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的教学反思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的教学反思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的教学反思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四单元第二课《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反思

榕欣小学

张丽华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四单元第二课《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反思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的第二课。

我认为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亮点是:

1、能够把握课标,让课堂落到实处。

本单元的内容是将课程标准中通信与传媒两个要点的教育

内容融合在一起。一、二课内容主要是侧重于通信,三、四两课内容侧重于大众传媒。有关通信的课标内容似乎通过第一课《通信连万家》就能完成,那么,我所执教的这一课的价值在哪儿呢?课前我认真的研究了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本课主要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让学生体会通信与生活的关系。

因此教学中我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作为关键目标,每个环节都紧扣目标进行。比如,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表格,深入挖掘,引导学生体会通信发展、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发展观。从今天的课堂上、学生能够体会到,正是人类的智慧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基本达到我的预想。

2、内容充实,并拓展了课本的知识。

围绕目标,我不断深挖教材。首先,突出教材的范例性和指导性。我认为教科书是教学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资源,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每一段文字和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积极体验,感知通信方式的演变。其次,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室里的学生生活是课程资源的源头水,我通过寻找和捕捉与教科书相关的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活资源,赋予教学以现实的针对性和生命力。结合书上的范例,我利用学生课前的搜集、古诗的体会、表格的观察来扩充知识。

同时,我还适当调整了教学顺序,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我把“马拉松信使”放到了“引题”这个环节上,一是让学生集中感知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二是便于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古代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所表现出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3.课堂朴实,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的使用。

教学中我以教材为蓝本,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首先我以通信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古代和现代的人们在通信方式上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整堂课中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大胆想象,深刻体验,理性思考,并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动静结合,较好地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另外,因为与学生不是很熟,要想让孩子在本节课中与自己配合好,那么就只有用自己的语言去激励他们,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兴趣,因此我在课上用了很多激励性的语言,所以总体上,感觉孩子和我配合的不错。

我的品德课教学经验尚浅,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在处理近现代通信史的时候,用的时间有点儿过长,如果在多让学生说说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就更好了。

最后,我在谈一下自己在教学思品课中的一些感想:通过去年教培中心进行的送课下校中的思品课的听课及课后的交流活动,使我更加体会到小学的思品课其实非常重要,它对学生的道德及思想教育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主题一从烽火台到互联网(一)

主题一:从烽火台到互联网(一) 古代通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古代通信的方式和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对比、调查、了解社会事物的能力;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如任务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历史,感受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2、学习古人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 教学重点:知道古代通信的方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历史,感受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学习古人遇到困难后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狼烟传情报 导入:奥运福娃导入。古代人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古代通信 下面先来看一个动画片,边看边想:1、你看到了什么?2、他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放花木兰动画片 学生活动:狼烟和烽火台学生演示烽火传递信息。

其他同学有问题吗?为什么叫狼烟啊?打开品社书看一看读 一读相关介绍。 在这种环境中,古人用巧妙的办法传递着信息。在课前,我们收集了很多有关古代通信的材料。快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说说吧!然后,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方式展示给我们大家。(学生分组讨论) 哪个组来汇报一下古代通信方式? 活动二:驿站骑马传递文书 活动三:马拉松 学生讲马拉松的故事 学校足球场一圈是100米。跑完42195米要跑将近422圈。 放学生跑步录像 看了刚才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体会:古代通信方式原始、费力、艰辛。精神可佳,值得学习。现在的信息可以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绕地球一圈才4万多公里。有了电话、电脑等高科技手段,我们足不出户,只要轻轻一按电钮就OK了。 活动四:风筝通信风筝是古代的一种通信工具,到现代转化成一种娱乐项目。我们北京人还用它来迎接奥运呢!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活动五:其他古代通信方式(漂流瓶鸿雁传书信鸽传信孔明灯)

