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招募到80玩家的福音 5 3新加入NPC售232装备

招募到80玩家的福音 5 3新加入NPC售232装备

招募到80玩家的福音 5 3新加入NPC售232装备
招募到80玩家的福音 5 3新加入NPC售232装备

招募到80玩家的福音 5.3新加入NPC售232装备刚刚接触《大地的裂变》游戏内容玩的玩家可以在海加尔的爱莉丝·月梦和瓦斯琪尔的埃鲁纳克处购买80级的装备,从而更轻松地获得进入黑石岩窟和深渊之喉:潮汐王座的资格。

这是官方补丁里关于出手232装备的NPC的说明,但是玩家可能不知道这样的两个NPC的存在,因此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下这两个人

石语者埃鲁纳克大家耳熟能详了,这哥们贯穿整个瓦斯琪尔任务线始终,最终还顺利进本。爱莉丝·月梦则位于诺达希尔旅店,是一个美丽的暗夜精灵。

和MOP中NPC为玩家提供进入随机地下城的初始装备一样,两个NPC卖的装备是80级初始装备,装等232,刚好可以进入普通的随机黑石岩窟和潮汐王座,同时也让我们更加便捷的开始两地的任务。

我们知道,海加尔山和瓦斯琪尔任务线给的奖励是272的,所以我们还会从任务奖励中得到提升和喜悦,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游戏体验。

关于石语者

我们知道,要进入瓦斯琪尔是有很长的一条任务线的,而从图中可以看到,出售装备的NPC 出现在沉船之处。从译者的验证来看,到了后期任务线中,他很可能不再出售装备了这也无可厚非,我们在后期通过任务会获得一身272以上的装备,不会再需要他的卖品了。

5.3相关资料:

重要资料汇总:

5.3官方补丁说明一览、雷电王座副本专题、T15套装效果

装备升级回归:500勇气升级8个物品等级

重要改动:杀怪得次级好运符、好运符拾取几率叠加5.3黑王子任务:600等级披风

PVP改动:韧性移除、新竞技场、新战场

第一次布道

第一次布道: 一群无生命的人从耶路撒冷归来,在那里他们的追求未能如愿以偿。他们恳求我让他们进来,倾听我的训示。于是,我开始向他们布道。 各位听着:我从一开始就觉得世界是虚无的。虚无就是充满。在一个无穷的宇宙内,充满并非胜过虚无。虚无是空虚和充满。你可以就虚无再说些别的什么,比如,说它是白色的或黑色的,你也可再说一句,说它是或不是。无穷和永恒的事物是没有质料的,因为它包含了所有的质料。 我们就把这种虚无性和充满性称之为普累若麻(Pleroma)。在那里,思索和存在均已停顿,因为永恒和无穷并不包含质料,其中并无存在。倘若有存在的话,他就会有别于普累若麻,并因此拥有了质料。正是这些质料,会使他与普累若麻相区别,而变成别的什么。 在普累若麻中,空无一物又万物皆有。思索普累若麻终将一事无成,因为这是一种自我瓦解。 受造之物(Creatura)不在普累若麻之内,它们存在于自身之中。普累若麻是受造世界的开始和终结。它透射着受造世界,就像阳光到处透射着空气一样。纵然普累若麻透射着万物,万物却未有丝毫的普累若麻,这正如光线通过一个完全透明的物体而不引起物体明暗变化一样。但我们人类则是普累若麻,因为我们是永恒和无穷的一部分。不过,当我们不断地脱离普累若麻时,我们就不再拥有普累若麻了,这种脱离不仅是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而且也是本质上的。作为生存

在时间与空间之内的受造之物,我们在本质上有别于普累若麻。 当然,因为我们是普累若麻的一部分,普累若麻仍在我们之内。即使在最微小的一点上,普累若麻仍呈现它的无尽、永恒和完整,因为小和大都是包含在内的质料。那就是虚无,完整地、连续地散布在每一个地方。只有在用形象表述时,我会说受造世界是普累若麻的一部分。普累若麻就是虚无,因此事实上它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我们也是一个完整的普累若麻,因为从形象上说,普累若麻是我们之内的一个微乎其微的点(仅仅假定,实际并不存在),而我们则居于苍天之下。那么既然普累若麻是天下万物又是空无一物,为什么我们还要讲到普累若麻呢? 我要讲普累若麻是为了有一个开端,也为了使你们避免上当受骗,以为天底下某个地方一开始就有一些固定的东西或以一定方式缔造的东西。任何所谓固定的和确定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都有变动的可能性。 那些具有变动性的东西就是受造之物。倘若世界上还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因为它有质料,质料本身就是一成不变的。 有人问受造之物是怎样来的?受造世界有存在是有时间性的,但受造之物并非如此。受造世界仅仅是普累若麻的一个特质。同样,非受造之物便是永恒的死亡。受造与死亡皆在乎时间、空间之内,区别性和非区别性皆包括在普累若麻之内。 受造之物带有区别性,它是清晰可辨的,区别性是它的本质特性。所以人类也存在歧视,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区别。人类也区别那些非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 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 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与中国哲学有双向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单向的。 二、中国化佛教的特点 与印度佛教相比,简易性成了中国佛教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佛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先天菩提智慧,因此又能觉悟本性而成佛,众生没有成佛,就是因为迷惑,一旦万念俱灰,真智显露,就明心见性,内外彻悟、见性成佛。这派以慧能为代表,他把以心外佛变成了心内佛,把佛变成平常人。 2.顿悟成佛,与渐悟相对。提出一念觉悟,刹那成佛,以禅宗为代表。充分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简易。 3.净土宗,提出:“称名念佛”的易行道。实行称名念佛为外因,实想念佛、观

