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 美术 七年级下册教案

新人教版 美术 七年级下册教案

新人教版 美术 七年级下册教案
新人教版 美术 七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单元教学总目标

1、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美作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并对美术作品的产生、美术创作的表现手法及美术作品的功能有初步的认识。

2、能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加深对美术创作相关知识的理解。

3、通过欣赏活动,学生能够表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够谈论和交流关于美术创作、美术作品风格、美术作品意蕴等的体验与感受。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分为2课,建议各用3课时完成教学。

分课教学目标

第1课通过作品欣赏与分析,指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表述美术作品具有的写实风格、表现性风格与抽象风格,评述美术作品。

第2课通过学习与讨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谈论并交流诸如美术创作、美术作品的功能、美术作品的审美意蕴等问题,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帮助学生把握美术创作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概念,了解美术创作的相关知识,从某个角度表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

综合把握美术创作的规律和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并评述美术作品。

教学方法

直观感受、讨论、欣赏、观察、发现、情景、讲授、演示、比较等

评价要点

1、能否表述自己对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认识和理解。

2、能否与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美术家并评析其作品的风格特征。

3、能否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哪些美术作品的哪些方面能够打动你、影响你和感染你。

4、能否通过网站下载美术家创作过程的资料(形象素材、草图、素描稿、成品)与同学们分享,以体验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经过编辑的有关美术创作、美术家、美术作品赏析等的多媒体资源,具有较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印刷图片等。

学具:个人收集的关于美术家与美术创作的背景、素材、草图及过程等资料。

教材分析

根据课标“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递进要求,本学年的美术欣赏课程在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美术世界”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对美术创作方面知识的认知,使学生通过对艺术家创作过程的了解,理解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心的耕耘美的创造”这一命题。

本单元教材以美术概念和美术作品为线索,旨在引导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能够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认识美术作品的表现风格及其历史文化背景,领会美术作品反映出的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在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的学习过程中,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与感受。本单元包括2课内容。

第一课是《美术作品的产生》。本课对美术作品及美术创作有所定义和描述。对美术作品的表现风格有所归纳:写实风格,表现性风格,抽象风格。

教材从三个层面对美术创作进行表述,使学生通过概念理解结合作品分析去认识美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在这里,概念仍是理解美术作品的钥匙,描述和分析是欣赏美术作品的路径,讨论与评述是分享对美术作品的感受。重要的不是对相关概念的记忆,而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交流。

第2课是《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本课着重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的价值与功能,从而对美术作品的功能有所界定:美术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通过美术作品传达思想感情、艺术修养情趣意境,从而感染观者。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情节或主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从而起到认识和教育作用。本课对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有所表述。

本单元从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意蕴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美术作品的创作规律和艺术特征,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第1课美术作品的产生

一、情景导入

1、播放视频或制作课件进行美术作品浏览。

2、针对一幅或多幅作品,用课件展示或视频播放与之相关的画家、主题、素材、草图等资料。

导入要点:

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的思考:美术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艺术家想要表现什么美术创作要经历哪些过程?美术作品为什么能使观者感动?你喜欢什么风格或题材的美术作品?这些正是本单元美术欣赏的内容。

二、知识点讲授

1、艺术家的美术创作

(1)美术作品是艺术家独特的创造性劳动。美术作品蕴含着创作者的天赋、技能、修养和个性,是独特的创造性劳动。

美术创作是一种个体性劳动,它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美术创作中主题性绘画的个体性体现在:从选取素材、酝酿主题、构图到刻画形象等过程,都由艺术家一手操办,不能假手于旁人。在这个领域里,艺术家可以凸显个人创造性和个人审美爱好,是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天地。

艺术家创作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截取和模仿,亦不是某种表现形式的照搬套用,而是按照艺术创作规律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作包括观察、体验客观对象,审美意象的酝酿和形成以及艺术形象的物态化三个阶段,即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正是郑板桥所谓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可从本单元图例中选择作品,分析其创作过程,展示其构思、立意、素材、草图、素描稿、完成作品等图片或视频资料。

(2)美术创作的源泉是丰富的社会生活。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经历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他们面对自然美景和动人形象会引发创作欲望;他们会把表现社会生活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作为自己的创作使命;他们的理想、修养和个性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应和艺术创造的产物。艺术创作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两方面来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生活,美术创作肯定不能离开社会生活;艺术家属于一定的民族、时代,其创作方式一定收到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生活经历密不可分。艺术家在从事美术创作时,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在美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可以领悟到艺术家所表达的精神主题。

可以本单元相关作品为例,分析其主题思想、创作手法、艺术风格等,分析作品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3)艺术家从构思到完成美术作品,大致要经历四个环节。

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等艺术创作活动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

料和艺术媒介,运用特定的艺术技巧和手法,将自己头脑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从而呈现出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作品。由于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等的差异,不同门类艺术的传达方式也各自不同,形成其各自独特的制作方法和表现手法。在艺术传达过程中,需要艺术家充分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传达中,从而更好的表现出自己的审美意象。

通过本单元课本上的作品或选择更多的图例,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创作是艺术家独特的精神性活动,具有创造性、专业性,是一种反复锤炼、精益求精、充满艰辛的劳动过程,体现出艺术家的素养和技能。

2、美术作品的表现风格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在美术创作中大致运用了再现性手法和表现性手法,形成美术作品的写实风格、表现性风格和抽象风格。

通过作品分析,启发并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主要表现风格,使学生理解写实性风格的功能与特征、表现性风格的传统与魅力,抽象性风格的价值与意义。

三、讨论与交流

可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或讨论相关问题:

你认为美术作品是怎样创作的?