对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反思

对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反思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电影、电视纳入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而对于小说、传记类文学作品的教学,《课标》直接把"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当作一种教学手段。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影视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但是,如果对影视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不科学,也很容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效果。如何有效利用影视资源,充分发挥它对语文教学的丰富、充实和拓展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辨别良莠,莫把糟粕当精华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影视资源的汇集与传播,通过互联网,语文教师可以很轻易地获得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但是有些老师在选择影视资源时,过分关注资源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选取的素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我们应该注意到,丰富的影视资源并非个个都是精品。以电影作品为例,近年来,在商业化模式运做下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批"无厘头"、"恶搞"、"戏说"的作品充斥影视界,这些作品假"自由"、"新锐"之名,歪曲历史,嘲讽真善美,甚至传播低级庸俗的生活趣味,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易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教师对其不加以甄别,随意引入课堂,将极大弱化语文教学的德育、美育功能。如: 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学时,一位教师先选取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太师府唐伯虎与"对穿肠"比试对联的片段让学生看,看完电影后,教师将影片中的对联展示出来,并逐联讲解,分析对联的结构及内容特点。由于该电影的喜剧效果,课堂上笑声阵阵,学生情绪高涨,老师还误以为课堂教学效果满意。 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来说,这位老师的选材是成功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影片中部分对联的内容,这段影片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教学反思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反思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的第二课。 我认为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亮点是: 1.活动设计合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围绕教学目标,联系实际生活。我将学生分为现代组和古代组,请各组用自己时代的通信方式,说一说住在武夷山和北京的两位朋友想要保持联系,古代的人和现代的人们分别可以利用哪些通信方式呢?因为这个讨论主题贴近生活,所以学生很有兴趣,讨论的很激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回答也十分积极。基本达到了我预想的结果。 2.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备课时,我认真地研究了新课程标准。我确认本课的教学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感受古今通讯方式的发展,并且让学生体会到通信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环节紧扣教学目标进行。例如:我利用古今对比,感知通信这个讨论主题,让学生通过参与讨论更加深刻地明白古今通信方式的不同。课堂上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想。 当然,这节课我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课堂上出现口头禅“是的”,“嗯”。 2.语言感染力不够,语调没有随着具体教学内容而发生起伏。在上课的时候应该 让自己的语调根据教学内容而发生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 3.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不够,对学生回答的点评也不够多样。可多增加一些类似 “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你的答案真不错”,“你真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这样的鼓励性语言。 4.图片展示不够,比起文字,色彩鲜艳的图片更能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课件中的图片数量可以适当增加,课件的颜色也可以鲜艳一些。 5.诗歌朗读比重过大,思品课只要对诗歌进行适当解释即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 了解古代通信的不方便。 6.刚上台时太紧张,导致语速过快,教态不自然。以后要多加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 精品导学案

17 奇妙的克隆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1.阅读课文,体会采用小标题形式的好处和科普说明文的一般特点; 2.理解说明思路,了解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3.培养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 4.体会、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理解说明思路,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谈家桢(1909—2008),国际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浙江宁波人。 第一课时 积累字词,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 繁衍. y ?n 囊胚..期 náng pēi 蟾蜍.. chán 孵. 化 f ū 性腺. xiàn 胰.蛋白酶. yí méi 濒.临 b īn 分泌. mì 2.解释词义: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大,办法多(多含贬义)。 就绪:事情安排妥当。 课时要点 资料链接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

