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何世剑 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媚”论

何世剑 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媚”论

何世剑    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媚”论
何世剑    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媚”论

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媚”论

何世剑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南昌,江西,330074)

【内容摘要】:“媚”是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既代表着书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品格,也体现出书体规范转变和艺术追求的时代潮流。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媚”论,大致引入于魏晋南北朝,升格于唐宋,深化于元明清。“媚”书生成在于多用“侧锋”,下力合度;加长点画,取势圆长;一般多用羊毫或兼毫,用墨不可太浓重;书家还要有“合”的心态。“媚”书表现出媚而不俗、柔而不弱、流动飘洒、主圆少方的美学品性,表现出书家超越浮弱臃滞的生命追求,同时也代表着知识分子圆滑处世、明哲保身的心态。

【关键词】:书法美学媚渊源流变生成机制美学品格

“媚”是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它与“势”、“韵”、“神”、“妙”、“逸”、“趣”、“自然”、“风骨”等一直是书法艺术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追求,诠释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书体规范转变和艺术美学思潮。“媚”不仅揭示着书法作为一门造型艺术的与“势”、“逸”、“风骨”、“自然”等相别的本体质性,而且它更为着力表现出作为创作者的书法家,或作为批评者的书论家的个性气质和审美心理,展现出他们的美学趣尚和文化品格。

在中国书法史上,涌现了一大批以“媚”为美的书作。因其“柔”、“圆”等美学品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审美理想存有距离,故很多时候被边缘化、去主流化。长期以来,美学史对“媚”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揭示不充分。本文拟从书学“媚”论的渊源流变、书法之“媚”的生成机制和“媚”书的美学品格三方面对之略作考察。

一书学“媚”论的渊源流变

“媚”这一语辞,早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就已出现,大致有两项语义:①巴结、逢迎、亲近。如《尚书·冏命》:“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孟子·尽心下》:“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媚均释为“逢迎、巴结”。②爱、喜爱。如《诗经·大雅·卷阿》:“维君子使,媚于天子。”朱熹注:“媚,顺爱也。”《楚辞·九章·惜诵》:“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王逸《楚辞章句》注:“媚,爱也。”“媚”基本上未进入艺术审美领域用以评判。汉代之“媚”,涵义渐趋丰富,表示容颜、体态之“美好,可爱”,如《尔雅》释媚:“媚,美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妩媚姌嫋。”《埤苍》云:“妩媚,悦也。”许慎《说文解字》释“媚”字云:“媚,说也。从女,眉声。”段玉裁注曰:“说,今悦字也。”此期,媚作名词或形容词,渐有审美意味,但它主要用于品评女性外形之美,或描绘士宦奴颜卑骨态貌,《史记·佞幸列传》指出:“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因自然所赋予的“媚”美多被其人用作取悦他人和晋升资本,从而丧失了主体意识和人格精神。故“媚”在道德理性至上社会中,刚进入审美视野即备受批判。

魏晋时代是书法实用性目的逐渐转换为审美性目的阶段,是中国书法极盛而书学自觉的时期【1】。此期,艺术领域出现了一批以“媚”为美的作品,《龙性堂诗话·初集》记载:“黄鲁直评锺离州(繇)小字《千字文》:‘妩媚而有精神,熟视皆有绳墨。’”王羲之变汉魏的凝重质朴为流丽遒媚之书,韩愈曾说“羲之俗书逞姿媚”;《与释某书》也说:“卫氏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淳化阁帖》卷五)而且“媚”

何世剑(1979—),男,江西萍乡人,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艺术与美学研究

也被引入到书学批评中来,少数书论家开始自觉地在书法批评中运用“媚”这一审美概念品赏艺术。南朝书家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指出:“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2】虞龢《论书表》:“二王书,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2】(P49)王僧虔《论书》:“郗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2】(P57)“谢综书,其舅云:‘紧洁生起,实为得赏。’至不重羊欣,欣亦惮之。书法有力,恨少媚好。”【2】(P57)“媚”由品人到论艺,进而成为书法创作的一大原则和品格,拿来与“骨势”、“骨力”对举。“审美成份日益增加,逐渐摆脱了其对人物品评的原始意义”【3】。“媚”在尚“韵”的晋人书法中备受重视,一定意义上甚至超越了汉代所确立的书法“气”“势”标准。“媚”表现为一种婉约逸雅的姿态,平和自然而不失精妙之味,符合了游心山水、体玄论道的晋人的崇尚清丽自然的人生理想和处世心态。特别是在国势不强、世风日下的梁陈,艺人既没有了汉时雄强气概,也没有了魏晋悠闲心情,“末世”心态支撑下的他们寄心书画,“皆高尚子敬”,形成了一股以“媚”为美的美学思潮。陶弘景《论书启》:“非但字字注目,乃画画抽心,日觉劲媚,转不可说以雠,昔岁不复相类”【2】(P71)指出创作上与昔异趣的“劲媚”表征。欧阳修《集古录》也认为当时“气尚卑弱,率以纤劲清媚为佳”。当然,他们的士人身份和上层阶级立场决定了不可能纯粹追求“媚”美,在道德原则的规范下,他们形成“中和”的艺术取向,兼取主阳刚美之“骨势”和主阴柔美之“妍媚”。如萧衍《答陶隐居论书》:“纯骨无媚,纯肉无力……任之所之,自然之理也。”【2】(P80)庾元威《论书》说:“余见学阮研书者,不得其骨力婉媚,唯学挛拳委尽。”均主张书法应该有骨有媚,有肉有力。

唐宋时期,艺术实践中兴,书法创作和书法批评都向前发展,“媚”美趣尚在好古师古者那里得到承继,而时风嬗变、审美趣味易新也为书法“媚”论注入了新的时代美学精神和审美文化品格。唐初矫六朝以来文艺浮靡艳丽之风,强调合刚健入中庸。欧阳询《用笔论》:“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2】(P105)“媚若银钩”之书有骨有媚,师法王羲之。同好有李世民、虞世南、褚遂良等。李华《二字诀》则说“虞世南深得其体,别有婉媚之态”【2】(P281);张怀瓘《书断中》赏褚书为“妙品”,指出褚“祖述右军,真书甚得其媚趣”,又说薛稷“书学褚,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矣”。当然也有不以“媚”为尚的书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法书》说:“唐林纬乾书学颜平原,萧散古淡,无虞褚辈妍媚之习。”【2】(P547)见出颜真卿“丰神古厚”,与虞褚异趣。中唐柳公权,楷书学二王而变其法,又习近世如颜真卿丰厚之书,成“体势劲媚”之书。《旧唐书·柳公绰传附弟公权传》指出:“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4】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也说:“余外舅家,收柳公权亲笔起草二纸,皆小楷,字仅盈分,而结体遒媚,意态舒远,有寻丈之势。”确切说,柳书骨胜于媚,故后世多称“颜筋柳骨”(范仲淹《诔石学士文》)。晚唐国势衰微,书法“姿媚”之势又盛兴。《葆光禄》曰:“亚栖书骨气不及誊光,而遒媚过之,二人俱应制,其踪海内旨盛。”【2】(P281)另外,尚“法”的唐人在讨论笔法的书论中,总结出一些“媚”美之书的用笔、构架规律和美学品性,为后代尚“媚”书家提供了学习方法。如窦蒙《述书赋》总结说:“媚,意居形外曰媚。”【2】(P267)宋代书风总体比较浮弱,黄庭坚《书十棕心扇因自评书》说:“数十年来,士大夫作字尚华藻,而笔不实,以风樯阵马为痛快,以插花舞女为姿媚。”宋代笔记,如《异苑》、《续世说》、《玉壶清话》、《老学庵笔记》、《春渚纪闻》、《负暄野录》、《寓简》等之中也有许多关于宋人书法“婉媚”、“遒媚”、“姿媚”的记载。而代表宋代书法的蔡、苏、米、黄四大家,他们“学书为乐”、“学书消日”,由唐溯晋渐有新面目,书法是其“神气”“意趣”“情性”的载体,黄庭坚指出:“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杨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山谷题跋·跋东坡墨迹》)元陆友仁《砚北杂志·卷上》则指出:“黄鲁直书遒媚,米元章书俊拔,薛道祖书温润。”唐宋时期,以“媚”

