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_葛瑞明

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_葛瑞明

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_葛瑞明
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_葛瑞明

第21卷第4期

(总第95期)1998年7月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全国常用外国语类核心期刊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

葛瑞明

摘 要 1991年以来,在俄罗斯兴起了一股研究地缘政治问题的热潮。由于地缘政治思想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性,它直接推动了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与转变,并对其决策基础、总体目标和政策实施的原则、方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一个重要的邻国,俄罗斯曾对我国产生过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此,关注在俄罗斯出现的地缘政治学研究热,跟踪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发展,研究它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俄罗斯 地缘政治热 外交政策 影响

近年来,俄罗斯国内有关地缘政治问题的学术研究非常活跃,其理论成果和实际应用都十分引人注目。地缘政治学研究的是“由人地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地理单位之间特殊的相互利益关系和相互影响的能力”。①地缘政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常被用来确定和校准国家的对外政策,这在那些涉及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政策性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某种意义上,地缘政治学也是一种指导国家对外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理论体系,“是一种关心以保障国家安全为背景的外交政策的空间逻辑”。②俄国学者认为,俄罗斯摆脱国际困境唯一出路在于,应该以地缘政治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国际行为。在这种强烈的“入世”思想推动下,加上政策决策阶层的有意引导,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作为一个重要的邻国,俄罗斯对我国既曾产生过积极的,也曾产生过消极的影响。因此,关注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的进展情况,对我们发展中俄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研究地缘政治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学术借鉴价值。

一、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热”

目前,“地缘政治”一词已成为俄罗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习惯用语之一,探讨地缘政治问题也正成为政治生活和学术活动中的一个热门课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治家们经常用地缘政治名词为自己的政治见解作注脚,且已成为一种风气。

叶利钦总统多次在国情咨文中使用地缘政治学概念来说明问题;久加诺夫也著文表明共产党人对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的看法;③日里诺夫斯基的《向南方最后的冲击》甚至被认为是俄罗斯自由民主党的地缘战略总纲领。各种政治人物在其政治宣言、演说和政论性文章中都频繁地使用为数不多的地缘政治名词,虽然他们要说明的是一些千差万别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政见。与此同时,俄罗斯国内的传播媒体也推波助澜,把“地缘政治”一词“炒”得火热,可以说,它已成为当今俄国报刊、广播、电视评论员和专栏作家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二)在俄罗斯,许多学术机构也都开始涉足地缘政治研究。这些研究或多或少得到了官方的资助和鼓励,其研究成果也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对外政策的决策与执行。

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便是其中之一。1994年,该所制定了新的《研究计划和研究结构》,把“地域发展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与自然地理、地理学方法论并列为三大研究主题,并把研究“现代地缘政治变化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放

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在此范围内,首要的研究对象是“欧洲和前苏联地区的地缘政治变化”、“地域一体化和地域解体化的文化历史的社会经济因素”,等等。这份文件一再强调,“对由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剧变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洲地缘政治变化的研究显得特别紧迫”。④

进行地缘政治研究的还有“俄罗斯地缘政治和军事预测中心”等一些著名的机构。该中心与俄罗斯外交部和国家安全机构关系紧密,是重要的“智囊团”之一,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较大影响力。这首先因为,该中心主任A·阿尔巴托夫是总统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可以直接向叶利钦总统提供咨询;其次,该中心附属于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俄外长普里马科夫曾长期领导该研究所的工作;第三,该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多见发于《独立报》,而该报一直是俄罗斯国家安全部门发表意见的窗口。

此外,于1992年6月正式成立的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研究学会”也设有地缘政治研究中心。由于有众多的政府高级官员参加,该学会具有半官方性质,并一直与外交部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994年,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社会学-政治学研究所主持下,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就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对俄罗斯地缘政治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评价。⑤

所有这些组织的活动,构成了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的主流,推动着学科的全面建设和迅速发展。

(三)以地缘政治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大量发表。

1992年以来,以地缘政治为主题的文章大量发表在俄罗斯的学术刊物上,这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注意。俄国学者较早地发现了这一现象,他们指出:“地缘政治学问题正成为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大量论文及国内各种分析中心和专门创办的杂志的注意中心”;“今天,地缘政治学又焕发了青春,而这发生在俄罗斯”。⑥从1995年起,西方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⑦

在我国,俄罗斯学术界的这一新动向也已受到关注。中国社科院出版的《外国社科论文索引》,一直以提供“国外社科方面的各种新思潮和观点,特别是新研究成果”的有关信息为办刊宗旨,⑧作为权威性较强的检索工具,它能够真实地反应出国外学术界的主要潮流。该刊1995年1~4期俄文“国际关系理论”一栏共收录文献条目13个,其中以地缘政治学为主题的有7个,占总条目的54%。经过二次检索发现,这些文章主要介绍西方地缘政治理论,讨论地缘政治热点问题,以地缘政治的理论方法为工具来分析俄国所面临的现实国际矛盾和问题等。此外,从1995年第6期起,该刊多次在俄文“政治学流派”部分增设“地缘政治学”专门栏目。与此同时,《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杂志(上海社科院主办)也组织编译和刊发了大量译文,向中国学者介绍俄国地缘政治研究的成果。这表明,我国学者和信息工作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在文献资料方面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和介绍工作。

综上所述,可以说,一股“地缘政治热”正在俄罗斯政界、学术界、传媒体系中乃至民间悄然兴起。如果这一势头能保持下去,今后几年内,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必然会逐步成熟起来。

二、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

本世纪40年代,在美国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地缘政治研究热,对此,英国地理政治学家杰夫里·帕克曾以“理发店中的地缘政治学时代”一词来形象描述。当时,正是美国“鲜明的新地理政治学”的开创年代,地缘政治学家为冷战时期的美国提供了“鲜明”的国际地缘战略。⑨通过美国的国际行为,地缘政治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战后国际关系演变的整个过程。今天的俄罗斯似乎也正处于这一时代。事实是,在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热中涌现出大量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已经对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具体政策的实施产生了重大影响,并通过俄罗斯的国际行为影响着国际事务。

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推动了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与转变

独立初期,俄罗斯所推行的是企图全面追随西方并融入西方世界的“一边倒”政策。这一政策

的失败,引发了国内关于对外政策的大辩论。其间,地缘政治理论成为人们用来批评政府对外政策失误的有力武器。历史上,地缘政治一直是俄罗斯(苏联)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之一,地缘政治优势使俄罗斯永远具有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潜力和实力,也促成了实现大国地位的愿望和行动。因此,“不考虑在整个俄罗斯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就很难理解当前正在经受严峻考验的俄罗斯的国家利益的深刻特点。”10从这一观点出发,无论是希望恢复世界性大国地位的“全球主义”者,追求在东西方之间充当平衡角色的“欧亚主义”者,还是寻求在独联体地区起主导作用的“地区主义”者,都严厉批评对外政策中的“欧美中心主义”。他们指出,“俄罗斯仍然没有在国际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当前“指望很快就赢得新盟友,尤其是西方的新盟友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西方一直对俄罗斯“保持着防范倾向”,不会主动地帮助俄罗斯恢复世界大国地位,“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仍存在着恶化的可能性”,为摆脱“俄罗斯在地缘战略上的孤立和国际地位的削弱”,必须尽快放弃以西方为核心的对外政策,建立在国家利益基础之上的全新外交战略。1这些批评大都来自俄对外政策决策机构(如总统委员会、议会负责外交事务的委员会和外交部等机关)和接近最高层的咨询机构(如“外交与国防政策学会”等)。这些意见显然对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产生了影响,因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基本上都是与这些批评同步进行的。1992年8月和10月,即大辩论开始后不久,叶利钦总统两次公开批评当时的外交政策,认为应重视东方外交,发展与独联体和东欧国家之间的传统关系,加强与第三世界的联系,改变在国际舞台上总是对西方说“是”的形象。1993年4月,叶利钦总统签署了《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行以“解决国家复兴这个首要任务”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1994年2月,叶利钦总统在议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出了以“恢复大国地位”为核心的总体对外战略目标,并最终标志着俄罗斯对外政策调整初步完成。

