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课 人生寓言导学案及答案

第8课 人生寓言导学案及答案

第8课   人生寓言导学案及答案
第8课   人生寓言导学案及答案

第8课人生寓言

清潭中学七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厄运、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2、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3、揣摩《白兔和月亮》精美的语言和《落难的王子》奇妙的构思。

4、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并简要概括寓意。

学习重点

1、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体会寓意,正确把握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的际遇。

学习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的讽刺意义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嬉.戏()风韵.()慷慨.()厄.运()

泯.灭()心kuàng()神怡阴qíng()圆缺

禀.告()心痛如ɡē()险象dié()生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俱审美的慧心。

B.他自己也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摩。

C.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D.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成了残费,从此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3.解释下列词语:

(1)慧心:

(2)风韵:

(3)闲适:

(4)得失之患:

(5)泯灭:

(6)厄运:4.依据课文,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

①在她的眼里,月的________不再各具风韵,反倒________,勾起了无穷的_______

_。

②有一个王子,生性________,最听不得悲惨的故事。

③可是,________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在一场________的战争中,他的父王被杀……

5、填空、简答。

(1)寓言、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渝或讽刺意味的故事。主人公多为,也可是人或非生物。篇幅大多,情节较,主题充满智慧和哲理。大多采用和

的表现手法。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是古希腊的《》。

(2)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当代哲学家、作家________,本文体裁为________ 《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__

《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________

6、判断下列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句是()

A.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B.《落难的王子》以一位王子的亲身经历讲述人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C.《白兔和月亮》中的白兔被作者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

D.《白兔和月亮》讲述的是如何面对巨大的财富,应以平常心坦然面对突然降临的财富。

7.用下列加点词语,写一段话:

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

....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

....地赏月。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二、课内探究

一)《白兔和月亮》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白兔赏月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3、《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4.在这篇寓言的最后提到人类,作者有什么深刻的用意?

5.《白兔和月亮》中说到白兔拥有月亮反而不快乐,是不是说一无所有、赤贫如洗才自在吗?

二)《落难的王子》

1、学习《落难的王子》思考:王子落难前性格怎样?王子落难后性格怎样?王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我”是王子落难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在了“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3、文章结局写道:“落难的王子撑着拐杖远去了。有一天,厄运也落在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天那,太可怕了’”给人怎样的启示?

4、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三)合作探究

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探讨写法。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三、课外作业

一)课内精读

阅读《白兔和月亮》,回答下列问题。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消那个慷慨的决定。

1、这段文字采用哪些方法来写白兔?表现了白兔的什么特点?

2、选段第一句中的“仍然”一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3、选段最后一句中的“和人类不同的是

.......”这几个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4、文段中说“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请你根据具体的情境,展开想象,将白兔所看到的“险象”具体的描述出来。

5、为这段文字添上一句结尾点明寓言的寓意。

6、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二)拓展阅读

一群动物正在吃草,冲来一只老虎。动物们吓得四散奔逃,惟独一只犀牛迎上前去,怒目相视。

老虎愣了一下,掉头走了。

远远观望的动物们蜂拥而上,团团围住这位勇士,向它唱起了赞歌。

老虎并未走远,它远远窥探着。不一会儿,它见犀牛离开了这群动物,马上返身冲来。

动物们又四散奔逃。只有一只刚出世的天真的小羊羔毫不畏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迎上去,对着老虎亲昵地“咩咩”叫着。这小家伙把老虎当成自己的亲娘,想吃它的奶哩。老虎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愣了片刻,反身走了。

远远观望的动物们又蜂拥上来,团团围住这位不怕虎的小勇士,向他唱起了赞歌。 羊羔的母亲,一只老山羊走上前来,制止了大伙的赞美。它恳切地说:

“伙计们,请你们闭上尊口吧!我的孩子由于无知,差点儿送了一条命。老虎不知什么缘故没有吃它,这已是万幸了,还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

1.“老虎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中“这”指什么?

