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拟练习题1

模拟练习题1

模拟练习题1
模拟练习题1

模拟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 2 分,共计 20 分)

1.设 A, B,C 为三个事件,请用事件的关系表述至少一个不发生

2.一大批电子元件的正品率为 0.7,次品率为 0.3,现任抽 100 件进行测试, X 表示抽到次 品的个数,试写出 X 的分布律 。

3.设 A, B 是两个随机事件,且 P(A)

0.65,P(B) 0.7 ,则 P(AB)的范围是

4.设 X ,Y 相互独立且 X ~U (0, 6) ,Y ~

2 (5) , Z

X 2Y ,则 D(Z ) ____ 。 5.设二维随机变量 (X ,Y ) 的联合概率密度为

0 x

1,0 y

1

4xy, f (x, y)

,则 X 与Y

0, 其它

(填是或不是)相互独立的。

X

, 则 Z

min(X ,Y ) 的 分 布 函 数 是 6. 设 X

和 Y 独 立 同 分 布 , 分 布 函 数 为 F (x)

F(z)

7.参数估计主要分为点估计和 。

8.设 X ,

,

1

X

X 是来自总体 X 的一简单随机样本,样本方差为

2

n

S ;若 X 具有数学期望

2

E

,方差 D(X ) 2 ,则 S 2 的数学期望 E(S 2 ) =

(X )

9.设 X ~ N(2,9) ,Y ~ 2 (4) 且相互独立,则随机变量

~ t(4) 。

10.设 X 1 ,

, 为总体 ( ,

)

X

X

N

的样本, X , S 2 分别是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n 为样 2

2

n

本 容 量 。 在 2 未 知 的 条 件 下 , 均 值

的 置 信 度 为 1 的 置 信 区 间

二、选择题 (每题 2 分,共计 10 分)

1.A,B,C是任意事件,在下列各式中,不成立的是。

A.(A B)B A B

B.(A B)A B

C.(A B)AB AB AB

D.(A B)C(A C)(B C)

2.对任意随机变量X,若EX存在,则E[E(EX)]等于。

A.0

B.X

C.EX

D.(EX)3

3.下列不是参数估计中估计量的评审标准是。

A.无偏性 B.独立性C.有效性D.一致性

4.对正态总体的数学期望进行假设检验,如果在显著水平0.05下,接受假设

H ,则在显著水平0.01下,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必接受H

B.可能接受,也可能有拒绝

0H

C.必拒绝H

D.不接受,也不拒绝

0H

5.设随机变量1,X ,,X n ,

X相互独立,服从同一分布,E(X ),

2k

D(X )20(k 1,2,)

k,当n很大时,近似地有。

n

A.

k1X

k

n

~N 2B.

(,)

k1

X

k

~N(n,n2)

n

C .

k1X~

k

2

n

N(,)

D .

n

k1

X

k

~2

N(,

n

2

)

三、计算(本题10分)

设某地区成年居民中肥胖者占10%,不胖不瘦者占82%,瘦者占8%,又知肥胖者患高血压的概率为20%,不胖不瘦者患高血压病的概率为10%,瘦者患高血压病的概率为5%,试求:(1)该地区居民患高血压病的概率;(2)若知某人患高血压,则他属于肥胖者的概率有多大?

四、计算(本题10分)

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f

Ax 0

x (x)

X

0其它

试求:(1)A;(2)分布函数F(x);(3)若Y sin X,求Y的概率密度f(y)

X

Y。

五、计算(本题10分)

将一枚硬币掷3次,以X表示前2次出现正面次数,以Y表示3次中出现正面次数,试求:(1)(X,Y)的联合分布律;(2)边缘分布律;(3)Y在{X1}条件下的分布律。

六、计算(本题12分)

2

随机变量(X,Y)具有联合概率密度f

1

(x y(x y)0x2,0y

,)

8

0其它

试求:(1)EX,EY;(2)DX,DY;(3)Cov(X,Y);(4)。

XY

七、计算(本题12分)

设总体X 具有分布律

0未知,今有样本x11,x2,x 1,试求的矩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值。

23

八、计算(本题10分)

某工厂生产的产品寿命服从N(,2),40h,现用新方法生产了一批产品,随机地取25只,测得平均寿命为41.25h,样本标准差2,问用新方法生产的产品是否较以往

的寿命有显著的提高?

(取显著性水平0.05,已知Z 0.05 1.645,Z,(25) 2.0595

0.025 1.96t,

.025

t) 1.7081,0(24) 2.0639

0(25t,(24) 1.7109

t 0

).05.025.05

九、证明(本题6分)

已知总体X~N(1,4),X1,...,X为来自于X容量为9的一个样本,

9

4

试证:X~N(1,),其中X为样本均值。

9

医学免疫学第版课后思考题答案重点

一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 ②B细胞和NK分化发育的产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 →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和淋巴结也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和力则被消除。 试述淋巴结、脾和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 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 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 :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 40%)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 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意义:补充新的免疫细胞、增加与APC接触的机会、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成分。三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四影响抗原应答的主要因素 A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a化学性质:P、糖蛋白、脂蛋白、多糖类、LPS及肿瘤细胞的DNA、组蛋白 b分子量大小:>10KD,分子量大的免疫原性强 c结构复杂性:含芳香族AA的Ag免疫原性强。 d分子构像:抗原表位 e易接近性:抗原表位被淋巴细胞受体接近容易程度,易接近免疫原性强 f物理状态: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强 B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 C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佐剂的应用和类型。