(二)影响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决策基础

自独立以来,俄罗斯一直被沉重的孤立感和不安全感所纠缠着,其政策决策者们在饱尝了“新思维”理论的苦果之后,转而认为地缘政治“作为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基础是非常真实的”。12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指导性文件13无一例外地把地缘利益分析作为认识问题、决定政策的最基本方法之一。《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指出,确立对外政策框架首先要考虑“近期内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的形成过程”。《俄罗斯的战略》认为,俄罗斯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的最大特点是,“它已从对抗中摆脱出来,这是一个优势”。

在地缘利益分析基础上产生了“近邻—远邦”14概念群。这一概念群首见于《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的基本原则》,作为官方理论,它们迅速被学术界和传播媒体所接受。这两个新的概念构成了一个地缘政治划分体系,为俄罗斯政治家们在制定对外战略、实施外交政策时分辨地缘政治利益提供了一个较为严谨的分析标准。

“近邻-远邦”二分法表明,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是想在国际社会中建立起一种地缘政治均势。对俄罗斯来说,这一均势的价值在于:俄罗斯以“近邻”地区为基地,取得与西方国家平等的大国地位。1995年7月,俄罗斯联邦国防科学实践会议提出了对建立全欧和平与安全框架的看法,建议以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为这一框架的核心,以北约、独联体和由前华约的东欧国家所组成的一个新集团作为欧安会组织的三大支柱。这说明,俄罗斯把“近邻”看作是一个地缘政治识别标志,表明这些国家与俄国具有某种特殊的利害关系,它包括传统的历史联系、现实的利益一致和长远的一体化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近邻”概念多少带有一些划分势力范围的色彩,表明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的利益独占,正如《俄罗斯联邦对独联体国家战略》所指出的那样:“在同第三国或国际组织协作时必须使对方意识到这一地区首先是俄罗斯利益之所在”。以此为基础,叶利钦总统在49届联大上要求联合国赋予俄国军队在这一地区进行“维持和平”的权利。

俄罗斯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缘利益边界应该大于它的行政边界。据此,俄国学者从“近邻-远邦”概念群演绎出“内部边界-外部边界”概念群。俄罗斯与近邻国家之间以及近邻国家相互

之间的边界为“内部边界”,其特点是互不设防,并在海关、居民出入境等方面执行较为宽松的制度;与之相对应,“近邻”国家与其它国家之间的边界是“外部边界”,应由俄罗斯和边界国来共同防御。因此,“外部边界”实际上就是俄罗斯扩展了的国防边界。1994年,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阿拉木图)期间,在俄罗斯的坚持下,这一组关于边界防务的新概念被提交会议讨论,但并未获得所有与会国家的支持。1995年以来,俄罗斯并未放弃“外部边界”理论,它所推行的在独联体地区建立共同防空体系等军事一体化政策,实际上都是这一理论的重要体现。

(三)影响对外政策实施的原则与方法

俄罗斯认为,“远邦”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反对独联体地区成为俄独占的利益区的企图十分明显。因此,俄罗斯必须使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手段在内的任何方式来维护这一势力范围,使之不受外来竞争的影响。对此,本文准备用“里海石油运输管道之争”这个案例(Case)来进行说明。

里海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被认为是“第二个中东”。苏联解体之后,西方国家加紧向这一地区渗透。1993年5月,美国谢夫隆公司与哈萨克斯坦达成开发哈境内田吉兹油田的协议。1994年,一个包含了10家西方石油公司(其中有5家美国公司)的跨国财团与阿塞拜疆达成开发里海大陆架石油资源的协定。这两项“世纪合同”签定后,如何从里海地区这一内陆区域向外部,尤其是向西欧运送石油或天然气就成为一个利益攸关的问题。有关各方为使管道的走向更符合本国的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所谓的“里海石油管道之争”。15

里海石油运输管道之争最为引人注目之处是,它展现了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进行争夺的全景。中亚地区,对俄来说是极为敏感的“南方软腹部”,涉及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即势力范围的问题。俄罗斯认为,西方石油资本的流入是施加政治经济影响的先兆。为达到排挤外来竞争、控制这一地区的目的,俄罗斯必须牢牢控制住里海石油外运的通道。

为此,俄罗斯与竞争对手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较量:

首先,努力减少自己提出的方案中的不利因素:增加对现有管道的投入,以增强其运输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武力解决车臣问题,解决已方管道所经过地区的安全问题。后者在俄罗斯被称为是整治“可开发的地缘政治空间”16行动。

第二,加强对里海周围的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控制力度。

俄罗斯在很短时间内,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手段加强了与里海沿岸地区国家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离心倾向:在阿塞拜疆,亲土耳其的埃里奇别依政权被推翻;格鲁吉亚也开始与西方拉开距离,加入独联体一体化进程;俄罗斯边防部队被直接派驻到土耳其——亚美尼亚边界和阿塞拜疆——伊朗边界;高加索集团军得以重建,俄罗斯在南高加索地区重新开始部署军事基地群。

此外,俄一直注意加强与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关税联盟,以此来牵制土耳其对中亚和高加索国家的吸引力。与土耳其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和供应能力要强大得多,这一点是所有环里海国家所不能忽视的。

第三,尽量增加对手方案中的不利因素。

通过努力,俄罗斯已经掌握了解决阿布哈兹问题的主动权,对引起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冲突的纳希切万问题也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不仅如此,俄还曾一度暗中支持土耳其境内的库尔德反政府武装。伊朗方案、格鲁吉亚方案和受美国支持的土耳方案所设计的石油管道必须经过上述三个地区,因此,通过控制这三个冲突地区,俄罗斯就可以对竞争对手的管道方案施加影响,尤其是在敏感的安全问题方面。

第四,在与俄罗斯的地缘争夺中失败后,1995年,土耳其单方面提出修订《蒙特勒条约》,制定新的海峡航行规则,限制大型油轮的通过,以期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权来对俄国方案施加负面影响。针对土耳其的报复行动,俄罗斯很快就组织起一条取代海峡运输的陆上石油管线,这条线路经过保加利亚和希腊,方便快捷,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1996年初,这场争夺战的第一阶段已经尘埃

落定。在美国的干涉下,里海石油开发跨国财团委员会最终决定,同时使用俄罗斯方案和格鲁吉亚方案,将来石油开采量扩大时,才起用土耳其方案。这显然是一个折中协议,但俄罗斯已经很满意了,因为从地缘政治意义上来说,“平局总比失败要好得多”。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俄罗斯在对外政策中采取了一种保持地缘政治力量平衡的原则和方法,即在各种力量之间“寻求灵活的均衡的政策”。

俄罗斯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灵活的均衡的政策”是切实可行的,因而每次在与西方国家的外交斗争失利之后,俄罗斯总会首先采取两方面的应变措施:或是加强与“东方国家(中国、印度、中东地区)”的关系,或是在独联体地区政策上有所行动。前者,是在“远邦”国家之间搞平衡(类似于冷战时代的地缘三角关系或所谓的打“东方牌”),而后者更可以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即既加强了对独联体地区的控制,又对一直垂涎于这一地区的西方国家起到回击作用,还可以平息国内对政府外交政策失败的不满情绪。17

综合上面的讨论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决策基础、总体目标和具体实施的原则方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影响还会保持下去,并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这一趋势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地缘政治理论对俄军的军事战略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995年,俄罗斯总参学院召开的军事哲学讨论会上,俄国的军事思想家们已确定把“地缘政治”作为发展俄罗斯军事战略思想的参考学说,这很能说明问题。18

