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建立和物理规律教学

什么是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建立和物理规律教学

什么是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建立和物理规律教学
什么是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建立和物理规律教学

什么是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建立和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物理

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它们是中学物理入门的第一步。如果把中学物理这门科学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砖石和钢筋框架。有经验的物理老师经常要求学生抓好基础知识学习,指的就是抓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学习。__使学生们透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不会混淆与误解呢?概念和规律的方法很多,下面我简要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中存在的不足

1.只背公式或只从数学角度理解物理公式,不理解其含义和条

如力学中,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式,电学中有关电

场强度的定义式E=F/q、这些公式都能计算相对应的物理量,但不能只从数学角度理解这些公式。讲解这些公式,我的看法是可以复习初中的密度公式,因为学生对物体的密度有比较好的感性认识,这时再教物理量的定义方法——比值法,学生就比较好接受。

2.只记结论,不注意物理过程

现举两道习题说明。

例一:足球以10m/s的速度水平飞向墙壁,碰到墙壁经0.1s后以8m/s的速度沿同一直线反弹回来,求足球在与墙壁碰撞过程中的平均加速度。

刚进高一的同学在做这题时对0.1s的过程是理解不到位的,有的同学认为末速度为0m/s,有的同学认为末速度为8m/s,而少数知道-8m/s也是糊里糊涂对的。

例二:关于物体的加速度,下例说法正确是的:[ ]

A.加速度越大,物体速度变化越快;

B.加速度越大,物体速度变化越大;

C.加速度越大,物体运动的越快;

D.加速度为零时,物体的速度也为零。

析:该题正确答案是A。在初学阶段,很容易选错。原因何在?老师引入加速度概念时,一般都要举出几个变速运动的例子,分析比

较,最后强调了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引入加速度。如果听课时注意这些就能弄清楚;之所以选错是忽略了引入过程。

3.只重视物理,不重视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

中学物理课本中用语言直接表达的物理概念比物理量还要多,

如质点和点电荷、重心、平动、转动、内能、理想气体等。这些概念不仅定义严谨,而且能与其他物理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模糊不清,不但直接影响解答习题,而且对于学习新知识、对于系统掌握物理知识都造成障碍。比如在讲机械运动的定义时书上是这样说的: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而我们老师往往都简单带过,而不懂讲清一些问题,如果我们这样向学生设置一个问题:概念中一个物体是指什么?(研究对象)另一个物体又是指什么?(参照物)这样对概念的理解就比较深入。

二、概念、规律形成过程教学的基本结构

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假设猜想→

理论推导→实验验证→获取结论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的物理认识结构与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学生的自主活动是实现概念、规律形成的核心环节。

根据这一原理,归纳出物理学习的基本过程为:1.物理问题的提出;2.科学方法的培养;3.实验设计能力;4.形成概念、建立规律;

5.解决问题。以上过程的实施要充分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

三、教师在教学中的策略

1.通过表格对比法易混概念与规律

如理解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时,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对比(见表1),该方法适用于类似容易搞混的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和掌握。

2.框架示意图法适合关系复杂的概念与规律的关系

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特别是有些交叉关系的,用语言表达很难讲清楚,而用框架示意图则一目了然。当然这种图与上面两种情况相比要困难得多,只有对物理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画出理想的框架示意图,而框架示意图又使我们在识记知识方面更加轻松。

上面框架示意图揭示了功与能的关系,从图中可知每个力做功

均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比如,动能变化要看总功,而重力势能变化看重力做功。在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若只有重力做功和弹性力做功,而其他力不做功,则能量只在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机械能不变。

3.树形结构图法和框架示意图法

树形结构图法和框架示意图法适合在一章或一个板块学习之后,因为这个时候会出现大量的零散概念,它们互相影响,这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觉得自己越学越糊涂。这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这些知识,用一条或几条线把这些概念串起来,构成一个知识体系的大树,把所有概念放在它们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理解物理概念。

4.流程图示法适合对概念和规律形成的思维过程进行总结

流程图示法有点类似于框架示意图,在解题时流程图示法有助

于我们对题目快速定位,并确定使用何种手段处理问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不能搞题海战术,学物理是要做一定量题目,但难度和数量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做题要独立思考,不能机械套题,要深化概念和规律。教学时应把握课堂,讲究方法,真正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并学会利用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来处理物理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

