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耶克经济思想综述

哈耶克经济思想综述

哈耶克经济思想综述
哈耶克经济思想综述

广西工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课程考核

科目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任课教师温志宏

班级国贸092班

学号200901803057

姓名梁静

二○一一年七月

哈耶克经济思想综述

【摘要】哈耶克的经济思想理论大致含盖了以下几方面,分别是市场机制理论(主要由信息分散理论、竞争理论与消费者主权理论构成)、货币理论、资本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经济自由主义。其中市场机制是贯穿于哈耶克的整个经济思想。

【关键词】经济自由市场货币资本经济周期

一、市场机制理论

与计划经济不同,哈耶克认为市场机制即价格机制可以光荣地完成这种传递信息的重任。哈耶克说,价格机制是利用信息发挥作用的经济,或者换句话说,个人参与者只需知道很少的东西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来决定自己在经济上的选择。事实上,活动于市场经济实践中的人们,也不需要知道更多的情况。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在这样一个无时不在变化的世界中,即使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外界相处得尽善尽美,使他们的利润总能处在同一不变的水平,价格机制的功能也是能够促使人们叹为观止了。哈耶克的这些思想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亚当·斯密是一种正面的阐述,哈耶克则是在批评计划经济的过程中阐述这一思想的。其中信息分散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与基础,由于市场中微观个体所能得到的信息或者说市场中的知识是有限零碎的且分散的,这为价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哈耶克论道“竞争是一个发现的过程”,竞争就是微观主体不断发现,获得信息的过程,使得信息得到充分传递,从而奠定了其市场

竞争理论,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的是,既然市场中遍布的知识与信息是分散的,由于消费者的有限理性与获取信息的局限性,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不断地发现并获取信息。因此,消费者每获得一次信息,并做出相关的决策(比如购买商品),这恰恰是一个向市场发出信号,通俗的说是一个投票的过程。很容易推出,消费者主权理论是整个市场机制理论体系的逻辑演绎终点。

哈耶克推崇市场的自发调节,既反对货币手段,也反对财政政策。哈耶克之所以反对政府把货币供给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是因为这样的货币供给数量的变化掩盖了相对价格的真实变化,会形成错误的资源配置信号。同时,哈耶克也坚决反对刺激消费需求,提供公共工程和维持价格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他看来,价格机制会自动调整、熨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无需政府或政策调节。

二、货币理论

哈耶克的货币理论是从中性货币到自由货币的,他在中性货币理论中认为,货币对物价和生产的影响,完全与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无关,几乎货币数量的任何变动,无论它对物价水平有无影响,但总会影响到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到相对价格制约的生产数量和方向。因此,哈耶克的货币中性理论,主要是要说明货币在什么条件下对商品相对价格、从而对生产数量和方向发生影响,说明这种影响的基本机制。即,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相对价格及生产变动(一般物价可能变动与可能不变)。在此,哈耶克也为保持货币中性开出了一张药方:第一,

必须保持市场利率等于中性利率;第二,保持货币数量固定不变;第三,实现自由价格制度,即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第四,所有长期契约都建立在对未来价格预期的准确性上。因此,在哈耶克的脑海中,似乎金本位制才是最理想的货币制度。

哈耶克认为在自由货币制度下,整个社会所向往的好货币将不再来自政府的仁慈,而是来自各私人银行对其自身利益的关心。所以哈耶克主张货币的非国家化,他认为,正是由于货币供给的垄断化才导致了货币扰动的最终原因,这也是造成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原因。因此,由私人来提供货币的自由货币制度将更有利于货币稳定。因为,私人银行将自行控制货币发行量,而达到其维护信誉与通货价值稳定的目的。

三、资本理论

哈耶克一贯延续着其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哈耶克将资本品归结为劳动力与土地,将“资本”问题的核心确定为协调在时间过程中的经济活动的市场能力问题。其实,哈耶克的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大致可概括为对迂回性的阐述上面,其中包括生产资本所占用的时间、固定资本的耐用性、生产周期以及耐用性这三方面结合起来。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与扩大,迂回程度不断增加,这恰恰与资本的异质性产生了天然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这也为经济周期理论的解释埋下了伏笔。

四、经济周期理论

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实质上是建立在奥地利学派传统与维塞尔的积累过程之上的生产时间结构的扭曲。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的传导机制大致如下:经济周期与货币经济相伴而生。由于货币因素的特定价格与其均衡位置的偏离,简而言之,即时由于货币的引入干预了经济,打破了原有的静态,从而造成了经济波动。我们一般将这种经济周期的过程称为“过度投资理论”。

