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发达地区建设都市型_产业社区_的新探索_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_郭勇

产业发达地区建设都市型_产业社区_的新探索_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_郭勇

产业发达地区建设都市型_产业社区_的新探索_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_郭勇
产业发达地区建设都市型_产业社区_的新探索_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_郭勇

佛山市南海区走过了“户户点火,村村冒烟”的自发发展时期,经过了工业产业进园区的工业园区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南海区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的专业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专业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工业化和城镇化走“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进入产业园区与生活社区融合时期,即“产业社区”时期。此后,随着城市升级与城市形态向高端升级的步伐,产业社区进一步向都市型产业社区爬升,实现城市价值的升值。

一、都市型“产业社区”的由来及其基本内涵

学界关于“产业社区”的并不多,在政府层面最早则是由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于2010年5月提出的都市型“产业社区”。当时,桂城街道立足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提出依托佛山一环重点发展都市型产业,打造都市型产业基地,避免出现散乱无序的“马路经济”。同时,桂城街道启动“关爱桂城”行动,主要思路是由传统的硬件打造更新为软环境创设和营造,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实施对企业和企业人的关爱。都市型产业与关爱理念的结合,逐渐形成了建设都市型“产业社区”的工作思路,在概念上也实现了“都市型产业基地”到“都市型产业社区”的跨越。2010年5月11日,桂城街道启动“广东金谷·光电产业社区”建设,首次提出要变乡村工业经济模式为“产业社区”发展模式,正式开启南海区都市型“产业社区”的探索之路,并先后开发了金谷·光电产业社区、瀚天科技城产业社区、平洲玉器街产业社区和天安南海数码新城为代表的一批都市型产业社区1。

由传统的专业镇向产业社区过渡,让产业与生活相互融合,这是都市型产业社区的基本出发点。产业社区依托和服务特定的产业集群,将现代社区管理服务理念和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有效融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这种产业形态兼有“产业”和“社区”的双重属性并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进而对产业升级和社会管理产生共同提升的作用。在这种“产业社区”中,改变了传统产业(企业)聚集区把经济功能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功能,而是将产业(企业)和企业人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作为地位相当的工作目标。因此,都市型“产业社区”是以现代

产业发达地区建设都市型“产业社区”

的新探索

——

—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郭勇

[摘要]佛山市南海区在产业较发达的镇(街)探索发展都市型“产业社区”,将产业升级与城市升级、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产业社区与生活社区融合发展。在创新土地使用方式方法、产城人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产业社区产业升级产城融合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14)05-0028-05

[作者简介]郭勇(1986-),男,江西永丰人,中共佛山市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高端环节和科技型企业集聚为基础,使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产业发展相融合,产业形态与自然城市生态协调、宜商与宜居环境共生、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社会经济形态2。

二、建设都市型“产业社区”的重要价值再认识

都市型产业社区的内涵和外延需要继续丰富和拓展,“产业社区”的政策位阶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期将“产业社区”确定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政策。这首先需要对都市型产业社区的重要价值与意义重新再认识。

(一)都市型产业社区是实施“产城人融合发展”战略的目标愿景所在

目前,制造业大市佛山正大力推行“产城人融合发展战略”。产城人融合发展就是将人才、产业与城市这三个现代城市的基本元素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融合发展,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管理创新”三轮驱动的新格局,城市与产业、产业与人才、人才与城市协调共融的发展新模式。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意在以产带城,产城互动,其目的就是形成“产业社区”的发展,将镇街与产业园区融合,形成或大或小,或连片或独立的“产业社区”。因此,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目标就是建成一批都市型产业社区。

目前,南海区乃至整个佛山的城市化整体水平不够高,归根到底的原因是镇街的城镇化或城市化滞后。而“产业社区”蕴含着“以产带城、产城融合”的理念。各镇街都是产业集聚的专业镇街,各类工业园区也坐落在镇街范围之内,推行“以产带城、产城融合”具有现实基础和动力,发展潜力巨大。在这些产业(企业)集聚的地方建设“产业社区”,既要完善生产性的配套,又要完善生活性的配套,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城镇化、城市化的走向。如果“产业社区”能够广泛推行,将有助于指引“产城人融合战略”更好的落地实施,有助于镇街、村居就地实现高水平的城镇化、城市化,有利于从源头上提升城市化整体水平。

(二)都市型产业社区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有效途径

建设“产业社区”有助于“同城融入”,实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本地化,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南海区流动人口已超过常住人口1/2,其中大多数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异地务工人员,他们广泛地分布在各类产业园等产业聚集区。数量庞大的异地务工人员为佛山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异地务工人员的同城融入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从整体上看,异地务工人员的同城融入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的课题,但目前来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尤其是服务是缺位的,由于传统的社区服务对象主要针对的是户籍人口,流动人口聚集的区域如产业园区的员工无法充分享受到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等资源十分匮乏。另外,目前在南海区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多是80后、90后,在自我认同、权利意识和意见表达方面与其父辈均不可同日而语,同质化的生活方式和与外界社会的疏离不仅对产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且容易产生其他社会问题,富士康连环跳、南海本田事件等前车之鉴并不遥远。“产业社区”就是以企业员工为服务主体,在生活上、文化上、精神上采取全方位的关怀措施,进而推进同城融入。同时,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现有的不少工业园区“只见工厂不见城市”的环境现状让城市价值大打折扣,出现企业人员流动频繁、人才流失严重现象。建设“产业社区”而实现的全面生产、生活的配套,对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挖掘人力资源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佛山的做法有可能成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特色之举。