美术作品怎样体现出艺术家的天赋、技能、修养和个性?

你喜欢的艺术家或美术作品有哪些?

你能举出更多的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事例吗?

你怎样理解美术作品的写实风格、表现性风格和抽象风格?说说你对不同风格美术作品的不同感受。

通过作品欣赏和分析,相互交流自己的视觉感受,表达对美术作品的认知。

四、欣赏与评述

学生欣赏本单元教材提供的所有图片,教师以课件方式补充某些美术作品。

1、鼓励学生选择并认真阅读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美术创作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体验作品,理解“美术创作是艺术家独特的创造性劳动”“社会生活是美术创作的丰富源泉”等知识。

2、启发学生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进而认识美术创作的基本特征。

3、鼓励学生选择并认真阅读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就美术作品的写实风格、表现性风格和抽象风格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4、引导学生依据美术创作的知识要点进行评价,分享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就自己的问题求助与质疑。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与学生分享。

五、拓展与活动

1、说说自己的美术创作过程。

2、如果举办班级美术展览,你们会用多种绘画风格创作作品吗?试试看!

六、互动评价

1、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2、能表达出本课美术创作的某一知识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鼓励学生在讨论和评价过程中运用美术术语。

七、拓展欣赏

播放更多的教师准备的中外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视频或课件,加深学生对美术创作的感受。

八、课堂小结

1、本课学习主题为“美术作品的产生”,涉及到美术创作、社会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丰富源泉、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美术作品的表现风格等基础知识。

2、基于本课主题,对课文中的美术作品进行了讨论、交流与欣赏。

3、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进行美术创作,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美术作品,表述对美术创作的体验和对美术作品风格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能够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认识美术作品的表现风格及其历史文化背景,领会美术作品反映出的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在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的学习过程中,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与感受。

第2课时

第1课美术作品的产生

一、情景导入

1、播放视频或制作课件进行美术作品浏览。

2、针对一幅或多幅作品,用课件展示或视频播放与之相关的画家、主题、素材、草图等资料。

导入要点:

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的思考:美术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艺术家想要表现什么美术创作要经历哪些过程?美术作品为什么能使观者感动?你喜欢什么风格或题材的美术作品?这些正是本单元美术欣赏的内容。二、知识点讲授

《艰苦岁月》

这件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就出现过:残破的军帽,褴褛的军衣,裸露的脚丫,如钢棍的手指上一支古色的长笛,干裂的嘴唇轻贴笛孔,老战士快活地吹奏着悠扬的乐曲。一个满脸稚气的十一二岁的小战士蜷缩在他的身旁,一手抱着长枪,一手托着下颌,聆听着那美妙的笛声,憧憬美好的未来。当时就被这件作品深深感染了……

向日葵

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

摩尔的母与子

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将古典雕塑的造型和现代主义的风格融合在一起,既具有浓厚的古典主义色彩,又渗透着表现主义或者超现实主义因素,形成独特的雕塑艺术风格。

雪景寒林图

《雪景寒林图》描绘的是关中的山林雪景。大雪初止,群峰耸立,寒林馥郁。山径、木桥、村舍万籁俱寂。前景群树,姿态矫健,为天寒地冻的冬景,平添几许生气。从前景的寒林纵向推进,到半山腰白雪盖顶的庙宇,再往上便是拔地而起的高耸山峰。在烟云的笼罩下,雄伟主峰两侧隐现的村庄、僻径、山峦以及飘渺的远处群峰,使画作的气象幽静深邃。想象置身木桥之上,仰望巍巍主峰,浩瀚苍穹,人在其中有如微尘;放眼右侧,一旁辅山则是云霭氤氲,宁静神秘,纵深看去,数不清有几重山峦溪谷。

惊叹画中的意境,烟雾朦胧中含有浩然气势,浓墨深厚处境界浩淼,淡然处清澈透亮。北宋画论要求山水画达到「可观、可居、可游」的境界,观者看画如

身处真山实水,会有徜徉其中,甚至筑居其间的感受。置身《雪景寒林图》之前,观者感受的不是丘壑的营造、或是技法的精妙,只是单纯的如临其境的震撼与喜悦。范宽的笔法质朴真实、笔力浑厚老健,尤以「雨点皴」著称

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塑

罗丹在雕塑该雕像时发生的故事。在雕塑进行到后期的时候,虽几经修改,他心中还是不很踏实。他的学生和助手(后来也是世界著名雕塑家)布德尔来到工作室,看了当时是双手放在身前的雕像后感叹到,老师,这双手雕得无与伦比,仅仅凭这双手,就一定会流芳百世了!可罗丹听了以后,却逐渐皱起了眉头,沉思了一会,快步拿起木锤,用力把那流芳百世的双手给砸掉了!最后的定稿,就是现在看到的把身体全部裹在睡衣里的巴尔扎克像。罗丹毅然去掉所有不应出现的细节,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宽大的脑门里充满的智慧的头部。就这样,一座伟大的雕塑诞生了!