基础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基础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二酸碱标准液的配制和浓度比较一.注意事项: 1.配完溶液应立即贴上标签注明试剂名称,配置日期,配制者姓名并留一空位以备填入此溶液的准确浓度。 2. 体积读数要读至小数点后两位。 3.滴定速度:不要成流水线。 4.近终点时,半滴操作和洗瓶冲洗。 5.固体氢氧化钠的称量,不能使用称量纸。因为它在空气中会快速吸收水分,导致称量不准确。再有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吸水后溶液渗过滤纸会腐蚀天平。 二、思考题 1.滴定管、移液管在装入标准液前为何需要用滴定剂和要移取的溶液润洗几次滴定中使用的锥形瓶或烧杯是否需要干燥是否也要用标准液润洗为什么? 答:为了让滴定管内的溶液的浓度与原来配制的溶液的浓度相同,以防加入的标准液被稀释。不需要。不要用标准液润洗,因为倾入烧杯或锥形瓶中的基准物的物质的量是固定的,润洗则会增加基准物的量,影响到实验结果。 2. HCl和NaOH溶液能直接配制准确浓度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CO2 和水分,而浓盐酸易挥发,应此不能直接配制其准确浓度。只能先配制近似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质标定其准确浓度。 3.为什么用HCl滴定NaOH时采用甲基橙用为指标剂,而用NaOH滴定HCl溶液时使用酚酞(或其它适当的指标剂)? 答:首先因为甲基橙跟酚酞的变色范围都在该反应的突跃范围内。其次,因为人的眼睛观察浅色变到深色比较容易。用HCl滴定NaOH时采用甲基橙用为指标剂可以观察到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用NaOH滴定HCl溶液时使用酚酞可以观察到

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其他: 4.配制HCl溶液及NaOH溶液所用水的体积是否需要准确量取为什么? 答:不需要,因为HCL易挥发,NaOH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CO2,不能直接配制准确浓度的HCL和NaOH标准溶液,只能先配制近似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标定,所以没有必要准确量取配制时水的体积。 5.用HCL标准溶液滴定NaOH标准溶液时是否可用酚酞作指示剂? 答:可以,因为酚酞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在,部分处在HCl与NaOH溶液的滴定突跃()之内。 6.再每次滴定完成后,为什么要将标准溶液加至滴定管零点或近零点,然后进行第二次滴定? 答:因为滴定管的误差是分段校正的,每一段的校正误差不同,故每一次都从零点或近零点开始滴定可以保证每一次都有相同的校正误差。 7.在HCL溶液与NaOH溶液浓度比较的滴定中,以甲基橙和酚酞作指示剂,所得溶液体积比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一致。因为甲基橙跟酚酞的变色范围不同,所以滴定终点时的PH不同,所以溶液的体积比不会一致。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酸性区间而酚酞的变色范围在碱性区间故以酚酞为指示剂的一组VNaOH/VHCL相对较大。 8. 配制NaOH溶液时,应选用何种天平称取试剂为什么? 答:托盘天平,因为只须配制近似浓度的溶液,所以不需准确称量。 9. 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答: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化工仿真实训报告以及心得体会

化工仿真实训报告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一、实习内容 1.离心泵 1.工作原理 离心泵一般由电动机带动。启动前须在离心泵的壳体内充满被输送的液体。当电机通过联轴结带动叶轮高速旋转时,液体受到叶片的推力同时旋转,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液体从叶轮中心被甩向叶轮外沿,以高速流入泵壳,当液体到达蜗形通道后,由于截面积逐渐扩大,大部分动能变成静压能,于是液体以较高的压力送至所需的地方。当叶轮中心的流体被甩出后,泵壳吸入口形成了一定的真空,在压差的作用下,液体经吸入管吸入泵壳内,填补了被排出液体的位置。 2.操作步骤 离心泵系统由一个贮水槽、一台主离心泵、一台备用离心泵、管线、调节器及阀门等组成。上游水源经管线由调节阀V1控制进入贮水槽。上游水流量通过孔板流量计FI检测。水槽液由调节器LIC控制,LIC的输出信号连接至V1。离心泵的入口管线连接至水槽下部。管线上设有手操阀V2及旁路备用手操阀V2B、离心泵入口压力表PI1。离心泵设有高点排气阀V5、低点排液阀V7及高低点连通管线上的连通阀V6。主离心泵电机开关是PK1,备用离心泵电机开关是PK2。离心泵电机功率N、总扬程H及效率M分别有数字显示。离心泵出口管线设有出口压力表PI2、止逆阀、出口阀V3、出口流量检测仪表、出口流量调节器FIC 及调节阀V4。 离心泵冷态开车 ①检查各开关、手动阀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 ②将液位调节器LIC置手动,调节器输出为零。 ③将液位调节器FIC置手动,调节器输出为零。 ④进行离心泵充水和排气操作。开离心泵入口阀V2,开离心泵排气阀V5,直至排气口出现 蓝色点,表示排气完成,关阀门V5。 ⑤为了防止离心泵开动后贮水槽液位下降至零,手动操作LIC的输出使液位上升到50%时 投自动。或先将LIC投自动,待离心泵启动后再将LIC给定值提升至50%。 ⑥在泵出口阀V3关闭的前提下,开离心泵电机开关PK1,低负荷起动电动机。 ⑦开离心泵出口阀V3,由于FIC的输出为零,离心泵输出流量为零。 ⑧手动调整FIC的输出,使流量逐渐上升至6 kg/s且稳定不变时投自动。 ⑨当贮水槽入口流量FI与离心泵出口流量FIC达到动态平衡时,离心泵开车达到正常工况。 此时各检测点指示值如下: FIC 6.0 kg/s FI 6.0 kg/s PI1 0.15 MPa PI2 0.44 MPa LIC 50.0 % H 29.4 m M 62.6 % N 2.76 kW 离心泵停车操作 ①首先关闭离心泵出口阀V3。 ②将LIC置手动,将输出逐步降为零。 ③关PK1(停电机)。 ④关离心泵进口阀V2。 ⑤开离心泵低点排液阀V7及高点排气阀V5,直到蓝色点消失,说明泵体中的水排干。最 后关V7。

