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前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1];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

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2]。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有时译者在译语中无法再现源语形象,完全抛弃源语形象又太可惜,这时一种较好的办法是: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来代表源语形象,用译语读者要遵从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种形象替换的归化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不能再现源语想象而造成的损失。在隐喻的翻译中会遇见这样的问题,以英语成语as timid as a rabbit (or hare) 为例,不译作“胆小如兔”,而是译作“胆小如鼠”,英语中的rabbit 或hare 被归化处理为“鼠”,因为在汉语中,兔子给人的联想并不是胆小,而是敏捷乖巧的形象。中文里的一些表达方式,虽然说不上与英语完全一致,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进行语言层面上的“归化”处理。

在比如例子: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译文: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将“like mushrooms ”译为“雨后春笋”符合中国的地貌风情和语言表达习惯。如果异化译法把它译为“犹如蘑菇般”,虽然体现了原文的风格,但是会让中国的读者难以接受。

还有另外的例子如:She could not desert Tara; she belonged to the red acres far more than they could ever belong to her.(M.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p. 20)译文:她不会放弃塔拉;她属于这些红土地,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上句的译文是按照原文的句法结构把far more than... 译成“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语言表达较生硬,意思不明确,让读者难理解。因此用归化法将其译成这样,似乎更合适:她不能放弃塔拉,这块红土地是属于她的,而她更是永远属于这块红土地。更多的例子有①A:How often do you eat here, David? B:I eat here a lot. 应译为:“你多久来这吃一次啊,大卫?我经常来这吃。”如果把“a lot”直译为“许多”或“很多很多”,这句话就不通顺了。②A:All his geese are swans.? B:John is really such a person.应译为:“他老是言过其实么?约翰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译成“他养的鹅都是天鹅。”,那听上去就会莫名其妙了。③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 家丑不可外扬。④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⑤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 满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⑥False friends are worse than bitter enemies.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直译就是译文既与原文内容一致,又与原文形式相同的翻译方法。直译可以对号入座,字字翻译,但很多时候必须在句子某些成分上作些调整或变动,才能使翻译出的“成品”成为既“忠实”又“流畅”的“再创作作品”。意译就是译文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包括用词的选择、句子的重新调整、隐含意思的恰当表达等,比如“competitive products”一词,可译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而译为“拳头产品”就更为传神,并且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所接纳。归化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而异化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

上个世纪的文学翻译中:归化为主调。19世纪的70年代至90年代,是我国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初始阶段,1899年,林纾翻译出版了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获得巨大成功,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先后翻译西方文学作品180 多种。在林纾、伍光健、苏曼殊等人的带动下,20 世纪头十年掀起了一股翻译出版西洋文学的高潮。1898年,严复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但晚清的文学翻译并未实行这三字标准。当时,小说被选作改良社会的工具,并非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或美学功能,而是因为它具有“怨世、低世、醒世”的社会功能。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忠于原著”,而是如何顺应晚清的社会及文化趋势。为了博得读者的喜爱,译者大多采取译述法,常常出现夹译夹作、改写改译的现象。以林纾为例,他的译文不能说一点“异化”成分也没有,比如他把honey moon译成“蜜月”,就是典型的异化译例,但他更多的是采取归化译法,如他描写福尔摩斯“勃然大怒,拂袖而起”,至今还被人们传为笑谈;而他把莎士比亚的戏剧译成记叙体的古文,则被胡适责为“莎士比亚

的大罪人”。因此,,晚清时期的文学翻译,除了引进少量外来词之外,基本上谈不到异化翻译。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学翻译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在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带动下,不少作家、翻译家试图从外国文学中吸取营养,以达到改造文学、改造社会的目的。从翻译的策略来看,这次运动带来了两个可喜的变化:其一,彻底废除文言文,无论写作还是翻译,一律通用白话文,大大推动了国语标准化、统一化的进程;其二,翻译界出现了“欧化”主张,借鉴吸收西洋的语言长处,来提高汉语的表现力[3]。

在提倡欧化译法中,鲁迅同样发挥了旗手作用。早在1 9 18 年,他在写给张寿明的信中说:“我认为以后译本,……要使中国文中容得别国文的度量,……又当竭力保持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最好是逐字译,不得已也应逐句译,宁可‘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不必改头换面。”(陈福康,1 992 : 176 ) [4] 1925 年,鲁迅又在译文《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中写道:“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1934 年,鲁迅又几次论述了“欧化”问题,他说:“欧化文法的侵入中国白话中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固有的白话不

用,便只得采些外国的句法。”1 9 35 年,鲁迅又明确表示反对“归化”,主张“尽量保存洋气”:所谓“洋气”,就是“必须有异国清调”。

鲁迅的这些见解具有很大的超前性,按说在当时实行起来,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是,无可否认,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张,也产生了不少负作用,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生硬翻译风。因此,从30 年代后期起,中国译坛在翻译策略

上出现了一个“逆反应”,归化法再次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异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 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对异化的定义是这样的,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与文化差异。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使得读者向作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力争采取相应于源语的表达方式,再现原作的风格特点与文化气息。

