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政治试题六大存疑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政治试题六大存疑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政治试题六大存疑

——与今年广东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命题者商榷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胡旭洪

今年广东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可以说优点颇多、亮点纷呈,最大的特点是较之去年的难度、区分度和灵活度有较大提升,我中意,我喜欢。不管是否担任高三毕业班的政治课,二十多年来我对高考政治试题都有研究,尽管只是停留在作为中学政治教师的职责和兴趣上的相当肤浅的研究。我一向都把高考题当作课堂教学的典型题和示范题,用来指导我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然而,对今年广东高考文综卷的政治试题,我有六大存疑,不知如何向我的学生释疑解惑,特此提出来,与今年广东高考文综卷的政治试题命题者商榷。

一、存疑一:检测出含有害物质的奶粉,你敢买吗?

(广东文综卷)24.图7描述的是某品牌奶粉的需求曲线由D1左移到D2。下列事件中能导致这种变动关系的是(D)

A.该奶粉生产商供给减少

B.政府提高了商品消费税

C.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

D.该奶粉检测出有害物质

尽管此题争议最大,此题无解即没有正确选项,然而,相信各位老师和学生通过分析

后都可能被迫选D项。

谁检测出?老百姓能检测出吗?应该是政府相关权威部门检测出来的。倘若如此,老百姓还会贪便宜吗?政府相关部门还是无动于衷吗?商家的此类商品不应下架封存和处理吗?按商品的质量要求还可以流向市场成为商品吗?生产该产品的企业不是应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承担召回、理赔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吗?

近期那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原来是有高考试题在“保驾护航”。敬请各位行家支招,我该如何向我的学生也是即将参加明年高考的考生讲授此题呢?也斗胆问今年广东高考文综卷的政治试题命题者一句:你的儿女或孙女如果正处在婴幼儿哺乳期而需要购买奶粉的话,已检测出含有害物质的奶粉,你还敢买吗?

二、存疑二:生活窘迫也增加现期消费吗?

(广东文综卷)25.2011年一季度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5.0%,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日益强烈。在此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因素,消费者理性的应对措施是(A)A.增加现期消费 B.提前归还债务

C.持有债券 D.增加储蓄

我们知道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两者之间有这样的一般规律: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因此,选A项相矛盾,应不选。

即使是在通胀的情况下,根据消费者“买涨不买落”的心理,选A项似有道理,但

是在事实上,买涨难道就是消费者在此情况下理性的应对措施?“买涨不买落”的更多现象,我想应该是比较注重商品的质量或受其它因素影响的从众行为,因为它不只是“买涨”,而且还要“不买落”。此题设置的情境材料和表达的信息又不是能说明“买涨不买落”的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尤其是“不买落”,老百姓都盼望着早点“落”,但事实上是持续三十四个月来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升的势头仍象是遥遥无期。

即便是加上题中“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我想消费者最有发言权,因为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根据自身不同的经济状况会有不同的消费心理,从而会做出不同的消费行为。而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传统的勤俭节约的最大基本面的消费群体,这是不可忽视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消费阶层和群体。比如“月月光”一族,天天数着钱紧巴巴地过日子,每日为“三餐饭”和基本生活费“竞折腰”,生活窘迫又“没钱”,也增加现期消费、今朝有钱今朝费吗?我想学校还有每餐只花2元左右伙食费的贫困考生怎么样也不会想到要选A。也有这一类“上有老下有小”的消费者群体,也为了子女日益增长的教育费负担,除非不得不要花销日趋月涨的伙食费,物价猛涨或物价猛跌又何妨,认定的消费原则哪会因“其他因素”而改变?我们教育高考考生——大多即将是大学生的这类消费者群体不考虑其他因素而去增加现期消费吗?

老百姓的买房应该属于衣、食、住、行中的用于住的生活资料的消费,而一些商家或从众者的炒房则是为了营利赚钱的不是用来住的投机买卖,应属于“投资”。消费者增加现期消费的“消费”,应该属于生活资料的消费,提醒各位不要把目前炒房者“投资”或投

机当作增加现期消费。

请问这题考查的知识考点、能力要求和立意指向是什么?选A,鼓励消费和扩大内需吗?这不是给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推波助澜并火上浇油吗?消费者理性的应对措施?我的选择是:增加储蓄固然不是理性的选择,但为了减少一些损失,选C项持有债券不失为理性的应对措施(两者都属于理财),但与命题立意和参考答案相左?哦,原来不是考理财知识的。我国政府下大力气宏观调控应对,中国人民银行一年来连续十二次给力,可是高考政治试题选A不给力,房价高居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升何时才能休?

三、存疑三:此题是高考专家命的题?