大赛仿真思考题

附:思考题 标准答案请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本公司不予提供。 1、吸收岗位的操作是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进行的,为什麽说这样的操作条 件对吸收过程的进行有利? 2、请从节能的角度对换热器E-103在本单元的作用做出评价? 3、结合本单元的具体情况,说明串级控制的工作原理。 4、操作时若发现富油无法进入解吸塔,会有哪些原因导致?应如何调整? 5、假如本单元的操作已经平稳,这时吸收塔的进料富气温度突然升高,分析 会导致什麽现象?如果造成系统不稳定,吸收塔的塔顶压力上升(塔顶C4增 加),有几种手段将系统调节正常? 6、请分析本流程的串级控制;如果请你来设计,还有哪些变量间可以通过串 级调节控制?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 7、C 油贮罐进料阀为一手操阀,有没有必要在此设一个调节阀,使进料操作6 自动化,为什么? 附:思考题 标准答案请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本公司不予提供。 1、结合本单元说明比例控制的工作原理。 2、为什么是根据乙炔的进料量调节配氢气的量;而不是根据氢气的量调节乙炔 的进料量? 3、根据本单元实际情况,说明反应器冷却剂的自循环原理。 4、观察在EH-429冷却器的冷却水中断后会造成的结果。 5、结合本单元实际,理解“连锁”和“连锁复位”的概念。

附:思考题 标准答案请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本公司不予提供。 1、什么叫工业炉?按热源可分为几类? 2、油气混合燃烧炉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开/停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加热炉在点火前为什么要对炉膛进行蒸汽吹扫? 4、加热炉点火时为什么要先点燃点火棒,再依次开长明线阀和燃料气阀? 5、在点火失败后,应做些什么工作?为什么? 6、加热炉在升温过程中为什么要烘炉?升温速度应如何控制? 7、加热炉在升温过程中,什么时候引入工艺物料,为什么? 8、在点燃燃油火嘴时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9、雾化蒸气量过大或过小,对燃烧有什么影响?应如何处理? 10、烟道气出口氧气含量为什么要保持在一定范围?过高或过低意味着什么? 11、加热过程中风门和烟道挡板的开度大小对炉膛负压和烟道气出口氧气含量有什么影响? 12、本流程中三个电磁阀的作用是什么?在开/停车时应如何操作?

医学免疫学第6版课后思考题答案重点

一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与胸腺 骨髓的功能: 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①血细胞与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 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 ②B细胞与NK分化发育的产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 →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与淋巴结也就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就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与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与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就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与力则被消除。 试述淋巴结、脾与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 淋巴结:T细胞与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 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 : T细胞与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 40%)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 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意义:补充新的免疫细胞、增加与APC接触的机会、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其她免疫成分。三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四影响抗原应答的主要因素 A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a化学性质:P、糖蛋白、脂蛋白、多糖类、LPS及肿瘤细胞的DNA、组蛋白 b分子量大小:>10KD,分子量大的免疫原性强 c结构复杂性:含芳香族AA的Ag免疫原性强。 d分子构像:抗原表位 e易接近性:抗原表位被淋巴细胞受体接近容易程度,易接近免疫原性强 f物理状态: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强 B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 C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佐剂的应用与类型。

