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的的100个问题

自然地理的的100个问题

自然地理的的100个问题
自然地理的的100个问题

Q1:地球圈层如何划分

Q2:软流层的位置和意义在于什么

Q3: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有什么

Q4: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有什么

Q5: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什么

Q6:什么叫做地形、地势、地貌、地质

Q7:不同的内力作用对地形地势地貌地质有何影响,这些影响有何异同Q8:不同的外力作用对地形地势地貌地质有何影响,这些影响有何异同Q9:不同的外力作用对地形地势地貌地质的影响大小取决于什么

Q10: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

Q1:等高线是怎么来的

Q2:等高线有什么特征,具体表现在哪里

Q3:非常规等高线是什么样子的

Q4:等高线和地形剖面的转化是什么样子的

Q5:等值线的举例

Q6:等高线和其他等值线的差别

Q7:等高线的应用以及判读

Q8:等值线的应用以及判读

Q9:等值线和等值面的异同和联系

Q10:等值面的举例、应用以及判读

Q1:大气的成分、分层是什么样的

Q2:大气的热力性质及其分析

Q3:大气的动力性质及其分析

Q4:年较差与日较差

Q5:逆温现象

Q6:气温与气压之间的关联

Q7: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Q8:典型的热力环流成因机理分析

Q9:近地面和高空风的异同

Q10:等压线、等压面、等温线、等温面与风向的判读

第四节:

Q1:天气是什么

Q2:气象是什么

Q3:举例说明常见的天气现象

Q4:常见的天气现象能够带来什么影响

Q5:降水的要素有什么,降水的类型分为几种,他们依据什么划分Q6:天气系统是什么

Q7:锋面、气旋、锋面气旋

Q8:我国典型的天气

Q9:台风与沙尘暴

Q10:其他非典型气象

Q1: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热力压带和动力压带

Q2:地转偏向力与近地面风带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Q3:季风环流与行星风系的模式、形成与变化

Q4:北半球理论气候分布图

Q5:气候成因的分类与记忆

Q6:气候特征的记忆: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Q7:非典型气候的特征以及成因

Q8:世界极值点

Q9:局地小气候的影响因素

Q10:气象灾害及其防治

第六节:

Q1:河流的水文特征

Q2:河流的水系特征

Q3: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Q4:河曲:河流的侵蚀和沉积

Q5:冲积扇:养育我们的地方

Q6:河流对于人类的意义

Q7: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Q8:水源破坏与水源保护

Q9:常见水文灾害及其防治

Q10:干旱与贫水化

Q1:地下水的来源、分类

Q2:潜水和承压水的差别和联系及其相互转化Q3:等潜水位线

Q4:潜水和地表径流的相互补给关系

Q5:承压井

Q6:地下水的开发、问题及其合理开发

Q7:洋流的形成、记忆、影响

Q8:海浪、冰川带来的外力作用

Q9:海陆间水循环过程与现象

Q10:海洋灾害和海洋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第八节:

Q1:土壤的形成过程、分层

Q2:土壤成分与土壤的特性

Q3:土三角的阅读

Q4:土壤形成过程与地形、气候、水源的关系Q5:典型土壤的成因、特征和优缺点

Q6:荒漠化的分类

Q7:沙漠化

Q8:石漠化

Q9:盐碱化和土壤污染

Q10:土地问题、耕地问题的产生和防治

Q1:气候与自然带的对照

Q2:垂直地带性

Q3:非地带性

Q4:雪线

Q5:中国自然带划分

Q6:中国山脉、水系与自然带的关系

Q7:中国的季风性气候的分布与地区特点

Q8:世界自然带判断

Q9:自然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

Q10:不同自然带下常见的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第十节:

Q1:资源和能源的关系

Q2:常见资源分类

Q3:常见能源分类

Q4: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和工业产业链

Q5:混合农业和农业产业链

Q6:中国资源的特点及问题

Q7:世界主要资源和能源分布

Q8:资源、能源的二次开发和回收利用

Q9:不常见的的资源及其分析

Q10:资源、能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八年级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 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上台阐述,培养学生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和阐述本质规律的能力主。 (4)通过读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法、谈话法、分组活动法 教学过程:

引入 中国东西横跨5200多千米,南北纵贯5500余千米,涵盖了从沿海到内陆、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种自然景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让我们来认识祖国各地的面貌,畅游神州大好的河山吧! 秦岭—淮河线 、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差异。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以南 月平均气温 <0℃ >0℃ 河流封冻状况 封冻 不封冻 年降水量 <800毫米 >800毫米

植被类型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主要经济林木 苹果、柿、枣 柑橘、茶叶、油桐 主要运输方式 公路、铁路 公路、铁路、水运 2、阅读P3秦岭和淮河的阅读材料 3、活动 (1)读图5—1,完成下列任务。 找出秦岭和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

自然地理学 小论文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关于地球形成于演化 普晓磊水资132 2013012277 摘要: 关于地球和太阳系起源有许多假说,如碰撞说、潮汐说、大爆炸宇宙说等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些假说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星云说又跃居统治地位。国内外的许多天文学家对地球和太阳系的起源不仅进行了一般理论上的定性分析,还定量地、较详细论述了行星的形成过程,他们都认为地球和太阳系的起源是原始星云演化的结果。中国天文学家戴文赛认为,在50亿年之前,宇宙中有一个比太阳大几倍的大星云。这个大星云一方面在万有引力作用下逐渐收缩,另外在星云内部出现许多湍涡流。于是大星云逐渐碎裂为许多小星云,其中之一就是太阳系前身,称之为“原始星云”,也叫“太阳星云”。由于原始星云是在湍涡流中形成的,因此它一开始就不停地旋转。 关键词: 地球行星形成演化 正文: 地球已经是一个46亿岁的老寿星了,她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约在30—40亿年前,地球已经开始出现最原始的单细胞生命,后来逐渐进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生物。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8.14公里,比极半径长21公里。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The Earth formed as part of the birth of the Solar System: what eventually became the solar system initially existed as a large, rotating cloud of dust, rocks, and gas. It was composed of hydrogen and helium produced in the Big Bang, as well as heavier elements ejected by supernovas. Then, as one theory suggests, about 4.6 billion years ago a nearby star was destroyed in a supernova and the explosion sent a shock wave through the solar nebula, causing it to gain angular momentum. As the cloud began to accelerate its rotation, gravity and inertia flattened it into a protoplanetary disk oriented perpendicularly to its axis of rotation. Most of the mass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and began to heat up, but small perturbations due to collisions and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other large debris created the means by which protoplanets began to form. The infall of material, increase in rotational speed and the crush of gravity created an enormous amount of kinetic heat at the center. Its inability to transfer that energy away through any other process at a rate capable of relieving the build-up resulted in the disk's center heating up. Ultimately, nuclear fusion of hydrogen into helium began, and eventually, after contraction, a T Tauri star ignited to create the Sun.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第三章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以及整体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以及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大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 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 愈来愈大。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 的显著变化。 (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 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思维拓展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 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3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 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1.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自然地理100题整理(含答案)

高考自然地理100题整理(含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地理综合测试姓名学号成绩 范围:地图与地球、地球与宇宙、岩石与地貌、大气与天气气候部分内容满分 (一)为纪念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400年,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主题是“探索我们的宇宙”,希望通过星空探索,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他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1.下列有关恒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 B.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呈云雾状外表 C.与星云比恒星具有质量小、体积小、密度小的特点 D.在天空中的位置固定不变 2.在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层次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二)2010年1月1日和15日天象奇观“月偏食”与“日环食”分别上演。 3.1月1日的月相应为 A.满月 B.新月 C.蛾眉月 D.下弦月 4.发生月食的当天,月球上中天时刻为

