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试井解释方法1

现代试井解释方法1

试井分析13

1、试井: 是一种以渗流力学为基础,以各种测试仪表为手段,通过油井、气井或水井生产动态的测试来研究油、气、水层和测试井的生产能力、物理参数,以及油、气、水层之间的连通关系的方法。 2、特种识别曲线: 特种识别曲线:在某一情形或某一流动阶段在某种坐标系(半对数坐标系或直角坐标系)下的独特的曲线,称为“特种识别曲线”。 3、叠加原理: 如果某一线性微分方程的定解条件是线性的,并且它们都可以分解成若干部分,即分解成若干个定解问题,而这几个定解问题的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相应的线性组合,正好是原来的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那么,这几个定解问题的解相应的线性组合就是原来定解问题的解。4、井筒储集系数: 用来描述井筒储集效应的强弱程度,即井筒靠其中原油的压缩等原因储存原油或靠释放井筒中压缩原油的弹性能量等原因排出原油的能力。 5、无限导流性垂直裂缝: 具有一条裂缝,裂缝宽度为0,沿着裂缝没有压力损失。 无量纲量:不具有量纲的量。 井筒储集系数:用来描述井筒储集效应的强弱程度,即井筒靠其中原油的压缩等原因储存原油或靠释放井筒中压缩原油的弹性能量等原因排出原油的能力。 干扰试井:是一种多井试井,是在一口井上改变工作制度,以使油层中压力发生变化,在另一口井加入高度压力计测量压力变化的试井方法。 6、表皮效应:在井筒周围有一个很小的环状区域,由于各种原因,其渗透率与油层不相同,当原油从油层流入井筒时,在这里产生一个附加压降,这种现象称为表皮效应。 37、产能试井:改变若干次油井、气井或水井的工作制度,测量在各个不同工作制度下的稳定产量及与之相对应的井底压力,从而确定测试井(或测试层)的产能方程、无阻流量、井底流入动态曲线和合理产量等的方法。 38、常规试井解释方法:以Horner方法为代表的,利用压力特征曲线的直线段斜率或截距反求地层参数的试井方法。 简答题 1、说明使用早期资料画成的特种识别曲线不通过原点的原因,如何纠正? 答:在记录开(关)井时间时有误差,导致使用早期资料画成的特种识别曲线不通过原点。 纠正办法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Δp-t关系曲线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就是时间误差的大小,将直线平移到通过原点,就能将时间误差校正。 2、简述使用无量纲的优点并写出P D、t D、C D的表达式 答:1、由于若干有关的因子已经包含在无因次量的定义之中,所以往往使得关系式变得很简单,因而易于推导、记忆和应用。 2、由于使用的是无因次量,所以导出的公式不受单位制的影响和限制,因而使用更为方便。

现代试井解释方法上机实习题(2016)

现代试井解释方法上机实习题 上机题一某井的压力降落测试数据如表1,其他有关数据如下:q=40+序号/10m3/d,B=1.136,μ=0.8+序号/10mPa.s,r w=0.06m,h=21+序号/10m,φ=0.039+序号/1000。 表1 井的压力下降测试数据 上机题二某井压力恢复数据见表2。其他数据如下:q=25+序号/10m3/d,关井前生产时间t p=24h,h=6+序号/10m,μ=0.9+序号/100mPa.s,B=1.05,φ=0.24-序号/1000,c t=120×10-5MPa-1。

上机题三某油井一口探井,在自喷生产102 小时之后,关井测其恢复压力,数据见表3。关井前流动压力为25.23MPa。其他数据如下:关井前产量q=28+序号/10m3/d,φ=0.24-序号/1000,r w=0.062m,h=20-序号/10m,B=1.2,c t=131.26×10-5MPa-1,μ=3.3 +序号/10mPa.s。 表3 井的压力恢复数据 上机题四某油田压力恢复测试数据见表4。其他有关数据如下:h=7.8+序号/10m,B=1.23,μ=1.6+序号/100mPa.s,φ=0.2-序号/1000,c t=1.16×10-3MPa-1,关井前产量=2.84+序号/10m3/d,r w=0.06m,关井前生产时间t p=24h,关井时刻的井底压力为10 MPa。 上机题五表5所示为我国某油田一口生产井的实测压力恢复数据。该井关井前生产了20.51

h,其前一阶段频繁改变油嘴,但无产量记录,后来比较稳定的产量为257.4m3/d,我们把它作为这一阶段(共12.8 h)的产量;后一阶段生产比较稳定,历时7.63 h,产量为403.2 -序号m3/d。有关参数如下:h=5+序号/10m,B0=1.04 m3 /m3,φ=0.225-序号/1000,μ0=0.44+序号/100mPa.s,c t=2.118×10-3MPa-1,r w=0.08839m。 上机题六表6试均质油藏中一口井的压力降落数据。其他资料如下:q=143.1 -序号m3/d,B=1.20,φ=0.15-序号/1000,μ=1.5 +序号/10mPa.s,c t=1.45×10-3MPa-1,h=16.2+序号/10m ,r w=0.0878m。

