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输入教案

数据输入教案

数据输入教案
数据输入教案

主题一创建工作表

任务一输入数据(1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1、认识数据的价值和表格在信息表达中的作用

2、认识Excel窗口及窗口的基本信息元素

3、能利用Excel建立工作薄和工作表

4、掌握正确输入数据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①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的概念;②工作表和工作簿的建立难点:建立工作表,数据的输入

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自学法、启发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室

授课内容、步骤与方法

一、导入课题

数据通过测量、实验、查阅以及上网搜搜索得到,数据是一类重要的信息。

教师展示表格1-1要求学生讨论表格中各个数据表示的意义。

表1-1

姓名比赛次数进球数进球率

李新凯7 3 43%

张宇华 6 4 67%

杨清8 4 50%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有效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重要性。结合课本第二页表1-2和第三页图1-1,说明数据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

教师小结:分析处理数据往往能够帮助人们作出理性的决策,当需要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大量的计算时,应用Word很不方便,相比之下Excel表格能更好的完成数据处理。

二、新课

1、启动Excel

教师介绍:Excel 和Word一样是MicrosoftOffice家族中的一员,启动方法与Word 相同。

2、认识Excel窗口

结合Excel窗口,介绍单元格、行号、列号、名称栏、编辑栏、工作表等概念。

3、几个概念

展示含有多张工作表的工作簿。结合工作簿介绍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等概念。提问: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结合第3页图1-2完成表1-5。

4、建立简单的工作表演示并讲解在单元格中输入数据的方法

方法一:单击要输入数据的单元格,直接输入数据;

方法二:先单击单元格,再单击编辑栏,可以在编辑栏中编辑或添加单元格中的数据。

教师强调:文本型数据在工作表中自动左对齐,数值型数据在工作表中自动右对齐。

演示不同数据类型的设置和输出结果。强调如果需要数字作为文本处理,需要在开始时先输入英文状态下的单引号“'”。学生总结改变数据类型的方法。

5、保存文件

讲解在Excel中保存文件的方法与Word中保存文件的方法相同,Excel系统自动为文件添加的扩展名为“.xls”。教师要求学生把新建的表格以“成绩单”为文件名保存。

6、退出Excel程序的方法:单击Excel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单击“文件(F)”菜单中的“退出(X)”命令;按Alt+F4键等。

三、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①单元格是工作表的基本组成单位,在单元格中可以输入各种数据。②工作表是单元格组成的,一个工作簿可以有多张工作表。

③Excel以工作簿为文档文件,文件扩展名为“.xls”。

四、布置作业

学生自己建立一个月平均温度表,要求写清月份和温度。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的世界

数的世界。(教材第112~113页) 1. 系统整理本学期所学有关整数和分数的知识。 2. 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重点:系统整理本学期所学有关整数和分数的知识。 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数的世界,我们的数学课更离不开数,今天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 1. 简易方程。 师:在方程这部分内容,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生1:知道了方程的意义,只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才是方程。所以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最关键的就是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 生2:我们知道了等式的基本性质有2条,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我们可以依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师生共同完成相关内容的整理。

2. 因数与倍数。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整数的哪些知识?先跟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并整理。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们交流整理的结果跟大家说一说。 生1:在整除的前提下,我们认识了因数与倍数。如12÷4=3,我们可以说12是3和4的倍数,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说哪个数是倍数,也不能单独说哪个数是因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生2:我们还认识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公因数是1。 生3:我们依据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把整数分为质数与合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的数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生4:我们还知道了2、3、5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2、4、6或8的数是2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各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是3的倍数。 生5:我们可以依据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把数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是2的倍数的数就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就是奇数。 在学生叙述的同时,教师逐步完成知识结构图的整理。 3. 分数。 师:关于分数的进一步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收获跟大家分享? 生1:我知道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单位就是所等分份数的几分之一。 生2:如果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就是真分数;如果分数的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就是假分数。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如果假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就可以让假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这样就把假分数化成了整数(所得商);如果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就可以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分子除以分母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分数部分的分母仍是原来的分母,分子就是余数。 生3:我们知道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总结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其实质与商不变的规律是一样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我们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还可把异分母分数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或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及混合运算。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教师完成知识结构图的整理。 4. 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你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1:我知道了转化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图形问题的解决。 生2:画图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1、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会用常见数量关系的术语去分析解答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术语分析,解答有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常见数量——单价、数量、总价各自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新授: (一)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1、单价的含义: 师:昨天张老师请同学们到超市等地方去了解一些商品的价 钱,老师也去了解了一下。这是老师了解到的'两件商品。 (出示实物投影。) 师:力士香皂上标着¥4元,表示什么意思? 英雄钢笔上标着零售价6元,表示什么意思?