品书论书也非常之多,除上例举外,孙过庭《书谱》、李嗣真《书后品》、蔡希综《法书论》、朱长文《续书断》、米芾《海岳名言》、《宣和书谱》、赵构《翰墨志》、姜夔《续书谱》等也从许多方面探讨“媚”书生成机制、用笔规律。

元明清时期,“媚”书品格继续提升深化,其地位进而超过了其他书法审美范畴,“媚”成为书法美学视野中书人的最高审美理想。元代,赵孟頫“媚”书一枝独秀,成为后世摹法对象。元末明初,陶宗仪论书主张“妩媚”与“遒劲”兼备,他在《书史会要》中多以此评论书家,如评裴休曰“真楷遒媚”;评虞世南曰“体段遒媚”;评宋湜之曰“笔法遒媚”;评王渥曰“字画遒媚”;评陈叔怀曰“字虽妩媚,而中藏劲气”;评戎昱曰“筋骨太刚,殊乏婉媚”等等。明四家之一的祝枝山推赏赵孟頫,书姿有态甚秀媚,引起了后来书论家孙月峰的批评。指出:“祝京兆书秀媚出尘,细玩尽有姿态,然蕴藉未深,谓是少年书,良然。”孙氏将秀媚与年龄联系立论,也是明朝书“媚”论的一大新创。杨慎以“风韵”与“婉媚”为书法美学标准,从其《墨池琐录·卷三》说:“唐史颜真卿笔力遒婉,又称柳公权结体劲媚,有见之言哉!今人竭力仿者但得其遒而失其婉,徒学其劲而忘其媚,米元章所以有笔头如蒸饼之诮也。”可见他非常欣赏“丰体益媚”的李邕之书。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说:“余家有松雪小楷《大洞玉经》,字如蝇头,共四千八百九十五字,圆匀遒媚,真可与黄庭并观,余常呼为墨皇。”见出他非常喜欢“遒媚”之书,但他同时也对“过于姿媚,如丰肌美妇,神采照人,所乏者骨气耳”的米元章书进行了批评,稍后不以“媚”为喜的还有赵宦光、赵子函、郭宗昌等重碑好篆的尚古论者。徐渭的“古媚”、“媚胜”、“净媚”论书法创作批评理念则可视为明中后期“媚”论深化的代表,他极力强调书法“媚”之审美价值,高扬“媚”美,他在《评字》中说:“分间布白,指实掌虚,以为入门。迨布匀而不必匀,笔态入净媚,天下无书矣”。晚明黄道周最崇尚“遒媚”,他在《与倪鸿宝论书》中倡论“书字,自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不坠轻靡,便是上流矣”;在《书品论》品王百榖的八分书说“清截遒媚,亦不易得”;在《书秦华玉所镌诸楷法后》说“秦华玉所镌诸楷法,笔笔遒媚,洞精陈意”,而清王文治《快雨堂跋》也指出黄道周之书“楷格遒媚,直逼钟、王”。“媚”在明代的流行,源于社会新变,思想个性渐趋解放,士人们极力冲决传统儒学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探求“心学”,标示“性灵之说”,他们多师法晋人和赵孟頫。清代书法精神趋于理性,书家多潜心治学,对于前朝的“媚”美书风进行研阅,在理论深度上,清朝的书“媚”论超越了前朝,钻经研史的书家重视学习汉隶魏碑北碑,朴学之风盛行天下,“媚”书基本上不再受欢迎。梁巘《承晋斋积闻录·评书帖》:“明季书学竞尚柔媚,至玉、张二家力娇积习,独标气虽未入神,自是不朽。”【2】(P573)冯钝吟谓:“明朝人字,一笔不可学。”盖指明之季世,人效董思白,用羊毛弱笔,作软媚无骨之书而言也。此期书家多将“媚”与书品人品相联系,如傅山标举“宁拙毋丑,宁丑毋媚”而批判赵、董之书,其《书法散论》说:“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帖飘逸妮媚之美不足贵”【2】(P635)。以研究的心态理性论书是清人最大的特点。如钱泳理性审视,反对严格将书法与人品相联系,他在《书学》中说:“张丑云:‘子昂书法温润闲雅,远接右军,第过为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非正论也。褚中令书,昔人比之美女蝉娟,不胜罗绮,而其忠言谠论,直为有唐一代名臣,岂在区区笔墨间,以定其人品乎?”【2】(P615)指出不应该将“妍媚”书法定人品。

二书法之“媚”的生成机制

探讨书法美学之“媚”,还有必要进一步考察其内在生成机制。综观历代书家论“媚”,大致皆从执笔运笔用笔的得当合法、点画结体的肥瘦疏密和书法物质材料的软硬优劣等方面着眼,结合书家自我创作体验和感受,展开具体探讨和理论阐述,这为我们正确认识书法美

学“媚”范畴的质性提供了历史事实依据,从而也为我们从中寻找出合规律性的认识,进而为学书品书所用有了可能,这也是书法美学“媚”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所在。