由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各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读者对语言总是心存期待的,希望能在译文中欣赏到新颖生动的语言,腻烦陈词滥调,不甘平淡无味,较好的异化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能够满足读者这种对新鲜,刺激文字的期待,有利于吸收外语中的新元素,它们一旦被社会接受,即约定俗成,即加入到传统语言文化中成为新的成员,其结果必然丰富表达方式,促进语言的接近和交流,增强语言的生命力,使得读者能够不出国门就从译者的译本中领略到异国风情,欣赏到异国文化特色。因此,异化翻译法现如今正被愈来愈多的读者视为主要的翻译方法。请看下面的译例:Consequently Mr. Micawber was soon so overcome, that he mingled his tears with hers and mine.( C. Dickens: David Copperfiled, Ch.12)

结果米考伯先生就伤感得把他的眼泪同她和我的混合起来了。(P)

异化译法绝不是“一对一”的死译,而这句译文恰恰陷入了“字字对译”的死胡同。特别是吧mingle直译为“混合”,真让读者感到困惑,因为谁也搞不清楚这几个人的眼泪是如何“混合”的。其实,说谁与谁mingle their tears,

只不过是“一起哭”的意思,并非真指眼泪“混合”在一起。因此,相比之下,张谷若的译文较为妥当:结果是,一会儿米考伯先生也受不住了,和她和我,眼泪对流了起来。

再如:Mr. Bennet was among the earliest of those who waited on Mr. Bingley. He had always intended to visit him, thought to the last, always assuring his wife that he should not go; and till the evening after the visit was paid, she had no knowledge of it.(J.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ChZ , Vl )

班纳特先生尽管在自己太太面前自始至终都说不想去拜访彬格莱先生,事实上一直都打算去拜访他,而且还是跟第一批人一起去拜访他的。等他去拜访过以后,当天晚上太太才知道实清。

这是《傲慢与偏见》第二章的第一句话。在前一章,贝内特太太急火火地动员丈夫去拜访宾利先生,丈夫说什么也不肯答应。这第二章一开头,作者就给读者一个“惊喜”:贝内特先生己经去拜访过宾利先生了,然后再回头述说事清的来龙去脉。译文抛开作者独具匠心的句法结构,而采取了“从头述来”的常规写法,这样一来,文字就显得平淡无奇,失去了原作那特有的突兀笔调;另外,说贝内特先生“是跟第一批人一起去拜访”的,更是不合清理:拜访者都是各有各的打算,只会逐个去拜访,哪里会“一起去拜访”呢?在我们看来,这段话完全可以采取“逐句译”的办法,译成:贝内特先生是最先去拜访宾利先生的人之一。本来他一直打算去拜见他,可在太太面前却始终咬定不想去;直到拜访后的当天晚上,贝内特太太才知道实清。这种追循原文句法结构的译法,较好地展示了作者的思想轨迹,传达了原文的特有笔调。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也引进了一些西方的翻译理论。鉴于人们认识到归化法翻译有其自身不足,最主要的是洋文的本土气息全无,与中国作品无异。就连姓氏都套用了张王李赵,似乎没有引入的价值。这时Venuti异化的翻译主张便格外引人注目.而他又极为青睐异化翻译。他引用布朗绍的名言这样解释,“翻译是纯粹的差异游戏:翻译总得涉及差异,也掩饰差异,同时又偶尔显露差异,甚至经常突出差异。这样,翻译本身就是这差异的活命化身“。而此时,西方的林林总总对国人已不似从前那样陌生。他们似乎更愿意接受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学作品。简而言之,归化法的不足逐渐显露,异化法不再是死译的化身而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并进而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还出现了很多成功的翻译范例。国人的理解力亦日益增强,所以异化法的地位明显提高并大有成为主流之趋势。

试比较周作人对”lying on his back”的归化法翻译,”卧北窗下自以为羲皇上人”和后来译者用异化法翻译”仰卧着”。前者的无病呻吟和后者的简洁明快,哪一个更易于读者接受,应该是不言自明的。这里强调的是异化翻译将成主导,而非完全替代归化翻译。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例1 原文: Emma woodhouse, handsome, clever, and rich, with a comfortable home and happy disposition seemed to unite some of the best blessings of existence; and had lived nearly twenty-one years in the world with very little to distress or vex her.孙致礼的译文:爱玛·伍德豪斯又漂亮,又聪明,又有钱,加上有个舒适的家,性情也很开朗,仿佛人生的几大福分让她占全了。她在人间生活了近二十一年,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张经浩的译文:爱玛·伍德豪斯简直是个得天独厚的人,又美丽,又聪明,又有钱,不但家里生活舒适,而且性情开朗,她快满二十一岁了,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通过对两人第一段译文的比较,我们可以