新概念物理教程热学答案第一章温度

第一章温度 1-1在什么温度下,下列一对温标给出相同的读数:(1)华氏温标和摄氏温标;(2)华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3)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 解:(1) 当时,即可由,解得 故在时 (2)又 当时则即 解得: 故在时, (3) 若则有 显而易见此方程无解,因此不存在的情况。 1-2 定容气体温度计的测温泡浸在水的三相点槽内时,其中气体的压强为50mmHg。 (1)用温度计测量300K的温度时,气体的压强是多少 (2)当气体的压强为68mmHg时,待测温度是多少

解:对于定容气体温度计可知: (1) (2) 1-3 用定容气体温度计测得冰点的理想气体温度为,试求温度计内的气体在冰点时的压强与水的三相点时压强之比的极限值。 解:根据 已知冰点 。 1-4用定容气体温度计测量某种物质的沸点。原来测温泡在水的三相点时,其中气体的压强;当测温泡浸入待测物质中时,测得的压强值为,当从测温泡中抽出一些气体,使减为200mmHg时,重新测得,当再抽出一些气体使减为100mmHg时,测得.试确定待测沸点的理想气体温度. 解:根据

从理想气体温标的定义:依以上两次所测数据,作T-P图看趋势得出时,T约为亦即沸点为. 题1-4图 1-5铂电阻温度计的测量泡浸在水的三相点槽内时,铂电阻的阻值为欧姆。当温度计的测温泡与待测物体接触时,铂电阻的阻值为欧姆。试求待测物体的温度,假设温度与铂电阻的阻值成正比,并规定水的三相点为。 解:依题给条件可得 则 故 1-6在历史上,对摄氏温标是这样规定的:假设测温属性X随温度t做线性变化,即,并规定冰点为,汽化点为。 设和分别表示在冰点和汽化点时X的值,试求上式中的常数a和b。 解:

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吕叔湘中学 庞留根 1. 物体的运动决定于它所受的合力和初始运动条件: . 2. 伽利略斜面实验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基础,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 的理想实验是科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3.牛顿第二定律中的F 应该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时要注意同时、同向、同体. 4. 速度、加速度、动量、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必须注意方向,只有大小、方向都 相等的两个矢量才相等。所有物理量必须要有单位。 5. 同一直线上矢量的运算: 先规定一个正方向, 跟正方向相同的矢量为正,跟正方向 相反的矢量为负,求出的矢量为正值,则跟规定的方向相同,求出的矢量为负值,则跟规定的 方向相反 6. 力和运动的合成、分解都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三力平衡时,任意两力的合力跟第三力 等值反向。 三力的大小必满足以下关系:︱F 1-F 2︱≦ F 3 ≦ F 1+F 2 7. 小船渡河时 若V 船 > V 水 船头垂直河岸时,过河时间最小;航向(合速度)垂直河岸时,过河的位 移最小。 若 V 船 < V 水 船头垂直河岸时,过河时间最小;只有当V 船 ⊥ V 合 时, 过河的位移最小。 8. 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先分后合”, 9. 功的公式 W=FScos α 只适用于恒力做功,变力做功一般用动能定理计算。 10. 机械能守恒定律适用于只有重力和弹簧的弹力做功的情况,应用于光滑斜面、自由 落体运动、上抛、下抛、平抛运动、光滑曲面、单摆、竖直平面的圆周运动、弹簧振子 等情况。 11. 功能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⑴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 ⑵电场力所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 ⑶弹簧的弹力所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减少 ⑷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增加 ⑸只有重力和弹簧的弹力做功,机械能守恒 静匀 匀速圆周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 2. 静止 匀速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减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曲线运动 4. F= - kx 简谐运动 3. F 大小不变且始终垂直V 力和运动的关 系 V=0 V ≠0 1. F=0 V=0 V ≠0 F 、V 同向 F 、V 反向 F 、V 夹角α F=恒量 5. F 是变力 F 与v 同向————————变加速运动 F 与v 反向————————变减速运动

最新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答案详解(四)

