转移,使都城的转移看起来似已不可避免。特别是唐中后期以后,中央政府的军国费用,几乎全部借助于连接南北大动脉之生命线的汴河,北运至黄河,在沿黄河西向到陕入关中。这样的漕运是异常困难的。特别是三门峡一带更是漕运的最大障碍。唐人在《邺家家传》中描述三门峡的困难,说:“自集津上至三门,皆一纲船夫并牵一船,仍相近数百人挽之。河流如激箭,又三门常有波浪,每日不能进一二百船,触一暗石,即船碎如沫,流入旋涡,更不复见。”更何况,安史之乱后,黄河下游南北为各藩镇割据,经常采取截取汴河的手段,欲置唐王朝于死地。另一方面,政治、军事重心又在北方。在这样一种新历史条件下,处于关中、江南两大经济区之间的开封,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处于一种特殊的战略地位,愈来愈重要。控制了开封,就控制了咽喉要地,从而取得生存权。这样,开封逐渐成为中原王朝的首都也成为一种必然。

开封自身也在发展。由于交通、漕运的发达,各地商人来汴贸易者日益增多,汴州经济也成为了诗人们讴歌的对象。王建诗云:“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26】又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门通宵酒客行。”【27】刘禹锡诗谓:“四面诸侯瞻节制,八方通货溢河梁。”【28】当时的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治”【29】汴州的富庶,给宣武军也带来了莫大之利,宣武军节度使利用汴州,搜刮民财,其富无比。

总而言之,开封在隋唐、五代时期雄居中州大地,而能在战乱中加以发展,与经济重心的东移、南移有密切的联系,也与其自身经济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有极大关系。加上其原有的交通之便,开封的崛起乃是历史的必然。在这种南北经济发生变化的时期,汴州居于特别有利的地位。经过五代时期作为帝都的发展,开封人口已达百万左右,实为宋建国之初全国第一大城市。

(五)安定政策与民心上的优势

公元960年春,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生兵变中黄袍加身,被拥立为皇帝。掌书记赵普曾对众将说:“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前军昨已过河,节度使各据方面,京师若乱,不惟外寇愈深,四方必转生变。若能严敕军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然静谧,诸将亦可长保富贵矣。”【30】唐末五代以来,兵变成风,发难者往往以允许抢劫来激励士兵。陈桥兵变不同于以往,赵匡胤要安定都城人心,这是他事业成败的关键。他训令诸将:“少帝(周恭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众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辄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纵兵大掠,擅劫府库,汝等毋得复然,事定,当厚赏汝,不然,当族诛汝。”【31】所以这次兵变抛弃了以往兵变的恶习,这一转变是五代至宋由乱变治的象征。不仅稳定了刚刚建立的北宋政权,而且对开封的建设也有极其有益之用。

开封自魏至后周,所谓王气所在,历史证明是一个可以建都的地方。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取政权,后又以“禅让”的形式取代后周,兵不血刃,实现了改朝换代。由于追随他的文臣武将多为后周旧臣,他们在汴梁安居多年,置下了产业,早已过惯了汴梁的安逸生活。定都汴梁符合多数大臣的心愿,甚至可以说是顺应民心。也正因为如此,当赵匡胤想西迁洛阳时,那些安土重迁的大臣才敢于纷纷反对,以至于使宋太祖在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32】的劝说下,放弃西迁。这一方面说明了开封在当时确有作为帝都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依靠山河险固作为定都标准的思想在宋初就被否定了。

三定都开封的劣势分析

在考虑定都开封的过程中,主要是看到了当时开封的诸种优点。成为宋都,也让开封掀开了其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它不仅以人口愈万、富丽甲天下而傲然于世,而且也造就了黄河文明的绚烂和古代文化的高峰。当时开封已经成为可与长安、洛阳匹敌的城市。但

是在战略上,开封却有着两个致命缺陷:

(一)黄河水患。流经开封的黄河故道是地上悬河,黄河在开封地段河道变宽,又经过落差的影响,水流较快。使渠道多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提高,北宋甚至要设置专门官防洪,“发禁兵三千,沿河防护”【33】。北宋每年要消耗大量国费用于黄河防洪。唐代时,黄河每18.5年出现一次水患,经过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到北宋时期,达到每2.8年出现一次。又因为开封段黄河为地上悬河,辽、金兵南侵时,就以水为兵,这给了开封城以灭顶之灾。开封城至今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开封城,城摞城。”在今日的开封城下还埋藏着许多古城墙遗址,标志着它古老的历史。所谓“兴也黄河,败也黄河”,正是开封盛衰的写照。黄河水患,始终是北宋一朝都城难以背负之痛。

(二)地理位置。开封一带的地理环境,内在矛盾相当突出:一方面地当要害,四通八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另一方面,这里地势平坦,地形简单,莽原一片,无险可守,从军事角度看,其先天不足是十分明显的。随着中原王朝军事防御的重点开始从西北转移到东北,开封的压力增大。北宋要防范来自崛起于北方草原和辽东的辽、金,只有依赖幽燕一线固守,但后来辽金尽得幽云十六州,北方骑兵一旦进入中原,便可策马扬鞭,千里奔袭,直取汴梁。开封城极易被战略孤立,成为一座孤城。所以当对辽、夏、金关系紧张之时,讨论建都、迁都之议,总是士大夫最关心的问题。