(三)都市型产业社区是产业升级与城市升级协同推进的有效载体

都市型产业社区集聚了制造业的高端环节、科技型企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避免了制造业的空洞化,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了南海区制造业的竞争力,为优质的人才和要素的集聚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条件;另一方面,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现代城市发展创造了产业基础,由于都市型产业社区发展带来的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提升城市化水平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通过都市型产业社区建设,推动了由传统产业向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类型产业为主的结构转型,同时并实现了从城镇化向新型城市化的二次转型;第三方面,都市型产业社区的发展将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正在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在产业转型的同时,实现传统的农民向城市市民的转变,为农民告别传统农业生活方式,转变成为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从而实现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双转型。

三、南海区都市型“产业社区”的实践案例①

经过几年探索与实践,南海区都市型产业社区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产业链升级为主线,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基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水平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土地增值和发展方式转变,在桂城、狮山等产业发达镇街产业社区建设初具雏形,逐步发展形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协调、宜商与宜居环境共存、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统一新格局。

从运营模式看,产业社区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第二种是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

即政府注资控股,租赁经营模式。由上级政府或村集体注资,控股企业建设平台,按公司法人市场化运作,村民则以土地投入比例分享租金。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以下简称为“金融高新区”)和瀚天科技城属于这种建设模式。

1.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金融高新区于2007年7月由广东省政府授牌在南海区成立,是广东建设金融强省战略七大基础性平台之首,也是省政府批准的唯一省级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金融高新区依据“金融后台,产业金融”的战略定位,致力建设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和广东产业金融中心。成立伊始,金融高新区积极完善生活港湾、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力求为在此就业的金融人才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生活舒适、配套齐全的办公与生活空间。邻近广佛地铁千灯湖站出口的益禾公寓项目,作为金融高新区的重点配套项目,总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由11座公寓组成,能容纳约4500人居住,配套的餐饮、超市、游泳池、篮球场等生活服务设施将于近期建成;紧邻桂城街道千灯湖中轴线的生活港湾,教育、医疗、商业等方面的服务齐全便捷。金融高新区2公里以内建有沃尔玛、家乐福、吉之岛等多家零售企业,千灯湖公园、南海全民健身广场等休闲场所与金融高新区毗邻,保利国际影城、南海广场电影城,酒吧、健身俱乐部等娱乐场所相对齐全,驻区企业员工的衣食住行乐等服务需求得到保障。

2.瀚天科技城。佛山市南海区和桂城街道共同出资组建广东天盈都市型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直接参与瀚天科技城等一批都市型产业载体项目的建设,负责产业基地的投资、建设、开发、策划推广和管理工作,当地农民以土地分享租金。

瀚天科技城项目已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聚集区核心区,是由南海区、桂城街道与北约经联社、平西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开发建设,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三旧”改造项目,占地面积486亩,平均投资密度约每亩267万元。定位为都市型制造业、服务外包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成功引入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核心区、广东高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南海数字产业基地。项目已形成以科技创新、低碳经济、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五大主导产业,已引入企业超21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家,民营科技企业21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上市企业3家,国标制定企业4家,公共服务平台8个,包括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南海)云计算中心、南海“智慧环保”物联网监控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佛山环境与安全检测认证中心、南海—日本节能环保产业合作促进平台、创享蓝海孵化器、南海红盾知识产权促进中心、关爱桂城·企业创享家。园区企业员工近7000人,其中博士后2人、博导1人、博士14人、硕士91人。瀚天科技城已成为一个集创新研发、办公总部于一体、配套设施完善的都市型产业社区,带动了产业提升、环境再造、区域增值和城市转型。

(二)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模式

即企业投资兴建,产权转让模式。由企业投资兴建园区,然后通过售卖楼层吸引企业进驻。佛山天安数码城属于这种建设模式。

佛山天安数码城:项目由民营科技园区运营商深圳天安数码集团建设,占地150亩,年产值目标超过60亿元,是南海区首个大规模、高起点科技地产项目。经过短短几年建设,园区已探索出产业、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成功模式,巧妙而又自然地构建产业链,成为现在聚集700多家企业,近万人的宜业宜商之地,园区已形成以科技创新产业、低碳经济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

①案例来自:桂城街道党工委办.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科创桂城——

—桂城街道培育发展都市型产业调研报告[J].南海调研,2014(3)。

务产业、IT产业、工业自动化产业为主导的六大产业集群,成为佛山成长型企业最集中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域。

四、建设都市型“产业社区”的新思路

(一)坚持科学规划产业社区布局的工作思路

要结合产业、城市发展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对产业社区进行规划。对新建的产业园区或者是新布局的企业聚集区域,要借鉴金融高新区、南海瀚天科技城模式,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升级统筹考虑,规划和建设交通、环境、休闲、居住等基础设施,做好综合性配套,解决企业有关员工生活、住宿的后顾之忧,为企业吸引人、留住人创造好外部条件。对于目前配套仍然不足的产业园区和企业聚集区,特别是位于农村地区的产业园区,包括“三旧改造”区域,要结合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产业社区建设,即依托产业园区,通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配套完善,逐步实现当地的城镇化并向城市化迈进。对于坐落在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的产业园区,本身已经能够比较充分享受到城市的配套服务,对这类产业社区要继续做好改善和提升工作,并逐步将其发展成为高水平城市化的标杆。