3 v m 新力学习题答案(四) 4—1.如本题图,一质量为m 的质点自由降落,在某时刻具有速度v 。此时它相对于A 、B 、C 三参考点的距离分别为d 1、d 2、d 3。求 (1)质点对三个点的角动量; (2)作用在质点上的重力对三个点的力矩。 0sin (sin ()2(0 0sin (sin (131213121=====?=?======?=mg d M mg d mg d M mg d M g m r F r M mv d J mv d mv d J mv d J v m r J A B A C B A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解:(θθ?????? ??的力矩。 的角动量和作用在其上。求它相对于坐标原点的力方向并受到一个沿处,速度为的粒子位于(一质量为—f x j v i v v y x m y x -+=,??),.24?()( ) () ()()() i ymg k yf j xmg k mg i f j y i x g m f r F r M k myv mxv j v i v m j y i x v m r J x y y x ????????????-+=--?+=+?=?=-=+?+=?=?????????解:() () 秒弧解:依题有: 求其角速度。为普朗克常量,等于已知电子的角动量为率运动。的圆周上绕氢核作匀速,在半径为电子的质量为—/1013.1103.5101.914.321063.622),1063.6(2/103.5101.9.34172 11 3134 2 2341131?=??????=== ==????------mR h h mR Rmv J s J h h m kg πωπ ωπ什么变化? 为多少?圆锥的顶角有的速度时,摆锤,摆长拉倒时摆锤的线速度为设摆长为我们可将它逐渐拉短。,子,系摆锤的线穿过它央支柱是一个中空的管如本题图,圆锥摆的中—2211.44v l v l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其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又是整个物理教学的基础。因此,物理概念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本讲主要阐述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特点和过程。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一方面,物理概念反映着人类对物理世界漫长而艰难的智力活动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和有力工具。借助于这种简约、概括的思维形式,人们找到了支配复杂的物理世界的简单规律,建立了假说、模型和测量方法体系,从而筑起了规模宏大的物理学理论大厦。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物理学基本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是物理学大厦的砖石。没有精确、严密的物理概念,也就没有定量的物理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进行物理规律、物理理论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词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可见,建立起科学的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物理概念教学的复杂性 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①使学生建立牢固、清晰的物理概念。即要求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熟练、准确地运用概念。②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等组成的复杂的系统过程,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系统中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物理概念教学过程十分复杂,给物理概念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了许多困难。下面分别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学习心理和教学过程的实际等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形形色色的联系中,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有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非本质的联系常常是丰富多彩的,而本质的联系往往是单一的、内在的。内在的东西往往不能直接感知,容易被纷繁复杂的现象所掩盖,使之变得模糊不清,造成人们掌握事物本质的困难。当主体与环境发生作用时,客观事物和过程总是作为一个综合性刺激物出现,且在很多情况下,本质特征的刺激并不是最强烈的,而非本质特征的刺激不仅是形形色色的,而且还是很强烈的,在这种情况下,非本质特征的强刺激往往掩盖了本质特征的弱刺激,导致人们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例如,在“用力推桌子则桌子移动,停止用力则桌子也停止运动”这类现象中,强烈的表面联系的刺激��“力使物体运动”掩盖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些本质联系的刺激,在“高速行驶的汽车比慢行的汽车难刹车”这一现象中,“速度大则惯性大”这种非本质联系的刺激掩盖了“惯性是物体的客观属性,与速度无关”这种本质特征的弱刺激。正是由于物理现象的复杂性和物理概念的深刻性、抽象性,在人类对物理世界的探索历程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往往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二)从学习心理的角度分析 由学习心理可知,学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意义学习,一类是机械学习。当一些词、符号出现时,学生头脑中唤起了其代表的认知内容,这些符号对学生而言获得了心理意义。反之若未能理解符号代表的意义,而只是强记内容的学习是机械学习。

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答案详解(五)

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答案详解(五)

————————————————————————————————作者:————————————————————————————————日期:

新力学习题答案(五) 5—1.如本题图所示为圆筒状锅炉的横截面,设气体压强为p ,求壁内的正应力。已知锅炉 直径为D ,壁厚为d (D>>d ),应力在壁内均匀分布。 5—2.(1)矩形横截面杆在轴向拉力的作用下产生拉伸应变为ε,此材料的泊松比为σ,求证体积的相对改变为: (2)式中是否适用于压缩? (3)低碳钢的杨氏模量为Y=19.6*1010Pa,泊松比为0.3,受到的拉应力为ι=1.37Pa,求杆体积的相对改变。 p ds df == ⊥ ⊥ι解:`()的体积。 分别代表原来和形变后和式中V V V V V 00 21εσ-=-()()()()()()()()()()()()()()()()12 10 000 00 2 0020 00 00 2 02 02 002 0000 00 108.210 6.1937 .13.0212121321211111)2(212111) (1-?=??-=-=-=-= ∴=?=--=-∴+-=+-==+=?+=-=?-=-=-∴ -+=-+=?-?+===?∴?= = =???=Y V V V Y Y l l Y V V V V d l ld V d d d d l l l l V V V V d l d d l l V d l V d d d d a l l l l ισεσι εειε σεσεεσεεσεεσεσεεσεεσεε εσειε) (比值变为负值所以上式仍适用,不过压缩时:又)证明: 解:(横横&&Θ

