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与“前苏联”(谭桂声)

“苏联”与“前苏联”(谭桂声)

“苏联”与“前苏联”(谭桂声)
“苏联”与“前苏联”(谭桂声)

“苏联”与“前苏联”

谭桂声

1990年,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三个加盟共和国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相继发表宣言。1991年12月,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不久,除格鲁吉亚外的11个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文件,并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同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顶上的苏联国旗最终降下。在这世人瞩目的历史事变之后,“前苏联”之说很快兴起,延绵至今。但就一般情况而言,“前苏联”这一说法是经不住推敲的。

“前苏联”之说的不妥之处:

一、信息冗余,画蛇添足。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并且信息量必须恰当,多出或不足均属不当。在“苏联”之前加一“前”字,意在强调苏联已不存在。但只称“苏联”,并不影响人们对苏联已不存在这一事实的确认,因为不仅苏联的解体尽人皆知,而且“苏联”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历史名词而内含“已不存在”这一信息。因此,“前苏联”的“前”所提供的信息是冗余信息,即多余信息、无用信息,通俗地讲,就是啰嗦。

二、信息混乱,不合逻辑。“前苏联”之说在逻辑上有毛病,如“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分别是相对于后来的或现在的“希腊”“埃及”“印度“而言,那么,除了“前苏联”是否还有“现苏联”“后苏联”?在历史变迁中消亡的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国家或其他事物是否都要加“前”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更有甚者,在一定的语境中,“前苏联”之说在语义表达上还会造成歧义和难以理喻的荒诞。例如:“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斯·加加林乘坐载人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既有“1961年4月12日”这一时间条件的限制,却又称“前苏联”,二者互相打架:在“1961年4月12日”这一特定的“当时”,是不是已经有了“前苏联”?如果是(当然不是!),怎么竟会发生已不存在的苏联即“前苏联”的宇航活动?如果不是(的确不是!),后来才不存在的苏联怎么可能化为“前苏联”而腾越时空,使它的宇航员居然现身于“1961年4月12日”而在太空中大显神通?莫非历史真有神秘的时光隧道,可任人不无惬意地驰骋、自由自在地往来于过去、现在与未来?这样说,不免有小题大做、吹毛求疵之嫌,但按语义的逻辑来说,就是如此。又如:“最近,前苏联太空研究部宣称,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航行过程中,曾被两个不明飞行物尾随”(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也属此类情况,即因使用“前苏联”而时空错乱。

此外,“苏联”是国家名称(尽管它只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

盟”的简称),而“前苏联”并非国家名称,因此作为国家名称绝不能使用“前苏联”一语。例如:某教材中列有《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时间》表,其中“国名”一项列有“美国”“前苏联”“英国”“中国”。但“前苏联”并非“国名”,表误,应将“前”字删去。(江苏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

但“前苏联”也有用得很恰当、甚至非用不可的情况。例如:“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预测:前苏联地区向市场经济过渡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前苏联12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4%,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率仅次于中国的新兴市场国家。”(2004年11月12日《参考消息》)其中只能用“前苏联”而不能用“苏联”。

我们的结论是:在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前苏联”一语。我社教材、图书也大都不采用“前苏联”之说,特别是历史教材,严格地摒弃这种说法。“前苏联”一语是否可用,不能一概而论:它可以用于非正式的、非正规的语言表达,以及一些特定的情况;而正式的、规范的语言表达有其严格的信息要求、逻辑要求,必须准确、严谨、精练,因此在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教材的论述性语言中,不宜使用“前苏联”一语,而应采用“苏联”一词。

“苏联”与“前苏联”的使用:

(1)绝对不能用。在苏联存在的1922年到1991年期间,称“苏

联”为“前苏联”会产生语义矛盾,像“1941年前苏联遭到德军入侵”之类的说法是错误的。

(2)依旧不用。在苏联解体之后,依旧不要用“前苏联模式”、“前苏联经济”、“前苏联电影”、“前苏联作家”、“前苏联歌曲”等词语。

(3)非用不可。苏联解体之后,曾经属于苏联的国家和地区独立了,这时再用“苏联”来称呼它们就必须加“前”,只有“前苏联地区”等表述才能说明它们属于苏联的历史已经结束。