师:刚才这些都是老师了解到的商品价格,下面请你们来说 说你所了解的一件商品的价钱。 (学生举例) 绘制成表 品名 每块(支,…)价钱 几块(支,…) 总的价钱 力士香皂 英雄钢笔 师:我知道很多同学都想说,老师等会儿再请你们说,好不好?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商品以及它相对应的价钱,那么如果现在请你做个营业员,想想这些商品及它所对应的价钱应该填在你手中发票的哪一栏里,请你们选择一件商品填一填。 (实物投影反馈) 师:为什么把这些价钱都填在了单价这栏里?你是怎样想的?请把你的意见在小组内交流。反馈。 师:对了,这些价钱都是每一件商品的价钱,在商业上我们称它为单价。所以这些价钱都表示商品的什么? 一起说:单价(把表格中每条等改成单价) 师:接下来张老师要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的知识告诉大家你所了解的一件商品价钱。(反馈) 师:张老师知道还有很多同学们想说,下课后再与老师交流。 2、数量、总价的含义: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 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商场购过物吗你们乘过车吗你们可知道,在购物、行程这些事情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出示课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常见的数量关系就从购物开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入手,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周末,小明独自一人去商场买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提问: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把它们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吗学生尝试列表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列) 他这样列好不好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自主列表,把信息按类整理,初步感知每一类的数量是不同的,为下面介绍数量关系的名称做准备) 2、介绍单价和数量 每支12元和每本三元,我们可以称它为单价。买了4支和5本可以叫做——数量。 那你能说说什么是单价吗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码学生举例 教师总结:单价就是某种商品单位数量的价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每个,每支,每本等等的价格。 像钢笔的单价每支12元,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示。介绍:读作12元每支,学生边用手比划边齐读。猜一猜,笔记本的单价可以怎么表示学生尝试写,3元每本,学生边比划边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单价的例子,从而进一步认识理解单价的意义。)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我们已经把信息全都整理出来了,你能求出什么问题学生口答计算并交流(教师板书) 提问,你是怎么算的 介绍总价。像48,15这样一共用去多少元,我们可以叫——总价。

童眼看世界教案

《童眼看世界》教案 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能力; ②运用平面造型元素表现内心对世界的感受。 重点: ①引发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感性认识; ②启发想象。 难点: 创造性地运用点线面色等造型元素将想象和感受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1.活动一:游戏与激趣。 ①以听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或玩猜谜游戏的形式,引出话题,导入课题。 ②播放“美妙的小世界”和“神奇的大世界”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对身边事物的关注。 ③设问:“儿童的内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在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2.活动二:了解与运用 ①看一看:观察同桌的眼睛,有什么特点(从形状、颜色、特点、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 ②眼睛的结构 3.活动三:欣赏与启发

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范例导赏”的问题,去赏析课本提供的艺术家作品 ②欣赏课本中的学生作品。(从造型、色彩、想象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欣赏评述)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小作者想表达什么 ③比较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启发工具材料的选择运用,激发造型表现的欲望。 4.活动四:交流与创作 ①同学们,你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②老师眼中的世界,引导学生如何创作。作画步骤:1.画眼的外形 2 .添加眼里的画面 3 .画睫毛(夸张变形) ③以“我眼中的小世界”或“小”为题展开想象,(可以结合在第一册学过的“美妙的小世界”和“神奇的大世界”让学生展开联想)美丽的世界、七彩的舞台、生机盎然的地球、一次动物园的历险、一个晚上的梦境、课间的欢笑、郊游的快乐、亲情和友情,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启发创作。 ④指导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造型方法将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表现出来。(可以根据学校的艺术特色选择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如泥塑、剪纸、版画等) 5.活动五:展示与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品,组织学生开展赏评问答游戏。(提供评价要点): ①构思独特,富有童趣;?