相安无事: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夭亡:短命,夭折 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濒临:接近,临近。 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3.全文约3000字,你觉得我们怎样才能快速而又准确地了解全文内容?速读课文,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从小标题或中心句入手介绍了克隆的定义,克隆研究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克隆的意义。) 合作探究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探究: 1.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明确:“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2.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巩固提升 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思考: 1.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979年克隆鲫鱼、1960、19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举例子、列数据。2.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3.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明确: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4.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反思 弹指之间,站在讲台上的时间已快三个月,我还来不及停下脚步回思自己上过的课,段考已经匆匆结束。虽然孩子们考得还行,这是学生自己的天份和努力,并不是我教得好;但有些学生本应该考好的却不如人意,是我的失职。今天开完家长会,标志着高一第一学期的段考真正结束。 回首担任高一语文老师以来上过的100多节课,必修一的16篇课文以及两次作文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上的太多不足,本想趁着余味认真反思,以此鞭策勉励自己,但总是拖了又拖。 一、研读文本不够透彻。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懂了,才能在讲台上游刃有余,滔滔不绝。不然在语文课堂语言就显得生硬,不生动,不美。有些课文自己读起来挺美,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但自己在课堂上分析连我自己都觉得不美,估计学生也不能有深刻的感受。师父说,一篇文章自己至少要认真研读三遍,把自己读出来的东西讲给学生就够了。当班主任的日子,每天都可能会有未知的班务要处理,当第二天要上课,今天我还没把课备好,我就会很慌乱,静不下心来认真研读文本,急切地去翻阅教案,往往是翻阅了几篇教案之后,再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样的状态让人颇不踏实,感觉自己就像一台转换机,把书本上的东西搬上课堂运输给学生,这和学生做题没有思考就去抄答案有何异? 二、老师课堂讲得过多。每一篇文章自己都尽力去弄懂,即使没有自己的见解,也是尽多去翻阅多篇教案,力求读透文本。当自己吃力地把握了整篇课文,发现可讲的实在太多了,一时不知如何取舍。当我自以为把该讲的东西讲了,学生的课堂反映不积极响应,课本空空如也如新书。这样的课堂没有重点,老师讲满40分钟下来很累,估计学生听着也累。我们的配套练习《创新设计》上已经把课文解读地很到位了,只是在课前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预习,带着空腹来接受每一节新课。上文言文的时候,学生没有预习,老师就得一字一句地细讲,这就更加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在课上给学生预习,这样就太浪费课堂时间了,所以我现在开始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这就加重了语文老师的作业量。但课堂的生成明显会好些,老师也能稍微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如果课前没有预习,给学生半节课的时间带着要求自己读文本,然后教师再来检测或答疑,我认为也是可行的,但这对教师的备课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你要预设学生可能提问的一切问题。 三、课下反思不够充分。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师父教诲,每天都要坚持写一点心得,哪怕是一句话都好。