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形建筑

地形建筑

地形建筑
地形建筑

文章编号: 1009-6000(2005)08-0064-09 中图分类号: TU20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华晓宁, 博士研究生,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地形建筑
Landform Architecture
华晓宁
HUA Xiao-ning
1 游离于大地之上的展品——萨伏依别墅 图片来源: http://www.archinfo.com.tw/ building/archi/images/200308/2204-b.jpg
1 解题
本文关注当前建筑实践中, 建筑形 态对于大地形态的介入、 回应、 整合与重 构的取向。 在此, 使用landform一词来描 述这种形态取向, 着眼于-form所强调 出的形态意味。 同时, topography、 geogra- phy作为相关研究文本中惯常使用的术 语, 在文中也将同时使用, 避免与land- form词义上的细微差异。
上, 现代主义建筑与先前的历史传统并 无太大的区别。 在强调了建筑自身 (结构、 材料、 构成) 的真实性与 “自治性” 的同时, 所谓的 “国际主义风格” 将两者之间的异 质性更进一步强化了: 更纯粹的几何形 体、 更光洁的材质表情、 以及柯布西耶强 调的 “架空” 而产生的漂浮感——这尤其 将建筑从大地上游离出来, 强调了人工 造物的自明性和完备性, 而将大地置于 一个背景和衬托的位置上 (图1) 。 而在建筑形态与大地形态两相异质 之外, 我们注意到还有另外的取向存在, 这就是将建筑与大地形态视作同一的整 体, 即使不是彻底的, 也是在很大程度上 避免和消除两者的异质性。 作为与人工 与自然的关系的二元 (异质/同质) 之一, 这一取向在当代建筑中愈来愈占有重要 的份量, 日渐走向我们视野的中心。 当我 们 将 眼 光 投 向 彼 得?埃 森 曼 (P e t e r Eisenman) 近年来建筑实践较之其前期作 品在形态上的转变, 投向赫尔佐格与德 姆隆 (Herzog & de Meuron) 近来一些作 品的形态, 投向恩里克 米拉雷斯 ? (Enric Miralles) 充满创意的作品……我们会注 意到建筑形态介入、 回应、 整合和重构大 地形态日益成为一种主动的诉求。 这些 作品的形态以其水平延展的体量、 连绵 起伏的界面和整体巨大的尺度, 超越了
2 二元之一
建筑根植于大地。 建筑形态与大地 形态的紧密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但地形 (topography) 成为建筑形态取向日益重 要的关键词, 只是近年来的事。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 建筑形态占 据主流地位的取向是将大地作为一个 “基面”建筑形态呈现为在这个基面之 , 上展现自身的异质化实体。 这种异质化 主要表现为理性化的几何控制秩序 (最 主要的是三度空间中的直角坐标系) 和 人工化的材质肌理。 在此意义上, 建筑形 态与经典意义上的雕塑形态具有相当的 相似性和可比性。 现代主义建筑强调了 空间对于建筑的重要性 (以布鲁诺?塞维 为代表)并试图将它确立为建筑的本质 , 特性。 而在建筑形态与大地形态的关系
2005(8)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64 [城市设计]


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单体/ 群体的概念而
2 覆土建筑 上左: 陕北窑洞民居 图片来源: http://auto.sina.com.cn/ photo/qirui-5-1/1798.shtml 上右: 突尼斯matmata民居 图片来源: http://www.badduke.com / pics-1/The%20First%2010%20Months/ Places/Tunisia/ 02%2002%2013%20Matmata/DCS01014- 02 02 13Matmata Hotel Sidi Driss Star Wars Courtyard Toward Bar From Above. jpg 下左: 赖特设计的雅各布住宅 图片来源: http://www.dgunning.org/ architecture/Wisc/images/jacobsII1.jpg 下右: 高迪设计的Colonia Guell地下礼拜堂 图片来源: ABBS网站
高原的窑洞民居都是适应地域自然条件 的优秀做法。 近现代建筑大师们也曾设 计过掩土建筑的佳作, 如高迪的Colonia Guell地下礼拜堂以及赖特在1942年设计 的雅各布住宅等 (组图2)但这些作品同 。 样并不在主流建筑的视野中。 20世纪60~ 70年代, 随着生态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 欧美兴起掩土建筑研究的热潮, 代表性 的建筑师如S? 巴格斯 (澳大利亚)A? 、 昆 姆比 (英国)M 威尔斯 、? (美国) 1977年 等。 建造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书店和注册处 办公大楼被认为是美国新覆土建筑运动 里程碑式的作品, 因为它标志着掩土建 筑超越了一般住宅建筑的范畴而进入了 公共建筑和城市建筑的领域 张慧, ( 2001)早期人们对于掩土建筑的兴趣在 。 于其节能特征, 后来则更关注于建筑对 自然的保护、 留存和和谐共处。
2005(8)
进入了景观 (landscape) 的范畴。
3 历史
事实上, 建筑形态与大地形态的融 合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上古穴居而野 “ 处”在人类文明史的早期, , 人类最早的居 住形态之一就是利用地表原有的洞穴罅 隙、 乃至自行开挖洞穴而居住。 这可能是 建筑的起源之一, 其形态与大地是浑然一 体的。 这种居住形态在不同地域、 不同文 化中都有存在与发展, 形成了所谓的 “掩 土建筑 (earth sheltered architecture)或 ” “覆土建筑” 的建筑类型。 长久以来, 掩土 建筑由于其特殊性而只位于建筑形态的 主流之外, 主要出现在地方性的、 自发形 成的民居之中。 北非突尼斯的地下穴居、 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的崖居以及中国黄土
建筑形态与大地形态整合的另一类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65

3 4 5



马丘比丘 图片来源: http: //www.5idsn.com/Article/ UploadFiles/200412/20041228152414403.jpg 加利福尼亚、 都市核、 夕照山公园 图片来源: 吴建刚.台阶建筑设计[M]. 北京: 中 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2. 野口勇设计, 联合国游戏场模型 图片来源: 景观设计, 2003, 40 5:
早期做法是所谓的 “台阶建筑”将建筑体量分解为 。 较小的单元并堆叠起来, 形成台阶状的形态, 曾经是 相当流行的做法, 尤其是在坡地地形上。 这种做法首 先缘于对于地形变化的一种适应性策略, 以一系列 的较小面积的平地来代替大面积地铲平地面, 同时, 能够为大部分单元提供露天的平台空间。 随之, 层层 叠落的建筑体量成为对于山坡这一地形起伏形态的 模拟和重构, 形成了一座人工化的山丘。 从操作手法 与结果来看,台阶建筑” “ 都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早 期在坡地上筑台 (terrace)耕作的延续(图3)。 、 这种做 法无疑包含着建筑对于自然的顺应和和谐共存的理 念, 但从作为结果的形态上来看, 尤其是其规模发展 到相当大的规模、 占据较大的界域时, 能在多大程度 上达成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存 (而不是一种僭越) , 是令人怀疑的(图4)。
4 扬弃与超越
尽管有着相似性与传承性, 当代建筑形态与大 地形态的整合与重构毋宁说是对于历史上的相似形 态的扬弃和超越。 从缘起与动因来看, 当代建筑形态的这种取向 的出发点已不再主要是强调其在生态节能方面的意 义 (当然这方面的考虑依然存在)这是因为一方面, 。 尽管人们对其有着种种良好的愿望, 但我们不能不 看到1960~1970年代那种较为纯粹的土构建筑的应 用范围有其局限性, 在复杂性、 灵活性、 耐久性、 建造 周期和审美取向等方面都难以适应当代现实的社会 经济条件和人们的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 当代建筑技 术的发展使得对于生态节能的诉求可以在其他层面 上得到满足, 而不一定要通过当时曾被广为倡导的 较为纯粹的土构技术来达成——这也正是1960~ 1970年代掩土建筑的 “复兴” 依然只能偏居一隅的原 因。 那么, 在当代何以又有愈来愈多的建筑追随这 一形态取向、 并引起远甚于先前的关注、 甚而至于被 归于 “先锋”“前瞻” (尽管其几乎能溯源到建 和 呢? 筑的最原初) 肯尼斯 弗兰普顿在其题为 ? 《结构、 肌理 和地形 (Structure, Fabric and Topography)的主题演 》
2005(8)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66