首先,“媚”书之生在于合理用笔。古人论书多从用笔讲求,用笔主要包括执笔、运笔两方面。苏轼曾说:“执笔无定法,但使虚而宽”(包世臣《艺舟双楫》引),虚宽是执笔的最基本原则。“媚”书须“指实”,这是基本功。但它不似“筋劲有风骨”之书一样有更多严格要求,它重自然灵活方便挥洒,拒绝用力紧握。元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字无骨,为字之骨者,大指下节骨是也”【2】(P479);明丰坊《书诀》说:“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2】(P503);清朱履贞《书学捷要》说“骨出于指,指尖不实则骨格难成”【2】(P599)作为与“骨”相对的“媚”而言,在指法的讲求上明显相乖相离。包世臣即指出“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当然,两者也并不相悖,若能兼合,则书“姿媚”有致,“遒媚”出神,王羲之、柳公权书均可为代表。“媚”书重要的在于运笔作势。朱履贞说:“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故书之精能,谓之遒媚,盖不方则不遒,不圆则不媚也。”【2】(P599)书法点画从心,纵横随意,运笔在腕,提顿波挑之间,姿势出焉。“媚”书不是静止的美,而是动态的美,故有必要运笔动腕灵活圆转,流动不滞,滑而不涩。李嗣真《书后品·中上品七人》指出:“至于卫(恒)、杜(预)之笔,流传多矣,纵任轻巧,流转风媚。”【2】(P135)另外,“媚”书之运笔还有必要把握了“力度”。王僧虔云:“萧全法羊欣,风流媚态,殆欲不减,笔力恨弱。”张怀瓘《书断中·妙品》说:“谢综亦善书,不重敬元,亦惮之,云:力少媚好。”米芾《海岳名言》说:“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皆不如作郎官时《婺州碑》也。《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研媚,此自有识者知之。”【2】(P360)总之,“媚”书下笔用力是关键,用力可少但不能显弱,更不能太过。

其次,“媚”书之生还在于点画和结构。书法的点画和结构安排,是鉴赏书法作品主“风骨”,还是入“姿媚”,是否合“意趣”,抑或有无“韵味”的基本,有如人从五官分布、容貌肤色上分美丑妍蚩一样,这成为评判书法优劣、定夺书品上下的关键。陈槱《负暄野录》评宋王著“本学虞永兴书,其波磔加长,体尚妩媚,然全无骨力”【2】(P373)《宣和书谱·正书叙论》论“楷法”时说:“至陈隋间,真书结字渐方,唐初犹尔,独欧阳率更虞永兴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后人竞效之。”见出“妩媚”之书,在于“易方为长”,将某些点画故意加长,呈现疏放丰厚之态。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以对话的形式说:“‘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长史曰:‘然’”;又说:“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2】(P277)可见,以“利锋”写字,使笔画锋利饱满,也是“媚”书一法。唐太宗曾反对“横毫侧管”、“竖笔直锋”书字,也正是不满于如此写出的字“钝慢而肉多”,媚而无骨。元李治《敬斋古今》:“予初学东坡先生字,间有教予以卧笔取媚者”也指出字“媚”出于“卧”笔。对于“媚”书颇有创见的徐渭,就“媚”书生成总结说:“古人论真行与篆隶,辨圆方者,微有不同。真行始于动,中以静,终以媚。媚者,盖锋称溢出,其名曰姿态。锋太藏则媚隐,太正则媚藏而不悦,故大苏宽之以侧笔取妍之说。赵文敏师李北海,净均也,媚则赵胜李,动则李胜赵。夫子建见甄氏而深悦之,媚胜也,后人未见甄氏,读子建赋无不深悦之者,赋之媚亦胜也。”可见“媚”书须出锋,无须太正,多宽以侧笔,少用中锋,写出姿态。另外,“媚”书之结构也甚关键。从上见出其体势多取圆而不取方,字势太过方正难能有“姿媚”之感。现代书法家沈尹默在《书法论·笔势》中指出:“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精妙故也。大令以来,用笔多尖,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往,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至于今尤甚焉。”提醒我们学书法须主要安排好字的“长短”“斜正”“肥瘦”等辩证关系,书成体之后方能见“妍媚”。他说:“二王法书,精研体势,变古适今,即雄强,又妩媚”故有必要细加揣摩古人法帖,变古适今,为我所用。

再次,“媚”书之生与书法物质材料也有一定关系。赵构《翰墨志》:“唐何延年谓右军永和中,与太原孙承公四十有一人,修袚稧,择毫制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2】(P365)朱履贞《书学捷要》:“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况书法精微,挥运之际,全赖笔毫相称。古来书家,自明季刑、王、文、祝以上,从未有以羊毫弱笔之书得传后世者。……若羊、狼毛笔,白蜡纸,作软媚无骨之书,宁不有背古人乎?”【2】(P603)他在解释冯班书论又说:“冯钝吟谓:‘明朝人字,一笔不可学。’盖指明之季世,人效董思白,用羊毛弱笔,作软媚无骨之书而言也。”【2】(P605)笔毫之中,羊毫、鸡毫最软为“弱笔”,紫毫(兔毫)、狼毫次之,而鼠须、猪鬃之毫最硬为“强笔”。王羲之鼠须、兔毛(兼毫)并用,故而遒媚不失骨劲,明季书家软媚无骨之书则多为羊毫而书。至于用纸,蚕茧纸韧而不软,滑而不涩,适合写出“姿媚”之书。白蜡纸,光亮耀眼,笔墨能以渗入,故难让书家“力透纸背”,是而软媚。用墨也是“媚”书生成要素之一。傅山《书法散论》指出:“大概以墨重笔放、满黑枒杈者为父,以墨轻笔韶、行间明媚者为子。”从中也见出“明媚”之书是拒绝浓墨重墨的。明杨慎《升庵诗话·朱万初墨》记载:“元有朱万初,善制墨,纯用松烟,盖取三百年摧朽之馀,精英之不可泯者用之,非常松也。……余尝谓松烟墨深重而不姿媚,油烟墨姿媚而不深重,若以松脂为炬取烟,二者兼之矣。”可见油烟墨适合写“姿媚”之书。当然,书法心态情性也甚关键,所谓“意在笔先”也。古来论者对此非常重视,孙过庭《书谱》说:“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2】(P128)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流媚”之书的心态,姜夔在《续书谱》中也认同之。如此立论甚多,不多赘述。

三书法之“媚”的美学品格

“媚”书作为一种“历史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在历朝历代都有不小的“市场”,甚至一度占据和充斥人们的审美视野。历史上虽然有书论家根据个人审美旨趣以“优劣美丑”分等立品,但综观整个“媚”书史、“媚”论史,我们很难用现代意义上的“主流艺术”、“非主流艺术”、“亚审美艺术”等语词对“媚”书作出价值判断。“媚”作为一种书法艺术“符号”,或者一股审美思潮,任何简单地主观地对之定质论性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我们重要的是揭示书学中“媚”范畴的美学品格和审美内涵,寻找那合目的性存在依据并作出现代阐释。

有学者视野宏通开阔,着眼于整个中华审美文化,指出“媚”具有“世俗性”、“情感性”、“形式美”、“阴柔性”、“个性化”五个方面的审美质性【5】。如果简单地将之移至论说具体艺术部类之书法“媚”范畴的美学品格,明显显得不够审慎、精细,甚至会滑入某些误区。首先,“媚”书有着“世俗”品格,但并不绝对“俗”。古往今来,“骨力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的王献之书法,受到了多少代人的称赞,接受群体上至君王士大夫,下及普通大众。在歌舞升平之世,抑或国衰势弱之期,“媚”书往往成为许多人竞相追逐的对象,形成一股以“媚”美为尚的审美思潮,如北朝之梁、陈;盛唐;晚唐;宋元之交等等,此时之“媚”,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象喻一种“太平”心态,或是一种“末世”情结。更朝换代之转型时期,思想上没有了严格的道德伦理观念约束,“媚”书即流行开来,从上流社会滑向世俗民间,历史上最典型的莫过于明朝中后期,思想趋于解放,“媚俗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美学思想、审美标准“登堂入室”,徐渭、黄道周等人以“世俗美”之媚书作为武器公然反抗传统,进而扩散到绘画、戏曲、诗词等领域,明代季世形成了一股“媚”美思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书法领域、音乐领域、影视艺术领域甚至整个文艺领域中“媚俗化”意识再度抬头,现在依然有之余波,赞成和批判者兼而有之。