(完整版)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1.HCl和NaOH标准溶液能否用直接配制法配制?为什么? 由于NaOH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浓HCl的浓度不确定,固配制HCl和NaOH 标准溶液时不能用直接法。 2.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 因吸量管用于标准量取需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而HCl的浓度不定, 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要用量筒量取,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 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 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所以应用该标准溶液润洗滴管2~3次。而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所以锥形瓶不需先用标准溶液润洗或烘干。 4.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实验三 NaOH和HCl标准溶液的标定 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2CO3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 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 之间,称取基准物的大约质量应由下式求得: 如果基准物质称得太多,所配制的标准溶液较浓,则由一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误差就较大。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也不能太少,因为每一份基准物质都要经过二次称量,如果每次有±0.1mg的误差,则每份就可能有±0.2mg的误差。因此,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不应少于0.2000g,这样才能使称量的相对误差大于1‰。 2.溶解基准物质时加入20~30ml水,是用量筒量取,还是用移液管移取?为什么?因为这时所加的水只是溶解基准物质,而不会影响基准物质的量。因此加入的水不需要非常准确。所以可以用量筒量取。 3.如果基准物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还是偏低? 如果基准物质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 4.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 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问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为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 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而形成Na2CO3,使NaOH溶液浓度降低,在滴定过程中虽然其中的Na2CO3按一定量的关系与HCl定量反应,但终点酚酞变色时还有一部分NaHCO3末反应,所以使测定结果偏高。 实验四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化工原理实验仿真选择题

萃取 1.萃取操作所依据的原理是()不同。 A. 沸点 B. 熔点 C. 吸附力 D. 溶解度 答案:D 2.萃取操作后的富溶剂相,称为()。 A. 萃取物 B. 萃余物 C. 滤液 D. 上萃物 答案:B 3.油脂工业上,最常来提取大豆油,花生油等的沥取装置为()。 A. 篮式萃取塔 B. 喷雾萃取塔 C. 孔板萃取塔 D. 填充萃取塔 答案:A 4.萃取液与萃余液的比重差愈大,则萃取效果()。 A. 愈好 B. 愈差 C. 不影响 D. 不一定 答案:A 5.将植物种籽的籽油提取,最经济的方法是()。 A. 蒸馏 B. 萃取 C. 压榨 D. 干燥 答案:B 6.萃取操作的分配系数之影响为()。 A. 分配系数愈大,愈节省溶剂 B. 分配系数愈大,愈耗费溶剂 C. 分配系数愈大,两液体的分离愈容易 D. 分配系数愈小,两液体愈容易混合接触. 答案:C 7.选择萃取剂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这中萃取剂应具备的性质是( ). A. 溶于水,且必须易与碘发生化学反应 B. 不溶于水,且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 C. 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密度大 D. 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密度小 答案:B 8.在萃取分离达到平衡时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比称为()。 A.浓度比 B.萃取率 C.分配系数 D.分配比 答案:C 9.有4 种萃取剂,对溶质A 和稀释剂B 表现出下列特征,则最合适的萃取剂应选择____ A. 同时大量溶解A 和B B. 对A 和B 的溶解都很小 C. 对A 和B 的溶解都很小 D. 大量溶解B 少量溶解A 答案:D 10.对于同样的萃取相含量,单级萃取所需的溶剂量____ A. 比较小 B. 比较大 C. 不确定 D. 相等 答案:B 11.将具有热敏性的液体混合物加以分离常采用______方法 A. 蒸馏 B. 蒸发 C. 萃取 D. 吸收 答案:C 12.萃取操作温度一般选___A__ A. 常温 B. 高温 C. 低温 D. 不限制 干燥

(完整版)免疫所有选择题集及答案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一、选择题 1.免疫是指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D.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2.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E.印度 3. 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 B.有利的 C.有害无利 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4.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免疫耐受 E.自身免疫病 5. 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过强易导致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反复感染 E.免疫缺陷病 6.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7.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缺陷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8. 首次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破伤风类素素 C.肉毒类毒素 D.白喉类素素 E.白喉抗毒素 9. 首次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的科学家是 A.Pasteur B.Behring C.Jenner D.Border E.Burner 10.最早发明减毒活疫苗的科学家是 A.Jenner B.Koch C.Porter D.Burnet E.Pasteur 11.英国科学家Jenner发明了 A. 白喉抗毒素 B.狂犬疫苗 C.人痘苗 D.牛痘苗 E.卡介苗 12.创建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学者是 A. .Koch和Pasteur B. Miller和Good C. Milstein和K?hler D. Tislius和Kabat E. Porter和Edelman 1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A. Burnet B. Border C.Porter D. Jenner E.Pasteur 14.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粘附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 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 D、免疫分子、粘附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 E、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D 2.B. 3.E 4.A 5.B 6.D 7.A 8.E 9.B 10.E 11.D 12.C 13. A 14.E 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选择题 1.属于中枢免疫器官的是 A.扁桃体 B.淋巴结 C.胸腺 D.脾脏 E.肠淋巴组织

物理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精心整理)

物理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精心整理) 实验1 1.不能,因为溶液随着温度的上升溶剂会减少,溶液浓度下降,蒸气压随之改变。 2.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蒸气压变化大,导致误差愈大。 实验3 实验5 T----X图 1蒸馏器中收集气相冷凝液的袋状部的大小对结果有何影响 答:若冷凝管下方的凹形贮槽体积过大,则会贮存过多的气相冷凝液,其贮量超过了热相平衡原理所对应的气相量,其组成不再对应平衡的气相组成,因此必然对相图的绘制产生影响。 2若蒸馏时仪器保温条件欠佳,在气相到达平衡气体收集小槽之前,沸点较高的组分会发生部分冷凝,则T—x图将怎么变化 答:若有冷凝,则气相部分中沸点较高的组分含量偏低,相对来说沸点较低的组分含量偏高了,则T不变,x的组成向左或向右移(视具体情况而定) 3在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实验中,所用的蒸馏器尚有那些缺点如何改进 答:蒸馏器收集气相、液相的球大小没有设计好,应根据实验所用溶液量来设计球的规格;温度计与电热丝靠的太近,可以把装液相的球设计小一点,使温度计稍微短一点也能浸到液体中,增大与电热丝的距离;橡胶管与环境交换热量太快,可以在橡胶管外面包一圈泡沫,减少热量的散发。 4本实验的误差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组成测量:(1)工作曲线;(2)过热现象、分馏效应;(3)取样量。

