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艺美学》读书笔记

《文艺美学》读书笔记

《文艺美学》读书笔记
《文艺美学》读书笔记

1、文艺美学学科产生与定位产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与美学文艺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学、美学领域“拨乱反正”的结果。

②中国学者长期思考如何总结中国古典美学经验,将其运用于现代并介绍到世界的一个重要成果。

③我国美学与文艺学领域经历的由“外”到“内”转向的反映。

④从更宽广的世界思想文化哲学背景来看,文艺美学的产生则同世界范围内20世纪以来由抽象的思

辨哲学——美学到具体的人生美学的转变有关。

定位:既不是美学与文艺学的分支,也不是两者的中介,更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哲学。其内涵如下

①新视角。对文学、艺术进行全方位的美学研究。(立足文艺作品,以重要审美艺术范畴为切入点。)

②包含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实践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统一。)

③新资源。(传统美学理论资源、文艺学资源、艺术学资源)

④新方法。(以审美经验现象学方法为基点,广采其它新方法之有价值成分)⑤新体系。(超越艺

术“本质”,以审美经验为出发点。)

2、文艺美学研究对象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是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所以如此的两个理由:西方当代美学的经验转向;中国古典美学一贯的重经验传统提供了大量的资源。

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具体内涵:一、个人感悟性与社会共通性。二、经验与社会实践。三、经验与主体。四、经验与想象。五、经验与表现。六、经验与快感。七、经验与接受。八、经验论与心理学。

九、经验与真理。

3、研究方法审美经验现象学的四个特征:一、审美态度的改变性。二、审美知觉的构成性。三、

审美想象的填补性。四、审美价值的形上性。文艺美学应该以“内部研究”为主。历史优先、辅以逻辑。

第一章艺术的审美经验

1、审美经验是最基本的审美事实

①从具体的艺术审美活动中寻找最基本的审美事实。

②对审美经验作为最基本的审美事实的理论说明。(审美对象与审美经验共同发生)

③艺术的审美经验一直是中西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英国感性派的审美经验论、德国理性派的审美

经验论、杜威代表的实用主义的审美经验论、现象学的审美经验论、中国古代美学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式的、感悟式的美学,而非“美本身”的探索。)

2、艺术审美经验的外延界定

艺术的审美经验(要关涉艺术,而“艺术”要宽容地容纳新的内容,但并非漫无边际)

审美的艺术经验(要进入审美,而“审美”是广义的,且不能忽视其与“非审美的互

动”)

艺术审美经验的两种形态(作者创作时的审美经验、读者欣赏时的审美经验。)(心理过程相反、心理指向相反、两者以文本为中介相互连结相互交流。

3、艺术审美经验的内涵界定

走综合创新之路(坚持辩证思维的综合原则,不盲从一家一派,优势互补,求同存异)

艺术审美经验的哲学内涵(历史、主体[审美能力])、客体[对象]不要偏废)

艺术审美经验的心理内涵(发生条件、构成要素<感知情感想象理解>、运行机制)

艺术审美心理的人文内涵(净化、审美教育、诗意地存在)

除以上三方面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艺术门类的角度来揭示艺术审美经验的内涵。艺术审美经验既然是一种“经验”,当然首先是个人的,是以个体性为基础的,但从个体的审美经验里又可以归纳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艺术门类的审美经验。

第二章艺术的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是指人们对美、对艺术的感受和体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现象,以及艺术美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形态。

1、优美、壮美

优美指以和谐为基本特征,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可亲可爱的审美对象和审美类型。(其于生活,但又有神圣性、超验性)

近代美学中:优美与崇高相对、优美由愉悦人的形象转为自由的象征。

心理学上:不和谐人生的理想状态。寓于关系中。

文化人类学:特殊的人生状态的对象化投射。

壮美是优美与崇高的混合形态,它在内容上和内涵上是崇高的,在形式上是优美的。

心理学上看:壮美是个体心理与现实存在之间的一种中间性形象。

文化人类学上看:壮美的功能是帮助和促进沟通和交流。(古代以崇高化的方式创造壮美、现代人以优美化方式创造壮美)

2、喜剧性(滑稽)、崇高

喜剧源于祭神。中世纪排斥喜剧。

巴赫金:喜剧性的民间文化具有解构统治意识形态和腐而不朽的社会秩序的功能。(富有人民性之故。)

喜剧既可批判现实,也可以自嘲,既可通过形象变形达到喜剧性效果,也可通过改变语境而达到。

讽刺、揶揄、反讽是喜剧性的主要形式。

机智(基础)、幽默(一种高级形式)

喜剧的结果是引起人们的笑和欢乐。

崇高主要指人类的一种情感和精神的境界,它一方面趋向无限性,另一方面趋向美,是一种高级形态和复杂形态的美。在理论著作中,崇高有时指引起崇高感的对象,有时指崇高感,还有的时候指一种艺术和写作的风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伊格尔顿:在当代审美关系中,历史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审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崇高为特点的艺术作品事实上体现和包含着明确的政治因素:既要承受历史进程必然带来的痛苦,又积极期待和创造更美好,更谐和的未来。

崇高范畴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崇高指具有巨大威力的视觉性或听觉性形象,广义的崇高指对人性中最深沉、最复杂的欲望的把握。

狭义的悲剧指叙事性艺术作品中以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毁灭性结果结束的作品及其效果,广义的悲剧也可以出现在抒情诗、柔美苍凉的音乐中,以及美术作品中。在文艺美学的概念上,广义的悲剧接近崇高。

悲剧作为文艺的审美范畴有三个特征:一、悲剧表现了对于某一个体或某一族群具有重要意义的价值的毁灭。二、艺术作品中的悲剧不应该是偶然的不幸事件,而应该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三、对悲剧艺术作品的体验必然伴随着强烈的痛苦经验,这种痛苦的审美经验一方面把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卑贱投射出来,成为我们自己批判性审视的对象,另一方面,我们又在悲剧主人翁身上感受到某种崇高伟大的东西,从而唤起和激发出一种情绪,积极为被侮辱、受迫害的弱势者辩护和抗争,甚至愿意献出生命。这种情感和体验是人性的证明,也是世界的美好的根据。

3、丑与荒诞

崇高是无形式的形式,是主体在压抑中抗争后感以的自由感,在价值坐标上它是趋向美的,而丑则是极度不和谐的形式,是主体在对象中感受到恐惧,在价值坐标上它趋向于解构和破坏性。

丑的古代表现:恐怖、威严、神秘。丑的中世纪表现:恶魔。丑的现代表现:人

作为审美对象的丑的两种类型:一、艺术家在日常中丑的形象上发现了美。二、日常中美的形象上被艺术家发现了丑。

丑与恐怖成为审美对象的心理学基础:人类童年的抑郁性,现实主义中的挫败感。将这些外化于丑的对象,内心则能和谐。

丑与恐怖的人类学基础:丑和恐怖与威严、死亡、无限性相联系。古代为了求得文化认同的一种手段。其痕迹一直留存到现在。

荒诞

荒诞是伴随着现代主义艺术和美学发展起来的审美范畴,主要指用艺术的形式表达人对异化状态,对人生无意义感的体验。荒诞是是丑和崇高的混合形态,在价值上它是趋向于丑和喜剧性的,在形态上又是崇高的。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审美类型,荒诞指对人生无意义状态以及世界的无意义状态的艺术表现。

荒诞从西方艺术中独立出来的两个条件:一、彼岸世界的解体。二、个体在现实中处于极度的异化状态,个体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都被扭曲甚至切断了。

荒诞的哲学基础上人在现实中的极度异化。

荒诞作为一种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具有其必然性,而且,在学理上,荒诞还是艺术手法创新、艺术回归其本性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因而具有合理性。

荒诞作为一种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首先是现代艺术趋向形式创新机制的极端化,是艺术创新和变形的一个结果。其次,荒诞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唤起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为基本目标,以恢复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重要的内容。另外,荒诞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对象和审美形式,它把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绝望和对真正富于人性的生活的渴望投射出来、对象化了。

从艺术现象上看,荒诞是把人变成物品、机器、非人化的存在等,但是,在审美效果上,荒诞把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处在物品、动物、非人化的存在状态中的人从虚幻性的现实中惊醒,并提升为符合人性的合理存在。

第三章艺术创作的审美特征

1、艺术创作与艺术经验

艺术创作与生殖活动、艺术创作与技艺活动、艺术创作与宗教活动。(各有区分)

2、艺术创作中的想象

什么是想象:旧材料的新融合。可分为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

在艺术创作中,想象因其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神奇特点而具有重要的作用。

想象的构成要素:知觉、符号、意象、内觉。

3、艺术创作中的情感与理智

情感与理智在艺术创作中的深层调探作用(感性理性互动、主客体互动)