俄国十社会主义革命修订稿

俄国十社会主义革命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新纪元。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怎样得到巩固的本课将阐述这些问题。 沙皇专制制度的崩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经济陷于全面崩溃,通货膨胀,饥荒四起。深重的灾难激起了俄国各族人民反战争、反饥饿、反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在俄国的统治。 1917年3月8日起,彼得格勒工人举行政治罢工,同警察发生冲突。布尔什维克党号召进行决定性的战斗。政治罢工发展为武装起义,人们高呼“打倒沙皇政府”的口号。军队拒绝向起义者开枪,迅速转到革命方面来。几天之内,二月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300多年的统治。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以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前者是主要政权,但是在当时又需要苏维埃的支持。 苏维埃是起义群众在斗争中建立的工农政权,但在它的领导机关中,多数人自称主张实行社会主义,却又说俄国无产阶级人数少,文化低,管不了国家大事。他们请资产阶级另组政府,只要苏维埃进行“监督”。这样,在苏维埃之外又出现了另一个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成了制订法令、下达命令的主要政权。 1917年4月,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了俄国首都彼得格勒。他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作了被称为《四月提纲》的报告。列宁在这个提纲中,指明了俄国革命的方向。他说,目前俄国革命必须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准备新的革命。 人民群众对多年的战争和困苦生活极端厌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妄图用战争来消灭革命。7月,俄军在前线的冒险进攻遭到惨败。前线进攻和进攻惨败的消息传到彼得格勒以后,工人和士兵满腔怒火,走上街头,举行示威。临时政府派军队进行镇压,街道上洒满了革命群众的鲜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临时政府开始大肆逮捕布尔什维克和革命群众。布尔什维克党转入秘密状态。 8月,布尔什维克党秘密召开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指示,提出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1917年秋冬,俄国人民掀起了新的革命浪潮,武装起义的时机成熟。11月6日晚,列宁秘密地来到革命的总指挥部──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了。 11月6日晚上到7日早晨,20万赤卫队员、革命士兵和水兵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点,只剩下临时政府的巢穴冬宫还未攻下。晚上9点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向敌人最后攻击的炮声,赤卫队员、革命士兵和水兵的队伍从四面八方冲向冬宫,雷鸣般的“乌拉”声压倒了枪声。起义群众冲进并占领了冬宫。深夜,在冬宫的临时政府部长们被擒。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列宁领导俄国同德、奥匈议和,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苏维埃政府根据全俄工人士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过去的一切革命的结果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国内战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1918年春,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俄国各族人民转入和平的、创造性的劳动。他们恢复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但是,帝国主义国家对苏维埃俄国发动了武装干涉。在它们的怂恿下,俄国的地主和资本家,沙皇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案

第19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案 第1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熟悉十月革命前俄国是社会状况,记忆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实,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掌握“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认清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后的俄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3、通过十月革命必然爆发、新政权的建设等基本史实,初步理解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教学中要渗透社会主义最终由理想转变为现实的发展观念。 目标一应属于该完成的知识目标,熟悉教材即可解决;目标二体现“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教学中应该从基本概念的阐释入手,结合俄国当时的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目标三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既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又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有效培养,在教学中应该以灵活方式处置之。 重点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是学生学习掌握的重点。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不是偶然的,认识它发生的历史条,对理解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由此认识中国革命的发生、胜利都是非常

重要的。 教学过程: 导入:可通过设计“你知道苏联是怎样诞生的吗?”直接导入 师:毛泽东说过:“革命总是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列宁在分析沙皇俄国的时候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也就是说,俄国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偶然的。请同学们看文第1、2页的内容,分析归纳了俄国具备了哪些革命的条?(稍停)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回答) 一、原因——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资本主义发展落后 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资本主义工业既要依*沙皇政府的庇护以求得发展,又受到前资本主义关系层层密网的困扰。 T:俄国的落后和革命有什么关系呢?上述政治经济状况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2、社会矛盾尖锐 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

2016考研政治:毛概“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考点总结

2016考研政治:毛概“社会主义革命时 期”考点总结 (四)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事后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任务”。 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强调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另一方面又不忘记新民主主义的发展目标和前途,在各种条件具备时,不失时机的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项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中: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的物质基础和最初开端。 2.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3.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 治保证。 4.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苏联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因素。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

共产国际在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型式教学论文 共产国际在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日期:2011年春季学期

