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试卷解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试卷解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试卷解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试卷解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试卷解

————————————————————————————————作者:————————————————————————————————日期:

200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试卷解析

江苏省建陵中学陈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的理解,学生首先要对题目所给出的四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张有所认识。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形态;孔子提倡“仁”的学说,主张以得治民;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认识到“民为贵,君为轻”,主张实行“仁政”。考生回答这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题干的话语与四位思想家的主张对照起来,不难发现,墨子的“兼爱”与“天下兼相爱”对应,“非攻”与“国与国不相攻”对应,所以正确答案为C。此题难度不大。另外,古代文化史一直是考查热

点,希望本届高三学生注意这方面的内容。

2.我国古代用木炭冶炼生铁始于

A西周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冶铁业的发展历程的认识。我国古代冶铁所用能源的发展为:春秋后期──木炭,西汉──煤,明朝──焦炭。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此题迷惑性最大的选项是C,考生大多都知道木炭是较早的冶铁原料,但只记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模糊概念,如果考生还记得战国时期冶铁业已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各国都有冶铁业中心,就不难想到,冶铁业要有所发展,就必须经历一段时间,木炭冶铁不可能始于战国

时期,这样便可排除C选项。

3.通过农民战争建立的新王朝是

①西汉②西晋③隋朝④唐朝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王朝更替方式的认识。西汉是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建立起来的,西晋是265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自立而建立的,隋朝是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权建立的,唐朝是通过隋末农民战争建立起来的。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此题涉及西晋的政治,有超纲之嫌。

4.下列事件中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的是

①七国之乱②靖康之变③靖难之役④陈桥兵变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的理解。七国之乱是西汉初期王国问题的激化,是一次宗室王的叛乱,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靖康之变是指金军攻打北宋时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属于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的斗争;靖难之役是指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至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为争夺皇位,与其侄建文帝朱允之间进行的战争,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陈桥兵变是指后周大将赵匡胤为夺取后周政权而发动的兵变,当时赵匡胤是一位大将,并非皇族,故陈桥兵变不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所以正确答案是A。有些同学混淆了“皇族内部斗争”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而错选④,要注意,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此题有一

定难度。

5.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A武举B殿试C糊名法D进士科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的认识。武举和殿试均创立于武则天时期;糊名法的创立是北宋时期对科举制的重大发展,它能有效防止考官舞弊;进士科创立于隋炀帝。所以正确答案是C。此题比较容易。

6.1856年秋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鼎盛,其主要标志是

A攻占南京B东征和西征取得胜利

C李秀成率军攻击上海近郊D取得三河镇大捷

[解析]此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知识。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鼎盛在课本里有比较明确的表述。此外,“1856年秋”又是一个重要信息。选项中,攻占南京是在1853年春,李秀成率军攻击上海近郊是在1860年,取得三河镇大捷是在1858年。所以正确答案是B。此题非常容易。

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其根本目的是

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镇压太平天国

C抵抗外国侵略D维护清朝统治

[解析]此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的认识,只是换了个包装而已。正确答案是D。此题非

常容易。

8.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的创办D“公车上书”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再认历史结论的能力,课本有现成的答案。正确答案是D。此题非常容易。

9.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贡献是

A辛亥革命中对袁世凯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B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武装斗争

C向共产国际建议实行国共合作

D领导了北伐战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重大事件的认识。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对袁世凯妥协,导致辛亥革命失败,故A选项错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对专制主义的复辟起了很大阻碍作用,故正确答案是B;C项的迷惑性很强,乍一看去好像正确,但仔细一看,就不难发现国共合作的建议方和接受方倒置了,事实上应该是共产国际建议孙中山实行国共合作,而并非孙中山向共产国际建议;

要排除D项就要知道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不可能参与1926年的北伐战争。

10.在民主革命时期,知识分子走向社会、与工农群众结合开始于

A戊戌变法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

C五卅运动期间D一二·九运动期间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归纳历史现象和再现历史实事的能力。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就必须在群众性运动中体现,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故排除A项;一二·九运动期间,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的程度已很高,故排除D项。考生往往在B项和C项中徘徊,有些考生清晰地记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注意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这一历史结论,也记得课本较多地叙述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但他们是否与农民群众结合呢?于是他们又想到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究竟是否到了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才与农民群众结合呢?事实上,五四运动期间,知识分子确也走到农民群众中去了,但是结合的程度又并不高。于是,要选出正确答案,就必须对大革命时期的事件有清晰的时间概念──农民运动讲习所创立于1924年,五卅运动发生在1925年,这样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B。也许,命题者设置C项时用“五卅运动时期”而不用“大革