(二)重点以完善“产业链”和“生活圈”为建设内容

“产业社区”的最终目的是让产业(企业)和企业人能够在“产业社区”中找到归宿。要完善“产业社区”内的产业链条。要发挥和利用好我市产业链相对完备的优势,把“产业社区”建设与目前佛山正在大力实施“建链、补链和强链”策略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作为“建链、补链和强链”有效途径的招商环节,要注重引入与我市产业集群、产业链密切关联的配套企业,重点引入处在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的企业入驻“产业社区”,拉动产业整体向“微笑曲线”的高端攀升。要重点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仓储、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还要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使得企业能够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充分从完备的产业链中受益。同时,要建立“企业—社区—社会”的生活圈,在产业集群和企业聚集区内外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休闲、购物、娱乐、餐饮、健身等设施,让企业员工的业余时间得到安排。针对长期以来产业园区服务载体不足的问题,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合理的活动半径内搭建集行政服务、社会服务、员工参与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满足企业员工各种生活上的需求。

(三)分类实行有所侧重的工作对策

“产业社区”的“区域”如何确定是操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产业社区”的“区域”没有统一的标准,其大小取决于产业(企业)的集聚状态和管理服务成本及产业的需求等多种因素。在一些专业镇和特色产业基地,其企业比较集中,面积也较大,那么对于这类情况就要以“大产业社区”的概念进行全域化的规划和建设;而有一些镇街的企业聚集区域相对分散,而且相对自成一体,对于这类情况,就要确定多个相对独立的较小的“产业社区”进行布局。同时,要根据产业集群和企业聚集区域的特点和条件采取不同的工作措施。比如不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服务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园区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人际群落,企业员工成为“同城不融入”的典型群体,对这类园区要重点完善生活型服务设施配套,举办广场舞、溜冰场、户外电影等公众型文化活动,丰富企业员工生活。而对于坐落在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的产业园区,本身已经能够比较充分享受到城市的配套服务,在推进“产业社区”过程中则应把“产业链”作为工作侧重点,推动企业走专业化、集聚化、高端化之路。另外,产业社区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坚持一社区一策略,力求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社区”,比如金融高新C区、瀚天科技城可以打造高端服务型产业社区,平洲玉器街可以打造旅游商贸型产业社区,狮山工业园可打造成为现代制造业服务型产业社区等等。

(四)坚持政府推动、多元共建的工作方法

“产业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要加强对新建产业社区和原有产业园区的改造升级规划,加大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投入,而且要把政府的行政服务向产业园区延伸,就近服务企业和企业员工。“产业社区”建设中,要坚持多元共建的工作方法,要充分整合行政的、市场的、社会的各种力量,特别是要参照南海金谷·光电产业社区的模式,发挥大企业和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比如南海区的狮山镇就可以探索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利用一汽大众项目的带动作用,引入和发挥各方力量,逐步完善产业配套、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推动将汽车城建设成为一个宜居宜创业的新型的“产业社区”。在具体服务方面,要改变政府以往“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与中介组织、社会组织合作或者向它们购买服务,为企业和员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尤其是可以利用社工机构来为企业员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

另外,还可以通过发挥企业联盟、社区社会组织等作用,推动“产业社区”内部的社会自治。

五、南海区建设都市型“产业社区”的启示

南海区都市型“产业社区”建设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城镇化和工业化实现内涵式联合发展的新路子,为有序推进传统专业镇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进一步推行“产业社区”的理念

针对佛山产业升级和几百万异地务工人群同城融入的双重命题,各级党委、政府有必要将产业社区作为产城融合的重要载体。建议将产业社区理念运用到未来新建产业园区和现有产业园区升级改造工作中来,改变传统企业聚集区特别是一些工业园区把经济功能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功能的现状。重点结合我市不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服务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而导致产业工人成为“同城不融入”典型群体的问题,制定出台产业社区建设方案,加大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生活、消费、运动、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活型服务设施配套,进而形成具有佛山特色的社区化产业生态。

“产业社区”是立足佛山条件禀赋而提出的一种工作思路,为该市实践和实现“产城人融合”战略提供了一种路径、一种可能。当然这一发展思路能否有效实行还要受到行政、规划、财政等诸多制度和其他政策变量的影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项政策的期望,当前重要的是需要在我们已经开启的探索中去进一步深入实践、检验、总结和推广。

(二)创新土地使用方式方法

都市型“产业社区”一般都出现在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地方,土地资源紧张是其制约瓶颈。绝大部分都市型“产业社区”用地都是通过“三旧改造”获得,南海区也不例外。在获取土地资源方面,南海区通过“三旧改造”,大胆创新土地使用方式方法,探索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出让、公有资产与集体经济联合开发、集体建设用地转国有后出让等模式,有效地提升了佛山市农村集体土地整备活化水平,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要素支撑和发展空间。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出让,即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公开交易流转给产业运营商,用于建设主题产业载体,如平东玉器新城;公有资产与集体经济联合开发,即集体经济组织与各级政府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共同组织投资和经营联合体,在集体建设用地或混合地块建设主题产业载体,如瀚天科技城、金融高新区的民间金融街;集体建设用地转国有后出让,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公开交易出让给开发商,多用于建设城市综合体,如位于金融高新区的万达广场。

(三)正确发挥都市型“产业社区”建设中市场、企业和政府的作用

传统产业升级从根本上讲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通过创新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结果。因此,决定产品市场需求和供给成本的力量是产业升级的动力,企业是产业升级的主体和实施者。但是,政府在产业升级中作用不可或缺,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有助于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南海都市型“产业社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平台建设、利益协调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推进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则,不能“拔苗助长”;要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可“越俎代庖”。

[参考文献]

[1]孙延驰,尹祎.关于“产业社区”的实践与构想[J].佛山社会工作动态,2013(18).

[2]陈广汉.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种模式——

—基于南海都市型产业社区的研究[J].学术研究,2010(11).