哈耶克的具体周期机理如下所示:由于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导致货币利率低于市场利率——这种信仰扩张直接导致投资增加——从而导致资本品需求上升、价格上涨。因此,较高价格及预期将推动继续上涨的价格,企业因此迫切希望贷款增加投资,这必然导致消费品行业向迂回程度较高的资本品行业转移,从而造成消费品生产相对下降,导致消费品变得稀缺。而此时,银行又无力继续扩张信用,消费品价格则持续上涨,生产品回流至消费品行业,造成较远资本品生产阶段出现闲置资源,从而造成经济萧条,从而引发价格下跌、收入下降、工人失业增加、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

五、经济自由主义

哈耶克对个人自由的定义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所施以的强制,在社会中被减至最小可能之限度” ,‘自由’意味着始终存在着一个人按其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事的可能性,取决于他能否期望按其现有的意图形成自己行动途径或者取决于他能否有权力操纵各种条件以使他按照他人的意志而非行动者本人的意志行事。而哈耶克认为集体

主义并不是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集体主义在经济上是低效率;集体主义与民主政治是不相容的;集体主义与法制是不相容的;集体主义将破坏个人的自由选择。所以哈耶克认为,要保证经济的自由,就必须反对集体主义。

哈耶克的经济自由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指出了经济自由主义所根据的基础事实,指出了竞争制度之所以能够在效率上优越于其他制度的根本原因;第二,通过揭示集体主义制度在经济上的低效率和政治上的不民主,来反证经济自由主义的合理性。

哈耶克认为要保证经济的自由运作,要尽量运用社会的自发力量,尽可能少借助于强制,但经济自由主义并不意味着仅仅要求政府不应当干什么,而是要求政府采取各种积极行动,例如,帮助私人和企业建立和维护与货币、市场及信息传递有关的机构,尤其是完善法律,以保障竞争的健康进行。

六、结语

总而言之,哈耶克高度推崇市场制度的优越性,他认为资源配置是最基本的经济问题,提倡市场机制,认为市场是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力量,因而极端崇信自由市场经济、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同时,哈耶克不但反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而且哈耶克也反对市场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引进竞争机制),他认为政府控制计划和消费,个人没有经济自由,最终将破坏个人自由、导向专制。哈耶克提倡中性货币,货币流通量应固定不变,不去影响相对价格和利息;但是当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后,为了服从

政治需要和财政支出,稳定货币量就难以做到,造成失业和通货膨胀。因此健全的货币制度是由私人银行根据交易的实际需要,竞争性地提供交易货币(货币发行私有化),这样才能彻底地消灭失业和通货膨胀。哈耶克反对人为干涉经济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他的自由经济理论是从人的有限理性出发,以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其对自由主义的理解是深刻的,同时对我们的启示也将是深刻的!

参考文献

[1][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著,王明毅等译.西方现代思想丛书——通往奴役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著,贾湛等译,西方现代思想丛书——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著,冯克利译,政治经济——哈耶克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中]汪丁丁著,中国学者的观点——自由与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中]蒋自强史晋川等著,博学.经济学系列——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中]高鸿业著,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中]李仁君著.经管系列——微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7

[8][中]汪丁丁著.经济学文集——海的寓言.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9][中]张五常著.货币政策——货币战略论:从价格理论看中国经验.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0][中]汪丁丁.经济学文集——我思考的经济学.北京:三联书社,1997

哈耶克读书报告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书笔记 老师:何自力老师 通过小学期何老师的讲授,我对哈耶克和他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读了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对他的思想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围绕其中的《个人主义:真与伪》以及《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展开,文章内容概述参考了何老师上课的讲解,另外可能思考的并不全面严谨,仅是自己对哈耶克的一些理解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本书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原籍奥地利。自本世纪20年代起曾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西德弗莱堡大学等著名学府;现已退休,任芝加哥等大学的名誉教授。1974年,与冈纳?缪尔达尔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是西方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尽管哈耶克以其在“纯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使其声名大噪、既招来激赏也引起强烈非议的,是他的以经济自由为核心的经济哲学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哈耶克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论战中,作为“反社会主义”一方的思想领袖人物,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而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推崇备至。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他被视为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西方国家亦有人将其视作“右翼”的和“保守”的学者。今天,我们应该用理智、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对待西方的文化成果。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是哈耶克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最著名和最主要的一些论文,基本反映了他的个人主义和经济自由的基本理论。个人主义是他经济自由理论的基础,而个人主义又建立在他对理性的理解基础之上。该书以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人的自主,提出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的,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该作品对于对当前中国改革的理解深具意义。下面着重分析《个人主义:真与伪》和《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 一、《个人主义:真与伪》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 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 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

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总结

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总结 以下是关于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总结,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总结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商都县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按照****市建设"五区"战略部署,立足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了构筑"一条通道"、夯实"两个基础"、发展"三个特色产业"、打造"三大基地"的发展思路,即立足商道文化,积极构筑北接二连、通达蒙古,东联**、面向京津**的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通道;夯实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基础;突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自生釉陶瓷和高新医疗科技特色产业;打造全市最大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全区首个自生釉陶瓷产学研基地和华北地区首个高新医疗科技产业基地,积极构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新格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亮点。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8.9亿元,同比增长13.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65亿元,同比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同比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1亿元,同比增长2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00元,分 ·

