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设计技术规范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设计技术规范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设计技术规范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设计技术规范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设计技术规范

1.1 一般规定

1.1.1 运输组织可采用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共线运行的模式或相同速度

等级列车共线运行的模式。

1.1.2 旅客列车开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列车开行方案应以大站间客运需求交流(OD)为依据,按流、车

对应原则进行设计;应提高全线各车站,特别是大、中型车站旅客列车停

站的服务频率;应结合旅客出行时段需求,在高峰时段加大列车密度;主

要车站间列车的始发、终到时间应规律化。

2 客运需求较大的站间,应组织开行不停站直达和交错停站方式的旅

客列车。

1.1.3 高速铁路的车站分布应满足下列需求:

1 沿线客流分布及城镇居民的旅行需要;

2 优化开行方案的需要;

3 设计能力及养护维修的需要;

4 在大中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和重要旅游胜地等处设置车站。

1.2 运行图

1.2.1 列车运行图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种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应根据列车牵引制动性能、列车控制方式和

车站到发线数量、道岔配置等情况具体计算确定;

2 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应采用牵引计算结果;

3 列车起停车附加时分应采用牵引计算结果,但起车附加时分不应大

于2.5min,停车附加时分不应大于1.5min;

4 综合维修天窗时间不应少于240min;

5 立即折返动车组折返时间不宜大于24min;入段(所)作业时间宜采

用120min。

1.3 线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

1.3.1 区间通过能力应按客运区段计算,并以最高速度等级的列车对

(列)数表示。采用图解法或分析计算法对以下通过能力进行计算:

1 全高速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

2 全高速非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和高峰小时区间通过能力;

3 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共线运行的区间通过能力;

4 线路输送能力应分别计算全高速列车运行及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共

线运行的输送能力。

1.3.2 车站通过能力计算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车站通过能力应根据车站设备配置和作业组织方案,按照最大限度

利用平行进路和均衡、合理使用股道的原则,计算全日及高峰时段到发线

通过能力、咽喉通过能力;

2 各项作业占用车站设备的时间标准应根据车站布置形式、列车运行

控制方式、道岔型号等分步骤详细计算确定。

通信光缆线路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和要求概览

通信线路工程施工规范 架空光缆部分 一、路由: 1、设计图纸是工程施工的重要依据,它关系到工程预算;材料计划、采购供应、网络规划,在施工中,如无特殊情况,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2、在施工中,由于特殊情况不能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可进行原设计变更,设计变更的程序是:施工单位提出变更理由,报监理单位进行审查核实,然后向建设单位上报设计变更,待建设单位同意后方可按照变更后的路由进行施工,较大的变更需要设计单位重新设计,施工单位无权自行改变设计。 3、涉及到敷设方式变更的,应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报建设单位批准。 4、需要设计变更的,由施工单位填写《设计变更单》并绘出变更示意 图,一式三份,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各一份,报建设单位审批。 二、路由的勘察、测量、定位: 1、路由勘测、测量的原则是:路由简捷、线路稳固、便于施工、方便维护。 2、杆距:杆位测量定位时,原则上每50米一档杆,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和缩短杆距,但一般不得超过45—55米。 3施工单位不得任意改变杆距,如遇特殊情况,可与现场监理共同处理 i

任意加大杆距不合格工程,后果应由施工单位负责 三、立杆: 2、立杆前,应对设计路由进行认真复测,反复比较,本着赶路稳固、 路由简捷、线路安全、便于维护的原则,测出最佳路由。 3、电杆位置立在线路中心线上,其差距左右不应大于5公分,电杆上下垂直,杆根培土牢固。 4、角杆应在线路转角点做内移,水泥杆内移值为10—15公分,木杆内移值为20—40公分。 5、终端杆树立后,杆稍应向拉线倾斜10—20公分。 6、水田地立杆必须要时加盘底,松软地、水田地角杆加盘底、上卡盘距地面40公分,下卡盘距坑底30公分。 2

铁路运输组织试题

复习思考与练习作业 1.1铁路客流组织 1简述旅客运输组织工作的特点。 2什么是客流?客流如何分类?客流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简述旅客列车的分类。 4什么叫客流调查?影响客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客流调查有哪些不同的方法?调查内容有何区别? 6简述铁路旅客运输计划的分类及其内容。 7简述编制铁路旅客运输计划的主要依据。 8什么是客流斜表?客流斜表提供哪些客流信息? 9什么是客流密度图?客流密度图提供哪些客流信息? 10在编制旅客运输计划时,直通、管内和市郊客流区段是如何确定的?11什么是旅客周转量?如何计算旅客周转量? 12什么是旅客平均运程?如何计算旅客平均运程? 1.2铁路货流组织 1.简述铁路货物运输的意义和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的特点。 2.简述国外铁路货物运输发展的主要趋势。 3.什么叫普通货物?什么叫特殊货物?按运输条件如何对特殊货物分类?4.简述我国整车、零担、集装箱运输的有关规定。 5.简述铁路运输中“一批”货物的含义。 6.简述运单和货票在铁路运输中的作用。

7.什么叫货物运到期限?它由哪些因素构成? 8.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9.什么是货源调查?货源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10.什么是货运量预测?通过预测,主要了解货运量的哪些变化趋势? 11.简述铁路货运量预测的主要方法。 12.阐述负责运输、计划运输、均衡运输、合理运输、直达运输和集中化运输的基本含义。 2.1车站工种概述 1.车站在铁路运输工作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按业务性质和技术作业性质及其站场配置,车站如何进行分类?各具有什么特征?车站的等级又如何划分? 3.如何编制《站细》? 4.车站运输生产如何实行单一指挥?〖LM〗 2.2调车工作 1.简述调车工作的意义。调车作业按其目的可分为哪几类? 2.简述调车工作的基本要求及其领导与指挥关系。 3.简述调车钩、调车程的概念及其分类。影响调车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调车时间定额如何测定? 5.试述牵出线调车作业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6.图解纵列式车站与横列式车站的驼峰解体车列的作业过程。 7.常见的驼峰作业方案有哪几种?各有何优缺点?它们对到达场线路使用有何要求?

