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连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黄连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黄连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黄连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黄连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疾病的困扰,那么面对疾病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呢?遇到疾病应该怎么办?又要如何调理?今天就给

大家推荐一种中药方剂黄连泻心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下哦。

【别名】

泻心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

【处方】

黄连生地黄知母各15克黄芩60克甘草15克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养阴泻火,治伤寒,太阳、少阳相合,伏阳上冲,变为狂病,脉紧。

【用法用量】

每服30克,用水230毫升煎服。

《云岐子脉诀》

【处方】

黄连山栀荆芥黄芩连翘木通薄荷牛子各3克甘草1.5克

【功能主治】

清心泻火。治大人、小儿心火妄动,结成重舌、木舌、紫舌,胀肿坚硬,语言不利。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灯心20根,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录】

《外科正宗》卷四

【处方】

黄连、麦门冬、赤茯苓、甘草、木通。

【功能主治】

热病内伤不得卧。

《伤寒大白》卷三

【处方】

人参1钱,黄连5分,熟地1两,白芍2钱,远志1钱,麦冬2钱,茯神2钱,银花5钱,公英2钱,甘草1钱。

【功能主治】

大补其水,内疏心火。主井疽。生于心窝中庭穴,属任脉经,由心经火毒而成,初如豆粒肿痛,渐增心躁如焚,肌热如火,乃心热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济心火也。

【摘录】

《外科真诠》卷上

【处方】

黄连5分,厚朴5分,干姜5分,甘草3分,人参1钱,半夏1钱,生姜1钱。

【功能主治】

痞满。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证治汇补》卷五

【处方】

姜黄连、甘草、生地、归尾、赤芍、木通、连翘、防风、荆芥。

【功能主治】

舌心疮。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处方】

大黄、黄芩、黄连、生地、甘草、木通。

【功能主治】

心热口苦。

【摘录】

《证治汇补》卷四

【别名】

泻心汤

【处方】

黄连半两,生地黄半两,知母半两,黄芩1钱,甘草半两。

【功能主治】

伤寒太阳、少阳相合,伏阳上冲,变为狂病。

【用法用量】

泻心汤(《杂病源流犀烛》)。

【摘录】

《云歧子脉诀》

【处方】

大黄1两,黄连1两,甘草5钱。

【功能主治】

伤寒阳痞,时有热证者。

【用法用量】

原书用本方治上症,宜先用桔梗枳壳汤,后用本方。

【摘录】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处方】

黄连1钱半,生地黄1钱半,知母1钱半,甘草5分。

【功能主治】

大头时疫。心脉实,舌干,或破或肿者。

【用法用量】

水1盏半,煎8分,温服。

【摘录】

《医统》卷十四

【处方】

黄连1钱2分,厚朴1钱(制),干姜8分,甘草5分,人参8分,白芍药8分。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心下虚痞,按之痛。痞满,脉弦数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2钟,煎8分,空心热服。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黄连清膈热以消痞,厚朴泻中满以除痞,干姜温胃散寒滞,人参挟元鼓胃气,甘草和中气,半夏燥痰湿,更以生姜温气散寒滞也。

【摘录】

《明医指掌》卷五

【处方】

黄连(姜汁炒)1钱,姜半夏1钱5分,酒炒黄芩1钱,干姜8分,人参1钱,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

伤寒吐利并作,邪在上者。

【用法用量】

加大枣2枚,水煎服。

【摘录】

《医方简义》卷二

【处方】

黄连、黄芩、甘草。

【功能主治】

一切火热壅肿疮疡。

【摘录】

《疡科心得集》卷上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应该就能了解黄连泻心汤是什么了吧。黄连泻心汤在中医可以治疗很多问题,是一种很有效的中药方剂。

黄莲素片有哪些功效作用

黄莲素片有哪些功效作用 现在天气越来越热,很多人开始管不住嘴,就吃一些生冷的食物,吃完就容易闹肚子,有时候夏天天气炎热,大都喜欢选择凉拌菜来吃,可能稍不注意,比如菜清洗不干净等,也容易出现闹肚子的情况,出现拉肚子大部分都会选择黄莲素片来治疗,对治疗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有一定的效果,而且副作用小,那么黄莲素片还有哪些功效作用呢? 黄连素片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黄连素片,这种药材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是比较常用的,特别是在我们平时肠胃不适的时候,比较常用的黄连素片这种药,因为现在夏天到了,天气也开始变的比较炎热,这个时候我许多朋友比较喜欢吃一些生冷的食物,这样子很容易会出现吃坏肚子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使用黄连素片了,黄连素片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 ★抑菌 黄连素片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黄连素能对抗病原微生物。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常用来治疗细

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和肠胃炎,它无抗药性和副作用。 ★清热解毒 用中医学解释,此类药物性凉,能清除邪热或虚热,清除有害毒物,自古以来就是中医手中的一味清热解毒良药。 ★治疗胃炎 对幽门螺旋杆菌也有作用,而能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减轻。近来还发现本品有阻断α-受体、抗心律失常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葡菌等引起的肠道感染(包括菌痢)、眼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等有效。 ★治疗高脂血症 用黄连素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明显。治疗一个疗程(20天)