命时期”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此题难度较大。

11.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收回汉口英租界的背景之一是

A英国军舰炮击北伐军B北伐军占领了汉口

C国民政府已从其他国家收回过租界D英国宣布放弃租界权益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再认历史实事的能力。收回汉口英租界的大背景北伐军胜利进军,工农运动高涨,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各地人民掀起的反帝斗争中,成果最大的是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所以正确答

案是B。此题比较容易。

12.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战略方针,这是因为

A日军战线太长,兵力与财力不足B英美等国政府支援中国抗战

C国民政府在抗日问题上出现动摇D汪精卫成立了效忠日本的伪政权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结论的能力,课本有现成答案,正确答案是A。此题非常容易。

13.下列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在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

B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延安整风运动的有关史实的再认。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共七大的内容,而不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正确答案是C。此题比较容易。

14.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了保存富农经济、中立富农的政策,其目的是

①减少运动的阻力②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③发展农村经济④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1950年土改的有关历史结论的再认和理解能力。虽然这部分内容在课本里有明确表述,但属于小字部分,易被忽略;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同学也未必清楚理解这一政策,死记课本的表述也往往流于淡忘。要选出正确答案,就要对这一政策有深入的了解。①③两项容易选出,考生易在②④两项中徘徊。由于小农思想还存在于民族资产阶级,他们认为土地是永恒的财富,所以他们都用大量资金购买土地,所以民族资产阶级与富农经济有密切关系,为了能够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共就要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不要树敌太多。而要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就必须稳定富农经济,所以

要选②。故此题正确答案是A。

15.中共八大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是

A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共八大的内容的再认,课本有现成答案,正确答案是C。此题非常容易。

16.“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A毛泽东支持对《海瑞罢官》的批判

B《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发表

C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

D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有关史实的再认,课本有现成答案,正确答案是A。此题非常容易。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

A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审查和解决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的理解。考生首先要再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只要想到这些,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C,因为工作中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实行恰好就对应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中的一个。B项和D项没有说到点子上来,无法对应。选项A的迷惑性较大,错选A的考生没注意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已经确立,现在只是重新确立;此外,基本路线是强调具体行动的,既然说它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所选答案就应该体现它的雏形,就应该体现出“行动”的概念,而不是停留在思想路线上,因此,“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是基本路线开始形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此题有一点难度。

18.下列有关17世纪30—60年代英国宗教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进行了宗教改革,建立起英国国教教会

B清教徒议员在议会中拒绝通过征税法案

C查理一世的宗教压迫导致了苏格兰人起义

D克伦威尔厉行清教法规

[解析]此题表面上考查学生对英国宗教问题的理解,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进程的认识。A选项发生在16世纪,故正确答案是A。由于考试说明删去“宗教改革”,不少考生没有对其过多关注而使本题难度增大。但事实上本题没有超纲,因为考试说明同时明确“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与进程”是在考试范围内的。而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统治则属于革命的背景,其统治内容就包括了进行宗教改革,建立起英国国教教会。如果考生没有复习“宗教改革”,要答对此题,就必须记得都铎王朝结束的时间。此题不符合变量最小原则,笔者认为命题者有意或无意地钻了考试说明里的这个空子是不恰当的。

19.下列关于西班牙早期殖民扩张的表述,正确的是

A殖民地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B主要目的是开拓海外商品市场

C实施《航海条例》D实行残暴的种族奴役政策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西欧各国早期殖民活动的认识。殖民地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的应该是葡萄牙,故A选项错误;西班牙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掠夺财富,所掠夺到的财富不是用来发展资本主义,而是花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上,故没有必要开拓海外商品市场,所以B选项错误;《航海条例》是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发布的,目的在于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活动,与题干毫无关系;D选项符合题干,是正确选项。此题C选项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属于考试说明删去内容,但还在考试范围内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克仑威尔的统治又有提到,故此题也像第18题那样钻空子了,但相比之下,此题影响程度不大,因为只