三、思考与建议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冷战结束前后,由于国际社会中同时存在经济格局一体化和政治体系解构化两种发展趋势,探讨世界地缘政治结构及各国在新的国际格局中的地缘政治地位等问题便显得十分重要了。从80年代初开始,国际格局的剧烈变化推动了地缘政治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第三次兴起。前面的两次也分别发生在新国际格局形成前后:第一次发生在一战前后(1904~1937),以麦金德和豪斯浩弗为代表的大陆中心学派产生并得到了发展;第二次发生在二战期间和二战后(1945~1973),以斯皮克曼为代表的边缘地带论兴起并发展成熟。苏联解体后,地缘政治研究再次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在美国,以Z·布热津斯基、S·亨廷顿等人为代表的当代地缘政治学家们试图以文明或政治文化差异为标准在地图上划一个“椭圆形”的或曲线形的冲突地带;19在欧洲,虽拥有“欧洲地缘政治预测中心”等多所研究机构,但学者们仍不满意,要求政府对地缘政治专家们的意见应给予更多的重视。20在国际学术潮流的影响和刺激下,俄国的地缘政治理论也开始发展起来。

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偶然的。俄国学者认为,在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就利用地缘政治理论来反对苏联。苏联解体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弱俄、防俄的意图仍没有变化。针对俄罗斯恢复大国地位的愿望和行动,西方提出了以“地缘政治多元化”21为核心的新战略,对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进行渗透,其主要标志就是北约东扩和鼓励乌克兰和其它独联体国家的离心倾向。此外,西方石油资本迅速流入中亚和南高加索地区的事实也表明,在地缘经济领域内,西方与俄国的战争已经开始。严酷的地缘政治事实和对外政策的失利,使俄国学者和决策者们不得不考虑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问题。

国际学术潮流的影响、现实政策需求的推动是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兴起的主要原因。仅注意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对我们来说,关注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热的发展状况,研究地缘政治理论对俄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俄国地缘政治思想发展的现实意义

在研究和探讨俄罗斯问题时,首先应认识到,俄罗斯仍然是个大国,这不仅是因为它在国际法意义上继承了苏联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更重要的是,从地缘因素(即地域、自然资源、经济潜力、包括知识力在内的人力因素和军事动员能力等)来看,俄罗斯超过了欧亚大陆上的任何国家。因此,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俄罗斯的行为必然会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俄罗斯是我国最大的邻国,与我国有着4000多公里的陆上边界。同时,它对与我国接壤的蒙古国、朝鲜、越南、印度、阿富汗和塔、哈、吉三个中亚国家有着较强

的传统影响力。俄罗斯的国际行为必然会对我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产生深刻影响。第三,俄罗斯还是近现代史上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既是沙俄侵略扩张政策的最大受害者,也是俄国进步思想,特别是马列主义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在许多方面,俄罗斯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都是有借鉴价值的。

因此,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热”视而不见。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政策指导性很强的学说,俄罗斯的对华政策多少也受到了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其表现是:

首先,俄罗斯独立初期,中俄关系基本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这与中国政府所做的巨大努力是分不开的。然而,在俄罗斯的对华政策中曾一度出现不和谐因素,如在国际上追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人权等问题上指责中国等。但俄罗斯很快就认识到“同中国的友好可以使俄罗斯在发展同西方关系时有一个可靠的后方”。2出于改善周边环境和谋求与西方国家实现某种战略平衡的双重考虑,俄罗斯在后来的对外政策调整中纠正了这些失误,并注意加强对华政策的力度,积极发展中俄双边关系。

其次,1994年以来,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北约东扩、前南问题等问题上的矛盾逐渐激化,在欧洲出现了所谓的“冷和平”。23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俄关系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开始重视东方外交,并主动提出与中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俄罗斯的出发点之一,是利用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地位来部分抵消美国施加的压力。

第三,俄罗斯的对华政策服从于其世界战略,指导方针仍然是“灵活的均衡政策”原则。因此,中俄关系在形式上虽然超过了俄美关系,已建立起高层定期会晤协商和对话机制,但在发展包括经贸关系在内的双边实质关系方面,俄方仍然不够积极主动。俄罗斯对华政策的短视现象将严重制约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此外,这种“灵活的平衡原则”不仅指利用中国的影响来减轻西方压力,还包含了利用西方因素来平衡不断增强的中国影响力这一意图。1997年,在江主席访问美国的同时,俄日首脑会谈也在伊尔库茨克拉开纬幕。显然,俄国希望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建立俄美中日四方联动机制。

“不知诸侯之谋,不能预交”。24通过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发展情况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战略思维方式,在发展双边关系中做到“知彼知己”,这就是开展这项研究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二)研究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发展的理论价值

与俄罗斯相似,我国的地缘政治理论研究也正处于起步阶段。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发展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作横向比较的参照系。同时,由于所处的国际大环境基本相似,俄罗斯的实践经验又可以直接为我们所借鉴,并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检验手段。

1990年以前,中国大陆的学术期刊上鲜见“地缘政治”一词,大型工具书均把地缘政治学看作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反动理论”。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1980到1990年这10年间,国内发表关于地缘政治方面的论文仅5~6篇,其中主要是译文和介绍西方理论的文章。国内可以找到的文献资料也只有麦金德和斯皮克曼等少数学者的几本代表性著作(均是由商务印书馆在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或80年代再版的)。

1991年以后,中国的地缘政治学研究出现了繁荣景象。南开大学于1993年出版了王正毅先生的专著《现代地理政治学》。北京大学的叶自成先生开设了地缘政治学课程,并撰文呼吁建立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理论体系。25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和其它军事院校也进行了相关地缘战略问题的研究,一批以此为课题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通过了论文答辩。此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J·帕克和P·奥沙利文等当代英国“地理政治学家”的一些著作(李亦鸣先生等译),王正毅先生也于1997年推出了关于东南亚地缘政治构造的新作。与“京”派学者的理论探讨相呼应,“海”派学者在应用性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冯绍雷先生的《国际关系新论》和《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上海社科院的屠启宇博士更是以《超越疆界》为题对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地缘分析。26此外,国

外的一些最新著作也被介绍过来,如布热津斯基的《大失控与大混乱》、《大棋局》,以地缘政治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名作《长城与空城:中国在寻求安全》,等等。

当然,我们对地缘政治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与同处一个阶段的俄罗斯相比,无论在理论建设还是实践研究方面都显得有些落后。这主要表现在:

1.在俄罗斯已建立了专门性的地缘政治研究机构,多次召开有关学术会议。而在我国,地缘政治问题的研究还处在“个体”阶段,学者们独居一方,各自为战,在理论研究和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2.目前,俄罗斯的理论研究已扩展到一些最前沿的课题,例如1995年美国陆军信息战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信息革命对世界地缘政治的影响”这一命题,俄国学者已对其展开了相关研究。27在实践方面,俄国学者把地缘政治理论运用于国内政治,提出“地缘政治整合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创新,使用包括量化、模型化等方法在内的现代政治学手段,来描述和评估已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国际体系。而在我国,对近代地缘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才刚刚开始,在实际应用方面,有不少学者开始对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进行地缘政治分析,这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然而,这项工作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从历史经验来看,地缘政治思想对各国政策的影响比其它任何国际关系“显学”都要深远。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现有条件下,首先要做的是把国内进行地缘政治研究的学者组织起来,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或至少是民间学术团体,以便于开展交流,加强合作;其次,组织人力进行资料建设,除了翻译经典性著作外,还应重点介绍当代欧洲、美国和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学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这样会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实用性;最后,应强调的是,国际格局的转型期是研究和检验地缘政治理论的最佳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这方面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理由说“吾道不孤”。

注 释

①王逸舟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81页。

②参见(俄)《莫斯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版),1993年第4期。

③参见(俄)《俄罗斯真理报》,1995年11月23日。

④参见《地理学译报》(北京),1994年第3期,第17~18页。

⑤《莫斯科大学学报》,社会学-政治学研究版,1994年第6期。

⑥《地缘政治学:理性最后的避难所》,(俄)《哲学问题》杂志,1994年,第7~8期。

⑦The new Eurasianism:The Rise of Geopolitics in Russia’s Fore ig n Policy.Euro pe-Asi a Studies,1995,47~6,977~988.