后,体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含量显著降低,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冠心病及脑血管病具有较好作用。且对人体无副作用,是一种理想的降脂药物。 ★治疗高血压 黄连素的降压作用令人满意,多数中老年患者服用黄连素后,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该药物还能改善血液动力状态,减少对心脏及肾脏的损害,即使长期服用,也无明显不良反应。有关研究证实,黄连素中含有小蘖碱等化学成分,这种化学成分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可使血管舒张而起降压作用。 ★治疗糖尿病 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表明,黄连素可以降低血糖和尿糖,每次服用黄连素0.5克,每日4次,1-3个月后可使血糖,尿糖下降。还能较好地防止发生糖尿病并发症。 ★防治癌症

半夏泻心汤在急诊胃病中的应用心得

半夏泻心汤在急诊胃病中的应用心得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证的主方,怎样把握好痞证的临床表现是本方应用的关键。通过在急诊科长期对胃炎、胃溃疡的临床表现及顽固性胃痛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当中有了如下认识。心下痞就是心下痛,就是剑突下胃、十二指肠部位的疼痛,伴压痛,但无肌紧张和反跳痛。以心下痛为半夏泻心汤的最主要方证能大大提高半夏泻心汤的应用范围,并提高顽固性胃炎、胃溃疡的治疗疗效。 标签:痞证;心下痛;半夏泻心汤;方证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治疗痞症的主方。现代非常广泛用于胃炎、食道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1]。但实际临床当中敢用、活用半夏泻心汤的医生甚少。对半夏泻心汤方证把握不准,畏惧黄连、黄芩等苦寒药物应用,与干姜、半夏热性药物的组方比例把握不准等,都会影响泻心汤类方剂的应用与疗效。 临床上二陈汤、平胃散及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等都是治疗胃炎,胃痛的常用方药。西药也有大量的抑酸,保护胃黏膜,解痉,消炎等药物。但是半夏泻心汤可能是上述很多中西药治疗无效时唯一能力挽狂澜的方剂。 本人在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中对方证的理解上有如下认识:上腹痛(剑突下,心下,胃脘痛)应该是半夏泻心汤的最主要症状及体征。以进食后加重为主。查体有深压痛,但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因张仲景在《伤寒论》149条中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2],所以临床上对痞症的症状大多数人认为就是胀满、不消化、胃部堵得难受的症状为着眼点[3-5]。 其实仲景在伤寒论中叙述有关疾病鉴别症状的时候,有时候采取这种论述方法。 149条叙述了柴胡证、大陷胸汤证及半夏泻心汤证的发生发展及鉴别症状。大陷胸汤证为“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可能为西医学中肠穿孔、胃穿孔或急性胰腺炎导致的腹膜炎,急腹症体征。与半夏泻心汤证鉴别时只描述为“但满而不痛者”,痞证多属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痛[6],其疼痛程度远比大陷胸汤证轻。 仲景在描述麻杏石甘汤证时也有“无大热”,但大家都知道临床上麻杏石甘汤证发热是常见症状。其实“无大热”是跟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大热”相鉴别所写的。 “痞”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痞者,痛也”。所以笔者认为仲景写“心下痞”时就是“心下痛”。149条“但满而不痛者”,就是指的比大陷胸汤证的“心下满而硬痛”程度要轻的多,范围要小。 笔者的这一认识是通过在急诊科对很多胃病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所感悟到

黄连的药理作用及功效

黄连的药理作用及功效 黄连,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常绿草本,以根状茎入药。 别名: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 外形:多年生草本,根茎有分枝,形如鸡爪。叶基生,有长柄;叶片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棱形,羽毛深裂,边缘有锯齿。 性味:味苦。剂量过大时对胃有一定刺激,可使胃酸过多,即中医所说“苦败胃”。根状茎用作中药时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功效,可治时行热毒、高热烦躁、泄泻痢疾、口疮、痈疽疔毒等症。 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包括小檗碱(黄连素)为主、黄连碱、掌叶防己碱(巴马亭)、药根碱、表小檗碱、甲基黄连碱、非洲防已碱、木兰花碱等。 黄连的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黄连的作用 1、抗溃疡:对吲哚辛所致大鼠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作用强度与西米替丁相当。 2、抑制胃酸分泌:可明显减少胃液分泌量,P<0.01; 作用强度与西米替丁相当。 3、保护胃粘膜:明显抗盐酸乙醇氢化钠、阿司匹林等所致大鼠急性为粘膜损伤。 4、抗炎镇痛:用热板法、扭体法试验,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5、抑菌:对金葡、霍乱弧菌、乙型链球菌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作用较弱。 黄连的应用 【黄连阿胶汤】 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黄连、阿胶、栀子、黄芩、白芍组成,用于治疗少阳病“心中烦,不得卧。”用于治疗不寐、咯血、顽固性口疮等疾病。