责任编辑:周玲

江苏开放大学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第三次实践作业

附件 江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 110071 课程名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 评阅教师 第 3 次任务 共 4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任务内容: 题目:假如你是一名社区居民,依据所学的城市社区管理知识,结合所在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份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主要内容是所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字数:约800字以上) 作业指引 1.在完成本作业前,你应先学习城市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即单元三至单元九的内容。 2.答案须能充分反映你已经掌握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主要内容的相关理论,并能有效地把概念和理论应用在实际情况中。 3.答案要简洁,并有清晰的结构系统。要从需求分析、目标分析实施策略、方案执行、结果评估四个方面进行方案的拟订你可利用小标题与段落主题句

等使讨论内容层次分明。 4.请务必准时缴交你的作业,否则将被扣除5-20分。 5.请下载按规定文本作答。 作答结果: 我市金江苑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当前我市金江苑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我市金江苑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我市先后对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客观需要来看,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陈旧。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强,但是,计划经济下传统管理方式的存在,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力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这种思想观念影响和制约着社区管理的发展。 2、社区类型单一。政府作为行政核心,拥有对社区主要的管理权。也就是已成型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社区管理体制。所谓两级政府是指市级政府、区级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区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内含于“两级政府”之中,它既是政府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又是调节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中枢。三级管理是指市级政府、区级政府、街道办事处三者至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街道办事处管理着居委会,并通过它来处理大部分具体的社区事务。1982年,《宪法》中首次明确指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社会治安,并向政府反映民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意见等。但除了这种政治性的社区组织之外,几乎还未形成其它成熟的社会组织。 3、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现行社区组织除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之外,就是指驻地单位。而驻地单位按照行政区划或行政系统被划入不同层次的政府各主管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政府行政指令成了这些单位的活动宗旨。条条块块的行政关系割裂了社区生活的有机联系,并且政府职能与社区组织职能错位,从而造成了这些单位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半封闭状况,产生所谓的“单位办社会”现象:一方面这些单位负担过重,它们必须承担建造、维持自己的后勤服务和福利设施的责任和经费,并且要支付给相当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与分析 治理是研究社会关系的新理念,强调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中出现了自由流动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的空间,一批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应运而生,导致原有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单位体制和街居体制相继失效或失灵。将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社区治理的概念、内涵和特征,介绍了我国社区建设中出现的三种典型的治理模式,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各自特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我国社区治理的最终方向和阶段性过程目标。 “治理”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政治、经济及社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在最具权威的全球治理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或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1]。与此巧合的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社区建设的步伐,主要的背景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再象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靠行政权力垄断所有的资源,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2],个人从单位体制中解放了出来,而原有的主要管理“社会闲散人员”的街道和居委会体制在新形势、新问题面前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症状,与此同时,社区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等,居民也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开始参与一些社区公共事务。将“治理”概念应用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对我国社区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区治理的基本理念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活动。与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相比,社区治理的特征在于: 1、就主体而言,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我国过去在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中,管理主体单一化,只能是政府。而在社区治理中,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要求,除了国家(政府)主体之外,还有居民、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等。因此,社区的公共事务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决策,政府与社区之间要形成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信任关系,以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3]为目标,达至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就过程而言,从强调行政控制到强调居民参与。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不论是单位体制,还是街居体制,行政功能都非常突出,命令式的上下级科层色彩浓厚。政府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职工之间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市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都按照行政命令模式运行。而社区治理则强调居民参与,要求社区发展的各项规划、社区建设的实施以及社区事务的处理等都必须体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与居民的要求相适应。居民不再依附于单位或街居组织,更不受它们的庇护,而是彼此形成平等互惠的关系。 3、就结构而言,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互动结构。我国过去的街居体制结构是从上级政府到街道办事处到居委会再到居民,单位体制结构是从上级单位到下级单位再到居民,只有垂直的关系,没有横向的联系。而在社区治理结构中,社区主体多元化,街道与居委会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由单向运行转变为双向互动;大量社区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在居民和政府之间又是一道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从而将社区中行政力量、自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构筑成横向的网状结构[4]。 二、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

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及布局指南.

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及布局指南 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近年来发布的《"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化目录》、《高新技术出口目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当前工商领域禁止投资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指导性文件,结合《上海工业"十五"发展计划》,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工业集团、行业协会,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研究,编制本《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及布局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进一步明确上海工业发展与调整的重点领域、行业和产品门类,为全社会企业在上海从事工业投资发展和重点地区实施工业布局调整提供导向性意见。在产业发展方面,"十五"期间,上海将初步建立起以高科技工业为主导、基础原材料工业为依托、现代装备工业为骨干、都市型工业为配套的工业结构新体系,重点鼓励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电站设备及大型机电产品、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精品钢材、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工业,同时确定限期淘汰、总量控制、市场淘汰、安全防范等四类重点行业、产品,加快调整步伐。在产业布局方面,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布局,增强辐射"为原则,加快建设信息产业、汽车城、化学工业区、精品钢材等四大产业基地,进一步完善"三环分布"的工业总体格局:即以市中心为轴心,内环线、外环线为布局界线,内环线以内以都市型工业为主,内外环线之间以都市型工业、高科技工业及配套产业为主,外环线以外以装备类工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为主。加强产业布局导向,鼓励新增和搬迁改造工业项目按照产业类别和技术层次向"1+3+9"市级工业区集中,鼓励同类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发展,结合各区县"一业特强,多业发展"和"一城九镇" 建设的产业导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区发展新格局。 本指南由鼓励发展类、禁止类、限止类和工业布局四大部分内容组成,编制的基本原则是:(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2)符合上海城市总体功能定位的要求;(3)符合建设上海工业新高地的要求;(4)有利于提高上海工业综合竞争力,加快产业升级要求。 本指南是市经委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产业宏观导向的尝试,在首次编制中难免会有不少疏漏和不确切、不合理之处,也热忱欢迎社会各界对此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做好修改完善。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通信及网络设备 1.光通信有源器件及模块、无源器件及模块 2.宽带数字同步系列光纤通信系统设备 3.光纤、光纤预制棒 4.数字交叉连接设备 5. GSM、CDMA基站、终端、交换设备及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产品 6.WAP(无线网络)产品 7.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设备 8.高速无线寻呼系统设备 9.移动智能网络设备 10.VSAT卫星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及地面站设备 11.宽带数字同步系列微波通信系统设备 12.高速宽带数字程控交换机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考_刘小流