⑧见该刊的封二说明。

⑨(英)杰夫里·帕克著:《二十世纪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第108~126页。

10(俄)A·巴斯特尼雅科夫,《国家利益论:理论与实践》,莫斯科:1992年,第34页。

1本处引文出自下列文献:

(俄)A·米格拉尼扬《对外政策中真正的和臆想的方针》,《俄罗斯报》,1992年8月14日;

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制定,并于1994年7月提交国家杜马外交委员会通过的《俄罗斯的战略》;

(俄)A·阿尔巴托夫《俄罗斯不会在北约中拥有平等的地位》,《独立报》,1994年7月1日。

12《布热津斯基是美国地缘政治的一面镜子》,(俄)《美国》杂志,1997年第5期。

13包括以下文件:

俄罗斯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1993年4月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

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于1993年11月2日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的基本原则》;

1995年9月以总统令形式颁布的《俄罗斯联邦对独联体国家的战略》;

《俄罗斯的战略》以及近年来的总统的国情咨文等。

14Ближнее-ДалёгоеЗарубежье.

15各方提出的石油外运管道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按地理位置分类):

1.南方管道方案。它包括:

(1)土耳其方案

阿塞拜疆——土耳其——地中海

(2)伊朗方案

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伊朗——波斯湾

(3)格鲁吉亚方案

阿塞拜疆——格鲁吉亚——黑海——地中海

2.北方方案。也就是由俄罗斯提出的方案:

阿塞拜疆——俄罗斯——黑海——地中海

3.其它的方案,如由哈萨克斯坦经中国达东亚地区的管道。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1995年10月20日。

16参见《东欧中亚研究》(北京),1994年第3期,第17页。

17参见《俄罗斯的战略》。

18(俄)《红星报》,1995年2月3日。

19Z·布热津斯基著:《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S·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美)《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

20参见(法)《快报》周刊,1997年1月2日。

21Z biginiew Brze zisiki,The Premat ure P a rt nership,Fo reign Affairs,v olume73/2,P.70.(下转第125页)

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前提条件,是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基本保证。

(六)加强对人口流动的宏观调控。在城市化问题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发挥着其他社会调控机制不能替代的职能。周恩来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和实践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需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以稳步地推进城市化,避免像拉美国家那样,出现过度城市化型失业及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

总的来看,周恩来关于城镇就业问题的思想是很丰富的,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他的很多思想也是很有远见的。作为共和国总理,他把自己的思想付诸了实践,为后人解决这类问题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经验财富。当然,周恩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处理城镇就业问题的。他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当时的就业政策在客观上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行业分割和所有制分割。所运用的就业政策手段具有一定的强迫命令特色。现在,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处理就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其根本指导思想应该是以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为核心,在政策手段上应该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这是我们在学习、借鉴周恩来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思想时所应该加以注意的。

注 释

①《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1990年,第130页。

②《周恩来经济文选》(以下简称《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第415页

③据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394页,1961年实际精减职工800万人,减少城市人口1000万。1962年精减职工1000万,减少城市人口1200万。从1961~1963年6月两年半内,共精简职工约2000万,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

④⑤⑥⑧⑨10112131415161718192022324 25均见《文选》,第415、210、497、377、109、413、416、263、473、109、509~510、379、512、380、115~116、108~109、382~383、381、532、597页。

⑦参见王瑞梓:《学习周恩来同志有关人口问题论述的体会》,载《人口研究》,1982年第2期。

21《周恩来和他的事业》,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0年9月出版,第310页。

(作者单位:洛阳师专历史系 471022)

(责任编辑 梁 利)

(上接第114页)

2(俄)A·阿尔巴托夫:《地位的变换,俄国外交中的中国》,《独立报》,1994年5月27日。

23参见A·科济列夫:《伙伴关系,还是冷和平?》, (美)《外交》季刊,1995年夏季号。

24《孙子·九地篇》。

25《世界政治与经济》(北京)杂志,1997年第4期。

26《东方》杂志(北京),1995年第1期,第47~50页。

27《地缘政治学,学科的历史与现代内容》,(俄)《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薛君度,陆南泉主编.新俄罗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

[2]冯绍雷等著.国际关系新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

[3]冯绍雷著.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1.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基础部 471003)

(责任编辑 赵德远)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习题――08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第八章俄罗斯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后最早出现的地区经济集团是()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东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2、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答案:C 3、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B 4、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 A、1990年12月 B、1991年8 C、1991年12月 D、1992年2月 答案:C 5、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政治路线是() A、公开性、民主化和多元化 B、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D、全面完善社会主义 答案:C 6、俄罗斯与欧盟主要国家发展关系中倡导的是:( ) A、一致抗美 B、逐渐取消北约 C、共建大欧洲 D、领导欧洲 答案:C 7、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B、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C、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答案:D 8、“八一九事件”爆发的直接动因是() A、车臣武装叛乱分子的分裂活动。 B、签署新联盟条约 C、波罗的海三国宣告独立 D、总统大选 答案:C 9、苏联东欧剧变后初期,东欧中亚国家对外政策的普遍特点是实行了() A、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政策” B、“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 C、全方位外交政策 D、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B 10、俄罗斯、波兰、捷克等多数东欧中亚国家开始经济转型时采用的主要方式是() A、渐进式转型方式 B、激进的“休克疗法”方式 C、混合式转型方式 D、全面私有化的形式 答案:B 11、导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主要原因是( ) A、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B、1955年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C、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1954年越南人民开展抗法战争 答案:B 12、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的态势是( ) A、苏联采取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B、美苏互有攻守 C、美国采取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D、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答案:A 13、以下重要事件中直接导致雅尔塔体系瓦解的有( ) A、苏联全面改革 B、两德统一 C、欧洲联盟建立 D、美国提出“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B 14、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 )

俄罗斯的政治制度.docx

俄罗斯政治 1993年12月12日,俄罗斯联邦举行全体公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同年12月25日,新宪法正式生效。这部宪法确立了俄罗斯实行总统制的联邦国家体制。宪法规定,俄罗斯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是俄罗斯联邦宪法、人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保障;总统按俄罗斯联邦宪法和联邦法律决定国家对内对外政策;总统任命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各部部长,主持联邦政府会议;总统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并领导国家安全会议;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而议会只有指控总统犯有叛国罪或其他十分严重罪行并经最高法院确认后才能弹劾总统。根据宪法,俄罗斯联邦会议是俄罗斯联邦的代表与立法机关。联邦会议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两院组成。联邦委员会由俄罗斯联邦每个主体各派两名代表组成:一名来自国家代表权力机关,一名来自国家执行权力机关,主要职能是批准联邦法律、联邦主体边界变更、总统关于战争状态和紧急状态的命令,决定境外驻军、总统选举及弹劾,中央同地方的关系问题等。 俄罗斯权力机构冲突的制度因素分析 【内容提要】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联邦也开始了全面的社会转型。俄联邦政治体制的变迁中,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在国家权力体制的构建中猛烈的交锋撞击,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政治悲喜剧。权力体系重构的动态过程中,新旧体制的互不相容导致了难以避免的冲突,俄主要的权力机关围绕着权力架构的核心支配地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代表各种利益的政治力量又加剧了政治冲突的对抗性。 【关键词】权力机构制度冲突对抗性 叶利钦时代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中,不断分化组合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政治冲突具有强烈的对抗性而且旷日持久。政党运动及其领导人争权夺利的激烈搏斗,在国内外接连不断的各种事件的冲击下,形成了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一次又一次危机,充分表现出俄全面转型时期深刻尖锐的社会矛盾和艰难性。对抗性的政治冲突已成为俄政坛的一个突出特征。本文尝试从制度因素入手来分析俄权力机构政治冲突的深层次原因,论证对抗性冲突的不可避免。 一 从俄罗斯政治制度形成的背景和过程来考察,它是在政治剧变、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和面临西方国家的压力之下,多种政治力量兴起并且积极构筑各自的政治地位的进程中,经历了大规模激烈残酷、甚至是流血牺牲的争斗,根据特定时期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构成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缺少制度保证的脆弱力量平衡很容易被政治力量的此消彼涨、甚至是偶然的突发事件所打破,这就为后来的尖锐不断的政治冲突埋下了祸根。 俄罗斯新的政治体制是在走西方民主化道路的背景下,由于两个具有明显特征的制度因素——延续的集权制度的政治影响和强大的反对派并存——的作用而形成的。由于俄历史上长期的集权统治,剧变后俄缺少民主传统和民主政治成长的现实基础。政治剧变启动了社会全面转型,激发了俄民主化大跃进的愿望,不同的政治力量在社会大分化、大动荡、大变革的时

