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管理学重点

土地管理学重点

土地管理学重点
土地管理学重点

土地的含义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还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

土地资源:

刘书楷认为,“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资产: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土地的功能

1、负载的功能:生物、非生物

2、养育的功能: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

3、仓储的功能: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建材资源

4、提供景观的功能:风景资源

5、储蓄和增值的功能

土地的基本特性

土地,作为生产资料,与其他生产资料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4、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土地与人口的辨证关系

总之,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供求关系。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和发展来看,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层含义:

一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永续;

另一层是社会、经济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持久永续。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土地管理角度,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选择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 1.要使经济增长与恶化环境的土地投入脱钩 2.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

3.将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 内在化

4.实行有控制的人口转变

5.消除贫困

土地管理的含义: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测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学内容体系 1.土地管理的原理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土地管理的经济学原理;土地管理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管理原理。

2.土地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土地管理(包括对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的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

从上述四大内容在土地管理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市场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 3.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实务

人本管理原理

人本管理的概念

人本管理原理强调,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由人本原理可引申出行为原理和动力原理。 行为原理

人的行为都受人的动机支配,人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下图),根据此规律进行管理,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人的需要总是处在动态发展中,

原先的需要满足

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对于一个人来说,往往同时有许多种需要,但其中必有一种最强烈的需要,这种最强烈的需要通常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动力原理

管理活动要达到预定目标,需要动力的推动。

人本管理对土地管理影响

——征收人性化、法制化。为什么要征;如何征;

——补偿合理化。物质与精神

——安置人性化。安置地点、社会保障等

系统管理原理

系统管理的概念

现代管理中,管理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系统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最佳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对系统的高效管理,必须遵循整分合原理和相对封闭原理。

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

相对封闭原理

在一个管理系统中,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动态管理的概念

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对象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管理中要随时了解其变化的趋势,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这就是管理的动态原理。

进行动态管理必须遵循动态相关原理和弹性原理。

动态相关原理

分析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相关关系,了解相关信息,通过管理,协调各部分的关系,促进事物向预定目标发展变化,以取得管理的整体效应。

弹性原理

有效管理必须要依据系统内外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因此,管理必须留有余地,保持充分的弹性。

管理效益原理

管理效益原理是指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寻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化组合,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

进行效益管理时,要注意运用整体效应原理和规律效应原理。

整体效应原理

使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产生1+1>2的合力效应。

规律效应原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要遵循客观规律。

土地管理的方法

(一)行政:各种行政命令、指示、决议、规定、指令性计划和规章制度

(二)经济:地租地价杠杆、财政杠杆、金融杠杆、税收杠杆

(三)法律:立法和司法

(四)技术:系统工程、土地规划、3S技术

地籍的含义

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含图)。表现地籍内容的主要包括地籍簿和地籍图。

地籍最初是为征税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簿册。

地籍的作用

(1)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2)为维护土地产权权益提供基础资料

(3)为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资料

(4)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提供基础资料

地籍管理的含义

地籍管理,又称地籍工作,是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地籍管理的原则

(1)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

(2)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3)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

(4)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

土地调查的含义:

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土地调查包含的内容:

土地调查包括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专项调查。

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

(1)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用科学方法,依照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面积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2)调查对象——城市、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

(3)地籍调查的单元——宗地。

(4)地籍调查的内容:

权属调查:是对城市、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址和地类等的调查。

地籍测量:是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界址线、其他地籍要素、位置、形状等,计算面积,以及编制地籍图和宗地图。

土地专项调查的涵义

是指根据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在特定范围、特定时间内对特定对象进行的专门调查,包括土地条件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和勘测定界等。

土地条件调查的涵义

是指对土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并据此评定土地质量,进行土地分等定级和估价。

土地登记的类型

根据《土地登记办法》,土地登记分五类:

土地总登记: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的全面登记。初始土地登记:指土地总登记之外对设立的土地权利进行的登记。

