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律政提高阶段名师精讲隋彭生民法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21
隋澎生司法考试知识点准格言第一部分一、简单形成权的魅力是一方说了算。
形成权分为简单形成权和形成诉权。
形成诉权是指当事人以诉的方式来行使,扩大解释是以诉的方式和仲裁的方式。
离婚权就是形成诉权,只能经过法院。
撤销权可通过法院,也可通过仲裁。
简单形成权又称为单纯形成权,只要把形成权的意思表示通知和告诉对方就发生效力了。
二、抗辩权是争对请求权的拒绝权。
抗辩权与请求权是一对。
三、可以以默示的方式行使形成权,行使形成权的行为是单方法律行为。
如试用买卖合同中的认可权。
默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积极行为,一种的消极行为。
四、人身权,物权,知识产权是支配权,绝对权,对世权。
侵权一般是对绝对权的的侵犯。
但有一例外,以背离善良风俗的方法危害他人的债权,这是构成对债权的侵权。
对绝对权的侵犯有一种责任方式:叫停止侵害。
特别是对知识产权侵权之后,即使没有过错和销售专门产品有合法的来源,但也要承担一种侵权责任停止侵害。
五、鱼和熊掌是选择之债。
选择之债的对应概念是简单之债。
六、鱼和熊掌选择权。
根据合同法116条规定,或选定金,或选违约金,选择权是债权人。
七、法律规定+事实=(形成)法律关系。
法律事实是法律规定的事实。
形成包括发生、变更、消灭。
第二部分一、法律行为是合法的意思表示行为。
二、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比如无因管理并不以本人(被管理人)为意思表示。
三、法律以意思表示发生效力。
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发生效力。
四、法律行为都是合法行为(都是有效的),事实行为区分合法和违法行为。
民通54条。
五、法律行为产生意定之债,事实行为产生法定之债。
合同法340条技术合作开法,是共同法律行为,产生之债是共同之债。
事实行为了,侵犯绝对权产生侵权之债,无因管理这个合法行为产生无因管理之债这个法定之债。
六、法律行为引起物权变动,事实行为也引起物权变动。
物权法30条规定,就是事实行为引起物权变动。
发明行为,完成作品的行为,条一头牛的行为等,可以引起物权的变动。
民商法主讲--隋彭生教授
隋彭生
教授。
民商法辅导三大辅导名师之首。
和学员亲切留影
隋彭生:中国政法大学民法、经济法教授,民法研究生导师、新起点学校签约名师、兼职律师
主要著作:《合同法要义》(专著)、《合同法论》(专著)、《市场竞争法》(教材,主编)、《经济法概论》(教材,主编)、《公司法》(教材,主编)、《中法网司法考试名师辅导课堂笔记-
民法》等。
发表的理论文章有:"先履行抗辩权刍议"、"论显失公平合同的主观要件"、"对合同法中重大误解的探讨","论要约邀请的效力及容纳规则"等
简介:隋彭生,男,50岁,中国政法大学民法、经济法教授,民法研究生导师、兼职律师。
讲授合同法、担保法、债权法、公司法、经济法等课程。
授课受到广泛欢迎,讲课的特点是简明、流畅、准确、重点突出,善于分析复杂的法律关系,是名至实归的名师。
主要研究领域:目前,主要研究合同法基础理论。
主要研究领域:目前,主要研究合同法基础理论。
司法考试合同法讲义合同法讲义隋彭生第一章概述一、合同的概念(一)合同是关于债的合意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因此《民法通则》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除《合同法》另有规定外均适用于合同。
2.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合同的成立除了当事人要有意思表示外还需要当事人达成合意(要约+承诺=合同)。
3.《合同法》上的合同仅指当事人设立、终止和变更财产权的双方法律行为,就身份关係而达成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的规定。
比如结婚、扶养等法律关係不受合同法调整。
4.合同是债的发生原因之一,因此合同在有效成立之后就按照当事人的合意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债权债务关係。
(二)合同之债有相容性一物双卖,两个合同可能都有效。
《合同法解释(二)》第15条规定:“出卖人就同一标的物订立多重买卖合同,合同均不具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无效情形,买受人因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取得标的物所有权,请求追究出卖人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援。