北宋定都开封是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它有着与之俱来且不容忽视的劣势。宋代开封城不仅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也是当时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宋神宗时,汴京有居民二十万户,若按每户五口人计算,那它至少有百万人口,再加上皇家人口、大小官吏、数十万军队及“游手浮浪”,人口密度并不比现在的城市低多少。不过,我国古代的都城多是政治中心,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总是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变化。北宋末年,经过金人的掠夺破坏,南宋都城改设临安,昔日繁华无比的汴京也随之衰落了。但开封在中国城市史和古都学研究上的突出地位不可磨灭。

参考文献

【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司马迁.乐毅列传[A].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管仲.管子·乘马[A].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C].北京:中华书局,1986.13-17. 【4】管仲.管子·度地[A].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C].北京:中华书局,1986.303-306. 【5】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管仲.管子·治国[A].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C].北京:中华书局,1986.261-263. 【7】桓宽.盐铁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63.

【8】薛居正.梁太祖纪[A].薛居正.旧五代史(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87.45-58. 【9】王溥.城郭[A].王溥.五代会要(卷2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薛居正.周世宗纪[A].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18)[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司马光.后周纪三[A].资治通鉴(卷294)[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2】薛居正.周世宗纪[A].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19)[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顾祖禹.河南二·开封府[A].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7)[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4】刘昫.韩弘传[A].刘昫.旧唐书(卷156)[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5】白居易.翰林制诏四·与韩弘诏[A].白居易.白居易集(卷57)[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6】奥沙利文.战争地理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193.

【17】刘昫.李勉传[A].刘昫.旧唐书(卷131)[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乐史.东京·开封府[A].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9】王溥.城郭[A].王溥.五代会要(卷2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0】王溥.城郭[A].王溥.五代会要(卷2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1】王溥.城郭[A].王溥.五代会要(卷2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2】司马光.后周纪三[A].资治通鉴(卷292)[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3】脱脱.地理志[A].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4】司马光.后周纪三[A].资治通鉴(卷292)[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5】权德舆.论江淮水灾上疏[A].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卷4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6】王建.汴路即事[A].唐寅、彭定术.全唐诗(卷299)[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7】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A].唐寅、彭定术.全唐诗(卷300)[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8】刘禹锡.令狐相公见示河中杨少尹赠答兼命继之[A].唐寅、彭定术.全唐诗(卷360)[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9】刘昫.李勉传[A].刘昫.旧唐书(卷131)[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3】脱脱.河渠志[A].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北宋开封府历任知府

北宋开封府历任知府- 昝居润,博州高唐人。原后周开封知府。北宋建立,加检校太尉,以宣徽南院使仍判开封府。居润善书计,性明敏,有节概,笃于行义,屡为宋太祖推荐贤才,世称其知人。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后入太祖幕,掌财货,以廉闻。入宋为太祖重臣。太平兴国四年二月(979),齐王随太宗征太原,伦以右仆射兼门下侍郎为留守、权判开封府事。师还,还任于齐王。 李符,字德昌,大名内黄人。曾知广州兼转运使。在任有善政,民为立生祠。太平兴国七年三月(982),开封尹秦王廷美出守西京,符以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后因用刑不当,贬知春州(今广东阳春)。 张宏,字臣卿,青州益都人。曾任职于宣、遂等州,以勤干闻。淳化四年二月(993),以吏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循谨守位,不求赫赫之誉,历践通显,未尝败事。然太宗虑囚,以府狱多壅,诏劾之。 寿王,即宋太宗第三子赵元侃。淳化五年九月(994)加检校太傅行开封尹。见宾客李至、李沆,必先拜,迎送降阶及门。开封政务填委,留心狱讼,裁决轻重,靡不称惬,故京狱屡空,太宗屡诏嘉美。后继位,即宋真宗。 毕士安,字仁叟,代州云中人。寿王尹开封府,士安为判官。至道三年四月(997),真宗登基,士安以给事中权知开封府。士安力自规检,饬躬慎行,交游无党,有清识,美风采,善谈吐,为政严正。时近臣有怙势强取民间定婚女者,其家诉于府,士安立判还之。后拜相。 宋白,字太素,大名人。善属文,曾与李昉集诸文士纂《文苑英华》一千卷。出任玉津、蒲城、卫南,权知兖州,曾三知贡举。咸平元年十月(998),以翰林学士承旨权知开封府,既而倦于听断,自求罢任。 魏羽,字垂天,歙州婺源人。南唐旧臣,入朝,历知兴、棣、滑,京兆府、宋、阆、潭、杭、扬等州,任河北、两浙转运使,咸平二年四月(999)以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为政强力有吏干,明吏道,尤小心谨事,勤于职守。-次子瓘后再知开封府。 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人。有器识,能断大事,太宗称其为儒臣中知兵者,曾数出掌军政,委任僚佐,总其纲领,无不称治。咸平三年正月,以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听决明允,府治赖之。 温仲舒,字秉阳,河南人。曾通判吉州、知汾州、通判睦州。知秦州,谕诸羌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悉徙其部落于渭北,立堡砦以限之。民感其惠,为画像祠之。咸平三年七月(1000),以礼部尚书权知开封府。以京府务剧,敏于应务。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性刚直,好直言,太宗曾倚之为唐之魏徵。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咸平五年五月(1002),以刑部侍郎权知开封府。京师政刑繁剧,准善用诸属官