摘要:由于对社区文化建设意义认识不足,社区文化在很长时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目前全国城市掀起一股社区建设高潮,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一部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文章提出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三方面思考:首先,要切实地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建设;其次,要明确以居民文化权利实现为宗旨和以落实社会公平正义为实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第三,要正确认识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力量和主体,合理引导社会资本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实践。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文化;社区建设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8)03-0060-04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考 刘小流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2) 虽然早在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就提出要搞好社区文化,但文化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社区建设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002年十六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后,社区文化的意义得到重新认识,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国办发〔2002〕7号),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等9部门也同时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通知》。此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相继提出,城市社区建设成了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全国各城市社区逐渐掀起文化建设高潮。那么如何去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呢,在笔者看来,以下几方面是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切实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战略作用和意义,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建设 过去我们提倡社区文化建设之所以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从社区制度创新角度去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现在各地城市社区在大兴文化建设,但如果没有透彻理解它的作用和意义,也很可能影响社区建设,影响社区的制度创新。在笔者看来,文化建设对当前社区发展的以下三大作用和意义不能忽略。 (一)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的治理和善治,实现社区制度 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社会主义,它的一个 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正义、不断追求社会和谐、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社会主义。[1]社区的治理和善治就是我国在社会新形势下在社会基层进行的 一种探索社会正义、追求社会和谐的制度创新。随着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政治与社会管理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国传统的由国家承担全部社会管理职能的城市社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社区面临新的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的目标是通过社区建设实现社区的治理和善治,逐步达到自治,这是我国目前政学两界的基本共识。治理(governance)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用来形容公共政治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一个新概念,其核心含义是政府的职能从“划船”向“掌舵”转变,更多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要从政府转移到其他社会部门,它强调的不是单纯的政府自上而下的权威“统治”,而是政府和社会民间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从治理的概念引申出“善治”的理论,认为良好的治理就是处于一种协商、合作基础上的“善治”。社区的治理和善治是我国从基层开始的一种社会管理的改革探索,是社会治理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整合提升。治理和善治下的城市社区,不再是政府的延伸,不再承担综合行政管理职能,而是来自草根社会的区域性“共同体”,是一种民间社会。由此制度创新的要义是“社区共同体”的建设,这是一种社会治理结构的建设,它的要点是把社区所在地的各社团组织和居民很好地“组织”起来,使他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同努力,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各自的功能,改进社区的环境,解决社区的共同需求问题,最终取得社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2] 在现代多元开放的社会,社区共同体的利益和价值日益多元化,加上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大等原因,社区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疏远,这不仅使居民对社区缺乏归属感,社区意识观念也淡薄。而社区制度创新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过程,即创新过程本身需要社区基层共同体的参与和出谋划策,且创新过程中可能由于种种

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现今的社区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基础环节,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越来越多。随着企业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及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都下沉到了社区。而目前的城市社区承担着社会治安、社会救助、计划生育、就业等多项工作。城市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社区工作这一职业对缓解社会问题之压力,接手及逐渐化解社会矛盾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各类矛盾多发。而城市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改革中的许多矛盾。在城市,国企改革中的“四零五零”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以及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等交织在一起引起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矛盾。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不少城郊结合部的土地被征用,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也随之转化为市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引发出一些矛盾;改革深化带来利益的深层次调整,但与之相适应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尚不完善,一些群体的利益要求难以充分满足,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日益复杂,贫富差距现象越来越大,极易诱发社会矛盾;旧楼区的综合整修,拆迁安居已成为居民群众的重要愿望,但一些城区动迁,又往往因不能满足动迁户的期望值而发生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物业管理方面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不少,业主自发维权越来越多。总的来看,社区组织在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处于“前沿”地位。只有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将这些矛盾有效化解,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社区才能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坚实的基础。 社区不仅是广大居民群众生活的家园,需要社区提供越来越多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社区也是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地,社区居民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只有高度重视保护困难群体的利益,重视不同群体的需求,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的社区已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执政的重要基础,在支持党和政府履行执政使命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做好、做稳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和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才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才能最终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把每一个社区的工作都做扎实,充分发挥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才能使社区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好桥梁作用,才能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 [摘要]本文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中的四大问题作了新的思考:当前,中国社区的类型多样,但“中国特色”的社区还处于“行政型”社区向“自治型”社区转型的过程中,而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行政型”社区将发挥主导作用;社区治理要淡化“行政化”倾向,探索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模式,理顺社区自治模式中的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居委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居委会与驻区社会组织的关系、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面对当今中国社区文化发展的三大困境,要区分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关系,促进社区文化产业培育;中国城市老城区、老社区建设宜居社区,既要借鉴国外宜居社区的经验,更要从不同社区的实际出发,从“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人际关系”等维度促进社区重塑。 [关键词]社区;类型;治理;社区文化产业;社区重塑

