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

那么,脑血管病为什么会复发呢?主要是第1次发病后,病情虽经治疗得到了控制,但病因却没有完全消除。引起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些病多属慢性疾病,彻底治疗是不容易的。经过治疗,一些易发因素,虽然一时得到控制,但病后若疏于继续坚持治疗,血压仍会升高;脑动脉硬化仍然缓慢进展;糖尿病、心脏病仍会依然存在,这些都仍然是引起脑血管病复发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复发后,会出现与第1次发病时相同的症状,如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说话不清、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等。有的表现嗜睡,意识障碍。少数病人健康侧肢体出现麻木、感觉异常或偏瘫。如果两侧偏瘫,病情就更严重了,除了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强哭强笑等假性球麻痹的症状外,还会出现“睁眼昏迷”。若护理不当,往往死于褥疮、泌尿系统或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脑血管病有哪些先兆症状

脑血管病虽然起病急骤,但很多病人,在发病前1~2天或前几小时,都有一些早期信号,医学上称为“中风先兆。”这时如能及时识别,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多能使病人转危为安,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

脑血管病的先兆症状有哪些呢?

(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这是由于脑血管病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2)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甚至恶心呕吐,或头痛头晕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间断变成持续性。这些征兆表示血压有波动,或脑功能障碍,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兆。

(3)面、舌、唇或肢体麻木,也有的表现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的感觉功能的缘故。

(4)意识障碍,表现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的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

(5)全身疲乏无力,出虚汗,低热,胸闷,心悸或突然出现打呃、呕吐等,这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上述症状,不一定每个患者均有表现,但只要有先兆症状出现,就是中老年人中风警报,要特别警惕。此时,应让病人保持安静,及时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尽量少搬动,最好就地治疗。必要时,应在病人平卧的情况下送医院诊治。

中风先兆

中风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也是人们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和俗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包括西医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因这类疾病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像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数变”、“变化莫测”,古代医家类比而名为“中风”。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

许多人不了解中风的种种先兆,即使这种中风先兆出现了,他们全不以为然或无所觉察。从预防中风发生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大量临床经验表明,只有少数病人在中风之前没有任何先兆,绝大多数病人都有以脑部瞬间缺血的表现而发出的各种信号。

(1)瞬间失明或视力模糊:这个兆头一般持续时间很短,仅几秒钟,但少数可达数分钟。这是因为大脑后动脉变窄,供血不足,影响了枕叶的视觉中枢。

(2)与人交谈或作报告时,突然出现短暂说话困难,好象嘴里被人塞进了棉花似的;或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这是因为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此点必须与癔病性失语相鉴别。后者多见于青年人,常在精神刺激后发生。

(3)出现难以忍受的局限性头痛,或头痛形式和平常完全不同,如头痛由全头痛变为局限性头痛,间歇性头痛变为持续发作,或伴有恶心呕吐。这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溢血的先兆。其原因可能为血压突然升高,颅内动脉瘤和邻近动脉的扩张,血管痉挛或伴有小量渗血,牵拉或刺激了三叉神经支配的痛觉敏感结构而引起。

(4)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摇晃不定、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这种情况往往是同眼睛看到双重物像(复视)、耳鸣一起出现。这是因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影响了小脑这一平衡器官。高血压病人发生眩晕者,中风的发生率要比未出现者高出16倍。这可能是血压突然上升,血管应激能力增加,使血管发生痉挛,导致脑血流量减少的结果,如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能导致脑溢血,也可能是服用降压药过量所致。血压过低,可发生脑缺血甚至脑梗塞。这种眩晕多在早晨起床、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热水淋浴时,容易被人忽略。例如有一位女心理学家在一次晚宴间,弯身企图抱起一个在地上爬的孩童时,突然跌倒。当时人们以为是喝鸡尾酒所致。可是半年后,她突然中风谢世。于是人们才醒悟到那次跌倒是中风先兆。

(5)一侧颜面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无力、持物不稳,碗筷落地、嘴角低垂、流口水。这是因为颈内动脉系统对大脑半球供血不足,影响了对侧的皮层—脊髓通路。例如有一位老年人,在打网球时突然发现手背发麻乏力,到医院检查发现一侧颈内动脉狭窄,经成功介入治疗后,有效地预防了中风。

(6)睡眠失常。如睡眠增多,整日昏昏沉沉睡不够,对答无误,但随后又入睡,疲倦乏力。这是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由延髓向上经脑桥、中脑和丘脑下后部的网状激活系统(警觉系统)和大脑皮层。

(7)突然发生性格、行为、智能等方面反常,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和理解力减退,记忆力欠缺,特别是近记忆力障碍、沉默寡言、情绪不稳、精神萎靡、性情孤僻、抑郁焦虑、幼

稚滑稽、轻浮愚蠢、表情淡漠、暴躁狂乱等,这是因为双侧额叶精神和智力功能区供血不足所致。

出现中风先兆说明脑血管系统存在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应尽早到设备、技术齐全的大医院神经外科或神经内科进行详细检查,尽早发现病因和病因治疗。否则一旦发生卒中后果不堪设想。常用的脑血管系统检查方法有: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扑勒(TCD)、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单光子发射CT(ECT)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每种检查方法有各自的适应症。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超选择性溶栓治疗、脑血管狭窄支架扩张治疗、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栓塞治疗或显微手术治疗,脑出血的显微手术清除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脑对缺血的耐受性极差,出现血管栓塞后,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超选择性溶栓治疗,但其治疗时间窗为发病后的3-6小时内,个别情况可以延长到12-24小时。因此一旦出现卒中应争分夺秒地进行诊治。我院具备全套脑血管检查设备和治疗手段,建立了由急诊科、医学影象中心、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麻醉科和手术室组成的脑卒中抢救队伍和程序,随时为病人提供高度专业化的救治服务。

