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课标解读模块五上

初中物理课标解读模块五上

初中物理课标解读模块五上
初中物理课标解读模块五上

模块五(上)

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教学与评价改革

李富强老师:各位老师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模块五“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模块。我们知道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呢,有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探究教学。其实多年来,探究教学一直是中学物理老师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那么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两位老师和我们一起讨论探究教学相关的话题。

廖伯琴老师:这次课程改革我们对科学探究还是很关注的,在01年的实验稿里我们就把科学探究纳入了内容标准,和科学内容并列作为两大部分,而且科学探究我们也把它划分为七大要素,当然这个要素是七大要素六大要素还是八大素并不是太要紧。关键是要把科学探究的主要的特征反映在上面,所以我们在01年的实验稿里,通过七大要素这样反映的,那么在我们这次修改稿里,仍然保持了我们的七大要素,但对一些具体的能力要求,稍做了一些调整。从课改试验区的反馈来看,多数老师认为我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还是恰当的,当然也有一些老师希望我们略做修改。那么,我们通过比较,比如说我们国内的科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比如说小学科学以及横向的化学、生物、中学的科学,横向的比较,包括国际的比较,那么,最后我们仍然保持了01年实验稿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这样的一个水平,但是对其中的一些表述稍做了一些调整。对,那么接下来呢,我

想我们就七大要素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方面做一些解读。

李富强老师:好,那么首先我们就一起来看问题的提出,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

黄恕伯老师:那么关于科学探究的科学要素:第一,就是提出问题,那我是这样认为,我们这个课程标准的关于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基本要求每个要素都有很多点,我个人觉得这些基本要求还是挺重要的,它不仅是我们这个平时设计课堂教学的一种根据,那我怎么,科学探究怎么进行呢?我这节课怎么设计呢?怎样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呢?课标就给出了一些基本的能力要求,我就按照这个东西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原因不仅是我们设计一个科学探究课堂教学的一个根据也是评价的根据。

李富强老师:其实这样的话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她对问题提出的这个内容的把握,也更加的深入了。

廖伯琴老师:对,这些条目,就是像黄老师说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怎样进行科学探究,它的重点在哪儿,对学生的要求哪些方面,在我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里还是提出比较明确的一些要求,而且有相当的一些条目也是可以考测的。

黄恕伯老师:在过去近十年的我们的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在实验区在很多的学校,尽管重视但是对这些基本能力的基本要求还是重视的不是太够,我觉得我们老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能够这个了解这些基本要求的内容,我觉得另一方面要把这些基本内容的要求它

的本质它的实质它给了学生在课堂中一个什么样的行为,要做进一步的琢磨要思考,比如我举个例子,提出问题,从能力的角度我们有三条,从能力的角度,前两条就是些基本的能力的要求,要能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第一是发现。那么第二条就是能书面或口头表达发现的这些问题,第一发现第二表达,那么我就逐渐逐渐地形成能力,第三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这是一个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至于从我们课程标准来看,有两个行为特别是在教学中,要关注的,一个是发现一个是描述。那么为什么要发现呢?它的精神又是创造,而发现一个具体问题,提出一个具体问题,它经历了一个发现现象对现象提出质疑把质疑演变成疑问,把疑问提出来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提出创造性的,别人没有发现你发现了,别人对这个现象熟视无睹,你居然还要质疑。你质疑还算了,还要把它想象成可能会怎样,这样的猜想,那么这就是创造。所以我觉得提出问题不是说我们流于形式,啊,就是: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啊,他能提出什么问题啊,看到一个现象我就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个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在有发现的情况下通过质疑形成疑问这样的问题才会才会有价值,所以我觉得我们对我们课程标准提出问题这两条要仔细琢磨仔细体会,每一条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廖伯琴老师:黄老师说的这个也很重要。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个已经老师们接受了,就是它背后的含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进行探究式的教学?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等等。