A.夜半 B.傍晚 C.黎明 D.正午 5.发生日环食的必要条件是 A.日地月基本在一条线上,地球在中间 B.日、地、月基本在一条线上,月球在中间 C.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D.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三)经过4天昼夜奋战,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于当地区时2009年11月16日1时圆满完成在长城站(62°13'S,58°58'W)的物资卸运任务,离开长城站奔赴中山站。 6.此时北京时间约为: A.16日12点 B.16日13点 C.15日11点 D.15日14点 7.南极考察队员们遇到的危险有: ①暴风雪迎面扑来,看不清路②积雪覆盖的冰隙随时都有可能吞没队员③酷冷的严寒,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④整个南极洲上碰不到任何人,无法求援⑤随时会遭到熊的袭击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四)右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③位于北回归 线。 8、此日,①地的日期为 A、3.21 B、6.22 C、9.23 D、12.22 9、此刻,①、④两地的太阳高度分别为 A、66°34′,90° B、0°,23°26′ C、0°,66°34′ D、23°26′,66°34′ 10、某日,②地的日出时刻为北京时间6:00,此日,当②地日落时,④地的地方时为 A、1时 B、7时 C、13时 D、19时 (五)下表是2009年某日我国三个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表(北京时间)。 11.下列节日最可能出现在表中所示日期前后的是 A.儿童节 B.五一劳动节 C.元旦 D.清明节 12.表中三个地点纬度排列由高到低依次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D.②③① 00W 66034’N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练习题)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对应不正确的是() A北方地区——平原、高原、山地B南方地区——平原、高原、丘陵、盆地 C西北地区——山地、丘陵D青藏地区——高原、山地 3.北方地区中,各地共同的自然特征是() A均在地势第三阶梯上B河流均有较大的含沙量 C农作物均为一年两熟D1月份平均气温均在0摄氏度以下 4.下列描述中,表示北方地区的是() A四季有花常见雨B旱地麦浪泛金黄C大漠黄沙驼铃响D青稞美酒锅庄舞 5.黄河干流流经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1)北方地方(2)南方地区(3)西北地区(4)青藏地区 A(1)(3)B(1)(3)(4)C(2)(3)D(2)(3)(4) 6.某中学初一(3)最近转来了一位新同学,他说他们那寒假长达40天,滑雪是他喜爱的运动。他可能来自() A杭州B深圳C哈尔滨D珠海 7.下列语句中,描述北方地区的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B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C千里冰封,万里雪飘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8.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 A阴山——黄河—线B巫山——长江一线C南岭——珠江一线D秦岭——淮河一线 9.四川盆地位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10.我国耕地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A地形条件存在差异B耕作制度存在差异C光热条件存在差异D降水量存在差异 11.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限的主导因素是() A季风B气候C海拔D气压带和风带 6.我国划分的四大地理区域是 A.南方地区、北方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B.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南地区 C.青藏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 D.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7.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青藏地区海拔最高,气候严寒,冰川广布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

目录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2) 3、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理论 (3) 3.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3) 3.2 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 (4) 4、地理学发展历史沿革 (4) 5、前沿领域与重点 (5) 5.1 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 (6) 5.2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7) 5.3 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 (8) 5.4 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研究 (9) 6、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10)

浅析自然地理学 摘要:结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简易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方法,对地理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作出了些许探索,讨论了自然地理学前沿领域与重点,在此基础上对自然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历史沿革发展趋势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科学能不能成为一门有别于其他科学的独立科学,以及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如何取决于它是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以及它所研究的对象和其他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之间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着的相互关系,而不取决于它所运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学是否有它独特的研究对象呢?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怎样看法呢?这却是常常引起事流的。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出发,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

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理论 科学发展水平的高度取决于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工作的 强化程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从当前的态势看,地理学基础理论的薄弱已成为国内外地理学家的共识,但争论却持续不断。近半个世纪以来,地理学理论争论此起彼伏,例外论之争、计量革命、理论革命等,几乎同时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持续至今,近来又兴起了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 3.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在洪堡的比较地理学和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学说的基础上,地理地带性学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地理地带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全球各大陆及不同区域得到检验和应用,建立了区域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各种自然区划成为人类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1959 年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揭示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1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答案】1.B 2.C 但该岛地处热带,有温暖的环境。而气温日较差大,是全岛的环境;该岛并不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动物的分布不是垂直分布。故选C。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 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 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 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光合化学能分解 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 力能 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 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 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 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 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 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 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 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 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 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 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020高考-自然地理专练(选择篇)