脑血管病有哪些主要临床表现

脑血管病人因病变部位,范围和性质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其主要表现如下。

(1)头痛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出症状。常为全头部劈裂样疼痛。而脑出血患者,由于血液直接刺激脑膜和脑的疼痛结构,约有80%~90%病人有剧烈头痛。特点是开始时疼痛位于病侧,当颅内压增高或血液流入到蛛网膜下腔时,可出现全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头痛多较轻微,但大面积脑梗塞合并颅内压增高时,也可出现剧烈头痛。

(2)呕吐呕吐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特别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喷射性呕吐,发生率在80%以上;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呕吐和头痛均加剧。如果病人呕吐出咖啡色胃内容物,表示有上消化道出血,是病情危重的预兆。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呕吐者较少见,但大面积脑梗塞合并颅内压增高时,也可引起呕吐。

(3)意识障碍尤以脑出血病人多见,是脑部受到严重而广泛损害的结果。据报道60%~80% 脑出血病人可出现意识障碍。临床特点是除少部分轻型脑出血病人,意识可保持清醒外,脑干出血和小脑出血意识障碍都比较严重;脑室出血病人可迅速出现昏迷;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障碍程度较轻。脑梗塞较少出现意识障碍,而大面积脑梗塞多伴有意识障碍。

(4)偏瘫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及同侧舌和面部肌肉的运动障碍,也是脑血管病的较常见症状,不论大脑半球任何一侧出现病变,都会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其程度可有轻有重,可为不完全瘫和完全瘫。不完全瘫又叫轻瘫,可以扶杖行走。完全瘫也叫全瘫,病人卧床不起,不能自己活动。有些病人可能面、舌瘫程度较重,肢体瘫痪程度较轻;也可能上侧肢体瘫较重,下侧肢体瘫较轻;或下肢瘫痪程度较重,上侧肢体瘫较轻。完全瘫变为不完全偏瘫,说明病情好转;反之,不完全瘫发展为完全瘫,则表示病情逐渐加重。

(5) 失语为优势半球大脑皮层言语中枢损害所致。根据损害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分运动

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等。运动性失语患者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不会说话,但能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可用手势或点头等,回答问话;感觉性失语患者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但这种病人由于语言运动中枢完好,所以,能够说话,而且说起话来,快而流利,但与人对话则是所答非所问。混合性失语患者既有运动性失语,又有感觉性失语,自己不会说话,又不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等。命名性失语表现患者能讲话,也能理解别人的话,能说出物品的性质和用途,唯独叫不出物品的名称。

为什么突然头痛要警惕脑血管病发生?

头痛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全身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头痛,而在脑血管病中头痛更为多见。一些中老年人,特别是伴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人,如果突然出现头痛,往往提示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

众所周知,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多由高血压引起。而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痛的程度与血压的高低有关。血压突然上升时,头痛剧烈;血压正常时,头痛自然缓解。因此,头痛可以作为血压高低的“晴雨表”。如果高血压病人头痛的程度突然加剧,而且伴有血压突然升高,常常是脑出血的先兆。据报道,80%~90%的脑出血病人都是以剧烈头痛为首发症状。其头痛的原因,是由于血液直接刺激脑膜和脑的疼痛结构所引起的。同时,脑出血还往往导致颅内压增高,颅内血管和神经受到压迫和牵拉,也可使头痛加重。

头痛还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突出症状。因为颅内动脉和血管畸形突然破裂,使大量血液流入到蛛网膜下腔,直接刺激脑膜而引起剧烈头痛。头痛部位以枕部为主,低头时加重。头痛严重时伴有呕吐。头痛减轻,提示症状好转。如果头痛又突然加重,往往是再出血的信号,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救治疗。

不仅出血性脑血管病可引起头痛,而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也可引起病变局部疼痛,只是比较少见,痛的程度较轻,一般不伴有呕吐。

可见,头痛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而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病人,一旦出现剧烈头痛要高度警惕脑血管病的发生。

如何估计脑血管病急性期的病情?

急性脑血管病的来势凶猛,极短时间病人会昏迷不醒,高热抽搐,大小便失禁,有的人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不幸死亡,过去曾把脑血管病视为“不治之症”。近代,虽然对脑血管病的治疗和抢救术有了明显的提高,除内科治疗外,还可外科手术治疗。在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死亡率约为14%~30%,而出血性脑血管病为24%~60%,其原因与病情性质和程度有关。脑血管病急性期病情的估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病情的趋势作出:

(1)如果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则存活的可能性大,如果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则死亡的机会要

多些。

(2)昏迷程度由浅而加深,或一发病即进入深昏迷状态,或一度清醒又再次昏迷等,都表示病情严重,提示有脑压增高(脑水肿),出血量多的可能,或损坏了脑干生命中枢。

(3)两侧瞳孔明显不对称。如果突然出现一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改变,呼吸变慢而暂停、呼吸不节律如叹息样呼吸,血压和体温开始为上升后突然下降,呈休克状态,表明发生脑疝( 颅内增高将部分脑组织突出、移位、挤压脑干生命中枢),必须紧急抢救。因脑疝病人可能突然呼吸停止、休克、衰竭而死亡。

(4)消化道出血,常在重型脑出血病人出现。预示着不良的征兆,死亡率接近90%,常发生在急性期一周之内,以呕血为多,少数便血。消化道出血可能由于下丘脑和脑干受损所致,结果使食道、胃、十二指肠和小肠粘膜发生血管渗性的变化和急性营养障碍,造成广泛性粘膜糜烂、溃疡而出血。