”【例题·多选题】下列甲与乙签订的哪些合同有效?()(202X-3-58)a.甲与乙签订商铺租赁合同,约定待办理公证后合同生效。
双方未办理合同公证,甲交付商铺后,乙支付了第1个月的租金b.甲与乙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甲将其对丙公司享有的90%股权转让给乙,乙支付1亿元股权受让款。
但此前甲已将该股权转让给丁c.甲与乙签订相机买卖合同,相机尚未交付,也未付款。
后甲又就出卖该相机与丙签订买卖合同d.甲将商铺出租给丙后,将该商铺出卖给乙,但未通知丙『正确答案』acd『答案解析』(1)a属于约定的要式合同,可通过履行突破。
(2)b属于自始履行不能,故无效。
(3)一物双卖,两个合同尚都有履行的可能,两个合同都有效。
(4)“商铺”是不是“房屋”,含义不清。
如果是房屋,丙享有同等条件的下的优先购买权。
即便丙享有优先购买权,甲与乙的买卖合同也有效。
二、合同的分类(一)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依合同的成立是否须採取一定的形式为标準所作的分类。
中法学校名师隋彭⽣对民法题的解答 你选择对了吗?——隋彭⽣物权法夜话(255)来源:中法学校司考论坛 (07卷三单12)甲公司与⼄公司约定:为满⾜甲公司开发住宅⼩区观景的需要,甲公司向⼄公司⽀付100万元,⼄公司在20年内不在⾃⼰⼚区建造6⽶以上的建筑。
甲公司将全部房屋售出后不久,⼄公司在⾃⼰的⼚区建造了⼀栋8⽶⾼的⼚房。
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 A.⼩区业主有权请求⼄公司拆除超过6⽶的建筑 B.甲公司有权请求⼄公司拆除超过6⽶的建筑 C.甲公司和⼩区业主均有权请求⼄公司拆除超过6⽶的建筑 D.甲公司和⼩区业主均⽆权请求⼄公司拆除超过6⽶的建筑 1.甲公司的“地”,是住宅建设⽤地使⽤权,甲公司是地役权⼈,甲公司将房屋及使⽤权转让给了业主,业主对住宅建设⽤地使⽤权是共有(依据《物权法》第105条)。
即是说,业主是地役权合同的当事⼈,是地役权⼈,甲公司因转让⾏为已经退出了地役权法律关系。
故排除B和C。
2.我在《物权法夜话》中说:地役权⾃地役权合同⽣效时设⽴。
当事⼈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158条)。
据此,地役权设⽴,采登记对抗主义。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可以分三层解释:(1)“第三⼈”,是指受让供役地的⼟地使⽤权及属于供役地建筑物所有权的⼈。
(2)“善意”,指第三⼈不知受让的⼟地使⽤权、建筑物上负担有地役权。
(3)“不得对抗”,是指不得使其负担义务。
我在讲课时也强调,地役权是否登记,对受让需役地的⼈⽆所谓,并不影响受让⼈的权利。
⽽是否要让地役权义务⼈那块“地”(供役地)的受让⼈负担义务,则要看是否登记,在没有登记的时候,要看受让⼈是否为善意。
从以上分析来看,应当选择A,排除D。
得分了吗?—隋彭⽣物权法夜话(256) (07卷三单13)甲公司向⼄银⾏贷款1000万元,约定2005年12⽉2⽇⼀次性还本付息。
丙公司以⾃⼰的⼀栋房屋作抵押。
甲到期没有清偿债务,⼄银⾏每个⽉都向其催收,均⽆效果,最后⼀次催收的时间是2007年3⽉6⽇。
中法网-基础串讲-民法讲义-隋彭生民法--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一节民法的概念一、民法的概念(/doc/02e8caa5cc22bcd126ff0c29.html 整理提供)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民法的含义(一)形式上的民法与实质上的民法形式上的民法,是指依照法典形式制定,并命名为“民法”的成文法。
或者说,形式上的民法,就是指“民法典”。
实质上的民法,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已经超越了一部法典的局限。
(二)广义的民法与狭义的民法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法是指所有民法规范,包括民事特别法(比如包括商法)。
狭义上的民法,不包括民事特别法(比如不包括商法)。
(三)民法典与民法通则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一、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二、人身关系及其特征人身关系是基于自然人的存在,基于对自然人生命体及精神的保护而产生的关系。
它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一)人格关系及其特征人格关系,是以自然人人格利益为客体的社会关系。
其具有以下特征:1.人格利益包括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誉等利益。
2.严格意义上的人格权,是自然人的人格权。
