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音版六年级音乐4《欢乐颂》教案1.doc

人音版六年级音乐4《欢乐颂》教案1.doc

《欢乐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钢琴、音响、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与学唱《欢乐颂》使学生了解“乐圣”贝多芬的生平、作品和他的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二声部合唱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唱和自身协调能力。

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趣。

教材分析:

《欢乐颂》选自贝多芬著名的《第九交响曲》终曲合唱。作品以宏伟的构思,气壮山河的力量,颂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主题和欢乐、神圣的理想世界。《欢乐颂》是一部宏大的合唱作品,有领唱、重唱、合唱,通过多次主题的变奏来渲染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颂扬了和平、友爱的境界。

教学重点:

欣赏与学唱欢乐颂。

教学难点:

二声部合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命运》交响曲主题、《献给爱丽丝》片段)

聆听两个音乐的片断,思考这两首作品的曲作者是谁?同学对这位音乐家生平的了解。(二)作曲家、作品介绍

1、说说这位音乐家是谁,以及对他的了解。

贝多芬,被称为“乐圣”,是德国作曲家,是整个西方文化史上最了不起的音乐家之一,他的名字跟莎士比亚、达·芬奇一样家户喻晓。贝多芬的交响音乐有着英雄史诗般的气质和不竭的动力。三、五、七、九交响曲与辉煌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如大江大河般奔腾咆哮,一泻

千里。他是跨两个世纪,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两个派流的大师。贝多芬用音乐与厄运抗争,用音乐抒发对大自然的爱,用音乐举起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

2、作品简介(出示贝多芬的图片)

《欢乐颂》大约创作于1819到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D大调,4/4拍,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

(三)欣赏《欢乐颂》

1、聆听作品《欢乐颂》,在聆听感受音乐时,思考里面含有哪几种演唱形式?(播放音乐) (领唱、独唱、重唱、合唱)

2、学习《欢乐颂》的主题部分。(播放音乐,并出示歌谱)

(四)学唱《欢乐颂》

1、分出两个声部的同学,给两分钟时间练习自己声部的歌谱。

2、在钢琴上弹奏高声部旋律,高声部的同学演唱。

3、在钢琴上弹奏低声部旋律,低声部的同学唱谱,注意音准和节奏。

4、一起合唱谱子。在唱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听另一个声部,并感受整个音乐的效果。(钢琴伴奏)

(五)创作表演

1、把四拍子看成二拍子演唱,缩短时值,使歌曲更具律动性。

2、加上以前学过的声势作伴奏。跺脚、拍脚、捻指、拍手。一拍做一个动作,声音跟声势动作要一致。

3、一个学生指挥,其他学生唱加上声势动作,老师弹琴。

(六)小结

学生在课后可多了解一些贝多芬的交响乐曲目,感受交响乐的魅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