窥一斑而见全豹。孙致礼先生的译文更多地用了“异化”,尽量保留了原文文风。句子在顺序上和原文基本一致,句子结构也没作大的调整,译文真实地再现了原文的意思,保留了原文的文风,就像是听任小溪从山间沽沽流出,给人以自然真切的感觉。张经浩先生的译文明显地显示了意译也即“归化”的倾向,向汉语的表达习惯靠拢。他的这一特点尤其表现在对汉语包括成语在内的四字结构——汉语言的典型代表的运用上。仅此一句,他用了四个四字结构:得天独厚、生活舒适、性情开朗、无忧无虑。而且对原文中的“仿佛”( seemed) 置之不理,却加了一个原文中没体现的字眼“简直”。尽管“得天独厚”并不能完全表达原文中对应的部分“seemed to unite some of the best blessings of existence”的意思,张经浩先生还是舍其意而选取了汉语四字结构的形式,但张经浩先生的译文在运用“归化法”时,走得稍微有点远了。

还有郭沫若老先生翻译的春: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 Nash郭沫若先生的译文极富意境: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原诗中的king是一般性说法,没有任何特殊的文化色彩,可是一旦变成了中国古代和平盛世代名词“尧舜”,就染上了强烈的汉民族色彩。再如,Curiosity enough, he prophesied with oracular accuracy to the amazement of all.一种译文是:说也奇怪,他像诸葛亮一样,料事如神,大家都惊讶不止。“oracular”的名词形式是“oracle”,在希腊神话中指“神示、神启”。这个译文中使用“诸葛亮”的人物典故太随意。而另一译文说也奇怪,他料事真准,像神启一样应验,让所有的人都惊讶不止。坚持“和而不同”(孔子语)的原则。“和”是为了不造成译语读者误解和费解;“不同”就是要尽量保持原文有代表性差异特征;为了保留原文代表性差异,采用“直译夹注”的方

法。如果“异化”的译法可能造成译语读者的误解,为了在深层语义或语用意义对等,不妨采用“归化”的处理。

You’ve got to have faith up your sleeve, otherwise you won’t succeed. 你必须袖里藏有自信,否则你不会成功。(异化)你必须有锦囊妙计,否则你不会成功的。(归化)你必须心中充满自信,否则你不会成功的。(“和而不同”)

原意是西方玩牌赌博预先藏袖子中的王牌,所以译成“锦囊妙计”就有些不妥!既失真了原文又有误导读者之嫌。

三、归化法的应用及其原因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林纾在翻译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他又翻译了不下180种西方文学著作。他的翻译大都采用文言文。运用归化的翻译方法,虽大有读者,却也出了不少笑话。如他把莎士比亚的戏剧译成记叙古文。胡适斥责他为“莎士比亚的大罪人”。

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鲁迅“宁信而不顺”翻译主张的提出,似乎有些异化译法兴起之势。但毋庸讳言,它也带来了“硬译”的负作用。这导致了三四十年代朱生豪、傅东华等翻译家对归化法的重新提倡。

新中国成立后,几位极有影响力的作家、翻译家如茅盾、钱钟书等人着重强调“艺术创造性的翻译”, “翻译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观点的引领之下,文学翻译多强调“化境”式的写作和创作,自然是归化法倍受青睐了。

然而在这百十年间为何归化法如此盛行呢?我们不妨试做分析:归化是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的方法。如刘英凯在《归化--翻译的歧路》中所述:“这种译文让人听了耳熟,看了眼熟,毫无不顺感、阻拒感”。试想对于一个长期处于闭

关锁国状态,长期受封建文化束缚的落后的社会来讲,完全洋气的东西又怎能让他们接受得了呢?在这个意义上,土气的“饿狼陀”似乎远比“亚特兰大”理解起来简单(Atlanta的音译)。此处的归化虽抹去了洋味倒也有情可原:总得让人看得懂吧。也就是说读者的欣赏水平制约着译作的内容和方法--此为归化法盛行的原因之一。照顾读者“不遗余力的汉化”便不得已而为之。那么,汉化的程度如何?究竟要汉化几成?这就是译者的观念问题了。

中国早期的译者大都是作家、小说家出身。他们似乎更擅长创作也乐于创作。所以译作往往就几乎完全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学创作了。当然也就远离原作被完全归化了--译者的身份似乎成了归化极受推崇的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就可概括为缺乏翻译理论的指导。当时,外国的文化包括文学刚刚大量登陆中国,所以,翻译理论还没有上升到理论体系。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就缺乏可靠的理论指导。译者便很自然的根据自己的理解甚至喜好去完成翻译工作。不管原文是记叙还是议论,不管是褒扬还是贬抑,都可以把它变成积极向上的、服务上层建筑的、迎合中国大众口味的畅销版本。

四、正确把握异化与归化的“度”

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的问题,只有把握好“度”方可游刃有余,否则只会过犹不及,事倍功半。做翻译工作也是如此,翻译作品既不可过于“崇洋媚外”,一味以异化翻译为主,也不可“夜郎自大”,给洋人统统穿上“长袍马褂”。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翻译法都不是万能的,在翻译过程中从一而终使用一种翻译方法,就会走上极端。

首先译者在运用异化翻译法的时候,即不能超越译语语言文化的规范限度,也不能超过读者的认知能力。例如:翻译“to take French leave”这一习语时,如翻