其次,“媚”书显现出阴柔品性,并且主要以“阴柔美”见赏于众,但“媚”书柔不一定弱。张怀瓘《书断中·妙品》说:“(褚遂良)真书甚得其媚趣,若瑶台青璅,窗映春林,美人蝉娟,似不任乎罗绮,增华绰约”。姜夔在《续书谱·风神》指出:“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均以“美女”象喻书法之“媚”,形象地道出了“媚”书风神之阴柔美。“媚”书在某些书家笔下也有阳刚品性。欧阳询《用笔论》指出:“刚则铁画,媚若银钩。”有“银钩”笔画之书,自然谈不上是纯粹阴柔美的。并且还有必要抛弃那种“媚即无骨”的偏见,书史上备受欢迎如王羲之、柳公权等人的“姿媚”之书,也是有其内在的一定的“骨势”“骨气”为根柢的,这在小篆、行书、真书、草书诸体之中均有显现,往往获得了“遒媚”、“紧媚”、“劲媚”、“古媚”、“雄媚”等品赏。谢综“媚好之”,其舅也不由得以“紧洁生起,实为得赏。”论之。孙过庭《书谱》则指出:“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搓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

再次,“媚”书以流动飘洒见长,富有动势之美,内涵韵味,一定意义上表现出书家超越浮弱臃滞的生命追求。“流转风媚”的卫、杜之笔,“韵媚婉转”的逸少之书,是多么的美呀。张怀瓘《书断下》说:“(宋令文)身姿伟丽,身有三绝,曰书、画、力,尤于书备兼诸体,偏怠在草,甚欲究能,翰简翩翩,甚得书之媚趣。若与高卿比权量力,则驺忌之类徐公也。”蔡希综在《法书论》中例举了数十人,说:“始其学也,则师资一同,及尔成功,乃菁华各擅,亦犹绿叶红花、长松翠柏,虽沾雨露孕育于阴阳,而盘错森梢,丰茸艳逸,各入门自媚,讵闻相下,咸自我而作古,或因奇而立度。”【2】(P269)徐渭更是将“媚”书抬升到无以复加的地位。总之,历朝历代,赏“媚”书者不乏有之,书论史上对“媚”书的评价总体也趋高。犹须指出的是,不能将“媚”书与人品作简单比附。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说:“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2】(P315)严格来讲,这种论书方式是不科学的。例如,李斯人品不高,可谁也不能否定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而魏徵也曾被唐太宗以“妩媚”名之,《石林诗话》用此典故撰联:“人言卢杞有奸邪,我觉魏公真妩媚。”后来钱泳在《书学》中就针对此进行了辩驳。他说:“张丑云:‘子昂书法温润闲雅,远接右军,第过为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非正论也。褚中令书,昔人比之美女蝉娟,不胜罗绮,而其忠言谠论,直为有唐一代名臣,岂在区区笔墨间,以定其人品乎?”【2】(P617)象褚遂良一样,忠人志士也是常为“媚”书好“媚”书的,在他们的审美视野中,“媚”书表现了他们超越浮弱臃滞的生命追求意识。就“媚”书本体质性而言,它那流动之势,能给人以感官享受和精神愉悦。

最后,“媚”书主圆而不主方,强调稍微出锋而不太露;有时易方为长,写出妩媚丰厚之态,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知识分子圆滑处世、明哲保身的心态。周晖《金陵琐事·书品补遗》:“朱太守音,行书师铁门限,圆媚流丽,翩翩动人。”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指出:“北朝书承汉魏势,率尙扁,此易为长,渐趋姿媚”。古之书法家多为封建士大夫、普通文人或隐逸之士。无论在政治上、生活中,他们多不主张显山露水、更不喜锋芒毕露。“圆融”是他们的人生哲学,有的甚至不惜以放弃人格为代价。正如朱良志先生所说:“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6】。圆给书法家以流动不息的创作灵感和生命精神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从意识深处规范着其艺术品造型。“媚”书是书法家“圆融”思想的一个艺术表征。它很少有着如“风骨”之书一样的主“方”品性,甚至某种程度上它还拒斥和变异“方”。“媚”书的形式美能够刺激审美主体的内心情感,引发审美主体将感情投射其上,交契对话。这使得主“圆”的媚书有人欣赏,也有人诟病,成为千百年来争执不休的话题。

Discussion of “Mei”in the aesthetic visual field of Chinese calligraphy

HE Shi-jian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Jiangxi, 330047)

Key words:aesthetic calligraphy; “mei”; rheology of origin; production mechanism; aesthetic character

Abstract: “mei”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esthetic category in the aesthetic visual field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t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aesthetic purport and aesthetic character of calligraphists, but also reflects the transition of stylistic norms in painting and tendency of the day that art pursu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on “mei” go through three stages: In the Wei 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mei” was introduced to the painting Criticism and further substantia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painting of “mei”depended on side tip of the writing brush, making strength equal to degree, extending and pointing with the finger or gesticulate and fetching the tendency round and long. It often used writing brush with wool, Ink controlling is more thick and pal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of “mei” painting is supple but is not weak, flatters but is not vulgar, mobile flutters sprinkles and main circle few sides, which displayed the calligraphists to surmount the stereotypical life pursue and were be on behalf of intellectual's slick and sly psychology that conducts oneself in society, keeps out of harm by discretion.

【1】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11.

【2】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44.

【3】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0.55.

【4】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311

【5】周雨.论媚【J】.江海学刊,2002(2).167.

