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康复》总论word版

《体育康复》总论word版

第一篇体育康复概论

《体育康复》教学讲义

授课人:胡亚哲

电话:136********

Email:yazhehu@https://www.doczj.com/doc/9811915087.html,

1.康复医学与体育康复概述

2.体育康复理论基础

★3.体育康复评价方法

★4.体育康复基本治疗方法

第二篇体育康复各论

1.运动系统疾病的体育康复

2.心血管疾病的体育康复

3.呼吸系统疾病的体育康复

第一章康复医学与体育概述

第一节:康复与康复医学

1.掌握康复医学的概念、范畴、对象

2.掌握现代医学模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3.掌握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体育康复

掌握体育康复的治疗模式

第一节康复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及发展史

☆康复医学:指以康复为目的,为解决伤、病、残者功能康复问题而服务的医学科学和技术。也就是说,它是指因各种先天或后天的疾病或创伤所引起的各种功能障碍者,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用以恢复或改善其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回归社会为目的的医学学科。

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治疗医学是当代医学的四个分支。已成为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康复医学的范畴及对象

它的服务对象只要是残疾人,以及有各种功能性障碍而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

最常见的康复适应症为:

1.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

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肺结核

3、运动系统疾病:关节炎、骨软化病、肩周炎、骨折、骨科手术后遗症

4、神经系统疾病:偏瘫、截瘫、脊髓灰质炎、周围神经损失、进行性肌萎缩

5、精神病:精神分裂、癔症、神经衰弱、性格异常

6、妇科病、儿科疾病、老年病、外伤及其他疾病。

4、现代医学模式与健康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观察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医学实践的产物。

新的医学模式将使卫生服务由单一的、片面化的服务扩展为以人类健康为主导的全方位服务----心理服务、社会服务、社区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念反映了人类对健康与疾病认识的深刻转

变和由此产生的医学社会化趋势。

5、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

功能训练

整体康复

重返社会

这三个原则充分体现了康复医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特征

6、康复医学的现状与前景

1、不仅强调功能上的康复,而且是整体功能的康复。

2、不但在身体上,而且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也得到康复。

3、新型学科、边缘学科,如神经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心理学。。。。。。等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并推动了它的发展。

4、人们对康复医学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它有很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思考题

什么是康复医学?它的范畴及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二节:体育康复

一、概念:指用体育的各种手段进行康复,以达到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疾)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体育康复是康复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分类及任务

分为:

①局部体育康复②整体体育康复

局部体育康复:以改善肌力低下、关节活动度受限等局部损害为目的的康复训练。全身体育康复:以全身体力的恢复和功能改善为目的的。

任务

重要任务:功能的恢复和改善。在认识结构与功能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功能上治愈。

在体育康复实践上中,要求从病人的实际出发,采取适宜的体育活动,以调整机体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促进疾病向有利的方面发展,达到治愈病患和增强体质的目的。

三、作用

⑴通过体育康复可使肌力增强,肌肉肥厚,肌肉组织的氧化能力增强,细胞中一些超微结构发生逆转。

⑵可促进残疾的恢复,加速功能的恢复。

⑶可解除或调整患者心理上存在的焦虑、忧郁等消极心理,增强患者的康复自信心。

因此体育康复是心理康复的一项有效的措施。同时它还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四、体育康复治疗

(一)体育康复治疗模式

三维体育康复治疗模式是当前推荐的。通过这个治疗模式,可以确定适当的训练方法、训练中的主要因素以及涉及到的骨骼、肌肉中的成分等。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

1.在每一种活动中或技术中运动系统基本成分(主要是指运动的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成分),其中:

(1)支持系统:主要指心肺功能状态

(2)运动基础成分:指皮肤、软组织、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是运动的基础。

(3)运动调制因素:主要指神经系统对运动控制的功能状态,如运动的模式,肌肉兴奋的同步化程度。

(4)生物学因素:指静态和动态运动学及运动力学功能状态。

(5)认知因素:指与运动有关的心理系统功能状态。如患者的学习能力、顺应性、训练动机和情感状态。

治疗是通过评价的过程对其中任何部分得出相应的功能状态诊断,并因此有针对性地施治。

2、体育康复的活动与技术

体育康复的活动与技术是达到功能目标的手段。

包括:牵拉技术;关节活动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神经肌肉再教育;发育活动训练;呼吸训练;有氧肌肉耐力训练;水疗;平衡和协调训练。

在选择运动活动和技术时要考虑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通常运动控制能力包括三个基本成分:活动性、稳定性和技巧性。

