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栓性外痔等12个日间手术病种临床路径

血栓性外痔等12个日间手术病种临床路径

血栓性外痔等12个日间手术病种临床路径
血栓性外痔等12个日间手术病种临床路径

血栓性外痔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血栓性外痔(ICD-10:I84.3)

行血栓性外痔切除术(ICD-9-CM-3:49.4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临床表现:肛门不适、潮湿不洁;发生血栓时,肛门局部剧痛,起病突然。

(二)体格检查:肛门直肠指检,必要时行直肠、乙状结肠硬镜或纤维肠镜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一般治疗:包括增加水份摄入及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温热坐浴,保持会阴清洁等。

(二)手术治疗:血栓性外痔通常伴有明显的疼痛,应急诊手术减压、去除血栓。

四、标准住院日1-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一)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84.3血栓性外痔疾病编码。

(二)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

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 -1天。

(一)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二)必要时行直肠、乙状结肠硬镜或纤维肠镜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无特殊情况可选用头孢曲松钠)。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一)麻醉方式:局麻、连续硬膜外麻醉或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

(二)急诊手术行血栓性外痔切除术。

(三)术后标本送病理。

九、术后住院恢复1-3天。

(一)局部麻醉患者术后即可进食,半小时后可下床活动、进食。

(二)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者术后去枕平卧、禁食水6小时,补液治疗;术后6小时可下床活动,可进流食。

(三)每天切口换药1-2次,创面较深时,放置纱条引流并保

持引流通畅。

(四)术后用药:局部用药(栓剂、膏剂、洗剂)、口服药、物理治疗等。

(五)术后异常反应处理:

1.疼痛处理:酌情选用镇静药、止痛药、患者自控镇痛泵等。

2.术后尿潴留的预防及处理:理疗、针灸、局部封闭、导尿等。

3.伤口渗血处理:换药、出血点压迫,使用止血剂。

4.排便困难:软化大便药物口服,必要时诱导灌肠。

5.创面水肿:使用局部或全身消水肿药。

6.术后继发性大出血的处理。

7.其他情况处理:呕吐、发热、头痛等,对症处理。

十、出院标准。

(一)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正常饮食,排便顺畅,无明显排便时肛门疼痛,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体温正常。

(二)肛门部创面无异常分泌物,引流通畅,无明显水肿、出血。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一)手术后出现继发切口感染或持续性大出血等并发症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

(二)伴发其他基础疾病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

结、直肠息肉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直肠息肉(ICD-10:K62.1)或结肠息肉(ICD-10:k63.5);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ICD-9CM-3:48.32;45.4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一)钡剂灌肠造影存在充盈缺损,提示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一)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二)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一)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2.1直肠息肉或ICD-10:k63.5结肠息肉疾病编码。

(二)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1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一)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潜血;

(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Rh因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三)消化道肿瘤标记物筛查(CA19-9、CA24-2、CEA等);

(四)腹部超声、心电图、胸片。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单次预防性用药(无特殊情况可选用头孢曲松钠)。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一)术前完成肠道准备及签署结肠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二)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三)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四)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室观察至清醒,并经麻醉医师同意后返回病房。

(五)根据术中所见息肉形态、大小、数目等决定内镜下治疗方案,并按结肠息肉内镜治疗规范实施治疗。

(六)病理学检查:冰冻加石蜡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一)根据患者情况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

(二)术后用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单次用药。

十、出院标准。

(一)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二)无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

(三)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其他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一)息肉性质判断与术中情况或术后病理不符,需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腺瘤癌变术前病理分期,需进行相关检查。

(三)息肉大小、数目、性质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

(四)腺瘤癌变者(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按直肠癌临床路径执行。

(五)有影响手术的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乳腺纤维腺瘤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ICD-10:D24)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ICD-9-CM-3:85.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一)症状:乳房肿物,乳头溢液或溢血。

(二)体征:乳房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有活动度;边界清楚,可呈分叶状;挤压乳晕周围,病变乳管可出现溢液。

(三)影像学检查:B超和钼靶检查。

(四)病理检查: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未见肿瘤细胞。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乳房肿物切除术:体检可扪及的乳房肿物。

四、标准住院日为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一)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24 乳腺纤维腺瘤。

(二)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

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 天。

(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4.乳腺彩超及术前定位。

(二)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钼靶检查;

2.乳头溢液时行乳管镜检查;

3.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一)麻醉方式:局麻(必要时区域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二)手术方式:乳腺肿物切除术。

(三)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四)手术内固定物:无。

(五)输血:根据术前血红蛋白状况及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六)病理: 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视术中情况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0-1天。

(一)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二)术后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三)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十、出院标准。

(一)伤口愈合好:无积血,无感染征象。

(二)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一)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二)病理报告为恶性病变,需要按照乳腺癌进入相应路径治疗。