译成“作法国式告别”,那么译文就陷入了字字对译的死胡同,异化过头了,读起来令人费解。To take French leave这一说法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当时赴宴的客人有不向主人告别便自行离去的习俗,因此这里应该译为“不辞而别”,便一目了然了。不考虑读者的接受力,不顾目标语的语言习惯,一味追求原文的形式对应,结果只会使译文晦涩难懂。诚然,引进西方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有助于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但毫无节制,不加筛选地兼收并蓄只会损害汉语的纯洁性,降低译文的可读性,因此,翻译中应避免使用过分异化的表达。

归化手法的采用固然能解决异化翻译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使译文达到连贯易懂,语句通顺,表达地道的境界,但实践中不注意适度,就会出现“归化过头”,“添油加醋”或“偷工减料”、“偷梁换柱”的现象。要注意不能不分场合地使英语说法带上特有的中国色彩,其结果只能是不土不洋,不伦不类。

五、异化与归化的辩证统一

翻译是一个充满无奈的过程,“异化”和“归化”是处于一种矛盾对立,辩证统一的状态,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做法都不能圆满地完成翻译任务,正如鲁迅所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力求其易解和保存原作的丰姿,异化归化做到并用互补,在实际翻译中全面权衡,多方考虑,才会使译文有较高的水平,实现真正文化交流的目的。

Example 1: Two is company, three is misery.归化: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异化:两人是伴,三人是患。两个译文都再现了原文的意义。归化译法表达流畅,形象生动,但“和尚”一词有过度归化之嫌,而且也完全改变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异化也通顺流畅(且更为简洁),同时还保留了原文的文化韵味,也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又如:Example 2: bottleneck 归化:卡脖子地段;异化:瓶颈

地段。Example 3: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归化:一箭双雕;异化:一石二鸟。Example 4: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归化: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异化:一人不及两人智。Example 5: I’d rather be a headmaster in a distant uncomfortable town than be a teacher in a nice city.归化:宁为鸡首,勿为凤尾;异化:我宁愿在条件差的边远小镇当校长,也不愿在条件优越的城市当教员。

归化译法虽然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的内涵,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使读者一目了然,但却使读者失去了一次了解西方文化的大好机会,不符合“损失最低原理”。而异化译法则形神兼顾,不仅非常完美地传递了原文的内容、信息与文化,而且实现了翻译传播文化的光辉使命。

六、结语

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实用价值。但在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绝不可等量齐观,而应分清主次,文化翻译的目的和现代读者的期待等因素都要求译者将异化放在首位,归化放在次位,即异化与归化应分别被看做为一对矛盾统一体中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就要求译者在异化与归化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点,以把握好异化与归化的度。文学翻译中异化译法应作为主导译法,归化译法则仅仅应在文化鸿沟无法弥补,不能采用异化译法时作为辅助手段使用。这样才可以使译文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异域性和陌生感的同时,又能兼具可理解性和可欣赏性。

参考文献:

[1]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Lonkon/NewYork: Routledge,1995

[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秦洪武.翻译中的句法异化与归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4]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班级:外语学院、075班 学号:074050143 姓名:张学美 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

英汉翻译过程中的反译

英语知识 在英译汉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原词所表达的并不是其字面意义,而是其字面意义的反义,或者说是对其字面意义的否定,可这种否定又往往不出现否定词,这种情况并不很少,给翻译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下面是常见的两个词组,请注意它们的汉语意思: ①riot police 防暴警察(即anti-riot police,而不是暴乱的警察) ②crisis law 反危机法案(即anti-crisis law) 这两个词组的翻译采用的就是反译法,译文都是其字面意思的否定或反义,这样既表达了原文的真正含义,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使人一看就懂。 另外,英文报刊文章标题的翻译有时也采用反译法。如《中国日报》China Daily)1995年1月16日头版刊登一则新闻,题目是Inflation is target of bank’s new policy,主要说的是银行在1995年将来取有力措施制止通货膨胀。但题目的字面意思恰恰相反。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必须把inflation看成是anti-inflation,使之文题一致。这样的标题在英文报刊中比较常见,目的是为简练及醒目,我们在翻译时要格外注意,切勿望文生义。 再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1)Sidney Simon called the college grading system "archaic, prescientific, bureaucratic invention",and "about as accurate as police estimates of crowds of peace marches." 如果按字面翻译,这句话是这样的: 西德尼?西蒙称这种大学评级制度“是过时的,缺乏科学验证的”,而且还是“官僚主义的产物”,“同警察估计的和平示威人数一样准确。” 既然前面已说了这个评级制度“过时无用,缺乏科学验证”,而