通信线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新)

通信线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通信线路工程 施工技术规范 一、施工测量 1.各施工班组进场后,根据初步设计为依据的前提下,以安全、稳固,便于维护,便于施工、减少投资等综合因素考虑选择路由,进行测量,测量时杆距为45-55米,无其他特殊情况不得小于45米、大于55米; 2.杆路跨越公路、铁路、河流两侧不能设角杆; 3.杆路跨越村路、县道应距公路路界5米外立杆,省道应距公路路界10米外立杆,测量时注意与原杆路保持倒杆距离; 4.测量时杆距为70-100米两端做终端拉线,100-120米两端做三方拉(加辅助线),120米以上两端做门形杆(8米电杆)。 二、打洞、立杆、挖沟 1.立杆,附注洞深:7米杆综合土1.5米,软石1.4米,坚石1.2米;8米杆综合土1.6米,软石1.5米,坚石1.3米;9米杆综合土1.7米,软石1.6米,坚石1.4米;10米杆综合土1.8米,软石1.7米,坚石1.5米; 2.杆洞土质如为坚石,洞深1.2米,另做石护墩保护; 3.立杆应做好相关安全工作; 4.立杆人员8-10人; 5.准备好立杆工具;

6.必须开好马槽、清理杆洞; 7.杆路不得有眉毛弯、S弯、梅花桩,杆根偏差不可以大于5厘米; 8.角杆杆根必须内移15厘米,杆稍向外偏移25度; 9.与高压线交越时,两端杆子在立杆前应先做好穿心地气线; 10.杆稍顶是空洞的,必须先用水泥浆堵好; 11.跨公路等特殊情况根据地形实际情况配杆。 三、吊线布放、拉线规格及程式 1.布放吊线时应用千斤顶或转盘布放,严禁打圈及死结; 2.与电力交越时,施工前应先做好防护措施; 3.吊线离地面高度不得低于3.5米,过公路不得低于5.5米,过铁路不得低于7.5米; 4.双方拉每隔8档一个,四方拉每隔32档一个,如遇到角杆时需前后移动2根电杆,遇到特殊情况时可前后移动; 5.拉线位置要打在角平分线上,角拉、双方拉、四方拉必须做拉线地气; 6.角深在7米以下装7/2.6拉线一条,7米以上装7/2.6拉线两条。 四、光缆敷设 1.杆路每隔500米需安装预留支架,每个支架盘留10-12米光缆; 2.挂钩间隔为50公分,必须全部一致;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基础离线作业

第一次作业 6.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 答: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主要有(全高速独立运营)、(高速列车下既有线)、(多种列车混合运行)三种模式。 7. 名词解释:四纵四横 答:四纵为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北京-武汉-广州-深圳、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 四横为徐州-郑州-兰州、杭州-南昌-长沙、青岛-石家庄-太原、南京-武汉-重庆-成都。 8. 我国高速铁路从运营模式上可以分为哪4种? 答:①、速度目标350 km/h,与既有线平行的纯高速铁路。 ②、速度目标250 km/h,与既有线平行的客货混行高速新线。 ③、速度目标250 km/h,无平行既有线的客货混行高速新线。 ④、经济区域内的城际型高速铁路,属纯高速铁路。 9. 按照高速列车的运营管理可以将高速铁路上运行的列车分为()、()及()三个等级。 答:按照高速列车的运营管理可以将高速铁路上运行的列车分为(本线)、(下线)及(跨线)三个等级。 10. 名词解释:本线列车 答:全部在高速线上运行的高速列车,此类列车停站少,运营模式单一,速度最快。 11. 名词解释:下线列车 答:始发或终到站一个在高速线并在高速线上运行一定距离的高速列车,这种列车要求高速线与既有线的紧密配合,也要求高速列车能同时在高速线和既有线上运营,速度比不上本线列车。 12. 名词解释:跨线列车 答:始发和终到站都不在高速线,但在高速线运行一定距离的列车,此类列车由于大部分距离都是在既有线上运行,因此设计时速不会太高,在高速线上运行的速度也相对较低。13. 简答我国高速铁路与既有线的关系。 答:①、高速铁路是我国快速客运体系的一部分。 ②、高速铁路与快速客运体系其他部分的协作关系。 14. 我国高速铁路的特点有哪些? 答:①、我国地域辽阔,高速铁路运营线路长,高速铁路沿线地区客流需求特点存在很大的差异。 ②、每列高速列车动车组运行时间长,旅客对高速铁路运行中服务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 ③、高速铁路与其他线路相关程度高,存在本线,下线、跨线列车,运输组织方式呈现多样化。 15. 我国在高速铁路规划、建设、运营中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①、跨线运输出现的不同技术装备兼容和运营调度的集中统一问题。 ②、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客运车站与枢纽的场站设施共构。 ③、旅客长距离运输、夜间行车需求与设备检修“天窗”的矛盾。 ④、调度指挥中心布局和建设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高速铁路的运营需求和管理特点。 ⑤、运营管理人员的培训问题。 16. 高速铁路目前公认的定义为:新线()km/h以上,既有线改造()km/h 以上的铁路。