共产国际在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是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破产,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组织。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大会通过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等文件,宣告第三国际成立。它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它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最高权力机关是代表大会,各国共产党是它的支部。它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成立了自己的政党,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加入共产国际的决议,因此,它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上级领导机关。它在存在的时间里,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建立中国共产党之初 没有人能够否认,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同共产国际有关。甚至,还在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之初,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就已经试图组织中国的共产党了。莫斯科早在1920年就开始同中国共产主义者建立联系,并指导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共产党。1920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魏经斯基来华,在北京找到李大钊又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了陈独秀,他们研究了中国的情况,认为在中国成立共产党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了建党的具体准备工作,1921年6 月,共产国际又派马林和尼柯洛夫来到上海,帮助筹建中国共产党。 二、国内革命战争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内部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否定党的领袖,否定党的历史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他们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十月革命,从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到否定苏共的光荣历史。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中咒骂斯大林是“凶手”、“强盗”、“赌棍”、“俄国最大的独裁者”、“混蛋”、“白痴”等,把一切最丑恶、最肮脏的语言加在斯大林头上。同时诬蔑斯大林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战前“丧失警惕”,战争爆发后“惊惶失措”,战争中“靠地球仪指挥”。苏共二十二大后,赫鲁晓夫又把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中移出火化,进一步造成党内和群众的思想混乱,并且为帝国主义攻击苏共提供了炮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走得更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一股“重新评价历史”的运动,从否定斯大林开始,继而攻击和诽谤列宁,歪曲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最后否定苏共70年的执政历史,右派在把斯大林灵墓搬出红场之后,把列宁的墓也要移出莫斯科红场。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列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苏联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终于导致了苏共党亡政息。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说斯大林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提出了一系列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这样一来,整个苏联舆论、社会心理、思想界就开始发生变化,把苏共党员以及苏联人民的思想搞乱了,也为后来戈尔巴乔夫搞“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埋下了伏笔。赫鲁晓夫改变党和国家的性质,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搞“工业党”、“农业党”,造成了严重混乱。勃列日涅夫虽然对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调整和修正,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而且当时的苏联的宣传体制很僵化而此时,讲到西方就是一片漆黑,什么都不好;讲到苏联就一片光明,什么都好。这显然不实事求是。西方国家却利用巧妙的宣传方式加紧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让苏联老百感到苏联自己的宣传假大空,而西方宣传似乎还有可信之处,苏联的意识形态渐渐地就发生了变化。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指导思想上的教条主义、修正主义不仅使苏联经济出现停滞,而且滋生了一批瓦解苏共的亲西方的政治人物。到戈尔巴乔夫散布“新思维”的时候,彻底背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的“新思维”即在赫鲁晓夫“全民党”和“三和一少”路线的基础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他强调:“新思维”就是促进“多元化”,放弃“意识形态限制”和“精神垄断”,打破“一切理论的局限”,实质上就是打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此,他和西方帝国亲如一家,和撒彻尔夫人、梅杰、老布什打的火热,修正主义思潮在全世界泛滥开来。苏联国内的党政军大权被修主义和资产阶级所窃取,党政军中的布尔什维克已经无能为力了。《居安思危》一书中提到戈尔巴乔夫1999年在土耳其安卡拉某大学的一次讲话中说:他一生的目的就是要毁灭苏联政权和共产主义。再到叶利钦在装甲车上振臂一挥时,就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失去人心就是意识形态防线崩溃的标志。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党风败坏、严重脱离群众 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列宁时期,非常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廉洁奉公,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脱离群众。列宁强调:哪里有群众,就一定要到哪里去工作。列宁坚决反对特殊,以身作则。他经常在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据苏联人民委员会接待室统计,仅在1922年10月2