佛法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佛法与大北农企业文化 ?交流佛法的目的是为了用佛法充实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工作方法;借助佛法来帮助我们扫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让佛法使我们的人格升华,生活幸福.用佛法促进我们事业有成,并创造更大的辉煌. ?学佛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找回最初的自己 ?萧条白发卧蓬庐,虚读人间万卷书.遇事始知闻道晚,抱疴方悔养生疏. ?临时抱佛脚,根本来不及. ?佛经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 ?只要我们心存善念,放下红尘的诱惑,并有一颗济世救人的心胸 ? ?佛教在南北朝时由禅宗28祖达摩传入我国.后来历代高僧吸收了儒教的伦理道德和道教的放任自然,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乐于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的宗教---现在的中国佛教. ?中国有三大宗教:儒,道,佛.儒尊孔孟.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圣人;道尊老庄.宣扬惩强除恶,替天行道.做仙人;佛尊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宣扬爱众生,度痴迷,见性成佛. 三教尽管教义有别,但主要宗旨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求人们做好事,做好人,做善人.古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谓仁者无敌.有一颗仁爱之心,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有所成就.大北农正是因为有这颗立足农村,造福农民,和农村共同发展的仁爱之心,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北农精神,就是佛法精神. ?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佛教是其中的一个支派---禅宗.禅宗讲的是顿悟.禅是对本体的一种领悟,对自性的一种参证.主要宣扬息贪,嗔,痴.修戒,定,慧.教人们止住那些不切实际的妄念,对不如意的事不要心生怨恨,遇事不要钻牛角尖,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学会知足长乐. ?戒是戒杀,盗,淫,妄,酒.(我们大北农的八大天条与五戒相通)定是心无旁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侧而目不瞬.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慧是明心见性,参透本来面目. 也就是说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我们是大北农人,我们是科教兴农的,是成就自我,体现自我人生价值的) ?戒是条件和基础,定是途径和方法,慧就是结果.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借可成佛.觉就是佛,迷而不觉就是众生.为什么说迷而未觉呢?因为这个世界诱惑太多,恩,仇,爱,恨,名利等第.这些东西如影随形一样,每天都会紧紧地缠着我们.它象一层厚厚的灰尘,不仅遮住了我们的双眼,也遮住了我们原本清净明亮的心镜.婚姻,家庭,事业,社会环境的纷扰,让我们觉得很苦,很累,很无奈,很渺茫.所以很自然地产生些苦闷,烦恼或一些怨恨心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快乐.但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许多不如意事,让我们的愿望很难实现. ?那么,怎样摆脱生活中的不如意事给我们带来的苦闷和烦恼,始终保持一种平和安乐的心境,走完我们的风雨历程呢? ?唐朝诗人罗隐说: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绝对不是悲观消极,而是阅透人生的旷达.毛泽东说: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佛说:看透,放下,随缘,自在.这就是离苦得乐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要心中有爱,心中有善,不要有太多的奢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长久以来,佛教之于我,始终是个迷。也许是有缘吧,不久前有幸参加了中国职业经理人的资格培训,包胜勇先生有关佛教与企业管理的讲座终于让我与佛有了机缘,使我与佛教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通过这次学习我初步领略了佛教的历史、佛教的基本目的、佛教的理念及其精髓以及佛教的组织与管理等等陌生的领域,让我认识到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巨大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确思想精深,内蕴丰富。在学习过程当中,我感到佛教的很多理念和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是很有借鉴作用的,在此斗胆把我对佛教的粗浅认识加阐释。 一、佛教建立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了生死,求智慧”,从它的出发点上就把其定位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上,它从解决人的现世之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出发,为人们设立了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即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无生无灭的目的。佛教通过对人之佛性的精细分析,把能否成佛和如何成佛又完全归于人的自身,归于人的自我努力和内心的自我净化上,提出“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明确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在这里,佛教把人及人心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从而确立了人及其思维的中心地位。 在这点上,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强调经营人心,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上,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强调企业在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等环节上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根据每名员工的能力、性格特点,选拔、培养适合的人,并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并针对每人、每岗的特征,选择适合的激励手段,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从而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市场运营管理上,同样要善于经营客户与消费者之心。企业的经营也要象佛教以对心的修炼为住,强调并重视人及人心。正如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博士在给《蒙牛内幕》作序中所期望的,“归根结底,蒙牛的成功在于善于‘经营人心’:在企业内部,注重向下经营人心,以聚揽人才,激发其工作热情;在市场上,善于经营客户之心,消费者之心,善于抢占其心智资源,建立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与忠诚度。如果中国企业都像蒙牛这样注重‘心’的经营,那么一定会很快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企业”。 二、佛教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圆融的辩证法思想。 佛教向人们描述了万物的结构,如实地分析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深切地认识到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教给人们去清醒地认识它们的方法与途径。般若经提出“空色不二”,维摩诘立“不二法门”,天台宗提倡“三谛圆融”,华严宗提倡“六相圆融”等,都强调此岸与彼岸、现象与本体、全体与部分,乃至一多、大小、长短,隐显、成坏等等对立与差別之间都是相通互融的。禅宗主张的人即佛、佛即人、世间即出世间、烦恼即菩提、迷即悟、生死即涅槃等也是一种圆融无碍的思想。这些辩证法思想不仅开导了我们的思维方法,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思