3、训练参数或训练量

训练参数和训练量的确定是随着上述的评定和选择进一步详细、具体地制定有效的运动处方。

这部分包括:

收缩的类型如离心收缩、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等动收缩或动态收缩,运动强度、速度、时间、频率、顺序,运动处方实施的环境、运动反馈调控等。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体育康复治疗的设计。

(另:在运动处方的实施中要不断地检测运动处方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配合其他康复治疗措施,增强康复治疗效果。)

(二)体育康复治疗对患者处理的模式

医学检查(病史、体检)

功能评价(运动、ADL等)

功能诊断(残疾水平)

医学检查(病史、体检)

决定治疗方法

康复结局

(三)体育康复的范围

1.改善那些诊断为不同程度功能损伤、活动受限或参与局部患者的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

2.对那些不可能恢复独立生活的残疾患者,体育康复可以减少其并发症发生,保持当前的功能状态,并节省住院和外科手术后的卫生资源。

3.增进或保持健康人的身体功能或健康状况。

4.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功能损伤、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或使其最小化。

5.治疗方法包括:改善移动能力、肌肉力量、神经肌肉控制、心血管和肌肉耐力等。

6.体育康复治疗方法也要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思考题

1、体育康复的概念、分类和任务是什么?

2、体育康复治疗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体育康复理论基础

第一节:

1、肌肉生理学基础

重点掌握制动和运动对肌力的影响。

2、神经生理学基础

掌握运动的控制与调节

第二节:

1、长期卧床或制动的不良生理、心理效

2、体育运动的生理、心理效应

第一节:1、肌肉生理学基础

一、肌肉的功能解剖

1、肌肉的基本功能: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功和力。

2、骨骼肌的作用及构成。

3、人体运动的剧烈程度不同,所需要的肌肉的收缩速度不同。骨骼肌具有三类肌纤维:红肌纤维(I型肌或称慢肌)、白肌纤维(Ⅱ型肌或称快肌)和中肌纤维,可适应不同功能的需要。

二、肌肉收缩的分类

1、等长收缩

指肌肉为克服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负荷或阻力),肌张力达到最大值,但肌肉长度未改变的收缩。

等长收缩为静态活动,可保持关节的位置,肌肉未做功。

2、等张收缩

概念:指在后负荷存在时肌肉收缩产生张力,肌张力与后负荷相等时,肌肉缩短,张力保持不变。

其收缩速度可变,肌肉做功,使肌肉能带动关节活动。

两种分类方式:

一种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

另一种为:开放链和闭合链

3、等速收缩

概念:指人为地借助等速性训练器将肌肉收缩速度保持一定,以便测定关节的活动度及处于任意关节角度时的肌力,并进行训练。

三、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

1、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运动神经冲动的强度、频率适宜时,可募集到更多的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其支配的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单位)投入收缩。

2、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肌力的大小同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成正比。

3、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初长度)

肌肉是有弹性的物质,收缩前在生理条件限度内被拉到适宜的长度,收缩时肌力就大。

当肌力被牵伸到静息长度的1.2时肌力最大。

4、肌力做功时的力臂长度。

即肌肉拉长线与关节轴心间的垂直距离。

距离越长,力矩越大,所产生的肌力也越大。

四、制动和运动对肌力的影响

制动会引起肌肉的废用性肌萎缩(主要是Ⅰ型肌肉的萎缩)导致的肌力的下降,可用神经肌肉电刺激预防。

间歇性的等长收缩训练可维持Ⅱ型肌肉的代谢能量,从而对其萎缩起到预防的作用。

总之,伤后的早期活动是预防的最好方法。

长期运动后肌肉的肥大可引起肌力的增强。

Ham认为:这种肥大是训练造成的每个肌原纤维肥大,而使整块肌肉的解剖横截面积增大而导致肌力增强。

Gonyea认为:这种肥大是由于训练不仅造成每个肌原纤维肥大,而且使肌原纤维的数目也增多,从而使肌肉的生理横截面积增大而引起肌力增强。

2、神经生理学基础

一、感觉系统

(一)本体感受器

是指接受身体本身活动刺激的末梢器官,主要分布在骨骼肌、肌腱、关节等骨骼肌内有两种本体感受器,即肌腱和高尔基腱器官,它们在维持肌张力和协调运动方面起主要作用。

(二)痛觉和温度感受器

两者均为独立的感受器。

依据功能可分为三种:

①机械性;②机械温度型;③多型

二、反射活动

(一)脊髓水平的反射

1、牵张反射

2、屈肌反射

3、节间反射

4、联合反应

5、共同运动

(二)延髓脑桥水平的反射

(三)中脑水平后的反射—翻正反射

(四)大脑水平的反射—平衡反应

三、运动传导通路和皮层运动区

(一)运动传导通路

(二)大脑皮层运动区

四、运动的控制与调节

1、随意运动:指按照人的意志活动而引起的运动。它包括:运动感觉和运动调节机制,是学习和记忆的结果。

2、一般认为,运动传出的最高中枢是大脑皮层运动区。

3、随意运动的产生是个极其复杂的神经系统活动,包括动机系统、运动程序设计系统、启动系统、监测系统和细微调节系统、实施系统等部分。

思考

1、肌肉收缩的分类有哪几种?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试述制动与运动对肌力的影响。

3、试述制动与运动对肌力的影响。

4、试述运动的控制与调节。

第二节:长期卧床或制动的不良生理、心理效应及体育运动的生理、

心理效应

一、长期制动或卧床休息对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有不良的影响

1、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

①关节痉挛②肌肉萎缩及无力③骨折疏松

2、心血管系统的改变

①体位性低血压②心功能减退

③血容量改变④血栓栓塞问题

3、代谢的改变

①负氮平衡②负钙平衡

4、泌尿生殖系统的改变

泌尿系统结石可由于长期卧床高尿钙症所引起,并与尿磷排泄增加,尿液滞留有关。

5、呼吸系统的改变

长期卧床能使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及最大呼吸能力减少,肺活量及功能性残余气量减少15%-30%,呼吸表浅,每分呼吸数增加,横膈活动范围下降,呼吸道内分泌物积聚不易排出。

预防方法:早期活动,并通过深呼吸、咳嗽、必要时引流等方法,及时排出分泌物。

6、消化系统的改变

缺乏活动或长期卧床可导致食欲减退,肠粘膜及腺体萎缩,吸收变差,从而导致营养性低蛋白血症,并有便秘,粪便集结。

7、内分泌系统的改变

主要是糖耐量变差;血清内甲状旁腺激素增加;其他

8、神经系统的改变

9、心智障碍

2、体育运动的生理、心理效应

体育康复治疗中所进行的各种功能训练可对人体的各个器官产生相应的影响和改变,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各种功能训练后,常可使原来失调的技能状态重新获得比较高的甚至满意的能力。

这不仅包括骨骼、肌肉、关节等运动器官功能,还包括其他脏器的功能。

㈠体育运动对骨骼肌功能的效应

⑴骨骼肌机械特性

可表现为产生力和收缩速度的能力。

⑵骨骼肌的微细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⑶骨骼肌能量的产生

⑷肌纤维的功能单位

称为运动单位。

⑸不同体育运动形式对骨骼肌的影响

Chaffin的研究发现,运动强度为最大肌力的40%以下时,是动用了Ⅰ型慢性纤维,运动强度〉60%以上时,则要动用Ⅱ型肌纤维。

当在40%~60%时,两者共同参与运动。

㈡体育运动对骨、关节功能的效应

体育康复对维持骨的结构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运动同样对软骨组织起维持营养的作用。

同时,还可保持关节液的营养成分。

若长期固定不动,即可引起关节囊挛缩,关节液变稀,可使软骨变薄破坏,最终使关节形态改变,造成关节功能障碍。

因此,体育运动在维护关节形态和功能的统一上起着重要作用。

㈢体育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效应

⑴体育运动提高肌肉摄氧能力的机制

⑵运动中的循环调节

心输出量:运动中基本循环反应是保证活动肌的血液需要,即通过有选择性地对做功肌供应血液,并使其局部组织摄取较多的氧。

心率和每搏量:

影响心搏输出量的主要素有①心室收缩力②心室流出通道和血管的阻力③回心血量

⑶运动中血压、循环、血管阻力变化和静脉血回流

㈣体育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⑴正常呼吸调节

⑵体育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㈤体育运动对代谢功能的影响

⑴运动中和运动后的能量代谢

⑵运动中的乳酸代谢

⑶运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

㈥运动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⑴垂体激素:

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

⑵性激素:

雄性激素、雌性激素

㈦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低强度运动对胃酸分泌或胃排空仅有轻微的影响。

运动有利于脂肪代谢及胆汁合成和排出。

㈧运动对泌尿功能的影响

㈨运动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大脑整体功能得以维持,人体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睡眠良好,体质增强,生活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运动训练还可以提高体温调节中枢的灵活性。

㈩运动对血液功能的影响

运动训练可以使血液产生一系列变化:

⑴血液比重⑵血液温度⑶血液黏稠度⑷血液渗透压⑸红细胞

(十一)运动对代偿功能的影响

思考题

1、试述长期制动及长期卧床的不良生理、心理效应。

2、试述体育运动的生理、心理效应。

第三章体育康复评价方法

第一节:运动功能的评价

掌握各种肌力的检查方法和评价标准

掌握关节活动度检查方法和主要关节的活动范围

掌握常见异常步态的特征和意义。

第二节:心功能评价

熟悉各种心功能评估的方法和意义

第三节:肺功能评价

掌握肺功能的评价和计算方法

第一节:运动功能的评价

一、肌力的评定

1、概念:肌肉收缩时产生张力的最大力量。

肌力评定是康复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肌肉功能评定的重要方法,对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病损,尤其是周围神经病损的功能评定十分重要。

2、目的:判断有无肌力低下及肌力低下的范围与程度;发现导致肌力低下的原因,为制订治疗、训练计划提供依据;检验治疗、训练的效果。

评定肌力的方法:

(一)手法检查

检查时,根据受检肌肉或肌群的功能,使受试者处于不同的受检位置,然后令其在减重、抗重力或抗阻力的状况下做一定动作,并使动作达到尽可能大的活动范围。

根据肌肉活动能力及对抗阻力的情况,按肌力分级标准来评定受检肌肉或肌群的肌力级别。

(二)等长肌力检查

指即在标准姿位下用特制测力器测定一块或一组肌肉的等长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

(1)握力:

用握力计测定,以握力指数评定,高于50为正常。

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x100

(2)背肌力:

用拉力机测定,以拉力指数评定,正常标准为:男150~200,女100~150。

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x100

(3)四肢各组肌群的肌力测定:

在标准姿势下通过钢丝绳及滑车装置牵拉固定的测力计,可测定四肢(如腕、肩、踝的屈伸肌群及肩外展肌群)各组肌群的肌力。

(4)腹、背肌等长耐力测定:

仰卧位,两手抱头后,脐以上的身体部分在桌缘外,固定两下肢,伸直脊柱使上体凌空或处于水平位。如能维持此姿势的时间超过60秒为正常。

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并拢,抬高45°,如能维持此姿势的时间超过60秒为正常。(三)等张肌力检查

(四)等速肌力检查

二、关节活动度检查

1、概念: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最大弧度。

它是机体运动功能检查中最常用的项目之一,具体检查方法及评价标准有多种,常用的方法有通用量角器法和方盘量角器法。

关节活动范围的测定是评定肌肉、骨骼、神经损伤病人的基本步骤,是评定关节运动功能损害范围与程度的指标之一。

主要目的

2、检查方法:

①通用量角器检查法

②方向盘量角器检查法

③上、下肢主要关节活动度检查

④拇指外展与对指程度测量

⑤手指指间及掌指关节活动度测定

⑥关节活动度异常的分析

三、步态检查

步态是行走时人体结构与功能、行为与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体运动功能的综合表现之一。

步态分析是康复评定的组成部分。对于因患神经系统或运动系统伤病而可能影响到行走能力的病人,有必要进行步态分析,以判断有无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能力判断和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正常步态及步行周期

指人体在没有躯体疾病和异常心理因素影响下的步行状态,它包括恒定步行、自由步行、规定步行、负荷步行、裸足步行等。

(二)步行的基本参数

步长、步幅长、步频、步行速度

(三)步行周期的传统分期和RLA分期

(四)步态检查方法

1、步行基本参数的测量

步行速度的测量、步幅长的测量、步行周期和步频的测量

2、步态仪器分析法

步态分析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定量地确定患者的异常步态及其发生机制,分析和确定改善步态的治疗方法,并可将异常步态进行归类。

进行步态分析首先要测力(运动力学)和测运动(运动学)。

3、步态目测法

目测法对步态检查只能是粗测,而不能细测;定性容易,定量难,其结果因观察者而已,难以作客观的记录。但其测试方法简便。

步态分析时,还可配合进行有关肌群的肌力和肌张力检查、关节活动度测定、下肢长度度测量、脊柱和骨盆检查等。

(五)病理步态

由于器质性病变引起行走时重心移动、骨盆运动、下肢各关节和肌肉运动不协调造成的步行状态异常称为病理步态。

常见的病理步态有:

偏瘫步态、剪刀步态、酩酊步态、前冲步态、腚前肌步态、短腿步态、减痛步态、关节强直步态、股四头肌步态、臀大肌步态、臀中肌步态

第二节心功能评价

大多数健康人在安静时心输出量并无多大区别,所以很难评价心功能好坏,而在活动或运动状态下心脏的反应程度才是判断心功能的指标。所以大多数心功能测定方法都是在运动状态下进行的。