五年级数学下册八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数的世界教案苏教版

第1课时数的世界 教材第112~113页的内容。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能正确并熟练地解方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重点:能熟练地解方程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难点: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的哪些知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你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1.教材第112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材第112页第6题。 学生读题,思考后列方程解答。 3.教材第113页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说说是怎么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 4.教材第113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教师提问:6是8的几分之几? 5.教材第113页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指名回答,说说是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的。

1.教材第113页第13题。 (1)学生独立填空后,集体交流。 (2)追问:36分怎样化成以时为单位的数?转化时要注意什么?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口算。 (1)出示一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口算题。 (2)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最简分数) 3.教材第113页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教材第113页第16题。 (1)学生独立完成,列方程解答。 (2)提问: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5.教材第113页第17题。 (1)理解题意:借助地图让学生了解“陆地”、“海洋”、“七大洲”。 (2)提问: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怎样求其余五大洲的总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呢? (3)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4)集体交流。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汇报,弄清了本节课的内容,特别是班上的有些同学对所学知识概括得很明确。通过这样的复习课,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教学要求: 一.使门生初步了解单价、数目和总价,速率、时候和旅程的含意,理解、掌握这两组数目瓜葛。 二.初步培育门生应用数学术语的本领,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入事物之间互相联络的观点。 教学进程: 1、温习旧知 一.口答列式。 (一)每一个文具盒10元,五个文具盒多少钱? (二)50元钱买文具盒,每一个10元,可以买若干个? (三)50元钱买了五个一样的文具盒,每一个多少钱? 指名门生口答,教师板书。 二.门生列式。 (一)1辆汽车每小时行50公里,三小时行若干公里? (二)1辆汽车行了150公里,每小时行50公里,行了若干小时? (三)1辆汽车三小时行了150公里,均匀每小时行若干公里? 门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然后口答、校阅。 2、教学新课 一.引入新课。

咱们已经学习过很多应用题,晓得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里,有各种数目瓜葛,并且已接触了很多数目瓜葛。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目呢,这些数目之间有怎么样的瓜葛呢,今日,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目瓜葛(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一。 (一)出示例一,门生读题。 让门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门生口答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二)教学单价、数目和总价的含意。 发问:这两道题都是说的哪一方面的事? 这两道题的前提有甚么配合的特色?都是求怎么样的题目? 申明:这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的事,这里的每枝铅笔二角、每一个排球55元,如许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三枝、四个如许买的件数是数目,(板书:数目)1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发问:你的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晓得自己文具盒的单价吗? 请你来讲1说下面的单价、数目和总价。 黉舍买20套校服,花了600元,每套30元。 (三)概括单价、数目和总价的数目瓜葛。 谁来讲1说,第(一)题里铅笔的单价、数目各是多少,求出了甚么?是怎么样求的?第(二)题里的单价、数目各是多少?求的甚么?怎么样求的?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甚么配合的特色? 从上面的两题里,你发现单价、数目和总价之间有怎么样的数目瓜葛(板书:单价×数目=总价)? [评析:让门生察看差别的数目,思索求的甚么数目,是怎么样求的,既可以巩固刚学到的量的概念,又是对这两题计算方法的剖析。接着引诱寻觅配合特色,归纳数目瓜葛,就是在剖析的基础上开导门生综合、抽象和概括。如许教学,可以使门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 “单价×数量=总价”与“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努力实现以下几点: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 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个数量关系教材中只是静态地呈现了2个例题,我在设计本课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数学实例,课前布置了预习学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趣、有用、好学。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让学生找出例题的共同点,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几乎不用怎么引导,学生就找出了共同点,同时让学生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等概念。 三、注重知识拓展,培养学生思维。 在学生概括出两个数量关系,并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单价、速度等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总结单价怎么求,数量怎么求,速度及时间的求法,学生都表现不错,气氛非常活跃。 四、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应用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本节课上,我精心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对两个数量关系式认识不深刻,本节课上完后感觉过于让学生硬记两个数量关系式。如果将本课两个知识都与以前学习乘法时认识的“份数、每份数、总数”结合起来,应该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2、练习题较少,形式单一。可以增加如:判断下面支的哪个量?一本书5元、每分钟走65米、走了3700米…… 总之,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在今后的教学中认识到教学设计应更加人性化,符合学生特点。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知道“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的关系。 3、初步培养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的关系。 2.会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1、单价的含义: 师:昨天张老师请同学们到超市等地方去了解一些商品的价 钱,老师也去了解了一下。这是老师了解到的两件商品。 (出示实物投影。) 师:力士香皂上标着¥4元,表示什么意思? 英雄钢笔上标着零售价6元,表示什么意思? 师:刚才这些都是老师了解到的商品价格,下面请你们来说 说你所了解的一件商品的价钱。 (学生举例) 绘制成表 品名 每块(支,…)价钱 几块(支,…)