讲中, 认为这应当归结于晚期现代语境下 后现代建筑实践立足的根基业已缺失, 建 筑的形态取向走向建筑自身最本源的自 治——弗兰普顿称之为一种 “建造文化 (building culture)。 ”而与地形的融合, 正 是建筑的这种 “本原属性” 之一。 在弗兰普 顿引述的Gottfried Semper提出的建筑基 本模型中, (earthwork) 地基 是与结构框架 (structure)蒙皮 、 (membrane) 以及以火塘 (hearth) 为象征的人类活动相并列的建筑 的基本要素。 因而和结构、 表皮一样, 地形 (topography) 成为建筑形态经历了风格、 符号等的纠缠之后、 寻求一种源于其自身 的形态意向时一个重要而必然的指向 (Kenneth Frampton, 2004)。 另一方面, 当代建筑学面临着的任 务与挑战——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创造一 种和谐的整体人居环境——使得它日益 走向与城市学、 景观营造学的 “三位一体” (吴良镛, 1999: 一定区域内整体的景 3)。 观 andscape) (l 及其营造 a n d s c a p e (l architecture) 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甚至成为 建筑学实践的最终目标之一。 正如诺伯 格 舒尔茨在其 ? 《存在 空间 建筑》 ? ? 中指 出:不论任何环境结构, “ 一般都是以景观 空间的连续性为前提” (诺伯格 舒尔茨, ? 1986, 266)。 26: 当建筑形态不复为大地表 面兀然站立的几何体, 而是以其连绵起伏 伸展的形体而与大地形态走向融合, 甚至 创造性地重构了大地形态, 建筑将其自身 的完备性整合和统一于景观系统之中。 尽 管不是完全消解, 也是在形态层面上很大 程度地调和了建筑形态与大地形态的二 元异质性, 保持、 留存和发展了 (在大地表 面之上的) 景观空间的连续性。 可以说, 尽 管是来自于 “向内” “向外” 回溯” 和 、 “ 与 却走向了同一的目标取向。 从审美判断的角度来看, 当代建筑
形态与地形的整合与重构是在当代艺术 与技术的背景下达成的, 可以说是一种 “时代精神 (Zeitgeist)的体现。 ” 其中, 我们 可以看到来自于 “大地艺术 (land art)的 ” 重要启迪。 沃尔特 德马利亚 ? (Walter de Maria)迈克尔 海策 、 ? (Michael Heizer)罗 、 伯特 史密森 ? (Robert Smithson)野口勇 、 (Isamu Noguchi) 等艺术家探索并开拓了 对大地、 地形进行介入和操作的手法—— 如理查德 赛拉 ? (Richard Serra) 列出的: 切 开 (cutting)挖掘 、 (digging)切片 、 (slicing) 、 刻槽 (carving)迁移 、 (removing) 取代 、 (displacing) 等 (Marc Michel Angélil, 1997)。 这些手法及其所创造的大地形态 给予处于新的、 进取性的形态语汇的匮乏 的困窘和迷茫中的建筑学和景观营造学 以莫大的启示 (图5)大地艺术提示我们 。 着眼于对大地本身的人工化改变, 提示我 们对一种大尺度、 水平化、 与所在地的景 观的内在结构紧密相连的人工化物象的 审美, 从而提示我们在相应的环境中进行 人工营造时, 应当在这样的尺度和视角上 考虑问题。 在其中, 并不刻意掩盖和隐藏 人为力量的存在, 而是使人工化的印痕在 自然伟力的造物中以一种既统一又自信 的态度存在——耐人寻味的是, 大地艺术 的形成, 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雕塑艺术形态 的发展、 基座的消解和与景观形态的融合 (龚书章, 1999: 53-55), 而雕塑形态和建 筑形态之间的相似与关联几乎纠缠于整 个历史。 在技术层面上, 当代计算机辅助设 计和制造技术、 新的结构、 构造技术以及 高强度、 轻质、 柔性建筑材料等的飞速发 展使得大尺度、 自由曲线形式的建筑形态 成为可能。 而这些都是20世纪60~70年代 整合与重构大地形态的建筑早已不局限 于 “掩土”“覆土” 或 而具有多样化的、 极富
表现力的形态, 开拓了建筑形态审美的 新疆界。
5 操作大地
秉承大地艺术的实践, 当代建筑以 人工化的方式重构大地形态。 通过对大 地的多种介入与操作——包括隆起、 切 割、 揳入、 掀起、 翻转、 扭曲等——形态变 化的可能性被广泛而充分地尝试和研 究。 在其中建筑的顶面是最主要、 含有最 多变化可能性的要素, 其形态呈现出整 体、 巨大、 连续、 可达等特征。 顶面” “ 和 “地面” 概念上的区别与界限被有意识的 模糊和打破, 顶面/地面的连续、 流动和 互换带来空间的连续性, 成为形态的主 题。 5.1 揳入土地 埋入或半埋入地下的建筑对于地形 以及 “景观空间连续性” 的融合和延续无 疑是最为有效的。 相较于传统的处理手 法而言, 当代的这类建筑形态处理往往 倾向于并不竭力掩盖和抹去建筑存在的 痕迹,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人工营造 “揳入” 土地的印痕。 这种做法使人联系 到罗萨琳 克劳斯 ? (Rosalined Krauss) 所谓 的 “标识了的场址 a r k e d s i t e s ) (m ” (Rosalined Krauss, 1986)。 在精神上, 这与 大地艺术家罗伯特 史密森的 ? “螺旋防波 堤 (Spiral Jetty)以及迈克尔 海策的 ” ? “双 重否定 (Double Negative)借助人工力量 ” 以相对人工化的形态重现自然过程的作 法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形成的自然与人 工、 (wildness) 野性 与理性之间富有张力 的、 统一中的对比具有更为丰富和意味 深长的内涵。 大地上的这种人工印痕具 有某种 “原初景观” 的特质——弗兰普顿 指出: 9 6 3 年维托里奥?格 里 高 蒂 1 (Vittorio Gregotti) 在其著作 《fi territorio
2005(8)
“前瞻” 两种相对的作用力的影响与制约, “掩土建筑” 所难以企及的。 这意味着今日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67

di architetttura》 中认为建筑的最初起源与 其说是原始棚屋, 毋宁说是在地上做的 原始标记, 以在时时威胁着人种生存的 严酷自然的荒蛮混沌中建立起一点点人 工化的人类秩序(Kenneth Frampton, 2004)。 恩里克 米拉雷斯设计的巴塞罗那 ? lgualada墓地将放置骨灰的墓穴设置在挡 土墙中, 场地中几乎没有可以称得上 “建 筑” 的东西, 而作为整体的景观却具有感 人至深的力量(图6)。 隈研吾设计的龟老 山观景台用开挖基础的泥土将建筑掩 埋, 露出地面的部分则毫不掩饰的运用 几何化的构成和人工化的材质。 这个建 筑的形态使我们联想到Marry Miss在纽约
2005(8)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长岛所做的一个名为Perimeters/Pavil- ions/Decays的大地艺术作品(图7)。 5.2 重构地表 弗兰普顿认为: 同质的土地上升乃 至覆盖建筑全部的做法,“日愈过时的” 是 (Kenneth Frampton, 2004)。 尽管这种评价 未免偏颇, 但建筑如果一味舍弃对时代性 的表达, 确乎是一种虚无和消极的态度。 相较于传统的掩土建筑而言, 在当代审美 与技术背景下,表面 “ (surface——注意在 此并未使用skin一词, 以区别于当前偏重 表皮肌理表现的趋势) 取代了 ” “实体 (mass)成为形态的主角。 ” 功能复杂、 规模 巨大的综合体建筑的顶面形态表现为轻
质的、 技术化和有机形的表皮, 在水平向 度上延伸、 起伏, 与地表的自然形态相互 呼应, 以相当人工化的方式再现与重构 地表。 这种重构了地表的顶面形态大多具 有整体、 巨大、 连续、 可达(可供人在其上 活动)等特征。顶面”“地面” “ 和 概念上的 区别与界限被有意识地模糊和打破, 顶 面/地面的连续、 流动和互换带来空间的 连续性, 成为形态的主题。 MAD事务所设 计的长沙文化园方案将音乐厅、 图书馆 和博物馆置于一个连续的整体顶面之 下, 这一顶面漂浮在原有地表之上, 形成 了新的、 人工化的地面, 空间界域上与江
68

