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内三科)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内一科)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内一科)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内五科)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外一科、妇产科)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内一科、综合科)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妇产科)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外一科)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外一科)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内五科、外二科)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外二科)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外二科)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外二科)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内五科、外二科)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二)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嗳气、反酸,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足三里、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三)纳呆

1.观察饮食状况、口腔气味、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定期测量体重,并做好记录。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丰隆、合谷、中脘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脾胃虚寒证汤剂宜热服,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应遵医嘱服用。

(2)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药熨法(详见附录2)。

3.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无异味。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3.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4.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5.避免服用止痛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及加重对胃黏膜的损害。避免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强的松等。

6.观察患者大便颜色、性状、有无出血情况发生。

(二)饮食指导

忌油炸、辛辣食物、酒类等助火之品。避免过饥过饱。

1.肝胃不和证:宜食疏肝理气的食品,如佛手、山楂、山药、萝卜、生姜等。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豆类、红薯、南瓜等。食疗方:山药粥、萝卜汤。

2.脾胃气虚证:宜食补中健胃的食品,如大枣、白扁豆、山药。食疗方:大枣山药粥。

3.脾胃虚寒证:宜食温中健脾的食品,如桂圆、大枣、生姜、羊肉等。食疗方:姜汁羊肉汤。

4.肝胃郁热证:宜食疏肝清热的食品,如薏苡仁、莲子、菊花等。食疗方:苡仁莲子粥等。

5.胃阴不足证:宜食健脾和胃的食品,如蛋类、莲子、山药、白扁豆、百合、大枣、薏苡仁、枸杞等。食疗方:山药百合大枣粥等。

(三)情志调理

1.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规律生活,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

2.针对患者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如精神放松法、呼吸控制训练法等,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5.指导患者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邪外犯证: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红,苔薄白。

(二)肝火上炎证: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加重,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舌红,苔黄。

(三)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脘腹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腻。

(四)血瘀耳窍证:耳聋突然发生,并迅速发展,常伴耳胀闷感或耳痛,耳鸣不休,或有眩晕。舌质暗红。

(五)气血亏虚证:听力下降,遇疲劳之后加重,或见倦怠无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夜寐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耳聋

1.评估患者耳聋的程度以及有无眩晕等伴随症状。

2.禁用耳塞,嘱病人勿用力挖耳,避免污水入耳。

7 / 115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内耳、皮质下、肾上腺等穴位。肝火上炎者加肝穴;风邪外犯者加肺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听会、听宫、合谷、耳门、翳风等穴。

5.遵医嘱刮痧,取风池、翳风、听宫,耳门等穴;背部取大杼、风门、肺俞等穴。

(二)耳鸣

1.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刺激。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耳、神门、肾、心等穴。

(三)耳内胀闷

1.观察有无耳痛情况。

2.伴鼻塞、流涕时,指导患者正确擤鼻方法。

3.行鼓气吹张法,即捏鼻、闭唇、鼓气。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听会、听宫、耳门、翳风等穴。

(四)头晕目眩

1.观察患者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改变体位时应缓慢,避免低头、旋转等动作,做好安全措施。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肝、心、皮质下等穴。肝火上炎伴血压升高者可加降压沟、肝阳等穴。

8 / 115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印堂、太阳、风池、百会等穴。

(五)夜寐不安

1.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肾、交感、神门等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三阴交、肾俞、涌泉等穴,伴心悸者加内关、心俞等穴。

3.遵医嘱中药泡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刮痧(详见附录2)。

4.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9 / 115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减少噪音刺激,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

2.双耳重度耳聋者避免单独外出,注意行走安全。

3.避免剧烈咳嗽。

4.指导患者正确擤鼻,防止涕液注入耳窍。

(二)饮食指导

1.风邪外犯证:宜食疏风解表、散邪通窍的食品,如薄荷粥、葛根粥等。

2.肝火上炎证:宜食清肝泻热的食品,如绿豆、冬瓜、梨、菊花叶、芹菜等。食疗方:芹菜瘦肉粥。

3.痰火郁结证:宜食清热化痰的食品,如薏苡仁、梨、枇杷、莲藕、百合等。食疗方:百合粥。

4.血瘀耳窍证:宜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红糖、山楂、韭菜、黑木耳、桃仁等。食疗方:桃仁拌黑木耳。

