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山香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概述

(完整版)山香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概述

(完整版)山香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概述
(完整版)山香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丶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从两种角度来对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的定义分为三个层次:

(1)广义的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机会、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德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也有个体的个性化)

(二)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教育

(2)历史性。古与今——不同

(3)继承性。古与今——不同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超前”或“滞后”

(6)生产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7)民族性。国与国--不同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狭义的教育者是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题,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2)目的性;(3)社会性。

2.受教育者(学习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既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也包括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主体。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措施)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教育总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

1.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2.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

3.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他/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基本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拓展功能

(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

正向作用——有助于

负向作用——阻碍

(三)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

显性功能——预期

隐形功能——非预期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观点:体现天或神的意志

价值:最古老的观点

代表人物:中国的朱熹,所有的宗教

(二)生物起源说

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价值:第一个正式提出

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错误: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社会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说

观点:个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错误: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学家孟禄

(四)劳动起源说(——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代表人物: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我国。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教育

(二)古代社会教育

(三)近代社会教育

(四)现代社会教育

(一)、原始社会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联。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

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这一时期的特征:

A:鲜明的阶级性

B: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和相对立

C: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D: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

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规模扩大,类型增多,内容丰富,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

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最早的学校: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事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学校萌芽:

夏代:序、校

商代:“大学”“小学”“序”“痒”

西周的教育:

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有国学、乡学之分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私学兴起

稷下学宫,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文翁兴学”。

隋唐时期的教育:

选士制度上采取了科举制。

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等级性)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宋代书院盛行: 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

崇阳书院、茅山书院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考试的固定格式,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走向没落。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的教育宗教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记诵《吠陀经》,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佛教的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研究经意义。

(3)古代埃及

三种学校:

1.宫廷学校: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2.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官员)

3.文士(书吏)学校:开设最多。(平民)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

1.古希腊教育★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古罗马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

拉丁修辞学校招收16~18岁文法学校的毕业生,其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中世纪的欧洲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师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马永健猎枪骑士)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又译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

人文主义的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凡是提到关于人的教育,就要知道是文艺复兴时期。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当时的普鲁士)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4)教育的法制化。

记忆(法国一世)

(四)、现代教育社会教育

1.现代教育的特点★

现代教育呈现出了一些全新的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简答题)

(1)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2)教育的全民化。(所谓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要。)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是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的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客观题,需要大量记忆)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与任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意义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单选,判断,填空)

3.教育规律是这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4. 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

5. 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事业。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重点)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的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4)墨家

(5)道家

(6)《学记》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①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②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③教育内容。孔子把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孔子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④论语中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第二,因材施教。

第三,学、思、行相结合。(过程)

第四,温故知新。

(2)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持“性善论”,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急哦阿玉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在一般的人伦的关系上,孟子又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记忆(大善人)

(3)荀子的教育思想

与孟子相反,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荀子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他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

记忆(化恶行)

(4)墨家的教育思想

“兼爱”、“非攻”的思想

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上,他们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一大创造。

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和“说知”,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5)道家的教育思想

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教循自然,一切任其自然便是好的教育。

(6)《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为突出。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①教学相长。“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尊师重道。

③藏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④豫时孙摩。

⑤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⑥长善救失。

⑦学不躐等。循序渐进。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前三个是师承关系)

(1)苏格拉底

(2)柏拉图

(3)亚里士多德

(4)昆体良

(1)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考点)

苏格拉底因为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此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成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他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仍然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工具。这种观点是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伴随着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4)昆体良

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育法论著。

(二)、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

17世纪以后,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2)卢梭

(3)康德

(4)裴斯泰洛齐

(5)洛克

(1)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主要观点包括:

①“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②教育适应自然。

③班级授课制。

④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

(2)卢梭

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他的教育体小说《爱弥儿》宣扬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3)康得

康得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康德论教育》一书中。他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控制,“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作为哲学家,康德是最早在大学设教育学讲座的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4)佩斯泰洛奇

在西方教育史上,佩斯泰洛奇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口号的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也被认为是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5)洛克

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他明确指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由此提出了“绅士教育论”,并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详细论述了绅士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

(2)杜威

(1)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相关理念:

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②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性恶论。

③教育性教学原则。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

④教学的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⑤旧三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记忆(教师在课堂上教教材)