面景观融为一体(图8)。 弗兰普顿引入了 “巨构形式 (megaform)这一概念来描述 ” 这类建筑形态。 他指出, 与1960年代 (至 今依然时有出现) 一些 巨型结构 的 “ (mega tructure) 所具有的大尺度屋顶 ” 形态不同, 当今的连续性顶面形态所具 有的起伏、 动势和肌理与其所在的景观 形态紧密关联, 契合于大地形态的内在 结构: 一个形式不是孤立的, “ 而是更多 程度地将自身作为周围环境的延续、 融 入环境之中” (Kenneth Frampton, 1999, (8): 11-15)。 亦即顶面的 “连续性” 不仅 表现在其自身形态的连续, 还表现在顶 面参与并达成了大地形态与结构的连绵 不绝。 这就往往需要将来自于大地原有 形态的控制基准引入到建筑顶面形态的 控制系统中来。 其形态的复杂性来自于 自然景观结构, 而不是像 “巨型结构” 那 样来自于结构或设备体系, 从而避免了 可能存在的孤立、 自大、 僭越的危险。 彼 得 埃森曼设计的位于西班牙圣地亚哥 ? -德孔波斯特拉 (Santiago de compostela) 的加利西亚文化城综合体, 其形态控制 系统包括三套相互叠加的印记: 中世纪 圣地亚哥城的街道网络、 抽象的平面正 交格网 (人类理性) 和场地所在的山坡的 三度的拓扑曲面。 这三套印记又经过了 相互交融的复杂变形, 形成一个新的难 分彼此的控制系统, 从而生发出建筑顶 面的形态(组图9)。 埃森曼将其称为 “编 码重写” 的过程(Peter Eisenman, 2004, 163 (1): 23-45)。
6 7 9 8 6 7 巴塞罗那lgualada墓地(图片来源: 建筑师, 2003, 104(4): 4) 上: 龟老山观景台 下: Perimeters/Pavilions/Decays 图片来源: 跨越建筑新世纪. 台北: 上: 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 1999. 37 下: 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 Reprint edition .Cambridge : The MIT Press, 1986. 276 长沙文化园方案 加利西亚文化城综合体的控制系统生成及其形态 图片来源: 世界建筑, 上: 2004, 163(1):29 下: domus建筑艺术与室内设计, 2003, 25(1):7
8 9
69
2005(8)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10
11
具体来看, 当代建筑的顶面形态对
12 10 威尔士国家植物园温室 图片来源: 世界建筑, 2002, 139 (1): 52 Zaha Hadid某建筑方案 图片来源: http://www.abbs. com.cn/bbs 代尔夫特技术大学图书馆 图片来源http://www.pwc2004. irctr.tudelft.nl/library.jpg
顶) 其上覆植了草坪, , 成为一个人造的 “土丘”天晴的时候学生可以在上享受阳 , 光。 而其余几个侧界面则是通透的玻璃 围护。 借助于现代建造技术的帮助, 屋顶 轻薄而仿佛消失了厚度, 从概念上仿佛 大地的表皮被掀开。 在某些角度, 除了那 个标志性的锥体之外, 建筑的大部分形 体消隐到了大地形态之中 (图12) 。 ——褶皱 2002年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事务 所的Alejandro Zaera Polo和 Farshid Moussav完成的横滨国际海港航站楼是一 件令人瞩目的作品, 在其中, 建筑形态对 于大地形态的重构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复 杂的程度。 不同标高上的地面互为顶— 底, 并通过扭曲、 褶皱、 剖切和升降形成一 个连续的表皮。 在这件作品中, 地表的连 续性除了与起伏的水面的形态呼应和融
于地面的重构可以包括以下的操作策 略: ——隆起 一些顶面形态的低端与地面相连, 中部抬高, 由低向高的发展曲线成为地 形原有的起伏的发展和延续, 从而在整 体上呈现为地面隆起的形态。 ? 诺曼 福斯 特设计的威尔士国家植物园温室的玻璃 穹隆成为周遭典型的英国田园式景观中 的一座玻璃山丘, 在外形上是同构的, 在 材质上则是异质的 (图10)类似的做法也 。 出现在扎哈 哈迪德 ? (Zaha Hadid) 的作品 中 (组图11) 。 ——掀开 Mecanoo事务所设计的荷兰代尔夫特 技术大学图书馆倾斜的斜坡顶一直延伸
11
12
70
2005(8)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到地面 (或者说地面延展到了建筑的屋

合之外, 还被用来表达一种运动性, 界面 与空间的连续流动使得建筑不再像以前 那样形成一个自我完满的封闭系统, 而 是更大范围的景观连续系统的一个章 节, 鲜明表达出一个充满运动与流动的 港口的 “出发之地” 的意象 (图13)埃森曼 。 设计的另一座建筑——巴黎凯布兰利博 物馆的屋顶从地面升起, 一直上升到与 周边建筑相同的檐高, 其褶皱与肌理则 将相邻两个地块上既有的的古典建筑的 屋顶实体形态以及基地和街道空间串接 起来 (图14)由此可见, 。 顶面的褶皱肌理 绝非无由的信手而为, 应当统一于景观 的结构。 ——翻折 库尔哈斯和MVRDV事务所惯常的做 法则是在内部空间上也表达出大地的连 续性: 地面向上升起形成坡道或阶梯, 继 续翻折形成侧界面乃至上层的楼板。 同 时, 通过剖面化的立面, 对地表的这种操 作表达到建筑的外部形态上来。 在乌特 勒支 (Utrecht) 大学的Educatorium项目中, 清晰的表达出对于大地表皮的这些操 作, 以及由此生成的、 在地表的拓扑形态 之间的连续性的内部空间 (图15)这种对 。 大地的操作是内蕴而概念化的, 而在空 间操作的层面上则更具复杂性和进取 性: 大地表面的空间不仅通过顶面形态 留存其连续性, 还进一步流动入建筑内 部, 建筑内—外形成一个统一的形式与 空间系统。 总结以上的策略, 我们可以看出, 当 代建筑形态对于地形的重构并非仅仅出 于手法, 更重要的是从属和统一于一定 界域内的整体景观结构。
结语
2005(8)
如同孩童与成人的视界存在的尺度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71