1991年,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民政部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之后,中国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对中国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索社区建设的不同经验,1999年,民政部在全国确定了26个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由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再由社区实验到社区示范,中国的社区建设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里程,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如何认识社区类型的新拓展 从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社区概念以来,社区概念的内涵不断在丰富,社区的类型也不断在拓展。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和不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原因,社区的类型更是复杂多样。比如,上海与北京、天津、重庆、广州等全国各城市的最大差异是: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这适应了当时上海城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需要,提高了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之根,城市之魂,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它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实践,具有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文化蓬勃兴起,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对促进城市社区的现代化,提高居民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往和参与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区文化的含义与意义 1、社区文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 2、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指出,了解社区是了解社会的出发点,社区研究应当包含三大要素,即人民、人们所处的地域、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其中,文化研究是社区研究的核心内容,因为文化是社区人民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其精神境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源于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也越来越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城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我党执政的重要基础。随着##开发的纵深推进,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社区正在成为开发区社会治理的重心,居民生活的家园,基层民主政治的舞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为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社区工作,科学谋划“十三五”期间##的城市社区建设,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通过今后三到五年的努力再新建一批城市社区,使我区城市社区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社区自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社区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社区居住环境更加优美,居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形成;社区共建氛围更加浓厚,居民参与率、满意度、幸福感进一步提升,把我区社区全面建成符合##实际、具有开发区特色的新型城市社区。 二、明确社区建设主要任务 1.党建引领,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统领,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制定落实《社区组织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努力提升社区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日”等制度,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按照“双管双争、两地报到、双岗服务”的要求,推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领取“微心愿”、开展志愿服务,引导社区党员和在职

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推行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积极探索辖区内单位、共建单位等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共建新途径,统一调配、集约利用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发挥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实质作用,加强商圈、楼宇党建工作,在有条件的小区业主委员会中逐步建立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 2.居民自治,扎实推进社区民主自治机制。健全居民自治组织,切实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完善社区民主选举办法,全面推行换届直接选举;优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结构,由居民代表、驻社区单位代表、社区社会组织代表、社区党组织成员、居委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者代表等组成,共同研究决定社区治理的重大事项。创新居民自治制度,推行“开放空间”的社区议事模式,实行专职社工“网格管理、包幢联户”的工作方式,每位社工必须联系300户左右居民,确保联系不漏户、服务无盲区;探索建立“五位一体”的社区协商机制,对社区发展中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居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重大工作部署在社区的落实,应充分调动社区党员、居民代表、驻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等的积极性,通过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业主协商、居民决策听证、民主评议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逐步提高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3.服务创新,努力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构建服务平台网络,全面建立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对居民办理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卫生计生、暂住人口登记等公共服务项目实行公开集中办理;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扶持发展市场化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切实帮助居民解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社区为代表的基层单位日益承担起居民日常活动的社会空间。本文以我国大陆的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公共组织在社区公共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入手,来考察当前公共治理在城市社区的存在的问题; 最后再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三方面入手,就如何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治理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及建议,希望借此为社区建设或者社区公共治理方面的实证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包含:一:本文选题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二:列举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等概念。三: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四: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选题的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选题的意义 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切实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转换,就是要建立由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向政府和社区组织、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互动的良性治理结构。而这种体制转换的实质,是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相互依赖的转型,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为此,我国要建立政府依法行政和社会各个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互动机制,逐步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框架。党和政府必须以切实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自身创新为先导,以培育和壮大城市社区自治能力、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治理格局为前提条件,最终实现城市社区健全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法语完善的社区自治体系的完美结合。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全面整合的各种组织和社会协作,以达到有效的管理城市社区的目的。 2、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从理论上来看,城市社区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还没有抽象出一定的理论,本文在梳理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对其制约要素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对其理论的完善以及分析,同时“合作均衡型”社区治理实践,在一定程度和理念上融合了“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等社区治理模式的合理的一面。在实践上,一方面研究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推进城市发展,迎合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居民的利益需求,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合理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转变政府职能,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改由政府管理的事情切实管理好,从而更好地使资源达到最优化配制。加强对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是落实民生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有利于让和谐社会的成果由广大民众来分享。本文以城市社区治理为研究对象,其核心在于对影响社区治理的变量进行探析,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现有的研究成果局限在对整体模式的探索以及对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进行概括抽象,这为研究社区治理增添了新的土壤。本文的主要不足与难点在于对有些的理论的应运上还不够完备,对一些理论的解释还不透彻,同时在社区实践的总结抽象上表达的还不能够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 1城市社区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社区的多样化是以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和人口聚集规模作为多元标准,然而把社区划分为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这是社区研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分类方法。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主要是人口集中、商品经济发达、密度大、经济活动复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社会流动大、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和社会生