谈英汉翻译技巧中的增补与省略

谈英汉翻译技巧中的增补与省略 【摘要】增补法是英汉翻译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增补,就是为了使译文准确和符合汉语习惯,译者应该添加必要的词句。所谓省略法,就是将不必译的冠词、物主代词、连系动词等省略不译。 【关键词】翻译技巧增补法省略法 英汉翻译是英语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在今天的飞速发展的世界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一篇好的译文应该是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汉语的用法习惯,并且在内容与形式上与原文达到辩证的统一。忠实于原文是翻译中最重要的一点。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忠实”的涵义并不是逐字逐句地照搬原文,而是“忠实地表达”原作者的思想,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表现原文。因此,译者必须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将原文译出。 英汉翻译技巧一般来说有8种,即“分清主从”,“选词用字”,“增补法”,“省略法”,“词性转换”,“词序调整”,“正说反译和反说正译”以及“长句拆译”。本文侧重谈谈英汉翻译技巧中的增补与省略这两种方法。 1.增补法 增补法是英汉翻译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增补不是给原文增加某些内容,而只是翻译中的一个必要的规则。它实际上主张,为了使译文准确和符合汉语习惯,译者应该添加必要的词句。增补法在下面几种情况下经常使用: A.当某些词在英语的句子中被省略时 例如:We can get rid of a bad style and keep the good. 虽然,在good 一词后省略了style. 这句可译成: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 He majors in English and l in French. 在I 后面省略了动词major. 这句应译成:他主修英语,我主修法语。 在这类句子中,原文省略的部分应在译文中写出来。 B. 当英文中用代词来避免重复时

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开题报告

学号: X X 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 院(系)外语系 专业班级英语2008级1班 学生姓名 X X X 指导教师(职称) X X( X X) 提交时间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安康学院外语院(系)英语专业2012届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研究的内容(含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 基本内容:本课题从两种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在习语中的应用着手,通过分析研究和例证法说明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课 题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 是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说明了习语、语言、文化的关系。 第二部分: 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个方面介绍英汉习语中反映的文化差异. 第三部分: 主要是关于异化和归化,其中包括异化、归化的起源和定义,异化、归化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张。并通过举例说明异化与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 用. 第四部分: 结论。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研究的重点: 异化和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研究的难点:具体的习语翻译中应该选择哪种翻译策略及方法。 研究的创新点: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论文提纲: 1.引言 2.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2.1 语言与文化 2.2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 2.2.1 地域文化 2.2.2 历史文化 2.2.3 习俗文化 2.2.4 宗教文化 3.习语在不同文化中的翻译 3.1 英汉习语翻译的主要翻译策略 3.2.1 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3.2.2 归化,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 3.2.3 异化与归化相结合

英汉翻译法7——正反译法

?在翻译时,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某些否定句犹如陷阱,稍有不慎,就会掉入其中。鉴于此,我们在翻译某些含有否定意义的句子时,应当把握两点:一、英语里有些从正面表达的词或句子,译文可从反面来表达,即正说反译法;二、英语里有些从反面表达的词或句子,译文可从正面来表达,即反说正译法。例如: ?1) Only five customers remained in the bar. ?酒吧间只有五个顾客还没走。 ?(原文从正面表达,译文从反面表达。如译成“还留着”,或“还呆在那里”,则不如“还没有走”更符合汉语习惯。) ?2)Anyone wants to get out? Over my dead body! ?只要我活着,谁也别想出去。(the original English sentence implies “nobody can get out unless you kill me). ?3) Mother said Father would come soon, but Mary knew better. ?妈妈说爸爸很快就会来了,玛丽知道不会。(“know better” implies that Mary thoug ht differently or disagreed with Mother, it means “think otherwise”) ?5) A radar screen is not unlike a television. ?雷达荧光屏跟电视荧光屏一样。 ?(如译成“雷达荧光屏不是不象电视荧光屏一样”则不符合汉语习惯。) ?我们可以看到,正面译不顺,不妨从反面译;反面译不顺,不妨从正面译,因为同一个概念,一个民族正面说,认为是合乎表达习惯的,而另一个民族则认为反着说才顺嘴。 ?下面从正说反译和反说正译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英语否定结构汉译的一般原则 ?一、正说反译法(Affirmative in English, but Negative in Chinese) ?英语中的含蓄否定词或含蓄否定短语一般都要译成汉语的否定词组。下面按词性列举它们的翻译方法。 ?1.名词 ?1) There was a complete absence of information on the oil deposit in that area. ?关于该地区的石油储藏情况,人们毫无所知。 ?(absence可译为“不在”、“毫无”、“不在……时间”等。) ?2) Her child was in a terrible state of neglect. ?她的孩子简直没人管。 ?(neglect可译为“不留心”,“没人管”。) ?3) All international disputes must be settled through negotiations and the avoidance of any armed conflicts. ?一切国际争端应通过谈判而不是武装冲突来解决。 ?(avoidance 可译为“不采取”。) ?作为名词用的含蓄否定词还有:defiance (不顾,无视),denial (否认,否定),exclusion (排除),anything but (根本不,决不),lack (无,缺乏),failure (不成功,不足,不履行),refusal ( 不愿,不允许),loss (失去)等。