5.气血亏虚证:宜食健脾益气、补血的食品,如大枣、枸杞、山药、桂圆等。食疗方:红枣桂圆粥。

(三)情志调理

1.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沟通方式,如采用文字书写等。

2.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0 / 115

3.教会患者调节情绪及自我心理疏导的方法,如:转移注意力等。

(四)康复指导

1.鸣天鼓:调整好呼吸,将两手掌心紧贴于两外耳道口,使外耳道口暂时处于封闭状态,两手指放于枕部,食

指叠于中指上,食指从中指上滑下,轻轻扣于脑后枕部。左右手各叩击24次,再两手同时叩击48次。

2.营治城廓:以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每次做15分钟。

3.鼓膜按摩:以手食指(或中指)按摩耳屏,随按随放,每次按20~30下,用力均匀,应先左后右交替进行

或同时进行。

4.自行咽鼓管吹张术:用手指捏住鼻翼两侧,先用口吸气,然后闭唇,再用力用鼻呼气。可反复多次,使咽鼓

管通畅。急性鼻炎或鼻腔浓涕较多时不宜使用此方法。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11 / 115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12 / 115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13 / 115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三)特色技术

1.刮痧(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操,以增强体质。(二)饮食指导

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1.风寒束表证: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红糖等。食疗方:红糖生姜饮等。

2.风热犯表证: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品,如西瓜汁、荸荠汁、金银花茶等。

3.暑湿袭表证:宜食清热解暑、理气化湿的食品,如丝瓜、冬瓜、绿豆汤等。

14 / 115

4.卫气同病证:宜食养阴透热、益肺生津的食品,如藕汁、梨汁、荸荠汁等。(三)情志调理

1.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2.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15 / 115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

(二)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

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喘息哮鸣

1.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发作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取适宜体位,可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平喘、肺、肾上腺、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府、云门、孔最、膻中等穴。

5.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肓、定喘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天突、天枢、定喘等穴,三伏贴效果尤甚。

7.遵医嘱中药泡洗。

8.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量、颜色、性状。

2.咳嗽胸闷者取半坐卧位。

3.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

4.做深呼吸训练,采用有效咳嗽、翻身拍背、胸背部叩击或使用设备进行排痰等方法。

5.保持口腔清洁。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大肠等穴。

7.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

9.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肺俞、膻中、中府、云门、孔最等穴。

(三)胸闷

1.观察胸闷的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等。

2.协助患者变换舒适体位。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膻中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胸、神门、小肠、皮质下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寒哮证服用中药汤剂宜热服,热哮证宜偏凉服。补虚汤药宜温服。服用含麻黄的中药时,注意观察患者汗出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2)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4.用药注意事项。

(1)使用吸入剂的注意事项

○1吸入药物时取坐位,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保证嘴包住吸入制剂的吸嘴。

○2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用力呼气后再用口尽力吸入,确保药物充分发挥药效。

○3使用含激素类药物后应及时漱口,避免激素残留在口腔引起真菌感染。

○4在医生指导下坚持使用吸入药物,不得擅自停药。

(2)指导患者按时规律用药,遵医嘱适时调整药物,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

(3)告知患者哮病难以速愈和根治。虽然缓解期常自我感觉没有症状,但是气道的高反应性还持续存在,必须坚持长期用药。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拔火罐(详见附录2)。

4.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5.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6.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三)物理治疗

1.胸背部叩击。

2.有效咳嗽。

(四)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

2.缩唇呼吸。

3.呼吸吐纳功。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寒哮患者病室宜阳光充足,温度宜偏暖,避风寒;热哮患者病室应凉爽通风。

2.在心肺康复锻炼基础上增加:太极拳、八段锦等;可做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呼吸吐纳功,以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3.注意加强过敏源识别与规避,及时检测过敏原的类别,在日常生活中规避防范。

4.自我保健锻炼:

(1)按摩保健穴位,取迎香、风池、三阴交、膻中等穴。

(2)足底按摩,取涌泉穴。

(3)叩齿保健。

(二)饮食指导

避免摄入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如蛋白、海鲜类,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之品。

1.风哮证:宜食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的食品,如杏仁、萝卜等。食疗方:杏仁粥等。

2.寒哮证:宜食温肺散寒,豁痰利窍的食品,如葱、姜、胡椒等。食疗方:椒目粉可配菜或制成胶囊。

3.热哮证:宜食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的食品,如梨汁、杏仁等。食疗方:雪梨川贝冰糖饮等。

4.虚哮证:宜食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的食品,如木耳、核桃、胡桃等。食疗方:核桃粥等。

5.肺脾气虚证:宜食健脾补肺益气的食品,如南瓜、银耳、山药等。食疗方:莲子银耳汤等。

6.肺肾两虚证:宜食补肺益肾的食品,如杏仁、黑豆、百合等。食疗方:白果核桃粥等。

(三)情志调理

1.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3.介绍疾病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4.告知患者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感。舌胖有印。

(二)血虚证: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经少色淡。舌胖质淡。

(三)阴虚证:怕热汗出,或有盗汗,咽干口渴,大便干,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舌瘦红而裂。

(四)阳虚证:畏寒肢冷,腰膝怕冷,面足浮肿,夜尿频多。舌胖苔白。

(五)血瘀证:定位刺痛,夜间加重,肢体麻痛,肌肤甲错,口唇舌紫,或紫暗、瘀斑。舌下络脉色紫怒张。(六)痰湿证:胸闷脘痞,纳呆呕恶,形体肥胖,全身困倦,头胀肢沉。舌苔白腻。

(七)湿浊证: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口中黏腻,口有尿味,神识呆钝,或烦闷不宁,皮肤瘙痒。舌苔白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水肿

1.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

2.观察排尿的次数和量,使用利尿剂者观察电解质和生命体征变化。

3.阴囊水肿者可局部垫起,避免受压;严重胸、腹水时取半坐卧位。

20 / 115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规范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二、实施目标 到2015年1月医院每个病区均实施相应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全院 实施中医护理方案数达到20个以上,每个病种完成病例20-30例(不 足者按实际收治病例数实施)。 三、实施步骤 1、培训、考核阶段:2014.6—2014.12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全院培 训及科室培训,进行培训效果考核,达到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方案的应用。 2、实施阶段:2015.1—2015.6各科室对所收治病人第一诊断为相 应病种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同时做好数据收集工作。 3、效果评价分析阶段:2015.6.1—2015.6.15对所实施病种中医护 理方案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四、重点内容 1、进行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提高护理

人员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能力。 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结合医院实际,选择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分科室进行实施。 3、加强医护配合,重点落实辨证施护及中医特色技术的应用,提高中医护理效果。 4、收集数据,对实施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效果总结分析。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院医护人员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护理效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中医护理方案落到实处。 (二)、成立医院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杜爱书 副组长:袁法林 成员:焦雪彦武志清王会敏 职责: 1、制定医院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制定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3、对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培训。 4、指导并监督各科室实施情况。 (三)、护理部成立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工作实施小组 组长:焦雪彦