13 14 15 13 14 15 横滨国际航站楼鸟瞰(图片来源: ABBS网站) 巴黎凯布兰利博物馆(图片来源: 世界建筑, 2004, 163(1): 59) Educatorium Utrecht (图片来源: http://www.arclife.de/sixcms/detail.php?id=230644&template_id=6750 (
差异一样, 在当代社会的技术和信息条 件下, 人们认识世界的图景发生了深刻 的改变, 快速的节奏、 广阔的视野和宏大 的尺度已经为大部分人所接受, 而这在 “小国寡民” 的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或许可 以将其理解为一种 “集体无意识” 地成长 和扩展的过程。 总的来看, 建筑形态对于地形的主 动介入、 改变、 模拟和整合, 实际上意味着 建筑营造者日益重视曾经追求自我完满 的 “单体” 建筑与整体景观的融合。 景观曾 经被看作只是一个背景、 一个基底、 一些 “之间”“剩余” 和 的部分、 一种用来填充和 抹平不和谐之处的中介。 然而今日我们 认识到它正是既存的条件和最终要达成 的目标。 建筑成为景观的连续统一的一 个有机组成部分。 感谢导师齐康教授对本文写作的关 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慧. 覆土建筑初探[PhD]. 南京: 东南大 学建筑系, 2001. [2] Frampton K. Structure, Fabric and Topog- raphy [R]. 南京: 结构、 “ 肌理和地形” 国际研 讨会, 2004. [3] 吴良镛. 北京宪章 (稿) [C].见:刘德明,于 奕欣编. 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M].北京: 第二 十届国际建协UIA 北京大会科学委员会编委 会. 1999.3. [4] 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J].尹 培桐译. 建筑师,1986,26: 266. [5] Marc Michel Angélil. Crossing Disci- plines The City without Qualities[C]. TransCity,
2005(8)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Studentische Publikation, D-ARCH, ETHZ, October 1997. [6] 龚书章. 建筑、 雕塑与地景艺术的空间实 践[C].见:杨淑斐主编.跨越建筑新世纪——筑 生建筑讲义之一[M]. 台北: 建筑情报季刊杂 志社, 1999: 53-55. [7] Rosalined Krauss. Sculpture in the Ex- panded Field [C]. 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 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 Reprint edition .Cambridge : The MIT Press, 1986. 276-290 [10] Frampton K.千年七题: 一个不适时的宣 言[J]. 建筑学报, (8)11-15. 1999, : [12] Peter Eisenman. 编码重写: 圣地亚哥的 设计过程[J]. 傅刚译.世界建筑, 2004, 163 (1):23-45. 摘要: 关注当代建筑实践中建筑形态对于大地形态 的介入、 回应、 整合与重构。 通过对历史的追 溯、 对背景的分析和对手法与策略的归纳, 本 文提出使 “地形建筑” 成为景观的连续统一的 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地形; 景观; 大地艺术
Abstrac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form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s the intervention, response, conformit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topography. With the retrospe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the analyses of the backgrounds and the strategies, the thesis suggests the landform architecture as the constituent of the continuum of the landscape. K e y wor ds: a rchitectu re; topogra phy; landscape; land art; design
72

浅谈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

浅谈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 发表时间:2018-04-20T11:46:22.2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2期作者:柏洁[导读] 建筑设计和城市环境存在着重要的联系,要想它们的关系和谐统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3 摘要:要想实现建筑与城市规划的总体和谐与协调,城市建筑设计时必须统筹考虑城市环境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和城市环境的关系,就建筑设计如何与城市环境融合协调发展进行了阐述,以促进城市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城市环境;建筑;设计引言建筑设计和城市环境存在着重要的联系,要想它们的关系和谐统一,需要尽力完善其规划和设计中的不足,使其更加的适用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和城市环境的关系,如何做好城市建筑设计,更好的融入城市环境,以促进城市化发展进程。 1城市建筑给城市环境带来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城市住房越来越拥挤,城市建筑项目越来越多,建筑工程的施工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和能源,使得自然资源越来越贫乏,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大气污染、废水难处理、垃圾增多等环境问题。除此之外,建筑密集的地区增加了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大大压缩了城市公共空间和绿化空间,周围环境质量下降,空气污染、噪声及狭小的公共绿地和开放活动空间,大 大降低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导致居民交通拥挤、出行不方便,绿地率不达标,周围的公共设施不完备。诸多的问题如果不去考虑,而只是一味的发展城市建筑,只能是使城市环境更加恶化,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发展退步。建筑业之所以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如此之大的不利影响,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筑设计没有与城市环境进行有机结合,或者说建筑设计之时并没有对环境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要将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站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待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始终把自然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市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2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融合发展坚持的原则建筑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人、建筑、自然整体环境考虑,设计出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回归自然。城市建筑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科学化理念。建筑产品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建造前要运用数学知识计算各种材料的消耗量,用力学知识为建筑设计科学合理的结构,用几何学知识设计稳定结构和漂亮的外观,用美学知识指导建筑的内外装修,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项科学化的工作。要统筹考虑建筑的功能的同时,更要注重未来的发展空间,要和城市的规划互相融合,结合城市的风貌特征,将城市特色、人文、美学等科学化理念融人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建筑才能够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品质,促进建筑和城市环境的协调统一。 2.2绿色化理念。城市建筑设计要贯彻绿色生态理念,通过对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的控制,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使建筑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作为一种新型设计模式,必须要要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注重空间布局与物质能源消耗上的节约,注重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选择造价低、注重民俗习惯、适应当地气候的传统技术,或在传统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生态技术,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使建筑设计和周围环境相协调,既满足建筑的功能性需要,又要考虑采暖、通风、照明、电气等方面的高效与协调等,在保证建筑安全、便利、舒适、经济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3功能性原则。建筑工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其功能是否能满足多样化功能的需要,并为人们创造最大的空间。这就需要在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过程中,从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效果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提升建筑工程的品质和效果。 3建筑设计如何与城市环境融合协调发展 3.1城市建筑必须承袭当地文化脉络。城市建筑继承和沿袭了一个地方的很多的特点和文化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个体。可以说,建筑代表着一定文化,最初的建筑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创建的场所,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区域的建筑的多样,就地取材,就形成了不同结构和形式的建筑,建筑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经过时间的积淀,具有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特点。当前新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理论、建筑流派和建筑形式层出不穷,只有和当地的环境相统一,在建筑的形式、建筑体量、建筑空间、建筑材料、建筑品味等多种因素上符合城市发展特色,使建筑和环境和谐统一,才能更好的发挥建筑的审美效果和使用价值。 3.2处理好建筑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设计不仅要体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还要体现城市的发展功能。建筑设计对建筑物的施工、建筑物料以及建筑材料等各方面元素,都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和考虑,确保规划功能的实现。另外,建筑设计还要突出建筑自身风格特色,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对城市大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借助于建筑设计,加强空间环境的意境和氛围,充分考虑其周边的色彩、结构以及环境,使得建筑物与整体的环境实现有效的协调,在增强建筑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和城市的整体风格和特色相协调。 3.3城市建筑设计要与环境相协调。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将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作为建筑自身设计的重要要素,满足两者之间的和谐性,确保建筑设计能充分高效利用城市规划设计的资源,提升建筑设计的水平。建筑设计要从城市的规划出发,不能单纯注重建筑形态设计而忽略了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因为建筑设计不是形式上的模仿或乱搭,而是以地域环境特征为背景基础,设计和建造的建筑要符合地方特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积极发掘地方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内涵,使文化符号更加浓厚,结合现代生活所需的功能,设计中体现人文情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符合中国审美意识和情感需要。设计要突出地域建筑空间特色,要考虑和注重建筑所处的自然和文化环境,要坚持生态与可持续的发展观,设计创造的建筑作品既要有个性,又要突出地域性特征,跟当地的环境形成整体的协调和统一,既符合大众审美需要,又符合现代功能需求。 3.4城市建筑要追求生态节能。现代建筑设计要注重应用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完善和优化环境保护技术和资源利用技术。根据不同的建筑工程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节能环保建筑方案,切实加大对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将低碳建筑技术应用到现代建筑施工中。比如外墙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利用地源热泵采集地下热能;对雨水进行收集并综合利用;利用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发电照明;通过导光管将阳光引入室内照明等,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建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浅谈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