红蓼白鹅图

红蓼它生命力旺盛;它不择地土;它重在子实;它能在漫山遍野地生长,到处充盈着社会的和谐、安宁。

红蓼白鹅图表现一只白鹅在红蓼花下陂畔,安闲的梳理自己的羽毛,白鹅这一神气的表现有显著的人格化的意义,具有高尚的情操,也是作者的生活理想的表现。

此图写红蓼一枝离坡高起。画折叶反正,翻折得势,用粉染瓴,笔意精工之至。白鹅静卧岸边,引颈回眸,造型上健壮肥硕,全画面无论白鹅、蓼花的枝干、叶均用细线双钩、坡岸、水纹钩皴与之笔韵一致,且用淡墨汁绿等层层宣染,精工而丰富,整幅画面意境清旷,幽远辽阔,一派深秋的肃杀气氛,借单纯的物象传出,充分说明这是一张言简意赅的传神妙品

潘天寿《露气》1958 130×154cm 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画《露气》构思新异,布局有出奇制胜之美。画面左上方以题识形成一长方形结构并钤以印章,使全局有起承转合的韵致。该画并未渲染露气,而用酣畅淋漓的笔墨点出了清露弥漫的气氛。

加莱义民

1884年,当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时,加莱市当局邀请他制作一座忠魂碑。义民赴难这一事件,源出于法国的历史年鉴: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加莱市本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中的一个,但罗丹了解到历史后,答应只收一个雕像的报酬而塑造六个雕像。

《加莱义民》分为两组,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迟疑和恐惧,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由于他的坚强,鼓动着其余的人。最右边站立的一个稍为年轻的人,皱起的双眉和紧抿的嘴流露着悲愤,两手紧握着城门钥匙,他茫然望着前方,似乎感到命运的不公平,在心中无声地抗议着。右边第三个义民,死亡使他恐怖,他用双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驱散恶梦,但仍不能避开这个悲剧的命运。左边第二个,内心表现出无比的愤怒,那举手向天的手势,不是祈祷,而是对上帝未能主持正义的谴责。他目光向下凝视,半开着的口似乎要说着什么。他身边的一个义民,年纪较轻,他似乎被迸发出的爱国热情所冲动,但由于想到转瞬间将离开人世,不免引起生离死别的悲愤情感,他蹙起眉头,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的神态。在他们身后的一个义民,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虽然后面的三个义民没有前面的那么坚定勇敢,但他们仍然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牺牲,这种壮举同样值得尊敬。

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这六个义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而其动势又相互联系着。组雕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在震撼着人民的心。这件作品不论其结构,和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了罗丹艺术的辉煌不凡。

格尔尼卡

运用象征性手法表现出悲剧气氛.

构图:松散零乱,象轰炸后支离破碎的景象.

色彩:黑、白与灰色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烘托出悲惨的气氛.

方法:抽象与象征性相结合,表达作者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

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为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他闻讯后极为愤慨,就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了《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此画结合立方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米拉公寓

米拉公寓又名采石场,位于街道转角,地面以上共六层(含屋顶层),这座建筑的墙面凸凹不平,屋檐和屋脊有高有低,呈蛇形曲线。建筑物造型仿佛是一座被海水长期浸蚀又经风化布满孔洞的岩体,墙体本身也像波涛汹涌的海面,富有动感。米拉公寓的阳台栏杆由扭曲回绕的铁条和铁板构成,如同挂在岩体上的一簇簇杂乱的海草。米拉公寓的平面布置也不同一般,墙线曲折弯扭,房间的平面形状也几乎全是离方遁圆,没有一处是方正的矩形。

他认为,那是“用自然主义手法在建筑上体现浪漫主义和反传统精神最有说服力的作品”。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英文译音:the Potala Palace)俗称“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自治区省会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13层宫殿建筑,高110米,海拔3750米以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全建筑倚叠砌,蜿蜒至山顶,占地10万多平方米,人们在数十里之外就可以远眺其雄姿,同时,

它也是拉萨的重要标志。

布达拉宫被称为“世界屋脊明珠”,它是拉萨乃至青藏高原的标志,也是西藏曾经的政权中心。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里,收藏着极为丰富的文物和工艺品,同时也珍存着独一无二的雪域文化遗产。它的宫殿布局、土木工程、金属冶炼、绘画、雕刻等方面均闻名于世,体现了以藏族为主,汉、蒙、满各族能工巧匠高超技艺和藏族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

布达拉宫这座矗立在拉萨市玛布日山上的雪域宫殿,就是整个雪域高原的灯塔,在拉萨和藏地的任何角落,人们虔诚叩拜合拢的手掌永远指向她。

第3课时

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本课进行美术作品“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这一主题的讨论。这节课可从

两个角度进行探讨:美术作品的功能,美术作品的审美意蕴。

教学方法

直观感受、讨论、欣赏、观察、发现、情景、讲授、演示、比较等

一、情景导入

以类似《开国大典》《黄河颂》等革命题材、社会主义建设题材、改革开放发展题材等美术作品课件、视频为先导,引导学生考虑:为什么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打动我们?哪些美术作品使我们过目不忘?美术作品的功能有哪些?