艺术创造中情感与理智的适度性(恰如其分、求统一、假定性距离感超越感、长期锤炼达于化境)

4、艺术创作与物化传达

传达的意义:表达交流的需要,达到再现。

物化传达的过程:物质、意象。

5、艺术创作中的价值追求

艺术创作与价值活动(“价值”是一关系。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这是艺术价值的二重性)

艺术价值与功利价值(要重视审美价值本身的可用性)

艺术价值与道德价值(社会关系的折射)

艺术价值与宗教价值(情感、情绪)

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认识)

第四章艺术文本的审美特性

在文艺美学的发展中,艺术文本观念有一个逐渐生成、演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不断确立了艺术文本相对独立的审美地位,另一方面又更深刻地将艺术文本与审美经验结合起来,从而使艺术文本的审美特性成为现代文艺美学的重要课题。

1、艺术文本与审美经验

亚里士多德提出对艺术形式整体性的要求,但他还是把艺术形式当作摹仿的产物。

文本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的事。

结构主义排除作者,强调文本。穆卡罗夫斯基把文本引入文艺美学

英伽登:作者与文本的关系只有在写作中才有意义。

形式主义的流派都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解释学、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解构主义继续开放文本。

文本包含符号、形象、意蕴三个层次。

文本在审美过程中才成为作品。审美经验的必然性、重要性。姚斯认为艺术史就是艺术接受史,故文本与接受者是联系的。文本是具有多义性的存在。

文本概念给予我们的新视域:

首先,以前理解为基础。其次,理解不能离开语境。最后,意蕴的获得不能靠分析而要靠体验。

2、艺术文本与符号和语言

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的联系而产生的,是由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构成的意义的系统。

首先、符号性质方面,一般符号是概念性的,艺术符号是表象性的。

其次、在符号与意义的关系上,如果说一般符号是外指性的,那么,艺术符号则是内指性的。

再次、就符号形式来说,艺术符号具有一种构形性。

最后、艺术符号有一种透明性。(物质性实体的功能性作用)

理查兹:指称功能、情感功能(表现)

语境的叠合。日常、科学语言都要求语境的单一,艺术语言反之。

虚拟陈述。(陈述的意义限于文本整体的逻辑。本质上是虚拟陈述)

3、艺术文本的美学内涵

艺术文本作为审美对象,其美学内涵在文本的各个方面得到多层次的展现。概括地说,它既表现为作为艺术文本之符号形态的形式的意味,又表现为作为艺术文本之构成本体的形象的意蕴,同时又在文本的总体艺术意境上得到呈现。

克莱夫·贝尔:“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波德莱尔:“引起美感的事物具有无限的广延性。所以,内心的一个从欲求、一种遗憾、一个想法都能在形象的世界里如来一个相应的象征。反之亦然——诗人从感官世界里选取材料,为他自己或他的梦铸造一个情景的象征。他要求于感官世界的不过是给予他表现他的灵魂的手段”

意蕴并不是形象体系直接呈现出来的,它既寄寓于形象体系之中,又超越具体的艺术形象而存在。

形象包含着意蕴,意蕴则大于或多于形象。

意境:艺术文本内涵的核心层次。

“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审美构成方式,两者动态生成。“意”与“境”的融会化生,使艺术文本成为富有生命的整体性的审美存在,从而给接受者以韵味无穷、咀嚼不尽的审美享受。

第五章艺术的接受

1、艺术接受与审美经验

艺术接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杜夫海纳区分了审美对象与艺术文本)

审美是这样一种活动,它通过对对象的外观、形式、结构以及从中体现出的和谐关系的观照与感知,感受到一种心理或心灵层面上的快感和精神层面上的愉悦。

那种由艺术品激发出来,并且能够维持一定强度的感知和观照经验,就被称为艺术审美经验。艺术审美经验具有三个明显的特性:直接性、情感性、深思性。

冯友兰对纯粹经验是这样阐明的:所谓纯粹经验,即无知识的经验,在有纯经验之际,经验者,对于所经验,只觉其是‘如此’,不知其是‘什么’……..不杂名言之别。他又说,在经验中,所经验之物是具体的,而名之所指是抽象的。所谓无知,冯氏再进一步说明:庄学所说的无知,乃经过知之阶段,实即知与原始的无知之合是也。此无知经过知之阶段,与原始的无知不同,对于纯粹经验,亦应作此分别,如小儿初生,有经验而无知识,其经验与纯粹经验,此乃原始的纯粹经验也,经过有知识的经验,再得纯粹经验,此再得者,已比原始的纯粹经验高一级。

2、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客体

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艺术作品的结构特性

巴特指出,对于任何一个符号来说,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对等”而不是“相等”的关系的关系决定了符号的存在。

巴特对神话的结构的关系研究完全适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也就是说,文学艺术作品也和神话一样,是建立在第一级符号系统之上的第二级指示系统。

艺术接受审美经验与艺术品的结构层次

杜夫海纳在艺术品的基本结构上,与胡塞尔相近:一、感性材料层面。二、再现客体层面。三、表现世界层面。与此相应的审美知觉三阶段:呈现阶段、表象与想象阶段、反思与情感阶段。

3、艺术接受与接受主体

主体审美经验三阶段:初级印象、形象把握、心领神会。

4、艺术接受与审美价值的实现

保罗·费耶·阿本德:“谈到价值,就是以一个迂回的方式描述一个人想过的生活或认为一个人应该过的生活。”(像车氏)

价值存在于主体对客体的愿望和欲求中,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构成的主客关系中,然而价值仍然可以作为客体对象本身的某种特性而存在,只是当这些特性与人的主观经验发生作用时,其价值特性的意义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梅内尔指出了艺术作品内涵的几种价值:其一、艺术品对人生的核心问题的概括与论证而体现出的价值;其二、艺术品在处理内容诸要素关系时体现的价值;其三,艺术品在情感表现时体现出的价值;

其四,艺术品的艺术效果的完整统一性体现的价值。另一位美国学者享特·米德则区分出三种不同的审美价值类型,即感觉的、形式的和联想的。

艺术作品的实现途径

伊瑟尔:“文本可以顺理成章地看作是虚构、现实与想象相互作用和彼此渗透的结果。尽管上述三要素在文本中各司其职、各尽其妙,共同担负着文本的意义功能,但是,相比之下,虚构化行为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是超越现实和把握想象的关键所在。正是虚构化行为的引领,现实才得以升腾为想象,而想象也因之而走近现实。在这一过程中,虚构将已知世界编码,把未知世界变成想象之物,而由想象与现实这两个重新组合的世界,即是呈现给读者的一片新天地。”

第六章艺术的分类

1、艺术的分类原则

艺术的逻辑分类体系:本体论分类体系(时空)、心理学分类体系(视听觉)、符号学分类体系(再现、表现)、功能论分类体系(单功能、复功能)

黑格尔: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早期、中期、晚期)

在探索艺术的“自然的体系”的学者中,将所谓“自然主义”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托马斯·门罗。他按照每种艺术都具有“材料或手段”、“创作过程或技术的性质”、“创造的产品的本质和形式”这样三个方面的独特表现一一地进行描述、比较,结果他总共罗列了一百种艺术类别现象。阅读卡冈《艺术形态学》即可。

第七章艺术的发展形态

1、古代艺术

古代艺术的创作原则。

“古典主义”泛指建立在相互辩证法基础之上的,以调和矛盾、强调平衡、回避冲突、向往和谐为主要特征的美学原则。

亚里士多德放弃本来如此,追求应当如是的现实,结果就会自然而然的有摹仿说发展到“典型论”

“典型”希腊文原意为铸造用的模子,用同一个模子托出来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这个名词在希腊文中与Idear为同义词,Idear 本来也是模子或原型,有“形式”和“种类”的含义,引申为“印象”,“观念”、“理想”。这为我们提供两点启示:

第一、“典型”作为再现生活的一种模式,不仅与客观的物质世界有关,而且与主观的精神世界世界,亦即“观念”或“理想”相连。

第二、“典型”作为依照观念去把握生活的一种方式,其结果很容易导致对生活的简单化、规范化、概念化的处理。

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

素朴和谐。

首先是形式的和谐,其次是内容的和谐,最后是形式的和谐与内容的和谐之间,构成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相为表里、彼此和谐。

古代艺术的文化内涵

中西有别。西方的古代社会可以称之为“宗教社会”,宗教神学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因而在艺术内容上强调的是“人神之和”;中国古代社会可称之为宗法社会,世俗伦理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因而在艺术内容上强调的是“人人之和”。

2、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的历史土壤进入商品社会以后,人类征服自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而且要变成商品、积累财富、再加上此时人类征服自然的手段大大改观,因而征服自然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拓展。这时候的人,已完全站在了与大自然对立的立场上,不再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是以开垦、驾驭、主宰的态度来对待自然。在人与自然彻底分裂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在激化。