要对克仑威尔的统治有所了解即可排除C选项。

20.下列关于18、19世纪拉丁美洲政治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大部分地区为英、法两国的殖民地

B墨西哥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C圣马丁率领军队彻底击溃西班牙殖民军

D大多数国家独立后建立了共和国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关于18、19世纪拉丁美洲政治状况的有关史实和历史结论的认识。18世纪到19世纪早期,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19世纪中后期美国和英国的殖民势力渗入拉丁美洲,故A选项错误;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应为海地,故B选项错误;圣马丁指挥军队解放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首府以后就引退了,并非率领军队彻底击溃西班牙殖民军,故C选项错误;正确答案是D。笔者对本题正确答案的表述有所保留: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独立后确实是建立了共和国,但实际掌权的是大地主阶级,政治上普遍出现独裁局面,此外,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又对其进行经济和军事侵略,于是拉丁美洲国家在独立后不久,变成实际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因此“共和国”只是虚有其名。笔者认为命题者应该在“共和国”上加上双引号,或者在后面补充:但后来变成实际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1.下列战役中,具有争取国家独立性质的是

A纳西比战役B色当战役C萨拉托加战役D凡尔登战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著名战役的理解。要判断四个战役的性质,首先要再现四个战役的主要内容。纳西比战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一次转折性战役,战役中,克仑威尔指挥的议会军打败王党军队,结束了内战,使议会军开始占据上风,纳西比战役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色当战役是普法战争的一个重大战役,普军在战役中大败法军,促使德国最后完成了统一,色当战役具有争取国家统一的性质;萨拉托加战役是北美独立战争中的转折性战役,它促使北美英军投降,具有争取国家独立的性质;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的重大战役,是法德矛盾的结果,战役中法德双方都损失惨重,凡尔登战役具有帝国主义争霸的性质。所以正确答案是C。

22.下列事件发生于1917年至1918年的俄国,其先后顺序是

①《四月提纲》的发表②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

③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④布列斯特和约签订

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②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有关史实的再认。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之一;《四月提纲》提出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它的发表是革命的准备;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是革命的内容;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是革命的结果之一。所以正确答案是C。

23.下列文件中,反对日本独霸中国的是

A《九国公约》B《联合国家宣言》

C《大西洋宪章》D《波茨坦公告》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所签订的各种条约的理解。考生首先要知道“反对日本独霸中国”就意味着反对方也想霸占中国,反对的重点是在“独”字上,这要区别于“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九国公约》

是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条约,它是英美反对日本独霸中国的结果,它使中国实质上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是为了促成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签订的,签约国反对日本的重点在于“侵略”而不在于“独霸”,它们也没有驱逐日本出中国然后共同霸占中国的意思。所以正确答案是A。由于课本叙述《九国公约》的有关内容时明确指出了“反对日本独霸中国”,考生往往不用再考虑其他三项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所以此题难度不大。如果此题题干改为“并非反对日本独霸中国的是”,答案改为组合性选项,则可以加强考查学生对上述内容的理解程度。

24.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可以概括为

A美国取得压倒性优势

B双方互有攻守

C苏联依靠绝对军事优势迫使美国退让

D双方不堪军备竞赛重负放慢争霸步伐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美苏争霸的理解。一般认为,美苏争霸可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缓和与紧张并存,美苏平起平坐;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苏强美弱;80年代,苏弱美强。题干所规定的时间段限是60—70年代,即美苏由平起平坐转向苏强美弱的时期。B选项的“双方互有攻守”概括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态势,是正确答案。C选项有一定迷惑性,一些考生只记得第二阶段“苏强美弱”的历史结论以及美国实行战略防御和调整外交关系的有关史实,却忽视了第一阶段的“平起平坐”,此外,发生在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是占优势的,所以,C选项不能完整地概括60—70年代的争霸态势。A选项的美国取得压倒性优势应在80时年代。D选项不符合史实。此题有一定难度,由于答案的结论不能直接在课本中得到,故此题可以充分检验