俄雅森级核潜艇

俄最新型第四代885“亚森”级“北德文斯克”号多用途核潜艇由于在试航过程中发现核动力装置存在问题及噪音不符合要求,因此将原定今年底的服役时间推迟至2013年后。他表示:“在试航过程中发现核动力装置无法达到预定功率。另外,潜艇的噪音程度也达不到要求。由于存在这些严重不足,潜艇将无法装备海军。”除潜艇本身存在问题外,负责生产鱼雷的军工厂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按合同为“亚森”级核潜艇提供新型自导鱼雷。目前符合性能要求的新型鱼雷还无法批量生产,厂商提供的样品检测后发现容易爆炸不符合要求,无法装备到新型核潜艇上。如果没有新型鱼雷,新核潜艇未来将不得不配备“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使用的鱼雷。俄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曾表示,正在白海试航的“北德文斯克”号核潜艇将于年内结束试航装备海军。“北德文斯克”号于2010年6月15日下水9月进入海试,造价约为470亿卢布。目前改进型885M“亚森-M”级核潜艇“喀山”号正在建造中。按照计划2020年前俄海军将建造至少8艘该型潜艇。它的航速超过30节,极限潜深为600米,续航力为100天,乘员90人(32名军官)。俄海军宣称,“亚森”级核潜艇噪音水平可与美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相媲美。 雅森”级是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建造的第一代新式核潜艇,俄罗斯方面最早是将其与美国的“海狼”级相提并论,而后则是与“弗吉尼亚”级对比,被吹嘘为当代最先进核潜艇行列。实际上,要了解这一级核潜艇,需要从其初始说起。“雅森”级的首舰'北德文斯克"号2010年6月15日下水,2011年9月开始进入海试阶段,看起来是一条时髦的21世纪核潜艇。但是,实际上该型艇开工可以一直追溯到1993年,在船台上拖延了17年后才下水,算得上是命运多桀。从1993年这个时间线看,该型艇的很多信息都可以得到清晰的认识,该型艇的建造实际上是与其他第三代核潜艇并行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该级艇并不是俄罗斯的第四代攻击核潜艇,而是第三代核潜艇序列里的一种新型号而已,与“塞拉”(S)、“阿库拉”(AKULA)一样的第三代艇。从技术上看也是确实如此,该型艇使用的反应堆跟以上两款第三代攻击核潜艇一样还是标准的OK-650反应堆,而不像“海狼”一样使用了新一代的先进堆型。 核潜艇与其他任何舰艇都完全不同,其更像是一个核反应堆的载体而不是被核反应堆驱动的军舰。在核潜艇发展的早期,“核潜艇之父”里科佛海军上将就很明确的指出了这一点,核潜艇的建造使用维护都必须紧紧围绕核反应堆进行,而核潜艇本身的技术水平进步也是基于核反应堆的发展。在其他舰艇中轮机军官都是走的独立晋升路线,而舰艇长职位都属于作战系统军官,但在美国海军的核潜艇中则完全相反,任何担任部门主管直至艇长,都必须有长期反应堆工作经验,须担任过轮机长才能担任艇长。每一代核潜艇的发展,都伴随着反应堆技术的巨大进步,“海狼”级采用的S6W反应堆,相对于洛杉矶级的S6G反应堆有革命性变化,极大的提高自然循环功率、提高堆功率、效率,噪声水平直线下降,“海狼”级的巨大性能变化——航速从洛杉矶级的33节提高到超36节、自然循环工作状态的噪音接近海洋背景噪音、静音状态航速大幅度提高,都是来自于反应堆的巨大进步。阿库拉级核潜艇,与雅森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代战斗力最强的海狼级潜艇. 而“雅森”级所采用的OK-650反应堆,是一款功率大尺寸紧凑的潜用反应堆,从70年代末出现后成为俄罗斯核潜艇部队的主力堆型,攻击型核潜艇、巡航导弹核潜艇、导弹核潜艇多个型号都配用了该型反应堆。该堆采用一体化设计,体型非常小巧,输出的推进功率则达到了43000马力,在90年代以前是世界上功率密度最大的潜艇用反应堆。但是,潜艇用反应堆的性能并不仅仅是功率,静音性能是比功率更重要的性能。美国从60年代后期开始一直注重于反应堆静音性能的提高,在“俄亥俄”级导弹核潜艇上采用的S8G大型自然循环反应堆,采用了较大的艇身直径以容纳需要扩大高度提高自然循环能力的该型反应堆,因此影响了功率密度。而OK-650,则属于典型的还没有实现较大功率自然循环能力的传统反应堆,拼命以加强功率为第一卖点,但是其性能本身虽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算先进,到90年代却已经远不如。该型反应堆热功率190MW,可提供轴功率38.2MW(52000马力),堆芯高度只有1000毫米,可以25年不更换燃料。一回路压力16.5MPA,二回路过热蒸汽温度290℃、压力4.0MPA。其功率密度与S6W接近,但是S6W是采用93%浓度的核燃料才实现的高功率密度,而OK-650的核燃料密度只有6%,这就

前苏联及俄罗斯发明说明书的类型介绍

前苏联及俄罗斯发明说明书的类型及法律特征 严笑卫 1991年和1992年在前苏联和俄罗斯联邦发明保护领域通过了两部具有根本性转变的法律,从而导致前苏联和俄罗斯的专利文献在名称、组成和内容上发生重大变化。 自1931年至1991年7月1日以前,前苏联对发明实行发明人证书及专利的所谓“双轨制”保护并采取完全审查制。因此,发明说明书具体划分有以下4种形式: 1.授予发明人证书的发明说明书,文献类型标识代码为 A1。 2.授予补充发明人证书的发明说明书,文献类型标识代码为 A2。 3.授予专利证书的发明说明书,文献类型标识代码为 A3。 4.授予补充专利证书的发明说明书,文献类型标识代码为 A4。 1991年7月1日“前苏联发明法”生效。正是这部法结束了历时60年的“双轨制”保护制度,采用国际通行的单一专利制度。在实施该法的过渡时期,对要求授予发明人证书的申请规定为:1991年7月1日尚在审查过程中的发明人证书申请,或对申请已做出授予发明人证书决定的,以及在1991年7月1日已授予发明人证书有效期自申请提交之日未满20年的,前苏联专利局根据发明人与申请人共同提交的书面请求授予专利权。属于最后这种情况,即根据发明人证书剩余有效期转换的专利,原有的文献号编排顺序不变,也不再出版转换后的说明书全文。只是在《发明》公报的“转换为专利的发明人证书”通告栏中公布这些专利文献号码清单。转换的专利号共有6689件,其中3981件在1992年的公报中通告,2708件于1993年通告。对在1991年7月1日还未授予发明人证书的申请,将专利权授予前苏联国家发明基金会。这类专利共有100余件。法律还规定,在1992年7月1日前未提交上述书面请求的原已颁发的发明人证书仍然有效。对要求授予专利的申请规定为:1991年7月1日前已授予的发明专利,有效期尚未届满的视为根据“苏联发明法”授予的专利。 随着1991年12月26日前苏联的解体,统一的发明保护领域被打破。1992年10月14日俄罗斯专利法的生效使一度混乱的俄罗斯专利制度变得井然有序。该法继承发扬了“苏联发明法”的立法思想,对发明仍然采用单一专利制度并实行早期公开、延迟审查制,专利有效期自申请到专利局之日起20年。 根据俄专利法,对发明采取两级公布制。受理的申请经形审合格后自达到专利局之日起满18个月即行公布。但只在《发明》公报中刊登基本著录项目、文摘、附图或图式,以申