(5)血压过高或过低如血压高于26.7/16.0kPa或低于12.0/8.0kPa均预示病情不良。血压升高是由于颅内压升高、脑水肿及神经性反射所致。

(6)完全偏瘫四肢均瘫中四肢强直,常表示脑干、脑室受累、病情极为严重。

(7)体温过高如超过39℃以上或低于35℃以下,均表示预后不良。高热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或并发细菌感染而引起,可加重脑组织损害。

(8)由于颅内压增加,可引起频繁呕吐、反复抽搐。提示病变严重。

综上所述,病情和预后的估计,不但取决于病灶的大小、部位和周围脑组织损伤的程度还和脑血液循环障碍、脑干受累等有关。

对中风的十种误解

中风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与生活的常见病。对中风的常见误解,主要有以下10种:

一、中风是一种疾病中风是中医学上的一个病名,也是人们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或俗称。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类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血栓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称为小中风)等。其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出血性中风,余者为缺血性中风。

二、只有老年人才得中风虽然中老年人容易患中风(90%以上的中风发生在40岁以上),但青年人也可患中风,而且近来年,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蛛网膜下腔出血就多发生于年轻人。年轻人较常见的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和贫血等,以及慢性肾炎引起的恶性高血压,均可引起出血性中风。儿童患中风者甚少,但亦有报道。

三、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不会得中风一些动脉硬化病人血压正常,但因病情严重,可致脑动脉血管管腔高度狭窄达80%~90%以上,影响脑血流量,也可发生中风。血压偏低者可致脑血管发生痉挛,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梗死。另外,血压过低致脑血流缓慢,容易发生血小板聚集,血液粘度增加,致血栓形成而发生中风。此类中风一般均为缺血性的。

四、发生中风立即用降压药一些人误认为中风都是血压过高引起的。因此,发现有人中风,便立即给服(或注射)降压药,这是一种危险行为,常会帮倒忙。前面已经提到,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也会发生缺血性中风。所以,这类中风如用降压药可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五、瘦人很少得中风瘦人得中风者只不过比胖人少些。因为瘦人同样可以发生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而且,近年来研究发现人体内蛋白质不足也能诱发中风,所以摄入蛋白质偏少的瘦人,更应警惕中风。

六、得了中风不死必瘫近年来,治疗中风的新药及新疗法不断涌现,中风的治愈率显著提高,使中风后生存5年以上者达62%,生存6~10年者达20%,11~15年者达15%,16~20年者达3%,平均寿命已达66岁。肢体偏瘫的恢复率也有提高,许多病人的后遗症轻微,甚至不留后遗症(缺血症),生活可以自理,有些尚能恢复正常工作。

七、中风者不能手术治疗目前,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国内外均已开展了外科手术疗法,而且效果较好。缺血性中风手术的目的在于重新建立缺血部位的血液循环,现在已开展颅外动脉搭桥术、大网膜颅内移植术、椎动脉减压和动脉内膜切除术等。出血性中风的手术适应症是中等量的脑出血经内科保守疗法效果不佳、病情逐渐加重者。另外,小脑出血及动脉瘤或脑出血者可采取手术疗法。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两种:开颅清除血肿和立体定位手术清除血肿,后者方法简便、安全,但宜把握好手术时机,病人要尽早住院观察。

八、中风治愈后一般不会复发其实,中风容易复发是其一大特点。复发率可达25%。这是因为,所为中风治愈仅仅是临床症状消失,其病理基础--动脉硬化与高血压等并没有治愈。因此,中风恢复后一定要继续治疗原发病,加强自我保健,并定期复查,警惕和防止复发。

九、父母亲得中风者,其子女也一定会得中风有人以为中风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父母亲曾死于中风,自己就惴惴不安。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不是所有的中风都具有遗传倾向,只有由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的中风才与遗传因素有关,后天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等才是发病与否的关键。因此,中风患者的子女不必为此忧心忡忡。但必须指出,这些人患中风的危险性可能超过一般人群。为此,应加强自我保健,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少吃些盐及高脂肪食品。若能及时发现并认真治疗高血压病和动脉硬化,则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少中风的发生。

十、中风可以预报在前段时间,全国各地医院都搞中风预测预报。主要方法是通过血液的生化指标,来判断近期内能否患中风。其实,实践已经证明,这种预测不准确,不少预测正常的,后来得了中风,许多预测可能中风的,后来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人能否患中风,或何时患中风,是体内诸因素以及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十分复杂,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准确、可靠的预测手段。当然,这种预测对某些人预防中风也会有所帮助。

患了老年性痴呆有哪些表现?

老年性痴呆起病多较缓慢,一般常难以确定起病的日期。通常最早出现的是性格改变,如有些人平时爱说爱笑,患病后却一反常态,兴趣减少,沉默寡言,独自呆坐,隐居斗室,不与人交往;有些表现为烦躁易怒,好发牢骚,动则与人吵架,发脾气;也有的放荡不羁,挥霍任性,不能克制。其次,是记忆力减退,最先受累的是近记忆力,记不起刚作过的事、说过的话,有的刚吃过饭,还说未吃过饭,经常遗忘东西,忘记自己许诺的事情;个别人为了弥补记忆缺陷,常出现错构或虚构;严重者理解、判断、计算等智能全面减退,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日益降低,情感反应幼稚,行为荒诞无稽。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还常见语言障碍,口齿不清,言语杂乱无章,最终丧失言语能力;到后期终日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

