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介语特征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浅谈中介语特征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浅谈中介语特征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浅谈中介语特征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浅谈中介语特征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摘要】中介语是二语习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中介语对于语言的学习有许多启示作用。本文主要从中介语特点出发,分析中介语对外语学习的四点指导作用,如正确看待中介语;正确对待所犯的错误;要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学习;防止中介语僵化现象。

【关键字】中介语;特点;外语学习;启示

中介语指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自己形成的一种独立于母语和外语之外的一种语言体制(Selinker)。它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出现在第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既不同于二语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们所学的目的语。

一中介语的特征

中介语既不同于二语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们所学的目的语。它在语音、语法、词汇、表达方式和习惯等语言各层面上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语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中介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有其自身的特征:渗透性、动态性、系统性和僵化性(也称石化)。

(一)渗透性

中介语的可渗透性来源于它的开放性。中介语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封闭体系。它有一套自身的规律,在语音、词汇、语法等系统方面都有表现。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创造性地建立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有意识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通过实际的语言运用,将自己对于第二语言的种种假设进行验证和证实。这一过程不仅建立在人们所掌握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的基础上,而且还包括人们对自己本族语的认识,对语言的交际功能的认识,对语言总体的认识,对生活、人类和宇宙的认识。正是在这些综合认识的基础上,人们通过自己创造的思维,逐步学习、运用和较好地掌握第二语言,也正是由于中介语的可渗透性,中介语才不断丰富、发展、完善,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二)动态性

中介语是一个灵活的、不断变化的体系,新的语言规则进入中介语系统后具有极强的扩散能力,中介语系统处于不断的重组之中。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经常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从一个阶段突然跳到下一阶段,而是对目标语逐渐产生新的假说并加以验证。通常一个语境中只会出现一条新规则,在下一个语境又出现另一条。新规则可出现在各种语境中。例如,当学习者学习Wh问题时,他们通常不

会对所有句子的主语都倒装,而是先用“who”和“what”句式,然后进行扩展,用于更多的动词及其他Wh句式。对规则经常修订及扩展是中介语稳定的内在属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中介语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不断重组之中,由低到高,由简到繁,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三)系统性

尽管中介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其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具备一套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的规则体系。它在任何阶段都呈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外语学习者在使用中介语的过程中,不是从已储存的中介词规则中任意挑选的,而是预测了一些规律。语言习得者是在现有的规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使用的语言计划。在某种程度上,与母语规则系统很相似。人们的语言表现取决于其内在的母语知识系统,语言学习者的二语使用也依赖于其构建的语法体系。换言之,由情景、语境、计划及其他可知因素可以预测中介语的变化。与掌握W h句式相似,学习者们通过修订不正确的假设或除掉一种不正确的形式而逐渐地掌握目标语中的正确形式。总而言之,在中介语的使用方面,不同的语言学习者采用基本相同的手段。

(四)僵化性

僵化性是中介语稳定性的表现。它一方面指中介语在总体上总达不到与母语完全一样的水平,另一方面指二语学习者在语言上的某些具体形式,如语音和语法项目上,学到一定程度就进入平台期,停滞不前了。如二语习得中的“石化”现象。石化,是Selinker在其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文中提出的另一概念。在此他认为:许多(95%)外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会出现石化,使其语言能力不能达到本族人的同等水平。按照Selinker的定义“,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Selinker 把石化看成是存在于中介语中的一种心理机制,无法消除,它可以出现在语言学习的任何阶段。可见,语言石化是外语学习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二中介语的特征带来的启示

中介语的特点揭示了二语习得中学习者语言的基本特征。中介语是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中,它会随着二语学习者学习程度的提升,逐渐接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二语学习者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这种语言行为逐渐适合于目的语的表达方式,由最初的错误表达渐渐向正确方式转化。处于发展中的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不会成为学习者迈向目标语的障碍,更不是学习者语言学习失败的体现,它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语言现象。通过错误反馈来逐渐减少错误,逐步完善语言体系。同时,二语学习者的自信心也不断地增强了。学习者中介语在实际运用中,日趋完善、不断靠拢目的语的过程也是二语习得者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而石化现象的逐渐消除就意味着语言习得的成功。

因此,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正确认识中介语的作用,学习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看待中介语。

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应该对中介语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要认识到中介