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的异同点

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 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它对包括旧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起了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为新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由于两国过渡时期国际国内形势、领导人的策略等因素,两国又有许多差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的一个重大现象是共产主义制度在全球表面的扩展。俄国在1917年变成了共产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本来是不可能的。共产主义得到了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的补充;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它又靠苏联的军事力量带到了东欧。长久的混乱和内战,把一个新版本的共产主义带给了1949年的中国。 不同点: 1.国际背景不同: 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俄国是帝国主义大国,中国是几个帝国主义共同瓜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十月革命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时国际上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俄国革命是走从城市到乡村的道路,中国革命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因为中国当时革命力量薄弱,中心城市反动势力强大,而在农村,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地方性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造成反革命势力之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使革命力量有机可趁。俄国拥有一定的大工业的基础和统一的国内市场,中心城市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掌握城市能够辐射到广大农村。总之,由于国情不一样,决定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途径也有所不同。 2:国内情形不同: 俄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成熟的政党;俄国国内矛盾做综复杂;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使各种矛盾激化。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壮大;中国国民的觉醒,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对封建主义压迫、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官僚资本主义掠夺不满。 3: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如何构建新社会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俄国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它所实行的巩固整个社会的路线,就是反对分裂社会的路线。而我国都深刻地总结了苏联和我国的历史经验教训,是对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一个巨大突破。 相同点: 1.政治上: ①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暴力方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政党的建立、工人阶的壮大。 ②都是内忧外患,排除内忧外患,为过渡提供了安定的国内环境。 ③都以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成果确立下来。 2.经济上: ①都采取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过渡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②都开展有计划地国民经济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后盾。 ③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完成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 ④都曾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促进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形成。 3.思想上: 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依据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苏俄新经济政