高速铁路客运组织 试卷二

高速铁路客运组织试卷二 一、填空题(10*2) 1.(铁路运输)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保证运输安全。 2.(旅客)是指持有铁路有效乘车凭证的人和同行的免费乘车儿童 3. 计算运价所应用的里程,称为(运价里程),它是计算客运运价的依据。 4.( 列车运行图)不仅是日常指挥列车运行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保证行车安全、改善铁路技术设备运用、加速机车车辆周转、提高铁路通过能力和运营工作水平的强有力的工具。 5. 铁路旅客运输在法律上体现为铁路旅客运输(合同)关系。 6. 礼仪的(客体)是礼仪的对象,它指的是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 7. 根据适用对象、适用范围的不同,礼仪大体上可以分为行政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几大分支。 8. 旅游站房应划分为(纯旅游性站房)和兼旅游性站房两种。 9.(车端连接装置)是将车辆与车辆互相连接,具有传递纵向牵引力及缓和列车运行中冲击力等作用性能的装置。 10.(车辆电气系统)包括车辆上的各种电气设备及其控制电路,按其作用和功能可分为主电路系统、辅助电路系统和电气与控制电路系统3个部分。 二、选择题(5*3) 1. ( B )是指与旅客或托运人签有运输合同的铁路运输企业。 A旅客 B承运人 C动车组 D乘务员 2. 依据车票票面记载的内容乘车是旅客的( A ) A权利 B义务 C责任 3. 行李每件的最大重量为( D )。 A 25KG B35KG C40KG D50KG 4. ( D )是指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 A轻伤事故 B重伤事故 C一般伤亡事故 D重大伤亡事故 5. 安全疏散口及每跑楼梯净宽度,应根据人流计算,并不得小于( C )m。

整车CAN通信设计规范

文件编号: TKC/JS(S)-EV17 文件版本号: 0/A版 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 整车CAN通信设计规范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22日实施日期:2014年12月22日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

目录

前言 为使本公司整车CAN总线通信设计规范化,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协议以及国内外汽车总线总体设计的技术要求,结合本公司物流车开发车型的实际应用环境,编制本整车CAN总线通讯设计规范。本规范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完善。 本规范由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技术部提出。 本规范由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技术部批准。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劲松、查德国、和进军 本规范于2015年01月首次发布。

整车CAN通信设计规范 一、说明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康”)生产的纯电动汽车CAN通信设计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设计开发的纯电动汽车的CAN总线通信设计。 如果本标准与其它标准或规范不一致,则按照如下方式处理: 与SAE J1939不一致,遵照本标准执行; 与ECU技术规范不一致,遵照ECU技术规范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表 1 参考文档 术语和缩写 表 2 缩写

二、物理层 本节详细规定了物理层的需求 相关标准 所有ECU应遵从标准、或者中的相关规定. 物理介质 CAN传输线束应该满足表3描述的参数和如下的条件: CAN线束采用非屏蔽双绞线; CAN_H和CAN_L应该被保护屏蔽包裹,如果天康允许,可以使用不带保护层的CAN 线束; 绞线率:13~58twist/m。 表 3 物理介质参数

通信设计安全规范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常规勘察作业安全生产规范指引 第三章特殊场景勘察作业安全生产规范指引 第四章通信机房设计安全责任规范指引 第五章通信电源设计安全责任规范指引 第六章通信室外设计安全责任规范指引 第七章通信管线设计安全责任规范指引 第八章设计文件中安全生产的相关说明 附录:通信勘察设计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要文摘录

通信设计安全规范指引 第一章总则 为保证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通服”)下属各设计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顺利实施,加强在通信工程勘察设计工作中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落实工程勘察设计安全生产的各项管理制度,特制定本规范指引。 第一条本规范指引编写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信息工程部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条文以及相关安全生产规范等。 第二条该规范指引文件归属于中通服安全制度建设工作,系诸项安全规范指引文件之一,为通信勘察设计工作提供规范指引。 第三条各设计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防止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设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对其设计安全性负责。 第四条通信工程勘察设计工作应保障自身安全生产,包括人身安全、设备设施财产安全、以及运行环境安全等。 同时由于设计工作的先导性作用,应保障设计结果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安全性标准,设计单位应当考虑施工、维护安全操作和防护的需要,对涉及施工、维护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必须在设计文件中注

明,并对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提出必要指导意见。 通信工程勘察和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信息安全,对涉及国家安全和通信网络安全、相关单位核心利益的数据信息应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设计方案应符合相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第五条各专业设计人员在勘察设计作业时,应当严格遵循本安全规范指引,必须严格遵守各种相关通信工程设计规范,坚持安全教育培训上岗制度,采取措施保障通信网络及其相关的配套设备、设施的安全,保障设计人员人身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通信网络功能的正常发挥、通信工程的顺利实施,防止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六条各专业设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勘察设计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有关安全规定人手一册,全体设计人员平时应认真学习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各种通信工程设计规范中的相关安全规定,并在日常勘察设计工作中严格遵照执行。 第七条各设计单位应设臵安全监督员,制定相关检查和管理制度。安全员要经常检查、督促、指导本单位员工自觉遵守本规范指引,并做好设备、工具等的安全检查、保养工作,做好原始资料的登记和保管等台帐管理工作。 第八条各设计单位应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原则上应确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安全责任制度,并将安全生产学习作为自身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结合本规范指引,将安全生产制度推进到生产单位的每个层

