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舌尖上的中国-面食篇

舌尖上的中国-面食篇

舌尖上的中国-面食篇
舌尖上的中国-面食篇

红糖和白糖比起来,比白糖多了更多的营养成份。

所以,也有很多人偏爱红糖。因为红糖里丰富的叶酸、氨基酸、纤维素等物质。而且性温。和白糖相比不仅保留了比较多甘蔗的营养成分,也更加的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

但红糖虽好,也不要过量哦。一天20克为宜。糖尿病者不能吃哦。

原料

红糖50克、面粉250克、酵母2.5克,水125克左右。盐2克。做法

1、红糖加入水煮开后放至温,用筛子过滤一下杂质。

2、然后倒入其他材料

3、用筷子搅拌至没有水份

4、再揉成团

5、放在温暖处发酵至两倍大。

6、再重新揉均匀

7、将面团擀成长薄片

8、上面用刷子抹上清水(份量外)

9、然后卷起

10、切成小段

11、放在涂过油的蒸笼上醒30分钟左右

12、至大了一圈后,蒸20分钟,关火三分钟取出即可。

飞雪有话说

1、面团刚开始发酵的时候,揉不均匀也没事。后面发酵好后,要揉均匀了。

2、擀成薄片的时候,要擀平,可以借助压面机。

3、如果擀的时候,上面有气泡,可以用牙签扎去。

4、现在温度比较低,你醒的时候,一定要看大了一圈才能去蒸。不然蒸了也不会松软的。

炸酱也是我平时爱做的一种酱。

一次做一大碗,吃的时候,不管是下面,还是就馒头,都很不错。

有时候,家里中午没有荤菜,用点素菜加炸酱一炒,味道也十分不错。黄瓜炸酱面

原料

面条二两、黄瓜一根、胡萝卜一根、猪肉300克、葱10克、姜5克。调料

甜面酱30克,豆瓣酱60克

做法

1、猪肉切成肉丁,

2、锅中放油,先倒入肥肉丁炒香

3、将肉丁中的肥油吐出后,倒入瘦肉丁和生姜丁。

4、炒一会儿后,倒入甜面酱和豆瓣酱

5、然后用中小火加上适量的水煮一会儿,

6、煮好后,放入葱花即可。

7、另起锅,锅中放入水烧开

8、将面条下熟。然后切上黄瓜丝,胡萝卜丝和炸酱拌匀就行。

飞雪有话说

1、面条你选择细面条或粗面条都可以拌酱吃。

2、做好的炸酱,可以就馒头,也可以煮豆腐。下面条更是相当方便。

3、因为酱里都有盐,所以我没有放盐。起锅前自己尝一下,决定是否放盐。

说起馅料,

咸馅要数到这猪肉白菜馅的最为大众化。而甜馅要数到黑芝麻、红豆馅最为普遍。

我说这猪肉白菜馅饼力求就是皮薄馅多,吃起来那才叫过瘾。

我在猪肉的选择上,

1、如有菜场的猪肉买,就不买超市的猪肉。(我这儿菜场的猪肉就比超市的新鲜。因为菜场没有冷柜,所以当天宰杀当天卖。)

2、如有黑猪买,就不买白猪肉。(黑猪肉烧起来比白猪肉要香)

3、猪肉尽可能选择三分肥七分瘦。这样口感不油腻不柴。如果不喜欢放肥肉可以最后加少许植物油搅拌均匀。但口感会稍差些。

4、用到水打馅。因为猪肉本身比较干,加了25%的水后,馅料就会口感滋润很多。

在白菜的选择上

1、有大颗的白菜不选择小颗的。(颗越大长得越好,水份多)

2、同样体积的白菜有重的不选择轻的。(重的包得牢实)

3、做馅料的选择里面的菜心,嫩,口感好。

原料

面粉200克,温水130克左右。

份量

30克一个。

猪肉末150克,葱2克,姜2克,白菜150克(盐4克),胡萝卜30克

调料

盐2克,生抽8ml,油25克

份量

10个。

做法

1、面团倒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温水(60-70度)

2、揉成面团盖上盖放30分钟备用。

3、30分钟后再重新揉好,

4、分成10份的剂子(每个大约是30克左右)

下面来处理馅料

做法

1、白菜切成末,加少许盐4克搅拌均匀,

2、肉末加葱末,姜末,并分次加适量的水搅拌成糊状

3、然后在肉末中加入沥干水的白菜,切好的胡萝卜末以及植物油

4、加上调料搅拌均匀即可。

5、将小剂子擀成圆形

6、包入馅料

7、包好后收口

8、按扁成圆形

9、放入平底锅中用中小火慢烙,

10、烙至两面呈金黄色即可。也可以适量加一丁点水盖盖闷一会儿。烙至金黄色。

飞雪有话说

1、做馅料的面团,要和得稍软和一点。给面团一个足够醒的时间,包的时候才容易包。

2、包的时候力求面团擀薄一点,这样皮薄馅多,好吃。

3、如果份量把握不准,可以用称来称量。

4、烙好的饼趁热吃,风味最佳。

5、在搅拌猪肉馅料的时候,可以用白菜加盐多出来的汁搅拌。但后面的盐量就要稍减。

平时蛋糕做得并不多,即便做,也多是操作简单、糖油偏低、外表朴实的蛋糕,偶尔拿来解解馋,又食之不腻。

“最爱蛋糕”list中也就那么几样,这个红枣糕便位居其列。

多多的红枣、红糖和鸡蛋,香喷喷满足味蕾的同时,又悄无声息地抚慰了我们的身体,可谓好吃又健康。

这个蛋糕是在sohu发的第一篇日志,时隔近四年,与当时发的步骤略有不同。因为料理机、烤箱变了,所用的器具不同,也就有了与当时不一样的操作方式。

体会就是,很多方子,即便一步步照着去做,也未必会有一样的成果。这其中,器具、烤箱、操作手法,甚至原料品牌,种种不同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成品。