温度测量:(1)加热速度;(2)温度计校正。 5.试推导沸点校正公式: 实验12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 1蔗糖的转化速率常数k 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温度、催化剂浓度。 2在测量蔗糖转化速率常数的,选用长的旋光管好还是短的旋光管好 答:选用较长的旋光管好。根据公式〔α〕=α×1000/Lc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L 越长,α越大,则α的相对测量误差越小。 3如何根据蔗糖、葡萄糖和果糟的比旋光度计算α0和α∞ 答:α0=〔α蔗糖〕D t ℃L[蔗糖]0/100 α∞=〔α葡萄糖〕D t ℃L[葡萄糖]∞/100+〔α果糖〕D t ℃L[果糖]∞/100 式中:[α蔗糖]D t ℃,[α葡萄糖]D t ℃,[α果糖]D t ℃ 分别表示用钠黄光作光源在t ℃时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比旋光度,L(用dm 表示)为旋光管的长度,[蔗糖]0为反应液中蔗糖的初始浓度,[葡萄糖]∞和[果糖]∞表示葡萄糖和果糖在反应完成时的浓度。 设t =20℃ L=2 dm [蔗糖]0=10g/100mL 则: α0=×2×10/100=° α∞=×2×10/100×()=-° 4、试分析本实验误差来源怎样减少实验误差 答:温度、光源波长须恒定、蔗糖溶液要现用现配。 1、实验中,为什么用蒸馏水来校正旋光仪的零点在蔗糖转化反应过程中,所测的旋光度αt 是否需要零 点校正为什么 答:(1)因水是溶剂且为非旋光性物质。 (2)不需,因作lg(αt-α∞)~t 图,不作零点校正,对计算反应速度常数无影响。 2、蔗糖溶液为什么可粗略配制 答:因该反应为(准)一级反应,而一级反应的速率常数、半衰期与起始浓度无关,只需测得dC/dt 即可。 实验17电导的测定及应用 1、本实验为何要测水的电导率 () ℃果糖℃葡萄糖〕α〕〔α蔗糖t D t D 0[100]L[21+=

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总结

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总结

————————————————————————————————作者:————————————————————————————————日期:

化 工 单 元 操 作 仿 真 实 训 总 结 姓名:XX 班级;XX班 学号:XXXX

目录 一、实训内容 1、精馏塔仿真 2、液位控制仿真 3、吸收解吸仿真 4、萃取仿真 5、灌区仿真 6、真空仿真二、仿真总结

一、实训内容 1、精馏塔仿真 1.1操作原理: 精馏原理精馏操作迫使混合物的气、液两相在精馏塔体中作逆向流动,在互相接触过程中,液相中的轻组分逐渐转入气相,而气相中的重组分则逐渐进入液相。精馏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传质过程,也伴随着传热。在恒定压力下,对单组分液体在沸腾时继续加热,其温度保持不变。但对于多组分的理想溶液来说,在恒定压力下,沸腾溶液的温度却是可变的。一般而言,在恒定压力下,溶液气液相平衡与其组分有关。高沸点组分的浓度越高,溶液平衡温度越高。与纯物质的气液平衡相比较,溶液气液平衡的一个特点是:在平衡态下,气相浓度与液相浓度是不相同的。一般情况下,气相中的低沸点组分的浓度高于它在液相中的数值.对于纯组分的气液相平衡,把恒定压力下的平衡温度称为该压力下的沸点或冷凝点。但对于处在相平衡的溶液,则把平衡温度称为在该压力下某气相浓度的露点温度或对应的液相浓度的泡点温度。对于同一气相和液相来说,露点温度与泡点一般是不相等的,前者比后者高。 1.2工艺流程: 进料及排放不凝气 启动再沸器 建立回流 调整至正常 1.3仿真图:

2、液位控制仿真 2.1操作原理: 缓冲罐V101仅一股来料,8Kg/cm2压力的液体通过调节产供阀FIC101向罐V101充液,此罐压力由调节阀PIC101分程控制,缓冲罐压力高于分程点(5.0Kg/cm2)时,PV101B自动打开泄压,压力低于分程点时,PV101B 自动关闭,PV101A自动打开给罐充压,使V101压力控制在5Kg/cm2。缓冲罐V101液位调节器LIC101和流量调节阀FIC102串级调节,一般液位正常控制在50%左右,自V101底抽出液体通过泵P101A或P101B(备用泵)打入罐V102,该泵出口压力一般控制在9Kg/cm2,FIC102流量正常控制在20000Kg/hr。 罐V102有两股来料,一股为V101通过FIC102与LIC101串级调节后来的流量;另一股为8Kg/cm2压力的液体通过调节阀LIC102进入罐V102,一般V102液位控制在50%左右,V102底液抽出通过调节阀FIC103进入V103,正常工况时FIC103的流量控制在30000 kg/hr。 罐V103也有两股进料,一股来自于V102的底抽出量,另一股为8kg/cm 2压力的液体通过FIC103与FI103比值调节进入V103,比值系数为2:1,V103底液体通过LIC103调节阀输出,正常时罐V103液位控制在50%左右。2.2工艺流程: 缓冲罐V-101充压及液位建立 中间罐V-102液位建立 产品罐V-103建立液位 2.3、仿真图:

《计算机仿真技术》试题(含完整答案)

、数值计算,编程完成以下各题(共20分,每小题5 分) 1、脉冲宽度为d,周期为T的矩形脉冲的傅里叶级数如下式描述: d[i.^= sin(^d/T)cos(^:n.) T n」n rd /T 当n =150,d..「T =1;4,- 1/2 :::.::: 1/2,绘制出函数f(.)的图形。 解: syms n t; f=((si n(n *pi/4))/( n*pi/4))*cos(2*pi* n*t); s=symsum(f, n,1,150); y=(1+2*s)/4; x=-0.5:0.01:0.5; Y=subs(y,'t',x); plot(x,Y) 2 0 05x2 5 ■ 5 2、画出函数f (x)二(sin 5x) e .- 5x cos1.5x 1.5x 5.5 x 在区间[3, 5]的图形,求出该函数在区间[3, 5]中的最小值点X min和函数的最小值f min . 解:程序如下 x=3:0.05:5; y=(si n(5*x).A2).*exp(0.05*x.A2)-5*(x.A5).*cos(1.5*x)+1.5*abs(x+5.5)+x.A2.5; mix_where=fi nd(y==mi n(y)); xmin=x(mix_where); hold on; plot(x,y); plot(xmi n,min (y),'go','li newidth',5); str=strcat('(' ,nu m2str(xmi n),',' ,nu m2str(mi n(y)),')'); text(xmi n,min (y),str);

Ylabel('f(x)') 经过运行后得到的图像截图如下: 运行后的最小值点X min =4.6 , f m in = -8337.8625 3、画出函数f (x) = cos2x「e^'x — 2.5 X在口,3]区间的图形, 解该非线 并用编程求性方程 f (x) = 0的一个根,设初始点为X o = 2 . 解: x=1:0.02:3; x0=2; y=@(x)(cos(x).A2).*exp(-0.3*x)-2.5*abs(x); fplot(y,[1,3]); Xlabel('x') Ylabel('f(x)') X仁fzero('(cos(x).A2).*exp(-0.3*x)-2.5*abs(x)',x0) 运行后求得该方程的一个根为z=0.3256 。 4、已知非线性方程组如下,编程求方程组的解,设初始点为[1 0.5 -1].

大学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大学化学实验思考题答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实验一 络合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 一、 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 因为EDTA 与金属离子络合反应放出H + ,而在络合滴定中应保持酸度不变, 故需加入缓冲溶液稳定溶液的pH 值。若溶液酸度太高,由于酸效应,EDTA 的络合能力降低,若溶液酸度太低,金属离子可能会发生水解或形成羟基络合物,故要控制好溶液的酸度。 2、 铬黑T 在水溶液中有如下 : H 2In - HIn 2- In 3- (pKa 2= pKa 3=) 紫红 兰 橙 从此估计,指示剂在pH<时呈紫红色,pH>时,呈橙红色。而铬黑T 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显红色,故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铬黑T 指示剂本身接近红色,终点变色不敏锐,不能使用。根据实验结果,最适宜的酸度为pH 9~,终点颜色由红色变为蓝色,变色很敏锐。 3、 Al 3+ 、Fe 3+ 、Cu 2+ 、Co 2+ 、Ni 2+ 有干扰。 在碱性条件下,加入Na 2S 或KCN 掩蔽Cu 2+、Co 2+、Ni 2+,加入三乙醇胺掩蔽Al 3+、Fe 3+。 实验二 原子吸收法测定水的硬度 一、 思考题参考答案: 1. 如何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 答:通过实验得到最佳实验条件。

(1) 分析线:根据对试样分析灵敏度的要求和干扰情况,选择合适的分 析线。试液浓度低时,选最灵敏线;试液浓度高时,可选次灵敏线。 (2) 空心阴极灯工作电流的选择:绘制标准溶液的吸光度—灯电流曲 线,选出最佳灯电流。 (3) 燃助比的选择:固定其他实验条件和助燃气流量,改变乙炔流量, 绘制吸光度—燃气流量曲线,选出燃助比。 (4) 燃烧器高度的选择:用标准溶液绘制吸光度—燃烧器高度曲线,选 出燃烧器最佳高度。 (5) 狭缝宽度的选择:在最佳燃助比及燃烧器高度的条件下,用标准溶 液绘制吸光度—狭缝宽度曲线,选出最佳狭缝宽度。 2. 为何要用待测元素的空心阴极灯作光源 答:因为空心阴极灯能够发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而且为了保证峰值吸 收的测量,能发射出比吸收线宽度更窄、强度大而稳定、背景小的线光谱。 实验三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Fe 3+含量测定 四、 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 本实验在制备FeSO 4的过程中为什么强调溶液必须保证强酸性 答:如果溶液的酸性减弱,则亚铁盐(或铁盐)的水解度将会增大,在制备(NH 4)2S04·FeSO 4·6H 2O 的过程中,为了使Fe 2+不被氧化和水解,溶液需要保持足够的酸度。 2 、在产品检验时,配制溶液为什么要用不含氧的去离子水除氧方法是怎样的