变更土地登记:指因土地权利人发生改变或者因权利人姓名或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等内容发生变更而进行的登记。

注销土地登记:指因土地权利的消灭等而进行的登记。

其他登记:包括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和查封登记。

土地制度的概念:

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

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

土地所有制度(Land Ownership)

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表明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分配问题,谁应该享有土地的所有权及其责、权、利。

土地所有制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权,即土地所有者对其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土地使用制度(Land Employment System)

土地使用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的土地所有制下使用土地的形式、条件和程序的规定。它表明人们如何对土地加以利用和取得收益,谁应当享有土地使用权及其责、权、利。

土地使用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确定独立于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以解决土地资源的合理与有效利用问题。

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制与土地所有制的关系

(1)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土地所有制是土地使用制的前提;

(2)土地使用制不仅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而且也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土地产权的涵义

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

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土地产权的特性

具有排他性;

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有可占用性和价值性;

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土地产权具有相对性。

土地所有权的涵义

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分其土地的权利。它包括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等四方面的内容。

土地使用权的涵义

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或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享有的占用、使用、收益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

(1)有偿取得——出让、作价出资(入股)、租赁、转让、出租、抵押

(2)无偿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

(3)依法承包经营取得

(4)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取得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确认

依土管法第8条的规定:“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

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的条件(土管法58条)

为公共利益的需要使用土地的;

为实施城市改造规划,需要对土地进行调整的;

土地有偿出让期限已满的,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单位撤消、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拨的国有土地的;

经核准报废的公路、机场、矿场等用地。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

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特征:

①受让主体广泛性;

②有偿性;

③计划性。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方式和程序

(1)土地使用权出让期限

?居住用地—— 70年

?工业用地—— 50年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 50年

?商业、旅游、娱乐用地—— 40年

?综合或者其他用地—— 50年

(2)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和程序

协议出让:指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用途、建设规划要求、土地开发程度等情况,与受让申请人协调用地价款和条件,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

招标出让:是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向符合规定条件的单位发出招标邀请书或者向社会公布招标条件,通过合法招标,向经择优确定的中标者出让土地使用权。

拍卖出让:是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或者所委托的合法的拍卖机构,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向符合规定条件的用地需求者公开叫价竞投,并以竞投的最高报价向该出价人出

让土地使用权的活动。

挂牌出让:是指出让人发布挂牌公告,按公告规定的期限将拟出让宗地的交易条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公布,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

截止时的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概念

是指以出让方式取得的自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再转移的行为,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基本形式有出售、交换和赠与。

划拨土地的概念(了解)

指划拨土地使用权。根据《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通过除出让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各种方式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二条对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取得途径进行了规定:“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依照本法规定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

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条件和内容

(1)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条件

情况1:直接通过出让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条件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8条)

按照出让合同约定已经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取得土地使用证书;

按照出让合同的约定进行投资开发,属于房屋建筑工程的,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的25%以上;

属于成片开发土地的,形成工业用地或者其他建设用地条件;

转让房地产时房屋已建成的,还应当持有房屋所有权证书。

情况2: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条件

首先应当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准予转让的,有两种处置方式:

一是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依照国家规定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受让方由此取得出让土地使用权;

二是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决定可以不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转让方应当将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所获土地收益上缴国家或作其他处理。

划拨土地使用者不得非法转让土地渔利。否则,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内容

权利、义务的转移

建筑物、附着物的转让

使用期限(原使用者已使用年限的剩余年限)

转让价格。对于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如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

土地使用权出租的概念

是指合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民事主体(即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全部或部分提供给他人(承租人)使用,承租人为此而支付租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概念

是指土地使用权人以土地使用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当土地使用权人不能按期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享有从变卖土地使用权的价款中优先受偿权的债务担保形式。

土地征收的含义

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区别:土地被征收以后,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改变;而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

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标准

1、征地补偿费的构成

土地补偿费

青苗费

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安置补助费

社会保障费用

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拆迁补偿费

2、征地补偿费标准

①土地补偿费标准(土管法47条)