所以以后,我不会轻易骂别人的方子不好用了。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器具,不同品牌的原料,不一致的温湿度环境……细节决定成败,何况这细节千差万别。实践过程多体会,多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一味抱怨方子,也是烘焙过程中即便“失败”的一大收获。

【材料】(20*20烤盘一盘)

去核金丝枣100克红糖30克+50克色拉油50克鸡蛋5个低粉100克泡打粉2克盐2克柠檬汁(或白醋)几滴

【做法】

1.无核红枣洗净沥干;

2.倒入刚好没过红枣的水和30克红糖,将枣煮软、膨胀;

3.4.取出红枣(枣水留用),跟色拉油一起倒入料理机中,将枣打碎成枣泥;

5.取刚才煮红枣的水70克,与枣泥混合均匀;

6.7.筛入低粉和泡打粉,翻拌均匀;

8.9.蛋黄蛋白分离(蛋白放入无油无水的盆中备用),将蛋黄分次倒入枣泥面糊中拌匀;

10.蛋白中加入盐和几滴柠檬汁或白醋,打至起大泡。然后分三次加入红糖(充分碾碎),打至中性发泡;

11.12.先取1/3的蛋白糊跟面糊翻拌均匀;

13.再将剩下的蛋白和面糊翻拌匀;

14.烤盘中垫油纸,倒入蛋糕糊,轻磕几下。入预热160°的烤箱中层,160°,60-70分钟。大概30分钟的时候快速打开烤箱门盖上锡纸。

15.烤好后取出倒扣,揭掉油纸。

【Tips】

1.一定要用无核的金丝小枣,味儿甜。曾用过和田玉大枣,做出来有点酸,不好吃;

2.红枣要充分打碎成枣泥,口感才会更细腻;

3.有的枣即便是无核的,但可能去的也不彻底,枣核打碎后吃着会硌牙。所以最好再用手捏一下红枣,有硬的地方要单独再给去一下;

4.红糖易结块,用时要充分碾碎。

曾用三个料理机、三个烤箱、不同的红枣做这道蛋糕,所产生的操作步骤、蛋糕口感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正是我前边说到的同样的方子,而结果却不尽相同的问题。

自己的操作体验,记录之:

1.料理机:

①用过两个西贝乐的小料理机。第一个可以把煮好的红枣完全打碎,不是很费力。所以我最早的日志中是先单打红枣,再将油和枣水混合的,

②第二个同样是西贝乐,即便倒入色拉油一起打,也还是几乎转不动。

③换做大的博朗料理机,如果只放红枣的话只能打到粗碎,后倒入色拉油,ok,打的非常细腻!

所以,同样是料理机,每个的工作效能都是不一样啊!因此要因“机”而异,灵活调整操作方法。如果真有人照着我第一次的日志做的话,红枣打不碎会不会骂我

啊?如果是我,我会骂的

2.烤箱

①第一次做的时候是用长帝25B烤的,用过其他品牌之后有了比较,那台烤箱是温度最准,也是很适合烤蛋糕这类比较娇嫩的东西的。当时的温度是150°,60分钟,烤的很透,上色也正合适。

②之后用豪通62L,好像当时热风循环功能还开着,同样的150°,60分钟,但中下层根本没熟,表皮却很干硬。所以平时多是用它来烤面包和肉类。

③祈和26L烤箱温度偏低,烤熟这个蛋糕要用160°,70分钟。

此外,必须用金丝小枣味儿才正!神马滩枣、和田玉烤这个都不好吃~

这个是08年7月做滴,长帝烤的,感觉最好吃的一次!虽然照的不咋地,但真的是火候到位,上色均匀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 令狐采学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

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摘要:从人类诞生以来,饮食的不断发展一直推动着人类进化步伐的前进,人类社会进步同时又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川。至今,中国饮食文化已有八千余年历史,古老的饮食文化创造了中国的史前文明,并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了现代营养饮食新阶段。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明的瑰宝之一。“民以食为天”,陕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又风韵独特,本文将通过对陕西饮食习惯和文化的研究,运用现代营养学的眼光对其进行粗浅地分析,为促进中国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关键词:美食佳肴陕西八大怪辣子汤面 陕西,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盛产小麦,再加上陕西人久而久之形成的踏实本分的性格特质,所以面食成为陕西人的主要饮食。陕西,这个地处中国西部,依托秦岭资源,自古就是风水宝地,这里的饮食文化自然就是中华文明和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饮食文化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大致可分为关中、陕北、陕南3个不同分支流派,其中以关中饮食文化最为著名。被誉为“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饮食相对较简单,多面食,少蔬菜,故而形成了颇具特色、影响甚大的面食特产,包括西安的牛羊肉泡馍、面皮、肉夹馍、窝窝面等数以千计种类的面食做法和吃法。 俗话说: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大物博,因此就产生了许多“怪”现象。“陕西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就很有特色。众所周知,陕西小吃有着千年绵长历史,且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和继承历代小吃之技艺,因而其以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品味陕西名小吃,就是品味陕西古老文化。同时,陕西关中回族的饮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样,且很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韵。经过数千年发展,关中回族饮食形成了以下特点:喜食种类各异的面食,喜食牛羊肉等食物,对甜食有所偏爱,饮食习惯渐渐与关中地区乃至大部分地区汉族相类似。陕西地处中国腹地,横联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烹饪历史悠久,饮食风尚特色突出,既有黄土高原般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者的秀丽。如关中地区著名的石子馍就葆有先民石烹遗风;史载“黄帝作釜甑”“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据考证,岐山臊子面就始于西周“余”之礼。陕西烹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由此可见一斑。这里也创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项之最,如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美味佳肴系列,叫做“八珍”,首创在建都于陕西的西周王朝,至今我们仍以“八珍”作为一切美味佳肴的统称;中国烹饪界公认的厨祖伊尹是陕西合阳人,最早的烹饪理论典籍《吕氏春秋?本味篇》成书于秦王朝,是伊尹与商汤关于烹饪理论与治国方略的谈话;中国最豪华、最奢侈的宴席是唐时的“烧尾宴”;唐朝时,有名气和影响较大的宴席达数十种,如“曲江游宴”等。 陕西人以面食为主食,而面食中又以面条最为有名,面条种类近千种。俗话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就从侧面反映了陕西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喜吃面条。陕西人吃面几乎就不用菜,在面里泼上点油泼辣子就狼吞虎咽。除此之外,陕西面食还有关中八大怪中的锅盔,蒸饼、烙饼、花馍等面食也较为常见。五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里,关中人在面食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创造的面食种类最多,如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著称的岐