这些都不用再论证,老师们都接受。那么,现在我们谈的话题是怎样做更有效,才能真正的实现我们提出的一些能力目标达到这样的能力目标。刚刚黄老师谈到的是比如说提出问题,这一个要素,它的重要性,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怎样去使它更有效更到位。老师们的确他有很多尝试比如说提出一个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设计一些问题等等。一般来讲,在探究之前就是首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发现问题然后再走进下面的这些过程。当然在老师们教学的时候有一些现象也是需要注意的,就是说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还是非常的巧妙才好。它的这个定位不能离学生的已知模块太远,如果太远了,他可能也觉得遥不可及了,没有办法去探索。但是也不能完全学生熟知的,只是简单回答也不行,简单回答的话这样也没有迷惑性,而且也没有真正的问题特征。所以这些方面,在我们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这个教学过程中,也是需要注意的。

李富强老师:刚才两位老师对提出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解读,让我们对于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有了更加清晰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这样一个理解,而且让我们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真的问题。所以这样的话对于我们的老师的教学也更加具有指导性了。那么,我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第二个环节:猜想与假设。

黄恕伯老师:猜想与假设课标就讲的很清楚了,尝试根据经验和己有的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它不仅讲了它要讲什么,而且讲了怎么猜想。所以说就这个就这条讲的非常清楚。第二条,能对探

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敲假设。那么也就是前面这两条就讲了猜想与假设的学生的行为。那么实际上这也应该作为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根据和评价的根据。第三条对猜想和假设的这种要素的理解它的重要性,那么现在又我们观察到在教学中在评价中有的猜想过程和有的考试评价的题目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不完全吻合的现象,另外我们这个课程标准里面,关于猜想的要求,它有两个行为:第一个行为是假定,可能当然是假定,那么这是一种这个直觉,非逻辑思维,凭自己直觉它可能什么。第二个行为,根据已知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和已看到的部分的事实来猜想。那么这第二个题目就是解释,所以我首先我猜一猜可能怎么样的,就是凭直觉,第二我根据现有的经验知识和这个事实对我所猜的这个东西做出解释。符合这就是我的猜想,不合符推倒重新猜重新想。

廖伯琴老师:像前面的提出问题,这里的猜想假设,老师们都还是挺关注的。在关注的情况下,我们还要更高的要求,就说现在我们谈的是如何使我们的猜想假设相关的这些能力目标的提升真正的到位。的确像黄老师所说的,有时候这个猜想与假设有些地方有点流于形式,当然有些老师在操作的时候还是比较合理,这个还是不错的。如果我们要更高要求的话,这个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关于猜想假设这个,一般我们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老师们的引导学生做的猜想假设,都基本围绕老师已知的这个定则展开的,比如当时我看到的这样一堂课科学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有哪一些,当然对老师而言他已经学过到底有哪些他是清楚的,所以他让学生猜想的时候,他

就引领学生朝着跟匝数有关跟电流强度有关跟是否有放铁芯有关等等,朝这个方向引导这个也是很自然的,但如果我们到达这样一个层次,再希望拔高的话,我倒觉得有时候可以让学生更真实的结合他认知的状态,能够有一些也许和我们的定则规律不太一致的这样的一些猜想。

李富强老师:也就是说猜想这个开放性应该更大一些。

廖伯琴老师:对,因为真正科学家他对某个问题可能的结果可能解决的方案进行假设的时候常常他不一定方向是很对的准的,他可能会有一些偏离方向。那么我们老师如果发现学生有这一类猜想的时候也要注意引导他好好的保护,这也是猜想过程中很正常的一种状态,而不要比较武断的或者主观的就认为他是在瞎猜胡思乱想。当然,这个在我们的课程标准里也希望学生猜想的时候能够尝试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那一定要基于他已有的知识已有的生活经验,那么如果根据她这样一些已有的积淀提出的一些和我们老师已知的定则,不一样的猜想,这个时候老师也应该好好的引导,或者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去探索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更高层面的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李富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问题,然后对相关的问题它的可能的答案进行了猜想和假设,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就应该进一步的去验证这样的一些猜想和假设了。

廖伯琴老师:对,一般情况下的话,按这样的一个操作流程或者相关的要素就我们提出的问题对问题可能提出的方案提出猜想,或者问题

(完整word版)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用版)