商业社会以金钱的利刃彻底斩断了人与人之间原始的亲情和血缘纽带,使人的权力和地位越来越超出家族、门第、地域的限制,而日益知识化、财产化、法律化。

现代艺术的创作原则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社会主客二元对立的产物)

主体真正的建立后,应是的样子是艺术家的主观理想。而不是现实秩序和法则约束的,也无须通过摹仿获得。

在再现与表现的关系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上义也从两个方向入手,对古典主义的艺术传统进行了拆解。

《文艺美学》(周来祥著)读书笔记

第一章文艺美学的对象、内容、范围与学科定位

1、人类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体现于学科的发展)随着历史的进步而进步,从混沌不分到今天的非常的

细分,这一现象正体现了学科因需要而丰富的特征。文艺美学出现之前美学领域已经有了哲学美学、艺术哲学、审美心理学三大分支学科。在文艺研究领域也出现了文艺心理学和文艺社会学两大分支学科。

但是学科的细分使得单一层次、单一方法的研究的弊端也呈现了出来。它割裂了对事物的完整的把握,因而大分化又推动了大综合,美学的发展要求在传统的艺术哲学的基础上,以文艺心理学为中介,综合文艺社会学的成果,对文艺作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的研究,以完整的全面的科学的阐释文艺的审美牲和美学规律。而实现这一综合须以我们时代最高的辩证思维为统帅,正因为这样,在仍然被反理性思潮控制下的西方,是难以完成这一伟大的时代任务的。这样我们反而具有了优势,因而系统的文艺美学首先出现在东方中国,不是偶然的。

2、的确,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有多少种角度、方法就可能产生多少种学科。当然,这些不同的角

度、层次、方法也不是同等重要的,只有那些同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结构的主要因素相关的,才能得到突出的发展和更大的重视。

如同生理学只研究人的生理部分,而非人的全部,文艺美学也只是研究美学对象的部分。故不必视为它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还应该指出,不仅视角、方法限定着研究的对象和领域,而且对象本身也和视角、方法一样,是历史的发展的。

3、我对文学艺术的美学思考,就突破了只对文艺作对象性观照,而是把文学艺术放在科学理性认识与

感性伦理、生存实践之间作关系性的系统探究,是二者的关系规定了艺术之为艺术的独特本质,而不仅是文学自身规定自己的本质属性。

4、审美心理学、哲学认识论、文艺社会学的三视角,必须与审美形式的视角相融合,这样才能在内容

与形式的二元对立与这种对立的超越中全面地把握艺术的审美本质及其独特的美学规律。

5、但艺术的审美本质只是对艺术一个最一般、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它是艺术的一个基因,一个胚

胎,由它可以孕育、生发出整个人类的艺术,但它对任何一个具体的艺术,都是一个抽象的规定,都是不适用的。若用它去研究具体的艺术,就需要经过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由逻辑转化为历史的一系列中介环节。这就由相对静态的研究发展为历史的动态的研究。

6、美学主要研究美与审美的一般规律,它主要包括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和艺术

等具体内容,它以美的本质作为逻辑起点,以美与审美相统一的典型形态的艺术作为逻辑终点。而文艺美学则以美学的逻辑终点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艺术是文艺美学研究的惟一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文艺美学是承美学而发展的,它要以美学揭示的一般的审美规律,作为自己的基础,去进一步研究艺术的特殊规律。

7、文艺美学是直接承艺术哲学而发展的。但它又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哲学。文艺美学虽然包含了黑格尔

艺术哲学的视角与方法,但它并不以哲学视角为中介,而是以审美情感为中介、为网结点。它总结了近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吸收了文艺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对实践论的贡献。

8、有的同志认为文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我觉得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单一的哲学视角和方法,显然

不能揭示文艺的审美本质和美学规律,只有把以上所讲的四种视角和方法综合起来,才有可能逐步接近这一点。

第二章文艺美学的方法与文艺美学的理论体系

1、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外在的技术性的、只涉及形式,不关内容的方法,如形式逻辑。另一种,是内

在的本质性的方法,是内容的,而不仅是形式的,如辩证思维的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的,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可以转化为方法,方法也可以转化为观念。

科学的方法是内容的、实质的,是内容本身,而不是外在的、技术性的、单纯形式的,因而揭示某一客观真理的方法只有一个,而不是多样的,不是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的。某一特定的方法只能部分地把握事物本质。故全面本质把握着美学规律的,却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仅提倡现代西方美学方法的多元化是不行的。

2、方法是一个有内在规律的系统,方法的展开必然形成一定的逻辑构架,同时也构建起一定的观念体

系。

逻辑构架既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的,又是一般的、普遍的。在这一意义上,方法比理论本身更重要,具有更大的活力和创造价值。

逻辑构架在其哲学意义上同思维模式相一致,思维模式在历史上展现为三大形态,逻辑构架也表现为三大形态:古代素朴的辩证思维模式,形成为古代直观整体把握的辩证逻辑框架、近代形而上学的思辨模式,产生了近代向理性和经验两极分化对立的逻辑构架、或者是自上而下的思维推理、或者是自下而上的经验归纳。黑格尔与马克思的辩证思维模式为第三种。

3、辩证思维的表现形式:从抽象到具体。

辩证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相对立,形而上学思维使用孤立的静止的概念和范畴,它认识事物的方法是:A是A,不是非A。这是一种抽象的同一性。辩证思维则不同,它要求的是对立的、复杂的、具体的统一性,使用的是动态的概念和范畴,它认识事物的方法是:A是A,也是非A。

辩证的即运动的、发展的、综合的(全面化)。

4、所谓逻辑的方法,就是通过概念、范畴的有序运动,建立起逻辑范畴的理论体系,以揭示客观事物

的本质与规律的方法。所谓历史的方法,是通过事物现象到自然进程的描述,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形式上是不同的,一是概念范畴形态,一是感性形态。但在实质上,两者又是统一的。

5、目前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历史著作中缺乏逻辑。二是美学和文艺学的理论著作中,又缺乏历

史感。

6、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意味着什么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逻辑与辩证法的一致,与美、艺术的客观

历史一致;一是逻辑与认识论一致,与艺术的认识史和艺术思想史是一致的。

7、事物的质首先是由系统质来决定的,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把它放在特定的系统中,把握其系统整体

属性。这在思维方法上是一个显著的进展。从这一观念看,目前美学界的四派意见(即美在主观,美在自然和美在典型,美在事物的社会性和客观性,美是主客观统一),基本上还是元素决定论、实物中心论,是对象性思维,而不是系统决定论,不是辩证的整体观,不是系统性思维。

8、方法论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它的最高的最普遍的层次是哲学方法论(也是

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它的最低层次是特定科学的独特方法。从最高到最低,中间有一系列的中介环节,譬如我们把世界分为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那么与自然界相适应的是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历史相适应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认识思维相适应的是辩证逻辑,这三大方法都可称之为中介环节。

9、审美和艺术是处于理性科学与感性伦理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具有很大的亦此亦彼性,具有“可喻

与不可喻”、“可解与不可解”的双重性。美学也是一门“之间”的学问,它与多种学科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因此,它不但需要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还需要多种学科的科学方法。

第三章美的本质的探索

1、现在我们把历史上关于美的学说,去掉一些细节,按主要历史趋势和线索概括为五大派别,这五大

派别是:

①从柏拉图的美是理念说到中世纪的美在上帝说,再到理性派的美在完善说②从亚里士多德感性形

式的和谐说,到经验派的美是快感说,再到启蒙运动唯物主义者狄德罗的美是关系说;

③德国古典美学从康德、席勒直到黑格尔的美是自由说;

④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说;

⑤马克思的美源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从感性经验出发,既可以是唯物派经验论美学,也可以是唯心派经验论美学,柏克为前者代表,休

谟为后者代表。

3、狄德罗在《美之根源的性质的哲学研究》中提出美是关系说:“我把一切本身有能力在我的悟性之

中唤起关系概念的东西,称之为在我身外的美。艺术的美不过是模仿自然的美。”狄德罗根据美是关系的理论划分了三种关系,即三种美:表现客观事物自身关系的,称之为实在美;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察知的关系(事物相比较而美,所以叫作相对美);虚构关系(主要指艺术中的虚构关系。

这种关系表面看起来不是实在的关系,但它们仍然是我们悟性曾经注意到了的实在关系,在想象中的再现罢了。不是主观创造出来的,不是想象的主观虚构,而是实在关系的另一种形态。)

4、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是西方偏于再现美学的(以古希腊为典型)理论总结。它的