老年性白内障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ICD10:H25.901)

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IOL)(ICD-9-CM-3:13.41+13.7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病史:渐进性视力下降;

(二)体格检查:晶体出现混浊;眼底模糊,红色反光黯淡。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手术治疗:

(一)诊断明确;

(二)视力低于0.5;

(三)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一)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25.901老年性白内障疾病编码;

(二)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如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 天。

必须的检查项目:

(一)检查眼压、泪道;

(二)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三)心电图;

(四)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糖);

(五)眼科A.B超+角膜曲率;

(六)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胸透或胸部X光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显然验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一)术前用抗菌药物眼药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二)原则上不静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一)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球后/球周阻滞麻醉;

(二)手术方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IOL);

(三)眼内植入物:人工晶体;

(四)术中用耗品:粘弹剂、一次性手术刀、缩瞳剂、眼内灌注液或平衡液、显微手术缝线;

(五)手术用设备:显微镜、超声乳化仪;

(六)输血:无。

九、术后恢复0-1天。

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一)裂隙灯检查;

(二)视力;

(三)眼压;

(四)术后用药:抗菌药物+类固醇激素眼药水,必要时加用非甾体类消炎眼药水。

十、出院标准。

(一)手术后反应较轻,病情稳定;

(二)切口闭合好,前房形成;

(三)眼压正常,裂隙灯检查无明显异常,人工晶体位置良好。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一)等待术前检验结果;

(二)术后炎症反应或并发症;

(三)患者其他原因。

斜视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共同性斜视(ICD-10:H50.0-H50.4)

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ICD-9-CM-3:15.1-15.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发病年龄、病程特点。

(二)相关眼部检查:屈光状态检查;戴镜去调节之后,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一)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二)内斜视患者远视性屈光不正全部矫正、戴镜6-12个月。

(三)共同性斜视的斜度≥15Δ。

四、标准住院天数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一)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50.0-H50.4)共同性斜视疾病编码。

(二)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 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一)血常规、尿常规;

(二)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三)心电图、X线胸片;

(四)检查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压、泪道;

(五)屈光检查:散瞳(显然)验光;

(六)主导眼、三棱镜检查、双眼视觉、眼外肌功能检查、Hess 屏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一)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二)原则上不静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一)麻醉方式:局麻或全身麻醉。

(二)眼内植入物:无。

(三)术中用耗品:缝线。

九、术后恢复0-1天。

(一)术后需要复查的项目: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前节。

(二)术后用药:氨基糖甙类或喹诺酮滴眼液。

十、出院标准。

(一)手术后效果较好,病情稳定。

(二)伤口愈合好,伤口对合齐,缝线在位,伤口无感染征象。

(三)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一)术前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相关检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术中发现眼外肌附着点位置异常及其他解剖异常,或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眼球穿通、肌肉滑脱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三)术后炎症反应或并发症(伤口愈合不良等)需要进一步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声带息肉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声带息肉(ICD-10:J38.102)

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手术(ICD-9-CM-3:

30.0901/30.0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一)病史:声音嘶哑。

(二)体征:单侧或双侧声带带蒂或广基的息肉样增生物。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手术:

(一)选择全麻。

(二)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一)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38.102声带息肉疾病编码。

(二)门诊电子喉镜下不能切除的较大及广基息肉。

(三)排除小颌、颈部粗短、颈椎病,驼背等支撑喉镜相对手术禁忌。

(四)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一)血常规、尿常规;

(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三)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四)胸片、心电图;

(五)喉镜检查。

(六)根据病情可能选择嗓音分析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术前不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若患者病情需要,则按照《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执行,单次预防性用药。可选用头孢唑啉钠2.0静脉滴注,头孢唑林过敏,则选用林可霉素0.6静脉滴注。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一)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二)手术方式: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手术。

(三)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四)标本送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恢复0-1天。

(一)根据患者情况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

(二)术后用药:雾化吸入;酌情给予糖皮质激素及止血药。

(三)适当声休。

十、出院标准。

(一)一般情况良好,无呼吸困难,咽喉部无明显出血、感染征象。

(二)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一)伴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二)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三)术后原伴随疾病控制不佳,需请相关科室会诊,进一步诊治。

(四)住院后出现其他内、外科疾病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进入其他路径。

耳前瘘管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耳前瘘管(ICD-10:Q18.102)

瘘管切除术(ICD-9-CM:18.2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一)病史:自幼发现耳前瘘口,局部瘙痒、有分泌物溢出;局部有感染者,宜在感染控制后行瘘管切除手术。

(二)体征:多数瘘口位于耳轮脚前,有切开排脓病史者,切排部位可见瘢痕。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手术:

(一)成人且无反复感染、切开排脓病史的患者,选择局麻下瘘管切除术。

(二)儿童或反复感染局部瘢痕增生者,选择全麻下瘘管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一)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先天性耳前瘘管(ICD-10:Q18.102)。