铁路货物组织模式

各国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 摘要:铁路在我国货物运输的发展历程中,曾长期处于重要的骨干地位。随着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过去相对薄弱的公路、水运尤其是海运等现代运输方式,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把握机遇,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打破了铁路在货运中的垄断地位,合理分流了部分铁路货流,扩大了货运市场份额,改善了我国货运市场结构,应该说这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交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反映出铁路发展迟缓、机制僵化、缺乏创新,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由此而造成的市场份额缩小、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应该说这些并不是交通发展的必然,与铁路自身发展策略、管理体制、营销方式、服务能力等方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正常运行有密切关系。当前铁路正在实施跨越式发展,如何巩固和发展铁路在我国货物运输中的骨干地位,应是铁路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铁路货物运输呈现重载化、快捷化、物流化、信息化的趋势。通过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增加列车重量、加快列车运行速度、发展多式联运、提高信息化水平等举措,铁路在货运市场中的地位和份额得到有效巩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铁路实施优化运输组织、挖潜扩能、建设新线等一系列举措,特别是客运专线建成后逐步实施客货分线策略,既有线货运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释放,全路运力紧张局面将逐渐得到缓解。与国外铁路货物运输相比,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大部分运力用于重点物资运输,铁矿石、焦炭、钢材类货物,运输供求形势十分紧张。京沪、京广、京哈、陇海等主要干线以及进出西南、东北地区的主要通道,线路通过能力利用率均已达到或接近100%。主要煤运通道大秦铁路的年运量2008年实现3.4亿t,是设计能力的3.4倍。长途、大宗货物的供求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突出。因此,研究和借鉴国外铁路在货物运输能力相对充裕、各种运输方式竞争较为激烈的情况下,货运产品、运输组织、营销措施、技术手段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铁路调整优化货运结构、推进货运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铁路货物运输特点组织模式未来发展趋势 1 国外铁路货物运输发展特点 1.1 增加列车牵引质量,实现货运重载化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计算机技术等在铁路的广泛应用,世界铁路重载运输技术及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列车牵引动力向大功率交流传动发展,货车向大轴重发展,列车制动向机车同步控制技术发展。国际重载协会对重载铁路的认定标准一再提高,将列车质量由“至少达到5 000 t”(1994年)变为“不小于8 000 t”(2005年),列车轴重由“25 t及以上”(1994年)变为“27 t以上”(2005年),年运量由“在长度至少为150 km的线路上年运量不低于2 000万t”(1994年)变为“在长度不小于150 km线路上年运量不低于4 000万 t”(2005年)。 目前,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印度、南非、俄罗斯、瑞典和美国等国都已开行重载列车,重载运输的世界纪录也一再被刷新。迄今为止,世界铁路列车牵引质量的最高试验

通信光缆线路施工规范(2014年修订版)

光缆线路工程施工规范 一、电杆安装 1、为了确保架空光缆线路的安全、稳定、可靠,一般要求杆路离开水渠10m以外,离开县道、省道20m以外,离开国道、高速公路50m以外,当与其它通信杆路平行靠近时,一般应保持有10m的有效间距,与其它管线、直埋线路应保持3米的距离,一些特 路和铁路等可根据实际地形选用杆高,杆高选用必须符合架空光缆线路最低线条及跨越其它建筑物的最小垂直净距标准,架空线路与其他电力交叉跨越平行时的间隔距离的要求详见下表:

于17.5条)。当线路路由受地形或其它障碍物的原因杆档距离在120米以上,按长杆 档考虑装置辅助吊线,应选用9米以上的电杆;当杆挡距离小于120米以下时,应考 虑选用8米以上的电杆; 4、角杆应在线路转角点内移10-15cm,因地形限制装设撑杆的角杆可不内移,吊线收紧后,角杆应向拉线方向倾斜半个杆梢左右;终端杆竖立后应向拉线侧倾斜10-20cm; 5、直线杆路的电杆位置应在线路路由中心线上,电杆中心线在路由中心线的左右偏差应不大5cm,电杆本身应上下垂直,不允许有眉毛或“∽”弯; 6、电杆埋深必须符合下表要求: 9、电杆杆号必须面朝公路,并按照光缆线路A端到B端的方向递增编号,字体为白底黑色宋体,最下面字体距地面2.5米。具体要求及杆号模板如下:

二、拉线安装 1、角杆拉线抱箍应装在吊线上面间距为10cm;终端拉线与吊线共用一个抱箍,距杆梢50cm,特殊情况下不能小于25cm。 2、杆上需装设两条吊线时,终端杆两个拉线抱箍间距为40cm;