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

臁疮中医护理方案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毒蕴证:疮周有痒痛,疮面腐肉较多,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灼热,可伴发热,大便秘结,夜难入寐。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二)湿热瘀阻证:疮面腐肉未完全脱尽,脓水淋漓,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数。 (三)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尽,新肌难生或不生,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发热 1.发热者限制患者活动,宜卧床休息。病室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出汗较多者及时擦干皮肤,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3.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ml/天,可用菊花、金银花泡水代茶饮,以清热解毒。饮食易消化,均衡营养,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忌食海腥发物及辛辣刺激、助火食品,如牛羊肉、海鱼、虾、蟹、葱、蒜、辣椒等。 (二)疮面腐肉未脱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 2.卧床时适当抬高患肢15~30°,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3.根据医嘱,疮面脓腐较多难以清疮者,外敷提脓祛腐药物或油膏,如逐腐祛瘀胶囊、红油膏等;渗出较多者,予清热解毒利湿收敛的中药煎液湿敷患处,如黄连、马齿苋、土槿皮等,外用油膏贴敷。 4.疮周红肿灼热明显者,遵医嘱予清热解毒消肿油膏贴敷,如金黄膏等,观察有无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5.脓水多而臭秽,引流通畅者,遵医嘱予中药熏蒸局部疮面,每日1次。 6.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干燥,敷料渗出较多者及时更换。 (三)疮面新肌不生 1.根据医嘱,疮面较干燥者,予补虚活血生肌中药油膏贴敷,如橡皮生肌膏;新生肉芽及上皮生长缓慢者,予补虚活血通络生肌中药煎剂湿敷,如黄芪水煎液等。 2.新肌难生或不生者,遵医嘱予中药熏蒸、艾灸疮面,每日1次。 3.疮面无渗出,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适当延长换药间隔时间。换药时,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擦拭疮面,以免损伤新生组织。胶布过敏者,用绷带缠缚疮面,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注意缠缚的松紧度,肢端皮肤的色泽、患肢肿胀情况。 (四)疮周痒痛 1.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 2.指导患者戒烟、酒,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注意保暖,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 3.忌用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搔抓,用力擦拭等加重损害。 4.局部瘙痒者,遵医嘱予清热利湿收敛药物或止痒洗剂外涂,如紫草油、三黄洗剂、三石散、青黛散或青黛膏、黄连膏等,以收涩止痒,减少皮肤浸渍。 5.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曲池等穴位。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适用于疮周红肿、痒痛者。药物涂抹薄厚均匀,约0.1~0.2mm,部位准确,固定松紧适宜(详见附录2)。 2.中药湿敷:适用于疮周皮肤瘙痒、渗出者。六层纱布浸透药液,以不滴水为宜(详见附录2)。 3.中药熏蒸:适用于疮面不敛,久不收口者。应用智能中药熏蒸仪,达到设定温度90°时喷气口开始喷出雾气,喷气口与皮肤之间最佳距离为25~30cm,防止烫伤(详见附录2)。 4.艾灸:适用于疮面不敛,久不收口者。距疮面5~10cm,以旋灸方式艾灸疮面10分钟,及时弹去艾灰,防止烫伤(详见附录2)。

19个中医护理方案

附件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中医护理方案总结 (护理部)

2015年上半年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上半年,我院在2014年开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中医护理方案的开展。开展中医护理方案科室共2个,开展中医护方案数13个,各科室每月按时对开展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的基本情况、护理效果评价、中医护理技术效果、依从性、满意度等进行汇总上报,现总结如下: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中医护理方案应用情况 1.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方案病种情况 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方案病种 内儿科中风(脑梗死恢复期)、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胸痹心痛病、心衰病(心力衰竭)、喘病(慢阻肺急性发作期)、胃脘痛(慢性胃炎)、消渴病(2 型糖尿病)、肺癌、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呕吐(急性胃炎)、肺胀(慢阻肺稳定期)、尫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外科 腰椎间盘突出症、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面瘫病(面神经炎)、混合痔、胆胀(胆囊炎)、臁疮(下肢溃疡) 2.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科 室 开展中医护理技术 内儿科 艾灸、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涂擦、中药熏洗、中药泡脚、雷火灸、穴位埋线、中药药熨、穴位注射。 外 科 中药烫疗、穴位按摩、拔罐、艾灸、贴药法、涂药法 3.护理方案的效果分析 通过开展辩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健康指导,综合治 疗对绝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4.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科 室 方案名称 开展中医护理方案 病例数次 (人次) 护理效果(%) 好 较好 一般 差 内儿科 胃脘痛 12 7 2 3 0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 36 24 10 2 0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 5 3 2 0 0 喘症 1 0 0 1 0 胸痹心痛 3 0 2 0 0 消渴症 9 4 2 2 0 积聚 2 2 0 0 0 尫痹 1 1 0 0 0 外 科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4 17 6 1 0 腰椎间盘突出症 35 25 2 7 1 面瘫病(面神经炎) 4 4 0 0 0 痔(混合痔)

常见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题及答案

. 常见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题及答案 ——国医通(2016)年度护理人员必修 1“骨痹”出自哪部古代著名医书?(D) A、《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B . . C、《千金方》 D、《素问·痹论》 说的是哪种髋关节锻取仰卧位,双下肢最大限度地外展,内收。“2”炼方法?(C ). . A、卧位抬腿法 、卧位抱膝法B 、卧位空蹬法C. .