30道各种经典红烧菜大全

红烧菜,家家都在做,废品多为深红、浅红或枣红色,它的色泽红润,滋味鲜咸微甜,酥烂适口,汁黄浓香。但做到红而发亮,味浓汁厚,可需求一点时间和诀窍哦。 1红烧牛肉 食材:牛肉,八角,香叶,草果,桂皮,郫县豆瓣,葱,姜,大蒜,糖,料酒,生抽,花椒,盐,五香粉。做法: 1.把洗干净后的牛肉放入沸水中,参加料酒,煮开沥干水份,切成小块。 2.锅内适量的油,烧热后参加葱、姜、蒜炒香,接着把牛肉块放入炒干水分。 3.然后把豆瓣酱放入炒出香味,参加糖、料酒、五香粉、八角、草果、桂皮翻炒平均,参加浸过牛肉的开水,最后都放入高压锅压20分钟左右即可。 2红烧鸡翅 食材:鸡翅中500g,葱,姜,八角1个,桂皮1小块,油2汤匙,老抽小1汤匙,生抽4汤匙,冰糖2小块。做法: 1.把鸡翅洗干净后过水焯几分钟,洗净控干水份。 2.锅里热油,倒入鸡翅疾速掂锅翻炒平均,煎一小会,参加葱姜翻炒平均,倒入老抽和生抽平均上色。 3.倒入开水没过鸡翅,加八角、桂皮,大火烧开,转中火至汤汁浓稠时参加冰糖,翻炒至冰糖消融,炖煮大约15-20分钟即可。 3红烧肉 食材:带皮五花肉500g,葱、姜一块,八角,桂皮,香叶,冰糖,老抽10ml,生抽40ml。做法: 1.五花肉洗净,切成2cm见方的块,放入清水中,参加10ml 料酒浸泡10分钟。 2.将五花肉连水一同倒入锅中,烧开后焯2分钟,捞出。 3.锅不放油,放入五花肉,小火煎至发黄,至出油,把肉拨至一边,放入葱姜炝锅。 4.加生抽、老抽,翻炒平均,参加开水,没过肉,参加八角、桂皮、香叶,大火烧5分钟,转小火慢炖1小时,大火收汁即可。 4红烧排骨 食材:排骨500克,葱白1根,姜2片,蒜4瓣,香叶2片,桂皮1块,大料1朵,油1勺,冰糖35克,酱油1勺,黄酒4-5勺,盐1小勺。做法: 1.排骨凉水下锅,不盖锅盖煮开,将血沫尽量撇洁净后,排骨捞出。 2.冰糖敲碎,锅里放一点油,放入冰糖,用小火炒糖色,小火渐渐熬,熬到糖的焦香分发出来,颜色也变成浅褐色,把焯过水的排骨倒入和糖一同翻炒。 3.倒入少许酱油上色,放入大料、香叶、桂皮、姜片、葱段、拍过的蒜,倒入半碗黄酒,倒入开水没过排骨,盖上锅盖转小火炖40分钟,汤汁还有三分之一时调入盐,中火收汁即可。 5红烧茄子 食材:紫茄子,葱,姜,蒜,生抽1汤匙,香醋1汤匙,料酒1汤匙,盐1茶匙,白糖1茶匙,五香粉0.5茶匙,淀粉1.5茶匙,水淀粉,高汤半碗。做法: 1.茄子切滚刀块;葱姜蒜切末。 2.锅里放油,烧热后,茄子放进去,炸到略微变软,捞出,大火烧油,复炸一遍,用漏勺沥油。 3.生抽、香醋、料酒、盐、白糖、五香粉拌匀,调成料汁。 4.油全部倒掉,葱姜蒜末在底油里爆一下,兑入料汁碗中,放入高汤煮开。 5.茄子放进去再次煮开,勾芡即可。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