试井技术思考题

1. 试井 试井:是一种以渗流力学为基础,以各种测试仪表为手段,通过对油井、气井或水井生产动态的测试来研究油、气、水层和测试井的生产能力、物理参数,以及油、气、水层之间的联通关系的方法。 2. 不稳定试井及其用途 不稳定试井:改变测试井的产量,并测量由此而引起的井底压力随时间的变化。 用途: ①确定油气井内已钻开油气层的污染情况或增产措施的效果 ②确定油层在流动条件下的渗透性或地层流动系数等地层参数 ③推算油气井的平均地层压力 ④确定油气井排泄面积的形状,大小以及单井控制储量 ⑤确定油气井附近的地质结构,如断层、裂缝、油水边界和井间连通情况等 3. 现代试井技术的主要内容 ①用高精度测试仪表测取准确的试井资料 ②用现代试井解释方法解释试井资料,得到更多更可靠的解释结果 ③测试过程控制、资料解释和试井报告编制的计算机化 4. 无限大均质油藏定产条件下的数学模型 22113.6p p p r r r t η???+=??? 初始条件:()i 0p t p == 外边界条件:()i p r p =∞= 内边界条件:w 172.8r r p q B r r Kh μπ=??? = ? ??? 5. 导压系数的表达式、单位及其物理意义 导压系数的表达式:t K C ηφμ= 单位:()2 μm MPa/mPa s ?? 物理意思:是一个表征地层和流体“传导压力”难易程度的物理量。 6. 平面径向流动、无限作用径向流动 平面径向流动:地层中的原油(或水)从井的四面八方的半径方向流向井筒,这种流动称为平面径向流动。 无限作用径向流动:平面径向流动是在“底层是无限大的”这一假定下得出的解,所以还常称为“无限作用径向流动”

试井解释报告模板

试井解释报告 第一部分试井解释的理论基础 以均质油藏压降试井为例详细阐述现代试井解释的方法、步骤(包括参数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说明双重孔隙介质油藏、均质油藏垂直裂缝井所包含的流动阶段、流动阶段的近似解、以及各流动阶段的诊断曲线、特种识别曲线和导数曲 线的特点并画出示意图 第二部分试井解释报告 一、测试目的 确定地层参数,掌握油气藏的动态资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井筒储存系数C; 2、确定地下流体在地层内的流动能力,即渗透率和流动系数。 3、评价井底污染情况 4、确定原始地层压力; 二、基础数据 如图2-2-1、2-2-2、2-2-3所示为油井定产量生产时压力降落数据。 油藏和井的基本参数见表2-2-1 o 2-2-1

图2-2-1

图 2-2-2 Field Margins Help Metric Production History Cancel Data Fa nt Header Fa nt Print ASCI File H k zorT : j l - Vertical!/ lime Cum lime Pressure Gas Rate ; hr hr kPa 10^m^d 22 21.2936 19298 00 21 4603 19422 00 21 6270 19465.00 25 21.7936 1949500 21.9603 19538 00 22.4603 19684 00 28 22.9603 22 9603 19794 00 29 23 4604 23.4604 19867,00 30 23.9604 23.9604 19932,00 31 32 34 丄 图 2-2-3 三、解释结果 1、 常规方法 ①早期纯井筒储存阶段 3 结果如图 2-3-1、2-3-2 所示,C=1e-1m ; C D =99.136 ; ②径向流动阶段 结果如图 2-3-2 所示,k=0.358mD ; kh=15.732mD ? m; s=-0.547