2020-2021郑州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代表作是 A.《西厢记》 B.《桃花扇》 C.《窦娥冤》 D.《牡丹亭》 2.现代社会中,手机支付已成为一种时尚,但纸币仍然在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秦朝的圆形方孔钱 B.唐朝的开元通宝 C.汉朝的五铢钱 D.北宋的交子 3.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公元916年建起庞大帝国,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A.吐蕃B.辽C.西夏D.金 4.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宋金和议 D.南宋灭亡 5.建立与宋并立的辽、西夏、金政权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A.契丹、党项、匈奴B.契丹、党项、女真 C.党项、女真、鲜卑D.匈奴、鲜卑、吐蕃 6.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B.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 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 A.元宵节B.端午节C.中秋节D.元旦 8.下图所示人物的诗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下列表述与这位历史人物相符的一项是

A.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 B.两宋之交杰出的词人 C.被后世尊为“诗仙” D.被后世尊为“诗圣” 9.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了哪个朝代的节日欢乐气氛?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10.一位学者评论他所处的朝代,认为当时地方州郡之所以“日就困弱”,是因为朝廷把各州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政刑一切收了。”该学者所处的朝代是() A.秦朝B.西汉C.宋朝D.唐朝 11.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南宋时,我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主要得益于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相对稳定④国家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A.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B.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 C.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13.下图所示民族建立的政权是 A.辽 B.北宋 C.西夏 D.金 14.北宋的都城是() A.长安B.开封C.洛阳D.灵武 15.“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

河南省水系概况图文版

河南境内的河流 (河南水系) 河南省地跨淮河、长江、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其流域面积分别为万、万、万、万km2。全省100km2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其中,河流流域面积超过10000km2的9条,为黄河、洛河、沁河、淮河、沙河、洪河、卫河、白河、丹江;5 000~10 000km2的8条,为伊河、金堤河、史河、汝河、北汝河、颍河、贾鲁河、唐河;1000~5000km2的43条;100~1000km2的433条。按流域范围划分:100km2以上的河流,黄河流域93条;淮河流域271条;海河流域54条,长江流域75条。因受地形影响,大部分河流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区,流经河南省的形式可分为4类:即穿越省境的过境河流;发源地在河南的出境河流;发源地在外省而在河南汇流及干流入境的河流;以及全部在省内的境内河流。

黄河流经三门峡 一、黄河流域河流 黄河干流在灵宝市进入河南省境,流经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濮阳7个市中的24个县(市、区)。黄河干流孟津以西是一段狭谷,水流湍急,孟津以东进入平原,水流骤缓,泥沙大量沉积,河床逐年淤高,两岸设堤,堤距5~20km,主流摆动不定,为游荡性河流。花园口以下,河床高出大堤背河地面4~8m,形成悬河,涨洪时期,威胁着下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防汛的心腹之患。干流流经兰考县三义寨后,转为东北行,基本上成为河南、山东的省界,至台前县张庄附近出省,横贯全省长达711km。黄河在省境内的主要支流有伊河、洛河、沁河、弘农涧、漭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等。伊、洛、沁河是黄河三门峡以下洪水的主要发源地。 (一)洛河水系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 一、开封兴起(春秋-汉朝) 仪邑是开封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名字,春秋时期,仪邑城是卫国的一座小城。战国时期的大梁就是在仪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国为了控制中原,把都城由山西安邑迁都至仪邑,名为“大梁”。之后的浚仪是由大梁发展起来的。 春秋时期,开封境内还有另外一个城,即“启封城”,郑国国君郑庄公为向中原扩展,命郑邴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附近筑城,名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避其名字中的“启”字之讳,“以开代启”而改名为开封。 二、开封之建设(唐——五代) 进入唐代之后,开封也是水陆便捷的大都会,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汴州一度改为陈留郡。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他增筑周围达22里的汴州城。后来李希烈叛乱时,靠汴州城阻叛军数月。 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的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1、恢复江淮漕运 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柴荣,整顿朝纲,改革弊制,在内政和军事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他三次征伐南唐,夺得“淮南十四州”的土地,并恢复了江淮漕运,使开封经济进一步提升。955年,他又发动10万民夫在原汴州城外筑外城。 2、始建与修葺城墙 开封城墙始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自宋州来汴州,对南北朝时的汴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筑",这次重筑又被称之为“筑罗城”。主要是将汴州城的南壁往南扩充,把汴河围入城内。贞元十四年〔798〉董晋接任宣武军节度使后又增筑了两个水门,汴州城得以完备。这次重筑之规模是较大的,周回达20里155步,它奠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基础。 五代(除后唐外)把汴州作为都城,开封城墙多有整修,力度最大的,还是后周柴荣对开封城的修筑。除增修外城外,对里城(指今日城墙)主要是将道路拓宽,里城与外城的主干道取直。