我们常说法人也有人格。
法人的人格,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活动主体资格、市场交易的主体资格,这种人格与自然人的人格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内容。
3.人格权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
人格权本身不是财产利益。
但是,人格权可以派生财产利益,例如,对肖像的利用就可以产生财产利益。
4.人格权是专属权。
人格权不得抛弃和转让。
(二)身份关系及其特征身份关系,是因自然人彼此身份的存在而产生的关系。
其特征是:1.身份,是指自然人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
身份权包括亲属权、亲权、配偶权、监护权等。
2.身份关系依照婚姻、血缘和法律的拟制产生,不能转让、继承,也不能抛弃。
3.身份关系的权利义务主体都是确定的;人格关系的权利主体是确定的,义务主体则是不特定的。
继承法分数虽然在考卷中所占比例不是很高,但绝对不可以放弃。
其考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继承权的放弃、丧失 2. 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 3. 代位继承与转继承 4. 遗嘱的生效要件 5. 遗嘱的变更和撤销 6. 遗赠与相关概念 7. 同一事件先死亡的判断 8. 遗产的共有性质和范围 9. 限定继承一、继承权的放弃、丧失(一)继承权的放弃主要出题角度:辨析继承权放弃与受遗赠权放弃。
1. 继承权的放弃,是指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起算点为客观标准)、遗产分割前,以明示的方式拒绝接受遗产的单方法律行为。
继承权不存在默示放弃的情形。
2. 存在默示放弃受遗赠权的单方法律行为(两个月内,起算点为主观标准)。
两种权利放弃的表示方式不同(明示、默示),放弃的时间不同。
《继承法》第 25 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
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
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
”据此,继承开始后,继承人保持沉默的,解释为不放弃继承权;受遗赠人在两个月内保持沉默的,视为放弃受遗赠权。
(二)继承权的丧失继承权丧失的主要出题角度:判断故意杀害被继承人而丧失继承权,是否要求既遂,对其杀害动机是否有要求;遗弃是否要求具备 " 情节严重 " 的条件;认定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时,如何认定“情节严重”。
《继承法》第 7 条规定:继承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丧失继承权:(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三)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四)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1. 上述 4 种行为,继承人的主观状态都是故意。
2. 故意杀害被继承人,不要求既遂,也不要求动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国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继承法意见”第 11 条)。
民法学习九讲民法作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基本原则对于掌握法律知识、开展案例分析和舆论评论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民法学习进行九讲,旨在探索民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运用,以便更高效地学习和分析民法。
第一讲:民法的定义民法的定义一般是指“民法是一种法律体系,规定了全民的相互关系,用以解决民事诉讼,行使权利,实现义务和在民事活动中的公平交易的法律”。
第二讲:民法的特点民法具有IIP特性:1)普遍性,指民法以一定程度普遍适用;2)统一性,指在任何时候和所有地域内都具有统一的法律原则;3)关联权利和义务,指民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一定的联系;4)程序性,指民法在审理民事案件时有特定的程序性。
第三讲:民法的类别民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基本民法、民事法和程序法。