现代试井分析试卷-计算题

计算题 1.某探井压力恢复测试数据如下表 以定产量q=32.749m 3 /d 生产了t p =1300h(小时)。其它有关数据为:油层厚度 h = 8.4 m ;原油粘度 厘泊7.8=μ;孔隙度 p = 0.2; 原油体积系数 B = 1.12;完井半径 r w = 0.1m ;综合压缩系数 C t = 3.824 ×10-5 1/大气压;原油密度 855.0=ρ。在半对数坐标 内画出霍纳曲线,计算流动系数 μ/Kh 。 解:绘制半对数曲线 Δt /(Δt+t p ) 霍纳曲线 在半对数曲线上,可以看出,开始是曲线段,后来呈直线,为求直线的斜率,将直线延长。 斜率:i = 001919 .0005546.0lg 225 .89448.90- =2.653 (大气压/周期) 地 层系数 : 777.302653 .212.1*749.32*9.219.21== = i qB kh μ(厘泊毫达西/m ?) 2.某探井压力恢复测试数据如下表 以定产量q=32.749m 3 /d 生产了t p =1300h(小时)。其它有关数据为:油层厚度 h = 8.4 m ;原油粘度 厘泊7.8=μ;孔隙度 p = 0.2; 原油体积系数 B = 1.12;完井半径 r w = 0.1m ;综合压缩系数 C t = 3.824 ×10-5 1/大气压;原油密度 855.0=ρ。 在半对数坐标内画出霍纳曲线,计 算地层渗透率 K 、表皮系数s 。 解:绘制半对数曲线 Δt /(Δt+t p ) 霍纳曲线 在半对数曲线上,可以看出,开始是曲线段,后来呈直线,为求直线的斜率,将直线延长。 斜率:i = 001919 .0005546.0lg 225 .89448.90- =2.653 (大气压/周期) 地层系数: 777 .302653 .212.1*749.32*9.219.21== =i qB kh μ(厘泊毫达西/m ?) 045.364 .81 * 777.3021)( ==? =h kh k μ μ (毫达西/厘泊) ) (10*136.3) (59.3137.8*045.36)(1达西毫达西-===?=μμ k k 表皮系数s :将直线外推到 1h ) = 94.10 大气压由公式 283.2]092.301.010824.32.0054.36lg 653.2031.7410.94[151.1]092.3lg ) 0()1([151.152=+???-+=?-=-w t w w r C k i t p h p φμ 3.一定产量生产的油井压降测试时的实际数据如下表所示。 油井产量q = 39.25 m 3 /d ,体积系 数 B = 1.136,原油粘度 厘泊8.0=μ,油层厚度h = 21m ,井径 r w = 6cm ,孔隙度 039.0=φ,综合压缩系数 C t = 24.18×10-5 1/大气压。试确定地层渗透率K 。 1、 解:在半对数坐标中,画出p w (t )与lgt 的关系曲线。 确定中期曲线(半对数曲线)的斜率 i ,并计算 μ/Kh 、渗透率和堵塞 系数s 。 i = 251.6-246.75 = 4.85 (大气压/周期) 76 .78.0219.203)(=? =?=h Kh K μμ (毫达西) 答:此井排驱面积内的渗透率是7.76毫达西。 4、一定产量生产的油井压降测试时的实际数据如下表所示。 油井产量q = 39.25 m /d ,体积系数 B = 1.136,原油粘度 厘泊8.0=μ,油层厚度 h = 21m ,井径 r w = 6cm ,孔隙度 039.0=φ,综合压缩系数 C t = 24.18×10-5 1/大气压。试确定油井 排驱体积。 解:在半对数坐标中,画出p w (t )与lgt 的关系曲线。 确定油井排驱范围内的孔隙体积,首先确定图中的直线段斜率 015.01006.2431.245=-=m (大气压/小时) 估算排区范围内的孔隙体积)(1019.51018.24015.0136.175.390417.00417.0355m mC qB v t p ?=????== - 5.求井筒效应常数。环空是放空条件,液面上部气体不对井筒效应常数的计算发生影响。给定资料如下:3/78.0m t o =ρ;套管外径 0.178m ,内径0.157m ;油管外径 0.06m ,内径0.05m 。 解:单位环空体积:)(422油外套内-d d V π=)/(165)06.0157.0(7853 2 2m m -?= Mpa m /10078.00165.032?÷= 6.已知一口井在关井前的稳定产量是q=39.747m 3 /d ,油层厚度 h=21.03m,粘度u=0.8厘泊,原油体 积系数B=1.136。压力恢复资料经过整理得到其斜率为 5.3大气压/周期,请计算出该井的控制面积的流动系数和渗透率。 解:有公式 i qB kh 9.21= μ 可得到流动系数是 厘泊) 毫达西/(57.1863 .5136 .1747.399.219.21m i qB kh ?=??==μ下: 大 /1022.355-?=t C m h 94.146= m r w 1.0= 厘泊 09.0=φ 55.1=B 并且还知道霍纳曲线的斜率为2.77大气压/周期,外推压力236.5。以及圆形油藏曲线上1147.0=DA t 的32.1=F 出地层的渗透率和地层平均压力。解:有公式ih quB k ?= 183.0得:(毫达=达西)5.12(0125.091.14677.255.168.90162.0183.0183.0=????=?=ih quB k 有公式A C ktp t t DA φμ=可得: 12 5 101468.167.8041416.31022.332.009.011160000125.0--?=??????==A C ktp t t DA φμ地层平均压力:91.23432.13 .277 .25.236)(3.2*DA =?-=- =t F i p p (大气压) 8.某油区有一口探井,以150 m 3 /d 生产一段时间后关井进行试井,并得到压力恢复曲线的斜率为0.625Mpa/周期,底下流体体积系数为 1.2,求此井周围的地层的流动系数。 解:m=0.183 kh qu 流动系数 u kh =0.183m q =0.183 6 10*625.0*864002 .1*150=6.1*10 10 - m 3 /(pa*s) 答:流动系数是 6.1*10 10 - m 3 /(pa*s)。 9.已知一口井在关井前的稳定产量3 h=21.03m,粘度u=0.9厘泊,原油体积系数B=1.12。压力恢复资料经过整理得到其斜率为 4.3大气压/周期,请计算出该井的控制面积的流动系数和渗透率。解:有公式 i qB kh 9.21= μ 可得到流动系 数 是 厘毫/(72.2263 .412.1747.399.219.21m i qB kh ?=??= = μ 厘泊)毫达西/(64.1003 .211 72.2261=? =?= h kh k μμ 毫达西5798.99.064.10=?=?= μμ k k 10.已知一口井在关井前的稳定产量是q=41.54m 3/d ,油层厚度h=25.03m,粘度u=1.2厘泊,原油体积系数B=1.15。压力恢复资料经过整理得到其斜率为 4.3大气压/周期,请计算出该井的控制面积的流动系数和渗透率。解:有公式 i qB kh 9.21=μ可得到流动系数是 厘泊)毫达西/(29.2433.415.154.419.219.21m i qB kh ?=??==μ 厘泊) 毫达西/(72.903.25129.2431=?=?=h kh k μμ 毫达西66.112.172.9=?=?=μμk k 11.求井筒效应常数。环空是放空条件,液面上部气体不对井筒效应常数的计算发生影响。给定资料如下:3 /80.0m t o =ρ;套管外径0.2m ,内径0.16m ;油管外径0.08m ,内径0.05m 。解:单位环空体积:)(422油外套内-d d V π = ) /(02048.0)08.016.0(8.0322m m V =-?= C = Mpa m o V /56.21008 .002048.0103 2=?÷=?ρ 12.求井筒效应常数。环空是放空条件,液面上部气体不对井筒效应常数的计算发生影响。给定资料如下: 3/85.0m t o =ρ;套管外 径0.2m ,内径0.15m ;油管外径0.07m ,内径0.05m 。解:单位环空体积:)(4 2 2 油外 套内 -d d V π = ) /(018335.0)07.015.0(85.0322m m V =-?= C = Mpa m o V /2918.21008.0018335.01032=?÷=?ρ 13.求表皮系数。已知污染区渗透