要诊断此病,还应作详细检查,其中CT扫描很有帮助。而最可靠的还是活体组织检查。其病理改变为大脑细胞大量丧失,伴之胶质纤维细胞增生,大脑萎缩,脑室相对扩大。

脑血管病人脑脊液有何特点

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其脑脊液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作腰穿检查脑脊液,对诊断、鉴别诊断、观察病情转归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腰穿脑脊液呈均匀血性,是本病的特点,也是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方法,比头颅CT扫描更可靠。CT检查阳性者不必作腰穿可确诊,但CT阴性者仍需作腰穿协助诊断。出血少者,脑脊液可呈混浊状态。出血量多则呈粉红色或鲜红色。当红细胞破坏后,脑脊液呈红褐色,以后呈棕黄色。蛋白质增高决定于出血的多少。出血量大,蛋白质增高明显,血糖增高时,脑脊液的糖也增高。很多病例脑脊液压力增高,一般多升高至200~300毫米水柱,有时可高达500毫米水柱,2~3周后恢复正常。

脑出血病人的脑脊液,在发病后6小时,80%以上脑实质出血均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呈血性,一周后变为橙黄色或淡黄色,2~3周后脑脊液才转为清亮无色。脑出血后因脑内血肿形成,血肿周围的脑组织水肿及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等原因,而造成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压力可达200毫米水柱以上,同时,由于脑脊液中混入了大量的血液,蛋白明显增高,偶尔可高达1~2克%。

脑梗塞患者发病后进行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细胞数、蛋白均在正常范围。脑脊液通常透明无色,这是重要的鉴别点。但是严重脑梗塞,如果在病灶软化之前血液再通,则可发生出血性脑梗塞,脑脊液可能为血性或黄色,脑脊液中亦可出现多形核细胞增多,这种情况一般在发病24小时以后,3~4天达最高峰,尤其是脑表面的梗塞更易见到。因此,脑出血病人过早检查,血液未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可能无血;脑梗塞病人过迟检查可能有血,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

脑血管造影对诊断脑血管病有何意义

脑血管造影检查是将含碘造影剂注入到动脉,使血管显影,快速连续摄片,根据血管显影的形态和部位来诊断脑血管病的方法。脑血管造影由于给药部位不同,临床上分颈动脉造影、椎动脉造影、全脑造影和静脉窦造影等。

脑血管造影既可以显示血管本身的形态改变,如扩张、畸形、痉挛、狭窄、梗塞、出血等,又可根据血管位置的变化,确定有无占位。因此,它对诊断颅内血管本身的病变具有特殊意义。

近年来,随着CT的广泛应用,一些颅内占位性病变均采用作CT检查。但CT检查在某些方面仍不能代替脑血管造影检查。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常是由于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所致。为了明确诊断和考虑手术,需要作脑血管造影。经脑血管造影就可以明确是属于颅内动脉瘤或是血管畸形。同时,还能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数量;或血管畸形的部位、形状、供血及侧支循环情况等。但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创伤性检查,对于某些人不完全适用。因此,应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慎重从事

脑血管病作头颅CT扫描有何意义

急性脑血管病怎样进行一般处理

(1)应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病人,特别是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重症病人,原则上应就地抢救。病人如果烦躁不安,可给予安定类药物,但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影响意识程度的观察。严禁用鸦片类药物及其他呼吸抑制剂。尤其是当伴有颅内压增高时,更应注意,以免导致呼吸骤停。

(2)注意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病人有意识障碍及呕吐时,应暂禁食,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发病1~2天后可用鼻饲管,灌服牛奶、豆浆之类的食物,每日热量保持在1200~2000卡左右。液体输入量不宜过多,主要根据每日的出入量决定,一般应保持轻度负平衡。输入液体量以每日不超过2500毫升为宜。合并心脏病时,液体量限制在1500毫升以内。同时,应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首先,应注意褥疮的发生。卧床不起的病人,要经常给病人翻身,一般两小时一次,特别是骶部、髋部、肩、胛部等骨性突起的部位,要注意保护。其次,要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粘液及呕吐物。若病人出现通气功能欠佳时,可考虑插入气管套管,加压给氧或作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器,以免脑组织因缺氧而导致损害进一步加重。

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消化道出血,脑疝等,为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应严密观察,注意预防。一旦出现并发症,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如何预防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发病较急,病情凶险,一经发病,重则常死于顷刻,轻者经抢救虽可脱险,但常遗留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及肢体瘫痪等后遗症,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因此,预防脑血管病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那么,如何预防脑血管病呢?

(1)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因为不良刺激及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可使血压突然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发病。故预防脑血管病首先应注意控制情绪,避免过度紧张与疲劳。

(2)要注意节制饮食,做到有规律、有限度、有范围。祖国医学认为,饮食气辛窜而辣者,可助火散气;气重而甘者多助湿生痰,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诱发脑血管病。故应注意节制饮食,做到定时定量,不要吃得太饱和过咸,少吃肥肉、辣椒、生葱、大蒜等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之品,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3)生活有节律,劳逸应适度,因为过劳则伤气,过逸形肥而脏弱,均易发生脑血管病。故从事脑力劳动及进入中老年之后,要注意劳逸结合,可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诚如《庭训格言》所述:“平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节饮食,慎起居,实为却病之良方也。”

(4)要注意节制性生活,保肾精。房事过度可致肾水亏虚,肝木失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发生脑血管病。所以,应注意节制性生活,保护肾精。

(5)要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秘结,排便时用力过猛,可使血压突然升高,而发生脑血管病。因此,血压偏高或有脑血管病先兆的中老年人,应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秘结。