基本民法是指规定民事行为的基础性法律,它包括许多基本的法律规则,如民事责任法。
民事法是指规定民事行为的具体法律,它包括合同法、劳动法和物权法等。
程序法是指规定民事程序的法律,它包括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
第四讲:民法的处理原则民法的处理原则,包括基本原则和判断原则。
基本原则指法律问题应以法律规定为准;判断原则指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适用法院对案件判决的说明。
第五讲:民法的主体民法的主体有四种:行政主体、司法主体、权威主体和特殊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国家机关作为民法主体负责执行和推动民法制度的发展,具有最高行政权威。
司法主体是指司法机关负责裁判民事审判案件,确定民法制度的内容和范围。
权威主体是指通过不同形式发布民事宪法、民法典和法律,规定民法内容和范围,具有最高权威性的主体。
特殊主体是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权利义务的个人、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
第六讲:民法的法律行为民法的法律行为包括合同行为、责任行为和义务行为。
合同行为是指当事人之间通过订立书面或者口头合同达成协议,相互就涉及的权利义务事项订立书面或口头协议。
责任行为是指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承担过错责任,也就是说,当事人担负过错责任时,应当赔偿给他人遭受的损失。
09民法讲授提纲第一章民法概述一、民法的含义与理念(一)民法的含义私法的属性: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例1:业务员私扣货款。
例2:政府与国有企业增收的协议。
例3:公安局的悬赏广告。
公法人可以私法人的面目出现。
例4:(08卷三55)下列行为中,哪些构成无因管理?A.甲错把他人的牛当成自家的而饲养B.乙见邻居家中失火恐殃及自己家,遂用自备的灭火器救火C.丙(15岁)租车将在体育课上昏倒的同学送往医院救治D.丁见门前马路下水道井盖被盗致路人跌伤,遂自购一井盖铺上〖答案〗BCD。
(二)民法的理念诚信(禁止权利的滥用,是从诚实信用原则派生出来的)、公平、自由、安全、效率。
无实际利益而贯彻权利,为权利的滥用。
在阅读重点法条的时候,要与以上理念相对应。
比如,善意取得制度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
考试时,记不清规定或没有规定时。
要以理念指导答题。
如餐馆未经允许给客人擦车收费,违反了诚信原则,客人不构成不当得利。
二、“七权”(一)支配权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是支配权。
直接支配权利标的的权利。
无须借助他人的行为。
(二)请求权1.请求权须借助相对人的行为,因而是相对权。
2.债权请求权和物权请求权的区别。
3.请求权的竞合:选择性竞合与并存性竞合。
(三)抗辩权1.是针对请求权的拒绝权。
2.一时的抗辩与永久的抗辩。
(四)形成权1.是按照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形成(发生、变更或者消灭)法律关系的权利。
形成权考试的意义,在于判断法律关系的变化。
2.意思表示有明示和默示,当事人亦可以默示的方式行使形成权。
3.形成权的分类:其一,以内容:(1)发生形成权;(2)变更形成权;(3)消灭形成权。
其二,以方式:简单形成权与形成诉权。
其三,以产生:法定形成权;与意定形成权。
(五)绝对权人身权、物权、知识产权是绝对权,此“绝对”的含义,是对抗一切人,故绝对权又称为对世权。
(六)相对权1.债权是相对权,债权的请求对象是特定的相对人,因此相对权又称为对人权。
2.物权请求权也是相对权。
(七)自力救济权1.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的民事权利。
2.种类。
(1)正当防卫。
(2)紧急避险。
(3)自助行为。
3.要求(例如拆除违章建筑)。
三、单独责任与共同责任1.按照承担责任的主体,分为单独责任和共同责任。
2.共同责任又分为按份责任与连带责任。
3.连带责任,如保证人的连带责任、物上保证人的连带责任、共同侵权人的连带责任、合伙人的连带责任等。
四、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一)有限责任(二)无限责任五、归责原则1.归责原则,是在确认民事责任归属时所依据的法律原则。
2.过错责任原则(含过错推定)。
3.无过错责任原则。
4.公平原则。
六、民事法律事实1.事件。
2.行为(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
法律+事实=法律关系。