城市的文化发展力——以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为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城市的文化发展力——以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为例 作者:田银生, TIAN Yinsheng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刊名: 城市规划 英文刊名:CITY PLANNING REVIEW 年,卷(期):2007(10)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5条)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3.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 1995 4.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 1995 5.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 1985 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1995 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8.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 1992 9.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 1992 10.姚瀛艇宋代文化史 1992 1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2006 12.刘道醇圣朝名画评 1995 13.夏文彦图画宝鉴 1983 14.王恽秋涧集 2005 15.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 1997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田银生宋东京(汴梁)城市新秩序的种子[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2002(5) 2.周文逸北宋东京城街坊空间特色初探[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 3.田银生中国传统城市结构的"二元对立统一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05(1) 引证文献(1条) 1.李华瑞.杨小敏2007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期刊论文]-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8(2)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9a5461823.html,/Periodical_csgh200710006.aspx

2020-2021厦门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指南针的出现 C.瓦子和勾栏的出现D.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2.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3.建立与宋并立的辽、西夏、金政权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A.契丹、党项、匈奴B.契丹、党项、女真 C.党项、女真、鲜卑D.匈奴、鲜卑、吐蕃 4.下图所示人物的诗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下列表述与这位历史人物相符的一项是 A.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 B.两宋之交杰出的词人 C.被后世尊为“诗仙” D.被后世尊为“诗圣” 5.岳飞在其《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匈奴”指代的是() A.女真统治者B.突厥统治者C.契丹统治者D.党项统治者 6.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B.他遭奸臣谋害 C.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D.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7.下列作物中,不属于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 A.占城稻 B.玉米 C.甘薯 D.向日葵 8.下图是元朝最著名画家的代表作《秋郊饮马图》。该画的作者是()

A.吴道子B.赵孟頫C.阎立本D.张择端 9.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了哪个朝代的节日欢乐气氛?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10.《射雕英雄传》是金庸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品之一,郭靖和杨康是小说里面的两个重要人物。你知道他们的名字与下面哪一事件有直接的联系 A.西夏建立B.金灭北宋C.澶渊之盟D.元朝建立 11.下图所示民族建立的政权是 A.辽 B.北宋 C.西夏 D.金 12.现代社会中,手机支付已成为一种时尚,但纸币仍然在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秦朝的圆形方孔钱 B.唐朝的开元通宝 C.汉朝的五铢钱 D.北宋的交子 13.制作示意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示意图中的空框内应填入的时期名称是( ) 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三国时期D.五代十国 14.北宋的都城是()

开封市基本情况

目录 1、焦作市宏观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焦作市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焦作市宏观经济.....................................................................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焦作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工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城镇发展的空间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城市性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住房建设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焦作新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招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政府领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政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土地市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房地产市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课-盛世·汴梁(说课稿)

《盛世·汴梁》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初中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第5课《盛世·汴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这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属于“综合·探究”学习领域。《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风俗画,是一幅高度客观而又写实的作品,也是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探究、部分地临摹这幅作品,可以形象地了解北宋时期的城市面貌、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目标: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对知识的探索学习能力,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通过分析、探究,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 (2)操作目标: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探究、临摹作品局部,有意识地探究美术与社会的关联,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3)情意目标:感悟艺术珍品的艺术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分析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临摹。 教学难点: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及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5、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清明上河图》、示范的作品、相关历史资料。 学生准备好绘画工具:笔、画纸 二、教法运用 本节课侧重于读画、实践,我将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中国画知识,跟随画家游览古城汴梁,记录汴梁城的各类信息,激发学生的

主动探究性。同时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各自临摹作品局部然后再组合,感受长 卷作品的独特魅力,提升同学间的合作、协调意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 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三、学法指导 1.探索发现法:让学生通过欣赏与分析《清明上河图》绘画内容,了解北宋时期的人文风俗并探究其价值。 2.小组合作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临摹《清明上河图》的局部,感受画家当时意境感受长卷作品的独特魅力,提升同学间的合作、协调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情节激趣,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我们身边的风俗照片,请学生思考: 1.我们现代用照片来记录,那在古代人们是用什么手段来记录当时的风俗景 象的? 学生回答:用笔绘画。 2.师问:那么你们知道有哪些画是记录当时风俗的吗? 学生开始思考并争相竞猜:《货郎图》、《游春图》、《清明上河图》等等。 (设计意图:用联想方法引入主题) 这时我会拿出一个卷轴,让两位同学上来打开,学生看来会发出感叹声并看图 说话(清明上河图) (设计意图:直观的让学生看到这幅画并且了解这是一幅风俗画) 二、欣赏分析,整体感知 (1)画家生平及作品介绍,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公元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中国画中以界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的风光,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整体感悟 师问:看了这幅画你对于宋代人们的生活有何感想?你看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事物呢? 生:宋代的汴梁城繁华富足安定祥和。有意思的事物:人们的服饰与装扮、