(二)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一)血常规、尿常规;

(二)心电图;胸部正位片;

(三)血生化全套;凝血三项;血型;

(四)输血常规:用于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乙肝两对半;

(五)前鼻镜、电耳镜、间接喉镜、间接鼻咽镜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术前不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若瘘管范围广,软骨暴露,则按照《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执行,单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选用头孢唑啉钠2.0静脉滴注;若头孢唑林过敏,可选用林可霉素0.6静脉滴注。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一)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二)手术方式:瘘管切除手术。

(三)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缺铁性贫血临床路径

缺铁性贫血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缺铁性贫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铁性(IDA)(ICD-D50.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之南、悌主编,科学,2008年,第三版),《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血液病诊疗规》(王建祥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1.明确的铁缺乏病因和临床表现。 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孕 妇低于100g/L;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小于27pg,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0g/L;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CHr)小于28pg/cell;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3.血清铁蛋白(SF)低于12ug/L。 4.血清铁(S1)<8.95цmol/L(50ug/d1),总铁结合力(TIBC)>64.44umol /L(360ug/d1),转铁蛋白饱和度(TS)低于15%。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5.骨髓涂片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或块团中可染铁(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红 细胞少于15%。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去除病因应予营养知识教育和治疗基础疾病。 2.补充铁剂 (1)口服铁剂:宜选用二价铁盐,治疗剂量为元素铁100~150mg/d。常用的有: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及富马酸亚铁。疗程一般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服用2~3个月。如有条件可测定血清铁蛋白,在血清铁蛋白>30ug/L(女性)或50 ug /L(男性)后停药。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2)注射铁剂:如患者不能口服和不能忍受口服铁剂的胃肠道反应,或持续失血一时不易控制时,可用肌或静脉注射铁剂。用前应计算所需注射的总剂量。所需注射的总剂量(mg)=[150一患者血红蛋白(g/L)]*体重(kg) *0.3,分次使用。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3.输血缺铁性贫血一般不需要输血,仅在患者出现严重贫血而又有不易控制的出血或组织明显缺氧时应用。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D50.902 缺铁性贫血疾病编码。 2.临床表现及血液检查指标符合需要住院指征:血红蛋白<90×109/L,或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薔。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铁代指标、叶酸,维生素B12浓度、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严重贫血患者:血红蛋白<60g/L)、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同时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甲状腺功能、实体肿瘤免疫性标记物;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xxx人民医院 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2016年结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和医院实际,我院临床科室对以下科室开展了如下病种的临床路径:内科系统:不稳定型心绞痛、社区获得性肺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症、急性左心衰、糖尿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细菌性痢疾、小细胞肺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外科系统:腹股沟疝、剖宫产、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胆石症、输尿管结石、膀胱肿瘤、自发性气胸、股骨干骨折、慢性鼻窦炎、腮腺多形性肿瘤、大隐静脉曲张、老年性白内障、凹陷性颅骨骨折、急性阑尾炎、卵巢良性肿瘤等,全院共开展了近35中疾病。针对以上病种临床路径我院制定了实施方案,2015年1月至今,我院严格按照卫生部要求执行临床路径规范,开展临床路径诊疗工作,按规定使用药物,如果病情变化,无法执行临床路径时,将退出临床路径,确保患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得到正确的诊疗服务,根据疾病诊疗指南确定出院标准。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 医院通过院委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营造试点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

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设于医务科,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上报,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管理 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临床路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等.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确定了15个专业,35个病种数。 三、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成果 我院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2015年全院共开展466例,完成353例,中途退出113例,完成率76%,中途退出率24%。进行比较好的病种如下: 腹股沟疝进入路径33例、退出路径病8例、平均住院天数4.63天、平均住院费用6813.21元。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81例,退出路径5例、平均住院天数6.82天、平均住院费用3600.元。 剖宫产进入路径42例、退出路径10、平均住院天数3.89天、平均住院费用6500元。 老年性白内障进入路径85例,退出路径12例,平均住院天数3.69天、平均住院费用4500元。 胎膜早破进入路径112例,退出路径18例,平均住院天数3.21天、平均住院费用3500元。 2016年全院第一季度共开展308例,完成239例,中途退出69例,完成率77%,中途退出率22%。