别同比增长15%。 壮大支柱产业,经济建设加速发展 商都县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政策驱动,龙头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推动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集中全力抓项目,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始终把招商引资、争取项目作为扩大投资、强化基础、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力以赴引项目,千方百计争资金。认真落实"三三制"工作方式,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创新招商机制,组建了6个招商分局,聘请了38名企业负责人为招商局副局长,发挥了以商招商的优势,加大了"点对点"招商力度。2013年,全县引进并开工建设项目42个,协议总投资106.5亿元;争取到国家、自治区各类项目241个,到位资金6.76亿元。一大批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商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强化措施育产业,特色经济快速发展。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竞争力。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建设了太美和希森马铃薯加工、恪青蔬菜加工、冷山糖业甜菜加工、奥淳酒业粮食加工、大北农生猪养殖、中谷奶牛鲜奶加工"七大龙头",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把田间地头变成了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2013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其中专用薯7万亩、脱毒种薯6万亩;蔬菜 ·

【精品】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思路

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思路 2002-07—18 内容提要: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需求变化,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寻求规模经济的同时,也在考虑通过实现范围经济来获得竞争优势,这类思考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简介范围经济的概念;然后从内在和外部表现两个方面来分析范围经济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生产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市场营销优势、技术创新优势、抵御风险优势;最后阐述实现范围经济的几种途径,包括相关多元化、价值链整合、学习与经验交流、合作创新、发展企业集群等。 一、范围经济的涵义及其延伸 在市场经济环境里,企业面临的需求是决定组织生产的关键因素,这种需求决定了企业生产什么产品(或提供何种服务)、生产产品的数量以及以何种价格将产品投放市场。企业面临的需求趋同时,依靠大批量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发挥了显著的效应,如福特汽车大批量生产模式的成功;而当这种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时候,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的生产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应向市场提供具有更高让渡价值的产品,包括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品质更高、更具差异化、更便利的服务等。因此,随着市场需求多样性的发展,范围经济使企业显现竞争力的现象越来越受到重视。 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是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

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的节约。这与企业通过扩大产品的生产规模而使生产成本降低所获得的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

是有区别的.前者强调生产不同种类产品获得的经济性,后者强调的是产量规模带来的经济性。因此,要获得范围经济,一是企业必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包括品种与规格)。二是产品的单位成本由此而降低或得到节约。 范围经济具有可度量性,计量这种成本节约带来的经济性可以用范围经济程度(SC)表示: 其中:C(Qi)表示单一生产Qi的产出所耗费的成本;C(Qi)代表各自生产Qi的成本之和;C(Q1,…,Qn)是生产Q1到Qn种产出所耗费的联合生产成本。如果SC>0,说明联合生产成本C(Q1,…,Qn)小于各自生产Qi的成本之和,这时企业取得范围经济;如果SC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作者:杜晓中国政治学 2003-10-13 以詹姆斯、布坎南等人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是本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这一学派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对"法律——制度——结构"这一社会框架的研究,试图弥补传统西方经济学侧重个体在经济生活中的供求行为分析的片面性,从而解决政治学与经济学长期隔绝的问题。 一.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原因 1.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主导理论,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西方各国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随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大,政府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这造成了政府机构膨胀,资源浪费等后果,国家干预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复兴的浪潮。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反对国家干预,恢复自由放任。而公共选择理论则在这股声势浩大的反对浪潮中应运而生。 2.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解释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转向对资源配置与效率问题的研究。在这同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一大批经济学家大量地将数学工具引入经济学,使用数学工具研究经济在给经济研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经济学家过分注重指标分析和模型建立,使经济学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脱离实际。一些不满经济学现状的经济学者主张恢复古典经济学的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以分析"交易过程"为核心的方法论,并将这种方法论延伸到对政治市场的分析。 二.公共选择学派的基本观点 公共选择理论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引入对政治体制和政府行为的分析为基础的。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政府与厂商、消费者具有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经济人"的假设只属于厂商和消费者,只有他们才是利己的、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私利及贪欲的驱使下,对经济生活中自己的位置作出最有利于个人的判断和设计,而政府则是超出这一狭隘的个人利益的,政府以其自己的公正与准确超乎众人之上,在追求公众的利益之时,政府以它的公正赢得公众对它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公正与准确是政府固有的一种天赋。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其实,政府官员与厂商和消费者一样,也是具有理性和私利的"经济人",他们也具有自己的动机、愿望和偏好,他们同样关心自己在政治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在交易过程中他们也同样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样的人不可能仅仅因为从经济市场转入政治市场之后就由仔细求利的自利者转变成为大公无私的"利他者",政府官员作为单个的个人在政治市场上会对不同的决策规则和集体制度作出最有利与自己的反应(即公共选择问题)。 在把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决策的机制或程序的选择时,这些机制或程序通过直接方式或者指定代表的间接方式,显示公民对广义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偏好。于是,在选民和国家之间就必须插入一个媒介——选举制度。但是,由于所采用的规则不同,影响选民、政治家或政党的有关行为的成本——收益也不同,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结构。而且,不论以何种方式作出公共选择,最终实施社会决策的是官僚和官僚机构,其最终的决策也就很难体现公共利益的最优化。而特殊利益集团、官僚和立法官员追求私利的行为,一方面导致过多的公共物品供