怎样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预防脑血管病复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1)警惕复发的早期症状,脑血管病症状缓解后,若又出现头痛、头晕、说话不清、手指不灵、半侧肢体麻木等症状,多属复发,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2)消除复发的内在病理因素。脑血管病复发和首次发作一样,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应积极治疗。特别是高血压,不论有无不适症状,都应坚持长期正规治疗,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次,对动脉硬化也应尽可能地避免加重的一切因素。

(3)避免复发的诱发因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气候变化、烟酒刺激等,是诱发脑血管病的外部因素,要注意避免。应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可过度劳累。并要注意气候剧变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4)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的营养结构,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食量应适当,不可过饱和过饥。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5)坚持药物治疗,加强体育锻炼。在脑血管病的康复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少量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及活血化瘀的中西药物。如潘生丁、肠溶阿斯匹林、复方丹参、脑益嗪等,以减少血小板聚集和增进正常的血液流动,并应结合自身情况,开展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 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高质量) ;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3.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1B级: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 中国神经内科网 https://www.doczj.com/doc/9a19151759.html, 目录 脑血管病 1人脑有哪些主要血管分布? 2脑血管病分哪几类 3人脑有哪些主要血管分布 4脑动脉解剖特点及与脑血管病关系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6脑血栓形成 7脑栓塞 8脑出血 9蛛网膜下腔出血 10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何特点 11出血性脑梗塞 12腔隙性脑梗塞 13面积脑梗塞 14脑动静脉畸形 15高血压脑病 16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发生痴呆 17脑疝 18肌力分级 19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 20如何判断昏迷病人有无偏瘫 21脑血管病失语 22失认 23失用 24硬膜下血肿 25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最危险因素 26脑动脉硬化也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27患过脑血管病是否还会复发 28脑梗塞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29-A脑血管病有哪些先兆症状 29-B中风先兆 30脑血管病有哪些主要临床表现 31突然头痛要警惕脑血管病发生 32脑血管病急性期的病情 33脑血管病人急性期瞳孔改变有何意义34脑膜刺激征 35对中风的十种误解 36老年性痴呆有哪些表现 37脑血管病人脑脊液有何特点 38脑血管造影对诊断脑血管病有何意义

39脑血管病作头颅CT扫描有何意义 40核磁共振诊断急性脑血管病较头颅CT有哪些优点 41诊断脑动脉硬化症的标准 42急性脑血管病怎样进行一般处理 43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怎样进行内科治疗 44脑出血时应用脱水剂的原则是什么 45常用的脱水剂有哪几种 46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怎样治疗 47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使用血管扩张剂的原则是什么48出血性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未确诊前如何治疗 49怎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50蛛网膜下腔出血怎样治疗 51蛛网膜下腔出血腰穿放脑脊液的指征和注意事项 52高血压脑病的治疗原则 53脑动脉硬化怎样治疗 54大面积脑梗塞怎样治疗,预后如何 55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怎样治疗 56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原因 57如何治疗脑出血合并的上消化道出血 58脑心综合征 59如何治疗心脑综合征 60如何治疗中枢性发热 61脑血管病为什么会引起癫痫发作 62如何治疗脑血管病引发的癫痫 63脑血管病人发生呃逆怎么办 64瘫痪病人伴有疼痛时怎样治疗 65多梗塞性痴呆怎样治疗 66高压氧为什么能治疗脑血管病 67常用的脑代谢活化药物 68常用的扩张血管药物 69脑血管病人为什么禁忌血压骤降 70哪些中药可以降低血脂 71如何预防脑血管病 72怎样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73脑血管病人怎样预防褥疮发生 74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成药 75遇到有人突然发生脑血管病怎么办 76如何预防老年性痴呆 77脑血管病病人怎样进行家庭护理 78脑血管病人怎样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79如何消除和避免脑血管病的诱发因素 80健康食谱 81其他研究-脑中风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人脑有哪些主要血管分布?

2023年发布的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是由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我国医学 科学院颁布的权威性文件,旨在规范和指导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工作,提高我国脑血管病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 2023年发布的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以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为依据,综合考虑临床实践和专家共识,对脑血管病的分类、诊断、治疗 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的病理改变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主要包括 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这些疾病具有发病率高、逝去 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体、经济和心 理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而制定并实施临床管理指南,则是落实国家卫生健康战略、提高 国民健康水平的必然选择。本次2023年发布的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的出台,对于促进我国脑血管病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进行解读和分析。 第一、指南的制订依据 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是由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我国医学 科学院联合制定的。该指南以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为依据,充分考虑

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我国脑血管病的 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实践,经过多次专家讨论和修订,最终形成了具 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的临床管理指南。 第二、指南的主要内容 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脑血 管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特点;二是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三是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四是脑血管病的预防和康复措施。 这些内容涵盖了脑血管病的全面诊疗过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和 具体的指导。 第三、指南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的发布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 作用。指南明确了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 范的操作流程和专业的医疗知识,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工作水 平和服务质量。指南也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了科学、全面的健康知识,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 第四、指南的推广和实施 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的制订和发布是为了全面提高我国脑血管 病的诊疗水平和预防控制能力,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应该加强对该指南的推广和实施,包括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加强科普宣传等,确保指南能够得到有效地运用和落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