生活禅语

生活禅语 净慧法师 净慧法师简介 净慧法师(1933—2013.4.20)祖籍湖北新洲。近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得法弟子之一,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自1988年以来,先后主持兴复柏林禅寺、玉泉禅寺、度门禅寺、老祖禅寺等禅宗丛林。住持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期间,倡导“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连续举办多届“生活禅夏令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主要著述有《入禅之门》、《生活禅钥》、《坛经一滴》、《奴峰禅话》、《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做人的佛法》等。 生活禅语 1、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2、所谓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在生活中息灭嗔贪痴,在生活中净化口意。 3、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4、学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觉悟,即是从生活禅进入禅生活的过程;学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众生,即是从禅生活回到生活禅的过程。 5、所谓禅在当下,就是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禅的见地、禅的功夫指导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当下、生活的当下。 6、觉悟人生是智慧解脱,奉献人生是慈悲关怀。二者的融合和无间就是菩萨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7、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人格、优化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力量。 8、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团体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宗教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9、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觉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献人生。 10、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11、佛陀教导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就是佛教修行的总纲,也应视作人类行为的准则。 12、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所谓“平常心是道”。 13、做人的六条标准:知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 14、着眼当下、着眼现在,这是我们人生命运转变的关键所在。 15、我们做人最朴实、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就是包容。 16、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总根子,是我们众生迷惑的根本。 17、“舍”就是要舍去我们凡夫的心态,要在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的前提下,发慈心、发悲心、发喜心。 18、我们要从自心中去求解脱,不要在心外去寻找净土。 19、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 20、要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这就是讲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推动善因善果的成熟,避免恶因恶果的来临。 21、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无断常、无取舍、无憎爱、无凡无圣、超越一切对立的东西,这是最直接、最究竟的解脱生命的法门。 22、人生很被动,一切都是被动的,唯有结缘这件事可以主动地去做。 23、生命在片刻间,成功在片刻间,失败同样也在片刻间。一切的一切,都要抓住当下一念不放过。 24、人生在因果规律面前看起来好像是被动的,实际上作善作恶仍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25、物质上的丰收总是会越用越少,只有精神上的财富才会越用越多,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的财富。 26、守一不移,是一种觉照的力量、观照的力量、提起正念的力量。修行的诀窍就在这四个字上。

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惟善副教授专访)