《福利经济学》(复习提纲)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 2010.10.10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实现社会福利的途径有:政府、慈善机构或社团、社区及私人提供。▲▲ 2、从全球来看,社会福利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起内涵的,进入20世纪,社会福利才逐渐走向 制度化和社会化。 3、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我国一般将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由四个部分 组成:社会救助(最低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工薪)、社会福利(最高)、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军人及家属)。▲▲ 4、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城镇职工福利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 福利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职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社区社会福利。▲▲ 5、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社会福利到制度型社会福利再到发展型社会福利的三个 不同的发展阶段。▲▲ 6、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提出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增进全民社会福利。▲ 7、福利国家最早出现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邓普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1948年英国“贝拂里 奇报告”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福利国家”。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大刀阔斧的推行住房补贴制度改革,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共同特点或趋势是福利私营化、福利提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8、从相信市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到国家干预、全面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发展经历 了从市场到国家的过程,再从全面福利的危机到福利多元化、乃至进一步发展到市场化和私营化,重新倡导市场机制的作用。 9、我们进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逻辑学基本原理,至于 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具体方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 二、名词 1、社会福利▲▲p4页 2、社会福利思想▲p29页 3、福利国家p21页 三、问答 1、社会福利的特征▲▲p9 2、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p23 3、从社会福利的世界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来看,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们有那几方面的思 考。P28▲▲ 第二章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先秦是指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最初历经的几个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秦统 一以前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 2、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社会福利思想:管仲、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老 子的思想(理想社会,寡欲、无知、知足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礼治,正名分,贫富不均及其解决办法,理想社会形态),孟子(仁学、仁政、小康社会),墨子(民之三患、抨击小盗为盗,大盗为义、提出兼爱说)▲▲ 3、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主要内容:社会阶级结构,共产制度,共妻制,男女平等▲ 二、问答 1、原始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或观点p36、

哈耶克的知识分工

一、引言哈耶克(F﹒A﹒Hayek,1899-1992)是被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对各种形式的计划经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是坚定的自由主义捍卫者。由于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奉和市场经济的深刻洞见,哈耶克荣获了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除了是集众多二十世纪伟大的自由主义者的“朝圣山学社”(theMontPelerinSociety)的创立者外,哈耶克还是数个领域的精神领袖,一生涉猎的科学领域包括:经济学、心理学、政治理论,法哲学等。并且在所涉的每个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对众多领域作了跨学科的研究之后,哈耶克建立起了一个庞杂而坚固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正如J.Gray所说:“哈耶克的论著阐发了一个思想体系,其抱负之宏大完全可与穆勒(John﹒Mill)(由于翻译原因,后文的约翰﹒密尔指同一个人)和马克思(K﹒Marx)的思想体系相媲美,但是却远不如它们易于受到批判,因为哈耶克的体系乃是一种在哲学上站得住脚的有关理性之范围和限度的观点为基础的……。”凯恩斯(J﹒M﹒Keynes)说“这个世界其实是由思想统治的”这一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在我国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哈耶克的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哈耶克的热潮,已翻译出版了哈耶克的几乎所有的重要著作。本文的目的在于理出其思想体系的基石。在我看来,作为哈耶克思想体系基础的是他于1936年发表的《经济学与知识》(EconomicsandKnowledge)中提出的“知识分工”的思想。由于“知识分工”的存在,使人们必然对现实世界中的很多事件处于必然的无知状态。每个行为主体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信念和所掌握的信息作决策。作为传递信息的系统的市场协调着不同的行为主体的行动。市场和其它的制度要有效的运行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个人必须能自主的做各种决策。因此,自由是必不可少的。而法治是自由的真正保障。故哈耶克的思想脉络可简单表述为:知识分工到自由,再到法治。早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哈耶克作为专业经济学家就已经具有了世界声誉,是坚定的反凯恩斯主义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干预主义成了时代的最显著的特征,凯恩斯的干预思想成为思想界的主流,作为凯恩斯长期论敌的哈耶克从大论战中败下阵来。尽管在那个年代哈耶克仍然写出了不少在今天看来属经典之作的论著,但这些都被知识界对凯恩斯的追捧所淹没了。直到1944年发表《通往奴役之路》(Theroadtoserfdom),哈耶克又为自己获得了世界性的影响。这一次,不仅仅是在经济学家中,而且在普通百姓中,哈耶克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通往奴役之路》很快成为畅销书。但这也给他带来了一个不好的影响,在职业经济学家们看来,一个严肃的经济学家是不应写出如此大众化的读物的。传言这还使得他未能在当时快如日中天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谋得一个教职,倒是后来却成为该校“社会思想委员会”的主要教授。在与凯恩斯论辩的数年中,哈耶克对凯恩斯的很多主要著作都作了批判。但由于凯恩斯在学术上经常改变自己的观点,且往往在论辩中不能针锋相对,使得哈耶克渐渐厌倦了这种争论。以致于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后哈耶克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更猛烈的批判,这也成了他终身遗憾之事。在凯恩斯的思想风靡之时,哈耶克发现仅仅从经济学上对凯恩斯主义及其它形形色色的干预思想进行批判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更基本的思想渊源进行彻底的攻击。这一次,哈耶克的雄心更大,他不仅要对各种各样的干预思想进行猛烈的批判,而且还要建立起牢固的自由思想体系,使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得到延续,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empirenews.page--]二、对新古典均衡理论的批判作为哈耶克思想体系的基石的即是与凯恩斯的《通论》同年发表的《经济学与知识》(因为这两篇文章,1936年应是经济学思想史上重要的年份)。在这篇文章中,哈耶克第一次提出了“知识分工”的思想。至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年发表《国富论》以后,他的自由市场的思想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且也得到了继承,但作为其核心思想的分工理论却没有得到发展,只是在1928年杨格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人们重新重视分工思想。显然,哈耶克这篇文章里把分工理论作了创造性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中,会有一些不符合现实的基本假设,如信息是完全的、个人偏好不会发生变化、不考虑时间因