北宋开封

北宋开封:梦华东京 宋都规划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提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定都开封,仍沿后周东京之称。 北宋是开封城市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开封城市建筑史上最辉煌壮丽的一个阶段。北宋东京,是当时全国的第一大城市和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它是在唐、五代汴州城的基础上,经北宋历代经营而形成的。重建后的东京城,规模空前,规划严整,建筑壮丽,在我国城市建筑史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宋东京,全城共分为三重:外城、内城和皇城。 外城,又称新城或罗城,周长50里165步。它是在后周柴荣所建的开封城垣基础上建成的。赵匡胤定都东京后,因北有强敌契丹虎视中原,而东京一带又地势平坦无险可据,所以特别重视城防建设。开宝元年(968年),赵匡胤下令重修京城。宰相赵普献上图样,城墙呈长方形,四面开门,坊市绳列。相传,赵匡胤看后很不满,用笔在图上弯弯曲曲地画了一个大圈,并在旁边批示“照此修筑”。城垣建成后,外城如蚯蚓一般,毫无规则,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其实,这主要是宋太祖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而建造的,可能也与城内河流的走向有关。 此后,北宋对这座外城又多次修建。其中,在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和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曾大修过3次。 真宗和神宗重修时,还不敢对外城做大的更改,只是增加了一些女墙,并将外城扩建至周长50里165步,城高4丈,阔近6丈。到徽宗时,奸臣蔡京当政,奏请扩充规模,将原来数十里城墙拆掉重建,外城变成了正方形。虽然美观好看,却不及以前那般曲折坚厚、利于防守了。靖康年间,金军南下攻宋,在东京城西隅架炮轰城,由于城墙平直规整,极易命中,北宋因此而城破国亡。 北宋在对外城修筑时,还增建了各种防御设备,密置马面、战棚、女头等防御建筑。此外,北宋还十分注意城墙的维修保护。《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说: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阴(荫)。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库,贮守御之器。 有广固兵二十指挥,每日修造泥饰。 徽宗重修后的外城,略呈正方形,南北稍长而东西略窄,大约相当于今天开封市主城区四周的土城遗址。外城共有12座陆门,其中的南熏门、新关门、新宋门和新封厅门,联通御路,是4个正门。正门开两重直门,其余各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流经市区的河道上还开有几座水门,水门都设有铁窗门,既便于行船,又利于防守。 北宋东京外城的遗址,在明代还存在。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因黄河泛滥,被淤没,掩埋于地下。 北宋东京外城之外,还有一道城濠,当时称为护龙河,经多次疏浚,到哲宗时,河深2.5丈,宽达10余丈,两岸遍植杨柳,禁人往来,戒备森严。 东京内城,又称里城、旧城或阙城,是在唐代李勉所筑的汴州城基础上修筑而成的。周长20里155步,四周筑有10座城门。南壁3门,中名朱雀门(又名尉氏门),东名保康门,西名新门(又名崇明门);东壁2门,南名旧宋门(又名丽景门),北名旧曹门(又名望春门或迎春门);西壁2门,南名旧郑门(又名阊阖门),北名粱门(又名宜秋门);北壁3门,中名景龙门,东名旧封丘门(又