物理课程标准 一、科学内容 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为了便于广大师生复习,结合我校教学情况,将科学内容的目标要求整合细化为18个知识板块,按照课本教学需求具体学习如下: 第一章:机械运动(4.物体的运动) (1)知道机械运动,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时间,会用钟表、秒表测量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读数。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1.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简单应用等。 第三章:物态变化(11.物态变化) (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2)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4)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5)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第四、五章: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2.光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的区别传统初中物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重点关注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的逻辑结构。编写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出的物理课堂,对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往往关注不够。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新教科书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然的位置。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能力,新课程并不强调。其编写的宗旨定位在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介绍物理学。下面以光的反射和折射为例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作一对比分析。 一、降低要求的知识点。 1、“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降低为“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从课标与大纲的角度看,层次降低了,由“理解”降低为“了解”,从光的反射内容上看,由“定律”降为“规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的是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并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尽管这

样的表述并不完整,但是由于初中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的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反射规律的应用,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突出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的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的是具体的量的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的整体的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的需要。能够使学生从繁重、枯燥的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当然这个变化所引起的学生练习和习题变化是较大的。 3、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虽然没有强调“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有“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对生活中这一现象,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去澄清头脑中的潜科学概念和验证这一现象特点的猜想,重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两个特点的过程,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中并没有提出“知道”,“理解”等终结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 二、有增有删的知识点 1、删减了“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由“知道”层次升为“认识”层次,删减了“知道凸透

高观点下的中学物理专题分析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 单位: 专业: 考试科目:高观点下的中学物理专题分析考试分数: 2011年 12 月 27 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高观点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研究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运动)。 2、(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 兹)又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3、吉布斯在《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中建立了(统计系综)体系,提 出了(矢量分析)等概念,阐明了(热力学)等现象的本质。 4、(普朗克)在物理学史上第一次提出能量子的概念。 5、规范粒子是指(传递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 6、戴维逊和汤姆逊因验证(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分享1937年的 物理学诺贝尔奖金。 7、泡利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25分) 1、例举几个混沌现象。 答:气候不能精确重演与长期天气预报者无能为力之间必然存在着 一种联系,这就是非周期与不可预见性之间的联系。他还发现了混 沌现象“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性”。这可以生动的用“蝴蝶效应”来 比喻:在做气象预报时,只要一只蝴蝶扇一下翅膀,这一扰动,就 会在很远的另一个地方造成非常大的差异,将使长时间的预测无法 进行 许多曾被认为是噪声的信号,其实是一些简单的规则生成的。这些 包含内在规则的“噪声”不同于真正的噪声, 表征复杂时间序列特性的统计量是功率谱(power spectrum),它把 复杂的时间序列分解成不同频率的正弦振荡的叠加。在给定频率处 的功率谱值与频率的正弦波系数的平方成正比。典型的功率谱由一 个或多个尖峰,它们对应于信号中出现的主要频率。除这些主峰外, 其他频率也可能出现,不过幅度较低,而且功率谱通常分布在一个 宽频带上。 2、粒子物理面临十大问题是什么? 答:粒子物理面临十大问题: (1)是否存在未发现的自然规律,如新的对称性和新的物理规律? (2)是否存在额外维空间? (3)能否把自然界所有的力统一为一种力? (4)为什么存在如此多的种类不同的粒子? (5)为什么夸克和轻子只有三代?粒子质量的起源是什么? (6)什么是暗物质?如何在实验室中产生它? (7)什么是暗能量?