【6】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收稿日期:2012-11-10 作者简介:郭心悦(1988-),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政策研究。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郭心悦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063000) 一、费边主义的历史沿革费边主义是近现代社会主义流派之一,费边社产生于19世纪末的英国,最初是为了讨论美国学者托马斯·戴维逊的一些观点而建立的一个社会主义团体,随后,在戴维逊返回美国后费边社便分裂成两个组织,一个称作新生活联谊社,仅存在几年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另一个比较注重实际的、战斗的和政治的组织则发展成为后来的费边社。Fabian一词源于公元前203年古罗马的一位将军的名字,他在战斗中计划周密、打击敌人、取得胜利,所以费边社的建立者们希望效仿费边将军,等待时机,伺机而发,有效实行社会改革。费边社的发起人包括专业人员和高级职员阶级中的一批有教养的人士,如高级文官、证券经纪人、新闻记者和一般的资产阶级,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萧伯纳、悉尼·韦伯、悉尼·奥利维尔和格雷厄姆·华莱士。这些发起人也决定了他们建立费边社的最终目的,即“是要尽可能根据最高的道德标准争取重建社会”。他们通过出版刊物、发表演说等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还有就是通过对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和决策权的领导人物宣传自己的主张以实现费边社的社会主义纲领。在英国1892年的普选中,反对派自由党的领导人针对爱尔兰自治问题就证明了费边社的主张的正确性。二、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从1887年通过的费边社纲领中可以看出,费边社成员除了十分关注政治问题,也格外重视民生问题,希望把对人本身的关注当作一种社会福祉广泛推广开来,惠及全民,他们是福利国家论的早期倡导者。根据费边社的各种会议文件和其成员所发表的文章和所作的公开演讲,将费边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核心进行归纳,即由国家承担社会福利责任,由社会为消除贫困、维护和提供人民的福利水平支付资金,由专业人员和专门的政府委员会应对各种使人遭受痛苦并寻求帮助的麻烦。 (一)费边主义的基本社会福利思想 费边社成立目的之一,在于对社会进行重新改造,具体方法如下。 经济上,费边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剩余价值归社会所有。将土地和资本从阶级和个人的占有中解放出来,实现公共所有,人民公平地共享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获得的利益,以谋取公众福利,使人们得到最大的幸福。值得一提的是,费边主义主张实行地方公有化,只将一些重 要经济部门收归国有,其他则由地方代为管理,并实现分配公平,机会均等。另外,在私有制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萧伯纳提出,由土地和资本产生的“租金”应该用来补充劳动报酬,或者由社会直接接管用于公共福利事业。 政治上,费边主义认为,国家是为整个社会工作的,国家是全民的代表。费边主义主张通过公众舆论、民主选举实现社会主义,同时,他们还主张通过对地方和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即由民主选举出来的社团代表进行管理。分配原则上,费边主义最早主张实现国民生活的最低标准,这体现在工资、劳动时间、健康、安全、住房、公共事 业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个标准。一旦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社会上的每个人就可以达到“文明生活的最低标准”。并且,随着公共财富的不断累积,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变不同阶级和个人之间收入悬殊的重要问题。 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上,费边主义反对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他们受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影响,认为社会进化在总体上是前摘要:费边主义是近现代社会流派之一,以萧伯纳、悉尼·韦伯等人为代表的费边主义者致力于研究各种政 治和社会问题,出版书籍,进行公开演讲,力图实现社会改革。其中,费边主义者关于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主张,如实行地方公有制、提倡八小时工作制等,对日后英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着深远影响。而费边主 义者的一些基本社会福利思想更是对中国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费边主义;福利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75-02 S h e H u i Y a n J i u ☆社会研究☆ 75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1.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2.中秋帖(王献之) ★大清乾隆帝称道的“三稀”墨宝之一,笔势纵逸豪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为王献之独创. 3.颜真卿书法 ★《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势雄厚。 4.郑板桥 兰竹圣手书画怪杰。清代诗人,书画家,摇晃“扬州八怪”之一。为人恃才傲物。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5.刘墉 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兆页、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这说明认识刘墉书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清代习颜者众,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夺其神髓者仅刘墉一人。用颜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晋小楷精华蕴蓄的风致;墨浓势厚而结体宽舒,更显从容不迫包罗万有之佳妙. 6.唐伯虎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代书画家,在民间颇富传奇色彩。唐氏绘画初师周臣,尤精山水人物,与沈、文、仇合称“明四家”。书法源于赵孟兆页,写得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劲骨于内美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市场

全球視野中的明清市場 岸本美緒 前言 從十六世紀以來,美洲和日本的白銀大量地流入中國--這一事實很久以前已成為明清史研究者的共識。這十多年來,在「全球歷史 (global history)」的研究潮流中,明清中國的白銀吸收力重新為世界研究者所關注。雖然如此,明清中國為甚麼能夠吸收如此大量的白銀?海外白銀給予中國國內經濟以如何影響?中國國內經濟是否依靠海外白銀的流入?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仍然成為研究者們爭論的對象。之所以然,大概因為研究者們對明清時代「市場」的性質沒有在方法論上進行充分討論,各自採用的理論模式之間欠缺反復琢磨的機會。在本文中,筆者對近年來圍繞明清中國白銀流入而展開的論戰(本文中姑且略稱「白銀論戰」),主要從市場性質這一方面來進行初步整理1,儘量弄清各位論者主張背後的市場觀,來摸索解決問題的線索。 白銀論戰的前史 海外白銀流入中國是中國經濟史研究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起步以來的重要問題之一。Blair and Robertson編《菲律賓諸島誌》(1905)、H. B. Morse的《東印度公司中國貿易編年誌》(1926-29)等資料性著作中包含大量有關白銀流入的記載。到了1930年代,小竹文夫、百瀨弘、梁方仲等學者使用這些資料開始研究白銀流入中國的具體經過。當時他們對明清經濟的性質有甚麼看法呢?小竹文夫雖然在他有關白銀流入的論文中沒有明確地討論當時的經濟性質問題,但他在另一篇論文中強調近世2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所有的方面來看並不是「封建社會」。小竹認為近世中國人除了「農民式自足性特徵」外,還有「商人式交易性特徵」,他似乎把白銀流入這一事實結合於近世中國商品經濟的自由發展。百瀨弘在他極其翔實的白銀流入研究中也沒有提到明清經濟性質問題,但他在國民政府幣制改革前夕發表的題為〈中國銀元的沿革〉的論文中使用「封建」一詞來表示中國政治機構的性質。據他認為,只有清代前期大量從海外進口白銀,「日益發展的內地商業和作為封建專制國家的大清帝國的財政才能順利地進展」;其後在十九世紀,外國銀元充溢於中國市場,「清末幣制呈現世界史上罕見的紛亂狀態」;目前雖然有幣制改革的企圖,但除非徹底變革封建性政治機構和平面性、分散性經濟機構,否則中國的幣制統一是不可能實現的。最早關注到白銀流入問題的這兩位日本學者對明清經濟的說法並非矛盾,可是著重的側面各不相同。海外白銀的大量流入一方面體現了「封建」式限制薄弱、相當自由的中國商品經濟之活躍發展,但從另一 1參加論戰的研究者已經各自對以往的相關研究進行整理,筆者收益良多,但就市場性質這一點來說,似乎還有更加深入討論之餘地。 2在這裡小竹所謂的「近世」是指從唐宋之交到清末乃至現代(1930年代)的時代。參看小竹《近世支那經濟史研究》頁34-36。