3、双方拉线抱箍应装在吊线下面10cm;四方拉线顺拉抱箍应装在吊线下面10cm,侧拉线抱箍应装在四方拉顺拉线下面10cm; 4、拉线上把采用卡固法,使用三个U形卡子(即钢丝扣)各间距为100mm,再隔150mm 采用3.0铁线另缠封尾5圈,具体做法详见下图: 5、拉线中把采用另缠法,封尾可使用3.0铁线另缠封尾5圈,具体规格及做法详见下表图(单位:mm) 、一般情况下制作拉线材料选用镀锌钢绞线,角杆拉线和终端拉线均采用比吊线 7、当转角杆的角深大于15m时,应装设两条终端拉线;当转角杆的角深大于15m 时装设两条拉线,每条拉线分别装在对应的线条张力方向的反侧,两条拉线出土点应相互内移30cm-45cm之间; 8、一般情况下,在直线段内每隔8根电杆设一处双方拉,每隔16根电杆设一处四方拉; 9、地锚钢柄出土长度为300mm,允许偏差50mm,拉线地锚的实际出土点与规定

高速铁路运营组织

1、什么是高铁?如何划分,什么标准? 答:新线250km/h以上,既有线改造200km/h以上的铁路称为高速铁路。 划分:100——120km/h为常速;120——160km/h为中速;160——200km/h为准高速或称快速;200——400km/h为高速;400km/h以上为超高速 2、铁路运输优点(特点) 答:运量大、速度快、(可靠性高) 3、高速列车运营管理等级? 答:本线、下线以及跨线三个等级。 4、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取决因素 答: 5、通过能力概念? 答: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指在一定客运条件下,采用一定类型的动车组和规定的运输组织方法,铁路区段及车站的各种固定设备在可以办理旅客列车作业的规定时间内所能通过或办理的最多列车数或对数。 6、影响铁路区段通过能力的因素 答: 7、旅客运输按出行目的可分为? 答:公务性旅行、个人旅行。 8、影响旅客运输的因素? 答: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人口数量、(运输服务价格)、运输服务质量 9、高速铁路网中的三种客流 答:高速客流、跨线客流、(沿线客流)

10、客流的四要素 答: 11、客流的组织方式 答: 12、跨线客流的组织方式? 答:换乘方式、下高速线方式、(上高速线方式) 13、高速铁路车站有哪几种布置形式? 答:‘ 14、分层布置的优点? 答:’疏解简单灵活,能够充分利用空间 15、高速铁路列车运营计划? 答:动车组运用计划、(乘务员运用计划)、车站作业计划。 16、高速动车组维修方式 答:定期维修、状态修和故障修。 17、国外动车组的维修方式(检修体制)? 答:状态修与定期修相结合,以状态修为主。 18、综合维修天窗主要进行哪些作业? 答:工务维修、牵引供电系统维修、通信信号系统维修19、牵引供电系统维修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变电所,受电弓和(接触网)。 20、高速动车组运用方式分类? 答:固定使用方式、不固定使用方式、(半固定使用方式)

高速铁路客运组织 试卷一

高速铁路客运组织试卷一 一、填空题(10*2) 1.(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铁路运输企业的生命力,因此,优质服务是铁路进入市场的“入场券”。 2.(客运记录)指在旅客或行李、包裹运输过程中因特殊情况,承运人与旅客、托运人、收货人之间需记载某种事项或车站与列车之间办理业务交接的文字凭证。 3. 铁路客运运价包括(旅客票价)和行李、包裹运价。 4. 旅客票价的构成。旅客票价是以每人每千米的票价率为基础的,按照旅客旅行的距离和不同的列车设备条件,采取(递远递减)的办法确定。 5. 按照车票的形式不同,车票可分为磁介质、薄纸式、(电子式)三种。 6.(车票)是旅客乘车的凭证,也是旅客支付票价和办理意外伤害强制保险的凭证。 7.(礼仪)是由主体、客体、媒体、环境等四项基本要素所构成的。 8. 站前广场应由(站房平台)、旅客车站专用场地及公交站点三部分组成。 9.(车体)是容纳旅客,装载行包、整备品等的部分。 10.(动车组制动装置)是车辆上起制动作用的零部件所组成的一整套机构。 二、选择题(5*3) 1. ( A )是指持有铁路有效乘车凭证的人和同行的免费乘车儿童。 A旅客 B承运人 C动车组 D乘务员 2. 旅客票价包括两部分客票票价和( A )。 A附加票票价 B空调票票价 C软座客票票价 D卧铺票票价 3. 旅客不能按票面指定的日期、车次乘车时,应当在票面指定的日期、车次开车前办理一次提前或推迟乘车签证手续,特殊情况经站长同意可在开车后( B ) h内办理。 A 1 B 2 C 3 D 4 4.( A )是指只有轻伤没有重伤和死亡的事故。 A轻伤事故 B重伤事故 C一般伤亡事故 D重大伤亡事故

通信机房设计规范

1、通信机房室内基础建设1.1、通信机房室内装修材料要求 (1)通信机房的建筑围护结构和室内装修,应选用气密性好、不起尘、易清洁,并在温、湿度变化作用下变形小的材料。 (2)通信机房内各类装修材料宜具有表面静电耗散性能,严禁使用未经表面改性处理的高分子绝缘材料,不宜使用强吸湿性材料。(3)选用的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50222-19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2001修订版)的有关规定。 1.2、通信机房内墙壁和顶棚的要求 A、B、C级通信机房和有条件的D级设备间参照以下要求执行:(1)参照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222-19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2001修订版)执行。(2)墙壁和顶棚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表面应平整、光滑、不起尘、避免眩光、便于除尘,并应减少凹凸面。 (3)墙面处理可采用白色环保乳胶漆或墙面砖,宜采用白色环保乳胶漆。墙面砖为浅色、抛光型砖,材料应平整、耐磨,符合GB 6566-200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要求。 1.3、通信机房地面要求 A、B、C级通信机房和有条件的D级设备间参照以下要求执行:

(1)参照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222-19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2001修订版)执行。(2)应满足通信机房使用要求。地面必须平整,若不平整,需先对地面找平并需进行防潮处理。 (3)地面面层可采用地砖或防静电漆,宜采用地砖。地砖为浅色、抛光型的防滑玻化地砖,材料应平整、耐磨。对空调送风方式为下送风、上回风的通信机房宜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 (4)踢脚线:宜采用黑色陶瓷踢脚砖并与周边平滑衔接,连接紧密,平直。 (5)地砖、踢脚砖应符合GB 6566-200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要求。 1.4、通信机房隔断要求 A、B、C级通信机房和有条件的D级设备间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隔断。隔断要求如下: (1)参照GB 50222-19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2001修订版)、GB 50370-200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执行。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相关问题分析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相关问题分析 前言: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在高速铁路的运输组织中还需要相关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提高我国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管理能力,促进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进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添瓦。 一、简述高速铁路运输组织 运输组织模式、列车运行方案和修建模式是高速铁路运输组织中主要组成部分,运输组织模式主要是指高速铁路是客运专线还是客货两用线路,与我国国情和社会环境有关;列车运行方案是指高速铁路采取全高速旅客列车运行还是高、中速旅客列车共线运行,修建模式是指高速铁路是采取既有线路改造还是新建等。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建立的目的主要是高效使用铁路相关设备,最大程度上满足旅客的需求和货物运输要求。该组织的工作活动分别是客流调查、分析铁路及沿线设备情况、制定运输方针、制定列车行车方案等四个部分,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这些活动,还需要建立一支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高速铁路调运输调度指挥系统,从而保证高速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二、高速铁路的运输组织目标 我国建立高速铁路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提高我国客运速度和货运速度,加快经济运输速度。因此高速度是高速铁路技术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现在各国学者和技术人员不断研究新的运输方式和设备,以期提高高速铁路运输速度。高速铁路技术的第二个评价指标是高密度,现在人们出行希望能够缩短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对于出差的旅客来说,列车间运行间隔时间越短,运行的密度越大,越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列车密度的技术参数是最小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现在我国能够检测出的最小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是三分钟。高速铁路技术的第三个评价指标是高正点率,正点率是评价高速铁路系统管理水平的重要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设计技术规范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设计技术规范 1.1 一般规定 1.1.1 运输组织可采用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共线运行的模式或相同速度 等级列车共线运行的模式。 1.1.2 旅客列车开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列车开行方案应以大站间客运需求交流(OD)为依据,按流、车 对应原则进行设计;应提高全线各车站,特别是大、中型车站旅客列车停 站的服务频率;应结合旅客出行时段需求,在高峰时段加大列车密度;主 要车站间列车的始发、终到时间应规律化。 2 客运需求较大的站间,应组织开行不停站直达和交错停站方式的旅 客列车。 1.1.3 高速铁路的车站分布应满足下列需求:

1 沿线客流分布及城镇居民的旅行需要; 2 优化开行方案的需要; 3 设计能力及养护维修的需要; 4 在大中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和重要旅游胜地等处设置车站。 1.2 运行图 1.2.1 列车运行图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种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应根据列车牵引制动性能、列车控制方式和 车站到发线数量、道岔配置等情况具体计算确定; 2 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应采用牵引计算结果; 3 列车起停车附加时分应采用牵引计算结果,但起车附加时分不应大 于2.5min,停车附加时分不应大于1.5min; 4 综合维修天窗时间不应少于240min; 5 立即折返动车组折返时间不宜大于24min;入段(所)作业时间宜采

用120min。 1.3 线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 1.3.1 区间通过能力应按客运区段计算,并以最高速度等级的列车对 (列)数表示。采用图解法或分析计算法对以下通过能力进行计算: 1 全高速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 2 全高速非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和高峰小时区间通过能力; 3 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共线运行的区间通过能力; 4 线路输送能力应分别计算全高速列车运行及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共 线运行的输送能力。 1.3.2 车站通过能力计算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车站通过能力应根据车站设备配置和作业组织方案,按照最大限度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需掌握的的建设标准中强制性条文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相关的强制性条文与规范 (强标与强规汇编)

目录 一、YD5102-2010《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 (3) 二、YD5121-2010《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 (7) 三、YD 5018-2005《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13) 四、GB 50374-2006《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3) 五、YD 5148-2007《架空光(电)缆通信杆路工程设计规范》 (16) 六、YD 5039-2009《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 (17) 七、YD 5002-2005《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 (18) 八、YD/T5026-2005《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规范》 (19) 九、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19)

一、YD5102-2010《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 6.2.2 光缆埋深应符合表0的规定。 注1:边沟设计深度为公路或城建管理部门要求的深度。 注2:石质、半石质地段应在沟底和光缆上方各铺100mm厚的细土或沙土。此时光缆的埋深相应减少。 注3:上表中不包括冻土地带的埋深要求,其埋深在工程设计中应另行分析取定。 6.2.14 直埋光缆与其他建筑设施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要求。 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直埋光(电)缆与其他建筑设施间的最小净距单