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属于比较好的题目。

25.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着严重经济困难

B东欧各国都先实行政治多元化,然后完成政权更迭

C德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D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东欧剧变的有关史实的认识。80年代后期起,东欧各国经济陷入困境,政治局势激烈动荡,这是东欧剧变的背景。完成政权更迭并非都是通过实行政治多元化,罗马尼亚则是通过突发事件和流血冲突实现的。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符合史实。所以正确答案是B。此题考查的内容属课本小字内容,易被忽略,但B选项含有绝对化字眼“都”,题目难度因

此而有所下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分,共计34分。要求:分

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

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

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楫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

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蒹葭堂杂著摘

抄》

材料四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

和消极影响。(10分)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归纳概括能力。题目所给材料的时间断限均为明朝中后期,凭此可马上想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但这并非材料正面叙述的内容,材料圈定的内容仅为这个大背景下的社会的一个方面──社会风气与观念,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小切口”如何反作用于整个社会。

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指出,金钱的拥有量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这反映出人们崇尚金钱;材料三有人反对禁奢,换句话说就是提倡奢侈;材料四直译为能够使人们富裕的大商人掌握着国家命脉,这里应该这样理解: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商人能够使人们富裕,既然这样,人们便重视商人、商业。所以第一小问的正确答案是:拜金、

倡奢和重商。

而第二问出现“结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字眼,这就暗示答案不一定在材料中直接得到。此时可回想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政治上如大多数王朝的末期那样走向腐败;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思想上出现民主思想,再联系材料二的“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只选取当时民主思想的一个部分──摆脱传统的等级制度的束缚。所以第二小问的正确答案是:积极作用是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观念;

消极影响是助长统治阶级腐朽倾向(或激化阶级矛盾)。

这种材料解析题所叙述的内容在课本里只字未提,而又有课本内容的影子,它能充分考查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历史思维和迁移能力。这将成为今后命题的一个热点。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

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

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

的几个问题》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6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今年单科历史命题组与文科综合历史命题组合二为一,此题正是

这一高考信息的重要体现。

要回答第一小题的第一小问,就要注意材料一的出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难知道,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起来的时间是1949年9月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回答第二小问时,要首先找出材料一中的重点语句:“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这就找出了政策实施的地点、实施的机构和实施的方法,然后整合所提取的有效信息,得出正确答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同样道理,回答第二小题第一小问时,找出重点语句:“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受帝国主义压迫”、“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这些都是结论性的语句,整合信息,得出正确答案: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回答第二小问时,因为题目是问“目的”,那么我们就要抓住材料中的“为了”这个关键词,“为了”后面的语句就是答案,所以正确答案是: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需要提醒本届高三学生的是:凡是看到材料解析题中有“根据材料”的字眼,就要懂得,答案基本上都是从材料中提取出来的,不要凭空想象,不要在课本里找答案。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一文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福泽谕吉

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论”。

材料二

1890年日本首相在国会演说中声称,日本不仅要防卫国境线,而且要保卫国境线外的“利益线”。这一演说

被认为是日本“大陆政策”确立的标志。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它们采取何种政策。(4分)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线”论对“大陆政策”的推行起

到什么作用。(5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出现“脱亚入欧论”和提出“大陆政策”的社会经济原因。(5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归纳、分析材料的能力。题目引导学生从日本的思想家和政治人物的言论中分析

日本对亚洲邻国的政策。

福泽谕吉的言论中出现“支那”(对中国的篾称)、“用不着特别客气”、“恶友”的字眼,表示他对亚洲邻国所持的态度是:蔑视。既然他对亚洲邻国持蔑视的态度,他所主张的政策当然不会是友好的了。回答第一小题第二小问时,关键是对他的主张进行归纳。首先我们找出重点语句:“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然后我们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那么西洋人对待亚洲的方式是怎样的呢?──侵略。所以,第一小题的正确答案是:对亚洲邻国持轻蔑态度。主张模仿欧美列强侵略亚洲邻国。