020125现代试井解释原理及应用

《现代试井解释原理及应用》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 1.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拟稳定流和纯井筒储存阶段的压力导数曲线平行。 2.在其它参数相同的情况下,有效厚度越大,水平井压力导数曲线上第一个水平直线段的高度越大。 3.在某些情况下,水平井压力导数曲线上第二个水平直线段的高度会比第一个低。 4.利用干扰试井资料可计算观察井和激动井的表皮系数。 5.油井的试井解释图版无法用于气井压力测试资料分析。 6.在双重孔隙介质模型中,基质的渗透率远小于裂缝,因此通常忽略其内部的渗流。 7.利用压力和压力导数曲线即使不通过试井解释也可定性判断一口井的压裂施工是否有效。 8.根据有限导流能力垂直压裂井在双线性流动阶段的压力数据,可以计算压裂裂缝的长度。 9.根据有限导流能力垂直压裂井在双线性流动阶段的压力数据,可以计算压裂裂缝的导流能力(裂缝宽度与裂缝渗透率的乘积)。 10.在双对数图上,双线性流压力和压力导数之间的距离要比线性流时的大。 11.当渗透率各向同性(各个方向上的渗透率相等)时,水平井的试井曲线与垂直井相同。 12.对于井筒储存阶段和拟稳定流动阶段的压力资料解释,水平井与垂直井基本相同。 13.根据水平井在线性流动阶段的压力数据,可求得沿水平井水平段方向上的渗透率值。 14.水平井与垂直压裂井的线性流动特征相同,即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压力和压力导数曲线的斜率均为1/2斜率的直线。 15.压力恢复公式可由压降公式通过压降叠加原理推导得到。 16.试井解释过程属于反问题,通常具有多解性。 17.在其它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垂向渗透率越高,水平井压力导数曲线上第二个水平直线段的高度越低。 18.定义无因次量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随意定义。 19.人工压裂是提高油井产能的重要手段,主要原理在于它可降低油井的表皮系数。 20.径向复合油藏模型通常是指由径向上两个渗透性差异较大的区域组成的油藏模型。 二、单选题 1、处于双重渗透介质油藏中的一口测试井(垂直井),其压力测试曲线通常会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出现两个直线段,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早期直线段的斜率由地层系数比决定 B.地层系数比越大越接近于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当其值为1时,早期直线段与晚期直线段平行