化工仿真实训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仿真实训》实验报告 年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离心泵单元 (1) 工作原理 工艺流程简介 操作说明 事故处理 思考题 换热器单元 (11) 工作原理 工艺流程简介 操作说明 事故处理 思考题 液位控制单元 (23) 工作原理 工艺流程简介 操作说明 事故处理 思考题 脱丁烷塔单元 (35) 工作原理 工艺流程简介 操作说明 事故处理 思考题 附图 (48)

实训一离心泵单元 一、工作原理 在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常需对液体进行输送或加压,能完成此类任务的机械设备称为泵,而其中靠离心作用工作的叫离心泵。由于离心泵具有机构简单、性能稳定、检修方便、操作容易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化工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据统计超过液体输送设备的80%。所以离心泵的操作是化工生产中最基本的操作。 离心泵由吸入管、排出管和离心泵主体组成。离心泵主体分为转动部分和固定部分。转动部分由电机带动旋转,将能量传递给被输送部分,主要包括叶轮和泵轴。固定部分包括泵壳、导轮、密封装置等部分,叶轮是离心泵中使液体接受外加能量的部件。泵轴的作用是把电动机的能量传递给叶轮。泵壳是通道截面逐渐扩大的蜗壳形体,它将液体限定在一定的空间里,并能将液体大部分动能转化为静压能。导轮是一组与叶轮旋转方向相适应,且固定于泵壳上的叶片。密封装置的作用是防止液体的泄漏或空气体倒吸入泵内。 启动灌满了被输送液体的离心泵后,在电机的作用下,泵轴带动叶轮一起旋转,叶轮的叶片推动其间的液体转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液体被甩向叶轮边缘并获得动能:在导轮的引领下沿流通截面积逐渐扩大的泵壳流向排出管,液体流速逐渐降低,而静压能增大,排出管的增压液体经管路即可送往各目的地。以此同时,叶轮中心处因液体被甩出而形成一定的真空,因贮槽液面上方压强大于叶轮中心处,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液体不断地从吸入管进去泵内以填补被排出液体的位置。因此,只要叶轮不断旋转,液体便不断地被吸入和排出。由此可见,离心泵之所以能输送液体,主要是依靠告诉旋转的叶轮。 离心泵的操作中有两种现象是应该避免的:气缚和气蚀。“气缚”是指在启动泵前没有灌满被输送液体或在运转过程中渗入了空气,因气体的密度远小于液体,产生的离心力小,无法把空气甩出去,导致叶轮中心所形成的真空度不足以将液体吸入泵内,尽管此时叶轮在不停的旋转,却由于离心泵失去了自吸能力而无法输送液体,这种现象就称为“气缚”。“气蚀”指的是当贮槽液面上的压力一定时,如叶轮中心的压力降到等于被输送液体当前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时,叶轮进口处的液体会出现大量气泡,这些气泡随液体进入高压区后又迅速被压碎而凝结,致使气泡所在空间形成真空,周围液体质点以极大速度冲向气泡中心,造成冲击点上有瞬间局部冲击压力,从而使叶轮等部分很快损坏,同时伴有泵体震动,并发出噪音,泵的流量、扬程和效率明显下降,这种现象就叫“气蚀”。 二、工艺流程简介 来自界区的49℃带压液体经调节阀LV101进入贮槽V101,V101压力由调节器PIC101