注:1.直埋光缆采用钢管保护时,与水管、燃气管、输油管交越时的净距可降低为0.15m。 2.对于杆路、拉线、孤立大树和高耸建筑,还应考虑防雷要求。 3.大树指直径300mm及以上的树木。 4.穿越埋深与光缆相近的各种地下管线时,光缆宜在管线下方通过。 5.隔距达不到上表要求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6.4.8 架空线路与其它设施接近或交越时,其间隔距离应符合下述规定。 1 杆路与其它设施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0-1的规定。 注:在地域狭窄地段,拟建架空光缆与已有架空线路平行敷设时,若间距不能满足以上要求,可以杆路共享或改用其他方式敷设光缆线路,并满足隔距要求。 2 架空光/电缆在各种情况下架设的高度,应不低于表0-2的规定。

变电站通信网设计要求

4.6.4 变电站通信网的基本设计原则 变电站通信的内容包括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当地采集控制单元与变电站或电厂主控室监控管理层之间的通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与远方调度中心之间的通信。系统通信网架的设计是十分关键的,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电力系统的连续性和重要性,通信网的可靠性是第一位的。 2)系统通信网应能使通信负荷合理分配,保证不出现“瓶颈”现象,保证通信负荷不过载,应采用分层分布式通信结构。此外应对站内通信网的信息性能合理划分,根据数据的特征是要求实时的,还是没有实时性要求以及实时性指标的高低进行处理。另外,系统通信网设计应满足组合灵活、可扩展性好、维修调试方便的要求。 3)应尽量采用国际标难的通信接口,技术上设计原则是兼容目前各种标准的通信接口,并考虑系统升级的方便。 4)应考虑针对不同类型的变电所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系统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是灵活多样的且具有延续性。 5)系统通信网络应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 6)对于通信媒介的选用、设计原则是在技术要求上支持采用光纤,但实际工程中也考虑以屏蔽电缆为主要的通信媒介。 7)为加速产品的开发,保持对用户持续的软件支持,对用户提出的建议及要求的快速响应,就要求摆脱小作坊式的软件开发模式,使软件开发从“小作坊阶段”进入“大生产阶段”,采用先进的通信处理器软件开发平台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并开发应用于其之上的通信软件平台。 4.6.5 通信网的软硬件实现 1.硬件的选择 为了保证通信网的可靠性,通信网构成芯片必须保证在工业级以上,以满足湿度、温度和电磁干扰等环境要求。通信CPU可采用摩托罗拉公司或西门子公司的工控级芯片,通信介质选择屏蔽电缆或光纤。 2.接口程序 采用国际标准的通信接口,技术上设计原则是兼容目前各种标准的通信接口,并考虑系统升级的方便。装置通信CPU除保留标淮的RS-232/485接口用于系统调试维护外,其他各种接口采用插板式结构,设计支持以下三类共七种方式:标准RS-485接口,考虑双绞线总线型和光纤星形耦合型;标准Profibus MMS

通信机房设计规范

3 驻地网接入机房设计 3.1 驻地网接入机房的设置 3.1.1 用户业务需求是驻地网机房建设的前提条件,按需定制是机房设置的原则。 3.1.2 驻地网机房建设应从投资效益出发,对于不同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建设方式。 1. 城区宜采取购置或自建方式; 2. 住宅小区应加强与开发商沟通,按需定制机房位置和空间,适度兼顾远期业务发展需求; 3. 城郊在投资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以自建或购置为主; 4. 对于租用机房,在租用年限以及租用合同上应尽量确保机房可长期稳定的使用; 5. 对于短期内无法确定发展情况的开发区可考虑以简易式或移动式机房解决。 3.1.3 接入机房的设置应根据业务发展以及网络演进有前瞻性考虑,应结合宽带提速对铜缆的要求、光缆网布局以及综合接入发展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3.2 驻地网机房的选址原则 3.2.1 站址选择应兼顾光缆和用户线路、管道敷设的便利,具备外市电引入条件,便于今后业务发展和形象宣传,并保证各方面安全。 3.2.2 站址应有安全的环境,不应选择在生产及储存易燃易爆物质的建筑物和堆积场附近。 3.2.3 站址应有较安静的环境,不宜选在城市广场、闹市地带、影剧院、汽车停车场或火

车站以及发生较大震动和较强噪声的工业企业附近。 3.2.4 站址应有较好的卫生环境,不宜选择在生产过程中散发有害气体,较多烟雾、粉尘、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餐饮店附近。 3.2.5 站址选择时应考虑邻近高压电站、电气化铁道、广播电视、雷达、无线电发射台等干扰源的影响。 3.2.6 驻地网接入机房不应选择在易受洪水淹灌的地区。如无法避开时,可选在基地高程高于要求的计算洪水水位0.5m 以上的地方。 3.2.7 机房选择应满足工艺要求,并从建筑构造、层高、内部交通、楼面荷载等方面为远期生产房间的扩充与调整创造条件。机房宜采用矩形平面,不宜采用圆、三角形等不利于设备布置的机房平面,以提高建筑面积的有效利用率。3.2.8 选用机房时应尽量选择底层的房子,并且尽量选择属于小区、建筑群公共建筑部分的房屋,以便于日常维护的便利。 6 3.3 土建及防火要求 3.3.1 接入机房的耐火等级不得低于二级防火标准。 3.3.2 防震要求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按国家现行标准、规范、规定进行抗震设防。 3.3.3 新建接入机房梁下净高不应低于2.8m;对于购置或者租用的机房,净高可以适当降低,但净高不宜低于2.6m。 3.3.4 地面荷载不低于 4.5kN/m2 ,如达不到要求,应进行加固处理。 3.3.5 所有的电缆孔洞及管井应采用相同耐火等级的不燃材料堵严密封,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机房墙体的耐火等级。