哲学院惟善副教授专访: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时间:2015-05-22 作者:哲学院新闻中心 来源:哲学院新闻中心 惟善法师/老师于1989年在广东云门寺出家,于1997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进入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留学近八年,获文学学士、哲学博士。2005年回国,2006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惟善法师同时在中国佛学院教授佛学、梵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印度佛教、阿毗达磨、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等。 走进惟善老师的办公室,只见老师身穿一袭浅灰色的僧衣,神色平和。一见我们进来,他热情地起身招呼我们坐下,还为我们泡了两杯普洱茶。在茶香氤氲中,我们轻松愉快的访谈开始了。 【结缘释门】 惟善老师生在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家里有吃素食的传统。尽管如此,当初他决定出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并不情愿,一是由于惟善老师是家中老大,从传统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来说母亲接受不了。二是担心儿子以后的养老问题,三是担心民间对出家人有偏见,觉得出家人不太一样。但是惟善老师认为,路是自己选的,父母无法决定自己的一辈子。老师出家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先是阅读大量的佛教书籍,并亲身到寺院考察,体验寺院生活,最终在理性的思考下选择了出家。老师认为,信仰是内心的东西,它不会与国家主流价值发生冲突,都是主张利他精神,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必要排斥信仰。 【“西天取经”】 中国佛教一直有留学的传统。对翻译产生的怀疑和对学术的追求是古今中国僧人到佛教发源地求学的重要原因。而老师本人喜欢钻研佛理,加上当时在中国佛学院了解到南传佛教的一些知识,产生了兴趣,觉得自己应该出去看看,去了解别的流派。之所以选择斯里兰卡是因为它用英语授课,不需要再学习其他外语。同时,斯里兰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佛教国家,保留了很多正宗的南传佛教传统。 斯里兰卡的留学生活给了惟善老师很多收获。首先,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给了老师很多书本难以了解的知识。当时的网络技术还不发达,在出国之前,老师只能从书本的白纸黑字上了解关于南亚的情况。比如说,佛教典籍里面说的“白衣”是指在家居士。一开始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它,直到老师去了斯里兰卡才发现,那里的在家居士去寺院真的是穿着白色的衣服,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他们居然保存到了今天。除了开拓视野之外,老师还在斯里兰卡学会了梵文、巴利文。老师认为,没有扎实的古典语言基础很难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这里的古典语言指的是梵文、巴利文,很多南亚的佛教典籍是由这两种语言写成的。在老师看来,尽管译著也可以作为研究材料,但读译著毕竟不能像读原著那样直接准确地了解到原意。就好像小孩咬不动东西,需要大人咀嚼以后再吃,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并且还会增加一些其他元素。另外,老师觉得留学的经历增强了自己的爱国心。人在国外的时候往往会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地位和国力强弱。那时的中国还没有今天这么强大,也有个别大陆过去的人不愿意说自己是中国大陆人而会自称是新加坡人、香港人或台湾人。老师认为人要真实地表达自己,人穷可以,但要穷得有志。所以老师在斯里兰卡始终大方地穿汉传佛教的僧衣,展示自己中国人和大乘的身份。也正是这一份爱国之情促使老师做出学成归国的决定。 【执教人大】 回国后,老师经人推荐来到了人大。当问及来人大教书目的时,老师答道,在人大开设有关宗教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认识佛教,而不是让学生去信教。同时,老师认为由于自己本身是出家人,对佛教生活有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宗教。老师认为,自己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在行持、在实践,根据佛教理论来生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学生传播行善、乐观、正义的理念,让大家能够减少烦恼、内心平静,同时改变对佛教的偏见。 当问及是否支持有出家意向的学生皈依佛门时,惟善老师说,曾经有学生向他表达过出家的意向。老师鼓励他先到寺院去看看,了解出家有什么意义。说到底,出不出家是由不同人的根性、因缘来决定的。可以尝试性地在寺院住一段时间,因为寺院是开放性的,是让人来看的。而且佛教讲究随缘,不会主动要求人入教,但会向人展示佛教,让人明白什么是佛教,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决定。 尽管大学是一个世俗的环境,但在惟善老师看来,大学相对来说是一块净土,人际关系比较单纯。而且在斯里兰卡,僧人在高等学府执教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所以老师并不觉得在大学教书会与僧人身份相冲突。但是,大学毕竟不同于寺院,没有办法像寺院那样为出家人提供理想的生活或修行条件。其中,饮食和衣着是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惟善老师介绍到,出家人的素食不是简单的不吃肉,它还包括不使用动物油、不使用葱蒜等气味浓烈的调料。尽管人大餐厅也售卖素菜,但要它和寺院所提供的一模一样是很困难的。所以,在饮食习惯上只能自己去习惯,只要保持自己的信仰,不必过分在乎一些枝末细节。当年禅宗六祖慧能也曾吃过肉边菜。事实上食素只是汉传佛教的传统,佛陀时代,现在南传佛教僧侣都没有素食的习惯,居士给什么吃什么,葱蒜也不是佛教饮食的禁忌。所以老师在坚持吃素的同时做了一点变通,比如食堂有些素菜放了葱蒜调味,可把葱蒜就放到一旁不去动。在老师看来,坚持素食的意图是不杀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也就不会造杀业。佛教徒吃素是从爱护动物的角度来说的,是利他的,而不是像现在的素食主义者那样从利于自我健康的角度出发,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只要心中有佛,有慈悲心,在条件不那么好的情况下吃宽泛的素食也是可以的。 另一个生活上的问题是有关僧衣的。惟善老师对僧衣中褂做了一些改良,并且他不喜欢绑裤腿。他介绍到,中国僧衣历来都在变化,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就改良过僧衣,现在称之为“太虚装”。为了方便日常教学和生活,惟善老师也曾改良过僧衣,穿起来比传统的僧衣

佛教的积极意义

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高姗姗佛教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佛教教义所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高度发展,人类精神领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佛教此时正好充分发挥其心理辅导和治疗方面的功能,帮助人们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运用佛教理论化解现代人的心理疾病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又会留给他们那些活着的亲人数倍的痛苦。而这些自杀的人都是或多或少地存有心理问题和认知上面的障碍。心理疾病一方面会给病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痛,严重的还可导致自杀轻生的后果,另一方面也会给亲友和家人带来很多负面因素,造成伤害和打击。 佛教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因此主张开发人们心中无量的宝藏,将恶心改为善心,教导众生如何用心、安心、找心。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无论是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种种法门,都离开不了心。因为心主宰人的一切行为,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所行所言所思必定是清净的;若心杂染,所见所闻必然是污秽的。所以经上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可以说世间上种种的痛苦烦恼,皆由心造,我们的心在五趣六道里流浪,多生多劫以来不听从指挥,贪求五花八门的外境,对名利、金钱、权势、爱情,汲汲营营追求、计较、分别。其实我们的心原本也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如太阳、月亮,可以照破黑暗;如田地,可