都市型工业的涵义_现状与对策

第6卷第2期2005年6月 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JOU RNA L OF JIA NGSU POL YT ECHNIC U NIV ERSIT Y V ol.6N o.2 Jun.2005都市型工业的涵义、现状与对策 姜爱林 (哈尔滨商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摘要:都市型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轻型的、微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的新型工业。考察我国都市型工业的现实状况、特征、行业范围和功能,可以从四个方面推进我国都市型工业的发展:(1)加强规划引导,适时确定本地区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及时搭建都市型工业发展的“平台”;(3)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完善社会服务体系;(4)加快技术改造 与升级,重视、培养和引进各类优秀人才。 关键词:都市型工业;环保;低耗;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1.3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1672-9048(2005)02-0025-03 都市型工业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工业中比较成熟、效率较高的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发展形式。本文拟对都市型工业的基本涵义、主要特征、行业范围、发展现状与对策等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都市型工业的概念与特征 都市型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轻型的、微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的新型工业,是指以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加工制造、营销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主体,以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商用楼宇为活动载体,适宜在都市繁华地段和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强,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工业体系。 都市型工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8个方面:(1)从布局范围看,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内;(2)从环境形象看,具有良好的建筑外形,与城市生态环境相协调;(3)从生存空间看,具有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和工业楼宇;(4)从产业类型看,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研究开发型和轻加工型;(5)从企业类型看,个体、私营、民营等多种形式并存,多元投资,以小企业为主体;(6)从组织形式上看,公司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劳动力组成形式是多样化的,但重点是中小公司企业;(7)从所有制结构看,主要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并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所有制结构形式;(8)从产业结构演变看,具有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相结合的“二元结构”特征。 二、都市型工业的范围与功能 都市型工业的行业范围比较广泛:从上海来看,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产品研究、开发和组装,软件开发、制造,服装服饰,广告印刷与包装,钻石珠宝等工艺美术品和旅游品,钟表眼镜,模型及模具设计制造,食品加工,室内装饰装潢产品设计、开发与组装,化妆品及日用洗涤用品等10大行业。从宁波来看,主要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服装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加工制造业以及其它符合都市型工业特征的新兴行业。 与一般工业相比,都市型工业具有4个方面的功能:一是都市型工业产品提供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二是可以为城市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下岗职工重新再就业,增加就业总量,缓减城市的就业压力。三是能够提供满足城市功能发展需要的产品,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发挥补充作用,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工业结构体系。四是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的活跃因素,形成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有效补充,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技术创新的 收稿日期:2004-11-26 作者简介:姜爱林(1964-),男,湖北襄樊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与信息经 济学研究。

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 前言:参加者:*** 主题:浅析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 时间:寒假期间 地点:县城小区 转眼间大学生涯的第二个寒假又匆匆度过了,为了更好地了解社区管理的现状,为了使我们能更好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缩短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更好的与社会接轨,与专业发展相融,我利用寒假期间在本市居民小区进行了一次调查。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供不应求的状态已迫在眉睫步。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化建设。社区可以划分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都市社区,此后提及的社区主要是指都市社区。这些特点要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稳定功能和发展功能。 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发展文化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文化产业是建立在中国独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的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有着自己的优势。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与高新科技紧密相连,又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文化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重要的增长点。 在许多人看来,物业管理只是一些日常维修、园林绿化、保安、清洁等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事务,却忽略了物业管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最突出的是在社区文化方面。作为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文化开展得好与坏,不仅可以直接反映出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水平,还能够综合地反映该小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以及反映该小区居民的素质、精神境界和道德规范等。人们已经接受了买房子是买70年生活方式的观念,而这种生活方式直接体现于社区文化中,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反映了小区的生命力,关系到安居乐业,关系到房子的升值和保值。这就是大概的建设社区文化的意义,建设社区文化必须遵循的原则可以概括为1.老少相结合2.大小相结合3.雅俗相结合4.远近相结合。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老人都怀念以前的社区文化,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文明发达的社会,农业社会结构自然具有村社组织的各种特征。“中国传统社会是重关系、有人情味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富有社区色彩的社会。但这种社区色彩并不同于西方社会建立在自由、独立人格基础上的现代社区的性质。因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改革深化,这种重关系、有人情味的“社区”色彩在目前城市社会中就越来越淡薄,难怪有许多人兴起“人情淡薄”的感慨。这些感觉所反映的社会事实,概括而言,就是“社区的衰落”。而这一“社区的衰落”,可以归咎三项因素: 1.都市化。城市人踏出家门,就是一个“陌生人的世界”,必须小心提防,有所保留,有所准备。这种防御性心理机制,使人时刻精神紧张,不敢松懈,有意无意用冷漠与敌意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一种安全的距离,使人与人间不会无缘无

-区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特点问题和建议3

*区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特点问题 和建议 *区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特点问题和建议20XX年8月以来,区政协根据国家、省、市“把社区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及时研究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的要求,按照民政部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验收确认工作意见中关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内容要求,对全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整个调研过程历时1个多月,采取实地调研的形式,调查内容涉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建设资金和结构、建设安排、规划以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办法、建议等。 一、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一)整合社区,打好基础。城镇社区一般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陂区相继完成撤县建区、撤镇设街、撤村设居工作,我区大部分社区始建于最近几年,有5个社区是新建的,有11个社区是村改居。近几年来,我区根据中办发[20XX年9月份,全区居委会改社区的整合工作,在依据历史习惯、文化风俗、自然界限、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结合小区、单位、板块等因素,已全部整合到位,新型的社区居委会架构和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全区现有社区居委会43个,总户数55684户,总人口178968人。

(20XX年底,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我区先后进行了社区划分、组织重构、建章建制等方面的工作。乡镇规模调整后,为了加强社区对撤并乡镇所在地集镇的管理和建设,对社区的管辖范围、服务对象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又重新设立了党总支;利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由乡镇体制改革分流干部中充实一部分干部到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增选了社区居委会成员,选准建设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建立了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负责协调联络驻社区站所、企事业单位参与集镇管理和建设。同时,明确了社区发展经济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区领办经济实体,发展社区经济。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城镇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探索出了一条撤并乡镇集镇新型管理模式;不仅使被撤乡镇国有集体资产得到了保值增值;而且继续保持了集镇的繁荣与稳定。 (三)狠抓创建达标,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硬件和物质平台,是居委会改社区工作的切入点。我区社区居委会的基础设施,办公、服务、活动用房等建设,在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区位及社区居民、单位结构等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拓展社会各界的投融资合作、捐助,在新建、扩建社区基础设施的同时,主要利用原街道居委会办公、活动、服务