第二小题出现“根据所学知识”的字眼,于是我们回答“大陆政策”的内容时可以“回归课本”。课本在中国近现代史里的“甲午中日战争”和世界近现代史里的“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和对朝鲜、中国的侵略”等章节里均有提及“大陆政策”的内容,考生关键是要对其进行概括。正确答案是:以侵略中国为中心,把侵略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第一步。第二小问实质上是要考生找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关系。回答此问时,首先要注意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的时间──1884年和1890年,显然,两个材料有先行后续的联系,为什么当时的日本首相要发表“利益线”论呢?当初的大陆政策还不够吗?我们可以这样想,大陆政策是赤裸裸的侵略政策,其发表以后,必然引起日本国内的反对声音的出现,日本政府为了减少政策的实施阻力,于是抛出“利益线”论,来获得更多的支持。这样,我们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到正确答案:为侵略提供了借口。

回答第三小题时,要明确,日本当时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了,政府的政策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服务,然而,日本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也有军国主义的传统。组织答案时要立足于日本的国情,抓住日本的特点,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三方面去考虑。正确答案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大国内外市场;由于国内封建残余严重等原因,更加需要国外市场;这一目的难以通过经济

手段达到,更多依靠军事手段。第三小题有一定难度。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3分,第30题13分,第31题15分,共计41分。

29.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许多政略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发挥过积极作用。列举这些政略

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13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能力。回答第一小问时切忌想到什么就答什么,因为这样往往容易漏答。应该怎样回答呢?──分类!我们述说某朝代的历史时习惯于把历史事件、现象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等等,我们回答第一小问的时候也要这样。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表述第一小问的答案:政治上率军灭陈,统一南北;经济上开凿运河,修筑驰道,兴建东都,广设粮仓;文化上创进士科;外交上与日本、东南亚等国友好往来。第二小问可以直接运用现成的历史结论,正确答案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此题难度不大,关键是不要漏答。

30.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13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事实和归纳、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内容为热点问题──中国的近代化。中国的近代化,简而言之,就是政治上民主化,经济上工业化,文化上科学化。抓住这一点,找出中国社会由专制独裁变为民主共和、由自然经济变为市场经济、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变为先进的生产方式、由愚昧变为科学的具体表现,然后进一步组织答案。正确答案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出现了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31.20世纪中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冷战初期(1946—1955年),美国是如何逐步确立并巩固其霸主地位的。(15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联系当今时政,美国霸权主义逐步升级。了解美国霸主地位如何确立并巩固,有利于我们今天处理国际关系。回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再现题目所设置时间段限里,美国的对外政策及相应行动,对其进行加工,提取并归纳美国确立和巩固霸主地位的有关史实。组织答案时,考生要明确一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国获得霸主地位,归根到底还是其经济的发展所至,所以考生要重点抓住这三个时间段限里,哪些史实能够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此外,还要注意强弱变化也是相对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与美国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此题正确答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于1917年参战,成为主要战胜国之一;大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美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成为战胜法西斯势力的主力之一;掌握了原子弹;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雅尔塔体系为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首屈一指。冷战初期,在西欧各国实力下降的情况下,美国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巩固了霸主地位。此题难度较大。

2018年高考江苏历史试题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工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人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6.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

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 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鼎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 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 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C.南北朝D.唐朝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C.耕种 D.冶铁 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C.陆九渊 D.黄宗羲 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孑L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11.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完整word版,2017年江苏历史高考真题(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学科.网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2018江苏卷历史高考真题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江苏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6.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2017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4.孔子主“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江苏高考历史试卷

201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 ~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 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2.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爷,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冶这里所谓“违制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冶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 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冶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6.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爷有‘大同爷(‘中央爷、‘大同爷均为当时报纸名称)。冶这一描述表明 A.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2017江苏高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学科.网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 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2016江苏高考试题及答案-历史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江苏卷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题,每题3 分,共计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2 .《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3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冶这里“水车冶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4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冶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5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冶,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冶。在这种思想的“组合冶过程中,没有踿踿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冶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冶思想 D.“中体西用冶思想 7 .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冶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冶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8 .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 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9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精品试卷】江苏省盐城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有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终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 1.《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由此可见当时 A.“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B.血缘关系维系国家政治 C.封建君主专制正式确立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B.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D.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3.宋人陈深评论某书法作品说:“此帖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该作品是 A.李斯《会稽刻石》B.柳公权《玄秘塔碑》C.颜真卿《祭侄文稿》D.赵孟頫《洛神赋》 4.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西方火炮的传入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5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B.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C.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 D.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吃人不成功 6.《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据此,对军机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最初因处理军务而设立B.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C.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D.已取代内阁获得法定的地位