以滋长善根,种植福德;如明镜,可以洞察万物,映现一切;如大海,蕴藏无限能源宝藏。 心理上有了毛病,要用什么心药来医治呢?佛陀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为了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种顽强的心病,譬如贪病若不持戒律以去除,心必定随着贪欲四处纷飞奔逐;瞋病若不修禅定以根治,心则生活在焚烈的火焰之中,很难做到“如如不动”的境界;痴病也唯有智慧才能治疗,因为智慧能够照破痴暗的无明,让我们的心恢复光风霁月的本来面目。 佛陀以简便的法门告诉大众:佛法就是心法。在佛教的教理教义中,还有很多方面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佛教常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在佛教唯识学中,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更多。佛教认为,我们所有的种种烦恼痛苦,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作引起的,所以,根除众生的苦恼,唯有从心入手。 通过学习佛法,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心是怎样运作的,我们的快乐和痛苦是怎样地被我们制造出来的,当我们能够了解和体会我们的心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我们就不太容易被我们的心“欺骗”了,我们就可能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做个自在快乐的人了。 二、运用佛教知识改善人际关系 佛陀指示人际的关系,亲到母子夫妻、亲戚朋友,乃至怨家对头,都是由宿生之缘缔结而来的!没有缘就不会在一起:过去没有缘的人,即使相逢了,彼此间也不起反应的。人际关系就是四种缘会:在感情

“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

“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 对于“禅”这个概念,无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都非常的熟习,禅从释迦灵山会上拈花微笑[①]传迦叶尊者,代代相传二十八代以心传心、心心相传,至达摩祖师来传法于二祖慧可,东土师资相传六代到六祖慧能大师,一花开五叶[②]使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导地位。自唐宋以来在禅宗祖师大德的精心发扬之下,使禅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今天禅宗的很多典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语,对人们现实生活起到了无可非议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增添不少色彩,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极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文明病”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社会事实。由于精神文明的滞后,在我们当前生活的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日下的严重倾向,由此导致的“精神危机”和“价值观念颠倒”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良好发展。在西方国家已经比我们极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对佛教的“禅文化”得到了重视,有铃木大拙[③]等日本的禅学专家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宣讲禅

法,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许多知识分子的喜爱和认可,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气息。这不仅使“禅”在西方国家得到 了发展,同时也给西方国家的社会和人们生活环境起到了净化。在今天西方国家有很多人在闲暇之时去到佛教的寺院进行禅修,也有很多人专门从事于禅修和禅学的事业。 在我们中国文化领域“禅”更加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起 到了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禅”这种宗教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国际 社会的交往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禅”文化 对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在今天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精神文化遗产的保护,“禅”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影 响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今天的学术界和文化界海内外学者,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无不是“禅”文化。在今天人们对物质生 活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心灵和精神上却受到了严重的缺陷,使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畸形,严重影响了我们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惊觉和重视。由于物质生活的诱惑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利益”、“名誉”、“健康”、“事业”等,而在佛法中认为这些都 是建立在“贪瞋痴”的根本上,人们要达到自己这些目标,实 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就必须离不开贪瞋痴这三个条件。而正由于这三种对他人不利的因素,使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

用佛学理念解读人生真谛

人生中的佛学理念 第一章,悟得透——命由已造,福由心生。 1,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有的想方设法延长生命,却没有意识到要好好利用已有的生命,就好像一个饿死的人一直在憧憬明年的丰收,却不理会仓库里已有的粮食,任由它发霉腐烂。 2,生命就在你的一呼一吸间。 3,快乐钥匙,就在你心中。 4,随缘得自在。 佛陀经常在经上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就是说,一切事情的生灭聚散,都是由缘决定的。大千世界,缘无处不在,凡事都是由缘。 5,用平常的心做为不平常的事。 人世间大道理,一般都懂,但要有所修为,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在世为人,少不了有烦恼,但所谓的看破的红尘不是脱离红尘,是在红尘中修炼得无欲、平淡、安心! 美好的的事物,需要一颗平常心,才能体会出其价值来。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用平常心来对待生老病死,对待得失宠辱。 第二章,看得开——凡事寻常看,天高风自清。

人们往往认识不到到烦恼的本质,而一味地把烦恼 往外推。常会有人说,我要是有一百万就不会再有 烦恼了;我要是有好一点的工作就没有烦恼了;我 要是有高一点的学历就没有烦恼了。。。。。。。可是烦 恼乃会如影相随。 1,豁达洒脱,随性自然。 2,以德报怨,修心是福。 3,揣着明白装糊涂,人生在世贵在糊涂。 4,生老病死均为平常事。 5,欢喜心者,即是良药。 6,痛苦很快就会过去的。 7,烦恼生智慧。 8,万事皆无常。 第三章,辩得明——无知无明,是为罪过。 对内心世界的陌生,导致生活中无数的挫折。不知自己,不明白道理,亦即所谓无知无明,是一种罪过。 1,自身拥有宝,何须向外寻。 2,接受事实,挑战人生。 3,简单生活,处世不可贪。 4,好运不忘忧,失意不失态。 5,苦尽甘来,福尽悲来。 第四章,放得下——爱恨恩仇,皆为情障。