我也一直希望自己都是如此的,在当老师和班主任以来,每天都在思考,每一节语文课,每一天和学生的交流当中,都会出现许多问题和收获解决问题的心得,有时候甚至在睡觉早梦里都在思考白天出现的问题,但就是没有时间写下来,确切地来说是自己不会挤时间或者是坚持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人是很会遗忘的动物,如果不写下来,收获的心得可能很快就会遗忘,想要坚持做反思真是不容易啊! 四、开学以来没有读书。怀念大学时代自由的读书时光,自己随时可以去图书馆,不用受任何时间限制地读书。我真的觉得现在没有时间读书啊,连看新闻的时间都没有,因为课下的时间都用在研读教参上了。当一段时间不读书就会觉得脑袋有一种生锈的感觉,每天的脑子里塞满了课本上的知识。当老师都没有课外阅读的时候,又何以给学生延伸扩展呢?面对着布置给学生的作文,自己也很想写“下水作文”做范文,当学生都把作文交上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思路都没有想好,实在惭愧!为了安慰自己,课余时间去校图书馆借了三本书,至今封面上都沉淀了一层细细的灰。李镇西老师在谈到读书的问题时说过一句话,恋爱中的人再忙也能够抽出时间来约会。准备等发工资的时候,去订阅一些语文教学杂志,每天睡前还能翻阅一下。虽然我记住,师父说要抽时间多读书,但是我没有做到。不仅如此,作为语文老师,我竟然连身边的小阅读也忽略了,在我们班上课半个学期了,在段考监考的时候我才注意到教师里贴的名人格言是鲁迅和巴金的,而高一必修一就刚学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以及巴金的《小狗包弟》,其实在讲课文介绍作者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抬头看看身边的阅读。上《奇妙的对联》这一课时可以讲讲贴在教室学习园地上的对联,也被我忽略了。 五、学生喜欢有趣课堂。师父说,语文老师一定是要有个性的老师。其实我也并不觉得师父上课很有趣,但我就是喜欢上他的语文课,或者更多的是喜欢他这个人吧。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觉得学生听喜欢我的语文课的,但我估计不是喜欢我的讲的课,而是对这个年轻的语文老师有新鲜感。现在的学生很喜欢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知道古代通信的主要方式和特点;知道近代以来通信的主要种类和特点。 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小结的主要内容,并能有条理的表达大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使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古代通信的特点和方式 教学难点:古代通信到近代以来的通信变化即如何体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启用电脑点击图片一,提问:画面反映了什么内容(提示:烽火狼烟)。 2.教师点击电脑,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画面反映的又是什么内容(提问:电波或电信号的声音,反映信息传递的快速。) 3.讲述:以上两组画面反映了通信在人类社会中的变化。导入新课。 (二)新课传授: 讨论交流: ①古代通信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②除了烽火狼烟之外,古代还有哪些通信手段 第一,古代的通信方式为依靠人力、畜力传递信件实物的邮政通信。第二,擂鼓传信和飞鸽传书。(教师追加提问“擂鼓传信传递什么信息,飞鸽传书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古代通信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燃起烽火点燃狼烟这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当时社会最为快捷的通信方法,可以说是现代预警信号的前身。那么在我国还有哪些传递信息的方法。在国外,古代的人们又是怎样进行通信的提示从通信工具、业务种类、传递的速度与数量、传递的内容四方面进行。 教师小结过渡:古代通信靠人力、畜力完成传递速度慢、数量少。传递的主要信函等实物没有民间的通信,多是官方通信,那么近代以来通信出现了哪些变化 出示不同年代通信速度对照表,学生讨论。 (三)探究活动: 1.过去的电话什么样子,有什么用途今天出现了哪些电话,有什么用途 2.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回答进行归纳。 3.师生共同总结:过去的电话有话筒(听筒)、话机、话线、电线、很笨重,不能携带。只能听到声音。现在,有录音电话,电话有录音机的功能;可视电话,在打电话时能够看到地方,听到声音,拉近了打电话人的距离;传真电话有传真机的功能;电话现在可装分机;无线移动电话、携带方便,可打电话、发收短消息、存储信息、照相等多种功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4.师生畅想未来的通信还会有哪些变化。