特点,一是强调客观感性形象(不强调主观表现),二是强调理性、思维(不是强调情感体验)。

这个感性和理性、内容和形式和谐的思想,是古典的美的理想,而且是西方偏重于再现传统的美的理想。本来康德已强调情感判断,强调想像力,强调天才,提出崇高的美学范畴,显示了浪漫主义新的美学倾向,这是符合资产阶级发展的历史趋势的。康德的趣味是由古典和谐美向对立的崇高的转化和过渡。到了黑格尔却似乎来了个倒退,由浪漫趣味倒退到推崇和偏爱古典和谐美,极力把希腊艺术作为典范的美的艺术。

5、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说主要包括三点:A、生活是美的本质。而生活“首先是他所愿意过、他

所喜欢的那种生活;其次是任何一种生活”B、“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C、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一条反对了美在自然和美在形式的学说)

6、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人类生产实践的本质特征,指出“自然的人化”

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美产生的根据、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也“产生了美”,这才真正给美的自由以科学的本质的规定。

(马克思的天才也许就在于发现了劳动的含义和意义。这样他能够对人的生活以更清晰的让人信服的解释。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每个真正的美学家对美的理解也许看起来根本不如我们在美学教材中那般的差异巨大。对他们而言,“美”本身的显现,甚至对“美”的理解并不远。我以为马克思异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地方只是更精细了一点。但所谓前述各家的‘抽象’也许并不比马克思更多了多少。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认识世界是一回事,关键是改造世界。对于审美这一领域而言,时时的回归于“技”可能比深思于“道”更有意义。单向度的分析会给予人以知识,如康德对审美心理的空前绝后的深析;而综合并不提供新的知识,只是在人生的实践中启发人勿要偏废。)

7、从马克思关于人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世界的话来看,美既涉及到客观规律性(任何物种的尺度,

即真),又涉及主体人类的社会目的(内在尺度、即善);既涉及对客观必然规律的掌握(思维这一特殊的本质力量),又涉及主体的能动作用(意志、理想、需要这一特殊的本质力量);但又不是单纯的客观的真(或思维的真)和单纯的主体的实践(或意志、目的、善),而是两者的和谐统一,两者在客观活动过程中的生动体现,和在产品上的凝结。

8、和谐的内涵:A、形式的和谐(形式美)B、内容的和谐(内容美)C、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生活

美,特别是艺术美更要以此为主要的要求)D、而内容的和谐又被决定于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自由的关系,这种和谐关系集中体现为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人。

9、审美关系介于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之间,具有鲜明的二重性格。一方面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客

观关系,这种主客观关系在客观对象上的统一,即构成美的本源,这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即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这是物质性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的主观关系,这是主客体客观关系在主观上的反映,它构成为审美意识。这是一种主客观客观关系在主观上的反映,它构成为审美意识。这是一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活动即人们审美的精神活动,它是意识性的关系。

10、审美关系并不像科学认识那样,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思维,以概念为中介,经过概念的辩证发展

以再现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是始终守在感知形式之中,以情感体验和知觉形式为中介而深化到一种理性的精神境界。它是一种以情感为网结点的感知、理性、想象的综合心理结构,这是一种不同于科学概念内容的审美意识。

11、审美关系既包含偷实践内容,又不同于物质性的实践关系,审美关系和实践关系一样,内在地具有

自觉的、理性的意志目的和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可以说是未来实践产品的一种超前反映,是实践结果在实践前的观念存在,或者说是实践活动在观念世界中的预演。

12、科学认识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是怎样的,它的自由仅在于受动地掌握和反映

客观的规律;感性实践主要回答世界应该是什么,未来世界是怎样的,它的自由在于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和客观对象服务人类的需要。而审美活动则不但再现客体对象的规律,而且表现主体的需要、目的;不但回答客观世界是什么,而且回答世界应该是什么,这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人与对象、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13、在审美活动中人类不是为了外在目的,而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内在目的,因而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

更高程度上的和谐自由的关系,这正是审美关系根本特质之所在。

第四章美的本质与艺术的审美本质

1、艺术作为美的一种形态,是现实美的反映。在此意义上,生活美的本质规定着艺术美的本质。生活美

和艺术美只有物质和意识之分,在美的和谐自由关系上是一致的。美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客观的合规律性、主观的和目的性,是真和善的和谐统一。所以,美的本质反映在艺术中,就是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情感与认识、真与善的统一;艺术作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在本质上与审美是一致的。

2、既然美和审美是对应性关系,那么,一方面没有美就没有审美,这是从唯物主义说的;但从辩证法说,

没有审美也就没有美;没有审美把握,美就不是作为一个现实的、独立的美的形态而存在,它们是互为前提的。

3、艺术具有认识性;艺术作为(广义的)认识,不以概念为中介;艺术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感知、理智、

想象等艺术元素有机统一的意识结构;艺术是一种模糊概念。

4、艺术具有伦理性、实践性、目的性;艺术活动以形式上的无目的为特点;艺术无目的而又符合一定的

目的性。

人的活动有两种无目的,一种是本能的无目的,一种是理性的自由的无目的。也可以说,一种是没有掌握必然规律的无目的,一种是从必然到自由的深化,是把必然的活动转化为自由的活动。艺术的无目的活动就是后一种理性的自由的活动。……艺术的无目的又是以有目的的实践为基础,是从有目的转化而来的。从生活感受到艺术构思,再到创造形象,是情感和想象自由地符合着规律的活动,而这种符合是长期有目的的实践、思索的结果,是掌握了必然之后的一种升华,是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无目的的境界,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从有意识的努力进入无意识的创造。(最高境界)

5、如马克思所说,诗人决不把自己的作品当作手段,他的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艺术家为了他的作品,甚

至可以献出自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这种审美的自由,是对抗资本主义侵蚀和实现共产主义自由王国的非常积极有利的因素。这并不是说艺术不为什么目的,艺术仍要合目的,而且总是有社会目的的,但它把目的和手段统一在一起,这就使艺术在人类争取自由的活动中,有其他自由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独特功能。

6、艺术美的本质(艺术的审美本质)内在地规定着它的分类,不是从现象上划分,而从本质上划分。这

种划分内在地决定于情感、认识、感知、想象这些元素的不同量和不同质的结构形态。或者说这些元素的不同配合、不同关系就形成了艺术美的各种形态。

7、质的分类和量的分类都是一种逻辑的分类,按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逻辑的分类也同时是历史的分

类,艺术美的范畴、形态同时也是历史的范畴、形态。

8、艺术历史发展的趋向应是极端表现的被彻底否定,应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结合、平衡的发展。我想

我们的社会主义艺术应该把认识与情感、再现与表现、现实与理想辩证地整合起来。从古典的和谐美向近代对立的崇高的发展,也就是从古典主义向近代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发展。从近代崇高经丑向荒诞的发展,也即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经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发展。然后社会主义艺术新型的美又摒弃了崇高、丑和荒诞,向古典和谐复归,这是对立和谐的统一的美。这个发展是一种革命,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是在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基础上的和谐统一,这样,艺术也走了一个“圆圈”。

第五章古代素朴的和谐美与古典主义艺术

1、什么是古典和谐美和古典和谐美的艺术呢?

所谓古典和谐美,就是把构成美的一切元素,素朴地辩证地结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具体地说,就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内容与形式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和谐自由的关系中所呈现的的对象性属性,或者说是由和谐自由的审美系统所决定的对象的系统性质。

所谓古典和谐美的艺术,就是依照这种素朴的辩证的和谐处理的方式,把艺术中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典型与意境、时间与空间、内容与形式,以及构成形式的诸因素、看做既相互区别、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并把它们巧妙地组成为一个均衡、稳定、有序的统一整体。这种均衡和谐的艺术品,就是古典和谐美的艺术。

2、A、古典和谐美与近代崇高不同,近代崇高在和谐的统一体中,强调其矛盾、对立、斗争的方面,它

是激烈的、动荡的、不安的。而古典和谐美由于强调矛盾双方的联系、渗透、相辅相成的方面,因而是平衡的、舒缓的、宁静的。

B、古典和谐美与近代崇高艺术追求一种特征的美不同,而是追求一种范本式的美、追求一种美得不能再

美的美的范本。

C、古典和谐美的理想渗透和体现着古代社会对人的理想,对于道德伦理、社会政治的理想。(古代社会

理想着一种身心均衡发展的完满的人、这种人与自然、社会都处在一种素朴的和谐的关系中。这种理想人的实现,就会导致伦理道德的高尚,社会持续、稳定、均衡、和谐地发展,就会导致太平盛世的出现。)