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

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历史——厚重典雅博大精深 在春秋战国时代,陕西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在此基础上发祥和成长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饮食风味与历史文化结合称之为“秦食文化”,它以陕西为中心,地理位置可以拓展到整个西北地区。历史上,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的发展,陕西,尤其是西安,形成众多名胜,内外交流相当频繁,这也带来了陕西膳食饮馔的进步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秦食文化”菜谱主要由衙门菜、商贾菜、市肆菜、民间菜和清真菜等组成。衙门菜,又称官府菜,历史悠久,典雅厚实,如“带把肘子”、“箸头春”等。商贾菜则以名贵取胜,如“金钱发菜”、“佛手鱼翅”等。市肆菜以西安等重镇中心的名楼、名店的肴馔为主,招徕顾客,竞争激烈,如“明四喜”、“奶汤锅子鱼”、“煨鱿鱼丝”、“烩肉三鲜”等。民间菜经济实惠、富有乡土气息,如“光头肉片”、“肉丝烧茄子”、“葫芦头”等。清真菜历经明清发展,规模初具,如“羊肉泡馍”、“全羊席”,闻名遐迩。 陕西餐饮和饮食文化葆有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遗风,特色精绝,美不胜收。借历史与古都优势,陕西餐饮博采精华,兼收各民族珍馐风味,集内外之荟萃,挖掘继承历代宫廷之技艺,以品种繁多、花色奇异、民族特色浓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 但陕西餐饮业在其前期整体上发展比较缓慢,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陇海铁路通车和抗战兴起,陕西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各地迁移至西安的人口急剧增加,各种风味饮食也先后入驻西安,陕西餐饮业得以兴盛。后来,从上世纪80年代西安逐渐成为旅游胜地,国内外的交往日益频繁与密切,促使陕西的餐饮业一日千里,跨越发展。伴随着“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等经典餐宴的挖掘面世,还出现了一批符合各地游客需要的创新菜,进一步提高了陕西餐饮的知名度。 现状——争流竞胜异彩纷呈 早在唐代,西安(古称长安)就是全国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全国餐饮和饮食文化的中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寄胡麻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一诗。其实,诗中的“胡麻饼”就是我们今天吃的芝麻烧饼。 三秦大地烨烨华章,名品饮食千古蕴藏。流传于陕西的各式小吃,不论是宫廷的、民间的,数量庞大,做工精细,深受中外人士的欢迎。陕西人在挖掘、整理、保留这些传统餐饮的同时,又给它增添了新的内涵。如把传统的各式各样的饺子和小吃组成使人眼界大开的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在这里,人们吃的不仅仅是几碟菜肴,而是在品味文化与传统,感受历史脉络和民族风情。 清真菜在中国的菜系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陕西以牛羊肉泡馍为代表的清真餐饮近年来更是独领风骚,西安的老孙家、同盛祥等,则是闻名遐迩的美食店,成为各地游客的口福之地。 餐饮业是一个多面发光的镜子,打理顺畅,不仅能带来最直接的消费,而且对拉动农业、食品加工业以及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力

各种馒头的做法大全

各种馒头的做法大全 馒头是我们常吃的一种主食,属于最常见的一种面食,很多人天天吃馒头,吃得乏味了,这时候可以做做一些特色馒头,吃起来不但美味,还有很好的调理身体的作用,比如说奶香馒头就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馒头,它里面加入了牛奶,所以说吃起来味道香鲜,另外也可以加入其他的蔬菜,都能够做出美味的馒头。 奶香馒头 材料香港粉(水仙粉)500克,干酵母5克,白糖10克,温水50毫升,牛奶200毫升做法1、和面:a:混合面粉和白糖b:将干酵母倒入不烫手的温水中,轻轻搅匀后倒入面粉中c:然后用筷子将面粉调成麦穗状;一边调一边加入牛奶,直到盆内无干面粉后拿掉筷子开始用手揉面,揉到面团光滑、不粘手、盆上和手上都没有面粉2、发面:将揉好的面团盖上一块湿布或湿毛巾后放在温暖处进行发酵,时间为1小时左右,冬天则需要放在暖气周围,否则时间应增加半小时至1小时。发酵好的面团应为原体积2倍大,内部充满气泡3、揉面:将发酵好的面团再次使劲揉至体积缩小,内部空气被挤出后揉成条4、切刀:将揉好的面条切块成大小合适的剂子,如果喜欢圆馒头则需要将剂子滚圆5、醒发:蒸锅内倒入1升清水,放上蒸屉,将切好的馒头剂子垫一张烘焙纸后放入蒸屉,盖上锅盖后醒发20-30分钟6、蒸制:醒发结束后开大火蒸约10分钟到水烧开后,转小火蒸15分钟,蒸的时候可在锅盖边缘盖上毛巾防止蒸汽外泄;蒸好后不能立即捷盖,应当熄火

后放5分钟后再打开锅盖7、保存:将蒸好的馒头取出后晾凉后装入保鲜袋放冰箱冷藏保存即可 南瓜鲜奶馒头 材料南瓜泥400克、中筋面粉560克、砂糖75克、鲜奶50克、速发酵母8克做法step1南瓜蒸熟取南瓜泥放凉,其余食材秤好备用step2所有食材除了鲜奶外都丢入搅拌器内搅拌step3由于每颗南瓜水份不一,从面团的湿度适度加鲜奶调整,大概像照片中这样的程度就可以了step4盖上保鲜膜,室温放约一小时发酵至2倍大step5撒上一点手粉,将面团擀成薄片step6左右各向之间折后再重新杆成一片,重复此动作2-3次step7最后杆成一片后卷成一长条,切大概5公分圆柱step8垫上包子纸,盖上保鲜膜再静置20分step9中火蒸12分钟就完成了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

陕西面食大全之1

陕西面食大全之一-- Biang-biang面;岐山臊子面;杨凌蘸水面 陕西人爱吃面,大街上的面馆比饭馆多,但到底陕西陕西面食有多少种呢?有人粗略的统计了下陕西面食大概有50种之 多.biang(音)biang(音)面、岐山面、摆汤面、蒜蘸面、宫廷罐罐面......数不胜数,虽说都是面,但是陕西面食把每一种面都做的与众不同,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就像陕西的历史一样。 biang(音)biang(音)面 biang(音)biang(音)面流传千年,久负盛名。面“筋、光、香”,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与面共同翻炒,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小吃,是很地道的秦地风味。 Biang-biang面的文字为什么用拼音代替呢?其实去面馆的朋友都会发现,“Biang-biang面”的Biang字,是目前笔画最多的汉字,堪称“世界汉字之最”。 其文字的字型是所有传统字典、包括《康熙字典》不曾收录的,而其文字的发音,也是国语普通话拼不成的。因为Biang(念biang,第二声)字,非常复杂难记,陕西人就编成口诀世代相传: “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刀钩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02 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具有3000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周代。制作时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黄花、木耳,烹汤浇面而成。岐山臊子面以“薄、盘、光、酸、辣、香、煎、稀、汪”的特点而闻名遐迩。 正宗的岐山面,讲究起来有九字令:韧柔光,酸辣汪,煎稀香。韧柔光是指面条的质地,酸辣汪是指臊子的味道,煎稀香是指汤水的品质。面里的醋香与做好之后再加醋的味道大不相同,这里面可有窍门。臊子讲究将带皮五花肉切成丁,在热油中加辣椒、姜末、调料等煸炒,收干水分后,把大量柿子醋顺着锅边倒下去,热锅上顿时腾起一阵白烟。醋也就在这时炝熟了,没有了生醋的涩味而使口感变得更柔和,醋香与肉香也融合的更加完美。加水稍煮一会,改用文火煮至肉烂,即可加入其他配料如胡萝卜丁、土豆丁、木耳丝、切成菱形块的鸡蛋皮等,一大锅酸辣惹味的臊子就做好了。 配臊子用的面,一定是用手工擀制。面团经过反复揉搓,把纤维全部拉开,韧性十足。然后擀成薄到透明的面皮,用铡刀铡成两分宽的丝,下锅煮熟,所以岐山面也叫岐山铡面。