黄连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黄连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作者:舒华, 向丽华 作者单位:舒华(湖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7), 向丽华(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 刊名: 甘肃中医 英文刊名:GANS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4,17(12) 被引用次数:16次 参考文献(18条) 1.李毅加味温胆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5例 1993(10) 2.张瑞重用黄连防治阵发性心动过速体会 2001(04) 3.陈茂仁黄连温胆汤治疗室性早搏67例 1993(01) 4.叶菲;申竹芳;谢明智中药黄连及其复方对实验动物血糖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9(03) 5.陈其明查看详情 1987(03) 6.陈其明查看详情 1986(06) 7.宋鲁成黄连对大鼠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992(07) 8.马伏英黄连等中药抗实验性小鼠柯萨奇B3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研究 1998(04) 9.马红兵;康华峰黄连、黄柏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2(06) 10.王忠琳黄连地黄汤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研究 1995(03) 11.王海棠单味大剂量黄连治疗室性早搏167例 1993(07) 12.孙强;朱冰芝;陈亚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73例治疗体会[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0) 13.吴洪文黄连霉液灌肠治疗慢性腹泻50例 1989(09) 1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下卷) 1986 15.田道法;於南平;唐发清几组中药方抑制鼻咽癌和官颈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02) 16.唐发清;田道法黄连及其复方对鼻咽癌细胞杀伤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5(04) 17.储仲禄查看详情[期刊论文]-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89(04) 18.徐国均生药学 1995 引证文献(16条) 1.胡霞.徐小亮.李宏树.张莉盐酸小檗碱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溶出特性观察[期刊论文]-武警医学 2010(1) 2.张成义.左红香.孙晓萌.金勇HPLC在黄芡降糖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3.杨琼玉黄连纱条配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期刊论文]-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9(6) 4.韩铁锁.王亚军.崔一喆.王新甲氧苄啶对黄连体外抗菌增效作用及量效关系研究[期刊论文]-中兽医医药杂志2009(3) 5.于雪梅.王敏华中西医结合超声雾化治疗眼睑皮肤过敏的效果观察[期刊论文]-护理学报 2009(5) 6.胡惠兰.王姿媛古方黄连香薷饮有效部位不同配比的药效研究[期刊论文]-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9(1) 7.刘珺.徐选福.郭传勇.魏铁力.颜乾麟连术颗粒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216例[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

黄连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①抗微生物及抗原虫作用 ㈠细菌:体外试验证明,黄连或小檗碱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皆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绿色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对肺炎杆菌、百日咳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结核杆菌等亦有效;对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则作用较差,对宋内氏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则几无作用。由于实验方法之不同,各家报告有些差异。对痢疾杆菌,以舒氏痢疾杆菌的敏感度较高,其次弗氏、宋内氏最差。其作用等于或优于磺胺而弱于链霉素及氯霉素。黄连粗提取物与纯小檗碱的抗菌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少数情况,对某种细菌的作用不完全一致的。煎剂即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抗药后,小檗碱仍有抗菌作用,也有报告,加用小檗碱可恢复肠道细菌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在体外及体内的试验中,它与链霉素、磺胺对葡萄球菌还显示有协同作用。小檗碱与磺胺类药物对痢疾杆菌同时发生抗药性的菌株虽较多,但并无完全的交叉耐药性。在试管中对百日咳杆菌有显著的抑菌作用,虽然其最低有效浓度高于链霉素与氯霉素,但其临床疗效至少不低于链霉素与氯霉素。对白喉杆菌,体外有抑菌作用;但口服黄连,不能保护白喉杆菌对豚鼠的致死作用,也未能减轻或抑制局部反应的发生以及皮内注射白喉毒素的局部反应。对鸟型、牛型、人型结核杆菌皆有抑制作用。由于所用培养基及菌株等条件的不同,其抑制作用有较为显著的,也有不显著的,一般远不及对氨水杨酸。体内试验,对接种结核杆菌的小鼠、家兔、豚鼠的疗效均不十分显著。有人报告,1:2000小檗碱与结核菌在体外作用三日后,并不影响细菌对豚鼠的致病力,如作用14日后,则可使其致病力降低1/2。㈡其他微生物及原虫:在鸡胚试验中,黄连对各型流感病毒、新城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试管中对十余种常见致病性真菌有广泛而显著的抑制。对钩端螺旋体,在试管中有相当强的杀灭作用,小檗碱在7.5微克/毫升,黄连水煎剂在1.9毫克/毫升时,即有显著作用。黄连煎剂及硫酸小檗碱在体外及体内均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体外试验,其效力相当于依米丁的1/128,汉防己甲素的1/4;体内试验相当于汉防己甲素的1/16。此外,尚有抗滴虫、抗黑热病原虫、抗锥虫、杀草履虫等作用。由于其作用广泛,有人认为可作为防腐剂,其酚系数在5~20之间。黄连抑菌的有效成分,一般认为是小檗碱。黄连生药炒焦后,小檗碱含量有所降低,抗菌力亦随之减弱。它低浓度(约为10毫克/100毫升)为抑菌,高浓度(约为20毫克/100毫升)为杀菌。其杀菌作用原理较为复杂,尚未完全阐明。小檗碱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与呼吸,抑制细菌的葡萄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过程,特别是脱氢反应。与维生素PP及B有较显著的拮抗作用;偏碱性时,能使大肠杆菌、粪链球菌的吡哆醛与酶蛋白的结合受到抑制,在酸性时则否,能抑制细菌对蛋白质的合成;黄连及其复方制剂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及血浆蛋白凝固酶的效价降低。在对霍乱弧菌的研究中证明,小檗碱可能伤害了细胞膜,而导致细胞内成分的改变;它不影响核酸合成,而增加蛋白质的分解过程,对脂肪酸成分(饱和的及不饱和的)也有改变。据报道,它能增强白细胞及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能使动物因感染而产生的代谢障碍,如心肌糖元及某些酶活性之降低,有所恢复。对豚鼠对布氏杆菌活菌菌苗的免疫反应,小檗碱(单用或与磷胺并用)在早期用药时,稍呈抑制,晚期则并无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与弗氏痢疾杆菌对单用小檗碱极易产生抗药性。某些细菌还可从培养基中同化小檗碱;但对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异烟肼、对氨水杨酸之间并无交叉耐药性。据报道,用黄连组成复方后,抗药性之形成远较单用时为小,抗菌效力还有所提高。 ②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黄连的功效、作用及副作用