语是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达到目的语水平前的必经之路。在学习中要克服急躁情绪和焦虑心理,容忍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耐心学习向目的语靠近。

(二)正确对待所犯的错误。

中介语会出现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尽管它有各种各样的错误,然而这些错是学习者不断向目的语靠拢时不可避免的。学习者要能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错误并采取宽容的态度,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要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学习。

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所用的语言肯定有差异。为了缩小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距离,只有通过文化比较,学习者才能真正了解不同的文化间的语言差异,从而防止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中介语的出现。因此,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将目的语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交际文化、习俗文化融入语言学习中去,这样就能大大减少文化差异引起的中介语。

(四)防止中介语僵化现象。

中介语僵化现象指的是中介语中某些语言规则或项目在未达到目的语状态时便停止了发展,某些语言错误被保留固定下来,无论怎样学习也无法改变。它可存在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各个方面,也可出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阶段。应该说僵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目的语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在学习中要尽量做到及时纠正不正确或不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出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介语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外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中介语的研究对外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作为外语学习者,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中介语,才能认识到中介语对外语学习产生的作用,才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调整学习的计划,采取得当的学习方法,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而向目的语靠拢。

中介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中介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学号:281881 张利利 摘要:本文首先给出了费厄斯坦中介理论的基本概念,然后对费厄斯坦中介理论的中介特征进行了分类介绍,最后将中介理论运用于教学之中,并得出了几点启示,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介理论中介特征启示 一、费厄斯坦中介理论的基本概念 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Feuemtein)的中介作用理论(Mediation Theory)是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和社会互动学的核心理论。费厄斯坦认为,一个儿童的学习,自其出生起就受到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成人的干顶和影响。他把这些在儿童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叫做中介者(mediators)或者叫起中介作用的成年人;把中介者为儿童提供的学习经验叫做在中介作用下所获得的学习经验。这些对儿童有重要意义的成人首先是父母,其次是老师。他们为儿童选择和组织他们认为合适的学习资料,用他们认为最有利于促进学习的方式使用这些学习资料。他们还干预儿童对刺激的反应,通过向孩子做出解释而引导和鼓励孩子做出更为恰当的反应,获得他们认为更好的学习效果。 费厄斯坦指出,中介者与仅仅作为信息传递者的教师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第一,中介作用是赋予权力,它要帮助学生获得发展、学会学习、处理问题、适用各种文化情况和社会变化,以及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中介作用关系到帮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和控制白己的学习,还关系到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第二,中介作用涉及中介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第三,中介理论强调相互作用,即学生对教师或中介者意图的反馈作用费厄斯坦认为这种互动正是语言课堂所缺少的。第四,学习者的自主性不仅仅是自己选择和获得学习资料,中介者应该以多种方式帮助学习者与学习资料之间建立互动,直到学习者能够真正实现自主性。 费厄斯坦的中介理论赋予了作为中介者的教师一种全新的理念。“中介理论”的精华是:中介者不直接教给学生知识,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加以“中介”。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选择和组织最合适的刺激,用最有利于促进学习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刺激,使教师、学生和学习任务形成动态的“三维”平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达到教与学的良性发展的效果。作为中介者的教师与传统的仅仅作为信息传递者的教师有着根本的区别:中介只是赋予权力,即帮助学习者获得发展自身、拓宽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适应某种文化情景和社会变化,以及应对各种新的和无法预知的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策略,其最终目的是努力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人。 费厄斯坦的中介理论强调学习者作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接受学生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等。 二、费厄斯坦中介理论的中介特征 为了提高真正富有教育价值的学习经验,教师和其他成人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中介”。费厄斯坦从三个方面对12种中介特征进行归类分析,我们将对各种中介特征逐一介绍:1.与所有学习任务相关的 (1)现实意义(significance):教师须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任务的重要意义,明白学习任务对自己个人或更广义的文化环境中的价值。(2)长远意义(purpose beyond the here and now):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某种学习经验除了达到直接的目的外,还有更加长远的意义。(3)共同意图(shared intention):在布置某个学习任务时,教师不仅必须有明确的意图,并且让学生也明