舌尖上的中国吃面的故事

播音主持朗读材料 舌尖上的中国 ——吃面的故事 在西北,主食和汤的完美融合,除了牛羊肉泡馍,还不能漏了兰州牛肉面。兰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这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有着一千多家清真拉面馆,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以上的牛肉面。柔韧、滚烫的口感是兰州拉面令人赞不绝口的关键。 一百年前,回族人马保子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锅中,清香扑鼻的热锅子面大受欢迎。牛肉汤的清与浊是检验牛肉面是否正宗的秘籍之一。一碗绝佳的牛肉拉面应该具有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黄亮五个特点。马保子又在和面时创造性地加入了蓬灰水,这使得面团更加富于弹性。全部工序要靠手工操作。 马文斌是兰州牛肉拉面的第四代传人,他在拉面馆里工作了40年。要想拉出粗细不同的大宽、韭叶、毛细、荞麦棱子,不但要臂力过人,对力道的控制还要刚中带柔。同样的麦子,磨成同样的面粉,却可以做出不同的面条,表现出不同的精彩。 对于面条的口感,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要求也有着天壤之别。广州人喜欢的这种细面,与兰州拉面口感完全不同,爽脆弹牙,韧性十足。华南地区的广东,尽管稻米一年能熟两到三季,也并不妨碍广东人爱吃面。 和这种面用的是鸭蛋,使用传统的方式和好面团之后,最关键在于压面时的力度。用毛竹碾压面团,用人体弹跳的重力让面团受力均匀。压薄的面皮便可以用来制作面条和云吞皮。这样压打出来的面具有独特的韧性,配上用猪骨、大地鱼、虾籽等材料熬制3个小时以上的汤头,一碗鲜美无比的云吞捞面就成了岭南人的最爱。 广东人把这种传统方法制作出来的面条叫做竹升面。这种古老的压面方式世世代代沿用至今。 同样是做面,广东人用毛竹,中原人则用的是擀面杖。擀面,是中原女孩子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早面午席是丁村人做寿请客的习俗。为了老伴的70大寿,卫大妈早早地就为宴席上要吃的面食做起了准备。中国人称这碗面叫长寿面。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呢?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而瘦,谐音长寿,面条于是当仁不让地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受欢迎的生日主食。 在丁村人的寿宴上,一项必须由全村人共同完成的仪式正在进行。吃面之前,挑出一根最长的放在寿星公的碗里,要等他吃下这碗带着全村人寓意长命百岁祝福的面条,一场寿宴才算圆满。 陕西岐山人过寿也吃面。每逢老人做寿,岐山人都会聚在一起,请来秦腔剧团搭台唱戏。这时候一碗热腾腾酸辣可口的岐山臊子面,作为台前台后的最佳配角是绝不可少的。 吃臊子面最讲究的要数流水席。早上天刚亮,吃面的流水席就开了。据当地的史志记载,岐山臊子面起源于3000年前,“只吃面、不喝汤”是当地人约定俗成的饮食规矩。

陕西顺口溜精编及名小吃

陕西顺口溜精编及名小吃 陕西旧语(一) 刁蒲城,野渭南 不讲理的大荔县 金周至,银户县 杀人放火长安县 二球出在澄城县 土匪出在两华县 文明礼貌泾阳县 孟原的风,赤水的葱 武功县的烧鸡公。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三原的媳妇不能看。 陕西旧语(二)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 天在上地在下你娃嫑牛。 陕西旧语(三) 扯面宽得像裤带,男女帕帕头上戴;四季一身黑穿戴,瞪眼锅盔像锅盖;羊肉泡馍大碗卖,有了辣子不吃菜;男人唱戏吼起来,女人唱戏装病态;哭丧说唱分不开,香烟不抽耳根塞;吃面涎水倒回来,皇上按着两行埋;人名都被动物代,固守本土不出外;老人都把皮影爱,手背身后走路快;家家厢房半边盖,信教只有老太太 陕西旧语(四) 出了南门往北走, 路上碰见人咬狗。 拾起狗来砸砖头, 反被砖头咬了手。 顺手扔进河里头,

溅了一身黄干土。 蚂蚱身上害疥疮, 老牛卧在鸡架上。 蚂蚁踏的锅盖响, 老鼠骑到猫脖项。 他大十七娃十八, 月子娃娃做庄稼。 说了白话说实话, 初九过了是初八。 陕西旧语(五) 灰吴旗,愣志丹,自做聪明是延安 穷黄龙,瘦宜川,甘泉醉鬼满街转 鬼洛川,贼富县,子长公鸡住医院 憨延長,瞎延川,安塞野鸡桥头站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清涧的石板,神府的碳 榆林的盖老上千万,定靖的婊子满街转横佳俩地尽灰汉,吴堡出的尽三汉 呵呵,子洲出了一个王名万。