佛教与生活

日常生活中如何禅修 圣严法师 一、身心合一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 ——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1.在厨房中烧水、挑水、拣菜、切菜、洗菜,心就放在动作上,心中不起其它念头。 2.如果在炒菜,手在动,心也要专心地在炒菜,头脑里没有其它的杂念。 3.如果喂小孩食物、饮料,则一心一意地只想到喂小孩牛乳等食品,而没有其它的念头。自己的头 脑非常地清楚、轻松、愉快。 先计划知道要做什么,如果已经计划好的事情,在做的时候就不须用头脑想了,特别是在平常生活之中,有些是经常性的动作,譬如:漱口、刷牙、刮胡子、洗脸、穿衣服等动作,不知做过多少次了,就不必用脑思考。但是要思考的事就必须思考,若不须思考之事则不必用脑想了再做。 往往有些惯性的动作,不须加以思考,一般人就胡思乱想地想其它的事。其实根本不用乱想,只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扫地时,一扫把一扫把地扫,而且扫得很清楚,洗碗筷、吃饭等都应如此。 但是,第一次做的动作或处理事情,或者是对动作及事情根本不熟悉,首先必须思考,然后再想一想怎么做。正在做的时候,如果不清楚时,还是要想。这样就不会动妄念,而且是一心一意地在做工作。例如:一位母亲剪了一株花拿在手上,思考着如何将花插在什么位置较适宜,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插好,在此过程中就是心无二念,不是在打妄念。反之,如果对剪花、插花的动作太习惯,结果手上拿了花,心里却在想着:“小孩在那边做什么?嗯!奇怪呀!为什么他那么安静,到底他在干什么?咦!小孩在动了,他走路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地响呢?”请问这是不是妄念呢?是妄念。所以做任何一件事,均应将心放在那件事情上,心为那件事在做,就是正念而非妄念。因此,要经常保持身体的动作和心的念头在合一的状态。 二、心口一致 譬如:我正在说话,一句接一句地讲给你们听,结果我脑中却又在想另外一件事,请问我是不是会语无伦次?当然会,因为口说心想,根本是两回事。如果正在讲这一句话,结果心里在想刚才讲的第一句、第二 句话,这也就是在胡思乱想。 因此,说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说什么事就是什么事,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讲完一句,下一句话自然出来,不过在讲话以前,先考虑要说些什么,不是想讲什么就随便脱口而出,那就变成胡说八道,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或许也没什么话可讲,就是想用嘴巴不停地讲,这就是妄想,不是心口一致。 心口一致必然知道自己要讲什么,表达出来以后也是清清楚楚的。这是修行人对自己身体的动作、语言的行为,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如此就不会做错事、说错话了。 三、心眼一如 胡思乱想的人可从其眼神窥见,因为眼神飘忽不定,心中无主。不知看什么,表面上好象什么都看,事实上没有集中焦点的对象,更不明白自己的眼睛为什么要看,就是不知道将眼睛定在何处,只是脑中的思想不断地动,所以眼神也似幽浮般地飘动。因此之故,可从人的眼神中观察出此人是否思想集中、稳定。 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对自己的任何一个动作全部负责,也就是“一步一个坑”,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走路步步为营,讲话也是步步为营,任何动作都该步步为营。不是杂乱无章,不是东一榔头西一锤,而是要身 心合一、心口合一。 少一些妄想,加一点正念,则智能日增,可开慧眼。慧眼开了,必然是烦恼和困扰的消除。唯有心得稳定,才能减少烦恼。唯有练习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则心中的烦恼必然日减。当外在的境界扰乱时,你只要注意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眼睛在看什么?耳朵在听什么?如此,注意观看、听闻等,烦恼就不存在,结果是该听 的听到,该看的也看到。 比如:对方打来一拳,如果注意对方打出来的动作以及自己被打的感觉,那么心里就不会起烦恼。如果听到别人骂你,清清楚楚地听到声音在骂,也知道自己是被骂的人,这时心中没有烦恼。但是如果你心中起了波浪——我为什么被骂?他为什么打我?如此想的话,烦恼一定会展现出来,因为注意对方的缘故。反之,清

论佛教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论佛教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上海海事大学国航104 许璧雯 内容摘要:开篇对佛教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包括其成就及影响以及中国佛教的传入及发展。而后就佛教对人名日常生活的影响展开讨论,本文从对人们日常生活,对祭祀活动以及对节日的活动的影响论述。首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例如寺庙的修建以及人们去寺庙进行烧香拜佛的宗教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佛教怎样影响普通人民的生活。然后介绍佛教对祭祀活动的影响,通过介绍一些祭祀活动中的佛教元素从而体现出佛教对祭祀活动的影响。最后介绍佛教对节日活动的影响,通过介绍春节,盂兰盆节等各种节日中佛教仪式及活动的体现从而反映出佛教对祭祀活动的很大的影响。最后总结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大教佛教已经深深影响着广大的中国人民,佛教活动也已经作为一种日常活动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关键字:佛教,日常生活,祭祀,节日活动 谈起佛教想必广大的中国人民肯定是不陌生,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53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其时西域的佛教学者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来,竺佛朔从天竺来,康孟详从康居来。