D、卧位分腿法 ”双下肢盘腿,双手压膝,使髋关节外旋。说的是哪种髋关节锻炼3“)D方法?( 、坐位分合法A . . B、推膝分足法 、坐位交叉法C 、坐位盘腿法D. . 4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食疗方不正确的是:( D) A、红糖生姜饮 、西瓜汁B. . C、绿豆汤 、芹菜瘦肉粥D )5便秘患者,采取艾灸穴位(A . .

A、神阙、天枢、关元 、肝、肾、大肠B 、神门、肾俞、太溪C. . 、关元、中极、涌泉D (C ) 6刺络放血不正确的是:、耳尖A. . B、大椎 、合谷C 、委中D. . A )7风寒湿痹型饮食(A、宜进温经散寒、祛湿 通络之品,当归红枣煲羊肉、清热利湿通络之品,B 如丝瓜、冬瓜. . C、宜进行气活血化瘀之 品,如黑木耳 D 、宜进食滋阴填精、滋养肝肾之品,如枸

杞子D术后体位护理中不正确的是(8 ). . A、抬高患肢,屈曲15° B、术前有屈曲畸形的病 人,膝下不垫枕. . C、术前有屈曲畸形将软枕垫在小腿部位,靠自然重力使膝关节伸直,矫正屈曲畸形 D、患肢抬高,屈曲40°为宜风湿热痹证关节疼痛特征(9D ). . A、痛处固定,畏风寒, 得热则舒关节刺痛,B、痛处固定, 局部有僵硬感. . C、膝关节隐隐作痛,关节活动不利 D、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10患者诉两月来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关节活动不利,伴头晕,耳鸣,目眩。

19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1)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8)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14)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20)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27)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33)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40)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45)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54)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61)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69)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74)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81)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89)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95)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02)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10)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16)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122)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129)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131)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144)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二)嗳气、反酸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评价表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 案评价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住院号):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 证候诊断: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其他:一、中医护理效果评价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责任护士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

证候诊断:风邪外犯证□肝火上炎证□痰火郁结证□血淤耳窍证□气血亏虚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 证候诊断: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 证候诊断:风哮□寒哮□热哮□虚哮□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常见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题及答案

常见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题及答案 ――国医通(2016)年度护理人员必修 1骨痹”出自哪部古代著名医书?(D) A、《伤寒杂病论》 B、《金匮要略》 C、《千金方》 D、《素问痹论》 2取仰卧位,双下肢最大限度地外展,内收炼方法?( C ) A、卧位抬腿法 B、卧位抱膝法 C、卧位空蹬法 D、卧位分腿法 3双下肢盘腿,双手压膝,使髋关节外旋。方法?(D) A、坐位分合法 B、推膝分足法 C、坐位交叉法 D、坐位盘腿法 4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食疗方不正确的是: A、红糖生姜饮 ”说的是哪种髋关节 锻 ”说的是哪种髋关节锻炼 (D)

B、西瓜汁 C、绿豆汤 D、芹菜瘦肉粥 5便秘患者,采取艾灸穴位(A ) A、神阙、天枢、关元 B、肝、肾、大肠 C、神门、肾俞、太溪 D、关元、中极、涌泉 6刺络放血不正确的是:(C ) A、耳尖 B、大椎 C、合谷 D、委中 7风寒湿痹型饮食(A) A、宜进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品,当归红枣煲羊肉 B、清热利湿通络之品,如丝瓜、冬瓜 C、宜进行气活血化瘀之品,如黑木耳 D、宜进食滋阴填精、滋养肝肾之品,如枸杞子 8术后体位护理中不正确的是(D) A、抬高患肢,屈曲15 ° B、术前有屈曲畸形的病人,膝下不垫枕