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翻译是信息交流过程中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语言知识是翻译的基础。此外,翻译还涉及到推理、判断、分析和综合等复杂的心理认识过程。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是翻译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总结归纳出来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可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使我们能更自觉、更灵活地处理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语言现象。下面就英译汉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结合翻译实例作一概述。 1.词义的选择 ? 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是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因此,在平日的翻译练习和测试中,我们在弄清原文句子结构后,务必注意选择和确定句中关键词的词类和词义,以保证译文的质量。通常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词义选择: 1)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来选择词义 例如:Censorship is for the good of society as a whole. Like the law, it contributes to the common good. [译文]:审查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它像法律一样维护公众利益。 [注释]:本句中like作介词,意为"像……一样"。但like作动词用,则意为"喜欢;想要"。例如:He likes films with happy endings. (他喜欢结局好的电影。)又如:Would you like to leave a message (你要不要留个话儿)此外,like还可以作形容词用,意为"相同的",如: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2)根据上下文和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选择词义 例1According to the new school of scientists, technology is an overlooked force in expanding the horizon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译文]:新学派的科学家们认为,技术在扩大科学知识范围过程中是一种被忽视的力量。 [注释]:school一词常被误译为"学校",其实,school还有一个词义"学派"。可见,正确选择词义对译文质量有重要影响,而文章的上下文和逻辑联系是翻译中选择词义的重要依据。 例2Now since the assessment of intelligence is a comparative matter we must be sure that the scale with which we are comparing our subjects provides a "valid" or "fair" comparison. [译文]:既然对智力的评估是比较而言的,那么我们必须确保,在对我们的对象进行比较时,我们所使用的尺度要能提供"有效的"和"公平的"比较。

开题报告:异化与归化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般而言, 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但针对具体问题究竟该采用异化还是归化,是一个久而未决的话题。 本课题主要从异化与归化的提出背景出发,对两者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异化与归化理论的阐述,结合实例,解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探讨文化因素对于异化和归化翻译的影响及选择,并指出译者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合理态度。具体内容如下: 本课题的第一部分:阐述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异化和归化,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说明。 本课题的第二部分:结合中外作家与作品,具体分析归化理论。其中,以归化的领袖人物尤金·奈达为重点分析对象。 本课题的第三部分:结合异化的定义,以代表人物韦努蒂的异化理论为基础,对异化进行具体分析,并指出异化翻译的优点与缺点。 本课题的第四部分:重点讨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以及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态度来具体选择运用异化或归化原则。 本课题的第五部分:概括异化与归化的关系,即我们不能把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 应辩证地研究二者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应将两种翻译策略相互补充,根据具体情况将二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异化与归化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在实际中,更好地掌握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运用。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 【摘要】为更好地向英语受众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英译 综合采用了归化、异化以及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文章对该纪录片中的菜肴名称、制备过程和所涉民俗文化的英译过程中这三种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译者围绕实现最佳译文效果这一中心,因地制宜地灵活采用了这三种翻译策略,此外,与此前同类纪录片相比,该纪录片英译过程中异化策略的运用比例有明显提高,反映了近年来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归化与异化;纪录片翻译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时普遍使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归化”指在翻译时尽量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翻译 原文;而“异化”则是翻译时向源语作者靠拢,尽量在保留源语的表达方式后进行翻译。归 化与异化是对立统一的,译者在翻译时通常会综合运用归化法与异化法。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以中华饮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此背景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自2012年5月首播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 注与热烈讨论。《舌尖》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舌尖》的字幕翻译作为中国纪录片外宣的典范,受到了海外观众较好的评价。本文以《舌尖》中英文脚本为语料,对《舌尖》脚本中译英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归纳总结在翻译具有鲜明中国文化色彩的中文纪录片时,如何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中间取得最佳平衡,以实现译文的忠实、通顺,并通过影视这一特殊载体,实现翻译目的,为类似纪录片的英译提供指导和参考,服务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 一、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舌尖》英译中的应用 (一)归化策略的应用 “影视翻译的瞬间性、通俗性以及观众多层次等诸多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译语 观众为中心”(李颜,2005:82),即中文纪录片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观众 的欣赏角度与接受程度,向目的语靠拢。此时,译者需要熟练应用归化法,以《舌尖》中菜名的翻译为例:腌笃鲜: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蜜 汁火方:Braised Ham in Honey Sauce。炸藕夹:Deep-Fried Lotus Root Sandwich。腊汁 肉夹馍:Chinese Hamburger。毛蟹炒年糕:Rice Cake Stir-Fried with Crabs。清明团子:

实用翻译表达技巧:英汉翻译中的反译

实用翻译表达技巧:英汉翻译中的反译 在英译汉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原词所表达的并不是其字面意义,而是其字面意义的反义,或者说是对其字面意义的否定,可这种否定又往往不出现否定词,这种情况并不很少,给翻译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下面是常见的两个词组,请注意它们的汉语意思: ① riot police 防暴警察(即anti-riot police,而不是暴乱的警察) ②crisis law 反危机法案(即anti-crisis law) 这两个词组的翻译采用的就是反译法,译文都是其字面意思的否定或反义,这样既表达了原文的真正含义,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使人一看就懂。 另外,英文报刊文章标题的翻译有时也采用反译法。如《中国日报》China Daily)1995年1月16日头版刊登一则新闻,题目是Inflation is target of bank’s new policy,主要说的是银行在1995年将来取有力措施制止通货膨胀。但题目的字面意思恰恰相反。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必须把inflation看成是anti-inflation,使之文题一致。这样的标题在英文报刊中比较常见,目的是为简练及醒目,我们在