通过测量,了解或确定心脏的储备和适应能力,为制定康复方案提供客观依据。(一)心电图运动试验

心电图运动试验是临床医学和体育康复中常用于诊断心脏疾病和心功能的测定方法。

一般运动方式有以下几种:

1、二级梯试验(现在已很少用)

2、功率自行车运动试验

具有很好的安全性、稳定性而常用,但运动中动用的肌肉不及跑台运动。 测试方法有以下几种:

Astrand 法、Hellerstein 法、PWC170 测定

3、跑台(平板)运动试验

利用跑台作为负荷工具进行心功能运动试验的优点是:跑步是一种全身运动,动员的肌肉多,因而能较好地反映心肺负荷情况。

测试手段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与气体分析系统一起使用直接测定最大摄氧量,或间接推算最大摄氧量。

另一种是通过在跑台运动中观察临床表现,监测心电图、血压等,目的是判断心功能,较适用于健康人或病人康复功能检查。

(二)哈佛台阶试验

是一种用于测定性能的简便易行的定量运动试验方法。

测试时的要求:

受试者站在高度为50.8厘米(男子)或42厘米(女子)的台阶上上下30次/min,持续运动5分钟。运动负荷后测定第2分钟、3分钟、5分钟的前30秒脉搏数,然后代入下列公式求得指数。

哈佛指数=

评定标准:哈佛指数<55 差 55~64中下

65~79中上

80~90良

>90优

哈佛台阶试验已广泛用于体质测试,是重要的身体机能指标,主要反映了心脏的功能。

从计算公式可看出,进行定量负荷后,心率反应越慢,心脏机能越好,即心泵贮备能力越好。

(三)最大吸氧量直接测定法

被认为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最佳指标,测定原理是根据呼吸气体分析后计算出在逐级递增负荷运动中吸氧量的峰值,实验中要求运动到达耗竭状态,对于体质较弱或有心血管系统疾病者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所以常用于运动员或体质较好的年轻人心血管功能的评定。

(四)最大摄氧量间接推算法

该方法不用在耗竭状态下运动,相对较安全,所以较适合体质较弱者采用。 方法是利用功率自行车做极限下负荷运动,就可用一定负荷下的心率,通过回归方程式推算出最大吸氧量。

(五)NYHA 心功能分级评定

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 )心功能分级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级方法,此心功能程度分级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和乏力等确定。

脉搏数之和次运动时间(30s x3100)2X s

最大的缺点是依赖患者主观表现,同时受患者表达能力的影响,评估者判断变异较大

(六)超声心功能评定

超声心动图不仅可直接观察心脏和大血管的结构,而且可以随着心动周期的变化推算心脏泵血功能、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其优点是无创性,可以反复测而且对人体无害。

测定指标为:

1、左室每搏排血量(SV)和心排血量

2、射血分数

第三节:呼吸功能评价

包括:主观症状和客观检查两大类

(一)主观症状

通常以有无出现气短、气促症状为标准,采用六级制,即按日常生活中出现气短、气促症状,

分成六级:

0级: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减退,但活动如常人。

1级:一般劳动时出现气短。

2级:平地步行不气短,速度较快或登楼、上坡时,同行的同龄健康人不感到气短而自己有气短。

3级:慢走不及百步出现气短。

4级:讲话或穿衣等轻微动作时有气短。

5级:安静时也有气短,无法平卧。

(二)肺活量测定

是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反映了肺和胸廓的发育状况和功能水平,在体育康复评价中是一项半定量指标,由于操作简便、容易被掌握重复性较好而被广泛采用。肺活量与性别、年龄、体表面积相关。

健康人的肺活量,因性别、年龄、体型和运动锻炼的情况不同而差异较大。

一般男性高于女性;

身材高大、正力型体型者高于身材矮小、无力型体力者;

素有锻炼者高于非锻炼者。

成年人随年龄增加肺活量逐渐减少。

20~30岁健康人肺活量占肺总量的80%

70~80岁时只占。。。。。。。。68%

(三)肺通气量测定

肺通气量指标包括最大通气量(MVV)、静息通气量(RVV)、时间通气量(FEV)等,一般用肺量计测定。

各指标的测定方法和意义如下:

1、静息通气量

指静息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呼吸量。因安静时机体通气功能有较大的储备量,因此,临床意义不大。

2、最大通气量

为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呼吸量,反映通气功能的最大潜力,是较有意义的一项

指标。

测定方法:(略)