黄连的功效、作用及副作用 黄连的功效和作用: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阴,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黄连的副作用 中药成份复杂,药理作用更是复杂,现在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准确的说明黄连的不良反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的副作用小。 黄连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拉肚子,影响到肠胃的运化功能,从而会影响到食欲,导致消化不良。除非体内有实热,否则慎用。 黄连具有着清热解毒以及消炎作用,对于大肠杆菌等都具有着抑制作用。可以泡水喝,但是对于脾胃虚寒的人不宜服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因为是苦寒之品。 一般中病既止不宜久服,最好饭后服用。黄连的用量病轻者每日2-3克,病重者每日5-6克。儿童脾胃功能不健全,不可盲目服用黄连。 黄连的应用: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尤长于清中焦之热,治疗由于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常配苏叶用,如苏叶黄连汤。或配黄芩干姜半夏如半夏泻心汤。配石膏,可治胃热呕吐,如石连散。 2、湿热泻痢本品为治疗泻痢的要药,单用有效。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可用于治疗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 4、痈肿疖疮,目赤牙痛 5、消渴善清胃火可用于治疗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用如消渴丸。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制为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湿疮。取之浸汁涂患处,可治耳道流脓。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红肿。

黄连 黄芩 黄柏 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连黄芩黄柏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芩善于治疗肺热咳嗽、高热惊风、吐血鼻衄、头痛鼻渊等症、如配知母、桑白皮、荷叶、银花、连翘、桔梗、桔仁等治疗肺热咳嗽痰多等症。配生石膏、山栀子、大黄、生地等治疗鼻衄、血热斑疹等症,配苍耳子、知母、木笔花、桑白皮、赤芍等治疗鼻窦炎等。与夏枯草、双钩藤、菊花等配伍,可以治疗肝炎上炎引起的眼花、目赤肿痛、心烦头晕等症。? 黄连在临床上常用对湿热泄泻、高热神昏、吐血、衄血、心下痞满、胃火炽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病症的治疗。如治疗胃肠实热、胃火炽盛引起的胃内嘈杂、牙龈肿痛、胃脘作痛、口舌生疮时,常与连翘、厚朴、枳实、栀子配伍。治疗肝火旺所至的肋胁胀痛、口苦泛酸时常与吴茱萸配伍。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胸闷、心痛、夜不能寝时,又常常与瓜蒌、半夏等药物配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连中含有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甲基黄连碱、木兰碱等物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此,黄连还是一种很好的抗菌消炎药。? 黄柏是黄柏树的内皮,临床上主要用于对湿热下注、淋病、痢疾、尿浊带下、骨蒸劳热梦遗等病的病症的治疗,如治疗痢疾时常与木香、黄连,马齿苋、白头翁、秦皮等配伍、治疗湿热下注时所至的

泌尿感染。常与栀子、大黄、龙胆草、木通、瞿麦、当归等配伍。治疗血尿时又常与小蓟、地榆、白茅根等配伍。治疗妇女带下、常与车前子、芡实、苍术等配伍。? 黄芩、黄连和黄柏虽然都属清热降火药,但黄芩偏于清上焦火,黄连偏于清中焦火,而黄柏则偏于清下焦火。根据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遇有心炎、肺火时常先黄芩,遇有胃炎时常选黄连,遇有大肠及膀胱湿热火盛时可选黄柏治疗。? 摘自----------《中药基础学》

黄连的功效和作用

黄连的功效和作用 黄连的功效和作用1、抗菌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 2、抗病毒作用: 抑制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3、抗原虫作用: 体外抑制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锥虫。 4、解毒作用: 对抗细菌毒素,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溶血素效价,降低大肠杆菌的毒力。 5、抗炎、解热: 抑制多种实验性炎症,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抗炎机理与刺激促皮质激素释放有关。 解热作用与抑制中枢po/ah区神经元camp的生成有关。 6、抑制血小板聚集 黄连的食用方法黄连降火汤 功效:主治眼大角红,为实火,肿痛,眵泪多。 组成:川连(酒炒)8分,生军3钱,玄明粉2钱,连翘2钱,山栀3钱,赤芍2钱,谷精珠3钱,菊花2钱,夏枯穗3钱,桑皮叶2钱,丹皮2钱,玄参2钱,竹叶30张,灯心尺许,黑荆1