初中物理新教材分析

完成知识转化的首要任务是很好地进行教材分析教师讲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教材分析则是备好课的前提。有的人可能会说,课本对教学内容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教师按课本讲就是了,对教材还有什么可分析的呢?我们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一种贮存状态的知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把这种贮存状态的知识首先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再把传输状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而这两种知识形式的转化过程与方法,由于受多种形式的制约,课本上是很难把它们全都写出来的。因此,不经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就难于把握和完成知识形式的这两次转化。 教材中所讲的知识,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以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认识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一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有些青年教师,讲课只照本宣科,书本上怎么写的,就原原本本地怎么讲,对教材缺乏分析,因而把握不住概念、规律的本质及它们间的联系,抓不住教材的重点。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能力需要认识和比较各种知识的能力价值。而知识的能力价值具有隐蔽性,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以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确定不是随意的,它既受教学思想的指导,又受教学内容的制约。进行教材分析,同时也是在酝酿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因而教材分析的深广程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材分析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这一环节,并要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掌握分析教材的一般方法。 一、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一)物理学的知识体系 所谓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即学科体系,就是物理学按其自身发展所形成的知识内容和逻辑程序。从整个物理学的知识体系来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经典物理,它是由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部分所组成的知识系统。另一部分是近代物理,它是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知识系统。认识这个知识体系,在分析教材时,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能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来理解。认识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容,作到深入浅出;才能从发展的观点掌握好知识,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二)学生学习物理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落实在学生学习的效果上。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规律。

上海初中物理专题复习(情景分析专题)

六、情景分析专题 1、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黄同学选用了两块材质相同、厚度不同的海绵A 、B ,以及若干完全相同的砖块进行实验。实验中,他将砖块分别叠放在A 、B 海绵的表面,并保持海绵与砖接触面的形状和大小始终一致,实验过程如图1(a )、(b )、(c )、(d )、(e )、(f )所示,观察到海绵的形变程度为△L 1、△L 2、△L 3和△L 4,且△L 2>△L 4>△L 1>△L 3 。请根据实验条件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⑴ 分析比较图1(b )和(c )[ 或(f )和(g )] 中海绵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分析比较图1(b )和(f )[ 或(c )和(g )] 中海绵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做“研究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与支持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实验,他用双面胶将一个200克的砝码固定在1米长的塑料直尺中间,将直尺的左端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提右端,如图2(a )所示。然后缓缓抬高右端, ①比较图 2( a )和( b )[或图 ( a )和(c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较图2(b )和(c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在探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左端固定在桌子一端的弹性薄钢片进行实验。先将钢片水平放置,再将重力不同的砝码放置在钢片中间,其实验步骤与现象如图12(a )、(b )和(c )所示。接着,将钢片右端抬起与水平方向成一定夹角,将砝码放置在钢片中间,其实验步骤与现象如图3(d )、(e )所示。(砝码重G a <G b <G c = G d = G e ) ⑴ 析比较图3(a )、(b )、(c ),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⑵ 分析比较图3(c )、(d )、(e ),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4、某小组选用电源、电键、2个电压表、定值电阻R 1、R 2、R 3 (已知R 1<R 2<R 3)及若干导线来“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实验过程如图8所示, 图1 (a ) (b ) (c ) (e ) (f ) (g ) 图2 (a ) (c ) 图3 (b ) (c ) (a ) (d ) (e )

初中物理_初中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九章第1节教学设计课题第九章第1节压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钩码两个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用手用相同的力把气球按压在 钉子和钉床上,观察效果参与实验 思考回答 让学生亲身感受,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的 兴趣。

提出问题 两个手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 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 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 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 因素有关呢?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 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内容有关。 板书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根据力的平衡,两个手指 受力相同。 尖的一端手指觉得更疼。 尖的一端手指凹陷的更 多。 不相同。 与压力作用面积、压力大 小有关。 聆听 进一步展示现象,说 明这种现象的普遍 性。锻炼学生的分析 能力。 引出课题。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首先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 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影响压 学生思考,并回答: 压力的大小; 锻炼分析能力。

九年级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学目标 1.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应按新课标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2.重视“双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仍然是初中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用于实际,能解释有关现象、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对于实验操作,要切实加强,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3.重视科学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等同的。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勇于探索,有将科学技术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或制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能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