D、和谐为美的思想与我国古代封闭的小农生产的自然经常和社会结构、阶级斗争的特点有关,同时与古

代素朴的辩证思维也有很大的关系。

3、古典和谐美的艺术要求再现与表现、客体与主体素朴的和谐统一,要求在表现艺术中有丰富的再现、

摹拟、写实的因素,在再现艺术中有深厚的表现、抒情、写意的成分,再现与表现水乳般地整合在一起。

4、再现与表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规定着艺术中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古典主义要求理想与现实单一

的、素朴的和谐统一。(它一方面满足于现实的理想,不追求现实之外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认为具体存在的现实美是不充分的,需要把现实中分散的美,挑选出来,集中概括起来,以创造出一个兼具众美的范本式的形象。)

5、中西美学表现与再现和形式内容的相错位:“本来偏于形式,理论却强调内容,实际偏于内容,观念

却强调形式的奇特现象的出现,大概正是为了强调内容美和形式美和谐、均衡的统一吧。

6、本来偏于表现的艺术重主观、心理、抒情、写意,偏重于意境的创造;偏于再现的艺术侧重客观、感

性、摹仿、写实,以刻画、塑造对象(人物)的典型为主要任务。古典艺术和美学由于要求再现和表现、诗与画素朴的和谐结合,随之也就出现了意境和典型的结合。偏于表现的艺术中有典型(形神),偏于再现的的艺术中也有意境。

7、古典艺术的典型由于不单再现,还要表现;不单描绘个性,更要追求共性;不但反映现实,尤要追求

理想,因而根本不同于近代的个性典型。相对来说,古典的典型或意境,个性是不鲜明的。

8、由于中国的古典艺术和美学是偏于表现的,它强调概括性、抽象性、理想性,同时又由于古典美的艺

术要求与再现的和谐结合,也要求再现的个别性、具体性、现实性。一方面使表现的概括个别化、理想现实化;另一方面又使再现的个别概括化、现实理想化,这两条途径的汇合,便创造了一种情感、意境的类型。

9、偏于表现的艺术,强调美善结合;偏于再现的艺术,强调美真统一;而古典的和谐理想,却总是要求

把真善美和谐、均衡地整合在一起。中国古典艺术是偏于表现的,中国古典美学也是偏于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美学,它总是把美同人、社会、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强调美善结合。西方的古希腊艺术是偏于再现珠艺术,古希腊的美学也是偏于哲学认识论的美学,它总是把美同客体、自然、科学认识联系起来,强调美真统一。

古代中西真善美统一的差异:中国的真善美统一以善为中介,西方以真为中介,只有真的才是美的。

10、壮美和优美作为古典的美,与近代崇高相比,都是在对立中强调均衡、和谐。但在此基础上,壮美

和优美作为两种不同的美的类型,又各有特点。相对地说,壮美偏于对立,有更多的对立、严肃的因素,优美偏于和谐,更强调均衡与谐;壮美偏重于刚,更强调刚健、运动、气势、、优美侧重于柔,更突出柔媚、宁静、含蓄、神韵;壮美更趋向于无限、主体观念,优美则牢牢地守在有限、客体、感性里面。

11、古典的壮美不同于近代的崇高,近代崇高是建立在社会阶级尖锐对立、主客体分裂对立的基础上,

在统一中强调对立是它的本质特征。壮美中虽有较多的对立的因素,但它是建立在古典式的阶级斗争和主客体均衡、和谐的基础上,始终未能突破均衡和谐的古典圈,始终不能达到崇高那样本质对立的程度。

12、中国古典和谐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中唐以前,以壮美为主,晚唐以降转向以优美为

主,随着明代中叶浪漫思潮的兴起,萌发了近代崇高的因素。

古代西方同样经历了一个从壮美经优美到近代崇高的过程。

13、中国古典美学由于以和谐为美,强调把杂多的或对立的元素组成为一个均衡、稳定、有序的和谐整

体,因而排除和反对一切不和谐、不均衡、不稳定和无序的组合方式。由此,不和谐的丑,在古代美学中便不占重要地位。由于缺乏深刻的本质意义上的丑,因而也就没有近代意义上的讽刺和近代意义上的喜剧。由于淡化矛盾,不把冲突推到极端,强调和解,故大团圆的结局就成为了固有的模式。

西方的古典悲剧同样强调和解,如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的“净化”说。

第六章近代对立的崇高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

1、所谓近代对立的崇高,就是在构成美的各种元素所形成的和谐统一的有机体中,突出强调发展其对立

的、斗争的方面。在这个美的有机体内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等各种因素都处于严肃对立、尖锐冲突、激烈动荡之中,而且越来越向分裂、对峙、两极化发展。这种由对立斗争的审美关系(总体上应是和谐自由的)所决定的系统、总体属性,就是近代倾向于对立的崇高范畴。

2、尽管崇高的形态在原始时代,在奴隶制、封建制的古代普遍地存在,但由于古代人对自然、个体对群

体的领队,主客体之间的互相和谐的关系未能充分分裂、对峙,主体心灵中互相辩证的和谐的思维模式的局限,使古代人把崇高的对象处理为和谐美的一种形态,即阳刚之美,或称之为壮美。古代人不能把握崇高,崇高对他还是一个对象,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作为一个普遍欣赏的对象,那是近代历史的产物。

3、中国带有近代色彩的崇高理想,大概从明代中叶开始。这是一个资本社会和近代启蒙思潮萌芽发展的

时期。李贽的童心说,袁中郎等三兄弟的性灵说,石涛的一字画法,都开始强调主体、个性、感情、心理。中国具有批判色彩的近代现实主义几乎与浪漫主义相继并行发展。叶燮的《原诗》与传统的“诗言志”、“诗缘情”不同,它鲜明地强调理、事、情,在才、胆、力、识中尤以“识”最为重要,已显露出写实的时代要求。

4、崇高型艺术在主体性日益成为主导原则的基础上产生的,他把意识到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对象与

自我分裂对立起来。浪漫主义偏重主观、表现,现实主义偏重客观、再现;浪漫主义偏重内心,向自我心理世界探求,揭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现实主义偏重向外,朝对象感性世界开掘,描绘大千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剧烈的斗争。现实主义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则按照“应当这样子的”表现生活。

5、崇高艺术中主观表现与客观再现的分裂对立,也导致理想与现实的分裂对立。(批判成为可能)

6、客观现实与主观理想的分裂对峙,必然带来创作心理元素的分裂对峙,与古典主义把情感与理智、思

维与想象、天才与勤奋素朴结合相反,近代艺术把它们拆解开来,各自予以片面地发展。

7、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的分裂对峙,也引起时间和空间意识的对立。这对立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时间和空间的裂变及单向发展,客观再现艺术向空间中展开,不去直接描绘时间的流转。另一个是现实主义追求客观的物理的时空,追求像生活一样逼真的幻觉。

时间和空间的对峙,这在近代艺术中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共同的,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但相对来说中国还是更重再现的现实主义。(要求原貌的再现)

8、内容与形式的对立。近代艺术由于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性与社会的对立,在内容与形式问题上

也强调对立。它表现为无限的理性内容冲破和压倒有限的感性形式,观念与形式形成尖锐的对立状态。这体现在人身上,就表现为灵魂和肉体的对立。

9、近代崇高艺术由于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对立,追求内容冲破和压倒形式,趋向无形式,这就要求打破古

典的形式美的规律,强调感性材料组合的不和谐、不稳定、不平衡、不对称、不合比例,这就是要求形式丑,崇高事物本身内在地展开了真与善、美与丑的斗争,它一方面表现为同客观世界的恶做斗争,另一方面也展开了主体世界内部真与善、美与丑的斗争。

10、古典艺术偏重于类型、共性、普遍性、单纯性,而崇高艺术则偏重于个性、特殊性、本质性、复杂

性。近代的个性典型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

11、崇高艺术把真与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分裂对立起来。

浪漫主义偏重善,但它又是以无目的的形式出现的。更具有近代主体感性实践的历史内涵。

12、近代对立的崇高观念冲破、横扫了古代的和谐圈,各种审美因素才得以彻底分化和裂变,丑、崇高、

悲剧、喜剧、荒诞等才能够发展,形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近代艺术和近代美学本质上是多元的。从古代的一元到近代的多元是审美范畴发展的一个规律。

13、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与喜剧只有近代才可能出现。悲剧和喜剧是近代崇高艺术处理对立斗争的两种主要形式,它同近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艺术类型息息相关。浪漫主义作为对理想的、崇高事物的追求,现实主义作为对丑恶现实的批评和揭露,同悲剧和喜剧在美学精神上有一致性。