2.犀牛与羊羔面对老虎都是迎上去,原因是( ) A .相同,都是无所畏惧的精神。

B .不同,犀牛怒目而视是无所畏惧,羊羔是无知,认敌为娘。

C .不同,犀牛是出自机智,巧斗老虎,羊羔是无知,认敌为娘。

D .相同,都是出自无知,不识虎性,盲目斗争,盲目亲近。

3.仔细阅读老山羊说的话,为寓言补充一个概括出寓言蕴含的哲理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寓意不只一个,在不脱离原文的前提下,驰骋你的想像力,谈谈你体会到了哪些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

白兔和月亮

周国平

板书设计

落难的王子 厄运≠毁灭 (苦难锻炼意志)

第8课《人生寓言》参考答案:

一、

2、C

3.(1)原始佛教用语,只能领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2)(丰韵)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3)清闲安适。(4)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5)丧失。(6)不幸的命运。 4、①阴晴圆缺险象迭生得失之患②多愁善感③厄运突如其来

5、(1)动物,短小,简单,比喻,拟人,《伊索寓言》

(2)《周国平文集》周国平寓言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6、B

二、

一)1.一只白兔在没有拥有月亮的时候能自由地欣赏月亮,在拥有了月亮之后却患得患失不能很好地欣赏月亮的故事。

2.没有拥有前可以心旷神怡地赏月,拥有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这主要是占有欲在作祟。

3.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主动放弃了对月亮的所有权。

4.从侧面说明人尖的慧心已泯,人类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的,可见这句话对人类有讽刺作用。

5.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不是拥有一把青草什么的。可见不是泛指拥有,只是指白兔之于月亮那

样的拥有。如果天空拥有月亮,天空就可以泰然拥有,不会如此紧张不安。这则寓言也使我们明白,拥

有显赫的权势或财富,拥有者是紧张不安的。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

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寓言没有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

二)《落难的王子》

1、开始时很脆弱,落难后变得很坚强。原因是他经历了厄运而且没有被厄运吓倒。

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2、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厄运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3、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在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4、说“才能”,意味着只有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了,这个规律不

能成立。要培养坚韧的意志,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的磨练。

比如,长跑,并非厄运,但是需要坚韧的意志,是可以锻炼人的。

三)(1)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3)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4)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三、

一)

1、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白兔的多愁善感、患得患失的特点。

2、“仍然”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承接上文,写白兔爱赏月的习惯表面未起变化,暗含白兔内心已失去了平衡。

3、不能删。将白兔与人类区别出来,讽刺人类中的某些人慧心已泯,贪心贪欲。

5、不配拥有而拥有,便会生出无穷的忧患。

6、因为白兔拥有青草,天空拥有月亮都不是非分之财,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会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才能表现寓意。

二)

1、指一只刚出世的羔羊不怕老虎,睁着好奇的眼睛迎上老虎。

2.B

3.无知和无畏有时表面看来完全一样,实质却完全不同。

4.无知不等于无畏,不是相互的,无畏不是胆大妄为,无知最可怕。

2020年 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

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 知 识 积 累 重点词语 (1)唯. 闻女叹息(只) (2)愿为市. 鞍马(买) (3)旦. 辞爷娘去(早晨) (4)但.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 (5)关山度. 若飞(过) (6)朔. 气传金柝(北方) (7)木兰不用.. 尚书郎(不愿做) (8)策勋.. 十二转(记功) (9)赏赐百千强. (有余) (10)出郭. 相扶将(外城) (11)著. 我旧时裳(穿) (12)雄兔脚扑朔.. (动弹) (13)雌兔眼迷离.. (眯着眼) (14)安. 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15)双兔傍. 地走(靠近,临近)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同“贴”,粘贴。 一词多义 策勋十二转(记) (1)策 (2)强 (3)市策马加鞭(鞭打) 古今异义 :门 :只 (1)木兰当户. 织 户 (2)但.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但 :窗户 :但是,表转折 古义:眯着眼 :跑 (3)雌兔眼迷离.. 迷离 (4)双兔傍地走. 走 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今义:行走 词类活用 (1)愿为市. 鞍马 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2)策.勋十二转 名词活用作动词,记。 文言句式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倒装句,应为“所思何”“所忆何”) 节拍的把握 (1)唧唧/复/唧唧 (2)昨夜/见/军帖 (3)可汗/大/点兵 (4)万里/赴/戎机 (5)归来/见/天子 (6)天子/坐/明堂 作者简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郭茂倩(1041——1099),北宋人,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都是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被后人合称“乐府双璧”。 内容主旨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名利的女英雄形象。这首诗歌在结尾处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重点难点 《木兰诗》 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写木兰方里征程,十几年征战沙场的生活。 第三部分,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如弟迎接木兰,木“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类比,赞美木兰。 中 考 对 接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机杼.(zhù) 朔.气(shuò) 复唧.唧(j ī) B.可汗.(hán ) 鞍鞯. (ji ān ) 鸣溅. 溅(jiàn ) C.燕.山(yàn ) 金柝.(tuò) 理云鬓.(bìn ) D.胡骑.(qí) 戎. 机(róng ) 傍. 地走(bàng ) 2.下面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 B.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木兰/不用尚书/郎 D.安能/辨我/是雄雌