分享经济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98819073.html, 分享经济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栗飞 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09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分享经济也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更好认识这一新兴概念,本文归纳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分享经济的定义、理解及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学者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分享经济共享经济协同消费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效提高了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分享经济的发展。目前,美国“分享经济”产值已达1100亿美元,房屋租赁网站Airbnb和打车O2O应用鼻祖Uber就是分享经济在房屋短租和打车行业中的两个典型应用案例。本文将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分别对分享经济的研究进行梳理。 二、国外文献研究 关于分享经济的由来:1978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Joe L. Spaeth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合作式消费”的概念[1]。2010年,英国作家Rachel Botsman认为“合作式消费”将给人们的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共享首先表现在代码的共享(如Linux),其次是生活的共享(如Facebook)和内容的共享(如YouTube),再次是现阶段的现实世界各种离线资产的共享。同时指出信息技术和开放数据、网络的普及是推动合作式消费的一个驱动力[2]。2011年12月,Sara Horowitz发表了《The Sharing Economy's Quiet Revolution》一文,使得“分享型经济”成为西方媒体的热点话题[3]。 对分享经济的认识、理解:Russell Belk认为,分享经济和合作式消费改变了我们过去“我们所拥有的才是我们的”观念,而是一种“你能使用的就是你的”观念;同时指出互联网,尤其是Web2.0的发展促进了分享经济和合作式消费的成长。Christopher Koopman等人认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接触到了更大范围的商品和服务,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可以让消费者搜索到更多更好的商品,也降低了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促进了网上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互联网和分享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对市场经济中传统规章制度的依赖,而我们的公共政策也应该随之改变,适应现实的需要。 对分享经济的案例分析:Katie Finley认为分享经济有社会、经济和技术三大驱动力量。 通过对Airbnb使用者进行访谈,了解人们使用Airbnb的原因,使用过程中的担忧及最让你信任的几点理由,最后给出了Airbnb是一个让人信任的市场中介者的结论。Georgios Zervas等人

当今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简介

当今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经济学鼻祖。英国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1776年3月,他所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1817年他发表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其比较优势学说构成了现代贸易理论的基石。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剑桥学派的创建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综合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提出均衡价格理论,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1890年发表《经济学原理》,他的理论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 琼·罗宾逊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03~1983)(琼·罗宾逊夫人),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与美国的张伯伦一起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琼·罗宾逊著述甚多,除《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外,其他主要著作有:《就业理论引论》、《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积累论》、《经济增长论文集》、《经济哲学》、《经济学的异端》、《现代经济学导论》等。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人,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发表,被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是在致命危机威胁资本主义世界时挽救和巩固了这个社会”。另外两部重要著作是《论货币改革》和《货币论》。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萨缪尔森和他的导师汉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实质