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以西部地区社区服务为例 1、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 1.1国外有关“社区”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其标志为滕尼斯1887年发表的《社区和社会》一书。“社区”概念是滕尼斯首先提出的。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大发展的时代,存在着社会转型和由此造成的两种社会组织的分野。一种组织是传统的,以农村为代表,其人际关系具有熟悉、同情、信任、相互依赖等特性;另一种组织是现代的,以城市为代表,其人际关系具有陌生、反感、不信任、相互独立等属性。他把前一种传统组织称之为“社区”,后一种现代组织称之为“社会”。并且他看到,在社会转型中,前者正在为后者所取代; 在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社区”与“社会”对立起来看,社会是以目的、利益为基础,社会成员之间合作的纽带主要是契约、交易和计算关系,其制约因素通常是依据正式法律:而社区则是以认同的意愿、价值观念为基础,社区成员之间合作的纽带主要是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其行为控制通常是依据习惯、传统或乡规民约、良风民俗。 (2)“区域”论时代 以麦基文1917年发表的《社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为标志,麦基文把社区看作是人类在其中共同生活的区域,它可大可小,在这里,社区不再是绝对的,它与社会的界限不再是刚性的。 (3)“综合”论时代 以1958年桑德斯的《社区论》的发表为标志,对社区的研究进入了“综合”论时代,既把社区既看作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又看作是“一个行动的场所”。“综合社区”论把冲突论和行动论引了进来,打破了“组织社区”和“区域社区”的均质、平衡状态,全面地反映了社区的属性,科学地揭示了社区发展,同时为社区发展提供了过程、运动、方案和方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1.2城市社区服务的概念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引领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简言之,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资助和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政府、社区内的各种法人社团、机构、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以及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服务。主要包括: 1)社区福利性服务。其对象主要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群体。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收养和寄托、老年群体文化生活、残疾人康复、以及儿童寄托服务等此外,还有为社区心理障碍群体提供的服务,比如心理咨询、诊治服务等。以及其它一些生活综合服务项目。 2)区行政性服务,即针对社区居民提供的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的服务。主要包括家政管理、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辅导等等方面,属于有偿和无偿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服务。 3)社区商业性服务。指一些提供营业性的服务的方式,比如社区小卖部、理发室等等。目的是拾遗补缺,方面居民,是社区服务的拓展或辐射。

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

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研究 【内容摘要】社区建设不仅是当前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之重要一环。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社区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政府的社会性职能、企业的社会性职能均向社会转移,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趋集中在城市社会的基层——社区。本文就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关系入手,分析问题当前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之间存在突出矛盾,提出加强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社区建设城市管理矛盾对策 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城市管理工作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化代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国正进入一个全面进行城市建设和社区发展的新时代。学习型社区、服务型社区、文化型社区、生态型社区、数字型社区、安全型社区将成为这个时代社区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发展社区建设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必由之路。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社区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 (一)社区的涵义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有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生活的人群以共同利益、文化和社区意识为纽带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聚集一定规模的人口是城市社区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在我国,一般来说,城市社区是指街道和相对独立的居民区(如孤立的新村),在农村社区是指乡镇和相对独立的自然村(如山村、民族村)。社区主要包括地域、人口、公共基础设施,社会组织和社会心理等要素,

发展都市型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_以杭州市为例

第28卷第2期2007年4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Heng yang N o rmal U niv ersit y N o.2V o l.28 A pr.2007 发展都市型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 )))以杭州市为例 高峰1,洪棋文2 (1.浙江大学; 2.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都市型产业集群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将SW OT分析这一分析工具用于区域战略发展研究,对杭州都市型产业集群发展进行SW OT分析的结果表明:推动现有都市产业集群成为创新集群;继续建立完善推进都市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机构网络;注意集聚相关专业人才是提升杭州市都市产业集群要采取的三个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都市型产业集群;杭州;SW OT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07)02)0048)05 作者简介:高峰(1977)),男,湖南常德人,硕士,从事旅游经济研究。 一、都市型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出 都市1型产业集群(M etropolis Industrial Cluster)是指依托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以创新设计、研究开发、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在城市特定区域中,由相互关联的企业及机构(大学、科研单位、产业公会等)共同组成的产业网络体系。 都市型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出虽然时间不长,但已存在了相当时间,而对它的研究与探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 arshall)在对设菲尔德和兰开夏郡的研究中,发现那里的公司出现了集聚现象,公司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区内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专业化特征。他第一个将这样的区域称为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此后,一些学者根据对意大利东北部经济和中部地区(即/第三意大利0)o以及其它国家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意大利产业区、新产业区都市工业区、都市型产业集群的概念。学者们认为,都市型产业集群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企业集聚性以及批量定制产品的柔性生产方式。(2)当地根植性?(embeddedness)与开放性(o penness)并存,即都市型产业集群既与同一城市中其它城区的都市型产业相关联,还同其它城市产业或农村产业甚至国外产业和市场相联系,在开放型经济系统中成长。(3)呈现一定程度的/机构密度0(institutional thickness),即区域内已经建立起数量众多的商会、创新中心、金融机构、培训机构、贸易协会、工会、地方政府机构、市场营销机构等复杂的机构。 目前,都市型产业集群广泛存在世界各地?,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十分普 收稿日期:2007)02)08 4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