全球化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_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_刘军

全球化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 刘 军 【内容提要】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全球化的兴起同步发展。因此,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无不打上全球化的烙印。由于对全球化的认知不同因而使对外政策的形成也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 【关键词】 俄罗斯 全球化 外交政策 【作者简介】 刘军,1970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博士。(上海 200062) 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全球化浪潮极大地影响了各国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从而也影响着各国内政外交的发展。苏联8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来外交政策的形成也无不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对全球化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时期是一种幻想型的全球主义,叶利钦时期是从一种幼稚型的亲美主义转向反全球化,那么,普京则是一种务实型的全球主义。 一 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幻想型的全球主义是指不切实际地将政治经济体制及对外关系的改革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联系起来,幻想通过全球化作为媒介来实现政治经济体制及对外政策的根本变革。幻想型的全球主义忽视了本国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的实际与全球化内在要求之间的距离,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内在要求甚至单方面牺牲国家利益来试图求得通向全球化的渠道,因而在对外政策的制定中不切实际地提出了超越客观环境的目标,其结果是国家本身被吞没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戈尔巴乔夫时期国内政治经济的改革与对外政策新思维的产生说到底是全球化影响的产物。从经济方面看,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主要包括相互依存论与世界市场论。他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封闭隔绝是不利于经济及社会的发展。苏联经济必须参与国际分工,融入世界市场,与国际经济组织如西方七国集团建立制度性的联系。他说:“在当代相互依存的世界,一个闭关锁国、思想封闭,与全球发展隔绝的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1在推进苏联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大力呼吁要走出自给自足,参与国际分工。他还提出世界市场是苏联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并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使苏联经济融入世界市场o。 融入全球经济需要与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发展制度性的联系。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实践就是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开始建立制度性的联系。1991年6月5日,戈尔巴乔夫在奥斯陆诺贝尔获奖演讲上提出,为了解决苏联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有关问题,有必要 1 o同上,第1046~1057页。 米?谢?戈尔巴乔夫著,述等译:《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第720页。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综合国力严重下降,经历了长期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但是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它幅员辽阔,资源丰富,2000年普京当政,使俄罗斯逐步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在当今世界中发挥着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存在下来的主要国家继承了前苏联的经济、政治、军事。 在经济上,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6.23%的国土,52%的人口,50%以上的自然资源,60%以上的综合经济能力。据有关资料显示:俄罗斯已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居世界首位。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资源完全自给的国家。俄罗斯自然资源总价值约为300万亿美元。(据俄学者披露,美国已探明自然资源储量价值10万亿美元;中国为5万亿美元,西欧为2.5万亿美元) 在政治上,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政治大国地位,继承了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接替了前苏联建立的与140多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将前苏所有驻外机构改为俄罗斯外交机构,继承了前苏联签订的1.6万多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国际条约和双边条约。 在军事上,俄罗斯获得前苏联75%的军队,80%的战略核力量,50%的武器装备,70%的军工生产企业。在前苏联13个军区中,俄罗斯控制和接管了8个半军区。 在普京上任之前,经过前几任总统的努力,俄罗斯已实现市场主

体多元化,市场价格全面放开,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活动自由化,对外经济活动的国家垄断已经废除,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各项经济制度如产权制度、财政制度、税收制度、银行体系、社会分配制度等均已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重新构建,政府管理经济职能已经转换。 但俄罗斯市场经济还只是初始形态,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完善,市场机制未能有效运转,市场秩序不健全,经济体制尚存缺陷。 普京选为总统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第一任期的经济政策是: 提出“强国富民”思想,使政府工作中心向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转变。 将市场经济和民主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现实相结合,渐进地、逐步地、审慎地进行改革。 干预和规范市场经济运行。强调政府领导和干预经济的重要性,强调国家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方面的重要作用。 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引导经济结构合理化。 实行市场机制与国家刺激相结合的投资政策。 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 建立有效的财政金融体系。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重组银行系统,改善经营,优化银行资产质量,加强央行监管职能。 调整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政府为出口提供担保,抵制国际市场的歧视行为,争取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综述 张健荣 当今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普京总统执政八年后,俄罗斯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头。新一轮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08年3月份的总统选举无疑是俄罗斯未来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后普京时代,或者说普京卸任后的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正成为我国对俄罗斯研究十分迫切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欧亚所于2007年11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为国内部分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30多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大选前后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和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对普京总统执政八年间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普京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发言中他提纲挈领地就俄罗斯的巨变作了归纳。他指出,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恢复了国家的权威;二是经济恢复到了苏联解体时期的水平,进入了世界经济前十强;三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和形象;四是恢复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五是恢复了民众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在“五个恢复”基础上,俄罗斯开始重新走上了强国、强军、富民的大国发展道路。董晓阳指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

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

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评《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 择》 陈兆德 2011-02-04 10:18:31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6期 苏联在1991年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原来最大的加盟共和国在国际社会以独立国家的身份成了其合法的继承国,并仍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10多年来,俄罗斯社会经历了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社会转型。现在,俄罗斯已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但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矛盾还很多:俄罗斯现行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早已确立,但政治转型过程尚未完成,政治民主、政治效率和政治秩序的目标还未实现;俄罗斯务实外交的方略已渐趋形成,但仍有一些制约的因素不利于其大国外交的实施。因此,对俄罗斯的政治发展与对外战略进行跟踪研究就十分必要。加之俄罗斯是地跨欧亚的政治大国,又是我们最大的邻国,而且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俄两国具有大致类似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政治模式,研究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及其经验教训,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范建中等同志撰写、时事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的《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择》一书(以下简称《当代俄罗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深入的理论分析,阐述了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当代俄罗斯政治走向的好书,值得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国际政治教研工作和外事工作的人们认真读—读。 重点突出显主题。这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当代俄罗斯》一书没有泛泛研究俄罗斯的全貌,而是着重研究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在

俄罗斯外交

俄罗斯外交政策 【摘要】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新生的俄罗斯改变其对外政策,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和叶利钦前期,苏联一改冷战时与西方的对抗,采取“新思维”的政策。在叶利钦时代后期,俄罗斯为维护国家利益调整亲西政策,采取“多极化”外交政策。普京执政时代又将国家对外政策调整为“大国实用主义”。本文将介绍以上提出的三种主义。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外交政策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俄罗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难的国内环境下开始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建设,以及调整俄罗斯外交的进程。本文将对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叶利钦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普京时期的外交政策作出介绍并简要分析。 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推行“新思维”外交政策,借以助苏联逐步摆脱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苏联在第三世界进行军事政治扩张等因素而背负的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新思维”外交政策的实施,表明戈尔巴乔夫回归到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传统的以西方为重点、与西方合作、获取西方认可的外交方针。“新思维”外交政策的成果颇为可怜:1987年签订《苏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但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消极作用:对东欧放任政策使得东欧国家纷纷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也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1。 叶利钦前期基本上延续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叶利钦执政初期,采取“亲西方”政策,寻求西方大规模经济援助,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放弃传统立场,盲目地迎合西方。叶利钦政府所主张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1)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范本,推行民主政治改革,将俄罗斯建成自由的、民主的和法治的社会。(2)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在俄罗斯建立起发达的市场经济。(3)回归西方“文明国家大家庭”。其途径是建立与西方的伙伴关系,加入西方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机制——欧盟、北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税贸易总协定、七国集团等2。(4)获取西方国家与国际组织的1柳丰华:《‘梅普组合’的外交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Подред.A.п.цыганкова,п.a.цыганкова,Российскаянаука

