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防灾与减灾

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本讲重点:1.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本讲难点:主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属性 被破坏后情况 矿产资源等

非可再生 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水资源

可再生 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大气资源

可再生 生物资源 可再生 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

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

土地资源 可再生

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

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从区域角度看。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经典例题1] (2006年高考广东卷)从表1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 )

表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指标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1993-2002年 灾害数量/次 1110 1987 2742 2935

死亡人数/万人196807953.1

受影响人数/万人7.414.519.625

灾害损失/亿美元1310204062906550

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死亡人数却在下降。说明人类抵御灾害能力已有所提高;但灾害损失却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也越来越多,说明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答案】BC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一)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和结构

①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B.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

C.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

D.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2)台风的分布及灾害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

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经典例题2](2006年高考北京卷)下图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

A.35° B.25° C.20° D.15°

(2)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示四个区域中()

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 B.②主要受寒流影响

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 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

【解析】(1)根据本题附图图例,图中找到180°经线,看出在该经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分布北界位于北纬10°~20°之间。(2)大西洋地区的强热带气旋称之为飓风,根据世界国家和大洋分布位置,在图中60°W经线附近海区应该为美国附近的大西洋,故图中④处为影响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飓风生成地。(3)读图得知:①位于70°E,10°N附近,按照世界大洋分布位置,该处为印度洋,而北印度洋洋流系统为季风环流,属风海流。根据洋流分布,②处为暖流经过海区,④处附近海区的洋流为风海流。根据世界主要渔场分布,③处没有洋流交汇也没有上升海流的作用,故不能形成世界著名大渔场。

【答案】(1)D (2)D (3)A

2.干旱

(1)干旱和和旱灾(2)旱灾的特点:

3.寒潮

(1)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2)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造成的影响

(5)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

[经典例题3]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

(1)填空: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__米。图中A城市名称是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国家)的首都。

(2)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

(3)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解析】(1)依据等深线,图中地区的海拔最低处为-7 450米。题干中提醒,该火山的海拔高度为813米,“相对高度”为两地海拔高度的差额,即813-(-7 450)=8 263米。通过经纬度和海域轮廓可以判断出该地区为印度尼西亚,其首都为雅加达。

(2)(3)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区,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频繁,主要表现为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多火山、地震现象。

【答案】(1)8263 雅加达印度尼西亚

(2)板块边界为挤压型(消亡边界、海沟俯冲型),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3)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

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1.洪涝

(1)两种类型:洪水和涝渍

(2)成因和多发地区

类型形成原因多发地区

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

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

汛期。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

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

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3)危害

2.风暴潮

(1)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发生季节发生地区特点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

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

来势猛、速度快、

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

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

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

[经典例题4] (2005年高考,广东卷)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回答(1)-(2)题。

(1)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

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

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2)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措施是()

A.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

D.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

【解析】(1)海啸从成因上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形成的海啸、海底地质作用引起的地震海啸。印度洋海啸属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引发大地震形成的海啸。本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板块学说原理,自然贴切。

(2)本题体现了“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的考查。防灾减灾措施既要有科学性,又要结合实际,不能违反自然规律。题中B、C两项叙述明显不正确。

【答案】(1)BD (2)AD

(四)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1.病害

(1)类型: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2)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3)危害: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2.虫害和鼠害

(1)虫害的常见类型

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2)鼠害及危害

①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

②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3)虫、鼠害的特点: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4)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2.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建设:

2.生态破坏: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

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第二课时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原因:

(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

3.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土地类型耕地面积大草原广阔

农业部门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经营方

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靠天养畜

主要受灾灾种洪涝、干旱、冷冻、风雹雪灾、旱灾、虫灾

风险农业灾害风险大牧业灾害风险大

灾情表现农作物受灾面积等牲畜掉膘、死亡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地域差异

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原因对工农业生产的影

1.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

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

赤潮等自然灾害

为主

受海洋环

境的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石油

平台、船舶、港口造

成灾情

2.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

港以南的东

南沿海地区

以台风、风暴潮、

暴雨、洪涝、海水

入侵等自然灾害

为主

受海洋与

陆地双重

环境的影

对城市、港口、海水

养殖场等造成严重

灾情

3.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

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

害是主要的自然

灾害。此外,东北

的霜冻、华北的地

震也很显著

是许多大

江大河的

下游地区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

严重

4.中部灾害带主要指青藏

高原以东的

第二级阶梯以暴雨、洪水、地

震、滑坡、泥石流

等自然灾害为主,

而且水土流失、风

蚀沙化等土地退

化问题严重

是中国自

然环境最

为复杂、地

表物质最

不稳定的

大斜坡地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

建筑物造成严重危

害。其中,内蒙古的

雪灾、黄土高原的暴

雨洪水和干旱、西南

地区的地震、滑坡和

泥石流灾害尤为突

5.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

内陆的新

疆、甘肃、

宁夏、内蒙

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

霜冻、干旱、病虫

害等自然灾害为

是中国的

干旱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

筑和畜牧业造成灾

6.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西

藏、青海和

四川西北部

以暴风雪、地震、

寒潮、雪崩等自然

灾害为主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

灾害

二、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2.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5.灾害的严重后果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