普外科血栓性外痔日间手术病人临床路径

普外科血栓性外痔日间手术病人临床路径(草案,参照卫办医政发〔2009〕179号制定) 一、血栓性外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血栓性外痔(ICD-10 : 184.3) 2、行血栓性外痔切除术(ICD-9-CM-3 : 49.47) 3、术前完善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术前三项、血型鉴定、胸片、心电图等必要检查,评估无手术禁忌; 4、无血栓性外痔并发症需治疗或并发症治疗不影响血栓性外痔治疗; 5、无伴发其他疾病需治疗,或伴发其他疾病经相应科室处理后不影响血栓性外痔治疗; 6、年龄小于55岁或年龄大于55岁经治医师评估不影响治疗; 7、经麻醉科评估能够耐受麻醉; &在本市有固定居住地点,能保证术后及时门诊随访; 9、不存在潜在医疗安全隐患等其他不适合急诊日间手术情况。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临床表现:肛门不适、潮湿不洁;发生血栓时,肛门局部剧痛,起病突然。 2. 体格检查:肛门直肠指检,必要时行直肠、乙状结肠 硬镜或纤维肠镜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一般治疗:包括增加水份摄入及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温热坐浴,保持会阴清洁等。 2. 手术治疗:血栓性外痔通常伴有明显的疼痛,应急诊手术减压、去除血栓。 (四)标准住院日为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血栓性外痔(ICD-10 : I84.3) 2、行血栓性外痔切除术(ICD-9-CM-3 : 49.47) 3、术前完善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术前三项、血型鉴定、胸片、心电图等必要检查,评估无手术禁忌; 4、无血栓性外痔并发症需治疗或并发症治疗不影响血栓性外痔治疗; 5、无伴发其他疾病需治疗,或伴发其他疾病经相应科室处理后不影响血栓性外痔治

221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ICD-10 A04.903或腹泻,ICD-10 K52.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 1.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50g/ 日),粪便稀薄(含水量〉85% ; 2. 同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3. 流行病学史可以为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4. 实验室检查: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潜血等,需 行便培养、霍乱弧菌培养、血常规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 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

华消化杂志,2013,33(12): 793-802 )。 1. 饮食治疗; 2. 补液治疗; 3. 止泻治疗; 4. 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 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霍乱弧菌培养、 PCT肝炎病毒梅毒HIV、炎性肠病相关抗体、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D-二聚体 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 2.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血培养(T>38 C)、血气分析、腹部CT腹部平片、肺CT结肠镜、肠系膜血管CT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 一般治疗,软食、流食或半流食,注意休息,消化道 隔离;

临床路径—实施计划、目标、方案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临床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种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是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是医院实施实时质量管理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它主要是针对ICD码对应的病种或某种手术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诊断,包括多种检查、治疗及护理要依据预先指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预算的费用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 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预期结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 二、总体目标 ①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 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四、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临床路径小组 组长:张志华 副组长:高胜东陈志奎郑丽辉 成员:段雄夏建云冯凤萍汤运红李英明沛沛江俊霞周钊 2.临床医生职责:

深静脉血栓的的临床表现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https://www.doczj.com/doc/9512189644.html,/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较为常见,是各种疾病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本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有疼痛感,在行走时疼痛加剧。各个不同部位发生的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会有所不同,那么到底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什么临床表现呢?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常见的共同特征包括:①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③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刺激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④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姓浅静脉曲张。 根据静脉血栓发生的部位不同,现将其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也好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之后,好发于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本病发病急骤,数小时内整个患肢出现疼痛、压痛及明显肿胀。股上部及同侧下腹壁浅静脉曲张。沿股三角区及股内收肌管部位有明显压痛。在股静脉部位可摸到索条物,并压痛。严重者,患肢皮色呈青紫,称“股青肿”,提示患肢深浅静脉广泛性血栓形成,伴有动脉痉挛,有时可导致肢体静脉型坏疽。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体温上升不超过39℃,可有轻度心动过速和急倦不适等症状“股青肿”较罕见。 股静脉血栓形成: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之后,仅少数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小腿深静脉是各种手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也是最易被漏诊的部位。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ICD-10:K51.-01),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二)诊断依据。 根据《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美国胃肠病协会对于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英夫利西单抗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作用的报告》(Gastroenterology 2006 Mar;130(3):935–9)。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 (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3)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3.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 (1)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 (2)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 (3)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黏膜病理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1)活动期: 1)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2)隐窝有急性炎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 3)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 4)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血栓性外痔临床路径(20210305135406)