钱,芦根1两,白蔻仁1粒。 来源:《费伯雄医案》 黄连苏叶汤 功效:降气止呃平喘 组成:黄连2克,苏叶3克,半夏、竹茹、枇杷叶、茯苓、柿蒂各9克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 黄连炉甘石散 功效:清热敛湿。 主治:眼眶破烂,眵多眊矂,畏日羞明,赤脉贯睛,大便秘结。 组成:炉甘石500克黄连120克龙脑适量 制法:先以炉甘石置巨火中,煅通红为度,另用水250毫升,瓷器盛贮,纳黄连入水内,却以通红炉甘石淬七次,就以所贮瓷器置日中晒干,然后同黄连研为细末。 用法:欲用时,以30——60克再研极细,酌量入龙脑。每用少许,井花水调如稠糊,临睡时以筷子头蘸敷破烂处。不破烂者,点眼内眦、锐眦尤佳,不宜使入眼内。 药量变化:奇经客邪之病,酌量加朴消泡汤,滴眼瘀肉黄赤脂上。 来源:《原机启微》卷下。 黄连香薷饮 功效:清暑化湿。 主治:冒暑,腹痛水泻,恶心。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40例疗效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40例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性。方法通过对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8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内科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以20d为一个疗程,对比两组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痊愈14例,占35%;有效11例,占27.5%;无效15例,占37.5%。总有效率为62.5%。观察组痊愈25例,占62.5%;有效10例,占25%;无效5例,占12.5%。总有效率为87.5%。两组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有理想疗效,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运用。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加减;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1]。目前临床医学认为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容易反复发作。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畴,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吐酸、灼热感等。慢性胃炎中医分成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5个类型,而其中脾胃湿热型是最为常见的,笔者为了探讨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案,通过对80例该病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获得理想疗效,具体心得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在24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6)岁。病程最短为1.5年,最长为17年,平均(6±4.7)年。两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23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5.6)岁。病程最短为1年,最长为15年,平均(5±5.1)年。观察组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在25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6.1)岁。病程最短为1.5年,最长为17年,平均(5.5±5.8)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胶体次枸椽酸铋120mg,4次/d,阿莫西林1.0 g,甲硝唑0.4g,奥美拉唑20mg,2次/d,口服,其中抗生素用药时间为14 d,4周为一疗程。 观察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具体药物如下:半夏15g,干姜6g,黄芩15g,黄连10g,党参15g,白豆蔻1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3g,木香10g,藿香10g,青皮15g,厚朴10g,槟榔10g。1

黄连的药理作用

黄连的药理作用 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常绿草本。又名川连、味连、鸡爪黄连。以根状茎入药。因其根如连珠而色黄,故名。主要产于中国四川、湖北、陕西等省。以四川栽培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80%,销全国各地,并有出口。黄连是国家保护植物。株高15-25厘米。根状茎黄色,常分枝成簇生状,形如鸡爪,节多而密,生多数须很。复叶基生,叶片卵状三角形,3-5全裂,裂片再作羽状深裂。根状茎用作中药时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功效,可治时行热毒、高热烦躁、泄泻痢疾、口疮、痈疽疔毒等症。药理试验证明,有抑菌及抗病毒、抗原虫作用,并能降低血压,扩张冠状动脉。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等多种生物碱,另含黄柏酮、黄柏内酯等成分。 黄连素的降血糖作用明显,且呈量效关系。但专家指出,服用黄连素降血糖副作用较大,有一定风险,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其主要副作用可能就是横纹肌溶解症及乳酸中毒症。 黄连素的药理作用:具有显著的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降低胆固醇、抗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血小板、抗炎等作用。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常用的盐酸黄连素又叫盐酸小檗碱。 黄连素能对抗病原微生物,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常用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和肠胃炎,它无抗药性和副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葡菌等引起的肠道感染(包括菌痢)、眼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等有效。对幽门螺旋杆菌也有作用,而能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减轻。 小檗碱(Berberin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较强抗菌作用,对白喉、枯草、百日咳、布氏、结核等杆菌也有抑制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和福氏痢疾杆菌对Berberine易产生抗药性,但与青霉素、链霉素与金霉素之间无交叉抗药性.黄连煎剂及水浸液对堇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星形奴卡菌等14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体外及鼠体内阿米巴原虫、沙眼衣原体、滴虫均有抑制作用。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1、黄连的别名。黄连[1]、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连、尾连等。 2、黄连的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包括小檗碱(黄连素)为主、黄连碱、掌叶防己碱(巴马亭)、药根碱、表小檗碱、甲基黄连碱、非洲防已碱、木兰花碱等。 多年生草本,根茎有分枝,形如鸡爪。叶基生,有长柄;叶片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棱形,羽毛深裂,边缘有锯齿。花葶1~2条,顶生,聚伞花序有3~8花;云连:叶中央裂片卵状棱形或长棱形。羽状深裂3~6对。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黄连的功效与作用。 1、黄连的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2、黄连的应用。用于湿热内蕴、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等症。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用于温病高热、口渴烦躁、血热妄行、以及热毒疮疡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栀子、连翘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3、黄连的治疗历史。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今重庆市巫山县)川谷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太山。二月、八月采。”可见自古以来即以四川为主产地。《新修本草》载:“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今湖南澧县)者更胜。”《本草纲目》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