现代试井分析试卷-计算题

计算题 1.某探井压力恢复测试数据如下表 以定产量q=d 生产了t p =1300h(小时)。其它有关数据为:油层厚度 h = m ;原油粘度 厘泊7.8=μ;孔隙度 p = ; 原油体积系数 B = ;完井半径 r w = ;综合压缩系数 C t = ×10-5 1/ 大气压;原油密度 855.0=ρ。在半对数坐标内画 出霍纳曲线,计算流动系数 μ/Kh 。 解:绘制半对数曲线 Δt /(Δt+t p ) 霍纳曲线 在半对数曲线上,可以看出,开始是曲线段,后来呈直线,为求直线的斜率,将直线延长。 斜率:i = 001919 .0005546.0lg 225.89448.90- = (大气压/周期) 地 层系数 : 777 .302653 .212.1*749.32*9.219.21== = i qB kh μ(厘泊毫达西/m ?) 2.某探井压力恢复测试数据如下 表 @ 以定产量q=d 生产了t p =1300h(小时)。其它有关数据为:油层厚度 h = m ;原油粘度 厘泊7.8=μ;孔隙度 p = ; 原油体积系数 B = ;完井半径 r w = ;综合压缩系数 C t = ×10-5 1/ 大气压;原油密度 855.0=ρ。 在半对数坐标内画出霍纳曲线,计 算地层渗透率 K 、表皮系数s 。 解:绘制半对数曲线 Δt /(Δt+t p ) 霍纳曲线 在半对数曲线上,可以看出,开始是曲线段,后来呈直线,为求直线的斜率,将直线延长。 斜率:i = 001919.0005546.0lg 225 .89448.90- = (大气压/周期) 地层系数 : 777 .302653 .212.1*749.32*9.219.21== =i qB kh μ(厘泊毫达西/m ?) 045.364 .81 * 777.3021)( ==? =h kh k μ μ (毫达西/厘泊) ) (10*136.3) (59.3137.8*045.36)(1达西毫达西-===?=μμ k k , 表皮系数s :将直线外推到 ) = 大气压由公式 283.2]092.301.010824.32.0054.36lg 653.2031.7410.94[151.1]092.3lg )0()1([151.152=+???--+=?-=-w t w w r C k i t p h p φμ 3.一定产量生产的油井压降测试时的实际数据如下表所示。 油井产量q = m 3 /d ,体积系数B = ,原油粘度 厘泊8.0=μ,油层 厚度h = 21m ,井径 r w = 6cm ,孔隙度 039.0=φ,综合压缩系数 C t = ×10-5 1/大气压。试确定地层渗透率K 。 1、 解:在半对数坐标中,画出 p w (t )与lgt 的关系曲线。 确定中期曲线(半对数曲线)的斜率 i ,并计算μ/Kh 、渗透率和堵塞 系数s 。 i = = (大气压/周期) 9.21i qB Kh = =μ 8.0219? (毫达西) 答:此井排驱面积内的渗透率是毫达西。 4、一定产量生产的油井压降测试时的实际数据如下表所示。 > 油井产量q = m 3 /d ,体积系数B = ,原油粘度 厘泊8.0=μ,油层 厚度h = 21m ,井径 r w = 6cm ,孔隙度 039.0=φ , 综合压缩系数 C t = ×10-5 1/大气压。试确定油井排驱体积。 解:在半对数坐标中,画出p w (t )与lgt 的关系曲线。 首先确定图中的直线段斜率 015 .01006.2431.245=-=m (大气压/小时) 估算排区范围内的孔隙体积)(1019.51018.24015.0136.175.390417.00417.03 55m mC qB v t p ?=????==- 5.求井筒效应常数。环空是放空条件,液面上部气体不对井筒效应常数的计算发生影响。给定资料如下:3/78.0m t o =ρ;套管外径0.178m ,内径0.157m ;油管外径0.06m ,内径0.05m 。 解:单位环空体积:)(422 油外套内-d d V π=) /()06.0157.0(785.03 22m m V -?= =Mpa m /10078.00165.032?÷= { 6.已知一口井在关井前的稳定产量是q=39.747m 3 /d ,油层厚度 h=21.03m,粘度u=厘泊,原油体积 系数B=。压力恢复资料经过整理得到其斜率为大气压/周期,请计算出该井的控制面积的流动系数和渗透率。 解:有公式 i qB kh 9.21= μ 可得 到流动系数是 厘泊) 毫达西/(57.1863 .5136 .1747.399.219.21m i qB kh ?=??==μ大气压/1022.355-?=t C m h 94.146= m r w 1.0= 厘泊 09.0=φ 55.1=B 并且还知道霍纳曲线的斜率为大气压/周期,外推压力。以及圆形油藏曲线上1147.0=DA t 的MBH 压力函数32.1=F 。请计算出地层的渗透率和地层平均压力。解:有公式 ih quB k ?=183.0得: (毫达西)=达西)5 .12(0125.091.14677.255.168.90162.0183.0183.0=????=?=ih quB k 有公式A C ktp t t DA φμ=可得:12 5101468.167.8041416.31022.332.009.011160000125.0--?=??????==A C ktp t t DA φμ地 层平均压力: 91.23432.13.277.25.236)(3 .2*DA =?-=- =t F i p p (大气压) 8.某油区有一口探井,以150 m 3 /d 生产一段时间后关井进行试井,并得到压力恢复曲线的斜率为周期,底下流体体积系数为,求此井周围的地层的流动系数。 解:m= kh qu | 流动系数u kh =m q = 6 10*625.0*864002 .1*150=*10 10- m 3 /(pa*s) 答:流动系数是*10 10 - m 3 /(pa*s)。 9.已知一口井在关井前的稳定产量是q=39.747m 3 /d ,油层厚度 h=21.03m,粘度u=厘泊,原油体积系数B=。压力恢复资料经过整理得到其斜率为大气压/周期,请计算出该井的控制面积的流动系数和渗透率。解:有公式i qB kh 9.21= μ 可得 到流 动系 数是 厘泊)毫达西/(72.2263 .412.1747.399.219.21m i qB kh ?=??==μ 厘泊)毫达西/(64.1003 .211 72.2261=? =?= h kh k μμ 毫达西 5798.99 .064.10=?=?= μμ k k 10.已知一口井在关井前的稳定产量是q=41.54m 3 /d ,油层厚度h=25.03m,粘度u=厘泊,原油体积系数B=。压力恢复资料经过整理得 到其斜率为大气压/周期,请计算出该井的控制面积的流动系数和渗透率。解:有公式 i qB kh 9.21=μ可得到流动系数是 厘泊)毫达西/(29.2433 .415.154.419.219.21m i qB kh ?=??==μ 厘泊)毫达西/(72.903.25129.2431=?=?=h kh k μμ 毫达西66.112 .172.9=?=?=μμk k 11.求井筒效应常数。环空是放空条件,液面上部气体不对井筒效应常数的计算发生影响。给定资料如下:3/80.0m t o =ρ;套管外径0.2m ,内径0.16m ;油管外径0.08m ,内径0.05m 。解:单位环空体积: )(42 2油外套内-d d V π= ) /(02048.0)08.016.0(8.0322m m V =-?= ) C = Mpa m o V /56.21008 .002048.01032=?÷=?ρ 12.求井筒效应常数。环空是放空条件,液面上部气体不对井筒效应常数的计算发生影响。给定资料如 下: 3/85.0m t o =ρ;套管外 径0.2m ,内径0.15m ;油管外径0.07m ,内径0.05m 。解:单位环空体积: )(4 2 2 油外 套内 -d d V π = ) /(018335.0)07.015.0(85.0322m m V =-?= C = Mpa m o V /2918.2100 8.0018335.0103 2=?÷=?ρ 13.求表皮系数。已知污染区渗透

52852井试井解释报告

子北采油厂 5285-2井压力恢复测试解释报告 报告编写:李乐 审核人:陈金博 西安奥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O一二年五月