社会福利思想重点

社会福利思想重点 1、社会福利定义:它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与结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民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 2.不同阶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多样性 19c中期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存在主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出现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19c末-20c初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主流社会福利思想思想是激进自由主义与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集体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主流思想是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奥地利学派、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20c中期资本主义稳定发展时期,主流思想是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开始兴起。 20c70年代的资本主义改革时期,主流思想是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存在社会民主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 20c9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选择时期,主流思想是“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存在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3、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发展变化:其变化经历三阶段 第一阶段15、16c—19c中期: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自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个人的责任而不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福利应依靠个人自助) 第二阶段19c末—20c70年代: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国家福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是社会或国家的责任,社会福利应该依靠国家保障) 第三阶段20c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社会福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责任。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责任理念正成为主导当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基本理念) 4、亚里士多德的中产阶级与社会冲突: 其认为中产阶级对于一种思想政体的建立极其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中产阶级具有重要地位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现实社会中很难达到这样的一种社会状态,他同时指出中间性质的混合形式政体很难成立,或者至多在少数城邦中偶尔成立。 其认为平等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不平等,(这种社会不公平不公道主要变现在对财富、名位及荣誉的不合理分配)正义包括事物和应该接受事物的人两个因素。(平等+自由+社会合作=公正)防止社会冲突的十大措施: 5、中国古代早期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1)中国古代早期社会福利思想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2)具有世俗性与政治性;(3)表现出预防与救助并重的特点;(4)具有明显的伦理性。 6、宗教改革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宗教改革是近代西方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将人民从传统宗教的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树立一种仅凭个人的内心信仰及勤奋与笃诚即可得到上帝认同的朴素简单的宗教观,他将宗教从传统的核心与支配地位转变为附属于世俗生活的地位,它阐明了在以人为核心的世俗社会中宗教的低位及其功能,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人文主义的核心地位。宗教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是宗教世俗化的社会。它促进了西方社会的世俗化,也有利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出现。

全球化治理视野下的中国海关变革与发展

全球化治理视野下的中国海关变革与发展 ——以实施《WCO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 ◆王军 全球化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征,而全球化需要全球治理。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是导致人类政治生活从统治走向治理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随着国际货运与人员交流的巨大增长、有组织国际犯罪的剧增以及全球恐怖主义威胁的不断增长,国际贸易的安全与便利问题,已成为全球化治理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形势,世界海关组织(WC0)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战略行动,其中一个重大举措是制定了《WC0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并在2005年世界海关组织理事会年会上获得通过。本文以全球化治理的理论与方法为基本工具,对《框架》的目标原则、基本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治理要素做一简要介绍,在分析中国海关实施《框架》的有利治理条件及现实治理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海关实施《框架》的治理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国海关在全球化治理的背景下在实现自身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一份可供思考与借鉴的材料。 一、全球化治理与《框架》治理要素的介绍 关于全球治理的要素,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制、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全球治理是一个包含着价值基础、规制保证和治理操作三类主要指标的复杂治理体系,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全球治理的价值、规制以及结果是全球治理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从这一分析工具出发,《框架》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框架》的目标与原则——全球治理的价值 全球治理的价值,就是全球治理的倡导者们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而且从这些倡导者的眼光看来,这些价值应当是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从《框架》的名称就可以直观地看出,《框架》全球治理的价值基础就在于世界海关组织成员对于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所达成的价值共识。具体而言,《框架》制定的目标价值共识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制定全球供应链安全与便利的标准,促进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形成适用所有运输方式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增强海关应对2l世纪挑战和机遇的作用、职能和能力;加强成员海关之间的合作,提高甄别高风险货物的能力;加强海关与商界的合作;促进货物在安全的国际贸易供应链无缝流动。与此相联系,《框架》的技术价值体现为以下四个核心要素:第一,《框架》统一了对进口、出口和转运货物提前递交货物电子信息的要求。这是《框架》力图超越各国海关的现行做法与措施并建立一套统一的国际海关标准的制度规范价值基础;第二,加入《框架》的成员承诺采用统一的风险管理方法来对付货物安全方面的威胁。这是《框架》为形成标准统一性的管理范式价值基础;第三,《框架》要求根据进口国的合理请求,出口国海关应基于可比的风险识别方法,对出口的高风险集装箱和货物进行查验,最好使用非侵入式查验设备。这是《框架》要达到的加强成员海关之间合作的最低价值标准;第四,《框架》规定了成员海关要向达到最基本的供应链安全标准并采纳最佳做法的企业提供相应的便利。这是《框架》要达到的加强成员海关与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理解及 答案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兰州城市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 为例 学院名称:传媒学院 专业名称:新闻学 学生姓名:刘晶 任课教师:杨棪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 《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论文评阅表 学生姓名刘晶专业新闻学班级103 论文题目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总分评阅教师 评价指标及权重评语得分选题(10分) 论文结构(40分) 论文创新性(20分) 论证(20分) 语言(10分)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 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25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新闻受众观、消息来源的处理、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通过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认识不同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现我国媒体的不足与弱点,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运作。 关键词: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新华网《洛杉矶时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愈加频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不同,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存在差异。 各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对其国家、民族、甚至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节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之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密切,对彼此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圣诞节属于西方传统节日,如今在中国已经备受重视,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备受欢迎。然而中国人怎样过西方的传统节日,这一话题也无疑会让西方人感兴趣。因此中西方媒体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这一事件的报道也颇具比较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中国书法的自我鉴赏