二、知识点讲授

1、美术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

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美术的形态多样,性能各异。美术作品一般是迂回曲折地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感染。

美术的社会功能和艺术的真、善、美品质契合一致,“真”作用于认识,“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但在实际中美术作品都以审美实现其效用,因为,没有美感的作品很少有超越于理性的认识和教育作用,而以审美陶冶和怡情养性为内容的美术作品,在一定意义上也起着理性认识和教育的作用。

美术家运用各种造型艺术手段,把生活中获得的视觉信息,通过形象思维进行加工,又经过一系列的创作实践,把形象信息变成具有心理效应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的审美意象,会使观者产生相应心理效应,这就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美术

功能。

以本课作品为例,介绍分析作品的背景、内容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家是怎样通过艺术形象阐发主题、创造审美形象、感染并影响观者的。

2、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说,艺术意蕴是指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艺术家或创造出宁静和谐的优美意境,或表现出壮丽雄浑的崇高境界,都可使观者体味艺术意蕴,得到审美享受,提升精神境界。

美术作品中有着不同的真实性表现:

一是反应客观世界的真实,即再现的真实。艺术家基于对社会生活、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或逼真的描绘,从而以所塑造的艺术典型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使人们通过艺术作品认识世界、了解历史、感悟人生等。

二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即表现的真实。美术作品是在对客观现实认识、理解、分析、取舍、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艺术真实。表现性艺术真实地传达出艺术家的个性、思想、情感、审美趣味、艺术理想与文化修养等。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思想性,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境,可以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使人不断的玩味、无限的联想和认真的思索。丰富、深刻的艺术意蕴往往表现为深刻的哲理、独特的象征寓意等。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艺术创造用形象引导人们走向理想的境界。艺术家的美术创作,展现出不同的美好意境,感染着观者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观者的审美意识。

以本课的作品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好的美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内蕴与形式美感。通过作品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与感受能力。

三、讨论与交流

可从几个角度引导学生:

1、理解主题思想。作品传达出怎样的主题思想?你是如何通过作品感受或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的?

2、理解创作手法与风格。《加莱义民》与《格尔尼卡》的题材同为真实的历史事件,艺术家不同的创作手法使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两幅作品分别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3理解作品内蕴。用不同的词形容你对不同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感受,并与大家分享。

四、欣赏与评述

在讨论交流中,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本中某件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能够运用美术创作的相关知识表述自己对艺术家和作品的理解。

能在欣赏中分享他人的感受。

五、拓展与活动

学生可以呈现自己的作品,描述自己的美术创作经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创作感受。

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美术作品欣赏的专题报告会,由学生制作课件,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他们对艺术家、对美术作品的独特理解。

六、互动与评价

1、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2、鼓励学生表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3、鼓励学生从美术创作基础知识的角度表达对艺术家和美术作品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1、简单回顾本课所涉及到的美术作品的功能、美术作品的意蕴等有关美术创作的基础知识。

2、从学习态度上评价学生。

3、从学习效果上评价学生。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赏析美术作品,并交流体会,还可尝试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感受力。

八、教学反思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思想性,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境,可以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使人不断的玩味、无限的联想和认真的思索。丰富、深刻的艺术意蕴往往表现为深刻的哲理、独特的象征寓意等。

以本课的作品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好的美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内蕴与形式美感。通过作品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与感受能力。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

第1课《色彩的魅力》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基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美术》七年级下册《春天的畅想》内容的一节关于色彩的基础知识的美术课。计划1课时,45分钟。本次课的重点是理解色彩知识的基本术语及基本知识,难点是如何正确的使用色彩表现作品。

本设计中主要通过色彩运用实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构思,通过分析讲解色彩基本知识及运用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使用技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色彩知识的基本术语。

◆培养学生认识、运用色彩表达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法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引导获取络相关知识信息,使学生掌握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和色彩运用的能力和方法;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过程,提高对色彩的理解,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运用的方法。能运用一定的色彩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

◆能够运用一定的色彩知识评价他人的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色彩的学习形成一定色彩知识概念和常识,培养对色彩知识的求知欲。

◆通过对生活中色彩的关注与鉴赏,提高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美的热情,促进审美修养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拿出一盒水彩笔,做个小调查找几个同学选出他们心中能代表春、夏、秋、冬的画笔。

教师总结丰富的颜色不仅可以愉悦我们的视觉,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本课我们将带领同学们进入色彩的世界,学习色彩的常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感受色彩的魅力。

引出今天的课题——色彩的魅力

色彩是我们进行绘画训练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绘画语言,是美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色彩的基础知识。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大千世界的色彩,共同感受世界的美好,领略色彩的神奇魅力

欣赏体会两幅作品

思考,学生发表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展开(5分钟)

研究与讨论一:

1、观察自然界中的色彩,感悟它们的美。

2、赏析美术作品是如何用色彩来表达自己之美和主观情感的

播放幻灯片:教师展示一些色彩优美的摄影作品,同时播放柔和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观看和欣赏作品,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边进行讲解和启发提问,用自然界美丽的色彩、实用性的美术色彩把学生带入到一个绚丽多彩的领域中

学生回答问题,说出各种色彩,以及感受。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色彩知识了解的程度。了解学生欣赏的感受,让学生知道世界因为有了色彩而更加美好。色彩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深入(5分钟)

播放幻灯片:颜料中的色彩、色彩的三要素、色彩三原色与三间色,对比色,相邻色。色彩对比、色彩对比的实验、

色彩的功能及色性

学生理解体会,并根据教师的引导,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调色实验,通过做连线题目的方式来了解色彩的功能及色性。学生辨认平时最常用的颜料中的色彩,了解三要素、色彩三原色与三间色、对比色、相邻色、对比色、色彩的功能及色性色彩在生活和作品中的运用等知识。