C、术前有屈曲畸形将软枕垫在小腿部位,靠自然重力使膝关节伸直,矫正屈曲畸形 D、患肢抬高,屈曲40。为宜 9风湿热痹证关节疼痛特征(D) A、痛处固定,畏风寒,得热则舒 B、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 C、膝关节隐隐作痛,关节活动不利 D、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 10患者诉两月来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关节活动不利,伴头晕,耳鸣,目眩。观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D A、风寒湿痹证 B、风湿热痹证 C、瘀血闭阻证 D、肝肾亏虚证 11进行功能锻炼的原则是什么?(A) A、关节伸展到最大但不疼痛为宜,全身不觉得疲乏劳累为度 B、加大锻炼,活动越多越好 C、加强越痛效果越好 D、锻炼越累越好 12髋关节功能位是指?(A)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 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规范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按照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持续改进活动的通知(川中医药发[2014]6 号)精神,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 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二、实施目标 到2014 年底医院每个病区均实施相应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全院实施中医护理方案数达到20个以上,每个病种完成病例20-30 例(不足者按实际收治病例数实施)。 三、实施步骤 1、培训、考核阶段:2014.8.5 —2014.8.31 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全院培训及科室培训,进行培训效果考核,达到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方案的应用。 2、实施阶段:2014.9.1 —2014.12.31 各科室对所收治病人第一诊断为相应病种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同时做好数据收集工作。 3、效果评价分析阶段:2015.1.1 —2015.1.15 对所实施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四、重点内容

1、进行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提高护理人员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能力。 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33 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结合医院实际,选择20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分科室进行实施。 3、加强医护配合,重点落实辨证施护及中医特色技术的应用,提高中医护理效果。 4、收集数据,对实施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效果总结分析。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院医护人员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护理效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中医护理方案落到实处。 (二)、成立医院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成员:职责: 1、制定医院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制定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3、对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培训。 4、指导并监督各科室实施情况。 (三)、护理部成立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工作实施小组 组长: 成员:职责: 1、指导科室实施相关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

常见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题及答案审批稿

常见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试题及答案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常见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题及答案 ——国医通(2016)年度护理人员必修 1“骨痹”出自哪部古代着名医书( D) A、《伤寒杂病论》 B、《金匮要略》 C、《千金方》 D、《素问·痹论》 2“取仰卧位,双下肢最大限度地外展,内收。”说的是哪种髋关节锻炼方法( C ) A、卧位抬腿法 B、卧位抱膝法 C、卧位空蹬法 D、卧位分腿法 3“双下肢盘腿,双手压膝,使髋关节外旋。”说的是哪种髋关节锻炼方法( D) A、坐位分合法 B、推膝分足法 C、坐位交叉法

D、坐位盘腿法 4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食疗方不正确的是:( D) A、红糖生姜饮 B、西瓜汁 C、绿豆汤 D、芹菜瘦肉粥 5便秘患者,采取艾灸穴位(A ) A、神阙、天枢、关元 B、肝、肾、大肠 C、神门、肾俞、太溪 D、关元、中极、涌泉 6刺络放血不正确的是:(C ) A、耳尖 B、大椎 C、合谷 D、委中 7风寒湿痹型饮食(A ) A、宜进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品,当归红枣煲羊肉 B、清热利湿通络之品,如丝瓜、冬瓜 C、宜进行气活血化瘀之品,如黑木耳 D、宜进食滋阴填精、滋养肝肾之品,如枸杞子 8术后体位护理中不正确的是( D)

A、抬高患肢,屈曲15° B、术前有屈曲畸形的病人,膝下不垫枕 C、术前有屈曲畸形将软枕垫在小腿部位,靠自然重力使膝关节伸直,矫正屈曲畸形 D、患肢抬高,屈曲40°为宜 9风湿热痹证关节疼痛特征(D ) A、痛处固定,畏风寒,得热则舒 B、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 C、膝关节隐隐作痛,关节活动不利 D、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10患者诉两月来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关节活动不利,伴头晕,耳鸣,目眩。观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D A、风寒湿痹证 B、风湿热痹证 C、瘀血闭阻证 D、肝肾亏虚证 11进行功能锻炼的原则是什么( A ) A、关节伸展到最大但不疼痛为宜,全身不觉得疲乏劳累为度 B、加大锻炼,活动越多越好 C、加强越痛效果越好 D、锻炼越累越好