俄罗斯现在的政治经济情况

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中,有两份报告,极具震撼。第一份是世界银行专家在4月17日公布的关于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第二份是世界银行专家12月1日宣布的分析报告:在2001年至2003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 第一份报告让人震撼,是让人们知道,有一种经济增长,叫“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开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然而,俄罗斯的工资和人均收支却增加了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实际的增长,超过了200%。8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2倍。 俄罗斯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当下,俄罗斯人平均月工资10800卢布,约合人民币3650元。其中莫斯科人均工资最高,目前人均约2万卢布,折合人民币6700元;与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最低,月均工资在9500至10000卢布(人民帀3200至3360元)之间。 实际工资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只是俄罗斯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俄罗斯联邦和各联邦主体、地方政府,将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救济等社会领域的。从而建立和维持了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让退休、失业、儿童、学生等等弱势人群,也扎扎实实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随着经济增长,俄罗斯各地每一个季度都调整“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也就是“贫困线”。最低生活标准每一季度由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制定,用于评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作为制定补助金、补偿金及其它社保支付的款项。莫斯科今年第三季度,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为月5124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700元,北京市2006年7月1日起,基本生活费确定为每人每月448元,仅为莫斯科最低生活费标的26%),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为5795卢布,退休人员3533卢布,儿童是4381卢布。与中国东北接壤的滨海边疆区今年第二季度居民人均最低生活费标准定为月4362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450元,与之接壤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行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标准是1997年制订的,市区每人每月200元,阿城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陈生洛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外交政策上也继承了原苏联解体前一味地向西方倾斜,在国际事务中追随和配合美国的方针政策。然而,从1991年底原苏联解体到1993年底俄罗斯新议会选举的两年时间内,俄罗斯不仅在国内政策上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改革见效甚微,在国际事务中,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国际威望大幅度下降,俄罗斯不仅完全失去了原苏联拥有的超级大国的地位,连一般大国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以1993年底的新议会选举为标志,在国内强大的民族主义潮流冲击下,俄罗斯大幅度地调整了其对外政策,为维护其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拟对俄罗斯外交上的这些重要变化的原因、内容及影响等做一简要的考察和阐述。 一、与西方国家拉开距离,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在国际事务中从与西方尖锐对立、全面对抗转向了与西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密切配合和合作,想与西方大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战略合作关系,图谋共同主宰世界。叶利钦甚至提出,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为主体,取代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来处理国际事务。尽管俄罗斯一直向西方大国挥舞橄榄枝,西方国家也一再许诺对俄罗斯提供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然而说得多,做得少。相反,西方国家不仅乘俄罗斯内外交困之际,在传统的热点地区,如中东,极力排斥和缩小俄罗斯的影响力,还利用新的矛盾和冲突向与俄罗斯利益悠关的东欧、巴尔干、高加索地区渗透,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俄罗斯由此而认识到,尽管它已经表现出最大的“诚意”,某些西方大国仍然把它看成是潜在的敌人,仅仅在意识形态上溶入西方,并不能消除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国家、民族利益方面的所有分歧,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俄罗斯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随着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变化,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俄罗斯在北约问题上不再一味地迁让西方国家,奋起而进行抗争。自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以后,俄罗斯一直认为北约已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应像华约组织一样立即解散。然而,西方国家认为,冷战虽然结束,俄罗斯仍然拥有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了保护西欧的安全,北约不仅应该存在,而且应该进一步扩大。而北约扩大的方向不是别的,正是前苏联的势力范围:东欧。这意味北约意图将其势力的影响向东扩展几千里,直到兵临俄罗斯城下。这样一来,西欧的安全固然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则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北约东扩的计划一提出,俄罗斯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应,先是在1994年底拒绝签署俄罗斯与北约执行和平伙伴关系的军事合作计划,尔后又宣称,俄罗斯有可能不履行前苏联与西方签署的《欧洲常规力量裁军协议》,俄罗斯将增加其南部和西部的常规力量部署。时至1995年秋,面对西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俄罗斯明确表示,它将联合独联体有关国家采取相应的反措施。俄罗斯的这些反应最终能不能阻止北约的东扩还很难预料,但目前至少迫使西方国家放慢了北约东扩的步伐。 其次,积极介入波黑事务。自前南斯拉夫地区出现战乱以来,俄罗斯一直保持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的态度。巴尔干地区对俄罗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地区的塞尔维亚人,在历史上一直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俄罗斯之所以采取这种冷漠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危机重重,无暇顾及,一方面是不愿在此问题上与西方发生冲突,引出事端,当然也有塞尔维亚人在战场上始终占据优势这一客观因素。然而,从1994年初,俄罗斯开始介入波黑事务,先是强烈反对北约空袭波黑塞族,后来又对美国试图取消对波黑穆斯林族的武器禁运主张给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一)俄罗斯经济是原苏联经济的主体 俄罗斯经济占原苏联经济的比重(%): 国民生产总值占70% ; 石油产量占90.9% ; 发电量占62.5%; 经济综合能力占60% ; 天然气占77.3%; 煤产量占55.4% (二)俄罗斯的激进经济改革 一是实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 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全面紧缩银根; 大规模私有化 激进改革的严重后果: 首先,体制转轨成效甚微 1999年俄罗斯工人生活状况与上年相比: 货币工资下降24.8% ; 实际工资下降35.9% ; 失业率12.5% ; 贫困线以下35.3% 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展 一是出现了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格局 二是某些市场经济的要素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是经济形势也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迹象 通货膨胀率下降(Bieudo) (三)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趋向 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 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 权有化趋向长期化; 制订“发展预算”努力刺激投资和生产; 加强社会保障; 坚持扶持和刺激本国工农业生产的方针 二、俄罗斯的政治体制 (一)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特征 俄罗斯政体 俄罗斯已经建立一个介于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总统拥有很大权力,同时增强议会职能,实行三权分立。 俄罗斯政治体制结构: 总统制; 两院制; 联邦制; 多党制 总统制: 总统制是俄罗斯新政权体制的核心。新宪法不仅明确规定了总统制的政体,而且特别强调了总统的权力和地位。 多党制: 早在1990年,俄罗斯就开始实行多党制,但当时并未得到宪法认可,新宪法则明确承认了多党制原则。新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多党制的发展和完善。 普京上任: 1999年8月9日,叶利钦提名国家安全局局长普京为新总理和自己的接班人,8月16日普京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理。 二、俄罗斯的外交战略 (一)叶利钦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一外交政策 (一)斯大林时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一是巩固苏联的外交成果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二是应对美国和西方发动的冷战。总体呈现一种谨慎的防御政策。 背景:二战后,苏联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独大,成为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实力大为增强,想要灭掉社会主义。来自美国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欲建立全球霸权秩序核对社会主义的压迫和敌视。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起初与西方基本合作解决问题,后来转到应对西方冷战。 评价:评价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最大的标准是他时否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殖民地任命的解放,是否有利益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斯大林反击冷战的压力和攻击,,维护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支援了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赭石最主要的方面,他的外交政策中的犯下许多的大党主意扩张主义和侵略他国的霸权主意错误是第二位的。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53-1964) 背景:冷战长时期进行,苏联经济和军事上很感吃力,人民生活改善受到影响,内部出现希望与西方和平共处的声音。苏联的政权基本稳固,外部战争消灭的可能已经消失。 外交政策:和平共处路线&核外交。 评价:赫鲁晓夫的外交以冒险主义开始,以空想主义结束,目的是为同美国争霸。导致内外混乱,是外交的一系列失败对苏联威望的打击和对苏联人民信心挫伤的结果。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64-1982) 背景: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苏联在这一时期经济迅速法杖。军事力量和武器力量超美国。 外交路线:主动的强势外交。(苏攻美守) 评价:苏联成为在冷战中实例上升最快,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坚持了社会主义事业,订立了一系列裁军减核及其他的一系列的协议,有助于缓和国际局势。 (四)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夫时期的外交政策 (五)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85上台) 新思维外交:改革,致苏联解体。