福利经济学思想概述

《福利经济学》思路流程 迪金森在《约翰中国佬信札》从旁观者立场出发对现代(该书信写作于20世纪初,准确地说应当是近代)英国进行描述:“到处都是手段,却没有一个目的。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发动机,而那个发动机本身又出了毛病,这就是你们文明呈现给我想象中的情况“,在回应“人类本身更多地是目的还是工具“这一议题上,西方世界尤其在经过工业革命之后更是被这一问题艰难地逼迫回应。生活于同时代的学者庇古做出了这样的回答,视围绕在我们周围的贫穷、痛苦与污秽,一些富有家庭招致损害的奢侈,笼罩在贫困家庭头上可怕的不确定性为罪恶,这便是《福利经济学》伦理价值的体现,追求着社会大多数成员,尤其是关注着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幸福感。 庇古将致力于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转化为经济福利这一不良函数的最大化,在思考这一命题时,最先考虑“在现代社会实际生活中,对经济福利发生影响的某些原因“,提出“国民所得“和“收入分配“两大变量,显然这是从生产和分配两大领域来思考如何增加社会福利,明显地划分为两个部分:①根据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提出一套有关福利,特别是经济福利的概念;②从国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国民收入分配出发,推导出影响社会福利的重要因素以及如何可行地增加社会福利。整个论证过程中,学者的大厦在不断地推倒,又重建,再推,再建,直到理想可以最大程度地贴合实际,庇古对研究对象进行分门别类地处理和细致精密地推理,环环相扣,感觉每一步都在踩着巨人走过的脚印,如果是错了,那就直接再走回来的洒脱。 大厦初建,最重要的是看根基。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就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福利是人的意识状态,寓于人的满足之中,而福利经济学就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满足,搭建起心理状态的满足和实物状态的货币之间桥梁的是效用。所谓效用,是一个人为避免失去某种满足而愿支付的货币量,在衡量效用过程中,假定了货币边际效用不变。在这种经济福利概念上,庇古论述了经济福利和国民所得的关系,将经济福利概念和国民所得概念对等起来,对经济福利的研究转变成为对国民所得的研究,接着讨论了这样两个问题:①国民所得量的变动的衡量及其与经济福利的关系; ②国民所得分配及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针对第一个问题,虽然一国的经济福利大小与国民净产品的大小有关,但是当国民净产品产出规模变动时,却难以据此判断对一国经济福利的确切影响,因为其中牵涉到商品构成比重,在这里,假定了社会成员嗜好不变和购买力分配不变,与效用概念相联系,只有社会成员对新增加的产品比对所消失的产品愿意支付更多的货币时,这种增加才真正代表福利的增加,因而要求产品结构符合社会需求结构,其增长才导致社会福利的增长,与后文“当收入从富人转移到穷人,社会产品和劳务构成应当是奢侈品生产让位于必需品生产,美酒让位于肉类和面包”相呼应。针对第二个问题,庇古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明,如果国民收入未减少,国民收入平等化,有利于增加经济福利。其所以如此的根据在于:任何人在任何时期享受的经济福利,都依存于他所消费的收入而非所得到的收入,一个人越富有,在总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越小,不容易增加经济福利。即使考虑一些生物学上,有关种族、精神结构或者教养程度的差异这些特例,也不会妨碍上述结论得出。 考虑到,经济福利对等于国民所得,国民所得总量增加是经济福利增加的主要源泉,所以,如何增加国民收入是福利经济学中心问题之一,庇古强调,要使国民收入增加就必须使生产资源在各个部门中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因而后文重点考察,在现存法律制度下,如果让私利驱使下的私部门经济行为自由发展,则在多大程度上它能以产生最大国民净产品的最有利的方式(每一种用途的社会净边际产品价值均相等)促成一国的资源配置,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国家的行动有助于改善这种自发经济倾向的内在缺陷(私人净边际产品和社会净边际产品的背离),消除实施资源最佳配置的障碍。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如果不牵涉到信息不对称和资源转移成本,追求私利的倾向可以使得国民所得最大,但是现实中,信息不完全、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外部性、规模报酬引起的收益或成本变动引起的背离、垄断、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不一致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私人净边际产品和社会净边际产品的背离,考虑到往往涉及到契约双方以外的第三者,因而需要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措施。在考察国家干预措施之前,庇古首先考察了国家干预以外的一种可能性的矫正措施——成立所谓的“购买者协会”,在这个集团里,自产自销,抛弃了垄断等障碍能实现最大化,但是不可能成立。接下来考察国家干预对国民所得或国民收入的影响。政府该管什么?资源配置和最大国民所得存在差异就应该管;政府怎么管?津贴和税收;管到什么程度?实际产量等于理想产量(资源投入正好达到使投资的社会净产值在各种资源使用中相等的产出)。重点管什么?垄断。虽然垄断具有一定结构性上的经济性,且上述手段于垄断,毫无作用,因而庇古考虑如何让垄断产业像完全竞争下那样运行。提出两种间接控制方法--保护“现实竞争”法(阻止合并中产生垄断,摧毁已有垄断)、保护“潜在”竞争法(立法惩治联合抵制,保护准入)和直接控制的三种方案—对垄断产量和定价直接加以抗衡和干预(消费者联合会与垄断力量抗衡)、政府定价(正向设置价格区间,反向政府审批价格)、政府国营。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弊端,还需要考虑行业类型谨慎行动。 威廉 佩蒂曾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在思考如何增加国民所得上,劳动是决定因素。在劳资纠纷方面,因为劳资纠纷造成的除了直接影响,也具有溢出效应,甚至可能造成产业瘫痪,庇古虽然推崇心理革命,往往实际上更需要劳资协调机制来实际减少纠纷,工人和雇主代表组成劳动会议,定期讨论“工资工时部分和组织流程部分”。看待工时问题上,庇古站在劳动者的角度上,追求劳动力的再生产协调循环发展,而针对工资问题上,肯定计件工资和公平工资。计件工资是最佳的支付方式和最好的补偿办法,但是雇主认为雇员收入过多而减低工资,雇员可能预料到减薪而蓄意减少产出,不利于增加国民所得,因而工资必须是有效的,不能过低过高。公平工资问题上,公平工资就是在所有地区与职业中支付给工人的工资等于劳动边际净产值,并使工人在不同地区与职业间的配置使得国民收入最大。由此标准,出现两种不公平,第一类是由于地区和职业间配置不优化,会造成雇员高额的流动成本,需高工资来减少流动;第二类是剥削导致的实际工资低于劳动边际净产值,需要政府干预,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但是,庇古反对高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因为高工资提升失业工人期望值,导致失业率上升,因为最低工资标准不能适应多样人群的必需生活收入。同时,庇古提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是合理的流动往往会受到阻碍,导致产出效率下降,比如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转移成本和劳动动力歧视。在解决这些障碍中,需要政府的干预。 庇古认为,“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情况,即或者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减少穷人在其中占有的绝对份额,或者使穷人占有的绝对份额增加,而不减少国民收入,都一定会增加经济福利”,使国民收入增加已经在劳动和资源配置中提及,使穷人占有的绝对份额增加也是依据上文提过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货币边际效用也递减。庇古认为,“在经济萧条、工会力量强大和舆论坚持要求等情形下”,把富人收入转移给穷人增加经济福利十分必要,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提出国家采取收入均等化政策。收入转移,有自愿转移与强制转移。自愿转移依靠富人的自觉性,但这是不够的,因而国家需要实行强制转移,征收所得税和财产税;转移也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转移是兴办社保和社会服务,间接转移就是对穷人最需要的产品生产进行补助,给予补贴。为避免受救济穷人偷懒,庇古认为这可以与生产率联系起来,并强调效率优先于公平。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读后感