通信光缆线路施工要求规范-(2014年修订版)

光缆线路工程施工规 一、电杆安装 1、为了确保架空光缆线路的安全、稳定、可靠,一般要求杆路离开水渠10m以外,离开县道、省道20m以外,离开国道、高速公路50m以外,当与其它通信杆路平行靠近时,一般应保持有10m的有效间距,与其它管线、直埋线路应保持3米的距离,一些 公路和铁路等可根据实际地形选用杆高,杆高选用必须符合架空光缆线路最低线条及跨越其它建筑物的最小垂直净距标准,架空线路与其他电力交叉跨越平行时的间隔距离的要求详见下表:

于17.5条)。当线路路由受地形或其它障碍物的原因杆档距离在120米以上,按长杆 档考虑装置辅助吊线,应选用9米以上的电杆;当杆挡距离小于120米以下时,应考 虑选用8米以上的电杆; 4、角杆应在线路转角点移10-15cm,因地形限制装设撑杆的角杆可不移,吊线收紧后,角杆应向拉线方向倾斜半个杆梢左右;终端杆竖立后应向拉线侧倾斜10-20cm; 5、直线杆路的电杆位置应在线路路由中心线上,电杆中心线在路由中心线的左右偏差应不大5cm,电杆本身应上下垂直,不允许有眉毛或“∽”弯; 6、电杆埋深必须符合下表要求: 9、电杆杆号必须面朝公路,并按照光缆线路A端到B端的方向递增编号,字体为白底黑色宋体,最下面字体距地面2.5米。具体要求及杆号模板如下: 二、拉线安装

1、角杆拉线抱箍应装在吊线上面间距为10cm;终端拉线与吊线共用一个抱箍,距杆梢50cm,特殊情况下不能小于25cm。 2、杆上需装设两条吊线时,终端杆两个拉线抱箍间距为40cm; 3、双方拉线抱箍应装在吊线下面10cm;四方拉线顺拉抱箍应装在吊线下面10cm,侧拉线抱箍应装在四方拉顺拉线下面10cm; 4、拉线上把采用卡固法,使用三个U形卡子(即钢丝扣)各间距为100mm,再隔150mm采用3.0铁线另缠封尾5圈,具体做法详见下图:

通信工程最新设计规范汇总

通信工程设计规范

目录 一专用机房设计规范 (4) 1.1局、站址选择 (4) 1.2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4) 1.3建筑设计 (4) 1.3.1平面设计 (4) 1.3.2建筑构造设计 (4) 1.3.3楼梯、走道设计 (5) 1.3.4蓄电池室设计 (5) 1.4.采暖、空调、通风设计 (5) 1.4.1采暖设计 (5) 1.4.2空调、通风设计 (5) 二机房铁架安装设计规范 (6) 2.1基本规定 (6) 2.2设计内容 (6) 2.3铁架安装和加固设计 (6) 三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 (7) 3.1 通用规定 (7) 3.1.1地网结构 (7) 3.1.2 接地线 (7) 3.1.3各类入局缆线的防护 (7) 3.2综合通信大楼的防雷与接地 (8) 3.2.1通信设备的接地 (8) 3.2.2传输接口的保护 (8) 3.2.3建筑物防雷 (8) 3.3有线通信局(站)的防雷与接地 (8) 3.4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9) 四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9) 五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 (9) 5.1供电系统 (9) 5.2 设备配置 (10) 5.3电源设备容量及满足期限 (10) 5.3.1配电设备 (10) 5.3.2换流设备 (10) 5.3.3组合电源 (10) 5.3.4蓄电池组 (10) 5.3.5发电设备 (11) 5.3.6太阳电池 (11) 5.3.7蓄电池组配置 (11) 5.3.8换流设备配置 (11) 六机房设备布置、布线设计规范 (11) 6.1机房布置的基本原则 (11) 6.2布线要求 (12)

6.3走线方式 (12) 七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 (12) 7.1光缆线路网的设计原则 (12) 7.2电缆线路网的设计原则 (13) 7.3利旧原有线路设备原则 (13) 7.4光(电)缆及终端设备的选择 (13) 7.4.1光缆选择 (13) 7.4.2电缆的选择 (14) 7.4.3终端设备的选择 (14) 7.4.4 通信线路路由的选择 (14) 7.4.5电缆线路路由的选择 (15) 八无线通信室内覆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15) 8.1选址原则 (15) 8.2 设计流程 (15) 8.3设计内容 (15) 8.4信号源 (16) 8.4.1 信号源选择 (16) 8.4.2 信号源设置 (16) 8.4.3 信号源容量 (16) 8.4.4 信号源分区 (17) 8.4.5 信号源接口 (17) 8.5分布系统 (17) 8.5.1 通道设计 (17) 8.5.2 链路分析 (17) 8.5.3有源设备 (17) 8.5.4元源器件 (18) 8.5.5合路 (18) 8.5.6缆线 (18) 8.5.7天线 (18) 8.5.8泄漏电缆 (18) 8.5.9干扰分析 (18) 九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 (19) 9.1规划原则 (19) 9.2路由和位置的确定 (19) 9.3通信管道容量的确定 (19) 9.4通信管道材料及选择 (20) 9.5通信管道及人孔建筑 (20) 9.6通信管道埋设深度 (21) 9.7通信管道弯曲与段 (21) 9.8电缆通道 (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