免疫学试题及答案(绝对精品)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共同抗原: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2、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 学基因。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CK:是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剌激而合 成、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蛋白物质 的总称。 CK 能调节白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 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是除免疫球蛋 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4、TAA:指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但可在肿瘤细胞异位 表达或出现量的改变,包括某些糖蛋白、胚胎性抗 原等。 5、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 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 四、简答题(共30分) 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答:V区:结合抗原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C区:激活补体;结合Fc受提:调理作用; 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黏膜 2、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答:1)溶解细菌、细胞 2)调理作用 3)引起炎症反应 4)清除免疫复合物 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答:一、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1。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2。某些病理情况下,可介导自身细胞溶解,导致组织损伤与疾病。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一)免疫粘附与调理作用、(二)促炎症作用、(三)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作用、(四)免疫调节作用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大学化学试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络合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 一、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而在络合滴定中应保持酸度不变,H故需加因为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反应放出1、入缓冲溶液稳定溶液的pH值。若溶液酸度太高,由于酸效应,EDTA的络合能力降低,若溶液酸度太低,金属离子可能会发生水解或形成羟基络合物,故要控制好溶液的酸度。 2、铬黑T在水溶液中有如下: 2-3--(pKa=6.3 In pKa=11.55)HIn ? HIn ?322紫红兰橙 从此估计,指示剂在pH<6.3时呈紫红色,pH>11.55时,呈橙红色。而铬黑T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显红色,故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铬黑T指示剂本身接近红色,终点变色不敏锐,不能使用。根据实验结果,最适宜的酸度为pH 9~10.5,终点颜色由红色变为蓝色,变色很敏锐。 3+3+2+2+2+有干扰。、、CuNi、3、Al、FeCo2+2+2+,加入三乙醇胺掩蔽Ni掩蔽Cu、、CoS在碱性条件下,加入Na或KCN23+3+。、AlFe实验二原子吸收法测定水的硬度 一、思考题参考答案: 1.如何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 答:通过实验得到最佳实验条件。 (1)分析线:根据对试样分析灵敏度的要求和干扰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线。试液浓度低时,选最灵敏线;试液浓度高时,可选次灵敏线。 (2)空心阴极灯工作电流的选择:绘制标准溶液的吸光度—灯电流曲线,选出最佳灯电流。(3)燃助比的选择:固定其他实验条件和助燃气流量,改变乙炔流量,绘制吸光度—燃气流量曲线,选出燃助比。 (4)燃烧器高度的选择:用标准溶液绘制吸光度—燃烧器高度曲线,选出燃烧器最佳高度。(5)狭缝宽度的选择:在最佳燃助比及燃烧器高度的条件下,用标准溶液绘制吸光度—狭缝宽度曲线,选出最佳狭缝宽度。 2.为何要用待测元素的空心阴极灯作光源? 答:因为空心阴极灯能够发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而且为了保证峰值吸收的测量,能发射出比吸收线宽度更窄、强度大而稳定、背景小的线光谱。 3+含量测定Fe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实验三 四、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本实验在制备FeSO的过程中为什么强调溶液必须保证强酸性?4答:如果溶液的酸性减弱,则亚铁盐(或铁盐)的水解度将会增大,在制备2+(NH)S0·FeSO·6HO的过程中,为了使Fe不被氧化和水解,溶液需要保持足够的酸22444度。 2 、在产品检验时,配制溶液为什么要用不含氧的去离子水?除氧方法是怎样的? 2+3+,影响产品Fe使用不含氧的去离子水配溶液,是为了防止水中溶解的氧将Fe氧化为供参考.质量。水中除去氧的方法是:在烧杯中将去离子水加热煮沸10分钟,用表面皿盖好杯口,冷却后使用。 3、在计算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铵的理论产量时,各以什么物质用量为标准?为什么? 答:计算FeSO的理论产量时,以Fe屑的参加反应量为标准。4计算(NH)SO·FeSO·6HO的理论产量时,应以(NH)SO的用量为标准。42442244决定计算标准的原则是,以反应物中不足量者为依据。(详见讲解与示范中的3)。

2020年重庆市中考数学仿真模拟试题(附答案)

2020年重庆市中考数学仿真模拟试题 (附答案)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脏、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每小3分,共计30分。每小超都给出A,B,C,D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下列各数中,绝对值最大的数是() A.5 B.﹣3 C.0 D.﹣2 2.在下面的四个几何体中,它们各自的主视图与左视图不相同的是() A.圆锥 B.正方体 C.三棱柱 D.圆柱 3.下列算正确的是() A.a3+a3=2a6 B.(a2)3=a6 C.a6÷a2=a3 D.(a+b)2=a2+b2 4.函数y=(x﹣1)0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A.x>1 B.x≠1 C.x<1 D.x≥1 5. 如图,直线a∥b,∠1=72°,则∠2的度数是()

A. 118° B. 108° C. 98° D. 72° 6. 如图,菱形纸片ABCD中,∠A=60°,折叠菱形纸片ABCD,使点C落在DP(P为AB中点)所在 的直线上,得到经过点D的折痕DE.则∠DEC的大小为() A. 78° B. 75° C. 60° D. 45° 7.如图是根据某班 40 名同学一周的体育锻炼情况绘制的统计图,该班 40 名同学一周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 A.10.5,16 B.8.5,16 C.8.5,8 D.9,8 8.如图,小“鱼”与大“鱼”是位似图形,已知小“鱼”上一个“顶点”的坐标为(a,b),那么大“鱼”上对应“顶点”的坐标为()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讲总论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免疫:从狭义上讲,免疫就是人体对病原体(病菌、病毒)与有害物质的抵抗力。 从广义上讲,免疫就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反应的一种生理功能。 2.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与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C) A、免疫耐受 B、免疫自稳 C、免疫监视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就是(D) A、Jenner B、Border C、Porter D、Burnet E、Pasteur 4.最早用牛痘预防天花的科学家就是(D) A、Burnet B、Border C、Porter D、Jenner E、Pasteur 5.免疫指(ABCDE)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与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E、机体识别与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第二章免疫器官 1、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进入胸导管,经上腔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表面(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与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与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即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1)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与器官中分布更为合理 (2)淋巴组织不断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 疫功能 (3)有利于淋巴细胞与抗原与抗原递呈细胞接触 (4)有利于动员效应淋巴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 (5)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记忆性细胞也参与再循环,其接触相应抗原后进 入淋巴组织,并迅速发生活化、增殖与分化,产生再次免疫应答。 2.骨髓的主要功能包括(ABDE) A.各类血细胞与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C.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