陕西旧语(六) 西安是古老的,建都是不少的;底蕴是深厚的,时代 是穿透的。 风水是吉祥的,鼎盛是汉唐的;历史是悠久的,起源 是西周的。 城墙是明代的,保存是不坏的。城河是环绕的,味道 是怪怪的。 交通是枢纽的,陆空是全有的;机场是新换的,车站 是凌乱的。 始皇是空前的,兵马是泥建的;陵墓是巨大的,盗墓 是自杀的。 华清是温泉的,骊山是平缓的;贵妃是洗澡的,体态 是丰满的。 幽王是浪漫的,烽火是假装的;妃子是一笑的,诸侯 是上当的。 亭子是捉蒋的,中正是不幸的;国共是不合的,被捉 是肯定的。 法门是佛教的,舍利是释迦的;发现是偶然的,震惊 是天下的。 乾陵是壮观的,则天是合葬的;石碑是无字的,翁仲

各种经典家常菜的做法

酸辣土豆丝: 制作工艺 1. 将土豆削皮,切细丝,泡在水中洗去淀粉,既能避免其变黑,又能使其在炒烧时保持白嫩、爽脆。炒前捞出,沥干水分。 2. 青、红辣椒去籽、蒂,切成细丝,干辣椒切丝。 3. 炒锅上火,加入花生油烧热,放葱丝爆锅,加入干辣椒炒香,再加入青红椒丝、土豆丝,炒至八成熟时加入精盐、味精调味,再淋上香油和香醋,炒熟即可。 红烧茄子: 1 把茄子洗净去掉头尾,切成滚刀状,泡在清水中,捞起沥干水后洒少许淀粉拌匀。葱去头尾洗净,切成段。 2 猪肉洗净切片,剁成泥后,加1/2汤匙酱油、1汤匙生粉、1/2汤匙油和1/3汤匙鸡粉拌匀,腌制10分钟入味 3 倒3汤匙油进锅烧热,倒入肉末炒散,直至肉色变白后捞起待用。 4 继续加10汤匙油,爆香葱段,放入茄子开大火快速翻炒,加5汤匙水炒至茄子出水变软,约5~6分钟。 5 倒入之前炒好的肉末炒1分钟后,洒1/3汤匙盐、1/5汤匙鸡粉和1/ 2汤匙酱油调味,就可起锅啦!

鱼香茄子: 原料: 茄子2条, 肉丝少许. 姜, 蒜, 葱, 辣豆瓣酱, 醋, 糖. 制法: 1. 将茄子洗净沥干,切成小圆段备用。大蒜洗净切末、葱洗净切成葱花, 姜切末备用。把醋, 糖, 芡粉放入碗中, 加水备用. 注意: 碗中先放糖, 再放醋. 醋放到和糖一样平. 2. 将油加热后,放入茄子段炸软成金黄色时,捞起将油沥干。 3. 将姜, 蒜, 葱爆香后,倒入肉丝,再倒入炸好的茄子拌炒一下,再加入碗中 的调料拌炒, 即可盛入盘中。 青椒炒鸡蛋:

做法:1.把青椒用清水洗净,去籽切成细丝。将鸡蛋打在碗里,用筷子搅散开。 2.锅内放油(40克),烧热,将蛋汁倒入,炒好倒出。 3.往锅内倒入余油,烧热,放入葱花炝锅,随着放入青椒丝,加精盐炒几下,见青椒丝翠绿色时,放入炒好的鸡蛋、味精,翻炒均匀,用香醋烹一下,即可出锅。 地三鲜 材料:土豆1 个,茄子2 个,青椒1 个

《舌尖上的中国》寻找广州美食

甜丸卵 礼俗食品。凡新客、贵客、稀客如新女婿、新亲家、归侨、荣归者、官员贵客来作客,必先煮甜糯米汤丸敬客。有些地方还要加2个或4个鸡蛋,称为食甜丸卵。即使已近午晚餐时间,也必先吃。客人估量吃不完,可请主人打少一点或只吃两个鸡蛋,表示礼貌。 清水鲩圆 鲩圆是老少皆宜的食品。将鲩鱼去鳞洗净、去头,尾、鳍、翅、皮、骨,切成鱼片,用刀剁成肉泥,加上雪粉,胡椒,白盐、味精作配料,拌匀,把肉泥挤成丸子煮熟。鱼圆软滑,味道鲜美。

鸡颈板 用水把“七分糯三分粘”米粉和成小团,放入热油锅里,用锅铲压拍,然后把它翻过来用锅铲压拍,不断重复,把它压拍成薄片煎熟。趁热取出,撒上白糖和碎花生米,细细卷好。用刀切成一圈圈竖起,哟!还真的象鸡颈呢,吃一口,又香又甜!

粿汁 粿汁是广东省潮汕地区大众化的汉族民间小食,属于粤菜。在潮州街上,随处可见卖粿汁的小食摊,叫一碗热腾腾好像粿条般滑口的粿片,淋上浅棕色的卤汁,再点些卤猪肠、卤肉、卤蛋、豆干或菜尾等,这就是粿汁了,粿汁要趁热吃,非常爽口,越吃越有味。 辅助料用久醇的猪肉卤汁、经腌制卤烂的五花肉和用油煎成金黄色的蒜头粒。民间粿汁主料制法有两种:用米制粿条切成条状,和入米浆煮成稀糊;用米浆下鼎烙成薄片,然后剪成角形,和入米浆煮成稀糊。食用时,在热粿汁中披上几片卤烂的五花肉,撒上蒜头粒,再淋上热卤汁即可。不淡不腻,润滑清口。

绵绵冰 广州遍地美食。但绵绵冰中,名气最大的还属杨小贤。来天河区当然要来品尝品尝。位置很好找,就在石牌东路上,走着走着就看到了。店的招牌是芒果冰,也有其他的味道据说都挺不错的,不过我还是爱我的芒果。虽然看着店面不是很大,两层楼,但里面坐满了慕名来吃冰的人 竹升面 竹升面是广东省汉族传统面食,广东人因"竿"音不吉利而改称"升"。竹升面用传统的方法搓面、和面,用竹升(大茅竹竿)压打出来的面条、云吞皮的一类面食。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第二集面食专题中为南派面食挣得一席之地的老牌传统面。