(精选)中学物理教学概论复习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该门课程的学习内容:中学物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中学物理教学常用的模式、策略和方法;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物理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中学物理教学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认识。 物理学是观察、实验与理论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基础自然科学,充分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 物理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重视科学探究的作用,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学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教育;特别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注重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基础,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特别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 1、学习物理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对物理学本身及其与其它学科和经济、社 会的关系。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深化认识和探究科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形成敢于坚持真理和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创新思维的特点:新颖性、灵活性、综合性 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 必修一: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运动规律 必修二: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经典力学 3-1:电路、电场和磁场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特点: 1、知识范围广 2、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进一步加强 3、突出了物理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4、与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科学探究相比,高中物理对物理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具有更高一 层的要求

初中物理重要概念、规律和理论

初中物理重要概念、规律和理论1、记住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还是放热。2、记住六个物理规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光的反射定律3光的折射规律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5欧姆定律6焦耳定律。记住两个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2杠杆平衡原理3、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形状、地理位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重力会随位置而变化。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mv无关但会随状态、温度而改变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受力与否、运动与否、运动快慢都无关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只与物质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和温度无关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与物质种类、长短、粗细、温度有关与电流、电压无关。4、科学探究有7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5、物理方法是在研究物理现象得出规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要有类比法、等效替代法、假设法、控制变量法、建立理想模型法、转换法等。如控制变量法在研究问题时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即变量变化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如探究I与U、R的关系、探究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等效替代法如求合力、求总电阻模型法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磁感线光线类比法如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转换法电流表的原理用温度计测温度小磁场检验磁场6、电学实验中应注意的几点①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处于断开状态.②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处于最大阻值状态接法要一上一下.③电压表应并联在被测电阻两端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④电流表和电压表接在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7、会基本仪器工具的使用刻度尺、钟表、液体温度计、天平水平调节、横粱平衡调节、游码使用、量筒、量杯、弹簧测力计、密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测电笔、电能表。8、传播介质声音除真空外的一切固、液、气体. 光真空、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9、常见的1晶体有一定熔点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2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10、常见的1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2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常见的导热体金属不良导热体空气水木头棉花等。常见的新材料有纳米材料、超导材料、记忆合金、隐形材料。11、运动②.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a受平衡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b受非平衡力: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则物体做加速运动。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则物体做减速运动。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则物体运动方向改变。物体如果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将保持平衡状态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物体受力平衡合力为0物体受非平衡力将改变运动状态。12、家庭电路的连接方法①各用电器和插座之间都是并联②开关一端接火线一端接灯泡③螺口灯泡的螺旋套要接在零线上④保险丝接在火线上。⑤三孔插座的接法是左零右火中接地。13.温度、热量、内能的关系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了热量或做功内能增加吸收热量时温度一般升高晶体熔化时和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内能增加内能增加可能是吸收了热量温度一般升高。14.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并继续吸热凝固成晶体的条件达到凝固点并继续放热。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物体做功的条件有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和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15.常见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手影游戏激光准直日食月食排队检查物体是否直可闭上一只眼。射击时的瞄准“坐井观天所见甚小”确定视野一叶障目判断能否看见物体或像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

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初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高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课程目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2)课程结构: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3)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4)课程实施: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5)课程评价: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发展。——强调物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与社会相联系。 ○初中: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高中: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关于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剖析一、核心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有个性的发展。——这是中学物理教育的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围绕核心理念的措施:○重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重视与技术、社会联系——这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一个 重要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这既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 理念,也是其中的重要特点。 例如:○要求教师选择课程内容时,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的现象和具体问题出发,在观察实验、思考、探究中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实践和应用中将你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培养高尚品格的目的。○增加许多反映科技新进展和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强调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和融合,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交互影响,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特征。○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新教材。二、重点理念:注重科学探究——这是中学物理教育乃至整个中学文、理科教育最提倡的教与学的方法和教与学的内容。围绕科学探究这一重点理念的措施○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 多样化(初中)○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 多样化(高中)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正确选择探究活动;让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习惯;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这是初中物理教学建议○提高科学探究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是高中物理教学建议总之,强调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再例如:○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也重视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1)探究的进度预先确定或设计;(2)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3)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及老师指导的重点;(4)引导、介入的时机; (5)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的提供时机;(6)相应准备性知识,包括资料来源的