俄罗斯“拉达”级常规潜艇

俄罗斯海军近几年的发展虽说不能用迅速来形容,但也是稳步前进,不断推陈出新。以潜艇装备为例,俄罗斯“红宝石”中央设计局相继推出了最新型的“北风之神”级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和“拉达”级柴电动力潜艇。根据俄海军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俄共需要建造40艘“拉达”级潜艇,以替换现役的“基洛”级潜艇。“基洛”级潜艇的作战和生存能力本就颇为可观,将来更为先进的“拉达”级潜艇取代它之后, 俄海军的浅海作战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甚至是俄海军多方位整体作战能力都将有质的突破。 为了增强海军濒海作战能力,特别是海上封锁与对陆攻击作战能力,以应付未来可能面临的多种威胁,俄海军规划于2015年全面更新其潜艇武器装备。对于处理政治与军事危机而言,拥有精确远程对陆攻击武器显得非常重要。相对于其他军种,海军潜艇舰队具有独特的优势,即其可通过海上抵近发生危机的地区而不受它国领土领空的制约,美国海军就是凭借这一优势及其远程对海/对陆攻击导弹而四处发威的。相比之下,俄海军由于缺乏必要的濒海作战能力而相距甚远。为改变这种局面,俄罗斯海军投入巨资研制“拉达”级新型潜艇和“俱乐部”-S族海基潜射远程巡航导弹等。 “拉达”应运而生 “基洛”级潜艇是上世纪80年代俄罗斯“红宝石”中央设计局设计的第三代常规动力潜艇,由于其先进的动力装置、武器装备、出色的隐身性能和较强的生存能力而备受多国海军的青睐。“拉达”级潜艇是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研制的第一种非核动力潜艇,汲取了“基洛”级潜艇成功的技术和经验,精心地进行了安静化综合设计。该级潜艇的首艇“圣彼得堡”号是在其前身877级,也就是“基洛”级潜艇基础上研制的。其最大设计特点是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首次在苏联和俄罗斯潜艇制造实践中采用单体结构设计。据俄罗斯安全国防和法制问题学院副院长鲍里索夫海军中将透露,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苏联国防部某研究所工作的费奥克季斯托夫工程技术海军少将就向海军司令部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详细论述了单体结构潜艇的优势,如可降低噪声水平,提高隐蔽性能。但是由于受到当时正负责苏联第三代新型双体结构潜艇研制工作的一名海军上校的排挤,这种富有创新性的大胆设计被弃之如履,提出该建议的费奥克季斯托夫少将也因此受到惩罚,被迫退役。 “拉达”级最早的研制工作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1989年,苏联海军授予曾设计过“基洛”级潜艇的“红宝石”设计局一份合同,委托其负责设计新的第四代常规潜艇。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对潜艇的需求大大减少。归属俄罗斯的“红宝石”设计局为了生存,把目光主要投向国外,在设计时从“小”(小型潜艇)处着手,希望能开创自己的国际市场。基于这种思想,根据不同用户需求,“红宝石”设计局最终完成了一个“拉达”级潜艇家族的设计工作,以标准排水量的不同分别命名为550型、750型、950型、1450型、1650型和1850型,这在俄罗斯潜艇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所有型号的潜艇均采用相同的设计和整体布局,使用统一的设备,主要差别在于潜艇的外形尺寸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潜艇武备数量、海上自持力、续航力及艇员编制上的差异。由于“拉达”级潜艇采用模块化系列设计,可根据不同需要 建造相应吨位的潜艇,因此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冷战结束后,由于西方海军潜艇威胁的消除,在俄海军中有人就认为常规潜艇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其实不然,新型AIP常规潜艇的灵活性、有效性、持久性、机动性、自主性、可达性及其隐身性,使它在濒海浅水战场上大有作为,而沿海浅水区正是西方大国海军在21世纪的主打战场。新型“拉达”级常规潜艇的主要任务除反潜和攻击水面舰艇、为俄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护航外,还增加了重要的对陆纵深打击作战任务。近期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常规潜艇能够在近海水域实施联合作战,如监视、情报收集、特种部队渗透以及超视距对陆导弹攻击作战等。 “拉达”级首艇“圣彼得堡”号早在1997年12月26日便已由“海军”造船厂开始动工兴建,但由于资金短缺,工程断断续续,进展缓慢,其下水日期一拖再拖。直到2004年10月28日,“海军”造船厂建厂300周年庆典之时,“圣彼得堡”号才在涅瓦河“姗姗来迟”地下水。虽然比最初预计时间晚了三年,但是它的下水开创了俄海军第4代柴电潜艇研制、建造的历史,不仅标志着俄罗斯新型柴电潜艇的建造进入实质性阶段,同时也标志着俄海军造船业在技术经济性和工艺方面的突破。日前,“圣彼得堡”号一下正处于海试阶段,预计将在今年年底交付俄海军使用。第二艘“拉达”级潜艇也将于年内由“海军”造船 厂开始建造。俄海军将在2010年前建造、装备3艘677“拉达”级潜艇。 “拉达”技高一筹 “拉达”级是在“基洛”级的基础上研制的,吸收了“基洛”级潜艇成功的技术和经验。它身上有“基洛”级的烙印,但是整体水平又比“基洛”级高出数倍。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形容它最为贴切。 目前为俄海军开工建造的“拉达”级潜艇标准排水量1765吨,最大排水量2600吨,长67米,宽(艇体直径)7.1米,最大潜航速度21节,水面速度10节,下潜深度250米,极限下潜深度300米,3节经济速度潜航航程650海里,柴油机工作时7节速度潜航航程600海里,自持力45天,单体设计。由于引入了能够对艇上所有设备进行综合自动化管理的控制系统,该级潜艇上的艇员数量较“基洛” 级大幅减少,从52人减至35人。