中药大黄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大黄的功效和作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 1.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2.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 3.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4.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用于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大黄的食用方法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加水稍浸

泡、润透,切成1.5—5毫米厚的片,晒干或晾干。取大黄片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服用方法: 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大黄的民间传说 1.从前有个黄姓郎中,承袭祖业擅长采挖黄连、黄耆、黄精、黄芩、黄根这五种药材为人治病,被誉为“五黄先生”。每到三月,郎中便进山采药,为此常借宿在山上农户马峻家中,至秋末方才离开。马峻一家三口对他善待有加,久而久之便与马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年马家遭了火灾,房子财物被烧光,马峻妻子被烧死,剩下爷儿俩伤心地住山洞去了。郎中费了很大气力才找到父子俩,他对马峻说:“你带着孩子跟我采药吧!”于是他们终日相伴,以采药、卖药、治病为生。渐渐地,不识药性的马峻也熟悉了五黄药,有时郎中不在家,他偶尔学着为人治病。 有一年夏天,一位孕妇身体虚弱,骨瘦面黄,因泻肚子来求医。恰巧郎中不在,马峻把治泻的黄连错给成了泻火通便的黄根,结果孕妇服后大泻不止,差点没命,胎儿也死了。这事被告到县衙,县老爷立刻命人捉拿马峻,要以庸医害人治其罪。这时,郎中赶忙跪在堂前,恳求县老爷判自己的罪,说马峻是跟他学的医;而马峻心里更是难过,自愿领罪受罚。这样一来,县老爷反而十分敬佩他俩的情谊,想想这五黄先生也素有声名,而孕妇身体羸

黄连的药理研究进展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黄连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 本人按照毕业论文(设计)进度计划积极开展实验(调查)研究活动,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调查)记录,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参考文献资料外,论文(设计)中所有数据均为自己研究成果,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工作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

黄连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 黄连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之一。本品为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至今发现的黄连属植物大约有16种,大部分分布在北温带。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把黄连列为上品,无毒,味极苦、性寒。 黄连是一味历史悠久的抗菌药,主要功能为清热降火、燥湿解毒。临床上大多用于治疗呕吐、泻痢、湿热痞满、黄疸、心烦不寐、高热神昏、目赤吞酸、牙痛、消渴及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里流脓。近几年来发现黄连还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等药理作用。本文旨在对黄连的现有资源分布及现代最新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在短时间内了解黄连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介绍,为其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连;药理作用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progress of rhizoma coptidis Abstract Berberine is one of a kind commonly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long history of our country . This product is a perennial herb berberine Ranunculaceae . Berberine has discovered genus of about 16 species , mostly located in the north temperate zone . Berberine was first documented in the "Shen Nong 's Herbal Classic" , the berberine as a top grade , non-toxic , taste very bitter , cold . Berberine is blindly historic antimicrobial drugs , the main function of heat pathogenic fire , dampness detoxification. Most clinic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vomiting, dysentery , heat fullness, jaundice , irritability , insomnia , high fever , coma , red eyes and acid regurgitation , pain, diabetes boils and carbuncles ; external treatment of eczema , eczema , ear canal flows pus . In recent years found that berberine also has anti- infective, anti -tumor and othe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berberine distribution of existing resources and moder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su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is designed to be so berberin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a short time to understand . And describes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 ,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Coptis chinensis;Pharmacological effects