那么,脑血管病为什么会复发呢?主要是第1次发病后,病情虽经治疗得到了控制,但病因却没有完全消除。引起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些病多属慢性疾病,彻底治疗是不容易的。经过治疗,一些易发因素,虽然一时得到控制,但病后若疏于继续坚持治疗,血压仍会升高;脑动脉硬化仍然缓慢进展;糖尿病、心脏病仍会依然存在,这些都仍然是引起脑血管病复发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复发后,会出现与第1次发病时相同的症状,如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说话不清、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等。有的表现嗜睡,意识障碍。少数病人健康侧肢体出现麻木、感觉异常或偏瘫。如果两侧偏瘫,病情就更严重了,除了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强哭强笑等假性球麻痹的症状外,还会出现“睁眼昏迷”。若护理不当,往往死于褥疮、泌尿系统或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脑血管病有哪些先兆症状 脑血管病虽然起病急骤,但很多病人,在发病前1~2天或前几小时,都有一些早期信号,医学上称为“中风先兆。”这时如能及时识别,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多能使病人转危为安,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 脑血管病的先兆症状有哪些呢? (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这是由于脑血管病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2)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甚至恶心呕吐,或头痛头晕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间断变成持续性。这些征兆表示血压有波动,或脑功能障碍,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兆。 (3)面、舌、唇或肢体麻木,也有的表现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的感觉功能的缘故。 (4)意识障碍,表现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的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 (5)全身疲乏无力,出虚汗,低热,胸闷,心悸或突然出现打呃、呕吐等,这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上述症状,不一定每个患者均有表现,但只要有先兆症状出现,就是中老年人中风警报,要特别警惕。此时,应让病人保持安静,及时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尽量少搬动,最好就地治疗。必要时,应在病人平卧的情况下送医院诊治。 中风先兆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影像评估 本部分内容主要从影像学角度对大血管闭塞评估、梗死核心区域和缺血 半暗带判定,以及侧支循环评价方面提出相应的5条推荐建议,以指导病例筛选。针对不同时间窗患者筛选的影像方案参考表1β详细推荐意见如下: 表1不同时间窗患者筛选的影像方案推荐 0-6h CT z ASPECTS CTA/N«A/DSA:璃定大血管闭塞情况,评价侧支循环 CTP/DWI:评估梗死核心.半喑带(可选) 静脉溶栓窗内,符合6h内血管内治疗标准.启 动溶栓后同步晞查大血管闭塞情况 6-16h CT: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CTA/f闲A:确定大血管闭 塞情况CTP/PW1/DW1评估梗死核心.半暗带符合DEFUSE3研究标准或符合DAWN研究标准 16-24h CT/MR1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 CTA/MR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 CTP/DWI:评估梗死核心 符合DAwN研究标准 O-24h CT/MR1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 CTA/N而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 CTP/DWI:评估粳死核心 大梗死核心血管内治疗符合:ANGE1- ASPECT.RESCUE-Japan1JMTI或SE1EeT2 研究标准 注:DEFUSE3一爵倬评估跖连块卒中患奇■血管内治疗研究;DAWN—DW1或CTP联合性床不匹配对延后卒中和晚就常卒中患者使用 TreVO装置行■神经介入治疗研究;ANGE1-ASPECT一大梗死核心急性前K环大Jt管用塞患者的血管内治疗研究;RESCUE-JapanUMU日本旌急性大梗死核心脑梗死血■管内治疗试验;S E1E C T-优化急性块向隹卒申■血管内治疗患者选择研究。 在患者选择方面,新指南围绕:血管内治疗的目标、麻醉方案、桥接治疗、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 缺血性卒中血压管理及降压药物的选择 指南推荐意见 (一)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推荐: 1.对于血压<220/120mmHg,未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或血管内治疗 并且没有合并症需要紧急降压治疗的患者,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后最初的48~72h内启动或重新启动降压治疗对预防死亡或重度残疾无效(Ⅲ类推荐,A级证据)。 2.对于未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或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如血压≥220/120 mmHg,同时不伴有其他需要紧急降压治疗的合并症,在发病初期48~72 h内启动或重新启动降压治疗的疗效尚未明确。在卒中发作后最初24h内将血压降低15%可能是合理的(Ⅱb类推荐,C级证据)。 3.对于AIS患者,如伴有其他共病(如同时合并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急性心 力衰竭、主动脉夹层、溶栓后出血转化或先兆子痫/子痫),则有早期降压治疗指征,初始血压降低15%可能是安全的(Ⅰ类推荐,C级证据)。 4.卒中后必须纠正低血压与低血容量,从而确保全身灌注以支持重要脏器功 能(Ⅰ类推荐,C级证据)。 5.在AIS患者中,通过药物诱导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尚不确定(Ⅱb类推荐,C 级证据)。 6.对于降压目标,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30mmHg以下,舒张压 降至80mmHg以下(Ⅰ类推荐,B级证据)。

7.对于由颅内大动脉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Ⅱa类推荐,B级证据)。 8.目前尚无充足的数据指导AIS后降压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恰 当地选择降压药物(Ⅱa类推荐,C级证据)。 (二)二级预防的血压管理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推荐: 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如 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如无绝对禁忌,可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服药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无绝对禁忌, 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可以重新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启动降压治疗的获益并不明确(Ⅱ级推荐,B级证据)。 3.对于降压目标,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30 mmHg以下,舒张压 降至80 mmHg以下(Ⅰ级推荐,B级证据);对于由颅内大动脉狭窄 (70%~99%)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 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 mmHg以下(Ⅱ级推荐,B级证据);对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Ⅳ级推荐,D级证据)。 4.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卒中 特点和患者个体情况三方面的因素(Ⅱ级推荐,B级证据)。