《奇妙的对联》教案设计_模板

《奇妙的对联》教案设计_模板 《奇妙的对联》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受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用教材内容、故乡文化底蕴、学校办学历程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辨对联、、赏对联、作对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用四川才子杨慎的故事导入 杨升庵巧对县令 杨慎,字升庵。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在他的家乡流传着“娃娃堰”的故事。 有一回,他在家乡的一个堰塘里洗澡。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杨升庵拒不上岸。县令没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裳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副对联----‘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 县令话音刚落,杨升庵便在堰塘里信口对出:“万里长江作澡盆。”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并请他到县衙做客。 从此,杨升庵便得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人们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多变的情绪教学实录与反思

《多变的情绪》教学实录与反思 长沙市开福区紫凤小学:蔡艳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情绪的种类,体会情绪的变化。 2、学会正确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能自己排除烦恼,创造快乐。 3、提高观察能力、表演能力,学会团结、互助。 教学重点: 1、感受多变的情绪,体会情绪的变化。 2、使学生掌握排除烦恼的方法,从中获得快乐。 教学准备: 1、标有8种颜色的圆圈一个。课件。 2、学生每人一张小圆纸片、一张题卡、一盒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测试导入(将标有8中颜色的圆纸片粘贴在黑板上) 1、师: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做一个有趣的测试。请你们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圆纸片摆在桌上。我这里也有一个圆,它标有8种颜色。请你任意选择一种颜色涂满你手中的圆。 2、生自由涂颜色。 3、师:下面我来揭示测试结果。其实,这是一个情绪测试(贴“情绪”两个字的卡片),每一种颜色代表着一种情绪。请选择了红色的同学举起你涂好的圆纸片,红色代表高兴。(将写有“高兴”的卡片贴在圆的对应位置)。 一一揭示各种颜色代表的情绪并张贴相应的卡片。黄色—兴奋;褐色—愤怒;紫色—生气;绿色—轻松;黑色—悲伤;蓝色—平静;橙色—紧张 师:大家看,情绪有这么多种,而且像天气一样变化多端。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多变的情绪。(在“情绪”前面加贴“多变的”文字卡) 二、想想做做,感受快乐

1、师:情绪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快乐。每个人都有快乐的时候,你什么时候最快乐呢?(课件出示:快乐的小精灵) 生1:我生日的时候感到快乐。 生2:爸爸带我去动物园时感到快乐。 生3:我玩游戏时感到特别快乐。(师点评:玩游戏的确很快乐,但也别忘了学习哦!) 生4:老师表扬我时,我感到快乐。 2、师:说出了自己的快乐,可你知道别人的快乐是什么吗?下面4人为一小组,请你去访问小组内的同学,看看他什么时候感到快乐。 生1:我访问了刘意成,老师表扬他时感到快乐。 生2:严赛博去吃肯德基时感到快乐。 生3:李子玉是买了新裙子时感到快乐。 生4:我访问了刘锐林,他上体育课时感到快乐。 3、师:我们说出了自己的快乐,又感受了他人的快乐,我们有快乐要一起— 生(齐):分享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分享快乐,唱一首“快乐拍手歌” (学生起立,边唱边跳) 5、师小结 (课件出示)要拥有快乐很简单,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和创造,快乐就在你身边。 三、想想做做,排除烦恼 1、师:快乐是不是时时围绕你们呢? 生(齐):不是。 2、师:有时,烦恼就像个小妖怪会时不时地跑来骚扰大家,大家回忆一下,你什么时候感到过烦恼,请你写下来。(请一名同学读题) 课件出示: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执教:新郑市辛店镇界牌小学王新霞学习目标: 1、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如烽火台传递、驿站传信等; 2、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如古代依靠人、马传信;后来依靠帆船、汽车等交通工具传信;现在网络传信;体会通讯方式与人们的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随着人们生活的需求,科技的发展,未来的通信方式将会更加发达,自由想象未来的通信方式,并画出设想的通信工具的样子。 评估设计: 1、通过阅读课文及搜集的资料,10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95%以上的学习能概括出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的特点,完成目标1; 2、通过对课文出示的表格进行比较,知道通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传递速度不断的加快,通过课前调查,小组讨论交流,明白通信方式都有哪些变化,完成目标2; 3、在深入了解从古到今的通信方式的基础上,畅谈未来的通信方式,画出自己的未来通信的畅想。完成目标3。 教学准备: 1、相关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及故事; 3、课前调查,完成79页调查表。 教学流程: 一、播放“天地对话”课件,导入新课。 在2005年,我国发生了一件震撼人心的大事件,那就是“神六”登天。你们知道吗?这期间还有一个温馨的小插曲呢!(播放课件)录像中这两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哪里进行对话? 这是在天上的航天员聂海胜与地上的女儿的对话。地上的女儿为他唱生日祝福歌时,聂海胜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此刻是多么幸福啊!从中,你感到咱们现在的通信方式怎样?是的,我们不论在太空中,还是在地面,不论两人天各一方,相距多远,都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现代通信进行联系。可你们想过吗?过去的人是用什么方式进行沟通与联系的呢?通信方式又是怎样发展到现在这样方便、快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从烽火台到互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 泉州七中陈龙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 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说明文公开课教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 学科:语文课型:复习课执教:刘曼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批阅试卷2、找准错因 能力目标:1、探究题型2、积累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中考阅读题的信心和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中考总复习需要经历3轮:第一轮复习跑课本,抓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进行专项训练:语言的实际运用、名著阅读、古文的课内外阅读、现代文课外阅读和作文阅读,其中现代文课外阅读和作文阅读既是复习重点又是复习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刚刚接触第二轮专项训练,特别是现代文课外阅读在中考中的失分率很高,因此加强考生的阅读语感的培养和答题技能的训练,以及增强考生答阅读题的信心尤为重要。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合作讨论探究式教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分三道大题,共计27分左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和小说都是中考涉及的文体。在徐州市2009年、2011年两套中考试题中都考查了说明文阅读,可见说明文阅读是中考的一个重要的考点。所以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徐州市2009年、2011年两套中考试题的说明文阅读,共同探讨中考说明文阅读的技巧。 二、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1、批阅试卷 2、找准错因 3、探究题型 4、积累技巧 课前同学们已经独立完成了试题,请同学们说说说明文的考查要点都在哪? 三、学生讨论回答说明文考查的要点,教师顺势送给学生第1张知识卡片(多媒体课件 展示): 说明文阅读能力考查要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弄清说明对象。 2、准确抓住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 3、分析、识别文章的说明方法,并弄清其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和识别各种说明顺序。 5、理清说明文的结构: 6、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关键语句。 7、具体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 修饰作用进行评析。 四、分析2009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动物也在全球化》 1、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多媒体课件展示题干) 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正在长得越来越像。或: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 被追加人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答案)