2017年高考江苏卷数学试题解析(正式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数学I 参考公式: 柱体的体积V Sh =,其中S 是柱体的底面积,h 是柱体的高. 球的体积3 4π3 R V =,其中R 是球的半径.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7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 1.已知集合{1,2}A =,2{,3}B a a =+,若{1}A B =,则实数a 的值为 ▲ . 【答案】1 【解析】由题意1B ∈,显然233a +≥,所以1a =,此时234a +=,满足题意,故答案为1. 2.已知复数(1i)(12i)z =++,其中i 是虚数单位,则z 的模是 ▲ . 【答案】10 【解析】(1i)(12i)1i 12i 2510z =++=++=?=,故答案为10. 3.某工厂生产甲、乙、丙、丁四种不同型号的产品,产量分别为200,400,300,100件.为检验产品的质量,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以上所有的产品中抽取60件进行检验,则应从丙种型号的产品中抽取 ▲ 件. 【答案】18 【解析】应从丙种型号的产品中抽取300 60181000 ?=件,故答案为18. 4.右图是一个算法流程图,若输入x 的值为 1 16 ,则输出y 的值是 ▲ . 【答案】2-

【解析】由题意得 2 1 2log2 16 y=+=-,故答案为2-. 5.若 π1 tan(), 46 α -=则tanα=▲ . 【答案】 7 5 【解析】 1 1 tan()tan7 6 44 tan tan[()] 1 445 1tan()tan1 446 α αα α ππ + -+ ππ =-+=== ππ --- .故答案为 7 5 . 6.如图,在圆柱12 O O内有一个球O,该球与圆柱的上、下底面及母线均相切.记圆柱 12 O O的体积为 1 V, 球O的体积为2V,则1 2 V V 的值是▲ . 【答案】 3 2 【解析】设球半径为r,则 2 1 3 2 23 42 3 V r r V r π? == π .故答案为 3 2 . 7.记函数2 ()6 f x x x =+-的定义域为D.在区间[4,5] -上随机取一个数x,则x D ∈的概率是▲ .【答案】 5 9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双曲线 2 21 3 x y -=的右准线与它的两条渐近线分别交于点P,Q,其焦点是12 , F F,则四边形 12 F PF Q的面积是▲ . 【答案】23 【解析】右准线方程为 310 10 x=,渐近线方程为3 y=,设 31030 (P,则 31030 ( Q - ,

江苏省常州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江苏省常州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017年1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⒈《左传》记载:“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制也。”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 A.等级秩序取决于贡赋轻重B.血缘亲疏维护了等级秩序 C.贡赋轻重反映了爵位高低D.宗法制度决定了爵位高低 ⒉《春秋谷梁传》记载:“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文献中的记载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被废除B.公田也要按亩收税 C.法律上承认私田地位D.只有私田按亩收税 ⒊史言有“吴中四士”之称的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其书法特点是 A.气粗字险B.逸势奇状C.气郁字敛D.雅俗共赏 ⒋《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宋高宗认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当时的海外贸易 A.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B.重视买卖船舶获利 C.主要服务于皇室享乐D.是国库最重要的财源 ⒌孙中山认为:“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唐宋至明清之间的考试,不符合此评价的是 A.选才制度的程序公正B.科目一直不合时用 C.试题的体裁屡有变化D.选拔出了很多人才 ⒍鸦片战争之后的近十年,在西方工业品冲击下,如棉纺织业、制针业等行业日益衰落,但类如制茶、缫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这时发展较快的行业主要是因为 A.近代民族工业兴起B.继承传统工艺品质优良 C.清廷允许民间设厂D.产品适合国际市场需求 ⒎右图是何剑士在1911年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小磨香油》。作 品把腐朽的清朝廷比作“石磨”,将人民比作“芝麻”。同时,一 个清朝官员在把芝麻往石磨里倒,另外两个清朝官员正用地推动 石磨,而榨出的香油却漏进了写有“外国”字样的木斗里!下列 选项,对此漫画解读最正确的是 A.担负起了宣传民国政府的责任B.揭露了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C.暗示清政府对内拼命压榨人民D.展示帝国主义无法满足的贪欲 ⒏1917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采用西欧美术界早已风行的人体模特儿写生,参观者初见那