关于中国书法的鉴赏 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基础,其实包括创作者和欣赏者二个方面。近几年来,随着书法创作观念的更新,书法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为从过去对书法技法的研究,转向了作品创作主体的书法意识的把握,在艺术思想上有了重要飞跃。从而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为深远。于是,书法欣赏也就成为了一个高要求的艺术活动,即提出了一个更高要求:如何去把握作品、理解作品,沟通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也就是说如何使书法创作水平和书法欣赏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古人言:“书为心画”,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或多或少、或显或隐。而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挥舞,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就书法而言,黑白相映的作品是静止的,显示的却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形象,然而这一切看来都是静止的,需要欣赏者去感悟、去体味。 不同的人情趣不同,爱好不同,加之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书法欣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很小,有时甚至很大。一件粗头乱服、率意天真的行书作品,在有人看来可能是草率杂乱的,而一件呆板僵死的楷书作品,在他看来却是端庄俏丽的,至如已脱离实用的功能、真正作为艺术欣赏的草书作品,一般的欣赏者除了只注意到它凌乱的线条之外,实在看不出它更多的优劣。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它是高度抽象的造型艺术,一切信息全部蕴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凭欣赏者去感受。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就是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就书法欣赏来讲,从事书法创作的人,这种欣赏差异就小得多,因为其本身的创作实践,就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他懂得了书法作品的“美”在何处,以及构成书法美的诸多条件和因素,最重要的是作者掌握了书法欣赏的方法。然而就书法欣赏的群体而言, 书法创作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次要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广大的欣赏者,是非从事书法创作的广大群众。他们才是书法欣赏的主体。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三千多年前,中国文字诞生了。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汉字的书写也随之慢慢升华为一种艺术~因此,出现了书法~书法是一门中国特有古老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枝繁叶茂~ 说到中国书法,就会谈到书法家~而谈到书法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王羲之了,然而,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书法大家同样不得不被提起。他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个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几乎无所不通~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在书法上,苏东坡虽然取法古人,但却不限于严谨的法度,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开创的书法“尚意书风”的先河,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尚自然,是苏轼文艺创作一贯的审美追求,也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自然”在中国古代最初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可理解可运用的空间非常大的哲学概念,它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是“非由人之所为者”,与人为相对立,它被认为是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中国古代文艺观十分强调情动于中、文形于外这一合乎自然的根本原则,艺术家的“内”和艺术品的“外”这一相对范畴是认识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美学追求的逻辑起点。沿着“内”“外”关系的延展,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是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相对范畴的展开,从而形成以合乎自然而不矫揉造作作为基本内涵而又在意义上不断外延的逻辑体系。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即是在这个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从唐代经过五代十国到宋初,“尚法”书风一直沿袭下来。有法可依固然使得书法有了规矩和标准。苏东坡早年学二王,中年学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杨凝式等,吸取各家所长。但是又不被束缚在一成不变的法规上,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西方媒介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西方媒介 内容提要:对西方媒介(本文皆略为“媒介”)地位和作用的探讨需要从将其看作单纯的“媒介”中走出来,将其置放到文化发展的生物圈中去考察。如此我们看到,媒介除了给予我们信息和娱乐外,还在媒介着主流意识形态,尤其在殖民主义时期以及当前的文化新殖民主义时期,媒介以其强大的话语权曾经并继续构造着殖民地主体。有过被殖民经历的第三世界,需要从任何简单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或非殖民化运动中走出来,在“新国家主义”的胸襟下,进行一番媒介的反话语“文化更新”的修辞运动,为第三世界的文化发展从媒介角度找到新的思路。 一、实质:媒介帝国主义 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到现在的电子媒介时代,媒介介入生活的程度日渐深入。媒介进入生活,已经是常识;当自信于自我思想独立性的人群意识到,自己一出口的东西都是媒介的产品或副产品的时候,媒介已经进入思想。除却它给我们的思想提供各种质素外,它甚至已经左右了我们的思想,它们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眼睛——代替你去观察,成为人们的大脑——代替你去思考。尤其是当跨国媒体用他们那无所不及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一个问题愈加清晰地推到人们面前:究竟媒介在提供给我们信息和知识以及娱乐的同时,它们还干了些什么?怎么干的?一句话,如何定性这些西方媒介? 关于此问题,早期传播效果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不管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报纸上充斥的并非简单的战时简报性信息,而是双方敌对阵营如何为自我寻找合理和合法性以及如何弱化对方阵营进行的意识形态宣传大战。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认为,“新闻稿总是带有某种语言和文化的色调,它以信息的形式隐藏着某种思想,并同时隐藏着某种政治。”而从70年代以后的传播学者愈加认识到:“大众传播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或文化都有影响;它可以影响到一个团体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影响它对英雄与恶棍的选择,影响它的公共政策与技术。特别是媒介持续不断的信息传播,能对社会变革产生真正深刻的影响。”早在1965年,非洲独立后的加纳第一任总统、泛非主义(Pan-Africanism)的主要代表,批评家恩克鲁玛(Nkrumah)就曾谈到美国大众传播媒介对非洲的特殊影响:“神奇的好莱坞电影是别有用心的。我们只需要听一听非洲观众在看到好莱坞英雄们屠杀印第安土著人或亚洲人时爆发的喝彩声便可以理解这一武器的有效性。”因此,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指出,“我们在考察新闻学信条习俗时,值得记住的一点是: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新闻流通是有关自由与权力的重大问题。无疑,语言具有巨大的力量。而错误在于人们声称新闻媒介超然独立,没有认识到它是某些强权势力的代言机构。事实上,这些信条习俗蒙蔽了我们的眼(像所有神话的诱惑力那样)忽视这些根据的存在。”而学者戴维·巴特勒则更是非常形象且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媒介的实质,他说,“传播媒介提供了自由的假象,像一条拴在长皮带上的狗,掩盖了约束的现实。”[1] 当传播学者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即,媒介所媒介的就是意识形态,那么,另外一系列问题马上就提出来,是谁的意识形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过程中,媒介是中性的还是其他?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系列争论。 认为现代媒介带来了民主如本雅明。本雅明意识到了媒介的平等主义的推动力。在他看来,“电影把艺术作品带给人民。——在电影中,观众站在镜头的位置上,而不是演员的位置上,这便提升了一种批判姿态。——媒介原则是这样的,即作者与观众并非处于固定不变的等级制位置,而是处于可逆的位置,这从根本上瓦解了艺术维护权威政治的主要手段之一。——电影还提升了一些分析习惯——对本雅明而言,媒介的这些特征促进了平等和解放。”[2] 认为媒介是中性的如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的约翰·汤林森(JohnTomlinson)博士。他在其专著《文化帝国主义》中承认媒介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的前提下,认为媒介问题只不过是文化发展深层结构过程的外设(类似电脑的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等,服务于电脑,但为电脑的主机所操纵),用汤林森的话来说,“媒介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视作是一种微妙的…种种中介的交互作 用?(interplay of mediations)。所以,我们不妨将媒介视作现代文化的…再现?面,而且媒介占据了支配的地位。”[3]也正是这种支配的地位,使得“媒介是最明显的一个目标,因此也就是最为公众所熟知。但也正是危险之处,由于媒介是那么触目可及,我们也就可能认为媒介的种种问题正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问题,殊不知媒介问题只是更为深层结构之文化过程的指标而已。”[4]而且,“文化的…亲身体验?也包括了家人、朋友的言谈互动过程,也包括了日常生活的物质存活经验:吃·、喝、工作、身强体健、性欲、时间流逝的感觉等。”因此他得出结论说,“评估…帝国主义者?的媒介对于另一个文化所产生的诸般效果,最好不要只狭隘地从媒介帝国主义这样的观点看待,——更为适当的做法,很可能必须将文化帝国主义的现象当作是一个远较宽阔的文化变迁过程。”[5]总结汤林森论述的基本观点,即,媒介作为社会思想的“外设”只能是推动这个思想变动的诸多因素之一,媒介自身绝非在实践着是什么媒介帝国主义,媒介如果不小心帮助、促成了什么帝国主义的话,媒介也是“无辜”的,因此,媒介是中性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这里我们需要透过现象、超越现象看到制造现象的机制。既然汤林森博士把文化帝国主义放到了所谓宽阔的文化变迁过程中去,那么,我们就从文化变迁人手来分析媒介中性论中存在的悖论。 美国文化理论家伍兹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当环境的改变需要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时,社会文化变迁的必要条件就出现了。”[6]而清华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书本重点概括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救灾救荒思想2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思想7社会教化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1宏观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2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3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4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分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时期。 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1,重礼礼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还是一种约束人们一切行动的行为规范。2,贵仁仁是其核心思想基本包括''爱人""孝悌""忠怒"三个方面主张"仁者爱人"。 有道社会论述:1,在这种理想的有道社会里,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这应市君子向往的一种至高境界。2,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事老人和儿童。 惠民利民思想:1,救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a,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b,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 论述孟子社会福利的理论依据:1,人性善说(a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b孟子任务四心事人类道德的肇端,又称四端c虽然人性本善,但社会上任然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评价:孟子的性善说把人们的伦理道德说成是天成的,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2民为贵。 从民贵君轻出发进一步展开了其重民思想: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2,倾听国人意见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评价: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在为民请命而是在于防范贼民兴丧无日局面的出现,为统治者提出济平天下,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制民恒产论的主要内容:1,就是建议统治者给老百姓以一定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2制在这里看来有规定或制定之意3,孟子还奖人们的经济状况直接联系起来,探讨了恒产与恒心的关系,从而为制民恒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孟子救济穷弱的社会福利思想:1孟子界定了社会救济对象的范围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敛从其薄的赋役思想,提出了征收赋役应遵循取于民有制的原则3孟子认为实施救穷济弱的社会实体机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二是带有强烈宗法家族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 解决贫穷问题的具体办法:1管子分析了百姓贫穷的原因2认为贫富应该有度,贫富无度就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对封建国家是不利的3分析了甚贫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并提出了贫穷线的问题。 韩非反社会福利思想主张提出的理论依据是性恶论和自利自为(1,父子,母子关系中的自为自利2君臣关系中的自为自利3一般社会职业中的自为自利评价:他通过事实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戳破了儒家为人伦关系披上的一层温情面纱,重视社会交往中的利益原则无疑会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把人们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极端地片面地夸大了,绝对否认人类间还有亲情的一面,陷入了极端主义的泥潭) 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思想,表现在社会福利问题上有几点:1统治者的有为是百姓的灾难