探究与发现二、:

在春、夏、秋、冬四幅图中找出:

1、互为类似色调的两幅图;

2、互为对比色调的两幅图;

3、互为冷色调、暖色调的两幅图。

(四)、作业

1、设计一个有创意的色相环(24色相),了解色彩的对比关系。

2、运用不同的色彩,通过组合分别表达欢快和沉静的感觉(也可以是其它的情感表达)。(五)总结:

色彩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绘画的基本要素之一。“色彩学”是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的加强色彩知识的学习,提高我们的审美创造能力,用色彩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第2课《春天的畅想》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借助大自然赋予春的气息,调动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开发、丰富、使用教材。如:注重学科整合。以播放影视资料春天的生活景色为课堂引入,引发学生的生活情感和体验;而《姑苏行》使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文学作品的朗诵,又让学生们领悟到春天的另一种表现手法,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

2.以“欣赏、启发──联想、情感输入──交流──拓展”为展开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式。(1)通过直观欣赏展开艺术思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等交流方式获取更多的艺术营养。(2)提供表现参与的机会,创设展开丰富联想的空间,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想象和情感移入,为心境共鸣创造条件。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春天的畅想》主要围绕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和不同表现方式而展开。在这样的题材中,学生的许多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及爱好都能释放出来,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想和收获,个人情感也得到升华。因此,以这种教材内容编排作为培养学生美好情感,使之获得再创造能力的载体,恰当且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审美能力;具备初步国画技能技巧的表现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绘画创作的表现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想象和联想,充分挖掘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艺术素材;欣赏过程中,体会大自然与艺术间的转换和交融所带来的美感。

2.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欣赏、分析、交流、联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加深情感体验。

3.形成积极参与的交流意识,激发创作兴趣;初步完善创作构思,感受成功体验。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评价美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充满激情地学习,用情感来体验,用心灵去感悟,用画笔去描绘。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和谐的交流与对话,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共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不断鼓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2.采用“引发情感(迎春)──发展认知(探春)──认知巩固(画春)──课后拓展(惜春)”为模式展开教学。充分挖掘并利用现实生活素材,尽可能地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的艺术图片,加深情感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讨论,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欣赏、分析、想象、交流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指导。

(2)通过参与欣赏和认知巩固,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揭示思维过程、

赏析能力和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情。

(3)生生互评、个人自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以学生互评、自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在认知巩固阶段,通过同学间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的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多媒体课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里面收集了大量有关春天的艺术作品图片、影视资料、文学作品及音乐、歌曲。它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色彩艳丽。它的使用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更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准备描绘春天的影视资料及文学作品的音像资料.中外造型艺术家表现春天的作品图片,表现春天的乐曲《蓝色多瑙河》、笛子《姑苏行》《太湖春》并纳入多媒体课件。这节课设计的内容亲切、自然,使学习的内容与大自然联系起来,学生更易接受。

2.学生准备自己摘录的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片段,表现春天的艺术作品的图片及歌曲等,让学生在准备学具的过程中提前预习本课。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师生、生生间语言传递式的交流方式,主要是以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为主线,启发、讨论为手段,师生进行感知交流,思维在交流中得到延伸,感情在交流中得到升华。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第二阶段讲解绘画的表现手法时会出现障碍,因此设置读吴冠中的画,听音乐这一环节,便于学生的理解。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多学科整和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来完成:

七、课后反思

1.情景设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2.听音乐谈感受环节的设置,便于学生对抽象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3.自评、互评、点评的教学评价设置,宽松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们敢于各抒己见、互相切磋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交流中提高了自身的欣赏水平、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准,同学间的情感在交流中得到升华。

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标志设计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选择了平面设计中的标志设计。通过对学生的启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标志设计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成功的标志设计作品,分析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过程,加深对标志设计中现代设计观念的渗透,逐步了解标志设计的方式方法,并能从学习活动中提高对标志设计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标志的学习,了解标志的作用、分类和艺术特点。

2.结合校园生活,设计学校、班级、运动会标志,在了解设计流程的基础上,基本掌握标志设计的创意方法,并通过创作和交流,提高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标志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

在理解标志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校园、班级、运动会标志设计。

教学过程

人教版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七年级美术下册 教 学 教 案 杨店乡九年制学校 教师:冯伟伟 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 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 受。 2、探究:理解作此文 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 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 导学生观察牛、马、母 亲、灯、举灯的人、跳 楼的人、逃生人的表 情、姿态,用形容词或 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 理感受,并讨论、分析 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 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 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