翻译时要格外注意,切勿望文生义。 再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1)Sidney Simon called the college grading system “archaic, prescientific, bureaucratic invention”,and “about as accurate as police estimates of crowds of peace marches.” 如果按字面翻译,这句话是这样的: 西德尼•西蒙称这种大学评级制度“是过时的,缺乏科学验证的”,而且还是“官僚主义的产物”,“同警察估计的和平示威人数一样准确。” 既然前面已说了这个评级制度“过时无用,缺乏科学验证”,而且还是“官僚主义的产物”,后面又怎么能说它“准确”呢?这显然自相矛盾,西蒙所表达的真正含义绝非如此。 以上译文,忽略了说话人的语气。其实,西蒙是在抨击大学评级制度。他说话时,前面直接用了archaic,prescientific和bureaucratic几个贬义词,而后面的褒义词accurate实际上是一个反语。因为我们知道,警察在估计示威人数时只能说出大概,往往和实际人数出入很大,极不准确。所以说话人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not accurate,或inaccurate。这样,可理解成about as inaccurate,as police estimates of crowds of peace marches,译成汉语就是:

最新英汉翻译练习之省略法

Put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Chinese, using the technique of omission. 1.If you give him an inch, he will take a mile. 2.These developing countries cover vast territories, encompass a large population and abound in natural resources. 3.Winter is the best time to study the growth of trees. Although the leaves are gone and the branches are bare, the trees themselves are beautiful. 4.It is not entirely right to say that if there is food, let everyone share it. 5. 6.Scientific exploration,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has given man the practical result of being able to shield himself from the calamities of nature and the calamities imposed by others. 7. 8.There was no haste or restlessness in his manner but a poised friendliness. 9. 10.N ever trouble yourself with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 11.T he true joy of joys is joy that joys in the joy of others. 12.F or generations, coal and oil have been regarded as the chief energy source to transport man from place to place.

关于归化与异化的理解

翻译的归化/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Schleierm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归化和异化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除“五四”后十余年异化译法一度占上风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调。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翻译界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启发,对异化、归化进行了重新思考,异化译法开始受到重视。 归化策略(domesticating method) 归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既要想着原作及原作作者,尽可能的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的表达出来;同时,译者还要想着译文的读者,翻译出来的东西要尽可能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例如:1.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2.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3.lick one’s bo ots 拍马屁4.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5.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6.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7.T 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8.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body.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异化是指对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主义的压力下,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摘要: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异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旨在保留语言和文化异质。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异化将成为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归化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译者要把握好度,努力在异化和归化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最初是由美国翻译家Lawrence Venuti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及的。“异化法”即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归化法”即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异化和归化之争由来已久。异化派注重展示原语的表达方式,刻意保留文化异质。他们认为翻译的目的之一是文化交流,因此,翻译时应当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文化。另外,采用异化手法进行文化移植亦可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归化派主张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注重流畅地道。他们主张交际翻译,认为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更要克服文化障碍,尽力避免文化冲突。因此,翻译时应尽可能将原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近的认知和感受。 事实上,异化和归化是对立统一的整体,那种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孤立开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科学、全面、辩证地认识异化和归化。 一、异化是翻译的发展趋势 异化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LawrenceVenuti是异化理论的代表。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原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原语的文化意象。异化翻译的目的是推崇文化交流,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原语文化。在异化翻译中,新的东西可能会加进去,从而凸现译者的身份,提高翻译的地位,并且对翻译的文化霸权进行有力的回击。异化翻译有助于文化交流,缩小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异化成为翻译的发展趋势。 (一)超地域文化共核的扩展使不可译性不断向可译性转化

英译汉翻译法

英译汉中的反译法 在英译汉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原词所表达的并不是其字面意义,而是其字面意义的反义,或者说是对其字面意义的否定,可这种否定又往往不出现否定词,这种情况并不很少,给翻译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下面是常见的两个词组,请注意它们的汉语意思: ①riot police防暴警察(即anti-riot police,而不是暴乱的警察) ②crisis law反危机法案(即anti-crisis law) 这两个词组的翻译采用的就是反译法,译文都是其字面意辽的否定或反义,这样既表达了原文的真正含义,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使人一看就懂。 另外,英文报刊文章标题的翻译有时也采用反译法。如《中国日报》China Daily)1995年1月16日头版刊登一则新闻,题目是Inflation is target of bank’s new policy,主要说的是银行在1995年将来取有力措施制止通货膨胀。但题目的字面意思恰恰相反。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必须把inflation看成是anti-inflation,使之文题一致。这样的标题在英文报刊中比较常见,目的是为简练及醒目,我们在翻译时要格外注意,切勿望文生义。 再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1)Sidney Simon called the college grading system“archaic,prescientific,bureaucratic invention,",and“about as accurate as police estimates of crowds of peace marches.” 如果按字面翻译,这句话是这样的: 西德尼·西蒙称这种大学评级制度“是过时的,缺乏科学验证”,而且还是“官僚主义的产物”而且“简直同警察估计和平示威人数一样准确。” 既然前面已说了这个评级制度“过时无用,缺乏科学验证”,而且还是“官僚主义的产物”,后面又怎么能说它“准确”呢?这显然自相矛盾,西蒙所表达的真正含义绝非如此。 以上译文,忽略了说话人的语气。其实,西蒙是在抨击大学评级制度。他说话时,前面直接用了archaic,prescientific和bureaucratic几个贬义词,而后面的褒义词accurate实际上是一个反语。因为我们知道,警察在估计示威人数时只能说出大概,往往和实际人数出入很大,极不准确。所以说话人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not accurate,或inaccurate。这样,可理解成about as inaccurate,as police estimates of crowds of peace marches,译成汉语就是:“简直同警察估计和平示威人数一样不准确。”也就是把accurate反过来译,即反译。 以上例句是通过分析说话人的语气来采用反译法正确表达语义的。有的句子前面所表达的意思是否定的,但根据这个意思得出来的结论却是肯定的。为了使其真正含义不至于前后矛盾,我们也采取反译后面结论的方法。