浅谈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 浅谈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 摘要:要想实现高层建筑与城市总体及高层建筑本身的和谐,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的相关因素。文章探讨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协调,提出高层建筑设计要与城市环境融洽。 关键词:城市环境;高层;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这个城市人口快速膨胀时代,高层建筑在节约城市土地等方面的优点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造型和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但随之所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高层建筑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融入到整个城市建筑设计中成为高层建筑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建筑与人的和谐 (一)功能性、方便性、人性化三者缺一不可 建筑在设计之初的设计需求已经清楚交待了该建筑必须实现的功能,这一点是设计师们重点考虑的因素。在实现功能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居于其间的人的生产、生活的方便性以及人性化。 (二)艺术性与品味性不可或缺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设计师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是艺术修养,没有艺术修养做为储备的建筑设计师绝对不会是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建筑要有恒久的艺术性,说起来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到很难。建筑的品味性要让人乍看之下惊艳,细看之下又觉回味无穷,这就要求建筑师不仅要在宏观上布局雄伟,更要在微观的装饰上巧妙设计。 二、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共生 (一)城市整体环境控制 从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空间整体的角度来研究高层建筑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以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及清晰的城市结构。高层建筑设计从技术上必须考虑这三个要素:城市轮廓线、建筑高度分区、景观

视线走廊。城市轮廓线是人们感知城市的视觉方式,这其中,起最大作用的是高层建筑,其布置应有机统一。首先,为避免高层建筑相互干扰,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应统筹规划,采用不同的高度,彼此间保持适当的距离,组成相关的构图,而从单个高层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应以统筹规划所得出的构图作为参照依据和蓝本;其次,顶部的设计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高层区分要从城市的横切面来设计,设计的原则就是要使得高层建筑物错落有致,避免高层建筑密集,产生拥堵感和紧迫感。另外,每个城市都有代表其形象的独特景观,对此,高层建筑应当避免,防止高层建筑对其遮挡和破坏,如果高层建筑有利于城市环境,那么在设计的时候便要充分研究原有的景观特色,在设计的时候加入原有的景观要素,达到相似、对比或者渐次和谐。 (二)空间一体化、系统化及网络化 建筑的空间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多种服务功能,而建筑本身也依靠城市公共空间便捷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在城市中,一个建筑综合体往往会成为一个中心。由于其具有建筑规模巨大、各种功能异常复杂、使用建筑的人数众多的特点,所以对其交通流线的组织和交通空间的创造是设计中要解决的一项重点和难点。交通空间的组织上的设计策略应注重削弱室内外、地面上下的隔阂,形成立体网络状的连续统一的空间体系。 (三)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甚至是一些始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过度集中布置。 (四)建筑设计的宜人化 (1)建筑设计的宜人化,首先体现在公共空间的整体考虑,包括与城市其它相关职能的融合,区域内公共步行系统的良好设计等。让人始终处在一种方便、轻松且不受城市紧张生活干扰的状态; (2)通过空间的变化,设计精美的绿化、喷泉、座椅、雕塑、

建筑结合地形布置的方法

有时,坡地场地的建筑单体布置时,并不需要完全地把地形变成整平面, 而是采用改变建筑物内部结构的方法,使建筑物适应地形的变化。传统的民居建筑在解决建筑与地形的竖向关系方面,综合运用这些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既可以节约土石方量,又使建筑与地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常用的技术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提高勒脚 在山体坡度较缓,但局部高低变化多、地面崎岖不平的山地环境中,将建筑物四周勒脚高度按建筑标高较高处勒脚要求,调整到同一标高 (图4-39 ),建筑内部亦成同一标高或成台阶状 (建筑垂直等高线布置时)。这是一种建筑基底简捷、有效的处理手法。适用于缓坡、中坡 坡地,宜于垂直等高线布置在坡度小于8%的坡地上,或平行等高线布置于坡度小于10% 一15%的坡地上 通常,勒脚高度随地形坡度和房屋进深的大小而变,当基地坡度较大时 还可以将勒脚做成台阶状。 (二)跌落 当建筑物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时,以建筑的单元或开间为单位, 顺坡势沿垂直方向跌落, 处理 成分段的台阶式布置形状,以节约土方工程量 (图4-4 0 } 。其内部的平面布置不受影响,布 置方式比较自由, 通常在住宅建筑中运用较多。 跌落高差和跌落间距可随地形不同进行调整, 跌落处理时,跌落的台阶宽度或为一个建筑单元宽度,或比一个单元小一点,此时,在本层 可减少一户或一个开间,从二层开始则形成标准单元。此形式对坡度的适应能力较强。 (三)错层 在地形较陡的山地环境中,为了避免较多的土石方工程量,适应坡面地形高程的变化, 往往,将建筑内部相同楼层设计成不同的标高。其适应性较好,可垂直等高线布置于坡度为12%~18%的坡地上,或平行等高线布置于坡度为15%~25%的坡地上。错层适应了地形的倾斜,使建筑与地形的关系非常紧密。错层主要依靠楼梯的设置和组织实现。 对于单元住宅来说,可以利用双跑楼梯的平台分别组

浅谈城市与建筑的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与建筑的发展趋势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一个城市的建筑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基本特色,随着地域经济快速发展,这种城市与建筑发展呈快速发展趋势,如何在这种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做好城市和建筑设计,是建筑师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建筑;一体化;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飞速发展,一个城市的发展特色应该由其地域文化和建筑元素体现,使得城市建筑与城市发展相统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不仅包括建筑结构设计,还需要包括整体外观设计和周围空间环境设计,保证建筑整体符合城市文化传统和整体风格,如果单单对建筑本身进行设计,整个城市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就平淡无奇了。 一、城市与建筑发展规律 在城市和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从整体考虑,既要考虑原有建筑,又要考虑新建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保证这些建筑能够为城市生活服务。在建筑施工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建筑垃圾,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处理,不仅不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反而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等,不能体现出城市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外城市与建筑发展规律来看,偶然中有必然的规律,体现出相互依赖的关系。可见,城市与建筑对历史的超越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离不开当地政府的调控和引导。 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几代人就能完成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整体城市风格和以往的建筑经验,试图找到城市文化特色和城市建筑演变的规律,做好大量基础性工作,才能做出建筑精品,盲目的追求标新立异,不仅不能体现整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反而会使城市建筑失去核心,失去建筑内涵。 二、城市与建筑设计原则 1、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城市与建筑的核心是人,因为人是整个城市的活动者,是整个城市文化的体现者,建筑设计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材料、何种结构,都要保证建筑本身能够适合当地居民的需要,符合当地自然环境要求,体现出当地历史文化,只有这样的建筑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1》复习题A专升本

《建筑设计1》复习题A(专升本) 快题设计:别墅建筑设计 一、设计任务 某公司管理人员在市郊购得一处开阔地,拟建造一座别墅,作为家庭(夫妇与孩子共3人)居住之用。 二、基地 该用地位于市郊某别墅区。用地周边环境良好,有高大乔木,有良好的景观价值。地块南侧有一条8m宽主干道。东侧为社区中心景观。有A、B两块地形任选(见附图)。总建筑面积控制在300㎡以内(按轴线计算,上下浮动不超过5%)。 三、空间组成及面积分配 (1)客厅:1间,25——30㎡ (2)起居室:1间,25——30㎡ (3)书房:1间,20㎡以上 (4)餐厅:1间,12——20㎡ (5)厨房:1间,10㎡以上 (6)主卧室:1间,18㎡以上 (7)儿童房:1间,15㎡以上 (8)客卧室:1——2间,15㎡以上 (9)保姆房:1间,12㎡以上 (10)洗涤间:1间,面积自定,放置洗衣机、烘干机等 (11)卫生间:面积自定 (12)储藏室:面积自定 (13)车库:1间,面积自定 (14)室外用地:停车位——可停放轿车1—2辆;儿童游乐场地:面积自定 四、设计要求 1、解决好总体布局。包括功能分区、主次出入口位置、停车位、与环境绿化的结合等。 2、功能组织合理,布局自由灵活,空间层次丰富,使用空间尺度适宜。 3、体型优美,尺度亲切,具有良好的室内外空间关系。 五、图纸要求