自然地理——考点扫描验收(选择篇) 选择题(本大题共45小题。在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19·大连重点中学联考)广州(113°E)的陈先生到纬度大致相同的夏威夷(156°W)休假,飞机在北京时间5:30 从旭日东升的当地机场起飞,降落到夏威夷时正值日落。据此回答1~2题。 1.陈先生乘坐的飞机大约飞行了( ) A.6小时 B.8小时 C.10小时 D.11小时 2.陈先生习惯在每天同时与在伦敦和悉尼(32°S,151°E)的两个女儿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已知其在伦敦的女儿当地时间6~9时空闲,在悉尼的女儿当地时间18~21时空闲。则其到达夏威夷后与女儿们联系的时间是( ) A.当地时间22~23时 B.当地时间19~20时 C.当地时间21~22时 D.当地时间20~21时 (2019·南京市5月三调)图1为游客某日黄昏时拍摄的南京眼步行桥景观图,图2为南京眼步行桥景点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推测图1的拍摄地点最可能位于图2中的( ) A.甲点B.乙点 C.丙点 D.丁点 4.若图1的拍摄日期为4月20日,则同一地点同一时刻再次拍摄相同图片的时间最接近以下日期中的( ) A.5月20日B.6月20日 C.7月20日D.8月20日 (2019·河南八市测评)光照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单位为勒克斯(Lux或Lx)。下图为昆明植物园(102°30′E)内一栋四层建筑的三层东侧靠南的办公室某月室内光照的时空分布图,据此完成5~7题。 5.该月最有可能为( ) A.4月 B.6月 C.8月 D.2月 6.该办公室室内光照的分布特征为( ) A.光照强度与距窗户的距离没有关系 B.一天中光照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当地正午时刻 C.同一时刻,距窗户越远,光照强度越小 D.上午光照强度大于下午 7.据统计数据,该办公室8月上旬比5月中旬光照强度弱,其影响因素可能为( ) A.昼夜长短 B.太阳高度 C.大气状况 D.植被覆盖率 (2019·安徽安庆一中、山西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联考)内河航运船舶航道的区位选择要根据水流的速度、泥沙沉积的实际情况而定,应尽可能实现节省能源、降低运输成本等效益最大化。下图为某河流航运图,依据图中信息,回答8~9题。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说明

《我国四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本节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岭—淮河线,四理区域。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容要求第一知道“岭-淮河”的位置,通过“比较”活动认识岭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理解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第二明确“四理区域”各区的围和划分依据,通过“比较”活动揭示各个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 本节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地理学习能力:七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习惯,已基本掌握了地理读图、看图的方法,具有一定绘图能力,能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完成老师的问题;但学生整体的分析、归纳能力,仍然较弱,比较依赖老师或优生分析解答。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他们思考、分析、归纳。通过“提问—探究—小结”来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主探究完成老师的问题,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2、知识水平: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情况,行政区域划分,经济概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好我国四理区域的划分,奠定了知识基础。 3心理特性:七年级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喜欢表现自己,集体荣誉感强,部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本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岭、淮河一线,说明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围及划分原因以及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能够读图查找地理界线,通过读图讨论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点。 情感目标:让学生关注家乡所在地区的区域特征,找出与相邻地区的差异。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四理区域的位置、围及划分原因。 难点:四理区域的差异。 五、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和主动探究。基于本节课空间分布思维的特点和学生本身对四理区域的自然景观等没有基本的认识,故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结合导学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集图片、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绘制简易“中国四理区域图”,准备地区景观图片,导学案。 (2)学生准备:七年级下册课本、地图册、彩笔。 七、教学过程: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练习题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 2.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3.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地理差异。 2.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秦岭—淮河线是我国(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2)秦岭—淮河线是我国(温度带)的分界线。 (3)秦岭—淮河线是我国年等降水量线。 (4)秦岭—淮河线是我国等温线,该线以北河流会结冰,以南则不会。(5)秦岭—淮河线是我国气候和气候的分界线。 (6)秦岭—淮河线是我国地区和地区的分界线。 (7)秦岭—淮河线是我国和(植被)分界线。(8)秦岭—淮河线是我国和(耕地类型)分界线。(9)秦岭—淮河线是我国河流有无冰期的分界线。 注:秦岭为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而秦岭-淮河线