最新整理论应用文写作的审美特征.docx

最新整理论应用文写作的审美特征 应用文的起源先于文学艺术。人类创造文字的本意即最初的意图是记事,使用的就是应用文。到目前为止,记事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见证,是今天人们了解历史的主要根据。通过文字,把人类的经验积累起来,得以从书面上了解自己未能经历的事、未曾有过的知识和经验。而传达这些内容的书面文字,基本都是应用类文章。像实用器皿先于艺术品一样,最早 的文字记载,无论是一般的记事、占卜,还是规矩、铭文,都属于应用文范畴。 具体的应用文概念,许多研究论著多有诠释:“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事务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章,包括机关应用文和私人应用文两类,或可称之为公务文书与私务文书。”[1]这就是我们对起源早、使用广泛的应用文在今天的理解。应用文在今天,广泛地被使用于国家政务和一切公私事务中。虽然被看作是“艺文之末品”,可又确实是“政事之先务”、“经国之大业”。应用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人以清康熙年间的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中的一段话说诗与文之区别:“又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喻“意为米,文为饭,诗为酒”说诗与文的作用,确实是既形象又有道理。意为米,

“文”乃米而为炊、炊而为饭,可果腹、养生、尽年,“为人事之正道”,足见其地位的重要。 事实上,正是由于人们对应用文认识越来越深入,所以对应用文及应用文写作也给予了越来越充分的重视。这不但体现在应用文写作规律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上。 但至今人们对应用文写作审美规律的重视还是很不够的。出于“美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认识,人们一般都接受“应用文写作具有审美特征”这个观点。但仔细考虑,应用文写作到底美在哪里,认识则大不一样。多数人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的美,只不过是表现在文本上的一些形式美而已。包括一些对应用文写作进行审美研究的人,也多在应用文的形式美上下功夫。有的人则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美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和文学艺术相比,对应用文写作的美学研究不值得“小题大做”。甚至有人对应用文写作中所谓“审美”研究不屑一顾:应用文美学没有什么学问可言。研究应用文审美特征究竟有什么意义、价值,这方面的研究是否值得、是否必要,应用文写作过程究竟体现了怎样的审美特征?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 人们需要应用文,就像饥饿时需要吃饭一样,并不在乎饭的外表性状。吃的时间长了,就要开始品一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不再停留于以米为炊,简单的炊而为饭,人们开始讲究“美食”,把通常的饮食做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成为“色、香、味、型”俱佳的美食。在应用文起到它的实际作用的情况下,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饱,而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像人们在不改变饮食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进一步考虑它的“色、香、味、型”,使之成为既可用又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读书笔记(精选 多篇) 第一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读书笔记教育部于xx 年指定并出台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虽然不停在实践与研究,但是不是很深,通过再次仔细阅读,深有感触..他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诲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 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该从现实出发,因地制宜地实行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底子.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使用种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康健,丰富的生存和运动情况,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必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履历.幼儿园应该尊重幼儿的 品德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纪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根本运动,保教并重,存眷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的个体发展。 关于幼儿园教育目的代价取向的题目,我认为,在幼儿阶段动 作技能的教育主要是对大小肌肉的锻炼和使其精良的发展,至 于掌握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对幼儿来说实在是有肯定难度的,所以在动作技能方面的学习上,教师应只管即便简朴和清晰化,以便幼儿学习。情感教育,应该参加得当的波折教诲,熬炼幼儿的承受能力,和帮助幼儿心理素质的进步。而关于举动教诲,笔者认为行为其实只是教诲的详细表现形式,所以我比较倾向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即认知范畴情绪范畴,行动技能范畴。只是教育理念应该与社会的现实环境联合起来,将布鲁姆的教

育目标分类学良好的运用到当代幼儿的教诲中。而且将其详细和简单化,使家长能够明白的更透彻。更好的表现家长的代价取向。家长的职业也是决定价值取向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本身是西席的幼儿家长,由于恒久与孩子,与教诲打交道,所以他们的价值取向应该有所不同。而作为农夫的幼儿家长,由于周围环境和社会职位地方的差别,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应有所不同。居住地是对周围环境的关键解释,而文化程度本身就表现了人的社会阅历。同时,家长的收入应该对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有肯定的影响,收入越多,往往在孩子身上花的钱也相应会多。除此之外,应该说越年轻的家长越追求进步,越懂得怎样的教诲才是最好的教诲。笔者相识到对付此项研究,我国学者只对西北屯子做了相干研究,但是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存在屯子与都会的差异。各种教诲机构,各种周边环境都影响着幼儿教育以及幼儿园的教诲目的,家长本身的价值取向也是决定幼儿教育发展与否的关键因素。大多数家长还是认为学前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关键阶段。而对幼儿园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将来。而教育目标的确定已经基本上确定了幼儿园的教诲模式和发展偏向。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也可以表现家长的代价取向。事实上,纲要与其他有关幼教的行政法规一起构成 一个受配合原则引导的,具有内在协调一致的层次差别的幼教 法例体系,共同推动我国幼教的法制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历程,促进幼教朝更加康健准确的偏向进步.纲要鲜明的表现着国度的 意志。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素质全面、调和发展的目的。“全面”,指体、智、德、美发展的整体性,缺一不可;“和谐”,指体、智、德、美的有机性,不可分割。说明在实施幼儿教育目的的教诲历程中,“四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又相互融合的有机结合体。单从幼儿生理发展讲,例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近来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用了较长的时间。该书分为上下篇,上篇分别从十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理想教育,分别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这实质上是体现了作者的“教育理想观”。下篇是从教育政策的层面,对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宏观上的探索,旨在为教育的决策提供理论参照,集中体现了作者试图将教育理想转化为实践或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接轨的愿望,是对自己所描写的教育理想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教育理想的一种理性探求。除此之外,从教育预测的层面对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走势及发展前景的展望,其中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热情与信心,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缺弊的忧思。全书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21世纪教育理想的灿烂和辉煌,阐述了教育的伟大使命和责任,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其实,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朱永新教授生动地阐述了教育需要的因素。我们现在是一名学生,在将来也有可能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所以在看书的时候,我也在想要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到底需要什么呢?但是不管怎样,首先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实现其职业生命价值升华的必要通道。尤其是在整个社会正在倡导和践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该率先接受终身教育和坚持终身学习。只有多学,持续地学,才能不断更新观念,才能赢得教师的持续发展。其次,我想激情也是很重要的,不光是教师这个职业每个职业都是需要的。如果在工作中没有激情,更何谈能够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没有激情的教学活动就像是一滩死水,教师自身没有激情,又怎么能够带动学生,那么学生又怎么能有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作为一名教师,心理素质也一定要好。面对的学生形形色色,性格也各异,当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重要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心理素质有:坚韧、刚强、不屈不挠等等。当然,我想这仅仅是一小部分,要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需要的远远不止这些。例如,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爱心、努力等等,这些也都是很有必要的。一名理想的教

读书笔记清洁生产

研究生学位课程 读书笔记 科目清洁生产 专业环境工程 学号 201131497 姓名吴金鸿 日期 2012年06月29日 西北大学研究生处

废纸造纸企业的清洁生产 摘要:在废纸造纸行业发展及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清洁生产是废纸造纸行业治理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健康之路。 关键字:废纸;清洁生产;处理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evelopment and pollution status of waste paper and paper industry, Implementation of cleaner production is paper and paper industry control pollution an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oad to health. Key Words:Wastepaper;Cleaner production;Deal with 1我国废纸造纸行业的发展 纤维原料来源紧张是今后世界造纸上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解决这一课题的措施,除大力发展速生人工造纸林外,回用废纸是一个重要途径,废纸造纸其有设备投资少,工艺技术简单,环境污染负荷相对较小,能有效利用废纸资源等优点,已经在造纸行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废纸回收利用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废纸是造纸工.业实现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废纸再制浆工艺因废纸种类、来源、质量与废纸浆的用途不同差异较大,废纸制浆过程的主要污染是废水和废渣,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观念、资金、技术、知识等诸多方面因素。废纸造纸行业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其它行业清洁生产的经验,重点在物料综合利用、企业内部管理、工艺设备改造、废纸制浆新土艺、废纸脱墨技术、废水处理及综合利用等方面寻求清洁生产的机会和潜力,研制并实施各项清洁生产方案,使清洁生产在该行业获得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1]。 2.废纸造纸企业的清洁生产 2.1清洁生产的发展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全球经济发展加速,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数十年工业排污积累的潜在危害开始暴露,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以往的解决工业污染的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彻底的解决方法必须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