中介语石化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中介语石化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分析总结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后,本文探讨了减少石化现象出现采取的策略,旨在帮助学习者提高第二语言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现象;第二语言学习 一、中介语及其特点 1.中介语的定义。S. Pit Corder和Larry Selinker在1972将中介语定义为: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戴炜栋在2002年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产出的语料,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看作是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连续体。 2.中介语的特点:系统性与可变性。系统性指的是,中介语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遵循一定的顺序。就像学习母语一样,第二语言学习者也是利用习得的语言系统进行交流。可变性是指,像其他语言一样,中介语也是不断变化的。导致中介语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语言本身、语言学习环境、母语的干扰、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能力、动机等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促使中介语处于不断的变换之中。 二、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的第三个特点,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石化现象指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一个时不时会出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成为了一个人说或写一门语言的方式的一个不变的部分。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不正确的发音、词汇选择以及语法都有可能固定下来被石化。戴炜栋指出,有时候石化现象会暂时消失,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又会再次出现,这被称为“倒退”。在仔细分析石化现象本质的基础上,语言学家们把石化现象分为两种:永久性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和暂时性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从根本上讲,暂时石化其实是一种“稳定化”,它是石化现象的先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暂时石化就有可能变成永久石化,从而导致学习者学习的停滞或倒退。 三、产生石化的原因 1.内因 ①学习动机。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动机积极、良好的学习者其学习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动机指的是学习者内心长久稳定的一种学习态度。Gardner和Lambert指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分为:综合性动机

木桶原理启示

“木桶原理”对牧场管理的启示所谓“木桶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很容易会想到木桶装水的多少不在于最长的,却在于最短的一块,继而会认为长木板没有短木板有用。此时,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取长补短,将短板补起来,让所有的板子都增长,这样就能装更多的水。牧场作为一个企业存在,自身管理也摆脱不了木桶原理的影响,在现在的牧场管理中,也确实有很多人在想尽一切办法弥补短板,提升效益,但并非都取得良好的效益,主要存在“长短不分”和不能正确的“扬长避短”的问题。 牧场大小不等,地理位置也不尽相同,作为牧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给明确牧场的定位,找出长处和短板,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只看到短板而忘记了长处,这样以来就容易让原来的长处也变为短板,然后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短板,想再取长补短已无长处可取,最终走进死胡同。如何更好的分析牧场的长处和短板,如果是懂管理的人可以使用SWOT等工具,若无专业知识支撑也可以简单的分析,所谓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牧场也可以列出7个方向——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饲喂营养、繁殖兽医、环境管理、奶厅管理和后勤保障。根据牛场的规模对照以上7个方向进行分析,找出牧场的管理长处和短板,进而巩固长处取长补短。

很多牧场能够比较容易的找出自身的长处和短板,接下来就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就在这里,一些牧场同样犯了错误。例如现在很多牧场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制约牧场发展的主要短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部分牛场选择的是银行贷款或借贷,经过与某些牛场打交道发现,他们的财政问题并没有糟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完全没有必要愁眉不展,要知道一时的舍弃可能或获得更大的收获,古有退避三舍而取胜,现在也可以舍掉一部分奶牛作为筹码,资金只要周转开,一盘死棋就能活过来,资金是短板没有错,可是奶产量和质量才是牧场生存发展的基石,一旦没钱就减少奶牛饲喂量,导致奶牛产量和质量都下降,进而奶价下降,走进逐渐缩小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反不如忍一时之痛,淘汰部分奶牛来促进资金周转,增加奶牛饲喂量,提高产量和质量,让一时之痛换来良性循环。另外,有些牧场不缺资金,主要短板就是人员技术跟不上,经过多次的培训和人员更换都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反不如丢掉短板,交给专业的外包公司去做技术,牧场来负责运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能力,这样一来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效益提升,同时自己牧场的人员也可在专业人员的熏陶下获得一定的进步。 “木桶原理”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尤其对于管理者更是如此,只是要求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分清长短,学会取长补短,也许会需要舍掉一部分木板,让木桶变得小一点,然而短木