总的价钱 力士香皂 英雄钢笔 …… 师:我知道很多同学都想说,老师等会儿再请你们说,好不好?师:我们知道了这些商品以及它相对应的价钱,那么如果现 在请你做个营业员,想想这些商品及它所对应的价钱应 该填在你手中发票的哪一栏里,请你们选择一件商品填 一填。 (实物投影反馈) 师:为什么把这些价钱都填在了单价这栏里?你是 怎样想的?请把你的意见在小组内交流。 反馈。 师:对了,这些价钱都是每一件商品的价钱,在商业上我们 称它为单价。所以这些价钱都表示商品的什么? 一起说:单价(把表格中每条等改成单价) 师:接下来张老师要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的知识告诉大家你 所了解的一件商品价钱。(反馈) 师:张老师知道还有很多同学们想说,下课后再与老师交流。

2020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9单元9.1 数的世界-名师精校.docx

数的世界。(教材第106~109页) 1.系统整理本学期所学有关数与计算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2.进一步掌握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能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重点:系统整理本学期所学有关数与计算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能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数的世界,我们的数学课更离不开数,今天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 1.知识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些数? 生1:我们认识了多位数,包括亿以内数的读写和亿以上数的读写,并学会了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生2:我们知道了精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 师: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律?举例说明,用字母该怎样表示?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运算律举例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15+18=18+15a+b=b+a 加法结合律(28+13)+17=28+(13+17)(a+b)+c=a+(b+c) 乘法交换律15×4=4×15a×b=b×a 乘法结合律(13×25)×4=13×(25×4)(a×b)×c=a×(b×c) 乘法分配律(10+125)×8=10×8+125×8(a+b)×c=a×c+b×c 师: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生:用计算器计算省时、高效、准确。 师: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1:我学会了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生2:我学会了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来分析问题,使问题变得简单易解。 2.应用练习。 师:你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09页第17题)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拼成长方形: (8×4+8)×2 =40×2 =80(厘米) ·拼成正方形: (8×2)×4 =16×4 =64(厘米)

1小学数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公开课教案

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书第28-29页例2、例3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复合单位,认识总价、数量、单价,路程、时间、速度,理解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这两类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它们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抽象、概括其中的数量关系,体验模型思想;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等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感受现实中蕴含大量的与数量有关的问题;能主动参与数量关系的分析与概括活动,培养有据思考、说理严密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爸爸去哪儿》南通站开始了,多多和阳洋接到了新任务,立即分头行动,我们一起去看看。 多多:我买乒乓球总共用去12元 阳洋:我买乒乓球总共用去15元 师:这儿总共用去的元数,我们称为总价。多多的话可以这样说:我买乒乓球的总价是12元,阳洋的话可以怎么说?(请生回答)师:你学得很快!你觉得谁买的乒乓球便宜些?为什么?有不同意见吗? 师:看来比较谁买的便宜,不能只看总价,还要看买的个数,又叫数量。他们各买了多少个?我们一起来看 现在,你能判断他们谁买的便宜些吗?你是怎么想的?你列了算式,是吗?我们把算式写下来。 生:12÷3=4(元)15÷5=3(元)师板书算式 师:4元、3元分别表示什么? 师:买一个球的价钱就是单价,这时多多买的乒乓球的单价是4元,阳洋买乒乓球的单价是3元,谁买的便宜?你觉得单价跟什么有关? 生可能会说出数量关系式。 齐读,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 二、深入探究,发现关系