高中物理知识点规律口诀巧记忆

用口诀的形式将知识点,方法规律甚至解题技巧有机串联,读起来朗朗上口,简单易行,浅显易懂。 1、牛二律,物体平衡选择 牛顿定律很重要,运动和力它是桥。 平衡匀加两题型,横竖斜面三环境。 重力弹力摩擦力,千万别忘电磁场。 整体隔离灵活用,内力外力要分清。 分析到位再分解(正交),两个方向列方程。 2、匀速圆周天体选择 圆周运动有三种,绳球杆球与环球, 竖直轨道最高点,临界极值各不同, 绳球重力向心力,速度具有最小值, 杆球速度可为零,环球当成解杆球。 引力定律大发现,天体问题它关键。 重力等于万有引,不计自传是条件, 万能公式一长串,画图导式结果现。 R越大周期大,其它几个也越小, 大M只管中心体,外面谁转不用理, 想要求出万有引,没有小m对不起。 3、振动和波选择 振动和波是一家,图像用来描述它,

纵横两轴不相同,做题先得看清楚,T是转动知周期,X是波动求波长,Favx四矢量,大小方向要分清, 波的多解很重要,分清题型找不变。 4、交变电流选择 线圈转动生交变,匀速转动是正弦,最大有效均瞬时,四值使用有条件 求解电量有效值,考察最多有效值,变压器题很重要,压正流反记公式。输入输出谁定谁,串反变同唱反调。 5、电场选择 电场选择不头疼,抓住线面不放松,线面越密场越强,场强力强a也强,力的方向看正负,正同负反要记清,场强计算三公式,条件记清用对路。电势高低看走向,沿线越走势越低。电势差计算一公式,正负一定要带入。电势能变化看做功,正减负增一根筋。寄语: 物理世界很奇妙,简记七力四运动,牛顿定律两定理,系统再加两守恒,

希望同学多努力,爱拼之人才会赢 6、原子物理选择 光电效应有条件,频率越大越能成, 电子绕着正核转,轨道能量已不变, 电子上跳又下窜,吸能放能有条件, 四种方程要分清,衰裂聚变人工转变。衰变只有一原料,U裂H聚最常见。 转变需用射线引,一般使用氦核源。 7、电磁感应选择 感应电流有条件,闭合回路磁通变, 楞次定律方向判,你走她留不情愿, 磁通变化有快慢,电流大小由它断, 图像问题很典型,方向大小来判断, 安培力做功生电能,动能定理行的通 8、电学实验 大内小外看电阻,分压限流看要求, 先压后流定量程,正进负出画圈圈。 9、力学综合计算 审题一定讲技巧,对象状态和过程, 单独行动叫单体,碰撞摩擦为系统, 单体状态用牛二律,单体空间动能定理,

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答案详解(三)27

新力学习题答案(三) 3—1.有一列火车,总质量为M ,最后一节车厢为m ,若m 从匀速前进的列车中脱离出来,并走了长度为s 在路程后停下来。若机车的牵引力不变,且每节车厢所受的摩擦力正比于其重量而与速度无关。问脱开的那节车厢停止时,它距离列车后端多远 解: 3—2.一质点自球面的顶点由静止开始下滑,设球面的半径为R 球面质点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问质点离开顶点的高度h 多大时开始脱离球面 ()()s m M m s s s s m M m s g s g m M m g s gs at t v s t g m M m m M g m M Mg a g m M g s g gs a v t v m gs v v as m g m mg a mg f m Mg F ?-+ =+∴?-+ =?-?+=+ =-= ---= -=== →=?=== ==3'22212221',122022:02000 002 0所求的距离为为:时间内火车前进的路程所以在这火车加速度为此时火车的摩擦力为由于牵引力不变) (所需时间为从速度为最终其加速度的水平力作用力离开列车后,仅受摩擦,则机车的牵引力为设摩擦系数为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3 2321) 3(cos ) 2(cos :0cos ) 1(22 12 2 2R h R gh R h R g R h R R v g N R mv N mg F gh v mgh mv = ∴=--==== -==?=)得: ),(),(联立(又:时有当受力分析有::解:依机械能守恒律有向心θθθ