基础生物化学知识重点

绪论(老师只要求了结部分已经自动过滤) 基本概念: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简化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装换过程重点内容: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2.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能量装换和代谢调节3.生物体内的信息代谢 核酸 一、基本概念: 核苷酸:核苷酸即核苷的磷酸酯 碱基互补配对:A-T,G-C 三叶草结构:t-RNA的二级结构,一般由四臂四环组成:氨基酸接受臂,二氢酸尿嘧啶环,反密码子环,额外环,假尿嘧啶核苷-胸腺嘧啶核糖核甘酸环(TΨC环) 增色效应:DNA变性后由于双螺旋分子内部的碱基暴露,260nm紫外吸收值升高。减色效应:核酸的光吸收值通常比其各个核算组成部分的光吸收值之和小30%~40%,是由于碱基密集堆积的缘故。 变性和复性:指的是在一定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下,核酸双螺旋结构在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的过程。复性恰好相反。 重点内容: 1.核酸的生物学功能(1.生物分子遗传变异基础, 2.遗传信息的载体, 3.具有催化作用, 4.对基因的表达有调控作用),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基本组成部分(磷酸,含氮碱基,戊糖) 2.核苷酸的名称(A:腺嘌呤T:胸腺嘧啶C:胞嘧啶G:鸟嘌呤U:尿嘧啶)符号(后面统一描述) 3.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1.有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互相盘绕,2.亲水骨架在外,疏水碱基在内,一周十个碱基,螺距3.4nm,3.两条DNA链借助氢键结合在一起)和稳定因素(氢键,碱基堆积力,带负电的磷酸基团静电力,碱基分子内能): 4.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因为核酸中含有的嘌呤碱和嘧啶碱具有共轭双键的特性所以对紫外光有吸收特性,在260nm处有最大吸收值,不同的核酸吸收峰值不同)、T m(熔解温度)(把热变性过程中的光吸收达到最大吸收一半(双螺旋解开一半)时的温度叫做熔解温度)值及变性和复性的关系:(G-C)%=(T m-69.3)*2.44 5.α-螺旋、β—折叠以及β-转角的结构特点:1.主要维持空间力为氢键,2.α螺旋是一段肽链中所有的Cα的扭角都是相等的,这段肽链则会围绕某个中心轴成规则螺旋构想,3.β折叠是由两条多肽链侧向聚集,通过相邻肽链主链上的N-H与C=O之间有规则的氢键形成,4.转角结构使得肽链不时扭曲走向成为β转角 蛋白质、氨基酸化学 一、基本概念 氨基酸:羧酸分子中α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氨基取代所生成的衍生物,是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寡肽:2~20个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形成的肽 多肽:由20个以上的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 肽键: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氨基酸的氨基发生缩合反应脱水成肽时,羧基和氨基形成的酰胺键。具有类似双键的特性,

关于教育类读书笔记5篇

关于教育类读书笔记5篇 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教育类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篇1:《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时间过得飞快,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

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

教师读书笔记《我的教育理想》

教师读书笔记《我的教育理想》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带着梦想去追寻,带着理想去实践,带着渴望去阅读,我见到了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理想也是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是行为的动力;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教育的理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理想的教育要有舆论支持。 一、理想的德育 1、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行,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2、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3、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4、理想的教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极力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5、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

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6、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7、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8、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筋疲力尽,为之也操碎了心。为什么学校的德育会如此苍白无力?朱教授告诉我们: 首先,道德教育要结合平时的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重要的是行为的熏陶,实践的感染,习惯的坚持。使道德教育达到润无心无声的境界。 其次,让学生的心灵在经典中憩息,在阅读书籍中净化灵魂。其实就是让学生有健康的思想,与经典中的人物对话,在书中自然地呼吸,得到新鲜的空气,使自己的整个心空都明亮起来。 然后,我们的道德教育体系没有层次性。小学与大学的德育目标简直颠倒,对小学生的教育太过空洞,太过远大。应

【高中生物】基础生物化学新—名词解释

(生物科技行业)基础生物化学新—名词解释

第二章核酸 单核苷酸:核苷与磷酸缩合生成的磷酸酯称为单核苷酸。 磷酸二酯键:单核苷酸中,核苷的戊糖与磷酸的羟基之间形成的磷酸酯键。 不对称比率:不同生物的碱基组成由很大的差异,这可用不对称比率(A+T)/(G+C)表示。 碱基互补规律: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或C…G)和A…T(或T…A)之间进行,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称为碱基配对规律(互补规律)。 反密码子:在tRNA链上有三个特定的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由这些反密码子按碱基配对原则识别mRNA链上的密码子。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方向相反。 6顺反子(cistron):基因功能的单位;一段染色体,它是一种多肽链的密码;一种结构基因。核酸的变性、复性:当呈双螺旋结构的DNA溶液缓慢加热时,其中的氢键便断开,双链DNA 便脱解为单链,这叫做核酸的“溶解”或变性。在适宜的温度下,分散开的两条DNA链可以完全重新结合成和原来一样的双股螺旋。这个DNA螺旋的重组过程称为“复性”。增色效应:当DNA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处的吸收便增加,这叫“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DNA在260nm处的光密度比在DNA分子中的各个碱基在260nm处吸收的光密度的总和小得多(约少35%~40%),这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噬菌体(phage):一种病毒,它可破坏细菌,并在其中繁殖。也叫细菌的病毒。 发夹结构:RNA是单链线形分子,只有局部区域为双链结构。这些结构是由于RNA单链分子通过自身回折使得互补的碱基对相遇,形成氢键结合而成的,称为发夹结构。DNA的熔解温度(T m值):引起DNA发生“熔解”的温度变化范围只不过几度,这个温度 变化范围的中点称为熔解温度(T m)。 分子杂交:不同的DNA片段之间,DNA片段与RNA片段之间,如果彼此间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互补也可以复性,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这种按照互补碱基配对而使不完全互补 的两条多核苷酸相互结合的过程称为分子杂交。 环化核苷酸:单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分别与戊糖的3’-OH及5’-OH形成酯键,这种磷酸内酯的结构称为环化核苷酸。 第三章酶与辅酶 米氏常数(K m值):用Km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m值是酶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 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M或mM)。米氏常数是 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底物专一性:酶的专一性是指酶对底物及其催化反应的严格选择性。通常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或一类相似的反应,不同的酶具有不同程度的专一性,酶的专一性可分为三 种类型:绝对专一性、相对专一性、立体专一性。

浅谈“艺术美学”

浅谈“艺术美学” 摘要:“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有30年的发展历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 理论学科”。然而,笔者认为传统的“文艺美学”教程存在难以服众的悖论,也起不到激发学生想象力,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大量枯燥无味、累赘拗口的抽象概念扼杀了学生的五彩斑斓的思维意识,最终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审美。用“艺术美学”这个词可以更好地代替“文艺美学”,此外文章还表达了笔者对当下一些审美观点的批驳。 关键词:文艺美学;艺术美学;谬论;鉴赏;个性化,不确定性,精神性;暴力美学;战争艺术 一、什么是艺术美学? 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文艺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学科观点,具有文艺学和美学的双重特色。 实际上,“文艺美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存在争议。因为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文学理论教程》中,第一章开篇就有这样一句话:“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 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文艺学”这个词是建国后 从俄文中翻译过来的,应理解为“有关文学这门艺术的学科”。 由此看来,文艺美学应该是研究文学审美的学科。然而事实是,“文艺美学”这门学科是“研究艺术与艺术活动的审美审美特性和独特的美学规律的学科”(周来祥《文 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美学规律》),研究对象十分宽泛。 所以说,当初就不应该提出“文艺美学”这样一个让人困惑的概念,叫做“艺术美学”甚至“艺学”也许更好些。如果叫做“文艺美学”,那就应该把研究范围控制在 文学这一门艺术内。这样的话,概念更加清楚,理解起来也不会有争议。接下来的文 章中,笔者会用“艺术美学”替代“文艺美学”这个概念,以明晰读者的思路,让大 家知道研究对象是包含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即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戏 剧、电影、建筑等八大艺术)。 艺术美学,是艺术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及其规律的学科。而美学,则是把美的本质及其意义作为研究主题的学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艺术美学的 定义:“艺术美学是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 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引自百度百科“美学”概 念) “艺术美学”这个词可以用概念性的词语来定义,但“艺术美”是无法定义的,尤其是“美”这个字,人们无法诠释出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概念。 中国学者唐震在其新著《接受与选择》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自由自在地劳动。 美是表达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事物,理解美的本质的关键在于理解创造美的劳动 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笔者不认同上述观点,因为自然之美是无法用“劳动”解释的。简单说,“美” 是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一种感知属性。离开人类,“美”字无从说起。世界是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 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与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