谈谈我对佛教的认识

有一种迷信是对佛的迷信 一、求佛祖保佑的人,求的并不是真正的佛法 世人凡事都想图个捷径,既想得到好处,又不想付出辛苦。什么是捷径呢?于是大家想起了佛祖释迦摩尼。既然他老人家佛法无边,就一定能保佑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于是现在有一种时髦就是烧香拜佛。 朋友们若有时间不妨到寺庙走一走,看一看。一到那里就会发现:不管什麼时候,总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烧香的、上供的、拜佛的、求签的。有想请佛保佑去病驱灾的;有想请佛保佑永结良缘的;有想请佛保佑升官发财的,甚至贪官也想求佛保佑免除牢狱之苦,永葆荣华富贵。天下之大,形形色色,无奇不有。我想佛祖释迦牟尼在西天灵鹫峰上见到此情此景也会哭笑不得! 佛不是神仙,佛也不是救世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解救人们脱离苦海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与生俱来的那颗智慧的本心。 二、佛是什么东西? 佛是什麼?佛是觉悟了的人;佛是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佛是心明眼亮具有大智慧的人。佛是人们的良师益友;佛是人们的慈父和兄长。佛是你;佛是我;佛是他;佛是我们大家。 佛和我们一起思考人生;佛和我们一起探索宇宙的真理。 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如果说学佛有什么密诀,学佛的密诀就是实践。 读破万卷佛经,不如在普通的生活中为一位需要帮助的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做一件小小的善事。切莫因善小而不为。切莫口是而心非。切莫空谈而不去实践。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三、中国人,你对佛教的误解有多深 1)现在在中国谈起佛教,常常会受到别样的眼光。反应常常会是“那是宗教迷信”、“太消极”,“太保守”。 而把佛教作为教育、作为智慧,最起码作为哲学思想来看的,真是少得可怜。智慧的佛教,教人获得心灵自在的佛教,教人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佛教,如何落到这步尴尬境地? 中国社会对佛教的误解,竟是如此之深! 把佛教看成消极的,会说佛教提倡“四大皆空”。这是误解佛教中“空”的含义。佛教所谓的“空”,其实并非“空空如也”的意思。其一个意思是指世上没有实在的永恒不变的东西,所谓的缘聚缘散。 如同宇宙之空旷,才有星河之灿烂。也犹如越虚心的人才会学到越多的东西。这样的“空”,不知道为何被理解为“消极”呢? 2)一些人因为生活的挫折,心灰意冷,于是想到逃避想到了出家做和尚。这于是又被看作佛教是“消极”的一个“罪证”。你可以到山里到寺院里出家去图清净,但那并不是佛教的真正精神。 实际上,真正的“出家”有着无比积极的意义。出家的僧人担负着传承佛法、帮助天下人破除烦恼的责任。成为和尚住进庙里,是因为可以心无旁骛地真参实悟,学到真本事,最后是需要把佛法普及开来的。就如同埋头做实验,实验成功之后

佛教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意义

佛教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意义—道与器的关系 作者思伟 一.概念阐述 1什么是道:是人类对本有的自然科学中原有的自然规律的认识。 2什么是器:是人类现代科学的新生产物。 二.阐述玛雅文明对当今人类文化的影响(见2012年7月4日天津今晚报第四版) 这些年在社会上流传的玛雅文化曾经引起众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它预言了2012年12月21日将是世界的末日,这已经成为网络上的狂热话题,还有些人预言人类世界将被黑洞吞噬,或遭小行星撞击。但是这些推测是否站得住脚,要看其是否符合自然科学逻辑。因为它们隶属自然科学的领域。人类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中,任何一种文明的预言,都要遵循自然规律,都是逻辑严谨的表述。人们拭目以待的2012年将是人类一个文明期的结束,下一个文明期重新开始的转折之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加以概括论述。 1当今流传的末法学说是宇宙黑洞形成的主要原因。 中国古老医书<<黄帝内经>>阐述的重点就是天人合一的理论,天地和谐相应。即人体是个小宇宙与外在的大宇宙是相互呼应的,人体有五行,天上有五星。所以中医的辩证施治由此而来。由于末法学说(宇宙的毁灭)这种人类直线思维的结果影响着整个人类,绝大多数人的内心笼罩在这种学说的阴影里,以至于反映到客观现实中就是整个人类内心的小宇宙的阴影合起来造就了外在的大宇宙的黑洞。这就是道教里法包自然的规律,法包自然就是现代人们没有认识到的,自然科学中原有的规律。但是喊末法的人自已没有意识到末法学说和法包自然的规律是相互矛盾的。而自然的法则又是客观存在的,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进程中的一切现象也没有逃脱这种规律的束缚。这种制约是人类必须遵循的标准。(即人类从顺应自然开始,到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切成果,其真实的目的都是在揭示着自然规律。但现在人们对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概念的界定是个盲区,以至于两者之间区分不清,所以佛(宗教)文化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引导着人类认识自然规律。人类一旦认知了自然规律,就会明白客观现实中的一切都是从绝对到相对,再由相对返回绝对,这种自然科学规律是循环往复的,是圆通的。如果人们认识不到此规律,他们对事物的认知都是直线思维。所以当看到代表玛雅文明的石碑后,就绝对的认为2012年12月21日就是世界的末日,而懂得自然规律的圆通思维就会认识到这将是人类又一个新文明的诞生。现在是宇宙的剧烈膨胀期,黑洞也在不断扩大,但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后会向真空过度。黑洞会随着人类观念的改变自然修复。这也是物极必反的结果,即宇宙的规律是由真空到膨胀,再由膨胀过度到真空。如此循环往复。 2.星球与星球相撞后会发生“穿越”。(融合) 现在有的科学家预言“穿越”是不可能的,星球与星球相撞后会粉碎。这完全是人类直线思维的结果。因为宇宙是个多维空间,它的规律不是人类直线思维所能认识到的。星球与星球撞击后会产生一种直线思维理解不了的现象—“穿越”。这也正是佛文化里讲的重点“如梦如幻”的理论学说,也是佛在揭示宇宙与人类的关系,是尖端的理论学说。喊末法的人怎么能理解佛大智慧的阐述。他们这种思维方式既不是人也不是神,已经严重偏离了佛文化和自然科学的规律,内心已经严重扭曲,而且大肆宣扬末法本身就是灭绝人性,丧失人伦,是一种断子绝孙