血栓性外痔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 年版) 一、血栓性外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血栓性外痔(ICD-10:184.3)行血栓性外痔切除术(ICD -9-CM-3:49.4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临床表现:肛门不适、潮湿不洁;发生血栓时,肛门局部剧痛,起病突然。 2. 体格检查 :肛门直肠指检,必要时行直肠、乙状结肠硬镜或纤维肠镜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一般治疗:包括增加水份及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温热坐浴,保持会阴清洁等。 2. 手术治疗:血栓性外痔通常伴有明显的疼痛,应急诊手术减压、去除血栓。 (四)标准住院日为3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 -10:I84.3 血栓性外痔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 天。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 线平片。 2. 必要时行直肠、乙状结肠硬镜或纤维肠镜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 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头孢呋辛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 ②儿童:平均一日剂量为60mg/kg,严重感染可用到100 mg/kg ,分3-4 次给予; ③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肌酐清除率制订给药方案:肌酐清除率>20ml/min者,每日3次,每次0.75-1.5g;肌酐清除率 10-20ml/min患者,每次0.75g, —日2次;肌酐清除率<10ml/min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由于血栓形成阻塞静脉,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到后期,静脉内血栓机化、再通,但静脉呈缩窄、扩张、迂曲状,静脉瓣膜被破坏,以及交通支静脉瓣膜遭到破坏,深静脉血液向浅静脉倒流,使下肢静脉瘀血,静脉压增高,组织缺氧,最终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症——瘀血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有: 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由于静脉功能不全,静脉回流障碍,长期瘀滞,可出现静脉曲张,从静脉怒张到静脉曲张,以及皮肤微血管怒张,呈广泛性下肢静脉曲张。以小腿分支静脉和小静脉曲张为主,常见小隐静脉和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下肢慢性溃疡——发生在营养障碍性病变:皮肤色素沉着、纤维化硬化的基础之上,常位于小腿下1/3处的内侧或外侧,经久不愈。溃疡的边缘不规则且光滑,有白色的新生表皮,溃疡基底通常为粉色,有颗粒样组织,表面或附有黄色分泌物,溃疡周围的皮肤具有皮肤损害即水肿、色素沉着、硬化、皮炎、皮肤纤维化、静脉曲张等。这种溃疡长期不能愈合或愈合后仍反复发作,严重地影响了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些溃疡甚至会癌变,或需要截肢治疗。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交通支静脉瓣膜被破坏,血液由深静脉倒流入浅静脉。股浅静脉受血柱重力作用最大,瓣膜受累几率较多;股深静脉因解剖关系受血柱重力较小,受损害的几率较低。 下肢淋巴水肿——由于下肢深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局部组织淤血,张力增高,影响淋巴回流,可发生淋巴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皮肤淤血、缺氧,患肢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继发感染,如丹毒、急性蜂窝织炎等反复发作,以致发生淋巴管阻塞或破坏,远端淋巴液回流发生障碍,组织间隙淋巴液异常增多,形成淋巴水肿。 瘀积性皮炎——由于下肢血液长期瘀滞,可发生小腿湿疹样皮炎,又称瘀血性皮炎。皮肤瘙痒,糜烂、渗液、因局部抵抗力低,易引起感染,而形成小腿慢性溃疡。 皮肤色素沉着——皮肤色素沉着常位于小腿的中下2/3部位,小腿上端很少见。初起色素沉着为斑片状,逐渐扩展加重,呈广泛性淡褐色、棕褐色,皮肤、皮下组织纤维硬化,坚韧紧硬,如“皮革”状(瘀结),出现下肢营养障碍性病变。 下肢继发感染——下肢长期处于瘀血状态,局部抵抗力降低,轻微的皮肤损伤,很容易继发蜂窝织炎、丹毒等疾病。最常见的是小腿慢性炎症,出现发红灼热疼痛硬块(慢性瘀血炎症),不发热。临床上常见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

99 营养不良性贫血临床路径

缺铁性贫血临床路径 (县级医疗机构版) 一、缺铁性贫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铁性贫血(ICD-10:D50.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和《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存在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2. 实验室检查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I,孕妇低于100g/L;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小于 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小于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小于310g/L,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2) 血清铁蛋白(SF)低于12μg/l。 (3) 血清铁(SI)<8.95μmol/L(50μg/dl), 总铁结合力(TIBC)>64.44μmol/L(360μg/dl), 转铁蛋白饱和度(TS)低于15%。 (4)骨髓涂片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或块团中可染铁(细