目录 一、测试目的 二、油井的基本参数 三、测试基本情况简介 四、压力恢复测试图 五、测试解释结果 六、测试原始数据

5285-2井压力恢复测试解释报告 一、测试目的 通过压力计对油井井底压力、温度的实时监测,获得井底压力、温度恢复曲线,利用试井解释软件进行解释,计算油层参数。获得油井附近的目前地层参数,为油井所在区域的开发和下一步措施提供依据。 二、油井的基本参数 1、测试仪器 仪器号: WY1026 压力量程: 60MPa 温度量程: 125℃压力精度: ‰温度精度: 1‰ 压力分辩率: 温度分辩率: ℃ 2、测试基本情况 2012年4月1日测试队到达现场作测试前准备工作,9:06通电,下入高精度电子压力计至775米处,井口关井进行压力恢复测试。2012年5月16日起出压力计回放并保存压力、温度数据,此次测试时间共计小时。

四、压力恢复测试图 5285-2井压力温度恢复曲线

五、测试解释结果 1、本次压力恢复试井选用高精度电子压力计,仪器性能参数完全满足此类型试井对量程和精度的要求。有效测试时间小时,实测压力,变化了,所测曲线平滑、连续、有效,故本井测试成功。所测775米处的外推地层压力为,温度℃,压力系数为,属于常压储层。 小结:本次测试真实测压数据显示,初始流动点至测试结束点的压力变化很小,测试的压力曲线近似呈一条直线,说明储层压力没有经过明显的恢复段,储层能量没有经过有效的补充阶段,地层能量分布已处于平衡状态,因此不适合运用不稳定试井方法进行解释。综合判断目前该井区储层能量分布均衡稳定,能量较充足,后续工作应加强监测措施,明确油水井连通关系,可以经过试抽一段时间再进行动态监测,以便下一步采取相应措施,充分挖掘油井产能。 2、实测压力、温度梯度数据:

《现代试井解释原理及应用》第2阶段在线作业

《现代试井解释原理及应用》第2阶段在线作业 试卷要求: 答题要求: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5.0分) 在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中的一口垂直井,其压力导数曲线上通常会出 现“凹子”,“凹子”通常由弹性储容比和窜流系数共同决定。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2(5.0分)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试井解释图版分窜流为不稳定窜流和拟稳定窜流 两种。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3(5.0分) 封闭油藏中的一口井以稳定产量生产较长一段时间后,压降会随时 间呈线性关系。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4(5.0分) 在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中的一口垂直井,其半对数曲线通常会出现两 个平行的直线段,两个直线段的距离与弹性储容比相关。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5(5.0分) 在利用双重孔隙介质油藏试井解释图版进行裂缝性油藏径向流阶段 的试井解释时,与均质油藏相同。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6(5.0分) 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基质的渗透率越高,其向裂缝的窜流越 强,压力导数曲线上的“下凹”越明显。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7(5.0分) 在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中的一口垂直井,其压力导数曲线并没有显示 出双重孔隙介质特征,有可能是井筒储存效应或外边界的影响。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8(5.0分) 对于裂缝性油藏,试井解释的表皮系数通常会偏小。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9(5.0分) 若裂缝系统的弹性储容比等于1,则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变为单一介质 模型。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10(5.0分)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压力导数曲线上必定会出现两个以上的水平直 线段。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