与胸廓活动度、肺顺应性、呼吸肌的功能、气管的功能、支气管的功能状态有关

3、时间肺活量

指一次深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出的气量,临床上常用该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表示。即在深吸气后尽快用力将气体吸入肺量计内,同时描记其呼气曲线。4、用力呼气中期流速

测定方法与时间肺活量同,只是测定呼气总量25%~75%时即中间的流速。

5、换气功能的测定

通气与血液比例;肺弥散;肺内分流

6、动脉血气的分析

了解机体肺部气体交换的情况和机体酸碱状态,测定的主要指标有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液PH值。

7、反映通气变化的几个指标

(1)潮气量与深吸气量的比值

(2)通气量、最大运动通气量与呼吸频率

(3)运动时通气量与潮气量的关系:运动时二者的关系为曲线关系,运动强度不同,通气量增加的机制不同。

(4)呼吸储备:反映最大运动时的最大呼吸能力。

(5)二氧化碳通气当量与氧通气当量

(6)最大二氧化碳产量

8、气体交换率或呼吸商

表示外呼吸过程中肺内每分钟CO2排出量与每分钟O2摄取量之比,可以反映机体的肺功能、代谢情况及动员的能源来源。

思考

请比较几种运动心功能的测试方法和意义的异同点

第四章体育康复基本治疗方法

本章介绍肌力、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平衡和协调能力、运动处方等概念,阐述肌力检查方法,肌力训练的适应范围、基本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关节活动度、平衡功能和协调性的评定方法及训练方法,调高心肺机能的运动处方的要求,如何根据分级运动试验制定运动处方以及问题疗法的作用、特点、基本原则、评价等内容。

第一节: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度训练

1、掌握肌力训练的适应范围、基本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

2、掌握关节活动度的概念、评定方法及练习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节:肌张力调度及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训练

1、掌握肌张力的概念、调整肌张力的方法和牵张反射

2、掌握平衡功能和协调性的评定方法及训练方法

第三节:心肺功能训练和娱乐性体育治疗

1、掌握提高心肺机能的运动处方的要求以及如何根据分级运动试验制定运动处方

2、掌握文体疗法的作用、特点和基本原则、评价和运动处方

第一节肌肉力量训练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概念:是一种用于维持以及发展肌肉功能的专门性训练方法,是通过运动的手段,促使肌肉反复地收缩,使之产生适应性改变,以提高肌肉收缩力量的锻炼方法。在康复医学中常用于肌肉萎缩无力的患者,通过发展肌肉力量,达到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

在选择肌力训练的方法前,应先进行肌力等级的评定,再根据现有肌力水平,分别采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或抗阻运动的方式对病人进行训练。

一、肌力检查

可分为手法检查和器械检查。

(一)手法肌力检查

是检查者用自己的双手,凭借自身的技能和判断力,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观察肢体主动运动的范围以及感觉肌肉收缩的力量,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以及等级的一种检查方法。

(二)器械肌力检查

当肌力较强,需做进一步较细致的定量评定时,可用专门的器械和设备进行检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特制器械有握力计、捏力计、拉力机和现代化的等速测力器等。缺点:只能进行少数部位,而且是对肌群的肌力进行评定,不能检查单个肌肉的常见器械肌力检查包括:

(1)握力:用握力计测定。

(2)捏力:用捏力计测定,拇指分别与其他手指的指腹捏压捏力计测定捏力,其正常值约为握力的30%。

(3)背肌力:用拉力计测定。测时伸膝,以拉力指数评定。

(4)四肢肌力:一般多为测定肌群力量,借助于牵拉绳和滑落庄主作用于肌力,通过与肌力方向相反的重量来评定肌力。

上述方法均系肌肉等长收缩时测定肌力。

(5)等速肌力:等速测力器是目前较先进的测定肌力的方法。

二、肌力训练的适用范围

肌力训练通常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萎缩,在康复医学中应用极其广泛,主要包括下述几方面:

(1)维持肌肉伤病时的肌肉舒缩功能。

(2)防治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因伤病固定肢体后的肌肉萎缩。

(3)防治因创伤,特别是四肢创伤,炎症引起的疼痛所致反射性地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肌肉萎缩。

(4)促进关节和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肉力量恢复。

(5)通过调整肌力平衡,选择性地增强肌肉力量,对脊柱侧弯、平足等骨关机畸形起矫治作用。

(6)增强躯干肌肉力量,调整腹背的肌力平衡,改善脊柱排列和应力分布,增强脊柱稳定性,防治颈椎病及各种下腰痛等病症。

(7)增强肌力和改善拮抗肌平衡,加强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的退行性改变。

(8)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训练,对防治内脏下垂,改善呼吸肌消化功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肌力训练的机制及基本原则