1.认识复合单位。 两位小朋友还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阳洋走进水果超市,发现这袋苹果挺便宜的,只有9元,阳洋拎着苹果走到收银台,拿出10元钱,营业员阿姨却告诉他钱不够,这可能是为什么呢? 生:9元是一斤的钱,1千克的价钱,1个的价钱 师:究竟怎么回事?放大商标,单位:千克,现在知道怎么回事了吗? 生:9元是1千克的单价 师:有的水果店是这样表示商品的单价的,看得懂吗?什么意思?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单位和我们以前见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 生:中间多了一个符号,符号左边是什么单位?有两个单位 哪两个单位? 师:像这儿的元是总价的单位,千克是数量的单位,那么这儿的斜线相当于什么运算符号?这个单位还挺牛,我们能从中很快看出单价与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个单位怎么读呢?出示,一起读师:像这样的单位,我们叫做复合单位。(出示)乒乓球的单价4元,3元用复合单位怎么表示呢?(元/个) 师示范写第一个,第二个请学生写。 2. 研究总价=单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师:数学中有不少价钱的学问呢。我们继续看洋洋买的苹果,出示单价,重量3千克。总价多少元? 师:为什么用9乘3? 生:单价×数量=总价求3个9是多少,用乘法。(出示) 师:阳洋拿出所有的钱,发现只有20元,不够付,算了,买橘子吧,能买多少千克? 师:你是怎么求桔子数量的? 生:数量=总价÷单价 师:是啊,总价、数量、单价之间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我们再一起看看多多还买了什么。 出示发票,填空。 每把2元用复合单位怎么写?一起读 师:这三个量中我们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刚才我们在解决购物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组关系,类似的关系在其他问题中有没有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数的世界》赛课教案设计.

《数的世界》赛课教案设计 2019-04-15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基础达标: (2人小组进行,组员叙述,组长做修正和补充) 观察课本第2页情境图,说说从图中可以找到哪些数?半个西瓜、橙子卖完了,分别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把学过的这些数分一分。 设问导读: 阅读教材第二、第三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 2、写出一个整数乘法算式,并说一说在你写的算式中()是()和()的倍数,()和()是()的因数。 3、在什么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呢? 4、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2人小组进行,组员叙述,组长做修正和补充)。 253=75 146=84 205=100 5、倍数和因数是()的关系。 6、186=3,()是()和()的倍数,()和()是()的因数。 7、用()和()算式可以判断14 、17 、25 、77是不是7的倍数呢?一般用()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倍数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倍数的个数是()的。 巩固练习:(试一试你的能力,2人小组为单位判阅。) 1、在下面的数中找出自然数和整数

5.8 1 7/10 -21 0.5 0 78 2、在算式65=30中,()是()和()的倍数,()和()是()的因数。 3、判断 (1)因为0.35=1.5,所以0.3和5是1.5的倍数。 (2)因为426=7,则42是倍数,6和7是因数。 (3)因为43=12,42=8,所以4的倍数只有2个。 4、写出100以内所有的5的倍数和100以内所有8的`倍数 拓展练习:(展示自己的风采,4人小组互判) 1、568=7,()是()和()的倍数,()和()是()的因数。 2、100以内那些数既是4的因数,又是6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3、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36是36的() A、因数 B、倍数 C、是因数也是倍数。 (2)、27能被9() A、除尽 B、整除 C、除不尽 4、我当裁判 ( 1 )、自然数都是整数。() ( 2 )、一个自然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0除外)。 小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表现的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总体表现(优、良、差)。

《数的世界》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数的世界》教学反思 《数的世界》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学《数的世界》这一课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里的“深、浅”是针对孩子而言的,什么对孩子来说是“浅”的呢?那就是孩子身边接触过的事物,或者孩子在以往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经验。 本节课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水果店”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也有小数,在比较中认识自然数和整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在让孩子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时,我考虑到孩子在学习小数的时候,已经对整数有一定的初步认识,所以我先介绍整数,再介绍孩子相对陌生的自然数。孩子因为熟悉整数,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还有在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时,也是让孩子先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再确定因数关系。 浅谈《倍数和因数》中“数的世界”的教学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和因数》中“数的世界”,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改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用a÷b=c表示a能被b整除,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和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用ab=n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材这样改动后,不出现了整除概念。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

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在教学这节课中,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必须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单元主题图,体验数学化过程。 单元主题图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选择某一个主题构建的一幅情境图。这节课课文一开始就出现了“数的世界”主题图——图中有哪些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来组织教学: 1、让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2、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共享学习的成果; 3、通过解决问题,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很快找到整数、小数、负数,而且也能找到橙子卖完了可用“0”表示,图中有一个凳子、一张桌子可用“1”表示,更多的是,学生会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如我有5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由此,学生真正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二、渐进教学过程,扎实构建新知 在教学倍数与因数时,我进行了小步子、多重复地教学,引领学生进行判断、分析、感悟、体会,并采取自学、讲解与发现等手段交