七年级美术教案下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课《过去的日子》 教材分析: 《过去的日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以美术、摄影作品为线索,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并组织活动内容: 1、欣赏课本上美术、摄影作品,对作品所表现的时代、人物、环境等内容进行分析,谈你的感受;观看家庭老照片,听祖辈、父辈的故事,谈一谈你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并将当时的情景画下来。 2、用速写或卡通、连环画、摄影等形式,描绘、表现当前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 学生分析: 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发现和感受真、善、美的事物,促进个性发展;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记录和表现过去的事情,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认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作用,掌握分析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方法;尝试用多种绘画表现语言表现生活。 教学难点: 艺术作品中“主题”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如何画才能体现主题”;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的开拓;如何让学生在欣赏与感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主表现——用绘画的形式把在过去的日子里值得回忆的人或事画下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捕捉”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今天,把握明天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开放性、活跃性;改变过去“教师的权威”为“学生的朋友”,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扉;彻底改变过去注重美术绘画技能的传授倾向,强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与教师架起友谊的桥梁,并在愉快的“谈心”活动中,感化学生,形成一堂轻松愉快的、充满和谐的美术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体现“过去的日子”的主题的音乐磁带及有关美术、摄影作品,学生准备儿时照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美术七年级美术教案(下)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第二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第二单元春天畅想 第一课---------- 色彩的魅力 第二课---------- 春天的畅想 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第一课---------- 凝练的视觉符号 第二课---------- 亲切的使者 第三课---------- 喜悦与收获 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 第一课---------- 广而告之 第二课---------- 盛情邀约 第三课---------- 独特的装扮 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盛宴

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教具准备课件、画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回忆上学期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什么? 3.作品表现的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4.它来源于什么? 板书部分课题——源于生活 二、新授:

(1)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和创作背景)思考讨论:1.作品的题材容是怎样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2)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三、课堂小结: 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善于发现,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第二课时 一、继续上节课的艺术作品分析 a.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请同学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b.师讲述《格尔尼卡》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变形的手法) c.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一、《美术是创造性劳动》课标要求 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在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同时,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即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课题和导语所交代的学习任务包括:发现生动感人、富有情趣和意境的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趣味生动、情景交融是众多艺术家所追求的表现目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美术作品,从不同的层面引领学生领略作品的情趣和意境。 本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选择了王式廓《血衣》和毕加索《格尔尼卡》两件大作,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再现性和表现性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清晰的展示了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对我国民间和当代的几件雕刻和工艺品做了介绍,解释了物质材料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是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补充,也使得本课的学习更加完整。整篇课文所选用的作品图片并不多,但每件作品内容分析更加详细、深入,教学目标也更加清晰。试图通过一两件经典名作欣赏、品评和思考研究解决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以点带面,收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将来进一步分析其它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艺术品和生活美的区别和联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局限,将这一理论更加通俗化,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意境的不同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味。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从中西绘画在构思的巧妙,构图的趣味,形式的新颖以及中国山水画中“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新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 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发展阶段: (1)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观看,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能从学生成功与不成功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表演完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2)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学生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展示课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省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学生围绕问题探讨,并尝试对其他的几件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师小结: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因而艺术技巧也相

人美版 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自学;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9e11393885.html,品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 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初中美术教案)岭南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岭南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了解圆雕造型的基本特点,运用雕塑语言欣赏、评述圆雕作品,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技的素养。 2、技能目标: 运用雕塑语言概括地表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能通过阅读分析、资料处理和评述,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要领。 3、审美目标: 通过欣赏、评述古今中外圆雕艺术作品,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培 养学生正确、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圆雕的艺术特征,感受圆雕艺术的美。学会探究性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运用雕塑语言去欣赏、评述圆雕作品。 解决难点的措施: 1、通过大量的古今中外圆雕作品的欣赏,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2、教师及时的启迪和补充,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评述方法。

兴趣点: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的天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优秀的雕塑作品(比如在生活社区、校园、公园和一些城市广场)。驻足观赏之余,他们对雕塑作品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这正是学习本课内容的前提。 六步教学内容五处问议 1、导入(4分钟) 我们深圳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很多地方都设置、装点了精美的城市雕塑。那么大家想一想,你在深圳的哪些地方见到过雕塑?”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一组深圳的城市雕塑,教师提醒大家:刚才看到的雕塑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些雕塑,并互相讨论、商量,再说说它们的区别?” (1)莲花山上的邓小平雕像、__ (省、市、区、县)政府门前的《艰苦岁月》、《拓荒牛》(完全是立体的,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观赏。)(2)老东门墙面上《老东门墟市图》(浮雕起伏比较平缓,扁扁的,只能从正面观赏的。) 引出两种形式的雕塑 2、新授(3 6分钟)

人教版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2013—2014学年度下期七年级美术 教

学 教 案 冕宁县富强学校教师:姚兰 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https://www.doczj.com/doc/9e11393885.html,品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 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单位:良教乡中心学校 姓名:马强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七年级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

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这一理论去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本里的美术作品,创设气氛,触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是一些中外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凝聚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新课学习。 师:艺术是否包括美术?在自然界里,是先有艺术,还是先有生命?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生命?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了解艺术是否有生命,就得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作品去欣赏。在人类最早的艺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教师展示课件《野牛》,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

(完整word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画家乡的风景》 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本课以风景画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朝戈作品《草原的路》,帮助学生理解绘画风景画中的透视现象及其相关知识,解读其情感表现;重点以霍贝玛的《村道》来寻找其基本方法 和透视规律;强化学生对透视基本规律的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了解透视知识在绘画中的 作用,使学生建立和表现绘画的空间意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风景画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体验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2、通过对作品的透视规律分析与学习,加强对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 3、能通过图片或作品,表现出透视规律的风景作品。 4、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透视现象与规律,感受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空间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探讨,扩大学生参与性,在表现中实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初步的表 现与运用意识。 5、通过分析作品,感受作品所给予的情感因素,并初步理解风景画中特定劲舞描绘的 情感表现力。 教学重点: 1、理解风景画中的情感因素; 2、掌握风景画中的透视,能运用透视表现于风景作品中。 教学难点:如何把自己的理解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家乡自然风景;拿一张白纸,钩一幅简单的家乡风景画;典型作业评比; 问:哪一张作业更有空间感? 体会如何在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出立体的三维空间。 二、新课讲授 《风景画的透视》 1、欣赏朝戈《草原的路》给你什么感觉?

