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至四知识框架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至四知识框架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至四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开创王位世袭制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对象: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早期政治制度②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影前期: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互为表里

响后期:王室衰微相辅相承

西周①含义: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2)宗法制②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森严等级制度

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1)前提:秦的统一:兼并六国、平定北方(直道)、统一岭南、控制“西南夷”(五尺道)

①皇帝制: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确立(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丞相(政)、太尉(军)、御史大夫(监) (秦) ③郡县制:由来:春秋战国特点:中央垂直管理,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见导学案)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内)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草拟诏书、门下审议、尚书下设六部执行

(1)③宋朝:中书门下(行政)、参知政事(行)枢密院(军)、三司(财)国中央行政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统领宗教和西藏事务)

的制度变化⑤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朱棣),职能:接受顾问

政⑥清朝:设置军机处职能:跪受笔录、承旨办事

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雍正)特点:简、速、密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汉至清)(2)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德行才能,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③科举制:才学评价: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国际(根本):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需开辟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背景国内: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

(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内容:“哥赔我鞋”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Km2

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列①时间:1894-1895年,

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内容:“哥开厂赔两亿”

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

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内容:“钱禁兵馆”

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1)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①政治:破坏主权完整

影响(2)对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破坏②经济: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③文化:在、破坏中华文明遗产

(3)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济、思想等方面

时间:鸦片战争时期

(1)三元里人民抗英意义:第一次人民自发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二、19世纪军民(2)收复新疆:1876——1884:左宗棠,新疆设省

(3)黄海海战: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抗日英雄:丁、刘、邓、林、叶

的反抗斗争背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定,日本强占台湾

(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经过: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结果:得不到清政府支持最终失败

(5)义和团运动兴起原因根本: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矛盾激化

反帝运动客观:清政府无法承担反帝任务

“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军事南京大屠杀、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政治:“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

日本侵华史实经济:经济掠夺,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根本原因: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①九一八事变原因直接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1931年)国内形势: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方全力剿共

影响:日本侵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局部抗战 A中共(1935年):发表抗日宣言、“八一宣言”、瓦窑堡会

B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

②抗日救淞沪抗战:1932年,蔡廷锴、蒋光鼐

亡运动 C爱国官兵山海关之战:1933年,安德馨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吉鸿昌

西安事变: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

影响揭开了国共又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D关内人民: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由中共领导的爱国运动

A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

①抗日民族统 B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一战线建立 C红军改编:八路军(朱德、彭德怀)、新四军(刘少奇、陈毅)

D正式建立的标志: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抗日战争 B太原会战:国共合作,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全民族抗战②正面战场抗战 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D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38.10月) E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殉国

A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③敌后战场抗战 B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

C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华北,沉重打击敌人侵略气焰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互相依存

A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