书法艺术赏析 (1)

华师《书法艺术赏析》离线作业 1、试论述书法精神性价值的内涵。(50分) 答:纵览当下,书法界一片欢腾,但是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古典书学的精神,便不会对当下的热闹欢心鼓舞。偶尔和朋友聊天,说道书法是不是必然要消亡。有人说,计算机的普及,书法退出日常书写领域,就是消亡的开始。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没理由书法在纯艺术的领域得不到发扬广大啊。这些观点的人,都还抱有书法是写字的基本观念。我在这里不想争论书法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太无聊。我只是从对书法史和书论的阅读中,梳理出一条精神脉络。这条脉络是书法得以延续的核心。我们将可以看到书法从汉末的日常书写中脱离出来,获得了意义的充实,在“师古”(应该叫“师法”更为合适。区别于后人所理解的“师古”。)的浪潮下,开始了古典书学技术层面的总结。而又在“师心”的理论开发中,获得了主体境界的提升。创作主体的主体境界的拓展,是古典书学创作论的重要发见。将书法家从抄写的技术人员——书吏,提升为艺术家,其中必然有对主体心性问题的发掘。也就是说要从一个经验性的人格提升为超越的人格。艺术方从技术,进于道。 写字即写志,书如其人,几乎所有书法理论都注意到了书法与其创作者的紧密联系,姑且不论这种理解的正误,但这足以表明中国传统的书学思想和文化观念。不但书法如此,诗歌、绘画也是用以表现作者主观世界的重要形式,是用以抒情写志的重要方式,而以书法表现得最为突出,因为书法在审美上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统一:书法是用以表现文字的艺术,而阅读一段本身具有意义内涵的文字正是一种时间性的审美;从整体去观阅一幅书法作品,又能够获得空间上的美感。但诗歌和绘画却只能单独地通过时间性和空间性来表现美,这一点德国思想家莱辛在他那本著名的《拉奥孔》中有着极为详尽的描述。所以,书法艺术成为中国文人乃至所有中国人抒情冶性的必需手段,尤其是在古代以毛笔作为唯一书写工具的时代,通过书法来表达生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上的重要需求。 2、试论述书法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内涵。(50分) 答: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无数书法家所创造的风格多样、绚丽多彩的书法艺术,汇成中国文化的大潮,影响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新人。因此,要研究和鉴赏书法,进行书法创作,就必须从研究中国文化入手,强调临帖习字和读书阅世的关系,充分认识文化修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精神实质。 书法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经过先秦两汉的孕育,魏晋南北朝的发端,隋唐五代的成熟,宋元明清的守成和中兴,汇成一股书法文化之流,一泻直下,波澜壮阔。这期间出现了无以胜数的书法名家,各领风骚;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不断成熟并发展,风格多样;书学理论研究日渐深入,各种书学论著先后问世,浩如烟海。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核心和魂灵。书法艺术的惊人之处,在于集中地表现了文学的内容和情感的世界,是一种集诗词文赋、笔情墨趣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她把线的运用,表现到一种超妙入神的境界,达到了真正的抽象艺术的高峰。 古代书法实用与欣赏并重,先重实用,后讲欣赏。由于实际书写的需要,大凡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经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写得一手端庄优美的书法。加上传统文化的教育,书法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科举取士及国家的提倡,使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古代文人学士,无不精通书法,或尊崇二王,或师法颜、柳,或追随苏、黄,或出入董、赵,风格多样,各显千秋。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大多兼通,或书画兼擅,或书、画、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政治发展 测试题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政治发展测试题 满分: 100.0分得分:100.0分 一 . 判断(每题10.0分) 得分:40.0 1. 民主最初出现时,是个好的词语。正确 A.正确 B.错误 2. “巴西奇迹”是指1950-1963年之间很短的一段民主时期。正确 A.正确 B.错误 3. 民主的口水战,其原因是公民参与在参与的量、质、层次、范围上有所不同。正确 A.正确 B.错误 4. 基辛格是以研究中国而出名的。正确 A.正确 B.错误 二 . 单选(每题10.0分) 得分:30.0 1. ()是指政治权威是不是行之有效,即政治合法性问题。正确 A.统一问题 B.体系发展问题 C.经济建设问题 D.参与问题 2. 多数政治学家都承认,政治发展的研究难以摆脱研究者()的影响。正确 A.价值观 B.利益 C.人生观 D.世界观

3. ()给政治发展下的定义是“现代化的政治性后果”。正确 A.派伊 B.亚里士多德 C.亨廷顿 D.阿尔蒙德 三 . 多选(每题10.0分) 得分:30.0 1. 亨廷顿对政治发展的理论阐释中,著名的公式有()。 正确 A. 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 感 B. 社会挫折感/社会流动机会=政 治参与 C.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 稳定 D.社会动员/经济发展=政治参与 2. 当今,政治交谈/协商频繁主要通过( )等实现。正确 A.短信平台 B.网络论坛 C.聊天工具 D.微博 3. 关于中国的假设失灵的解释包括:( )。正确 A.市场经济导致自由民主 B.中产阶级成为政治发展的动力 C.多元化导致社会动荡、统治失灵 D.公民社会发展,与国家抗衡 E.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后置课:无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 主讲教师:黄斌 选定教材:丁建定,魏科科.社会福利思想[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课程概述: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以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为主线,注意从多角度研究、阐述和讲授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思想的内容,在讲授和阐释某一流派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时,注意历史发展进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在阐述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社会福利思想时,以参考和引述其社会福利思想经典作品为主。该课程内容包括: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和新保守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福利思想,以及西方福利经济的发展,等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和完整地了解社会福利思想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解和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中主要流派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以及各个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联系微观、宏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知识,加强学生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以及国家发展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并通过理论的学习来达到加强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经济社会的感性认识,以及培养学生利用理论和逻辑推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形成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对称平衡的最佳教学模式。方法包括: 1.以老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的教学模式。 2.采用多媒体教学。 3.集中辅导要紧密结合主教材,配合使用其他教学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要点,选用一些历史案例和现实经验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去分析社会福利领域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