3—3.如本题图,一重物从高度为h 处沿光滑轨道下滑后,在环内作圆周运动。设圆环的半径为R ,若要重物转至圆环顶点刚好不脱离,高度h 至少要多少 3—4.一物体由粗糙斜面底部以初速度v 0冲上去后又沿斜面滑下来,回到底部时的速度为v 1,求此物体达到的最大高度。 解:设物体达到的最大高度为h ,斜面距离为s ,摩擦力为f 。 3—5.如本题图:物体A 和B 用绳连接,A置于摩擦系数为的水平桌面上,B滑轮下自为 m A ,m B ,求物体B从静止下降一个高度h 后所获得的速度。 解:由绳不可伸长,得A ,B 两物体速度相等。 依动能定理有: h R ()() R h gR v N R mv N mg F R h g v mv R h mg v 2 5 21)2(0 )1(222 122 2 ≥ ≤?≥= -=-=∴=-)式得:),(联立(而此时,则有: 的速度为若设重物在环顶部具有解:依机械能守恒得: 向心g v v h fs fs mv mgh fs mgh mv 421 2 12 120212 0+= +=+=,得:两式消去滑下来的过程中:冲上去的过程中:依动能定理,有:

浅谈物理概念教学汇总

浅谈物理概念教学 一、物理概念的特点 物理概念准确地反映了物理现象及过程的本质属性,它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概念之间的这种关联着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不可能有效构建物理模型,不可能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表现出选择题选不全,计算题审题时,由于对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挖掘不出有效信息、不能快速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联系,解题效率低下。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影响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1、教材因素 初中物理教材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对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有一个较大的跨越,存在一个较大的台阶。高中物理教材所讲述的知识不仅要求采用观察、实验,更多的要求具备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能熟练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对于多个研究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的复杂的问题,从物理现象到构建物理模型,从物理模型到数学化的描述,建立一系列的方程,学生接受难度大。初中、高中物理教材对知识的表述也有很大差别。初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浅显通俗,学生容易看懂和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不易读懂、阅读难度大。另外,高中教材与所需数学知识的衔接不当,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造成了困难。如学生尚未学到极限的概念,在学习瞬时速度时就难以理解;高一新生没有三角函数知识,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没有函数图像的知识,用图像法研究各种问题就会比较困难。由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的失调,也加大了高一物理学习难度,使高一学生成绩分化。2、学生因素 高中物理概念有些是从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的,有些概念则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物理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的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起来。虽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物理基础知识有限,物理思维方法不足,个别高中学生由于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善于将陌生、复杂、困难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容易的问题,不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不善于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学习物理概念时习惯于机械记忆,盲目练习,往往被个别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片面的、肤浅的概念。主要表现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对于隐含条件的分析,临界状的把握,多过程的衔接等分析不完整,顾此失彼,答案不全面,条理不清楚。如个别学生不理解加速度及电阻率的概念,造成“加速度大速度就大;电阻率大电阻一定大”的错误认识。 3、教师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做题,缺乏分析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时估计过高,自己常常觉得有些物理概念很简单,学生自己一看就懂,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探讨、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在最初就没有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致使学生不易建立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为了更有效

初中物理巧记口诀选

初中物理巧记口诀选 一、理论知识 1、力的图示法 你要表示力,办法很简单。选好比例尺,再画一段线,长短表大小,箭头示方向,注意线尾巴,放在作用点。 2、物体受力分析 施力不画画受力,重力弹力先分析;摩擦力方向要分清,多、漏、错、假须鉴别。 3、牛顿定律的适用步骤 画简图、定对象、明过程、分析力;选坐标、作投影、取分量、列方程; 求结果、验单位、代数据、作答案。 4、不等臂天平称量法 天平两臂不相等,待测物体左右称;物体质量是多少?两数积的算术根。 5、匀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并不匀,速度方向变不停,加速度,向圆心,速度平方比半径。 功和能的区别和联系状态定,能量定,状态能量两对应,状态变化能量变,做功传热是过程。 6、关于密度的计算 密度单位要注明,气体、溶液必须清,体积换算勿遗忘,立方厘米对毫升。

说明:气体密度单位常用“克/升”,液体密度单位常用“克/(厘米)”,体积换算时,1(厘米)≈1毫升。 7、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 不管容器粗和细,哪怕管子斜又曲,液体压强真稀奇,只看ρ、g和h。 注: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P=ρgh。 8、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像倒,虚像正,焦距内外分虚实,二倍焦距物像等,放大缩小要分清。 9、氢原子光谱规律 一二三四五,赖巴帕布普;二三四五六,依次记光谱。 10、电动势?电压?电流 电源有个电源力,推动电荷到正极,正负极间有电压,电路接通电荷移。 11、直流电路等效图 无阻导线缩一点,等势点间连成线;断路无用线撤去,节点之间依次连;整理图形标准化,最后还要看一遍。 12、安培定则歌 导线周围的磁力线,用安培定则来判断。判断直线用定则一,让右手直握直导线。 13、电流的方向拇指指,四指指的是磁力线。判断螺线用定则二,让右手紧握螺线管。电流的方向四指指,N极在拇指指那端。 14、安装电灯要点 火地并排走,地线进灯头,火线进开关,开关接灯头。