最新: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指南最全版

最新: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指南(最全版) 脑小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脑小血管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神经影像学,其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皮质表面铁沉积、脑微出血和微梗死。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小动脉硬化、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其他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炎性或免疫介导性脑小血管病、静脉胶原化疾病和其他脑小血管病共6类。控制血压是预防年龄相关的脑小血管病发生和发展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证实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缺血性脑小血管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病之间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应该进行脑出血的风险评估。 近年,随着对人群和脑卒中患者的深入研究,对脑小血管病认识不断扩展,知识日新月异。自2015年第一个脑小血管病专家共识1I〕发布以来,很多知识已经加深和扩展。为此,我们在原有版本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现予以发布。 脑小血管病定义 脑小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影像学表

现为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 皮质表面铁沉积、脑微出血和微梗死[2, 3 ]。 脑小血管病病因 按照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可将其分为6大类:(1)小动脉硬化,也称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脑小血管病;(2 )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3)其他遗传性脑小血管病;(4)炎性或免疫介导性脑小血管病;(5)静脉胶原化疾病;(6)其他脑小血管病[4 ]。 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颈部脑血管和颅内大的血管狭窄也可以合并年龄相关或高血压相关的脑小血管病[5, 6 ]。文中主要阐述第一和第二类脑小血管病。 流行病学资料 在我国,脑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50% ,而脑出血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25% ,显著高于西方国家 [7]o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50岁人群中5%有脑白质病变;60~70岁的人群中,87%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68%存在脑室周围白质改变;而在80~90岁的人群中,100% 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95%存在脑室周围改变[8 ]β脑微出血在45-50 岁的人群中发生率约为6% ,而在≥80岁人群中发生率可达36%[ 9 ]。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脑卒中复发率较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卒中

2023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

2023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脑血管病 高危人群管理 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管理是减少脑血管病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本章节介绍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的推荐意见,包括对不可干预和可干预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以及首次卒中风险评估等方面。 01卒中危险因素控制 1.1 不可干预危险因素 推荐意见: 询问家族史有助于识别卒中风险高的个体(Ⅱa类推荐,A级证据)。对于有罕见的卒中遗传病因(如CADASIL、Fabry病、COL4A1基因相关的脑出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关节松弛皮肤脆弱综合征Ⅳ型等)的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可能是合理的(Ⅱb类推荐,C级证据)。 不建议在人群中为预防首次卒中进行常规遗传筛查(Ⅲ类推荐,C 级证据)。 对于一级亲属中有≥2例患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考虑应用CTA或MRA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能是合理的(Ⅱb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患者,≥1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或≥1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考虑应用CTA或MRA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可能是合理的;对于纤维肌发育不良的患者,考虑应用CTA或MRA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可能是合理的(Ⅱb类推荐,C级证据)。 • 1.2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2.1 证据充分的可干预危险因素 1.2.1.1 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管理流程见图1。

推荐意见: 建议通过各种途径筛查、发现高血压患者,并对高血压患者予以适当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Ⅰ类推荐,A级证据)。 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收缩压120~139 mmHg或舒张压80~89 mmHg,1 mmHg=0.133 kPa),建议每年进行血压复查和高血压相关的健康体检(Ⅰ类推荐,A级证据)。 高血压患者需要规律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到<140/90 mmHg 的目标值(Ⅰ类推荐,A级证据)。 对无合并症、年龄<60岁的患者,可进一步将血压目标控制到<130/80 mmHg(Ⅰ类推荐,C级证据,修订)。 年龄≥60岁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50/90 mmHg(Ⅰ类推荐,A级证据,修订)。 选择特定的药物成功降压以降低卒中风险很重要,应该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Ⅰ类推荐,A级证据)。 推荐采用家庭自测血压,更有益于改善患者依从性和血压控制水平(Ⅰ类推荐,A级证据)。

脑血管病诊治指南

脑血管病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其中1/3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岁以上的人群。日本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脑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中国也是脑卒中死亡率高发地区,据估计居民现患脑血管病600万,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130万人、死亡近100万人,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偏瘫等后遗症状,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相关分类 按性质分 脑血管病按其性质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⑵ 脑血栓(Cerebral thrombosis)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⑶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血管病(Hemorrhag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⑴脑出血(Bleeding in the brain),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⑵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据国外统计资料,脑血管病以缺血性为多见,脑梗塞占59.2%~85%,脑出血除日本外,一般在20%以下。中国1984年农村调查新发完全性卒中2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3.9%,脑出血占44.6%,脑血栓占46.4%,脑栓塞占2.5%,难以分型者占2.9%。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中国与外国情况不同,脑梗塞虽然发病率较多见,但脑出血所占比例为44.6%,显然比国外高,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脑出血临床管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脑出血临床管理(完整版)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发生在脑实质内的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中国卒中学会总结近5年国内外研究进展,形成总结及推荐意见稿,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本指南,本部分主要适用于脑出血患者的管理(图1)。 1 诊断及病因筛查 1.1 院前处置与诊断 推荐意见:

·患者一旦确诊为脑出血,应当立即分诊至卒中单元或神经重症监护病房(I类推荐,A级证据)。 1.2 严重程度评分 推荐意见: ·基线严重程度评分应作为脑出血患者初始评估的一部分,但不应将评分作为对脑出血预后的唯一判断指标(I类推荐,B级证据)。 1.3 脑出血的影像学评价 推荐意见: ·推荐应用神经影像(CT或MRI)进行快速影像学检查来鉴别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I类推荐,A级证据)。 ·可考虑行CTA和对比增强CT扫描来帮助识别具有血肿增大风险的患者(IIb类推荐,B级证据)。 ·当临床特征和初始影像学检查怀疑血管病变或肿瘤时,可选择行增强CT扫描、CTA、CTV、MRI、MRA、MRV及DSA确定诊断(IIa类推荐,B级证据)。 1.4 脑出血病因筛查

脑出血患者对症处理的同时,需尽快明确脑出血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 急性期管理 应将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送入卒中单元,给予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对症治疗(图2)。