读《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有感 我在刚读这篇文章时基本处于混乱的状态,在反复阅读之后并查阅了哈耶克的相关主张后才渐渐对这篇文章有了些许理解。在阅读文章之前,作为读者,有必要了解到哈耶克是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坚定的崇尚者,反对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他关于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影响深远,而这篇文章也能看出哈耶克对自由主义的看法。 在这篇文章中,哈耶克指出,经济运算并没有为建立合理经济秩序提供答案,因为经济运算所解决的问题只是单一头脑有意识地解决,而不是利用整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的相对重要性来解决问题。在制定经济计划时,哈耶克更偏向于利用起先分散在全体人民中的知识,而不是经适当挑选的专家所组成的权威机构。这是因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独一无二的信息,以不被他人所知的专门了解在社会中起重大作用。而经济问题总是由变化引起的,并且只有变化才能引起对新的经济问题的思考。变化所带来的经济问题更需要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而中央权威机构是看不到这种变化的。 哈耶克还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指出价格体系的作用:由于锡的供应紧缺,参与这市场的成员虽然并不了解产生这种供应变化的原因,但价格体系会使这种影响扩展到世界各个地方,成员会通过各种方式减少锡的使用。同时指出价格体系是一种交流信息的机制,且其运转是经济的。最重要的是,价格体系并不是人类发明的,而是一种自发形成的过程,因为受其引导的人们通常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如此行事。 读完文章后我可以感受到哈耶克对自由主义的高度认可:价格机制可以用以交流和协调个人的知识,使社会的成员能够达成多样化,借由自发性的自我组织原则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如此高效率地利用社会中分散的知识的一种机制不是人类设计的产物,它是一种人类偶然的发现。而在中央计划经济中,某个特定的个人或团体必须决定资源的分配,但这些计划者永远都不会获取足够的资讯以正确分配资源。 尽管哈耶克并没有运用数学模型来阐述关于自由主义的观点,但他对自由主