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至10倍。

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的标准规定。

②安置补助费标准(土管法47条)

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

征收其他土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征收耕地安置补助费的计算公式:

F = S×(4~6)×P÷P总/ H

S: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元)P:征收耕地面积(公顷)P总:被征收单位的耕地总面积(公顷)H:被征地单位的农业人口数P总/ H:人均耕地面积

注意: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③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收取标准

在城市人口(指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下同)100万以上的城市,每征收1公顷菜地,缴纳105000~150000元。

在城市人口50万以上,不足100万的城市,每征收1公顷菜地,缴纳75000~105000元;

在城市人口不足50万的城市,每征收1公顷菜地,缴纳45000~75000元。

④土地征收补偿安置费的补充规定

※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

※省级人民政府要制订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征地补偿做到同地同价。

※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农民可以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

※在城市规划区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将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规划区外,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当地人民政府要在本行政区域内为被征地农民留有必要的耕作土地或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对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地农民,应当异地移民安置。

土地征收与农用地转用的审批权限

1、土地征收的审批权限(土管法45条)

(1)征收下列土地,由国务院批准:

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

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

(2)征收以上规定以外的土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2、农用地转用的审批权限(土管法44条)

(1)国务院批准权限:

?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农用地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其他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扩张用地。

(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权限:

?上述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

土地征收的程序

1、用地预审

2、用地申请与审查

3、批前公告和确认

4、用地审批

5、征地方案实施

(1)发布征地批准公告

(2)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3)发布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

(4)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

6、征地实施监督

7、土地登记

土地权属纠纷的概念

土地权属纠纷指有关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

包括两种情况:

土地侵权纠纷——依法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受到侵害时引起的权属纠纷;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及土地他项权利受到侵犯而引起的纠纷。

土地权属争议——是指土地权属界线的争议,包括土地所有权纠纷或土地使用权纠纷。

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了解)

一、当事人协商解决:

?土地权属争议发生后,由当事人在自愿、互谅基础上,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在不损害他人权益的前提下,直接进行磋商,自行解决争议的办法。协商解决后,当事人双方应签订协议。

?

二、人民政府调处:

?经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提出处理申请,也可以向土地主管部门提出调查处理申请。

?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受理土地权属争议,一般采用调解和行政裁决两种方式调处。

①调解:由第三者从中调停,促使争议当事人和解的一种方式。

②行政裁决:有关机构以第三者的身份,依照法律对争议作出公正的具有约束力的处理决定。

当事人对有关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土地权属争议解决之前,土地管理机关有权确定临时处置办法,合理使用、保护有争议的土地,

争议各方均须服从,不得荒废土地,不准破坏土地及其附着物,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不得聚众闹事,不得强行占地。

土地利用

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过程。它是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称。

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指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等。

人力很难改变自然因素,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

2)社会经济因素:指社会制度、政策、城市化与工业化、位置、交通、成本、效益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等。

影响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因素是可以调节、控制的。

3)人的文化素质:指人们的知识水平、科技水平、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性和长远性认识。

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科普得以提高,从而使人们自觉地合理利用土地。

土地利用所遵循的原则:

1)生态平衡原则——坚持因地制宜

2)最大经济效果原则——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品

3)节约原则

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了解)

1、土地报酬原理(土地报酬递增递减现象)

1)含义:指科技水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在同一地块连续追加投入,报酬出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土地报酬的三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总报酬——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源投入土地后,所得的产品总量。

平均报酬——相应产品量与生产资源投入量之比。

边际报酬——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资源投入量,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值。

相互关系——边际报酬是核心,总报酬和平均报酬都随之变化。

3)土地报酬原理出现的主要原因——土地容量

在一定的经济状况和生产技术条件下,土地在客观上存在着受容力的界限,追加投资超过土地受容力便不起作用,从而出现土地报酬先增后减的现象。

4)土地报酬原理的现实意义:

揭示土地质量状况

在面积相等的不同地块上,当边际报酬等于零时(总报酬最大)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越大,说明土地肥力越大,质量越高。因为该地块上可以供养更多的作物生长,拥有更多的养分。

确定土地集约利用的合理界限,提高土地投资的经济效果

推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能机械的认为集约度越高越好。

2、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

1)地租理论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以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也即,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出租他的土地每年获得的定额收入。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①级差地租:相对最劣等土地而言,利用生产条件较好的土地所得的超额利润,又称为相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面积有限和土地的经营垄断

一方面,优等地面积有限,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占用、经营;

另一方面,优等地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必须要利用中低等地。为了保证劣等地的经营者获得平均利润,必须以劣等地农产品的生产价格确定农产品的价格。

——形成的条件是优越的自然条件。

不同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别,形成级差地租Ⅰ;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各个生产率的差别,形成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基础,是粗放经营扩大面积带来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Ⅱ是在不断集约化的过程中带来的超额利润。

②绝对地租:使用任何地块都必须支付的地租,是所有权的体现。

——产生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及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分离。

——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③垄断地租:因垄断了某些自然条件特别有利的土地,在该土地上能生产稀有的土特产品,这些产品的

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

——产生的条件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其地租的大小由购买者的需要和支付能力决定的。

2)地价理论

①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地租的购买价格。计算公式为:地价=地

租/利率=地租的贴现值

②土地价格形成的特点:

1)土地价格中通常不包括生产成本因素;

2)土地价格通常只受需求单方面的影响;

3)土地价格具有增值性;

4) 土地价格较难确定,且不可能规格化。

③土地价格的变化趋势:

由于土地是数量有限、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所以,地价总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

3、区位理论

1)区位:人类的经济、社会等活动在空间上分布的位置

2)产生的背景:

人类从事生产,需将资本、劳动力带到土地上,并将产品运到市场,而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为了方便生产和流通,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利润,就要按一定的标准选择适宜的空间位置,使比较利益最大,于是产生了区位理论。

3)土地管理依据区位理论可有效地解决的问题:

确定土地资源在各用途、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制定合理用地的政策和规划;

确定土地的质量等级;

确定不同位置地段的差额税率。

4、生态经济学原理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物流、能流、价值流和信息流四大要素,都是在土地及其所提供的空间运行的。

科学的土地管理就是要掌握生态经济学原理,使能流、物流等有效的流动,才能达到既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循环又取得越来越好的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合理地利用、保护土地资源。

耕地利用的特点

耕地是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特点如下: (1)利用周期短

(2)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

(3)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区位、人地比例) (4)具有永续利用性

农用地保护的重点——耕地 1、保持耕地总量相对稳定 2、保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

?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 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

定程序确定的特定区域。

? 国家规定以下四种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①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

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②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③蔬菜生产基地;④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3、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4、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改变粗放的用地模式

5、建立耕地预警系统

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的措施

(1)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以供给引导需求

(2)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集约程度(合理限度) 措施:①确定城镇合理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城镇盲目扩张(编制和实施城镇体系规划); ②充分挖掘建设用地内部潜力(旧城改造、土地置换、政策优惠)。

(3)逐步缩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农村建设用地缩减相挂钩)

物流

价值流

物流

自然

自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指人民政府按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

土地用途管制的涵义

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

实施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土地用途管制

三、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四、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加强土地调控

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城市土地市场机制

在市场秩序的形成过程中,市场机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调节力量,主要包括供需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核心是竞争机制。

城市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机制

由于市场存在缺陷,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二者的联系:

一方面,宏观调控的措施必须以市场为依据;

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为市场导航,规定市场的发展方向,克服市场机制在利益关系上的的局限性和短期性行为,为市场机制发挥经济功能提供必要的前提。

图1 宏观调控机制与市场机制

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的涵义

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指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运动从暂时的不均衡走向均衡的趋势,虽然在某一时点上供需不相等,但从某一“时期整体”上来看,供给与需求是一致的。