汴梁八景

开封名胜“汴京八景” “汴京”,即河南省开封市,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2700多年的历史。曾是战国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朝末年的建都之地,号称七朝古都。其中北宋在此建都168年,历经9代皇帝,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都开封,名胜古迹众多,“汴京八景”是古都名胜的精华。 1、繁台春色繁 (读:婆)台,位于开封城东南,禹王台公园的西侧。那里原是一座长约百米自然形成的宽阔高台,因附近原来居住姓繁的居民,故称为繁台。早在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在此曾修建了一座寺院,叫天清寺。元末毁于兵火。清初重建,称为国相寺,于1927年废毁,现仅存一座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公元968—976年的繁塔,是开封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 北宋时期,每当清明时节,繁台之上春来早,桃李争春,杨柳依依,晴云碧树,殿宇峥嵘,京城居民郊游踏青,担酒携食而来,饮酒赋诗,看舞听戏,赏花观草,烧香拜佛,人们尽情地享受春天的美景。北宋诗人石曼卿春游时写诗云“台高地回出天半,了见皇都十里春”。赞美在繁台春游时,还能欣赏北宋皇都春天的景色。“繁台春色”也由此而得名。 2、铁塔行云 铁塔建于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的一座铁色琉璃砖塔,俗称铁塔。位于开封市城内东北隅,今日的旅游胜地铁塔公园。 铁塔原系北宋开宝寺内存放佛舍利的宝塔,塔身为等边八角十三层,高55.88米,通体遍砌铁色琉璃釉面砖,砖面图案有佛像、飞天、乐伎、降龙、麒麟、花卉等50多钟。塔身挺拔、装饰华丽,犹如一根擎天柱,拔地刺空,风姿峻然。白云轻轻擦顶而过,悬铃在空中叮当作响,站在塔下仰望塔顶,可见塔顶青天,腰缠白云,景致壮观。塔身内砌旋梯登道,可拾阶盘旋而上,直登塔顶。当登到第5层时,可以看到开封市内街景,登到第7层时看到郊外农田和护城大堤,登到第9层便可看到黄河如带,登到第12层直接云霄,顿觉祥云缠身,和风扑面,犹若步入太空幻境,故有“铁塔行云”之称。 3、金池夜雨 金池即金明池,原系北宋时四大皇家园林之一,是水上游戏、演兵的场所。又名西池、教池,位于宋代东京顺天门外,遗址在今开封市城西的南郑门口村西北、土城村西南和吕庄以东和西蔡屯东南一带。金明池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原供演习水军之用。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幸其池,阅习水战。政和年间,宋徽宗于池内建殿宇,为皇帝春游和观看水戏的地方。金明池周长九里三十步,池形方整,四周有围墙,设门多座,西北角为进水口,池北后门外,即汴河西水门。正南门为棂星门,南与琼林苑的宝津楼相对,门内彩楼对峙。在其门内自南岸至池中心,有一巨型拱桥──仙桥,长数百步,桥面宽阔。桥有三拱“朱漆栏盾,下排雁柱”,中央隆起,如飞虹状,称为“骆驼虹”。桥尽处,建有一组殿堂,称为五殿,是皇帝游乐期间的起居处。北岸遥对五殿,建有一“奥屋”,又名龙奥,是停放大龙舟处。仙桥以北近东岸处,有面北的临水殿,是赐宴群臣的地方。每年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开放,允许百姓进入游览。沿岸“垂杨蘸水,烟草铺堤”,东岸临时搭盖彩棚,百姓在此看水戏。西岸环境幽静,游人多临岸垂钓。宋画《金明池夺标图》是描述当时在此赛船夺标的生动写照,描绘了宋汴梁皇家园林内赛船场景。北宋诗人梅尧臣、王安石和司马光等均有咏赞金

开封城市变迁

开封城市变迁 一、萌芽时期 1、先夏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文化产生的重要地区。而从古代人类在中原地区的活动情况来看,开封及其周围地区长期处于中心地带。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经在开封一带活动,今开封城北8公里处有轩辕丘可以为凭;黄帝的正妃西陵氏嫘祖,不仅是大梁(开封)人,还是养蚕人的鼻祖;黄帝的史官仓颉曾在这里创作整理文字,今开封北郊遗存有仓王城、仓王庙、造字台等遗址和仓颉墓;黄帝的曾孙帝喾渔猎的沙海,在今开封城西北的黑池一带。据考证,尧、舜、禹三帝均在开封一带行使政令,舜死后还葬在开封东北不远的鸣条。而后来的夏朝,还在这里发生了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战役——鸣条之战。 2、夏 翻开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数十位学者历时30余年合作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一幅夏代地图跃然纸上。该地图集所载夏时期全图一幅,内容根据《诗经·商颂》、《左传》、《古本竹书纪年(辑本)》、《世本(辑本)》、《史记·夏本纪》以及有关夏代考古资料编绘。在今之开封附近,“老丘”二字清晰可见,并以“都城”规格标注。由此可见,这个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夏朝都城,位置就在开封附近。夏王帝杼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16年,史称老丘。这期间,夏朝

统治范围大规模扩大,向东达东海之滨,东南则达江淮地区。农业和手工业较快发展,是夏朝由稳定发展到兴盛繁荣的重要阶段。 3、魏 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公元前361年,雄心勃勃的魏惠王力图称霸中原,于是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并称新都为大梁。迁都后的第二年,魏惠王下令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淮之间,修建一条运河,这条最早连接黄、淮的运河叫“鸿沟”。鸿沟旧道从黄河的汊道(今河南荥阳县北)引水南下,经过今天郑州的中牟县注入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已干涸),再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之后南下经过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分两路汇入淮河。当时圃田泽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周围300里,它既可作为计划中鸿沟航道的储水池,以调剂鸿沟的水量;又可使水中的大量泥沙沉淀于此,以减轻下游运道的淤塞。 一道鸿沟连通黄、淮,大梁坐享通衢之利,亦借此成水陆的大都会。《史记》记载:“魏之大梁,秦之咸阳,楚之郢,皆出入大贾小商之地。”当时大梁城有居民50万人左右,约占当时魏国总人口的25%。大梁有城门12座,著名的有城东北的夷门和城西韵高门。城内冶铁、纺织等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城区面积较今开封市旧城区面积还大。而且在以后的1100余年间,开封的城市规模始终未能赶上大梁

七下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案-练习(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案 一、北宋的建立及统一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东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相关史事:赵匡胤(927-976年),小名香孩儿、赵九重。军事家、武术家。受柴荣器重,征伐南唐屡建战功。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这就是“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赵匡胤率军回到京城,废了柴宗训,坐上皇帝宝座。 2、统一: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其弟赵光义宋太宗)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结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部分统一,而非统一全国。)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材料研读:(太祖)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怎样“尽夺藩镇之权”: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措施有: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1、原因: (1)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2)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3)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 (1)军事上: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材料研读: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是以天下晏然(安宁),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内乱),此制兵得其道也。——(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北宋开封名士的治学风范