3.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山脉)和(河流)一致。 4.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mm等降水量线一致。 5.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第级与第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6.我国四大区域图完成以下问题 (1)用代表以下地理事物的字母填图。 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其中跨经度最宽的地区是,气候最温暖湿润的。(填名称)(2)①是(山脉)②是(河流) 7.连线 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方地区 西藏自治区南方地区 北京西北地区 上海青藏地区 8.绘制四大地理区域简图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学习也是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学习操作模式,学习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学习方法外,要特别注意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只有针对学科的特点来讨论学习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一些被前人的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有效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借鉴和参考的,学习方法问题是能够通过研究、讨论,将这些基本原则和规律性的东西与自己现有的学习方法作一比较,从中汲取必要的营养,并在学习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为已所用,不断地在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虽然学习地理没有一个公共的最佳方法,但还是有一些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参照,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一.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 通过高一年和高二年地理学习,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由此对地理科学习产生了一些误解。 误解之一: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这点已被考试证明是行不通的, 误解之二: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结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因此,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对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应用。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高考意义尤其重大。 二.高中地理复习方法的指导 1.学习重点内容的指导 ⑴地理基本概念方面:地理基本概念有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有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如气候类型、陆地水类型、自然资源类型、农业地域类型等。有些地理基本概念容易混淆,指导时应说明概念的差异,特别是要注意这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比如太阳辐射强度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是地面获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它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大气削弱有关;而近地面气温与地面获太阳辐射有关外,还受下垫面性质地影响,受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又如自然资源与能源,它们的外延相交但内涵不同,用两个圆圈分别表示自然资源和能源,它们相交而不重合,这样采用图示的方法加以指导,简单有效。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方面:“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运用所学地理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观点,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与原理。”是地理高考十大能力要求之一,而这一类能力要求的试题在自然地理中体现最多。这一部份知识较难,但规律性较强,多采用理科的方法复习。比如初中化学中学过在一定的温度下百份比浓度的计算方法: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一、结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对“山水以水为血液,以草为毛发,以烟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的理解。 郭熙的这句词,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即是某一旅游点地形、水文、植被、气候的组合。现结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提出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地形地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隶属于印度大陆与亚欧大陆碰撞最前缘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是冈底斯、雅鲁藏布和喜马拉雅三大地质单元交汇的地区,各大单元为断层接触关系[1]断层线为雅鲁藏布江所在,地垒隆起为山。位于藏东南南迦巴瓦峰下的大渡卡乡是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入口……是藏东南冰川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之一,其中的则隆弄冰川在近60年就发生过3次跃动,并两度阻江形成短暂的堰塞湖。[2]在地质运动和冰川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秀丽的山峰——南迦巴瓦峰,给游客带来磅礴之感。 水文: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转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江水在帕隆藏布汇入后,骤然急转南流进入连续高山峡谷段,形成一派宏伟气势。在这里,大拐弯峡谷以它的雄伟峻险和奇

特的转折而闻名于世,就像深嵌在巨斧辟开的狭缝里一样,谷底是呼啸奔腾的急流,河床滩礁棋布、乱石嵯峨。河水奔腾,发出巨大的声响,更添蓬勃之感.河流的形、影、声、色在此处得到充分体现。江水在拐弯处斗转所形成的的气势,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使驻足观看的游客感觉自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是云“山得水而活”。 植被:据徐凤翔(1995)的研究,墨脱在海拔(500)600~(1000)1100m 为山地热带雨林、季雨林,(1000)1100~1800(1900)m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松林,2000(2200)~2800(3200)m为以Tsuga dumosa 为主的山地暖温带、温带针阔混交林,2800(3200)~3800(4000)m为山地温带、亚高山寒温带暗针叶林,3800(4000)~4300(4400)m为高山寒带疏林、灌丛。[3]在山的同一坡面上,从高到低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许多珍贵的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有“植物类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之感,是云“得草木而华”。 气候:热带季风向北推移受阻于喜马拉雅山脉,一部分季风沿着大峡谷深入谷地,带来大量水分和热量,形成天然的水热通道。导致山地类型的雅鲁藏布峡谷地区温度降水均高于类似地区,有明显的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特征和相应的植被特征。在这种气候之下,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