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模型

前提条件:城市土地供需运动是在一、二级市场中的土地所有者、土地开发公司、土地需求者之间进行的。

城市土地供需平衡既包括供需结构平衡,又包括供需总量平衡;既包括一级市场供需平衡,又包括二级市场供需平衡。因此,可将城市土地供需平衡模型表示如下:

S1=D1………………(7.1)

S2=D2………………(7.2)

S1h=D1h……………(7.3)

S2h=D2h……………(7.4)

---式中:S1、D1分别为一级市场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S2、D2分别为二级市场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S1h、D1h分别为一级市场某类用地的供给和需求,S2h、D2h分别为二级市场某类用地的供给和需求

---总量平衡通过结构平衡实现,研究式(7.3)与(7.4)更具实际意义

从一、二级土地市场的供需结构来看,城市土地供需不平衡即失衡就有四种情形:

--- 情形之一:S1h>D1h,说明一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表现为城市开发区土地大量闲置;

--- 情形之二:S1h

--- 情形之三:S2h>D2h,说明二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表现为大量的房地产未脱售而空置;

--- 情形之四:S2h

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力度

土地储备制度的涵义

是指由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机构,通过征收、收购、置换、到期回收等方式,将土地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集中起来,由土地收购储备机构统一进行土地整理后纳入土地储备库,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通过招拍挂等方式有计划地将储备土地投入市场,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

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的涵义

简称地价管理,是指政府为了规范土地市场的交易行为,保持土地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保护土地交易者和国家等各方面的合法利益而采取的以土地价格为核心的各种调控、引导和管理措施。

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

①对土地价格及土地价格体系进行管理,调控地价水平;

②对土地价格评估工作进行管理;

③对土地市场中因土地价格引起的各种纠纷进行处理。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

1、开展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①通过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及时更新城市基准地价;

?②通过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建立地价信息发布及查询系统,提高土地市场地价信息透明度;

?③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工作是测算、编制地价指数的基础。

2、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的工作步骤

3、地价监测点及其设立原则和标准

地价监测点的设立原则:

(1)代表性原则;

(2)稳定性原则;

(3)一般性原则;

(4)合理分布原则;

(5)易操作性原则;

(6)动态性原则。

选择地价监测点的标准:

(1)土地面积;

(2)地块形状;

(3)土地权利状况;

(4)土地开发程度;

(5)临街状况。

地价指数

1、地价指数的涵义:

2、地价指数的分类

(1)按内涵的差异分为综合地价指数(一般简称为地价指数)和分类地价指数

(2)按基期差异可分为定基地价指数和环比地价指数

定基地价指数指在指数数列中都以某一固定时期的地价水平作为对比基准的指数;

环比地价指数指在指数数列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期的指数都以前一期的地价水平作为对比基准的指数。

土地管理学论文

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 一、建设用地的概念 建设用地,通常是指一切建筑工程物体所占用及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是一种以利用土地承载力和建筑空间为主要目的的用地方式。根据《土地管理法》,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二、城市用地分类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9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按用途可分为工业用地、民用建设用地和军事建设用地3类。工业用地是指用于进行工业项目或为其配套的其它工程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土地。民用建设用地是指用于解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及其配套设施所需要的土地。军事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国防和战备要求进行各项军事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土地。 三、城市建设用地的用途管理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9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这些用地可以概括为3方面:1、生产