1、总平面:l:500 要求在用地范围内的室外部分结合一层布置表示道路、绿化、踏步、坡道等内容。 2、各层平面图:1:200 (1)首层平面图应绘出台阶、平台、花池、绿化等环境设计内容; (2) 在平面图中应画出各层平面的房间布置,包括墙柱位置、门窗洞口及门的开启方向,楼梯位置,卫生间平面布置等,并写出房间名称。 3、剖面图:1:200 (1) 应注明各层及室外标高 (2) 应清楚表示钢筋混凝土梁板(涂黑)及砖砌体(粗线)和可见部分的投影线(细线)。 4、立面图:1:200 (1)立面数量为2个 (2) 画出立面上所有构成部分,包括屋顶,墙面处理、门窗洞口、台阶以及其它装饰构件等。 5、透视效果图(选择合适的角度) 6、设计说明 以上图纸若有不易表达清楚之处,均可以有简要的文字说明。 图纸:A2图纸1张 表现:表现方式不限 附图:地形图

浅谈城市建筑风格与特色

浅谈城市建筑风格与特色 内容摘要:建筑风格是建筑体现的艺术特点,建筑的风格是在时代、民族、阶级的前提下形成的,受建筑的思潮艺术流派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与从审美心理、建筑技术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的分析揭示了一定 时期的精神特征及表现。分析了以先锋姿态出现的建筑形式雏形是如何完成其自身发展、成熟终至衰败的进程,力求探寻建筑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内在影响因素和发展变化规律。 关键词:建筑风格古典建筑文化精神审美心理建筑技术 一般影响城市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水平;二是地域自然地理条件;三是历史文脉、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四是时代功能的需求。可概括为历史性、地方性、时代性和技术性。 建筑艺术的基本风格是历史的产物,影响其形成的因素错综复杂,有社会政治、经济的自上而下的制约因素,也有群体、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自觉的美学追求自下而上的影响因素,甚至包括历史的偶然性。下面从审美心理、建筑技术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来探讨其对建筑风格形 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影响作用。 一.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分析: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既然所有的建筑都依附于它的文化,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也体现了它所依附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有自己完整的指导思想体系、空间体系和构建体系。 1.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 传统建筑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从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去使建筑生成。主要是在人、社会、自然三者相互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生成和发展的。 2.传统建筑中的空间 中国的建筑空间的特点主要有二: (1)空间的不定义性; (2)空间的序列性和流动性。 中国的传统建筑只营造空间而不定义功能。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对空间功能定义的不定性,既有着很好的适应性与创造性,又很方便建造。是一种很成功的空间形态。 中国建筑不注重外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故宫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偏重于序列、整体。单体大都是很简单的,且功能简单、灵活。

地貌对建筑的影响

喀斯特地貌对贵州少数民族建筑的影响 摘要:建筑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与自然连接,融于自然。地貌物质是地貌环境(亦说地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角度来讲,它又是人们营造建筑物的最基本的材料之一。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大到城市群,小到民居均离不开它。而且建筑景观和建筑文化也因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貌,地貌作为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筑实体和承载者对建筑本身和建筑蕴含的文化层面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地貌、自然环境、作用、文化 一、引言 自然地貌是自然界长期演化过程中内、外力作用动态平衡的产物,是自然界所赋予的最适合的形态。建筑师在设计时应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对建筑场地的地貌、水文、气候等要素的研究来合理确定场地的合理用途,并在施工时对自然环境予以保护。另外,设计师应善于理解与把握地貌的美学特征及空间意境,使形体设计与意境创造相融合,建造出比自然环境更出色的人工景观。 正如文化源于人类对来自环境和人为两方面的挑战成功地应战—样,建筑与建筑文化作为这种应战的基本内容之一,体现出与环境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人类从穴居、巢居发展到以自己的劳动创造生活空间时.建筑景观便有了艺术、审美和文化的特征。从民居到宫殿建筑.从生产作坊到教堂寺观无不表现出生活空间和文化内涵的高度统一。正如古希腊文明安静优美的特征代表了爱琴海地区环境的庄严和美丽,中国儒家文化的中庸、和谐代表了内陆江河流域环境的富饶、封闭—样,建筑景观和建筑文化也因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貌。 二、喀斯特地貌 2.1喀斯特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2.2喀斯特简介 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重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联合国自然遗产。 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地形。喀斯特是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河谷以南,并延伸到意大利东北角大城邻近狭长地带的一片高地。因为该地区绝大部份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所以简述为位于斯洛文尼亚是可以接受的。 2.3喀斯特地貌种类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浅谈城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浅谈城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有感于巴塞罗那的公共艺术何谓公共艺术?城市的公共艺术有着怎样的历史?城市与公共艺术又有着如何的关系呢?近日我借对巴塞罗那——一个被誉为“开放空间的雕塑美术馆”的城市的浅薄研究来谈谈这些问题。 何谓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于英文的“Public Ar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和“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从表面意思上看,一切开放空间里能让人欣赏、参与或使用的雕塑品、艺术活动和公共设施,都可称之为公共艺术。在“公共艺术”这词未出现之前,人们把艺术在公共空间中形成的艺术语言指为“公有空间的艺术”。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有空间中的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公共艺术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陈列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公共设施之类,它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人类一切生活状态下的文化现象,具有了以城市为舞台、以人的交往需求为核心而展开的对空间的体验、对审美的获取,以及对形态、意象的亲历和审美活动。 因此,公共艺术除了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外,更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在于它的“公共性”。其文化价值的核心包含以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以艺术为媒介建构或反省人与环境的新关系,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环境、时间的综合感知,批判、质疑或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城市的公共艺术有着怎样的历史? "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市镇文化,这是一件结论性的事实……世界历史是市民的历史,这就是‘世界历史’的真正标准,这种标准把它非常鲜明地同人类史区分开来了。民族、国家、政治、宗教,各种艺术以及各种科学都以人类的一种重要现象,市镇,为基础。"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这样说。 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的建设已不能只满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城市也是人类文化和世俗感情的集散地,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许多国家与政府渐渐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在西方,城市的“公共艺术”更多的指向一个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演变的、强调艺术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通过国家、城市权力和立法机制建置而产生的文化政策。其实,从最早的城市美丽运动开始,西方就对城市文化建设和美学风格有所追求了,到后来的“百分比艺术”的出现,再直到现在得几乎每一座欧洲的主要城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承载历史文化建设的标志了,因此公共艺术被亲切地称之为“城市名片”。 纵观欧洲的历史传统,公共艺术最早的体现方式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近现代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文化与公众文化的新需求则促进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演变。因其建筑与雕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建筑物艺术”的政策也由来已久。例如,德国魏玛共和时期,魏玛政府宣布让艺术家参与公共建筑物的创作,并且通过公共建筑计划帮助自由创作的艺术家有机会从事建筑物雕塑和壁画创作;德国汉堡市“建筑物艺术”的设置与执行也具有悠久的传统,汉堡市的建筑物、城市规划和户外艺术成为其城市发展的形象需求。接着,城市美化运动兴起,最为显著的城市就是巴塞罗那,1860年的《赛尔达规划案》、1880年