语文:《人生寓言》教学案例(教案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语文:《人生寓言》教学案例(教 案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语文:《人生寓言》教学案例(教案文本)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寓意,学习概括寓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2、学习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巧妙的构思。(知识与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寓意,学习概括寓意的方法。 2、学习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难点 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巧妙的构思。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学的时候学过寓言吗?从寓言的学习中,我们一般能得到怎样的收获?(认识一个道理)这正是寓言最大的特点。(幻灯片出示寓言的特点)寓言具有劝谕性,用短小精悍的故事寄寓深刻的哲理。那么,《人生寓言》的作者周国平想借《白兔和月亮》及《落难的王子》两则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人生的哲理呢? 二、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朗读完毕将思考所得与周围同学交流。 问题设置如下:(用幻灯片显示) 1、白兔拥有月亮前后赏月时的心理和神态有什么不同? 2、王子落难前后对悲惨故事或经历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由此可见,他的性格起了什么变化? 3、如何概括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明确并板书:

《老人与海》导学案

《老人与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简要说出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2、能说出桑地亚哥这个硬汉子形象。 3、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重点、难点】 深入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要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根据自身的理解,思考小说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的精神在我们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学资料 1、作家作品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50年代后,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关于《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通过桑地亚哥捕鱼的故事的描述,写出老人在重重困难面前永不屈服的精神,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的力量与意志的赞美,对人的命运的关注,显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巨大威力与坚强意志。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1 2 3 4⑻惟觉时之枕席,。 ⑼世间行乐亦如此,。 事权贵,。 《登高》 霜鬓.()浊.酒() 回:①渚清沙白鸟飞回. .日之高标 .恨繁霜鬓 .其心志 而不平 .秦久矣 .在肠胃 .独登台 .矣 .矣 (并序) 悯.然()转徙.() 枫.叶()萧瑟.() 霓裳 ..()红绡.() )谪.居() )间.关()呕哑 ..()

⑴委身 ..为贾人妇 ⑵使快.弹数曲 ⑶弦弦掩抑 ..声声思 ⑷银瓶乍.破水浆迸 ⑸秋月春风等闲 ..度 ⑹去来 ..江口守空船 ⑺如听仙乐耳暂.明 ⑻却坐 ..促弦弦转急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 ⑵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 今义: ⑶老大 ..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 ⑷铁骑突出 ..刀枪鸣 古义: 今义: ⑸整顿 ..衣裳起敛容 古义: 今义: ⑹凄凄不似向前 ..声 古义: 今义: ⑺暮去朝来颜色 ..故 古义: 今义:⑻曲终收拨当心 ..画 古义: 今义: 4.解释下列多义词 言:①感斯人言.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 ④静言.思之 辞:①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不辞.小官 ③入不言兮出不辞. ④辞.达而已矣 转:①却坐促弦弦转.急 ②转.徙于江湖间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 是: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白言本是.京城女 5.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⑵浔阳江头夜.送客 ⑶遂命酒. ⑷梦啼妆泪.红阑干 ⑸商人重.利轻.别离 6.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 ⑴感斯人言 ⑵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⑶转徙于江湖间 ⑷送客湓浦口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初中历史《1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8 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 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课教学贯穿了“走进圣贤,汲取智慧”的设计思想。 1、“一条线索”: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人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 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古代思想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2、“两种能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分析历史观点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