铁路: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

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

三、中国的水文灾害

1.洪水灾害

(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

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①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②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③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

暴雨洪水主要有台风、

锋面等带来

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

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

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

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由积雪融水

和冰川融水

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

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

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

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

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

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

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3)雨涝

①分布:集中分布在东经110°以东,北纬20°~45°这一范围

②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

其根本原因: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4)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5)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说明:人为活动对灾情有着“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人地共存和协调关系,才能使生存环境变得更安全。

2.风暴潮灾害——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1)主要危害: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2)危害地区: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3)类型: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

(4)发生时间: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和9月最集中。

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3.水文灾害多发区——长江流域

(1)灾害链:暴雨洪涝风暴潮

(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我国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虽然人类难以改变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从减少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降低脆弱性等方面减轻灾情。人类的合理活动,如生物措施(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都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洪水灾害的威胁。

第三课时

四、中国的气象灾害

(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3.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二)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经典例题5] (2006年高考北京卷)读下图,回答:

(1)指出图示区域柑橘冻害分布特点,分析甲地无冻害的原因。

(2)说出图中轻冻害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3)与图中严重冻害区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也种植柑橘、说明其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解析】?第一问从图中分析即可回答。第二问,关键是判断甲位于四川盆地,其四周多山地,尤其是北部的秦巴山地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使这里的柑橘受冻害影响很小。

(2)图中轻冻害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丘陵地带,这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有色冶金工业分布广泛,酸雨严重、水体污染严重;陡坡开荒,破坏植被,多暴雨,土壤侵蚀严重等。

(3)图中严重冻害区主要分布在35°N附近,其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答案】(1)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加重,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2)酸雨,土壤侵蚀,土壤和水体污染等(3)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2)发生与防治

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经典例题6]2005年4月28~30日,华北地区经历了一次沙尘天气,造成许多地方空气污染指数(API)增高,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该沙尘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A. 气旋、冷锋

B. 气旋、暖锋

C. 反气旋、暖锋

D. 反气旋、冷锋

(2)该沙尘天气先后经过呼和浩特、北京、石家庄,它们依次是图中的()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②③①

【解析】(1)华北的沙尘天气,沙尘来源于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应该是西北方向来的冷空气,使华北地区出现浮尘扬沙天气,所以,本题反映的是发生在我国北方春末的一次冷空气活动过程,其发生原理和过程与冬季冷空气活动相同,即按照大气水平运动规律,

冷空气从亚洲高压(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偏转南下,其实质是一次冷锋天气过程,锋前暖空气干燥无降水过程,而形成沙尘天气,故此题的正确答案为D。

(2)本题“先后经过”,可理解为由北向南“依次经过”,这样本题的关键就是根据空气污染指数的坐标图,判断图中序号①②③各代表三个城市的哪一个。判断的根据是按照我国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发生过程的一般规律,位置越北的地方,沙尘天气开始的越早,污染的程度越重,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城市②污染最严重,持续时间也最长,应该是呼和浩特,城市③污染最轻,持续时间较短,应该是石家庄。所以答案应该是B。【答案】(1)D(2)B

(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

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

[经典例题7](2005年高考广东卷)自然灾害会给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要深入开展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有效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回答(1)~(3)题。

(1)源于西太平洋洋面的台风,当中心移入南海,位于20°N,118°E时,广东沿海地区主要吹( )

A.北风 B.西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2)广东沿海地区海水养殖面临的主要灾害是( )

①热带气旋(台风) ②寒潮③咸潮④赤潮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3)2004年6月末至7月初,广东省出现罕见的大面积持续高温炎热天气,全省有45个县(市)的最高气温破历史同期记录。造成此次异常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A.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共同影响

B.大量使用汽车和制冷设备

C.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

D.全球温室效应长期作用

【解析】(1)根据“源于西太平洋洋面的台风”判断该台风属于北半球的气旋型的天气系统,当台风中心位于南海时,广东沿海地区正好位于该气旋的北部,故吹东北风。(2) 夏秋季节的台风主要影响我国的南部、东部沿海地区,广东沿海正好位于该地区,受到的影响较大;广东沿海是我国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富含有N、P、K等营养元素的工厂生产、农业生产、生活废水的排放导致海水中的藻类物质大量繁殖,水中的溶解氧减少,鱼类因窒息而死亡的现象在该地区时常发生。(3)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可知,6月末

至7月初为北半球的夏季,因是短期的高温,与正常年份相比出现异常天气是因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共同影响。

【答案】(1)C (2)C (3)A

五、中国的生物灾害

(一)农作物病虫害

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2)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

(3)棉铃虫分布与灾情

(二)森林病虫害

1.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3.主要害虫——松毛虫

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

偶发区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1.蝗灾:

(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2)主要种类及分布

(3)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2.鼠害

(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分布本区农业特点常见害

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

华东和华南的全部。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

历史久远,是我国主要的农业

区。

褐家鼠、

小家鼠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包括我国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

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

缘地带。

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小家鼠、

黄鼠等

(四)生物入侵

第四课时

一、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

《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编号:SM-ZD-57380 《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教案 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能举些例子吗?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防范台风、雷击、泥石流、洪涝等灾害。 首先,我们探讨:台风、雷击、泥石流、洪涝等有什么危害?请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老师总结: 1、台风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2、雷电:雷电流高压效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导致燃烧、爆炸等直接灾害。 3、严重暴雨洪涝,使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人们无家可归。 4、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5、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6、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二、具体的实例 1、1994年,9417号台风灾浙江瑞安登陆,“风、雨、潮”三碰头,全省受灾农作物750万亩,死亡1126人;1996年,9608号台风先后在台湾基隆和福建福清登陆,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5400多万亩,死亡700多人;1997年,9711号台风先后在浙江温岭和辽宁锦州登陆,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面积1亿多亩,死亡240人;20xx年广西连受“榴莲”、“尤特”两个台风袭击,出现大范围暴雨或大暴雨,全区48个县市区上千万人受灾,40多万人一度被洪水围困。 2、1995年7月,广东省遂溪县乌塘镇十多名学生在一棵大树下避雨遭雷击,当场击死2人,伤6人。 3、1995年8月3日,广东省顺德市乐从镇某管理区三

《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教育,使师生充分 认识到台风、雷击、泥石流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形成预防自然灾害的意识,提预防自然灾害和自我救护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如何预防自然灾害,如何自我保护。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深入分析充分讨论提高认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能举些例子吗?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防范台风、雷击、泥石流、洪涝等灾害。【板书课题】 首先,我们探讨:台风、雷击、泥石流、洪涝等有什么危害?请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老师总结: 1、台风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2、雷电:雷电流高压效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导致燃烧、爆炸等直接灾害。 3、严重暴雨洪涝,使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人们无家可归。

4、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5、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6、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二、具体的实例 1、1994年,9417号台风灾浙江瑞安登陆,“风、雨、潮”三碰头,全省受灾农作物750万亩,死亡1126人;1996年,9608号台风先后在台湾基隆和福建福清登陆,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5400多万亩,死亡700多人; 1997年,9711号台风先后在浙江温岭和辽宁锦州登陆,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面积1亿多亩,死亡240人;2001年广西连受“榴莲”、“尤特”两个台风袭击,出现大范围暴雨或大暴雨,全区48个县市区上千万人受灾,40多万人一度被洪水围困。 2、1995年7月,广东省遂溪县乌塘镇十多名学生在一棵大树下避雨遭雷击,当场击死2人,伤6人。 3、1995年8月3日,广东省顺德市乐从镇某管理区三个小孩刚刚离水上岸便遭雷击,一名11岁的小孩不幸死亡,其余两个小孩倒在地上 4、1996年6月12日下午4时,广东省梅州市丙村一位姓谢的女中专实习生,搭乘摩托车回家途中遭雷击身亡。

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地震灾害防范”安全教育 张红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掌握有关的预防地震灾害的安全知识,认清学习目的,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2、以“增强自然灾害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指导方针,切实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学生安全。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生命的意义,在自我体验中发挥潜能,丰富自我生命,提升生命意义。进而教育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激扬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4、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二、教学过程 (一)成因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缓慢累计的能量突然释放或因人为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震动。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人为的活动(如矿山爆破、底下核爆炸等)也会诱发地震,每年约有500万次。一般情况下,3级以上的地震人们才会有感觉,7级以上的地震则会造成巨大损失。 (二)危害 1.城市:建筑倒塌、地下管线断裂、燃气泄露、水源污染、人员伤亡。 2.山区:山体滑坡、水库垮坝等。 3.海上:海啸、风暴潮等。 (三)预防 1.及时清除屋内(如床下、桌下等)及楼道内的杂物,保持逃生通道的通畅。 2.将易燃、易爆、易碎和有毒物品放到安全的地方。

3.将放在高处大而重的物品拿下,定期进行防震演习,熟悉躲避地点和逃生路线。 4.应该准备一个应急包,放在便于拿到的地方。包内应有手电、食品、矿泉水、应急药品、简单工具等。 5.如已收到权威部门发出的地震警告,应立即关掉液化气和电源总阀。(四)征兆 1.前震:大地震前经常会有小地震发生,多的可达几十至几百次。 2.大气异常:震前,特别是大震前,经常会发生一些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狂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温度的骤然变化等。 3.出现地声:震前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会有声音从底下深处传来。声音越大越沉闷,震级就越大。这是大自然向人类万物发出的警报。 4.动物反应异常: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群迁等;抑制型异常如行动迟缓、发呆发痴、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等。 5.地光现象:震前常常伴有地光现象发生。地光有红、黄、蓝、白紫等多种颜色,形状不一,有的呈片状或球状,有的象电火花一样;。地光一般时间很短,一闪而过,很难观察到。 6.水位异常:震前,底下水的水位往往会发生变化,有时甚至会喷出地面。有时还会发生水质的变化,如变味,变色,出气泡等。 (五)自护 1.室内:应躲在室内结构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如:床下、桌子下、墙角、厕所、储藏室等。用手护住头,并远离窗户,避免玻璃被震碎划伤人。 2.室外应选择开阔的安全地带蹲下或趴下;远离高大建筑物、广告牌、加油站、化工厂等危险地带;注意不要在立交桥、过街桥上停留。 3.山区:避免在山崖下、岩石下、河水旁躲避,防止滚石、滑坡、涨水等意外情况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自然灾害》教案(最新版本)