19个中医护理方案

19个中医护理方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附件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臁疮(下肢溃疡) 中医护理方案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毒蕴证: 疮周有痒痛,疮面腐肉较多,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灼热,可伴发热,大便秘结,夜难入寐。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二)湿热瘀阻证: 疮面腐肉未完全脱尽,脓水淋漓,大便秘结。 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数。 (三)气虚血瘀证: 疮面腐肉已尽,新肌难生或不生,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 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发热 1. 发热者限制患者活动,宜卧床休息。 病室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2.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出汗较多者及时擦干皮肤,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3. 鼓励患者多饮水约 1500ml/天,可用菊花、金银花泡水代茶饮,以清热解毒。 饮食易消化,均衡营养,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蛋、牛 1 / 12

奶、瘦肉等。 忌食海腥发物及辛辣刺激、助火食品,如牛羊肉、海鱼、虾、蟹、葱、蒜、辣椒等。 (二)疮面腐肉未脱 1.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 2. 卧床时适当抬高患肢 15~30 ,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3. 根据医嘱,疮面脓腐较多难以清疮者,外敷提脓祛腐药物或油膏,如逐腐祛瘀胶囊、红油膏等;渗出较多者,予清热解毒利湿收敛的中药煎液湿敷患处,如黄连、马齿苋、土槿皮等,外用油膏贴敷。 4. 疮周红肿灼热明显者,遵医嘱予清热解毒消肿油膏贴敷,如金黄膏等,观察有无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5. 脓水多而臭秽,引流通畅者,遵医嘱予中药熏蒸局部疮面,每日 1 次。 6. 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干燥,敷料渗出较多者及时更换。 (三)疮面新肌不生 1. 根据医嘱,疮面较干燥者,予补虚活血生肌中药油膏贴敷,如橡皮生肌膏;新生肉芽及上皮生长缓慢者,予补虚活血通络生肌中药煎剂湿敷,如黄芪水煎液等。 2. 新肌难生或不生者,遵医嘱予中药熏蒸、艾灸疮面,每日 1 次。 3. 疮面无渗出,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适当延长换药间隔时间。

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摘要】中医优势病种护理的方案实施对于规范临床中医护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护理方案不但提高了优势病种的中医护理效果,并且提升了护士对临床护士中 医基础的知识。本文主要描述了中医优势病种护理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给出在中医优势病种护理方案问题的建议,使得更加深入、广泛、有效推广 中医护理方案。 【关键词】:中医护理方案;优势病种;存在问题;应对政策 2013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和发布了第一批及第二批优势病种的中 医护理方案,共52个,主要是为了提高中医的护理,让中医的护理行为更规范。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以中医护理理论为核心,结合现代护理学的护理理论和先 进的护理技术,突出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优势和特点[1-2]。主要如下:(1)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2)加强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3)使护理人员明 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4)方案实施中对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让中医护理技术 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由于我科在优势病种护理方案实施过程中,也遇见未能 解决的问题,但是我科也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关应对政策[3]。 1.科室临床资料 2015年至今,我科对于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共开展4个,总的参与的护 士是17人,优势病种开展的病例数为200-500例,其中每个优势病种使用的中医护理技术均进行效果评价。此过程中共存在的以下五个问题。 2.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2.1 护理人员具备的中医知识及操作水平不均衡 我科室仅有2人是中医院校毕业,有15人毕业于西医院校,毕业于西医院 校的护理人员未经过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操作技能的学习,那么她们的中 医基础较弱。虽然医院有组织中医护士规范化培训,但由于护士知识结构和学历 层次不同,对中医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不同,部分护士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 床实践相结合,辨证施护水平能力欠缺。无法深刻了解中医理论知识,没有熟练 的中医护理操作水准,无法实现一对一的责任制护理。在平时的基础护理中也不 懂应用望、闻、问、切的辩证施护法。中医护理文书书写也是无从下手,无法深 化中医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3]。如方案中要求护士执行的穴位贴敷、艾灸、耳针,如果护士没有熟练掌握中医经络基础理论知识,则可能因不能准确地取穴 而影响疗效。 2.2 现实情况的约束 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大部分医生为西医院校毕业,对中医护理不熟悉或对中 医操作技术没有信心,因而不愿意开具中医操作医嘱,使得护士无法实施,因此 无法顺利开展[4]。由于执业范围限制,护士没有医嘱权,影响了部分特色疗法在 临床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方案的贯彻实施。 2.3 科室护士的自身条件学习掌握的情况不一致 我科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过程主要是在主管护士指导下,由分管 患者的责任护士完成。但由于责任护士的辨证施护能力和水平存在个体差异,不 同年资、学历、认知程度对护理方案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存在差异,在实际应用 过程中受到思维的限制,不能适时变通,导致方案不能顺利实施。