学习理论对于教学的启示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 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控制、简化教学情境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或教学措施,提供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水平相适应的个别化教学。 2.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根据加涅提出的学习等级或累积学习的观点,在掌握复杂的行为单元之前,应该先掌握简单的、更小的行为单元。这一观点为教学内容的编排提供了依据,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必须将复杂的教学任务分解,即进行任务分析,把教学任务分成各个成分,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由简化情境到复杂情境的顺序加以排列,进行训练。学生的学习是小步子、程序化的,受到教师及教学程序的控制。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机械的学习。 3.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个别化的定量评估 既然学生所获得的某一学科领域的经验是个别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与累积,因此,在测验时,应该对局部、个别的成分进行准确的、量化的考查,以评估学生在某一学科中究竟掌握了多少内容。这就需要从学科领域中抽取代表性的内容,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测验。在学校的学业成就测验中,最常用的就是标准化的成就测验,其中最典型的测验方式是多项选择。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作两个因素;结果操作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学习的结果(或行为的持久变化)是

“木桶理论”在高校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启示

“木桶理论”在高校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启示 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的现状,分析了木桶原理与反木桶原理对学生辅导员在班级工作的启示。学生辅导员在班级建设中要尊重每一个个体,同时需要引导所有学生积极构建自身的班级文化和班级意识,为优秀的同学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标签:木桶原理;反木桶原理;班级建设 一、木桶原理与反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是说一个由若干木板构成的木桶,其容量不取决于构成木桶的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短木板的现状。对一个组织而言,构成组织的各个要素类似于组成木桶的若干木板,而组织的能力又如木桶的容量,取决于组织中最弱的要素。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企业要继续保持优势就不能有致命的弱点。随后,又有学者提出“新木桶原理”,认为木桶的容量既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桶的底板、木板间的缝隙以及木桶的桶箍[1]。“反木桶原理”则说,木桶上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一个组织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2]。 该原理对于高校学生工作有重要启示。以下笔者分述之。 二、木桶原理在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我们可以从“木桶”原理中借鉴很多经验,受到一些启发。 (一)建设好木桶的“底板” 木桶的底板决定了这只木桶还能不能盛水。在一个班级中,“底板”就如班级的基础管理,即班级的各类制度。在高校班级管理中,一个班级的规章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既反映了班级的科学管理水平,又反映了学生辅导员的管理水准。班级的各类规章制度,是班级团队运作中的灵魂,在好的班规和程序下,班级成员会共同思考,统一行动,坚持下来便会形成一种行为习惯,这种习惯将会不断提升班级的团队精神。 (二)关注每一块木板尤其是“短木板” 正是因为班级中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如因为部分学生影响班级没有评选上时优良学风班时,老师、同学在内心往往把责任归咎于“学习困难学生”(即短木板)。而在实际的管理中,会有优秀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舞台,而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久而久之会出现学习困难、人际困难和心理困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摘要中介语理论的提出虽然已有20多年,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至今还没有看到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我国汉语中介语研究起步较晚,如果把鲁健骥发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4)作为汉语中介语研究的开端,至今还不到10年,而且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笔者认为,中介语研究对语言学习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值得大力提倡,也值得花大工夫去做。本文关于中介语研究的一些想法是根据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和我国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前状况提出来的,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希望能为汉语中介语研究起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母语干扰;中介语理论;学英语;目的语;学习汉语;外国人;语音偏误;语调;语言系统;教师;

目录 引言 (3) 一中介语研究的意义 (4) 二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标研究任何问题 (4) (一)发现汉语中介语系统并进行系统描写 (4) (二)揭示汉语中介语约发展规律 (4) 1、汉语习得的阶段性 (5) 2、汉语习得的条件 (5) 3、汉语中介语发展的群体特征 (5) (三)提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中需要优化的因素及优化的办法 (6) 三汉语中介语研究的方法和旅略 (6) (一)研究方法 (6) 1、观察 (6) 2、实脸 (6) 3、比较..............................................................................错误!未定义书签。 4、分析 (6)

5、描写 (6) (二)研究策略 (7) 1、个案研究和规模研究相结合 (7) 2、阶段性研究和全过程研究相结合 (7) 9参考文献 9致谢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引言 有人说过,语言教学有两个基本的问题,一个是教什么,一个是怎么教。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怎么教要由教什么来决定,即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但是同样的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这说明怎么教不但要由教什么来决定,而且要由其他因素来决定。在其他因素中,最根本的是怎么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近年来才开始重视。研究怎么学就是揭示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属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范围。但是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不限于研究语言学习规律,它们有更广泛的研究领域为了集中研究语言学习规律,就需要专门开展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 研究语言学习理论必须从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现入手语言学习和习得既是 一种生理过程又是一种心理过程—主要是心理过程,研究语言学习规律最重要的是揭示语言学习和习得的心理过程。但是现阶段还没有一种测量这种心理过程的有效手段所以只能 通过研究学生的语言表现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来进行推测。 针对第二语言教学中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不足,国外于60年代末提出的中介语理给