初中物理易混概念的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易混概念的教学策略 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概念时,对于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造成这种认识不精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教师教学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的原因。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混概念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对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概念混淆的原因 1、概念本质属性被现象掩盖 物理概念是对某一类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本质属性往往隐藏在表面现象之后,生动的表面现象往往给人深刻的印象。例如,热传递现象中究竟传递的是温度还是热量?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时给学生留下的表面认识是:一个物体温度降低,另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最后达到温度相同,表面上看是物体间发生了温度传递。要认识现象的本质,需要经过充分的分析、理解才能认识到,这种强烈的表面印象抑制了学生对热传递本质属性的认识。 2、学前概念的负迁移 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往往已经接触过许多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近似的概念,即学前概念。这些概念往往是未经充分的科学抽象而获得的,因此,大多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学前概念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同化,造成新旧概念的模糊认识。例如,对于光和光线,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诸如“这里光线太暗”之类的说法,显然是用光线代替了光,在理解“光线是表示光束及其方向的直线”是产生迷惑,片面认为光线就是光。 3、概念形式相似或意义相近 物理概念中,有相当多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形式上相似,更多的是意义上的相近,对这些相似概念区分不清,就会造成理解的混乱。例如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浮力计算公式 F=;物体的相互作用力与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功率与机械效率;惯性与惯性定律;汽化与升华;电动机与发电机;音调与音色等等。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探析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探析 概要: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逻辑推理、构建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教师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必须紧紧抓住引入、建立、理解、讨论和运用四个环节,把物理概念的教学落到实处。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教学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通过物理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物理教师必须重视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包括概念的引入、建立、理解、讨论和运用等几个环基本节。 一、物理概念的引入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概念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因此,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前,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便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列举日常生产和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和过程等等。如通过观察汽车启动、火车启动、运动员起跑引入速度变化,进而引入加速度这一概念;又如通过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或玻璃)中的传播路径改变引入光的折射。 总之,物理概念引入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入都一定要让使学生明确所引入的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知道引入这个概念到底有什么作用。在列举的感性材料中,既要注重学生现有的认知与新概念的不同,又要突出与概念的本质特征联系紧密,尽量减少非本质特征的干扰,避免先入为主和消极的思维定势影响,能起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引入新的物理概念时,要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现在的学生,知识的来源渠道很丰富,见识比较宽泛,教师只抛“砖”,尽可能引出学生列举的“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物理概念的建立 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抓住主要矛盾,逐步建立起物理概念。这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着急,要抽丝剥茧,直到找到现象的共性、本质的东西,逐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此外,还要让学生明白物理概念的形成必须经过科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 内容摘要: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是中学物理的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而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首先应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抽象”来概括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再使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最后还要使学生在运用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从定性或定量的方面不断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形成掌握基础知识抽象思维实验联系感性和理性本质实际阶段性 一、做好实验,丰富感性认识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感性认识是头脑进行思维加工的原料、掌握规律的基础。做好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规律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比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材料、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做好实验就显的格外重要。实验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有能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富有启发性,使学生思维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所以实验的成功,是事半功倍地建立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关键。 例如:课本上比热容的演示实验,实验器材可改装成水和煤油。煤油和水质量相同,用完全相同的洒精灯同时加热,而微小压强计中红墨水升高的高度不同,让全班同学都清楚地看到这一直观现象。通过实验使学生看到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的现象,用微小压强计代替温度计,大大加强了实验的可见度,学生清楚地看到,水的液面高度差没有煤油的显著,既升高的温度不同。煤油和水质量相同,吸热量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液体的种类不同,升高的温度就不同,这一感性认识为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演示实验的成功对概念的建立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口诀(巧记物理概念和规律)