《自然灾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自然图片,自主思考,辨析什么是自然灾害。 2.利用教材自主学习,通过观察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各种自然灾害。 3.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二、能力目标: 带着问题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经验,探讨防灾减灾的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讨论自学,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教学难点 将课本中的孤立的案例转化成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通过图片叠加了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在网络上查找和自然灾害相关的图片和新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大家对于我国的自然环境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而,自然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长远来说,所有的自然环境,包括我们了解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在几亿年前还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它们慢慢地发展,一点点变化成为了今天的样子,而未来,它们还将继续改变。不过这种变化是十分缓慢的,缓慢到我们几乎感觉不出来。然而自然的变化也并非都是缓慢

的,有一种自然变化会比较激烈,有时是大地的震颤,比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有时是天气的突变,来一场暴雨台风,或者突然的一场干旱,这些都是自然的激烈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关注这种自然的变化,看看自然的激变给我们带来的破坏,也就是自然灾害。同学们是怎么理解自然灾害的呢?(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课件展示)自然灾害图片,思考自然灾害的概念,找出四幅图片的共性,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结果,最终总结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现象和造成的结果 例如:旱灾图 降水较常年偏少──造成用水紧张──农田由于缺水而出现干涸 结果:由于缺水导致减产或绝收 其他的几幅图可以依此分析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出现异常的变化,并且造成了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 【巩固练习】──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 (1)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造成196人死亡 (2)2014年8月2日,江苏昆山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发生爆炸,造成75人死亡 (3)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81人,失踪284人 (4)太平洋海底发生地震 【提问】根据自然灾害的概念,判断上面的4个事件,哪些属于自然灾害,说明理由

预防自然灾害教案

预防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1.震前——防震准备——通常以家庭为单元 2.震中——避震 (1)黄金12秒预警时间:是跑还是躲,瞬间抉择 (2)室内避震——“伏而待定”:就地躲避,利用三角空间,蹲或趴下,护住头部。 (3)室外避震——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3.震后自救与互救 (1)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 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2)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3)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最重要的一点。 (二)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汛期天气预报;二是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三是准备逃生物资。 2.洪水应急 措施: 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3.洪水中的救助 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 (三)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①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②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③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2016《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六年级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能举些例子吗?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防范台风、雷击、泥石流、洪涝等灾害。 首先,我们探讨:台风、雷击、泥石流、洪涝等有什么危害?请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老师总结: 1、台风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2、雷电:雷电流高压效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导致燃烧、爆炸等直接灾害。 3、严重暴雨洪涝,使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人们无家可归。 4、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5、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6、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二、具体的实例 1、1994年,9417号台风灾浙江瑞安登陆,“风、雨、潮”三碰头,全省受灾农作物750万亩,死亡1126人;1996年,9608号台风先后在台湾基隆和福建福清登陆,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5400多万亩,死亡700多人; 1997年,9711号台风先后在浙江温岭和辽宁锦州登陆,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面积1亿多亩,死亡240人;2001年广西连受“榴莲”、“尤特”两个台

风袭击,出现大范围暴雨或大暴雨,全区48个县市区上千万人受灾,40多万人一度被洪水围困。 2、1995年7月,广东省遂溪县乌塘镇十多名学生在一棵大树下避雨遭雷击,当场击死2人,伤6人。 …… 三、分析台风、雷击、洪涝形成的原因 1、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才是台风生成的地方。那里海面上气温非常高,使低层空气可以充分接受来自海面的水源。那里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而这些水汽是台风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没有这个原动力,台风即使已经形成,也会消散。其次,那里离开赤道有一定距离,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台风发展气旋式环流和气流辐合的加强。第三,是热带海面情况比中纬度处单纯,因此,同一海域上方的空气,往往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定常条件,使台风有充分的时间积蓄能量,酝酿出台风。所以一般说来,沿海地方较多发生台风。 2、雷电是自然现象,它实质上是天空中雷暴云中的火花放电,放电时产生的光是闪电,闪电使空气受热迅速膨胀发出的巨大声响是雷声,雷雨天容易开腔雷击,致人受伤甚至死亡。 3、南方夏季的降雨是手夏季风的影响。由于进来夏季风的势力比较弱、大陆气团的势力强,所以最近夏季风始终停在南方而深入不了北方。因此出现了南涝北旱的局面。 四、如何做好预防措施 1、如何防范台风和洪涝: (1)在台风来临前,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教育活动》方案11页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2、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重点难点: 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活动安排: 3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1、启发谈话:什么是自然灾害?(引导归纳)自然灾害是指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的灾害。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无法完全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 地震,群灾之首。强烈的破坏性地震瞬间将房屋、