常见数量关系教案

常见数量关系教案 序号年级:四学科:数学课题:四年级四单元p52§4执笔人:万迎春批注: 一目标预设1.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理解并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况等思维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预习要求 及内容1. 读书 2.调查了解一些商品的价钱。 三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展示评价 1.听算 2.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1)同学汇报了解的商品的价格 (2)老师出示了解的商品信息。(出示实物投影。) a.钢笔上标着零售价4元,表示什么意思?该填 在表中什么地方?我买了1支、2支、10支……又该 填在哪里?买1支、2支、10支……,结果要多少钱? 怎样计算,结果填哪里? b.数学书的信息

c.书包的信息 品名每支(本、 个…)价钱 (元)几支(本、 个…) 总的价 钱(元) 钢笔 4 1、2、5、 10……4、8、20、40…… 数学书7.5 10、100……75、750…… 书包 65 1、2……65、130…… (3)讨论:为什么把4元、7.5元、65元放在一起?把1、2、5、10、100…放在一起?把4元、(4)总结:含义(读书、勾画p52) 3.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 1)每条毛巾8元。 2)一共用去500元。 3)买了6台电视机 4.讨论: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的关系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5.教学p52§4 1)课件出示 2)学生尝试练习步骤 A.读、勾信息、问题 B.找数量关系

C.列式计算D.检查答语3)集体订正 四达标检测 1、不解答,只说已知是什么,求什么。 (1)每套校服120元,买5套要多少钱? (2)学校买3台复读机,花了420元,每台复读机多少元? 2.选择正确答案填在()中: A 、单价B、总价C、数量 (1)知道每副跳棋的价钱和购买的数量,可以求() (2)拿10元钱可以买2千克鲜桃,平均每千克多少元?() (3)每个篮球65元,用1300元可以买多少个篮球?是求() 3.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单价(元)数量(件)总价(元) 7 420 25 750 60 30 订正时讨论:怎样求单价和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4.全课小结:这节课学了什么?你会了什么? 5.作业:p54第3题 五课后反思

数据世界教案

数据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69至7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并能收集一些数据。 3、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并能收集一些数据。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预先作好课前调查 一、运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感受数据的收集方法。 孩子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统计,那么赵老师今天想考考同学们。 怎么才能知道我们学校有多少位同学呢? (学生回答,肯定学生有根有据地猜想。) 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感觉我们这个班的孩子很会思考问题,有询问别人的、有自己去调查统计的、也有根据每班大概的人数和班级数去估算的,这些方法都行,老师采用了另外一种办法——查找资料,我到了学校学籍档案中去查阅了资料,发现我校学生总数是()人。数据收集的方法很多,可以查找资料、问他人、还可以亲自调查。今天,赵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进入数据的世界。 二、感受大数,体会估算策略。 请大家来看一看屏幕。 (随着《四川感谢您》音乐片断,播放一组5·12地震遗址公园的图片,紧接着出现1000万人直接受灾的数据) [学生可能会惊呼] 师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惊讶?

[这么多人受灾啊] (根据学生回答,将课件中的1000万变色并放大,突出这个数据很大。) 师:是啊,1000万,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大灾难!那么,这1000万人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呢? [先统计哪几个地方受灾了,再统计这些地方共有多少人。] [一家一家去数,或者……。] [我不同意,地震来了,家都没了,还怎么去数人数啊?] [可以到当地政府去查资料,就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受灾了。] 师:遇到这么大的灾难,受灾的同胞人数这么多,他们的衣食住行都遭遇到了困难,我们应该考虑些什么? [救灾] 师:对,我们要救灾,努力战胜灾害。首先,我们就得解决这么多灾民的吃饭问题。如果让你们来负责救灾的统计筹划工作,你需要统计些什么? [需要多少食品] 师:以大米为例,假如每人每天需要0.5千克大米,那么这1000万需要多少千克大米呢? [500万千克] 师:那么,500万千克大米到底是多少呢? 如果你要向别人说明这个数据,你准备怎么办?和同桌讨论一下。 [让学生自由议论]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我们可以把500万千克大米与我们熟悉的事物相比较。 屏幕出示: (1)如果把装满25千克大米的袋子看成一个长方体,量一量它的长大约是()米,宽大约是()米,高大约是()米,算出它的体积大约是()米3。