第23卷 第2期 开封大学学报 V o.l 23 N o .2 2009年6月J OURNAL OF KA I FENG UN I V ERS I TY Jun .2009 收稿日期:2008-12-30 作者简介:侯彦喜(1965-),男,河南兰考人,副教授,硕士,开封大学宋代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研究。 北宋开封名士的治学风范 侯彦喜 (开封大学五年制专科部,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开封人杰地灵,英雄辈出,许多名人志士生活于此、奋斗于此,为古城开封增添了无限光彩,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北宋时期曾经生活在开封的部分名士,如司马光、范仲淹、晏殊、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都有着优秀的治学风范,这些治学风范对于引领后世学子树立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锻炼坚强持久的学习毅力、养成虚心踏实的学习品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北宋;开封名士;治学风范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3X (2009)02-0001-03 /七朝古都0开封人杰地灵,英雄辈出,许多彪炳史册的名人贤士生活于此、奋斗于此,为古城开封增添了无限光彩,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本文以北宋时期曾经生活在开封的部分名士,如赵光义、司马光、吕蒙正、范仲淹、晏殊、欧阳修、文彦博、苏东坡、王安石等的学习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千年前那些大家的学习态度、毅力和治学风格,为今人树立典范。 一、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主持编写了一部展示中国历代兴衰的著作5资治通鉴6,他的名字和这部著作一起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上。司马光把他对历史的解读和评论都加进了这部书中。他对史料的考核极其认真,追根寻源,反复推敲,不断修改。他每天修改的稿子加起来有一丈多长,而且上边没有一个草字。他对每一个问题都精心考异,除了将考异时所选史料收入正文之外,又对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理由加以逐条说明,著成5通鉴考异630卷,增强了史著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编书的过程中,司马光殚精竭虑,每天夜里枕半扇圆木做成的特殊枕头睡觉,一翻身就得惊醒,一醒就不再睡,马上起来继续写作。5资治通鉴6编成后,未用的残稿堆满了两间屋子,可见他为这部书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司马光严肃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治学要求和严谨的治学作风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二、坚强持久的学习毅力 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前做过开封府尹。他学习勤奋刻苦,锐意文史,崇奖读书。太平兴国年间,他令 李锐等人辑录从汉代到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近500种,共编成1000卷,名为5太平御览6。又令他们撰集野史500卷,名5太平广记6;精选前代文章1000卷,名5文苑精华6。赵光义每天必看5太平御览6三卷,偶尔因为事忙漏读,过后也要补上,一年下来,他把卷帙浩繁的5太平御览6读完了。当时,有人见宋太宗夙兴夜寐,潜心苦读,怕他太辛苦了,便劝他少看一些,保重龙体,宋太宗回答:/开卷有 益,我是不觉得辛劳的。0[1] /开卷有益0这一成语即由此而来。 北宋时期人才辈出,名臣名相层出不穷,曾三度为相的吕蒙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吕蒙正入朝做官之前比较困窘,缺吃少穿,以讨饭为生,夜晚宿于一座破窑中。但他喜欢读书,经常在私塾的窗外听先生讲学。有一年过年他没钱买猪头,就赊了一只,谁知猪头刚煮好,讨债的就找上门来,把煮好的猪头提走了。吕蒙正见状感慨万分,提笔写了一首打油诗5过年6:/可怜可怜真可怜,煮烂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时运转,日日天天都过年。0在过年祭神时,他连买纸的钱都没有,就以树叶代之,又写了一首5祭神6诗:/一片树叶一缕烟,相送司命到九天,玉皇若问凡间事,蒙正乞贷猪头钱。0他穷得要向玉皇大帝贷款买猪头,这打油诗写得也真够洒脱!除夕在自 1

浅谈如何利用开封发达水系促进旅游业发展进步

浅谈如何利用开封发达水系促进旅游业发展进步 作者:祝孔超 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6年第01期 摘要:伴随着经济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如今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产业之一,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全球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开封作为“七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如何充分利用优越的旅游资源条件,找准旅游开发的切入点主打特色文化旅游城市,以旅游业带动开封城市发展进步这是一个十分具有必要和现实意义的值得探究的问题。文章从开封发达的水系资源出发,探究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利用开封发达的水系基础,以水系为纽带促进开封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进步,进而带动古城开封繁荣复兴。 关键词:开封市:水系;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 一个城市要想大力发展旅游业都应具有自身的旅游特色、旅游优势和旅游品牌。开封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宋文化特色显著,开封旅游业的发展也以宋文化为主打品牌,大力宣扬宋文化。同时发达的水系也是其旅游资源特色,开封要想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就需要把水系旅游开发与宋文化相结合,走宋文化和水系特色旅游路线。 一、开封水系状况简介 开封素以水系发达闻名遐迩,有“北方水城”之美誉。分属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黄河大堤以北滩区为黄河水系,黄河大堤以南为淮河水系。市内湖泊众多,河道纵横,市区水域面积达170公顷,占老城区面积的1/4,古人曾用“一城宋韵半水,半城烟柳半清波”来形容开封发达的水系,从没有一座北方城市像开封这般水系如此发达。开封湖泊类水资源有包公湖、龙亭胡、铁塔湖、阳光湖及其他零星散布于城内的水面,还有柳池、黑池等城外湖泊和其它人工湖泊。河流类水资源主要有马家河、黄汴河,惠济河、东郊河、东护城河、药厂河等。 二、利用水系促进开封旅游开发具体对策 古城开封发达的水系是其丰富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开封目前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是:对水系资源重视程度不够、开发层次低、水系保护力度不够、水系和其它旅游资源未很好的融合等。这些因素都是开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开封旅游业的向更高水平和层次上发展进步和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究如何合理高效利用开封水系从而促进旅游资源开发。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单选题 1. 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过的是流动生活,不是定居生活,③说法不正确,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B。 2.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 A. 寇准 B. 宋真宗 C. 宋高宗 D. 明太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与辽的关系。北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劝下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B。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3.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融合加强 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 岳家军的抵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