桥梁、水坝等建筑物摧毁,直接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还会诱发水灾、火灾、海啸、有毒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 2、地震有哪些前兆? 强烈地震发生前,人们常可观察到一些自然界的反常现象,这就是地震前兆。比如,地声、地光、井水异常(水突然变浑或突升突降),一些动物比人类敏感,如猫狗发疯般的乱咬狂叫,老鼠成群结队的搬家,鸡到处飞,猪、羊等大牲畜乱跑乱窜等等。 3、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讨论:强烈的地震,常会造成房屋倒塌、大堤决口、大地陷裂等情况,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大约只有12秒钟,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应当掌握以下应急的求生方法。 ①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进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地震灾害防范”安全教育 张红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掌握有关的预防地震灾害的安全知识,认清学习目的,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2、以“增强自然灾害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指导方针,切实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学生安全。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生命的意义,在自我体验中发挥潜能,丰富自我生命,提升生命意义。进而教育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激扬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4、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二、教学过程 (一)成因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缓慢累计的能量突然释放或因人为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震动。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人为的活动(如矿山爆破、底下核爆炸等)也会诱发地震,每年约有500万次。一般情况下,3级以上的地震人们才会有感觉,7级以上的地震则会造成巨大损失。 (二)危害 1.城市:建筑倒塌、地下管线断裂、燃气泄露、水源污染、人员伤亡。 2.山区:山体滑坡、水库垮坝等。 3.海上:海啸、风暴潮等。 (三)预防 1.及时清除屋内(如床下、桌下等)及楼道内的杂物,保持逃生通道的通畅。

2.将易燃、易爆、易碎和有毒物品放到安全的地方。 3.将放在高处大而重的物品拿下,定期进行防震演习,熟悉躲避地点和逃生路线。 4.应该准备一个应急包,放在便于拿到的地方。包内应有手电、食品、矿泉水、应急药品、简单工具等。 5.如已收到权威部门发出的地震警告,应立即关掉液化气和电源总阀。(四)征兆 1.前震:大地震前经常会有小地震发生,多的可达几十至几百次。 2.大气异常:震前,特别是大震前,经常会发生一些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狂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温度的骤然变化等。 3.出现地声:震前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会有声音从底下深处传来。声音越大越沉闷,震级就越大。这是大自然向人类万物发出的警报。 4.动物反应异常: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群迁等;抑制型异常如行动迟缓、发呆发痴、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等。 5.地光现象:震前常常伴有地光现象发生。地光有红、黄、蓝、白紫等多种颜色,形状不一,有的呈片状或球状,有的象电火花一样;。地光一般时间很短,一闪而过,很难观察到。 6.水位异常:震前,底下水的水位往往会发生变化,有时甚至会喷出地面。有时还会发生水质的变化,如变味,变色,出气泡等。 (五)自护 1.室内:应躲在室内结构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如:床下、桌子下、墙角、厕所、储藏室等。用手护住头,并远离窗户,避免玻璃被震碎划伤人。 2.室外应选择开阔的安全地带蹲下或趴下;远离高大建筑物、广告牌、加油站、化工厂等危险地带;注意不要在立交桥、过街桥上停留。

防自然灾害教案

防暴风雨、山洪、雷电等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大河坎镇中心小学二(五)班 一、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学会在遇到暴风雨、山洪、雷电等自然灾害能学会自我救助。 2、掌握科学合理的安全常识 二、教学重点: 自然灾害安全常识的教授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防雷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3、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5、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坐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 6、在户外躲避雷雨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7、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8、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雷暴天气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运动是非常危险的;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 9、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 10、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双脚并拢,跳离现场。(二)有雷击发生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自我保护: 1、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雷电反击和跨步电压伤人。 2、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如有条件,应进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船只,但帆布的篷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雨发生时是比较危险的,应尽快远离。 3、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塘边,尽量离开孤立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建筑物,铁围栏、铁丝网、金属晒衣绳边也很危险。 4、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旷野行走,外出时应穿塑料材质等不浸水的雨衣,不要骑在牲畜上或自行车上行走;不要用金属杆的雨伞,不要把带有金属杆的工具如铁锹、锄头扛在肩上。

《保护环境减少灾害》安全课教案

《保护环境减少灾害》安全课教案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有哪些自然灾害,以及它们给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带来哪些影响。 2、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各种自然灾害,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用实际行动去保护环境。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查了解

1、在你的生活的地方有哪些环境问题? 2.你知道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讨论、交流。 二、案例分析 1、阅读102页资料,出示资料,提问: A 自然灾害有哪些种类? B 自然灾害有哪些危害?请举例说明 2、认识自然灾害 A 看103图片,把灾害的名称写在图片下面,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自然灾害。(教师出示相关视