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少于15%。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期为:1缺铁期(贮存铁缺乏):仅有 2或4项。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具备2、3或4项。3缺铁性贫血期:具备 1、2、3 或 4项。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和《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去除病因应予营养知识教育和治疗基础疾病。 2. 补充铁剂 (1)口服铁剂; (2)注射铁剂。 3.输血(必要时)。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天内。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50.902缺铁性贫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天(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20210215012825)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346 个)、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肺血栓栓塞症 2. 社区获得性肺炎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支气管扩张症 5. 支气管哮喘 6. 自发性气胸 7. 肺脓肿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 结核性胸膜炎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慢性支气管炎 12. 特发性肺纤维化 13. 胸膜间皮瘤 14. 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 胆总管结石 2.轻症急性胰腺炎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 大肠息肉 6. 反流食管炎 7.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 上消化道出血 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4 个)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 脑出血 3. 吉兰—巴雷综合征 4. 多发性硬化 5. 癫痫 6. 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 肌萎缩侧索硬化 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 颈动脉狭窄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 13. 视神经脊髓炎 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5. 脑梗塞 四、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6 个)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8. 房性心动过速 9.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 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患肢有以下典型的临床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患肢有以下典型的临床表现: 1、肢体疼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主要就诊原因。如患者有髂腰部或股三角区胀痛,则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小腿静脉血栓形成仅有小腿轻度胀痛,常被忽略,往往延误诊断和治疗;若发生股青肿、股白肿时,患肢呈剧烈疼痛。 2、下肢肿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另一常见症状,患肢肿胀的范围与血栓部位有关。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仅有小腿肿胀和压痛。 3、浅静脉改变----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则下肢广泛性肿胀,同时伴有广泛性浅静脉怒张或曲张。股青肿时患肢更为严重且广泛。 4、血栓后遗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期,患者在长久站立或行走后肢体产生沉重、坠胀、易疲劳感,在平卧休息或将患肢抬高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患肢长期处于瘀血状态,可发生下肢皮肤营养障碍改变,如皮肤弹性差、失去光泽、色素沉着、皮肤瘙痒等,甚至小腿皮肤溃烂经久不愈。 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治疗有三种方法: (一)手术疗法为最常用的方法。凡有临床症状、中度或重度静脉曲张、下肢浅静脉瓣膜和(或)深浅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及检查确证深静脉通畅者,只要年龄不过大、体质不太差,均宜施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有:①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大(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而大(小)隐静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正常者;②交通支结扎术适用于大(小)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而大(小)隐静脉瓣膜功能正常者;③大(小)隐静脉剥脱术临床最为常用,适用于大(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大(小)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也不全者。分高位结扎静脉、剥脱曲张静脉和结扎切断交通支三个步骤。单纯大(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从理论上讲,单纯高位结扎并结扎其分支,即可阻断深静脉血的倒流,使曲张静脉消失,达到治疗目的。但由于浅静脉曲张后,静脉壁已失去弹性,站立时下肢血液仍能使曲张的浅静脉充盈,因而单纯高位结扎术后效果不好,仍应行剥脱术。术后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给予稳妥而有一定弹力的压力,以防止剥脱部位出血;床尾抬高15~20cm,使平卧位时下肢略高于心脏平面,有利于下肢静脉的回流;鼓励及早作床上活动,使深静脉血受肌肉泵挤压而加速回流,有利于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二)注射疗法将硬化剂注入曲张的静脉内,静脉内膜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血管腔考试,大收集整理粘连闭塞,曲张静脉变成硬索条状物。适用于局限性静脉曲张而瓣膜功能健全及术后残留的曲张静脉。常用的硬化剂有5%鱼肝油酸钠、酚甘油溶液及50%葡萄糖等。患者取斜卧位,使曲张静脉充盈,选用细针穿刺,穿入静脉后,患者平卧,在穿刺点上下各用手?压迫,使穿刺的静脉段处于空虚状态。注入硬化剂0.5ml后,持续手指压迫1分钟,然后局部换用卷起的纱布垫压迫。1次注射不超过4处。整个下肢自踝至注射处近侧,应用弹力绷带包扎或穿弹力袜后,立即开始主动活动。维持弹力织物压迫时间,不少于6周。 (三)弹力袜压迫疗法适用于范围广、程度轻中期无症状者均可;妊娠期妇女;全身情况很有差,重要生命器官有器质性病变,估计手术耐受力很差者。大小腿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

**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 我院2014年9月正式开始临床路径工作已半年,选出我院临床路径完成例数较多的7个病种与实施临床路径前比较,从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医疗费用的变化进行效果分析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威宁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病案室,选择白内障、腹股沟疝、阑尾炎、2型糖尿病、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七个病种,将按临床路径管理的七个病种出院统计资料作为临床路径组,从病案管理系统中筛选出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之前的相同条件的七个病种的统计资料作为对照组,采用历史对照组研究方法,对这两组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医疗费用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二、结果 临床路径管理前后平均住院日比较

临床路径管理前后平均医疗费用比较 选出的7个病种临床路径中平均住院日指标下降幅度达到11%—44%,平均住院费用除白内障无变化外,其他6个病种指标下降幅度达到4.8%—35.5%,说明衽临床路径管理后,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住院天数,降低住院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通过临床路径实时监控,又能维护和提高医疗质量,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三、讨论 我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半年来,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减少了医疗费用,表明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单病种质量管理模式,是值得我们去实践和推行的。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病床周转次数,可以有效利用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院效率。实施临床路径,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

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等,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有效缩短了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减少无效住院日,使患者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医疗及护理服务。 对有变异的患者,认真记录,寻找原因,不断完善各病种临床路径流程,并持续改进,以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二0一五年三月一日