中介语演讲稿

3.1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70年代初开始衰落,反映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这种理论方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因此,语言学家们为语言教师勾画了这样一幅图景:首先,语言学家们通过两种语言系统(L1和L2)的对比,为语言教师提供一个详细的菜单。这个菜单包括两种语言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语言教师便依据这些不同点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并据此来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是后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语言学家的许诺仅仅是一幅理想的图画而已。70年代初,对比分析遭到激烈的批评。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的错误完全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来预测。由此推论,语言的差异等于学习的难点,学习的难点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错误。问题是,语言差异是语言学上的概念,学习的难点则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学习的难点无法直接从两种语言差异的程度来推测。教学实践也证明,依据对比分析确认的难点事实上并不完全导致错误的产生。对比分析的理论方法存在的致命弱点,如果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人们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的方法去解决复杂的心理学的问题。语言习得涉及到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方方面面,对比分析却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的对比,忽略了学习者这一主体以及作为学习客体的学习过程。由于对比分析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危机,人们呼吁一种新的理论的诞生,并要求这种新的理论把目光投向学习的主体和客体。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3.2中介语的概念 于根元、鲁健骥等是在中国应用语言学领域,最早进行了介绍、评述和研究中介语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我们来看他们是怎么界定中介语的。于根元认为,所谓中介语就是介于习得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他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创造的语言系统。鲁健骥认为,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我们着重重复一下鲁健骥对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

“木桶理论”对中职班级管理的启示

“木桶理论”对中职班级管理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6-05-09T09:58:22.8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4月总第188期作者:程例 [导读] 安庆工业学校班级管理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的管理。 安庆工业学校安徽安庆246005 摘要: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班级管理工作成效的因素很多,需要管理者关注的内容也很多,其中正确认识班级存在的“短板”,并针对性地进行“补短”,是实现班级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也是管理者需倾心用力之所在。 在管理学中有一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寡,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班级管理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的管理。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个人能力、家庭环境不同,兴趣、爱好、性格各异,综合表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与层次。这正如木桶的“板”有长、短之分一样。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必须充分了解、认识每位学生,进而引导、帮助学生,激发出每位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潜能,促其不断实现“取长补短”,最终达到使班集体整体的“存水量”趋向于最大值的管理目标。 第一,要善于认识“长短” 中职学生来源的广泛性决定着中职班级管理的复杂性,中职班级管理的难度非同一般。为了有效提升管理质量,管理者必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场所,通过细致的观察、交流与分析,切实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归纳分类。如:有的个性倔强,有的沉默寡言,有的顽皮好动,有的妒忌自私;有的学习能力较强但缺乏动力,有的成绩稍差但管理能力较强,有的对理论知识缺乏兴趣但乐于动手实践……只有摸清了班级中的“长板”和“短板”,才能“对症下药”,提高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最终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第二,要精于“短中见长” 对待“问题生”的管理一向是中职班级管理的难点,而“问题生”之形成原因不同,表现特点各异,如有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喜欢惹是生非,有的缺乏学习兴趣而厌倦学习……做“问题生”的工作艰苦而繁杂,需要班主任具有非凡的耐心和不知疲倦的精神,其中发现并利用其自身的“闪光点”是促进转变、寻求突破的关键。“问题生”的长处、优点常常被其短处、缺点所掩盖,别人不易发现,他们自己更不会发现。作为管理者,就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通过必要的“放大”处理,使其“光能”逐步转化为“热能”,进而形成推动其持续进步的“动能”。 第三,要勤于补“短” 对待“问题生”,需要班主任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首先应从信任出发,对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都加以充分鼓励、肯定,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上进心,增强自信心;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并在集体活动和师生交流中捕捉教育良机,拨动学生心弦。如:对上课喜欢讲话的学生,以培养自制力、增加约束条件为主;对成绩差的学生,以培养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为主……只要信心十足,方法得当,就能使“短板”逐渐“加长”,“木桶”的整体容量随之逐渐增大。一位优秀教师曾说过:“如果问题生是一朵被霜打虫咬的鲜花,那么,只要我们倍加爱护,也一定能使每个花瓣恢复生机、散发芬芳。” 第四,要敢于“长中揭短” 教师一般都容易喜爱“好学生”,因为他们优点突出,成绩好,且顺应教师的要求。实际上,“好学生”并非完美无缺,他们自身的“短处”同样存在,如:爱听表扬,吃不起批评,受不起挫折;创新、开拓精神往往不足;动手、组织、社交等方面的能力甚至不如一般同学……有时候,教育“好学生”甚至比教育缺点多的学生难度更大。因为“好学生”一般感情比较细腻,想得比较多,自尊心也强些,因此教育方式的选择应更加慎重。对于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同样应使其有清醒的认识,通过自我批评的方式寻求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同时应采用激励机制,对他们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促使他们不停地向前迈进,在前进中不断完善自己。此所谓“响鼓更须重锤敲”。 第五,要长于创设“长短互补”的环境 班级建设是一个从“群体”到“集体”的过程,故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十分重要。管理者应在班级有效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确立明晰的“集体目标”并鼓励班级全体同学为之努力。可通过设置形式各样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长处”,以达到自我教育、互助教育、扬长补短、协同提高的目的;同时要及时排除同学之间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和谐、不合作的现象。只要能架起沟通的桥梁,拉起互信的纽带,就能消除同学之间的隔阂或误解,不断化解矛盾,最终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班级整体沿良性发展方向前行,促使每位同学的“板长”逐渐增大,达到班级整体“存水量”为最大值。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作为管理者,不仅要进行群体的“长短”分析、个体的“长短”分析,更重要的是应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达到“扬长补短”的目标,促进全体同学互相学习、协同提高,以实现班级整体管理质量的“最优化”目标。