频:我国的自然灾害) B 谈谈我们当地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3、说自然灾害的影响 同桌交流沙尘暴、雾霾、洪水、暴雨、干旱给环境和人类生存带来的影响。 4、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读《野生动物生存告急》回答: A 野生动物生存告急的原因是什么? B 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影响到环境,甚至导致自燃灾害的发生? 学生阅读后结合实际回答(如乱砍滥伐、乱扔垃

圾、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 三、探究新知 1、看105页图片,讨论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阅读《废旧报纸换贺卡》, (1)换贺卡行动有什么意义? (2)在保护环境中,我们还准备做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知识运用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读《野生动物生存告急》回答:

A 野生动物生存告急的原因是什么? B 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影响到环境,甚至导致自燃灾害的发生? 学生阅读后结合实际回答(如乱砍滥伐、乱扔垃圾、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 面对人类以上行为造成的巨大危害,我们——21世纪的接班人,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并且以后应该如何做?(学生畅所欲言) 是呀,面对当前的环境,我们应预防为先——,遇到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应急有法—— 四、拓展实践 1、讨论所在地区不同季节有哪些自然灾害,并完成106

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案.doc

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案 六一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危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学会用调查访问等方法搜集资料,学会归纳整理资料。 3?了解我国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 4?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及其带来的损失,并写好调查笔记。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灾害 1?播放各类自然灾害的声响:如狂风呼啸声、打雷声、暴雨声、房屋倒塌声、人们的呼救声等。学生听后发挥想像,猜猜发生了什么事情,并描绘发生的情景。2?小结: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板书课题) 二、展示图片,认识灾害 1?教师:课前大家搜集了表现各类自然灾害的图片,并做成了剪报或幻灯片,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个“灾害图片展”。 2?学生展示图片,作简单的介绍(可以结合具体的背景事件)。 三、设计图标,了解灾害 1?教师示范图例。教师画一幅太阳照射着大地,大地都干裂了的图,并告诉学生这表示“干旱”。教师给图编一首顺口溜:太阳高高挂,滴雨也不下,大地快冒火,渴坏了庄稼。 2?学生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展示(可以先说说顺口溜或谜语,让其余同学猜一猜)。 四、小小主播,讲述灾害 1?教师:课前很多同学不仅搜集了自然灾害的图片,还了解了许多发生过的自然灾害,下面就进入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由小主播们播报新闻。 2?学生分全球新闻(国外发生的灾害)、国内新闻(外地发生的灾害)、地方新闻(家乡发生的灾害)进行播报。 五、交流汇报,直面灾害 展示调查表,交流近年来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给家乡人民带来了哪些损失。仿照教科书第73页的学生作品写一写、画一画,制作“灾害记忆卡”,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片段。 六、拓展讨论,深入思考 1. 学生谈一谈了解这些自然灾害后的感受。 2?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无法避免的,哪些是人为的,对于前者我们要努力建立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对于后者,我们更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懂得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防自然灾害教育教案

防自然灾害教育教案 活动目的:通过此次活动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希望当遇上自然灾害时所受到的伤害减到最低。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什么是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然,科学应对灾害。 二、讲解各种自然灾害 1、洪水灾害: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中国可发生多种类型的洪水灾害,如:暴雨洪水、融雪洪水、雨雪混合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山洪灾害、风暴潮灾害等。就全国而言,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最频繁、范围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是暴雨洪水。 2、干旱灾害:中国水资源短缺,总体上严重缺水。全国60%的城市缺水,其中有110座城市严重缺水。 3、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发生频率较高、影响较大、危害较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如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减轻气象灾害。人类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常态的社会生产系统以及生活方式。这样的系统对于气候的正常变化是能够应付的,并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但当气候变化超出它的正常变化范围时,人类原来形成的社会生产系统,便不能适应,发生灾害。 4、地震灾害: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5、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三、自救常识 1、洪水突来如何应对——冷静观察迅速转移 (1)冷静观察水势和地势,然后迅速向附近的高地、楼房转移。

小学生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通用版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980 小学生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通用版 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小学生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通用 版 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有关地震、雷电、暴风雨知识,了解地震时我们应采取哪些自救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 3、提高安全意识,学习溺水安全的有关知识。 4、学习其它有关安全知识:网络安全、生活常识等。 二、教学内容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无法抵御自然灾