《人生寓言》导学案新

永和中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付娟班级:姓名:使用时间:2013年3月6---7号 课题:《人生寓言》导学案 1. 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 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理解寓言的含义;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内容导航: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关于人生,每个人的经历和感悟都各不相同。前面我们学习的有诗歌、散文,今天,我们学习的时另一种体裁——寓言。说起寓言,同学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这些寓言故事又分别揭示了怎样的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著名哲学家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两则。 自主学习(我认为下面这些生字词很重要,我们要牢牢掌握它们。) 一、下列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嬉戏(xī)慧心(huì)慷慨(kǎi)禀告(bǐng) B.落难(nàn)熟悉(shóu)拐杖(guǎi)抢劫(jié) C.金窖(gào)风韵(yùn)行乞(qǐ)皎洁(jiǎo) D.折磨(mó)厄运(è)心旷神怡(kuàng)奴隶(lú)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线字。 举世无双:慧心未泯: 险象迭生:心旷神怡: 三、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俱审美的慧心。 B.他自己也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摩。 C.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D.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成了残费,从此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四、判断下列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句是()(温馨提示:心诚则灵:有技巧的读,三遍就能让我成为朗读高手。) A.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B.《落难的王子》以一位王子的亲身经历讲述人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C.《白兔和月亮》中的白兔被作者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 D.《白兔和月亮》讲述的是如何面对巨大的财富,应以平常心坦然面对突然降临的财富。 自学验收 第一课时《白兔和月亮》 【综合考查,谁能比我棒!】读课文,课文内容我概括;深思考,文句深意我剖析!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第8课导学案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并能进行识别。 2.掌握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了解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传播情况及相关节 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学习重点】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学习难点】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自主解决下列问题) 知识点(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古代亚非人民创造了哪些文字?写出每一种文字产生的大致时间。2.依据课本插图初步认识它们。 知识点(二)世界三大宗教 2.世界三大宗教从产生地区上看有什么共同点?你知道与它们相关的节日吗? 二、合作探究(先自主探究,后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准备展示)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材料二:“救世主”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材料三:号召大家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说自己是“真主”的使者。

①上述三则材料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宗教?写出其创始人。 ②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促进作用的是什么宗教?4世纪时,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的是什么宗教? ③这三种宗教都产生在哪一洲?对我国影响最深远的是什么宗教? ④请你分析它们的教义有什么共同点? 三、反馈展示(先组内反馈交流,再班内展示共享)四、串联反刍 五、当堂检测 1.一位游客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听讲解员指着一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请你判断文物上文字最有可能是()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字母文字 D.甲骨文 2.伊斯兰教信徒将麦地那称为先知之城,他们尊称的“先知”应是() A.穆罕默德 B. 安拉 C. 耶稣 D. 释迦牟尼 3.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人民号召对英美侵略者进行“圣战”,结合历史判断伊拉克人民主要信仰的是() A.基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4.下列关于三大宗教的产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产生于亚洲②依次产生的时间间隔大致相同③都有相应的创始人④客观上都有利于地区的统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2011·成都]西方的“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复活的节日,相关的宗教信仰是象征着重生与希望。与该节日相关的宗教信仰是()A.佛教 B.伊斯兰教 C.犹太教 D.基督教 6. [2011·恩施]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 7.1级大地震使数万同胞的生命瞬间埋葬在废墟和泥石之中,全国各民族纷纷发出救援,震灾的现场到处活跃着带有“红十字”标记的医护人员。“红十字”成为舍己救人的象征,“十字架”以纪念耶稣受难而成为某宗教的信仰标志,请问该教的经典是()A.《古兰经》 B.《金刚经》 C.《圣经》 D.《大阴真经》 7.[2011·泉州]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西方许多国家的重要节日,与这一节日直接相关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8.[2011·桂林]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们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各自都形成了严格的宗教教规,以下对宗教活动的描述符合教规的是() A. 基督教徒在教堂里诵读《古兰经》 B. 伊斯兰教徒在寺庙里拜佛 C. 佛寺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塑像 D.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里供奉着耶稣像 六、学习小结 七、课后拓展:请同学们留心一下你身边的人信哪种宗教,观察他们主要有哪些活动。