网络媒介发展史

中国网络媒介发展综述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中国传统新闻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大肆进军网络传播领域,商业网站同时也发布新闻。网络媒体的发展呈现风起云涌之势。 一、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简史 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因特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因特网的全功能连接。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因特网的国家。 1997年5月,网易公司在广州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提供新闻与资讯服务的门户网站。次年2月15日,搜狐网成立。同年11月30日,四通利方公司与美国华渊资讯公司合并,宣告成立新浪网。 1997年11月,网友老榕一篇题为《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帖子迅速走红,成为互联网传播史上的奇观,并引起传统媒体的广泛报道。中国互联网在内容传播上的威力开始显山露水了。 1999年2月,新浪网推出“科索沃战争专题”报道。当时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是,由于政府还没有制定有关网络新闻登载的规则,新浪网除了向新华社等国内媒体购买稿件,还向法新社等国外媒体购买了内容。该专题创立了24小时滚动播报的先例,形成了早期互联网新闻的报道模式。 2000年11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发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条例》。这是中国政府有关商业网站从事网络新闻业务的第一个正式规定,是当时门户网站新闻运作的主要法律依据。 2000年12月27日,新浪网首先获得登载新闻资格。随后,搜狐、网易分别在2000年12月29日及2001年2月15日获得登载新闻资格。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将新闻登载权授予民营商业网站。 2000年4月13日,新浪登陆纳斯达克,网易、搜狐紧随其后。这一年,中国互联网泡沫由顶峰走向破裂。 2002年8月1日,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颁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规定》指出,从事互联网出版活动,必须经过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开展互联网出版活动。《规定》还指出,从事互联网出版业务,除符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以外,还应有确定的出版范围,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章程,有必要的编辑出版机构和专业人员以及有适应出版业务需要的资金、设备和场所。 2003年3月20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被收容并遭殴打致死。该事件被传统媒体曝光后,网络媒体积极介入,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促使有关部门侦破此案。 2004年2月3日至18日,新浪、搜狐和网易先后公布了2003年度的业绩报告,分别实现了1.14亿美元、8900万美元和8000万美元的全年度营业收入,以及3100万美元、3900万美元和2600万美元的全年度净利润。中国门户网站首次迎来了全年度盈利。