体会作品所表现出的对家乡的情感; 分析作品中的透视现象:水平线:开阔斜线:深远 思考题:如果把斜线换成直线,你的感觉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总结:透视的规律 2、透视知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基本方法: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自学第7页概念) (1)霍贝玛《村道》指出作品中视平线、消失点(心点)、透视线分别在哪里?属于什么透视? 对照透视图; 平行透视规律小结:与画面平行的无透视变化;其他则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 低。 (2)袁运秿《马棚》指出作品中视平线、左右消失点、左右透视线分别在哪里? 对照透视图; 成角透视规律小结:都会呈现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3、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欣赏古元作品及其他作品,并判断其透视现象。 分析农民画作品中的透视:了解农民画中透视。 4、第4页练习,思考这是为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5、学生实践 从课件中或课本风景摄影作品中,用线条临摹,重点表现画面中的透视关系。 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提示修正。 三、讲评 选出有情感表现、较准确的透视表现部分优秀作业,进行简评。 生生互评;师生点评。 四、课后总结 教学反思: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第一课《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 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 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一)版块设计: 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五:思考与讨论 (二)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解决,总结。 (1)从美术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直接信息) 内容分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色彩;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 (2)从历史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间接信息) 主要通过画中唐代妇女经济; 文化;政治;民族关系:地理角度(信息综合)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收集西方古代人物画资料。 三、学习结果检测、呈示。 1、随堂检测 由教师出题或学生出题,学生抢答,检验学习结果。(题目如下:) 作者及年代;《捣练图》属于什么画种; 采用什么构图样式;采用哪些绘画技法; 色彩特点;作品风格等 2、版块评比。 将网页上传到校网站或因特网,对各小组设计制作的版面进行评比,设以下几个奖项:组织奖、创意奖和技术奖,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撰写感受或美术论文。 将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结论及制作网页的经过等记叙下来 将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或对其中较感兴趣的一点撰写成美术论文。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 册美术教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课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3、作品描绘了些什么? 4、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5、它来源于什么? (教学方法:提问串线,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书写部分课题——源于生活 二、讲授新课: (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思考讨论: 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那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二)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老师讲述《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上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张变形的手法)。 (利用毕加索对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学生带着问题读作品,学会欣赏和分析,提高总结和表达能力。)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探究:理解作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品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四)、总结赏析办法: 、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 释。 、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3)存在冋题(如右图):透视不正确,用线还存在着点、断断续续的现象。 3.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根据对物体结构认识理解的一种表达方式。 (1)用主观理解法表现物体生动有趣。 (2 )运用线条更生动流畅。 小结:无论用哪种表达方法,最重要的是把物体较真实地表现在画纸上,来传达我们的感情。 1.欣赏线与形相结合的优美作品 2.记录、说明、叙事、交流、抒情的功能,是最简便、最形象的日常交流语言。 (快捷方便) 3.自然、、建筑设计、机器使用说明图、…… (1)试画:苹果、杯子、铅笔盒、一叠书……(尝试: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 (2)立体图像:平面中运用绘画等形式表达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的三维立体形象。 讨论得出: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按照物体的视觉现象予以表达,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能较真实地再现对象。 了解线与形的关系及手绘线描图像的特点,通过欣赏体会作品的美感,进一步激起学习创作的欲望。 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对实物描绘,进一步进行探究性学习,掌握结构分析的方法、主观理解的方法 三、作品赏析、拓展知识 1.几张名画好在哪里?(结构、造型、线条) 它们运用的是哪种技法? 2.简介画家、拓展知识 (1 )凡高 (2)毕加索 (3)齐白石 3?观察大师的手绘线描作品与你们的手绘线描作品比较一下觉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1、?感受名画,设疑解惑,主动参与。 2.了解画家、拓展知识 3 .分组讨论、交流。 (1)交流知识、情感。分组发表意见 (2 )教师及时肯定与补充。研究性学习真正体现以为本。 比较性的欣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画家及其作品表现风格的理解。从大师的画迁移回到学生的绘画,拉近创作距离让自主探究。 4.加深理解,展开想象体验创新 (1)你能创作一幅富有情趣的作品吗? (2)创作、教师巡视指导的构图、技法及线条的运用。 (3)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分组实践,合作探究 1、选择三种绘画方法 2.运用适合自己的工具(铅笔、钢笔、圆珠笔),自由组合、自主探究,合作创作一幅作品。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使学生各有所得,从而扩展的求知面。 四、展示与评价 3.小组交流评价。 4.教师点评。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 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 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 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 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 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 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七年级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 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 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 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 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第1课色彩的魅力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第2课春天的畅想 春天的畅想(造型表现) 活动一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造型与表现的单元,在本单元中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欣赏与评述《感受春光了解春天》。首先,展示体现春天的各种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春天。第二,美术大师是如何表现春天的,分析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如何表现春天。第三,提示学生如果表现春天,自己会用什么表现方法表现,并总结春天给人的寓意及象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笔下的春天,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 2.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引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提出适合自己表现春天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的作品赞美春天。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设计(二)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造型与表现的单元,在本单元中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欣赏与评述《感受春光了解春天》。首先,展示体现春天的各种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春天。第二,美术大师是如何表现春天的,分