第七章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世界当代史)

第七章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其外交战略 莫斯科公国 伊凡三世自称沙皇 伊凡四世 改革,接受西方文明 领土扩张,北方战争 查理十二 叶卡特琳娜女皇 十月革命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 第一节苏联的解体及其影响 一、苏联解体与俄罗斯的再生 1985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选举戈尔巴乔夫为新一代的党中央总书记,苏联历史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 198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七大。 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 经济方面,实现加速战略的“主要手段是科技进步和对社会生产力进行根本改革”,并要求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个体劳动法》、《合资企业法》: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方法转向依靠经济方法。 《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 政治体制改革 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国内外同时发行《改革与新思维》一书。该书系统论述了对改革和当今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标志着“新思维”理论正式出台。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 改革的实质就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即承认人类的生存。 “新思维”的内涵 (一)活跃人的因素,建设为人服务的社会主义 不活跃人的因素,即不考虑人、劳动集体、社会团体、不同社会集团的各种不同的利益,不

依靠他们,不把他们吸引到积极的创造活动中来,就不可能完成任何一项任务,就不可能改变国内的环境。 (二)完善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只有通过始终如一地发展社会主义固有的民主形式,扩大自治,我们才可能在生产、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觉的纪律。只有通过民主和依靠民主,改革本身才有可能。 (三)扩大公开性 应该对人民说真话,不要害怕自己的人民,公开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在公开性和具备社会组织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党制下搞政治多元化。 (四)重新认识苏联与世界的关系 改变了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新的安全观:不再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别国主权与利益的基础上,不再牺牲别国的安全,承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自决权。 “新思维”的内涵:改变了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承认世界是一个整体。 在国家关系上,强调国家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 放弃冷战政策,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不再干涉东欧事务。 政局失控导致政治体制“根本改革” 罢工浪潮此起彼伏 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 反对党派纷纷成立 1991年6月,俄罗斯举行全民投票直接选举首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选。 设立俄罗斯总统,并且赋予他很大的权力,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苏联国家大厦下埋下了一个巨大的地雷。在俄罗斯即将出现一个新的,与苏共中央没有任何联系,并且基本不依赖于苏联政府和苏联总统的权力中心,出现一个与苏联竞争的国家。 ——罗?麦德韦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 “8?19”事变及其后果 1991年8月19日,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管理国家,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 《告苏联人民书》: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已走入死胡同。决心采取重大措施,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 幻灯片41 1991年8月19日中午,叶利钦发表《告俄罗斯公民书》:宣称这是一次反宪法的反动政变。号召俄罗斯公民反击,举行无限期总罢工。 “8?19”事变后,苏联国内掀起了一场独立的浪潮。 8月20-21日,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8月27日,白俄罗斯和摩尔达维亚宣布独立。 8月30日,阿塞拜疆宣布独立。 31日,吉尔吉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 9月9日塔吉克斯坦宣布独立。 9月23日亚美尼亚独立。 10月27日土库曼斯坦独立。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场把核武器控制器交给了叶利钦。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俄罗斯经济发展进程及现状

俄罗斯经济发展进程及现状 俄罗斯作为前苏联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在当前世界也经济大国,对世界政治、经济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作为“金砖国家”的之一的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四个新兴市场国家之一。今年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10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14769亿美元。在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10年各国GDP排名中,俄罗斯排名第十,而相对于其亿的人口来说,其10521美元的平均GDP就比像中国、印度、巴西等经济实力雄厚但人口也相对较多的其他发展中大国要有优势,排名世界第54位。在原料出口型经济结构下,俄罗斯经济长期与国际能源市场密切挂钩。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几乎成为俄罗斯经济的“命根”。俄罗斯经济形势与经济发展往往与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为俄罗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能源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与不可预见性也使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面临挑战。 俄罗斯一波三折的经济发展进程 1991年,苏联解体后成立的俄罗斯联邦,叶利钦从西方经济学那里,引进了“休克疗法”,价格放开、卢布自由兑换和经济私有化,进行了一场激进的经济改革,希望借此跨入市场经济轨道,跻身西方发达国家之列。不料事与愿违,俄罗斯经济非但没有起色,反倒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不顾国情盲目改革,使俄罗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休克疗法的对于俄罗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经济连年萧条,物资匮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到了1997年,俄罗斯的经济似乎有了转机,但1997到1998年的金融危机再次沉重的打击了俄罗斯刚刚复苏的经济形势。 普京接掌政权后,俄罗斯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朝着国富民富的目标大步前进,其发展变化令全世界惊叹。俄罗斯在普京总统的带领下迎来了一个为期10年的春天。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然而,俄罗斯人的工资和人均收入却增加了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实际增长超过了200%。2007年俄罗斯的宏观经济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俄罗斯业已进入世界十大经济体之列。2007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到近7年来的最高水准,据俄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俄多项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十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二倍。俄罗斯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当下,俄罗斯人平均月工资10800卢布。其中莫斯科人均工资最高,目前人均约 2万卢布;与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最低,月均工资在9500至10000卢布之间。实际工资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只是俄罗斯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俄罗斯联邦和各联邦主体、地方政府将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救济等社会公共领域。从而建立和维持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退休、失业、儿童、学生等等弱势人群,也扎扎实实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而对比一

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李玉君 2013-2-15 16:51:55 来源:《世界历史》(京)2008年2期作者简介:李玉君,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兰州730020 内容提要:我国学界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存在不同的评价意见。本文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外交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斯大林、契切林都继承了列宁晚年的外交思想,斯大林在20年代已经把世界革命的胜利寄希望于未来,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契切林已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系在了一起。在对外政策方面,斯大林、契切林都把苏联国家利益放在外交政策考虑的优先地位。在实践上,虽然斯大林有时依然表现出对世界革命的追求,但契切林以其长期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的经历和丰富经验影响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整体上看,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政策尽管存在一些失误,但基本把握住了列宁晚年思想的方向,为苏联国内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斯大林契切林 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 我国学界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评价波动很大,经历了从全面肯定、不容批评到大加批评的过程。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的认识存在不同意见①。本文尝试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对外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的苏联对外政策进行探讨。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理论 外交理论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认识、评价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外交是革命外交,世界革命理论影响了苏维埃外交政策的制定。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苏维埃国家逐步放弃了世界革命思想,列宁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在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纲领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思想②。在实践上,列宁承认了民族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主体地位,领导苏维埃政府开始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交往。列宁的探索意义重大,它为苏维埃和平共处外交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非常可惜的是探索仅仅开始列宁就病倒了。 列宁病重及去世以后,苏联在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方面影响较大的是两个人③:俄共(布)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总书记斯大林和从1925年起就成为中央委员、被列宁誉为苏维埃外交领域“人才”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理论是在20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的。20年代初期,斯大林主要关注国内问题,就国际问题和外交问题发表的文章和讲话不多。但从他在联共(布)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和不多的有关论述中,还是可以看出他对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问题的看法的。可以说,初掌国事时的斯大林不完全了解或者说不完全理解列宁在外交方面多年来进行的理论探索,尤其是列宁外交思想在1920年前后发生的重大转变,斯大林还是坚持俄共(布)党内当时普遍信仰的世界革命理论。1923年,当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等人在德国因鲁尔占领出现政治危机、主张推动德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时,斯大林予以大力支持。起义失败后,俄共(布)党还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德国共产党犯了“萨克森”机会主义右倾错误,认为纠正了错误的德国无产阶级获得胜利的日子将“是不会