佛教对人生的启迪

佛教对人生的启迪 班级:12级旅游管理 姓名:王怡霖 学号:12586147

小时候总是听家中老人讲述关于佛法的事情,由于年龄过小自己听得不是很明白,渐渐长大对佛家有些理论有了一些了解。 首先我们很多人都不了解人生的含义,我们人活在世上到底为了什么?可能我们始终找不到答案。我们每个人都是按照社会变化努力的生活着,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艰难。在艰难的生活中有的人心渐渐被扭曲,渐渐把善良磨灭了。在现在的社会中,子女虐待老人、老师猥琐学生、父母虐打儿童、人类虐待动物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人为什么如此丧心病狂,为什么良心彻底泯灭了。可能在我们谴责这些人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社会,毫无信仰毫无敬畏之心,人类的心灵极度的空虚,我们的生活并不快乐。 然而,“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如果人生没有苦难,佛法也不会出现于世,正由于我们最迫切需要拔除痛苦,获得欢乐,佛教才应运而生。我们有充足理由颂扬欢乐,这也是我们人类进步的动力,但我们没有理由颂扬在追求欢乐的过程中种种暴虐,蛮横,和无知。在四天下之中,只有我们人类所在的南赡部洲能听闻佛法,其它各洲都生活得悠闲自在也很无知,有一句话说:“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正好可以描述这种情况。试想,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的确是相当不幸的:谋生的艰难,晚境的凄凉,疾病的折磨,死亡的恐惧,欲火中烧,怒气冲天,朝思暮想的东西偏得不到,心爱的人饱受离别之苦,不想见的恶魔又象幽灵一样缠绕不放......种种苦难数不胜数,却要一一经历,由不得你;但我们又是最幸运的,那就是能听闻佛法。佛法会教导我们如何从苦难中学习,在苦难中成长慧命,如何

抖落满身世俗的浮躁愚痴,虚荣虚妄,怯弱下劣,懈怠散乱等污垢,真实地赤裸裸地面对自己,进而发现宇宙人生真理,成为主宰一切而不是被一切主宰的真正的人。 以前有人说,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虽然我们对孔子的言说已经感受不深了,但几千年来,他一直如航标灯,指引着无数中国人走过光辉的历史航程。罗曼.罗兰曾描述,约翰克里斯朵夫在极度精神危机时,是贝多芬音乐拯救了他,据说中国人就是从这里开始认识贝多芬音乐的......这些都是人类进步旅程中耀眼的恒星,照亮我们的心智,启发我们的良知,但谁能指引我们彻底地认识自我,拯救自我呢? 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说也从反面说明宗教对人的精神作用极大,但如其说其麻醉作用大,倒不如说其震撼作用更大。今天,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精神财富却显得越来越贫乏,被困在焦灼和饥渴热恼中苦苦挣扎的人们,也的确需要这种只有宗教才能提供的清凉,安详,宁静和超脱 佛陀教会我们毅力与坚持,贵为太子,家庭幸福,但终究没有阻碍佛陀探究人生真谛的信心。佛陀教会我们善良,众生平等,皆有佛性,皮囊之贵贱怎比心性的纯洁。博爱在佛陀的行动中得到完美诠释。佛陀的觉悟给了我们永远的鼓励。 一部佛经,就是一所大学,一所心灵成长的大学,一所慧命成长的大学。释迦世尊在过去世,为求大法,哪怕是一句一偈都不惜身命,如今,这无上妙法都毫无保留地传给我们,面对无尽的利益,巨大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