在校本课程“楹联”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校本课程“楹联”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对联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是我国的国粹。它以其坚实的群众基础、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均衡和谐的对仗格律、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畅行于文坛,应用于社会,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但学生对其中的知识还存在疑问。例如,对联产生的历史渊源,基本特点,基本要素,用途分类等。这些相关知识在网络上应有尽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检索、收集、分析、总结,掌握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使其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并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提高自身文学修养。 ●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模块《奇妙的对联》,选修课《语言文字的应用》等均有对联知识。我校“楹联”课程既独立于语文课程,又依附于语文教学,作为第二课堂,确立了校本课程试用教材《柳苑联书》。互联网既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师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重视教材也要整合网络资源,使学生能感受到新课程教和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所学知识。 ● 学情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各乡镇学校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所有学生已初步接触对联并已掌握对仗的基本知识,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教学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调动。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迅速、准确地筛选对联的信息;理解、掌握对联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分组讨论、视频演示等教学环节,培养运用网络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积极主动探究传统文化和获取信息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 教学媒体设计 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教学视频,大屏幕投影仪,课件等。 ●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 利用互联网开展“对联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是一个构建在网络研究性学习方式下的教学设计,突出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地方。本课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对对联知识学习所产生的种种疑问,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其探究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 (1)创设情境,引入探究主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两个这样的情境:①播放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征联视频。②播放一个婚嫁视频,突出对联图景。引入探究主题:生活中常见的对联有哪些?对联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对联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看视频后,分组讨论并选择主题之一进行网络探究。教师也可要求实力强的小组探究两个主题。 (2)指导运用互联网检索信息的方法 教师指导使用“分类检索法”和“引擎检索法”,并特别提示学生利用“百度”、“搜狗”两个常用的搜索引擎。 学生观看大屏幕投影仪上教师演示过程,选择自己掌握的检索方式进行模仿操作。 (3)网上检索信息,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对“搜索→阅读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这一流程进行提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不能操作的学生进行指导,解决问题。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 贵阳市第十八中学漆韦 对于《奇妙的克隆》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可以总结为——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课前讨论,了解到今天上课所任教的班级——贵阳市第二十一中学八年级(1)班的学生比较特殊,有这样一些现象: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创新理解能力较差等等。首先,针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这个现象,我将教学计划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原本设计一节课完成五个整体的学习目标,缩减为三个整体的学习目标;哪怕是一个生字、生词的理解,也决不让学生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其次,针对学习习惯不好这个现象,我采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教学策略来解决,尤其是学困生,在我给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后,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反而是在那里无所事事;于是我巧妙地走到这类学困生面前,悄悄告诉他:“我第一个就选你来回答!”促使这类学困生不得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再次,针对自主创新理解能力较差这个现象,我再次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原本设计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读、齐读及幻灯片的图片辅助来完成“理解‘换核卵’”这一学习目标;改为通过教师讲解,运用通俗的比喻(煎鸡蛋换蛋黄),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学习目标。 我之所以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是来源于我对说明文教学的思考——两年前的“南明之春”与本次“市级优质课”我抽签的课文都是说明文。而说明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给学生说清楚一个事物(如:《奇妙的克隆》这一课中的“克隆”)或一个概念(如:《桥之美》这一课中的“与周围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桥才美”)。作为学生,首要的