2.1 血压管理 推荐意见: ·对于收缩压超过150mmHg、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的脑出血患者,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是安全的(IIa类推荐,A级证据);并且可能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IIa类推荐,B级证据)。

2021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完整版) 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9(CSA & TISC 2019)于6月28日-6月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在CSA & TISC 2019第一天下午的CSA 临床管理指南解读Ⅰ论坛上,中国卒中学会制定的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在万众期待中正式发布,发布会现场盛况空前。本文就指南主要内容,尤其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行了解读。 1、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重磅发布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脑血管病的规范化防治水平,降低卒中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专家历时2年,制定了包括脑血管病预防、诊疗、康复、组织化管理和卒中医疗质量控制等内容的全方位的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采用流程图和推荐意见相结合的模式,更加贴近临床工作,实用性强。该指南的发布将成为脑血管病领域的风向标,更好地指导和帮助脑血管病相关医疗工作者开展工作。 CSA & TISC 2019邀请多位神经领域知名专家对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分章节进行发布和解读。指南共分八章,详见表1。6月28日下午的CSA 临床管理指南解读Ⅰ论坛主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第四章)进行解读,涉及缺血性卒中急诊评估诊断、再灌注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危险因素管理及长期干预。

表1 指南章节分布 2、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解读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及长期预防的基石,本文着重对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章节(第四章第四节)内容进行解读。抗血小板章节推荐意见详见表2。

表2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推荐意见汇总

2023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管理推荐意见

2023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管 理推荐意见 01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 1.1 临床及影像学诊断 推荐意见: 突发的迅速达到顶峰的剧烈头痛应高度怀疑SAH(Ⅰ类推荐,B级证据)。 怀疑SAH患者应首选CT平扫检查,若CT检查阴性应行腰椎穿刺进一步检查(Ⅱa类推荐,B级证据)。 1.2 病因筛查 推荐意见: 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式是CTA,因此建议急诊应配备CTA(Ⅰ类推荐,B级证据)。不能进行头颅CTA的患者,可依次选用增强MRA、3D-TOF-MRA检查,对于疑似动静脉畸形引起SAH的患者,应加做SWI 序列(Ⅱa类推荐,B级证据)。 CT检查阴性或可疑阳性的SAH患者,在脑脊液检查未能明确诊断时,进行MRI(FLAIR序列、质子密度成像、DWI、梯度回波序列或SWI序列)检查可能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C级证据)。 DSA可作为探查SAH患者病因诊断的“金标准”,也可进一步用于评估治

疗,如介入治疗或评估手术(Ⅱa类推荐,B级证据)。首次造影阴性患者发病1~6周后,可考虑再次进行DSA检查(Ⅱa类推荐,C级证据)。 1.3 诊断流程及病因筛查 急性发病疑似SAH患者的临床诊断流程见图1。 1.4 严重程度评价 评价SAH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工具主要有Hess-Hunt分级(表1)、WFNS 分级(表2)。基于影像学检查结果,还可进一步进行Fisher分级(表3)、改良Fisher分级(表4)或Claassen分级(表5),这些评分均与迟发性脑梗死或血管痉挛相关。 推荐意见:

使用临床分级系统如Hess-Hunt分级、WFNS分级等对SAH患者进行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Ⅰ类推荐,B级证据)。 使用影像学分级量表对于患者的迟发性脑梗死及血管痉挛风险进行评估,可选用较为简易的Fisher分级或改良Fisher分级(Ⅱb类推荐,B级证据)。 02急性期管理 急性期的管理需要兼顾病因、急性期的监护及并发症的对症处理,管理流程见图2。 2.1 医疗机构的学科配置及转运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2023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推荐意见(第一部分)

2023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 理推荐意见(第一部分) 我国的卒中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在我国4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类型的86.8%。自2019年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发布以来,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再灌注治疗及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多项进展。将《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4章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推荐意见分为上下两篇进行介绍,本篇就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评估及诊断、再灌注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其他治疗、常规支持治疗及并发症管理更新推荐意见。 01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定义见表1。 02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急诊评估及诊断

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管理流程见图1。怀疑缺血性卒中患者入急诊后的头颅影像学检查流程见表2。急诊辅助检查流程见图2。

推荐意见: 应成立包括医师和护士在内的卒中评估团队,进行仔细且规范的神经系统查体(Ⅰ类推荐,B级证据)。 •

建议应用NIHSS评分评估卒中的严重程度(Ⅰ类推荐,B级证据)。 • 应建立专门的影像系统,以便有溶栓和(或)机械取栓适应证的患者能够尽早进行脑影像学检查(Ⅰ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 所有疑似卒中的患者首次抵达医院时,在接受任何卒中特殊治疗前,都应接受紧急的脑影像学检查(Ⅰ类推荐,A级证据,新增)。 怀疑缺血性卒中患者到达急诊后尽可能在30 min内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Ⅰ类推荐,B级证据)。 首先推荐急查NCCT排除脑出血,以尽快启动溶栓治疗(Ⅰ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 对于有溶栓适应证患者,不得因进行多模态影像检查(包括CTP和MRP)而延误溶栓治疗的启动时间(Ⅰ类推荐,B级证据)。 对于某些特殊患者,如醒后卒中、发病时间不明的卒中和发病6~24 h卒中,推荐进行CTA+CTP或MRA+MRI来评估溶栓或机械取栓是否获益(Ⅱa类推荐,A级证据,新增)。 对于怀疑LVO且既往没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可直接进行头颈CTA检查,避免因等待肌酐结果延误治疗时机(Ⅰ类推荐,B级证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