俄国十月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https://www.doczj.com/doc/9a13576482.html, 来源:新华网综合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 级在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 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又称 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俄国191 7年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 重要阶段。在这次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夺得政权,确立了苏维埃制度。革命推翻了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导致1918年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的成立。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儒略历)10月25日,故称为“十月革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腐朽、反动的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已经陷入深刻的危机,革命出现高潮。大战爆发后,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革命形势迅趋成熟。1917年2月,俄国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起义的工人和士兵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但是,俄国资产阶级窃取了二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成立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公开使用暴力 镇压人民群众的示威游行,并 准备建立军事专政。4月,列 宁结束长期在国外的流亡生活 回到俄国,发表了著名的《四 月提纲》,制订了从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的明确路线和具体计划,明确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根据《四月提纲》的指 示,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展开了组织和教育工作,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了四月示威、六月示威和七月示威。当时,由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控制下的苏维埃变成了临时政府的工具,资产阶级公开使用暴力并准备建立军事专政,因此,布尔什维克党暂时收回“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提出了准备武装起义的方针。9月到10月间,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苏维埃已转到布尔什维克党方面;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士兵骚动,革命形势完全成熟。布尔什维克党再度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并在全国各地着手准备武装起义。 芬兰坦佩雷列宁博物馆内收藏的列宁在1917年8月9日越过俄、芬边境时使用的 假身份证。证上化名是伊万诺夫,职务 是火车机车司炉。新华社记者 林川摄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重要论述摘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此次精兵简政的工作中,在展开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在进行反对贪污和反对浪费的斗争中,同时展开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 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 我们要防止奢侈、铺张,不然将会脱离人民的爱好。美是要有条件的,人民的生活要一天天提高。如果你不按照这个规律,就要脱离群众。 周恩来:《关于戏曲改革的几个问题》(1952年11月14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只有大家管财政,大家热心财政,事

《伟大的卫国战争》解说词全集

第一集巴巴罗萨行动 苏联飞行员满意地数着坠落的德军飞机上的弹孔,弹孔是他的战斗机机枪几分钟前打出来的。双引擎飞机的机身上有民航代码,但是飞行员座椅上可以摸到军方图案。飞机周围弥漫着烧焦的塑料味,德国人把胶卷烧毁了。 在10公里高空飞行的侦察机通常不容易被察觉和击中,但是1941年4月15日德国容克86侦察机由于引擎故障为各为降低飞行高度,因而被击落。在接受盘问时,飞行员宣称,他们在飞到克拉科夫附近时,导航失灵迷失了方向,而实际上飞机是在离边境几百公里的罗夫诺附近被击落的,因此这番话很难令人信服,他们的飞机上还有苏联边境地区的地图。 容克机组人员是德军秘密侦察中队成员,他们长期拍摄苏联地区,为纳粹德军入侵苏联收集数据。十天以后,一份报告从柏林发到莫斯科,报告的作者,苏联驻德军军事专员瓦西里·图皮科夫少将,在报告中得出如下结论:苏联是德国计划中的下一个打击目标,行动开始的时间或许提前,毫无疑问,就在今年。 1941年春天,图皮科夫和其他情报人员都不知道德国入侵的准确日期,化名拉姆齐的理查德·佐尔格最早提出军事行动将在播种季节结束后开始,然后改在五月底,接着又住推到六月下旬。来自其他情报人员的信息同样含混不清,甚至连是否会发动入侵都不明确。 有关德国计划的意见一签发就送到了斯大林那里,后来证实那只不过是一个广泛流传的谣言而已,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被窃取的计划。来自情报系统的一些消息互相矛盾,而且苏联战前情报工作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分析判断不足,有时候真正重要的数据却被掩埋在无关紧要的少量信息下。 1941年4月,德国军列大举向东进发,不到一年前,就在1940年夏天,希特勒曾下令騕详细制定对苏作战计划,他早已在12月18日签署了第21号被称为“巴巴罗萨行动”的指令。后来,在对德军的演说中希特勒表示,苏联有160个师集结在边境,准备突破防线,这纯粹是个谎言。关于斯大林准备入侵而希特勒只是防守的说法,不过是戈培尔的宣传托辞。 在会议上,希特勒描绘出的战争目的听起来更加苍白:现在只有苏联加入战争才有可能激励英国人,如果这个希望破灭了,他们将立即结束战争。 巴巴罗萨行动计划是这样的:装甲先遣部队大胆行动,闪电进攻,一举歼灭苏联陆军主力。先遣部队是由装甲师、摩托化师和步兵师组成的装甲集群,他们的任务是深入包围,侧面包抄敌人。为了发动对苏战争,德军组建了分别由克莱斯特、霍普纳、古德里安和霍特带领的四个装甲集群。德军作战目标是侵占阿尔汉格尔斯克至阿斯特拉罕一线的苏联领土。