防自然灾害教育教案

防自然灾害教育教案 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希望当遇上自然灾害时所受到的伤害减到最低。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什么是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然,科学应对灾害。 二、讲解各种自然灾害 1 、洪水灾害: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中国可发生多种类型 的洪水灾害,如:暴雨洪水、融雪洪水、雨雪混合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山洪灾害、风暴潮灾害等。就全国而言,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最频繁、范围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是暴雨洪水。 2 、干旱灾害:中国水资源短缺,总体上严重缺水。全国 60 %的城市缺水, 其中有 110 座城市严重缺水。 3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发生频率较高、影响较大、危害较严重的一种自 然灾害。 灾害性天气发生时, 如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减轻气象灾害。 人类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 逐步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常态的社 会生产系统以及生活方式。 这样的系统对于气候的正常变化是能够应付的, 并作 为资源加以利用。 但当气候变化超出它的正常变化范围时, 人类原来形成的社会 生产系统,便不能适应,发生灾害。 4 、地震灾害: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 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5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 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 害。 三、自救常识 1 、洪水突来如何应对——冷静观察 迅速转移 ( 1 )冷静观察水势和地势,然后迅速向附近的高地、楼房转移。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2 ( 2 )就近无高地楼房可避,可抓住有浮力的物品如木盆、木椅等。必要时 爬上高树也可暂避。 ( 3 )切记不要爬到土坯房的屋顶,这些房屋浸水后容易倒塌。

防自然灾害教案

防自然灾害教案 一:教学目的1. 知识与技能: 知识:①台风起源、危害②雷雨大风③大雾天气④涝灾⑤冰雹⑥龙卷风 技能:从天气预报图上能认出并绘制台风、大雾、雷阵雨的符号 2.方法与过程:直观看法,分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 二:教学要求1.台风起源、危害 2.雷雨大风,人如何做 3.大雾天气 4.涝灾 5.冰雹 6.龙卷风 方法设计:通过看课件灾害天气的图象,分析其危害,人们如何做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时间过得真快啊,夏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你有没有发现她呢?(引导学生发现夏天天气的特征) 2.夏天不但炎热,而且变幻无常,她说生气就生气,你们看—— (二)联系生活,体验探究。 活动一:直观雷雨 1.播放乌云滚滚、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画面。 2.小朋友,你们刚才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你什么时候碰到这种情况?当时,你心里害怕吗? 4.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突然间就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像从天上倒下来,可没多久,天空又放晴了,空气清新,有时天上还会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多么奇特的自然现象! 活动二:认识雷雨 1.雷雨这种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2.请小朋友们根据课前观察准备说一说。 3.播放――雷雨的形成。 活动三:雷雨的危害

1.夏天是雷雨多发的季节,我们经常会听到那轰隆隆的雷声、看到刺眼的闪电、哗哗的大雨。小朋友,你们喜欢雷雨吗?说说理由。 2.小结:适量的雷雨能让庄稼喝个饱,能给花草洗个澡,雨后空气新鲜,人们感到舒服。 3.雷雨的形成是自然现象,也是物理现象。然而,雷雨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小朋友,你知道雷雨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哪些灾害吗? 4.小结:雷雨给我们人类造成了一些危害,如:河水猛涨、山洪爆发、农作物受损、街道受淹、电线断落、交通中断等。老师要特别提醒大家雷雨时注意安全,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四:躲避雷雨 1 ?播放——雷雨来了…… 2.小朋友,康康熊为什么对圆圆和盼盼说:“大树下避雨危险!快走开!”? 3.那遇到下面这几种情况,你该怎么做呢?出示课件。 A .小红在家里看电视。 B .姐妹俩走在放学的路上。 C.小弟弟在公园里玩耍。 请小朋友们分组讨论,小组长把你们得出的经验和办法记录下来。 4.交流“我的经验和办法”。 5.小朋友,你听说过因避雷方法不正确而发生的悲剧吗?来跟我们说一说。 6.为了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为了让大家牢记避雨的常识,老师编写了一首《避雨歌》,希望大家能够记住它。 避雨歌 雷公公,轰隆隆,家里电器暂不用, 避雨不去大树下,安全知识记心中。 雷雨来了不慌张,人人夸我好儿童。 [ 活动五请同学们找出大自然发脾气的时候都会造成哪些危害? 1 、雷雨给我们人类造成了一些危害,如:河水猛涨、山洪爆发、农作物受损、街道受淹、电线断落、交通中断等。 2、地震引起的灾害:火灾:这是首屈一指的地震次生灾害。烈火不仅烧毁住宅和各种建筑物,还会烧死烧伤人。在强烈地震时,尤其是现代化的大城市地区的地震,其火灾往往比地震本身还可怕。 海啸:海啸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是海震的主要次生灾害。但在我国大陆沿海,一般不会发生这种灾害。

自然灾害主题班会教案

四(2)班防自然灾害班会材料 一、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对能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案。 二、内容简介“防灾减灾日”意义。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几种自然常见灾害及预防自救、自护常识。 三、灾害活动过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1、“防灾减灾日”意义2008年5月12日,国务院确定每年的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洪涝及其它灾害:地质灾害: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地震。 2、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几种自然灾害雨涝灾害、洪水大风灾害:风力达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灾害、凌汛灾害、地震灾害。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成为大风。危害性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海洋灾害:风暴潮、灾害性海浪、冰雹灾害: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热带气旋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大地震时不要急其它灾害还有很多。 3、常见灾害及预防自救自护常识 (1)、地震的自救常识海啸、赤潮。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