七、物与有价证券(一)主物与从物1.含义非物之成分,而是独立之物。
例:从物之从物。
牛的区别性从物、装饰性从物。
“一人主义”。
是有主物。
2.分类的意义:(1)确认归属。
(2)交付主物时应当交付从物。
(3)在抵押与质押时对从物的效力。
(二)原物与孳息1.未分离的孳息不是孳息。
2.孳息的归属。
(1)归自物权人。
(2)归他物权人(3)归约定的人(用益债权人)。
3.孳息与从物的区别(1)从物与主物,是利用关系;孳息与原物(母物),是派生关系。
(2)从物随同主物处分;孳息不随同原物处分。
(三)动产与不动产1.动产能动,不动产不能动。
2.货币占有与所有同一。
3.动产可以因先占取得;不动产不能因先占取得。
4.动产一般在交付时所有权转移;不动产一般在办理过户手续的时候所有权转移。
5.动产履行地,在所有权转移地,允许另有约定;不动产履行地在不动产所在地。
(四)证券1.证券的含义。
2.证券的类型。
第二章自然人一、权利能力1.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其特点是纵横平等。
2.视为既已出生的情形。
二、行为能力(一)含义与分类1.行为能力是以自己的意志参加法律关系的能力。
2.行为能力分为三类,其中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最为重要。
3.行为能力是实施法律行为的能力。
4.以年龄作区分,是为了司法的效率。
(二)无行为能力与限制行为能力的宣告例如:有一老人有房屋,儿女担心他自作主张给卖了,遂请求宣告其为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
“只能往上,不能往下”。
三、住所1.单一主义:浩淼的空间之中,自然人须有单一的住所作为中心。
2.住所的确定有主、客观要件:久居之意思、久居之地域。
“一年”为久居。
在医院里住了10年,并无久居之意思。
四、监护(一)担任监护人的人1.父母为当然监护人,不能因离异而免。
其他近亲属,甚至法人也可登堂入室为监护人。
《民法通则》第17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一)配偶;(二)父母;(三)成年子女;(四)其他近亲属;(五)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
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没有第一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2.近亲属的范围包括三类:第一顺序继承人,第二顺序继承人,(第一层次的)代位继承人。
(二)对监护人行为的限制如监护人不能把被监护人的财产送往灾区。
(三)监护资格的自动消灭被监护人满18周岁以后,监护人的追认权和拒绝追认权就自动消失,但监护人仍可能就被监护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民通意见》第161条规定:“侵权行为发生时行为人不满十八周岁,在诉讼时已满十八周岁,并有经济能力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没有经济能力的,应当由原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行为人致人损害时年满十八周岁的,应当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经济收入的,由扶养人垫付,垫付有困难的,也可以判决或者调解延期给付。
”五、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一)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的区别1.条件不同宣告失踪一个时间(2年);宣告死亡三个时间。
何为意外事件?台风是否为意外事件?2.申请人的顺序要求不同《民通意见》第25条规定:“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的顺序是:(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四)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申请撤销死亡宣告不受上列顺序限制。
”3.程序不同《民诉法》第168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后,应当发出寻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
宣告失踪的公告期间为三个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一年。
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三个月。
”4.效力不同。