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 《落难的王子》

萨三中“以生为本、和谐互助”导学案 导学目标 1.能读会写“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3.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4.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导学重点 复述;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导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导学方法 1.朗读法。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内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 2.自读与点拨结合法。所选寓言两则,故事精短,构思奇妙且含意隽永。运用合作研讨解决阅读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准确把握寓意。 3.延伸积累法。搜集整理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培养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 导学过程 一、寓言及作者简介 1.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 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生字词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难。 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闲适:清闲安逸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险象迭生:()金窖()泯():灭,丧失。厄运():不幸的命运。 三、感悟课文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__交流与文化传播导学案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 主备人:霍汉召审核:九年级历史备课组使用班级:使用时间:【学习目标】 1、识记目标:马可·波罗来华四大发明的传播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应用 2、能力目标:列表归纳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和事例,锻炼整理材料、梳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他们之间的和平交往有助于各地文明的兼容并蓄、借鉴互惠和共同进步。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马可·波罗来华中国四大发明和阿拉伯数字传播的意义 难点:本课有关文化交流的内容杂、头绪多、知识面广,不易掌握预习本课时的难点。 【学法指导】 1、结合学案上的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全文,并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问题。 3、根据课前准备、学习状态、巩固情况进行小组评价。 【记忆诀窍】 马可·波罗到中国四大发明来传播小小数字历史久和平交往贡献多【导学问题】 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时期的张骞远赴西域,开通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公元13世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东来,又一次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一)自主学习 ◆知识点1:马可·波罗的东来 阅读教材P50-52,了解马可·波罗东来的目的、时间、经历以及《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目的: 时间: 经历: 《马可·波罗行纪》传播的影响: ◆知识点2: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阅读教材P52-54,了解中国四大发明外传的经过和影响 造纸术的传播: 火药的传播: 指南针和印刷术的传播: 影响: ◆知识点3:阿拉伯数字 阅读教材P55,了解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传播及影响。 发明: 改进与传播: 影响: (二)合作探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弗朗西斯·培根指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第1篇:人生寓言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谈自己对“什么是寓言”的理解,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 3、联系实际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二)、检查预习(生字注音解释) 嬉戏(xī)禀告(bng)厄运(è)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三)、整体感知,概括寓意 1、朗读 2、复述 3、精缩内容 4、概括寓意 5、请学生当一次老师,按照出示学习方法总结出第二则寓言的寓意。 (四)、研读与赏析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上有两次转折,你能找出来吗?

2、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你能用文中的两个成语概括吗? 3、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4、这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5、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6、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7、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 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五)、体验与反思 1、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过《落难的王子》后,如果你遭遇了厄运你会怎么做? (六)、拓展与延伸 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慷慨决定时的情景及对话。 (七)、课堂小结 《白兔和月亮》: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八)、布置作业: 写一则寓言,题目自拟 要求:1、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

读伊索寓言导学案-答案

读《伊索寓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主旨。 (2)理解几则寓言的本意和作者的独到见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阅读,探讨作者对《伊索寓言》中某些寓言的独到的见解。 (2)探讨文中一些语段的深层含义。 (3)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并能质疑解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读名著的方法,即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重新读解原著,并获得新的认识。 【学习重点】 1、钱钟书新解伊索寓言的用意 2、理解难句含义,探讨中心思想 【课时】 共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本节学习重点】 归纳并掌握作者对九个寓言的新解读 一、预习反馈 (一)作者与作品:参照《优化指导》P55 1、钱钟书,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研究家。字墨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他的代表作有诗论《谈艺录》,学术论著《管锥篇》,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此长篇小说有名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2、寓言,伊索,《伊索寓言》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伊索,古希腊(填国家名)作家,原为奴隶,后获自由。《伊索寓言》实际上是后人收集加工而成的,里面还夹杂有印度、阿拉伯和基督教的故事。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他们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伊索寓言》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讲了一个道理,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和发展,人们对故事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钱钟书就从中读出了新意。 (二)掌握本课生字、生词,参照《优化指导》P55—56 二、把握九个寓言的原意,及作者的不同解读

《人生寓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_0

《人生寓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 册) 周国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含义。 2、学习精美的表达。 三、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1、介绍寓言。 2、解读寓意。 3、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一、导入 1、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 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 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 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 子。(出示课题) 2、介绍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 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 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2、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3、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 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4、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三、研读欣赏 1、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3、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导学案