关中面食

关中面食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吃一碗油泼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这是贾平凹老师在《废都》里的一段话,是说陕西人爱吃面食,一天不吃,心里不爽,三天不吃,浑身没劲。 关中面食做法多样,有臊子面、摆汤面、蘸水面、蒜蘸面、搅团、老鸹撒等近百种,关中文化,很大一部分是其面食文化。被称做“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有着适合小麦生长的钙质土壤和温带季风气候,产出的小麦面筯道白晳、易揉易和,不论擀、揪、扯、拉、削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在陕西都城西安,不论正街还是背巷子,面食既能登得上大台面,也能充实小台面,是当地人难以丢舍的主食。 麻什也叫“猫耳朵”,是关中人非常钟爱的一种面食,可精做,可懒做,可荤吃,可素吃,做法简单时尚,但需掌握要领。和面要稍软,醒十分钟,面揉光、搓细条、切小块,在麦秸编的净草帽檐上用大拇指轻轻一搓,就卷成了一个个贝壳状的面卷,即生麻什。做麻什需要有多样的蔬菜相配,胡萝卜、豆腐、木耳等蔬菜切丁、炒七分熟,将提前泡好的黄豆下锅,水烧开,下麻食,煮两开后将菜下锅搅匀,再咕嘟一分钟,打鸡蛋絮、滴两滴香油,就可以开吃了。关中人端着老碗圪蹴在土院儿,吃着汤汤水水味道爽滑鲜美的麻什子,白墙绿瓦,鸡鸣狗吠,爽呆了。

十多年前,在西安钟楼附近,有一条安静古老的小巷,巷子里坐落着一家饭馆叫“老董家麻什”。老板是一位女士,皮肤红润,带着谦和的笑,给客人上了麻食后,就静静地坐着望着巷子口。老董家麻什小巧如黄豆粒,胡萝卜、肉丁、麻页、土豆、黄花菜、黑木耳等二十多种蔬菜,汤汁浓郁、味道鲜美,一些好这口的就闻讯而来。钟楼本就是西安美女的集散地,常有一些穿着时髦的美女来这里,将鲜红如血的油泼辣子一勺勺调进碗,修长的素手抱着一大老碗麻什,勾着细细长长的脖子,头也不抬呼哩呼啦几分钟就吃完了,扯张纸把嘴一抹,就踩着拇指粗的细跟鞋嘎吱嘎吱抬腿走了,简直是一道奇异而又美丽的风景。 锅盔是陕西八大怪之一,在关中面食占有一席之地。我特别爱吃母亲烙的调和锅盔。她每次把面起好后,加一勺碱,揉得光光的,揪上一大块儿,用小擀杖擀开,抹油、撒芝麻、加茴香沫儿,再顺势一卷,捏揉成团,擀成一个盆口大的圆,等铁锅热了,用油刷给锅底抹油,然后把面放进锅,按着面转一圈,为防止面鼓气,就用筷子在锅盔上均匀地扎几个眼儿,灶台的火不能大,等一面烙焦黄了,再翻过去烙另一面。十来分钟后,锅盔两面金黄,油油脆脆,喷香喷香的。 但小时家中贫寒,烙锅盔费油,母亲平时只给我们蒸甜馍。甜馍就是不加调料,面发酵后,加碱揉光,切成块状或揉成圆形,放进笼屉,大火把水烧开,等围搭的草圈吞云吐雾腾腾地冒着热气时,用中火蒸10分钟,这时能听见瓦托在锅底嗒嗒嗒地响,然后小火再蒸20分钟,馍就可以出笼了。出笼后的馍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二集 主食的故事 文案旁白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二集主食的故事文案旁白 (选自《舌尖上的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山西丁村----中原最古老的村落,主妇们最会制作面食 丁村人把加工成粉末状的谷物都称之为面 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 附近曾经出土过最古老的石磨盘,至今,同一形制的磨盘还在使用 石磨将谷物研成粉末,再用筛过滤掉粗粒杂质,真正意义上的面食才得以出现 山西是多山少川的内陆地区,蔬菜品种少,家庭主妇们没有条件在副食上进行调剂,为了提高全家人的食欲,只好在各种面食的制作手法上变换花样,一样面食百样吃,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 这些花样众多的精致面食,无不让人感到纤巧细手的灵动和聪明睿智的丰富想象 当丁村的大妈们正忙着为一场寿宴精心制作花馍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里飘来了阵阵面香 绥【suí】德汉子老黄刚刚蒸好了满满一笼屉黄馍馍 古老的糜【méi】子经过老黄的加工,变得十分香甜可口 (一二三四五六…十一十二十三) 从农历十一月开始,每隔三天,他都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车,到县城里去卖 (58了,我要好好干) 绥德县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地区 在今天的绥德,杂粮和小麦是餐桌上的主角,他们被陕北人变换成各种花样 (黄馍馍黄馍馍陕北的黄馍馍黄馍馍我亢家沟的绥德的第一名我做的最好吃黄馍馍一块没麻达..) 绥德盛产糜子,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的馒头