现代试井分析试卷-多选题

多选题 1.一般来说,油气井测试包括(A 、稳定试井C 、不稳定试井)。 2.流体渗流基本微分方程由(A 、 连续性方程C 、运动方程 D 、 状态方程)推导得出。 3.建立扩散方程的最基本假设有:(ABCD )。 4.一般来说油气井测试可以获得下 列信息:(ABCD )。 5.一个完整的数学模型包括:(ABCD )。 6.下面无因次定义正确的有:(ABCD )。 7.下面定义不正确的有:(B 。不 稳定渗流早期与视稳态期的压力导 数相等的时间称为视稳态出现时 间。D 。单位体积,在单位压力变 化条件下物质密度的变化量称为压 缩系数) 8.油气井测试,从一个统一的系统 观点来看,可以分为:(A 、油气井 测试过程D 、测试资料解释过程)。 9.关于压缩系数,下面说 法正确的是(A 、压缩系数的定义 是:单位体积,在单位压力变化条 件下物质体积的变化量。B 、压缩 系数的表达式是: p V V C d d 1- =)。 10.关于封闭边界,下面说法正确 的是(A 、在油藏的边界上,无液 体通过称为封闭边界。C 、封闭边 界的数学表达式为: 0D D =??r p ) 。 11.关于定压边界,下面说法正确 的是(B 、在油藏边界上面有一个 恒定的压力就叫做定压边界。D 、 定压边界的数学表达式为: 0D =p )。 12.关于视稳态,下面说法正确的 是(A 油井井底压力完全受油藏边 界的影响的时期,称为视稳态期。 B 、无限径向流期与视稳态期的压 力导数相等的时间称为视稳态出现 C 、在视稳态期,地层中任何一点 的压力下降速度相等时间。)。 13.关于试井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试井是通过对油井生产动态 的测试来研究油层各种物理参数及 油井生产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B 、试井分为稳定试井和不稳定试井。) 14.下面的式子中是平面径向流弹 性不稳定渗流微分方程的是(B 、 t p k c r p r r p ??=??+??φμ122 C 、D D D D D 2D D 21t p r p r r p ??=??+??)。 15.体不稳定渗流微分方程的假设 条件和建立方程方法与液体的主要差 别是:(C 、状态方程不同D 、微分方程需要线性化)。 16.渗流是非达西渗流其原因可能有:(A 粘度小,渗流速度大,超过临界速度。B 惯性力太大,对渗流产生明显作用。)。 17.对于气体压缩因子,下面说法正确的有:(B 在相同条件下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之间的偏差程度。C 它是压力的函数。D 它是温度的函数。)。 18.关于视压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有:(A 视压力定义为: dp z p p p ?=02μ? C 定义视压 力是为了线性化微分方程。)。 19.关于气体的状态方程,下面说法正确的有(A 、气体的状态方程和液体的状态方程一样都可以由压缩系数表达式推导得到。B 、气体状态方程的表达式是: z p RT M = ρ)。 20.气体渗流和液体渗流的不同之处有(B 、气体渗流是非达西渗流。C 、气体渗流不遵守达西定律。D 、气体粘度小,渗流速度大。 )。 21.气体压缩因子和其压缩系数的区别是(A 、压缩系数的定义是:单位体积,在单位压力变化条件下物质体积的变化量。B 、气体压缩 因子是指:在相同条件下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之间的偏差程度。D 、 压缩因子和压缩系数不同。) 22、下面说法正确的有(A 、定义视压力是为了线性化微分方程,为求解方程提供方便。B 、气体渗流的微分方程通过线性化处理可以转化成和液体渗流的为方程的形式一样。C 、对气体渗流微分方程的求解和液体一样。)。 1.在试井理论研究中,把双孔隙型裂缝储层分成(A 、双孔隙度双重 介质D 双渗透率双重介质)。 2.由于双重介质在渗流过程中,各系统的导压系数和流体的渗流速度不同,因而形成了(A\两个不同的(压力系统)和两个(渗流场)。)。 3.在双重介质储层中,一般来说基 质孔隙系统有(B\较大的孔隙度C\很低的渗透率)。 4.在双重介质储层中,一般来说裂缝孔隙系统有(A 、较小的孔隙度D 、很高的渗透率)。 5.窜流系数的大小,取决于(B 、岩块与裂缝渗透率的比值D 、基质 岩块被裂缝切割的程度)。 6.双重介质油藏的压力恢复曲线的特征有:(ABCD )。 7.双重孔隙介质渗流的特点有: (ABCD )。 8.下面关于单孔隙型裂缝储层,说 法正确的有(A\单孔隙型裂缝储层 是指其储渗系统只存在于裂缝介质 之中。C\单孔隙型裂缝储层中基质岩块基本上没有储渗能力。)。 9.下面关于双孔隙型裂缝储层,说法正确的有(A\双孔隙型裂缝储层是指储渗系统存在于裂缝介质与基质岩块两者的空隙之中。D\双孔隙型裂缝储层中基质岩块有储渗能力。)。 10.下面关于双重介质油藏说法正确的有(B\单孔隙型裂缝储层是指其储渗系统只存在于裂缝介质之 中。C\双孔隙型裂缝储层是指储渗系统存在于裂缝介质与基质岩块两者的空隙之中。)。 11.下面关于双孔隙度双重介质说 法正确的有(B\岩石的基质岩块的 渗透率很底C\岩石的裂缝孔隙系统的渗透率很高。)。 12.下面关于窜流说法正确的有(A\在双重介质油藏中,裂缝和孔隙之间存在着流体交换,这种交换称为 窜流。C\窜流系数的定义:2 w f m r k k αλ=)。 13.下面说法正确的有(ABCD )。 14.下面说法正确的有(A\地层系数的定义是:h k f D\流动系数的 定义是: μ kh )。 15.下面说法正确的有(A\流动效 率的定义为:实际采油指数与理论采油指数的比值。C\表皮系数的定 义是:w s s r r K K s ln )1(-=)。 16.下面说法正确的有(B 、在无限大油藏中,油层中任何一点的压力降等于油层中各井生产而引起在该点上压力降总和。D 、流动效率的定义为:实际采油指数与理论采油指数的比值。)。 17.下面说法正确的有(A 、如果油井既没有被污染也没有采取增产措施,则其流动效率为1。D 、如果油井采取增产措施,则其流动效率 大于1。 1.井的不完善性可以分为(A 、打开性质不完善B 、打开程度不完善C 、井底附近油层污染)。 2.关于表皮系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表皮系数大于零可判断油井受污染B\如果表皮系数小于零可判断油井改善C\由表皮系数的大小判断油井伤害或改善的程度)。 3.早期压降曲线又称为(B 、续流段D 、井储效应段)。 4.中期压降曲线有称为(C 、不稳定渗流早期D 、半对数值线段)。 5.后期压降曲线包括(B 、视稳态C 、不稳定晚期)。 6.对于无限作用径向流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有:(A\在双对数坐标内是一条平缓上升的曲线B\在半对数坐标内是直线段部分)。 7.采用压力降落试井方法试井的一般要求有:(A\测试前地层压力稳定D\测试过程中油井的产量稳定)。 