析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如何表现春天。第三,提示学生如果表现春天,自己会用什么表现方法表现,并总结春天给人的寓意及象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笔下的春天,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 2.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引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提出适合自己表现春天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的作品赞美春天。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问:如果你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春天,你会如何画? 二、欣赏古今中外绘画大师的作品。分析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春天的。 三、学生动手练习,用色彩表现对春天的感受。 四、学生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师总结:春天的象征与寓意。 活动二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是孕育生命、缤纷、蓬勃的季节。 2.学习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 3.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春天,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 色彩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色彩的基础知识的运用。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三个面向”和江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讲话的指引,认真贯彻落实鲤城区的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再贯彻教育方针的思想知道下,办出我校信 息科技教育特色并全面事实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使学校各项工作有一个新发展和新水平。 二、主要工作: 1、深入的学习各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尽力的工作。 2、为参加省市有关竞赛作好充分准备,并力争获得好名次。 (1)、组织学生报名活动。 (2)、组织学生培训活动。(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相应的兴 趣小组、竞赛小组。) 3、加强备课组建设,重视每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研讨的“四结合”课题活动。 (1)备课组长认真履行职责,负责组内各项日常工作的贯彻与落实,组织好每次的教研活动,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2)每次的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说课,上课和听课与评课活动,以及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经验的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认真开展外出听课、观摩教学录像后的取经说课,上研讨课,评课等教学实践活动。 (4)结合我校研讨的“四结合”课题活动,每个美术组成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 4、继续在校园内的玻璃橱窗展示学生作品,绘画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5、美术教师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个人认真备课,批改美术作业,辅导学生,促使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第1周18/2—24/2 第2周 教学进度表 2月18日正式上课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 25/2—2/3活动一中国古代山水画、花鸟画欣赏。 三.八妇女节 第3周3/3—9/3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活动二中外油画、版画、欣赏。 第4周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10/3—16/3活动三艺术作品的表现和审美情趣。 第5周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17/3—23/3活动四丰富自身的审美经验和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探索。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集

第三单元《校园的春天》 第一课标志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寻找和收集各种标志,认识和了解标志的分类与 设计的基本规律,初步懂得标志设计的方法。 2 能力目标:为学校的某个场所或某项活动设计一枚标志,让学生体会标志的设 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3 情意目标:结合欣赏和设计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和体会标志的艺术美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了解和认识标志的基本设计理念为目标,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收集生活中各种类型的标志,认识和了解标志的特点,了解它的特定性和象征性,独特性和易识别性,初步懂得标志设计的方法,结合学过的基本知识,进行标志的制作和设计练习,通过实践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标志的特点设计的理念。 难点:标志的创意构思设计。 四教学模式 欣赏————讨论—————赏析—————讨论—————练习——————品评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标志设计范例 学生准备:收集的标志设计资料学习用具 1

七:板书设计 * 课时分配: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标志的基本知识构思完成草图 第二课时:修改完善效果图 第二课海报设计 课型:设计、应用课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收集、欣赏各种海报,了解海报的种类和特点。 2、指导学生为学校艺术节设计绘制海报,让学生体会海报的设计过程和绘制特点。 3、结合欣赏和设计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并体会海报的艺术美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和了解海报和种类及特点,体会海报的设计过程。 3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启发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来设计绘制海报。 三、教具准备 各种海报及海报应用的图片,影视资料,水粉颜料、剪刀、彩纸等。 学具准备 设计海报应用的图片、影视资料。 设计海报用的绘画材料,如水粉颜料、铅笔、画笔、尺规或现在的图片素材,彩纸、胶水、剪刀、刻刀等。 四、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教师通过一系列活动,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发现、合作应用,必要时适时点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么美丽的海滨城市,多么幸福啊!荣成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有很多著名的商品,如成山轮胎、石岛啤酒、嘉盛乳业。可想而知它们的广告宣传、广告效益也是很好的,那么在我们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你见过海报这种宣传画吗? (开始以尾部的方式直接引入,使学生展开对海报的联想) (板书)海报。海报又称招贴画或宣传画,它是一种平面张贴形式的宣传广告。其作用:广而告之,一目了然。 (板书以醒目的书写形式体现出海报的广而告之的特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请学生欣赏几副海报的挂图,增加对海报的了解,增强学生的认知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由联想到实际画面的欣赏,激活课堂的氛围) 接下来请我们共同欣赏一下有关海报的图片资料(点击欣赏),欣赏时请同学们认真留意每幅海报的主题内容及类型各是什么?我们将以小组抢答的方式进行提问,看谁答的又对又快,能够记得最多。 在悦耳的音乐声中欣赏完海报,老师提问,同学们,你都看到了什么,有哪一些内容的海报,请同学们来回答。老师归纳并表扬。 (带着问题欣赏海报图片,锻炼学生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并采用小组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刚才欣赏了这么多海报,那同学们自己想不想设计一幅精美的海报?好,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就是(点击画面,引导课题) 校园的春天――设计海报 (二)自主讨论获取新知 1、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点击出示目标)请一们同学来朗读一下。使学生对新知识探究有了针对性的目的性。 2、海报的分类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