常用中药功效比较汇总

常用中药功效比较 1,麻黄与桂枝 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肺气壅揭之咳喘证及水肿。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用。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脉结代等证。 2,苍耳子与辛夷 共同点:质轻,性升浮。解表力弱,善于通窍。常相须为用,用治鼻渊头痛。 不同点:苍耳子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风疹瘙痒。辛夷专治鼻渊(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 3,桑叶与菊花共同点:均轻清发散,发散风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以及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昏花等证。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 不同点:桑叶清肺润肺力强。常用于燥热伤肺之干咳少痰,兼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衄轻证。菊花清肝平肝力优。常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惊风,兼能清热解毒,用治疔疮肿毒。 4,柴胡与升麻 共同点:均为发散风热药,具升阳举陷之功效。用于外感风热表征及中气下陷之证。不同点:柴胡退热作用较强,能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要药。并善于疏肝解郁,清胆截疟,用于肝气郁结之证及疟疾等。升麻长于透疹,用于麻疹疹出不畅,并善于清热解毒,用于热毒所致的多种病症。 5,石膏与知母共同点:均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等证,两味药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泻火力较强。善清胃肺实热,故肺热咳嗽,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多用。煅石膏还有收敛生肌之功,外用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等证。 知母苦甘性寒质润,重在清润,清热之中又善滋阴润燥,滋肺肾之阴而润肺除蒸,故多用于肺燥干咳,阴虚消渴,肠燥便秘以及肾阴不足之骨蒸潮热等证。 6,黄芩,黄连,黄柏共同点: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治疗湿热,火毒所致的病证,如泻痢,黄疸,疮痈,湿疹,湿疮等。 不同点:黄芩长于清上焦湿热,清肺热,并可凉血止血,清热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肺热咳嗽,少阳寒热,血热吐衄,胎热不安等证。 黄连药力较强,长于清中焦湿热,湿热泻痢尤宜,并可清心,胃之火而除烦止呕,解热。用于高热烦躁,心烦不眠,血热出血,胃热呕吐,消谷善饥等。黄柏苦寒下达,长于清下焦湿热,泻肾火,退虚热。多用于湿热下注,带下黄臭,足膝肿痛,热淋涩痛以及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 7,金银花与连翘共同点: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同治痈肿疮毒。外感风热及温病邪在卫气营血等证。不同点:金银花甘寒不伤胃,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并能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连翘苦寒,偏清泄里热,并可消痈散结,用于瘰疬痰核。连翘心长于清心泻火,善治热陷心包,高热神昏等。 8,大青叶与板蓝根共同点:都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都可用于温病初起和热入营血,风热表证,痈肿疮毒,

中药黄连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黄连的功效与作用 民间有句俗话: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其实呢,黄连的作用老多了。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是人们早已熟知的至理名言。黄连,被誉为草药江湖“三黄”之首,以清热燥湿而闻名。民语有云“家有黄连,百病可愈”。黄连已是家喻户晓的中药,被《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中药之上品。黄连味苦性寒,其根、茎味极苦。可以说,也正因为黄连这种特有的“苦”,它在中医界反而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 黄连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石柱县凤凰山上住着一位姓陶的医生,他家有个园子专种药草,他用这些药草给人治病。由于医术高明,远近都有人来请他去治病。陶医生出门的时候多,就请了一个姓黄的帮工来管理园子。这位帮工心地善良,憨厚诚实。 有一年春天,陶医生的独生女儿陶雯姑娘外出踏青,看见郊外山上长着开绿色小花的野草,十分好看,便拔了几株带回家种在园子里。那帮工每天给园里种植的各种中草药上肥浇水,对这株野花更是关爱有加。

不料,陶姑娘得了一种怪病,全身燥热,又吐又拉,只三天就瘦得皮包骨头了。陶医生到外地给人治病尚未回来,陶姑娘的母亲只好请当地另一名医前来给女儿治病。这位名医是陶医生的朋友,诊治十分细心。可连服三剂药都未见效,肚子越拉越厉害,还拉起血来。母亲整天守护在床前,急得吃不下,睡不着,想起女儿的病就掉泪。帮工看在眼里,很焦急,怎么办呢?忽然,他想起那绿色的小花,上个月自已喉咙痛,偶然摘下一片叶子,嚼了一下,虽然苦得要命,但过了一个时辰,喉咙痛居然减轻了。接着,他又嚼了两片叶子,当天就不痛了。陶姑娘这个病,这种花草能不能当药呢?不妨试一试。想到这里,他就连根带肿扯了一株起来,煎成一碗汤,趁陶姑娘的妈妈去煮饭时,端给她喝了。谁知早上喝的,下午病就好多了;再喝了两次,病居然全好了。这时,陶医生回来了,一问经过,非常感动,连声感谢帮工说:“我女儿害的是肠胃湿热,一定要清热燥湿的药才医得好。这开绿花的小草,看来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呀!” 可是过了不久,那个叫黄连的帮工因病死在了陶家。为了纪念这个帮工,陶医生便把这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味道极苦的中药,取名为黄连。 黄连的功效 “其功利于病,有客嫌苦口。戒予勿种兹,味苦和难受”,这是《黄连》一诗对中药黄连的描述。中医认为,中药黄连药性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另外,黄连清虚火、清心除烦,与熟地黄配伍,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治疗阴虚火旺发热汗出,心烦不眠(坤泰胶囊)。