19个中医病种的护理方案(2015年)

19个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1)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6)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11)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15)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21)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26)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31)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35)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41)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47)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54)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59)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65)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71)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76)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81)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87)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91) 19、膝弊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95) 附录: 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101)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103)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级表”填表说明书 (113)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二)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嗳气、反酸,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足三里、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优 势 病 种 护 理 方 案 护理部 目录 1、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1 2、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9) 3、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8)

4、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26) 5、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32 6、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377、中风(脑埂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42 8、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 (50) 9、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58) 10、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63) 11、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68) 12、中风(脑埂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73) 13、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81) 14、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86) 15、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92 16、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96 17、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101 18、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06) 19、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11) 20、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15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121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123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131)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评价表

精品文档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住院号):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其他:一、中医护理效果评价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责任护士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 精品文档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风邪外犯证□肝火上炎证□痰火郁结证□血淤耳窍证□气血亏虚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 精品文档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实用性一般□不实用□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 精品文档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

国医通常见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题和答案

常见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题及答案 ——国医通(2016-2017)年度护理人员必修 1.下列哪项是心衰灸法的穴位?(A ) A、心俞、足三里、肺俞 B、脾俞、肾俞、膻中 C、神门、肾俞、太溪 D、内关、神门、关元 2.咳嗽、咳痰症状症候施护的中医护理技术中不正确的是?(D) A、耳穴贴压 B、拔火罐 C、中药离子导入 D、穴位按摩 3.患者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A A、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 B、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C、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 D、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 4.患者肿瘤增长迅速,神疲乏力,纳差消瘦,面色晦暗。或伴有疼痛,多为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或伴有乳房肿物C A、气滞痰凝证 B、毒热蕴结证 C、瘀毒互结证 D、冲任失调证 5.疼痛予耳穴贴压穴位不正确的是?(B ) A、乳腺 B、皮质下 C、腋下 D、肝 6.下列哪项不是自汗、盗汗时耳穴贴压的穴位?(B)

A、交感 B、脾 C、肺 D、肾上腺 7.便秘给予耳穴贴压穴位不正确的是?(A ) A、大肠 B、胃 D、交感 8.喘息、气短症状症候施护的中医护理技术中不正确的是?(C) A、穴位贴敷 B、耳穴贴压 C、循经拍背 D、艾灸 9.放疗期间患者予患者正确的饮食指导是?(A) A、宜食生津养阴、清凉甘润的食品。 B、宜食促进消化、健脾开胃,补益气血的食品。 C、进食促进消化、增强胃蠕动的食品。 D、宜食益气养血,健脾补肾的食品。 10.关节咯血施护内容不正确?(A ) A、指导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使用中药时应遵医嘱。 B、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C、指导患者不用力吸气、屏气、剧咳,喉间有痰轻轻咳出。 D、及时清除口腔积血,淡盐水擦拭口腔。 11.肺胀患者饮食指导内容不正确的是?(D) A、宜食健脾补肺的食品。

20个病种中医护理_方案(试行)2014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下载可编辑.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下载可编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