英语翻译之词义省略法

英语翻译之词义省略法 一、从语法角度来看 (一)省代词 1.省略作主语的人称代词 (1)省略作主语的人称代词 I had many wonderful ideas, but I only put a few into practice. 我有很多美妙的想法,但是只把少数付诸实践了。 He was thin and haggard and he looked miserable. 他瘦弱憔悴,看上去一副可怜相。 (2)英语中,泛指人称代词作主语时,即使是作第一个主语,在汉语译文中往往也可以省略。联展在线:https://www.doczj.com/doc/9a13699234.html,/xkyfd/ 考研学习:https://www.doczj.com/doc/9a13699234.html,/kcnet1450/ We live and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When will he arrive?—You can never tell. 他什么时候到?——说不准。

The significance of a man is not in what he attained but rather in what he longs to attain.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已经获取的,而在于渴望得到什么样的东西。 2.省略作宾语的代词 The more he tried to hide his mistakes, the more he revealed them. 他越是想要掩盖他的错误,就越是容易暴露。 Please take off the old picture and throw it away. 请把那张旧画取下来扔掉。 3.省略物主代词 I put my hand into my pocket. 我把手放进口袋。 She listened to me with her rounded eyes. 她睁大双眼,听我说话。 (二)代词it的省略 Outside it was pitch dark and it was raining cats and dogs.

归化与异化

辩述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2010-11-08 14:36:31 最近,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很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学刊,〈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还专辟一专栏来讨论这一问题,这些文章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但这些文章更多是停留在语言研究的层面,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现象。 [关键词] 归化;异化;翻译;跨文化;后殖民主义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这样做有碍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发展。《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有王东风和葛校琴等的文章,探讨“归化”和“异化”翻译的研究方向及存在的问题,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新成果。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二、关于“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就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王东风,2002:24-25)笔者基本上赞同上述观点,并就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翻译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 translation。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还有人提出形合与意合来与直译和意译对称。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初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说,唐代玄奘的“求真”与“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与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我们并不反对将直译/意译同归化/异化翻译放在一块讨论,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以往,归化/异化翻译同直译/意译的相似性讨论的多一些,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它们并非是排斥性的,相反,它们是互补性的。在同一翻译中,直译和意译都可能有。文体也有关系,在有些文体中,意译会多一些,而在另一些文体中,直译可能会多一些。关于直译和意译的讨论,译界已基本上达成共识。直译和意译不等同于有些人所说的死译和胡译。鲁迅和其弟周作人的直译作品《域外小说集》曾招来许多的批评,被视为直译的代表。一些学者谈到鲁迅,必将提到他的翻译主张“宁信而不顺”,而忽略了其他。其实,鲁迅关于直译的真正含义是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题未定草”中所说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

归化与异化

Care and maintenance Your device is a product of superior design and craftsmanship and should be treated with care. The suggestion below will help you protect your warranty coverage. Keep the device dry. Precipitation, humidity and all types of liquids or moisture can contain minerals that will corrode electronic circuits. If your device does get wet, remove the battery and allow the device to dry completely before replacing it. Do not use or store the device in dusty, dirty areas. Its moving parts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s can be damaged. Do not store the device in hot areas. High temperatures can shorten the life of electronic devices, damage batteries, and warp or melt certain plastics. Do not store the device in cold areas. When the device returns to its normal temperature, moisture can form inside the device and damage electronic circuit boards. Do not attempt to open the device other than as instructed in this guide. Do not drop, knock, or shake the device. Rough handling can break internal circuit boards and fine mechanics. Do not use harsh chemicals, cleaning solvents, or strong detergents to clean the device. Do not paint the device. Paint can clog the moving parts and prevent proper operation. Use a soft, clean, dry cloth to clean any lenses (such as camera, proximity sensor, and light sensor lenses) Use only the supplied or an approved replacement antenna. Unauthorized antennas, modifications, or attachments could damage the device and may violate regulations governing radio devices. Use chargers indoors. 维护与保养

归化与异化英文论文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Essays Rendered by Zhang Peiji Abstract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widely applied as two majo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lso, as an academic issue, they are discussed with ardent interest b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s scholars hol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irapplica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two strategies are worth studying further.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domestication is much more frequently employed and foreignization functions as a complementary strategy in Zhang’s translated works, and that domestication can be reasonably applied as the dominating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foreignization may be effectively used to translate cultural elements, which is especially true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essays into English. It is sincerely hoped that this thesis will enlighten translators and help them flexibly utiliz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o that they may do better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