(1)杜威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其代表作《民族主义教育》,反

映了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记忆(儿童在活动中学经验)

其主要教育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①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学校即社会”。

②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

③“从做中学”。

④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

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杜威的教育说提出以后,西方教育学便出现了一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主要的教育学流派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

1.实验教育学

(1)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依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代表著作:《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纲要》

(2)基本观点:重视实验,强调从实验的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

(1)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

(2)基本观点: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3.实用主义教育学

(1)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2)代表著作:《民主主义教育学》

(3)基本观点:(杜威)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1)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凯洛夫《教育学》(1939),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1930)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5.批判教育学

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

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厄迪尔(两斯两尔)代表著作:《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与权力》

《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族革命家和教育家。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的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相关的教育思想: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3)教育独立思想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使无业者有页,使有业者乐业”

“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血脂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

“大职业教育主义”

“敬业乐群”、“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只要看到职业教育就是了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享誉国内外的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家。

“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化农民”必须先“农民化”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梁漱溟一生从事人类基本问题——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过的建设问题归根结底是“乡村建设”。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

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

与杜威的思想相互换,(师从杜威)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

活教育的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中国的福禄贝尔)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1950、60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出世界教育瞩目的重大课题。

1.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

(1)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育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倡导发现法

(2)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出版的《教育与发展》一书,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

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3)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2.其他学者的观点

(1)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2)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神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

谐发展的人。

和谐教育回顾:亚里士多德、雅典城邦。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统计学》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华东师大心理统计学大纲 教材:《教育统计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 一、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 统计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理统计学。它主要是以概率论为基础,对统计数据数量关系的模式加以解释,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给予数学的证明。它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另一类是应用统计学。它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如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工业领域,称为工业统计学;应用到医学领域,称为医学统计学;应用到心理学领域,称为心理统计学,等等。应用统计学是与研究对象密切结合的各科专门统计学。 二、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的内容 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的研究内容,从不同角度来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具体应用的角度来分,可以分成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实验设计三部分。 1.描述统计 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显示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称为描述统计。 2.推断统计 根据样本所提供的信息,运用概率的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对总体分布特征进行估计、推测,这种统计方法称为推断统计。推断统计的内容包括总体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部分。 3.实验设计 实验者为了揭示试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在实验之前所制定的实验计划,称为实验设计。其中包括选择怎样的抽样方式;如何计算样本容量;确定怎样的实验对照形式;如何实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等组化;如何安排实验因素和如何控制无关因素;用什么统计方法处理及分析实验结果,等等。 以上三部分内容,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随机变量 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的现象,成为随机变量。第一,一次试验有多中可能结果,其所有可能结果是已知的;第二,试验之前不能预料哪一种结果会出现;第三,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试验。随机现象的每一种结果叫做一个随机事件。我们把能表示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统计处理的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二、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我们所研究的具有共同特性的个体的总和。总体中的每个单位成为个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作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个体。当总体所包含的个数有限时,这一总体称为有限总体。而总体所包含的个数无限时,则称为无限总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的容量,一般用n来表示。一般来说,样本中个体数目大于30称为大样本,等于或小于30称为小样本。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大样本和小样本所用的统计方法不一定相同。 三、统计量和参数

山香版教育学教师和学生

精心整理 第四章教师和学生(特别重要)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非常重要) 一.教师的概念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 2.二.1. 19942. 3. 1.2.3.4.1.2.私学 3.4. 专业化阶段:质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得到确认。 1995你那,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 最大的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理解后的选择题) 管理类型:强硬专断、仁慈专断、放任自流、民主管理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 6.“研究者”和“学习者”、“学者”——教师应该反思自己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和创造性 (二).连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 (三).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间长、见效慢 (四). (五). 1. 2. 3. 五.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四)职业心理健康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四个“对”)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职业道德的和核心) 3.对待他人:团结协作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1-山香教教育学重点总结教师招聘---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概述 1. 教育概念: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 传递生产与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 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起源 3.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教育中诸多矛盾中,受教育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4. 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 教育特征:①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物等机型、无 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 ①奴隶社会 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②古代中国 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主要有两类“序”“校”)。西周的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隋唐时期: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③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人分为四个等级最高的是婆罗门即僧侣。婆罗门以家庭教育为主。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一大特征。 ④古代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史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雅典教育目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 ⑤中世纪西欧 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良好总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⑥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表现:⑴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⑵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羞辱儿童,强调尊重和爱护儿童。⑶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⑸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三)近现代社会教育