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与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与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与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乐山市新建小学金颖华 这是我第二次读朱永新教授的著作。同样收获丰富。书中说到: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位理想的教师,应该充满理想和激情。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和家长拥护的老师。正如书中所讲的,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教师必须放开架子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关心和呵护他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爱是相互的。在我数学课上,我会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身心都健康发展,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即品行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体会老师对他们关的心和爱护,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这就是理想和尊重,这就是师爱无暇! 书中有一段文字我记忆深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特别是面对后进生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他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爱在细节,德在悟人处。爱学生,就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把每一次教育看作是一个互相交往的、心灵相通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都是好孩子。特别是班上的后进生,我们老师更要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给予孩子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不要讽刺挖苦这些孩子,要抓住时机多表扬鼓励。 从书中我还体会到,做师德高尚的老师要会付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一个好教师也要有好的师德,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师德与关怀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帮助孩子整理红领巾,整理孩子们的帽子等等,给孩子们欣赏和鼓励的眼神,口头上的激励和表扬……这些细节,往往渗透真爱,也最容易感染童心。同样,真正的“德”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要体现在里里外外,尤其是细节之处、无微不至之时,在领导看不见,同事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感受到教育之乐、教育之美。奉献也会带来收获。如果斤斤计较于眼前得失,恐怕就会失去长远利益。 我是一位数学教师,数学课没有语文英语课堂那么有趣生动形象。我会认真钻研教材,争取学习机会,多学习同年级同科目老师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模式,课后及时反思与改进,并且还要给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教育管理好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想得到了一次重大的洗礼。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朱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方向,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进步,同时我也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家人阅读和欣赏。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我们就会快乐幸福的收获着……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根据人力资源课老师的推荐,我有幸拜读了德鲁克的名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受益匪浅。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对组织负有责任,能影响组织经营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须是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通过阅读总结,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当做到: 一、重视目标和绩效管理。通过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让自己的工作更有计划性。使自己的日常工作始终围绕目标进行,通过责任意识将计划的执行到位,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而现实中团队的目标,要通过组织来实现。这要求我们要加强组织内部沟通和团队合作,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和培训等手段来实现组织目标。 二、做好时间管理。我认为要更好的实现目标,同一时间只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这样才能做到最好。这就要求我们慎重设定自己工作的优先顺序,将宝贵的时间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划分。 三、用人所长。如何发挥一个人的长处,使他在团队中做出最大贡献,这是我们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的目的。这要求我们根据工作中时刻变化的形势,对人员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合理搭配班子、进行性格互补和工作按流程咬合、做好人性的制衡,知人善用,善于挖掘人才、激发潜力,做好授权和及时沟通。 四、进行有效决策。管理者每天要做很多决策,这必然分散他的注意力,降低决策的效益。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关注经营核心,集中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影响经营结果的核心业务上,从关乎企业命运的战略目标着手,审慎制定战术策略和行动措施,按工作的轻重缓急安排先后顺序,充分发挥组织内各人的专业学历、经历特长,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做好综合分析和换位思考,把握机遇,有胆有谋,进行有效的决策,完成组织目标。 五、关注运营体系建设。达成目标要讲究方法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上有一套完整的运营管理体,使组织内各人各负其责,按照既定规范,最大效率的完成日常工作,将更多的经历和时间给予“危机管理”,才能确保企业长盛不衰。 结合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关于有效管理的方法和案例,我更深刻的认知到管理能够优化经营效果,特别是战略目标的确定、组织结构的设置、激励政策关注的核心对经营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并书中的成熟做法,对照自身的不足,对日常工作进行了改进: 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强化时间管理和进度控制,时刻强调有效决策,将管理的基本常识用到日常工作中,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绩效,重视长久利益,做到顺时应势、与时俱进。 2、一向对畅销书有点抵制心理,也不知道是出于标新立异的想法还是觉得畅销书太过大众,体现不了自己的能力,总之这个想法一直制约着自己,让自己成为井底之蛙。上半年的《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让我已经感觉到,即使再大众读物,你大概也只知道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次看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后,更是印证了这个想法。这段话写在开头,算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不要夜郎自大! 全书分7部分,分问题列表,时间管理,我能贡献什么,发挥别人长处,要事优先,决策要素和有效决策几个模块。除了第一部分仍然有部分意见不能苟同外,其他部分,看了深受启发。第一部分讲到:卓有成效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个人以为,还需要天赋及管理者某些共同的性格特点(现在还不能完全描述,但是成功的管理者都有,做事持续跟进的能力),当然不排除为了更畅销,鼓励一下我们这样资质一般读者的购买潜力:)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 练习(一)蛋白质 一、填空 1.蛋白质具有的生物学功能是 、 、 、 、 、 、 和 等。 2.蛋白质的平均含氮量为 ,这是蛋白质元素组成的重要特点。 3.某一食品的含氮量为1.97%,该食品的蛋白质含量为 %。 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种,它们的结构通式为 ,结构上彼 此不同的部分是 。 5.当氨基酸处于等电点时,它以 离子形式存在,这时它的溶解 度 ,当pH>pI 时,氨基酸以 离子形式存在。 6.丙氨酸的等电点为6.02,它在pH8的溶液中带 电荷,在电场中向 极移动。 7.赖氨酸的pk 1(-COOH)为2.18,pk 2(3H N +-)为8.95,pk R (εH N + -)为10.53,其 等电点应是 。 8.天冬氨酸的pk 1(-COOH)为2.09,pk 2(3H N +-)为9.82,pk R (β-COOH)为3.86, 其等电点应是 。 9.桑格反应(Sanger )所用的试剂是 ,艾德曼(Edman )反应 所用的试剂是 。 10.谷胱甘肽是由 个氨基酸组成的 肽,它含有 个肽键。 它的活性基团是 。 11.脯氨酸是 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 色产物。 12.具有紫外吸收能力的氨基酸有 、 和 。 一般最大光吸收在 nm 波长处。 13.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含硫的氨基酸有 和 两种。 能形成二硫键的氨基酸是 ,由于它含有 基团。 14.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蛋白质的含量应等于测得的氨素含量乘 以 。 二、是非 1.天氨氨基酸都具有一个不对称性的α-碳原子。( ) 2.蛋白质分子中因含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所以在260nm 处有最大吸 收峰。( ) 3.自然界中的氨基酸都能组成蛋白质。( ) 4.蛋白质在280nm 处有紫外吸收是因为其中含有—SH —的氨基酸所致。( )

《教育新理念》教育教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教育新理念》教育教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读书札记新 时 期新 理 念——读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有感观台学区西艾口学校王志江新时期 新理念 ——读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有感 “念书是一种兴趣,一种情趣;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种种聚会,体验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革本身,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这是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梓坤对念书的称赞。前些日子我认真阅读了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书中幽默、滑稽的语言,浅显易懂的案例,深深的吸引了我,这本书没有那种高妙的理论,而是存眷实际,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教学若干方面举行了深入的思索,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诲新理念。 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诲变化时期的西席,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孕育发生精良的影响,是形成学生品德的关键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付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诲奇迹的统统。在教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西席的品德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品德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诲的气力,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构造,无论假想的何等美好,都不能代替教育奇迹中西席的品德。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华形成性格。” 我教过一年的一年级学生,发现老师的一切都成了学生的学习工具,你怎么语言,做事??甚至有几个淘气的孩子学你走路。这两年不停都在教毕业班,特别明显感觉到西席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出发点。 (一)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品德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自动生动的呈献。恭敬是相互的,要是不恭敬学生,可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吗?

最新《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对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置若罔闻,根本没有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之内,总觉得那是些生硬的道理与说教,没什么实在的意义,也激不起多少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更是无从读起,至今,也未读过几本名篇佳作,想来真是惭愧。近日,似乎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作业,迫使自己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

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感觉自己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朱教授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 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并注意在教学实践

数学建模读书笔记

数学建模是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反复探索,构件一个能够刻划客观原形的本质特征的数学模型,并用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创新活动过程。 数学建模的几个过程: 模型准备: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 模型假设: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 模型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尽量用简单的数学工具) 模型求解: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的所有参数做出计算(估计)。 模型分析: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 模型检验: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形进行比较,以此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如果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并进行解释。如果模型与实际吻合较差,则应该修改假设,在次重复建模过程。 模型应用:应用方式因问题的性质和建模的目的而异 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划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 数学模型的分类 (1)按模型的应用领域分类: 生物数学模型,医学数学模型,地质数学模型,数量经济学模型,数学社会学模型等。(2)按是否考虑随机因素分类: 确定性模型与随机性模型 (3)按是否考虑模型的变化分类: 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 (4)按应用离散方法或连续方法分类: 离散模型与连续模型 (5)按建立模型的数学方法分类: 几何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图论模型,规划论模型,马氏链模型等。 (6)按人们对是物发展过程的了解程度分类: 白箱模型:指那些内部规律比较清楚的模型。如力学、热学、电学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灰箱模型:指那些内部规律尚不十分清楚,在建立和改善模型方面都还不同程度地有许多工作要做的问题。如气象学、生态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模型。 黑箱模型:指一些其内部规律还很少为人们所知的现象。如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问题。但由于因素众多、关系复杂,也可简化为灰箱模型来研究。 数学建模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