血栓性外痔临床路径

血栓性外痔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血栓性外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血栓性外痔(ICD-10:) 行血栓性外痔切除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肛门不适、潮湿不洁;发生血栓时,肛门局部剧痛,起病突然。 2.体格检查:肛门直肠指检,必要时行直肠、乙状结肠硬镜或纤维肠镜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包括增加水份及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温热坐浴,保持会阴清洁等。 2.手术治疗:血栓性外痔通常伴有明显的疼痛,应急诊手术减压、去除血栓。

(四)标准住院日为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血栓性外痔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2.必要时行直肠、乙状结肠硬镜或纤维肠镜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头孢呋辛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 ②儿童:平均一日剂量为60mg/kg,严重感染可用到100

营养性贫血临床路径及表单

营养性贫血临床路径 一、营养性贫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营养性贫血(ICD:D50.900/D52.001/D53.100),含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无并发症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科学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 1.临床表现:乏力、面苍等;常伴消化道症状,如纳差;舌质红,乳头萎缩,表面光滑;如果维生素B12缺乏还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脊髓后侧束变性,轻者表现为手足麻木,严重的可有下肢对称性深部感觉及振动感消失,平衡失调及步行障碍。亦可同时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及精神抑郁。 2.实验室检查

2.1缺铁性贫血 2.1.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血红蛋白(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MCV<80fl,MCH<27pg,MCHC<0.32;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表现 2.1.2血清(血浆)铁<8.95μmol/L(50ug/d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ug/dl) 2.1.3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2.1.4血清铁蛋白(SF)<12μg/L 2.2巨幼细胞性贫血 2.2.1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多数红细胞呈大卵圆形,网织红细胞常减低 2.2.2血清叶酸测定(放射免疫法)<6.91nmol/L (<3ng/ml);和/或血清维生素B12(放射免疫法)<74-103pmol/L(100-140ng/ml)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血液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血液病诊断及疗效

标准》(科学出版社)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1.基本治疗:改善膳食结构,加强营养,避免应用影响铁、维生素吸收的食物或药物,如茶叶、咖啡、钙制品、抑制胃酸药物等; 2.药物治疗: 2.1缺铁性贫血 患者一般首先口服铁制剂,如右旋糖酐铁、硫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等,每天元素铁150-200mg即可,辅以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如果患者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不能吸收或吸收不良,须及时补充者,可予胃肠外给药。常用的是右旋糖酐铁肌肉注射。治疗总剂量的计算方法是:所需补充铁mg数=(150-患者Hb g/L)Х体重(kg)Х0.33.首次注射量应为50mg,如无不良反应,第二次可增加到100mg,以后每周注射2-3次,直到完成治疗总量。约有5%-13%的患者于注射后可发生局部肌肉疼痛、淋巴结炎、头痛、头晕、发热、荨麻疹及关节痛等,多为轻度及暂时的。偶尔(2.6%)出现过敏性休克,会有生命危

2020年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课件)

2020年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课件)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2016年版)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ICD-10 A04。903或腹泻,ICD-10 K52.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50g/日),粪便稀薄(含水量>85%); 2.同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3.流行病学史可以为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4.实验室检查: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潜血等,需行便培养、霍乱弧菌培养、血常规检查等。(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饮食治疗; 2.补液治疗; 3.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霍乱弧菌培养、PCT、肝炎病毒梅毒HIV、炎性肠病相关抗体、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D—二聚体 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血培养(T〉38℃)、血气分析、腹部CT、腹部平片、肺CT、结肠镜、肠系膜血管CT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软食、流食或半流食,注意休息,消化道隔离; 2.ORS的口服,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等; 3.抗菌治疗,可用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感染严重时,经抗生素专家组指导,可应用美罗培南等; 4.止泻:蒙脱石散、黄连素、必要时洛哌丁胺; 5。微生态疗法,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6.其他症状的对症治疗,解热、止吐、缓解恶心、抑酸等治疗; 7.如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肠梗阻,转相关科室进一步诊治,如最后确诊为细菌性痢疾,霍乱,转传染病院,退出临床路径。 (七)出院标准。 1.腹泻好转,无伴随不适,如恶心、呕吐、发热等;

新增60个中医临床路径一览表

三县中医院新增临床路径(60个)序号科室疾病名称主要治疗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1眼科圆翼内障(老年性白内障)中医中药+西医治疗2皮肤科丹毒(丹毒)中医中药+西医治疗白疕(寻常型银屑病)实施性中医临3皮肤科中医中药+西医治疗床路径白驳风(白癜风)实施性中医临床路4中医中药+西医治疗皮肤科径5中医中药+西医治疗皮肤科发(蜂窝织炎)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6中西医结合治疗+物理治疗皮肤科瓜藤缠(结节性红斑)临床路径溃疡(下肢溃疡)实施性中医临床路中医中药+中医外治+特色治疗+西医基础治7皮肤科径疗8中医中药+西医治疗皮肤科瘤(皮下肿物)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9中医中药+西医治疗皮肤科湿疮(湿疹)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10中医中药+西医治疗皮肤科隐疹(荨麻疹)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痹证(小儿髋关节滑膜炎)实施性中11皮牵引制动+中医中药治疗骨科医临床路径12手法复位+内/外固定+中医中药+特色治疗骨科肱骨干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中药+基础治疗+必要时打压支撑植骨骨蚀(股骨头坏死)实施性中医临床13骨科术、选择性血管介入、带肌蒂血管骨块植路径入等治疗小儿尺桡骨骨折(桡骨骨折)实施性14骨科手法复位+内/外固定+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临床路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15骨科手法复位+外固定+中医中药+特色治疗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暴盲(视