学习目标就是弄清楚这个东西是什么。只有在读懂了作者讲述的事物(或概念)之后,才能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去阅读作者的文章,才能够理解作者的对于说明方法的运用,才能够更深层地去品味作者的用词讲究、结构安排等等。所以,我宁可多花费一些时间,也一定要让学生先弄清楚“是什么”,再去讨论“为什么”。如果,不顾学生的理解程度,就开始对文章进行深度挖掘、对学生进行拓展提高,那一切都是徒劳,结果只会事倍功半,让学生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对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丧失。这就是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计划调整的目的。 第二,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也有很多。首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所以与学生的配合程度就差了很多,学生的参与面就相对较少。其次,对课件的修改不够,出现了生字错音、字幕跳行等现象。再次,教学进度的把握也不尽如人意,导致最后学生的拓展练习没有时间来完全展开。 第三,针对以上不足,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从主观上来说,我没有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打磨,也没有找机会与学生彼此熟悉,所以采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其次,从客观上来说,由于抽签号数过于靠前,所以准备时间相对较少,而且事先没有考虑到远程遥控(即“翻页器”)的问题,所以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够流畅。 以上不足,客观原因方面,可以想办法克服;主观方面,尤其是对于学生的那些特殊现象,可以采取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进行有针对性地预习,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来检查预习效果等等。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1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1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澧县澧南中学司马立姗 内容摘要:1、巧用CAI课件,激发学生兴趣;2、妙用配乐、配字幕、配图片、配动画的朗读调动学生激情;3、利用相关的视频资料演示说明性文字中比较难懂的原理与程序; 4、显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5、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扩大获取信息量,改善语文学习环境; 6、制作练习课件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积累语言材料 关键词:CAI课件、兴趣、激情、学习环境、主题思想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已经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许多教师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取得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我在教学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效果显著。实践中的做法是: 一、巧用CAI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引起人们无意注意的条件有以下几个:刺激物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等。在这方面,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制作的CAI课件就有粉笔加黑板这种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因此,选题得当,制作精美的CAI课件,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课 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七根火柴》时,展示电影《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场景片段,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草地环境的恶劣,红军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以及坚定的信念。通过声光色把遥远的历史拉近,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可视实物图画,既增设了情境,也化解了课文重难点.不少学生还对长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 福州市聋哑学校李锦希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奇妙的对联》是高中语文必修1“梳理探究”中的一课。总体而言,《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这几堂课的课堂效果不错,学生的热情明显高于其他课型。我想,除了教学内容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课前准备充分。课前,我提出了“什么是对联?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等几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以小组形式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同时,还准备了一些和对联相关的材料,比如对联小故事、对联的种类等,丰富学生的知识。我想,如何处理教材,如何使教材变得更生动,如何使普校的教材更好得为我们所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师生互动活跃。从根本讲,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在处理《奇妙的对联》一课,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前布置预习题,印发的资料,课堂上设置的活动环节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学生被调动起来以后,思维非常活跃,会有一些新奇,甚至奇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很有可能超越老师的预设,比如同学们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句的理解就与我的预设有所出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当允许不同想法的存在,鼓励大家进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想法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维的鲜活,灵动。否则,如果完全按照老师的想法,对不同意见采取打击压制的方式,学生会最终丧失对语文的兴趣。 当然,我也认识到自己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节好课层次的高低首先在于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的教学思路,合理的材料,讲练结合的做法,都在教学设计中完成,而这些的优劣决定着这一节课能否成为上乘之作。我上的是《奇妙的对联》的第一课时,原先的教学设想是在积累有关对联的知识、欣赏对联的同时,对先前的词性、词语结构等语法知识进行复习。后来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设计太过繁琐、死板,有点约束了学生的发挥,而且影响了后面的进度。在听了几位老师的评课后,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有的时候一堂课太过追求面面俱到反而会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后果。 以上这些,是我的一点体会。如果我把这些试着运用到其他课型中去,是不是也会有更多的收获呢?