地形地貌对建筑形体和层高的影响

地形地貌对建筑形体和层高的影响 张家兵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南起北纬4度,北至北纬5 3度,跨越五个温度带,地质形式多变,各个地域的建筑特点也因此有所不同。现就地形地貌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对建筑形体和层高的影响,引导建筑产业向经济适用、绿色宜居方向发展。 关键词:地形地貌;建筑形体;建筑层高 1.引言 建筑不仅要满足安全、可靠、耐久、适用等功能,还应在地域环境、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有所体现,这些要素又受到建筑物所处地形地貌的制约与影响。地形地貌以场地的坡度、地势情况等为基本特征,地形地貌对于建筑设计的制约作用的强弱与其自身变化的程度有关,建筑与地形地貌的适应关系是一种双向适应。中国很多山地传统民居常沿坡地等高线阶梯状布局,就是因地制宜的利用过街楼、吊脚楼、通廊、吊层处理等手法适应地形的变化,并巧妙运用踏步、楼梯、空廊、平台与地形自然协调。满足生产、生活、交通等功能的同时营造出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独特村寨风貌。 2.地形地貌特征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终年冰雪带。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一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我国地表高低起伏,西部以山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特征为西部高,东部低。我国地势从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东部,这里土壤肥沃,悠久历史。我国的地形高低起伏,平原、丘陵、山区层层分布,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地貌特征。 3.主要地形地貌分布 我国地势复杂,但是从宏观的角度看,大体上是西面比东面高,各个地区层层分布,大致形成了三个阶梯。首先是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往下面一层则是位于我国中部的一些高原和盆地;第三阶梯指的是我国的东南部,我国东南部海拔大都在五百米以下,地理特征主要是丘陵和平原。我国地域面积广,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形均在我国分布,我国既有一望无尽的平原,也有高耸的青藏高原,更有世界第一屋脊珠穆朗玛峰。因此我国的地形地貌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特征。首先是位于我国地阶梯的青藏高原,常年积雪,冻土广布,海拔较高,属于高寒气候区,植被主要是荒漠、高山草甸为主,冰川广布,所以不适合人类的居住,建筑的建设开发难度较大,造价高,基本不适合建筑物的建设;位于我国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在我国的平原地区大部分是河流冲积而成,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的居住,更适合大型高层建筑的建设。由于我国地形复杂,除了上述分布特点外,还有面积广大,类型复杂的山区。 4.地形地貌分布区的气候与光照分析 我国分为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地区。高原大气相对稀薄,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丰富。气温上,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山地方面,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则会降低,阴坡阳坡光照也不尽相同。盆地则相对复杂的多,外流盆地由于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丰富多云多雾,太阳辐射弱(四川盆地)。内陆盆地,由于身居大陆内部,四周远离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丰富。平原相对周围地势来说就要低一些,水网密布,热量不易散失,夏季气温较高。降水也比周围山地少很多。我国西部主要是高海

建筑设计1 复习题(专升本)

《建筑设计1》复习题(专升本) 一、快题设计:别墅建筑设计 一、设计任务 某公司管理人员在市郊购得一处开阔地,拟建造一座别墅,作为家庭(夫妇与孩子共3人)居住之用。 二、基地 该用地位于市郊某别墅区。用地周边环境良好,有高大乔木,有良好的景观价值。地块南侧有一条8m宽主干道。东侧为社区中心景观。有A、B两块地形任选(见附图)。总建筑面积控制在300㎡以内(按轴线计算,上下浮动不超过5%)。 三、空间组成及面积分配 (1)客厅:1间,25——30㎡ (2)起居室:1间,25——30㎡ (3)书房:1间,20㎡以上 (4)餐厅:1间,12——20㎡ (5)厨房:1间,10㎡以上 (6)主卧室:1间,18㎡以上 (7)儿童房:1间,15㎡以上 (8)客卧室:1——2间,15㎡以上 (9)保姆房:1间,12㎡以上 (10)洗涤间:1间,面积自定,放置洗衣机、烘干机等 (11)卫生间:面积自定 (12)储藏室:面积自定 (13)车库:1间,面积自定 (14)室外用地:停车位——可停放轿车1—2辆;儿童游乐场地:面积自定 四、设计要求 1、解决好总体布局。包括功能分区、主次出入口位置、停车位、与环境绿化的结合等。 2、功能组织合理,布局自由灵活,空间层次丰富,使用空间尺度适宜。 3、体型优美,尺度亲切,具有良好的室内外空间关系。 五、图纸要求

1、总平面:l:500 要求在用地范围内的室外部分结合一层布置表示道路、绿化、踏步、坡道等内容。 2、各层平面图:1:200 (1)首层平面图应绘出台阶、平台、花池、绿化等环境设计内容; (2) 在平面图中应画出各层平面的房间布置,包括墙柱位置、门窗洞口及门的开启方向,楼梯位置,卫生间平面布置等,并写出房间名称。 3、剖面图:1:200 (1) 应注明各层及室外标高 (2) 应清楚表示钢筋混凝土梁板(涂黑)及砖砌体(粗线)和可见部分的投影线(细线)。 4、立面图:1:200 (1)立面数量为2个 (2) 画出立面上所有构成部分,包括屋顶,墙面处理、门窗洞口、台阶以及其它装饰构件等。 5、透视效果图(选择合适的角度) 6、设计说明 以上图纸若有不易表达清楚之处,均可以有简要的文字说明。 图纸:A2图纸1张 表现:表现方式不限 附图:地形图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 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 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浅谈城市建筑外观设计

浅谈城市建筑外观设计 院部名称: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摘要】建筑外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建筑设计师要在完善建筑功能的同时,根据人们的要求对建筑外观的设计内容进行不断地更新和丰富。我将根据相关设计专业知识:设计风格,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外观分析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外观,设计 Abstract: building exterior design is a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art, architecture to perfect the building function in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people to build the exterior design content to upgrade and rich. I will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design style, the related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ppearance analysis and so on are analyzed. Keywords: building, appearance, design 1国内外对建筑外观设计的研究 1.1国外研究 根据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对“宽高比”的分析表明,人的视点和建筑之间距离为建筑物高度2倍或更大时,是适合观察建筑物整体或建筑群的范围;当人在这个距离范围之内,建筑的体量是它要向人们传递的主要信息。建筑体量是人对建筑感官的第一印象,对于建筑的表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体量的运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建筑师喜好洗练的纯几何形体块。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它们符合人类所追求的宇宙美学,似乎能够在精神上缩短与上帝的距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意义。无论是早期的埃及金字塔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建筑,都常常运用简单的锥体、球体或者立方体,以此表现出强大的力量和征服感——对称、完整的建筑体量传递出庄严、肃穆的精神,相反,自由、多样化的建筑形体则表现出活泼轻松的氛围 当视点离建筑的距离与建筑高度接近1或更小的时候,人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建筑的细部特征,最一目了然的当属建筑外立面的材质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石头、木材或是玻璃,诸如ETFE薄膜、有机玻璃、高分子材料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被运用于建筑表面,建筑拥有更多的方式诠释自己。 一般而言,进入现代文明前西方的建筑被石头所主宰,石材具有凝重的历史沧桑感以及文化气息,这也是西方建筑发展脱离不了的主旋律。随着其他材料的发明与运用,西方人不局限于石头的沉重和压抑,他们在伦敦万国博览会的英国馆中首次地运用了玻璃和钢材,这种轻快、透明的新建筑形式迅速蔓延开来;今天,这种玻璃盒子建筑在世界各个城市随处可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随后出现了金属建筑,各种颜色的不同金属板材出现在建筑的立面,散发出强烈的现代感和科技感。此外,木材建筑的亲和和自然也是建筑表现不容忽视的一种方式。 1.2国内研究 我国的传统建筑虽然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也体现了周期性的特点(例如装饰由繁到简,在由简到繁:风格由纤细到粗犷,再有粗犷到纤细)但从总的讲不像西方建筑那么明显地呈现出一天螺旋发展形式的特点。这主要是我国封建社会延续的时间过长,作为推动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功能与技术——长期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造成的。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打破了一潭死水的局面,但五花八门的建筑形式却随着西方文化一涌而入,致使古老的传统失掉了正常发展的条件。