义安二中 八 年级 历史 学科导学案 课 题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 主备教师 武瑞花 授课教师 备写日期 2014, 学案序号 8LSX008 学习 目标 1、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历史意义 2、说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颁布的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的颁布有什么重要意义 3、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同时认识到祖国的变化是巨大的。 学具 视频《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导入 请结合《北京街头的谈话》 舞台剧回答下列问题: 1、 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 2、 根据剧中谈话的内容,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 3、 能否说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坚持了什么思想?此方针在当时产生了哪些消极作用? 4、 面对这些问题,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辈共产党人是如何做的?产生了何影响? 二、自学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平反 和纠正 的错误。 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 ”的方针。 2)目的:为了反对“ ”的错误观点。 3)内容:否定了“ ”的错误观点。使人们认识到,_____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意义: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_____年底,在 召开 3、内容: ①思想上: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__上来,实行 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 (2)它完成了党的 、 和 的拨乱反正,是______ 开端。 (3)中国历史进入 _______ 的新时期 (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中共中央为____ 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完善法律制度: 1)成就:1979年,颁布了《 》,1982年,颁布了第 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 》。此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 》《 》《 》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 、 和 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我国逐渐向 的道路迈进。 三、合作 1、课本39页动脑筋,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吗? 批 注 【理解】 平反冤假错案意义:充分体现 了新的领 导集体的 民主意识,也充分的调动了人民群众进 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 建设的积 极性,使我

七年级语文: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教案文本)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教案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教案文 本) 授课日期:年月日总课时: 8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第一课时《白兔和月亮》 教学内容 ①介绍寓言。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读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出示课题。 介绍寓言 二、诵读感知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2、整体感知,学生谈感受

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三、语言品味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人生寓言》导学案

人生寓言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资料助读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一、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并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韵()金窖()抢劫()禀告()chè销()è运()jiǎo洁()童心未mǐn()险象diě生() 2、根据意思写出适合的词语。 ①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②各种危险的现象一个个出现。() ③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④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3、寓言、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渝或讽刺意味的故事。主人公多为生物,也可是人或非生物。篇幅大多短小,情节较简单,主题充满智慧和哲理。大多采()和()的表现手法。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是古希腊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二、速读课文,探讨研究: 1、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四、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 1.学生自由诵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思考: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2.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3、体验反思: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五、当堂检测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本文体裁为_________,《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 2、课下搜集到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做成分类卡片,整理到阅读笔记上,积累语言材料。(不少于三句)

第8课_宋代的社会生活__导学案

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导学案 点击新目标 1、记住宋代的主要衣料;娱乐场所:瓦子、瓦舍 2、讲述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 3、分析宋代社会生活变化之因;认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链接旧知识 读一读:第七课知识建构 填一填: 1、世界上纸币最早出现的时间_______、地点________ 2、______时,我国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课前小热身 学生通读全文,完成练习册知识建构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欣赏名画《清明上河图》,说说你能从图上得到哪些信息 新课解读 一:宋代的衣、食、住、行 仔细阅读课文47——49页,填一填: 1、衣:(1)、两宋时,_______是主要衣料 (2)、南宋时,以______做衣料的人逐渐多起来。 食:(1)、主食:北方以______为主食,南方以______为主食 {2}肉食:北方以______为主,南方除吃______,还吃鱼肉 (3)食用油:宋代以前多用动物油,宋代时开始普遍使用_____ (4)燃料:城乡居民多用柴,但东京等地烧_________ 已很普遍 住(1)宋代的农民多住低矮的_____,城乡居民以_____为主, (2)贵族官员多住____、_____ 行:(1)富人多乘_____、______;(2)百姓多乘____、______ 二、城市生活剪影 1、根据课文49——50页相关内容写写: (1)、北宋的东京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_________ (2)、南宋的临安市内有娱乐场所______,城市人口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 材料: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统一的社会局面带来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偃武修文” 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1)北宋社会生活与前朝发生了哪些变化? (2)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有和异同?

语文:8年级上册第8课导学案(统编)

8《台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4、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自读课文,注音或释词。 凹( ) 凼( ) 硌( ) 涎( )水揩( ) 嘎( ) 黏( ) 撬( ) 筹( )划过瘾( ) 尴尬( ) 唿( )嗒熬( )住憋( )住门槛( )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课堂探究 1、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文眼”(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4、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谈谈“父亲”这一形象所代表的意义。

5、再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或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又感情的朗读出来并赏析。 当堂检测 一、读写训练 请用第三人称复述最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求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 二、达标检测 1、选择下面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dàng)门槛(kǎn)涎水(yán)摔跤(jiāo) B.泥浆(jiāng)着落(zhuó)淌汗(tǎng)烟瘾(yǐn) C.旺盛(shèng)黏性(nián)尴尬(gān)胯骨(kuà) D.醒悟(xǐng)晌午(shǎng)嘎叽(gā)扁担(dan) 2、说说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2)、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的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 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生寓言》教案2语文版.docx

人生寓言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 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巩固练习 第二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 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 了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