性设施用地,有工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仓储用地;2、生活性设施用地,有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园林绿地;3、市政公用性设施用地,有交通、给水、排水、供电、供气、通讯、环保、防灾等设施用地。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4大类主要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分别为20%—32%、15%—25%、8%—15%、8%—15%。在考虑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时,必须根据不同用地需求合理布局。(1)工业用地的布局:工业用地布置要考虑的基本因素有:用地条件,供水条件,供电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环境保护条件,生产协作条件,工业区与居住区的位置条件等等。城市工业用地布置的基本形式有:城市内工业、城市边缘工业区、远离城市或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工业点、工业卫星城镇。(2)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城市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通常大城市偏低、小城市偏高。我国人均用地指标为18.0—28.0平方米/人,大中城市不得低于16.0平方米/人。(3)交通用地布局:交通体系中要合理安排铁路运输场站及枢纽位置、水运港口布置、航空运输的布局、公路运输的布局。主要原则包括: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综合运输;尽量满足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尽量减少对城市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干扰,尽量为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创造便利条件;留有发展的余地;旧城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原有设备,节约余地和投资。 四、耕地保护管理 (1)耕地的概念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 1.人本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 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2.行为原理 管理学所指的行为,是指人们由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行为是人们思想、感情、动机、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动机支配的,人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 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包括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各种高层次的人生需要。马斯洛5种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通常,需要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三种。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动机是指人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推动和维持人的定向活动的主观心理倾向和心理要求。 行为的动机常常是多个,从而形成动机结构,其中,决定人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优势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 3.动力原理

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 动力通常分为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竞争动力三种。 物质动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物质动力是根本的动力。 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产生于追求精神上、心理上、事业上得到满足的内在动力。精神动力是比物质动力更高层次的动力。 竞争动力:竞争动力产生于竞争各方表现出来的差距,当竞争一方发现差距后,就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奋发图强,急起直追,改变落后状态。竞争动力产生于公平的竞争环境。 期望理论:一种行为的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期望对行为者的吸引力。公式:激励力=预期价值×期望概率。要注重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 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 1.系统管理的概念 任何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如何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称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应用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的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范围之内。为了实现最优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管一班董浩20105836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本文从我国土地利用的现在出发,阐述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况,土地的特点以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论述土地资源管理的客观必要性,探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观。实现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强化节约利用土地,深化改革,健全法制,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标。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问题,土地管理必要性,可持续发展。 【正文】 引言:土地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为适应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副渔业、城镇村庄等的迅速发展,就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作保证。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都是与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口的剧增,各项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耕地的锐减,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口、土地、建设、粮食、环境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如何协调好五者的关系,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顺利地发展,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将土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展开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促进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 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6万hm^2(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927m^2(1.39亩)。全国31个省(区、市)的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面积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如下特点: 山地多,平原少。山地约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盆地和平原分别占19%和12%。土地总量大,但人均小。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1/15,人均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9%。为此,我国专家建议将我国地大物博的说法从中小学课本中去掉,以突出我国(土地)资源不均衡的特点。 人均耕地少。我国人均低于1亩耕地的省份有9个,人均低于0.8亩的县有700个,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水土资源不协调。如长江流域以南水资源有80%,耕地却只有38%。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过快。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鉴于耕地保护的严峻形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6.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 16.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 17.土地利用管理:国际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8..耕地: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特点:利用周期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 19.土地: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 部分,它们附着于地壳,构成土地整体。 20.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利益的那部分土地。 21.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土地管理学试卷

土地管理学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18分) 1.土地肥力从形成看可分为 A.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 经济肥力和人工肥力 C. 自然肥力和经济肥力 D. 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C.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A.县级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管理部门 D.以上都不对 4.土地调查可分为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B.地籍调查 C.土地条件调查 D.以上都对 5.地籍调查按照区域功能不同,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 A. 初始地籍调查 B. 变更地籍调查 C. 农村地籍调查 D. 地籍测量 6.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并代表颁发。 A. 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 B.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7.“GIS”的全称是 A.土地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D.以上都不对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 A. 有权无偿收回权 B. 有优先购买权 C. 对双方进行处罚,并令其按正常价格交易 D. 无权干涉 9.我国土地所有权分为。 A. 国有土地所有权和农民集体土地承包权 B. 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土地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土地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土地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3、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 供景观的功能、储值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两重性:社会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土地关 系的客体。 5、土地的基本性质: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 永久性。 6、土地的经济供给是以土地的自然供给为基础的,在土地资 源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7、人口猛增和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 因。 8、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 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 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 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 性活动。 9、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更 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10、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 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 11、一般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 在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效运行,甚至不起作用,即 市场失灵。原因:公有土地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存在、土地 利用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土 地投机行为。 12、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 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 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土地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的关系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的原则。 14、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 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15、地籍的作用: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维护土地产权 权益提供基础资料、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 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16、地籍的分类:根据作用: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