解决问题的喜悦,做到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理想、有抱负、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对于评价教师应由过去评价体系的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6.分层教学,把握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初三教师要根据这学期时间紧,内容新,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掌握适当的标高和进度,不加班加点,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总体情况 初中物理课有: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共有134个知识点。其中:了解水平有74个知识点;认识水平有14个知识点;理解水平有28个知识点;操作技能有9个知识点;还有9个知识点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 二、目标要求说明 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 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上述行为动词是递增的。 操作水平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会、学会。 1、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低要求。它包含: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2、认识水平 它的要求比“了解水平”高,比“理解水平”低。它的含义:位于“了解”“理解”之间。 3、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高要求。它包含: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三、具体知识点要求 1、了解水平知识点 1) 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2)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 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 4)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 5)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6)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 7)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8) 大致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9)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0)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1) & 12)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13)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14)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15)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6)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7)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九年级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九年级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学目标 1.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应按新课标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2.重视“双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仍然是初中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用于实际,能解释有关现象、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对于实验操作,要切实加强,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3.重视科学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等同的。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勇于探索,有将科学技术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或制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能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做到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

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理想、有抱负、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对于评价教师应由过去评价体系的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6.分层教学,把握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初三教师要根据这学期时间紧,内容新,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掌握适当的标高和进度,不加班加点,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上海初中物理专题复习(表格分析专题)

七、表格分析专题 1、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甲同学依据“石块扔入河中的水里总是沉入河底,木头放进水里却会浮在水面”,猜想:沉入水中的物体不受浮力; 乙同学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银中的铁块最终漂浮在水银面上”的现象,猜想:物块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能会对它浸入液体中后的最终状态有影响。 ⑴于是他们首先用细线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如图 1(a )所示),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 3.2牛;再把该石块浸没在水中(如图1(b )所示),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牛,发现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_________物体的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从而判断出甲同学的猜想是________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⑵接着他们用若干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三中。 表三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物块 A B C D E F 物块密度 (千克/米3) 2.7×103 2.2×103 1.1×103 0.9×103 0.6×103 0.4×103 物体浸在水中的实验现象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 A B C D E F (a ) (b ) 图1

的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③至此,大家认为上述实验数据有限,要完善证实乙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应该用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于是他们决定下面还要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它提供全面、有力的依据。 2.某小组同学连接图15所示的电路开展电学实验,其中定值电阻R 1的阻值为10欧,滑动变阻器R 2标有“50Ω 2Α”字样,电路连接正确。闭合电键后,他们首先将变阻器R 2的滑片P 所示。 ①该小组同学在完成第一次实验后,将滑片 P________移动。(选填“向a 端”、“向b 端”或“没有”) ②请在表格的栏目中,填上电压表V 1、V 2的符号。 ③若已知三次实验时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0.4安、0.3安和0.2安,请将以上示数正确地填入表格。 ④若要利用上述表格中的数据验证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则可以选用表格中的哪几列数据,并说明选用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同学做实验探究盛有液体的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压力大小遵循的规律.如 图3(a)所示三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中分别注入质量相等的水,利用仪器测得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并将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又用酒精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之后,他们又在如图3(b)所示三个不同底面积的口大底小容器中注入等质量的水,重复上述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三中。(800ρ=酒精千克/米3) 图2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例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上海初中物理专题复习(表格分析专题)

七、表格分析专题 1、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甲同学依据“石块扔入河中的水里总是沉入河底,木头放进水里却会浮在水面”,猜想:沉入水中的物体不受浮 力;乙同学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 入水银中的铁块最终漂浮在水银面上”的现象,猜想:物块 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能会对它浸入液体中后的最 终状态有影响。 ⑴于是他们首先用细线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如图 1(a)所示),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 3.2牛;再把 该石块浸没在水中(如图1(b)所示),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牛,发现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_________物体的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从而判断出甲同学的猜想是________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⑵接着他们用若干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三中。 表三 实 验 序 号 123456 物 块 A B C D E F 物 块 密 度 (千 克/ 米 2.7× 103 2.2× 103 1.1× 103 0.9× 103 0.6× 103 0.4× 103 (a) 图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的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③至此,大家认为上述实验数据有限,要完善证实乙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应该用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于是他们决定下面还要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它提供全面、有力的依据。 2.某小组同学连接图15所示的电路开展电学实验,其中定值电阻R 1的阻值为10欧,滑动变阻器R 2标有“50Ω 2Α”字样,电路连接正确。闭合电键后,他们首先将变阻器R 2的滑片P 移动到某一位置,读出各个电表的示数;然后再将滑片P 向变阻器R 2实验时电压表V 1、V 2 b 端”或“没有”) 图2 b