训练时间至少要持续6周,通过肌力训练,使其产生适应性变化。

应根据肌力水平,针对性地采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或抗阻运动等方式,并按照超量负荷原则对病人进行训练。

目前肌力训练机制尚未完全明了,Booth认为可能与运动改变骨骼肌细胞的基因表达有关。

基本原则

1、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肌肉的即时变化

从运动开始到运动结束后被训练肌肉经历了一个疲劳和恢复的过程。

2、超量恢复规律

3、肌收缩速度与训练效果的关系

肌收缩强度对训练对练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应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不同收缩强度进行练习。

四、肌力训练基本方法的选择

肌力练习时,必须先进行肌肉功能测试,根据原有肌力水平来选择肌力练习方式。

1、肌力评定为0时

只能进行电刺激以延缓肌萎缩。

2、肌力评定为1~2级时

一方面可采用肌肉电刺激疗法或进行肌电反馈训,另一面应进行助力运动练习。

3、肌力评定达到3级时

可采用减除重力负荷的主动运动,鼓励患者主动完成自主主动运动。

4、肌力评定为3~4级时

应有主动运动进展到抗阻运动。

五、肌力训练的方法

(一)助力运动

徒手助力运动;悬吊助力运动

(二)主动运动

当肌力在3级或3级以上时,病人可开始进行主动运动。

(三)抗阻运动

当肌力3级以上时采用。

根据肌肉收缩类型可分为等张抗阻训练、等长抗阻训练、等速抗阻训练。

六、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

训练前,应先评定训练部位的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然后根据肌力等级选择训练方法。

(二)正确掌握运动量与训练节奏

(三)调整肌力

所加阻力是否得当是肌力训练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适当动员患者

(五)防治出现疲劳和疼痛

(六)防治出现心血管反应

关节活动度训练

一、概述

又称关节活动范围,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或转动的角度。活动范围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关节活动度障碍由多种原因引起,炎症、外伤、手术及肌腱挛缩、肌体制动、神经损伤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失用都可引起关节囊和关节韧带挛缩及关节内外粘连形式,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二、关节活动度练习的基本原则和机制

基本原则是逐步牵张挛缩与粘连的纤维组织。

试验证明:短暂的牵引只能使胶原纤维产生弹性延长,而胶原纤维在反复多次特别是持续较久的牵引后方能产生较多的塑性延长。持续性延长是产生关节活动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因此:关节活动度练习的任务就是利用反复多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牵引,牵拉挛缩和粘连的纤维组织使其产生更多的塑性延长。

三、关节活动度的评定方法

(一)量角器法(以180°量角器最常用)

(二)尺测法(常用于多关节的活动度进行总和)

(三)图表描记法(有利于发现关节活动度有无障碍)

(四)X线与摄影机法(精确度非常高,但代价昂贵、费时,仅用于科研等特殊情况)

四、关节活动的基础

(一)关节运动的类型

根据关节运动发生的范围,将关节运动分为

1、关节的生理运动

指关节在自身生理允许范围内进行的运动,如关节的屈、伸、收、展、旋转等运动,是关节活动度评定的主要内容。

2、关节的附属运动

指在关节解剖结构允许的范围内、自身生理允许范围外进行的一种被动运动,通常患者不能主动完成。

(二)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

1、关节面的面积差

面积差越大,关节活动度也越大。

2、关节囊的厚薄和松紧度

关节囊薄而松弛,则关节的活动度大,反之较小。

3、关节韧带的强弱和多少

关节韧带少而弱,则活动度大,反之则小。

4、关节盘

5、关节周围的骨结构

常阻碍关节的运动,影响关节的运动幅度。

6、关节周围的弹性程度

一般的,肌肉弹性越好,活动度越大。

7、年龄、性别及训练水平

儿童和少年的活动度比成人大,女性比男性大。

8、生理状态

对关节活动度有着明显的影响

(三)引起关节活动度异常的原因

关节活动度异常分为活动度减小和活动度过度二类,临床上以关节活动度减小更为常见。

概括起来可分为二大类:

1、关节本身的疾病

关节内骨折或关节损伤、关节积血、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肌肉挛缩

2、关节外的疾病

骨折、肌肉痉挛、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及粘连

五、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方法

关节活动度练习是改善和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促进患者完成功能性活动的一种重要康复治疗技术。

练习方法很多,出现关节活动度障碍时,选择的方法要视关节的具体情况而定。(一)主动运动

常用的是各种徒手体操,可根据病人关节活动受限的方向和程度,编制一些有针对性的动作,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形式多样。