学习土地管理法心得体会

学习土地管理法心得体会 土地是民生所系,万物之源。国土资源不仅是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更是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调控手段,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重要的保障条件。国土资源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我国是一个土地大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但我国并非一个土地强国,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中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5%以上。其中,生态退耕62%,农业结构调整18%,建设占用14%,灾害损毁6%。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我国至少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05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制定的0.75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45亩的危险线。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涵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大计。

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土地。而要保护土地,我们就必须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法》),因为它是我国土地政策的集中表现,是土地利用和保护的根本法律保障。作为基层维稳部门,我们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为基层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服务的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学习好《土地法》,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掌握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制度。今年也正值我国土地法制定20周年,因此,加强对《土地法》的学习和宣传意义重大。 《土地法》的第一章总则部分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基本土地制度和政策。《土地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国的基本土地政策,即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法》第三条进一步强调,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为了贯彻这一政策,《土地法》详细规定了土地管理和保护的具体制度、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违反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以及政府部门未能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法律责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土地管理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一、坚持保护和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 在《土地法》中最为强调的是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特别是对耕地的保护。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也是实

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

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 姓名:陈阳 班级:土三 摘要: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其稀缺性表现突出。若不加强管理,必将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土地管理的基本定义出发,通过对土地管理的内容、功能和发展分析并做出总结,为为何进行土地管理提供一种解释并为土地的有效管理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地管理内容功能发展 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现阶段我国面临诸多土地问题。土地资源数量不清,土地资源质量不明确;土地的权属混乱造成众多土地纠纷,复杂且不易处理;土地在利用的过程中,浪费极其严重,同时伴随着土地的污染和耕地资源减少等问题。所以应加强土地的有效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1.土地管理简介 1.1土地管理的含义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一般而言,国家把

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从土地管理的概念上分析其含有6层含义: 1.11、土地管理的主体:各级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包括政府、土地行政主管机关、行政首长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通公务员 1.12、土地管理的客体:土地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1.13、土地管理的任务:维护土地公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监督土地利用 1.14、土地管理手段和方法:行政、经济、法律、技术 1.15、土地管理职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1.16、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12、土地管理的地位 1.2、土地管理的内容 1.21、土地资源管理 属于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为土地管理提供数据和资料,包括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等内容。 1.22、土地权属管理 包括地籍管理、地权管理、土地权属争议等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陆红生版) (根据上课笔记做的)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相似概念:1.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 3.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土地类型多样 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 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管理:1.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我国土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中华全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a.初步建立新中国的土地使用制度 b.初步建立新的地权制度相适应的地籍管理体系

