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校园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校园建设

弘扬法治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校建设

(艾尔肯·沙木沙克)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做出了一系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论断、新部署,指明了治国理政的法治化方向,描绘了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建设法治中国的路线图。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作为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文件,凝聚了全党的智慧,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开启了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于2014年11月23日至25日召开八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建设法治新疆的意见》,这是自治区党委第一个关于新疆法治建设的专门文件,《意见》全面贯彻落实了党中央精神,立足新疆区情、突出新疆特色,体现目前法治建设的基本格局和主线。如果说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为全国人民绘制了“法治中国”的路线图,那么自治区党委八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的《意见》则为全疆人民绘制了“法治新疆”的路线图,拉开了全疆人民依法治疆的时代大幕。

围绕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的《意见》的精神,就法治校园建设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依法治校的时代背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

(一)何谓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其字面意义而言,是指依照法律治理国家。从学理上看,它内在地包含着“法治”和“法治国家”这两个更为具体的概念。

所谓法治(Rule of Law),即“法的统治”,是指一种国家治理模式或社会调控方式,它是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而所谓法治国家,即“法治化的国家”,是指国家法治化的状态或者法治社会。

法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是与人治根本相对立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因此,可以说,法治是迄今

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的治国理政方式。就我国而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从具体内容来讲,依法治国至少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理念:

第一,依法治国必然意味着依据“一般性规则”治理国家,即“规则之治”。

这里包含着两层含义。首先,依法治国中的“法”指的是“一般性规则”。所谓一般性规则是指作为“法治之法”的规则必须适用于制定规则的人和执行规则的人,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不享有特权。其次,依法治国所要确立的应是“规则的权威”,而非“人的权威”。所谓人的权威,是指当权力和特定的人相结合后所表现出来的“人比法大”,权力的行使不是受法律的约束,而是受上级行政领导的意志约束。在法治国家中,由于通过一般性规则进行治理,人们会相信并依赖规则或制度来解决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第二,依法治国必然意味着依宪执政和依法行政,即“法律之下的政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可见依宪执政和依法行政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内容。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来约束国家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即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要纳入宪法的轨道,所有行政行为的内容和程序都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以维护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权利。在法治国家中,法律是上位概念,国家政府是下位概念,政府应依据法律所批准的方式办事,甚至要求政府应依据法律所批准的方式思考。

第三,依法治国必然意味着司法公正,尤其是“程序正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司法的最本质要求,是司法赢得群众信赖的最基本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司法公正原则就是指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在司法活动的过程中应坚持和体现公平和正义,它包括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两方面的内容。法治首先强调程序正义,即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可以使人们看见公正,以此保障法治的权威。程序正义所关注的并非是结果的正当与否,而是实

现某种结果的过程和程序是否正当。也就是说,实体正义强调结果的正义,而程序正义强调过程的正义。当然,依法治国强调程序正义优先,并不是要放弃实体正义,而是通过公正的程序来最大限度地保障结果的公正。

第四,依法治国必然意味着保障个人的私权利,即“以权利为本位”。

要理解依法治国,就要认清国家公权力和个人私权利之间应有的关系。公权力(power)主要来自于政府,私权利(right)主要来自于个人。根据上文所述,依法治国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限制政府的公权力,而限制政府公权力的最终目的应是保障公民个人的私权利。从法律推论的角度来说,对于公权力的推论原则是“法无授权即禁止”,对于私权利的推论原则是“法不禁止即自由”。法治社会以“权利本位”为原则,政府公权力的行使要以对平等权利的保护为宗旨,所有的一切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利的平等。总之,权利保护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明显特征,人权保障状况是法治国家与非法治国家的重要区别所在。

第五,依法治国必然意味着公平正义的法治文化,即“法律必须被信仰”。

法治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特定的生活样式,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类型,依法治国的实现必然意味着这种法治文化样态的生成。法治文化主要指的是社会中人们对法律的态度、意识和观念等意识层面的因素。推进依法治国,最终应当注重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法治国家必须树立法律信仰。对此,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曾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

公平正义的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简单继承,也不是对西方外来法治的全盘移植,而是要对西方优秀法律文化与本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结合和转换。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中全会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过去、现今和未来三个方面,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

要意义,为我们理解依法治国的必要性、紧迫性提供了重要指引。

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做出的重大决策。

总书记首先从历史的启示,来说明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做出的重大决策。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总书记回顾了我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5年的探索,我们在法治方面走过的曲折的历程。他用两句话来概括历史的启示,他说,“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我国人治传统的历史较长,法治发展历史较短,建国后由于领导人对法治的片面认识,所以我们在法治建设方面走了很多弯路。

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

总书记其次从现实考量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我们党为什么在四中全会下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保障。党中央提出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所要求的。

总书记讲,“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法治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

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治。大家知道,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没有法治的保障,法律服务就很难建立统一、公平的市场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遭到破坏,竞争的不公导致分配的不公;分配不公导致社会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所以这些问题都需要由国家建立统一的法治规则,对各方面进行规范。

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靠法治。民主是列车,法治是轨道,列车在法治的

轨道上运行,民主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民主偏离了法治的轨道,它不仅得不到速度,可能会倾覆。

三是公民权利的保障需要法治。在一个法治国家中,公民权利受保障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公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法治的保障。

四是制约权力,反对腐败需要法治;

法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制约公权力,让公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合法正当的行驶,一旦公权力被滥用,损害的是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全国人民的利益。

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总书记曾经说到这样一段话,他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

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不断的能够促进我们党的自我革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一整套的体制和机制。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经过反复研究,认为法治就是我们要保证我们党先进性的一个重要的治理方略。

因为法治可以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因为中国不仅要走向一个经济强国,也要走向一个法治大国。世界各国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也是制度、文明的竞争。

二、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法治校园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促进全社会形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君不见,各类交通安全法规相继出台,而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却依然屡见不鲜;君不见,一些考试监考规则日益严苛、技术手段愈发先进,但种种作弊依然防不胜防,恰恰是缘于人们法律精神和规则观念的缺失……中国“法治”的推进,需要国家层面法治建设的引领,更离不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自下而上”的努力——当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当依法办事成为一种自然,每个社会个体汇聚成整个社会推进“法治”的不竭源泉。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是我们对法治社会的美好愿景,也是我们追求的法治目标。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一直在前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