中介语讲义

中介语讲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崔启林 一、导入问题式导入: 1,第二语言教学法连线《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P283 1,认知法转换生成语法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美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认知心理学P116 2,直接法听说法结构主义语言学 Structural Linguistics 瑞士索绪尔(对语言的结构系统深入分析)行为主义心理学 3,交际法功能主义语言学 Functional linguistics 欧洲(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功能)人本主义心理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英琼斯(建立世界语言的谱系分类) 2,选择题 26、下面对中介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介语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 B、中介语是儿童学习母语过程中的过渡语 C、中介语两个母语背景不同的人使用的共知的第三种语言 D、中介语是科技语言系统 二、正式授课 中介语简介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 这是关于中介语的一个最早的定义。The separ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ystem, 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s.(二语/外语学习者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 中介语,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鲁健冀1984 中介语深入分析: 1,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关系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中介语研究一般集中在两方面:1 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分析。2 学习者的偏误分析。 偏误(error)。错误(mistake)。对比分析P185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物 60年代以前结构语言学基础上比较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偏误分析P191 50年代末,乔姆斯基对语言心理的研究使行为主义心理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认知心理学重新抬头,是认知心理学在语言学习理论中的反映。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例子)A:你打算在这学习五个月? B:可能在这住一个年。在澳大利亚我还没毕业,我还有一年半……一个半年……

中介语

中介语简介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 (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中介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干扰作用 一、中介语定义及特点 中介语(Interlanguage, 简称IL)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1969 年首次提出. 现在又被译为过渡语、中间语、中继语、语际语等。它是指学习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创建的内在语言体系或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构建的相互关联的语言体系。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断接受和理解新的语音、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并不断对其进行系统的预测调整,通过归纳和推论产生中介语。中介语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具有独立性,并兼有两者的特点。综合国内外近来的研究,中介语有如下一些特征: 1.独立性 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 又区别于外语, 也不能单纯的把它地看作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中介语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常常被学习者用来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2.阶段性 中介语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这个体系在不断被新知识渗透的同时,修正原有知识,逐渐接近目的语。 3.动态性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由于新的语言规则有及强的扩展能力,它们处于不断的组合和变化中,因此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由简而繁,由低而高,逐渐离开母语而接近目的语。如果我们设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为一个连续体,那么,在某一特定阶段,学习者的中介语可以用连续体上的某一点。中介语越接近目的语,说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越高。 4.系统性 中介语在每个阶段都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系统,就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自成体系。学习者对中介语的使

最新中考优秀作文素材:木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考优秀作文素材:木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木桶理论”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启示1:改变木桶结构可增加储水量 改变木桶结构可增加储水量从木桶原理中,我们可以发现,木桶的最终储水量,不仅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桶的使用状态和木板间的衔接与配合。在特定的使用状态下,通过相互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木桶的储水量。 比如:有意识地把木桶向长板方向倾斜,木桶的储水量就会比正立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地提升储水量,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木桶储水量。 启示2:通过激励让“短木板”变长 毫无疑问,在企业中最受欢迎、最受关注的是明星员工,即少数能力超群的员工。管理者往往器重明星员工,而忽视对一般员工的利用和开发。这样做很容易打击团队的士气,从而使”明星员工”的才能与团队合作两者间失去平衡。想要避免这个问题,管理者就需要多关注普通员工,特别是对那些”短板员工”

要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赏识。 启示3:别让“短板”葬送自己 如果把木桶比做人生,那么”短板”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些弱点。比如,很多人不注意个人习惯,导致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失误。缺点和毛病就是人的”短板”,因为它们的存在,制约了一个人才能的发挥。有时候,一些不良的习惯甚至有可能葬送一个人的事业。所以,我们不能被缺点牵着鼻子走,而要主动将”短板”加长,将缺点纠正过来。