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报告发现疑似或确诊的猪流感病例,猪流感是一种由A型猪流感病毒引起的猪呼吸系统疾病,可同时感染人和猪。人感染猪流感的途径可能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生猪或接触被猪流感病毒感染的环境,或通过与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人发生接触。 (3)、其他常见 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情况 1、如遇到了火灾,首先保持5秒钟的镇静,尽快自救常识选择一条切实可行的逃生路线,如经常使用的门、窗、走廊、楼梯、安全出口等,。 2、如果衣服着火,立即躺下并用手遮住脸部,身体不断滚动以扑灭火焰——遮住脸部可预防脸部被烧伤,制止热气和烟雾进入肺部。 3、电器起火时,要先断电,再用湿棉被、湿衣服把火压灭。 4、眼睛被化学物品灼伤后,应把整个面部泡在清水里,连续做睁眼和闭眼的动作。冲洗后,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5、烫伤后,应在第一时间用冰矿泉水或清水冲伤口10分钟以上。如烫伤较轻无伤口,可用獾油、烫伤药膏或牙膏涂在患处。如伤口严重,不可使用烫伤药膏或油剂,不可刺穿水疱。

防自然灾害教案

防自然灾害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知识与技能: 知识:①台风起源、危害②雷雨大风③大雾天气④涝灾⑤冰雹⑥龙卷风 技能:从天气预报图上能认出并绘制台风、大雾、雷阵雨的符号 2. 方法与过程:直观看法,分析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 二:教学要求 1.台风起源、危害 2.雷雨大风,人如何做 3.大雾天气 4.涝灾 5.冰雹 6.龙卷风 方法设计:通过看课件灾害天气的图象,分析其危害,人们如何做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时间过得真快啊,夏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你有没有发现她呢?(引导学生发现夏天天气的特征) 2.夏天不但炎热,而且变幻无常,她说生气就生气,你们看—— (二)联系生活,体验探究。 活动一:直观雷雨 1.播放乌云滚滚、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画面。 2.小朋友,你们刚才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你什么时候碰到这种情况?当时,你心里害怕吗? 4.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突然间就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像从天上倒下来,可没多久,天空又放晴了,空气清新,有时天上还会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多么奇特的自然现象! 活动二:认识雷雨 1.雷雨这种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2.请小朋友们根据课前观察准备说一说。

3.播放――雷雨的形成。 活动三:雷雨的危害 1.夏天是雷雨多发的季节,我们经常会听到那轰隆隆的雷声、看到刺眼的闪电、哗哗的大雨。小朋友,你们喜欢雷雨吗?说说理由。 2.小结:适量的雷雨能让庄稼喝个饱,能给花草洗个澡,雨后空气新鲜,人们感到舒服。 3.雷雨的形成是自然现象,也是物理现象。然而,雷雨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小朋友,你知道雷雨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哪些灾害吗? 4.小结:雷雨给我们人类造成了一些危害,如:河水猛涨、山洪爆发、农作物受损、街道受淹、电线断落、交通中断等。老师要特别提醒大家雷雨时注意安全,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四:躲避雷雨 1.播放――雷雨来了…… 2.小朋友,康康熊为什么对圆圆和盼盼说:“大树下避雨危险!快走开!”? 3.那遇到下面这几种情况,你该怎么做呢?出示课件。 A.小红在家里看电视。 B.姐妹俩走在放学的路上。 C.小弟弟在公园里玩耍。 请小朋友们分组讨论,小组长把你们得出的经验和办法记录下来。 4.交流“我的经验和办法”。 5.小朋友,你听说过因避雷方法不正确而发生的悲剧吗?来跟我们说一说。 6.为了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为了让大家牢记避雨的常识,老师编写了一首《避雨歌》,希望大家能够记住它。 避雨歌 雷公公,轰隆隆,家里电器暂不用, 避雨不去大树下,安全知识记心中。 雷雨来了不慌张,人人夸我好儿童。 [ 活动五请同学们找出大自然发脾气的时候都会造成哪些危害? 1、雷雨给我们人类造成了一些危害,如:河水猛涨、山洪爆发、农作物受损、街道受淹、电线断落、交通中断等。

防自然灾害主题班会教案

防自然灾害主题班会教案 四年级(1)班 一、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能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案。 二、内容简介 “防灾减灾日”意义。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几种自然常见灾害及预防自救、自护常识。 三、灾害活动过程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1.“防灾减灾日”意义2008 年5 月12 日,国务院确定每年的5 月12 日为“防灾减灾日”。四川汶川发生8.0 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洪涝及其它灾害:地质灾害: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

沉、地震。 2.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几种自然灾害雨涝灾害、洪水大风灾害:风力达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灾害、凌汛灾害、地震灾害。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成为大风。危害性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海洋灾害:风暴潮、灾害性海浪、冰雹灾害: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热带气旋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大地震时不要急其它灾害还有很多。 3.常见灾害及预防自救自护常识 地震的自救常识海啸、赤潮。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 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