对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回顾和思考

对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回顾和思考 摘要:新中国建立之初,缘于历史的过程和政治、经济条件,实行了向当时的苏联“一边倒”的政策。有一种看法认为,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使我们少走不少弯路;有一种看法却相反,对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经验持全盘否定态度,把它看作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战略性“失误”,甚至视为经济建设“左”的错误之根源。总结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即把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本文从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原因开始分析,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及系统分析,得出理性思考。关键词:苏联经验;历史回顾;思考 Historical Review and Deliberation of the Emulation of Soviet Union in Early Foundation Abstract:In new China of its early days,we pursued the policy of learning from the Soviet Union because of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asons.Someone views that good experience can be applied saving many twists and turns along the road.But someone objects to the view with the reason that this kind of learning lacks of reality and foundation.We must study history from a Marxist viewpoint on the long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fter summing up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through hard exploration.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historical reasons of the learning,and then come up with the rational thought from system review and analysis. Keywords: Soviet Union Experience;Historical Review;Thought

苏联俄罗斯IL-76特种飞机家族

罕见的IL-76特种飞机家族 Il-76 "Candid 耿直",作为前苏联及俄罗斯1970年代至今的主力运输机,广大军迷并不陌生,但是基于 Il-76 机体所开发的一系列执行特殊任务的型号的相关资料并不多见,以下所整理的一些文字图片资料,简述 Il-76 特种机系列,以为其外传。 Il-76PP 80年代中期,编号СССР-86889 的 Il-76MD 进行了改装,作为电子对抗的型号,赋予编号 Il-76PP (俄语Ил-76ПП,ПостановщикПомех=Jamming Station,电子干扰平台),设计改装任务由塔甘罗格航空科学技术联合体(TANTK)担负。 Il-76PP 安装有一套 "Ландыш铃兰" 电子干扰系统,机身多处安装刀型天线,机翼带短仓,原登机舱门上移,取消机身后部辅助舱门。 外形上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机身两侧与起落架舱融合在一起的两个大型舱段,其内安装了两套 Ivchenko Al-24VT 辅助涡轮引擎,用以驱动4台电动机给铃兰系统提供动力,同时,起落架舱前方增加冷却空气进气口。 根据最初的设想,Il-76PP 的任务是伴随 A-50 预警机飞行,对敌方的雷达电子设备进行干扰压制,以此保障 A-50 预警机不被敌方空中或地面侦测设备定位并攻击。 实验证明,Il-76PP 的设计并不成功,铃兰系统工作不可靠并且能耗巨大,整机的电磁适应性不良,高功率的电子干扰发生器会对本机的其它电子系统产生影响。 在进行了广泛的试验之后,项目中止发展,原计划建造的另外4架同型机取消。

Il-76SKIP 为了替代70年代起服役的由 Il-18 改装的监控与遥测飞机,两架 IL-76 被加以改装,用以担负监控导弹火箭武器及其他航天器发射的任务,称为 Il-76SKIP (俄语Ил-76СКИП,СКИП = airborn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tation 空中测控平台)。 第一架改装的 Il-76 注册号 CCCP-86721,1977年7月6日交付,代号"676"。第二架由 Il-76M 改装,注册号 CCCP-86024,1978年9月12日交付,代号"776"。 这两架飞机在外观上的主要特征是,机身尾部加装条形天线罩以及机身上分布的其他天线。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两架飞机共进行了600余架次的飞行,主要为苏联巡航导弹的测试提供支持。 鉴于先期改装的两架( 676,776 ) SKIP 机型不具备十分完善的跟踪遥测与地形测绘功能,另外5架 Il-76MD 型飞机接受了改装,作为 676 与 776 的替代机种,项目代号"979",称为 Il-76SK 或者 Il-76SKIP 也称 Be-976。

历史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新

第19课xx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课标要求】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和条件,了解《四月提纲》和武装起义,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讨社会主义在俄国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结合世界大事分析十月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时政,认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点】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不是偶然的,认识它发生的历史条件,对理解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由此认识中国革命的发生、胜利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难点】

难点:xx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不是偶然的,认识它发生的历史条件,理解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对于学生理解十月革命首先在俄国取得胜利很有帮助。 【导入新课】 演示1989年东欧剧变有关录像资料,以及1991年冬莫斯科,镰刀斧头苏联红旗被俄罗斯取代。将学生注意力从现实引向历史纵深,激发起探究新质的兴趣 教学导言:1991年,飘扬了74年的苏联红旗在莫斯科悄然降落,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宣告终结。然而,任凭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人们总会想起苏联曾有的荣光。每当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之际,前苏联境内的各共和国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怀念那段入火的岁月。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是如此巨大,让人不禁感慨万千。现在就让我们把努光投向80多年前的俄国大地,追寻历史的足迹把 【讲授新课】 一、革命前的xxxx——背景 在1861年俄国发生了农奴制改革,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政治上沙皇专制,贵族特权依然没有废除,经济上贵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获得自由的农民依然一贫如洗,所以俄国国内市场依然十分狭窄,这些成为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正是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环节的原因。利用多媒体演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归纳俄国发生革命的原因 材料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