中介语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_王晓新

第26卷第1期2004年1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 ia ngtan Normal Unive rsity(S ocial S cience Edition) Vol.26No.1 Jan.2004中介语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X 王晓新 (湖南师范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实质上是一个渐进的语言系统,带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对中介语的产生、形成模式、形成因素及特点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根据中介语的特点,探讨了中介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介语;语言习得;外语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82(2004)01-0135-04 中介语(interlang uage)又称/语际语0,/中间语0,/过渡语0,/学习者的语言0(language-learner.s language)。这一理论概念最早是由L.Seli nker1969年在其论文Lang uage Transfer中提出来的,后在1972年在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Selinker将中介语定义为:Interlanguage refers to the sep2 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ystem,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2 guages。这一定义说明了Interlanguage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特的语言系统,这一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它随着学习者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和提高,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接近。因此,N emser有称之为ap2 pro ximati ve system/接近系统0(1971),S.P.Co rder(1971)称它为idiosyncratic dialect(特异方言)和transi tional co mpetence(过渡能力)。这些术语反映了两个相互联系却又相互区别的概念:(1)指语言习得者在某一发展阶段的具体的语言系统;(2)指习得过程中的连锁语言体系系列(interlocking sys2 tem)[1]。近20年以来,中介语成为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中介语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从二语习得者的心理出发,结合语言环境,为研究二语习得过程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一中介语的产生 众所周知,对外语习得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对外语习得认知对象的认识和研究,而不同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是从不同的视角对认知对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20世纪50年代,Lado(1957)提出了对比分析方法(co ntrastive analysis),当时,这种研究方法风靡一时。对比研究着眼于在语音、语法和文化等层次上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进行严格的、逐一的比较,它的理论基础是/语言迁移0(language trans2 fer)[2]。Lado认为,人们倾向于将一种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语言形式以及其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另一种语言(通常是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去。语言之间的差异被视为二语习得的障碍和阻力[2]。对二语习得者而言,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构成了最困难的地方。因此,外语教学的重点也就得相应集中在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别之上。对比研究体现了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语言习得观,其基本观点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行为的形成过程,而行为的形成则是人们对外界反复的刺激做出反应的结果(S-R)[3]。根据这一观点,二语习得就是克服母语的干扰,形成一种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所以二语习得者在这一过程中的言语行为是通过机械操练而形成的,并认为错误的言语行为一旦产生就很难纠正。因此,这一方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有错必纠,有错就改。这一方法为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提供了一种途径,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将母语和目的语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母语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只起到负面转移的作用。 到了60年代,对比分析受到了心灵主义(mentalis m)语言习得观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Cho msky。心灵主义对语言习得作出的解释是,人类生来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认识机制,即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 on device)。这种理论认为语言习得并不是一个从刺激到反应这样一个反复模仿、操练、巩固的习惯形成过程,而是一个创造性的假设验证(hypo thesis-testing)过程[3]。 135 X收稿日期:2003-09-08 作者简介:王晓新(1976-),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英语教学部助教,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中介语石化现象

中介语石化现象

————————————————————————————————作者:————————————————————————————————日期:

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 1.引言 外语学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提高,而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很难达到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1972年Selinker把这个现象定义为中介语的石化 (fossilization),此后相关研究、论著相继问世,中介语石化也成为目前二语和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2.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 中介语的石化概念是Selinker(1972)首先提出的:“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语言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状态,中介语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 。其理论假设是,中介语的始点是学习者的母语,然后随着目的语、知识的不断摄人,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外语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以目的语为标准的不断调整和重组的连续体,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使用的过渡语言。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理论上,随着语言习得的逐步发展,中介语会渐渐接近直到达到目的语水平。然而大量实验表明,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中介语的某些特征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从而形成语言石化。 后来,Selinker (1992) 对石化现象进一步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Selinker 认为所有外语学习

中介语理论研究

中介语理论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 [摘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认知理论。分析和研究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和特点有助于了解第二语言习得机制,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大意义。[关键词]中介语;特点;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近40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中介语理论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看作是一个内在的语言行为。因此,中介语的研究对外语教学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介语的概念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和使用的目的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由于这是一种介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所以称之为“中介语”。 与lnterlanguage (中介语)相近的概念最早由Corder在论文《学习者错误的意义》中提出,他把学习者尚未达到的目的语语

言能力的外语能力称为过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美国语言学Selinker于1969年在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的概念。1971年,W. Nemsers在《外语学习者的相似系统》中提出了“approximative system”的概念。1972年Selinker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 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较详细的阐述,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从而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Selinker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产生于学习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做的努力。”根据塞格林的定义,中介语既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即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即一种普遍、抽象的中介语语言体系interlanguage continuum塞格林还指出中介语本身是一个阶段到过程的双重系统和庞大体系,即母语→中介语→目标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在这个系统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标语。并指出要到目标语必须经过中介语,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 二、中介语的产生 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产生了对比分析方法(20世纪中期)。它通过对人们的母语以及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