土地管理学复习

20土地管理学复习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土地产权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 5.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6.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7.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8.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9.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0.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3.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4.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5.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6.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7.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程序程序:1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出让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的地块的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土地使用条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2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经由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3经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正式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依法办理使用权登记手续,核发土地使用证 19.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标准:构成: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社会保障费用,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 20.土地与人口、环境是什么关系? 人地关系也是土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因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的数量在一定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变数。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亦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它取决于自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产力越低,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越小,反之则越大。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巳日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矛盾之一.土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9105)《土地管理学基础》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单选题]4.栅格格式表达空间数据的缺点: (). A:数据存储量大 B:难以描述边界复杂、模糊的面状地物 C:数据结构复杂 D:多种地图叠合分析较困难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3.以下哪项是城镇国有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共同的形式:(). A:出让 B:转让 C:入股 D:“四荒”拍卖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2.下列关于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的"等"和"级”两个层次划分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城镇土地等反映全国城镇之间的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B:城镇土地级的顺序不在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具有可比性。 C:农用地等别在全省范围内不具有可比性。 D:农用地级别在市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1.在土地管理系统中()是核心。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市场管理 D:土地利用管理 参考答案:D 5:[填空题]4.地价指数按不同的基期可以分为和。 参考答案:4.定基地价指数、环比地价指数 6:[填空题]3.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 和五个层次。 参考答案:3.全国、省(区)、地(市)、县(市)、乡(镇) 7:[填空题]2.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和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参考答案:2.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8:[填空题]1.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 参考答案:1.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 9:[论述题]2.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关系。 参考答案:2.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征收的过程中,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土地征收后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转变,而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10:[论述题] 1、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路线。 参考答案: 1. 准备工作 ↓ 资料收集 ↓ 定级因素选择与权重测定 ↓ 因素作用分的计算 ↓ 单元划分与单元总分值的计算 ↓ 土地级别初步划分↓ 级差收益测算

土地管理学的必要性

土地管理学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姓名:肖宇 班级:土管一班 学号:20105856 指导老师:李新举 摘要综述了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概况 接下来从耕地保护、解决土地纠纷、农村居民点整理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方面阐述了土地管理的作用从而得出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土地管理问题解决方案必要性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6万hm^2(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927m^2 1.39亩。全国31个省区、市的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面积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

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必要性: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向来注重耕地保护确立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但当前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并不乐观不仅耕地数量不断下降耕地质量、耕地环境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耕地流失现象未能得到遏制。随着城镇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扩展与耕地资源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并且产生了很多问题:

土地管理学 复习笔记

《土地管理学》要点 一、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征和功能 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 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土地资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3.土地的功能:土地具有承载性功能、养育性功能、仓储性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基本功能。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土地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 三、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1、什么是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2.土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1)目标----宏观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 中观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既要与国家目标相衔接,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 微观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可分解为部门目标。 (2)任务----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四、地籍与地籍管理 1.地籍的概念: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也称土地广籍。 2.土地调查(1)含义:地籍调查是国家科学方法,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2)目的:——核实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 ——通过地籍测量获得宗地界地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 3.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农用土地分等定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城镇土地适宜性的评定,也是对城镇土地资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其等级是提示城镇不同经济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的表现形式。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则是对农用土地质量或者对其生产力大少的评定,也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农用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差异程度的评估工作。 4.级差地租:由于土地肥力的不同,所产生的土地质量和差异,从而影响土地生产率。 这种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异和土地位置不同,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所以说级差地租是产生土地等级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级差地租1:等量劳动投放在不同等级的等量土地上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2:在同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的差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标准答案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9105)《土地管理学基础》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单选题]4.栅格格式表达空间数据的缺点: (). A:数据存储量大 B:难以描述边界复杂、模糊的面状地物 C:数据结构复杂 D:多种地图叠合分析较困难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3.以下哪项是城镇国有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共同的形式:(). A:出让 B:转让 C:入股 D:“四荒”拍卖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2.下列关于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的"等"和"级”两个层次划分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A:城镇土地等反映全国城镇之间的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B:城镇土地级的顺序不在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具有可比性。 C:农用地等别在全省范围内不具有可比性。 D:农用地级别在市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1.在土地管理系统中()是核心。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市场管理 D:土地利用管理 参考答案:D 5:[填空题]4.地价指数按不同的基期可以分为和。 参考答案:4.定基地价指数、环比地价指数 6:[填空题]3.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 和五个层次。 参考答案:3.全国、省(区)、地(市)、县(市)、乡(镇) 7:[填空题]2.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和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参考答案:2.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8:[填空题]1.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 参考答案:1.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 9:[论述题]2.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关系。 参考答案:2.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征收的过程中,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土地征收后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转变,而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10:[论述题] 1、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路线。 参考答案: 1. 准备工作 ↓ 资料收集 ↓ 定级因素选择与权重测定 ↓ 因素作用分的计算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