哈耶克思想论文摘抄

对自由涵义的解释并不是终点, 关注自由的保持才更为根本。这是西方当代古典自由主义重要代表人物哈耶克白由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正因为对自由抱有如此关怀?哈耶克才特别注重对法治的讨论。他重视冯·萨维尼视法律为自由之基础的法律观, 并将自己“法治下的自由”理想建基于这种法律观之上。他相信?没有法律便没有自由?因而尤其赞同将法律称为“自由的科学”。本文准备在阐述哈耶克自由理念之本质的基础上, 探讨实现和保障这种自由所需遵循的自发秩序原理和法治原理。 哈耶克的自由显然属于否定性概念, 他拒绝对自由作出任何肯定式阐释, 认为此类阐释用于实践将导致对自由的损害。 哈耶克用来界定自由的“强制”, 仅指来自人力的强迫, 他的“自由”观所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理环境和经济条件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个人的选择范围”, 但因它不具有迫使某人改变自己意志而服从他人的主观“意图”, 所以不能构成强制.由此可见, 哈耶克的自由排除了经济条件的内涵, 只是一种政治法律关系。 正如伯林所说, 自由就是自由, 自由不是平等、公平、正义、不是文化, 也不是人类的幸福、或平静的良心。 在他看来, 不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和根本动力, 平均主义的发展方式必然失败, 对于平等的诉求必然损害自由, 从而妨碍社会进步第!) 、% 页?。他认为, 仅有一种平等有助于实现自由, 即法律平等法律平等是以道德平等为基础的?。 哈耶克认为, 正是由于个人的能力及潜力具有广泛的差异性, 事实上是“人人生而不同”. “人人生而平等”这一说法的意义仅在于表达一种法律上和道德上的理想, 即所有的人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待遇, 但这不是事实上平等不平等是普遍必然的, 不平等之所以合理, 就在于它是’‘自由”的结果, 它保障了发展所必需的效率。 苏格拉底说, 承认无知, 乃是开启智慧之母。哈耶克则视其为理解社会的首要条件。知识的载体是个人, 因而知识是分散的, 个人的知识是不完全的, 知识分工使个人对于人类社会存在的大部分知识必然处于一种无知状态。哈耶克主张, 个人自由的依据正在于这种无知, 知识的不完全性要求掌握各种特殊知识的个人在各种不同方向上进行努力, 因此必须给个 人以选择和行动的自由 正是从近乎常识判断的知识论出发, 哈耶克主张不平等的自由, 而且认为只有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才可能保障自由不受损害。 自生自发论作为哈耶克社会理论的核心, 受到学者们或褒或贬的普遍关注。哈耶克所推重的自发秩序论并非由他首创?它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一脉相承, 并直接得益于,·博兰尼所论述的自生自发的“多元中心秩序”。自发秩序论作为哈耶克理论体系的核心结构, 前后一致地贯穿于他的重要著作之中, 在他的最后一部著作《致命的自负》中, 自

范围经济研究的文献综述

范围经济研究的文献综述 范围经济是由产品的多样化引起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的经济现象。范围经济存在于各行各业中,它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对范围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范围越来越广。 标签:范围经济;经济增长;综述 1 关于范围经济的基本观点 (1)国外对范围经济研究起步较早,对于范围经济下的定义有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和威利格最早定义了范围经济,指出范围经济就是当一个企业从专攻一种产品转而生产多种产品,即当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扩大时,其平均成本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2009)指出:“当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各生产一种产品的两个企业所能达到的总产量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相等的投入要素),存在范围经济。” (2)国内学者对于范围经济下的定义有平新乔(2001):“当一个企业以同一种资源(或同样的资源量)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出品时,由于生产活动纬度的增加(即生产范围在横向上的扩展)所带来的效益增进(或利润上升,或成本节省),叫做范围经济。” 周天勇(2005):提出需要对范围经济进行重新定义。他认为对范围经济的定义要引入时空因素,同时还要区分厂商范围经济与区域范围经济。他认为如果一个区域同时有多个产业的成本收益,从长期看,比本区域单一产业成本小收益高,这种现象也应当称之为区域产业的范围经济。 叶华光(2008)认为周天勇对厂商范围经济的定义还值得进一步讨论,他指出厂商的范围经济对厂商而言应该是一种现实经济,至少能够从联合生产的成本与单独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比较中获得实际成本的节约。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对上述这些定义提出置疑,认为范围经济还要引入时空因素,区分厂商范围经济与区域范围经济等。 2 范围经济成因研究 关于范围经济的来源研究,列举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蒂斯(1980)认为范围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诀窍的共同和重复使用”,这里的诀窍包括技术上的诀窍和管理上的诀窍。

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16页)

第一章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1、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时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 2、效用 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效用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伦理中性、相对性。 ?分为两类:基数效用(分析工具: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社会福利 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和集合。 社会福利分类: 1、帕累托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效率。 罗尔斯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公平。 2、经济福利: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 一般福利:不能用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 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 1、旧福利经济学(理解) 代表人物庇古,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关系可以比较的前提条件下的,其理论体系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 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旧福利经济学的争议: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2、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以避免设计福利计量手段和效用的人际比较关系问题。其主要要点如下: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