河南省水系

河南省水系 河南省地跨淮河、长江、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其流域面积分别为万、万、万、万km2。全省100km2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其中,河流流域面积超过10000km2的9条,为黄河、洛河、沁河、淮河、沙河、洪河、卫河、白河、丹江;5 000~10 000km2的8条,为伊河、金堤河、史河、汝河、北汝河、颍河、贾鲁河、唐河;1000~5000km2的43条;100~1000km2的433条。按流域范围划分:100km2以上的河流,黄河流域93条;淮河流域271条;海河流域54条,长江流域75条。因受地形影响,大部分河流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区,流经河南省的形式可分为4类:即穿越省境的过境河流;发源地在河南的出境河流;发源地在外省而在河南汇流及干流入境的河流;以及全部在省内的境内河流。 一、黄河流域河流 黄河干流在灵宝市进入河南省境,流经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濮阳7个市中的24个县(市、区)。黄河干流孟津以西是一段狭谷,水流湍急,孟津以东进入平原,水流骤缓,泥沙大量沉积,河床逐年淤高,两岸设堤,堤距5~20km,主流摆动不定,为游荡性河流。花园口以下,河床高出大堤背河地面4~8m,形成悬河,涨洪时期,威胁着下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防汛的心腹之患。干流流经兰考县三义寨后,转为东北行,基本上成为河南、山东的省界,至台前县张庄附近出省,横贯全省长达711km。黄河在省境内的主要支流有伊河、洛河、沁河、弘农涧、漭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等。伊、洛、沁河是黄河三门峡以下洪水的主要发源地。 (一)洛河水系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境,流经河南省的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偃师,于巩义市神北村汇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9056km2,省内河长366km。省内面积17400km2。主要支流伊河发源于栾川县熊耳山,流经嵩县、伊川、洛阳于偃师县杨村汇入洛河,河长268km,流域面积6120km2。伊、洛河夹河滩地低洼,易发洪涝灾害。 (二)沁河水系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由济源市辛庄乡火滩村进入河南省境,经沁阳、博爱、温县至武陟县方陵汇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3532km2,省内面积3023km2,省内河长135km。沁河在济源五龙口以下进入冲积平原,河床淤积,高出堤外地面2~4m,形成悬河。主要支流丹河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县丹珠岭,流经博爱、沁阳汇入沁河。总流域面积3152km2,全长169km,省内面积179km2,省内河长。 (三)弘农涧、漭河 弘农涧和漭河是直接入黄河的山丘性河流。弘农涧(也称西涧河)发源于灵宝县芋园西,河长88km,流域面积2068km2。漭河发源于山西省阳城县花野岭,在济源市西北的克井乡窟窿山入境,经孟县、温县在武陟城南汇入黄河,全长130km,流域面积1328km2。 (四)金堤河、天然文岩渠

2020-2021天津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一模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2.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A.国家支持东南沿海开发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东南沿海一带人民赋税负担沉重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3.下列作物中,不属于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 A.占城稻 B.玉米 C.甘薯 D.向日葵 4.北宋时候出现了我国四大发明中的() A.造纸术和火药B.火药和指南针 C.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和造纸术 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句词的作者曾在郾城大败金军,他是A.辛弃疾 B.苏东坡 C.李清照 D.岳飞 6.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 7.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 A.赵高 B.李林甫 C.秦桧 D.杨国忠 8.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9.下图所示民族建立的政权是

A.辽 B.北宋 C.西夏 D.金 1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A.元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11.在福建三明宁化县,一群被当地人称为“谱师”的“当代毕昇”正活跃在乡间,由此可判断,这些“谱师”所拥有的技术应该是 A.雕版印刷术 B.造纸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12.岳飞在其《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匈奴”指代的是() A.女真统治者B.突厥统治者C.契丹统治者D.党项统治者13.“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主要是由于( ) A.统一文字B.独尊儒术 C.始设进士科D.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14.北宋的都城是() A.长安B.开封C.洛阳D.灵武 15.下列对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签订的 A.①② B.①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