民居营建对地形地貌的适应性

传统民居营建对地形地貌的适应性 【摘要】:我国地形地貌上的复杂多样对建筑、村镇聚落形态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古时在工艺技术不发达、控制环境能力受限制的情况下,古代的先民往往没有办法去主动掌握和改造四周的自然,只能去适应环境。人们对待自然地形的这种态度,是产生民居建筑形式的重要理由。本文以自然地形对民居的限定,论述各地形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以及各民族群体聚居形式的产生原因以及在民居营建千变万化的解决办法,各民族群体在文化和象征意义上如何接受环境。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营建阶梯地形环境 一、我国的地形特征以及主要传统民居的接地方式和营建形式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 ,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 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第一阶梯。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东一线以西与第一阶梯之间为第二级阶梯。海拔在1000米~2000 米之间,主要为高原和盆地。 第二阶梯以东,海平线以上的陆面,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为丘陵和平原为第三级阶梯。 所以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就会分布着适应于其地形特征的传统民居,例如各式各样的接地方式。 建筑底面与地面直接接触,建筑依附于地面而建,有筑台、提高勒脚、错层、掉层等形态称为地面式。 建筑建于山体地面之下,有靠崖窑洞、下沉窑洞、半下沉土坯拱窑等形态称为地下式。 建筑地面不直接与地面发生接触,通过悬挑和支撑架空于地面之上,有干栏、吊脚楼、悬挑等形态称为架空式。 民居与水面有机联系起来,建筑都傍流临水,有水面出挑、水上吊脚、跨流、倚桥等形态称为临水式。 此处我们将以我国地形的三级阶梯呈现我国形式多样的传统民居。 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拥有邛笼模式建筑,其主要代表性建筑为碉房。 第二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等地区,其中内蒙古高原有蒙古包,黄土高原有窑居,云贵高原继承了干栏式建筑的历史脉络,准噶尔盆地的高台模式建筑包括阿以旺式和米玛哈那式民居。 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海拔数百米的丘陵。东北平原蒙古包居多,华北平原以北京四合院为经典,长江中下游有灵活秀美的徽派建筑,丘陵地区则有客家土楼。 二、第一级阶梯及其地区传统民居营建形式 在第一级最高的阶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它南沿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屹立于印度次大陆印度河──恒河平原之北。高原面上横亘着几条近乎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北向南依次为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海拔为6000米~7000米。 青藏高原的周围有许多山脉,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他们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别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 1、青藏高原民居——邛笼模式(碉房)

浅谈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浅析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一)地标性建筑的概念 也称地标性建筑,也称“地标”。标志性建筑是指某地方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建筑物或者自然物,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一看到它就可以联想到其所在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就像埃及巴黎埃菲尔铁塔、兵马俑等世界上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一样。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象征。 (二)成为地标性建筑的因素 地标性的建筑,起码以下几个前提要具其一:一是建筑高度,二是建筑规模,三是建筑综合素质远超行业标准或区域竞争对手。 简单地说,地标性的建筑(群)就是要做成“特色+精品”。传统意义上往往将高层建筑看做是地标,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标建筑应该被赋予新的含义,一个优秀的建筑集群,只要其具有上述两种特质,也可成为地标。 地标性建筑应具备五大要素:外形、地段、技术、规模以及公众性。第一是建筑本身的形象鲜明突出,富有本土文化特点和内涵;第二,其所在位置必须是城市中的显赫地段、稀缺地段;第三,产品技术含量要高,科技手段要先进,要代表当时最高的建筑技术和水平;第四,地标性的建筑应该是具有完备的能承载城市功能的群落,因此要具有

一定的规模;第五是这样的建筑群落应有极强的包容性、公众性,让市民可以随时融入其中,参与其中。地标性建筑范围不应仅限于单体建筑,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建筑群落都可以成为地标性建筑 (三)具备哪些功能 作为城市地标的建筑,应该立足于城市的历史和发展定位,应该有机的融合到城市当中,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的风貌和发展的标志性性建筑。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外,吸引眼球,在功能上应 本身还应该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在市场运作方面,标志性建筑应该是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从功能方面来说,标志性建筑要引导一种新的活力,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要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具体来说,它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功能: 首先,它一定是一个“时尚策源地”。 “地标”性项目对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影响更多地应该表现在其对文化的影响上,它应该是一个“文化策源地”,要看它是否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是否给区域带来了活力。建筑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筑带给城市的改变。 其次,它应该是一个“约会中心”。

山地建筑设计要点

山地建筑设计要点
一、坡地建筑十原则 尊重自然原则,系统原则,亲水原则,择高原则,择坡原则,留顶原则,占边原 则,经济原则,美学原则。 二、坡地建筑的杂谈 坡地住宅挑战最大的是成本问题,因为在坡地上面搞建筑活动,必然会增加成 本,至于成本增加多少,增加 20%,30%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成本控制上面要做得 更加的精细,另外我们也会动一些脑筋,想一些办法,比如在坡地上景观地利用,提 到水景,我们坡地本身有很好的一些山地的溪流的水景,这些水景我们充分地利用, 把这些溪流的沟床做一些处理,下雨的时候水很大,不下雨的时候水就很小。这个没 关系,我们把沟床进行景观化处理了以后,有水是有水的景观,没水是没水的景观。 这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地方。坡地跟平地是一个矛盾体,坡地有坡地的优势,但是同时 它也有很多的劣势,所以关键的是开发商拿到坡地以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 势,而最大限度地抑制它的劣势。
b5E2RGbCAP
开发商如果要把坡地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个优势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对坡地住宅他有平地住宅所无法比拟的视线和景观的优势,这实际上 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和享受,在坡地上形成退台之后,后面的房子不会被前面的房子 挡住,那么他视线的开阔度和私密性各方面都会比平地的小区要好很多。平地上的小 区所有的房子都一样高,每一户的窗子都是互相的对望,你保持 18 米的间距,还是会 有私密性的干扰。
p1EanqFDPw
1 / 14

那么坡地建筑大部分的住宅能够保证他的私密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是坡地 建筑最伟大的价值,第二个坡地建筑本身有很好的生态环境,景观很好,空气好,我 们学府大道 69 号,我们专门做一个空气质量的测试,我们对于悬浮物和污染物的含 量,我们专门请重庆大学环境测评所给我们测试,比我们主城区里面的平地的数值有 很明显的区分。所以居住坡地建筑有很明显的生态上的享受,那么你要得到这些享 受,肯定相应就要克服一些困难,主要就是高差的困难,那么在重庆来讲,重庆的坡 地建筑在 80 年代,90 年代以前,重庆市场没有真正的坡地建筑,只是因为重庆没有这 么多平地,所以就有大部分房子是盖在坡地上面,可能有些房子就是上面是 8 层,然 后下面还吊了 6 层,那么整个有十几层,但是还没有电梯。
DXDiTa9E3d
我们在解决居民的入住的舒适度上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包括路网和车行道和步行 系统上面有一个合理的搭配,再配上现代化的扶梯和电梯这些交通工具,加上家庭小 车越来越普及之后,利用小车能够上去之后,慢慢的以前坡地所固有的这些抗性,慢 慢就会化解。反过来对坡地所得到的好处和享受的坡地的价值会慢慢超过坡地的劣 势,两者比较,他认为得到的好处比付出的代价更多的时候,他就会愿意买你这个房 子。
RTCrpUDGiT
若是描绘一桢生活场景,不应忽略了嵌在山腰的坡地。看到坡地,就自然想起温 馨四溢的炊烟,想起树林,想起锅炉里香气沁人的红薯和远去的童稚梦幻。5PCzVD7HxA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这样的场景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但人们对优美的居住环境 更加向往,对坡地的追求并没有放弃。
jLBHrnAILg
提及坡地,人们容易想到的是爬坡上坎,想到的是累。事实上,坡地建筑能够走 红,除了满足人们天然亲近山水的心理需求以外,还在于不断地改进后,真正实现了 居住的品质感,大大提升了舒适度以及整体建筑美观。
2 / 14
xHAQX74J0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