山香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得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得概念 教育就是人类有H得地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得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从两种角度来对教育得定义: 1 ?从社会得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得定义分为三个层次: (1)广义得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得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得身心发展规律,有11得、有机会、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得方向发展变化得活动。 (3)更狭义得教育:德育 2、从个体得角度来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得过程。 兼顾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得促使个体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也有个体得个性化) (二)教育得属性 1、本质属性: 教育得本质属性就是育人,即教育就是一种有U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区别与其她事物得根本特征,就是教育质得规定性,也就是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就是人类所特有得一种有意识得社会活动;(H得性) (2)教育就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得活动;(社会性) (3)教育就是以人得培养为直接L1标得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2、教育得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教育 (2)历史性。古与今——不同 (3)继承性。古与今一一不同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超前”或“滞后” (6)生产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7)民族性。国与国-不同 (三)教育得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就是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II得地影响她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得人,统称为教育者。 广义得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 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 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 间的联结关系。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 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1.注意概述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4、教育起源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 六、中学课程 七、中学教学 八、中学德育 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4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 动效率)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 (二)教育与科学技术 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 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整合型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5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 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9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

教师招考教材重点(山香版)心理学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 (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 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心理学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 记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 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 间的联结关系。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 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教育学读书笔记

《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摘抄: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 本特征;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 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3、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1)、孔子的教育思想。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B,孔子的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C,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D,孔子倡导启发试的教育 方法。(2)、《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A,《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B,《学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C,《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D,《学记》同样重视启发性教学。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 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们和作品。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普通教育学》共分三篇:第一篇阐述“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教学应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为目的。第二篇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等,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借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间,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学生应该学习的应该是统一体的,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形式阶段。第三篇讨论道理性格的形成及其通过教育形成儿童性格的理论。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赫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 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心得: 最近通过阅读《当代教育学》后,让我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我认为老师要想把认真准备的课在讲课中得到完全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有几个方面要满足:一是要目标明确。就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1)本质属性是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是: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7)生产性8)民族性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近代社会教育的表现(公立十一)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生产性、公共性、国际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终身性

五、20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各国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民主化。 1)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2)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 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六、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七、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6、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7、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八、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九章 课外校外教育工作

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工作 第一节至第三节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课外教育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自习课、选修课不属于课外教育 与教学一样都是正规教育且方向一致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 (1)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任务; (2)都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属于正规教育 两者在教育过程中是互相配合的 (3)课外、校外教育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而是必要的补充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 (一)社会政治活动(参观、考察、访问、宣传、游览) (二)社会公益活动(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三)科学技术活动 (四)学科活动(主体) (五)文化艺术活动(“五小活动”) (六)体育活动 (七)课外阅读活动 记忆推荐:两社两科问题课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二)小组活动:(基本组织形式) (三)个人活动

四、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 2.广泛性 3.自主性 4.灵活性 5.实践性 记忆推荐:自愿领饭食 五、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一)要有明确目的性、计划性 (二)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五)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六)要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

第四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一、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一)社区对学生的影响 (二)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 (三)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戏剧等传播媒介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 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1.环境和谐 2.以身作则 3.方法科学 4.严慈相济 5.要求一致 6.全面关心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二)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三)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联系 互访、建立通讯录,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育学原理笔记-第一章丨教育学考研

教育学原理笔记 参考教材《教育学基础(第三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关键词:教育、学习、教育要素、教育形态、教育学、教育学的价值 学习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2.理解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理解这三个要素在当代的新特征。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4.识记20世纪五种主要的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阅读一篇/部他的代表作,理解他的主要学 术观点,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独到的评论。 5.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找一找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或课程在整个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6.访问一些校长和中小学教师,了解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学习评价 一、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理解)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双向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

体会。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人; 社会的个体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被称为教育,因为这类行为大都是在自然或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双向建构方面起不到一种明确的“引导”“促进”和“加速”作用。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二、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结合实际)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种基本要素。 教育者:简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传统上人们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相对“教育者”或“教师”而言的。但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对象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社会公民,“学习者”是一个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类型的词汇。 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的学习者有学同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也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