初中物理_10.3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做功了吗?》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三小节的内容。从教科书编写来看,主要涉及三块内容:一是利用“功的原理”这一发现引入“机械功”的概念;二是“怎样才算做功”;三是“怎样计算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机械与力等知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机械功是力与位移的综合效果。学习机械功的知识,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必要准备。 关于这一科学内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两个条目:3.2.2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后续学习中会涉及到)。从认知水平来看,一条属于“了解”水平,一条属于“认识”水平,其中对“功的原理”没有提及(但本质已经涉及)。这就是国家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下册的学生,由于普及了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一)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实验探究还有相当的难度。 (二)认知能力。学生思维较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 (三)学习动机。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比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得区别传统初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得基本理念就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重点关注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物理学得学科体系与教学得逻辑结构。编写者首先想到得往往就是哪些知识就是所谓得主干知识,哪些知识就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得,哪些能力就是应该训练得。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出得物理课堂,对学生这个学习得主体往往关注不够。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得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就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得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得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就是十分重要得内容。在新教科书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得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然得位置。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得能力,例如演绎能力,新课程并不强调。其编写得宗旨定位在以物理学得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得兴趣,习惯及一定得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得价值观,而不就是向学生全面介绍物理学。下面以光得反射与折射为例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作一对比分析。 一、降低要求得知识点。 1、“理解光得反射定律”降低为“了解光得反射规律” 从课标与大纲得角度瞧,层次降低了,由“理解”降低为“了解”,从光得反射内容上瞧,由“定律”降为“规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得就是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得表述则就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并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与法线就是否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得两侧,尽管这样得表述并不完整,但就是由于初中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得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反射规律得应用,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突出得特征,学生很好理解与记忆。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得实像与成虚像得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得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就是初中光学得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得就是具体得量得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得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得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得整体得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得需要。能够使学生从繁重、枯燥得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部得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得丰富多彩得活动中去,当然这个变化所引起得学生练习与习题变化就是较大得。 3、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得关系。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虽然没有强调“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但就

上海初中物理专题复习(情景分析专题)

六、情景分析专题 ⑴ 分析比较图 1(b )和( c )[ 或( f )和( g )] 中海绵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初步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分析比较图 1(b )和( f )[ 或( c )和( g )] 中海绵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初步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做“研究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与支持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实验,他用双 面胶将一个 200 克的砝码固定在 1 米长的塑料直尺中间, 将直尺的左端放在水平桌面上, 用 手提右端, 如图 2(a )所示。 然后缓缓抬高右端, 观察到的实验情况如图 8(b )、(c )所示。 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比较图 2(a )和(b )[ 或图( a )和( c )]可知: _______________ ① 较图 2( b )和( c )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某小组在探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左端固定在桌子一端 的弹性薄钢片进行实验。 先将钢片水平放置, 再将重力不同的砝码放置在钢片中间, 其实验 步骤与现象如图 12(a )、(b )和(c )所示。 接着,将钢片右端抬起与水平方向成一定夹角, 将砝码放置在钢片中间, 其实验步骤与现 象如图 G e ) (a ) ( b ) ( c ) ( d ) (e ) 图3 ⑴ 析比较图 3( a )、( b )、( c ),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⑵ 分析比较图 3( c )、(d )、(e ),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4、某小组选用电源、电键、 2 个电压表、定值电阻 R 1、R 2、R 3 (已知 R 1< R 2< R 3 )及若干导线来“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实验过程如 1、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黄同学选用了两块材质相同、厚 度不同的海绵 A 、B ,以及若干完全相同的砖块进行实验。 实验中, 他将砖块分别叠放在 A 、 B 海绵的表面,并保持海绵与砖接触面的形状和大小始终一致,实验过程如图 1(a )、(b )、 (c )、(d )、(e )、(f )所示,观察到海绵的形变程度为 △L 、△L 、△L 和 a ) (b ) (c ) 图 2