八年级物理口诀(人教版)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的传播 物体发声要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 声音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 通常声速340m/s,声速固中比液快。 2.声音的特性 声音特性三种,音调、响度、音色。 物体振动快慢,对应音调高低。 每秒振动(次数)频率,频率单位赫兹(Hz)。 人耳听见范围,20到20000Hz。 物体振幅大小,声音强弱响度。 不同声音区分,声波不同音色。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工作声音, 干扰听音声音,都是常见噪声。 声音等级分贝(dB),刚听弱声为0。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超90(dB)。 保证工作学习,声音不超70(dB)。 保证休息睡眠,声音不超50(dB)。 减弱噪声三阶段,声源、传播和人耳。 声的利用有两类,传递信息和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 1.光的传播 能够发亮叫光源,月亮不是太阳是。 光的传播有条件,均匀介质才直线。 不同物中速度变,真空每秒三十万(千米)C=3×105km/s=3×108km/s。 光的速度比声快,真空光走声不走。 2.光的反射 法线通过入射点,虚线垂直反射面。 反射入射居两边,反角入角总相等。 入法夹角为入角,入角增大反角增。 所有物体都反射,镜面反射漫反面。

3.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虚像,大小相等对称强。物像到镜距相等,它们连线垂镜面。作图反射反延长,虚线交点即像点。所有像点组成像,虚像要用虚表示。4.光的折射 光从一物进另物,同时发生反、折射。斜线入水要折射,折线靠近于法线。法线垂直于界面,折线入线分两边。水中光斜入空气,折线远离于法线。水下看树树变高,岸上看鱼鱼变浅。人眼感觉光直线,看到物体为虚像。5.光的色散 红橙黄绿蓝靛紫,白光色散七色光。色光三原红绿蓝,颜料三原红蓝黄。红色物体反红光,其它色光都吸收。没有反射光进眼,看到一片是黑色。

浅谈在初中物理复习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

浅谈在初中物理复习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 摘要: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复习课,这是值得所有数学教师研讨的问题。笔者总结出了情景创设、实验探究、建构知识结构体系、联系人文背景、互动式的复习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复习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种开放和个性化的知识观,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课程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使是复习教学,也不能考什么,教什么。而应有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眼光,为学生创设一种发展空间,使教学成为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笔者一直从事初中的物理教学工作,针对中考物理试卷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复习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复习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的复习教学策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比如,在进行“光的反射”复习时,就创设下面的情境: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一阵大雨过后,小华和小明两人迎着月光相约来到村外散步,边走边谈,回家时两人的裤子都被路上的积水弄湿弄脏。请问,如果你是小华或小明,你如何判断路上哪里有积水,使自己不至于踩到呢?接着学生就议论纷纷,有的说凭着对路较熟;有的说出去时迎着月光,路面上较亮的地方有积水,回来时却是较暗的地方有积水;有的说……于是就可借助学生的回答,从而自然地复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等相关知识点。 二、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复习教学策略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概念确立、规律的揭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新课程教材特别重视学生实验,尤其重视探究实验对学物理知识的建构,在设计物理知识学习的课程安排时,很多章节将实验内容设计其中。所以物理基础知识复习时,应根据知识建构的需要,将实验复习与知识复习在时间结合在一起复习。实验复习在复习教学中有双重功能,一是以实验为材料,让学生在了解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建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实验复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新概念物理教程 力学答案详解(四)4—24

4—24.电动机通过皮带驱动一厚度均匀的轮子,该轮质量为10kg,半径为10cm,设电动机上的驱动轮半径为2cm,能传送5N.m 的转矩而不打滑。 (1)若大轮加速到100r/min 需要多长时间? (2)若皮带与轮子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3,轮子两旁皮带中的张力各为多少?(设皮带与轮子的接触面为半各圆周。 4—25.在阶梯状的圆形滑轮上朝相反的方向绕上两根轻绳,绳端各挂物体m 1和m 2,已知滑轮的转动惯量为I C ,绳不打滑,求两边物体的加速度和绳中张力。 ()()???====-===?= = ∴= ???======?=--2121884.112122 25:7573)2(15.05 6663101.0102131021310310602100. 1T T M R T T e T e T T s M t t t t m R I M t t t 又页有: —参考本书设所求的时间为)对于轮子而言,有: 解:(轮轮轮轮轮πμπ π πππβπ ωβπ πω() 由此求两端绳子张力。 ,又从而求出角动量定理为: 系统对滑轮中心的及绳子看作一个系统,、将滑轮、解法二: 由用牛二律:对用牛二律:对理滑轮对中心的角动量定解:解法一: r a R a gr m gR m r m R m I m m r m g m T R m g m T r m R m I gr m gR m r m a m g m T m R m a m T g m m r T R T I C C C βββ ββββββ==-=++????? ???? +=-=++-=?==-==--=2121222122221 11122212122222211111112:)3)(2)(1() 3()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