网膜静脉阻塞)中医临床路16眼科中医中药+基础治疗径17眼科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临床路径中医中药+中医特色治疗+西医基础治疗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18眼科中医中药+西医治疗性眼病)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19风湿科痹证(结缔组织病)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中药+中医外治+西医治疗大偻(强直性脊柱炎)实施性中医临20风湿科中医中药+特色治疗+西医治疗床路径风湿痹证(系统性红斑狼疮)实施性21中医中药+西医治疗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 臌胀(肝硬化腹水)实施性中医临床22肝病科中医中药+中医外治+西医基础治疗路径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实施性中医23心病科中医中药+中医特色治疗+西医基础治疗临床路径噎膈病(食管癌)实施性中医放临床24放疗科放射治疗+中医中药治疗路径(放射治疗版)经腹/腹腔镜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25妇产科癥瘕(卵巢良性肿瘤)+中医中药+西医治疗经腹子宫全或次全切除术或子宫肌瘤剔除26妇产科癥瘕(子宫平滑肌瘤)术+中医中药+西医治疗27内科肺络张(支气管扩张症)中医中药+西医治疗28内科风眩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中药+西医治疗29内科吐酸病(反流性食管炎)中医中药+西医治疗30内科积聚(失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中药+西医治疗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中医中31内科肉瘿(结节性甲状腺肿)药

下肢静脉血栓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羡慕我们看下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症状。 最常见的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③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刺激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④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姓浅静脉曲张。 同时根据并发的部位不同,可出现各种不同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兹分述如下: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易发生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 护理:静脉曲张(俗称「浮脚筋」)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造成静脉曲张。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腿部皮肤冒出红色或蓝色、像是蜘蛛网、蚯蚓的扭曲血管,或者像树瘤般的硬块结节,静脉发生异常的扩大肿胀和曲张。根据统计,台湾约有25~40%女性、20%的男性患有静脉曲张的现象。老师、外科医师、护士、发型师、专柜小姐、厨师、餐厅服务员等需长时间站立的职业皆是高危险群。此外静脉曲张和遗传、口服避孕药及怀孕也有相关。因人体没有自我修复办膜的机制,所以静脉曲张为一种不可逆的现象,但是我们仍可藉由保守治疗(如使用弹性袜、运动、饮食及生活作息的改变)来预防静脉曲张的范围扩大及减轻其症状。走路、游泳、脚踏车等较缓和的运动,除能改善循环外,还能降低新的静脉曲张发生的速率。在饮食方面,应多吃高纤、低脂饮食及加强维他命C、E的补充。在日常生活方面,则应控制体重,避免服用避孕药、避免穿著过紧的衣物及高跟鞋、跷二郎腿及避免久

血液病科 萎黄(缺铁性贫血)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萎黄(缺铁性贫血)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的门诊患者。 一、萎黄(缺铁性贫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萎黄。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缺铁性贫血(ICD-10编码:D50.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张之南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萎黄(缺铁性贫血)协作组制定的“萎黄(缺铁性贫血)中医诊疗方案”。 萎黄(缺铁性贫血)临床常见证候: 脾胃虚弱证 心脾两虚证 脾肾阳虚证 肝肾阴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萎黄(缺铁性贫血)协作组制定的“萎黄(缺铁性贫血)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萎黄(缺铁性贫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萎黄(缺铁性贫血)的患者。 2.必须符合HB>60g/L,并无严重脏器功能损害需要治疗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

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 (2)铁四项(转铁蛋白、血清铁浓度、不饱和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 (3)肝功能、肾功能; (4)血细胞形态分类。 、叶酸、肿瘤标记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清维生素B 12 骨髓穿刺、妇产科彩超、腹部彩超、消化道造影、胃镜、肠镜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 (2)心脾两虚证:养心健脾。 (3)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4)肝肾阴虚证:滋补肝肾。 2.针灸疗法 3.外治法 4.食疗 5.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面色萎黄或苍白、倦怠乏力、心悸等症状明显好转。 2.血红蛋白比治疗前提升30g/L以上,接近或达到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费用。 2.合并心血管、内分泌等其他系统疾病,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心力衰竭等时,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