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对中国外交启示

浅谈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对中国外交启示 俄罗斯---一个从在1917年发生十月革命继而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到1991年八一九事变苏联解体,近一个世界的国家之路走得艰难而险阻。今天的俄罗斯早已不同于以前的苏联政府,可是却又和苏联政府的行径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在世界经济与政治高度交叉的今天,俄罗斯到底经历着一个怎样的路程?作为苏联盟友,俄罗斯邻国的中国,又应该从俄罗斯的历程中吸取怎样的经验与教训?一个国家的发展所经历的必然是很多的,光是外交方面,就足以让我们对其加以深刻的研究与总结。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

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结起来有七点: 1.俄罗斯外交不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大幅战略收缩(如从越南、古巴撤出军事基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全方位、无敌国外交,寻求与西方的合作,与中国的战略协作,发展务实外交,重视经济外交和商业利益,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2.俄罗斯的外交传统是先欧后亚,先西后东,即便偶尔面向东方,也是心向西方,同时避免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3.俄现在是以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影响周边,特别是欧亚地区。 4.俄罗斯致力于改变前苏联在人们心目中霸道、好战、不讲道理、比较民族利己主义的形象。 5.俄罗斯逐渐形成“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 6.俄罗斯与南部穆斯林国家(包括土耳其、伊朗、叙利亚、巴基斯坦等等),关系是相对平和、友好的。 7.从“梅普组合”到“普梅组合”,政策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相对可预测性,不会发生所谓的“橙绿色革命”。 从上面所列出的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转变可以看出,俄罗斯现在所考虑的主要是从经济上发展国家,并且由拉拢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处好与各穆斯林国家关系。虽然以前一直奉行的是先西后东,先欧后亚的外交政策,但是随着斯诺登时间的升级,以及乌克兰事件的爆发,其越来越意识到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对西欧采取强硬的外交手段,使得美国公然呼吁让俄罗斯退出G8,并且威胁若俄罗斯不采取措施制止乌克兰事件更大的升级,派兵到乌克兰维和,将对其进行制裁。而普京似乎对美国的威胁并不感冒,一直采取强硬的外交手段。反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国家采取拉拢措施。从上面的世界地图可以看出,俄罗斯地界与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乌克兰比邻,而且俄罗斯与中国等国家的能源交易一直在进行着。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俄罗斯似乎意识到,对其目前局势而言,亚洲现在是比欧美更加的可靠。可是,为什么俄罗斯敢对公然跟像美国一样的大

俄罗斯政治经济前景分析

俄罗斯政治经济前景分析 陆南泉 【内容提要】 2008年普京总统第二任期行将结束。在普京任期结束之后,俄罗斯政治与经济前景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的基本看法是,2008年之后的相当一个时期,不论谁上台,俄罗斯发展总趋势是:坚持以“俄罗斯思想”为治国思想,实现强国的政治理想;中央权力继续强化,政局仍将保持稳定;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基本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经济上的崛起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关键词】俄罗斯普京政治经济俄罗斯GDP 【作者简介】陆南泉,1933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 100007) 2008年普京总统行将结束第二任期。在其任期结束之后,俄罗斯的政局与经济发展呈何态势,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讨论参考。 一政局的走势:中央权力继续强化,政局仍将保持稳定普京执政6年以来,一直坚持以“俄罗斯思想”为其治国方略。“俄罗斯思想”实质上是带有浓厚俄罗斯民族主义色彩的爱国主义,其核心是“国家”的观念,即突出国家的地位与作用,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和强国地位。关于这一点,普京说:“俄罗斯唯一现实的选择是选择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做一个不反对国际社会,不反对别的强国,而是与其共存的强国。”[1]他认为,为了使俄罗斯成为强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2]。

通过普京执政6年多来对一些重要问题发表的言论,再通过他执政以来推行的政策,可以看出,普京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提出的、作为治国思想的“俄罗斯思想”。把俄罗斯建设成为一个“强国”,是普京步入政坛以来最为重要的政治理想。这也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反映其强权治国的思想,以此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团结与和睦;其次是把经济搞上去,在此基础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强国的基础;第三,在对外政策方面,一切都要服从俄罗斯国家利益,并积极争取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一)普京为实现其政治理想采取的主要措施 普京第一任期的主要政策措施有以下几点。 强化了中央权力,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成立了7个大联邦区,由总统任命联邦区的全权代表。建立了国家权力垂直体系,叶利钦时期联邦主体通过的法规中有3 500多项法规不符合俄罗斯宪法和联邦法律,到2001年有4/5已得到修正[3]。90%以上的总统令地方政府根本不执行。普京执政以来,基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打击车臣分裂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推动政党制度建设,通过政党法,使“统一俄罗斯”党成为政权党。2003年12月7日的杜马选举,“统一俄罗斯”一党独大,在杜马中超过半数。这些加强了普京总统的执政基础,形成了议会上院、下院和地方政府中亲总统力量的核心。 打击寡头势力。普京从2000年起,先后打击了古辛斯基、别列佐夫斯基和霍多尔科夫斯基,既赢得民心,也提高了普京个人的威望。

俄罗斯对外政策纲领及其不确定性

俄罗斯对外政策纲领及其不确定性 许志新 内容提要:2000年3月普京正式当选俄罗斯总统后对俄外交政策做出较大修正,其主要变化是“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强调“务实、经济效益和国家利益至上”。在此基础上俄对外政策呈现出新特点:收缩对外政策目标范围,以实现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平衡;以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为中心,对外活动独立于内部发展需要的情况将会受到抑制;坚持和保障核心利益,而在其他利益方向上将会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俄的核心利益表现为三个确保:一是确保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俄赖以立国之根本;二是确保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维持俄的地缘政治空间优势;三是确保军事技术上的世界先进地位,这是俄维持大国地位并与西方讨价还价几乎是仅存的资本。普京对外政策将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北约东扩,价值取向中的“西方情结”,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俄政策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俄罗斯对外政策根本目标新特点不确定性 分类号D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9789(2000)01-0079-85 2000年4月俄罗斯半官方的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提出报告,详细论述了俄对外政策在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7月,在反复酝酿基础上,俄政府正式出台了《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圈定了今后一段时间内普京政府对外政策纲领和活动的基本方向。 俄对外政策目标的实现,在内部将受到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制约,在外部将受到国际环境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尚有不少不确定因素。 根本目标和活动方向

(一)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 《构想》阐明,普京政府对外政策致力于实现以下“根本目标”: ——确保国家安全,维护和加强其主权、领土完整; ——在国际社会中确立牢固和权威的地位,这种地位应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俄联邦作为一个大国、当今世界的一个势力中心的利益; ——建立以公认的国际法准则(首先包括联合国宪章的目标和原则)及以平等的伙伴式国际关系为基础的稳定、公正和民主的国际秩序,“致力于建立能够真实反映当今世界及其利益多样性的多极国际关系体系”; ——为俄罗斯内部发展(经济振兴,提高生活水平,推进民主改革,巩固宪法制度,维护人权与自由)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俄罗斯周边建立睦邻带,促进周边地区紧张和冲突策源地的消除,并防止出现新的紧张和冲突; ——与外国和国际组织寻求共识和共同利益,在此基础上建立有利于改善国际合作条件与规模的伙伴和同盟关系体系,“以解决俄罗斯国家优先方向所确定的任务”。 (二)俄罗斯对外活动的主要方向 《构想》排列的俄对外活动主要方向的顺序如下: 1·重点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睦邻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