糜子又叫黍【shǔ】,因为耐旱成为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农作物 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开始种糜子 糜子蒸煮成饭,口感略差,但是这个本土食物在过去是陕北人最家常的主食 糜子分软硬两种,老黄将硬糜子与软糜子按七比三的比例混合,清水浸泡一夜之后上碾,还要再细细地筛一遍才能使用 但是老黄坚定地认为,用机器磨出来的糜子,远远不如在自家石碾子上碾出来的好吃 炒过的糜子会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这是老黄最引以为骄傲的制作秘方 揉完的糜子面,要在缸里发酵一夜,经验告诉老黄,包上被子效果最好 老黄把家安在窑洞里,这种中国黄土高原最古老的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 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 老黄和老伴一次做700个黄馍馍,上碾、揉面、发酵前后要花3天时间,两个人从凌晨3点钟开始,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 老黄的馍馍做得实在,人也实在,一个一块钱,从不还价 在一年中最寒冷的两个月里,老黄能卖出15000个黄馍馍,刨去成本,一个冬天他的实际收入大约是8000元 老黄在这里养育了一儿一女。现在,孩子们都已经把家安在城市里,不再与土地打交道 然而,老黄不愿意离开,住着自己的窑洞,吃着自己种的粮食,老黄自足而踏实 千百年来,中国人从五谷中获得温饱,而这种碳水化合物营造出的满足感,正是亿万个像老黄这样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提供的 辽阔的中国北方,成熟的小麦决定了大地的基本色 小麦,从河西走廊传入到中原,因为营养丰富,经过4000多年的本土化历程,成为中国北方栽培面积最广泛的农作物,这种原产于西亚的优良物种,已经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 将小麦面粉发酵后,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这种圆形面饼,含水份少,极耐贮藏,是维吾尔家庭常年必备的主食 新疆库车,人们用享受美食的方式来庆贺古尔邦节 馕是维吾尔族人最喜欢的主食

超经典的二十四道花样面食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24道简单的面食。 一、老北京驴打滚 驴打滚用料:糯米粉150克(因为胖子不吃这个,所以我做的量比较少,如果吃的人多的话,可以适当加量)、150克清水、红豆沙馅、熟芝麻、椰蓉适量。 驴打滚做法: 1、取糯米粉150克放入盆中,再徐徐注入150克清水,其间不停用筷子搅拌,使糯米粉均匀吸收水分; 2、将结块的糯米粉用手团和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面团,再放入盆中稍稍压平; 3、将盆放入蒸锅中,用大火蒸制20分钟,从蒸锅中取出放至温热; 4、取适量椰蓉和熟芝麻备用; 5、保鲜膜上涂上一层色拉油,放入面团,在盖上一片涂油的保鲜膜,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薄片; 6、取掉上面的保鲜膜,在面片上面均匀地铺上一层豆沙馅; 7、从糯米皮一边卷起,直至完全卷成卷状; 8、用刀将卷好的糯米卷从中间切成两份,其中一份裹上一层熟芝麻,另一份裹上一层椰蓉,用刀切成小段即可。 正宗的驴打滚的做法外面裹的是熟的黄豆面,用熟黄豆面做的话,可以直接在面板上铺上熟黄豆面,再放入温热的糯米面团,上面再撒上一层熟黄豆面,用擀面杖擀成薄片即可。黄豆面和涂了油的保鲜膜一样,都是起到防粘的作用。 喜欢自己做豆馅,豆香更浓也更健康,豆馅的做法见豆馅馒头。以前觉得自己做豆馅很麻烦,其实掌握以关键的几点也很简单。一是要用清水泡好放入冰箱泡一晚,熟得快;二是加足量水大火煮开,小火煮一个小时。(至于水量的多少也不一定要按以前在书上看的加三倍的水,只要加足量的水,煮一个小时后豆馅软烂了,可以把多出来的水滤出来,拌入砂糖才炒干就行了,我现在加的水量一般都刚刚合适)。在书上看到日式红豆馅的做法,还要把第一次和第二次煮红豆的水倒出去,为了去涩。不过我就一直煮,觉得豆香更浓更健康。如果想要红豆沙的话,可以用细筛网过筛,不过我喜欢吃这样的粗粗的红豆馅。想要详细做法的筒子,哪天我把书上的详细过程拍下来,可以借鉴,不过summer现在只用自

舌尖上的中国分集简介

舌尖上的中国分集简介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本集导入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美食介绍 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 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本集部分旁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 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 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

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舌尖上的中国DVD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在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本集导入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

陕西面食的起源与历史变迁1

《陕西面食的起源与历史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西安铁一中班级:高2017届M2—10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面食是陕西人一生须叟不离的主食。陕西人吃面条,就像南方人爱吃米饭。甚至有学者认为是面食的诞生地便为陕西。我们可以亦认为是面食养育了黄土地上千千万万辛苦劳作的人们。因此,了解陕西面食的起源与历史对于一位生长在黄土地上的人来说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陕西面食的种类及其特点,探究其起源和原因。(2)掌握陕西面食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通过归纳、比较面食种类与当地人文,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3)探究面食对陕西人的重要性以及影响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归纳陕西各个区域的面食主要特点并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形成的原因。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陕西面食的历史及其发展(2)陕西面食对陕西人的重要性(3)陕西面食的种类及其特点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3)搜集有关陕西面食的资料、图片、咨询各地的人家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陕西面食的基本情况。(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探究陕西面食产生和兴盛的原因。(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7 《陕西面食的起源与历史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吃面也有吃面的文化。北方人重面之欣感,南方人重面之汤料,中国人重面之蒸煮,西方人重面之烘烤。此外,面食文化更表现在其中隐含的民族情结、节日风俗和人生礼仪。《舌尖上的中国》在全国引起了一股陕西面食的热潮,而早在唐朝时期,以西安为主的面食制作,已享誉海内外,这都是因为面食制作的起源在陕西。而经过这黄土地上几千年的蕴育,面食早已同陕西人的血脉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并已悄然融入到了陕西人生活的各个角落。 一陕西面食的开端 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和当地的物产紧密相连,陕西面食便是如此。陕西面食文化积淀深厚与陕西关中主产小麦有关。陕西渭河流域是我国的小麦原产区之一,早在文献记载的周人始祖后穗教民稼檣的助耕农业时期,这里先民种植的农作物中就有小麦,只是初期种植的比例不大。后来逐渐扩大小麦的种植比例,使小麦成为关中地区夏粮的主要作物。陕西关中的小麦,因土壤、气候的关系,品质很好,并且由于陕西的这一片八百里平川上跨越了暖温带和寒温带,使得这片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上能够生长出世界上最多的粮食作物。这些都为面食品制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陕西面食的历史及其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