(二)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的意义1.宣告死亡的意义在于:婚姻消灭、财产继承、债务清偿。
2.宣告失踪的意义在于:财产代管,用于清偿;起诉离婚,必然胜诉。
(三)在宣告死亡期间,“活死人”行为的效力仍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在宣告死亡期间,遗嘱的效力。
(四)死亡宣告的撤销与“死而复归”的效力1.撤销不受顺序的限制。
2.撤销之后:财产应当返还,夫人自动回归,但如果再嫁则覆水不收。
望穿秋水。
六、个体工商户与和农村承包经营户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责任。
七、个人合伙入伙难;事实伙;财共有;责连带;入亦然;退亦然;互相代;诉共同。
第三章法人一、法人最重要的特征1.法人对外独立承担责任,但有揭开公司面纱之制度。
2.“三主体说”与“二主体说”。
(08卷三1)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民事法律关系只能由当事人自主设立B.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自然人和法人C.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不作为D.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均由法律规定〖答案〗C 。
二、法人的分类(一)民法通则的分类(二)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区别1.社团法人有意思机关;财团法人没有意思机关;设立社团法人,必是生前行为;设立财团法人,可为死因行为。
2.社团法人不同于社会团体法人。
三、法人与法人机关的区别1.法人机关的种类。
2.法人机关没有独立人格,犹如大脑四肢不是人。
3.分支机构不是法人机关;有的行为分支机构可为,有的行为分支机构不可为。
四、法人的能力下列有关法人行为能力的判断:(1)法人民事行为能力范围与其民事权利能力范围不同(错)。
(2)企业法人一旦被申请宣告破产或被吊销营业执照,民事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即终止(错)。
(3)不同类型的法人,民事行为能力范围不同(对)。
(4)法人民事行为能力起止时间与其民事权利能力起止时间相同(对)。
(5)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不同(对)。
五、企业法人的始终始于设立登记;终于注销登记。
第四章民事法律行为一、法律行为的含义与分类1.法律行为是合法的意思表示行为。
2.法律行为的分类:金鸡独唱,是单方法律行为;对立的统一,是双方法律行为;共同的追求,是共同法律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如遗嘱;双方行为如赠与;共同行为如合伙。
二、意思表示1.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2.单纯的沉默构成意思表示须法律专设规定(6个)。
(一)被代理人的沉默(《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行为的拒绝追认(《合同法》第47条第2款)(三)无权代理拒绝追认(《合同法》第48条第2款)(四)试用买卖的认可(《合同法》第171条)(五)共有财产的抵押(《担保法解释》第54条第2款)模特未经明示,著作权人不得发表作品。
三、条件的特征和类型(一)条件的特征意定性、未来性、或然性、合法性。
1.法定条件(与意定性相对应)。
2.既成条件(与未来性相对应)。
3.不能条件(与或然性相对应)。
4.不法条件(与合法性相对应)。
(二)条件的类型1.生效条件与解除条件。
2.否定条件与肯定条件。
3.偶成条件与随意条件(三)条件的拟制《合同法》第45条第2款。
四、期限期限必然届至;条件可能发生。
例1:第三人的死亡是条件还是期限?例2:租赁的延长。
例3:股份的买卖。
五、控制行为效力的三种模式(一)无效1.性质是确定无效,有2个例外:其一,商品房屋预售合同,在起诉前取得预售许可证明;其二,施工合同在竣工验收前取得相应资质。
2.无效原因。
3.无效行为财产后果的处理。
(1)返还财产。
(2)折价补偿。
(3)损害赔偿。
(二)可撤销1.可撤销是有效行为,但承受不利后果的一方有变更权、撤销权。
变更具有优先的效力,变更权与撤销权是形成权。
2.可撤销的原因。
意思表示有瑕疵。
与恶意串通欺诈是须是促使订立合同的原因。
3.除斥期间。
(三)效力未定1.凡是有可能被追认的,均属效力未定。
2.效力未定涉及的权利有追认权、拒绝追认权、催告权和善意相对人的撤销权。
(四)比较1.原因不同原因并存时候效力的取舍。
口诀:“先无效,次待定,后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