常用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单价×数量=总价”与“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努力实现以下几点: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 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个数量关系教材中只是静态地呈现了2个例题,我在设计本课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数学实例,课前布置了预习学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趣、有用、好学。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让学生找出例题的共同点,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几乎不用怎么引导,学生就找出了共同点,同时让学生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等概念。

三、注重知识拓展,培养学生思维。 在学生概括出两个数量关系,并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单价、速度等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总结单价怎么求,数量怎么求,速度及时间的求法,学生都表现不错,气氛非常活跃。 四、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应用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本节课上,我精心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对两个数量关系式认识不深刻,本节课上完后感觉过于让学生硬记两个数量关系式。如果将本课两个知识都与以前学习乘法时认识的“份数、每份数、总数”结合起来,应该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2、练习题较少,形式单一。可以增加如:判断下面支的哪个量?一本书5元、每分钟走65米、走了3700米…… 总之,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在今后的教学中认识到教学设计应更加人性化,符合学生特点。

数的世界(一)——整理与复习多位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数的世界(一)--整理与复习多位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在复习大数的改写方法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这部分知识时,有些学生把某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和四舍五入到万位分不清;按要求写多位数学生掌握的也不好;位数和数位分不清。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该用“≈”。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自主讨论、相互交流,结合作业中的错误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想法,寻求好的方法,从而发现:一、1、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省略改变了数的大小。2、改写使用等于号,省略使用约等号。此外,题型也有区别,改写题型有“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而省略的题型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应根据不同要求,写出正确结果。二、要保证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必须做到“一找”、“二看”、“三用”、“一找”,找到“万”位。“二看”,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上是几。“三用”,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当学生有所感悟以后,出示了一些对比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理解。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发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整数读写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多位数,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零的大数的读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读写的时候,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部读出来,有时有写0要读,有些0不读;写数时,所

有的0又都要写下来。写数往往会出现少读、少写或多读、多写的情况。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呢?教学中,我发现,教师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让学生采取“先分级、再读写”的方法,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先分级、后读写”,就是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先将一个多位数从右往左,每4个连续数位分为一级,(最后一个数级不一定能满足4个数位),每个数级依次叫做个级、万级和亿级,然后从高位数级起,按级读,按级写。具体为:读数的时候,先按从右往左,4个数为一级,划上分级线,然后从最高位起,逐级依次往下读,每一级的读法都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读完一级,就加上这一级的级名“亿”或“万”,每一级中0的读法都与个级中0的读法一样。“先分级,后读数”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读出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写数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圈出表示级数的“亿”“万”,有时没有“亿”则只圈出“万”,相当于读数时的用竖线分级,然后,从高级到低级,读一级,写一级,一级一级往下读,除了最高一级有效数字前面的空位不用0补足四位外,其余数级里凡是有空位的地方,一律用0来补足四位。“先分级,后写数”能够使学生不多写或少写0。教学实践证明,“先分级,后读写”是提高学生正确读写多位数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熟悉了“先分级,后读写”的方法以后,形式可以从简,有关过程可以省略,读写多位数的速度就会随之提高。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课本教材第52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请看下面的问题并口答列式。(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 (1)每个文具盒10元,5个文具盒多少钱? (2)用50元钱买文具盒,每个10元,可以买多少个? (3)用50元钱买了5个同样的文具盒,每个多少钱?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2、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已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量呢?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请自己读题后尝试解答。(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4)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指名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3)小组说说:这两道题都是说的哪一方面的事?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4)汇报交流: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5)教师引导小结:在我们数学里,把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了的钱数,叫做总价。 (6)谁来说一说,第(1)题里篮球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要求什么?是怎样求的?第(2)题里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要求什么?是怎样求的? (7)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指名回答) (8)从上面的两题里,你发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名回答,单价×数量=总价) (9)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总价÷单价=数量) (10)再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样求?(总价÷数量=单价) (11)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一组三个数量关系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觉得只要记住了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的两个?根据什么知识来记其他两个?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2)汇报交流,归纳小结:我们从这里的三个数量关系式可以看出,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出“总价÷单价=数量”和“总价÷数量=单价”。 三、巩固练习 1、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1)每套校服120元,买5套要用多少钱? (2)学校买了3台同样的复读机,花了420元,每台复读机多少元? 2、填一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