2017届高考自然地理专题训练试题

2017届高考自然地理专题训练试题 (完卷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60分。每题2分。)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 速度东移。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 及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A.偏东风 14日14时 B.偏南风 14日19时 C.东北风 15日4时 D.西北风 15日11时 2.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A.华北平原,3、4月份 B.四川盆地,1、2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 D.东南丘陵,4、5月份 黄河上游自宁夏到内蒙古托克托先后流经河东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流程大约1000千米(如下图所示)。由于沙漠的快速推进,黄河在该河段含沙量急剧升高。读图,回答3-5题: 3.受盛行风影响,流沙可能大量进入黄河的沙源地是 A.河东沙地 B.乌兰布和沙漠 C.库布齐沙漠 D.河套平原 4.宁夏平原逃脱了被沙漠侵吞的厄运,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 B.位于半湿润区 C.山脉阻挡 D.黄土覆盖 5.与中游相比,该河段黄河() A.有凌汛现象 B.落差大 C.水土流失严重 D.含沙量大 右图示意某天体系统。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太阳电池的运行轨道属于() A.恒星轨道 B.彗星轨道 C.行星轨道 D.卫星轨道 7.图中开发的能源类型是() A.太阳能 B.核能 C.太阳风 D.光能 右图示意局部地区的晨昏线位置,AB为晨线,读图回答8-9题。 8.此时北京时间为() A.2时40分 B.9时20分 C.21时20分 D.16时20分 9.此时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北印度洋洋流为逆时针 B.密西西比河正值枯水期 C.纽约正值一年中昼最长 D.尼罗河流域正值丰水期 右图示意山谷风的形成,回答10-11题。 1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此图出现的时间是夜晚②此图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作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作下沉运动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作上升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

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20XX年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 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 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恒星年:3656时9分10秒2、地方时计算规律

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日界线 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据此回答以下1-2题 1.甲地时间为: A .9时 B .12时 C .21时 D .15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 A .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 .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 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 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 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 为00:00,B 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 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④判断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和方向) 昼长=昼弧弧度/15o;夜长=夜弧弧度/15o。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选择题 1、下列区域中,属于我国一级行政区域的是:() A、长春市 B、东北地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北方地区 2、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界限突出的因素是:() A、气候因素 B、地形因素 C、行政因素 D、经济因素 3、我国四大区域中,平均海拔最高的是:()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4、不属于秦岭-淮河的意义的是:() A、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限 B、亚热带与温带地区的分界限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D、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5、“早穿棉袄午穿纱”描述的地区位于:()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6、北京市位于我国的:()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景观位于:() A、内蒙古自治区 B、西藏自治区 C、南方地区 D、东北地区 8、下列区域中,属于不同级别并且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城市、乡村、农田、森林 B、温带、热带、亚热带、寒带 C、省、市、县、乡 D、北方地区、东北地区、吉林省、华北地区 9、邮政编码的数字中,表示省级行政区的是:() A、第一、二位 B、第三、四位 C、第五、六位 D、第七、八位 10、北方地区的著名温带水果是:() A、香蕉 B、菠萝 C、柑橘 D、苹果 非选择题 一、连线题 请把下列地区与相应的民居连接起来: 北方地区四合院 南方地区竹楼 西北地区碉房 青藏地区蒙古包 二、探究题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其中在不同的区域之间界线都突出了哪些主导因素? 2、尝试说出秦岭与淮河的主要地理意义。 3、举例说明我国不同类型的区域以及划分这些区域的标准。 4、说明我国居民身份证数字编码的含义。 三、综合题: 1.根据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填出图中四个区域的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①②两个区域的界线A其东段是________,西段是________。 3.联系所学过的农业地理知识回答: ①、②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④两个地区内有哪些牧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C 2.A 3.D 4.A 5.C 6.A 7.A 8.C 9.A10.D 非选择题 一、 北方地区――四合院南方地区――竹楼西北地区――蒙古包青藏地区――碉房二、 略 三、 1.①北方地区②南方地区③西北地区④青藏地区 2.淮河秦岭 3.①为旱田②为水田 区域③内有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 区域④内有西藏牧区和青海牧区