从烽火台到网络(1)

《从烽火台到网络》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科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第三个主题《通信连接你我他》的活动一:《从烽火台到网络》。 一、说教材 从烽火台到网络这一活动内容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通信连接你我他》中的活动一的教学内容,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我想通过活动一《从烽火台到网络》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使学生对我国乃至世界通信的发展有初步的了解,知道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以及通信方式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本课有些内容是从历史的角度来体现的,这对学生来说缺少直接的生活经验,因此课程设置了资料框,通过这一栏目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起到了拐杖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了解一些具体的通信方式,知道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通信方式有很多,利用通信手段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信息。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通信发展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增强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通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几乎可以说没有现代的通信,就没有现代的社会生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通信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的密切关系,难点是正确理解通信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年级为小学六年级、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网络都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从烽火台到网络怎样变化的,如何演变的……这些问题仍很迷惑。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整理资料的方法,相信他们通过本次活动能解决迷惑。 三、说教法学法 1、利用媒体加强情境地创设 通过让学生了解烽火台的作用,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知道古代通信方式的不便利,为后面通信方式的发展作铺垫,使学生产生鲜明的对比。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感受通信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并培养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 2、动手实践: 课前学生收集通信发展的有关资料。通过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合作交流 课前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整理,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各自的收获,使他们能开拓眼界,了解别人是怎样利用通信收集资料的,从而学会取长补短。

文具的家 教学反思

文具的家教学反思 (一) 优点: 《文具的家》这篇课文通过妈妈和贝贝的对话,教会学生要整理、保管好自己的文具。 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读好对话是本课朗读教学的重点,特别是第3、4、5自然段对话的形式,在整节课中反复的指导朗读,先是自由读,读得好的同学示范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让孩子们有朗读的兴趣,喜欢上朗读,所以我就用欣赏的方式表扬他们读的越来越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朗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并鼓励学生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不足之处: 写字时间太短。每节课最起码有10分钟的写字时间,先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关于写字的指导,对于左右结构的字,口诀:一看左右,二看上下,三看重要笔画。这样让学生更加明确左右结构的字该怎样写的好看又正确。然后互相交流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笔顺规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生字书写得正确、美观。 (二) 本单元是围绕“习惯”这个主题,4篇课文都渗透着责任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文具的家》这篇课文通过妈妈和贝贝的对话,教会学生要整理、保管好自己的文具。 一、教学效果:《文具的家》这篇课文内容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所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教学,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此,开课伊始,我就出示学生们丢失的文具引起他们的注意,以让他们帮助文具找家的方式引入课文,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出示妈妈说的话,让他们结合自身的情况来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妈妈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要爱护文具,养成将物品收拾整齐的良好习惯。最后举行一场整理书包的比赛,从言到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亲身感受将文具收拾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从而巩固所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