江苏省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卫献公赐卫大夫免余 60 邑,免余不肯接受名分外的私邑,推辞说: “惟卿备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乱也,臣弗敢闻。”这说明 A.中央集权春秋时期初步形成 B.“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 C.等级制度仍有一定的约束力 D.战国时期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2. 溢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溢号 早已有之,秦始皇时一度废止,西汉时又恢复,其后历代相沿。这说明溢号 A. 真实反映了君王政治统治 B. 是削弱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 C. 旨在对君主行为加以约束 D. 口的是威慑天下并巩固统一 3. 在宋朝,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 从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得到流传, 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 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 B. 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 C. 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D. 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 4. 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唐〕冯宿《全唐文·禁版印时宪书奏》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 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 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C.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 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唯无凶年之患,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C.南北朝 D.唐朝 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 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B.李贽C.陆九渊D.黄宗羲 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 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B.李鸿章 C.康有为D.孙中山 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孑L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B.平型关战役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11.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 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 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鼎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 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 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

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答案】C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名师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

200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试卷解

200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试卷解析 江苏省建陵中学陈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的理解,学生首先要对题目所给出的四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张有所认识。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形态;孔子提倡“仁”的学说,主张以得治民;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认识到“民为贵,君为轻”,主张实行“仁政”。考生回答这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题干的话语与四位思想家的主张对照起来,不难发现,墨子的“兼爱”与“天下兼相爱”对应,“非攻”与“国与国不相攻”对应,所以正确答案为C。此题难度不大。另外,古代文化史一直是考查热 点,希望本届高三学生注意这方面的内容。 2.我国古代用木炭冶炼生铁始于 A西周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冶铁业的发展历程的认识。我国古代冶铁所用能源的发展为:春秋后期──木炭,西汉──煤,明朝──焦炭。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此题迷惑性最大的选项是C,考生大多都知道木炭是较早的冶铁原料,但只记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模糊概念,如果考生还记得战国时期冶铁业已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各国都有冶铁业中心,就不难想到,冶铁业要有所发展,就必须经历一段时间,木炭冶铁不可能始于战国 时期,这样便可排除C选项。 3.通过农民战争建立的新王朝是 ①西汉②西晋③隋朝④唐朝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王朝更替方式的认识。西汉是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建立起来的,西晋是265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自立而建立的,隋朝是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权建立的,唐朝是通过隋末农民战争建立起来的。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此题涉及西晋的政治,有超纲之嫌。 4.下列事件中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的是 ①七国之乱②靖康之变③靖难之役④陈桥兵变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的理解。七国之乱是西汉初期王国问题的激化,是一次宗室王的叛乱,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靖康之变是指金军攻打北宋时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属于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的斗争;靖难之役是指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至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为争夺皇位,与其侄建文帝朱允之间进行的战争,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陈桥兵变是指后周大将赵匡胤为夺取后周政权而发

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历史试卷

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2、汉代科技多有创新,下图描绘了这一时期某项发明的工艺制作流程(部分)。该发明是 A .造纸术 B .灌钢法 C .棉纺技术 D .印刷术 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交子”广泛使用 B .坊市界限严格 C .商业发展繁荣 D .商帮活动频繁 4、理学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某日,周敦颐问“二程”,我让你们寻找孔(丘)颜(回)乐处,他们因何而乐?此事发生在 A .西汉 B .北宋 C .元朝 D .明朝 5、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 股全民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潮,下图是该 节目提到的古典诗词。它属于 A .汉赋 B .唐诗 C .宋词 D .元曲 6、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7、据《晚清史》记载,1843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 A.赔款2100万银元 B.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C.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8、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冯桂芬等人认为,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适足取败而已”。这里,他们的核心主张是 A.师夷长技 B.维新变法 C.民主革命 D.民主科学 9、右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 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 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 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10、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余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11、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2014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江苏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题,每题3 分,共计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 符合题目要求。 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摇摇摇摇,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2.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 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 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 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3.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4. 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5. 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 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 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 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6. 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 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 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 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 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7. 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ˊ……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