(二)被动运动

当病人主动活动有困难时,可利用人力或器械进行被动活动。

由康复医师进行或患者自己用健肢协助进行。

1、关节可动范围的活动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治疗人员或护理人员完成的被动运动。

2、手法松解

3、推拿

4、关节功能牵引

5、连续被动运动

需用适合于相应关节的专业器械进行,充分放松肌肉,关节活动幅度、速度和持续时间可酌情设定。

(三)助动运动

当病人肌力有所恢复,肿胀疼痛好转,关节活动度有所增加时,可进行主动助力运动,以帮助关节活动度进一步改善。

1、人力导引

2、器械训练

3、滑轮训练

4、悬吊训练

5、水中运动

(四)抗阻运动

(五)手术松解

六、关节活动度练习的主要事项

1、适当选用具体方法

2、开始连续被动运动治疗的时间

3、挛缩粘连组织的治疗方法

思考

1、试述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

2、试述关节活动度的概念和评定方法。

3、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第二节肌张力调整及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训练

肌张力指肌起点至肌止点之间的张力。也可描述为被动活动身体某部分时的抵抗感,即拉长或牵拉肌肉时所产生的阻力。

一、肌张力异常的表现

肌张力异常将影响运动控制的效率与准确性。肌张力异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肌张力低下

(二)脊髓休克

(三)强直与痉挛

1、去大脑强直

2、强直

3、痉挛

(四)脊髓上伤病损后肌张力的变化

1、内囊病损

2、感觉运动皮质病损

3、除囊外的皮质下结构病损

二、调整肌张力的方法

在康复医学中,肌张力一直是治疗的难点。在治疗过程中,只能缓解肌张力异常所导致的机体的症状,只要有以下两种调整肌张力的方法。

1、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2、肌牵张技术

三、牵张练习

多用于下肢,对肌肉和韧带进行牵伸延长的训练方法。牵张动作一般每次保持5~10秒,重复10~20次。

作用是:

(1)治疗因某些疾病导致的肌痉挛以及挛缩。

(2)通过刺激肌肉内的感觉运动器官的肌梭调整肌张力。

(3)有利于发挥更大的肌收缩力。

常用的下肢牵伸练习如下:

骼胫束牵张练习、股内收肌群牵张练习、股四头肌牵张练习、腘绳肌牵张练习、小腿三头肌和跟腱牵张练习、肩关节牵张练习

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

一、平衡能力概述

平衡指人体在静止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保持平衡一方面依靠感觉---外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和特殊感觉器官,如眼和前庭

的整合;另一方面依靠运动系统和固有姿势反射的整合。

平衡训练就是维持和发展平衡功能所采取的锻炼方法。

二、平衡的维持机制

正常的肌张力、完整的神经系统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维持人体平衡的基础。

视觉有稳定姿势和调节动态平衡的作用。

前庭器官是感知平衡的主要功能结构。

反射弧的完整性及大脑的整合作用是完成调节平衡运动的基础和关键要素。

人体保持静态平衡的能力与身体的重心和支撑面有关。

平衡功能的评定

目的:是评定平衡障碍程度或平衡能力,以此来决定是否进行平衡训练。

平衡功能可根据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分级。

评定内容包括:

①静态平衡,主要考察受试者睁眼或闭眼时,在不同体位维持姿势及在一定时间内对外界变化做出的姿势调整反应的能力。

②动态平衡,主要评判运动条件下的平衡状态与反应及外力条件下的姿势反射等。

(一)评定程序

检测个人是否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静止状态下完成3个动作

(2)平衡地完成某项运动

(3)在一个动态支撑点保持平衡

(4)在用力时维持平衡

(5)在睁、闭眼时能控制姿势

(二)评定方法

(1)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

(2)佐直氏平衡试验

(3)Carr-Shepherd平衡测定

(4)平衡姿势图

四、平衡练习

训练前首先要求病人学会放松,其次要决定是否需要一面镜子以及以何种体位开始训练为最好。

基本原则:从易到难,注意安全。

方法要领:逐渐缩人体支撑面积和提高身体重心,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四肢的运动,从睁眼下活动逐步过渡到闭眼下活动。

(一)静态平衡法

主要依靠肌肉相互协调的等长收缩,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在平衡练习中应遵循下述规律:

(1)平衡是逐步发展的,练习应从稳定的体位开始逐步转变至稍不稳定体位、最终至最不稳定的体位。

(2)扩散规律即在平衡练习中,必须首先保持头于稳定的位置。

(二)动态平衡法

即从支撑面由大到小、重心由低到高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在各种体位施加外力来提高维持动态平衡能力。

五、协调能力概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