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通过培训专题视频的学习,结合我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我认为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的主要步骤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阅读和理解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阅读和理解所教教材的意义 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编排有它内在的科学的联系,需要我们教师仔细去理解。在授课之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该科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从而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教材分析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在分析教材时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1、正确识别教材的内容; 2、把握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3、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4、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关键点,是分析研究教材的关键步骤。 三、教材的关键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掌握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迎刃而解。总之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新的课程改革,确立了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确立教师对教材分析的主导地位,我们教师要学会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特点、理清知识脉络,主动培养自己分析教材的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贯彻以上三个大的方面,把握好教材,分析领悟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从而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最终达到让学生学好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能力的目的。

解读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王国增 作为一名年轻的初中物理老师,要想在教育教学有所进步,就必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做一名新型的、合格的教师。为此,我认真学习了课标的内容,作为一名一线的物理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通过学习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也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

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作为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优点,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41182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 一、知识储备: 1.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合力为。 2、相互接触的物体受力,如图1中A、B两物体;不相互接触的物体受力,如图2中两磁铁。 3、重力的方向;作用点。 4、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方向。 6、滑动摩擦力大小只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与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无关。 二、受力分析: 1. 如图3所示,小球用线系住挂在天花板上并与墙面接触,画出小球的受力示意图。 2. 如图4所示,木块放在斜面上静止不动,试画出木块受力示意图。 总结对物体受力分析的步骤: (1)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 只分析它所受的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力); (2)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应先考虑重力,然后是弹性力、摩擦 力等,并分析物体在已知力的作用下,将产生怎样的运动或运 动趋势; (3)在分析各力的过程中,要找到它的施力物体,没有施力物 体的力是不存在的,这样可以防止漏力和添力, 根据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及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的分布情况,确定力,保证力既不能多也不能少;(4)检验,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平衡力的知识来检验所画出的力是否正确。 3、如图5所示,试分析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A作匀速运动时的受力情况。 4、如图6所示,物体放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传送带上,请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如果传送带突然 加速或减速运动,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5、一小球静止在竖直的墙壁之间,如图7,请画出小球所受力的示意图。 三、应用: 1、一个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到分别为5牛和3牛的两个力F1、F2的作用后仍处于静止状态,如图8 所示,则该物体受到的合力为,桌面对此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方向为。 2、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所受的多个力中,有一对大小为15N的平衡力,当这对力突然消失后,该 物体的运动状态将_______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3、一个小球重3牛顿,当它以0.5米/秒的速度在光滑的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加在小球 上的水平推力是() A、0牛顿 B、1.5牛顿 C、3牛顿 D、无法判断。

新人教版八年物理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物理教材分析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号召下,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物理分为上下两册,在初中阶段已经推行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结合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新版的八年级物理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材的编排上学科逻辑更加合理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做了较大的改动。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人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 如: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放在第一节,为以后学到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测量仪器的使用打下了相应的基础。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如先学习“速度”的内容,为后面“声速”“光速”的学习做好铺垫。而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中的难点,新教材将“物态变化”安排在光学前,以延后难点的学习。 将“重力”“弹力”内容提到了“二力平衡”之前,以便学习二力平衡内容时所提及的例子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具体内容。在新教材中有“测量摩擦力”的实验,直接放在“二力平衡”后一节,既方便学生理解和计算摩擦力,又巩固二力平衡。 将“功和机械能”放在“简单机械”之前,可以为学生计算使用滑轮、斜面的有用功、总功及机械效率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2.适当删减内容,减轻学生负担 根据课标要求删去“颜料的混合”的内容。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内容删去,因为在生物教材中重点讲解,物理新教材里将该节与其他内容整合后放入“科学世界”中。原教材有一节“看不见的光”,新教材将其删去,部分内容放在“光的色散”一节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