(广东文综卷)28.2009年,广东全省性社会团体有138个承担政府委托、转移职能326项,有184个获得政府购买服务收入9820万元。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这表明(D)

①政府职能正逐步减少

②政府职能正逐步市场化

③社会组织的发展将有利于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④社会组织在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将会加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高考监考时看到此题,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晴,让我惊呼,差点失态,幸亏马上意识到自己在监考,又大又园的嘴唇只得来个“软着陆”。本题中③(21个字)和④(21个字)的文字表达量是①(9个字)和②(10个字)的整整两倍多,这与目前市场上一些质量低劣的教辅书中的测试题有何差异?此题是高考专家命的题?真让人大跌眼镜。

据我所知选择题编题原则其中一条是:选项的文字表达,力求详简一致;最好简短精炼,能放入题干的词语,不要在每个选项中重复出现。第30题选项中重复出现“事例”可算是小小失误。

另有一条选择题编题原则是:不能对正确答案有任何提示。在设计正确答案时尽量考虑排除以下情况:①句子:比错误答案长。②条件:比错误答案条件说明得充分,使其具有精确性。③通则性:比错误答案有更广泛的应用性。④措辞:为考生更熟悉的句式。那么此题的选项长短不一的极大反差,以及出现编题原则的①和②的情况,可否算是选择题编题原则上的一大失误呢?

四、存疑四:考中国哲学史还是考古文?

(广东文综卷)32.“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C)

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初看选C,再细看选D,陷入两难境地,再推敲,选两者都行,因为都体现了唯物辩

证法的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各位中学同行同科老师是否会有此同感呢?选C似无可非议,但如果根据教材已知的知识,深入体会并细致做题的话,极容易把此题材料中“道”理解为客观唯心主义,当然不敢肯定是否就是道家的“道”,然而我们知道黑格尔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它的世界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呀,D项不是更吻合吗?我估计大多数老师和政治科基础知识较好、做题较细心的同学都会举棋不定,然后错选D。

此题竞是“何方神圣”?竟能放倒相当有实力的一大片,我从事中学政治教学二十多年,对C项当然不会陌生,而对似曾相识但又十分陌生的题干材料和D项只能运用古文知识去理解了。对题干材料和D项陌生归陌生,上网查询方知其意。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网站一文《戴震的哲学——唯物主义和道德价值》(作者:吴根友出处:中国哲学史第1期)撰道:是“唯物”还是“唯心”?周兆茂先生认为,戴震哲学前期是唯心主义的,是“程朱理学的干城”,其基本哲学概念是“道”;后期哲学是“气一元论”,变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气本论者”①。我认为并非如此。戴震哲学一直是以“道”为形上学的本体,前期的“道”概念更多地侧重于伦理学意义,中、后期的“道”则突出了“实体实事”的存在论意义,使其哲学及人道论具有更为明确和坚实的唯物论基础。(中国期刊网等网站都有相关文章)

《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来源:哲学网作者:王吉胜)一文撰道:北宋程颐《周易程氏传》中解释复卦的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时提出的运动观命题。程颐认为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无一息停留。变动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变动,天地万物才

能够持久。程颐强调动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原则,他说:“消长有因,天之道也。……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心”即指天地万物的主宰原则。

深奥,深奥,对戴震的“道”的哲学观点还是带有学术争议的,此题不只是考哲学观点,还要考古文,还要考中国哲学史。《生活与哲学》教材上的古今中外哲学家及其观点已经把我们师生搞得“焦头烂额”了,还要在中学开设中国哲学史课程吗?中学生要学和考大学的知识,大学生要学和考幼儿园的知识,幼儿园的要学和考小学生的知识,小学生要学和考中学的知识,如此循环,原来如此!

五、存疑五:理论出发点还是理论依据?

(广东文综卷)35.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诸神之赐、来世之享、天赋权利等解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钱的占有、幸福是奉献的喜悦等观点。分析这些幸福观,正确的理论出发点是(B)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

③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

④正确的幸福观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看到此题的要求“正确的理论出发点”后,我在思忖:是理论出发点还是理论依据呢?

马克思主义者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知道: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治生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生活与哲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正因为基于对此题的要求指向和上述思忖的认识,我是先排除了④(能从幸福观出发吗?),进而排除了B和D,再细看A和C的②,肯定要排除,我陷入了两难选择。此题没有设置有①③选项,否则又将会引无数好学生“竞折腰”而“摔跟头”。此题“理论出发点”的内涵和要求是什么?从理论出发吗?教育我们的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这不是陷入了本本主义吗?做到从主观出发?

六、存疑六: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了吗?

(广东文综卷)37.(2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其它内容略)(3)结合材料二,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10分)

37.答案:(3)①坚持两点论就是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2分)文化体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2分)②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2分)改革中,要着重把握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产业这个主流;(2分)③反对形而上

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2分)评分说明:第(3)问,考生须展开原理且结合材料分析得当,才能给相应的分数。(注:①②③为本人添加的序号)

对其它各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我认为都设置得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细化恰当、给分合理,但对此小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却设置得不科学和很不合理。第①点强调坚持两点论共4分,第②点强调坚持重点论共4分,第③点总算提到了设问要求“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中的“两者相统一”,却只能勉强得2分,与其设问要求和立意相差甚远。参考答案更多呈现的是“两者相区别”,而不是“两者相统一”。

《生活与哲学》P73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与均衡论。显而易见,此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如不作调整和修改,失去的不只是评卷上的公平正义,更会给今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迷惘和错误的导向。

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抱着抛疑问和引明理的愿望,在此也恳请各位同行和专家帮忙解疑,同时敬请不吝赐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