黄连中生物碱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连中生物碱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5-25T09:19:25.9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2期作者:王双燕石宝堂[导读] 生物碱是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生物有机体中的环状化合物,常表现出较强的生物活性[1]。 ( 1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650106 2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云南 650106) 【摘要】黄连中生物碱主要包括黄连碱、巴马汀、表小檗碱、药根碱,具有抗菌、抗炎、降血脂、降血糖、减肥、抗焦虑、抗肿瘤、保护胃黏膜等多种药理学作用,在心脑血管病、痴呆、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关键词】黄连;生物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生物碱是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生物有机体中的环状化合物,常表现出较强的生物活性[1]。黄连是常用中药材,属毛莨科黄连属,始载于《神农百草经》,其根茎呈连珠状且色黄而被称为“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2]。中药药理学研究是当前药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对黄连中生物碱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行概述。 1 黄连中生物碱成分研究进展 小檗碱又称黄连素,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黄连是提取小檗碱的主要药材,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制剂。黄连素是一种氮杂环化合物,在生物系统中可经氨基酸合成,熔点145℃,小檗碱以季铵型、醛型、醇型三种不同形成存在,其中前者最多。黄连碱主要来源于黄连根茎,是一种常见的异喹啉生物碱,在乙醇溶液中可以浅黄色针状结晶形式存在,其硫酸盐为黄色晶体,不溶于水和乙醇。巴马汀又被称为黄藤素,是黄连中特殊的生物碱,主要存在于黄连根茎部位,熔点198-201℃,易溶于热水,但在有机溶液中不易溶解,经氢化可生产延胡索乙素。药根碱属四氢异喹啉生物碱,组成与黄连素基本相同,熔点208~210℃,碘化物呈红黄色,易溶于水、乙醇,硝酸盐为黄棕色针状晶体,分解温度228~229℃。 2 黄连中生物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连中生物碱含量丰富,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为天然的抗菌药物,长期以来被用于感染性疾病治疗;近年来还被用于防治老年痴呆性疾病[3]。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黄连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越来越深入,为黄连价值开发奠定了基础。 2.1 抗菌作用 黄连中的四种生物碱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为一种广谱抗菌药物,研究证实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如伤寒杆菌、肠炎沙门氏杆菌、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小檗碱最早被用于临床抗感染,其对大肠杆菌、霍乱弧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体外研究证实其对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哈氏弧菌也有较高的抑菌活性,但对停乳链球菌几乎无抑制作用[4]。小檗碱对许多致病菌都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但大多数研究也局限于体外实验阶段,其抑菌作用主要可能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I以及拓扑异构酶Ⅱ活性影响细菌DNA 合成发挥作用。黄连碱具有抑制A型单胺氧化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与真菌具有很高的亲和力,使其较易进入菌体细胞内,破坏细菌正常生理功能。巴马汀其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痢疾杆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已被用于妇科炎症、呼吸道感染、结膜炎的治疗。表小檗碱抑菌作用尚不清楚,可能存在潜在的抗菌作用。药根碱抑菌活性最小,但其抗菌方面研究空间仍较广阔。小檗碱药理研究较多,部分学者试图通过对小檗碱进行结构修饰以提高其抗菌活性,并取得一定成效,研究证实在小檗碱9位去甲基引入酰氧基或苯氧丁基,可增强其抗菌活性。但基团的引入对小檗碱抗菌活性提高不具有普遍性。 2.2 抗糖尿病作用 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受损或完全破坏而不能正常代谢引起的疾病,血糖升高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状。Hep G2细胞属于肝胚胎瘤细胞株,和人体肝细胞表型十分相似,βTC3细胞属于胰岛素瘤细胞株,具有分泌胰岛素功能。实验发现,小檗碱可促进Hep G2中葡萄糖消耗,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在5~100μmol/l范围内,小檗碱作用量与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呈正相关,但不会影响细胞功能[5]。小檗碱还可通过降低醛糖还原酶活性改善糖尿病。实验研究证实黄连复合生物碱由于黄连生物碱的相互协同作用,可增进降糖效果,小檗碱降糖活性次之,黄连碱再次之,巴马汀最差。药物可能通过蛋白质磷酸化及其级联信号传导等多个靶位点,调控信号传导,触发胰岛素抵抗,进而降低血糖。 2.3 抗肿瘤作用 恶性肿瘤已成为死亡三大因素之一。研究发现,药根碱对黑色素瘤新生血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6]。此外,含有小檗碱的黄连药材可作为食道癌治疗的药物之一。一项体外研究证实,小檗碱非毒性剂量可降低人肺癌细胞A549中的MMP-2、uPA水平,调节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2)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抑制肺癌细胞转移。在卷烟中添加黄连生物碱可使患者获益[7]。黄连中生物碱具有抗炎作用,可预防细胞突变。 2.4 抗心血管疾病 药用黄连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对抗心力衰竭、抑制心肌炎、改善急性脑供血与供氧不足等疾病。小檗碱可调节心肌缺血、修正心衰,这可能与其作用于心肌周围阻碍血管,减少血液阻力,减轻心脏负荷有关。黄连解毒汤可改善脑部循环。药根碱具有明显的调脂作用,可上调LDLR蛋白表达,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提高胆汁酸排泄率,降低血胆汁酸含量。巴马汀可明显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炎性因子NO,发挥抗炎作用。 3 小结 新药的研发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黄连中生物碱种类不多,但其药理学作用较复杂,体外研究、动物实验证实具有抗菌、抗炎、降血脂、降血糖、减肥、抗焦虑、抗肿瘤、保护胃黏膜等多种药理学作用,但对于临床研究仍较为肤浅。今后,应积极开展临床研究,结合临床实践研制相关衍生物,寻找更具有开创性、制剂意义的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1] Manske R H F. The Alkaloids: 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Vols. 1-20,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50-19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化京:人民卫生出版化化学工业出版化2010, 285. [3]李亚娜,陶庆春.中药抑菌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 35(2): 198-2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