8.油井生产时井底压力降落可以划分为(B 、不稳定早期C 、不稳定晚期流动D 、视稳态流动时期)。 9.在实际油层中,井底附近的流体渗流阻力大于理论上的渗流阻力的原因有:(A 、井底附近地层的伤害C 、井底附近的流体渗流速度超过临界速度)。 10.比较适用于压降测试的油井有:(A 新井投产特别是探井最为适用B 已长期停产现有恢复生产的油井C 从经济技术角度考虑,认为不利于关井测压的井) 11.关于折算半径,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折算半径的定义是: s w we e r r -?=C\将不完善井假 想为一口完善井,折算半径就是假 想完善井半径)。 12.表皮系数s 与井的完善性的关系是(A\s=0 井未受污染 完善井B\s>0 井受污染 不完善井D\s<0 酸化压裂增产井 超完善井)。 13.油井压降曲线在不同流动时期特征有:(ABCD )。 14.关于压力降落测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 ) 15.对在一口井附近有一条封闭断层的油井,其试井曲线的特点是(ABCD )。 1.关于存储效应效应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BC )。 2.关于续流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 、续流的含义是当地面井口关井后,地层流体继续流入井筒C 、井储效应又称为续流)。 3.常用的典型曲线有(A 雷米典型曲线B 格林加登典型曲线C 压力导数曲线D 麦金利典型曲线)。 4.关于格林加登典型曲线,下面说法正确的有(BCD )。 5.在压力导数典型曲线与实测曲线的拟和过程中,可用(A 、0.5水平线D 、45度直线)控制实测曲 6.井储效应可以分为阶段是(A 、纯井储效应段B 、部分井储效应段C 、无井储效应段)。 7.纯井储效应识别的依据是(B 在 双对数坐标内,D t 与 wD p 呈斜 率为1的直线C 在双对数坐标内, p ?与t 呈斜率为1的直线)。 8.典型曲线的主要用途有(A 、通 过实测曲线与典型曲线的对比,对实测曲线作整体的分析和识别D 、作定量计算以确定地层参数) 9.麦金利典型曲线的特点有(ABCD )。 10.雷米典型曲线、格林加登典型曲线以及压力导数典型曲线的不同之处有:(ABCD )。 11.关于雷米典型曲线,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雷米典型曲线是均质地层中考虑井储效应和表皮效应的 压降曲线B 雷米典型曲线主要缺点 是匹配不唯一)。 12.关于压力导数曲线,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压力导数曲线是无因次压力导数和无因次时间为坐标的双对数曲线B 、压力导数曲线很好的解决了匹配的唯一性问题D 、计算压力导数不可以用人工读数的常规测压方法)。 13.关于麦金利典型曲线,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BCD )。 1.关于折算半径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当w w r r <' 时,可认为油井 被污染B 、w w r r >' 时,可认为油井渗流条件已改善D 、 w w r r ='时,则可认为油井无污 染)。 2.关于MDH 方法,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MDH 法实际上是(霍纳法)的简化方法B 、MDH 法用于处理压力恢复资料C 、MDH 方法的使用的条件是油井的生产时间很长)。 3.现场测试压力恢复曲线时,除了由井底压力计中读取关井时间与其相对应的井底压力之外,还需要收集(ABCD )。 4.压力恢复曲线的理论公式一般表达式有:(A 、霍纳法公式B 、MDH 法公式)。 5.井储效应判断的方法有:(B 、经验公式估算C 、典型曲线匹配方法D 、特征曲线判断方法)。 6.霍纳曲线和MDH 曲线的关系是(ABCD )。 7.实测压力恢复曲线早期的影响因素有(A 、井储效应B 、表皮效应C 、井底裂缝)。 8.实测压力恢复曲线中期的影响因素有(A 、油层的非均质性B 、产量的大小D 、生产时间的长短)。 9.实测压力恢复曲线晚期的影响因素有(A 、断层C 、井间干扰D 、排驱半径)。 10.关于霍纳公式,下面说法正确的有(B 、霍纳公式用来处理压力恢复资料。C 、霍纳公式推导中利用了叠加原理。D .)。 11.有断层影响的压力恢复曲线理论公式的推导是根据(A 、镜象反映原理C 、压力迭加原理) 1.使用点压法计算单井平均地层压力的条件有(ABC )。 2.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确定单井平均地层压力的重要意义有(ABCD )。 3.用迪兹法确定单井平均地层压力的方法的使用条件有(B 、关井前的生产时间t t ?>10p C 、在 MBH 法的曲线上能够确定出一条合理的半对数直线。)。 4.确定某一时刻的地层平均压力,必须有的资料和图件有(A 、有相同时刻折算到同一水平面上的各井的折算地层压力值。C 、有个井点的折算地层压力值绘制出的等压图。D 、油藏等厚图与等孔隙图。)。 5.下面关于点压说法正确的是(B 、在现场测压工作中,有时没有取得系统的压力恢复数据,而只测到关井后某一时刻的压力值,这种压力值称为点压。C 、测点压前的生产时间较长,而且已知生产时的稳定产量。)。 6.关于MBH 函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MBH 函数用来确定地层平均压力。B 、MBH 函数的定义是: ∑∞ =- +=12 ) 4(4)(n p N t i DA DA kt d C E t t F φμπ 7.下面的方法中是用来计算地层平均压力的有(B 、雷米-科布法C 、点压法D 、迪滋法)。 8.下面用来计算地层平均压力方法中是依MBH 方法为理论依据的有(B 、雷米-科布法D 、迪滋法)。 9.采用迪滋法确定单井平均地层压 力的弱点是(A 、需要估算排驱面积C 、试井资料要求有较长的生产时间)。 10.采用雷米-科布法确定单井平均地层压力的弱点是(A 、需要估算排驱面积C 、试井资料要求有较长的生产时间)。 1.在垂直裂缝井模型的流体流动大致可以分为(A 、裂缝内的线性流动B 、双线性流动C 、地层内的线性流动D 、视径向流动)阶段。 2.垂直裂缝井模型的假设条件有(ABCD )。 3.森科-李垂直裂缝井典型曲线的特点有(AC )。 4.无限大导流能力的地层模型的假设条件有(ABCD )。 5.无限大导流垂直裂缝井典型曲线可以计算的参数有(A 、地层渗透率B 、表皮系数C 、排驱正方形面积C 、裂缝半翼长)。 6.格林加登典型曲线可以计算的地层参数有(ABCD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