3000字地理论文

让生命之源更洁净 学校:河南省安阳市第八中学 年级:七年级 姓名:郭艺博 辅导老师姓名:王娟 水,是一切生命的生命之源。古文墨卷里充溢着水的柔情与澎湃;诗词歌赋里描绘着水的细腻与清澈。水不仅构成了大自然中美的韵律,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资源,是大自然对生命的馈赠。然而,有关资料表明,水资源污染现象愈加严重,保护水资源已经刻不容缓。 关于水,我想从以下几点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1、生命的生息离不开水。 科学家表明,最初的生命在水中诞生。亿万年前,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一 些物质在水中以一种特定的形式碰巧结合在一起,于是,地球上第一个单细胞生命诞生了。它也许就是今天我们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祖先。所以说,水是孕育一切生命的摇篮。若是没有水,又怎会有“万类霜天竟自由”的美好画面呢?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推动了人类的经济发展,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各大河流,海洋的沿岸发展起来的…一提到水,这往往是对人类再也熟悉不过的一种物质,但是人类正是因为对于它太过于熟悉,以至于造成水资源浪费,污染。生命的生息离不开水:人体如果没水,则养分无法吸收和输送、废物不能排出、血液不能运行,体温不能调节,体内各项生理活动无法进行。水参与了生物体内所有的生理生化过程,在人体总体重中占了70%,而且,人体失失水量只要达到体重的1/4就会丧命。俗话说:“人可三日无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人类及一切生命生存对淡水的依赖。因此说水是生命之源,和阳光、空气一样,是生命不可或缺、最基本、最必需的自然资源。 为了维持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必须保护水资源,使水资源更洁净。 2、水资源正在急剧被污染。 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匙,而这一汤匙水又遭到严重污染。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地球上空来看,地球是一个身着蓝色轻纱的水球,是

历届高考试题及解析100题(自然地理)

历届高考试题及解析100题(自然地理)试题52-55 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太阳高度。如图2—1—13所示,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O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过tga=OP/OP′算出正午太阳高度α。据此回答52~55题。 52.该小组每天量测影长时,北京时间应为() A.12:00B.12:40 C.11:20D.11:00 解题思路这是一组典型的自然地理基本能力考核题,属中等难度。该组题立意表达如下两种信息:第一,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大量通过的“基础语言”,即使在“单科试卷”中,使用到其他学科的基础语言是不可避免和正常的。每门课程都强调要学习该学科有用的知识,基础语言的通用性就是“有用”的重要表现之一。第二,使用地理图表的能力,包括将地理现实繁复杂乱的信息加以梳理选取,制成直观的地理图表并从图表的信息中“还原”为地理现实或实践的能力。该组题目主要考核学生能否将数学的基础语言和能力运用于解决简单的地理问题,对时间的换算是否熟练,以及能否真正理解地理实践和地理图表间的关系,并准确把握一组题目中各个小题的相互联系。 答案:B 53.3月21日,当该小组进行观测时,下列城市中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A.英国伦敦B.匈牙利布达佩斯(约19°E)C.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约29°E)D.夏威夷檀香山(约158°W) 解题思路这是一组典型的自然地理基本能力考核题,属中等难度。该组题立意表达如下两种信息:第一,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大量通过的“基础语言”,即使在“单科试卷”中,使用到其他学科的基础语言是不可避免和正常的。每门课程都强调要学习该学科有用的知识,基础语言的通用性就是“有用”的重要表现之一。第二,使用地理图表的能力,包括将地理现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